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妹妹上初中,但是宝宝总是不爱吃饭学习,还玩网游。

一初中生玩网游刷掉妈妈10万元---宝安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第B08版:天下·万象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头版
第A02 : 声音
第A03 : 重点
第A04 : 重点
第A05 : 重点
第A06 : 必读
第A07 : 融和
第A08 : 融和
第A09 : 文产
第A10 : 文产
第A11 : 房产·财智周刊
第A12 : 体娱
第B01 : 光明新闻
第B02 : 特别报道
第B03 : 国防周刊
第B04 : 光明·融和
第B05 : 光明·融和
第B06 : 天下·时政
第B07 : 天下·特稿
第B08 : 天下·万象
第C01 : 龙华新闻
第C02 : 龙华·重点
第C03 : 龙华·必读
第C04 : 龙华·融和
第C05 : 邻望
第C06 : 邻望
第C07 : 邻望
第C08 : 邻望
一初中生玩网游刷掉妈妈10万元
为买“钻石”,明明曾一次就刷掉1.7万元。(资料图片)
广西南宁一名14岁的初三学生,注册支付宝后悄悄绑定了母亲的银行卡,然后通过快捷支付进行网络游戏充值等。当母亲发觉银行卡内余额不对时,卡已被孩子刷掉了约10万元。由于该学生还是未成年人,这些钱能不能要求商家退还呢? 玩网游刷掉10万元 胡女士在南宁市民主路上经营一家刺绣店。12月20日晚上8时多,她与朋友吃饭后刷卡埋单,随即收到银行短信提醒。可让她吃惊的是,自己卡内的余额居然少了约10万元。当时她还以为是短信出错,马上又到银行自助取款机上查询卡内余额,发现情况还是一样。 胡女士一下就慌了神,卡上的钱到哪儿去了?她联想到自己儿子这些天来好像有些不对劲,于是马上去问14岁的儿子明明(化名)。明明承认说,他自己玩网络游戏把钱刷掉了。 事发后,胡女士去银行打印了对账单。对账单显示,孩子用快捷支付(即支付宝支付)从10月11日开始刷第一笔,至12月20日被发现前,在19日还刷了最后一笔。胡女士说,经统计,总共被刷约10万元,其中在12月17日一天就刷了3.1万元。 偷偷删掉银行扣款短信 12月29日,面对记者的采访,明明有些抵触,但也表现出了悔意。他称是在用手机号注册支付宝后,悄悄绑定了妈妈的银行卡,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又看见妈妈在摁银行卡密码,自己就暗中记了下来。在那以后,因为有了支付宝的“资金支持”,他玩起游戏来也一发不可收拾。 明明刷了这么多钱,胡女士手机上难道没有收到短信提醒?胡女士说,明明只有在拿着她手机的时候,才会选择用支付宝支付,这样一来,待胡女士手机一收到银行的扣款短信,他就会及时删掉,于是这些钱也就在胡女士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刷掉了。一直以来,胡女士知道明明喜欢玩网络游戏。为避免孩子沉迷游戏,她还让人把家里的电脑都搬走了,但没想到孩子用手机也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胡女士记得,有一次自己把银行卡和身份证都放在钱包里,但后来发现都被拿了出来放在枕边。“当时我还纳闷怎么会这样,现在想想应该就是那一次被孩子绑定了银行卡。”她说,还有一次早上醒来找不到她的手机,后来才发现是被孩子拿走了,而孩子自己有一部手机,“如果当时多个心眼,可能这个事情就不会发生”。她承认在这件事情上,自己确实大意了。 通过种种办法,胡女士已与相关网游公司取得联系,希望能要回钱款,但各公司要么是直接拒绝退还有关钱款,要么说要请示领导,但后来都没有下文。 律师称合同无效可要求返还 广西律师协会民商委委员朱继斌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同时,《合同法》也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 据此,本纠纷中,胡女士的儿子只有14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用巨款进行网络游戏充值的行为,明显与其年龄、消费能力不相适应,其签订的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现胡女士作为孩子的法定代理人已经明确拒绝追认该合同的效力,因此,合同无效,胡女士可以要求网游商家返还其支付的款额,建议其与网游商家协商,协商不成的,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此外,根据文化部《网络游戏暂行管理办法》规定,提供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的企业,应保证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注册,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若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由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责令改正,并处30000元以下罚款。 据《南国早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宝总是不爱吃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