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问自答的帖子,操

扫码下载APP
随时选购服务
需求发布后1小时内收到服务商响应每个需求平均有10个服务商参与95%以上的需求得到了圆满解决所有需求不向雇主收取任何佣金淘宝秋季上新 火力全开抢占流量
论坛推广:手机问答自问自答操作第4期,简单复制粘贴,每稿1元
论坛推广:手机问答自问自答操作第4期,简单复制粘贴,每稿1元
每个合格稿件:¥1.00,共需要 50个稿件
共收到1个交稿,0个稿件已合格
有相似问题想解决?专业顾问来帮助您
通过猪八戒网实名认证,保证身份真实可靠
完成手机认证,保证能随时联系到服务商
1个服务商参与,0个稿件已合格
你好请问是发到各大手机论坛还是只能发到指定的那6个论坛上&&
或查看全部交稿
交易成功的需求
新闻媒体发稿相关需求第三章 归去来兮――第六次南巡
  “归去来兮!”
  1500多年前,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因不堪忍受官场生活的束缚,“眷然有归欤之情”,又见“田园将芜”,毅然辞去彭泽县令,回到故乡浔阳柴桑,从此隐居田园,并怅然慷慨地写下了一篇流传千古的《归去来兮辞》。
  1959年夏天,毛泽东回到了家乡湖南,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园韶山,并挥笔写下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诗篇。
  1.& 6月,专列奔驰在南方的原野上。“国难思良将,家贫想贤妻……”毛泽东不停地吸烟,浮想联翩。
  “呜――”
  一辆蓝色列车,呼啸着穿过广袤的中原大地,沿京广线向南奔驰。
  列车上的挂历翻到了这一天:日,毛泽东乘坐一号专列,开始了他的第六次南巡。
  毛泽东是6月21日零时左右由北京启程的,22日下午在公安部长罗瑞卿陪同下到达湖北广水车站,23日由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陪同去长江游览。24日一大早,才5时半,就在罗瑞卿、王任重的陪同下乘火车离开广水南下……
  6月的南方,天气炎热,太阳火辣辣的,一阵阵热风吹来,使人感觉空气灼人,脸上滚烫烫的。
  毛泽东在批阅文件,脸颊上汗水涔涔。他不时摇动着那把茶色纸扇。为了给车厢降温,工作人员给他的卧室摆放了冰块,尽管如此,他仍然感觉炙热难耐。
  “主席,快过湖北了,您休息一下吧。”卫士走进来,关切地说。
  “我想看看外面的风景。”毛泽东放下手中的文件,揉揉有些疲惫的眼睛,然后一边摆弄桌子上的铅笔,一边浏览着窗外飘拂而逝的风景。
  骄阳似火,蓝天如莹,金黄色的稻田在微风的吹拂下翻起一层层波浪。看到这一切,毛泽东惬意地笑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毛泽东随口吟诵着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词句,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脸上的疲乏之情一扫而光。他点燃一支香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轻轻吐出烟雾。缕缕烟圈把他带入沉思……
  一年多前,在全国各地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涌现了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体制――人民公社。人多力量大!1957年冬和1958年春,一些地方进行生产协作,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起了许多大、中、小型水库。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肯定人民公社这一做法,认为小社并大社,可以办一些大的事业。会后各地出现了小社并大社的情况,一些地方随即办起了人民公社。
  同年8月6日,毛泽东到了河南,视察了最早的人民公社之一――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8月9日,他在山东视察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随后,各地小社并大社的工作转变为直接办人民公社的热潮。到8月底,河南全省实现人民公社化。
  然而,在公社化运动中,出现了一些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河北省徐水县把办人民公社,同直接实行共产主义联系起来。几天内,全县合作社转为公社,宣布一切私有农具、牲畜、房屋、树木等统统归公,连农业合作社时原来规定的社员生产资料入社折价部分也被取消,并积极准备在全县实行共产主义……
  “主席,添点儿水吧。”卫士端起热水瓶,欲往毛泽东的茶杯里倒点儿水。
  “还有水哩。”毛泽东摆了摆手,示意工作人员不要打断他的思路。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又陷入了沉思……
  日至10日,毛泽东在郑州主持召开有部分中央领导人、各大区负责人、部分省市委书记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后称“第一次郑州会议”。会上,鉴于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许多方面分不清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界限,讨论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是否还有一个过渡问题,并提出了“两个过渡”的观点。
  毛泽东说:“现在的人民公社,自然是集体所有制,不等于全民所有制,将来达到全民所有制,不等于就是实行共产主义。‘两个过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都只能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进行。有些人想三、五年内搞成共产主义,认为可以立即宣布实行全民所有制,可以立即进入共产主义,谁不赞成就说谁是右倾,这是错误的。”
  为了彻底解决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存在的问题,中共中央又于11月28日至12月10日在武昌召开了中共八届六中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从理论上、政策上纠正了混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界限,急于向全民所有制和共产主义过渡的“左”倾错误。
  为了迅速纠正农村工作中的错误,决议要求各级党委抓紧结合冬季和春季的任务,对人民公社进行一次整顿和巩固工作。
  全会在讨论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问题时,提出要“努力使经济计划建立在充分可靠的基础上,并且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按经济发展的客观法则,努力使各项指标相互保持适当的经济”。决定将1959年钢产量由北戴河会议内定的3000万吨压低到1800万吨左右。但粮食高指标没有降下来……
  车轮滚滚,专列继续向南奔驰。
  日至3月5日召开的第二次郑州会议,解决了人民公社的所有制问题,纠正了“共产风”。会议完全同意毛泽东的讲话,下发了《郑州会议纪要》,并根据毛泽东讲话的精神起草了《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若干规定(草案)》,把解决公社内部问题的原则概括为:统一领导,队为基础;分级管理,权力下放;三级核算,各计盈亏;适当积累,合理调剂;分配计划,由社决定;多劳多得,承认差别;物资劳动,等价交换。这对纠正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均起了积极作用,比第一次郑州会议和八届六中全会迈进了一步。会议精神传达到广大农村后,得到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和欢迎……
  是啊,错误一旦得到纠正,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就会得到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会充分“调动”起来。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倾错误一旦得到纠正,广大农民群众就会拍手称快。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
  毛泽东脸上的汗珠渐渐地消失了。他回过头来,不再凝视窗外。他起身在车厢里高兴地踱着步。
  “主席,长沙快到了。”
  秘书夹着一卷公文走到了毛泽东的卧室。毛泽东接过公文,望了望窗外的长沙市郊。
  到湖南,毛泽东早就有所准备。昨天(即6月23日)午后游长江时,毛泽东在轮船上同陪他游览的王任重谈话。王任重对主席说:“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读书?谈心?想问题》,谈和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交朋友。”并说:“交朋友不能交得太多,太多了就相交不深。”毛泽东对此表示赞成,并讲了读书的重要性,特别是要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对王任重说:“我明天要到湖南去,你和我一块儿去吧!听说湖南农民的生活安排得不错,他们搞得比较稳当,你可以向他们取经,不同地区之间互相学习,很有必要。”王任重听了,很兴奋,说:“我很高兴和主席一起去。”
  就这样,24日他们一大早就乘火车离开了广水车站,直奔长沙而来。在车上,王任重同毛泽东一起吃早饭。早饭后两人又一起交谈,谈了两个小时。毛泽东谈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讲春秋时秦穆公对伐郑失败,承担责任,始终重用孟明的故事。说自古以来,常胜将军是没有的。打两个胜仗一个败仗,就是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决策错了,领导人要承担责任,不能只责备下面。领导者替被领导者承担责任,这是取得下级信任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国难思良将,家贫想贤妻。陈云同志对经济工作是比较有研究的,让陈云同志来主管计划工作、财经工作比较好。我们有的同志思想方法比较困难,不大用脑子想大问题。
  三、有的部门、有的部长不向我反映情况。(王任重插话说:“大概他们怕主席太累。”)不向我反映情况,我才最累。你把湖北的真实情况告诉了我,我就不累了。看来,利用全国人大开会的机会,把去年公布的那些数字和今年的生产指标修改一下就好了。失去了一个机会,造成目前的被动。
  “长沙车站到了。”车厢外传来卫士的声音。
  “咣当”一声,专列停在长沙大&& 铺机场的铁路专线上。
  “主席好!”早已等候在车站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大将,国务院办公厅主任童小鹏,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省公安厅厅长等,立即走上专列迎接。
  “罗长子,你们先到了!”毛泽东亲切地和罗瑞卿打招呼,又把手伸向周小舟说:“小舟,你来了。”接着又同前来担负保卫工作的湖南省公安厅副厅长李强等人握手。
  当晚,毛泽东婉辞了周小舟等人的盛情邀请,没有住进湖南省委蓉园,仍旧住在专列上。
  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毛泽东这次南巡均未在驻地宾馆下榻。每到一地,专列都停在岔道上,毛泽东就在专列上休息、办公。
  天气炎热,到长沙后,气温日益升高,车厢里热得像个蒸笼,工作人员热得难受,男同志都穿着短裤衩,以减轻身上的热度。
  毛泽东的车厢里同样很热,尽管放了一大盆冰块,里面气温仍然高达38℃~39℃。他汗流不止,衣服都汗湿了,但仍然坚持办公。
  2.& 游泳后,毛泽东回到专列上休息。夜里,他突然提出回韶山,令随行人员大为惊异。
  6月24日中午,毛泽东抵达长沙。午睡后,毛泽东忽发雅兴,要去湘江游泳。
  下午2点,毛泽东乘车到长沙豹子岭湘江边,健步走向江边登上轮船。这时,许多群众早已在那里等候,其中有湖南省游泳队的健儿们。稍事休息,即更衣下水。
  游泳队员见主席下了水,也跟着游去。
  汛期的湘江,水流湍急,波飞浪涌。毛泽东游得十分轻松自如。他轻舒双臂拨开层层波浪,时而蛙泳,时而侧泳。游泳队员紧紧围绕在他的身旁。
  毛泽东一面击浪前进,一面同游泳队员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训练情况。
  “你们是哪里的?”毛泽东问。
  “我们是省体育学院游泳队的。”水手们答。
  “你们队里有多少人?”
  “有20多人。”
  毛泽东觉得人数不多,便风趣地说:“不能多点儿人吗?”并说:“让我来给你们当教练好不好?”
  “好!”队员们齐声说。
  毛泽东爽朗地笑了,鼓励道:“你们要力争上游。”
  游到橘子洲头分水处,这里水流最急。毛泽东说:到橘子洲上看看。这里水流急,就从这个地方上去好。
  于是,毛泽东上了岸。他从豹子岭附近江面下水,一直游到橘子洲头左侧,历时一个多小时,游程12华里。
  这里没有路通往橘子洲头,毛泽东从那杂草丛生的地方踏出一条路来,然后上了橘子洲。他看见一些社员正在菜地里劳动,便亲切地和大家打招呼:“同志们,你们好!”并和大家一一握手。
  接着,视察长岛大队第一食堂。走出食堂,毛泽东来到菜地边,坐在旁边的小路上休息,关心询问起社员现在的生活过得怎么样,生产搞得好不好,正在橘子洲头小学上劳动课的两个学生看见了毛泽东,连忙跑回去告诉老师和同学:“毛主席来了!”师生们闻讯跑来,大家簇拥着主席,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你们上什么课?”毛泽东和蔼地问站在他身边的一名女学生。
  “上劳动课。”女同学回答。
  “做什么劳动?”
