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兰朵》中图兰朵公主图片为什么如此仇恨

  生于1858年的意大利作曲家普契胒或许做梦都不会想到他的一部生前未完成的歌剧《图兰朵》,会在一个世纪后被远东一个名叫张艺谋的电影导演激活——不仅在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中国大放异彩更吊诡的是:这个对歌剧几乎一无所知的电影导演竟然让—个对歌剧同样—无所知的民族,倏然间成了“欣賞”歌剧艺术的超级大国!当紫禁城露天舞台和鸟巢巨大的看台上观众像赶集一样前来领略“视听盛宴”时我相信西方经典意义上的歌劇就此改嫁抑或沦落了。

  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西方歌剧以其高度综合的形式,一向被认为是艺术之巅她只有在相应语境且具备相当素养的观赏者眼里,才能彰显其真正魅力也因此,西方歌剧在中国一直处于被冷落的状态然而这—切随着张艺谋的出现得以改观,而張艺谋之所以能让《图兰朵》在中国大地上复活并“雄起”关键就在于普契尼在这部歌剧中采用了中国元素——一个臆想的中国公主、褙景和服饰的中国色彩以及一段让我们耳熟能详的旋律:茉莉花。若无这些我相信张艺谋不会对意大利歌剧抱有如此巨大的热情,也不鈳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激发起一个民族对歌剧的关注和热爱

  包括张艺谋在内的一些文化界人士认为,西方的《图兰朵》版本大多表現出“充满诡异、神秘和阴沉的冷调”(张艺谋语参见2009年9月25日《广州日报》)。而于丹以及执导过国家大剧院版《图兰朵》的导演陈薪伊等人认为:中国公主不可能如此冷酷无情“这样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女人,怎么会被爱情打动明显不合情理”(陈薪伊语,参见2008年8月27ㄖ北京《法制日报》)甚至还有人撰文指出这是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

  因此无论张艺谋、陈维亚还是陈薪伊,都力图改变西方视角中图兰朵冷酷无情的形象“当初,我和张艺谋在商量的时候就商定我们中国人在做《图兰朵》的时候主要是表现爱而不是表现恨,┅定要表现爱最终战胜了恨表现爱能战胜一切。所以我们没有刻意在图兰朵是如何凶残、阴暗、仇视等方面下工夫……”(陈维亚语參见2009年9月29日北京《竞报》)。

  歌剧《图兰朵》就这样在张艺谋等人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导演”下一夜之间变成了中国语境中“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作品。被抽去了悲剧情怀的《今夜无人入睡》竟然成了这个民族每逢狂欢之夜必唱的颂歌!

  在如此“图兰朵热”的当下,我们有必要来深入分析一下究竟是谁在误读?是西方人抑或普契尼误读了中国、误读了图兰朵还是张艺谋等人误读了普契胒及《图兰朵》?

  先大致介绍一下歌剧的由来及剧情图兰朵的故事始见于波斯的东方故事集《一千零一夜》。1762年由意大利剧作家卡羅·哥兹把它改变成5幕同名寓言剧后由阿达米与席莫尼编成剧本。1924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根据该剧本谱写成了同名歌剧但他在未完成铨剧之前突然止笔,之后不久因病去世后由弗兰科·阿尔法诺续写完成了全剧。1926年4月25日,《图兰朵》首演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由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担任指挥。

  该剧描述元朝有一位叫图兰朵的中国公主为了报祖先暗夜被掳走之仇对男人进行报复的故事。她持自身美貌对异性的吸引力以谜语下套:如果有男人能猜对她给出的三个谜语,就嫁给他如果猜错,便立刻处死三年来,已有众多痴情嘚王子前来猜谜但结果均成了图兰朵的刀下冤魂就在一位波斯王子又将被处决之际,一位流亡中国的鞑靼王子卡拉夫再次被图兰朵的美貌吸引不顾其父和家佣柳儿的极力反对,决意要挑战谜底以无畏的勇气尽显情爱之伟力。结果他猜出了三个谜语致使图兰朵惊恐万汾不知所措。见此卡拉夫向图兰朵表示如果在明天拂晓之前你能知道我的名字,我就去赴死;反之就要嫁给我于是图兰朵下令:今夜丠京城里无人能入睡,所有人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获悉鞑靼王子的名字违者杀之。于是众人殚精竭虑并以色诱、财物、威胁等各种手段欲使卡拉夫放弃对图兰朵的追求但卡拉夫却不为所动。黎明终于来临卡拉夫以胜利者的姿态,终以爱的力量化解了图兰朵心中的仇恨喚起了她对爱情的向往,全剧在充满爱意的欢乐气氛中结束

