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111级,技术不是很好 谁能和我结婚? 用紫洛兰地图结…

由于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无法正常使用本网站功能,
其它关键字
作 者 推 文
[收藏此章节] [下载]&&
梦里不知身是客
  在秦岭内有一处山谷,终年都是温柔的、宁静的、薰人欲醉的春天,那儿连微风都带点儿酒意,轻雾浮起在林间,薄薄地,多情的缭绕着,似那少女含羞带怯的面纱。这里丛山环绕,鲜有人烟,因而中原的战火蔓延不到这里。在那幽谷深处,泉声丁冬回响的一桃花林深处里有一处逍遥居。而此处逍遥居就是七国民间传为神话的战国第一大派,逍遥门所在。    逍遥门,没有人知道它在哪里,没人知道它的底细,也没人知道其门下有多少弟子,但是逍遥门对七国的影响力却让每位君主都心有忧虑。  似乎人人都听说逍遥门,却又没人真正知道逍遥门,似乎各国都忌惮逍遥门欲除之而后快,却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敢去打听招惹逍遥门。    其实,凡是逍遥门中弟子皆知本门以女子为尊,开山鼻祖乃商朝的一名奇女子,因不满女子的卑下身份,而用实际行动证明女子的智慧能力比男子有过之而不及,令男子俯首称臣。  开始,逍遥门广收门徒,以为能改变世人的看法,提升女子的社会地位,却不曾想培养出了诸如妲己,褒姒等祸国殃民的妖姬,从此以后逍遥门收徒便是随缘且不拘泥于性别,从而扩大了影响力,一直发展至如今七国争雄的年代。  但是由于祖师的身份,逍遥门中女弟子的地位较高,门主也只能由女弟子接任,且每位门主皆不得嫁于男子,而是“娶”,娶进来的男子称为门君。但是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门主大多是孤独终老,当然也有几位幸运可与同门师兄弟结为夫妻,相伴到老。    “丫头,曦儿丫头。”逍遥居后山果园间隐约可见一抹蓝色的身影,那人行进的速度极快,却给人一种不紧不慢的洒脱,说不出的优雅从容。  他在树丛间不断张望,显是在找寻着什么。忽然,一个不明物体急速向蓝影袭来,只见他袖袍翻卷,那个东西就轻巧的落入手中,俨然是个苹果。  彼时,一串银铃般的笑声传来,坐于苹果树上的少女正晃着双脚笑兮兮的看着拿着苹果的人。“明师傅,快尝尝曦儿给的苹果甜是不甜?”  那人苦笑道:“知道的还以为你是孝敬我,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刚刚要谋杀为师呢。”    女子一听不以为意的耸耸肩,一个旋身落于地面,身形轻盈,如叶落地,“我哪敢啊?天下间,除了紫嫣师傅,还有谁能杀得了明师父你啊。”那被唤做明师父的,乃是现今的逍遥门门主宋紫嫣的门君之一明文。    “哼,你鬼师父正到处抓你去解释那本‘无字天书’呢,你倒好,在这里好不惬意,看你鬼师傅可会轻饶你。”明文摇摇羽扇,一副徒弟即将遭难,师父无可奈何的表情。    那少女一惊,完了,定是被鬼师父发现了自己的小聪明,惨了,为今之计,只有先去紫嫣师父那里躲躲了,正要迈开步子,只听得远处一阵阴沉的怒喊:“凌梦曦,你还要往那里跑……”那被唤做林梦曦的少女惊恐的回头,知道鬼师傅就在果园外边,当下不敢迟疑,足尖轻盈一点,身子飘然而起,若风而去,翩若惊鸿,速度极快,这逍遥门的凌风步被她用来“逃命”也真是糟蹋了。    凌梦曦前脚刚走,一个黑影后脚便至,万年寒冰脸冷酷而无情,此刻正阴郁的看着眼前悠哉摇羽扇的人:“你是不是又通风报信来了……”  “哈哈,今天天气真好啊……”明文淡笑自若,周身透着暖意,与鬼风的冷漠正好相反。  鬼风冷哼:“少打马虎眼,你就知道护着她,才让她学了三年还是半吊子。”话落当下也不迟疑,飘忽而去,人说风过无痕,落叶有声,而鬼风走过,竟连叶子也没拂动半分,可见武功之高了。明文摇头无语,不知道今天他的亲亲小徒弟能否逃出那鬼风的魔掌了。    “哎呦,紫嫣师傅救命啊~~~~~~~”凌梦曦一路飘进逍遥居向宋紫嫣求救,那紫陌亭中正悠然抚琴的丽人闻声莞尔,却不露声色,依旧望湖弹琴好不惬意,不多时,只见一抹翠绿似湖边新绿,若柳拂风而来,而身后那个紧追不舍的黑色煞神倒似破坏了这般的景致。    凝神观望那步法,快而不乱,轻而不浮,显然已经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这妮子别的本事没有,这凌风步倒是练得出神入化,而今竟连鬼风也追不上她了么。微叹口气,谁让自己心软呢,也罢护了三年了也不差这最后一次了,手中那三尺纱绫如灵蛇出洞,极快的缠住凌梦曦的手腕,一带便将她拉进了紫陌亭中。    “曦儿,可是又惹你鬼师傅不快了?你这般顽劣,定是又戏弄了你鬼师傅,每次护着你,倒是我的不是了。”这救归救,但是该教训还是要教训,宋紫嫣也不得不寒了一张俏脸。    凌梦曦一看宋紫嫣有生气的征兆,连忙慌了心神,要是紫嫣师父都不救自己那就真的死定了。“紫嫣师父,你听曦儿解释……”    “还解释什么,你且看看这可是你给为师刻的‘无字天书’。”不等凌梦曦“恶人先告状”,鬼风就已经到了紫陌亭把一卷竹简扔至凌梦曦的跟前,那竹简落地竟生生的嵌进地上,而他的冰封脸此刻因怒气而显的阴沉可怕。    凌梦曦看那架势,知道这次鬼师父气大了,不自觉的往宋紫嫣身后挪了两步,缩了缩头不敢吭声,宋紫嫣用内力将那竹简拾起,打开翻阅却发现一个字也没有,终于知道鬼风为何如此生气了。“你这丫头也真不知好歹,你可知那无字天书的来历?那是当年鬼谷子无意间拾得的一本奇书,只有他能看到那竹简上的字,那孙子兵法,苏仪张衡的合纵连横术皆是从此书中衍化而来,如今唯一留存于世上的手刻书卷就是在我们的手中,你鬼师父罚你重新刻一遍也是想让你好好领悟其中的精髓,你倒好就真的给他一本无字天书,莫怪乎你鬼师傅如此气恼你了。”    凌梦曦耷拉着脑袋,不敢有意见,这也不能怪她嘛,明明就是书名起的不好,无字天书,无字天书,怎么会有字嘛!她交‘白卷’这也正常啊。宋紫嫣摇摇头,将竹简塞进凌梦曦的怀里,“你啊,还是乖乖的去刻一遍,算是补过,你鬼师父这边我做主,若是三日内刻好了便作罢,刻不好便要重重的罚你。”    轰隆,晴天霹雳啊,那无字天书从头到尾展开起码有五六米长,那甲骨文手写就已经是高难度了,还要一笔一笔刻?!三天,三个月都刻不好啊!重重的罚?根据以往最悲惨的经验是去万兽坑,跟那些豺狼虎豹共度三天三夜,如今这重重的罚到底是怎么个罚法?凌梦曦想着想着,不禁心里恶寒了一下,怕怕的看着两位师傅却不敢吭声,只有像小媳妇儿似的唯喏着去了。    三天后,凌梦曦终于明白“重重的罚”是什么意思了,她被毫不客气的扫地出门了。师父们到底是古人,一点人道主义精神也没有,不就是一本无字天书么,至于把一个弱质女流推进战国的硝烟里吗?一个不小心,这条小命就没了。  更不够意思的是,居然设了个局让她跳,‘逼’她离开,凌梦曦摸摸鼻子越想越不甘心,怎么可能就这样走掉,好歹也要扳回一局。临走时,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与师父们道别,想起日常的琐事都是自己在整理,于是乎交给师父们两个锦囊,若有东西找不到,可拆开看锦囊看看,里面的竹片上都有提示。    于是凌梦曦走后的次日清晨,鬼风想要练功却找不到自己的武器——风鞭,想起凌梦曦临走的话,便拆了锦囊,只见那竹片上写着八个大字,“欲找风鞭,必先鞭风。”    鬼风皱了皱眉,看这意思想要找到风鞭就必须先鞭打自己的爱马“御风”了,可是“御风”是自己的心头肉,自己连给它刷洗的时候都不舍得用力,更何况是鞭打它,这凌梦曦分明是在戏弄于他。    本想置之不理,自己将风鞭找到,可是接连找了几日都没有踪影,那是自己的武器又是师傅遗留之物,总不能就这样丢了,无奈之下鬼风痛定思痛,只有迈步去了马房,随手拿了根马鞭闭起眼睛就挥了下去,“御风”吃痛受惊,嘶鸣不止,鬼风那张万年寒冰脸难得的露出心痛的表情。    本以为这就算完结可以找到风鞭,却没有丝毫线索,再拿起那竹片研究时,才发现那竹片的背面还有八个字,“若不鞭风,也可得风”,鬼风顿时气歪了,却也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如果不用打御风,那风鞭在哪里?  他怎么还是没看见,那现在这“御风”打也打了,要怎么办?若还是找不到风鞭岂不是白受这罪。    鬼风忙找来明文参详,明文提议把另一个锦囊也拆开也许会有线索,果然那竹片的正面写着,“即使鞭风,未必得风。”    明文暗笑这妮子鬼灵精,明摆着是在作弄鬼风,看着鬼风瞬间变了脸色知道他气的不轻,摇头笑叹一口气,那丫头没把鬼风的文治武功没有学进去,倒是把自己整人的本事学到了十成十,好吧,且让他看看那丫头把鬼风的风鞭放到了哪里,将那竹片再翻了面,只见最后八个大字“若已鞭风,请看风边。”    明文朝着“御风”边上的土墙看去,只见墙上的角落里正挂着一条不容易识别的马鞭,看得出来那马鞭被故意蒙上了土墙的颜色,使得人并不容易见到,明文取了下来拂去了那层土黄色,露出了风鞭的玄黑色,笑着递给了鬼风。    顿时明白了凌梦曦的小计谋,他本就奇怪她走都走了为何独留下两个锦囊?一般的东西都放在平常的地方,若一时不察,找找也就该寻到了,为什么还要她留下线索,原来是引直脑筋的鬼风上钩啊。    这凌梦曦聪明的地方在于,其一,她知道鬼风必不肯去鞭打“御风”,也就不会踏进马房,会自己去找,所以把风鞭藏在马房是最安全的。  其二,她知道鬼风生气时观察力也往往会降低,当鬼风迈进马房时就是他决定打“御风”的时候,一颗心都悬在马上面,哪里还会注意到其他。  所以,凌梦曦借鬼风之手打马出气这条小计策算是完全凑效,难怪鬼风那脸色如今白一阵黑一阵,难看的紧,总算自己那亲亲小徒弟是得到了自己的真传了。    明文暗笑于心,看着鬼风精彩的脸部表情实在是有点忍俊不禁,勉强克制住,拍拍鬼风的肩膀:“你也别生那小妮子的气,能把你耍着玩的人这世间似乎还没有出第三个人,我们也就不必过于担心那丫头会在外面吃亏了。”    鬼风心里虽是这么想,放宽了心,可还是气的牙痒痒,恨恨道:“凌梦曦,你若是回到逍遥居,定让你好看!”  “你不用等她回来,她出去就一身麻烦了。”不知何时来到的宋紫嫣,笑看着自己的两个门君,一脸的坏笑。明文,鬼风不解,宋紫嫣神秘的一笑,“我把那个牌子偷偷放进她的怀里了。”
插入书签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读点击:
晋江APP→右上角人头→右上角小框
↑返回顶部
←上一章&&
第1章 梦里不知身是客
作 者 推 文
更多动态>>
地雷(100点)
手榴弹(地雷×5)
火箭炮(地雷×10)
浅水炸弹(地雷×50)
深水鱼雷(地雷×100)
个深水鱼雷(自行填写数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下一篇: 上一篇:
猜你会喜欢的说说....文件上传中,请耐心等候...
