为什么人到了一定境界都热衷接触国学修养与人生境界

毛泽东说革命夺权靠枪杆子和笔杆子,他自己却从没有拿过枪杆子,但笔杆子倒是一辈子须臾不离手。他那种风格,那种语言,那种做派,是浸到骨子里,溢于字表,穿透纸背的,只有他才会有。一般来讲,政治家的文章天生的高屋建瓴,有雄霸之气;另一方面又理多情少,易生枯燥之感。但毛泽东巧妙地扬长避短,文章既标新立异,又光彩照人。中国是个文章的国度,青史不绝,文章不绝。毛文堪称空前绝后,他之前没有,他之后也不可能有。毛文所产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它当时指导的工作任务也早已完成,但是为什么人们还在读它,用它?一有事就想起它?这就是经典的意义,它早已褪去了有形的外壳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为永远悬在天空,时刻启迪我们的星辰。

毛文的特点在磅礴凌厉的气势。毛是政治家、思想家,不同于文人雕虫画景,对月说愁,他是将政见、思想发之于文章,又借文章来平天下的。文章之势是文章之外的功夫,是作者的胸中之气、行事之势。写文章,说到底是在拼思想。只有政治家才能总结社会规律,借历史交替、风云际会、群雄逐鹿之势,纳雷霆于文字,排山倒海,摧枯拉朽,宣扬自己的政见。毛文属这一类。这种文字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劳其心,履其险,砺其志,成其业,然后发之为文。文章只是他事业的一部分,如冰山之一角,是虎之须、凤之尾。向来说文章有汉司马、唐韩柳、宋东坡、清康梁,群峰逶迤,连绵不绝。毛泽东算得一个,也是文章群山中一座巍峨的险峰。

}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是哪三种境界?
他曾引用宋词中的名句来形容这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种境界
下面具体谈谈每层境界的含义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 萧瑟的秋风中,游子登高望远,怀念亲人,见不到又音信难通,就如一名学者刚开始在学问时那种对知识的惆怅迷惘的心情跃然纸上.(2) 作为一个做学问者,首先要高瞻远瞩认清前人所走的路,也就是说,总结和学习前人的经验是做学问的起点.此句选自——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1) 沉溺于热恋中的情人对爱情的执着,人消瘦了,但决不后悔.就如学者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一种认定了目标就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2) 作为一名做学问者,应深思熟虑,就象热恋中的情人那样热切、不惜一切的追求自己的目标.此句选自——宋·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 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和理解.(2) 作为一个做学问者,只有在学习和苦苦钻研的基础上,才能够功到自然成,一朝顿悟,发前人所未发之秘,辟前人所未辟之境.此句选自——宋·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一辈子宣说佛法,留下佛经太多了,三藏十二部,一个人一辈子要研究完这些佛经都很难.
  老子被归类为道家代表人物,被道教尊称为开山祖师,一辈子不说任何的言论,没有办法才写了5千言留传于世.
  有人说老子一辈子带了一个徒弟叫孔子,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出了函谷关以后到了印度传了另外一个徒弟叫释迦牟尼,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记载,但司马迁也说这事没办法考证了,所以写了:众说云云.
  那么老子与释迦牟尼的境界到底谁更高呢,佛教当然说是释迦牟尼高,道教说老子高.很多的时候搞得大家相互自吹,让别人看不明白,也理解不了究竟真实的情况.那么让我们抛开宗教的角色来评说一下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开创人的境界吧.
  释迦牟尼,一生说了很多的佛法,而佛法中最究竟的,最为第一的,境界最高的当然,经中有记载释迦牟尼对药王菩萨讲: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最第一.因此有人说开悟的,成佛的,也被称为经中之王.让我们来看看中,释迦牟尼是怎么说的,他提到其中重要的几点:一,以前他所说的所有经典中的一些故事,法门都是为了方便说说,不是最究竟的,甚至有些都不是真实的,所有的三乘说法都不对的,都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就是一乘(即为佛乘:让所有相信佛法的众生都达到佛的境界). 二,不执空,也不执有,释迦牟尼说:非实非虚,非如非异. 也就是说万物本性均为空,但是真空妙有.
  老子,一生只写五千字,而这五千字,真接写最高深的东西,最高境界的修为直接告诉大家.而没有像释迦牟尼一样,慢慢的引导大家,细心的根据大家的根器不同,而讲不同层次的法.为什么读老子理解各有不同,因为老子写的太高深了,绝大部分人是不能领悟最高境界的.而老子中讲:无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 老子的   那边释迦牟尼的非实非虚,这边是老子的非无非有,请大家评评谁的境界更高一些啊?愿大家各抒自见吧.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学修养与人生境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