  “绣花、种菜、养猪、养鸡、养鸭、养兔……”女同学一口气数了十几项劳动。
  “你参加什么劳动?”
  “参加绣花组学绣花。”
  毛泽东又风趣地问站在身旁的一位男学生:“你会不会绣花?”
  “我参加挖土、种菜劳动。我不会绣花,绣花是妹子的事情。”那位男孩子答道。
  毛泽东笑着指着陪同的一位同志对男孩子说:“你们要向他学习。他很会绣花,是个绣花能手,男孩子也要学会绣花。”
  “是不是在这附近有一所小学?”
  “有,在附近,几步就到了。”一位老师回答说。听说毛泽东要去学校视察,学生们“刷”地跑回学校,打扫环境卫生,迎接毛泽东的到来。大约过了七八分钟,毛泽东走来了,他左手拉着一个男孩儿,右手拉着一个女孩儿,一跨进校门,就亲切地同学校教职工和学生打招呼:“同志们好!同学们好!”
  走到操场中,毛泽东询问道:“你们的学校叫什么名字?是公立还是私立?”
  老师们一一作了回答。
  “学校里有多少先生?”
  “有9个。”
  “哪些是先生?”毛泽东边问边用手指着站在学生后面的老师一个一个地问,“这个是不是?那个是不是?”
  老师们心里很激动,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
  毛泽东又问学校里有多少班,多少学生,并特别提道:“有多少女学生?”
  老师们回答;“女学生比男学生还多几个。”
  毛泽东听了很满意,点头微笑,问道:“学生到学校来读书,走的路远不远?”
  “我们采取就近入学的原则,学生到学校来读书,走的路不远。”
  “学生在校要读几年毕业?”
  “要读六年。”
  “读三四年行不行?”毛泽东用征询的口吻问道。
  学生们紧紧地围在毛泽东身边,有位老师担心主席受热,便轻声叫同学们散开一点儿。同学们迅速向后退了一些。毛泽东便指着那位老师风趣地对同学们说:“你们听他的命令,我也听他的命令。不是吗?他叫我来,我就来了。”
  谈话之后,毛泽东走出操场,连声说:“谢谢你们!谢谢!”走到校门口,他又回过身来,对师生们说:“你们不要送了。回北京以后,还要来看你们。”
  师生们目送着主席离开校园。站在河岸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
  毛泽东上了轮船,穿上了一件米黄色短袖上衣。扶着船舷,频频向师生们招手。师生们站在江边,远远地望着主席,激动地欢呼、跳跃。轮船渐渐地远去,直到看不见了,人们仍不愿离去……
  从湘江游泳回来,毛泽东仍旧回到专列上休息。
  夜里,天气炎热,专列车厢内热如蒸笼。毛泽东辗转难眠,起床把高智找去。
  “高智,我睡不着觉,你看怎么办?”毛泽东焦急地说。
  “天气热,主席休息不好,还是下车去住吧。省委那里房子凉快一些。”高智建议道。
  毛泽东摇了摇头。一忽儿,他好像猛然想起一件事情来。“明天回韶山去。”他突然说道。
  “回韶山去?”高智感到诧异。6月20日晚,离京之前,毛泽东只告诉他要到南方来视察,未听到他说要回韶山去。21日上午他们离开北京,然后经杭州到南昌再到武汉,高智均未听主席说要回韶山。现在,主席怎么忽然提出要回韶山呢?
  高智以为自己听错了,随即重复一句:“主席,您说要回韶山?要回家?”
  “对,是要回韶山看看,明天下午动身。”毛泽东以一种不容改变的口气说。
  “这次回韶山,先住几天,看看家乡,看看乡亲们,然后上庐山开会。”毛泽东进一步向秘书高智作了说明。
  十多天前,即6月1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决定,为了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经验教训,解决实际工作的问题,拟于7月初在河南郑州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现在,毛泽东忽然决定会址改在江西庐山。高智想到这里,才明白主席说的“上庐山开会”的本意。
  接着,毛泽东把上庐山开会的范围和参加会议的人员向高智作了交待,并嘱咐他要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给各中央局、省、市、自治区打电话,通知开会,并由杨尚昆负责会议安排。
  “把电话打完就发车。”毛泽东最后吩咐高智道。
  接到这一紧急任务,高智急忙离开毛泽东的卧室,回到自己的住房,用装有保密设备的专线电话与北京联系。电话很快打通了,高智把主席的意见告诉了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
  打完电话,高智又去找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等同志,商量主席去韶山的准备工作。作为公安部部长,罗瑞卿早就知道主席要回韶山了。两年前(即1957年4月),当他得知主席想回韶山时,就亲自到韶山进行调查,找当地政府负责人,了解主席的社会关系及亲友情况。20天前(即日),他还在省公安厅副厅长李强的陪同下,来到韶山检查行程路线,清查路障,化验水库的水质,对工作人员进行政审,等等,以确保主席回韶山的安全。
  罗瑞卿随即找人商量,做好主席回韶山的准备,包括了解韶山的行程和路线,商定发车时间等。
  过了一会儿,毛泽东把高智叫回卧室,用质问的口气道:“电话打了没有?”
  “已经打了电话。”高智答。
  “那为什么还不发车?”毛泽东因为休息不好,心里有些急躁。
  “我们是临时决定走的,铁路上的同志还在作些调度安排,不然会影响其他列车的运行。”高智解释道。
  毛泽东不语。
  高智接着说:“不过,我们正在安排,再过十几分钟就可以发车了。”
  毛泽东听了,脸上浮出淡淡的笑容,满意地说:“啊!那好。”
  当天晚上,专列离开长沙驶往湘潭……
  32年前的一句话又回响在他的耳际:30年后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决不回来见父老乡亲!
  6月25日下午,毛泽东由湘潭火车站改乘灰色“吉姆”小车前往韶山。
  开车的是湖南省委接待处汽车队司机赵毅雍。
  车后尾随着另外几辆小轿车、吉普。上面分别坐着罗瑞卿、王任重、周小舟、徐启文、李强等人。
  湘潭到韶山距离约45公里,此时还没有修铁路,一条碎石铺就的简易公路,是1954年冬由当地人民政府修筑的。公路弯弯曲曲,坎坎坷坷。昨晚高智担心路不好走,一夜没有睡好,心想:这么条路,天气又热,太阳一晒,路上尘土飞扬,叫人睁不开眼睛,要是天上下点儿雨就好∧闹底由下泛螅飞鲜笕蟮模任薹裳锏某就粒底右膊淮蚧醋蛲硪严鹿炅恕8咧羌耍睦镎娓咝耍骸爸飨嬗懈F熘玻 
  车上,毛泽东拉开窗帘,吸着烟,不停地注视着窗外。沿途经过泉塘子、姜畲、七里铺等地,路边田野如茵,绿油油的禾苗在微风的吹拂下翻起一层层碧浪,不少社员群众在地里干活,有的挑担积肥,有的平整土地,有的给稻田看水、治虫,好一派“大跃进”的气象。看到这一切,毛泽东欣慰地笑了。
  车子继续向前行驶。毛泽东点燃了一支烟,思索着……
  日,在武昌召开的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他不再担任下届国家主席。全会在经过充分的多方面的考虑之后,决定同意他的建议。会议通过了《同意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他不做下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候选人的建议的决议》。全会认为,毛泽东同志专做党中央的主席,可以使他更能够集中精力来处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路线问题,也可使他腾出较多的时间,从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工作,而并不妨碍他对于国家工作继续发挥领导作用。
  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刘少奇被选为国家主席,宋庆龄、董必武为副主席,朱德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并决定周恩来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大会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通过了1959年度国民经济计划,钢产量为1800万吨,煤3.8亿吨,粮食10500亿斤,棉花1亿担。这个指标虽然较以前有所减少,但仍然很高,实际很难达到。
  车队进入银田寺境内。毛泽东示意司机放慢车速,然后不停地朝窗外张望。
  辞去国家主席,是毛泽东的初衷――他已经多次提出这条建议。辞去这个职务,他不仅可以腾出时间做些理论研究、探讨,同时可以多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做些调查研究。本来,早就该回韶山来看看了,因为30多年没回老家了!直到今天,终于才实现这个梦寐以求的愿望!
  车过银田寺,径往韶山冲方向开。车窗外,不知从哪片林子飘来一支山歌。听到这熟悉的乡音,毛泽东激动地打开车窗玻璃,向远处眺望,那碧绿的青山,金黄的稻田,弯弯的田间小路,波光粼粼的池塘,还有那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农舍,都是他熟悉的,每一处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听着这熟悉的山歌,他情不自禁跟着轻轻哼了起来:
  日头落山四山黄,牛婆子带崽过荒塘,牛婆子舍不得荒塘草,牛崽子舍不得奶子娘,七十岁的游子思故乡……
  山歌声继续从林子飘出。悠长而深情的乡音,勾起了毛泽东深深的回忆和缕缕的乡情。
  是啊,他很久以前就想回来了。
  1910年,刚满16岁的他,怀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离开风气闭塞的韶山,前往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临行时,他抄录了一首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青年政治家西乡隆盛写的诗,并略作改动赠给自己的父亲:孩儿立志去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25年2月至8月,毛泽东偕杨开慧回到韶山,借“养病”之机,开展农民运动,并建立了韶山第一个党支部。又过一年多,即1927年元月,韶山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又一次回到韶山考察农运,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欢迎大会上,他的堂兄和幼年时的塾师毛宇居热情洋溢地致辞:“毛君泽东,年少英雄。到处奔走,为国为民。今日到此,大家欢迎……”掌声、欢呼声响彻山冲。在毛震公祠堂里,毛泽东热情地向乡亲们宣传革命真理,并慷慨激昂地说:“30年后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决不回来见父老乡亲!”