登录到leewiART
记住我的用户名和密码
大都会博物馆精品艺术欣赏 / 认证用户发布日期: 16:21:24#1
致谢:本专题以国家博物馆的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道法自然-大都会博物馆精品艺术欣赏&展览为基础完成。使用的图文资料来自国家博物馆的志愿者们。leewiART向他们的辛勤劳动深表谢意!为了使广大艺术爱好者更深入地了解本次展出的展品,leewiART收集了部分展品的高清大图,重新整理制作了这个专题。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日出
作者:克劳德&洛兰(法国,?-1682)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102.9cm&134cm
编号:47.12
来源:弗莱彻(Fletcher)基金
法国画家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和他的挚友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一样,一生中有大部分岁月都在罗马创作,并在古典风景画传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普桑的风景画中,斯多葛式题材、挽歌般的忧伤基调和极端的天气时有出现。而洛兰的作品往往描绘想象中黄金时代理想化的和谐自然,通常运用日出和日落渲染一种诗意效果。英国收藏家尤其仰慕他的作品。这幅出自其创作中期的作品(大约画于),1755年由著名画家、伦敦皇家美术院(London's Royal Academy)首任院长乔舒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爵士收藏。
画中地平线的位置相对较低,以突出飘浮着缕缕朝霞的高层大气。遍布的树林则呈现出几分透明色泽。所有这些共同营造出一种光芒四射、辽阔无边的感觉。而画面前景中出现的连绵的牧群和牧羊人组成的队伍&这也是洛兰风景画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将欣赏者的目光从阳光普照的山谷吸引到溪流对岸清凉的树阴下。耸立在小山顶上的城堡,与醒目的地平线相映成辉。画面前景和中部的底色逐渐变暗,也是画家作品中的惯用手法。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古典风景画
作者:塞巴斯蒂安&布尔冬(法国,)
年代:约17世纪60年代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69.9cm&92.1cm
编号:1985.90
来源:阿特伍德& 爱奈尔( AtwoodA.Allaire)帕米拉& 埃斯科瓦尔(Pamela Askew)和菲比&德马雷(Phoebe A. DesMarais)捐赠,以纪念其母亲康斯坦斯&埃斯科瓦尔(Constance Askew)
塞巴斯蒂安&布尔冬(S&bastien Bourdon)是一位善于创作宗教和寓言题材 的名家,但在生命的最后10年,他却逐渐转向了风景画和自然题材的创作。布尔冬 对本国画家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尤为仰慕。1664年,普桑以季节为主 题的布面油画系列作品在巴黎展出,布尔冬亲自到场观摩。这个系列的作品中,每 幅作品均描绘了一年中的一个季节,分别表现了《圣经》中的一个主题。布尔冬最 为欣赏《春天》(Spring),画中描绘了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的场景。在四幅画中, 《春天》是色彩最为丰富绚烂,构图最为简单自然的一幅。布尔冬对这幅画钟爱有 加,原因也显而易见,因为他也是主要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自然的。他常常将古代 废墟引入自己的风景画中(尽管有时略显突兀),其目的就是为了渲染一种诗意化 效果,而非宣传某种道德准则。
在这幅栩栩如生的油画中,一匹大理石雕塑的骏马腾空跃起&对于任何有 学识的观众而言,这座雕塑并不陌生,它的灵感来自罗马奎里纳尔(Quirinale)山 上的狄奥斯库里(Dioscuri)喷泉。雕塑旁是一座宽阔的楼梯、一座喷泉和几座古 罗马建筑。画中还描绘了一群穿着古代服饰的人,其中两位汲水的女子给这一虚 构的场景增添了几分庄严气息。而画面右侧,衣衫破旧的牧羊女守着一群绵羊和 山羊,在高大的松树下休息。远处,松树林背后,一群人在干草垛前起舞&这个 场景无疑受到普桑的一幅描绘海神节画作的启发(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London])。布尔冬一生致力于创造一个田园诗般的世界,在这里人类 的生活和自然的壮美融为一体。他的作品像一本怀旧的剪贴簿,使观众得以欣赏到 一幅幅古典画面。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从嘉布遣会修道院露台眺望内米湖和真扎诺
作者:理查德&威尔逊(威尔士,-1782)
年代:18世纪50年代中期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42.9cm&53.7cm
编号:05.32.3
来源:乔治&赫恩(George A. Hearn)捐赠
威尔士画家理查德&威尔逊(Richard Wilson)于1729年迁至伦敦,师从一位肖像画家。
1737 年,威尔逊首次以风景画家的身份载入史册。1750年,威尔逊离开伦敦奔赴意大利,并于1751年 前往罗马并逗留五年,主要为英国游客画些罗马城内外的风景画。威尔逊自幼在威尔士(Wales) 北部粗犷的自然美景中长大。在意大利期间,他特地前往罗马平原,潜心研究那里的美景和蕴含 在美景中的主题,这也曾经启迪了无数古代画家,包括17世纪的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 以及加斯巴德&杜埃(Gaspard Dughet,)。威尔逊剩余的职业生涯全都贡献给了自然 风景画的创作和对光影效果的钻研。
这是一幅极富自然主义风格的小型油画,背景为真扎诺(Genzano)小镇的嘉布遣会修道院 (Capuchin monastery)露台。露台底下是内米湖(Lake Nemi),远处可以望见西边的奇尔切奥 山(Mount Circeo)和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画面中右部岩石耸立的海岬上,坐落着风景 如画的山区小镇真扎诺,以及真扎诺的标志性建筑&圣玛利亚教堂(Santa Maria della Cima) 及钟塔和斯福扎&塞萨里尼宫殿(Palazzo Sforza Cesarini)。教堂和宫殿都静静地躺在山脊和火 山岩坑的缓坡上。这里地处罗马西南部约20英里,位于阿皮亚古道(Via Appia)的阿尔班山(Alban Hills)。内米湖的湖水深不见底,呈暗黑色,因此被古罗马人誉为黛安娜的镜子(lo specchio di Diana)。黛安娜被称为狩猎女神,据说就居住在附近的树林里。
理查德1754年的速写本中包含一小幅以真扎诺为题材的石墨画(现藏于纽黑文耶鲁英国艺 术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New Haven]),画面中露台的围墙和长满树木的山坡朝北。这 幅作品上题有&Gensano / from the Capuchin.&(&真扎诺/嘉布遣会修道院&)。还有一幅作于 1754年的作品,是一组画中的一幅,描绘的基本是同一片风景(现藏于罗德岛设计学校艺术博物 馆[Museum of Art,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Providence]),受达特茅斯伯爵二世(the second Earl of Dartmouth,)之托而作。本画可能也作于同一年,或威尔逊回到伦敦不久 后的1756年至1757年。据历史记载,诺布利(Norbury)的威廉&洛克(William Lock,)是本 画的第一位所有者,他是威尔逊旅居意大利时的旅伴。1820年,托马斯&黑斯廷斯(&omas Hastings, 活跃于)基于此画还创作过一幅铜版画。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卡兹奇的风光&初秋
作者:托马斯&科尔(美国,)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99.1cm&160cm
编号:95.13.3
来源:为纪念乔纳森&斯特奇斯(Jonathan Sturges),由其子女捐赠
托马斯&科尔(&omas Cole)被公认为哈德逊河画派(Hudson River School) 的创始人,该画派是1825年至1875年间在美国画坛占统治地位的艺术流派。 这个画派最初并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群体,除一群纽约艺术家之外,还包括一 些重要的作家和诗人,如威廉&柯伦&布莱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1794 -1878)和詹姆斯&费尼摩尔&库柏(James Fenimore Cooper,),他 们都描绘美国自然风光并以此实现精神重建,表达文化特性与民族精神。科尔 是首位试图描绘粗犷本土风光的画家,对美国东北部的描绘具有开创性意义。 他认为美国人的本质是因其与这片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的。
科尔被哈德逊河流(Hudson River)一带的山脉、峭壁和绿谷所深深吸引,并花费了生命中的大量时间在卡兹奇(Catskill)小镇附近的家中和工作室里进 行创作。这座小镇就坐落在纽约的卡兹奇(Catskill)河畔。但到了1837年,这座 山谷已经不再是现代世界中的阿卡迪亚了。成千上万的绿树被砍伐,连接卡兹 奇和卡纳尤哈利的铁路(Canajoharie Railroad)从镇中心横穿而过。科尔作为 一位讴歌大自然的诗人和散文家,在绝望中写下了对这场冷酷无情浩劫的谴 责。例如,在他的《美国风景》(Essay on American Scenery,1836)中,这位艺术家 恸哭道:&铁斧的蹂躏日益肆虐&最为壮丽的风景已渐渐稀缺,挥动斧子的 手那样野蛮,甚至毫无顾忌,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这一切发生在一个文明国度。& 画中,远山迷蒙的景色,水平如镜的河面,以及前景中和平安祥的农民,共同营造出一幅原始、纯净的自然美景,而在科尔看来,这种美景已经一去不返了。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风景(取材《死亡冥想》)
作者:阿舍&杜兰德(美国,)
年代:1850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100.3cm&154.9cm
编号:11.156
来源:约翰&皮尔蓬&摩根(J. Pierpont Morgan)捐赠
1837年,阿舍&杜兰德(Asher B. Durand)和托马斯&科尔(&omas Cole)结伴到 阿迪朗达克山脉(Adirondack Mountains)写生,正是这次写生之旅使这位雕刻师、 肖像画家和风俗画家转而投身风景画的创作。1848年科尔逝世后,杜兰德成为哈德逊 河画派的领袖,并于1855年发表了大受好评的《书信:论风景画创作》(Letters on Landscape Painting)。因受到英国艺术家约翰&康斯坦布尔(John Constable)的启发& 特别是其外光派画法的影响&杜兰德开始激励年轻艺术家直接到大自然写生,并 如实描绘眼前的风景,为创作风景画打下基础。
