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中国有几个名族有什么族

【瑜丫原创】【中国56民族有趣婚俗大起底,你——造吗?】-经验分享-主版-上海中国婚博会官方社区
微信筹婚更简单
上海站[切换]
当前位置:&&&
【瑜丫原创】【中国56民族有趣婚俗大起底,你——造吗?】
写在最开始
霸王餐第一个星期的最后一天,今天送GG回魔都的时候心里很不开心,晚上写帖子的动力都没有,还好之前因为自己的爱好整理了一些中国56个民族的一些婚俗文化以及婚庆服饰,这会刚好可以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吧,这个算是一个涨知识的帖子吗?~个人是个对中国的文化比较有兴趣但是历史又非常差的妹纸,所以帖子里要是有哪些地方写错了还请各位MM们指正,瑜丫一定虚心接受的。
注:关于各个民族的婚俗文化这个肯定不是瑜丫原创码子的了啊,不然也不可能写那么多,另外瑜丫也没有那么厉害的拉知道那么多知识,所以这部分严格来说不能算原创,不过瑜丫觉得既然那么辛苦的整理了那么多资料,找图片找婚俗花费了我断断续续一个多礼拜的时间,56个民族的一一看过来留下觉得有用点的文字,所以这篇文章还是厚脸皮冠上了原创的字眼拉~管管们审帖子的时候拜托手下留情啊~
在这篇文章里你将看到内容
中国各个民族的婚庆服饰
各个民族的相关婚俗习惯
中国各个民族的婚庆服饰
各个民族的相关婚俗(部分)
瑜丫先给大家罗列下中国的56个民族的名字及相应人口数,然后会按照人口密度做一个相应的依次简介:
&&&&&&1&汉族&115940万人
  11&布依族&2,971,460
  21&僳僳族&634,912
  2&壮族&16,178,811
  12&侗族&2,960,293
  22&仡佬族&579,357
  3&满族&10,682,263
  13&瑶族&2,637,421
  23&东乡族&513,805
  4&回族&9,816,802
  14&朝鲜族&1,923,842
  24&拉祜族&453,705
  5&苗族&8,940,116
  15&白族&1,858,063
& &&&25&水族&406,902
  6&维吾尔族&8,399,393
  16&哈尼族&1,439,673
  26&佤族&396,610
  7&土家族&8,028,133
  17&哈萨克族&1,250,458
  27&纳西族&308,839
  8&彝族&7,762,286
  18&黎族&1,247,814
  28&羌族&306,072
  9&蒙古族&5,813,947
  19&傣族&1,158,989
  29&土族&241,198
  10&藏族&5,416,021
  20&畲族&709,592
  30&仫佬族&207,352
  31&锡伯族&188,824
  41&鄂温克族&30,505
  51&鄂伦春族&8,196
  32&柯尔克孜族&160,823
  42&怒族&28,759
  52&独龙族&7,426
  33&达斡尔族&132,394
  43&京族&22,517
  53&塔塔尔族&4,890
  34&景颇族&132,143
  44&基诺族&20,899
  54&赫哲族&4,640
  35&毛南族&107,166
  45&德昂族&17,935
  55&高山族&4,461
  36&撒拉族&104,503
  46&保安族&16,505
  56&珞巴族&2,965
  37&布朗族&91,882
  47&俄罗斯族&15,609
  38&塔吉克族&41,028
  48&裕固族&13,719
  39&阿昌族&33,936
  49&乌孜别克族&12,370
  40&普米族&33,600
  50&门巴族&8,923
&汉族作为中国人数最为众多的第一大民族,各方面的文化历史都是比较悠久的,而且也是最多人遵循的,当然瑜丫也是标准的汉族人之一啦。汉族先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汉族人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还一直记得每次说壮族总要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既然能有一个自治区,那么人数也自然是不小的了,不过壮族的人群也是不单单只有广西有拉,据瑜丫查询其实云南也是有的哦,而云南壮族的婚礼四部曲是接亲、送亲、成亲和回门。他们的婚礼也像他们招待宾客的糖茶一样,甜津津而耐人寻味。总的来说这个四部曲我们也都是有的,不是特别稀奇。
在瑜丫的记忆里满族可是贵族啊,清朝的统治阶级,看来不少清宫大剧所以对于其中的婚俗理解也自然是略知一二拉,满族婚礼有比较固定和较为繁琐的礼节,散居在各地的满族举行婚礼的过程也略有出入,但总的过程可归纳为:相看、送小礼、过彩礼、婚礼四门五个部分。结婚前一天,新娘由陪娘陪伴,坐轿或坐车到男方家附近预先借好的住处下榻,俗称&打下墅&,第二天由男方在下榻处迎娶新娘。这种风俗源于历史上清朝军队多年征战,长年不归,满族姑娘赴军营完婚,需先在军营附近借房暂住,久而久之,便成一俗,现此俗已变,改为在女方家迎娶。
4.回族:(卤煮真的被惊艳到拉)
关于回族楼主了解的不多,所以也特地去度了一下,回族青年男女结婚一般都选择星期五为婚期,因为这一天在回族的习惯中认为是吉利的日子。回族规定斋月期间不得举行婚礼。回族婚姻受伊斯兰教影响较大,《古兰经》规定,女孩九岁,男孩十二岁为&出幼&,即少年时期结束,可以结婚。因此,伊斯兰教流行地区早婚现象较严重。在通婚范围上,回族限制同乳兄弟姐妹结婚,同时,实行严格的单向民族内婚,即回族男性可娶其他族女子为妻,回族女性决不能与其他族的男性通婚。&回族青年男女,经过各种场合的互相接触和了解,认为对方是自己的心上人,那么小伙子就会把真情坦率地告知双亲,接着便请求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为介绍人往姑娘家求亲。如果双方对这门亲事都满意,下一步便是抉择吉日举行订婚仪式。
