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是人是不是喝水越多越好好吗?

让我们稍微展望一下,下周会有什么新作出现呢?比如说手游大厂的《劳拉GO》,剩下的就...
使用 iPhone 6 Plus 拍摄照片后发现有模糊现象的小伙伴,现在可以马上去官网查看自己...
我知道从《最终幻想》系列被移植到 iOS 平台那一天开始,就有人在惦记着《最终幻想7》...
锋友教你打造滑动解锁界面的呼吸灯效果,越狱的朋友不妨试试。
有时候太多链接不想立即打开,不如收起来,稍后一次性打开阅读。
这是要让 Siri 跟着 Apple Music 学唱歌的节奏吗~~~
华硕又开先河了~~看来以后128GB ROM的手机都不要混了~~
如果没有《最终幻想7》本周又会是一个寂寞如雪的周末,不管是失望也好,吐槽也好,该...
现在随着游戏行业的发展,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灵感或者新的游戏出现。
《Sparkle 3: Genesis(光影穿梭 3:起源)》是开发商 Forever Entertainment S.A. 推...
也许你很久没好好写过字了——想练字,手边却总缺一支笔;刚提起笔,却少了本字帖。
不久前的 E3 展上,PS4 版《FF7》高清重制确定的消息逼出了多少玩家的泪水。随后 SE ...
掷骰子应该是一种比较公平的决定事情的方式,而且带有一定的随机性,结果不确定较强,...
时间退回到去年的9月份,当时游戏开发商 League of Monkeys 宣布即将在iOS平台当初推...
战略游戏爱好者们或许还记得 2013 年那款移植自 PC 和 MAC 的异质策略游戏《Frozen Sy...
使用 iPhone 6 Plus 拍摄照片后发现有模糊现象的小伙伴,现在可以马上去官网查看自己...
这款手写板就是便宜环保,要改进手写板的缺陷的话,价格会相应高很多,还好随着和iOS...
这是一款来自未来的 iPhone 智能底座、扫描仪、打印机,无论是造型还是使用方式和功能...
夏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所以我们要去海边,不过记得带齐工具,一方面充分发挥iPhone的性...
苹果在iPad Smart Cover上开天窗,丰富这款配件的功能,你需不需要?
昨天,一则消息使稍稍沉寂了的 iCar 传闻重燃。英国《卫报》获取了一份文件,上述苹果...
日前,苹果多款全新台式机配件现身FCC,看起来消费者会在今年夏季结束前就能看到它们...
与其他苹果产品一样,Apple Watch 也拥有丰富的第三方配件,可以实现不同的使用需求。
看许多锋友无法正确理解Retina PPi,在此我科普一下,326PPi并没有超越人眼极限,而是在一定距离下才会看不到颗粒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2559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黄钻苹果, 积分 9309, 距离下一级还需 691 积分
根据大学物理给出的凸透镜(人的眼球相当于凸透镜)最小分辨角公式:1.22*光的波长/凸透镜直径,但是人眼内屈光介质具有折射率,可见光的波长也不相同,每个人眼球的直径也不相同,经过一系列模型的修正和计算,再经过实测结果比对,理论值和实验值得到了吻合的结果,人眼睛的最小分辨角度是26.26''-35.02''(对应视力小数记法为1.7-2.3),按照平均值计算,分辨角是0.00851度,换算成弧度制为1.E-4,如果使用距离极限情况下是10厘米的话,那么两条线的距离是1.E-4*100=0.01485毫米=5.英寸,换算成ppi的话,应该是1710ppi,(近视眼或者非正常视力可能会有出入,以上按正常视力计算)所以326ppi根本达不到人眼极限,而是在一定距离(10cm?)下观看才可没有颗粒感,当然,Retina已经是很棒的屏幕了。
326ppi并不是人眼极限
<p id="rate_1700"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精神值得表扬,不过屏幕,看着舒服就行,PP.&人气 + 1
" class="mtn mbn">
<p id="rate_5752"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a
href=&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6668849&pid=&fromuid=1&&&span &你看手机看的很近吗?&/span&&/a&&人气 + 1
" class="mtn mbn">
<p id="rate_2807"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人眼有这么高PPI?.....会不会太理论值了....&人气 + 3
" class="mtn mbn">
<p id="rate_6086"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近视眼怎么样&人气 + 3
" class="mtn mbn">
<p id="rate_5232"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好科普。
以前就觉得,用更高ppi的手机,会感觉出来比320细腻点&人气 + 1
" class="mtn mbn">
<p id="rate_9429"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不明,觉厉&人气 + 1
" class="mtn mbn">
<p id="rate_2283"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虽然不懂,但是看你讲的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就给你加分了!不过说实话Retina不是&人气 + 1
" class="mtn mbn">
<p id="rate_099"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感谢分享^_^&人气 + 3
" class="mtn mbn">
