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的奇迹世界2龙骑士只为什么而战?

二战轴心国骑兵
&&&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Men-at-Arms(MAA)系列第361号:二战轴心国骑兵&&Axis Cavalry in World War II。原作者Jeffrey T Fowler,绘图Mike Chappell。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A:德国,1937年-39年
A1:,第3骑兵团,野战演习,约1937年
大多数骑兵部队一直使用着M1918式头盔,虽然很快它们就被标准的M1935式头盔所取代。头盔左右两侧蜡贴着陆军和国家标志章,它们被演习中快速识别用的红色布料制成的扣带所遮挡。标准制式的M1936式野地灰色上衣采用深绿色的“标记面料”领子。马裤在大腿内侧和臀部带有灰色皮加衬,与马裤匹配的是用扣带固定住钢制马刺的骑兵靴;私人购买的黑手套掖在腰带里。战前版的领章上展示着两条兵种色“亮条”&&图中这里是代表骑兵的金黄色;深绿色肩章上带有黄色滚边和黄色绣制版团的数字番号。步兵中的骑兵排使用白色兵种色,因此获得了“白骑兵”的绰号。四等兵的军衔通过左上臂位置深绿色圆盘上的一枚银灰色四角星来表示。图中隐藏看不到的国家鹰徽位于右胸前,它为深绿色背板上加白色的老鹰和卐字的图案。
搭配Y字形骑兵背带的腰带缺少步兵版所使用的那种宽背带和位于后肩头的D型环背包挂件。两组三联装的M1911式步枪弹药包以及隐藏在身右侧的刺刀都是标准装备;他的干粮包和水壶也隐藏在右胯部。连接一条帆布背带的M1938式防毒面具罐则位于人物的右臂之下。Kar98k步枪装在人物左腿之后绑于马鞍上的皮筒中,并通过一条套环和锁钉固定在腰带后部。马刀通过扣别挂钩固定在马鞍右后侧(左下角放大图);剑绳绳头的颜色是团的第2营的标志色。不携带步枪的军官和高级士官将马刀固定在左腿之后的位置。
骑兵的坐骑是一匹汉诺威马,它们一般高15.3至16掌,并有固定统一的颜色。马背的灰色毯子(Woilach)之上是用带子绑定的M1925式马鞍和用绳子绑定的早期版肚带以及(战前的照片中经常可见的)一条马颌缰。注意一体式的饮水马口笼头与驾马用的马笼头的组合带有双层的缰绳和马嚼子,S型的马口挡钩是其特征。图中骑兵的Zeltbahn式迷彩帐篷片段卷起用绳子绑在M1934式马鞍包的外面;马鞍后部应该放马鞍包的地方用三条皮带绑住了自上而下整洁叠起的大衣、毯子、巨大的草料袋和马匹的帆布颈圈套。
A2:骑兵上士,第10骑兵团,出行服,1939年
一身整洁的这名骑兵高级士官的军衔等同于其他兵种的上士。他戴常服军帽,穿各级别义务役军人用来作为出行服的私人购买的制服上衣,另外组成这身制服剩余部分的是石头灰色裤子和黑色系带鞋。帽子、上衣和裤子上都采用代表骑兵的黄色滚边,领章牌和袖口饰带的背板也是这一颜色;上衣上代表士官的银色铰合纹缎带镶边沿着领子上缘而不是下缘分布,同样的装饰还出现在袖口上。带有部队数字番号(对于高级士官们,它为白色金属材质的铆扣式样)和黄色滚边的肩章也带有铰合纹镶边。马刀与上衣里面悬着的一条内置带子相连接;剑柄上带银色斑点的深绿色绷带绳绳头的式样与各部队无关,它配给所有高级别的士官。这名上士在右肩头展示着神枪手系索,它由获得几种不同成绩等级的征募军人所佩戴;团旗旗手的盾形臂章佩戴在右袖子上&&一幅照片还显示战前它佩戴在一名上士的野战服上。
B:野战制服,1940年-41年
B1:骑兵列兵,第1骑兵师,中央集团军,俄罗斯,1941年夏
这名骑兵很大程度上代表了1939年至41年间在波兰、法国和俄国战场上的骑兵的形象。他手持一顶涂成野地灰色的M1935式头盔。上衣是M1940式,带有野地灰色领子和不带兵种色装饰物的通用领章牌。出于安全考虑,团的数字番号不再出现在带黄色滚边的肩章上。夏天领口打开袖子挽起的做法在野战中是被允许的;照片显示Y字形背带装备经常被扔掉。薄皮革制成的骑兵靴相比步兵行军靴鞋头更尖,而且没有通常见的平头钉。