&苗族古代婚姻曾经历过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等形态。实行一夫一妻制以后,婚姻缔结有自主婚和包办婚两种。结婚年龄一般在16岁至23岁左右,男性婚龄稍比女性大些。苗族社会严格恪守着一夫一妻制和宗支之内,血族之外的婚制。苗族青年男女多是通过游方,双方自愿就可以互为配偶,建立家庭。其限制只要不是同宗共祖祭鼓(指有共同父系血缘关系的后代),就可以结婚。姨婊之间的子女均视为亲近同胞,禁止通婚。亲戚间不同辈份不能通婚。有的在历史上因婚姻或其它纠纷涉及诉讼,经发誓过不通婚。过去有些苗寨男女不与本民族中的不同方言的人通婚,通婚对象在本寨几个姓氏成员中选择。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都不愿与不同民族通婚。有的苗族宗支甚至不愿与不同服饰的苗族结亲,宁愿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以外的寨子里找服饰相同的苗族通婚。
6.维吾尔族:
&一般来说,男方家长不能单独去提亲,而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陪同一起去,或是请亲属一起去。这样女方家才会接待,并认为有人郑重其事登门提亲,感到光彩,会非常高兴。提亲时,男方要准备给姑娘一套质量较好的衣料、一些盐、方块糖和五个馕(有的地区带7个或9个馕),作为见面礼。礼品中的盐和馕都含有深刻的意义。男方向女方家提出攀亲的要求后,女方一般不马上答复,要和家人和女儿进行商量,并对男方家的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如果同意,即答复男方,若不同意,也要通知男方。假若答应了这门亲事,则要把这门亲事公开,青年男女便可以来往,进行“合法”的恋爱,增进相互间的了解。维吾尔把这种提亲的程序称为“拜西馕塔西拉西”(意为试探)。&提亲被同意后,紧接着是准备彩礼和举行订亲仪式。彩礼是维吾尔婚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彩礼的数量与质量都和双方的经济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女方家提供彩礼的清单,最后经过男女双方家长商量后来确定。为了解决彩礼中的矛盾和分歧,要请一位双方都信赖的中间人,由中间人进行调解,最后达到一致的意见。&&
7.土家族:
湘西土家族姑娘在出嫁的当天晚上,有锅灰涂抹“模米”的风俗。新娘在婚礼上的哭嫁歌,是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谁家的姑娘不善于哭,就会被认为才低贤劣。哭的时间在出嫁的七至二十天就开始了,到新娘被送上花轿时,才算结束。
男女青年相识和相恋后,双方都情投意合,称心如意,男方父母就请结摩选取一吉日,并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后,就为他们举行婚礼。婚礼举行前几天,姑娘要减饭减水,临出嫁前更是不准吃喝。这种&新娘子饿食饿水&的习俗主要来自彝族&虎妻&的传说,同时也为了避免在迎娶的路上解大小便-彝族认为那样是不吉利的。
9.蒙古族:
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女方家陪嫁的东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钥匙由女方家送亲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后,由新郎的母亲拿钱来赎钥匙,再交给新娘。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贴有红纸的猪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为礼物又让女方家用于招待宾客。
藏族婚俗有旧婚俗和新婚俗之分,旧婚俗多数是包办,父母有养育和解决子女婚姻的责任,子女只有服从和孝敬父母的义务,过去找媳妇或赘女婿,子女是没有权利过问的。新婚俗是恋爱结婚基本上父母不包办代替,多为自由婚姻,男女恋爱,告知父母,再行习惯手续,最终成婚,但仍然基本遵循过去遗留下来的求婚、订婚和婚礼程序。嫁妆的多少,根据各人的经济地位不同而有所差别,但其中必有小铜菩萨一尊、经书一册、佛塔一个。据说是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时,就是带这三件物品,所以
一直流传下来,成为婚仪嫁妆必备之物。嫁妆清点完毕,便把清单放在高脚上,置于新郎面前,意思是交给他收起。
宴请宾客和交接仪式完了以后,新娘才出房门,与家人同乐。
11.布依族:
(上面是新娘,下面的右边这个是新郎)
布依族青年男女到了十六、七岁,就已经熟练收拾打扮并学会了初次见面的山歌,学会了吹口哨、吹木叶,&小伙子一旦中意了某个姑娘,先是吹口哨或吹木叶让对方留住。这时姑娘们会停走或原地坐下,小伙子当即会唱出山歌来试探女方。若女方有意,就还歌,互相对答。反之,姑娘们窃窃一笑,又继续赶路,小伙子也不必再唱,&姑娘喜欢小伙子后,“客歌”(问路歌)可进一步深入至“花园歌”(情歌)。每年新春佳节,从正月初一到三十的一个月里,各寨的后生们都要走村串寨,寻找姑娘丢花包。滇南的布依族青年交往一般采取“唱花歌”的形式,“唱花歌”白天在街头巷尾或山坡上进行,夜晚则在村中。在布依族聚居的贵州镇宁扁担山,青年喜爱在“浪哨”中寻觅伴侣。贵州都匀的布依族在闹新房中,有要“荷包”的习俗。一般先唱“荷包歌”,二人一对,一个唱,一个帮腔。必须唱满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个荷包。
&侗族大部分地区结婚多在春节期间举行。春节前后,许多新婚夫妇双方家庭都要举行隆重的婚庆活动。这种活动称为“吃糯米饭”。婚庆这天,男青年穿着一新,挑着青、红、黄、绿等各色糯米饭和猪肉、米酒,拥着新郎往岳父母家走去。途中,被新娘的同伴们拦住,以草标,用具或其他农作物为障碍,堵住路口,同人伙子对起《拦路歌》。一道道关卡靠唱歌打开。到了大门前,响起迎客礼炮,众亲友出门把新郎和同伴迎进房中,一起吃饭。饭毕,新郎一行在炮声中,担着新娘的衣服、头帕、侗锦和尖顶船形绣花鞋,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告辞。姑娘组织群送,依依而别。但是,新娘没有跟新郎走,只算举行了结婚仪式。以后逢年过节,才到夫家小住几天。
