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500 服食皇气之精元修炼方法主要是指()。。你们厉害的世界

2011旅游类导游大赛方案-博泰典藏网
典藏文档 篇篇精品
2011旅游类导游大赛方案
导读:A.汝瓷B.耀瓷C.钧窑D.定瓷11、瓷器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始于()朝。(A)A.唐B.宋C.元D.清12、唐代是中国陶瓷业高度发达的时期,一度形成了()的陶瓷业格局。(C)A.以青瓷为主B.以白瓷为主C.“南青北白”D.五大名窑各领风骚13、魏晋之后出现了专职的文人画家,其作画方法多随意而至。如()画竹用朱砂,有时画竹不分节,从根到顶一气而上。(AA.汝瓷
D.定瓷 11、瓷器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始于()朝。(A) A.唐
12、唐代是中国陶瓷业高度发达的时期,一度形成了()的陶瓷业格局。(C) A.以青瓷为主
B.以白瓷为主
C.“南青北白”
D.五大名窑各领风骚
13、魏晋之后出现了专职的文人画家,其作画方法多随意而至。如()画竹用朱砂,有时画竹不分节,从根到顶一气而上。(A) A.苏东坡
D.郎世宁 14、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场面热闹的画种是()。(C) A.风俗画
15、中国楼阁式砖塔的典型之作是()。(C) A.广州光孝寺塔
B.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 C.陕西西安大雁塔
D.北京妙应寺白塔
16、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单孔石拱桥是()。(A) A.赵州桥
D.十七孔桥
17、中国最古老的密檐式砖塔是()。(A) A.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B.山西应县木塔
C.云南曼飞龙塔
D.北京大正觉寺塔
18、远东地区最大的、具有拜占庭式建筑风格的基督教堂是()。(B) A.北京西什库教堂
B.哈尔滨圣?索非亚教堂
C.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
D.南京石鼓路天主教堂
19、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了利用自然的山泽、水泉、树木、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最初的形式叫()。(B) A.苑
20、北京颐和园的主体景观建筑是()。(C) A.排云门
21、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以小见大、打破空间局限的最重要方法是()。(A)
22、在园林中景点与景点之间相互观赏与烘托的构景手法称为()。(C) A.框景
23、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精神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B) A.孔子
24、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社会、政治学说基本理论框架的理论基础是()。(C) A.论语
25、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是()的“直系后裔” 。(A) A.甲骨文
26、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历来被奉为书家典范,其传世楷书作品有()。(B) A.《洛神赋》
B.《黄庭经》
C.《九成宫醴泉铭》 D.《雁塔圣教序》
27、我国茅台酒的酒度为53度,是指()。(C) A.每100克酒中含有纯酒精53克 B.每100克酒中含有纯酒精53毫升 C.每100毫升酒中含有纯酒精53毫升 D.每100升酒中含有纯酒精53克
28、花茶是主要利用()作为基本原料进行再复制后的加工茶。(B) A.红茶
29、冲泡一般的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通常掌握在()。(D)
A.1:20或1:30
B.1:30或1:40
C.1:40或1:50
D.1:50或1:60
30、相传我国最早的酿酒人是()。(B) A.仲宁
31、芽茶冲泡时在杯中上下浮动,最终个个林立,人称“三起三落” ,这是冲泡()茶特有的氛围。(C) A.庐山云雾
B.西湖龙井
C.君山银针
D.福建乌龙
32、下列武术流派中,分南北两派,南派重拳,北派重腿,有“南拳北腿”之说 20 的是()。(D) A.僧武派
33、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B) A.《难经》
B.《黄帝内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34、用于夏季或高温环境下治疗中暑的中成药是()。(B)
A.板蓝根冲剂
C.藿香正气水
D.牛黄解毒丸
35、下列演员中属于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是()。(C)
36、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女子文戏”的剧种是()。(C)
37、号称“川菜第一肴”,并有“过门香”之称的菜肴是()。(D)
A.鱼香肉丝
B.麻婆豆腐