他的坐骑是一匹特雷克那马(Trakehner),通常大约16-16.2掌高。与图A1人物在装备上的主要不同在于缺少“步枪筒”和马刀&&这时候步枪是背在身后的。资料显示1939年的波兰战役之后马刀就废除使用了,然而一张照片显示1941年冬天莫斯科战役之前一支骑兵侦察部队携带了马刀,这张照片是这支部队的一名成员Herr Heìnrich Deckert展示给作者的,该部队在这张照片拍摄后不久就将他们的马刀运回国了。注意后部额外的一对马鞍包为M1940“新式背包”。与M1934式一样它也分成不同的两部分,右侧稍小的称为“骑手包”,左侧的称为“马皮包”。照片显示野战中这一对包往往同时携带,其所携带的物品相比制式配备更实用。如图所示,饭盒往往绑在马鞍包的外侧;防毒面具罐和装它的袋子固定在两只马鞍包之间,马鞍包前端是卷起的帐篷片段。水壶、帆布套和挖壕铲(如图)经常被固定在马鞍的不同位置上。注意这时马颌缰已经废止使用了。
B2:骑兵上尉,第1骑兵师,法国,1940年夏
这名指挥一个排的上尉戴“老式军官野战帽”,它采用较小的软帽顶和软帽舌,并且没有脖带绳。战前和战争早期骑兵军官的照片证实了一项经常被忽略的鲜为人知的规定,即禁止在帽顶位置展示国家鹰徽;通常下放的徽章是被称为“BeVo”式的平织版本。私人购买的野地灰色上衣带深绿色领子和上翻尺度较大的袖口,与上衣搭配的是带有皮加衬设计的石头灰色马裤和质量上乘的马靴。他所在兵种通过领章上的黄色“亮条”和银色盘纹肩章的黄色底衬来表示,而肩章上的两颗金色扣型章则代表了他的军衔。这名军官系固定着装P08手枪的手枪套的普通版野战腰带,腰带上同时还固定M1934式地图包;另外他的望远镜盒被甩到了身背后。
德国温血马国家繁育和测试协会的镀金色骑手徽章佩戴在左胸口袋上。20世纪30年代骑兵和马拉炮兵中的上尉军衔的军官需要通过这一组织的理论和实践考核。骑乘部队的征募军人似乎认为这样一种民用技术资格认证对完成整套军事训练的他们来说稍微有点贬低;而佩戴它们的往往为非骑兵人员。
B3:二等兵,师属侦察营,俄罗斯,1941年
作为多面手的步兵师教导营频繁参与战斗;他们的机动性允许他们作为快速反应部队来部署,但骑兵们通常是步行参加战斗的。这名下级士官戴M1938式野战帽,帽章之上环绕一条黄色的兵种色饰带&&所有的侦察营都保留使用了骑兵的兵种色。他的军衔通过M1936式上衣左袖子上的两条V字章来表示。战争早期生产的马裤是野地灰色的,其皮加衬由于是羊皮或小牛皮这样的不同材质制造,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步行战斗的他摘掉了马刺,M1934式“骑手”马鞍包安装上了肩带作为背包来使用,固定其上的是帐篷片段和饭盒。他的其他个人装备与步兵的不同之处仅限于刺刀刀架上多一条刀柄带。
C:武装党卫军骑兵,1942年-43年
C1:党卫队三级小队长,党卫队骑兵旅,俄罗斯,1942年
打手势让他的巡逻排停止前进的这名三级小队长在左领章上佩戴武装党卫军的军衔徽章;右领章上展示的是古北欧字母“SS”字样。深绿色领子上的银色铰合纹镶边代表了高级士官身份。他的指挥官地位也通过他的望远镜和地图包以及MP40 冲锋枪来证明;这种冲锋枪按习惯挂在胸前,此外腰带右侧还拥有这种枪的单一一组黑色皮革制三联装弹夹包。这一时期武装党卫军是仅有的装备标准化迷彩制服的德国部队;有趣的是,照片资料提示我们党卫队骑兵的这身制服还包括了一顶野战帽,时间是野地灰色的M1943式毛料通用野战帽&&改良自之前的陆军版山地帽&&普遍采用之前。挂在马鞍上人物右后臀部位置隐约可见的头盔套与这顶帽子一样都采用所谓的“悬铃木”迷彩。他的外套是“棕榈树”版迷彩,很多的党卫队骑兵的照片上都可以看到;袖口和下摆上翻卷起被腕部和腰部的松紧设计所箍紧。
图中的汉诺威马配上了新式的用带子绑定在颈部的草料袋;此外只有M1940式马鞍包出现在图中。
C2:党卫队旅队长兼武装党卫军少将赫尔曼&费格莱因(Hermann Fegelein),党卫队骑兵师,俄罗斯,1943年夏
作为一名敏捷的骑手费格莱因被指定为党卫队骑兵总校的指挥官并参加了多次马术比赛。1940年,他在波兰指挥第1党卫队骷髅骑兵旗队,从1941年8月开始则成为党卫队骑兵旅的指挥官。直到1943年11月之前,除了短暂时间外,他一直居于指挥官的位置。随后他放弃了第8党卫队骑兵师的指挥权而作为希姆莱的联络军官加入了希特勒的参谋部。1944年6月他与爱娃&布劳恩的妹妹Gretl结婚,并这层家庭关系没有拯救他,在希特勒发现希姆莱私下联络盟军事发之后,他在日在柏林被行刑队处决。
