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与水浒和水浒哪个比较好看

西游,三国,红楼梦,水浒传。哪个新版的拍的比老版好?
74回复/6亮 7989浏览
楼主感觉水浒传的比以前拍的略有进步,西游记就算了,六小龄童是神一般的存在。三国唐国强也无人能超越。红楼梦没看过,但感觉新版的不是特别好……
这些回帖亮了
真的一部也没有,最高评价也只能是“另一种诠释方式”。。。
老水浒限于篇幅,很多东西没有展开,尤其是结尾。
新水浒有些角色选得实在糟心,不过整体制作上还是有亮点。
其他三个新版就没啥可说的了。
老四大豆瓣除了水浒是8分其他都是9分片,新四大三国水浒是7分片,西游6分,红楼5分,这个评价还是比较到位的
说好的阮氏三雄,你们看看新版的那是什么JB玩意儿?
新水浒就别拿来比了,老版的虽然剧情压缩,但是精彩的部分基本都拍出来了,从演员、服装到场景、武打、配乐都是全方位吊打新版水浒,有人说新水浒胜在集数长很多老版没怎么描写的人物这回都补上了,我能说这全是强行凑时间么。。。演员选得真是不看入目。贴一张新版戴宗。。。这特么是辽国安插在大宋的卧底么,这发型也是醉了。
水浒,新水浒胜在集数长很多老版没怎么描写的人物这回都补上了
只觉得《水浒》比老版强点,其他的再怎么拍都无法超越经典!
真的一部也没有,最高评价也只能是“另一种诠释方式”。。。
老四大豆瓣除了水浒是8分其他都是9分片,新四大三国水浒是7分片,西游6分,红楼5分,这个评价还是比较到位的
水浒,新水浒胜在集数长很多老版没怎么描写的人物这回都补上了
为了显得我的品味与众不同,我决定提名:新红楼梦发自手机虎扑
老水浒限于篇幅,很多东西没有展开,尤其是结尾。
新水浒有些角色选得实在糟心,不过整体制作上还是有亮点。
其他三个新版就没啥可说的了。
想超过老版也能从水浒入手了,虽然新水浒也很难说超越老版的。
其他三部,目前看不到任何希望,新三国我看了之后只想抽编剧的脸,说好的更接近史实呢?当别人都没看过三国志呢发自手机虎扑
老版水浒其实拍的非常好,缺点在于删除过多,虽说原著写的过于臃肿,但是43集的电视剧可以编50集应该没问题。老版的布景,服装,道具,音乐,表演。主题也很深刻。
新水浒拍的还是有亮点的,还有新西游也有很多遵从原著很用心的地方。其他两部水平就是全方位被碾压
新水浒只能说在某些方面比老版好,仅此而已,但过分*河蟹*可能会让许多熟悉水浒的人无法接受。西游记作为重播率最高的电视剧新版根本难以望其项背,尽管特效越来越好。至于拍成鬼片的新红楼和满篇历史槽点的新三国,不提也罢发自手机虎扑
新水浒最高,第二大胡子的西游发自手机虎扑
从拍摄角度来说,老版西游把《西游记》简化成了儿童剧,理论上最好超越,问题是这剧的国民化强得突破天际了。而红楼梦那个顾问团阵容,估计全世界都难超越了,当然hoop肯定不会觉得红楼梦好。
引用12楼 @ 发表的:
从拍摄角度来说,老版西游把《西游记》简化成了儿童剧,理论上最好超越,问题是这剧的国民化强得突破天际了。而红楼梦那个顾问团阵容,估计全世界都难超越了,当然hoop肯定不会觉得红楼梦好。
之后各版的西游不要说儿童剧化的老版经典,就是99年的动画版西游也没超越的了吧?