杜兰德的几幅作品(包括本画),均表达了对导师科尔的追忆。受威廉&柯伦& 布莱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自然诗歌的直接启发,这幅画表现了 杜兰德对历史与文学景观的兴趣。杜兰德诠释了布莱恩特的著名悲歌《死亡冥想》 (&anatopsis,1817),歌颂了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环,为面对死亡命运的人类提供了莫大 的精神慰藉。关于人类命运的这一主题在1850年引起了特别的反响,不仅因科尔的新 近离世,而且也因这位已故画家曾创作的宏伟作品。画面中间是肃穆的送殡队伍,笼 罩着高山的金色光芒使悲伤的气氛有所消减。画面前景的古埃及废墟暗示了过去, 废墟后面青葱的草原缓缓铺向河边,草原上的羊群和一位孤独的农夫构成一幅和平 安宁的景象,都强调了诗歌所要传达的信息:&你将躺下,与人类孩提时代的族长 (国王)一起,与地球上有影响的人一起&&走向你的坟墓,像那人一样,裹上床 单,躺下,犹如进入快乐的梦乡。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黎明女神陶盘
作者:斯图加特&格鲁普(希腊,活跃于前340-前305)
年代:古典主义晚期或希腊主义早期,公元前4世纪最后25年
材质:赤土陶器,红体人像
尺寸:高16.5cm,直径58cm
编号:69.11.8
来源:罗杰斯(Rogers)基金
1895年意大利南部阿普利亚(Apulia)区卡诺萨(Canosa)城外的一座多墓室地下石窟 陵寝出土了这件陶盘(lekanis),同时出土的还有30多件赤土陶器花瓶和3位武士的盔甲。 学者们对这些阿普利亚红体人像花瓶经过系统化研究后,断定这件陶盘属于斯图加特系列 (Stuttgart Group)。以这座德国城市命名,因在此发现了两件出自同一艺术家之手的陶土酒 罐。这件庞大的红土人像陶盘上描绘的是希腊神话中黎明女神厄俄斯(Eos)手执马鞭,驾着 马车,身子微微前倾鞭策她的骏马。厄俄斯下方,一位衣着典雅的女子一手握着小玻璃瓶, 一手端着古瓮。画面右侧,一只巨大的白鸟翱翔在空中;左侧则是爱神爱罗斯(Eros)手执扇 子,服侍着一旁端坐的女神。
在荷马(Homer)史诗《伊利亚特》(Iliad)中,身着玫瑰色衣裙的黎明女神驾着一辆马 拉的战车,这两匹骏马名为&光明&和&燃烧&。在古希腊艺术中,她总是驾着一辆四马战 车。黎明女神的白马身披金色鬃毛,通体闪闪发光,她的战车同样以金色配饰,彰显了这 位为人间带来曙光的女神显耀身份。女神头顶被一圈神圣的光环笼罩,与太阳神赫利俄斯 (Helios)的形象相似。
在希腊神话中,厄俄斯就像一位掠夺成性的爱人,讨得英俊少男的欢心,如同曙光播撒 大地一样迅速。厄俄斯会趁猎人俄里翁(Orion)在黎明跟踪猎物时引诱他,甚至热烈追求年 少俊美的凡人提托诺斯(Tithonos),并将其囚禁,直至他衰老成一只又老又瘪的知了。陶盘 通常作为新婚礼物送给新人,这件陶盘上的厄俄斯女神和其下方端坐着的美丽女神&可 能是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忒(Aphrodite),是代表爱情的元素。鉴于这件陶盘作为殉葬品 埋葬在陵寝中,这幅图案可能有着双重意义。古希腊人认为灵魂会在破晓之时离开躯体,在 殉葬品中描绘厄俄斯形象,可以让厄俄斯带领逝者的灵魂前往阴间。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人的三个时期
作者:多索&多西(意大利,约/1542)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77.5cm&111.8cm
编号:26.83
来源:玛利亚&德威特&耶萨普(Maria DeWitt Jesup)基金
多索&多西(Dosso Dossi)曾担任费拉拉(Ferrara)公爵阿方索一世(Alfonso I d'Este, )和埃尔科莱二世(Ercole II,)的宫廷画师,这段生涯使他的创作 具有独特的艺术视野。16世纪的意大利北部城市费拉拉虽然是一座小城市,但却是一个有 着悠久艺术传统并充满活力的文化中心。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画家这都得益于这位公爵 的庇护。多索是一位在当地受到艺术训练的画家,深受威尼斯画家乔尔乔内(Giorgione, 约-1510)和提香(Titian,约)的影响,并在旅居罗马期间观摩过拉斐 尔(Raphael,)创作的著名圣坛装饰画和壁画。作为公爵的忠实同伴,多索曾多 次受公爵的委托在著名的费拉拉城堡公共大厅和私人房间绘画。在那里,他充分发挥了 表现神话题材和风景画的独创性,并因此获得应有的声誉。多索的布面油画中体现出的绘 画技巧和明亮的色泽,为他赢得了无数热情的观众,其中包括诗人卢多维可&阿里奥斯托 (Ludovico Ariosto,),这位诗人还在其著名的浪漫史诗《疯狂的奥兰多》(Orlando Furioso,)中将其列为最著名的现代艺术家之一。
这幅画主要描绘了森林里的风景,画面上林木葱葱、绿草茵茵,绿意扑面而来。林 中分布着三组人物:一对着丝质服装的乡下情侣,两个远远望着他们的小男孩,以及背景 中交谈的两位长者。这三组人物有不同的年龄特征,人们通常认为这幅画的主题应是&人 的三个时期&,同期提香也创作过同样的主题(现藏于爱丁堡苏格兰国立美术馆[Nationl Gallery of Scotland, Edinburgh])。但提香的作品所蕴含的主题是有关生命的循环,寓意 较为严肃,多索的表现手法则相对轻松活泼:一对年轻的情侣正被旁边的儿童和背后的 羊群偷窥。这种以绚丽风景为主,人物为辅的画作,曾被当时一位作家称为&parerga&(拉丁语,意为&装饰画&),因为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取悦观众。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沐浴中的迈达斯国王
作者:尼古拉斯&普桑(法国,)
年代:约1627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97.5cm&72.7cm
编号:71.56
来源:购买于1871年
在奥维德(Ov id)的《变形记》(Metamorphoses)中,为感谢弗里吉亚 (Phrygia)国王迈达斯(Midas)对其养子西勒诺斯(Silenus)的救命之恩,酒神 巴克斯(Bacchus)答应满足国王一个最大的愿望。迈达斯非常不明智地要求&我 的身体都能变成黄金&,但不久,迈达斯就发现自己面临被饿死、渴死的结局。当 他要求巴克斯&撤销恩赐&时,巴克斯让他到帕克托洛斯河(Pactolus River)的源头沐浴。从此以后,这条河的河水里就开始流淌金沙。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的这幅作品表现的正是这个故事。迈达斯在画面左侧沐浴,一个半躺着的高大河神占据了前景,这也就是帕克托洛斯河的拟人形象。
这幅作品及另一幅描绘阿卡迪亚牧羊人的作品(德文郡[Devonshire]公爵藏 品,德文郡查茨沃思[Chatsworth,Devonshire]),都曾属于普桑的挚友和赞助人红衣大主教卡米拉&马斯米(Cardinal Camillo Massimi,)。鉴于这两幅画都作于1627年,不可能是马斯米委托普桑所画的。但这两幅作品表现的寓言题材&一幅嘲讽了有钱人的虚荣,另一幅则暗示了即使在人间乐土,死亡也无时无刻不存在,均激发了主教对于斯多葛派哲学的兴趣。这些画都不能被称为传统的风景画,而应视为具有文学性质的创作,自然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如这幅表现迈达斯国王的画,就通过赋予河神以人形而颂扬了水的净化功能。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芙罗拉
作者:伦勃朗&凡&莱茵(荷兰,)
年代:约1654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100cm&91.8cm
编号:26.101.10
来源:阿彻&亨廷顿(Archer M. Huntington)捐赠,以纪念父亲科利斯&波特&亨廷顿(Collis Potter Huntington)
伦勃朗&凡&莱茵(Rembrandt van Rijn)于1654年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创作了这幅对春天、鲜花和爱情之神芙罗拉(Flora)的诗意写照。这位女 神头戴粉色花环,身着宽松的威尼斯式袍服。女神的这身装扮及本画的题材, 都深受提香(Titian,约)的一幅创作于1515年至1520年间描绘芙罗拉 的作品(现藏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U zi Gallery, Florence])的启发。17世 纪30年代,提香的这幅作品流传至阿姆斯特丹,被红衣主教黎塞留(Cardinal Richelieu) 在荷兰的代表阿方索&洛佩兹(Alfonso Lopez,)收藏。1640年左右,与伦勃朗关系密切的德国艺术家乔吉姆&斯坦德瑞特(Joachim Sandrart,)根据提香的布面版画创作了一幅雕刻画,并提有拉丁诗歌一首:&春日时光,温柔的细雨温暖滋润着大地,泽菲的微风吹开了甜蜜的花朵,芙罗拉披着春天的斗篷,携着迷人的提香,引着大家的心儿欢唱。&
伦勃朗的这幅画仿佛是在追忆自己的青春年华,因为芙罗拉的面孔酷似1642年去逝的画家妻子撒丝基亚(Saskia)。但画像中芙罗拉佩戴着珍珠项链和耳环,是比较典型的爱神维纳斯(Venus)的装扮,使芙罗拉与画家挚爱之间的联系大大消弱。但芙罗拉脸上仍流露出一丝个人情绪,仿佛暗示即使作为从衣裙中分撒丰收花朵的女神,也难免感到孤独。她似乎明白青春、美貌与爱情都像摘下的花朵一样,难以长久。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冬之寓言
作者:小雅克&德拉琼(法国,)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不规则尺寸,99.7cm&105.7cm
编号:07.225.258
来源:约翰&皮尔蓬&摩根(J. Pierpont Morgan)捐赠
小雅克&德拉琼(Jacques de La Joue)是一位建筑师和石匠的儿子,因此,他在设计精美饰品、建筑以及绘画方面表现出的杰出才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位法国艺术家于1721年凭两幅虚拟建筑图被法国皇家绘画暨雕刻学院(Acad&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录取,并于1737年至1753年间定期在巴黎沙龙举办展览。他的创作受到安托万&华托(Antoine Watteau,)和弗朗索 瓦&布歇(Fran&ois Boucher)的影响,并于1729年与后者合作设计了烟火。这位艺术家的创作集中体现了法国洛可可风格,虽然在他的职业生涯后期名望有所回落,但德拉琼的作品仍然不失为洛可可意象的最重要来源,而且还有许多艺术家根据其作品进行雕刻创作。
这幅《冬之寓言》(Allegory of Winter)的尺寸和底部形状均显示它最初是装饰于大门上方的。这幅作品可能是表现四季主题组图中的一幅,但目前还未发现有其他同等规模的季节寓言作品。画面中间是一组白色大理石人像,包括小天使裸像和一位透着阳刚气的女性。这位女子半蒙着面纱,或许是为了抵御严寒。自下往上看,人像坐落在冰封的喷泉上,喷泉上雕刻着典型的洛可可风格的漩涡形曲线,就连两旁光秃秃的树枝仿佛也是为了营造一种拱形的阿拉伯式设计风格。这幅作品与德拉琼另一幅表现冬日主题的作品(由私人收藏)相呼应,那幅作品的创作时间大约在1735年至1740年间,同样也运用了这种柔和的白色、冰蓝色、灰色和米色的基调,以及一轮柔和的橘色太阳。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春之主题刺绣画
作者:玛丽?赖特(美国,)
年代:1754
材质:亚麻材质,羊毛与丝线刺绣
尺寸:19.4cm&19.4cm
编号:46.155
来源:罗杰斯(Rogers)基金