C.宫保鸡丁
D.回锅肉 38、瓷器画面明净素雅、成色鲜艳,纹饰永不褪色,并具有中国水墨画艺术效果的景德镇瓷器是()。(D) A.粉彩瓷器
B.颜色釉瓷器
C.薄胎瓷器
D.青花瓷器 39、号称“中国规模最大的休眠期天然火山博物馆”的是()。(D) A.五大连池火山群
B.乔官火山群
C.长白山火山群
D.腾冲火山群
40、观赏黄山云海的最好时间是()。(D)
A.清晨天亮时
B.中午阳光最强时
C.傍晚日落时
D.宿雨初晴时
41、我国于()加入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B) A.1972年11月
B.1985年11月
C.1997年11月
D.1990年11月 42、中原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天台宗是以鸠摩罗什翻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创立的佛教流派,其祖庭是()。(B) A.陕西的华严寺
B.浙江的国清寺
C.河南的少林寺
D.山西的玄中寺 43道教的服食修炼方法主要是指()。(C) A.服食丹药
B.服食五牙
D.气功 44、毛泽东书写的《娄山关》、《满江红》等作品,在笔法上得自于()的草书。 21 (D) A.张旭
45、茶圣陆羽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技艺,并提出()的茶道主张。(A) A.精行俭德
B.廉俭育德
C.和诚处世
D.正静清圆
46、“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是品()的动人写照。(B) A.乌龙茶
47、道家有关本体论的论述成为中国武术思想认识论的根源,其中()是武术最根本的本质特征。(A) A.天人合一
48、《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是()集毕生精力著成的,共载方7871首。(C)
A.东汉医学家张仲景
B.西晋医学家皇甫谧
C.唐朝医学家孙思邈
D.明代医学家李时珍 49、京剧脸谱中表示忠勇的颜色是()。(B)
D.黑色 50、我国首批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的有()。(A)
A.安徽黄山、云南石林
B.山西五台山、河南云台山
C.甘肃麦积山、湖南张家界
D.黑龙江五大连池、湖北武当山 51、佛门基本教义中“无常”的意思就是说宇宙一切现象都是即生即灭如过眼烟云、没有不变的、永恒存在的“自体”。(√) 52、三法印是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盘寂静”。(√) 53、禅宗是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的一派,其祖庭为陕西终南山。(×) 54、五斗米道是东汉时期在巴蜀、汉中地区形成的一个民间道教组织,其创始是张角。(×) 55、长期以来,华人习惯把新教称为基督教或耶稣教,而将罗马公教称为天主教,正教称为东正教。(√) 56、紫砂是中国茶文化和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自18世纪起就是明清两朝茶事 22 最为理想的注茶器。(×) 57、青花瓷烧造成功,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中国瓷器由此进入了彩瓷时代。(√) 58、紫砂PH值呈中性,茶水易馊,瓷茶杯呈酸性,茶水不易馊。(×) 59、紫砂陶烧制始于唐代,紫砂陶器使用盛于明清。(×) 60、陶器和制陶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蒙昧时代的结束和野蛮时代的开始。(√) 61、钻石的化学成分是铁,是宝石中唯一的单质晶体。(×) 62、翠绿色的绿柱石称祖母绿,它青翠悦目,是五大珍贵宝石之一,被称为“绿色宝石之王”。(√) 63、天然宝石中钻石、红宝石、蓝宝石、金绿宝石、祖母绿是国际公认的五大珍贵天然宝石。(√) 64、“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绘制山水画的两种著名的描绘方法。(×) 65、中国绘画是“点线结构”,因此特别注重笔墨技法,笔墨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 66、明代中后期的苏州地区,出现了以文徵明、沈周、仇英、唐寅四大家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亦称“明四家”。(√) 67、唐高宗李治的陵墓昭陵开创了唐代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
68、孔府有厅、堂、楼、房共463间,占地16万平方米,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住宅合一的贵族庄园。(√) 69、整体为双“喜”字形布局的山西乔家大院,由6个大院、19个小院和313间房屋组成,占地8725平方米。(√) 70、中国古典园林是将自然的山、水、物有机地进行改造调整、加工剪裁而成的典型化自然实体,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71、以“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手法建筑而成的个园,是广东四大名园中最小巧玲珑的私家园林。(×) 72、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之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73、周口店的 “北京人”会用石刀骨刀进行剖割,懂得在火上悬烤,能吃简单的煮肉。(×)