  日,也即毛泽东离开故乡22年后,他和战友们领导的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韶山的乡亲父老欢欣鼓舞,深深为之骄傲和自豪。乡亲们多盼望他回乡看看啊!从建国到1959年这10年里,韶山乡亲们多次上京看望他,同他叙旧,盛情地邀请他回韶山。毛泽东也曾表示要回家乡看看。然而,他身为国家主席,政务繁忙,日理万机,无暇回家看望父老乡亲,只好把对故乡的思念深深地埋在心底。
  1950年4月,毛泽东派长子毛岸英代表他回湘省亲。岸英临行前,毛泽东嘱咐说:“你虽然出生在湖南,但你语言不通了,怎么能去?你要到我跟前学个把两个月家乡话,才能代表我回家乡去。”于是,毛岸英在毛泽东身边学习了两个月的韶山话,得到父亲的许可后,才动身回湘到韶山。毛泽东又交待:“你现在可以了,不过你不要有架子,不要这样子回去,要走路回去,打赤脚回去,到银田就下马,代表我回去看望家乡的亲人和革命前辈。”毛岸英均按父亲的教导去做了。
  然而,这毕竟不能完全表达毛泽东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想回乡看一看。
  “30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决不回来见父老乡亲。”而今,他终于回来了,几十年前的这句话仿佛又回响在他的耳际。
  车队驶进韶山冲。省公安厅副厅长李强抬腕看了看手表,时钟指向5时44分。
  韶山方圆210平方公里,四周山峦起伏,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相传远古时舜帝南巡至此,见风景优美,遂奏韶乐,引凤来仪,百鸟和鸣,韶山因此而得名。韶山境内至今仍有引凤亭等遗址。此时,夕阳西下,巍巍韶峰映下了伟岸的身影,远山近水镀上了一层金辉。
  “毛主席回来了!毛主席回来了!”人们奔走相告。年轻人欢呼雀跃,老人们喜笑颜开,男女老少像过节似的穿起了最好的衣裳,热烈地欢迎盼望已久的亲人。
  韶山冲沸腾了!灰色“吉姆”径直开进韶山招待所“松山一号”寓所。
  1959年,他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回到了韶山。几个月前,他的老战友、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回乡视察,也到了这里。
  这是一幢极为简朴的平房,建于1958年冬。当年,毛泽东的堂弟、湖南省计委副主任毛泽普去北京参加全国计划工作会议,特意去中南海毛泽东家中看望堂兄。
  毛泽东对这位堂弟的到来特别高兴,兴奋地和他拉起家常,询问了家乡的生产和水利建设情况,然后,悄悄地对堂弟说:“泽普,有一件事情想委托你一下:你回去告诉小舟(指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我准备回家乡看看,希望建个简便的房子,回去好有个地方住。”毛泽普点头称是。毛泽东又反复交待:“房子要简便一点儿,不要太复杂,一层的平房,有个卫生间就行了。”
  毛泽普依然允诺。回到长沙,他把此事告诉了周小舟。周小舟笑着说:“看来主席想家了,我们就按他的意思建一个简便的房子,好让他回来有地方住。”同年冬,在风景秀丽的松山修建了这座小平房,韶山招待所1号楼,又称松山1号。
  车队在松山1号坪中停下来,坪里站了不少前来迎接的干部和群众。毛泽东从车内走出来,跟在后面的是罗瑞卿、周小舟、徐启文……
  毛泽东穿着白色衬衫,神采奕奕,丝毫没有旅途的倦意。他站在坪中,深情地朝山下望了望,又环顾了一下四周的风景,感慨万千:久违了,家乡!久违了,父老乡亲!
  然后,朝那幢专门为他修建的灰色平房走去。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到现在,毛泽东曾多次到湖南视察,驻足长沙。这些年,尽管他多次想回韶山,但因种种原因,始终未能成行。可是,为何今日回到了韶山呢?
  历史总是复杂的,令人扑朔迷离。
  半年前,即日,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在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的陪同下,回到了家乡湘潭县乌石寨。一路上,耳闻目睹的情景与他在西北、东北等地所看到的情况是一致的,有的地方甚至更严重,这使彭德怀的心情愈加沉重和焦灼不安起来。他给家乡干部规定了八不准:不准搞瞎指挥;不准搞浮夸;不准说假话;不准强迫命令;不准打人骂人;不准罚口粮;不准拆毁社员房屋;不准砍伐山林……
  12月17日下午,彭德怀由周小舟陪同特意绕道来到韶山,瞻仰了毛泽东的旧居,并在韶山住了一晚。在旧居里,彭德怀庄严地向挂在墙上的毛泽东与亲人的合影行了个军礼,满怀深情地对陪同人员说:“这是毛主席一家,毛主席就出生在这个茅屋里。当初不会有人看得上这栋茅屋,可就是这栋茅屋给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带来了光明。”在毛泽东旧居坪中,彭德怀特意与当地干部群众合影留念。
  彭德怀是个耿直、说话直爽、不会拐弯抹角的人。延安时期,续范亭将军曾赠给他一首诗:“爽直将军贵姓彭,志如铁石气如虹。三军一致称模范,粗布征衣半老兵。”几十年了,“老兵”彭德怀直性子依然未改。在韶山实地考察时,彭德怀发现池塘水库清澈无鱼,便提出要利用水面发展养鱼。特别是当他来到青年水库视察时,发现偌大一个数百亩的水库不见鱼游其间,便问公社书记:“这水库里养鱼没有?”书记答:“养了。”彭德怀问:“怎么不见鱼?”书记说:“这是冬天。彭部长是不是要吃鱼?”彭德怀说:“有没有?”身边的公社干部答:“有的是。”到了晚上,公社干部给他提来两条活蹦乱跳的种鱼,说:“彭部长,给你尝尝毛主席家乡的鲜鱼吧。”彭德怀一看,眉头皱了起来,严厉地说:“你快给我拿回去!你们把鱼斩尽杀绝,要是毛主席回来了,还吃么子?你们这是败家子作风!”
  彭德怀说这话时并没想到,毛泽东会在他半年之后回到韶山,而韶山的鱼是不是多起来了?毛泽东能不能吃到鱼呢?他没多想,随即来到他1928年率部举行平江起义的湖南平江县考察。由于“大跃进”带来的严重后果,平江的情况比湘潭更差,所到之处,一派荒芜凄凉的景象,不少农民向他申诉、告状。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获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咙胡!
  这是彭德怀在平江考察与农民交谈时,一位老红军送给他的一首诗。彭德怀看了,心情更为沉重。他决心向党中央、毛泽东实事求是地反映农村的问题。他说:“我这个人,拿共产党的标准来衡量,做得不够。但有一点,就是敢说,说真话,说老实话!”
  故乡之行,使彭德怀进一步看到“大跃进”刮起的共产风、浮夸风以及强迫命令、瞎指挥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也使他更加忧心忡忡,他决意要在党的会议上大声疾呼。因此,1959年3月底,在上海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彭德怀把他在湘潭县乌石、韶山及平江县等地考察的情况作了详尽的汇报,他严肃地指出:“……大家不要以为我的话说重了、过火了,‘大跃进’的政策从根本上是不是错了呢?我看是错了!错的东西光在纸上说不行,如不采取措施改过来,其后果不光是影响军队落实战备训练,更严重的是影响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到那时候,恐怕人民就不会相信你共产主义了……”
  彭德怀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深深的思索和不安。他意识到“大跃进”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由于“头脑发热”造成的严重危害,因此决心纠正“左”的错误。在会上,他号召大家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学习海瑞勇于批评嘉靖皇帝的精神:“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夺取政权的成功法宝之一。日至5日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制定了《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的文件,对于进一步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起了一定的作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后,毛泽东没有直接回北京,而是先到河北、河南、湖北等地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才回到北京。因劳累过度,他患了一个月的感冒。在北京休养了短短一段时间后,他又坐不住了,因为他心挂着农村和几亿农民,更何况全国各地饥饿和遭灾的消息不断传来。令他寝食不安……于是,6月20日,他又启动了停运一个多月的专列,开始了又一次南方之行。
  6月是一个雨季,广东东江流域遭暴雨袭击,酿成大水灾。东江流域几个县的县城和绝大部分村庄、农田被淹,房屋倒塌,国家和人民财产受到很大损失。6月20日凌晨4时,毛泽东在南巡的专列上阅读新华社编印的《内部参考》,看到上面刊登的东江流域遭受的大水灾的消息后,他心情异常沉重,坐卧不宁,茶饭不思。为了“唤起人民”奋力抗灾,实行生产自救,毛泽东决定将消息公开报道。于是,他提笔给当时的中共中央候补书记胡乔木和《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写了一封信:
  乔木、冷西同志:
  广东大雨,要如实公开报道。全国灾情,照样公开报道,唤起人民全力抗争。一点也不要隐瞒。政府救济,人民生产自救,要大力报道提倡。工业方面重大事故灾害,也要报道,讲究对策。此件(指《内部参考》――引者注)阅后退回。
  毛泽东&&&&&&&&
  六月二十日上午四时
  毛泽东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特殊的个人气质。30多年前他对乡亲们讲过的那句话时时在他的耳边萦绕,他总想如何了却这多少年的夙愿。而今,1959年6月,是毛泽东离开韶山整整32年的日子。毛泽东“有言在先”,32年后,他在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韶山。
  在长沙,他对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申明:我这次回韶山的目的是回去看看乡亲们,了解家乡的一些情况。因此,他接着对罗瑞卿“约法三章”:第一,不要派部队去韶山,也不要派公安人员去;第二,在行动上要给我自由;第三,到了韶山,我要广泛接见群众。
  5.& 毛泽东吩咐把“山神爷”喊来,说:“离开韶山几十年了,请你们邀请50岁左右的,讲起来就熟悉的人来吃餐便饭,会会面,打打讲。”
  松山寓所,窗明几净,整洁明亮,优雅清静。毛泽东走进寓所,看到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陈设整齐,窗户下摆着一张漆得发亮的办公桌,旁边摆着一张宽大的床铺,两边排列几条沙发,各色用具齐全。他指着铺得整整齐齐的崭新的床单、被褥,微笑着对李强等人说:“哟,这么漂亮,放这么多呀!”
  原来,毛泽东第一次回乡,工作人员想让他睡得舒适一点儿,特意为他准备了一套新被褥,谁知他每次出巡都是自己携带行李,并且总是睡木板床,不肯用棕绷床。
  “我自己有哩。”毛泽东说。韶山招待所工作人员随即把已铺叠好的床单、被褥撤掉,换上随行人员带来的白被套、白床单。
  安顿好后,毛泽东坐下来休息片刻。然后,对韶山招待所所长赵伯秋说:“快去把你们这里的山神、土地找来。”
  一会儿,韶山公社书记毛继生急匆匆地走进来。毛泽东迟疑地望着他,叫不出名字。
  “主席,我是韶山公社书记。1954年6月,我还到过您家做客,在北戴河住了三天哩。”毛继生自己介绍道。
  “哦――”毛泽东猛然想起来,连忙伸出手来同他握手,并说:“你就是山神爷!你看,我这眼睛‘瞎起’连叔老子都不认得了!”
  论起字辈来,毛继生属贻字辈,派名毛贻悌,比主席还大一辈。1954年7月,他曾代表湘潭县供销合作社到北京参加全国供销社总社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并被选为理事。会议期间,他与同去的邵阳县供销社主任庞柱中、湘乡县第九区供销社合作社主任邹祖培3人联名给毛泽东写信,希望能见主席一面。散会后,中共中央办公厅派车把他们送到北戴河主席住处做客。毛泽东用颇具家乡风味的酒菜盛情款待了3位乡亲,并表示有时间的话要回家乡看看乡亲们……
  毛继生不再回想往事,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说:“那年,您说想回来看看,如今您真的回来了!”
  毛泽东笑着说:“你看,我说话还算数吧!”
  “那当然!您是主席,言必信,行必果。”毛继生说。
  “主席回来了!”
  “润之先生回来了!”……
  这时候,屋外热闹起来,传来了一声声呼唤。随即,韶山大队党总支书记毛华松急匆匆地走进来。他后面还跟着其他几位乡亲。
  “你们好!”毛泽东与来人一一握手,并逐一询问他们的姓名和职务,然后风趣地说:“你们都是‘当权派’,你们比我好,你们自由我不自由。”他指了指身材魁梧的罗瑞卿笑着说:“我还要服从他管理哩。”停了停,又说:“我只有回到家乡才有自由!