图中费格莱因将军身穿在许多指挥官中非常流行的夏季版白色轻便亚麻布上衣。上衣只是简单地配军衔肩章而不配领章,肩章采用代表武装党卫军将官的浅灰色底衬。其他仅有的标志物是他的带橡叶装饰的骑士十字勋章(勋章和装饰分别于日和12月21日获得)。费格莱因头戴军官版常服军帽(Dienstmutze),原本的帽绳被摘掉了从而呈现出“老式军官野战帽”的风格,但帽子上保留了骑兵黄色滚边和位于帽冠上的机织陆军版国家鹰徽。
D:“哈特耐克”(HARTENECK)骑兵军团,俄罗斯,1944年夏
D1:技术军士长,第4骑兵旅第41骑兵团
这名军士长携带夏季指挥员使用的典型物品&&地图包、手电筒(往往通过一条扣带固定在上衣上)和M1928式信号枪。他的个人武器是革新性的7.92毫米口径MP43/StG44突击步枪,至少两支重建的骑兵团&&前身为南方骑兵团的第41团和前身为北方骑兵团的第5团&&装备了它们。一张照片显示第41团的人枪口向下地背着它们,另外他们也戴着M1943式“通用野战帽”。他的M1943式经济型上衣上采用不带褶纹的口袋,野地灰色肩章上则带有暗色版的灰铰合纹镶边;晚期生产的马裤的加衬为双层布料而非皮加衬。他这一军衔和这一时期应该拥有的典型奖章组合至少应该包括通用突击章、一枚负伤章和二级铁十字勋章的绶带。1944年的某些阶段这支团采用了原南方骑兵团所采用的传统的布伦瑞克骷髅头徽章。
D2:配1933年版负重马鞍的驮马
马匹部队中重武器、弹药、电台等一般由驮马驮负,相比马拉的装载物资的四轮马车,穿越乡下道路的它们具有更强的机动力。驮马被分配到班一级,骑乘部队三分之二的班都被分配了一匹驮弹药的马匹和一名马夫。这批栗色马是一匹哈福林格马(Haflinger),这种杰出的负重动物大约14掌高,在1944年的俄罗斯,国防军曾千方百计设法得到它们。有两种式样的负重马鞍,图中展示的是M1933通用制式。
D3:骑兵,工作服
很有意思的是,重建的骑兵部队的许多照片显示他们的士兵戴的是船形帽而不是使用到战争末期的带帽舌的M1943式野战帽;图中这里是M1942式野战帽,前端上翻帽边上带有两颗分开的纽扣。由于帽徽是置于一片式绿色徽章背板上的,所以帽子上没有配黄色饰带。他的衬衫是标准的野地灰色“艾尔特克斯”式,它带有附上的领子、用纽扣扣紧的半开式前开襟和带褶纹的口袋,但肩章带上没有徽章或配件。
E:哥萨克和卡尔梅克人,南俄,1942年
E1:排长,“普拉托夫”哥萨克骑兵团,中央集团军,1942年秋
这名排长来自最早为德国人服役的那些较大编制的哥萨克部队中的一支。他穿不带国家徽章的德国M1936式征募军人用上衣。他的军衔通过一套早在1942年6月就开始允许使用的军衔系统(这之前为顿河州人设计的几种颜色的盾形章就已经存在)来标识。军衔为授衔军官最低级别的他佩戴的红色领章带有一圈银色“铰合纹”镶边,白色的军官肩章上横跨一条铰合纹短杠。征募军人佩戴的是全红色领章和肩章,士官的则配有几种不同组合的铰合纹镶边和短杠。黑色的小羊皮帽(papasha)上佩戴带有白色的圣安德鲁十字图案的绿色椭圆形帽章&&这是种非常早期的徽章;帽顶是中央带有银色十字的红色,这是顿河哥萨克的象征,而俄罗斯人的深蓝色马裤上5厘米宽的猩红色裤边象征他是名顿河州人。他的骑兵靴是战前俄罗斯式的高筒靴,作为一名军官他的靴子上带马刺,哥萨克士兵们则不这么做,因为拥有高超技术的他们的通过自身力量和对重心的控制,当然还有他们手中的编纹马鞭(nagaika)便足以驾驭他们的坐骑。肩后环绕脖子的绳子连接的是俄国人的防严寒套头帽(bashlyk),图中这里是原红军的带红边的土黄色版本。红军骑兵军官的M1932式武装带配有两条背带,左边一条上面固定一只装哨子的口袋。斜背背带连接的传统马刀(shashka)&&图中是拥有上好装饰款式&&以刀刃朝后的各级哥萨克军人通用的典型方式佩戴。
他的马是一匹卡拉巴赫马(Karabakh),身高仅有大约14.2掌。哥萨克人将可以利用的自己的马具和德国与红军的装备混杂使用。他们自己的马笼头只带一条马嚼子,马鞍尺寸较高,置于木制框架上的垫子让骑手高过马匹重心的中心位置。德国人的马鞍包&&比如图中这种M1940式&&的使用很常见。