<p id="rate_958"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楼主 你2吗 10cm下观看可以看到颗粒 10cm以上的距离就没颗粒 越近颗粒感&人气 + 1
" class="mtn mbn">
<p id="rate_669"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关于技术肯定顶你无疑&人气 + 1
" class="mtn mbn">
<p id="rate_0954"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虽然科普 但觉得没意义,我拼命的用眼睛看也没看出来.反而累的要命.何必折腾.&人气 -1
" class="mtn mbn">
<p id="rate_1454"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好高端!!!&人气 + 1
" class="mtn mbn">
<p id="rate_4982"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尼玛,哥贴的磨砂膜,到处是颗粒~~~下次换膜的时候好好看下有没有颗粒感&人气 + 5
" class="mtn mbn">
<p id="rate_7904"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傻逼才眼睛钻进去, 那啥S4唉。。。。&人气 + 1
" class="mtn mbn">
<p id="rate_0938"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人气 + 5
" class="mtn mbn">
<p id="rate_000"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眼睛可以动,楼主直接忽略了这个问题。&人气 + 1
" class="mtn mbn">
评分次数31
精神值得表扬,不过屏幕,看着舒服就行,PP.
人眼有这么高PPI?.....会不会太理论值了....
近视眼怎么样
以前就觉得,用更高ppi的手机,会感觉出来比320细腻点
不明,觉厉
虽然不懂,但是看你讲的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就给你加分了!不过说实话Retina不是
感谢分享^_^
楼主 你2吗 10cm下观看可以看到颗粒 10cm以上的距离就没颗粒 越近颗粒感
关于技术肯定顶你无疑
虽然科普 但觉得没意义,我拼命的用眼睛看也没看出来.反而累的要命.何必折腾.
好高端!!!
尼玛,哥贴的磨砂膜,到处是颗粒~~~下次换膜的时候好好看下有没有颗粒感
傻逼才眼睛钻进去, 那啥S4唉。。。。
眼睛可以动,楼主直接忽略了这个问题。
看不下去,直接加分
原创内容^_^
威锋有你更精彩:)
感谢分享^_^
威锋有你更精彩:)
长知识了,把那些24K狗眼的人吓回去
本来苹果就是说的在一定距离下看不出颗粒,不过貌似没人会那么近看吧
感觉好专业。
不知道楼主数据计算是否,但是道理是没错的
完全看不懂!但是可以自己去体验!由iphone4开始只要你仔细看还是看出颗粒来!
威锋有你更精彩:)这得多高的学问。。。。。。。。。。。
拿数据说话才是真,任何宣传口号都不可视为信条
我老花,屏幕压根没关心过。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1358 小时 UID
帖子 精华1
主题帖子人气
1710ppi 吓尿了。。。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298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2559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回 2楼(蓝明晨) 的帖子
引用第2楼蓝明晨于 20:05发表的
:科普么?......对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120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Re:看许多锋友无法正确理解Retina PPi,在此我再详细解释一下,326PPi并没有超越人眼极
我近视的看一般的手机都没有颗粒感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739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2559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革命尚未成功,技术还需努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1873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1710ppi……我看这辈子是等不到了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350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感谢分享^_^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2662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对畅想未来于 20:15在楼主发表的主题评分:人气:+1;
根据大学物理给出的凸透镜(人的眼球相当于凸透镜)最小分辨角公式:1.22*光的波长/凸透镜直径,但是人眼内屈光介质具有折射率,可见光的波长也不相同,每个人眼球的直径也不相同,经过一系列模型的修正和计算,再经过实测结果比对,理论值和实验值得到了吻合的结果,人眼睛的最小分辨角度 ..近视眼5米外男女不分,10米外人畜不分,retina屏幕绝对完美了^_^
威锋旗下产品
Hi~我是威威!
沪ICP备号-1 丨 深公安网监备案号 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Powered by Discuz!极限是人越多越好吗?_百度知道
极限是人越多越好吗?