&在瑶族的家庭里,父母很早就为子女订婚,订婚前要请祭师将男女双方各命属相来对照合婚书,能相配才能订婚。瑶族的婚礼要举行三天三夜:第一天是新郎家到新娘家过(送)礼;第二天是娘家的送亲队伍将新娘送到男方家,但不能进门,等到半夜举行仪式后才能进家门;第三天夜里新郎、新娘进行拜堂后待天亮时男方家将定金付给女方家人,置办酒宴将娘家人及送亲的亲属送走后,婚礼才算结束。一对新人才能进入洞房,共度蜜月。
14.朝鲜族:
&女方在新郎下马的地方放一条麻袋,麻袋里装的稻谷之类的粮食,新郎下马时第一脚必须踩在这个麻袋上,意味着将来新郎新娘婚后稻谷满仓,生活富裕,表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新郎到新娘家之后,被引到“新郎房”前院,地上铺有席或者毯子。新娘家铺席时往往有人在席子暗处搞些名堂,想让新郎把雁推翻。在婚礼上推木雁,象征着爱情忠贞不渝,白头到老。
按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就
嫂,但这种现象现在已不多见。
16.哈尼族:
“捶新郎”:新平等地自称卡多的哈尼族,迎亲时有一幕新娘“捶新郎”的喜剧。迎亲队到了女家,主客寒喧几句就开怀畅饮,双方家长也在那里大吃大喝,说东道西,似乎忘了这天是新娘出嫁的日子。过了好一阵子,头系红绸、胸前挂满银饰的新娘,才羞涩地缓缓出现在迎亲队前。当走到新郎面前时,她突然愠怒于色,举起双手向新郎劈头盖脸地捶去。这时,大家起哄助兴。只见新娘又哭又捶,新郎则东躲西闪,毫不还手。当新娘捶够了,突然破涕为笑时,新郎这才说“现在该走了吧”。在难分难舍之际,母女俩抱着又哭又唱。此时,新娘的兄弟姐妹强行把她俩分开,背起新娘就往外跑,迎亲队也尾随而去。据说,“捶新郎”的本意是考验新郎对爱情的忠诚。
17.哈萨克族:
新娘到新郎家时,新郎家要举行迎娶仪式。新娘被送进公婆家门时,由一个胳膊上系有各色布、手持嫩树枝的人唱《别他夏尔》歌(揭面纱歌)。歌唱完后揭开新娘的面纱,向众人介绍,并且向新娘劝诫、忠告。新娘向公婆等行礼,向炉火内倒油。油燃起来时在座的人都口念“火娘娘,油娘娘,给我们把福降”。这是哈萨克人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前的拜火风俗的遗传。 & 18.黎族:
黎族人在举行婚礼仪式时也用种种方式求得平安吉祥,他们的做法很独特。在结婚的那天,男方派几个亲属或好友带一些酒肉槟榔等到女家接新娘。在男方到女家之后,要马上把槟榔破开分给众人吃。当天下午女家请来几位妇女和几位男子作新娘的伴行。因为黎族结婚没有坐轿子的习俗,新娘便跟着迎亲的人步行到男家。在路上如果碰上山猪、蛇或死鸟等,新娘得立即转回娘家告诉父母。父母就要立即请来巫师,让他杀鸡驱邪。否则认为会给男家带去不吉利。驱邪后大家再次上路。当新娘到达男家门前时,新郎和他的父母及其亲属站在门口相迎。男家事先请来的巫师拿着一把剪刀跟在新娘后面,一边口念咒语,一边舞弄手中的剪刀,同时乱撒饭粒,送嫁的人也跟着拿些饭粒撒在地上。最后巫师用剪刀打破一个生鸡蛋认为这样鬼就不会缠绕新娘,使日后一家得到平安。
在傣族,是男嫁女。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是要嫁出去的,而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则会把女婿娶回家门。&在傣族的传统意识中,男人需要出家一段时间才算得上有文化的上等人,而奘房(即寺庙)不过是他们暂时的学校,奘房附近必有大青树,大青树下也不乏美丽动人的傣家小朴哨(姑娘):傣族小和尚是可以串朴哨(谈恋爱)的!&在傣族,少男少女从很小就开始了谈恋爱,这便有了“小和尚谈恋爱”的风俗习惯。在乡镇的街头,你常会看到很小的男孩子身着和尚服饰,骑着自行车,后面带着如花似玉的傣族少女在街头穿行。这是一个清青春醇的爱的故事,它带着浓浓的民族风俗,在这地处群山深处的傣家山寨,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畲族人家有着极其隆重热闹的婚俗,新娘要由8位赤娘陪伴进行婚礼中的各项仪式,取双喜之意。畲族的迎亲仪式与过程是对新郎迎亲队伍的一次综合考验,只有能歌善舞、机灵敏捷、酒量豪爽的赤郎才能帮助新郎顺利过关。第一关“杉刺”拦路,以歌代题。来到新娘家的中堂,赤郎开始过第二关,赤娘们端上“宝塔茶”,5个茶碗叠成宝塔状,赤郎须自己用嘴衔取塔顶一碗,将余下4碗分发4人,仰脖喝干茶水,随后将碗送还女方,难度非常之大。接着迎亲者送上礼品,请亲家伯清点,马上进入第三关“借镬”(意为男方借女方炊具办酒席)、第四关“杀鸡”、第五关“对歌”,连连考验。
傈僳族是个尚酒的民族,求婚时,以酒为礼,媒人斟酒给女方父母,女方父母喝下了酒,就意味着同意了婚事。据说傈僳族音节文字创造者哇忍波年轻时因家境贫寒,无酒求亲,亲事一度搁置,后来幸亏舅舅送来了酒,才得以缔结姻缘。这酒显然是通向幸福的一种桥梁,是传情达意的媒介。双方决定姻缘后,男方还要送上聘礼,由媒人作中介议定,以牛为象征性的名目,实际上往往以锅、酒、布、兽皮等代替,有贫寒者甚至无替代之物,但也可以在婚后补送。送过聘礼,便选一个日子,男女双方家人亲戚聚集在一起,又以酒为愿。定婚者所喝之酒就称“同心酒”,以此象征心与心相连,再难以分离了。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家庭宴请宾客,迎亲队伍带酒、馒头、猪肉和象征着光明的松明往女方家,队伍中心有舅舅和媒人。到女方家后,迎亲者邀众对歌跳舞,成一种热闹的气氛。次日,新娘离家,多由母亲陪送,送亲队伍相随,有的还边走边歌,在男方家门口又要隔门对歌。新人进门,拜认公婆。此后欢宴宾客,到晚上,就在院中烧燃篝火。村人围火歌舞,常常酒酣歌畅,舞乐人乐,不知夜深。