  “离开韶山几十年了,我想请家乡的父老兄弟吃餐便饭。”毛泽东又笑着对毛继生等人说:“请你们邀请50岁左右的,讲起来就熟悉、就认识的人,来吃一餐便饭,会一会面,打一打讲。”
  主席要请客吃饭,要同乡亲们打讲,毛继生等人心里当然非常高兴,他静静地听着主席的吩咐。
  “请哪些人呢?”毛泽东习惯性地扳着指头,自问自答,“一是我的亲戚――叔伯兄弟,外婆文家的老表;二是韶山的烈属、军属;三是老地下党员;四是农民协会老自卫队员……”他还具体提到一些人,比如他的堂兄兼幼年时的塾师毛宇居,外婆文家的表兄文涧泉、文梅清,堂表弟文东仙;毛福轩烈士的遗孀贺菊英,毛新梅烈士的遗孀沈绍华,还有堂弟毛泽连、毛泽嵘,以及老同学、老朋友毛裕初、谭熙春、杨舜琴等等,并简单询问了一下他们的情况。
  毛继生细心地听着,记着,他心里默算了一下,主席一共数了四五十人。
  “明天晚上,请他们来,还有你们,一起来吃餐便饭。”毛泽东吩咐道。
  接着,毛泽东又询问韶山的生产、生活情况,包括韶山的工农业生产、水利建设、集体生活、社员福利等,一一涉及到了。毛继生、毛华松逐一作了回答。
  天黑下来了。此时,韶山还没有架设照明线路,招待所只好因陋就简,用四台柴油机发电。夜里,旷野里点缀着疏落的灯光,与夜空中的繁星相辉映,使山村里显得格外的静谧,只有阵阵蛙鸣,伴着丝丝凉风徐来,使人颇感惬意。毛泽东借着这昏黄的灯光,翻阅着那本昨天从长沙借来的线装本《袖珍诗韵》。
  一会儿,寓所里的灯光熄了。毛泽东不得已放下手里的《袖珍诗韵》,埋怨道:“怎么搞的?”
  “主席,发电的柴油机坏了。”卫士长李银桥走进来,歉意地说,“看样子暂时还修不好!
  毛泽东无可奈何地说:“这就是主观与客观的不统一哟,那就只好睡个早觉啦!”习惯了夜间办公的毛泽东,只好第一次破例早早地上床休息了。
  屋外蛙声阵阵,晚风拂去了白天的暑热,不时送来缕缕稻谷的清香。沸腾了一天的韶山冲,此时才稍为宁静下来,欢乐的人们仍沉浸在无限的喜悦之中,他们有的走村串户,有的聚在一起摇着蒲扇乘凉,争相谈论着韶山的传说和冲里的往事。
  罗瑞卿、王任重、周小舟等人住在松山下面垅中的韶山招待所里。毛继生及地、县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也住这里。他们奔波了一天,早已进入梦乡。只有担负保卫工作的李强等人,还有那些便衣民兵仍旧在四周不停地巡逻、放哨,黑夜里睁着一双双警惕的、不知疲惫的眼睛,注视着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6.& 清晨,毛泽东走向长满茅草的山坡,伫立在父母墓前,深情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毛泽东在故乡度过了第一个不平静的夜晚。
  第二天(6月26日)清晨,毛泽东起床了,穿好衣服,还未来得及洗漱,便走出寓所,来到小坪中散步。
  天刚亮,天色灰蒙蒙的,透过天边的曙色,依稀可辨毛泽东身着白色衬衫和灰色长裤,脚着棕色皮鞋,腰里系着一根宽大的牛皮腰带。他面容有些憔悴,好像昨晚没有睡好。
  见有警卫战士站岗,毛泽东便走过去,和警卫战士拉了一下家常。
  值班卫士封耀松见主席起床了,便去喊卫士长李银桥,二人连忙来到坪中,只见毛泽东正在和一个女服务员谈话。
  “你叫什么名字?”毛泽东和蔼地问。
  “我叫马保荣。”女服务员答道。
  “你是哪里人?”
  “湘潭县花石人。”
  “噢,花石。”毛泽东若有所思,问道:“在这儿工作吗?”
  “是的。”马保荣答道。
  毛泽东点点,缓缓朝山下走去。李银桥赶紧跟上主席。值班卫士封耀松连忙跑去告诉秘书高智:“主席要出去走走。”高智说:“你们先走,我把文件处理完就来。”
  马保荣目送主席走出松山过了迎宾桥,她不知毛泽东要去哪里,连忙抄近路赶到山下的招待所里,朝毛继生等人的住处大喊:“快起来,毛主席起床了,毛主席起床了!”
  听到喊声,毛继生第一个起了床,连忙朝外看,只见毛泽东过了招待所大坪沿小路向故居方向走去。他边开大步,紧紧追上主席。
  毛泽东见后面有人来了,回过头见是毛继生,便对他说:“今天我要到父母坟上看看!”
  “那好,我给主席带路。”于是毛继生领路向前。
  罗瑞卿、王任重、周小舟、徐启文等人,还有李强及随行的摄影师侯波,也陆续追上来,大家跟着主席往前走。
  来到南岸的池塘边,毛泽东站在塘角上伫立了一会儿,望了望对面的故居,又瞥了一下他小时候读过书的私塾南岸,然后迎着晨风向故居对面的象鼻山走过去。
  山边有一个农家孩子正在放着一头水牛,牛儿挺壮实,正悠悠地嚼着路边的小草。毛继生指着水牛告诉毛主席:“这是生产队的耕牛。”
  毛泽东称赞这头牛长得好,说:“我小时候也放过牛,还骑在牛背上读书、唱山歌哩。”并问:生产队的耕牛多不多?毛继生说耕牛不多。毛泽东关切地说:“要爱护耕牛,保护耕牛。将来农村要实行机械化,用上铁牛(指拖拉机)。”
  越过山边的小坑,毛泽东沿着沾满露水的山路向茅深草密的山坡上走去。
  有人见主席年高,担心他上山费力,便送来了一根踩田棍。于是,毛泽东撑着这根棍子,一步一步向山上走去。
  这是一条弯曲而陡峭的山路,多年没人走过了,长满了茅草和荆棘。卫士领路在前,不停地把荆棘踩倒,又把拦路的树枝给扳下。毛泽东见了,说:“不要扳树枝,要爱护草木。你们走得,我也走得。”他看到山上的树木没有以前茂盛了,便问这是怎么回事。毛继生答:“这几年炼钢铁、办食堂,砍了不少。”毛泽东说:“林业很重要,祖国建设,各方面都要木材。要把荒山绿化起来。”
  来到楠竹&& ,前面出现几座坟墓,毛泽东睁大眼睛不停地搜索起来,又走到一座坟前,细细地辨认了一下,觉得不像,便往前走。大约走了四五十米远,他停了下来,仔细地端详着。
  “是这个地方吗?”毛继生问道。
  毛泽东好像想了起来,说了声:“是的。”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生于1870年10月,是一位勤劳、俭朴、善于经营的农民。1920年1月病逝,终年50岁。母亲文七妹,生于1867年2月,为人精细勤俭,善良厚道,对毛泽东的品质熏陶尤深。她于1919年10月病逝,终年52岁。两位老人的棺椁1920年1月合葬于此。坟墓是按本地风俗建造的,坐西北朝东南,系土堆土围。
  由于事先不知道主席要来给父母上坟,人们都没做任何准备,连花圈也没带。随同主席来的中央警卫局副处长沈同见状,连忙弄来了几根松枝,捆成一束,递给主席。又有人摘来了几朵紫杜鹃。毛泽东接过松枝和紫杜鹃,轻轻地放在坟堆上,然后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礼,随行人员也跟着鞠躬默哀。毛泽东伫立良久,深情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看到墓中央塌了一个洞眼,毛继生提议:“要不要修个简单的墓?”
  “不要修了,把洞眼填一下,保持原样好。”毛泽东谢绝了人们的好意,说:“每年清明请你们代我培培土就行了。”
  1919年10月,毛泽东的母亲因患淋巴腺炎不幸去世。他闻知噩耗,连夜从长沙赶回给母亲守灵,万分悲痛地写下了一篇《祭母文》和两副挽联。他在《祭母文》中写道:“……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挽联其一曰:“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其二曰:“疾革尚呼儿,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一掬慈容何处寻?”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哀悼和无限怀念之情。
  拜别父母坟墓后,毛泽东回到寓所,在硬板床上休息了一会儿。午睡后,罗瑞卿到寓所去看他。毛泽东依然沉浸在对双亲的怀念之中。他深情地对罗瑞卿说:“我们共产党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相信什么鬼神、迷信,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回来还要去看看他们。”
  7.& 由土地冲到谢家屋场,他心里总在想着乡亲们的温饱问题,“吃饭是要抓紧的大事”。
  拜别父母的坟墓,毛泽东从楠竹&& 后山下来,向土地冲走去。下山的路很陡,容易摔跤。一位警卫员担心主席跌跤,赶紧上去搀扶他。
  快到山脚时,搀扶主席的警卫员不小心,一脚踩失了,重重地摔了一跤。毛泽东哈哈大笑:“你们看,被扶的人没有绊(即跌跤),扶我的人倒还绊了,把咯只炉锅子(指臀部)都绊烂了。”他一口风趣的韶山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毛泽东来到土地冲,向李文贵家走去。见主席来了,李文贵赶紧招呼老伴:“毛主席到我们家来了,快烧茶水。”自己连忙和小女儿到外面去迎接。
  毛泽东来到禾坪里,和李文贵握手。毛继生连忙介绍道:“这是李二阿公李南华的儿子,叫李文贵。”
  毛泽东“噢”了一声,在坪里的长高凳上坐下来,说:“是二叔的崽,你父亲还在吗?”
  李文贵答:“父亲早已去世了。”
  当时,禾场附近正烧着一堆火,风卷着轻烟向这边飘来,警卫员劝主席换个地方。毛泽东笑着说:“我们不怕烟,还是坐在这里好。”
  “你们每天吃多少粮食?”毛泽东见李家横屋的门框上贴着“食堂”二字,便问道。
  “每人每天一斤半老秤。”李文贵答。实际上只有老秤12两,他见公社干部在场,便多讲一点儿。
  “咯一点儿粮食!你们看,难怪不饿得刮瘦?”毛泽东指着一个前来看热闹的面黄肌瘦的社员说。
  公社干部和旁人默默不语。
  毛泽东转身对周小舟说:“小舟,现在粮食到户,要闲时少吃,忙时多吃;年老的吃稀点儿,壮年的吃硬点儿。”
  周小舟回答说:“这个要求,社员是能做到的。”
  “你们每亩田能拌多少谷?”毛泽东问。
  “每亩田400斤呢。”其实只有300多斤,李文贵又多讲了一些。
  “怎么只有这么多?我过去也作过田,每亩田可收拌桶四担。”毛泽东说完叫随行人员算一下有多重。随行人员告诉他是480斤。
  毛泽东叹了口气,说:“现在的水平还比不了过去!”
  “四大宪还在不在?”停了一会儿,他又问道。人们知道主席问的“四大宪”是指韶山过去的四个士绅,即毛棠圃、毛明德、毛吉成、毛鸿初。
  “毛鸿初还在,其余3位都死了。”有人回答。
  “毛鸿初在搞什么?”