引用12楼 @ 发表的:
从拍摄角度来说,老版西游把《西游记》简化成了儿童剧,理论上最好超越,问题是这剧的国民化强得突破天际了。而红楼梦那个顾问团阵容,估计全世界都难超越了,当然hoop肯定不会觉得红楼梦好。
简化是简化,但是就里面的很多细节根本不可能超越的。
就光里面那演员阵容现在根本不可能复制了。你要国家话剧院院长来给你跑五分钟龙套?就光说找一套那种姿色的美人都相当不容易了。
引用12楼 @ 发表的:
从拍摄角度来说,老版西游把《西游记》简化成了儿童剧,理论上最好超越,问题是这剧的国民化强得突破天际了。而红楼梦那个顾问团阵容,估计全世界都难超越了,当然hoop肯定不会觉得红楼梦好。
红楼梦那个顾问团,很多也都是挂名的,光看芈月传的顾问名称还吓死人呢。
沈从文只管服装,其它不管的。基本也就是周汝昌、周岭两个卖私货的。
一个把自己的诗拿给后六集的主角来念,一个各种黑黛玉不顾一切编宝湘重会结局。
引用13楼 @ 发表的:
之后各版的西游不要说儿童剧化的老版经典,就是99年的动画版西游也没超越的了吧?
单就还原原著来讲,红需要旧学底子太深,没人愿意也没人请的动那么多老先生来做,三国对于大场面要求太多,现在能玩的了的人太少,而且线有些散,对编剧要求也高,这两者基本没希望再现。
而西游的问题更多是特技,这个还可以靠时间磨的。
引用14楼 @ 发表的:
简化是简化,但是就里面的很多细节根本不可能超越的。
就光里面那演员阵容现在根本不可能复制了。你要国家话剧院院长来给你跑五分钟龙套?就光说找一套那种姿色的美人都相当不容易了。
西游最关键还是特技
引用18楼 @ 发表的:
本来就是术业有专攻,沈从文只研究服装,论起对红楼梦书的研究,还能和周汝昌刚正面?
也就是周汝昌对曹家历史的研究确实没人可以刚正面,然后对红楼梦书的人物的理解他就是个渣而已。
一个研究红楼的人大谈什么女性贞洁,如果妙玉为了生存沦落风尘而没有去自杀就是配不上气质美如兰,如果袭人改嫁不是为了痴爱宝玉不是因为不改vsk玉就要死就不配说如桂似兰,如果李纨没有倾家荡产去救一个和自己无任何感情在先的自己的公公的兄弟的孙女儿就变成了狠舅奸兄,更搞笑的是写什么vsk玉自述自己自说自话的借vsk玉之口谁自己从来没爱过林黛玉,这种种观点曹雪芹看了都会活活气死。
至于其他的考证,什么甄英莲名字应该叫甄英菊,碧痕名字应该叫碧浪,玉色的蝴蝶应该叫出色的蝴蝶,漫言不肖皆荣出应该叫漫言不肖皆荣玉这种狗屁倒灶的考证,说真话一文不值。你去看看周汝昌写的红楼十二层、红楼夺目红等东西,通篇都是自说自话的呓语,而且三分之二都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引用16楼 @ 发表的:
单就还原原著来讲,红需要旧学底子太深,没人愿意也没人请的动那么多老先生来做,三国对于大场面要求太多,现在能玩的了的人太少,而且线有些散,对编剧要求也高,这两者基本没希望再现。
而西游的问题更多是特技,这个还可以靠时间磨的。
最难拍的还是三国,倒不是大场面的问题——特效真上去后什么场面拍不出来。难在里面很多人物事件内涵太大,根本不能剧本和演员固化的了的。随着三国一系列文化产品近些年的泛滥更不可能在观众意识里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呵呵... ...谁碰谁死的题材。
红楼也有这方面问题,但红楼很多东西是真旧学,受众小,只要不主线剧情和人物拍得到位就能满足观众的基本心理预期(虽然这个也很难...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331人参加识货团购105.00元1468人参加识货团购699.00元46人参加识货团购869.00元75人参加识货团购66.00元257人参加识货团购359.00元122人参加识货团购399.00元19人参加识货团购339.00元67人参加识货团购85.00元92人参加识货团购189.00元22人参加识货团购569.00元190人参加识货团购558.00元87人参加识货团购358.00元欧阳健's Blog
字号:大 中 小
国士情怀与好汉气概――《三国》《水浒》比较研究之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沈伯俊摘要:历来被相提并论的《三国》《水浒》两大古代长篇小说经典,其实存在一系列重大区别。最突出的区别是:《三国》展示的是志在天下的国士情怀,《水浒》凸显的则是敢作敢当的好汉气概。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奋斗目标、行为模式、聚集方式等方面。造成这种重大区别的根本原因,一是题材本身的制约,二是创作思想的歧异。关键词:国士 好汉 题材 创作思想    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经典作品中,《三国演义》、《水浒传》堪称并峙的双峰。