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 为什么退出游戏 音响就噪杂声音了

为什么开了巨星音响没有杂音,关了就有????_百度知道
为什么开了巨星音响没有杂音,关了就有????
难道我就要这么一直最小化巨星 ,再听音乐么??????? 疯掉了 ,杂音杂音杂音不是一般的大 。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是不是你点了麦克风输出。试试把麦克音量开小点。要实在不行。。要不关掉麦克风输出。你最小化巨星没声音是因为现在巨星改成不在当前就不会有任何声音的了!
采纳率:23%
双击 音量图标 除了波形和总音量 其他全部静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音响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搜狗问问-搜狗旗下最大互动问答社区
你来晚了,这个页面已经找不到了
您可以刷新重试,或继续浏览其他内容
你想知道的这里都有
已解决问题:262,007,030
&&&&&&&&&&&&&&&&&&&&&&&&&&&&&&
(C) 2018 Sogou Inc. 京ICP证050897号踏入记忆的时光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1995年8月,这是东海市最炎热的季节。  陈嘉晔一早起来,洗漱完毕,套上一件宽大的汗衫,咬着大饼,背起一个空书包出了门。  虽然只是早上八点半,但外面已经完全被热气所笼罩。不过嘉晔毫不介意,嘉晔最喜欢的就是喜欢夏天,一切都可以变得非常简单,简单的衣着,简单的生活。  嘉晔踏上了墨绿色的山地车,优哉游哉地骑车出发。“懒懒洋洋打扮漂亮,轻轻松松拨个电话,今天的我有些不一样……”嘉晔哼着歌,迎面的风吹着自己微长的头发,让嘉晔觉得非常惬意。不多时,车把一个大弧线拐弯,嘉晔来到了华洋中学。  今天是华洋中学高一新生报到的日子,校门口已经热闹非凡,很多新生都已经到了学校。  嘉晔也是来报到的高一新生,只是对于嘉晔来说,华洋中学是再熟悉不过了。  嘉晔的初中就是在华洋中学度过的。4年初中生活给了嘉晔美好的回忆,以至于嘉晔在初三的时候拼命学习,为的就是能再考上华洋高中。  而对于那不堪回首的初三生活,嘉晔总觉得这就是上天对自己的考验。一切都是平衡的,付出多少,得到多少。正是因为自己在初三时候那么不知疲倦的学习,才换得了华洋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每次想到这些,嘉晔总是觉得很欣慰。  其实在初三的时候,嘉晔也想过自己或许会选择一所其他的学校,毕竟已经在华洋待了4年,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也未尝不可。  当然,这个想法是出于害怕自己考不上华洋。华洋是区内六所重点中学之一,按照嘉晔当时的成绩,考华洋高中还是没有把握。所以,嘉晔有时候也安慰自己,实在考不上,走出去看看也未尝不可。  只是,嘉晔是一个传统的人,舍不下四年的感情,舍不下同学的情谊。自己初中时朝夕相处的同学好友大多选择了继续报考华洋高中,嘉晔总想着能够再和他们一起踢球,再和他们一块打打闹闹欢笑开怀。结果,一番发奋图强后,嘉晔居然考了一个自己都想不到的高分,如愿进入了华洋高中。  嘉晔的录取通知书上写的是高一(4)班,嘉晔熟门熟路地来到南楼。  自从华洋中学新的综合楼建好后,南楼就是属于高中学生的。  嘉晔对于南楼还是很有感情的。因为初中时代,嘉晔的班级都是在南楼度过的。嘉晔走进了3楼的一间教室,这里就是高一4班。  熟悉的教室,一样的格局,一切都好像没有变化过。所变化的,就是嘉晔现在成了高中生,而班级的门牌,换成了高一(4)班。
    教室里已经有同学到了,嘉晔一眼看到了韩仕和赵吉,分外兴奋。韩仕和赵吉原本就是嘉晔的同学,如今又分在了一个班级,可以做七年的同学了。嘉晔上前打了招呼,大家都很高兴,说说笑笑。  韩仕依然架着那副厚厚的眼镜,自从小学认识他以来,韩仕的标致就是眼镜,这或许也是成绩优异的体现。而赵吉一如既往的黑色肌肤,哪怕经历一个暑假的曝晒,似乎倒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标志性的笑容一展开,牙齿显得格外洁白。  这年,华洋高中只招收4个班200名学生,而很大一部分学生就是华洋初中升上来的。嘉晔一直在看着是不是还有其他曾经的初中同学也会同班,果不其然,看到了刘燕也进了教室。  嘉晔坐在了刘燕的后座。嘉晔发现今天刘燕打扮得很时髦,一件耀眼的T恤显露出玲珑的曲线来。还真是女大十八变,嘉晔回想起4年前认识刘燕的时候,刘燕还只是一个土土的小姑娘。想到这,嘉晔心里不由得“嘿嘿”发笑。  刘燕边上来了个小姑娘,问是否有人坐?刘燕自然很欢迎的邀请她入座。嘉晔对这个小姑娘倒是有印象,以前初中四班的王念珩。  教室里人渐渐的坐满了,不管认不认识,大家都热情高涨地聊天,人声鼎沸。嘉晔边上坐了王子歌。王子歌以前也是华洋初中的,嘉晔虽然没有打过交道,但是脸还是熟悉的。王子歌看到嘉晔前排坐了两个美女,自然也就顺着坐在了嘉晔边上。王子歌完全是北方人的性格,豪爽的笑声,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同样会时不时地甩甩头,捋一下头发。  嘉晔的后座也坐上了王子歌初中同班同学,瞿有神和朱剑武。嘉晔一开始还把“瞿”读成了“翟”,好在瞿有神同学并不介意,一脸无辜状的说我姓“瞿”。后来,嘉晔习惯于瞿有神同学一脸无辜状的表情,让嘉晔领会到了什么叫作大智若愚。  新生见面,让嘉晔回想起四年前,自己刚进入华洋中学的初中预备班的场景。那时候望着周围陌生的同学,想着这四年要和同学们朝夕相处,只是一不留神,四年已过,现在已经踏入了高中时代,又迎来了新的同学,真是恍如隔世。  一位白衣帅哥走进了教室。  嘉晔一看,这不是以前初中隔壁班的化学老师吗?怎么初中老师来教高中了?果不其然,这就是高一(4)班的班主任——倪铁霖。倪铁霖笑眯眯的进来,自然发现很多同学有些诧异的眼光,在作了自我介绍后,顺带的说了自己原本就是来教高中的,只是因为当时初三缺一个化学老师,才去顶替了一年。  同学们看到这位年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年轻老师,自然就没有那份拘束感,加之原本很多人在初中时就是他的学生,更是觉得有这么一个老师作为班主任,将来管得肯定不会很严。  接下来同学间的自我介绍总是免不了的,嘉晔也趁此机会认识了一下新同学。当然,最为关注的总是美女同学,就比如杨兢兢和贝玲玲,一听名字就感觉不错,嘉晔一眼看过去,果然有些“精灵组合”的味道,都是美女。  对于杨兢兢,嘉晔知道她以前也是华洋初中,应该是隔壁班级的班花吧。杨兢兢长得珠圆玉润,一双大眼睛让嘉晔想到一个词“迷花笑眼”。而同桌贝玲玲则是新人,长得很骨干,有一种邻家女孩的清新,介绍完自己后腼腆地淡淡一笑,嘉晔发现这完全就是茱莉亚罗伯茨的中国版面庞。  以前初中的同班同学徐琳懿、黄乐怡、徐立飞等也都和嘉晔一个班,嘉晔初初的看了一下,大多脸熟,估计有六成同学都是以前华洋初中升上来的。  倪老师自然已经做足了功课,对同学们有了了解,宣布了班干部。朱剑武为班长,章丹墨为副班长,这几名班干部都是来自于之前倪老师所带过的学生,知己知彼。  历经初三艰难的岁月,大家都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踏入了高中的教室,自然兴奋不已,95级华洋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就在大家热闹的喧嚣中拉开了序幕。
    高中阶段有“三学”,高一的学军,高二的学农和高三的学工。  嘉晔对军训有着无限的幻想。军训的时候会不会每人发一杆枪呢?会不会训练打靶呢?会不会到郊区拉练呢?  只是,当嘉晔穿着统一的蓝色运动线衫线裤站到操场上的时候,之前的幻想完全破灭了。原来高中的军训就是站军姿,立正稍息拉脚筋,左转右转踢正步,嘉晔失望极了。  8月份的盛夏,太阳高照,每天一早,同学们都来到学校,开始军训生活。虽说站个军姿转个圈看起来简单,不过还真有身体不协调的同学总是引发大家的哄笑。走个正步,同手同脚,转个圈,左右弄反,惹得教官也是大为恼火。  同学中有体弱的,在太阳底下站着站着,一咕噜,就晕倒了。周围同学赶紧七手八脚地把她送到阴凉处休息,乘机自己也凉快凉快。  嘉晔其实并不怕太阳晒,但是对于拉脚筋这个项目总觉得很难熬。拉脚筋要求每个人以跪的姿势坐在自己的脚跟上,脚趾顶地,刚开始没什么感觉,但是一坐就是十五分钟,这就有些受不了了。嘉晔为了分散注意力,心里哼起歌来,一不留神发出了声音,惹得前面的女生转过头来,嘉晔赶紧收声,要是被教官发现了,又要罚站了。  到了中午,学校居然还安排午睡。午睡也就是在教室里,用两张课桌拼起来,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午睡,以保证体力,下午能继续被折腾。嘉晔一开始躺在硬邦邦的课桌上,真不习惯。想起自己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也让学生午睡,同样是让同学拼课桌睡觉,嘉晔就总是拿一本小漫画书看,翻来覆去地看,连编辑、出版社、字数都背得滚瓜烂熟了。  每天下午仍然是整不完的队伍,转不完的圈,走不完的正步,喊不完的口号。几天一晒,嘉晔突然发现班级里美女们都哪里去了?一个个女生都是灰头黑脸的,加上穿的又是松垮的线衫,都像是从田里劳动完出来的村妇。唯一不变的,估计就是小黑儿赵吉了,一贯的本色肌肤,终于不显得突出。  嘉晔想,估计这些教官在兵营里也就是小兵一个,被训惯了,现在终于有个机会跑出来折腾别人,这还不抖抖威风啊。尤其是嘉晔班级的这个教官,总想做得最好,总是练得最多,一看就是不服输的人。转眼看看隔壁班那个被称为“老狼”的教官,老师还真有些歌手老狼吊儿郎当的摸样。杨兢兢自打军训以来,每天回家照镜子都发现自己越来越黑,涂抹再多防晒美白产品都无济于事,愤愤地说这个教官简直就是法西斯。于是,法西斯这个外号就成了同学们暗地里对教官的称呼。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知怎么搞的,教官知道了自己被称为“法西斯”后,自然更加向法西斯的表现靠拢,同学们叫苦不迭。  2个星期的军训,嘉晔的班级被选为了优秀,作为第一方阵参加汇报演出。同学们一路踢着正步,一路高喊“万里长城,热血铸就,保家卫国,振兴中华”。嘉晔喊着口号,顿时觉得意气奋发。第一次喊如此雄壮的口号,的确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来的有气势。  当摄影师把一张张黑乎乎的脸凑到一张相片中的时候,同学们都已被折腾的毫无生气,就好像穿在身上的那一套蓝色运动衫裤一般松松垮垮。