E2:骑兵,第16步兵师第66卡尔梅克骑兵中队,卡尔梅克大草原,1942年11月
1942年9月中在斯大林格勒以南的大平原上,第16(摩托化)师把守的是第1和第4装甲军之间面积达350平方英里的缺口。因此海因里希中将派遣当地人组成的辅助部队在他的师的补给线和通信线路上巡逻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这名非正规骑兵戴当地人传统的狼皮帽子,穿质地粗糙的羊皮外套(poloshubok)、红军的马裤和带有保暖翻毛的靴子。他装备缴获自红军的PPSh41冲锋枪、腰带以及弹药包,同时按照俄国方式将一条斜背背带连接的红军M1927式马刀的刀刃朝后佩戴。作为本质上是一支“自由军团”而不是德军成员的象征,卡尔梅克人的穿戴相比哥萨克来说五花八门并且他们不接受德国人的徽章。图片资料显示两种式样的国家盾形章的存在,但没有证据表明它们在野战中佩戴。
F:意大利第8军,俄罗斯,1942年8月
F1:中尉,第3“奥斯塔的阿米亲王公爵”快速师第3“萨沃伊骑兵”团
日贝托尼上校的团(B集团军的一支部队)和诺瓦拉骑兵团一起被派去反攻苏联位于顿河上的桥头堡。他们遭遇到拥有大量支援武器的约2000人的步兵部队,这些步兵控制了一个村庄,不同的报道和拼写显示这个村庄名字为“Ischbuchenskiy”或“Tchebarevskiy”。De Leone上尉指挥的第2骑兵中队英勇地挥着马刀手持手雷骑马冲向敌军左翼,而该团的剩余部队则步行投入进攻。虽然代价高昂,De Leone也在这次战斗中阵亡,但这次冲锋还是非常成功的;该中队随后在Mansuardi少校的指挥下在敌人后侧阵线展开第二次冲锋。这可能是任何形式的西方骑兵部队历史上的最后一次使用马刀的骑兵冲锋。
涂成灰绿色的M1933式头盔上画的黑色十字是专属于这支龙骑兵团的;另一支部队的标志是猩红色的领带。上衣领子上带有该团的黑色三尖头“火焰”领章和五角银星国家徽章;这次行动之后“火焰”领章加上了为了纪念这次冲锋的猩红色滚边。上衣两只袖口上展示着中尉的军衔徽章&&灰绿色底面上金色丝线绣成的两条横杠加一个“圆环”。所有军官的马裤都有黑色的条纹和滚边装饰。中尉还使用私人购买的白色毛线/棕色皮革制成的骑手手套。他身子另一侧挂着地图包和望远镜,并且武装带上固定着装贝莱塔M1934式手枪的手枪套。他还拥有两样缴获自俄国人的武器,这在他的部队中非常常见:一支挂在胸前的装70发装弹鼓的PPSh41冲锋枪和马鞍上用意大利人的黑色绷带固定的哥萨克人的马刀。
他的坐骑为德国的汉诺威马;意大利军官的坐骑不像他们的士兵们那样将马鬃和马尾剪短。所有级别军人都使用黑色的毛皮马鞍套,军官版的稍短并且显得更整洁。
F2:下士,第3“奥斯塔的阿米亲王公爵”快速师第5“诺瓦拉枪骑兵”团
1943年8月,在诺瓦拉枪骑兵团成功渗透入苏联阵地几公里的位置时,该师的两支骑兵团组成了一个“骑兵集团”加入行动。这之前他们一直主要是步行作战,而这名骑兵也不再作为骑手进行进攻作战。他的M1933式头盔上蜡贴着枪骑兵部队的黑色轮廓版徽章。腿部和臀部带有双层加厚的马裤与M1940式上衣所使用的灰绿色面料都比军官的制服颜色更深更粗糙。该团的“火焰”领章是白色的。军衔通过两只袖子上灰绿色底面上的上宽下窄两条红色V字章来表示。掖在与上衣一体的布腰带中的是他的野战帽(bustina),前端的上翻帽边上有黑色刺绣版枪骑兵徽章。取代马靴的是带马刺的义务役军人用系带短靴和带有长绑带的护腿。硬壳的灰绿色弹药皮背囊带有两只弹药包,这是骑兵和炮兵部队的标准装备;他的武器是一支带折叠刺刀的Carcano M1891/38式卡宾枪和涂成红色的手雷,马刀则是M1871式。
义务役军人的马具与德国人的不同。很奇怪的,骑兵们没有装备马鞍包,他们所有的物品用带子绑在马鞍的前部和后部。马具为带有金属配件的棕色皮革材质;在下马步行作战时,三人所组成的小队居中者在前,剩下两人随同前进并在照看自己马匹的同时负责断后。铁制马镫拥有独一无二的下折“蹬脚”以方便沉重的满负荷士兵上马。
G:罗马尼亚和匈牙利骑兵,俄罗斯,1941年10月
G1:上等兵(Fruntas),罗马尼亚第8骑兵旅第3“克勒拉希”(Calarasi)团,诺盖(Nogai)大草原