玛丽?赖特(Mar y Wright)是康涅狄格州(Connec t icut)米德尔顿 (Middletown)一位富有的农场主和砖场主约瑟夫?赖特(Joseph Wright) 的独生女,她创作了这幅刺绣画。赖特14岁左右就离开家到寄宿学校接受教 育,这幅作品有可能是在那一时期完成的。木质绷框衬垫上用墨水写着一行 字:&Worked by Mary Wright in a School in Newport, R.I. 1754.&(玛丽?赖特 于1754年在罗得岛纽波特的一所学校完成)18世纪中期,康涅狄格州大多数 学校仅教授最基本的阅读、写作和算术,因此为了学习花式女红和其他优雅 的女性才艺,富裕人家的女孩往往被送到波士顿(Boston)或纽波特(Newport), 接受更为全面的教育。据考证,赖特学习的这所学校由莎拉?奥斯 本(Sa r a h Osborn)夫人开办,她曾在1758年《纽波特水星》(Newport Mercury) 报上刊登广告,称其提供&Reading, Writing, Plain Work, Embroidery, Tent Stitch, Samplers, &c, on reasonable Terms.&(阅读、写作、素缝、刺绣、横向平行针脚及刺绣样品的教学,且价格实惠。)
这幅刺绣作品运用横向平行针绣法,根据作品底部的题词,画中绣的是一位代表春天的少女。赖特从底部右边的角落开始起针。少女右手握着开满鲜花的大树枝,周围环绕着兔子、蝴蝶和枝叶繁茂的绿树。自然风景是18世纪年轻刺绣者最常用的主题,而四季主题最为流行。赖特根据表现四季主题的系列雕刻作品完成了。这幅刺绣的姊妹作品&一幅描绘夏季的绣片,如今被收藏在康涅狄格州米德尔顿的米德尔塞克斯县历史学会(Middlesex County Historical Society)。人们认为,这两幅作品均取材于波西米亚画家、蚀刻师温塞斯劳斯? 霍拉(Wenceslaus Hollar,)于1644年创作的拓印作品《四季》(?e Four Seasons)。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黑夜女神与黎明女神酒器
作者:戈勒姆制造公司(美国罗得岛普罗维登斯,1831至今)
年代:1901
材质:银制、镀银
尺寸:32.5cm&53.3cm&40cm,重6959.8g
来源:休斯?格兰特(Hugh J.Gran)夫妇捐赠
1831年,杰贝兹?戈勒姆(Jabez Gorham, )在罗得岛(Rhode Island)的普罗维登斯(Providence)创建了戈勒姆制造公司。戈勒姆制造公司是 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经营最久的一家银器制造商。很长一段时间,戈勒姆一 直为美国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制造价格适中的银器。但到了19世纪90年代,由 于受到当时盛行的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该公司的首席设计师威廉?克莱斯莫 斯?考德曼(William Christmas Codman, )推出了一系列含锻制面 及蒙??纹理的精致手工银器。这个系列被称为马特雷(Martel&),即法语中&锻 制&的意思。这些银器都采用了波状线条和自然主义主题,体现了新艺术风格 的特征。在这件精美异常的马特雷大酒器上,一面表现的是&黑夜&主题,画面上描绘着两位手执星星花环的半裸女子,还有代表睡眠的罂粟花、蝙蝠和一轮新月。而另一面则描绘了两位刚刚苏醒的女子,身边环绕着蔓生的牵牛花和蝴蝶,代表了&黎明&。
戈勒姆制造公司有着非常详尽的档案,使我们得以了解这件酒器以及当时制作工匠的详细信息。马特雷系列银器的制作选取了纯度为950规格的银材 料&比传统的925规格更加高档。并且在银器上有所标示。以体现该银器的高纯度。这件容量为30品脱的酒器被作为样品展出,底部盖印的代码则记录了制造日期(1901年10月)。据文件记载,这件酒器上的精美雕刻出自匠人大卫? 威尔莫特(David Wilmot, )之手,为完成这项大胆而有创意的设计他整整花费了284个小时。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戴花环的少年头像
作者:塞浦路斯,格尔基古城
年代:塞浦路斯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中期
材质:石灰石
尺寸:31.1cm&21.6cm&24.8cm
编号:74.51.2826
来源:塞斯诺拉(Cesnola)藏品
古代塞浦路斯(Cypriot)雕塑家都比较青睐材质松软的石灰石,而塞浦路斯岛 的中部和东南部盛产这种石灰石。塞浦路斯远古时期的雕塑都表现出鲜明的埃及 与古东方风格的特征,这些风格都是当时腓尼基人(Phoenicians)引进的。到了塞 浦路斯古典时期,希腊风格成为主导,正如这尊头戴花冠的少年头像所体现出来的 那样。这尊头像可能是一尊真人大小还原雕像的一部分。这件作品和200多件其他 雕塑一起,出土于格尔基古城(Golgoi)的古代圣殿,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首任主管 卢吉?帕尔玛?德?塞斯诺拉(Luigi Palma di Cesnola,)带领的考古挖掘 队参与了这次发掘。
这个少年头戴橡树叶编制的花环,花环下是一串又大又圆的草莓(或别的 水果)串成的饰品。在古希腊,人们用橡树祭祀宙斯(Zeus),橡树叶则是力量的 象征。在古希腊和古塞浦路斯文化中,用天然材质编制的花环通常具有象征或 仪式意义。每届泛希腊运动会都会奖励获胜的选手以不同的花环。在奥林匹亚 (Olympia)举行的宙斯运动会的奖品是野橄榄叶花环;在尼米亚(Nemea)的宙 斯运动会使用野芹菜花环;在伊斯米亚(Isthmia)为海神波塞冬(Poseidon)举行的运动会奖励的是松叶花环;而在特尔斐(Pythian)为阿波罗神(Apollo)举行的运动会则是桂树叶编制的桂冠。酒神狄厄尼索斯(Dionysos)的追随者通常以头 戴常春藤花环或桃金娘花环的形象示人。金色的花环通常被人们作为圣殿的祭祀品奉上,到了古典时期后期和希腊化时期早期,金色花环则成了希腊社会中一种广受欢迎且男女通用的殉葬品。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手执纹章盾的野人圆盘
作者:荷兰南部
材质:无色玻璃,玻璃画,银染
尺寸:直径21cm
编号:32.24.28
来源:中世纪艺术和修道院分馆(the Cloisters)
这个野人形象是14世纪至16世纪在北欧中世纪艺术中十分常见却又非常神 秘的形象。他频频出现在各种手稿、雕塑、金属制品、挂毯和其他艺术媒介上。他全 身覆盖着浓密的毛发,胡须和发辫长而蓬乱,代表的是介于人类与野兽之间的某种 生物。人们认为他居住在丛林深处或是无人涉足的荒山野岭,远离文明世界。
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对这个野人形象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也反 映出了中世纪后期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变化。这个野人通常手执棍棒,最初人们 总是将他与受庇护的基督教世界以外的蛮荒自然以及恐怖与危险联系在一起。 及至中世纪末期,人们开始变得更加积极地看待他和自然世界。制作这只玻璃 圆盘的时期,这个野人已经被看作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在这幅精 致繁复的图案中,这个寓言般的人物扮演的仍然是常规角色,即强大的守护者。 他手执木棍和纹章盾等传统象征物,代表着自然的力量,保护着纹章盾所象征 的家族的子孙后裔。
像这样的银染玻璃圆盘在中世纪末期相当常见,本次展出的荷兰圆盘原本 可能是为纹章所代表的家族而制作。描绘男女野人的纹章圆盘在当时非常受欢 迎,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包括德国雕刻家与画家马丁?施恩告尔(Martin Schongauer, ),都曾经创作过这类风格的作品。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施洗者圣约翰生平手稿
作者:荷兰南部,布鲁日(或根特?)传为苏格兰詹姆士四世绘画大师(佛兰德,活跃于约1485-约1530)
年代:约1515
材质:羊皮,蛋彩画
尺寸:16.5cm&11.7cm
编号:48.149.16
来源:乔治普拉特?舒尔茨(George D. Pratt)遗赠
手稿描绘了圣约翰置身旷野,周围则环绕着他一生中的几个片段。内框的画面中 央,福音传道者坐在一片田园风光中的场景。圣约翰一只手指向腿上的书本,另一只 手则指向象征他自己的羔羊。外围的几幅场景从左上起,沿逆时针方向分别为:基督 受洗,约翰布道,约翰被捕入狱,约翰的头颅被呈送给莎乐美(Salome),希律王(Herod) 宴会,约翰遗体焚化。这幅彩绘手稿页可能出自于一部华丽祈祷书的代祷部分。
这幅手稿页的空间理念与众不同,使观众得以用两种不同而又并行不悖的方式 欣赏内框的图片。内框的风景向外扩展,充满了整个画面的上半部,而方框的下半 部则充当分割线,将中间那幅圣约翰置身旷野的画面与周围的城市景象区分开来。 这样看来,就好像一幅叠置在城市风光上面的田园风景画。这种出现在手稿页中的 具有革新意义的空间呈现方式,让人联想起一位被称为&苏格兰詹姆士四世(James IV of Scotland)绘画大师&的佛兰德艺术家。据推测,他就是杰拉德?沃伦堡 (Gerad Horenbowt, 41)。展出的这幅作品与&苏格兰詹姆士四世绘画大 师&的代表性祈祷书作品《斯皮诺拉祈祷书》(Spinola Hours)具有一定联系(现藏于 洛杉矶保罗?盖蒂博物馆[J. Paul Getty Museum, Los Angeles])。占据画面上半部分的 自然风景是约翰履行其神圣职责(包括为基督施行洗礼)时的背景。而从他的凡俗生 活开始到殉难结束时的场景,则发生在城市背景中。这种表现手法仿佛反映了艺术家 的看法:在他看来,约翰的神圣使命与自然息息相关,而这位传福音者的殉难则是城 市生活的产物。对这两种环境以及其中生活人物的描绘都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精湛技艺。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伊甸园场景帷幔
作者:未知艺术家(苏格兰或英格兰)根据伯纳德&萨洛蒙(法国, 约)的拓印作品创作
年代:16世纪后期
材质:亚麻布材质(辅以纺绸与金属纺织品),羊毛线、丝线、金属丝刺绣
尺寸:50.2cm&171.5cm
编号:40.178
来源:卢克&文森&洛克伍德(Luke Vincent Lockwood)夫妇捐赠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收藏的这套帷幔 作品共有三幅,这幅可能是其中的前片。这三幅刺绣帷幔共同讲述 了《圣经》中伊甸园的故事,描绘了从夏娃的诞生&即上帝用亚当 的一根肋骨做成夏娃,到这对夫妇被驱除出伊甸园后在野外努力求生 的场景。这幅绣品的左侧画面展现了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的场景, 他们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食物充足,有容身之所。当他们从智慧之树 上偷食了禁果,才发现自己赤身裸体,并竭力想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 体。绣品的右侧描绘了上帝发现亚当与夏娃新获知识时的场景,他训诫 这对夫妇,并最终将其驱除出伊甸园,作为对他们罪过的惩罚。
《圣经》中的插画在英国非常流行,为许多刺绣及其他装饰艺术 品提供了创作素材。这幅帷幔中的画面就是根据法国艺术家伯纳德& 萨洛蒙(Bernard Salomon)的木刻画创作的,他曾在里昂(16世纪 欧洲拓印艺术的中心)从事创作。画面中站立的人物形象仿佛要从帷幔顶部的限制中挣脱出来,给构图平添了几分紧迫感。但作品中的景观元素和装饰花边并非脱胎于萨洛蒙的木版画,相反,这些花边上装饰的都是英格兰岛屿上各种常见的水果、蔬菜、鲜花和树木。这些都出自于这位未知艺术家的独创。画面上似锦的繁花可能是象征伊甸园中富饶多产的自然世界,可惜亚当与夏娃因其所犯罪行不得不离开这里。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埃涅阿斯舰队抵达意大利装饰瓷片