    结束了军训,正式开学了。开学典礼自然先由老师训话。年级组长是一SD大汉,魁梧的身躯总让嘉晔想到一个词——虎背熊腰。坐在学校的大礼堂里,陈嘉晔也是有一句没一句的听着老师说高中的重要,一切都是为了高三作准备,这话怎么和初中训话一个模式呢?刚脱离初三的苦海,怎么也要放松一下,高三的事高三再说吧。走出了礼堂,外面照例艳阳高照,陈嘉晔的心情也是碧海蓝天。就要开始高中生活了,终于戴上了蓝宝石校徽,终于就要穿上高中生才有的西式校服,一切都很完美了。嘉晔毫不在意走在边上的女生叽叽喳喳,也不在意小黑儿赵吉和韩仕两人打打闹闹,独自一个人优哉游哉的走进教室。嘉晔看了高中的课程表,课表上的课程排得满满,上午四节下午三节,明显要比初中来的多。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自然都是免不了的,居然历史课程又冒出来了。嘉晔想,初中不都已经学过了吗?怎么又要学了,内容不都一样吗?初中历史都已经从猿人讲起了,难道高中还要再往前?嘉晔发现每周二上午还有两节连上的选修课。课程还能选修?这对于中学生嘉晔来说颇为新鲜,可以不选吗?不选是不是就不用上课了?只是,班主任倪铁霖的解释让嘉晔的美好幻想破灭了。原来选修课只是让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而非选择可上可不上。选修课大概也是华洋中学的特色,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嘉晔挑了半天,兴趣数学、电工、硬笔书法、美术等课程中实在挑不出自己喜欢的,怎么就没有选修足球的呢?万般无奈,嘉晔选了兴趣数学,倒不是因为嘉晔喜欢数学,恰是因为自己数学实在不好,所以想着是不是权当做补习,多学一些。嘉晔看到课表上每周一下午还有一节科学课。一直不明白科学课是什么课程,没看到有教材下发啊?到了上课前,同学们才被告知,嘉晔所在的4班作为华洋中学心理课的试点班级,科学课改为了由任芬瀚老师主讲的心理课。心理课在当时可是非常前沿的课程,虽然嘉晔并不知道心理课究竟讲些什么,但还是非常期待。果然,第一节心理课就给嘉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任老师本次的讲课是培养学生自我认可为主题。尤其是让同学们写下三件自己认为做的很了不起的事,然后学生走上讲台,给同学们讲述自己做过的引以为豪的往事,以此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我很强,我很了不起!”嘉晔一直觉得自己很平凡,好像从来都没有做过什么别人不会而自己会的事,暗自觉得太惭愧了。这倒也不只是嘉晔如此,当年的教育风格就是要培养同学们谦虚谨慎,突然之间要大家自高自大的吹嘘自己,还真不习惯。任老师看大家都在抓耳挠腮,心中自然明白,这不正说明了这堂课的重要吗?于是,把理论深入浅出的讲述给大家,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自信心并不需要来源于“丰功伟绩”,其实平凡的岁月里点点滴滴都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让同学们思路大开,纷纷写下了自认为很了不起的事。嘉晔也有了思路。嘉晔的唱歌走音很厉害,为了应付当年音乐课每个人都要上台表演节目的任务,于是联合了另三位同样唱歌跑调的同学,美其名曰组个演唱组共同演出,还给演唱组起了个名叫做“Animal”。可没想到,就是这个演唱组,居然得到了校艺术节的二等奖。嘉晔把这件事赶紧写上,边写边觉得自己当时还真厉害。一堂课下来,同学们都觉得收获很大。每个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强大之处,看来,今后面对任何事,都不能轻视自己啊。嘉晔觉得,高中的课程,还真有意思。  
    同学相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不到一个星期,同学们就开始相互调侃、插诨打趣。  高一又有了计算机课,这次的计算机不像初中那会学的是简单的Basic和Logo语言,高中开始学DOS系统。不可否认,校园里的计算机教育是相对滞后的。1995年,革命性的windows95还没有来到,连windows3.2都还未进入校园课堂。  嘉晔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计算机了,但知识也仅仅限于书本。单恩舒则不同,单恩舒是陈嘉晔初中的同学,嘉晔早知道单恩舒电脑很厉害,简直是电脑狂人。有什么不明白的,直接问老单,什么都搞的定,虽然单恩舒回答的时候总是咋咋呼呼,特爱显摆。  高一的计算机课是两节连上,老师姓丁,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女教师,带着厚厚的一副眼镜,讲课声音高亢。单恩舒自告奋勇地申请做了计算机课代表。课程是在教室内上的,老师先讲书本上的知识,只是这些纸上谈兵的内容听起来实在是淡而无味,虽然丁老师声音高昂,而且投入地吐沫横飞,怎奈同学们除了在私底下暗暗窃笑“喷泉”之外,实在提不起兴趣。好不容易挨到了实践课,同学们一窝蜂的涌向了计算机房。  华洋中学新建了专门的计算机房,这个计算机房是校友捐了100万建成的,里面安放了50台全新的电脑,只是这些机器仍然没有独立硬盘,所有的存储都是连接到老师所用的主机上。如果要自己存储,就只能自带五寸盘或者三寸盘。  嘉晔想起初中时候,每次去机房总是要换拖鞋,机房里弥漫着一股脚丫子味。而现在,新改造的机房为学生提供了鞋套。把一次性的鞋套套在鞋子上,机房里再也没有脚丫子味了。其实嘉晔很不明白,为什么机房一定要换鞋,一定套套鞋套?为了干净吗?嘉晔真是不明白。  作为课代表,单恩舒总是第一个走进去,打开老师所用的主机,然后同学们再一个一个的开机。当大家坐在计算机前,还是比较兴奋的,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有着无尽的求知欲。这时候,同学们已经不想初中那会对电脑一无所知,虽然老师在前面讲,但是有很多同学们早已经明白,便在私底下玩。  单恩舒自诩为电脑高手,闲着无聊,就把老师主机里的文档打开看看,没想到还发现了全校老师的工资单,更想不到的是居然丁老师的工资是所有老师中最高的。单恩舒好似发现新大陆一般激动,在DOS里编了一条命令,把这个信息发给了坐在边上的赵吉,赵吉看到自己计算机上突然冒出一段文字,大为惊奇,转过头看着单恩舒,单恩舒早已笑嘻嘻地等着赵吉吃惊的样子。赵吉倒是不在乎老师工资如何,而是问单恩舒这条消息是怎么发送到自己电脑上来的。单恩舒自得地嘿嘿一笑,把命令行告诉了赵吉,赵吉也开始向男生们发送消息。这等新鲜事物,一传十十传百,不一会儿,大半男生都知道了,相互间都悄悄地通过电脑互传消息,老师在讲台上仍然继续着讲课,而底下的男生都各个暗暗偷笑。  嘉晔也知道了这条命令,于是自作聪明地加了TOALL,群发了一条“请问唐檬和柠檬有什么相似之处吗?”唐檬是当红的足球解说员,其风格就是唠唠叨叨的整场比赛说个不停,对方一罚球,唐檬就会说这个球让我们想到xx年xx球员在XX比赛中所罚的球。这一句“唐檬和柠檬有什么相似之处”把男生们逗乐了。可是女生收到了这条突如其来的信息,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消除屏幕的这行字符,不消除这个字符也就无法跟着老师的讲解进行输入。有女生急了,于是报告老师说无法进行输入了。  丁老师走过来,也是一愣,奇怪了,怎么会这样,老师按了几下键盘,居然也是一筹莫展。单恩舒看到了,赶紧跑过来,说我试试,趁老师还没看清,飞速输入一行命令,立刻复原了。丁老师一脸疑惑,却也不明就里,又折回去继续讲课。  嘉晔感激地望了望单恩舒,单恩舒一如既往的富有成就感。此时嘉晔万不敢再将TOALL作为命令,只是心里仍然琢磨着能不能加个EXCEPT来替代。  高中的学生,自学能力已经具备,很多同学都从课外书上汲取了诸多的知识。尤其是在自己感兴趣的电脑方面,甚至比照本宣读的老师来的更为精通。
    ****卫是年级组长,教嘉晔班级的英文。郭老师是山东大汉,一口北方带“儿”音。第一次上课,那一句“翻开课文儿”,犹如过山车般的音调直接把同学们逗乐了,于是“课文儿”成了郭老师的外号。“课文儿”总是教育学生,你们好好好地学习,收获就会大大地,自信也会满满地。AAB的组词方式又让同学们哄笑起来,怎么感觉像是拍抗日电影啊?汉语如此也就罢了,没想到说起英语也是山东味儿,这可让那些发音纯正的同学不屑一顾起来。  章丹墨就是其中一位。章丹墨是一个高高瘦瘦的女生,散发青**彩。看得出章丹墨的家庭条件很不错,有时候总会有意无意的说起ChannelV里某某歌星的演唱。ChannelV是需要通过卫星电视收看了,能在家收看卫星电视,的确家境不一般。或许是受了熏陶,章丹墨的英文很水平很不错,在那个还没有引入原版美剧的年代,章丹墨的发音可谓是非常纯正。对于“课文儿”的课,章丹墨基本上都是在底下做回家作业,偶尔抬着头看着老师,也是佯装地专心听讲,心绪早已飘过云外,漂到大洋彼岸。  主课老师之中,大家公认语文老师最具有学者风范。语文老师姓董,温文儒雅,坦诚豁达,讲课也是侃侃而谈。这让同学们觉得一下子从初中老师只是盯着课文讲课的模式转到了欣赏老师的讲课风采中。董老师时常也会说些社会现状,但口吻绝对不仅仅是愤世嫉俗,而是在豁达的语言中直指要害,引导学生正义感的培养。董老师也是笔杆子,时常同学们说起自己所发表的文章,鼓励同学积极投稿。有一次,董老师在课上提到了前一天在东海市发行量最大的《新民晚报》上所发表了一篇文章——《良心与狼心》,嘉晔回家后立即翻找报纸,果然是一篇关于正义道德的文章。看着报纸上老师的名字,嘉晔大为自豪,心想着自己也要学着投稿,哪怕先从小报投起。  数学课老师姓张名裕,大家一下子联想到了广告铺天盖地的“张裕”葡萄酒。张老师看上去年纪挺大,身子有些弯,像虾米。某一个冬天,张老师穿了一件新的军绿色的收身羽绒服,坐在嘉晔前面的王语珩一看就乐了,说张老师怎么穿的想一个橄榄似地。后来,大家才知道其实张老师才45岁不到,而董老师则54岁了,大家都觉得这两人明显外表和年龄不符,应该颠倒一下才对。张老师上课格外的认真,那句“同学,你们懂了吗?”一节课可以说上好多回。面对着同学们迷茫的眼睛,嘉晔感觉张老师这时候问的这句话也特迷茫。  班主任倪铁霖的化学课自然是比较轻松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倪老师年轻,也就毕业2年而已。倪老师脸上总是带着想笑不笑的表情。嘉晔总觉得倪老师其实有时候很想严肃些,摆一些老师的威严,怎奈一开口,语气根本硬不起来。同学们和倪老师玩笑开惯了,一看老师严肃了,心里暗道:“你就装吧”。倪老师总是套一件白大褂在身上,嘉晔问同桌王子歌,初中时候倪老师也这样?王子歌说:“他就喜欢穿个白大褂,没人说他像医生,都以为是熟食店卖肉的。”嘉晔大笑。  不得不提的是物理课,物理老师是被誉为“华洋一宝”的特级教师奚敬天。奚老师的特色在于实验,而且这些实验都是自创的。据说奚老师有个搭档,奚老师创点子,搭档就负责做模型,一搭一档,举世无双。奚老师也是上了年纪的人,干瘦的脸庞却总是带着和蔼的笑容。奚老师上课也往往总是推一辆小车,上面装了教具,打点计时器、钢柱的曲线运动,引发了同学们队伍物理的无限热情。物理兴趣小组是华洋中学的特色,奚老师总是带着学生制作各种新奇玩意儿,假山中的水车发电、教学楼顶的风力发电、以及兴趣小组每个同学制作的太阳风风扇帽,而这些都与发电有关。嘉晔感慨道,逃离了初三的应试教育,终于到了素质教育阶段了。  