自明代以来,人们便常常将二者相提并论;现当代的各种《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史》,更是习惯于并称二者。  不过,如果认真加以研究,便可发现,这两大长篇小说经典,其实存在一系列重大区别。然而,令人惊异的是,长期以来,人们虽然注意到这两大长篇小说经典在题材类型上的不同,将其分别标举为“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开创之作;但对二者的一系列区别,却很少进行深入系统的比较研究。  2007年12月下旬,我应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邀请,担任第十三届“文化讲坛”演讲嘉宾,与马瑞芳教授、周思源教授、钱文忠教授共论“四大名著的中华文脉”。我演讲的题目是:《〈三国演义〉:“说大事”的影响力》。我在演讲中提出:“在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独具一格。与《水浒传》相比,《水浒》凸显的是敢作敢当的好汉气概,《三国》展示的则是志在天下的国士情怀。”①  什么是“国士”?国士,指一国中才能最杰出的人物。如楚汉相争时期,萧何向刘邦力荐韩信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② 突出的是世所罕见,志在天下。  什么是“好汉”?好汉,意谓好男儿。如《旧唐书?狄仁杰传》:“初,则天尝问仁杰曰:‘朕要一好汉任使,有乎?’”③强调的是无所畏惧,敢作敢当。  可以说,《三国》《水浒》这两大名著,塑造的都是封建时代下层民众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二者最突出的区别就是:《三国》英雄侧重突出国士情怀,《水浒》英雄则侧重张扬好汉气概。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奋斗目标:志在天下与快意人生  《三国演义》写的是天下大乱、四海鼎沸的分裂时代,志士仁人们如何重整社稷,复归统一。《水浒传》写的则是天下将乱、民不聊生的王朝末世,英雄好汉们如何反抗压迫,寻找出路。他们的奋斗目标,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三国演义》主要塑造的英雄群体是刘蜀集团。若将他们与《水浒》英雄相比,从领袖人物到谋士将领,其人生理想、奋斗目标都迥然有别。  先看领袖人物。为了便于对比,兹列表如下:  刘蜀领袖(刘备)梁山领袖(晁盖、宋江、卢俊义)刘备:尽管自称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后裔,但经过300余年的改朝换代和世事沧桑,刘备的家境早已衰败,已经沦为下层平民,以织席贩履为生。然而,刘备却不甘沉沦,素有大志。刘备首次出场,看见招兵榜文,不禁慨然长叹。经张飞询问,乃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刘关张桃园结义,誓词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第1回)刘备到许都后,为防曹操加害,以种菜为韬晦之计,却暗中与接受献帝衣带诏的董承相结,谋诛曹操,以求“复安社稷”。(第20-21回)三顾茅庐,初见诸葛亮,刘备便坦陈心迹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第38回)得到庞统辅佐后,刘备喜曰:“昔司马德操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吾二人皆得,汉室可兴矣。”(第57回)夺取汉中后,刘备称汉中王,上奏献帝,表示:“敢不尽力输诚,奖励六师,率齐群义,应天顺时,以宁社稷。”(第73回)曹丕篡汉后,刘备称帝,祭告天地曰:“备畏天明命,又惧高、光之业,将坠于地,谨择吉日,登坛告祭,受皇帝玺绶,抚临四方。惟神飨祚汉家,永绥历服!”(第80回)总之,刘备奋斗一生,历尽艰辛,始终志在天下,追求“兴复汉室”的根本目标。因此,刘备形象成为古代小说中罕见的明君形象。&晁盖:作为本乡富户、保正,晁盖初次出场,便是得知梁中书要送十万贯“生辰纲”给奸臣蔡京,愤然表示:“此等不义之财,取之何碍!”而夺取生辰纲的目的,只是“得一套富贵”,并无明确的政治目标。上了梁山,成为山寨之主后,晁盖要求:“各人务要竭力同心,共聚大义。”但聚义的目标,除了“准备迎敌官军”外,主要是共享富贵安乐,尚无更高的追求。(第20回)大闹江州,救回宋江后,梁山实力大增,晁盖仍未提出更高的政治目标。(第41回)三打祝家庄后,梁山实力进一步壮大,众多头领,分工明确,“山寨体统,甚是齐整”,晁盖却仍未提出更高的政治目标。