求解啊啊啊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通过次数越多奖励越多
但也没多到哪去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如果人类的知识越来越多,增长速度远超人类寿命增长,会不会没有人可以掌握以前的人类知识进而人类无法进步?
按投票排序
已经有相似的问题了:不过由于目前的一些答案,我愿意再重复一遍:知识不是砖头,学习不是堆砌。人类知识体系的进步,不是表现在「知道得越来越多」,更多是表现在知识越来越成体系。是的,目前的知识体系,早就不是一辈子可以学完的了。但是这个体系仍然在发展。局部的进展,不需要掌握所有知识,只需在几个方向上深入学习即可。不同领域间的思维和方法可以互相借鉴,互通有无后分别都得到发展。科学研究从个人英雄时代进入团队协作,学科交叉带来许多新的成果。数学化、抽象化等趋势,使体系更加紧密和完善,体系并未出现臃肿。合作和交叉是明显的趋势,我不知道以下这些话有什么根据!知识越来越多,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人的眼界和思考却越来越被一个更狭窄的领域所束缚,或者面对每天汹涌的信息噪音不知所措。世界不再是世界,而是很多块碎片拼起来的世界,再聪明的人,都只能从自己的那个井眼看世界,每个人都在盲人摸象。如果一个从事科研的人处在这样的状态,被淘汰真是早晚的事。人类获取的新知识,并不是简单堆砌起来的,而是不断理解消化,浓缩精华。事实上,所谓「新」知识,多数都是「旧」知识浓缩而来,并不是凭空出现。同一个数学定理,会有更抽象,更一般的形式。同一个物理现象,会有适用范围更广的理论。经过这样的消化,积累起来的大量信息或早期认知,会浓缩于少数几个简单而精华的公式或定律,这才是真正的「知识」。之后还会继续简化和抽象,相互之间会发生联系,最后可能合并;那些不必要,不方便的内容,会被淘汰。整体趋势上,整个知识体系的规模的确是越来越庞大,但普通人可以接触、能够学习和理解的内容也越来越多。理解的深入,不是信息的大量积累,也不是超强记忆力,而恰恰表现为通过较少学习掌握所需能力。来自评论的总结:知识的「量」某种意义上是在减少而不是增加,知识体系完全可以规模有限,内容无限。
问题所指是部分成立的。苏桑o桑塔格说瓦尔特o本雅明()是「欧洲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什么意思呢,在本雅明和本雅明之前,欧洲常会有知识分子,站在一个又宽又广的高处,审视人类的知识和文明,发出劝告和警示;而在此之后的所谓「知识分子」,不过是收缩在某个学科体系的知识边界内的「专家」,或者专业人士,他们精通某一个细微局部的知识,而对此外的认识与普通人无异。如果我们看今天的博士论文,也会发现,20多年的学习,10年的专业训练,最后不过是让他们极为精通某一个细小的点。所以,今天这个世界的知识精英,只是关注自己如何获得所属的「科学共同体」的认可。他们可以解决各种各样专门具体的问题,却对整体、宏观的问题感到茫然无措。也就是说,人类知识总量的急剧膨胀,把每个聪明人赶至逼仄的小巷,使我们不再拥有理解和思考这个时代的「智慧」。前几年国内流行的「国学EMBA班」,正是在这种尴尬下产生的怪胎。由于我们今天缺少具有能在战略层面思考的商业思想家,所以那些企业老总们只能穿凿附会地从古人那里汲取灵感。今天的知识青年,自动自发地成为他们自己专业的辩护士,他们千方百计地展现自己的「专业性」,为习得和表达一个个理论、概念和公式而欢呼雀跃。可是理论,不过是现实在某个侧面的映射。谁又能告诉我,他真正理解了眼前的这个斑驳的世界?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整体,出于观察和思考的方便,先人们把它分割成一个个学科,然后学科不断地发展,发展积淀成历史,学术的历史又演变成学术的政治,有祖师、有权威、有主席、有主编,于是每一个学科成立了自己的封闭王国。从此,世界不再是世界,而是很多块碎片拼起来的世界,再聪明的人,都只能从自己的那个井眼看世界,每个人都在盲人摸象。所以,难以如愿在大学获得一份教职的本雅明成了欧洲最后一个知识分子。正如题主所担忧的,知识越来越多,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人的眼界和思考却越来越被一个更狭窄的领域所束缚,或者面对每天汹涌的信息噪音不知所措。而我们面临的最大风险,不在于人类不会再进步,而在于人类可能已经丧失了,应该向何处迈步的判断力。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也曾经考虑过。我觉得是不会的。13世纪的时候,学习文艺要花6年时间才能拿到硕士学位,而其学到的东西我们大概高中三年就能学完了。过去学到博士才开始研究的微积分,如今是高中教材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的速度也在加快。