    一转眼,国庆的日子快到了。每年国庆的前一天夜晚,东海市都会在最繁华的外滩沿线开放彩灯,大量的市民都会涌上街头,欢庆国庆。  嘉晔在初三那年第一次去国庆夜游,一直对欢乐的景象惦念不忘。但这一次,嘉晔心里还有一个早就想好了另一个计划。  记得初三那次夜游,大街上有很多卖充气玩具的摊贩,嘉晔和同学们每人都买了一个,棒球棍、流星锤、狼牙棒,拿在手里相互打闹,好不开心。当时嘉晔就想,下一次来之前,自己去城隍庙的批发市场批一些充气玩具,又有得玩又有钱赚,何乐不为。  于是,这一次嘉晔自然就做好了去城隍庙批发玩具的准备。嘉晔把这个想法无意中对同学一说,立即得到了周围其他同学的赞同,徐立飞、龚松岳、阮巍、高超立即举手,商定每人出20元钱,一起加入到了嘉晔卖玩具的计划中。  放假的前一天,嘉晔来到了城隍庙的小商品市场,果然看到有很多批发充气玩具的,一打听价格,还真便宜。去年自己十块钱买的充气棒球棍,批发居然只要两元钱。而其他诸如流星锤、狼牙棒之类的,也不过二块五、三块的样子。嘉晔大大小小地批发了一大堆,塞满了整整两大塑料袋,然后又让摊主送了两个塑料打气筒,兴冲冲地回家了。  第二天一早,嘉晔就把两大包塑料玩具带到了教室,藏在了教室的壁柜里。看到徐立飞、龚松岳等人到了,眨眨眼,他们立即心领神会,就等着下午放学后直接去外滩参加国庆夜游。  其实,嘉晔这次去卖充气玩具也得到了父母的默认。父母觉得嘉晔已经是高中生了,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做主。生活的体验不仅仅是走大人安排好的路,更在于自己去闯荡。当然,为了避免嘉晔的玩具卖不出去,父母还特意给了嘉晔两张崭新的50元面额的纸币,也够请同学们吃一顿汉堡。  终于熬到了放学,一行五人把塑料袋里的充气玩具分散装在各自的书包里,高高兴兴的向外滩出发。  第一次做生意,大家非常兴奋。来到了人民广场,看到广场上照例游人如织,徐立飞就提议边走边卖,争取从人民广场走到外滩,把所有的玩具都卖完。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大家一起打开包,取出玩具,开始打气。不可否认,打气也是需要技术的,嘉晔一开始觉得不就是脚踩打气筒吗?能有什么难度,可没想到打气筒是塑料的,总是踩歪。阮巍试了下,也不行。龚松月说,我来试试,只见龚松月慢慢地踩了几下,心里有了底,然后一腿微曲,逐渐地加快速度,还真是稳扎稳打,有模有样,大家一致觉得龚松月打气的姿势实在是太专业了,完全可以和其他的职业小贩所媲美。龚松月听了大家的恭维,也禁不住乐得合不拢嘴。就这样,打气的体力活交给了龚松月,陈嘉晔负责收钱,其他人则开始沿街叫卖。  由于时间尚早,其他小贩们还没走上街头,嘉晔这个充气玩具摊生意特别的好。加上徐立飞和高超现场“开打”,引得其他结伴的年轻人心里痒痒的,纷纷过来买。于是,一个2元钱的棒球棍作价10元,2.5元的狼牙棒作价15元,非常热销,生意好不红火。  渐渐的,天色暗了,亮灯了,街上人也开始摩肩接踵。嘉晔一行扛着打好气的玩具,边走边卖,卖完了手中的就在街边停下来继续充气,边冲边吆喝,忙得时候嘉晔都有些来不及收钱。  等天色完全暗了下来,这时候街上人更多了,卖充气玩具的小摊也满街都是,嘉晔手中的玩具已经变得不那么好卖,于是大家决定开始减价销售,棒球棍只要5元就甩卖了。果然,这一减价又卖出一些,直到每人手中只有一个的时候,大家都拿在手里,互相间开心地打闹起来。  这是多么美妙的时刻,既有的玩,又有钱赚,一行人心里美不胜收。走也走累了,喊也喊哑了,于是决定找地方吃饭,看着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换来的食物,吃得真是高兴。  吃完开始分钱,嘉晔掏出口袋里的钱币,小心地数起来。其他人看着嘉晔手中一大把的钱币,哪怕看上去都是小额钱币,也十分高兴。突然间,嘉晔看到有两张五十元的纸币,记得自己没有收过大额纸币啊,应该都是十元、五元的,嘉晔喃喃地说:“怎么会有50元面额的?我没有收到过啊。”阮巍在一旁按耐不住说:“不管他,一起算进去。”嘉晔心存疑惑,但也就一并计算,这一算,成果颇丰,除去晚餐的费用,每个人还能分到50元。大家拿着钱,激动万分。  回到了家,嘉晔兴冲冲地向父母汇报战果,突然间,想起父母给的两张50元纸币,才发现把自己的零花钱也算到“战果”里面,和大家一起分了。  嘉晔心里不觉好笑,看来第一次赚钱实在是太幸兴奋了,错了,其实并没有赚钱,反而是贴钱了,这情节真是犹如戏剧般路转峰回啊!  
    班主任倪老师告诉大家,高一年级要举行图书义卖活动,每个同学可以将家里多余的书拿出来义卖,卖得的钱将捐给红十字会。  嘉晔家里有很多书,言情类、武侠类、名著类、工具类,包罗万象,只是嘉晔除了初中看完家里的武侠书之外,对于其他的名著根本不屑一顾。  记得暑假里,嘉晔的兄弟姐妹来家里玩(见《青春的暖洋》),看到嘉晔家里有这么多的书,简直羡慕得不得了,刘恩娜当即借了《复活》、《荆棘鸟》回去看。嘉晔觉得很惭愧,就感觉守着一个宝库,自己却视而不见。  图书义卖,到底拿什么书呢?看着满书架的书,倒是让嘉晔犯难了。父母的工具书不合适,言情小说自然也不行,名著类虽然自己不看,但也舍不得卖掉,好吧,只剩下武侠书了。嘉晔找了两本杂牌武侠书,虽然心里也有些打鼓,拿武侠书去卖会不会让同学笑话呢?不管他了,也实在没有其他合适的了。  第二天,当老师开始收集同学们带来的书时,果然,带武侠书的只有嘉晔一人。不过,嘉晔看到还有同学带动漫故事书的,心里也就释然了。  义卖是在华洋中学的综合楼底楼开展的。每天轮流出一组同学进行义卖。嘉晔是第一组,中午时分,嘉晔、王子歌、朱剑武、瞿有神先借了两张书桌,搬到底楼大厅,把大家拿来的图书都整齐地摆放在书桌上。穿过教学楼的学生倒是不少,可都只是扫一眼,却不停留。王子歌笑着说:“开来还得吆喝一下,不然别人都不知道我们干嘛?”嘉晔心想,可不是,又没有做横幅。于是脱口而出:“义卖啦!义卖啦!”却发现自己用了上街叫卖玩具的音调,倒是把路过的学生吓了一跳,怔怔地看着嘉晔。朱剑武和瞿有神看此情景,哈哈大笑,嘉晔也觉得不好意思起来,赶紧收声:“义卖,嘿嘿,义卖”。  有了嘉晔的开头,大家也积极起来,倒是有不少学生开始翻看义卖的书籍。嘉晔也忙着推销自己的那两本武侠书,只见有两个初中女生在翻看,嘉晔赶紧上前,自卖自夸地说:“这书不错,只要5元钱。”可没想到这一主动,倒是把两小女生吓跑了。王子歌一睹此景,又开起玩笑来,“好不容易来两女生,你看你,还把人家吓跑了。”嘉晔也是一头雾水,愣在那里,心想着自己没这么恐怖吧。  卖了一会,刘燕、王语珩等同学来替班了。嘉晔有些不好意思,几个大男人,卖了半天,居然做了一个“白板”,啥也没卖出去。女生倒也不羞涩,立即开腔,甜美的声音倒是吸引了不少围观,不过这还是以女学生为主,女生之间的交流还真是让嘉晔觉得顺畅,原本素不相识,只几句话,立即像是朋友一般交谈。只是这一套对于男顾客而言则不通用,几个初中男生看到刘燕甜言蜜语的招呼,脸一红,立即腼腆地走开了。  一个中午的时间,嘉晔所在的这一组总算在女生的带动下,卖得了20元钱。大家都是口干舌燥,撤摊自然是男生的活,嘉晔几人把课桌还了回去,又把剩下的书搬回了教室,等明天第二组再过来摆摊。  这次义卖,嘉晔总觉得不如想象中顺利。好歹自己也曾经有过上街叫卖的经历,可为什么在学校里面对学生反而卖不出去呢?嘉晔心想,其一还是货源问题,大家捐出来的书,实在不吸引人。其二因为学生囊中羞涩,虽然义卖的书都很便宜,但还是因为学生没钱,哪怕吸引了对方,但是也没能力购买。虽然那时候嘉晔还没有意识到目标群体的重要性,可是却已经潜在地意识到了顾客的购买力是多么的重要。  
    早在读华洋初中的时候,陈嘉晔就对华洋高中生的校服向往已久,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船上帅气的花样校服。  华洋高中的校服的确非常的有型。结合了日本学生校服和英伦风格的正统,设计的非常出挑。上装是正装西服式,配以背心马甲,感觉在戴上领结立即可以去教堂了。下装也是改良过的正装西裤,但是面料选择了弹性面料,又符合学生运动的要求,女生还配有漂亮的褶边短裙,展现出青春活力。校服选用了黑色,耐脏又耐看,显得有型。  不可否认,华洋的这套校服在其他学校仍然以运动服作为校服的大环境下,绝对的吸引眼球。这或许也是因为华洋中学与很多个国外学校结为姐妹学校,每次互访,看到国外学生体面的校服,校长也下定决心与国际接轨,采用了走在潮流前沿的校服风格。  自打考上华洋高中后,嘉晔就无不期盼自己可以穿上校服。直到有一天,学校请了专人为每一位同学仗量尺寸,嘉晔觉得,穿校服的日子为期不远了。就这样等了差不多一个月,当看到一箱箱的校服运来的时候,所有同学都兴奋起来。  校服并不是度身定制,虽然当时量了尺寸,但只是把每个人的尺寸进行了大中小号的归类。嘉晔的衣服被归到大号,可是,当嘉晔穿上后却发现,长短倒是差不多,可是手一举,袖子立即退到手肘部。“这袖子做的也太短了吧!”嘉晔埋怨道。同桌王子歌说:“会不会是因为你手太长?”说完嘿嘿地笑起来。  徐立飞属于矮胖类型的,衣服归类在中号,可没想到徐立飞一穿上,却发现自己被衣服裹得紧紧的,赵吉看到后一边笑一边嘲徐立飞:“小徐,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像《机器猫》里面的大熊?”  倒是前座的刘燕,穿上校服后立即显示出青春的风采。只见刘燕穿上校服西装,把里面衬衫的白领子翻到了西装领子的外面,又显示出了不一样的味道,给人热情奔放的感觉。  嘉晔看到了,觉得这种穿法很新鲜,也学样把白衬衣的领子翻在校服领口外面。王子歌看了一眼,说:“你还是别翻了,你这一翻,感觉特妖,就好像娱乐场所门外的那种人。”嘉晔一听,赶紧纠正。这话倒是让刘燕听到了,回过头来,看了一眼王子歌,王子歌立即对刘燕说:“女生和男生不一样,你这翻领特好看,真的。”刘燕虽然还是假装恶狠狠得瞪了一眼王子歌,但在转过头去的一瞬间,明显察觉到了一种满足。  校服不合适的可以提出去换,徐立飞第一个举手。只是嘉晔并不愿意太折腾,虽然袖口短了些,但也觉得凑合。看着上衣胸前口袋绣着的华洋中学标志,嘉晔觉得初三一年的努力,再辛苦都值得。  穿上了校服,嘉晔觉得非常自信,同时也感受到了压力。这种压力很简单,因为嘉晔觉得穿着这么神气的校服挨老师批,多丢人啊,看来以后事事都要做好。  高一年级的学生全部穿上了校服,虽然校服也不规定每天必须穿,但仍然成为大家的首选衣着。事情往往是这样,每一件校服,每一个人穿,觉得特别有型,可是,有一次嘉晔无意中在学校的放音室里看到全校师生做广播操的场面,竟然第一感觉就是黑压压的一片,怎么像“乌鸦”似地。这个“惊人”地发现嘉晔告诉了赵吉,赵吉嘿嘿一笑,说:“可不是,穿了之后,我更显得黑了”。嘉晔大笑起来,赵吉原本外号就是“黑皮”,他这一说,还真是这么回事。  