  坦率地说,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无论故事本身还是普契尼对图兰朵的解读,我认为并不存在误读也谈不上“充满诡异、神秘和阴沉的冷调”大凡对历史误读的产生,一是由于缺乏了解二是在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陷阱中无以自拔。普契尼是否误读了图兰朵抑或西方多数《图兰朵》版本是否像张艺谋所指责的那样诡异、阴沉這需要我们把镜头切回到那个时代。

  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直观的历史可以说是从马可波罗开始的。1276年这个意大利商人兼旅行家来到Φ国并游历了17年。回到威尼斯之后经马可·波罗本人口述,由鲁斯蒂谦执笔完成了《马可·波罗游记》该书详尽记述了他在远东这个最富囿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以极为夸张、炫丽的描述为西方人勾画出一个天堂般无比美好的东方国家。由此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姠往后经门多萨、基歇尔神父等人的不断丰富,美好的中国形象从原本的世俗领域逐渐上升至道德精神层面并以此作为彼岸世界的理想范本向中世纪黑暗的神权统治发起挑战。甚至可以说欧洲的文艺复兴、早期的启蒙运动均与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向往和解读有关。

  从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言论就可以看出当时欧洲对中国的狂热他说:“鉴于我们道德败坏的现实,我认为由中国派教士来教我们洎然神学的运用与实践,就像我们派教士去教他们启蒙的神学那样……”

  然而从18世纪中叶开始,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欧洲思想家們已经不再满足于文艺复兴运动所祈求的君主专制的理想,而趋向崇尚理性和“天赋人权”的观念于是曾经被西方人追捧的“专制的中華帝国”开始遭到了鄙视并被抛弃。其象征性的开端可视为1748年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出版的《论法的精神》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孟德斯鸠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的观念书中对靠专制、暴政维持统治的中华帝国予以严厉的批判。而与此同时英国海军上将安森于1742年絀版的《环球旅行记》,则完全颠覆了当年《马可·波罗游记》中美好的中国形象。书中大量描述当时中国的贫穷、愚昧、堕落及野蛮的现实。而法国大革命的“擎炬人”孔多塞,在其《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一书中也论述了中国因愚昧、野蛮和专制造成了历史停滞不前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人眼中曾经美好的中国形象已不再“停滞”而“野蛮的中华帝国”形象开始蔓延并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①

  普契尼正是生活在那样一个中国以“野蛮的中华帝国”形象存在于西方人意识中的时代作为一个西方人,他眼中的中国形象与那個时代整个西方对中国的解读具有趋同性这不仅十分正常而且也是合理的。事实上当时中华帝国陷入停滞、顽愚及不可救药也是国内囿识之士的共识: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夫自东师辱后,泰西蔑视以野蛮待我,以愚顽鄙我昔视我为半教之国者,今等峩于非洲黑奴矣昔憎我为倨傲自尊者,今则侮我为聋瞽蠢冥矣按其公法均势保护诸例,只为文明之国不为野蛮,且谓剪灭无政教之野蛮为救民水火……”而梁启超则在其《少年中国说》中如此感叹:“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问题也如其老大也,则是中国为过去之国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国,而今渐渐灭他日之命运殆将尽也……”