(第51回)总之,晁盖作为梁山事业的开创者,虽有抵抗官军的勇气,却一直满足于与众兄弟“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的快意人生,并未提出长远的奋斗目标。&宋江:作为《水浒》的中心人物,梁山的主要领袖,宋江直到第18回才正式出场。家庭大富,身为郓城县押司的他,从无造反之意,对晁盖劫取生辰纲之举也视为“迷天之罪”;只是出于兄弟义气,才冒险通风报信,使晁盖等逃过一劫。这是宋江干的第一件大事,也是他赢得梁山英雄敬重的关键行动。(第18回)宋江杀死阎婆惜,刺配江州,被吴用、花荣等人接上梁山,却坚拒造反,硬要去做囚犯。(第36回)浔阳楼上,宋江酒醉而题反诗,声称“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因此被判死刑。被救上梁山后,他不得不造反,坐了第二把交椅,但却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目标。(第41回)晁盖死后,宋江成为山寨之主,马上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期待朝廷招安之意已露端倪。(第60回)梁山泊大聚义后,宋江率众盟誓:“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提出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行动纲领。而在不久之后的菊花会上,宋江作《满江红》词,高唱:“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终于正式宣布了“接受招安,报效朝廷”的目标。(第71回)此后,宋江的全部作为,都是围绕“接受招安,报效朝廷”的目标,哪怕一再遭受打压,弟兄死伤惨重,始终委曲求全;最后被奸臣毒死,仍表白:“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第100回)&卢俊义:身为大名府的大财主,他从无造反之意,还一度口出狂言,要捉拿梁山好汉,上京请赏。被捉上梁山后,宋江再三劝他入伙,情愿让位,他一口回绝:“宁死实难听从。”(第61-62回)在蒙冤被判死刑,好不容易才被救上梁山后,卢俊义不得不参与造反,还坐上了第二把交椅;但他从未提出任何政治主张,一直忠实追随宋江,接受招安,却仍不被奸臣放过,最后成了冤死之鬼。(第100回)&&&&& 其次,比较刘蜀集团与梁山的主要谋士。  刘备的头号谋士诸葛亮,初见刘备,便提出名震千古的《隆中对》,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为刘备制定了先跨有荆益,形成三分,待时机成熟,再两路北伐的“两步走”战略,力争实现最终目标:“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正如罗贯中评价的:“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第38回)①此后,诸葛亮一直为兴复汉室的目标而竭忠尽智,顺利实现跨有荆益、三分鼎立的第一步战略目标。白帝托孤之际,刘备相信他“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他则毅然表示:“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第85回)此后,他殚精竭虑,辅佐后主,治理蜀汉,平定南中(第87-91回)。北伐之前,上《出师表》,誓言:“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第91回)直至五丈原病重,他还叹息道:“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精心布置自己死后的军事调度,向奉后主之命赶来问安的尚书仆射李福交代后事,最后一次巡视军营,在病榻上亲自书写遗表上达后主,又对杨仪授予保证蜀军安全撤退的计策;弥留之际,还推荐蒋琬、费t为继任的执政大臣(第104回)。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他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一代贤相,国士楷模。  刘备的第二号谋士庞统,尚未出场,便已享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的盛名(司马徽语,见第35回),不仅让刘备心向往之,也让读者充满期待。