    华国的女排曾是“五连冠”。在华国,女排总是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东海市是华国的第一大都市,因此每年总会承办一些大型的国际比赛,世界女排大奖赛就是其中一项。  这一年的世界女排大奖赛也是声势浩大,三支来自美洲的球队——巴西、美国、古巴和中国打入了最后的总决赛。嘉晔的母亲不知道从哪里拿到三张球票,就给了嘉晔,让嘉晔约同学一起去。嘉晔在小范围内询问一下,没想到韩仕和徐立飞立即要求前往同去,于是嘉晔就约好晚上7点在东海体育馆不见不散。  放学的时候,嘉晔看到了初中的同班同学刘斯易,于是一起顺路回家。嘉晔谈起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以前初中一个班级的同学,哪怕很熟悉,高中不再同班,在教学楼的走道上相遇的时候,却时常视而不见。刘斯易说:“或许是太熟悉了,不需要再用打招呼来问候吧。”嘉晔接口道:“也或许是因为距离太近了,打招呼反而觉得见外?”刘斯易不可置否。  嘉晔想起小虎队的那首《不要难过》里面唱到:“下次见面后要记得挥挥手,我们有过共同的梦……”要是同学们都相互间挥挥手打招呼该多温馨啊!同学们还是太含蓄,其实只要有一个人主动问候,相信其他人也会很热情。  当然,这种“漠视”似乎只在教学楼道,每次放学相遇,同学们还是非常自在的边骑车边聊天。嘉晔说起晚上看球赛,刘斯易一下子也来了兴致。嘉晔立即邀请,想着反正门票也不会太贵的,估计也就10元钱能搞定。于是就把时间、地点告诉了刘斯易。  嘉晔家离东海体育馆非常的近,在同一条马路上。东海体育馆是当时东海市最大的室内体育馆,不仅是东海市,甚至整个华国都比较著名的。体育馆75年建成,是专为华国的全国运动会所建造的室内体育场,这在当年还没有专业比赛场馆的条件下,体操、篮球、拍球、羽毛球,都会在这里进行。  吃完晚饭,嘉晔就早早地往体育馆走。这时候,体育场周围已经有了很多人。嘉晔很庆幸自己家离得近,不用像其他人那样,晚饭都来不及吃就赶往体育馆。  嘉晔想着刘斯易还没票呢,于是就探头探脑地凑到“黄牛”那里打听,不打听不要紧,一打听大吃一惊,居然一张票已经炒卖到300元钱了。嘉晔赶紧来到售票口,却又被告知所有的票都已经售窖。这下傻眼了,4个人3张票,这可怎么办。  嘉晔回到约定的地方,这时候韩仕、徐立飞、刘斯易也到了,知道了这个情况,大家都有些无奈。买黄牛票肯定是买不起的,看来也只有一个办法,靠“混”进去。  东海体育馆又称为“万人体育馆”,观众人数可以达到一万八。嘉晔想着入场的时候秩序肯定会混乱些,于是四人就朝如入口走去,果然看到入口处人山人海。还有很多团体观众也在入场。四人一对眼色,也朝里面挤了进去。韩仕、徐立飞、嘉晔都包围在刘斯易左右,哪里的检票入口人多就往哪里去。  在检票口,观众实在太多了,检票员明显有些应接不暇。眼看轮到嘉晔一行了,韩仕和徐立飞立即把拿在手里的票塞到检票人手中,而刘斯易则紧跟着两人顺着人流往里挤,正当检票员目光扫到刘斯易时,后面的嘉晔赶紧把自己手中的票塞到检票员手上,检票员顺手接过,目光移到手里的票。就这样,四人都进了场。终于成功了,大家相视而笑,兴奋地合不拢嘴。  这还是嘉晔第一次进入到万体馆内,馆内果然宏伟不凡。嘉晔本以为看比赛需要带上望远镜,可没想到哪怕是坐在最高看台,仍然可以一目了然。这时候比赛还未开始,女排队员在场地上做着赛前热身。嘉晔看到一个个原本只能在电视上才看得到的女排队员,心中禁不住的激动万分。  坦率的说,虽然体育馆外一票难求,但是嘉晔发现馆内却还是有着空座。难道这些空座都是“黄牛”手里尚未卖出去的?还是出于安全考虑,主办方并没有把全部座位出售?嘉晔不得而知,但也不在乎,因为嘉晔所知道的就是刘斯易很顺利的在嘉晔附近找到了空座。  比赛开始了,全场观众都热情地欢呼,为女排姑娘加油。不可否认,现场看球要比坐在电视机前看精彩多了,全场热烈的氛围完全不是电视机看所能感受到的。嘉晔也和观众们一起呼喊“一……二……扣”,女排姑娘每打中一球,观众就跺脚高呼,全场疯狂。  嘉晔着实感动了,这不仅仅只是比赛,更是一种国家荣誉,姑娘们在场上拼搏,观众们为之助威,这是在为中国加油,这种爱国情感在嘉晔心里油然而生。  
    除了排球之外,足球也是华国人民最为热衷的运动。自从94年华国开始足球职业联赛以来,足球成了全民疯狂的运动。东海市也有一支老牌球队,自从职业化以后,取名为申花足球队。  球队的一举一动牵动了全市球迷的心,上到市长,下到扫地阿姨,都会球队了如指掌。教练是谁,球员是谁,外援是谁,哪一天有什么比赛,谁进了球,都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嘉晔所在的华洋中学也是足球传统学校,申花队中有两位知名球员以前也出自于华洋中学。  坦率的说,95年的时候,申花队在联赛初期,起步艰难,前三轮过后居然还成了“副班长”。嘉晔清晰地记得当时还和初中的同学一起感叹球队的坎坷命运。正逢紧张的中考,嘉晔自然把全部的经历投入到复习中,几乎没看过一场直播比赛。命运总是一波三折,没想到申花经历了最初的低谷后,凤凰涅槃,居然打出了十连胜,积分扶摇直上。  暑假里,嘉晔的叔叔弄到3张球票。那时候,申花的球票可是非常的紧张,有办法能够弄到球票,那绝对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嘉晔记得那天叔叔带着嘉晔和堂弟一起,兴高采烈地出门看球,见到熟人就很自豪地说我们看球去。那场球,申花3:0胜了当时的另一强大对手。叔叔也是激动万分,还和嘉晔讲起当年他也在这个体育场参加过学校组织的运动会,耳边的加油声似乎依然响彻。  嘉晔读了高一,功课也不紧张,看申花的电视转播就是每个周末雷打不动的事,然后整个星期就和同学们一起评论。嘉晔觉得自己的梦想渐渐清晰,那就是以后去做体育记者,这样看球就可以不用买票。球看多了,嘉晔甚至觉得自己还可以去评球了。  申花的一路高歌猛进,终于赢得了当年的联赛冠军。当教练和球员举起奖杯,实现了城市期待33年之久的冠军梦,真个城市都疯狂了。嘉晔真是感慨,年初的时候还在和初中同学共叹球队的低迷成绩,年末的时候居然和高中同学在庆祝球队的夺冠。  一年一度的年级足球联赛也在此时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嘉晔所在的4班足球实力非常不错,徐彦庚、赵吉、沙泓海,这些原本初中时就是各班级绝对主力的同学,都集中到了4班。再加上加上自诩为“马拉多纳”的徐立飞,在7人制的比赛里,大家都觉得夺得年级第一没问题。  有如此众多的优秀球员,嘉晔觉得自己基本上没有上场机会了,于是决定改作守门员。只是守门员的竞争也很激烈,嘉晔总是自称为“第三门将”,需要等到第一门将受伤,第二门将没来,这时候才能轮上。  嘉晔在初中时是踢前锋的,该做守门员之后,球感极好,知道对方前锋会以什么方式射门。在平时体育课上的对抗中,嘉晔总能作出几个精彩的扑救,于是,第三门将渐渐地成了主力。  这天,4班和3班对阵,3班的核心球员是嘉晔熟悉的陆李盛,陆李盛是嘉晔的小学同学。在小学里,陆李盛就是校队的绝对主力。果不其然,开场不久,陆李盛一个边路传中,球不偏不倚地砸在3班球员头上,正好顶进了球门。这个球太突然了,守门员嘉晔居然没能作出反应,只能目睹皮球飞入球网。  意外的失球让4班全力进攻,但总是和进球擦肩而过。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猛攻大半场后,身体强壮的徐彦庚觅到一个机会,一路带球,盘过对方的防守队员,一脚打门,球进了!场边立即欢呼起来。嘉晔也兴奋极了,冲上前和徐庚彦祝贺。  比赛以平局收场。结束后,大家开始七嘴八舌的评论起这场比赛。  “打的太急躁了,都没有配合。”  “赵吉,你总是喜欢一个人带球,就看到对方球员跟着你跑动跑西,你的把球传出来啊。”  “下次两个边路要拉开,沙泓海你在左路要及时传中啊。”  “嘉晔,有时候你别贸然出击,守的稳一些”  “这不是学坎波斯嘛,呵呵”  第一场的平局让大家在第二天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时间加紧了练习。可没想到这一练,却让队中另一名主力韩仕受了伤。  韩仕也是勇猛型的,踢起球来,气势逼人。这一次,看到嘉晔开出球门球,韩仕一路倒退着打算顶这个球。可没想到正在此时,徐琳懿和章丹墨正好横穿球场,看到韩仕一路急着倒退要顶球,两人赶紧停下脚步,可韩仕却抬着头看球,压根没有感觉到身后又人,结果一下子撞到徐琳懿身上。  只见韩仕重重地摔倒在地上,像是被撞闷了一般,站不起来。而徐琳懿则巍然不动,很疑惑地看着摔倒在地上的韩仕。周围的同学们看到此情此景,大笑不已,周围的同学边笑边把韩仕拉了起来。韩仕摸摸脑袋,说了一句“怎么像撞在墙上一样”。这句话一出,大家再次哄笑起来。徐琳懿不乐意了,用了调皮的语气装作生气地说:“你这个韩仕,自己撞在我身上,还怪我?”  这时候嘉晔也跑了上来,问韩仕:“怎么样,要不要紧?”韩仕用手摸了下脸,又看了看手,摇摇头说,“没事,撞破几个青春痘。”  插曲过后,“空心萝卜”这一外号成了韩仕的专用。而且这一经典一撞,多少年之后,仍然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教委安排了高一年级去劳技中心学习。学习的内容居然是裁缝,学习踩缝纫机。  劳技中心设在离华洋中学不远的第五十九中学内。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每天上午照常上课,下午学生们都会来到劳技中心跟着学习缝纫。  嘉晔的爷爷以前是“红帮裁缝”,总是一身挺括。嘉晔小时候看爷爷用缝纫机,觉得非常新鲜,也想摆弄,可爷爷却说针会把手扎破的,嘉晔看着缝纫机上一上一下快速飞驰的针,也是心有余悸。  劳技中心的缝纫机教室还是很壮观的,整个教室全部都是缝纫机,大家一开动,“蹬蹬蹬蹬”的声音还真是震撼。  老师最先教大家怎么使用缝纫机,如何穿线,如何走针,如何把缝纫机折叠安放。然后老师每人发了一大块厚厚的白布,告诉同学们这一次的任务是做一个单肩背包。单肩背包在当时可是非常时尚的,看着老师展示手中的样品,背带斜跨在胸前,包紧贴在背上,绝对有运动范儿。不过嘉晔心里也开始打鼓,短短几天,难道真的就能做出这么好看的包吗?  白布发完,居然还有4-5个人没拿到,于是老师又不得不再次转去仓库,却不料拿过来的是橙色的布料,原本没拿到的同学一下子高兴起来,橙色的要比白色的出挑很多。  