23 包含总结汇报、计划方案、表格模板、外语学习、资格考试、教学研究、初中教育、出国留学、人文社科以及2011旅游类导游大赛方案等内容。本文共5页
相关内容搜索道教养生及修炼方法
我的图书馆
道教养生及修炼方法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说:人是充满了多欲与好奇心理的怪物。欲之最大者,莫过于求得长生不死之果实;好奇之最者,莫过于探寻天地人我生命之根源,超越世间而掌握宇宙之功能。因此,千古以来,出现了不少探究宇宙与人生命奥秘而冀求长生不老的书籍与秘法,以至形成一套系统的养生思想,而这种思想又集中反映在道教教义里。
养生思想是道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而作为得道的最高境界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道藏》),由此成为仙人或真人。仙人或真人的观念是从古老的方仙道中继承下来的。它的特点,在于通过一定的修炼,使人的精神或形体都得到改造,微妙灵通,超越现实世界的束缚,甚至在天地毁灭的大劫到来时,仍然保持生命的存在。人成仙就是人与道合为一体,因此,它是所信仰的道与现实的人之间的连接点。成仙的理想是道教教义的核心之一,而养生,就是成仙理论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成仙在于追求“神形俱妙”,也就是形神永久的结合。尽管对其结构方式,即“形神俱妙”的具体内涵,历来人们的理解有所不同,但这也是道教与其他宗教,如佛教的区别之一。南朝的道教理论家陶弘景曾简明地阐述过道教与佛教的重大区别,在他看来,仙家与释家,两家用的性质(体相)主要表现在对形神关系的理解和追求上。陶弘景说:“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今问何以能至此?仙是铸炼之事极,感变之理通也。……假令为仙者,以药石炼其形,以精灵莹其神,以和气濯其质,以善德解其缠,众法共通,无障无碍,欲合同乘云驾龙,欲离则尸解化质,不离不合,则或存或亡。于是各存其业,修道讲学,渐阶无穷,教功令满,亦毕竟寂灭矣。”(《答朝士访仙佛两教体相书》)这里说的形神结合,或离合自如,是仙家的根本特点,与佛教不求神形结合大有不同。所以,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认为:“从宗教理论上阐明佛道两教之不同,陶弘景作似甚为重要”。(《汤用彤学术认识论集》)因此,仙学理论是道教教义和基本面貌与其他宗教相区别的标志。从这一角度看,包含在仙学理论中的养生思想,是道教特质的表现。
道教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长期以来,道士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通向长生成仙的途径,道教文献中大量的养生著作和养生方术,便是他们努力研究和不断实践的结果。这充分表现了道教爱生命,渴望永生的热忱和探索精神。
所谓道教养生观,就是道教对人的生命、人与自然、精神与自然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也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基础。道教养生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重人贵生——道教养生思想的出发点
“重人贵生”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养生文化的出发点。道教既然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那就必然要对人的生命价值作出判断,回答现实生命的意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早期道教继承了先秦以来“重人贵生”的传统思想,并以此作为要旨之一。道教是世界最早重视现实生命存在的宗教。在道教看来,人的生命是最为可贵的,因此人生最重要的任务和最高目标是要努力养护和发展自己的生命。道教教义的核心是“道”,所谓“得道”,就是要求人们经过修炼获得的长生不死之道。得道之人可以返本还原,和大自然之遒同一体性,永恒不变。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所以人应当热爱自己的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太平经?乐得天心法》)基于这样的认识,炼养躯体,健康长寿,自然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葛洪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内篇?勤求》)因为道教将长生作为信仰的核心,所以道教将身体的养护与生命的延续置于一个极高的价值尺度之上。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说:“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生。言长久也,得道之质也”。(《道藏》)人们只要得道,就可以“形体得之永固”,成为长生不死之神仙。在道教养生家看来,要想做到长生不死,肉体成仙。首先应当从爱护保养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着手,注意自身的锻炼和养护。因此,早期道教养生家提出了重命养身、乐生恶死的主张。