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着许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类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比如,订婚时,要吃“鸡卦酒”,这是杀鸡后用鸡股骨占卜求吉利。“鸡卦”谐音“吉利的卦”,目前已不再按原始的“神判”那种形式去细细讲究鸡股骨上的纹样是吉是凶,而是把吃订婚酒统统称吃“鸡(吉)卦酒”。吃“鸡卦酒”是在姑娘家举行的,未来的女婿上未婚妻家认岳父母,向岳父母敬献“鸡卦酒”,第一碗酒必先敬献给岳母,岳父在吃第二碗酒时也要恭维老伴一番,说“娃娃是她养大的,要由他娘作主。”有人说,这是人类母权制在婚姻上由母亲做主的遗风。仡佬族女人出嫁时要自动打掉上颚大齿1-2颗,说是怕女人伤害夫家而产生的习俗。夫家视处女为一种可畏的东西,需打掉牙然后才敢与之成婚,个中古远民俗遗风意味深长。还有“把门枋”、“追姑娘”和“打湿亲”习俗,在仡佬族婚俗里也很有特色。“把门枋”是新娘离家出嫁时,要双手紧紧地拉着门枋表示不肯离去。这时候,媒人就要过来强行拉开新娘的双手,牵着新娘离开娘家。“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声号哭,唱“哭嫁歌”。出嫁前还要乘人“不备”而“逃跑”,让嫁家婶娘嫂子等女亲戚把她找回来。离娘家出嫁前要拜别娘家祖宗,姑娘的父亲要解开她衣领边的扣袢,表示出嫁了的闺女已不是本家氏族的成员而加入夫家氏族中去了。“打湿亲”则是在新娘娶进夫家之时,一跨进屋,就要用夫家准备好的清水洒向接亲的人。传说这样可让清水淋去邪魔求个吉利。还有一些和别的民族相异的,即仡佬族往往是新娘出嫁时,要撑着伞由迎亲和送亲的人伴送步行到婆家。到夫家后也不兴拜堂,直接就被引入洞房。嫁妆也不是在出嫁的喜日里带到婆家的,而是在生下头胎小孩满月后,才由娘家把嫁妆送到夫家。仡佬族的婚姻,多为父母包办,重彩礼,现在也改变了,选择吉日后,迎亲这天,新娘由接青人和送亲人陪同撑着伞步行到婆家不拜堂,直接把新娘引入洞房。
23东乡族(这个应该不是婚服,但是找了好久都找不到结婚的服饰,就找了个便装供参考)
东乡族在传统婚姻关系上,还保留尊从“阿哈交”观念的婚俗,所谓“阿哈交”,是一种宗族或家族的残余形式。一个“阿哈交”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上百户不等,辈份最高的年长者,称为“当家”。同属于一个“阿哈交”的男女不能婚配,违者将受到谴责。寡妇再嫁,同辈亲属有优先权。男女十六七岁就可举行婚礼,但现在按我国《婚姻法》法定年龄结婚的男女越来越多。婚礼仪式带有宗教气氛。东乡族婚礼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基本上由父母决定,男女青年不得谋面相谈,大多由“找赤”(媒人)中间传话。一般先由男方请“找赤”到女家说亲,女方应允后,男方就要送“订茶”做见面礼。“订茶”一般是几斤细茶和几件衣服。之后便履行正式的订婚手续,即“麦赫勒库和”(送彩礼)。届时,由男方及其父亲,叔伯、媒人、陪客共携彩礼赴女家。彩礼分两种:一种是茶叶、红糖、糕点等,一是经媒人事先议订的衣服,现金及耳坠、手镯等。东乡族有些山区还有订婚送馒头的习俗。男方家将当年收下的小麦磨成白面蒸成馒头,每个约1公斤,顶部预先抹点姜黄,用刀稍稍切开,蒸熟后,雪白的馒头顶部如开黄花,预示亲家来年五谷丰登。
24 拉祜族  
拉祜族青年男女找对象,主要在节日聚会的场所里找。他们选择对象的一般条件是:男的要会犁地、耙地、砍柴、铲麻、纺麻线、打猎,为人要诚实勤快,至于外表是次要的;女的要会接麻线、织布、缝衣服,为人要勤快,心地要好,至于相貌漂亮与否也是次要的。如果某个小伙子喜欢某个姑娘,要用藤篾编制脚圈、项圈送给她。若姑娘感到合心意,则送一条用五色线编织成的腰带给小伙子,表示定情。双方交往一段时间认为满意后,男的就告诉父母,请媒说亲。按惯例要说亲三次;第一次带上茶叶一包烟草一包,烧酒一瓶;第二次带上煮茶用的土罐两个,烟草两把,酒二十碗;第三次带上土布一件,谷子两邦(每邦约六千克),绿布一尺,并可选定婚期。
据说,水族的包办婚姻色彩其实是比较浓厚的,其青年男女的恋爱非常隐秘,只有赶场天和节庆日才有接触的机会,而且还必须避开长辈与兄嫂才行。惟卯节这天,未婚男女青年才可以尽情地对唱情歌而毫无顾忌,家人不但不会限制,还会为自己的千金或公子精心准备。到卯坡找情人,作为男生,可以不用太会唱歌,因为在对歌的过程中,如果女孩子看上你了,她就会故意输给你而与你确定恋爱关系;作为女生,就千万不能大意,因为唱不赢对方你就找不到脱身的理由,遇到了如意的还可以,如果遇到了不如意的,你必须拼命将对方唱输才能突围,否则的话,无论如何你都只好认了。男女双方唱歌确定感情之后,男方家必须请媒人带着礼物到女方家提亲,向女方父母说明来意。如女方家以酒肉接待,则表示默认;如以一般饭菜相待,则说明有回绝之意。如女方许诺,家长会告诉媒人女儿的生辰八字。媒人走时,女方家长如说‘请再来玩’,说明女方同意。男方获悉女方同意后,改日由媒人带着小伙子抬着猪仔、带着聘礼到女方家去‘吃小酒’。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迎亲路上,除少数是由新娘的兄弟背着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装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纸伞(示意女子身份从此由少女变为少妇)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新娘一般是中午出娘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不得进门。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时要外出回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按水族风俗,洞房花烛夜夫妻不能同房,新娘由伴娘相伴而睡,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娘家住。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真正的夫妻生活才开始。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门就长达一两个月时间,谓之“坐家”,实际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残存余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讳打雷变天,因此婚期多在秋冬举行。