接着老师教大家剪裁,同学们都按照老师给的模板,小心翼翼地把手中的布裁剪成型。看着手中不规则形状的部,嘉晔就开始摆弄,果然还真能拼成一个包来。  剪裁下来的碎布也不能丢,要留下来做鞋垫。而且为了让同学们练习走针,老师让同学们先把碎布收集了起来,按照鞋垫模型剪裁,然后一层层的塞进去,用缝纫机在鞋垫周围上线,练习走针转圈。嘉晔并不是一个非常细致的人,从线的走势看就不平滑,不过好在嘉晔选用了比较出挑的橙色线团,因此看上去感觉还不错。  练完了走针,就开始一步一步的缝纫背包。嘉晔觉得跟着老师这样一步一步的走针,就好像是在拼装玩具。今天一个口袋,明天一条背带,到最后总成,就这样,居然一个单肩包就做成了。  嘉晔非常高兴,看着手中的单肩包,非常有成就感。可是,回头一想,如果隔上一个月,再让自己做一个,肯定想不起来。嘉晔有些后悔,没有在当时把步骤都记录下来,包括模板。虽然有些遗憾,可不管怎么说,现在手中的包可是自己亲手做出来的。很多事情看上去都很难,又或者难以想象自己能完成看上去这么复杂的事情,可是,真的动手去做,一步一步的按部就班,却发现其实也不难,完全超乎自己的想象。  每个同学都完成了一个背包,每个同学都把自豪写在了脸上。回家路上,大家都把包背在自己身上,特别有成就感。  嘉晔的父母看到这只单肩包,也非常惊讶,难以想象这是嘉晔所做。可是,好景不长,嘉晔的外公在过年的时候去看望老战友,带了一只火腿,正好发现这个单肩包放一只大的金华火腿刚刚好,于是就借用了这个包。可没想到有借无还,把包也一起送给老战友了。听到这个消息,嘉晔非常失望,嘉晔觉得,可能以后再也没机会自己做这样一只单肩包了。很多东西就是这样,或许只能拥有一次,失去后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不过,既然拥有过,既然留在了记忆深处,又何必在意眼前的失去。  
    一转眼,期中考试到了。  同学们大都浑浑噩噩地过了半个学期,都没发现考试尽在眼前。不过话说回来,同学们的不重视源自于大家都有“吃老本”的习惯。初三学得实在是太扎实了,尤其是英语,总觉得语法都会,最多就是背几个单词。而语文同样如此,想着只要把古文背出来,其他的都是主观题。  嘉晔曾在开学后的一次摸底考中成绩尚可。有一门化学考了63分,可考及格的班级也就十个左右。因此,嘉晔想着自己中游水平应该有的,于是在这半个学期里,基本上享受着素质教育带来的快乐。  期中成绩自然很快出来了,嘉晔的语文、数学70分一档,物理、化学80分一档,而外语居然只得了63分,这让嘉晔非常的沮丧。要知道虽然说初中时候嘉晔英语成绩也不好,可毕竟带着中考几乎满分的成绩升上高中的,没想到半个学期一过,英语居然落在了及格边缘。  嘉晔心想,看来读书还是要努力的。可一转念,人家章丹墨同学,上英文课从来不听,可成绩照样很好,是不是学语言也是需要天赋的啊。却不料此时,章丹墨看到自己的英文成绩,对同桌徐琳懿抱怨道:“以前我的英文成绩很好的,自打‘课文儿’的山东英语教了之后,居然退步这么多。”  4班的成绩在整个年级中并不突出,排在了第三。班主任倪老师自然又是语重心长地让学生收心了,或许是倪老师实在不会拉下来很严肃的批评教育,所以同学们却不以为然。虽然很多同学对着自己的成绩多少有些惭愧,可决心总是一瞬间的,决心总是在教室的,一放学,立即烟消云散。  放学路上,嘉晔骑着车,看到了初中的同学陈茵,此时的陈茵是在了1班,这次期中考试,1班总体成绩倒数第一。  嘉晔对陈茵说起曾经共同的初中2班,没想到陈茵也感概万千,说自己现在所在的1班和之前的初中班级比起来,简直糟糕透了,同学们都不知道在干什么,哪有从前那种凝聚力啊!嘉晔有些惆怅,可转念一想,或许,这种团结也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的,毕竟初中大家整整相处了4年,而现在新的集体只不过才2、3个月。嘉晔觉得一切还得往前看,失去的既然不能再拥有,那就努力去适应眼前的,再说,嘉晔觉得自己所在的班级也不错。整日里和大家嘻嘻哈哈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真是自在。  期中考试结束后,学校组织了同学们去烈士陵园开展缅怀活动。说起这个陵园,其实原先是个公园,嘉晔打小就在这里玩。每到假期,还会交上赵吉、刘斯易等人一起来草地上踢球。可是,初三的时候,公园开始修整,等修整完毕,嘉晔发现公园居然改成了烈士陵园。里面放上了墓碑,建起了纪念馆,原先的公园格局不复存在。嘉晔很失望,真是怀念从前那片可以踢球的草地啊。  大家都在陵园门口列队,没想到其他中学也在这一天来到了烈士陵园瞻仰烈士遗风。嘉晔赶忙看看有没有认识的同学,结果还真看到了以前初中同班的唐罡、马栋国,嘉晔上前打了招呼,同学相见,多少有些感慨。也没聊几句,班级要整队,嘉晔又回到了队伍中。  烈士的瞻仰总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嘉晔看着纪念馆里的一张张相片,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华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抛头颅洒热血,换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都被纪念馆里面的相片所感动,默默地看着,沉默不语。  那一块块墓碑上烈士的相片,都是非常年轻。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本应珍惜自己的生命,而然烈士们为了人民的自由不受压迫,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才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嘉晔感叹,碌碌无为的也是一生,轰轰烈烈的也是一生,或许生命不在乎长短,而在于他的价值。  
    虽然嘉晔到了高中,但仍然和初中的很多同学保持着联系,臧果雨就是一位。臧果雨是嘉晔小学就认识的朋友,做过同桌,又曾一同去校外上过课,自然在熟悉不过了。而且果雨和嘉晔的结拜妹妹刘恩娜关系也不错,嘉晔总觉得两人形影不离,当然,更多时候时间到果雨跟着刘恩娜。  这天,3班的臧果雨跑到嘉晔教室外,向嘉晔招招手,嘉晔跑了出来。果雨说:“这个周六我生日,中午你有空吗,来我家吃饭,我还要请了刘恩娜他们。”  嘉晔自然高兴地答应,说实在的,嘉晔很少有机会去同学家里吃饭。在记忆力,嘉晔曾有一次按照老师要求和几个同学去另一同学家帮助其学习,那位同学和奶奶一起住,奶奶非常客气,留了嘉晔他们吃饭。嘉晔几个人吃饭的时候感觉很拘束,都小心翼翼地夹着菜埋头吃饭,嘉晔也特地把饭碗里的米饭吃得一粒不剩,没想到放下碗后发现碗口上还有一粒米饭,想想算了,可是同去的一个小女生或许也觉得气氛有些沉默,于是就借题发挥,说:“嘉晔,一看你就知道平时吃饭习惯不好,你看还剩米粒在碗口上。”嘉晔大囧。由此,嘉晔觉得,去同学家吃饭总是很拘束的事情。  只是这一次,嘉晔非常乐意前往,毕竟第一次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嘉晔期待着热闹的情景。  周六,嘉晔准时来到果雨家。果雨的家是老式公房,楼道很暗,进了房间才豁然开朗。嘉晔发现其他人早来了,刘恩娜、王华逸、吴杰兆、赵楠,热热闹闹的挤满了房间。  赵楠和果雨两人正在房间里打红白机,“蹬蹬蹬瞪”魂斗罗的熟悉声音让房间气氛热烈,刘恩娜、王华逸等几个女生也在叽叽喳喳的聊着天。嘉晔刚坐下来,果雨的爸爸说可以开饭啦,果雨立刻起身,赵楠也立即把桌上的红白机收拾了,把桌子空出来。菜端了出来,真是香气扑鼻。  果雨招呼同学围坐方桌,大家有说有笑,直接开吃。果雨爸爸的炒菜水平一流,一盘糖醋黄鱼刚端上来,还没回到厨房,黄鱼就只剩下了骨头。不能小看年轻人的实力啊,桌上的菜轮转的太快了,嘉晔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突然发现光顾着吃了,还没祝福果雨生日快乐。  嘉晔一提醒,大家也忙停下筷子,为果雨唱生日歌。果雨也感动万分,这时候,嘉晔看到了在门外悄悄伫立着的果雨爸爸,围着围裙,手里拿着锅铲,静静地看着大家为果雨唱生日歌,厚厚的眼镜里流露着一种欣慰。  菜吃得差不多了,生日蛋糕摆了上来。果雨点上蜡烛,双手合十开始许愿,然后一气呵成,吹灭了蜡烛。同学起哄,询问许了什么愿望,刘恩娜当即制止:“不能说的,说了就不灵了。”果雨微笑的看着恩娜,点了点头。  吃完蛋糕,大家又闹了一会儿,也就结伴告辞。走出小区,嘉晔突然发现自己就这样过来吃饭,生日礼物也没有买,赶紧问了吴杰兆他们是否送礼物了。吴杰兆同学倒是很坦然,就是过来聚会吃饭,不需要准备礼物。嘉晔也释然了,看来老同学之间就是可以这样的随意,无拘无束,用不着太多的修饰,一切都很纯粹。  嘉晔寻思着自己过生日是不是也要宴请一下同学,不过这个想法刚一出现就被自己否定了。嘉晔总是不习惯太折腾,毕竟邀请同学到家里来,家长还得准备食物,而且自己对于过生日并不看重。总而言之,对于类似于这样的场合,嘉晔更习惯做参与者,而不是主角。  
    “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之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  校园民谣不知不觉开始在华国流传。嘉晔最先听到这首歌还是同桌王子歌所唱。王子歌北方人,唱起这些民谣朗朗上口。嘉晔觉得甚是好听,于是就问王子歌这是什么曲子,80年代的歌曲吗?王子歌哈哈大笑,说,这首歌叫做《中华民谣》,现在最流行的歌曲啊!  嘉晔觉得新鲜,听惯了港台歌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缠绵歌曲,这种民谣完全是新的风格。嘉晔以前也听七、八十年代港台的民谣,例如“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兰花草”、“橄榄树”等等,觉得清澈无比,歌曲勾勒出一种宁静安详的生活。然后,此时在华国大陆兴起的民谣却带来了另外一种风格,一种纯朴、爽朗,充满幸福感。“笑脸”、“小芳”、“”都是朗朗上口,一学就会,曲调也是起伏转折,听过不忘。  王子歌借给嘉晔一盘卡带,是中华民谣的合集。并如数家珍的介绍起中华民谣的歌手以及每个歌手的代表作。王子歌明显是喜欢北方民谣中的那份欢快,说到起劲处,直接开唱。嘉晔见王子歌如此兴奋,不由得也被其所吸引。嘉晔以前也很喜欢唱歌,只是后来初三的时候,功课太紧,也就不再听收音机,感觉自己渐渐的落伍跟不上流行音乐发展了。正如有一档音乐节目的片头所言“流行每时每刻在变,我们诚心诚意永远”。