9月末10月初罗马尼亚第3军的骑兵军团在克里米亚以北的诺盖大草原上艰难但富有成效地作战,那里是前进到克里米亚半岛的冯&曼施坦因的第11军的身后地区。这名上等兵的军衔通过浅土黄色夏季版M1939式上衣上的土黄色底黄色图案的肩章套来表现。他还穿着冬季版的厚土黄色毛料马裤,因为轻质的马裤骑马时容易破损。军士长以下级别的征募士兵不佩戴“堡垒型”的领章(采用代表骑兵的深红色)。罗马尼亚军队在1939年开始采用荷兰人的头盔;战前的版本前端带有一只椭圆形盘,上面带有浮雕式的双“C”图案,这是卡罗尔国王的字母缩写。他的骑兵靴别着传统的黄铜色圆花饰,但在野战中它们通常被拿掉。右肩斜背的橄榄色帆布包用来装M1932或M1939式防毒面具,而右肩背的ZB24式步枪实际上是获许可生产的7.92毫米口径毛瑟步枪。棕色皮腰带和Y字形背带支撑着他的弹药包、挖壕铲和刺刀。
马匹是身高约16掌的弗雷索马(Furioso)。马具都是通常式样的;直刃的“戳刺式”马刀固定在马鞍上左腿之后的部位,作为背包替代品的马鞍包也固定在马鞍上。一些照片显示一种巨大的“甜甜圈型”草料网袋挂在右腿之后的部位。
G2:上尉(Szazados),机动军团匈牙利第1骑兵旅,机动军团,北顿涅茨河
鉴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之间强烈的敌意,所以需要小心地将两国的部队分割开来。匈牙利骑兵继承了奥匈帝国时代值得骄傲的传统。这名军官的上尉军衔在他的雅致的野战帽前端和领章上得到展示&&三条金色条带加星徽;代表他的兵种的轻骑兵浅蓝色徽章底色从1942年10月开始变成了所有“机动”部队通用的深蓝色。土黄色制服从1942年开始采用;在这种服装的野战版制服(它缺少常服版那种精心制作的环绕领章的金色缎带花边)外面军官穿的是一件私人购买的带有尺寸较大套头帽的双排扣短上衣。他的腰带上的手枪套里装的是9毫米口径的M1937式半自动手枪。骑兵靴的顶端为“轻骑兵式”&&它被大衣遮盖住了&&形状为前端开槽,边缘带金色丝线镶边,前端再加黄铜色圆花饰。
H:德国骑兵,1944年-45年
H1:中尉,“米特”(Mitte)骑兵团第1营,中央集团军,俄罗斯,1943年-44年
根据这支部队的一支摩托化分队的照片描绘了这名中尉的形象。他穿带有套头帽的M1943式冬季夹棉外套和裤子,双面穿的它们一面为白色一面为迷彩色&&这里是相比最初的“碎片版”柔和些的“沼泽地版”。不佩戴肩章时所有服装的军衔章佩戴规则为在左臂上佩戴黑底绿色图案的军衔臂章。制式的毛料手套、配有装瓦泽尔P38手枪的手枪套的军官版野战腰带和行军靴是他身上装备的剩余组成部分。尽管处于骑兵历史的最后时期,他仍戴上了一顶M1938式“军官版新式野战帽”,帽子顶端接缝和前端上折帽边带有银色滚边,而帽章上方仍保留着代表骑兵的黄色饰带。圆帽章之上钉着“Swedte鹰”徽章,这让人想起原来的第1勃兰登堡龙骑兵团,而这一徽章在20世纪20年代授予了第6骑兵团所辖的部队。1943年这种徽章又被“米特”(Mitte)骑兵团&&推测起来是冯&伯泽拉格(Von Boselager)的骑兵部队&&所采用,而最后佩戴它们的是1944年至45年间的第3骑兵旅/师的几支部队。
H2: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第22党卫队“玛利亚&特蕾西亚”(Maria Theresia)志愿骑兵师,布达佩斯,1944/45年冬
部分依据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Toni Ameiser的一幅照片描绘了本图。1941年至44年间这位军官取得了在第1和第2骑兵团中每个级别的战斗指挥岗位上的工作经历,并因为自己对“Ameiser战斗群”&&由经历了科韦利(Kovel)包围圈的党卫队第17骑兵团的残部所组成&&的领导而赢得了骑士十字勋章。他之后指挥了重组的并作为新的第22“玛利亚&特蕾西亚”(Maria Theresia)师一部分的这个团,战争的最后几天,在导致第37“吕措”(Lutzow)师第94党卫队骑兵团惨败的布达佩斯战役中他幸存了下来。他的照片是证明(不时受到质疑的)“玛利亚&特蕾西亚”师的矢车菊蓝色领章真实存在的重要证据。图中我们为他加了一顶带军官银色帽顶滚边的M1943式“通用野战帽”;骷髅金属徽章佩戴在正前方,党卫队版国家鹰徽“有可能”佩戴在左侧。党卫队军官用常服和腰带外面他穿的是党卫队版的冬季外套,外套反正两面分别为雪地迷彩色和秋季版的“橡叶”迷彩色。二级突击队大队长的军衔章佩戴在左袖子上。