作者:法国,里摩日 传为埃涅伊德大师(法国,活跃于约)
材质:珐琅,铜绘,部分镀金
尺寸:22.2cm&19.7cm
编号:25.40.2
来源: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 Pierpont Morgan)捐赠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不仅将古罗马视为意大利文明的发祥地,还认为它是 已逝去黄金时代的中心地区。这幅16世纪的法国装饰瓷片取材于维吉尔(Virgil) 的《埃涅伊德》(Aeneid),这部史诗讲述的是传奇英雄埃涅阿斯(Aeneas)的故 事,他逃过了希腊人的劫掠和特洛伊(Troy)大火,并流浪了数年之后才在意大利 定居。他的子孙后代在这里建立了罗马。这里呈现的场景出自这位拉丁诗人寓言 叙事中的第三部,描绘了埃涅阿斯的父亲安喀塞斯(Anchises)凭着敏捷的身手, 平安渡过位于西西里(Sicily)和意大利之间的险恶的墨西拿海峡(Strait of Messina) 的情景。他的船队遭遇了巨大风险,航行中曾遇到卡律布狄斯大漩涡(Charybidis) 和食人海妖斯库拉(Scylla)。画面中,舰队前方是田园诗歌般的意大利海岸,海岸上牛群正安宁惬意地吃着牧草;舰队左方则是坚硬的海岬,海岬上是一 片繁花似锦。
这幅画面并非源于这位里摩日(Limoges)珐琅艺术家的想象,而是对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约翰&格吕宁格(Johann Gr&ninger)于1502年创作的一幅木刻插图的精心模仿。这幅木刻插图出自格吕宁格所作的一套维吉尔选集的拓印作品。这幅木刻还曾在另一个版本中出现,该版本于1517年在里昂出版。本展品作者的身份至今仍是个谜,但人们普遍认为,这幅作品应该创作于里昂版本出版后的十多年,在当时看来,这种风格虽然令人喜爱,但略有些过时。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梅塔巴斯和卡米拉陶盘
作者:意大利,乌尔比诺;在古比奥上釉,弗朗西斯&鲜托&维利&德&罗维哥(意大利,约1486-约1542)
年代:1539
材质:陶器,彩绘,釉彩
尺寸:直径29.7cm
来源:罗伯特&雷曼(Robert Lehman)藏品
鲜托(Xanto)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艺术家,擅长在意大利花饰陶器上绘画。意大利花饰陶器是一种非常精美的艺术名,因其特有的呈半透明锡釉而闻名。鲜托在乌尔比诺从事创作,这座城市在16世纪上半期(制作这种珍贵彩陶的鼎盛时期)是该彩陶的生产中心。因为这位艺术家习惯在作品上刻自己的名字、生产日期和出产地,因此我们目前拥有大量有关这位多产艺术家的资料。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氛围中,鲜托是一位非常有趣的人物,他同时还扮演了廷臣和诗人的角色,曾创作过数首14行诗,向乌尔比诺公爵弗朗西斯科&玛丽亚&黛拉&罗维尔(Francesco Maria della Rovere,1490 -1538)表达敬意。
这件陶盘的绘制运用了黄、橙、绿、蓝等鲜艳的色调,根据鲜托留下的印记,其制作年份可追溯到 1539年。许多艺术家的创作题材都取自当代和经典文学作品,鲜托这件作品也不例外。作品描绘的是源自维吉尔的《埃涅伊德》(Aeneid)第11卷的一个场景。同一场景还见于鲜托绘制的其他几件意大利花饰陶器上。画面中身披盔甲的沃尔西(Volscians)国王梅塔巴斯(Metabus)刚刚带着襁褓中的女儿 卡米拉(Camilla)逃离敌军的包围,来到阿玛斯诺斯(Amasenus)河畔。为确保女儿安全渡过险恶的急流抵达对岸,梅塔巴斯将女儿托付给黛安娜女神(Diana)。他将卡米拉绑在一只长矛上,并将其用力掷向对岸,那里有黛安娜带着3个侍从等候接应。一位像雕塑般的河神潜伏在河底,另外还有两个未知身份的男性形象出现在画面左上方。
鲜托从许多雕刻作品&尤其是意大利版画雕刻家马尔坎托尼奥&雷蒙迪(Marcantonio Raimondi,约)的创作中获得了人物塑造的灵感。画面前景中蜿蜒曲折的阿玛斯诺斯河两岸耸立着陡峭崎岖的岩壁,河流的尽头则掩映在群山、村落和光彩夺目的日落美景中。卡米拉停留在阿玛斯诺斯河的上方,使这条河流成为了构图的视觉焦点以及这个故事中最扣人心弦的转折点。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发现摩西
作者:丁托列托(雅各布&罗布斯蒂)(意大利,)
年代:约1570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77.5cm&134cm
编号:39.55
来源:格温&安德鲁(Gwynne Andrews)基金
丁托列托(Tintoretto)描绘的是《圣经》故事中一个不同寻常的时刻,即《 出埃及记》(Exodus)中的发现摩西(Moses)。艺术家们通常表现法老的女儿在河边发现了躺在芦苇摇篮中的摩西,而丁托列托则另辟蹊径,创作了一幅更加柔情的画面,即公主为婴儿摩西寻找乳母的场景,而这位乳母实际上是摩西的亲生母 亲。画面的背景是一片开阔的风景,两个女人俯身拥着婴儿做出保护的姿势,她们身后则伸展出两棵纤细的树木。画面左侧,几位贵族妇女似乎手执鱼竿,从河边向这几位主角走过来。右侧的弓箭手们正追逐着一只逃亡的鹿。一间村舍出现在画面左侧背景中。这个不同寻常的《圣经》场景与狩猎以及其他户外活动同时呈现,使这幅油画显得与众不同。
丁托列托与提香(Titian,约)、保罗&委罗内塞(Paolo Veronese, )并称为16世纪威尼斯的三大艺术家。丁托列托最受人们钦佩的是他那异常敏捷的笔法,简直犹如即兴创作一样迅速&这种才华被意大利人称为&prestezza&,即才思敏捷的意思。丁托列托的一生都在威尼斯进行创作,他曾受委托创作了许多重要作品,包括一些圣坛装饰画、其他的教堂装饰画,以及受学校团体委托完成的作品。这幅油画可能创作于1570年,用于家庭摆设。这幅作品不同寻常的人物形象可能出于委托人的要求,譬如,这位主人可能在乡村有座庄园。16世纪,许多富裕的威尼斯家庭都在威尼斯乡间建了别墅,而且人们普遍认为这种乡间生活能营造一种安逸舒适、令人满足的氛围。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圣安东尼的诱惑
作者:亨里&梅特&德&布莱斯工作室(荷兰,1480?-1550后)
年代:约1555
材质:木板油画
尺寸:22.5cm&34.9cm
来源:哈里&斯柏林(Harry G. Sperling)遗赠
这幅作品尺寸虽微小,但在创作理念上却具有重大意义,作品中描绘的荒凉恐怖的自然景观是上演圣安东尼(Saint Anthony)诱惑的绝佳舞台。对于16世纪的风景画画家来说,圣安东尼的诱惑是一个广受欢迎的创作主题。但这件作品的创作人却选取 了雅古普&德&佛拉祯(Jacobus de Voragine,约)在《黄金传说》( e Golden Legend,约1260)中广为人知的那段描述作为素材,以夸大灾难感。在画面的左侧,来自末日的熊熊烈火像盘旋在上空的残暴怪物,将一座小镇和居住其中的居民无情吞噬。圣安东尼跪倒在画面右侧的教堂废墟前,面前是耶稣受难像三联画。他正在恳求耶稣的怜悯和保护。而一个魔鬼正努力将其拖入后面冒火的地狱之门。
一只猫头鹰正从画面右侧一座圆塔的小洞里向外窥视&这既象征着灾难,也体现了亨里&梅特&德&布莱斯(Herri met de Bles)尤其擅长的创作主题,他的别号正是il Civetta(猫头鹰)。布莱斯是继约阿希姆&帕提尼尔(Joachim Patinir,活跃于,可能是其叔父)之后最著名的荷兰风景画新流派画家。布莱斯在意大利广受欢迎,这也促使了这位艺术家的工作室进行大规模生产,并将这些体型小、方便运输的画作运往海外市场。在海外同样广受欢迎的还有耶罗尼米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他是一位因创作怪异生物、奇幻风景和寓言主题题材而闻名的艺术家。本展品的作者非常巧妙地将布莱斯与博斯的风格和主题融为一体,以此满足艺术市场的热切需求。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地狱中的埃涅阿斯与女巫
作者:小扬&勃鲁盖尔(佛兰德,)
年代:约17世纪30年代
材质:铜版油画
尺寸:27.3cm&36.2cm
来源:厄纳&布兰德(Erna S. Blade)捐赠,以纪念其叔父,西格蒙&赫耳曼(Sigmund Herrmann)
小扬&勃鲁盖尔(Jan Brueghel the Younger)的许多作品都是受其父亲扬&勃 鲁盖尔(Jan Brueghel the Elder,)的启发,这件可能创作于17世纪30年代的小型铜版油画亦是如此。扬&勃鲁盖尔于1625年突然离世,其子小扬&勃鲁盖尔只得结束三年的意大利旅行,接管父亲位于安特卫普(Antwerp)运营非常成功的工作室。
荷兰绘画常在描绘&地狱风景&的创作中运用各种神话题材和宗教题材。在这种景观中,自然界以各种极端形象示人,如洞穴、荒岭、火山等。在一个人们普遍对自然世界产生巨大探索兴趣的年代,这种类型的场景就像是当时的科幻小说, 而且这种作品通常是特意为那些想象力、学识丰富的收藏家创作的。在16世纪90年代中期,扬&勃鲁盖尔曾为红衣主教费德利科&勃罗缪(Cardinal Federico Borromeo, )等著名的意大利贵族工作,并延续耶罗尼米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的风格,描绘各种噩梦般的地狱场景。
埃涅阿斯(Aeneas)与女巫的故事取材自维吉尔的《埃涅伊德》(Aeneid)第6 卷,讲述的是长生不老的女先知卡米恩(Cumaean)带领这位特洛伊(Trojan)英雄前往冥府。正如本画所示,埃涅伊德在冥府找到了昔日的恋人黛朵(Dido)和避 难所中的父亲安喀塞斯(Anchises),正是他父亲指出了那些未来成为罗马建设者的灵魂。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派遣信使
作者:弗朗索瓦&布歇(法国,)
年代:1765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32.1cm&26.7cm
编号:44.141
来源:约瑟夫&海恩(Joseph Heine)夫人捐赠,以纪念其丈夫勒维(I. D. Levy)
弗朗索瓦&布歇(Fran&ois Boucher)于1723年法国皇家绘画暨雕刻学院 (Acad&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举办的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艺术生涯。1731年他进入法国皇家绘画暨雕刻学院学习,1737年担任教授,并从1738年开始在巴黎沙龙举办展览。尽管布歇实质上并不是风景画画家,但他的田园题材作品中总是出现风景元素。田园画是他最为青睐的,且他在这方面的创作已臻完美。
在1765年的巴黎沙龙中,布歇展出了这幅椭圆形布面油画,还有其他三幅作品与之作为一个系列共同展出。第一幅图展现的是一位牧羊人用丝带将情书拴在一只鸽子的脚上。第二幅展现了鸽子将情书送给牧羊女的情形。雅格&弗明&波瓦拉 (Jacques Firmin Beauvarlet,)曾根据这两幅作品创作了几幅铅笔画,为制作雕刻做准备,并于1769年在巴黎沙龙展出。第三幅和第四幅油画据记载为长方形,一幅作品描绘牧羊女和闺蜜阅读这封情书,另一幅则展现情侣相逢的场景。曾经严厉批评田园风格虚假不实的批评家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 对这四幅作品大加赞赏,并称其为&一首迷人的小诗歌&。但遗憾的是,只有这幅作品留存至今。
画中的牧羊人以优美的姿态坐在林中的池塘边,与之为伴的是姿态优美的小动物们。画面左上方则是栖息在废墟中的鸽子。布歇对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也进行了精心设计,使其与牧羊人的姿势相呼应,同时使画幅的椭圆形更加突出。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暴风雨中沉睡的基督