在云南沧源一带的佤族,还有一种独特的男女恋爱方式:男女青年背靠背躺在地上谈情说爱。小伙子向姑娘赠送东西表示求爱之后,就可以到姑娘家去幽会。不论什么时候,是否有人在旁,小伙子一进姑娘家,就侧躺在院子中间,这等于告诉姑娘家人,求婚的小伙子来了。遇到这种情况,姑娘的家人会无动于衷,继续做自己的事。而姑娘无论是否同意,都要从竹楼中走出来,躺在小伙子身边,两人在众目睽睽下背靠背地窃窃私语、情意绵绵。如果姑娘同意小伙子的求婚,她会慢慢转过身来,和小伙子面对面地谈话对歌,一直到海誓山盟,才从地上站起来。小伙子在姑娘和家中成员的欢送下,高高兴兴地离去。如果姑娘无意,那么她虽然也躺在地上,但对小伙子的情话会闭口不答,小伙子讲得口干舌燥,眼见无望,也会知趣地爬起来,另外再找对象。
27 纳西族&
走婚是云南当地少数民族纳西族的摩梭人的婚姻形式。这种婚姻也叫“阿夏”婚,因为他们管“走婚”的另一方叫“阿夏”。不举行婚礼也不办证他们确实是女子的地位较高,在家里老祖母的地位是最高的!女(男)子长到13岁就由她的老祖母为她举行“成人仪式”之后就可以“走婚”了。他们的“走婚”是男子到与他相爱女子的房间过夜,但是一大早就要离开了。摩梭人一生可以走好几次婚,但必须都是与现在的结束了才可以开始下一个。如果女方有孩子了,生下后男方没有抚养的义务,是养在女方家里.走婚是“母系”家庭中重要组成部分。成年男子“走婚”是一个传宗接代繁衍后裔的途径,只是不同于其他民族夫妇长年生活在一起。他们是日暮而聚,晨晓而归,暮来晨去。摩梭人走婚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阿注”定居婚;一种叫“阿夏”异居婚。不管那种婚俗都得举行一个古老的仪式,叫“藏巴啦”,意思是:敬灶神菩萨和拜祖宗。在女方家举行这个仪式,时间一般在半晚,不请客、不送礼,朋友们也不参加。这个礼仪是由男方家请一证人把求婚者领到女方家,当然是男女青年早已有了感情了,不存在媒妁之言,母舅之命。他(她)们的母亲及舅舅们也了解和默认后才举行,男方家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把带来的礼品按规矩放在火塘上方锅桩的平台上及经堂里的神台上,向祖宗行礼,向锅桩行礼,再向长辈及妈妈、舅舅、姐姐行礼,然后接受长辈们及姐妹们的祝福。送去的礼品按尊长、老少各有一份。你的心上人“阿夏”必须按摩梭人装饰,从头到脚精心打扮。男方会得到女方精心用摩梭麻布亲手织成有摩梭特色的花腰带。女方家决不会向男方家摊派钱物。他们认为男女相爱是平等的,比什么都重要,感情是摩梭人“走婚”的重要因素。当证人向“阿夏”有母亲、舅舅们交待完后,从此男女双方就公开化了,“阿夏走婚”不请客,不操办,这种古老的风俗又可俭朴、又省事,整个仪式一个小时即可完成。现在来讲“阿注”定居婚。摩梭男女青年通过“走婚”仪式后或从男女双方家搬出居住在一起,或男方到女方家居住,也有女方到男方家居住的,但后两者并不多见,他们长年相守、生活在一起,抚养着下一代。这种定居婚为“阿注”定居婚。
羌族还有抢婚的习俗。当男方求婚遭拒绝对,乘女子在外劳动或外出时将她抢回家,第二天由男子背猪膘及酒到女家再次求婚,由于生米已煮成熟饭,女方也就答应。女子不愿者,可于次日偷跑回家,男方一般不追究。抢婚时可抢姑娘,也可抢寡妇。
在土族举行婚礼时,前往接亲的年轻人都是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大家叫他们“纳什金”。娶亲的头一天晚上,两位“纳什金”带着礼物和给新娘的服装首饰,牵着一头母羊参加娶亲。他们到了女方一般要受到热烈欢迎,那些欢迎的方法,也是十分奇特的。“纳什金”到了以后,首先要和新娘的女伴们隔门进行对歌,要一一回答姑娘们的问题,姑娘们才会开门。但当他们走进女家大门时,姑娘们会用一桶又一桶清凉的水泼他们。女方的长者会说:“贵客到了快迎接,姑娘们不要泼水!”其实是暗示开始泼水、多多泼水。要是“纳什金”躲起来了,他们就会喊,“纳什金到xx地方去了,年轻人不要往那泼水!”“纳什金”逃上楼,他们就会喊:“贵客上楼了,不要往楼上泼水。”实际上是指挥大家泼水。“纳什金”虽然浑身湿透,但不能生气。姑娘戏弄够了,会请他们更衣入席。土族人认为,水泼娶亲客,是为他们洗尘,为了向新人祝福。
仫佬人结婚的范围,不仅仅限于本民族,与周围的汉壮等族均可通婚。但是仫佬族同姓是不通婚的,但同姓而不同“冬”的,通常可以通婚,其他房族内通婚便是“乱伦”,为族规所不容。“冬”原为缴纳粮款而划分的社会基层单位,由于仫佬族大部同姓聚族而居,因此“冬”以下又分“房”,实际上又成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姓、房组织。清代将仫佬族地区县以下划分为“里”,在“里”下设“冬”。每“冬”约十余户,有“冬头”,由大家推选,负责筹粮收款。
锡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以前只限于同族内通婚,但本姓禁止通婚。古式联姻有:指腹为婚,至成婚年龄予以成婚的,叫蛋婚;联婚后,如女子年幼,家庭生活困难,可将幼女移交男家抚养,长大后成婚,叫“小姐婚”;招养老女婿,没有子嗣的人家为养老送终,可招作为继承人,其婚事的所需之物均由女家负担,民间多称帮工婿。这种婚姻不仅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男女自幼联姻,在各自父母家中长大,则婚事所需之物绝大部分由男方准备。结婚前每逢大年三十,女婿要去娘家送衣料和其他礼物(平时不登门,女子必须回避,女方家收礼后送给女婿一双布鞋或其他物品)。锡伯族婚姻一般分4个阶段完成,即说亲、定亲、认亲、迎亲。婚礼仪式繁琐,一般在秋后举行。
32柯尔克孜族&
位于新疆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柯尔克孜族的婚礼十分奇特,这里要捆绑才能成夫妻。一般柯尔克孜族的婚礼在女方进行,结婚这天,新郎和亲友骑马来到新娘家,当大家到达新娘家门口时,女家的男人们早准备好捆人的绳索。新郎一到,众人一拥而上,捉住新郎五花大绑,将其拴在帐篷前。新娘也逃脱不了同样的命运,在新郎被绑之后,新娘也会被女方亲友用绳子绑起来,而且要将新娘从帐篷中牵出来,和新郎拴在一起。在众人的笑闹中,一对新人无可奈何,得罪不得。要过上片刻,由新郎的父亲和兄长出面,向女方的亲友求情,并向他们赠送礼物,这时他们才会给新郎新娘松绑。之后,才按照伊斯兰教规,由阿訇为他们举行正式的婚礼。