的确,流行不断变化,从古典到当代再到复古,“流行音乐”就好像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样随着时间来回的转换。嘉晔觉得民谣也是如此,美国七十年代的乡村歌曲,台湾八十年代出的校园民谣,到现在华国90年代的中华民谣,就是流行音乐的不断转变。  嘉晔拿着王子歌的卡带,如获至宝,回到家就开始播放。嘉晔也总是喜欢这些合集卡带,总觉得所有好听的、经典的歌都在卡带里,一次听个够。说来也奇怪,自打嘉晔留意上这类歌曲的时候,却发现这类歌曲在电台里、电视里比比皆是,走红至极。  王子歌的嗓音很不错,在教室的座位上,总是有意无意地对着前座的王语珩唱歌,王语珩也感觉到了王子歌在对着自己唱,回过头来,这时候王子歌立马来一句“常常地想,现在的你,就在我身边露出笑脸”,然后反倒是自己一脸嬉笑的对着王语珩。久而久之,王语珩倒也坦然受之。  王语珩是个开朗的小姑娘,性格也直来直去,虽然并不非常漂亮,但也很耐看。王子歌总是乐此不疲地开着玩笑,毫不吝啬地助人为乐,王语珩也是一脸幸福的注视着,只是对于过于直接的示好,王语珩也能一笑而过地回避。  学校是个纯净的地方,同学之间就是这样,周围的、前后座的、在一起时间长了,多少会产生些许情愫,拥有好感。这种好感在学校这个环境下,都显得是如此纯真。  开学也有三个多月了,同学们早已经相互熟悉,玩笑开起来也相当自然。同桌嘉晔在边上看了,觉得这两人特有意思。有时候,在某种环境下,心照不宣来的更为甜蜜。嘉晔想,不知道我的“小芳”在哪里呢?  说起“小芳”,这首歌也是红遍大江南北。“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让多少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勾起了心酸又甜美的回忆。嘉晔心中似乎也有这么一个小芳的形象,虽然不一定要长发及腰,却也要大眼睛,透露着淳朴。  嘉晔的眼睛小,心想着自己以后可要找一个眼睛大的女生做老婆,这样生出的孩子就不至于小眼睛了。大眼睛就是好看,炯炯有神。  民谣不断地传唱,东方风云榜等电台节目里都是内地原创音乐的摇篮,一首首经典的歌从这里传出。原本那些驻唱歌手、草根歌手都有了自己的舞台。华洋中学也走出了一位校园歌手,那就是楼上教室高二年级的甄琳,一首《焰火》红遍大江南北。坦率的说,这首歌过于高亢,音调的百转千折完全体现了歌手的专业水准。  因为是华洋中学的学生,因此也引起了全校同学们的特别关注。大家都觉得很自豪,学校里有这么一位知名歌手。甄琳是高二年级的学生,或许是因为流行歌手的身份,因此穿着打扮也挺时尚,在不规定穿校服的日子里,嘉晔常看到甄琳穿着漂亮的衣服,配上精致的领带,走在校园尤其显眼。  不过明星也是凡人,一天下午,嘉晔和同学们正在教室自习,突然,甄琳走了进来,全班同学都一愣。边走边沉思的甄琳一下子发现自己走错教室了,赶紧退了出来。反应极快的徐立飞立马在教室里喊道:“别走啊,来一首”,同学们立刻哄笑起来。  不可否认,一首首原创的内地民谣歌曲代表了一个时期的流行风格。对于年少的学生来说,在港台缠绵的情歌外,又有了另外的选择,一种纯真,一种豪气,一种内地音乐的骄傲。  
    初中的时候,嘉晔为了用不多的零用钱采购到足够多的贺卡,总是会去城隍庙的批发市场去购买贺卡。到了高中,要送的同学就更多了,初中的、高中的,算下来最起码也得五六十张。  对于友谊,大多数中学生还是羞于表达的,因此,搭个节日便车,就成了互赠礼物,表达心意的最好理由。  嘉晔总是比较有心的,并不是随随便便地买上同一类型、同一图案的贺卡草草了事,而是精挑细选,在购买的时候就已经将卡和要送的人一一对号。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写祝福语既可以简单又可以复杂。简单的话就直接写上“节日快乐”就完工了,而那些像在贺卡上表达一些自己心意的祝福,则需要好好的斟酌了。嘉晔到从来不觉得写贺卡有多复杂,反正就像是写信一样,有啥说啥。平日里肯定不会给同班同学写信,而贺卡就是唯一的机会。虽然当年媒体总是说4000张贺卡等于砍掉一棵树,但大家总觉得友谊比树要珍贵。  嘉晔总会提前1-2天把贺卡送出去,总觉得先送显得有诚意。只是,嘉晔也会收到几张意外的贺卡,让嘉晔没想到对方会送给自己,于是赶紧回赠。  收到的贺卡,一眼就能看出赠送者是男生还是女生。女生的贺卡总是非常精美,或者是炫丽的颜色、或者是奇特的造型、或者是富有韵味的场景、或者是非常规尺寸的纸张,虽然每个人的字每部都是隽永清秀,可看得出都是认真书写。而男生送的贺卡则非常一致,基本上封面就是雪景、圣诞老人之类的,翻开内页,“节日快乐”、“圣诞快乐”之类的通用祝福基本控制在10个字左右。虽然话少,但互赠贺卡的,基本都是把对方当作比较熟悉的同学朋友。当然,也有性格大大咧咧的同学并不信这一套,友情不需要贺卡来体现。就好像韩仕,从小学起就是嘉晔的同学,可从来不送贺卡,嘉晔也习惯了,总觉得收到反而觉得奇怪。不过嘉晔依然照送,给韩仕的祝福就这样写:“我们从小朋友开始就认识了,到现在成为好朋友,相信以后一定是老朋友!”韩仕看了后,也嘿嘿一笑。  嘉晔特地给曾今的初中同学陆小英准备了一张贺卡。陆小英曾经是嘉晔在读“新概念英语”时的前后座,两人总是在管得不严的课堂上聊天,以至于嘉晔对陆小英的印象超好,这么顽皮的小姑娘怎么成绩总是数一数二?毕业后,陆小英去了东海市最好的一所高中,嘉晔觉得这理所应该,虽然不能做同学,但还是心里默默祝福。  嘉晔最然没有陆小英具体的联系方式,但想着直接寄到她的学校,写上高一年级,应该能收得到。贺卡的挑选让嘉晔破费脑筋,看到一款非常唯美的贺卡,主画面是一大束粉红色的玫瑰花,给人感觉既隆重又淡雅。嘉晔对于这张贺卡爱不释手,实在觉得卡面的配色布局都是一流的。虽然心里总担心这玫瑰花图案是不是太直白了,可仍然选了这张。嘉晔觉得友谊不在乎何种花卉。当然,如果陆小英觉得玫瑰花很到位,那也不错,想到这,嘉晔不自觉地笑出来。  对于祝福词,嘉晔觉得这是最难写的一张贺卡。写多了不像是贺卡,写少了总觉得无法表达。太抒情总显得浮夸,普通祝福又显得苍白。沉思很久,嘉晔决定返璞归真,就像是写给老同学那样:  “不知你在新的环境下一切可好?  勿忘友情,新年快乐!”  陆小英这么优秀的女生,在哪里都会引人关注,哪怕是在最顶尖的学校。  圣诞节,陆小英自然也收到了很多同学的贺卡。其实,陆小英心里有些期待,以前每一年都会收到嘉晔有意无意送的贺卡,不知道今年会不会有?如果有心的话,这家伙应该会寄到学校吧。  果不其然,圣诞节前两天,同学从学校传达室拿回一大堆信件贺卡。陆小英收到了只写着学校和年级,没有标注班级的贺卡。看到那一行熟悉的字迹,陆小英突然觉得有种如愿感觉,“这家伙字迹还是这么张牙舞爪”,陆小英心里暗暗发笑。刚想打开,一转念,还是带回寝室去再看吧。  由于是住宿在学校,中午的时候陆小英把白天收到的贺卡一股脑地带回了寝室。陆小英找了把小刀,小心翼翼的把信封裁开,漂亮的贺卡呈现在眼前。  室友看到陆小英在拆贺卡,自然围了过来,看到贺卡上是一大束粉红色的玫瑰图案,立即就起哄了。  陆小英脸一红,赶紧解释:“也就是以前同学,没什么的,真的。”  “你就不用解释了,我们明白。”  “他现在哪里?有照片吗?我看看”  “看看里面写了什么甜言蜜语,我们给你审查审查……”  陆小英大窘,心里暗道,这家伙,怎么送这么直白的贺卡,早知道应该偷偷拆的。  陆小英把嘉晔的贺卡有意无意地压在手肘下,扯开话题,继续一边拆别的贺卡,一边打趣道:“今年的贺卡挺漂亮的,不是说不提倡送贺卡吗?4000张贺卡等于毁了一棵树呢!”  只是这样的自言自语自然无法扯开一心探求真相的室友们,终于拗不过室友,陆小英打开了贺卡,看到里面只有短短的两行字,也就是普通问候,不由地松了口气。  室友们看没什么特别的语句,也就嬉笑打闹着散开了。此时陆小英沉浸下来,心里默念着这两行文字,虽然普通,但心里还是觉得挺甜蜜,依稀回想起从前一起上课时的欢乐时光。  “十六岁的秘密装满沉沉的书包,  十六岁的日记写满长长的思考,  十六岁的眼睛飘出绿色的旋律,  十六岁的心灵透出梦幻和烦恼  ……”  
    元旦的到来总是美好的,嘉晔开始觉得过去的1995年是自己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嘉晔经过黑暗的初三岁月,最终如愿地考上了华洋中学。有的时候,来之不易的胜利更能让人品味到幸福的满足。  班干部照例开始组织起新年联欢会。文艺委员是贝玲玲,虽然不是很熟悉每个人的特长,但还是尽心尽力的邀请大家一起参与。贝玲玲是非常清秀的邻家女孩模样,嘉晔觉得她挺像一国外明星,可不知道名字。直到有一次赵吉无意中说起贝玲玲挺像茱莉亚罗伯茨,于是嘉晔在书店的杂志里留意起来,直到看到茱莉亚罗伯茨的广告,大腿一拍,就是她,整一个中国版的茱莉亚罗伯茨。  初中的学生猛打猛冲,而高中的学生却开始羞涩起来,拉人表演节目总是很困难。拉了半天,没见效果,贝玲玲只能要求每个组出一个节目,然后就开始考虑以游戏为主,撑满整个联欢会。  嘉晔以前在初中时候,为了应付音乐课的表演,曾经组过一个“Animal”演唱组,混在一起表演,以弥补自己唱歌严重走调的情况。到了高中,“Animal”的成员早已各奔东西,此时嘉晔自然不会出头来表演节目。好在嘉晔前座的刘燕具有极高的唱歌水准,虽然刘燕也一再推脱,但是经不住嘉晔在旁边的煽风点火,无奈的答应了组长。刘燕狠狠地瞪了嘉晔一眼,嘉晔“嘿嘿”一笑,说:好久没听你唱歌了。  联欢会如期举行,刘燕的歌果然动情,一贯的孟庭苇曲风,让大家听得如痴如醉。嘉晔坐在下面,突然发现刘燕婀娜多姿的风格带上了妩媚。这是从前没有注意到的,看来女大十八变,还真是有道理。  本以为刘燕的歌无可比拟,可没想到接下来朱彩虹同学一曲辛晓琪的“味道”让大家又身临其境了一番。朱彩虹之前并不是华洋初中升上来的,所以嘉晔也不是很熟悉。瘦瘦的个子,瘦瘦的脸,倒也普通平常。只是这一曲,深情流露,将感情赋予歌声之中,听得全班所有人为之动容。难怪连平时爱开玩笑的“小黑”赵吉也不由地感叹,“彩虹同学可以的,我喜欢。”  游戏类的节目也是让贝玲玲绞尽脑汁,当然,最后在班干部的通力合作下,还是找到了一些能拉动气氛又能让大家哈哈大笑的游戏。比如成语表演,几个策划者绞尽脑汁想一些难以表演的成语,比如“龟兔赛跑”、“**之徒”、“气息奄奄”等等。果不其然,“龟兔赛跑”的表演者一会比划乌龟、一会表演兔子,让人捧腹大笑。而“**之徒”居然被女生王叮叮抽到了,嘉晔想,要王叮叮表演**实在难度太大了吧,原本就一小女生。不料,王叮叮站在教室中央,抬头看了看周围布置的彩带,说了一句“这些颜色我都很喜欢”,然后就结束了。嘉晔这才明白过来,原来王叮叮从另一角度诠释了“**”两字,不就是喜欢颜色吗?嘉晔心里感叹,还是小王同学厉害,自己想歪了。“气息奄奄”居然被倪老师抽到了,在同学们一致的起哄中,倪老师做了一个垂死的动作,两眼一闭,痛苦到下,引得学生哈哈大笑。  联欢过后,陈嘉晔开始沉思起来,感觉到自己也算是玩了半年,无忧无虑的日子总是这么快。告别1995年,不知道1996年是否仍然那么的精彩?  