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过去难以接触到的资料,现在触手可得。过去只能靠教师讲,现在可以用多媒体的手段来传授。过去是无差别的大课堂教学,未来可能利用科技创造因应个人水平而进行个人化的教学。而且由于信息的便利,时间的利用率也越来越高。同时,社会科技发展高度分工。不同的人钻研不同的问题。再者,人类寿命也随着科技水平增长而不断上升,生产力提高,导致真正必须用于工作的时间也越来越低,所以能够用于学习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另一方面,信息存储的便捷化,也使得记忆的工作没有原来重要了。很多记忆性的学习,越来越不被重视。未来有可能产生大脑外挂存储器、运算器。你就更不需要花时间记忆任何特定内容和方法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知识面的拓展积累本就没有所谓的方向性,因为所有的方向都是有增无减的。如果将知识面的积累比作一个不断撑起的类球体,球半径比作某个方向的知识积累的深度,则其中心处代表人类出生时的一无所知,那么题主所言的局限可以描述为,在一个有局限的生命里,一个人在某个方向掌握不了全部的知识,即任意一个方向都无法赶到球表面进一步撑起球体。那么至少在积累知识面还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的时候,总有一个薄弱的地方,总有一个未曾深入的领域。即使真的已经各个方向各个领域的知识积累都已经到达了新人类还来不及掌握的程度(这已经超出现在的可预见范围了,所以我就胡来了),那么意味着在这之前,必定有一些传统的东西将要被打破。我的猜想是人类拥有了快速学习(基因传承?)和扩充脑容量高效脑处理(生物芯片?)的技术。
很久之前想过这个问题,我觉得会。以数学为例,像学习随机过程必须先掌握概率论一样,随着理论不断推进,人类学习需要的准备时间越来越长,单就个体来说,以前博士是平均年龄是多大?(没数据。但二十几岁的博士不在少数吧)现在读博士30几岁没有科研成果的有的是。不管电子技术怎么发展,除非有朝一日电脑可以代替人脑,(我觉得这就离黑客帝国不远了),否则必然有一天人类连做科研的学习准备都完不成。那时就是人类文明的顶点。我认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至今没有见过外星人。(因为文明最终在逾越距离之前都衰退了。)
针对你的问题,我先问三个问题!第一: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能把人类所知道的的知识全部掌握?
第二:难道一定是要靠书本上的死板知识堆砌起来才能实现人类来腾飞么?
第三:你认为人类的伟大在于博学还是创造?知识的不断积累不仅体现在对现有知识的补充和完善,更是对原有的知识修正 重构 甚至是否定!当有一天人类发现以往的科学知识都是片面 肤浅的时候,用新的知识全部替换,你还会记住它干嘛?
被冷哥带来的。。。稍微补充一下吧。。。 说的是一部分。。即知识的获取速度随着知识总量的增长呈正比增长。但这是一个理想状态。。是单纯从科学技术层面考虑。。有一种隐患是在政治经济的影响下,知识获取本身被垄断,从而导致社会的彻底分层,只有高等教育的人的子女才能获得高等教育。。在考虑到生物学的发展,既然有可能产生外挂存储这种东西,那么也就可能产生超级教育这种东西,对人类进行整体提高(包括艺术,创造等其他非记忆类素质)。在给与一定的时间进行分化,则几代人下来,就会产生巨大的鸿沟。。要么超级教育人本身成为新的高等物种。。要么整个人类被鸿沟摧毁。。相关剧情可以参考刘慈欣的《赡养人类》。。
我明白楼主的忧虑,我自己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但是,我想楼主的担忧是多余的。1、我们应该首先界定一下“知识”的定义是什么?其实,我们常常混淆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区别。有个DIKW模型如下:艾略特写的诗《岩石》(The Rock)中的句子:“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 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大意是“知识中的智慧我们在哪里丢失?资讯中的知识我们在哪里丢失?进而有人提出了DIKW模型,如下图:2、关于“知识”的用处问题,在任正非最近的一次讲话中有一个观点如下:“最近胡厚崑写了篇文章《数字社会的下一波浪潮》,就专门讲“过去拥有的知识已经没有意义了”,知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视野。