33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实行氏族外婚制,同一个“哈拉”(姓氏)内部不通婚,有些地区同“哈拉”内的不同“莫昆”(氏族)之间有个别通婚的事例,但同一“莫昆”内部绝对不准通婚。达斡尔族的婚事要经过说媒、订亲、过礼、娶亲等几个程序。先由男方家请与女方家有亲友关系并能言善说的人做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媒人要向女方家长详细介绍男方的年龄、相貌、身材、人品及其家庭状况。如两家相距较远而生疏,为谨慎从事,女方父母可对媒人暂不表态,经过从侧面充分了解后,认为对方各方面条件较满意时方可应许。所以媒人说媒往往不是一次就成,有时需往返数次才能说成。如果女方父母表示愿意结亲,媒人要给女方父母和长辈敬酒,表示感谢和祝贺。女方家也备好酒饭款待媒人,因路远者则可留住。如不同意则万万不可留媒人住,否则被认为同意这门婚事。在媒人把婚事说定后,男方家就开始准备过礼,一般是过两次礼,第一次礼叫“察思特”即食礼,包括配缰马1匹,表示牵连姻缘,乳牛1头,表示补偿母亲哺育女儿的乳汁,此外还有猪2口,其中1口为退毛猪,白酒数斤,糕点若干,“瓦特”(用奶干、野果干磨面制成)、“乌如木”(奶皮子)等。礼物轻重厚薄因家境贫富而异。女方家长要邀请亲友参加酒宴,女婿要向岳父母敬酒磕头,并向女方近亲长辈一一敬酒磕头认亲。认亲过礼时姑娘要回避。
景颇婚前男女社交自由,但择婚嫁娶则由父母一手包办。景颇实行姑表、姨表优先婚,舅家儿子可优先娶姑妈家女儿,这种特权与“舅舅为大”的民族古习有关,景颇有“转房婚”制,多数是兄长死后弟娶嫂为妻。景颇族中,几个小伙子同时爱上一个姑娘,于是有人抢先下手,强抢为妻,但其后仍经媒人周旋,重付聘金。另有“拉婚”、“偷婚”、“领婚”等俗,其实质与暗约假抢差不多。
毛南人恋爱自由,但婚姻不自主,婚姻常由媒人牵线搭桥。毛南人的婚礼既繁又别致,是别有一番风趣的。毛南族的婚礼分为“女婚礼”和“男婚礼”两种。“女婚礼”规模较小,送的彩礼不很多,称序也比较简单,是平常农家办的婚礼。“男婚礼”规模较大,送的礼品名目繁多,迎亲队伍也比较庞大,它除了包含“女婚礼”的全部程序外,还有许多讲排场、讲阔气的场面,是钱财富裕的大户人家才办得起。
撒拉族通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在婚姻方面有几种特点,一是男子有重婚、多妻的特权;二是男子有凭“口唤”,离弃妻子的特权,即男子如果对妻子不满意,只要说三声“我不要你了”,就算宣布离婚。而女子却无权提出离婚;三是早婚现象很普遍。女9岁,男12岁,就要承担婚嫁的“非日则”(神圣的天命)。从此,阿娜们不准出大门一步,只能整天待在闺房绣花或学做茶饭,等媒人登门说亲。四是近亲通婚的较多。解放后,这些情形几乎都已改变。
布朗族青年男女婚前有充分的恋爱和交友的自由,在举行婚礼的当天晚上,新娘还要设宴款待自己交往过的男朋友们,以回忆过去的友谊,期望今后能友好相处,并接受男朋友们的祝贺。这时候,新娘和男朋友们都以歌声来问答和交流,并伴有铮铮的琴弦声,使婚礼充满别具一格的情趣和韵味。结婚当晚,新郎新娘各住一处,并不同房。第二天鸡叫头遍的时候,新娘和女伴悄悄来到新郎的住处,推醒新郎,并带上早已准备好和东西,一起匆匆来到女方家。这时候,岳母早已等候在竹楼门口,见女婿来到,把一件新上衣送给女婿。新郎则取出两支用芭蕉叶裹好的腊条插在门上,作为结婚的象征。这种习俗被称为&偷女婿&,带有尽早拜谢女方父母的意思。新婚夫妇进入房间后,女方家早已宾客满座,新郎新娘要一一拜见,并接受老人们的祝福的拴线。按布朗族婚俗,这次婚礼之后,新郎仍在男方家劳动、生活,只是晚上才到妻子家住宿;新娘则劳动、生活、居住在娘家。这样的生活一般要经过三年。这期间,女方生育的孩子由女方家庭抚养,同时也属女方家庭的成员。三年后,夫妻恩爱,感情融洽,就可以举行第二婚礼。届时,妻子就携子女正式来男方家生活。个别感情不和的,就可以在这三年内离异。
38塔吉克族&
婚礼一般为3天,婚礼的第一天男女双方要在自己家中邀请一年内家中发生不幸丧事的家庭人员来做客,并将手鼓和烟放在他们面前,请他们擦去悲痛的泪为新人祝福,如他们敲响手鼓即表示同意,就可以举行婚礼其它活动.第二天男女双方都在自己家接待客人,亲人不露面。并举行歌舞、赛马叼羊活动,全村老幼穿上盛装来祝贺。新郎和新报喜看婚服的仪式,要进行隆重的沐浴净身,净身后新郎要戴缠有红白两色绸带的皮帽,系花腰带。新娘要头戴绣花小帽,帽前一排银链配制一对银制的大耳环,在4根长辫捎上系上红丝穗,穿红色长裙,戴艳丽的头饰辫饰。新娘新郎都在左右小手指上戴成子,并系上红白绸条4条。第三天新郎骑上骏马与一批青年组成马队吹打乐器前往女方,骑马的小伙们则一路叼羊来到女方。隆重欢迎,女方长者都给新郎伴郎肩头、面部洒些面粉表示祝贺。男方进屋前必须先交出聘礼,女方长者则在屋内—一查看,挑最好的给新娘换装,然后新郎方可进屋。
抢亲是阿昌人缔结婚姻的一种古老方式。这种特殊的形式在现今的一些阿昌族中仍旧存在。以前抢亲一般是由三种原因引起的:第一种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恋爱建立了感情,而在男方聘媒说亲时,女方父母不同意,要将女儿另许他人。第二种是当姑娘和她的意中人的行动已被父母发觉,或是男方走漏了消息,姑娘的父母不同意,又给姑娘选了另外的小伙子,就会叫自己选中的小伙子赶快来把姑娘接走。第三种是在恋爱过程中,男女双方曾立下海誓山盟,但女方中途变心,男方便组织人趁姑娘外出不备之机,半路截住,拉起就跑。这种抢亲往往会引起械斗,造成伤亡。抢亲到家,一进门就放鞭炮,当即拜堂,让姑娘包上高包头。当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将姑娘领到男女较远的亲戚家住下,有时还要躲进深山老林,直到家里与女方家长谈判结束,才能双双回家。因双方终要结成亲戚,所以无论原来怎么闹,男方在抢亲后第三天仍要聘请媒人向女方父母求和说亲。
普米族青年男女结婚时,迎娶前,新郎须送给女方父母一块布,以谢抚育女儿恩情;另送一条黄牛,作为&奶母钱&,象徵女家两只脚出去,有四只脚进来,总算不蚀本的意思。送女方兄弟长刀一把,意思是作为兄弟姐妹分别的纪念。另送耕牛及铁铧一套,作为新娘走后&土地牲畜伤心&的安慰。男方家长和媒人每次带去的礼品,都要分成三份:一份敬锅;一份送女方家长;一份送女方亲友,招待女家和女方村寨各家代表吃饭,以示&一女出嫁,九族皆知&。