    过了元旦,嘉晔一下子觉得功课压力紧了,毕竟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即将到来。其实,华洋中学的老师对学生学习抓的很紧,平时测验总是很频繁,只是之前嘉晔在初三打下的扎实基础使得这些测验成绩看起来还过的去。一个学期差不多过去了,这些老本也渐渐地吃光了。每次寒假前的考试,嘉晔向来都不会取得好成绩。嘉晔多少觉得这和自己的体质有关,寒性体质让嘉晔总是畏寒怕冷,在冬天也是思维僵化,所以嘉晔从不指望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能取得好的成绩。果不其然,嘉晔的期末成绩很不理想,语文数学也就70出一点头,外语化学更是只比及格多了几分,成绩最好看的也就是80分的物理。虽然嘉晔心里早有准备,但仍然觉得很郁闷。当然,还有比嘉晔更加郁闷的,那就是班主任倪铁霖。倪铁霖是个年轻的老师,总想着更多的付出,获得同学们更多的认可,也为自己的能力正名,可是这次班级总体成绩在4个班级中垫底,而且自己所担任的化学课也没能体现出优势,倪老师也在思考,怎么才能提升班级的整体成绩呢?寒假的到来还是给嘉晔带来了快乐。假期朋友如约而至,从前初中时的好友吴杰兆、刘恩娜、王华逸都会到嘉晔家里来转悠。嘉晔总是好客,虽然家不大,但大家一起的感觉总是很不错。过年,对于每家每户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日子。1996年,东海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小康,物产丰富,充足供应,整个社会都有着一种知足感。家用电器的更新也让大家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嘉晔在初三的时候,为了让嘉晔更好的在热天复习迎考,家里安装了空调,其实嘉晔倒是觉得自己从来不怕热。热水器的逐步普及让大家觉得洗澡不再是一件“兴师动众”的事,当然,这也意味着公共澡堂开始走下坡路。曾经有一年的春节,嘉晔随着父亲去过一次公共澡堂,进门就感觉到了热气缭绕,一种春天般的温暖立刻流遍全身。只是那一次,可能因为觉得里面太热了,嘉晔觉得空气不畅有点呼吸困难,感觉要晕倒了。好在父亲在边上,赶紧扶着嘉晔躺倒外面休息室的躺椅上,又让跑堂的拿了一瓶“七喜”给嘉晔。嘉晔喝着汽水,也缓过神来了。嘉晔环顾四周,原来洗完澡还有如此舒服的躺椅给客人用,很多人一躺就是大半天,这真是非常惬意的事。90年代,很多单位都开始大搞中外合资,以此为荣。嘉晔父母的单位是东海市的一家老牌蓄电池厂,也进行了合资。合资后,给每个职工发了一台据说是法国的平盘烤箱,用来考切片面包再好不过了。大家都笑着说,收入还未跟国际接轨,倒是先要适应面包的生活了。这个烤箱还挺多用,除了烤果酱面包,嘉晔还用来烤年糕、烤白果、甚至烤大排。假期朋友来了,嘉晔也会显示一下烤箱的能力。也就在这个时候,超市进入了大家的生活。嘉晔以前看美国电视剧,看到人们从超市出来,每人都抱一个大纸袋,里面塞满了东西,觉得很新奇。所以,当第一家超市开在徐家汇的时候,嘉晔也随着母亲一起去赶热闹。这是一家中等规模的超市,嘉晔一早就到了,却发现门还没开,却已经好多人挤在门前了。等卷帘门一上升,人群拼命的往里面涌。不可否认,当人们从隔着柜台购物转变到自由获取的时候,心情是多么的愉悦。在超市里,人人都有着东西免费随便拿的感觉,疯狂地把货架上的物品不加思索地往购物篮里放。当嘉晔刚拿起一袋芝麻糊,看看背后的配料说明,等再一抬眼,发现货架上的芝麻糊都已经拿光了。于是本想放回去的手立刻转变方向,把芝麻糊放入了购物篮。这时候,嘉晔才发现为了限流,超市已经不再放顾客进门,很多人翘首企盼地站在门外,羡慕的目光看着超市里的人。结账也排了老长的队,虽然很多人在最后付钱的时候流露出小小的诧异,可是拎上几个慢慢塑料袋的东西,却又立即恢复出自豪的神情。超市的出现给大家带来了购物新感受,虽然当时的超市货物也就卖一些日用品和食品,菜场和百货商店依然是大家日常生活的第一选择。但是,超市给了顾客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感觉是从来没有过的。当物资越来越丰富,生活越来越无忧,那么人就有了新的向往,这就是精神的向往,自我实现的向往。  
    严峰宇打了电话给嘉晔,说自己有三张内部电影票,问嘉晔有没有兴趣。嘉晔自然一口答应。内部电影票?会放什么片子呢?  嘉晔来到约定地点,一看刘斯易也来了,于是上前打了招呼。虽然高中开始不再和刘斯易同班,但是初中四年深厚的同学友情总让人觉得分外亲切。两人打量了这个地址,并不是电影院,而是电影制片厂的一个分部。这时候,大大咧咧的严峰宇也到了,手里拿着票,说这是父亲单位发的。严峰宇的父亲在电信公司做事,嘉晔一直觉得严峰宇的父亲应该是一个很有门路的人,看他家里以6789结尾的电话就可见一斑。  三人走进大门,来到一个放映厅,里面部局倒是和电影院相似。嘉晔想起两年前在龙华电影院看过的一部《青蛇》,当时总结了一下,60年代的电影院,混在70年代的民工观众中,花了80年代的票价钱,看了一部90年代的电影。这个放映厅的设备估计也和龙华电影院差不多年代了。  让嘉晔诧异的是,这次观摩居然是两部电影连放,分别是刘德华的《挑战者》和李连杰的《精武英雄》,这让嘉晔他们大呼过瘾。也不知从哪一年起,成龙的贺岁片成了嘉晔最为关注的。《双龙会》、《红番区》、一直到现在的《简单任务》,嘉晔都会跑去电影院看。可以说,成龙拍的贺岁片是每年春节嘉晔必看的保留节目。学生可以在学校里订购假期电影卡,20元钱可以看8部电影,很划算,嘉晔也常会约上同学一同前往。而此时,刘德华和李连杰拍的两部贺岁电影,也很不错。  那时候好看的电影也有限,港片占据了大多数。初中那会,嘉晔时常会在寒暑假去家对面的飞机制造厂电影院看电影。有时候电影不好看,就会跑到边上的一个录像厅里看录像,录像自然也都是港台的警匪片。录像厅的还分普通座位和雅座,有一次嘉晔想着,不知道雅座是怎么样的,于是就进了雅座厅,原来雅座就是沙发,服务员问嘉晔来点什么饮料?嘉晔一愣,弱弱地说不需要了。没想到服务员说雅座厅一定要点一杯饮料,嘉晔只得额外花了2元钱要了杯汽水。只是,随着VCD影碟机进入普通百姓家,录像厅渐渐地消亡了。虽然那时候一部盗版的影碟也要花上20块钱,可在家里能感受最新的电影,感觉是不一样的。  电影院的生意也收到了影碟机的冲击,可是由于贺岁片的影音效果不同,而且盗版的影碟大多是枪版拍摄,画面音效很差,所以对于美国大片、香港贺岁片而言,大家还是会选择去电影院观看。  而大多数国产电影则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来。有一次嘉晔和假期朋友实在无聊,刘恩娜就提出看电影,嘉晔的电影卡还基本没用呢。到了影院,唯一在放的是一部国产警匪片,看到一半,刘恩娜悄悄地对王华逸说,能不能不看了,实在不好看。于是,王华逸转过头问嘉晔,嘉晔也觉得这部电影无聊至极,于是几人走出了影院。中途退场用来形容当年的国产片,也不算太过分。  过足了电影瘾,回到家已经是星星点点。好在父母早就习惯了嘉晔和同学们一起出行,也不干涉。嘉晔就在想,只要电影拍的好,总会吸引人,总会有票房,凡事做精做细,质量取胜,这才是硬道理。  
    过年的气息越来越浓,小年夜嘉晔照例和父母去爷爷奶奶家吃饭,大年夜和外公外婆一起吃,这是嘉晔家的传统习惯。每年过年都差不多,鸡鸭鱼肉的满满一桌子。当然,还有压岁钱。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升,嘉晔从这年开始,每个压岁红包也有500元了,虽然亲戚不多,但每年嘉晔的压岁红包总是在2000以上。嘉晔从不在乎钱的多少,倒是觉得一张张连号崭新的钞票挺有意思,平日里很少见到连号的钱。鞭炮声声不可少,嘉晔总是让父亲买一些“夜明珠”,晚上就在阳台上手持“夜明珠”,对着夜空燃放。嘉晔觉得夜明珠特别美,每一弹弹射出去,或红或绿,在夜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在最高空发出最为耀眼的光芒。虽然闪亮一瞬而逝,但也让嘉晔在心里为之赞叹。春晚总是要看的,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一种习惯,习惯久了,也就成了传统,况且也没有其他选择。让嘉晔想不到的是,这一年的春晚是嘉晔之后20年中看的最全的一次。因为此后,嘉晔找到了一种更美妙的方式来迎接新年。嘉晔在新闻里看到很多人新年去寺庙祈福,寺庙里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于是想起龙华寺离家不远,要不然明天一早去龙华寺转一圈,也感受一下氛围。大年初一,总要睡到自然醒。按照传统,大年初一的早餐是不能吃稀饭的,父亲早准备好了八宝饭,汤圆之类口彩好的早餐。对于八宝饭,嘉晔只喜欢吃外面的饭,而不喜欢吃里面的馅料。嘉晔觉得,外面的一层糯米饭才是最为香浓可口的。一心惦记着去龙华寺,嘉晔吃完早餐,和父母打了个招呼,就骑车往龙华寺跑去。脑海中一直是熙熙攘攘的情景,怎奈到了龙华寺一看,门口罗雀。这才知道,原来大家都是在除夕夜到庙里烧香,称之为头香,一直持续到清晨。而此时已经是8、9点,仪式早已经结束,和尚们忙了一个晚上,都休息去了。嘉晔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暗自许下新年的第一个愿望,那就是今年的除夕夜,一定要来龙华寺烧个头香。新年的几天,对于嘉晔而言,的确有些无聊。