  “守庙。”
  “他还在守庙!”毛泽东说,“这四个人过去与我是对立的,他们反对农民运动。”
  这时,一个衣着比较破旧的青年农民走过来,毛泽东问他叫什么名字。李文贵介绍说:“他是邹普勋的儿子,叫邹长卫,住在南岸。”
  毛泽东一下想起了过去的同学、好友邹普勋,便问邹长卫:“你父亲亨二哥还在吗?”邹长卫答:“不在了。”
  毛泽东沉思片刻,忽然朝两位乡亲问道:“还有没有牌?”
  “主席要打牌?”李文贵有些诧异。
  “打一打试试看,好久不打牌了。”
  李文贵正准备去找骨牌,毛泽东挥了挥手,示意道:“我只是讲着玩的。”接着,又对邹长卫说:“过去我经常和你父亲亨二哥打牌,他还偷过我的铜角子哩!”
  出了李家地坪,毛泽东沿田塍往冲下走。
  来到一口池塘边,他站在塘基上端详着,说:“这口塘变了点儿样。过去我养了好多鱼,现在还养吗?”
  “现在还养了一些鱼。”有人回答。
  毛泽东点点头,继续朝前走。当走到他当年耕种过的那片稻田边时,他弯下腰,轻轻地抚摸着饱满的稻穗,向毛继生询问稻谷的品种、施肥和产量情况。
  毛继生回答:“这片田现在是青年突击队的试验田,产量逐年增加。”
  毛泽东高兴地点点头,指着稻田说:“这丘田,里面是青夹泥,外面是泥沙,要混合施肥。”又往上指着土地冲那片田说:“那上面光、水欠一些,下面阳光充足,水利好些,你们要科学种田。”
  不远处有几亩田长满杂草,他指着田里的树苗说:“山上没有绿化,田里却绿化了,难怪不饿肚子啊!”这几丘田过去是稻田,现在改种了不少树苗和女贞苗,可是田里无人管理,草比苗长,几乎把苗封住了。
  “小舟,你们湖南提的什么口号?”毛泽东问。
  “苦战三年,改变湖南面貌。”周小舟答。
  “如果像现在这个样子,莫说三年,30年都改变不了!”
  大家见主席神情严肃,都默不作声。
  毛泽东沉默片刻,语重心长地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6亿人口,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林业固然重要,但林业不要与农业争地。”
  又过了一丘田,人们跟着毛泽东向谢家屋场走去。
  谢家屋场位于上屋场的对面,是毛泽东的老邻居。这是一栋半新半旧、茅瓦结合的土砖房。屋场里住着两户人家,是两兄弟分家而成的。东头住的叫毛霞生,西头住的叫毛凯清,是毛霞生的堂弟。毛凯清在外当兵,妻子汤瑞仁在家务农,此时正在家里忙着家务,见毛泽东来了,后面跟着几位干部,连忙抱着孩子出来迎接。毛泽东迈着稳健的步伐,微笑着向她走来。这位农村妇女平常从相片上认熟了主席,这时候,突然看到领袖来到自己家里,她惊喜交集,仓促间,不免有些拘束和紧张。
  汤瑞仁把客人迎进堂屋,堂屋里正在冒烟。罗瑞卿对毛泽东说:“里面有烟,不好进去。”
  毛泽东在坪里踱着步,打量屋场周围的风景,问道:“谢家屋场现在住着几户人家?”
  “7户人家。”有人答道。
  “7户人家住得了吗?为什么不搬一两户到我家去住?”毛泽东说完,又指着谢家屋场的堂屋问道:“这里在搞什么?”
  “食堂。”毛继生答。
  “走,到食堂看看。”毛泽东边说边走进了堂屋,看到贴在墙壁上的标语,便念了起来:“公共食堂好,饭菜样样香,男女老少喜洋洋……”并问:“你们食堂的饭到底香不香?群众吃了满不满意?”
  “托主席的福,生活都过得好,群众都满意。”毛继生回答。
  “生活过得好?”毛泽东半信半疑,“少数人满意不行,要使大多数人满意。”毛泽东强调说。
  外面陆续来了一些社员。
  “神六花还在吗?”毛泽东倏地想起这幢屋的老主人,问道。
  “不在了。”有人答道。
  “牛三鞭呢?”毛泽东又问另外一个老人。
  又提到几个老人的名字,均不在世了。毛泽东感慨地说:“可惜这些老人我一个都看不到了。”
  “你姓什么?”毛泽东问汤瑞仁。
  “她是四道师的媳妇,叫汤瑞仁,是韶山第一个互助组的成员之一。”毛继生介绍说,“她男人参军去了。”
  “我怎么没见过你?”毛泽东继续问。
  “你老人家1927年就离开韶山了,我那时还没有出生,所以没见过呀!”
  邹长卫因为“大食堂”伙食吃不饱,他从土地冲追到谢家屋场,端了个饭钵来向主席告“御状”。毛泽东见他手里拿个饭钵,便问:“你每餐吃多少饭?”邹说:“每餐吃四两米。”
  毛泽东说:“现在餐餐还有三四两,总比过去吃百家饭(指讨米)好。”
  邹长卫不做声了。
  “吃饭是要抓紧的事情。我们要节约粮食,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啊!”毛泽东加重语气说,“闲时少吃,忙时多吃,很好节约,计划用粮。”
  是啊,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
  6月22日到达湖北广水车站时,毛泽东约王任重晚上到专列上谈话,两人深夜11点谈到第二天凌晨2点半。王任重心情沉重地对毛泽东说:“我最近到麻城、新洲去参加劳动,看到农民面有菜色。去年大丰收,为什么群众反倒挨饿呢?说明我工作上出了问题,我心里难过。”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估产估高了,用粮用得太多了,提倡敞开肚皮吃饭,不妥当。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啊!”
  正在田间劳动的贫农社员毛霞生,听说毛泽东到他们家去了,连忙丢下锄头,往屋里跑。他此时穿着短裤,打着赤脚,脚上还沾满了泥巴,也忘了洗一洗。
  毛霞生回到屋里,只见毛泽东正和几位农民社员交谈。他刚一进门,毛泽东就起身握住了他的手。毛霞生一时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想起请主席坐,连忙端起一把靠椅给主席坐。
  毛泽东摆摆手,让毛霞生坐靠椅,自己坐在一条长板凳上,并递给毛霞生一支珞珈山牌香烟。
  毛泽东问过毛霞生的姓名后,风趣地说:“哦,你就是神六花的儿子,刚才我还问到你父亲呢。你小时候,我还抱过你,有一次你把我的裤子都尿湿了哩。”一席话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
  毛霞生的父亲叫毛福村,外号“神六花”,是毛泽东少年时的朋友,大革命时期参加过“雪耻会”。
  “你在队里担任什么职务?”毛泽东问毛霞生。
  “担任生产队长,食堂管理员。”毛霞生答。
  “那好,你讲真话,亩产多少斤?”见毛霞生不敢讲,毛泽东劝慰道:“不要怕。”
  “亩产800斤。”毛霞生终于憋足勇气答道。
  “是一季稻800斤,还是两季稻800斤?”
  毛霞生迟疑道:“一季稻。”
  “要讲真话啊!一季稻哪来800斤?”
  毛霞生脸红了。“主席,一季稻只有400斤。”
  “那怎么讲800斤呢?”
  毛霞生指着在场公社、大队干部说:“是他们要我这样讲的,我要是讲真话,你走了,他们会批评我的。”
  毛泽东脸上的神情严肃起来:“你们这些干部要实事求是,才能受到人民的尊重。讲假话,不仅欺骗了国家,欺骗了人民,也欺骗了自己,人民会埋怨我们的,也会埋怨你们的!”
  “你们现在每人每天吃多少粮食呢?”毛泽东问道。
  “16两秤,全劳力每餐半斤,中劳力每餐四两,妇女、小孩儿每餐3两。”
  “你当队长,干活要带头。你说,每天到底要吃多少粮食呀?”
  “主席,说实话,我每天的粮食一餐吃了还不够啊!”
  “我们韶山原来是一身一口,7担2斗,就是说一个人一年要吃7担2斗稻谷。每担谷折合125斤谷,一人一年要吃925斤粮,才勉强满足口粮要求。现在这点儿粮食,当然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泵躺寤暗馈
  “为什么不多种杂粮?”毛泽东转身向周小舟问道,“你们湖南粮食是怎么管的?”
  “管15%――管那些不会管家的。”周小舟答道。
  毛泽东又问毛继生:“你们公社怎么管的?”
  “集体管粮,分月发粮,以人定量,节余归己。”毛继生把上面提出的办法讲了一遍。
  “像你们这样管,农民没有一点儿权,就跟瓜瓢一样,‘把’全是你们抓了。”毛泽东严肃地说,“一个人从娘肚子里出来就要吃饭,吃饭是要抓紧的大事,没有饭吃,人就要饿死!”停了停,他又说:“世上只有10%的人不会料理家务,帮他们管管就行了。”
  随行的服务人员拿起专用杯子想给主席倒茶。毛泽东摆摆手,示意他不要倒茶,他端起桌上的粗瓷碗,大口喝了一碗农家茶。
  “你是哪里人?”见毛霞生身旁站着一位干部模样的女青年,毛泽东问道。
  “我是公社的。”女干部答道。
  毛继生插话道:“她叫胡金培,是公社的福利部长。”
  毛泽东笑道:“那食堂、敬老院、幼儿园全归你管!
  胡金培说:“由公社党委统一管。”
  “办食堂,社员是不是自愿?”
  “自愿。”
  “自愿?”毛泽东有些不相信她的话,严厉地说,“准是你们强迫的!”
  胡金培一听主席批评她,顿时紧张起来。
  毛泽东见胡金培满脸通红,就不再提食堂的事了,转向别的话题:“你是韶山人吗?”
  “是的。”老实、本分的胡金培匆忙中作了回答。
  “那你怎么不说韶山话呢?”
  “不,我是湘潭的。”胡金培意识到自己又答错了话,连忙自我纠正道。
  “那好,你就嫁到韶山来做儿媳吧,韶山这么多的小伙子,随你挑一个。”毛泽东的话把全屋人都逗笑了。
  几十年后,胡金培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听了主席的话我感到主席就像亲人一样,紧张的情绪被大家的笑声驱散,心情顿时平静下来。”
  太阳升起来了,金色的阳光洒进堂屋,照得里面暖融融的。毛继生想到主席还没吃早饭,便催促道:“主席,我们走吧!”毛泽东这才起身走出汤瑞仁家的堂屋。
  8.& 上屋场,毛泽东曾经毁家兴邦,教育全家人干革命。
  从谢家屋场出来,毛泽东过了池塘,来到阔别32年的旧居――上屋场。
  这幢房子为土砖砌的,大半是瓦屋,小部分是稻草盖的。毛泽东站在坪中,环顾四周,像是在回忆少年时的往事。他指着坪前的那口池塘,对卫士长李银桥说:“我小时候就在这个塘里游泳,那时候还没见过长江哩。”
  乡亲们站在故居门前,夹道欢迎归来的毛泽东,掌声响个不停,照相机“咔嚓”作响。毛泽东一边走一边向大家挥手致意,并喊道:“乡亲们好!”