H3:中校,第4骑兵师第5“冯&马肯森元帅”(Feldmarschall von Mackensen)骑兵团,奥地利,1945年5月
本图取材自这支部队投降英军后不久留下的照片。这名中校戴一顶传统的大盖帽,上衣上不同寻常地排列着部队嘉奖章和装饰物。普鲁士传统的骷髅头徽章原来由第5骑兵团和北方骑兵团所使用,它们的后继者第5骑兵团继承使用了这一徽章并将它们展示在帽子和肩章上。1944年该团被授予“冯&马肯森元帅”荣誉头衔和绣有这一头衔的黑底银字的袖带。这种袖带的使用得到一名校官照片的证实,同时这名校官还在右臂上佩戴着1944年至45年间第4骑兵师所采用的一种不同寻常的黑边黄色盾形章,盾形章上带有相对的马头图案。个人奖章包括了系在脖子上的骑士十字勋章,右胸前的金质德意志十字勋章以及左胸前佩戴的近战胸针章、一级铁十字勋章、通用突击章和负伤章,最后是铁十字勋章的绶带,上面还加上带有金色的转动图案的荣誉别针。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为利益而战《龙骑士传》竞技奖励不可忘-页游之家新闻资讯今日 09:00今日 18:00今日 09:00今日 11:00今日 11:00今日 12:00今日 12:00今日 14:00今日 14:00您当前的位置: && &&&&为利益而战《龙骑士传》竞技奖励不可忘[导读]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在现实中,往往充斥着各种为了利益不顾别人的恶人坏人,甚至还有连自己生死都不管的亡命之徒。现...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在现实中,往往充斥着各种为了利益不顾别人的恶人坏人,甚至还有连自己生死都不管的亡命之徒。现实如此,《龙骑士传》中的魔幻世界何尝不是呢?我们要变强,首先就要获利!不过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显得公平正义,咱就是光明正大地图利!        英雄竞技,图标处于游戏主界面上方的同名图标中,点击后你会看见你现在的排名,还有与你相近排名的玩家。系统会根据你的等级把你分配到不同的分组里,包括新手组,青铜组,白银组,黄金组,白金组和钻石组。要想获得更多的利益,使自己变得更强,就要努力升级,然后挑战玩家,提升自己的分组和排名咯,组别越高,排名越前,你将获得的奖励就越为丰富!        一步一步往上爬,一个一个敌人逐个击倒,这是一个艰辛而又兴奋的过程。实力提升,把排名在你之前的敌人逐个击败,是多么令人有满足感的一件事啊!当然,如果你足够的实力,也可以跨排名挑战!一些战力低等级低的玩家也可能在你排名前好多喔!当然除了荣誉,我们最想要获得的,当然就是无尽的利益!那就是胜利之后获得声望,那在这个魔幻世界中也是利益的一种!在招募英雄上必不可少!        说了那么多,终于要进入正题!如何获得最大的利润!其实系统是会根据我们每天的竞技排名给我们发放奖励的!这个奖励有点隐秘,却绝不能忽略或者忘记,因为它极端丰厚!点击游戏主界面上方的“玩法奖励”,就可以在其中领取相应的英雄竞技奖励啦!海量金币和声望,还有根据你分组而定的极品道具,一次送给你!在这个魔幻世界,光明正大地靠自己的实力争取应有的利益,就是这么简单!    在《龙骑士传》中,我们为着利益而战,这些战斗不关乎生死,却让我们倍感乐趣!在现实中,我们也为着各种利益而挣扎着。其实我们获得更多的利益,也是为了换取快乐。如果可以,请直接为快乐而努力吧!有些事情,并不是一定要通过名利来换取的!加油吧骚年们!    游戏官网:/  更多精彩新闻,请关注:本文地址:上一篇:下一篇:相关阅读·&&·&&·&&·&&·&&精品推荐新游独家礼包·剩 50·剩 160·剩 89·剩 100·剩 101·剩 100·剩 100·剩 98·剩 66·剩 75热门网页游戏资讯··········热门新游资讯··········网页游戏:||||||||||||||||||||||||||||||||||||||||||||||网页游戏运营商:||||||||||||||||||||||||||||||||||||||||||||||||||||||||小游戏:|||||||||||||||||||||||||||||||||||||||| |关闭魔兽世界熊猫人之谜杂谈:未来你将为何而战?(2)