他在赤壁之战中首次露面,便以其盛名赢得曹操“亲自出帐迎入”的礼遇;又凭借精通兵法,“高谈雄辩,应答如流”的才干,使得“操深敬服,殷勤相待”;从而不露痕迹地“巧授连环计”,使曹操心甘情愿地“即时传令,唤军中铁匠,连夜打造连环大钉,锁住船只”,为火烧赤壁的成功准备了重要条件(第47回)。周瑜逝世后,他归顺刘备,任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第57回)。在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入蜀之际,他力劝刘备抓住机遇,趁势夺取益州(第60回)。随后辅佐刘备入蜀,并进献上中下三策,指挥刘备军袭取白水,进据涪城,攻打雒城;可惜天不佑才,在“落凤坡”中埋伏被乱箭射死(第62-63回)。需要指出的是,庞统在“落凤坡”中伏而死乃是《三国演义》的虚构;而据《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历史上的庞统是在指挥攻打雒城时中流矢而死的,属于意外,此后不久,刘备就攻破雒城,进围成都,迫使刘璋出降。《演义》这样虚构,是有意将庞统之死提前,让诸葛亮提前入蜀,以突出诸葛亮的形象。实际上,刘备夺得益州,实现跨有荆益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庞统才是头号功臣。他也不愧为胸怀天下,精通韬略的一流国士。  刘备的另一重要谋士法正,原为刘璋部属,因见刘璋弱,乃归心刘备,积极辅助刘备夺取益州。他目光远大,足智多谋,深得刘备倚重。刘备夺取益州后,自领益州牧,以他为蜀郡太守①,其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第65回)。在张飞击败张A、黄忠击败夏侯德之后,他建议刘备抓住有利时机,亲征汉中,“既定汉中,然后练兵积粟,观衅伺隙,进可讨贼,退可自守。”刘备欣然采纳,亲自率军出征(第70回)。汉中之役,他辅助黄忠,击斩曹操大将夏侯渊,取得了关键性的战果(第71回)。刘备夺得汉中后,不仅有力地巩固了益州(汉中本系益州之一郡),而且使刘蜀势力直逼长安和整个关中地区,成为刘蜀北伐的前进基地。刘备因此而进位汉中王,以法正为尚书令,负责处理日常政务②(第73回),其在刘蜀集团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刘备称帝仅仅三个月后,便不听群臣劝阻,亲率大军讨伐东吴,此时法正已卒,诸葛亮遗憾地说:“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第81回)由此可见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分量,他当然堪称一流国士了。  那么,梁山的主要谋士如何呢?  梁山的头号谋士、军师吴用,一直深受晁盖、宋江敬重,言听计从,在梁山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首次出场,便积极支持晁盖劫取生辰纲的打算,亲自出面说动阮氏三兄弟入伙,并精心设计,来了个“智取”(第14-16回),不愧“智多星”的绰号。上梁山后,他察言观色,因势利导,支持林冲火并王伦,使晁盖成为山寨之主,他也成为梁山军师,执掌兵权(第19-20回)。从此,他始终忠心耿耿地辅佐晁盖、宋江,无论是招揽四方英雄,还是协调内部关系,他都从容不迫,安排妥帖;无论是调兵遣将,还是布阵厮杀,他都谋定而动,妙计迭出。为了梁山集团的发展壮大,他总揽山寨事务,分工设职,把梁山建设得井井有条,日益兴旺。他为梁山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因而在众好汉中享有很高的威望。然而,他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奇谋妙计,保卫和巩固梁山的种种努力,基本上停留在微观的、战术的层面:支持晁盖智取生辰纲,是夺取不义之财,谋求富贵;说动阮氏三雄,追求的是“大家图个一世快活”;初上梁山执掌兵权后,虽然“准备迎敌官军”,却限于自保;梁山壮大后,尽管多次出兵,却大多为了救人,或惩罚与梁山作对的地方豪强(如祝家庄、曾头市),或抵御打上门来的官军,事毕便退回梁山,从未想过攻州夺县,扩大疆域。梁山大聚义后,实力达到鼎盛,宋江提出“接受招安,报效朝廷”的目标,吴用并不反对。当朝廷第一次命太尉陈宗善来梁山招安时,宋江甚喜,吴用却提醒他:“论吴某的意,这番必然招安不成;纵使招安,也看得俺们如草芥。等这厮引将大军来到,教他着些毒手,杀得他人亡马倒,梦里也怕;那时方受招安,才有些气度。”(第75回)这不是反对招安,只是自重身价,要让招安来得风光一些。此后的两赢童贯,三败高俅,都是为了显示梁山的实力,让朝廷不要小看梁山,从而体面地接受招安。总之,吴用从来没有为梁山制定完整的发展战略,他只能是梁山好汉中最足智多谋的一个,却不是志在天下的国士。  