同学们也不会上门来玩,自己也用不着去走亲戚,闲在家里,无所事事。嘉晔翻出特地买的《每周广播电视节目报》,圈出可能会好看的电视,也仅此而已。广播也是嘉晔的最爱,好听的音乐,主持人的调侃,都让嘉晔觉得值得守候。这一天,嘉晔开着广播,耳边传来了一首歌:“冷暖哪可休,回头多少个秋,寻遍了却偏失去,未盼却在手。我得到没有,没法解释得失错漏,刚刚听到望到便更改,不知哪里追究?……”听得嘉晔为之一怔,在新年充满喜气洋洋的音乐中,听得如此沧桑的曲调,用如此精准的语言剖析了人生,句句唱出了人生路上的种种艰难坎坷,不得志的苦闷,嘉晔不得不感叹作词和作曲人的伟大。此时,嘉晔的脑海中突然间有种情感在激荡,不能用言语来表达这种默默沉浸在其中的感受。嘉晔想起了范仲淹,以及他所著的《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这种心情与歌中的惘然如出一辙。但范仲淹却还有他的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嘉晔似乎悟出一个道理,身处逆境,要的就是自己主观向上的精神,命运不可能一帆风顺,顺境逆境可以转化。处在一个客观的逆境中,怕的就是那种自己付出太多也无助的想法,克服一下,只要心中还存在梦想,就会有动力。想起自己去年初三的时候,总感觉看不到前方的路,总感觉付出努力也可能不会有结果,现在看来,守得云开见天日,一切都还要往好的地方想。也许真的有许多困难,但是心中一定要有梦想,才能有支撑到底的勇气。当拼命飞过天地尽头的时候,才会看到人间其实很辽阔,真正体会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那种真实,那种感觉。  
    嘉晔总觉得寒假是无聊的,好在寒假只有三个星期,匆匆一过,也就开学了。  刚开学,倪老师就带给大家一个消息,有一个综艺节目,邀请华洋中学的学生作为参与嘉宾,人数为40人左右。倪老师把这个活动争取了过来,这40个名额就从4班出。  大家一听,兴奋了。这时候,电视里综艺节目开始兴起,例如“快乐大转盘”、“智力大冲浪”等等,每到周末都吸引着大家的关注。居然有机会被邀请到节目里上镜露一个脸,这是多么美妙的事。  时间定在周三下午1点到片场,带队老师是教计算机的丁老师,嘉晔不明白为何是丁老师带队,难道她是校领导?  来到了片场,嘉晔惊奇地发现,这个片场不就是寒假里严峰宇请自己看内部电影的剧场吗?怎么一改就改成了片场,速度太快了吧。同学们都很惊奇,东看西看,尤其是看到了节目的一个吉祥物,都忍不住凑上前抚摸一下。却不料这是真人扮演,直接站起来,吓了同学们一跳,周围的人则哈哈大笑。  被邀请来的嘉宾团一共有四个单位,除了华洋中学外,还有东海大学队。嘉晔看到都是年轻的大学生,不由地羡慕起来,不知道自己将来能考上哪所大学?  一晃2个小时过去了,可是根本就感觉到节目要录制,零星的几个工作人员倒是都忙忙碌碌,可就是没人来招呼嘉宾团。  同学们有些等不及了,连录制啥节目都不知道。唯一明确的就是并不是当前最流行的“智力大冲浪”节目。  好不容易挨到三点半,看到了邀请嘉宾智广任。智广任看上去年过花甲,笑容和蔼,温文儒雅。同学们又兴奋起来,这可是名人啊,虽然记不起人家演过了啥电视,可就是脸熟。本以为嘉宾都到场了,应该可以开始了,可仍然是等待。时间到了4点半,居然看到剧组的盒饭来了,让大家先吃饭。这倒好,干等半天,原来是在等饭啊。剧组的盒饭倒也不错,虽然同学们一下午都没干啥事,倒也风卷残云般的大快朵颐。  吃完盒饭,终于被告知,录制就要开始了,大家各就各位。  随着片场演播室的彩带飘扬,主持人出场了。一男一女,可惜之前从来没见过。  “各位观众大家好,这里是“科学欢乐城”节目……”这时候,嘉晔才知道节目叫作“科学欢乐城”。  女主持估计是新人,老说错话,导演就不得不一遍一遍地重来。一个开场白,主持人来来回回地出场了四、五次。同学们一开始觉得新鲜,可到后来就开始觉得这个女主持实在是水平太差了,一点自信都没有。  场内的其他观众也开始不耐烦了,工作人员也不得不打圆场,“科学欢乐城”节目的主题是科技类问答,这是第一期,所以一切都在摸索。  好不容易开完场,主持人开始出题,台上的四个嘉宾组轮流答题。题目都是些科学小常识,只是答案多少有些出乎意料。  “削土豆是手会很痒,怎么才能止痒?”一旁的王子歌忍不住开口说道:“这有啥好问的,挠挠不就行了。”可答案却是“双手放火上烤一下就就能止痒”,嘉晔也觉得这答案明显舍近求远。  答完必答题,华洋中学位列第二,仅次于东海大学。这时候,为了提升气氛,节目组穿插了一个全体抢答的环节,奖品为一台净水器。  大家的情绪都被吊了起来,等待主持人出题。而这位女主持似乎也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拿出题卡,张口读到:“请问,电脑内存的是什么?”场下哄堂大笑,嘉晔也笑得不行。明明就是想问”电脑内存是什么“,居然说成了“电脑内存的是什么?”这主持一点都不专业啊。女主持看上去也很沮丧,不得不重新再来。  好在这个机会被嘉晔的同学朱劼民抢到了,答对后被邀请上台领奖。只见朱劼民手捧一个大盒子,站在镜头前傻笑,大家也都乐了,直嚷着请客羊肉串。  接下来是抢答环节,抢答器似乎也有着默契,基本上把机会平分到了每个队。就这样,节目录制的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深夜。好不容易录完了,工作人员又要求所有观众摆拍一些姿势。每个组要分别摆出一个造型,高喊“嘢”、“哦”、“呦”之类的口号,作欢快兴奋状,嘉晔虽然疲惫,但还是很配合地挥舞双手。  回到家,已经是凌晨1点了。嘉晔实在是撑不住了,倒头就睡,全无第一次参加电视节目录制的惊喜。看来,很多原本以为会很期待的事情,总免不了经历一个从紧张到兴奋,再到趋于平淡,最后不过尔尔的结局。  
    嘉晔的父亲告诉嘉晔,奶奶家隔壁的邻居大爷过世了。这让嘉晔觉得很意外,思绪飘回到了从前。  嘉晔小时候随父母在外地生活,只是寒暑假都会回到东海市的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住的是老式里弄房子,家家户户都挨得非常近。一个天井里围了好多户人家,抬头不见低头见。  围居的好处就是热闹。嘉晔记得每每吃饭的时候,邻居们总会时不时地走进屋子,或者探个脑袋,夸夸菜香,打打招呼。隔壁邻居也是一大家子,在嘉晔印象中,邻居大爷是一个很和蔼的人。看到嘉晔,总会慈爱地摸摸嘉晔的头,说真乖啊。  小嘉晔总是对邻居家的水壶很感兴趣,邻居大爷做了一个像哨子一样的小玩意儿套在水吊子嘴上,水一开,就发出哨声。  有一个夏天的夜晚,嘉晔和奶奶坐在天井里纳凉,邻居大爷也在,两人说起从前战争年代的往事,一旁的嘉晔听得津津有味。  奶奶说,小时候,她也深受战争的惊恐,国民党部队每次经过,都搞得民不聊生。有一个夜晚,马蹄声又隆隆地传来,每家每户赶紧关门关窗,奶奶也吓得在家里不敢出声。好不容易熬了一晚,天亮了,大人们悄悄地推开窗,才发现来的是解放军,全都席地而卧,军纪严明,丝毫没有打扰老百姓。大家一看是解放军,立即走出家门,欢迎解放军的到来。  话匣子打开后,邻居大爷也说了当年的很多往事。小时候的,年轻时候的,中年时候的,战争的,工作的,生活的,嘉晔听得着迷了。就在这个星夜点点的夏天的晚上,伴随着从前往事娓娓道来,一幅孩子听故事的场景,深深的烙在嘉晔的脑海中,嘉晔至今难忘。  后来,每次去奶奶家,时常也会看到邻居大爷。只是,嘉晔发现,邻居大爷的背越来越驼,脸上也布满了皱纹,看到嘉晔,仍是一如既往的和嘉晔打招呼,“都这么高了,真乖”。虽然这时候,邻居大爷已经不能像从前那样拍拍嘉晔的头。嘉晔总会望向邻居家的灶披间,看看是不是在烧水,那只会唱歌的哨子是不是还在。  时至今日,嘉晔想起从前,想起那时候的往事,总觉得过去的时光不会再回来。嘉晔现在住的是楼房,和里弄的围居式生活完全是不同的环境,虽然邻居间关系也都不错,但不可能像里弄里的生活那样,去邻居家就像进自己家那般的随意。嘉晔觉得,哪怕里弄里因为住的近,邻居之间难免有磕磕碰碰,但是这份感情却始终是真诚的。嘉晔想起从前弄堂里的小伙伴,一起玩“强手”,一起打“红白机”,一起窜来窜去,不知疲倦地快乐着。  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快,许多生活方式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那些古老的传统和谐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温馨。嘉晔心中有些伤感,从前的人,从前的生活,过去的日子,都在嘉晔脑海中不断地浮现。  
    语文老师董老师时常在课堂上说起自己最近发表为文章,让嘉晔心痒痒的。嘉晔心中隐隐有了一个梦想,考入新闻系,将来当记者,报道世间冷暖,路见不平,拔“笔”相助。  于是,嘉晔开始积极投稿。每次董老师布置的作文、周记,嘉晔在完成后,会挑选几篇合适的投往报纸、杂志,哪怕是《全国优秀作文选》。用嘉晔的话说,反正都写了,也就不在乎两毛钱的邮票了。  可是,每一次都出去都石沉大海。嘉晔觉得,不采纳不外乎两种可能,一是写得不好,二是投得地方不对。就好像董老师推荐的《读者文摘》,杂志内容都是摘录的,可没见编辑部主动采用作者投稿。对于屡投不中,嘉晔倒也没有太大的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噪杂声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