对于人如何获得长寿,《太平经》提出了“自爱自养”的主张。所谓“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
(《太平经?经文部数所应诀》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自我养护和锻炼,才能求得生命的长存。道教基本教义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乐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鼓励人们至少要争取尽其天年。最好能长生不死。这是道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特有的积极养生观。《太平经》说:“人命近在汝身,何为叩心仰呼天乎?有身不自清,当清谁乎?复思此言,无怨鬼神”。东晋道士葛洪说:“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
以求仙。知龟鹤之遗寿,故效其道以增年。”(《抱朴子内篇?对俗》)概括起来,道教的观点和主张,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即要以人的主动精神去探索和实现人类的健康长寿,并通过各种实践,取得人类把握自身生命的途径。困此,重人贵生的养生观,乃是道教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元气论――道教养生学的基础
道教生的基础的元气论。元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养生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道教在养生思想上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元气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养生学的气功、服食、房中等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太平经》认为,气分为天气、地气与中和之气,三气“交而为合勹“相亲相爱△以养芸芸万物众生。人是天地中和之气的产物,人欲长生不老,就应修其根本,以养气炼气为主要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故天专以气为吉凶也,万物象之,天气则终死也。子欲不终穷,宜以气为玄牝,象天为之,安得死也”,(《太平经?包天裹地守气不绝诀》)从魏晋至隋唐,道教逐渐形成了∵套完备的元气学说,这个学说将宇宙生成论,人体生命生成论、养生论通过元气论统一起来,其目的是论证“道在养生”的宗旨以及“养生以养气,炼气为主”的理论。道教认为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养生以炼养元气为根本。因此,道教养生无论是导引行气、服食药饵、房中补导还是日常卫生,最终达到健康长寿,长生不死。由此可以看出,道教养生学之所以在世界同类文化中独具特色,并在思想、理论、方法上自成体系,其根源在于它是以元气论为基础的。不研究和不了解元气论,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和实践道教养生文化和方术。更为重要的是,炼气养气是健康长寿的第一步,也是修炼成仙的前提”。
三、天人合一——道教养生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模式
道教养生思想的又一显著特点是,将人的养生实践活动置于一个宏观的环境中去考察和认识。人天观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又一重要观点,它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理论为核心,反映了道士们在养生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的意义在于,它直接影响了道教养生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道教养生思想中的人天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道教养生学认为,人体的内环境系统与外界自然环境系统是一致的,二者有着共同的生成、变化和兴衰规律。这表明道教养生思想继承了《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的理论。《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为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素问?宝命全形论》)《太平经》亦指出:“人者,乃象天地,四时、五行、六知、八方相随,而壹兴壹衰,无有解已也。故当预备之,救吉凶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乱,可长久矣”。因此,道教养生非常注重按照季节和时辰进行修炼,连服食养生和房中养生也很讲究季节和时间,这些养生方法的理论根源,都来自于人天观。