梁山的另一个军师公孙胜,从参与智取生辰纲到上梁山,成为与吴用并列的军师,“同掌兵权”,在梁山好汉中地位很高。但他除了会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在某些场合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外,却很少履行军师的施谋用计、调兵遣将的职责,更没有为梁山制定发展战略。说到底,他只是一个参与造反的高级道士,却不是眼观天下的国士。  再次,比较刘蜀集团与梁山的主要将领。  刘蜀集团的主要将领,如关羽、张飞、赵云等,长期忠实追随刘备,从“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起步,到力图兴复汉室,平定天下,复归统一,千难万险而不悔,粉身碎骨而不惧,都当得起“国士”的称号。  梁山好汉呢?从公认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鲁智深、武松、阮氏三雄、李逵等人来看,他们一身本事,一腔热血,胸襟坦荡,嫉恶如仇,敢于反抗邪恶势力,勇于为弱者伸张正义,不愧为响当当的英雄好汉。然而,鲁智深从拳打仗势欺人的“镇关西”(第3回),到营救无辜被害的林冲(第8回),为的是打抱不平;从落草二龙山(第17回),到上梁山,为的则是寻求容身之处;根本想不到王霸之业。武松斗杀西门庆(第26回),是为冤死的兄长报仇;醉打蒋门神(第29回),是报答施恩对自己的关照;血溅鸳鸯楼(第31回),则是向陷害自己的官僚恶霸复仇;虽有正义色彩,却并不都是为匡扶正义。阮氏三雄反抗社会不公的意识较强,但主要向往的是“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的快活(第15回)。李逵多次喊出“杀上东京,夺了鸟位”的惊世之言,却从来没有得到其他好汉的响应,更谈不上付诸实施。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仇恨社会黑暗,向往“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的自由,梦想没有贪官污吏的清平世界,渴求“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际关系。对于奸臣把持的朝廷,他们不相信;对于招安,他们有怀疑;然而,他们还是跟着宋江接受了招安。因此,他们都只能算是敢作敢当,追求快意人生的好汉。  总之,《三国》英雄是令人景仰的,《水浒》英雄也是令人敬佩的;但在价值取向、奋斗目标上,他们确有明显的不同。  二、行为模式:治国理民与仗义疏财  《三国》英雄志在天下,因而始终重视战略规划的设计,重视争取人心,网罗人才,重视扩大疆域,完善治理。刘备初任安喜县尉,时间短暂,却“与民秋毫无犯”,收到了“民皆感化”的成效(第2回)。后来依附刘表,屯驻新野,又是“军民皆喜,政治一新”(第34回)。新野民众称颂道:“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第35回)平定益州后,刘备领益州牧,即分派众官,各司其职,“杀牛宰马,大饷士卒;开仓赈济百姓,军民大悦。”又“使诸葛军师定拟治国条例”(第65回),很快改变了刘璋统治时期法令不彰的状况。刘备逝世后,诸葛亮辅佐后主,治理巴蜀,“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又幸连年大熟,老幼鼓腹讴歌,凡遇差徭,争先早办。因此军需器械应用之物,无不完备;米满仓廒,财盈府库。”(第87回)诸葛亮治国理民的成就,使得蜀汉国力充实,足以与强大的曹魏抗衡,为进一步发展蜀汉提供了可能。  梁山好汉中,虽然有人说出过“兀自要和大宋皇帝做个对头”的豪言壮语(第39回),作者在大聚义的赞语中也有“休言啸聚山林,真可图王伯业”的言词(第71回),好汉们确实也曾多次对抗官军;但其整体思维,还是占山为王,“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并无建立政权,甚至夺取天下的雄心。即使在梁山的鼎盛时期,好汉们仍然习惯于拦截上任路过的官员,打劫害民的大户;即使打下过若干州县,也从不占据,只是收拾金银财帛粮米,尽数运回梁山(第69回);有时也“一分给散居民”(第70回)。他们喜爱和崇敬的行为模式是“仗义疏财”。由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面黑身矮”,武艺平平,谋略也不出众的宋江,在江湖上会有那么大的名气,以至号称“及时雨”,无数桀骜不训的好汉,一闻其名便肃然起敬,一见其面便倒身下拜,就是因为他仗义疏财,“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第18回);加之曾经冒险为晁盖通风报信,有恩于众,因此,他一上梁山,便顺理成章地成为领袖,得到大家心悦诚服的拥戴。