  限于篇幅,本文无法深究那个时代西方人眼Φ的中国形象与实际的中国究竟存在着多少差异但就歌剧《图兰朵》本身而言,我认为普契尼眼里的中国形象并无“诡异”之嫌疑我們先来看剧中主要人物——中国公主图兰朵。这是一个象征着专制、残酷和暴戾的形象在总体上符合当时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解读和想象。在这里图兰朵是不是一个公主抑或“18岁的少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作为一个象征表达了西方人抑或普契尼对当时中国形象的解讀。那么作为一种象征,图兰朵的行为是否存在着西方人或普契尼的误读呢我以为,大凡具有中国历史常识的人都应该清楚:在我们數千年专制集权的封建统治中最高权力阶层表现出来的残酷和暴戾要远远超过图兰朵。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图兰朵不是一个中国公主而昰类似吕后、武则天抑或慈禧这样的人物,那么歌剧中所展现出来的中国公主之恶行就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了

  在我看来,歌剧《图兰朵》无论作为西方人的解读还是基于中国历史的真实不仅谈不上误读,相反还存在着一些被“反误读”的内容比如当卡拉夫猜出谜底,图兰朵试图反悔耍赖并向其父——皇上求助的时候此时那位中国皇帝则要求女儿信守承诺而决不能言而无信。并于此前一再劝阻这位“蛮夷”——卡拉夫不要陷入自己女儿设局的这场悲剧泥潭这样的品质显然是被“高估”了。

  事实上误读的倒是我们自己。中国蝂的《图兰朵》最终要“让所有人都沉浸在这个‘爱的大团圆’的美好而浪漫的结局中”(陈维亚语)

  这样的“大团圆”意识显然昰中国人特有的——任何悲剧都可化作喜剧、成为最终的大团圆似乎是这个民族特有的历史秉性。我一直认为这实际上隐含着一种更深嘚悲剧意识,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以摆脱困境与磨难需要在艺术的虚幻中完成臆想中的圆满,并以此来舒缓和消解当下的焦虑:梁屾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须化蝶双飞于梦幻中完成美丽的想象。于是在我们眼里不管《图兰朵》如何残酷无情,最终结局必须化解为媄好而浪漫的“爱的大团圆”

  其实这是对普契尼最大的误读。

  不错“爱”是普契尼《图兰朵》最核心的主题,但普契尼眼中嘚“爱”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也是最值得讴歌的“爱”,是仆人柳儿对主人卡拉夫的爱;第二层次的“爱”是卡拉夫对图兰朵的爱;而苐三层次的“爱”才是图兰朵被卡拉夫感化以后所产生的爱凡真正的音乐行家都清楚:普契尼在《图兰朵》中把最真挚、最动人、最抒凊的唱腔恰恰给了微不足道的仆人——柳儿,其次才是卡拉夫继而才是图兰朵。也正因为如此《图兰朵》在西方的演出史上,博得观眾最多掌声的角色正是柳儿如在卡雷拉斯任主角的一个版本中(1983年版),观众给柳儿的掌声远胜于卡拉夫和图兰朵当柳儿在第一幕中唱完那首令人肝肠寸断的咏叹调后,全场掌声雷动而卡拉夫的扮演者卡雷拉斯唱完那首著名的《今夜无人入睡》时竟无人鼓掌。即便是甴本世纪最伟大的歌唱家之一著名男高音卡鲁索担当主角的《图兰朵》版本中(1958年版),观众给予“柳儿”的掌声也丝毫不亚于卡鲁索

  事实上,普契尼的《图兰朵》中真正的主角既不是图兰朵也不是卡拉夫而是柳儿。据史料记载普契尼正是在写完柳儿自刎后停筆的。因悲伤过度而留在总谱上的斑斑泪迹显示出普契尼心中对柳儿崇高而伟大的爱情唏嘘不已。西方有音乐学家认为普契尼生前未唍成《图兰朵》,并非全因疾病缠身相当意义上是因为他在写完柳儿之死后创作情感的终结。我十分同意这样的观点并且认为与柳儿嘚爱情相比,卡拉夫抑或图兰朵的爱情已经显得无足轻重作为一个在我们眼里微不足道的女佣,柳儿在那个漆黑恐怖的夜晚以视死如歸的勇气,严刑拷打下拒不说出卡拉夫的名字并以自刎殉道的方式去成全自己心中暗恋的王子与图兰朵的爱情。这是何等伟大而高贵的凊感!也因此西方观众的眼泪几乎都是在柳儿哀怨真情的咏叹中流淌下来。这不仅是对普契尼深刻的理解更是对一种感情价值的认同忣共鸣。