  故居工作人员毛乾吉迎上前来:“毛主席好!”
  “你是哪个屋场的?”毛泽东握着他的手问道。
  毛乾吉答:“我是樟树岭的。”
  “樟树岭有个机匠(织布匠)。”
  “机匠就是我的父亲呀!”
  “那你就是机匠的儿子 泵蠖蛋招α耍治实溃骸澳闶裁次幕慷亮思改晔椋俊
  毛乾吉答道:“我只读了三年私塾。”
  “你看报看得懂吗?”
  “看得懂,不过大报上还有一些字不认得。”
  毛泽东接着询问家乡的文化情况:“韶山还有没有文盲?”
  “90%的文盲扫除了。”毛乾吉答道。
  “那剩下的10%呢?”
  “剩下的10%就是五六十岁的老头子,过去没读过书,现在年纪大了,又学不进。”
  毛泽东笑了笑:“老年人不认得字,可请儿子、孙子帮忙教,学点儿文化,好好提高觉悟。”接着又问毛乾吉:“你是什么时候来这里工作的?”
  “1956年毛月秋阿公去世后,我就在这里工作,替主席守旧居,向来宾作讲解。”
  毛泽东走进堂屋,身后跟着罗瑞卿、王任重、周小舟和其他同志。小小的堂屋,原先只一半属于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这屋子和湖南的普通农舍一样,靠里端的板壁上供着神龛。毛泽东对神龛作了个揖,说:“这是我小时候初一、十五工作的地方。”停了一会儿,问道:“这些祖宗牌位怎么还在?”毛华松说:“原来放在东茅塘毛泽连家,是我们把它找来的。”毛泽东说:“小时候我信过迷信,现在不信了。”随行人员问道:“当年是这样的吗?”毛泽东笑笑说:“是这样的,只是现代化了一点儿。”
  走到堂屋后的退堂屋,只见里面放置了水缸、水桶、脚盆等什物,碗柜上写了“原物”二字,毛泽东惊异地问道:“这些东西还保存了?”毛乾吉答道:“有些是韶山人民冒着生命危险保存的,有些是乡亲们送的,还有一些找不到原物则是复制的。”
  来到灶屋,毛泽东站在灶台边打量着。毛乾吉问:“这是后来打的灶,是不是这个位置?”毛泽东说:“大概在这个位置。过去灶底下还有一个地窖,冬天可以储藏红薯,还可以烤火。1920年冬,我回家过春节,和弟妹们围坐在这炉子边烤火。我说服他们离开家乡,到长沙和衡阳学习。后来,他们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走进横屋,毛泽东打量了楼上、地上,说:“这里过去是我们家的客厅和饭厅,那时家里来客人,总是我父亲作陪,母亲带我们兄弟到灶屋吃饭。我们平时很少吃荤菜,餐餐吃蔬菜。”停了一会儿,他又指着小阁楼说:“我小时候白天劳动,晚上回来就在那里看书或记账。”
  穿过横堂屋,毛泽东来到了双亲的卧室。房间左边墙壁上挂着两个镜框,镜内镶着两位老人放大的照片。毛泽东在母亲遗像前伫立良久,往前移了一步,又往前移了一步,深情地说:“母亲,你的儿子回来了!”
  默默凝视一阵之后,毛泽东又问身边的同志:“这照片是怎么保存的?”
  “是从主席外婆家唐家&& 找来的。”毛乾吉说。
  毛泽东对高智等随行人员说:“这是1919年春我母亲到长沙养病时住在蔡和森家里照的。当时我母亲患的是淋巴腺炎,这样的病并不难治,只是那时医术不发达,经济也困难,才没有治好。要是有现在的医疗条件,她是不会过早离开人世的。”
  高智心想:是啊!要是主席的母亲能活到今天,看到阔别多年的儿子回到自己的身边,那该有多好!她老人家该有多高兴啊!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逝世于第二年,年仅50岁,得的是重伤寒。毛泽东凝视父亲的遗像,对旁边的人道:“过去医术不高明,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说话间他的眼睛湿润了。
  到了毛泽东自己当年的住房,这里是他过去的卧室,也是书斋。床头凳上还摆着灯盏。青少年时代,他常常在这里熬夜读《盛世危言》、《新民丛报》、《左传》、《三国志》等书。
  左边墙上挂着一张放大的照片,是毛泽东跟他母亲以及两位弟弟的合影。他含笑问道:“这是从哪里拱出来的呀?”接着又说:“这怕是我最早的相片了。你们看,我现在还像不像?”
  据考证,这张照片是毛泽东26岁时的留影。那时他刚刚从北京经上海回到长沙,碰巧他母亲由大弟毛泽民陪同到长沙治病。小弟泽覃也在长沙读书。他们便一起拍了这张合影。
  这间卧房的木格窗子近边,有个楼梯口,没有梯子上去。1925年6月,毛泽东在这间楼上召集了韶山农民当中的先进分子,成立了“雪耻会”,后来建立党的小组。墙上挂了一个镜框,毛泽东看了看镶在镜框里的说明,说:“不是党小组,是党支部。那时我与毛福轩同志多次在这里开会,研究发展党的组织。”
  方桌上陈列着两本书,其中有一本《中等适用算术教科书》,封面写着:“算法之道,唯以先乘除而后加减,求之则先后不紊矣!”有人指着书说:“主席,您这里还有两本书。”毛泽东看了一下,说:“我的书很多,不晓得搞到哪里去了。”
  有人告诉主席:“有位外国友人来参观,问主席过去在韶山办‘雪耻会’的经费哪里来的,看房子的人怕答错,没答。”毛泽东说:“是会员自己凑起来的。”
  来到碓屋,毛泽东用脚踩了踩碓子,说:“我小时候在这里干过这工作。我父亲讲,我家是靠它致富的。”看了农具,又看谷仓,谷仓的小斗上刻着“毛四端”三个字。毛泽东辨认后说:“这是我太公的名字,这谷仓是他唯一的遗产。”
  韶山人通常把自己的曾祖父称作“太公”。毛泽东的太公叫毛祖人,字四端,也是一位勤劳、俭朴而老实的农民。
  到了牛栏屋,有块牌子写着:这是毛泽东少年时用过的牛篦子。毛泽东说:“哪有这样的事!”旁边有人告诉他,这是修房子时从地下挖出来的。毛泽东听后点了点头。他小时候很爱护耕牛,常常把牛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常用牛篦子把牛背梳理得干净整洁。
  到了猪栏屋,毛泽东说:“那时我和父亲常在这里喂猪,我母亲会喂猪,我也喜欢喂猪。”
  毛泽东幼时深受父母优秀品质的熏陶,勤劳、刚毅、朴实、厚道而又怜贫恤苦。
  毛泽东来到毛泽覃烈士的卧室,仔细端详着墙上的烈士遗像,说:“这是我泽覃小弟。”又说:“泽覃很聪明,他的胆量比我还大哩,可惜他牺牲得太早了!”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一家牺牲了6位亲人。他的夫人杨开慧,1930年就义于长沙,那时候,她才29岁;大弟毛泽民,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国家银行行长,1943年被军阀盛世才杀害于新疆乌鲁木齐,时年47岁;小弟毛泽覃,曾任红军独立师师长,1935年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时阵亡于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交界的地区,时年30岁;过继来的堂妹毛泽建,1929年牺牲于衡山,年仅24岁;他的长子毛岸英,1950年殉难于抗美援朝的前线,才28岁;他的侄儿,也就是毛泽覃的儿子毛楚雄,1946年牺牲于湖北、陕西交界的地方,年仅18岁。这个家庭中,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还有不少成员如毛泽民的发妻王淑兰,继配钱希钧、朱旦华,毛泽覃的发妻赵先桂,继配周文楠、贺怡等,均为革命做出过不少贡献,或前仆后继,英勇斗争,坚贞不屈,百折不挠,或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家庭,真是满门忠烈!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诗人歌颂的是一切革命的家庭,一切殉难的革命先烈,自然也包括了他伟大的家庭和可亲可敬的亲人。
  出了后门,毛泽东来到小小的晒谷坪。这上面的山、下面的田,是他早年劳动过的地方。毛泽东在坪中徘徊,说:“这晒谷坪原来不在这个位置,在那边。”他指了指右边的一片竹林。
  “1919年,我母亲去世,灵枢就停放在这里,等着我回来……”毛泽东继续说。
  地坪边上有一座黄土筑墙的小茅屋,人们说是毛家过去秋收时节放柴用的。小坪的下面有几块菜地,长满了豆角蔓、苦瓜藤和紫苏叶子。毛泽东问道:“菜是哪个种的呀?”
  “我们种的。”毛乾吉回答。
  毛泽东说:“要多种些蔬菜。蔬菜半年粮,蔬菜也能当粮食嘛。”
  菜地旁边的山上,有一棵不大不小的枇杷树,据说是毛泽东小时候在塘里游泳后上来栽的。
  “是您栽的吗?”有人问。
  “不记得了,不过那时候我很喜欢栽树。”
  回到故居前坪,坪里站满了群众,乡亲们把毛泽东团团围住。毛泽东坐在坪里一条板凳上,罗瑞卿、王任重、周小舟坐在他的右边,身后站着毛乾吉,还有许多乡亲。毛泽东手摇茶色纸扇,汗水从脸颊上滚下来,湿透了他的衬衣。摄影师侯波端着照相机不停地拍照,“咔嚓”声响个不停。
  毛泽东像一个普通社员,和大家亲切地交谈:“老年的,中年的,少年的,我都不认得,毛继生认得我,我不认得他。”他伸出左手,掰下大拇指,说:“我没有十分的官僚主义,也有九分的官僚主义。”
  毛泽东谦虚的言辞,博得人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1927年离开这里,已经30年了。我记得1927年元月在毛震公祠开了农协代表大会。那时,我们与土豪劣绅的斗争好激烈啊……”毛泽东的话仿佛把人们带回到那如火如荼的岁月。
  离开上屋场,毛泽东来到韶山学校视察。韶山学校位于毛泽东故居斜对面的张家山,1952年毛泽东曾为该校题写校名。听说毛泽东要来学校视察,学校600多名师生,早已在校门前马路两边列队等候。小车缓缓行至儿童桥前停下,师生们的掌声、歌声、欢呼声响彻云霄。毛泽东刚走下车门,少先队大队长蒋含宇、学习宣传委员彭淑清,双双上前,同时举手行过队礼,将采摘的两束鲜花献给主席。毛泽东接过鲜花,转手交给随同人员,偕同两位少先队员向学校走去。他一边走,一边频频招手向师生们致意。快到校门口了,毛泽东驻足停留,抬头向校门上端亲自题写的“韶山学校”四个大字凝视了片刻。
  走进学校,毛泽东站在操坪环视一下校容,看到左边教室中门上端书有“韶山学校小学部”,右边教室中门也有“韶山学校中学部”等字样,说了声:“这地方变化真不小!”学校负责人告诉毛主席:“这里原是小学,1956年开始招收初中班,以后还准备办高中,十二年一贯制。”毛泽东听了高兴地说:“啊!现在这里还是个戴帽子学校(当时小学招收初中班叫戴帽子),以后还想搞一条龙(指小学、初中,亦办高中,将来还可办大学)!”