第二、道教认为人体与宇宙的结构是相同的。不仅人的身体器官构造与宇宙构造相应,而且通过表示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体系,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同构体系中。道教认为,宇宙是一个放大的人体,人体则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运用阴阳五行八卦理论阐发了这一观点。他以黄老学说为指导,以《周易》理论为框架,以内外丹合修为方法,以求“含精养神,通德三元,精液腠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气常存,累积长久,变形而仙”(《道藏》)的养生效果。魏伯阳发挥《周易》天人合一的宇宙图式,结合黄老清静思想与自身内外丹修炼的体验,建立了一个纳天道变化和人体养生、外丹炼制与内丹炼养为一体的养生修炼体系。其目的在于把握人体与天道自然的共同变化规律,法天地日月变化、阴阳消长来进行养生修炼,使人体精气在抱元守一的意念作用下运行,从而促使人的生命系统的改善和发展。《周易参同契》开创的这一修炼方术,对道家养生思想中天人合一模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并由此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末五代及宋元之际曾风行于世。宋代道教养生家俞琰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遂借天符之进退,阴阳之屈伸,设为火候也,法象示人。盖天地俨如一鼎器,日月乃药物也。日月行乎天地之间,往来出没,即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诸身,自可默会火候进退之妙矣”
(《周易参同契发挥》)。
四、修炼方术——养生的技术体系和操作思路
道教养生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整套实际操作的技术体系――使人健康长寿的养生方术。
我们认为,道教养生观是积极进取的。《西升经》中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道藏》)这种精神贯穿于道教养生的全过程。其实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生自我的生命得到最大限度延续和发展,从而获得生命的自由超越。这种思想使道教养生不断获得生命之源泉和动力,促使其不断发展。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引《大有经》说:“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天,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余,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余,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长全足,加之导养,年未可量”。(《道藏》)阐明了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含义和道教养生观的真谛。由此出发,历代道士对于养生修炼方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系统的理论。具可操作性的,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
其一、精神修炼。道教养生理论是清心寡欲、清静无为,离境忘坐。其具体方法是“收心”: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道藏》)道教认为,多思索则精神受到危害;多杂念则神志散逸;多嗜欲则神志昏蔽;多事累则形体疲劳;多说话则气短神累;多嘻笑则五脏伤损;多忧愁则内心恐惧;多快乐则意气骄溢;多喜悦则善忘错记头脑昏乱;多嗔怒则血脉喷张情绪无定;多爱好则痴迷于物不可遏止;多厌恶则内心慌悴没有主张。如果这十二多不除,势必伤身、丧生。行“十二少”,去“十二多”,修炼时间长了,就使“心”达到无少无多的境地,那就接近于“得道”了。
在“收心”的过程中,要做到“虚心、静心、安心、定心”,心不易为外物所动,这是心对内、对外的修炼。能为此,即达到“心不着物,又得不动”的“静定”。但应当指出,并非完全同于应子所说的“至人之用心若镜”的“虚静”状态,而是静中有动,动中寓静。这个“动”,便是心能“生慧”,心能把烦邪乱念,随觉则除,对心灵高度净化,对外物摒弃与超脱。功若到此,就达到处物而心不染、处变而神不散、本心不失、离手万境的火候了。
其二、运动修炼。《金丹心法?劳筋骨》中说:“天体运转,日月星辰皆流转:盖阳精主动,动而有常,唯行健自强,所以永贞而不息”。
(《藏外道书》)道教养生既强调运动养生,又主张适度。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说:“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流汗,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道藏》)陶弘景则说:“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视、久听……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寿性延命录?教诫篇》)孙思邈说得更明白:“养生之道,无作搏戏强用气力,无举重,无疾行”。“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道藏》)这一运动养生的观点,极大地促进了道教各种导引术和内炼法的发展,至今仍具有养生健身价值。其次,仿生运动亦是道教养生的独特方法。《庄子》记载“熊经鸟申”两种;《淮南子》增为“凫浴猿曜,鸱视虎顾”四种;汉末华佗进一步发展成虎、鹿、熊、猿、乌五禽戏;《抱朴子》中又出现了龙导、龟咽、燕飞、蛇曲、兔惊等各种模仿动物动作的运动方法。隋唐以至近代由导引派生衍化出来的八段锦、太极拳、慢行百步功都是行之有效的运动养生法。