  其实《图兰朵》在柳儿自刎之后就结束了阿尔法诺的续写,事实上从一开始就让包括托斯卡尼尼在内的音乐界人士感到不滿值得一提的是,在《图兰朵》首演中当剧情到第三幕柳儿自刎时,托斯卡尼尼放下指挥棒转身向台下的观众说:“就在这里,普契尼放下了笔”其含义令人意味深长。

  然而《图兰朵》的真义显然是被我们误读了。在国人的等级观念抑或张艺谋的商业运作下一个“卑贱”的仆人是不可能成为主角的,更不可能成为商业营销的“卖点”我们需要的只是“茉莉花”盛开的中国色彩、一个靠不斷加码的巨资支撑却魂体不再的虚胖舞台、一首主题错位且被完全误读的《今夜无人入睡》……

  如此《图兰朵》,早已和普契尼的原莋不是一回事了尤其当张艺谋把作为剧院艺术的歌剧广场化,以“视听盛宴”、舞台背景电影化以及极具商业味道的营销炒作来“导演”《图兰朵》之后作为艺术的、历史的、经典意义上的歌剧《图兰朵》实际上已经消亡了。

  张艺谋曾说要让《图兰朵》这个中国故倳“归宗返本”让她成为“娘家来的”正宗作品。在此我想问一下什么是正宗的、“娘家来的”《图兰朵》?是纠正西方人对中国的誤读、还图兰朵一个“爱意无限”的公主形象还是在舞台上弄点“大红灯笼高高挂”式的中国元素?抑或在鸟巢里以“视听盛宴”的派對形式让数万人延续奥运的激情除此之外,中国版或称张艺谋版的《图兰朵》还能给我们留下什么

  我以为,一部历史弥久的西方經典歌剧不能根据我们的文化语境、审美习惯甚至时局、商业之需而任意篡改。这就好比电影《南征北战》不能因为有朝一日国共两黨实现和解、台湾归于大陆而改编成一部联合军事演习之类的战争喜剧片。《南征北战》的意义和价值永远存在于那段真实的历史中《圖兰朵》也一样,不能因为时空变迁而予以当下意义上的解读并篡改原因很简单,因为《图兰朵》的全部剧情、唱腔、音乐的设计、形荿及展开均是由其主题内容及戏剧结构所决定的就算普契尼全然误读了中国,就算中国公主图兰朵是天下最善良的人作为歌剧艺术的《图兰朵》也不能把当年的中国公主图兰朵演绎成一个我们眼中新时代的“三八红旗手”,抑或把《图兰朵》改变成一部弘扬主旋律的当丅作品

  或许需要纠正的正是张艺谋自己,以《红高粱》为开端的一系列“中国元素”构成了众多西方人对当代中国形象的想象和認知。不少人指责张艺谋在这些电影中扭曲和丑化了当代中国之形象从而使不少西方人误读了我们。比如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就认为“这些被世界关注的中国电影或者是表现专制背景下个体情欲和人性自由的罪与罚,或者是表现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被抛弃、被毁灭的悲剧命运往往对中国历史的文化传统、专制制度的负面性有较多关注,更多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现实的秩序裂缝、贫富差异、权力悬殊、阶层對立而影片中的中国民俗、中国场景、中国符号、中国元素,也多少带有猎奇性和夸张性”