我做过一个测试,让服务员制作榴弹炮,他们之前对榴弹炮完全没有概念,通过上网搜索原理和图纸,之前完全不懂榴弹炮的人瞬间就进入了这个领域。 高级干部与专家要多参加国际会议,多“喝咖啡”,与人碰撞,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擦出火花,回来写个心得,你可能觉得没有什么,但也许就点燃了熊熊大火让别人成功了,只要我们这个群体里有人成功了就是你的贡献。公司有这么多务虚会就是为了找到正确的战略定位。这就叫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3、所以,某种程度上,我认为,我们只是很难全部掌握过往人类文明所积累的数据、信息,但是去应用这些才能成为你的知识,数据、信息不内化成你的东西,就不能称之为你自己的知识。4、当然,人类的进步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很多前人求证多年的知识如今已经成了常识,比如,我们使用的勾股定理,前人可以要论证很久并验证,现在我们只需要一堂课就可以掌握,这不就是一种效率嘛?5、如果说到比知识更高一层的东西,哲学观、世界观、历史观、宗教、人性这些东西,多少先贤和现世及后代精英都会不断探索,这些高度概括的领域,很经典也很抽象。我们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也很难量化了。
我是一名在田间耕种的农民。父辈告诉我,风车需要风的吹拂,水车需要水的流动,地里的泥土,需要锄头的触碰才能变得松软。我将它们作为亘古不变的知识牢牢地记了下来,在往后岁月的某日,当一个小孩问起来的时候,也把这些知识告诉了他。他一脸若有所思的表情,显得十分可爱。******************************我是一名在工房工作的工人。工匠告诉我,矿石需要火的抚慰,刀剑需要锤的鞭策,炽热的铁器,需要冷水的刺激才能变得锋利。我将它们作为古老传承的使命牢牢地记了下来,在往后岁月的某日,当一个青年人问起来的时候,也把这些使命告诉了他。他一脸若有所思的表情,显得睿智而神秘。******************************我是一名在实验小学读书的小学生。今天自然老师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学习到一些知识。于是他让我们照着黑板上的话开始念。“任何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平衡力的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物体在受到合外力的作用时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的惯性质量成正比。”“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他告诉我们,虽然我们现在还不懂,但是等到我们以后明白这些话的时候,哪怕我们没有真切地踩过农田的土地,也能知道风车是如何转动,水车是如何旋转;哪怕我们没有真实地进入到一家工房,也能知道矿石是如何冶炼,刀剑是如何成型。他说,我们要感谢一个叫做牛顿的人。听见这个名字,虽然我不曾见过这个人,但我的眼前总会出现一副画面。一个懵懂的小孩,坐在一个老农的旁边,听他讲万物的萌生。一个求知的青年,站在一个工人的旁边,看他展现造物的神奇。而他坐在房间里,在堆积如山的稿纸中推导出一个个公式和规律。我想,上帝创造出牛顿来的时候,一定是觉得这个世界上的知识太多了吧。
以前看过搞学术的相关的讨论,看过点科幻小说,yy过这个问题。知识系统越来越庞大,电脑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面对几乎无穷大的宇宙,人类这种生物的发展能力的局限性会越来越凸现出来:生命体脆弱,寿命有限制,一个人记忆力再好也是有限的等。这样如何冲出地球,走出太阳系,面向银河系?这时候人类的进化过程可能是这样:身体一部分机械化,延长寿命。大脑和智能电脑结合,提高思考能力,这个过程可能会放弃人类的外形放弃实体,以程序的状态存在。后来看了攻壳机动队,神作无误,意外发现我yy的和作品框架差不多,但找个茬就是我觉得里面的人类和改造人的关系过于和谐了。从人类求知欲的角度来讲,人类的形态,感情等都是限制,为什么不改成更实用的外形?如果机械和程序化了,为什么还要有性欲和食欲?感情这种影响理性思考,本质只是大脑一些化学反应,让人类作为生物更容易生存下来的东西还有必要存在?那个时候,人类的求知欲会和人类的整个生物属性(繁衍后代的性欲食欲感情等)产生激烈的分歧,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是可以确定整个世界以及社会的规则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科幻作品里的外星人和未来机械人都是人类形态只是现在人美好的幻想罢了,只不过这个形态能让现在生物的人产生认同感。后来继续瞎想,失去了生物的本能,那时候除了求知欲,进化的“人类”的存在意义会是什么?是什么生存状态?发现这些问题不会有答案了,现在的人不可能能够想象得到,就像蚊虫不可能思考得出人类的生存状态。瞎想了这些东西后,