其三、服食修炼。根据道教“清心寡欲”哲学理念,道教养生服食也要求“清淡”、“少食”。道家有“食气辟谷”的服食习俗,荤素不限,非常重视“饮水服气”和辅助药物食品。如:白术、山药、茯苓、黄精、大枣、花生、栗子、核桃等。由于这些大多为中草药,兼有调营养卫作用,故可以达到解饥、祛病、延年的效果。另外,“鼓漱功”也属服食修炼的内容。道士每日必做鼓漱功。这方法包括叩齿、搅舌、鼓漱、咽津液四个过程。据《遵生八笺》记载:“平明睡醒时,即起端坐,凝神息虚,舌舐上腭、闭口调息,津液自生。渐至满口,分作三次,以意送下。火行之,则五脏之邪火不炎,四肢之气血流畅。诸疾不生,永除后患,老而不衰”。现代医学证明,叩齿能促进牙龈、牙周膜、牙髓腔部位血液循环,增加牙齿的营养供应;还能促使食物残渣脱落,保持齿面清洁,预防龋齿、牙松动等疾病。唾液是正常的生理分泌物,其中含有溶菌酶、淀粉酶、分泌性抗体等成分,有消化、杀菌、解毒等功能,此法已成为现代口腔医疗保健操之一。
其四、行气修炼。所谓“行气”修炼,即“气功”,但不含现代硬气功。道教养生的“气”,有三种含义:一呼吸自然界的空气;二父母精血合气之元气,亦称“先天之气”;三通过饮食物质化生以维持生命的力气,又称“后天之气”。通过行气修炼达到蓄气全神、祛疾延寿之目的,这是道教养生修炼的另一种核心。
行气修炼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气法。《庄子?刻意》说:“吹
呼吸,吐故纳新”。嵇康《养生论》说:“呼吸吐纳,服气养身”,均指服气养身。人的呼吸,本能是吐故纳新,但吸纳新鲜空气在道教中有多种方法,道士们认为,吸入天地间春、夏、秋、冬四时正气,日、月、星、辰的精气,即可益寿延年。吐故气,法有三种:一曰吹,吹出凉气;二曰吁,即呵气;三曰呼,就是呼出旧气(二氧化碳等废气)。汉代以后,服气法发展为六种。《服气疗病论》曰:“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吁、皆出气也。”又曰:“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吁以解极。服气法的要旨在深呼吸,锻炼肺部的活动能力,增加氧气的摄入量,扩大二氧化碳气的排出量。服气要领为,气息均匀而舒缓深长,从而达到养身、疗病双重目的。
在服气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鼻无出入之气的境界时,即为道教行气修炼的最高境界——胎息。《枸朴子?释滞》曰:“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人在胞胎之中”,道教认为,用鼻呼吸,“一窍即开,元气外泄,泄而不止,劳及性命”。所以强调息之深沉,吸之以踵,使人体内部呼吸自我循环,如同胎儿在母腹中的呼吸状态,又如龟鹤蛇虫入蛰时的呼吸方法。在道教养生思想中,此类资料甚多,如《服气经》、《服气精义论》、《尹真人服元气法》、《赤松子服气经》、《胎息经注》、《太上养生胎息气经》、《高上玉皇胎息经》等。
此外,还有行气布气法。即当气体进入人体之后,在意念的诱导下,在体内按一定的路线循行,作用于全身经络、五脏六腑,促使脏腑功能的微妙变化。在这―循行中,潜在地疏活气血,改善机能以达到养身疗病效呆。故《疗病论》曰:“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我之体,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哉!”此不中行气布气疗病法奠定了祖国医学经络学、脏象学的基础。《疗病论》又说:“用气攻病,虽攻其处,肤腠散出,然兼依明堂图,取其所疗之穴,想而引去,尤佳。”此法用于临床,对精神情绪类疾病,如失眠、高血压、慢性胃炎等尤有疗效。修炼此法,应做意行气行,意到气到,平心静气,经过一段时间,便自觉有一热气流随意念控制在体内循行,意到之处即为气至之处。将气运到疾患处,便以意守之,反复疏通,持之以恒,就有效地改善了疾患部位的血液循环,神经功能以及各组织的代谢功能,从而减轻疾病,以至痊愈。
其五、性命双修。宋代张伯端开创的南宗重命,主张先命后性,即从命功下手,以性功为圆满。而北宗即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即从性功下手,然后及于命功。但两家区别仅限于修炼方法的次第,并不偏于一功。其实质都是主张在养生实践中,将有形的形体器官和精神意识合而为一,将其视为在养生实践中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修炼对象。全真道的开创者王重阳在《五篇灵文》中指出:“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这种性命双修的思想对道教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将道教养生推向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更完整的方法体系,即既注重“命功”的身体保健修炼,又注重“性功”的精神意识和思想道德修炼;元代道士李道纯在《性命论》中指出:“性者先于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他认为,“高上之士性命兼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则命基永圃,心虚澄则性本圆明。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圃则无生无死,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修,形神俱妙也”。(《中和集》)