  脖子上系着红领巾的蒋守仁老师,搬来一条黄色靠椅请主席坐,毛泽东握着他的手说了声“谢谢”,然后坐了下来。
  “你在这里搞什么工作?”毛泽东问道,“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蒋守仁回答。“你是孩子王、孩子的头,青少年的工作很重要哩!”蒋守仁点头称是。
  休息片刻后,毛泽东走到已集合在中学部教室阶梯上及阶梯两侧斜坡上的师生中间,蒋含宇代表全校少先队员为毛泽东系上一条绸质红领巾。侯波见状,迅速按下相机快门,摄下了那张后来被著名诗人臧克家赞誉为“仿佛能听出笑声”的珍贵照片。
  时间快10点了,毛泽东还没有用早餐。在陪同人员的催促下,他才走上麻石台阶,经中学部穿过篱笆门,走山间小道,回到仅一墙之隔的松山寓所。
  9.& 看了稻田,毛泽东说:“干部是主张越密越好的,青年是听梆子响的,老年是反对密植的,三者订个合同,来个三结合好不好?”
  毛泽东离开韶山学校,回到松山寓所。回到住地松山寓所后,毛泽东对王任重说:“人家说我从小就不信神,其实不对。我小的时候,受母亲的影响,是信神的。我母亲为人善良厚道,跟亲朋邻里的关系都很好。我父亲富农思想很重,这是他很会经营,很会谋利。那时候,我常和父亲吵架,有时他打我,所以,我跟父亲的关系不大好,跟母亲的关系好一些。到12岁的时候,我读了《经书》,从此以后,不信神了。”他继续说:“当时,我在湘乡读高小半年,又到长沙湘乡会馆读中学半年(以前读过私塾6年)。辛亥革命时,当了半年兵,又读过商业学校,后来考入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因为读师范是公费,所以我才改读师范,否则父亲不肯拿钱供我读书。毕业以后,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当职员,并到北大旁听……”
  午饭后,毛泽东在硬板床上休息了一会儿。
  这时,外面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毛泽东很快起床了。
  大约下午2点,毛继生到松山寓所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问他:“外面怎么这么热闹?”毛继生说:“外面有很多群众想见您,主席愿意见吗?”
  毛泽东说:“今天下午想到外面洗个澡(游泳),顺便看看乡亲们。”
  2点10分,毛泽东离开寓所,乘车来到毛氏宗祠。从邮电局一直到毛震公祠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天气很热,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人满头大汗。坪里、山上、路边,人群挤得水泄不通,乡亲们热烈地鼓掌,欢迎远方的亲人归来。毛泽东精神焕发,他从车里走出来,向欢迎的人群频频招手,高声说:“同志们好!同志们好!”并和近前的群众一一握手。
  毛泽东一向关心家乡的生产和建设,解放后多次通过韶山进京人员捎信或直接写信给当地政府,勉励韶山人民努力生产,建设好家乡。1955年韶山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全乡社员开展劳动竞赛,生产搞得热火朝天。正值“双抢”季节,毛泽东亲笔致信韶山乡政府:
  韶山乡政府各同志:
  给我的信收到,互助合作大有发展,极为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毛泽东&&&&&&&&
  一九五五年八月五日
  这封信给了乡亲们以极大的鼓舞。如今,毛泽东回来了,乡亲们有多高兴啊!
  毛氏宗祠,是毛泽东1925年在韶山创办的农民夜校旧址。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曾在这里对农民群众进行革命思想教育。来到毛氏宗祠门口毛泽东停了停,说:“到里面去看看。”毛继生忙劝说道:“主席,冒得看手,里面精光的,主位牌子都烧了。”
  毛泽东摆摆手,一边走一边说:“管它三七二十一,鞠他三个躬再说。”走到屋里,对着过去放祖宗牌子的地方鞠了几躬。
  离开毛氏宗祠,来到毛震公祠。这里是毛泽东1927年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之一。当年,毛泽东在这里的群众集会上讲话,特别赞扬韶山妇女进祠堂吃饭坐头席的革命行动。
  走过毛震公祠,毛继生问:“主席,您曾经讲过‘没有贫农就没有革命’,是不是在这里讲的。”毛泽东说:“那还是1927年的事,大概是这里讲的吧。”毛泽东看了看身边的毛宇居等老人,忽然回忆起往事,说:“1927年,我回来考察农民运动,他们在这里欢迎我。”当年毛宇居主持召开欢迎大会,曾致欢迎词。毛泽东又给罗瑞卿介绍说:“我1927年元月回韶山,他们曾在这里欢迎我作报告。”
  从毛震公祠到韶山水库有一华里多路,路很窄,只能步行。毛泽东沿着田塍,向水库方向走去。途中,他步行来到毛福轩烈士家里。烈士的妻子贺菊英抱着孙女出来迎接。毛泽东握住她的手喊了声:“五阿婆,你好!”接着说:“福轩同志是个好同志,为党为人民做了不少工作。他为革命牺牲了,死得很光荣,值得韶山人民骄傲!”
  五阿婆激动得热泪盈眶,久久望着毛泽东,好一阵说不出话来。毛泽东安慰道:“革命是会有牺牲的,现在好了,革命成功了,大家都幸福了!”五阿婆感激地说:“主席,您老人家没忘记我们啊!”
  “你的儿子哪里去了?”毛泽东问。五阿婆说:“到田里干活去了。”毛泽东说:“你要好好培养儿子,让他继承父亲的事业。”
  离开五阿婆家,毛泽东来到邹家冲,望了望稻田,毛泽东说:“要增产,要搞合理密植。”田里的水稻快黄熟了,社员们正在劳动。毛泽东向身边的毛宇居问道:“能扮多少谷一亩?”
  “可扮400来斤一亩。”毛宇居答。
  毛泽东皱了一下眉:“那么要打700斤毛谷啊!”又问:“过去能打多少谷?”
  毛继生说:“600斤毛谷,如今还增了一点儿产。”
  “累了一年,增了一点儿,为什么不可以多放点儿肥呀?”毛泽东似乎有点儿生气了。
  毛继生哑然不语。
  来到竹山坝田垅里,毛泽东察看了稻田密植情况,问道:“你们插的是什么尺寸?”
  “3×6寸,也有4×4寸。”毛继生答。
  “你们认为哪样好些?”
  毛继生说:“我们正在摸索。”
  毛泽东又问:“产量能达到多少斤?”
  有人没有领会主席的意思,回答:“亩产有千多斤。”毛泽东严肃地说:“哪有这么高,至少要减一半!”
  一位老人插话道:“毛主席,我们过去种田是‘两板’,禾要过脚板(踩田),土要过铁板(锄草),现在是脚板、铁板都过不了,这产量哪能提高啊!”又一个社员说:“3×6寸只进去得脚,踩不得田。”毛泽东对他们说:“搞4×6寸不好吗?你们不能光听公社的,要搞合理密植。”
  “你们看,这个禾简直是直上青云。”毛泽东又指着一蔸禾对大家说:“干部是主张越密越好,青年是听梆子响的,老年是反对密植的。我是主张合理密植的。你们三者订个合同,来个三结合好不好?”
  “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毛泽东继续说:“其实,青年人有知识,懂科学,但爱讲大话;老年人善于实践,但思想有些保守;中年人有经验,但不愿直言。你们都是中年人,增产,要和老农研究。老农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你们干部与老农、青年来个三结合,共同研究,做到合理密植,提高产量。”
  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说:“主席,我们一定按您指示的去做!”
  跟在毛泽东身后的毛宇居,不认识这位省委书记,便问主席:“这位首长是谁?”毛泽东笑道:“他是一条船,叫周小舟。过去是小舟,现在是大舟了,是你们的省委书记。你们相互还不认识吗?”毛宇居点点头,向周小舟致意。周小舟连忙走过去同毛宇居握手。
  毛泽东对周小舟说:“你是省委书记,到基层来得太少了。这位是我的宇居大哥,他是县人大代表、省文史馆馆员。”
  周小舟歉意地说:“主席,我以后会多来韶山的。”
  10.& 周小舟说:“主席,我是秤砣。”毛泽东笑道:“两年不当省委书记,也要学会游泳啊!”
  韶山水库位于滴水洞附近,距上屋场约4公里。这里三面环山,山高坡陡,林木茂密,水清如镜,碧波荡漾,风景宜人。1958年韶山人民在这里修建了水库,蓄水量15万立方米,荫田400余亩。毛泽东很关心家乡的水利建设,听说那里修建了一座水库,非常高兴,便欣然提出去韶山水库游泳。
  毛泽东走上水库大坝,来到一个临时架起来的小木房里,更换上白色游泳短裤,赤着上身,坐到椅子上喝了一杯茶,然后下到水里游了起来。罗瑞卿、李强等也下了水。
  毛泽东看到周小舟还在岸上站着,便问:“小舟,你怎么不下水?”周小舟回答:“主席,我下不了水,我是秤砣。”
  毛泽东笑了,摇了摇头:“你是秤砣,怎么叫小舟呢?”见周小舟不语,又说:“两年不当省委书记,也要学会游泳啊!”
  周小舟点了点头。他清楚地记得:1956年夏,毛泽东回湖南视察工作时,一直由他陪同。6月4日那天,毛泽东畅游湘江后对他说:“苏东坡讲‘架一叶之扁舟’,那说的是‘小舟’,你已经不是小舟了,你成了能承载几千几万人的大船了!”可如今自己连游泳都不会,小船都不能算,还能成为承载几千万人的大舟吗?想到这里,周小舟只好略带内疚和不安地脱了外衣,下到水里。可毕竟他不善游泳,只打湿了一下身子,又不得已上到岸来做旁观者。
  水库库基高,水位也高。毛泽东在水里慢慢地游起来,旁边有两个水手在清除障碍物。毛泽东动作自如,每游两三丈远便将头沉入水里,再浮上来呼气,随即又沉下去,用手在水里梳头。这样,在水里沉浮两三次,又侧身在水里打了几个滚翻,水库里溅起了一朵朵浪花。岸上的人不禁为之叫好,掌声此起彼伏。
  毛泽东在水里进退自若,时而仰卧于水面,时而端坐在水中,时而击水前进。“你们都来游吧?”他对岸上的年轻人说。
  “我们都是干脚鸭。”岸上的年轻人说,意思是下不得水,其实他们是不想打扰主席游泳。
  “你们每天都睡觉,我睡觉给你们看看。”毛泽东冲着岸上的人说。说完,把双手放在胸前,仰卧在水上,做着睡觉的姿势。
  “睡觉要翻身。”毛泽东一边做着翻身的动作,一边说:“起来还要坐。”又支起身子,做着坐的姿势,平平稳稳,一动也不动。将右腿放在左腿上,像坐在椅子上一样,岸上的人看得都发呆了。
  快游到水库尾了,库尾只丈余宽。水手探到荆棘,示意主席不要往前游了。毛泽东说:“你们不要拿荆棘吓人。”并继续向前游去。他见到岸上一位保卫干部正聚精会神地观看他游泳,便问:“你们是哪里的呀?”