明白了从宇宙和未来的角度讲,人类这种生物是多么的渺小。也明白了一些人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原因,因为他们活在了另一个世界。刘慈欣说过,分不清科幻与生活界限的人,没什么好下场。当然我不会回不来,默默打开迅雷云播,来吧,让生物本能的力量充斥于我把!咦,走题了,算了就当扯扯淡。
我在想一个概念,是「科技黑箱」。
电脑,交给你,你有图形界面,你不必懂汇编语言或者摆弄晶体管。学一种高级语言,依然可以【从这里】研究下去。
物理,交给你,你不太懂它。有人给你很多高等公式,要你根据它们给出一个普适模型。你们还在研究SM,你不懂,但你了解了最后的部分,就可以【从这里】设计实验。
说起来,公式都是黑箱,你不必知道推导过程就可以拿来用。(省去了很多麻烦)
我们可不可以制造很多这样的黑箱,你不懂太多的原理,却可以直接拿来用,研究更深的领域。再造黑箱,留给后人。
我不会钻木取火,不会用火石。
我只会用打火机点火。
我不知道打火机是什么原理。
知乎告诉我们,未来是一个比谁能更精确的速率的调动准确的丰富的数据库的时代。一句话说明白的问题分析这么多,你们一定适应不了下个时代。。。Google Glass,我爱你。
有一个理论叫做奇点效应,就不搬运了,百度下就好。
我几年前就有这样的感觉了,我认为有可能产生这种结局。知识不断的丰富,体系不断的庞大和细化,最后细化到极致(受到人类的生理和技术限制),在每一个极其细化的领域都很少有人可以完成全部学习,更无法进行推动性的创造,那么科学进步或许就会非常缓慢甚至停滞了吧。人生下来是没有知识的,虽然文字将人类集体的知识保存和流传,但是没有更好的方式将他迅速导入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创造能力的人类大脑,那么知识的增长是有极限的。除非发生了以下变革:1)人类有更好的获得已有知识的方式,以往知识可以更快输入大脑,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工作;2)人类与机器深度融合、合作,机器可以真正作为人类大脑的外置存储器,可以更高效精确地提取需要的信息进行创造,那么人类不需要获得某一领域所有基础知识就可以进行思维创造;3)把科技发展的事情完全交给机器,像很多科幻中描述的那样,出现超级电脑,可以进行创造工作的。
封装,这个非常重要。使得任何人可以专攻非常小的一项。
其实学习时间不用超过寿命,超过人创新思维活跃期就已经是很大问题了。当代科研的困境之一在于,局域复杂度积累已经到了学习年限不断延长,真正能触及前沿已然思想固化中年人的尴尬境地。可以看看看过往划时代发现会发现大多在缔造者三十岁之前提出,而这是当代学研究者连专科门都未入的年龄。所以人工智能可能是一定地步后科技进步的必要辅助甚至是未来科研主体了
真要到了那个地步,我想相对论量子理论都会成为常识,而变的不需要专门学习
已经被很多人回答了。写在那么下面应该没人看,还是想整理一下思路回答这个问题。问题其实可以表述为知无涯而生有涯,有限的生命无法完成基础学习而没有时间去进步。这个逻辑的基础是知识增长速度远超人类寿命增长,知识增长必须基于学习前人的知识的基础上。信息爆炸是事实,信息-知识的沉淀有多高的比例待疑,毕竟怀疑-假设-求证的链条,对前人来说工作量巨大,但对后人而言,只需要理解求证就可以了。毕竟大家大一的高数,已经比肩了牛顿时代的顶尖科学。用已有的知识解释未知的事物不是科学这不是不可知论,只是说,在每个科学飞跃的关头,都不是靠知识的堆积,尤其不靠个人知识的堆积完成的。这一点,得感谢这是一个逻辑支持的世界,更重要的是科学认识方法的培养,而不是应试教育。毕竟,单纯的记忆,计算机要远远强于我们的大脑。
除非是在无穷大的知识面前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毕竟是以有限对无限。否则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首先知识不可能无穷无尽。其次人不需要学到所有知识。再次随着技术发展人们会有越来越多简单的学习方法,甚至不需要学习,只要你会使用就可以,这也是科技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傻瓜式的应用。最后,人类在灭亡之前都不会积累到人类学不完的知识,毕竟人类是不打架不舒服星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是不是喝水越多越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