41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的婚俗中有入赘之习,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父母只有一个女儿,女婿招进家,将来女儿女婿共同继续家产;另有一种是岳父本人年老,家中儿子尚年幼,就将女婿招进来,待儿子长大后,女儿女婿再搬出独立生活,这种形式女婿不能继续岳父财产。鄂温克人对于寡妇再嫁绝不鄙视,而且认为这是好事。甚至寡妇再嫁可以带走自己的财产,也可以就在亡夫留下的房屋中再嫁他人。
已经订了婚的怒族青年男女先由巫师占卜选定吉日,并由新郎的同村人帮助盖一间新房。到了结婚那天男方请十多个亲友去接新娘,其中须有一位唱调子的能手。因为接新娘时,要与新娘家的亲友对唱调子,只有对唱蠃了才可接新娘。结婚的仪式比较简单,新郎和新娘须同坐在一起,由巫师替双方父母向新婚夫妇祝福:&夫妻和睦、多生子女、粮食丰收、身体健康&,然后主人以酒肉款待宾客。到晚上,新婚夫妇和双方的亲友一起唱歌跳舞庆祝。第二天,巫师用猪头祭祀鬼后,再一次向新婚夫妇祝福。待客人散了,只剩女方的送亲人时,男方父亲拿一瓶好酒递给女方家的长辈喝,女方长辈接过酒,一边喝一边向新郎提出希望,并予以美好的祝愿。
京族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姑表通婚和族内通婚。京族人对订婚和结婚非常重视,在礼俗方面也相当讲究,要经过测八字、定彩头、以定聘礼、“送日子”、“哭朝”、“开容”、迎亲、拜堂、回朝等诸多环节。逢年过节都要进行祭神活动,届时要备猪、鸡、鱼拜祖。煮猪肉拜祖还是京族女子出嫁时的一种礼习。每年哈节,凡年满16岁的男子都要置备鸡、酒、糯米饭、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经过祭拜的男子才算“入众”(即进入成年),才能被允许参加唱哈节的入席活动,从此便可参加捕鱼生产。
新娘到了夫家之后,新郎就开始盛宴款待亲朋好友和全寨的乡亲们。人们喝酒、唱歌、跳基诺舞、擂太阳鼓、尽情地欢娱,以庆贺这对新人完婚。结婚的当晚,新娘不能走出男方家。第二天天刚亮,新娘要去背水回来烧洗脸水,烧好后抬给公婆洗脸,同时,正式称呼公婆为阿侈阿妈。之后,新娘的父母和媒人也来到男方家,把头天长伴送来的嫁妆清点给新娘。有趣的是,这些新赠的东西中,往往还有一块茶叶地、一蓬竹子、一头牛和几只鸡
德昂族青年男女结婚前,要先举行认亲仪式。届时,男方的舅父、叔伯、歌姐等陪同男青年到女方家,用带去的酒肉糖茶等热情宴请女方家,并分别赠送礼品给女方家庭成员。认亲过后,女方就请卜卦人选定吉利的日子作为婚期,然后再通知男方家。男方将彩礼于结婚的头一天送达女方家。德昂族在举行婚礼的三天内,全村寨的人们都要到新郎新娘家做客,家里无需生火做饭。新郎新娘的亲戚朋友和小伙伴们都会来帮助料理结婚的有关事务,男女两方家里都忙忙碌碌,喜气洋洋。头天晚上,男女双方家里宾客盈门,一派热烈的节日景象。主人拿出香醇的米酒,请宾客开怀畅饮,新郎则跟在后面,给每一桌客人磕头作揖,并接受宾客的祝贺。当天晚上,新郎新娘分别在各自的家里挎着筒帕,里面装着草烟、芦子、沙基和石灰盒,把同村寨的姑娘、小伙子请到客房里,请他们抽草烟、嚼槟榔。姑娘和小伙子在一起笑啊,闹啊!同时还对唱德昂族民歌。
保安族婚俗保安族主张早婚,认为“早生子女早得福”,一般是男17岁,女15岁即可成婚,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媒人说合,其主要过程是先由男方请媒人说亲,接着是下聘礼、认亲、结婚。保安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以前早婚现象比较普遍,一般是男十七岁,女十五岁即可成婚,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媒人说合,现在早婚现象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托媒订婚习俗仍然盛行。一般是先由男方请媒人说亲,接着是下聘、认亲,最后结婚。财礼各自繁多,用费较大,就拿手茶(干礼)一项,是低需五十至一百元等。婚礼大都选择在伊斯兰教历的“主麻日”(每周五)或三、六、九单日举行。
47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青年男女的婚事,主要自己做主,大多经过自由恋爱而成婚。也有经父母介绍或朋友提亲而成婚的。婚礼主要在教堂举行。由神父主持仪式把各种蛋糕分给新郎、父母及亲属和朋友,也表达了新郎新娘对父母和众人的祝福。在婚礼上,新郎和新娘要向大家祝酒,大家也要向新郎和新娘祝酒,每当祝酒时,客人都要高声齐喊:“果尔基”(俄语:苦的意思)意为希望新郎和新娘有个甜蜜的接吻,这时,新郎和新娘要在客人面前拥抱接吻。一般这种接吻要进行多次,客人们不断欢呼,新郎新娘不断接吻,使婚礼达到高潮。新郎和新娘双方在众人面前“海誓山盟,表示永远相爱”。同时要相互接吻,互相戴结婚戒指,表示永不分离,永远相爱。结婚仪式结束后,要举行盛大的婚宴,要请亲朋好友或亲属前来参加
裕固族的婚配形式有一种非正式结婚,裕固族姑娘在奇数年龄15岁或17岁时,如果不准备出嫁,父母就为他另立一顶小帐房,择吉日举行戴头仪式。在举行仪式前,多半要请喇嘛念经。父母要为姑娘精心绣制衣服一套,头面一副,选择“吉日”宴请宾客,请两位已婚妇女帮姑娘梳头,当着客人的面给姑娘戴上头面,然后姑娘给每个客人到茶,用帽子遮住自己的脸,不说话,直到下午客人走后才回到大帐房内,同时将姑娘的头面挂在帐房的佛龛前的房杆上,仪式就算结束了。
49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是新疆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乌孜别克族婚俗十分有趣,兄弟姐妹中,老大不结婚,老二老三也就不能结婚,按出生的顺序结婚。结婚的费用大都由男方开支。乌孜别克族的男女结婚后,大都恩爱相处,很少有离婚现象,认为离婚是不光彩的事情。