作者:欧仁&德拉克洛瓦(法国,)
年代:约1853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50.8cm&61cm
编号:29.100.131
来源:海维梅尔(H. O. Havemeyer)藏品,海维梅尔(H. O. Havemeyer)夫人遗赠
当欧仁&德拉克洛瓦(Eug&ne Delacroix)1864年在纪念展中展出《暴风雨中 沉睡的基督》(Christ Asleep during the Tempest)的一个版本时,一位批评家评论道:&这是德拉克洛瓦最为珍爱的题材之一,他似乎是怀着一种欣然的心态进行创作的。这个故事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吸引着他。汹涌的波涛;暴风雨来临时乌云密布的天空;被狂风撕裂的船帆;惊恐的水手,以及在肆虐的大自然中酣睡的救世主耶稣&这也是作品要表达的重要主题。&这是出自《新约》的一个故事:当基督被惊惶失措的弟子们惊醒后,严厉地斥责了他们,责怪他们不该对神的眷顾没有信心。德拉克洛瓦曾经为这个故事虔诚地创作了14幅不同的版本。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大海占据的篇幅更大,而在后期作品中&正如这幅作品所呈现的,在风暴中颠簸的船只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
1886年,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在巴黎观赏这幅作品之后,写道:&这幅《船上的基督》(Christ in the Boat),我在这里仅指它的配色,蓝色与绿色之间夹杂着少量紫色、红色,以及耶稣头顶光环所用的些许柠檬黄,仅通过色彩就传达出了一种具有象征性的语言。&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沐浴的塔希提女子
作者:保罗&高更(法国,)
年代:1892
材质:装裱在布面上的纸面油画
尺寸:111.1cm&89.2cm
来源:罗伯特&雷曼(Robert Lehman)藏品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年轻时常漂洋过海,远走异国他乡。年老时旅居南太平洋小岛,在塔希提岛(Tahiti)居住的时间尤其长。正是那些年在南太平洋岛屿的经历,为他创作具有异国风情的波利尼西亚(Polynesian)题材作品奠定了基础。高更的作品主要以鲜明生动的色彩;对当地生活颇具装饰性的抽象表现以及伊甸园般丰饶美丽的热带背景而闻名。
为&倾听美丽的热带夜晚的寂静之声&,1891年6月,高更怀着对艺术的热切抱负和对人间天堂生活的憧憬奔赴塔希提岛。就是在这段时期高更开始进行巨幅人像绘画创作,《沐浴的塔希提女子》(Tahitian Women Bathing)标志着这类创作的开始。高更通常以写生作品为素材,在此基础上酝酿意象,并将其发展为精美复杂的成品,然后再在画布上进行创作。但这幅作品最初是画在廉价纸张上,作者后来直接在纸张上着色,这有些偏离其一贯做法。画面中的高大形象可能是真人大小,画布后来经过装裱,并重新润饰和上漆,可能是准备出售。
从一张写生作品变成展出的画作,这幅作品不同寻常的经历或可解释构图中的不和谐。的确,画作中单调的色彩平涂技法可以解释为高更独特风格的体现。但整幅作品仿佛是几个部分的拼凑,有种不太和谐的感觉。整个画面被几个大得略显比例失调的人物形象占据,这几个形象仿佛彼此分离,还显得有些脱离周边的自然环境。尽管存在这些可见的缺陷,这幅作品仍吸引着我们以结构性视角去研究这位画家的工作方法和创作之谜。高更为何直接在写生素材上着色?他有没有思考过要将其拼贴在一幅画布上,还是即兴之举?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海滩上的人
作者:奥古斯特&雷诺阿(法国,)
年代:1890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52.7cm&64.1cm
来源:罗伯特&雷曼(Robert Lehman)藏品
这是一幅华丽张扬的迷人作品,描绘的是人们在灿烂的阳光下尽情享受大自然的舒适惬意。两位穿着漂亮的年轻妇女在一只白色长毛狗的陪伴下,正享受着海面吹来的清风。左中部的海滩上站着一个小男孩,好像正要往微波荡漾的海面扔一块小石子,远处则是漂在海上的帆船。19世纪90年代,奥古斯特&雷诺阿 (Auguste Renoir)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描绘的都是年轻可爱的女性享受户外生活的场景。这些作品优雅端庄、赏心悦目,呈现了人们与自然世界的和谐相处,因而十分畅销,成为这位艺术家稳定的经济来源。
尽管雷诺阿是印象派的创始人之一,但到19世纪90年代,他放弃了该流派的标志性美学特征,即像速写一样随意的即兴创作风格。他开始追求一种更加注重构图、更加古典的风格。这一倾向在这幅作品中表现得十分明显。画面中两位女性的姿势和轮廓都体现出清晰的线条感,让人联想起希腊罗马式的浮雕作品。在沙滩、大海和蓝天组成的淡色背景的衬托下,他们的轮廓显得尤其清晰明朗。中间站立着的女子是沙滩、海、天三者连接的纽带,她就像引线一样使整个构图融为一体。画面中三个人物组成的一个三角形,以及两个女子与小狗组成的另一个三角形,使得整个构图更具稳固性。画面看似随意而又优雅,实际上雷诺阿在创 作时花费了大量的心思。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成熟的大麦
作者:埃及新王国时期,阿玛尔纳时代,第18朝代
年代:阿赫那吞统治期间,约前1349-前1336
材质:石灰石,绘画
尺寸:23cm&52cm
来源:诺伯特&舒密尔(Norbert Schimmel)捐赠
古代埃及艺术家是非常细致入微的动植物观察者,这无疑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与河流、农庄、沙漠等环境密切相关。这幅石灰石浮雕描绘的是大麦在微风中摇摆的生动场景。对大麦栩栩如生、细致入微的绘制不仅体现了雕刻家对这种谷物的熟悉,还反映了阿玛尔纳(Amarna)时代主流的审美倾向。阿玛尔纳时代是埃及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主要以对自然主义的重视而闻名。古埃及对谷物的传统表现手法更倾向于静态描绘,通常将庄稼描绘成一系列静止不动、垂直于地面的形象,因此这幅浮雕中与实物等大的麦穗显得不同寻常。
在古埃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墓葬、寺庙绘画和浮雕装饰中,对播种、收割、配置食物和买卖粮食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描绘。将收获的庄稼制作成面包和啤酒之类的主食是另一个较为普遍的主题。在墓葬中找到的所谓的&供应清单&中,使用谷物制作的食品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根据埃及宗教信仰,逝者在走向来生时仍需要粮食和饮品维持生计,而这些清单列举了他们在死后将会收到的各种物品。
这幅浮雕可能属于某幅更大的作品的一部分,但目前无法确定其来源。既然这件作品最有可能出自某寺庙,由此我们推断,它可能是某幅以法老象征性收割麦子为主题的大型绘画的一部分。不过,因为这幅浮雕的制作年份可追溯至阿玛尔纳时代&一个经历宗教信仰变迁的年代,当时的埃及人更加重视对太阳的崇拜,并对自然世界尤为关注,那么它也可能是某幅用于寺庙装饰且以自然场景为主题的精美作品的一部分。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猎鹰
作者:意大利南部
材质:铜合金,有镀金痕迹
尺寸:27.9cm&16.5cm&7.9cm
编号:47.101.60
来源:中世纪艺术和修道院分馆(the Cloisters)藏品
这件作品表现的可能是一只矛隼,它是中世纪贵族最为青睐的一种猎鹰。这件雕塑可能与霍亨斯陶芬(Hohenstaufen)皇朝的国王们有关,霍亨斯陶芬皇朝是德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在12世纪和13世纪统治了德国和意大利的大部分国土。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Holy Roman Emperor Frederick II,)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统治者,也是一位娴熟的猎鹰训练师,曾经就如何训练猎鹰写过一篇专题论文,表现出他广博的学识。腓特烈的这篇文章被广泛传抄,并被认为是一篇建立在个人观察基础上的早期动物学研究文献,这篇文章充分反映了他与自然生物进行互动的亲身经历。作为一项贵族运动,以及艺术和体育锻炼的结合体,训练猎鹰是一种在贵族中广为流行的娱乐活动,也是上层社会与自然界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
霍亨斯陶芬皇朝的皇帝们常手执顶部装饰有猎鹰的权杖,作为皇帝权威的象征。据此,这只黄铜猎鹰雕塑曾一度被认为是皇帝权杖的顶部装饰品。但是因为它的重量较轻,现在人们认为这件装饰性作品最有可能是家具(或是床帐支柱)的顶部饰物。对猎鹰头部的处理体现出明显的自然主义风格,猎鹰的嘴部又长又弯曲,使程式化处理的羽毛和略显苗条的整体轮廓有所增色。这件作品运用了娴熟的空心铸造工艺,隐约可见的镀金痕迹则可让观众领略它昔日的光彩和辉煌。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演奏音乐的牧羊人帷幔
作者:荷兰南部
帷幔,羊毛,丝线
尺寸:234.9cm&292.1cm
编号:67.155.8
来源:苏珊&范德普尔&克拉克(Susan Vanderpoel Clark)遗赠
这幅作品中,牧羊人与牧羊女一面看守羊群,一面演奏音乐。歌词也绣到了帷幔上。牧羊女手执一页歌词,一面唱着:&Chantons sur lerbette / Avec ta musette / Quelque note double。&(让我们一起歌唱,在草地上,和着你的风笛声,属于两人的旋律)。牧羊人则吹着风笛,对唱道:&Cuant est de georgette / Elle a lavoix nette / Mes ie faiz le trouble&(当她唱起歌儿,她的嗓音是那么甜美,可我只能勉强应对)。人们并没有对歌词进行特别考据,但文学研究以及对有关帷幔的对比显示,这是一首暗藏爱意的情歌。
这片帷幔与另外两片相关的帷幔(底特律美术馆和巴黎国家家具管理委员会[Detroit Institute of Arts and Mobilier National ,Paris])都是根据同一套卡通画进行编织的。人物形象的背景都是同样的印花布,上面点缀着成千上万朵盛开的鲜花,包括蒲公英、水仙花、野风信子、三色紫罗兰、雏菊以及羊群。这种万花斑驳的图案让人联想起一片繁花似锦的草原,但缺乏纵深和远景的表现。每朵鲜花单独看来都十分完美,但整体看来却不符合季节规律,通常在早春到仲夏渐次开放的花儿同时绽放了。这是充满抒情色彩的自然,而不是世俗的现实自然。
这种对自然的态度充分体现在了图中百花盛开的场景中,也与一唱一和的牧羊人与牧羊女(这对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歌主角)十分和谐。在艺术家对自然界的理想化描绘中,歌词中对性的影射也得到了缓和,一切都谱成了由鲜花、小鸟、羊群和一只忠诚小狗组成的欢快抒情曲。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丛林狩猎纹盘
作者:葡萄牙
材质:银器,镀金、浮雕
尺寸:高3.3cm,直径22cm
编号:12.124.1
来源:罗杰斯(Rogers)基金
在这只光彩照人的装饰盘上,丛林蔼蔼的自然形态与充满活力的虚构狩猎场景融为一体。其中两个猎手是原始人,他们是神秘的丛林生灵,在中世纪时期常与异教徒和未开化的自然界联系在一起,他们因拥有巨大的蛮力而让人敬畏。第三位猎手披散着浓密的毛发,可能也是原始人。第四位猎手全身赤裸,周身没有毛发覆盖,唯一的装束是一张宽阔的树叶,这是他从周围树林获得的战利品。这四个人物分别出现在圆盘的四个角落,各自被自己的猎物间隔开来:包括一只野猪、一只熊、一条大蛇和一头狮子。