种族职业设定
MoP中新增的玩家种族是熊猫人,新增玩家职业是武僧。熊猫人是MoP内容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因此BLZ对于背景来历、喜好习惯等是用足了心&&然而背景文化有时候并不能完全征服玩家,对于熊猫人无论男性/女性,显然没有多少中国玩家乐意买账,裸模型状态下熊猫人种族显得过于臃肿而少了若干灵动,面部细节的诸多可选项却几乎项项糟糕也显得略有之前传闻的赶工嫌疑。另外,熊猫人种族在游戏中的角色在装备腰带后或是滑稽或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硕大模型材质让诸多欲尝鲜体验新种族的玩家哭笑不得、望而却步,以及诸多计划添加到女性熊猫人角色上的萌元素表现差强人意等,都是熊猫人作为玩家可选新种族以及资料片核心卖点之一的巨大阻碍甚至是MoP上线以来值得诟病的诸多败笔之一。
武僧职业加入后的处境可以用中国的老话来形容&&期望越高摔得越疼。武僧作为一个职业和其他已经相当成熟完善的职业相比显然在完成度上就有不小的差距,其可用的主动操作技能较少且作用方式单一,战斗节奏上虽然有所创新,但整体战斗进程仍然偏向麻木单调,很多技能效果被整合在了一起作为一个被动性的触发也使得职业的可操作性、可玩性和新鲜感大幅降低。原本作为武僧特有的第二资源的真气在经过诸次修改后也变得乏善可陈,有套着新皮毛却使用类似于已有职业的第二资源条的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不知道BLZ是不是希望新职业加入后别像当初死亡骑士的登场一样抢尽所有风头,或者至少不要过早的开始渗透性地影响已有的BLZ艰难保持得岌岌可危的职业间动态平衡,结果似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虽然&织雾&专精下的武僧作为治疗者有相对较好的表现,虽然&织雾"专精下诸多治疗类技能都具有比之前任何一个治疗者定位的角色的技能更高的智能化程度,但无法改变武僧职业群体整体低迷的局面。以织雾武僧作为治疗者为例,虽然技能本身效果更智能,但技能施放的时机、对自身能力的把握、对游戏中战斗节奏的熟悉都使得职业上手不易,意识操作良好的老玩家或许可以熟练驾驭并发挥出优于其他治疗者角色的能力,但大多数中端或较为笨拙的玩家的游戏体验可就不轻松了,同时也致使武僧作为治疗者的能力受到游戏原本固有架构和玩家群体的双重质疑,玩家在多方压力下难以获得较为轻松愉悦的游戏体验。表现相对较好的织雾武僧尚且如此,作为伤害输出者(DPSer)的&踏风&武僧玩家及作为伤害承担者(TANK)的&酒仙&武僧玩家处境也就可想而知了。
职业与技能平衡
在职业与技能平衡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BLZ花费了最多心力的部分之一。但遗憾的是BLZ做出的效果并不能算是令人满意。MoP版本中取消了原有的枝叶繁茂的天赋树,将诸多原有天赋整合到基础技能里,原有的天赋变为专精,技能带有相应专精的独属性,然后重制了一个新的天赋层级,玩家每15级可解锁一个层级,每层三选一,因此一共拥有18个可选但组合有限的额外&天赋&。这些天赋和变化成为了阻碍游戏多样化和宽松自由度的败笔,看似给了玩家更轻松的内容并且更自由的选择,但实则使玩家的选择更加僵化单一,游戏在这一部分的体验变得毫无创意和思想可言,玩家盲目的跟随设计者/高端研究型玩家的脚步,不再有自己尝试、发掘、体验、创新和维持自我的乐趣,最终成为同一个数据模板的若干份微调拷贝,这令游戏内容的体验快感大打折扣&&简化并不是要抹杀掉复杂的一切,轻松也不是把游戏做成便当送给玩家吃,即使再休闲的玩家也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而目前的天赋修改与技能整合埋葬了曾经优秀的魔兽特色。