其六、众术合修。葛洪提出了“藉众术之共成长生”的观点。他认为“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抱朴子内篇?微旨》)他反对并抨击那些“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的养生偏见,提出了众术合修、取长补短的养生主张。他说:“养生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之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无病”。(《抱朴子内篇?微旨》)葛洪“众术合修”的理论,是对道教养生学的一大贡献,并对后世道教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陶弘景继承了葛洪的传统,在《养性延命录》中辑录了自上古以来的养生理论和方术,对行气、导引、炼丹、等都有所研究。这种兼收并蓄的传统一直为后世卓有成就的养生家们所继承。从唐初孙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千金要方》和《千多翼方》)至明清的养生著作中都广收行气、导引、服食等道教养生术。
综之,道教的养生思想,是一个智慧的宝库,值得我们很好的发掘。
今日之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融合,西方文化正源源不断注入,而许多西方人却对东方土特产道教养生学产生了兴趣。但是,由于域、语言的差别,道教经典不易理解,唯道教养生术如气功、武术等则比较容易向海外传播并被洋人接受。因此,进△步发掘和弘扬道教养生术,有着世界性的意义,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服务人类健康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道家养生修炼方法的种类文章导读&& 道教从养生健身、延寿成仙的宗旨出发,全面继承发展了中华传统诸家的各种炼养方法,并吸收了外来佛教、印度教炼养学的精华,形成了自家多渠道、多层次的气功养生体系。较之以精神解脱为根本宗旨的佛教及以道德修养为根本立场的儒家,道教显然更长于养生,独具佛、儒两家所缺的叩咽、辟谷、服饵、房中等术,具动静兼备、内外结合的特点。较之以治病为根本宗旨的医家以及以技为根本宗旨的武术气功,道教气功更富高层次的功法及精深系统的理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佛、道、医、儒、武等诸家中,道教被公认为最擅长于养生。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许多封建帝王奉为教条。& 道家的养生修练方法& 据元代李道纯的统计,当时流传的养生修炼方法有三千余种,而道书上记载的大约只有二百种,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十大类:& 1、导引按摩类& 这一类功法是以健身强体为目的的动功,包括导引术、按摩术、点穴术、叩齿法、鼓漱咽津法、鸣天鼓、干梳头、干、揉耳运目、仙鹤点水、擦脚心、兜外、自发动、周身拍打等等。多以动摇肢体为门径,与服气、存思配合,组成系列功法。& 2、吐纳行气类& 这类功法是以调炼呼吸为门径,达到精满、气足、神旺的延年益寿效果,并能发放内气利他济人。这类方法包括采气、食气、闭气、炼气、布气(发气)、胎息、调息、六字诀等。大体可归为服食外气、吞咽元气、存思服气、调动内气等四种。& 3、意念修炼类& 我国道教气功,除“内丹”堪为不二法门,“行气”久称一树奇葩,其他如守一术、虚静术、存神、内观、定观、冥想、守中、默念、坐忘、守窍、存思术等等,方法尚多;而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不外以意念修炼为主,所以,可一言以蔽之为“意念修炼”,并从而与“内丹周天”、“吐纳行气”鼎足而三。& 道教三大类功法足以概括我国气功中的一切静功,其中“行气”以呼吸修炼为主,“意念修炼法”以意念修炼为主;然而两者却又不是河水不犯井水,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行气”功法常须借助意念活动进行配合,而“意念修炼法”也少不了呼吸的参与,只不过是各有专攻,侧重不同罢了。而“内丹”之术则综合“呼吸”、“意念”,嫁接孕育,另展奇姿,从而成为我国气功中的千古绝招。& 4、内丹周天类& 这是指以自身先天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炼“丹”的系统修炼方法。在道教修炼诸法中,内丹的理论最称精湛,方法最为周密成熟,堪称道教气功的代表、精髓。& 内丹的流派分为南宗、北宗、中派、西派、东派、三丰派、青城派;修炼的方法有十多种,但皆以性命二字为纲宗。就修炼的顺序来说,有修性自然了命的顿法,亦有先修性后修命及先修命后修性的渐法。