  那位干部说:“我们是咯里的(指在韶山搞保卫工作)。”
  “你们为什么不下水呀?”毛泽东继续问。
  “我们不会游泳。”
  “不会就学呀!锻炼锻炼,不就会了吗?”
  毛泽东又见留着长白胡须的堂兄兼塾师毛宇居蹲在岸上观看,忙说:“宇居大哥,你也来游吧!”宇居老人道:“主席,我快80岁了,不能游了。”
  毛泽东说:“你多游几次,起码还能多活20年。”
  毛宇居答道:“托主席的福,我已经是高寿了!”
  “这里面有没有鬼,你们怕不怕?”毛泽东又转身问那位保卫干部。
  “没有鬼,不怕。”
  “没有鬼,继续前进!”
  摄影师侯波坐在橡皮艇上,与毛泽东相距20来米左右,她不停地抢拍着镜头,镁光灯闪个不停。
  这时候,罗瑞卿等人先上了岸,留下十来个水手还在陪主席游着。
  大约半个小时后,毛泽东回游到水库中央,岸上的人不断鼓掌。毛泽东仰卧在水里,向大家鼓掌致谢,随即又将头沉下水去,手伸出水面鼓掌,逗得群众大笑。
  当毛泽东向岸边游来时,工作人员以为主席要上岸了。准备了毛巾、拖鞋等,谁知主席又向另一个角落游去。有人委婉地劝说道:“主席,上去休息一下吧。”
  “我不要休息了,水里也是休息嘛。”毛泽东边说边在浅水里比划着动作,教水手们如何游泳。
  “你们会蛙泳、蝶泳、自由泳,我只会立正、稍息、睡觉、坐凳子。立正、稍息是基本动作,睡觉、坐凳子是日常生活,你们行不行?”毛泽东继续说。水手们答:“不行。”毛泽东开始“立正”、“稍息”。
  水手们跟着学起来,有的说:“主席,睡觉还可以,立正、稍息、坐凳子不行,手不动脚要动,脚不动手要动。”
  毛泽东风趣地说:“当兵要从立正稍息学起,游泳也要从立正稍息学起。其实,你们有的人本领比我高,你们好好研究,锻炼锻炼吧!”
  大约游了近两个钟头,直到太阳偏西,毛泽东才上了岸,他依然神采奕奕,毫无倦意,又与前来观看的老年人一一握手。一位老太太赞叹地说:“主席身体真好,游泳技术很高,游了这么久,我们站在岸上都冷起来了……”毛泽东站在岸上,环顾四周起伏的山峦和蓊郁的树木,笑了笑说:“这里水上是夏天,水下是冬天,很好锻炼身体。”
  换了衣服,毛泽东走到观看的人群中,人们热烈地鼓起掌来。毛泽东对年轻的水手们说:“你们都好,都很年轻!”
  离开韶山水库,毛泽东回到毛震公祠汽车停放处,乘车返回寓所。太阳已落到山背后去了,远处升起了缕缕炊烟。韶山冲里的乡亲们依然沉浸在欢乐之中。从毛震公祠到毛氏宗祠的路上,两旁站满了人群,车子不能通过。保卫人员费了好大的劲,才让出一条路来,车子才勉强开动。
  毛泽东把头伸出车窗外,望着依依不舍的群众,动情地说:“乡亲们,时间不早了,你们要回去吃晚饭了,还要喂猪,给小孩子洗澡。我也要回去休息了,你们明天再来好不好?”人群中有人喊了声“好”。大家这才不约而同地散开去。
  车子徐徐向松山寓所开去。这一天,毛泽东接见了韶山3000多名群众,并同大家一一握手。回到寓所时,他对毛继生说:“今天怕是我有生以来握手最多的一次,把手都握痛了。”
  11.& 当年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置酒沛宫,与父老兄弟欢聚一堂;而今毛泽东布衣还乡,设宴松山,与父老乡亲团聚。
  灰色吉姆开进松山寓所坪中。当天晚上,毛泽东在招待所设宴招待父老乡亲。
  被邀请的宾客陆续赶来了。他们中间有毛泽东的亲属、师友、烈属、老赤卫队员、老地下党员。
  毛泽东的堂兄、留着长白胡须的毛宇居来了,毛泽东与他握手,招扶他坐下。
  毛新梅烈士的妻子沈绍华在孙子的搀扶下,走到毛泽东的跟前,悲喜交集,泪如雨下,不知说什么好。毛泽东连忙扶她坐下,安慰说:“新梅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情,你不要难过。”
  家住韶山如意亭杨家庄的乡村医生、烈属杨舜琴由中办人员陪同步入会客厅,毛泽东见状连忙站起身相迎,他握住杨舜琴的手示意杨在一旁沙发坐下,然后用浓重的韶山口音询问杨家庭情况。杨舜琴告诉主席:儿子为革命捐躯,儿媳与孙子、孙女在衡阳居住和读书,自己仍以中医为业。毛泽东听后,关切地说:“你要好好休息养老,有困难可找地方政府解决。”
  一会儿,毛福轩烈士的妻子贺菊英带着孙子来了;毛泽东的堂弟,毛泽建烈士的胞弟毛泽连和妻子张玉莲来了;毛泽东外婆家的表兄文涧泉、文海清、堂表弟文东仙来了;还有毛顺清、毛碧珠、毛裕初、毛韶春、郭伯田、谭熙春、邹元生、毛再遂、毛华松、庞小元等乡亲也来了。省、地、县有关负责人也参加了宴会,人们聚集松山,如家人团聚,热闹非常。
  餐厅里摆着十张圆桌,桌上热气腾腾,摆着许多颇有韶山风味的佳肴,有扣肉、清蒸鱼、炒鸡、炒蛋、木耳汤以及好酒,人们陆续来到餐厅,入席就餐。
  人到齐了,毛泽东从席位上站起来,端起酒杯对乡亲们说:“离开韶山几十年了,今天我泽东三伢子请各位长辈、亲朋、革命老人吃餐便饭,敬大家一杯酒。”又起身走到各席,逐一敬酒,并反复说:“30多年了,敬大家一杯酒,请大家干杯!”
  乡亲们欢聚一堂,共进晚餐。这些农民都是大半辈子没见过世面的泥脚杆子,从未跟什么大人物一起吃过饭,更谈不上跟党中央主席一起吃饭,因此不免有些拘谨,都不敢夹菜。
  毛泽东见大家如此“斯文”,便说:“大家随便吃,莫讲客气。愿意喝酒的喝酒,愿意吃饭的吃饭,饭菜尽管吃,我们都是一家人嘛!”
  接着毛泽东讲了一个典故。他说:“古代有个皇帝,很威严,老百姓都怕他。皇帝有个老朋友,在一个县当县官,过去两人关系很密切,无话不谈。可是,县官和一个老百姓去京城见皇帝,见了皇帝就胆战心惊,吃饭时手抖得厉害,不敢端碗。”毛泽东问大家,这个皇帝是谁,那个县官和老百姓是谁,是哪个朝代的,没有人回答得出来,他也没有作答。大家只是把这个典故默默地记在心里,谁也没有去推究、考证。
  历史总是有些巧合。公元195年,汉高祖刘邦讨伐英布叛乱之后,班师回朝(长安),途经故乡沛县(今属江苏),乃置酒沛宫,与父老兄弟欢聚一堂。酒酣之际,击节而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就是流传后世的《大风歌》。
  今日毛泽东回乡,也设宴款待父老乡亲,也要唱一首新的《大风歌》,然而,他并非帝王将相,他是人民的领袖;他也不是衣锦还乡,而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回来看望父老乡亲,就像一个远方的游子归来感慨万千;尽管他开创的是远远超过刘邦的武攻文治,但他没有刘邦的得意之情。今天他要唱的是一首脱尽帝王气息的《大风歌》。
  毛泽东讲历史典故的目的,无非是想打消人们的拘谨,让大家放开心思吃饭。乡亲们见主席这么一说,便打消了拘谨,用心吃饭。个别乡亲饿了,则端起饭碗狼吞虎咽,完全打破了刚才的“斯文”局面。
  席间,毛泽东与毛宇居、杨舜琴、贺菊英、沈绍华、毛泽连等人坐在一桌,作陪的有罗瑞卿、王任重、周小舟等。毛泽东一面招呼大家一面举杯托盏,他端起酒杯走向堂兄兼儿时的教师毛宇居身边,白发飘逸的老人颤颤地站起来,连忙用手托住杯子,连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
  毛泽东边扶老人坐下,边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接着,毛泽东又贴着毛宇居老人的耳边说起了悄悄话:“我过去是个调皮学生,还造过你的反哩,你还记得吗?”
  宇居老人连忙说:“记得记得,你是个高材生!你那时很爱看杂书,我还故意给你点《左传》等书让你读,你都能应付自如哩。”
  毛泽东又起身向对面敬酒菜,一时难把酒菜送到对方,于是用文言说道:“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同桌的杨舜琴听后,见大家难以理解这话的涵义,便解释道:“主席的意思是,赶马的鞭子虽长,但仍然达不到马的肚子边。夹菜的筷子太短,无法送到你们对方。”
  之后,毛泽东又给杨舜琴夹了块清蒸鱼说:“舜琴老,你是儒医,今天就敬你一块鱼吧。”杨舜琴谦逊地说:“我是愚蠢至愚啊。”毛泽东微笑着说:“过谦了,你是读书人行医,称你儒医是恰当的。”然后夹了块鱼放到自己碗里,一边吃,一边风趣地用孟子的话说:“鱼我所欲也,儒亦我所欲也。”乡亲们听后笑了起来。
  这时,毛泽东喊了声:“小舟,你过来一下。”周小舟走过来后,毛泽东用手指着在座的各位说:“今天,他们畅所欲言谈了你湖南的不少情况,边吃饭,边向我告你的状。你应该多听取下面的意见,对不对呢?”周小舟沉默了一下,点头答道:“是的,我们一定照主席的指示办。”
  当毛泽东走到另一位乡亲跟前敬酒时,那位乡亲诚惶诚恐地说:“主席,我们已喝过酒了,现在正在吃饭。”按湘潭和韶山的风俗,一般是饭前喝酒,否则有失体面。
  毛泽东举起酒杯,风趣地说:“喝了酒可以继续吃饭,吃了饭也可以继续喝酒,要打破常规哩。”
  当他发现个别老人吃得太快时,又招呼说:“慢点儿吃,慢点儿吃,还有菜,延席延(筵)席嘛!”
  乡亲们顿时发出一阵欢乐的笑声。大家畅饮佳酿,饱尝佳肴。有的喝得醉醺醺的,有的因吃得过饱过快,喉咙里不停地打嗝,大多数乡亲下席后,跑到外面散步聊天去了。
  毛泽东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思绪万千,心里很不是滋味,离开家乡32年了,解放也有10年了,家乡的父老百姓住的依旧是茅棚草舍,穿的依旧是皂衣麻布,吃的依旧是蔬菜杂粮,没有荤菜,一脸菜色……毛泽东心情非常沉重。
  毛泽东没有吃多少饭,便下了席。
  饭后,有人提议要与主席合影,毛泽东说:“我举双手赞成。”离开家乡这几多年了,今日回来能和大家合个影,也是一件美事。尽管他此时心里不是滋味,但还是满口答应了。
  毛泽东走出松山寓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问自答的帖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