另一方面,职业与职业继续向着一直被人诟病的同质化方向进行,这在PVE(玩家对游戏环境)内容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原本各具特色的职业大多拥有了类似或者相同的效果的技能,职业与职业间的差异在技能上的表现近乎模糊&&设计者认为这可以为想要在团队中争得一席之地的玩家予以公平的机会/同时也不会因为某职业有某技能而更加容易进入团队&&然而,职业间的差异以及特色以及技能带来的益处的取舍和变化才是一个富有生机的游戏进程的乐趣所在,公平的机会更多的来源于本身而不是设计者出面予以职业的同质&&这反而会导致玩家在习惯了同质后一旦感受到差异便产生不适与不满,既破坏了玩家的游戏体验,也变相缩短了游戏的生命周期。当玩家产生不适与不满以后,呼声渐渐响起,设计者意识到了表层问题既安抚玩家情绪,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设计者与玩家之间的关系颠倒,变得更近似于中国国内游戏市场的开发现状:设计者不是作为设计者出现而仅仅是作为一个世界架构的实现者和操作者出现、设计者对玩家予取予求或者近乎病态的最大限度满足玩家的呼声和要求&&设计者不再拥有独立自主或者至少是占主导地位的创作者思想、而是片面地作为一个为了利益患得患失的迎合者&&于是大厦将倾乎,人尚不自危,因为人自己还处在迷失定位的茫然里。BLZ作为设计者,在职业与技能的平衡上,就属于迷失了的一类,因为玩家的呼声而找不准了职业原本应有的定位,继而影响到其平衡,号称绞肉机的战士不再让人一近身就闻风丧胆,盗贼作为阴影中的杀手也不再拥有惊人的爆发与输出,猎人作为一个精准进行打击的职业居然拥有比近战还疯狂的技能和伤害的倾泻频率&&这一点在MoP中并没有任何的改观,并且在一错再错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任务与NPC设定
在MoP中任务机制再度进行了优化,任务链与任务目标都变得更加明确,并且贴心的在更多跟随类任务中使NPC也同步跟随玩家并同步对任务区域使用了镜象技术,玩家不仅可以方便的接取和交还这个任务线分支的任务,还可以获得NPC的帮助以使任务完成起来并不是一件负累的事情,最重要的这个设定的增加极大的保持了任务线推进的连贯性,也因为任务进程中周围环境和NPC的变化增强了代入感。
在MoP的任务线中,玩家依然可以轻松的发掘整个游戏世界背景故事内容,同样也尤其是中国玩家能够频繁的在历史中找到对应的映射的这种亲和力达到了历代资料片之最。在找齐全部游学者文物并且观看了9个游学者周卓通过动画形式播放讲出来的潘达利亚大陆的历史故事之后,玩家很容易就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MoP中与日常任务相关联的各种阵营声望的针对性更加明确,并且硬性奖励物(指大多数玩家都需求的勇气点兑换的装备)只要求达到崇敬声望而非崇拜,同时取消了原先由NPC阵营包办的头部和肩部附魔,因此实际上使得玩家对于日常任务及阵营声望选择的自由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想要兑换物和奖励的玩家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换取,而不希望束缚于日常任务或声望的玩家,也可以被解放出来追求自己想要的游戏乐趣。然而漏洞在于,大多数玩家都希望获得硬性奖励物(或者这是中国国情?),因此&日常世界&的称呼也层出不穷。并且部分日常任务过于拿玩家开涮的设定轻易的就能消磨掉做任务的玩家的耐心与理智,使得原本开放自由度的设定反而变成了形式上的枷锁,或者至少说设计者的理想用意没有得到玩家的理解和认同,这一点是不是失败还不能过早定论,只能对费力却讨来骂声的BLZ表示遗憾。
相关报道:
新闻热线:010-
责任编辑:褚福普
名企动态: |
标志着Windows迈出个性化计算的第一步……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魔兽世界圣骑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