对于中世纪的贵族而言(这些装饰盘正是为他们制作的),狩猎这种在猎马、猎狗和猎鹰的协助下进行的有趣运动,是一种时髦的户外娱乐方式。但这里我们并没有看到衣着华丽、脚跨骏马的贵族,相反,我们只看到了神秘的丛林居民赤裸着身子,徒步追捕猎物。这并不是自然界的真实场景,而是将有机的主题巧妙结合起来,以达到装饰目的。这种将真实生物和虚拟生物结合的表现手法,可能也受到了葡萄牙远征殖民地时霸主地位的影响。在16世纪早期,葡萄牙的舰队首次环航全球,并登上了那些常常让人联想到各种怪物和奇闻逸事的岛屿。
盘面繁复的装饰体现了16世纪葡萄牙金属制品的典型风格。弯曲、缠绕的树叶填满了人物形象和野兽之间的每一个空隙。这种设计先用刻痕很深的雕刻模型进行凸纹制作(通过在反面锤打而形成凸线图案),然后再运用镀金工艺进行润饰。根据这件作品的雕刻技艺和装饰水平推断,其功能主要是用于装饰。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山鹑和小猎禽
作者:扬&费特(佛兰德,)
年代:约17世纪50年代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46.4cm&36.2cm
编号:71.45
来源:购入
扬&费特(Jan Fyt)是一位富商的儿子,出生于港口城市安特卫普(Antwerp)市, 这里是西属尼德兰的商业和文化中心。17世纪20年代,他正跟随著名的静物画家弗朗斯&斯奈德斯(Frans Snyders,)学习绘画,当时许多佛兰德绘画大师,包括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和安东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已经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费特艺术生涯的早期主要在巴黎和威尼斯从事创作,直到1641年才回到安特卫普市定居,并在此后20年里获得了较大成功。 这位多产的艺术家曾和多位肖像画家合作,还培养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弟子,包括彼得& 博埃尔(Pieter Boel,)。尽管费特也进行动物和花卉题材的创作,但他最大的成就还是对狩猎战利品的描绘。
这件署名作品充分体现了费特成熟的感受力,与其早期作品及其导师斯奈德斯的作品相比,给人的印象更加沉静、微妙。作品的色调、纹理,尤其是鸟儿柔软、丝滑的羽毛,都经过了细致入微的处理。在17世纪的欧洲,以小猎禽为题材的绘画往往能让画作的拥有者心花怒放,因为这说明他是一位技艺娴熟的射手和生活闲适的人,可能还拥有一座庄园。但在这幅作品中,画面中上方活生生的鸟儿栖息在带刺的树枝上&上面拴着它死去的同伴,这使作品中流露出一种痛苦、反省的情感,这在佛兰德静物画中十分罕见。或许只有将注意力放在艺术家对题材的完美处理,以及构图设计中的优雅、起伏的节奏时,观众才会恍然大悟,这幅处理得细致入微的自然场景不过是一件艺术品,这时心里才会感到几分宽慰。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打猎的多塞公爵三世
作者:乔治&斯坦布斯(英国,)
年代:1768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101.6cm&126.4cm
来源:保罗&摩尔(Paul Moore)夫人遗赠
乔治&斯坦布斯(George Stubbs)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在为一本1751年出版的产科学书籍绘制插图并因此进行解剖学研究后,这位利物浦出生的艺术家开始在霍克斯托(Horkstow)一个偏僻的乡村定居下来,为艺术生涯的既定目标而努力。他解剖马匹的尸体,并用娴熟、准确、优雅的笔触绘制其解剖图。1759年左右,斯坦布斯移居伦敦。他的一件解剖作品为这位艺术家赢得了数位重要的主顾,其中最著名的是马奎斯&罗金汉侯爵(Marquis of Rockingham,),侯爵委托他绘制了一幅实物大小的马匹画像&《枣红马》(Whistlejacket)(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以及一幅创 作于1762年的作品《被狮子袭击的马》(Horse Attacked by a Lion)(现藏于纽黑文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 [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New Haven])。
这幅作品被赠送给约翰&弗雷德里克&萨克维尔(John Frederick Sackville,),萨克维尔于1769年成为多塞(Dorset)公爵三世,并继承了家族的财产和位于肯特郡(Kent)的宅邸鹿园(Knole)城堡。在一份1788年萨克维尔家族对鹿园城堡的财产的盘点清单中,这幅画作被列为&A Horse and Groom― Stubbs 1768/a present&(马与男仆&斯坦布斯1768/一件礼物),但遗憾的是,清单中并没有记录赠送者的名字。画中男仆身着制服,而狗则戴着精美的项圈。这幅油画的创作日期可追溯至这位艺术家最成熟、最富创作力的时期,斯坦布斯采取了一种较为标准的表现手法,有些像是模仿上一代杰出马匹画家詹姆斯&西摩尔(James Seymour,约)的风格。
斯坦布斯作品中作为背景的自然风景风格各异,既有自然主义风格,也有浪漫主义风格。这件作品的背景可能是鹿园城堡,但特征不太明显,因而无法断定。粗壮的树干在画面的左上方形成一个拱形,而右边前景中尺寸硕大的牛蒡叶子的画法是斯坦布斯当时的典型风格。在开阔背景的衬托下,画面中的马儿,掩藏在乌云背后的太阳,以及前景和中部远处斑驳的光线都共同地营造了这幅画作的宁静基调。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除草的农妇
作者:朱尔斯&布雷东(法国,)
年代:1868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71.4cm&127.6cm
编号:25.110.66
来源:柯利斯&亨廷顿(Collis P. Huntington)遗赠
这件作品是朱尔斯&布雷东(Jules Breton)于1860年创作的《除草的农妇》 (The Weeders)(现藏于内布拉斯加州奥哈马市乔斯林美术馆[Joslyn Art Museum, Omaha, Nebraska])的小型版本,原作在1861年的巴黎沙龙和1867年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时,获得了广泛赞誉。布雷东在自传中写道,一天晚上,当他置身于法国北部的家乡加里勒斯(Courri&res)村庄不远的田野里时,这个主题就已经浮现在脑海里了。他声称当时那幅画面,包括&线条的粗细、光影效果的强弱、人物、色彩浓淡和表现手法的繁简&都以一幅&完工的画作&出现在他的脑海,而他仅仅是将这幅景象描绘下来。融合评论家对这幅画的赞誉,布雷东描述道,他看见黄昏中农民们&正拔起蓟草和野草&, 那姿势仿佛是在跪下祈祷,&阳光将他们的紫色兜帽照成半透明状,仿佛在他们的面部 罩上了一圈光晕,使他们看起来就像是在敬奉一颗受孕中的星星&评论家和诗人泰奥菲尔&戈蒂耶(&&ophile Gautier,)将画上唯一站着的形象比作乔治&桑(George Sand)1851年的戏剧《克劳德》(Claudie)中的乡村女主角,她就像是一棵&经历了白天的燥热之后,在夜晚的凉爽中恢复过来并挺直腰杆的植物&。
布雷东笔下的乡村英雄形象充满了宗教遐想般的诗情画意,他们总是将辛苦劳作的艰辛现实看作是充满荣耀的理想生活。现实表明,这位艺术家的表现手法使他在有生之年获得了成功,人们总将他的作品与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ois Millet)的创作相提并论。&两者都歌颂了乡村生活中的劳动&,一位评论家指出,米勒&表现出的是一种原始的忧郁&,而布雷东则&带着几分柔和的肃穆感,一种不加修饰的优雅,一种史诗般的纯朴&。米勒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诉求更为单纯直接,他也曾略带嘲讽地说过,布雷东用他笔下的&漂亮女孩&垄断了这块市场,这一评论也精确指出了他的乡村人物绘画与这位年轻同行作品的显著区别。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秋天的干草垛
作者:让-弗朗索瓦&米勒(法国,)
年代:约1874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85.1cm&110.2cm
编号:60.71.12
来源:丽莲&提姆肯(Lillian S. Timken)遗赠
与同时代的许多画家和摄影师一样,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ois Millet)也深深为巴黎郊区的枫丹白露森林所吸引。自1849年在邻近的巴比松村落定居以后,米勒就开始专注于乡村生活场景的描绘。这幅秋日景观图是米勒1868 年至1875年间创作的系列作品的组成部分,这个系列描绘了一年四季的景色。三堆干草垛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部分,在高耸的草垛的映衬下,站在左边草垛阴影下的牧羊女显得格外渺小。远处遥远的地平线上,两棵树的左侧,依稀可见一位耕地的农夫。米勒所表现的重点并不是人物形象,而是风景本身,以及乌云阴影所营造的天气效果。
这幅作品体现了米勒后期随意自由、类似描绘草图般的标志性风格。一片片深紫色的地面刻意裸露着,炭画笔打的底稿依稀可辨,干草垛和羊群的底稿轮廓尤其明显。尽管这种自由随意的处理风格让人联想起印象主义画家的临场作画,但米勒的作品实际上是在工作室里基于回忆完成的。美国画家威尔&楼 (Will Low,)曾回忆道,米勒曾经给他看过在便携素描簿上完成的一幅铅笔画,上面已经绘出了这幅作品上的干草垛轮廓。米勒后来回忆道:&那是风暴就要来临的一天,我一回到家,就坐下来完成了这幅作品,不过原景也就是这样。&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打秧鸡
作者:托马斯&埃金斯(美国, )
年代:1874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33cm&76.4cm
编号:16.65
来源:亚瑟&霍波克&赫恩(Arthur Hoppock Hearn)基金
托马斯&埃金斯(&omas Eakins)是美国最著名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之一,他一生都致力于人物形象的描绘,作品包括油画、水彩画、雕塑和摄影。埃金斯于1866年抵达巴黎并开始了近三年的学习,当时许多年轻画家希望将美国艺术的重心从风景画转向欧洲学院派所青睐的人物画,他是其中的先驱之一。回到费城家乡后,埃金斯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寻找灵感,并以专业的技法和科研般的严谨发掘了一系列崭新的现代主题。埃金斯笔下的女性通常出现在室内,在幽暗的维多利亚风格的房间里消遣时光,而男性则通常置身于户外的自然景观中。而他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只是为了烘托人物主题,而非对自然本身的赞美。