门巴族婚俗门巴族恋爱婚姻比较自由,虽然儿女婚姻一般由父母或舅爷作主或包办,但也需要征得子女的同意,这种婚姻成功率高,都能白发偕老,门当户对的阶级色彩不明显,通常也不受贫富等级观念的影响。也有一些没有取得子女同意而结婚的,婚后往往会发生纠纷,产生矛盾,离异的比例较大。门巴族传统的婚俗十分复杂,随着社会的变革,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变化不大,因为门巴族居住在崇山峻岭之间,由于山高谷深,森林密布,激流险滩等一道道天然屏障,加之北面的喜马拉雅山封闭,这里世代与世隔绝,至今仍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正是这种封闭性才使得这里还保存着和沿袭传承着极其丰富、古老和独特的民情民习。
51&鄂伦春族
鄂伦春人婚姻的缔结,有求婚、认亲、过彩礼和结婚等一系列过程。求婚,男孩到15~16岁,女孩到14~15岁,家里就要为他们张罗婚事。求婚由男家提出,男方父母看中了某家的姑娘,就托媒人去求婚。认亲:求婚成功后,媒人和男方的母亲等带着烧酒、野猪肉到女方家,男子给女方长辈磕头,唯不给岳父母磕头。过彩礼:彩礼一般是2—3匹马、两桶酒、两口野猪。
52&&独龙族
独龙族盛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制下的家族外婚制,即男子只固定地与舅方家族联亲,并形成较固定的婚姻集团,构成单面循环的婚姻关系,这种婚姻集团的特点是甲家族的男子固定地娶乙或丙家族的女子为妻,但甲家族的女子绝对不能嫁给乙或丙家族的男子,除非固定联亲的对方没有女子或他迁,否则是绝不会改变的。因此,在这种婚姻集团的形式之下,逐渐形成了较固定的循环的婚姻系统。
53&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婚俗别具一格,十分有趣。他们是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为了把新郎“嫁”出去,他们的婚礼在女方家举行,男方在婚礼的前几天,要把新娘的结婚服和生活用的炊具、食品及自己的“嫁妆”送到女方家。等到新婚之夜,新郎就正式“嫁”过去了。“出嫁”的仪式也颇为有趣。这天,身着新婚服的新郎在伴郎及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坐上马车,兴致勃勃地唱起流行的“几尔”,伴送着送亲人的队伍来到女方家。女方家的人和客人们要出来迎接,为青年夫妇祝福。女方家这天要宰羊煮肉,准备丰富的筵席招待来宾,青年人唱歌跳舞进行庆贺。在这天的婚礼仪式上,新娘和新郎要当众饮一杯糖水,以此象征他们的婚后生活会象糖水一样的甜蜜,并白头偕老。婚礼结束后,客人们纷纷离去,新郎则定居在新娘家。新郎在女方家居住的时间可长可短,一般最少要住一、二个月,长的住一年左右,有的甚至要等到生过一个孩子后,再把妻子娶回自己家中。塔塔尔族对女婿是十分热情的,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在女方家居住期间,岳父、岳母要拿出最好吃的东西招待女婿,使女婿感到生活在女方家好象生活在自己家里一样温暖。日后,新郎将新娘接回到自己家后,和新娘相亲相爱,使新娘感受到像在自己家一样温暖幸福的生活。&
赫哲人的婚礼热烈庄重,大多在黎明举行。新娘由兄嫂或姐夫抱上搭着彩棚的雪橇或彩车。由送亲人陪送到婆家。拜天地、入洞房、喜宴等过程与汉族没有什麽差异。这些程序后,由亲友中的老人手持用三道红布捆扎在一起的三根芦苇,向新娘训话。要求她孝顺父母,尊敬丈夫,待人和气,勤俭持家,好好过日子。和满族婚俗相似,新娘也要在炕上面壁&坐福&。待送亲人吃完喜宴离去,才下炕与新郎吃猪头、猪尾,新郎吃头,新娘吃尾,表示从此妻子愿意跟随丈夫过日子。花烛之夜,两位新人一起吃面条,表示妻情意绵绵、福禄长寿。
高山族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近亲之间不通婚,如有违犯者将受到严厉的制裁。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地区的青年男女有恋爱的自由,通常是劳动中选择对象,此外在唱歌和舞蹈等活动中也都能得到公开恋爱的机会,但结婚必须取得父母的同意。在布农人和曹人地区,男女婚事是由父母包办的。赛夏人地区有的实行交换婚姻,在个别的地区也有指腹为婚的,但为数极少。排湾人地区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头目有纳妾的,曾引起群众很大的反感。
珞巴族婚姻观,他们不是自由恋爱,而是由父母决定儿女的终身大事。珞巴族是一个以狩猎为主的民族,于是狩猎的特殊烙印也打在了婚礼上。如果观看了博嘎尔部落的珞巴人婚礼的全过程,即可明了珞巴人的婚俗:杀鸡为婚。婚礼上,新娘、新郎一共要杀三次鸡。第一次,杀早已吊在新郎家木楼前新搭的木门悬梁上的两只鸡。杀完鸡,取出鸡肝,拿给珞巴巫师。巫师用舌头舔一下鸡肝看一眼,再舔一下鸡肝再看一眼,由此来断定新人今后的命运是好是坏,寿命是长是短。第二次,杀挂在院子里八根竹竿搭成的竹架上的鸡,还是取出肝脏交给巫师。巫师由此断定新人今后生儿育女的先后和数量。第三次,杀新郎家里的两只鸡。由珞巴族有儿有女的妇女把新人引进新郎家的木楼后开始杀鸡。这一次不同的是还要杀一口猪,先杀猪,后杀鸡。于是,整个婚礼沉浸在鸡飞猪吼之中,令不知情的人不知所措。尤其奇特的是,这一切似乎还无以表达婚礼的热烈,而在婚礼开始以前,新娘新郎家的送亲者和迎亲者就已经进行了一场真刀的拼杀了。如果你以为双方发生了你死我活的矛盾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就是博嘎尔珞巴人婚礼的欢迎仪式。
作者最新发布
主办单位:中国婚博会
.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 010-
京ICP证140647号 - 京ICP备号 - 京公网安备41号
中国百万新人信赖的采购平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s,部分功能将无法正常使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有几个名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