三、聚集方式:以道相从与逼上梁山  在聚集方式上,《三国》英雄与梁山好汉也有明显区别。对于前者,我称之为“以道相从”;对于后者,则是大家熟知的“逼上梁山”。  刘备、关羽、张飞,尽管家世不同,却为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目标聚到一起,桃园结义之后,便同甘共苦,生死相依。而在眼界开阔、实力增强之后,又将目标升华为兴复汉室,平定天下。他们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便是报国安民之“道”。诸葛亮在刘备“三顾”之后,慨然应允出山辅佐,是因为刘备“欲伸大义于天下”,这是刘备、诸葛亮心灵的遇合,理想的选择①。诸葛亮最终为蜀汉献出了全部智慧和心血,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里当然有报答刘备知遇之恩的心愿,但决非不问是非的片面忠于刘备父子,其中更有兴复汉室,拯救黎庶,重新统一全国的宏图大志②。赵云初见刘备,“玄德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第7回)是“从仁政所在”的理念使二者心灵相通。后来赵云离开公孙瓒,四处寻觅,终于投到刘备麾下。正如赵云自己所说:“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第28回)  梁山好汉,流品混杂,上梁山的原因、目的多种多样。其中一部分是主动投奔梁山,相当多的却是“逼上梁山”。“逼”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非常典型的是林冲被逼,人所共知,更典型的则是梁山几个领袖的逼上梁山。例如:晁盖被逼,宋江被逼,卢俊义被逼,上文已经述及,这里不再重复。而像秦明、李应、徐宁等人的被逼,简直有些匪夷所思,当代读者颇难理解。  综上所述,《三国》英雄与《水浒》好汉,粗看似乎颇多类似,细辨则大不相同。造成这种重大区别的根本原因,一是题材本身的制约,二是创作思想的歧异。限于篇幅,这里仅初步提出观点,深入的阐释,则有待于另一篇论文了。注释:① 沈伯俊:《〈三国演义〉:“说大事”的影响力》,载《激荡:文化讲坛实录4》,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② 司马迁:《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册,第2611页。③ 刘d:《旧唐书》卷89《狄仁杰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二十五史》缩印本,第5册,第3824页。① 沈伯俊:《校理本三国演义》第1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4页。下引《三国》,均据此本,只括注回次。② 李灵年、陈敏杰:《水浒传》(新校注本)第14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50页。下引《水浒》,均据此本,只括注回次。① 参见沈伯俊:《诸葛亮形象三辩》第一部分“《隆中对》究竟对不对”,《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2期。① 《演义》此处表述不够完整。据《三国志?蜀书?法正传》:“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②东汉无丞相,三公为百官之首,日常政务则由尚书台处理,其长官为尚书令。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六月,曹操才罢三公,自任丞相。黄初元年(220),曹魏建立,又不设丞相,恢复东汉制度。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以诸葛亮为丞相,总揽国政;刘巴为尚书令(法正已于220年卒),负责处理日常政务;诸葛亮卒后,不再置丞相。① 参见沈伯俊:《为诸葛亮析疑辩诬》,《成都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② 参见沈伯俊:《诸葛亮形象三辩》第二部分“诸葛亮是‘愚忠’吗?”,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编:《诸葛亮与三国文化》(三),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与水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