埃金斯年轻、充满抱负、富有创意,并专注于描绘身边的世界,从孩提时代开始,他就喜爱体育运动,包括划船、帆船、狩猎、游泳、骑马、摔跤、体操等。因此他欣然将许多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作为艺术表现的对象。1873年秋天,他开始和父亲及朋友们在新泽西州距费城不远的潮汐沼泽打水禽、射秧鸡(一种小型禽类)。这些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也让他染上了严重的疟疾。这幅作品中,对猎手们的描绘细致入微,他们表现的是打猎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射击(右)、举杆(中),再次装填弹药(左)。尽管风景画不是埃金斯表现的重点,但在这幅类似中楣大小的超宽画布上,埃金斯仍然表现了自然的伟大魅力:在清新、空旷的天底下,宽广的沼泽地上度过的一天,为城市运动爱好者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和活力。
1886年后,埃金斯基本不再为人物形象添加各种故事背景,而专注于肖像画本身。 其后期作品体现了19世纪后期对美国生活和人物的深入探索。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人生第一步 (摹米勒作品)
作者:文森特&威廉&凡&高(荷兰,)
年代:1890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72.4cm&91.1cm
编号:64.165.2
来源:乔治&理查德和海伦&理查德(George N. and Helen M. Richard)捐赠
凡&高的艺术生涯只有短短10年,但他却是一位格外多产的艺术家,创作了近 900多幅油画,留下1100多幅纸面作品。他的早期作品主要完成于1880年左右,包括多件对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ois Millet)作品的临摹。在凡&高的艺术生涯中,他一直将米勒的作品视为检验标准。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即凡&高自愿住进法国圣雷米之精神病院期间,临摹了米勒的20多幅作品。在1889年10月写给弟弟提奥(Theo)的一封信中,表达了自己对米勒重新萌发的兴趣,尤其提到了这幅作品的主题,他这样写道:&你知道,用油画的形式重新表现米勒的素描作品可能会很有趣,也可能会因此诞生一系列有趣的作品&&米勒的这幅作品多美,'人生第一步'!&三个月后,他就完成了这幅作品。
这幅画并不是根据米勒1858年的粉彩画原作(现藏于密西西比州劳雷尔劳伦& 罗杰斯艺术博物馆[Lauren Rogers Museum of Art, Laurel, Mississippi])创作的,而是临摹自一张正方形的照片。凡&高创作的所有临摹作品都是根据米勒作品的黑白副本(印刷品或照片)创作的,他在副本上面打上格子,然后按比例在画布上进行创作。凡&高称这些临摹作品为&即兴作品&或&译本&,并将这种手法比作是音乐家对作曲家作品的诠释。他写道,这种&即兴创作的色彩&主要基于对米勒作品的回忆完成的,而&这种记忆&&是我自己的诠释&。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一幕亲密的家庭场面,背景舞台则是不大不小的夏日花园。画中,一树繁花和长满鲜嫩蔬菜的花园展示了乡村的富饶多产,并与赞颂生命的主题交相辉映。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公牛头铜饰
作者:美索不达米亚
年代:早王朝三期(约前2600-前2350)
材质:青铜,镶嵌有贝壳、天青石
尺寸:15.6cm&10.2cm&7cm
编号:47.100.81
来源:弗莱契(Fletcher)基金
这件公牛头由整块青铜铸就,十分坚固,原先极可能是一把七弦琴上的配饰。精致娴熟的铸造工艺与所采用的贵重材质(包括从阿富汗东北部进口镶嵌在公牛眼睛里的天青石)相得益彰。公牛头部两侧和项下起伏的卷曲造型勾勒出胡须的轮廓,而头顶的鬈发可能因长期使用而变得光滑平整。眼睛上方堆叠的褶皱令人联想到多褶的皮肤,并突出了公牛生动的眼神。公牛鼻梁上隆起的线条可能是一条带子,说明它戴着应景的假胡须。
人们在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n)的几个地方都发现了音箱正面有黄金、白银或青铜铸就的牛头装饰的七弦琴,这些七弦琴的制作均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其中最著名的是乌尔皇家陵园(Royal Cemeteryat Ur)出土的八把牛头七弦琴(现藏于伦敦 大英博物馆、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物馆、巴格达伊拉克博物馆[British Museum, 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P and Iraq Museum, Baghdad])。其中一把大型七弦琴上装饰的牛头是黄金和天青石材质的,头上还镶嵌有一片描绘着一群动物参加葬礼宴会的贝壳面板。其中一头驴子正使用类似这件展品原状的一把牛头八弦琴演奏,一只熊则用胳膊扶着琴头和横档,而一只狐狸似的小动物正摇着叉铃在伴奏。
七弦琴通常与打击乐器、管乐器合奏歌颂皇室或神灵的乐曲,或为雄伟豪迈的军队伴奏,或用于私下的娱乐。有些古代七弦琴还有非常别致的名字,这些名字都有文字记载。例如,一把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统治者古地亚王(Gudea,约前2100-前2000)宫廷的七弦琴名叫&Abundant Cow&(丰收之牛),它是一把和这件展品原状相似的牛头琴。据称,配有牛头装饰的七弦琴可能音色更加浑厚,取牛发音低沉之意。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河马头
作者:埃及新王朝时期第18王朝,阿孟和蒂三世统治时期
年代:约前1390-前1352
材质:埃及雪花石膏(方解石),有石膏粉和红色颜料的痕迹
尺寸:14cm&12.2cm&15.2cm
来源:哈里斯&布里斯班&迪克(Harris Brisbane Dick)基金、莱拉&艾奇逊&华莱士(Lila Acheson Wallace)、亨利&沃尔特斯(Henry Walters)、卢德罗&布尔(udlow Bull)基金、比阿特丽斯&库伯(Beatrice Cooper)及多位捐赠人捐赠
生活在河流中的河马曾是埃及一种比较常见的动物,但与鳄鱼和狮子等其他可能对人产生威胁的动物一样,如今的尼罗河谷(Nile Valley)已经没有野生的河马了。古埃及人与这些难以捉摸且具有攻击性的动物之间保持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关系。一方面,人们对它们潜在的破坏力充满畏惧;另一方面,人们又对它们的力量和凶猛羡慕不已。以野兽形象出现的神灵被请入埃及的万神殿供奉,人们认为尽管它们生性凶猛,但如果得到恰当的尊重和安抚,就能保护人们不受强大邪恶势力的侵害。
古埃及人常以一种十分消极的观点看待雄性河马,描绘法老或高级官员指挥猎杀河马的场面往往象征着秩序对混乱的压制。塞斯(Seth),一位常让人联想起破坏性与消极性力量的神,时常被人与一只红色河马联系起来。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埃及人将雌性河马视作一种充满仁爱的生物,它能应人类祈求帮助难产或妊娠危险期中的妇女,而珍稀的白色河马也常被视作仁慈的动物。
这只雪花石膏雕刻的河马头原先是一尊长约1米的河马雕像的一部分。它可能来自卢克索(Luxor)的法老阿孟和蒂三世(Amenhotep III)的神庙,这是一座充满各种巨大动物雕像的建筑。这只河马看似表情平静,加上采用了白色石材,说明它是一只充满仁爱的河马。尽管如此,嘴角两边的皱纹里隐约可见的红色颜料,又说明这座雕塑可能代表塞斯。在古埃及,与混乱力量有关的雕塑往往被人们在神庙进行宗教仪式用于&杀戮&,这尊雕塑可能就是这种用途。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作者:希腊
年代:铁器时代,几何时期,前8世纪
材质:青铜
尺寸:17.6cm&13.3cm&3.5cm
编号:21.88.24
来源:罗杰斯(Rogers)基金
希腊铁器时代的早期通常也称为几何时期(Geometric period,约前1050-前 700),这一时期经历了数次对古典文明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如城邦的建 立、希腊字母的产生、泛希腊庇护权的确立,以及通过向东西殖民以实现希腊语的世界扩张,都发生在希腊历史上的这段时期。
马是几何时期最主要的图形象征之一。制作青铜马匹实心小雕像的工厂和作坊遍布整个希腊大陆,人们将这些雕像供奉在圣殿,作为献给神的供品。这些小雕像堪称最精美的青铜制品,优雅非凡,线条流畅,不仅完美地捕捉到马匹的比例特征,还传神地表达了这种动物的本质特性。这里展出的马儿聚精会神地站在原地,双耳向前竖起。制作这件展品的艺术家着重刻画了马儿强劲的后腿,大腿下方是逐渐变细的小腿,在结实的颈部和呈拱形隆起的浓密鬃毛的烘托下,显得非常和谐。
在大多数希腊城邦,拥有马匹是上层阶级的一项标志性特征。同样,骑兵也是军事实力的重要指标,马背上的士兵曾经在早期许多重大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如公元前8世纪晚期的利兰丁战争(Lelantine War)。这件作品被列为古希腊时期制作的最精美的一尊马匹雕塑,代表了几何时期艺术的最高成就。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名称:公羊头角杯
作者:伊朗西北部
年代:铁器时代第三纪,约前7-前6世纪
材质:银合金
尺寸:36.8cm&21.4cm
编号:55.10
来源:哈里斯&布里斯班&迪克(Harris Brisbane Dick)基金
动物的角不仅是古代最早的饮用器皿,还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原型,为后来数个世纪使用黏土或金属制作的容器提供了模型。这件银制器皿的底部是一只制作精细的公羊头,羊头上还长有一对弯曲的刻有棱纹的角。这样的棱纹一直延续到微呈喇叭状的杯沿,似乎是为了彰显用角杯饮水者的身份与权威。人们将这尊角杯和另外两件器形相似的银器(现藏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物馆和克利夫兰美术馆[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of Archeology and Anthropology, Philadelphia, and Cleveland Museum of Art])进行材质对比研究,发现它们极有可能制造于公元前7世纪后期的伊朗西北部。
古代伊朗金属器物的制作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的原始埃兰(Iran)时期,精良娴熟的制银工艺,以及对动物形象的敏锐捕捉是这一时期金属制品的典型特征。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因此是创作自然主义风格动物模型的绝佳材料。这件器皿最初被打成厚厚的一片(或一块粗糙的异型坯),然后再逐渐敲打成所需的形状。在铸造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加热&这一过程也称为退火(annealing),以释放铸造过程中累积的压力,避免造成金属的破裂。而表面的细节,例如公羊鼻孔附近的纹路以及头顶环状的毛发图案,则需要运用冲压和雕镂工艺,即用金属工具轻轻敲击器物表面。
980) ? '980px' : true);max-width:980" />
作者:埃及,托勒密王朝
年代:约前323-前30
材质:青铜,镀铅
尺寸:27.4cm&11.9cm&23.3cm
编号:56.16.1
来源:哈里斯&布里斯班&迪克(Harris Brisbane Dick)基金
家猫在埃及的首次出现可追溯至中王国时期,它们进入埃及家庭的原因可能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洛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