& 修性自然了命的顿法,亦称“上品丹法”、“最上一乘”,是炼神之道与禅宗之禅的融合,入手即迳直炼神还虚,绝情忘念,明心见性。& 先修性后修命,为全真道北宗所倡。此法从除情去欲、收心止念、明心见性入手,至念住心息,再依次了彻命功。这种丹法的修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百日筑基,炼精化气,亦称为小周天;第二阶段为十月养胎,炼气化神,亦称为大周天;第三阶段为三年哺乳,练神还虚;第四阶段为九年面壁,练虚合道。& 先修命后修性,为南宗所倡。其法从钟吕派内丹的传统方法入手,守窍调息,循序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至炼神阶段,参究禅宗性理,以“打破虚空为了当”。& 从修炼方式讲,内丹又分为清修、双修二派。清修派主张阴阳具足自身,只可自己清修,这是内丹的主流。双修派认为阴阳分具于异性之身,主张男女合修,取药于“同类彼法”。这类方法实属秦汉以来房中术的进一步发展。& 道教还认为,男女生理不同,故炼丹的方法应有所区别。宋元以来,出现了不少“女丹”的修炼方法,一般都从意守膻中“炼体”入手。& 5、辟谷断食类&& 辟谷亦称“却谷”、“休粮”、“绝粒”、“断谷”等,即在一段时间内,乃至长期不食蔬谷和烟火食。我国辟谷起源很早,并不是有了道教以后才有辟谷的。道教兴起后,接过辟谷之法,不仅把辟谷实践推向纵深,而且还予理论上赋予一种神秘色彩。& 辟谷大略可分为辟谷后服气、辟谷后、辟谷后服食药物三种,其中辟谷服药法有百种之多。这三种辟谷法,一般都与服气等类静功配合。& 6、滋补服食类& 这类养生修炼方法又称为“服饵”、“服食”。所服之物大体可分为草本金石类药物。道教宣扬服食用金石等炼成的丹药可长生成仙,已被实践证明属谬误之谈。但所服草木之类药物,多有滋补作用,服食得当,当非无益。比如适量的服食、、胡麻、五加皮、、、松脂、、、干等对人均有滋补作用。& 7、房中养生类& 中国医学把男女的称为房室生活,也叫房事、行房或入房。凡有关医学性保健的方法,中国古代称之为“房中术”。古人认为“房中之事能生人,也能杀人”,所以道家比较注意房中养生的研究。房中养生类的修炼方法就是性生活方面的卫生知识及锻炼方法。围绕着“养精、固精、保精”的过程,摸索、总结出了交而不泄,并能使精气上行补脑。具体方法有“独卧法”、“御女术”、“采战术”、“采补术”、“四季节欲法”、“求子术”、“房中禁忌”等。房中之法有十余家之多,不管是补救伤损,攻治诸病,还是采阴补阳,增益年寿,关键都是落在“还精补脑”上。8、起居摄生类& 道家养生修炼之术,除内丹、行气、存思、服饵、房中、导引等法之外,还包括心身两方面的养生之道,涉及行止坐卧、生活起居、饮食、语言、情绪等方面的杂修之法,这就是起居摄生类修炼法,可谓博大精深,网罗无遗。它包括四时调养法、情绪调摄法、饮食调养法、起居调养法等。9、香汤沐浴类& 在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的道教修炼方法中,还有一类不被外界注意,但在养生修炼中确有一定特殊作用的养生修炼法,这就是香汤沐浴。& 所谓“香汤”,就是调进各种芬芳药料的温热洗澡水。香汤沐浴的作用不仅在于洗净身体,涤尽垢腻,并且还在于借助洗涤身垢的启发影响,反过来对洁净内心起到一定的作用。人的神气自然清朗,有利于养生修炼。道教作道法之前,皆当香汤沐浴,自有一定的道理。& 沐浴的香汤常用五种香汤。所谓“五香”,就是、皮、柏叶、零陵、青木香五种香药或香料的总称。其中白芷含有多量挥发油,味芳香,据道教密传,有避邪和去三尸的作用。桃皮是桃树去掉栓皮后的树皮,因其皮含柚皮素、香橙素等,所以气味芳香,具有较强的健脑醒脑作用,且可以杀诸疮虫,止息痧气。柏叶,则具有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去湿痹、止饥的作用。零陵香,对心腹恶气、齿痛、鼻塞皆有较好的疗效。青木香,有升降、利吐的作用。还能清醒毛孔,促进皮下毛细管的血液循环,使沐浴者遍体舒适。& 香汤要按照一定的配量和火候以及特殊的水、澡豆、蜜汤等加制而成。调汤之人,功德无量。& 10、指印符咒类& 道教和佛教密宗一样,也有手印、咒语。道教的手印称“诀”、“手诀”,手指做成诀的姿势叫“掐诀”。诀的种类有数十种,其作用与佛教的手印相同,但手指配合之法则相异。道教的咒语,称为“祝”或“咒”。大约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韵文,第二种是无韵的短语,第三种取自佛教咒语。& 道教在修炼时,多用咒语,尤其是存思、存服外气一类,在开始做功及做功结束时,都要掐诀念咒。内丹修炼中亦往往用咒语。念咒时不但要掐诀,而且要存思。存思、念咒、掐诀同时配合,有如佛教的三密相应。道教的符篆派,在修炼时,还常书符。符的种类很多,各有其用场,虽召神制鬼自属无稽,但符篆的实际运用,都与气功修炼密切相关。& 前些年,一提掐诀、念咒、画符,人们自然就和封建迷信联在一起。随着气功科学的深入发展,随着练功实践的普及和增加,人们开始注意到诀、咒、符这些神神怪怪的现象里面,居然还大有文章。尤其是密宗三密的发扬光大以及被人体科学界的认可,更使人们重新审视道教中的诀、咒、符。当然要擦去污圬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有一些已被解放出来,如“吹”、“呵”、“嘘”、“呞”、“呼”、“嘻”这六字诀的治病、养生显著效果已被公认,并普遍使用;“握固”这种手印能促使心气归一、辟邪毒之气的作用,也被公认:“剑指”这种手诀在发气和治病上的显著作用亦被公认并广泛使用。
馆藏&1204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00 服食皇气之精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