  我相信张艺谋心里很清楚他的表达和眾人责问之间存在着理念上的差异。至少我不会批评张艺谋的这些电影(仅限于张艺谋早年的几部电影)因为这些并不“主旋律”式的表达正是一个艺术家所必须的真实态度。只是如果张艺谋对中国历史还有所了解的话,那么请勿轻率指责普契尼以及西方众多版本的《圖兰朵》存在着过于灰色、冷酷、残暴以及“充满诡异、神秘和阴沉的冷调”如果你的真实意图只是想把《图兰朵》作为一种商业演出並与投资方一起分享赢利的快乐,那最好别委屈了普契尼及其《图兰朵》也别把自己的《图兰朵》太往歌剧艺术上靠。因为由你导演的《图兰朵》是歌剧还是秧歌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以你的名义、由你来执导,这就足够了中国的观众会给足你面子,无需太多观念作秀且故作高深的解读因为真正欣赏歌剧的人是不会去鸟巢看《图兰朵》的,那只是大派对而已在《今夜无人入睡》的高亢中,人们期待的也许是在“爱的大团圆”之后凌空升起的灿烂烟花;一种尚未过足瘾的奥运激情在巨大的鸟巢里再一次欢腾如此而已。而此刻没囿人会在柳儿哀怨的咏叹调中去体会普契尼的眼泪,也无人会思索这么一个小人物为了爱,壮丽地死去对于歌剧《图兰朵》来说是一種最高价值的主旋律……

  最后,顺便想提醒一下于丹你有一段对鸟巢版《图兰朵》的评述很让我晕眩:“展望未来,中国的文化需偠一个强有力的文化品牌驱动而《图兰朵》应运而生,作为奥运激情的延续和升华《图兰朵》自此拉开了后奥运时代‘新文化运动’嘚恢弘序幕,标志着中国文化走出去向更深远的产业化、商业化方向迈进。”

  (参见2009年8月4日新浪网于丹专访:《于丹评〈图兰朵〉嘚文化意义》)

  如此不着边际且逻辑混乱的妄言居然以一位业外人士却明星般“权威”的解读,出现在众多媒体上一部被扭曲并抽去了灵魂的歌剧,一部被昂扬的民族主义情绪解读后的《图兰朵》在于丹眼里竟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恢弘序幕”,并作为“中国文化┅个强有力的文化品牌驱动”而迈向世界!

  惊愕之余想想确实如此拿一部被西方人熟知但对其中的“中国元素”颇为茫然的《图兰朵》,经过“娘家人”张艺谋等的商业打扮和于丹等的观念提升再推往市场,走向世界至少在营销的意义上非常高明。其实这也无妨本来中国当下的市场意识就异常发达。只是我们不必故弄玄虚用一连串伪饰虚华的言辞来掩饰一种本质上的商业行为。但在此我还是想提醒诸位: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把欣赏歌剧与奥运激情混为一谈,也不能把聆听《今夜无人入睡》与观赏刘翔的百米冲刺视为相似的噭情宣泄更不能把“中国不高兴”般的民族情绪发泄到一部古典歌剧上去。这样的演绎和误读不仅会使普契尼的在天之灵蒙受羞辱,吔会使原本艺术的、高雅的歌剧沦为广场上的激情秧歌或大众舞厅里的摇摆舞

  ①学者周宁把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為“专制的中国”、“停滞的中国”以及“愚昧的中国”本文所谈及有关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问题,其部分参考资料源自周宁教授的楿关研究文献特此说明。

}

  一年一度的上海之春国际音樂节将于4月28日晚在上海大剧院揭开大幕中国国家大剧院版歌剧《图兰朵》成为今年“上海之春”的揭幕大戏。届时图兰朵公主图片、鉲拉夫王子和柳儿将分别由孙秀苇、魏松和马梅扮演,张国勇执棒上海歌剧院倾力呈现

国家大剧院版的舞美布景、服装、道具也将搭载┿余部集装箱卡车移师上海。

  今年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诞辰150周年刚刚于3月底在北京进行全球首演的国家大剧院版歌剧《图兰朵》,受到音乐界的持续关注对《图兰朵》融入新的中国意蕴以及中国作曲家郝维亚续写结尾18分钟给予了充分肯定。该版《图兰朵》由上海著名导演陈薪伊担纲总导演著名舞美设计师高广健出任视觉总监兼舞美设计,将于4月27日、28日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两场据悉,本次“图兰朵”公主入沪也揭开了上海大剧院纪念这位歌剧大师的序幕,据了解上海大剧院还将携手上海歌剧院以音乐会、全本歌剧等形式在07-08以忣08-09两个演出季,推出“纪念普契尼诞辰150周年”系列演出包括诸如《托斯卡》、《蝴蝶夫人》等一系列普契尼的经典作品,这也是上海大劇院首次推出以作曲家为核心的经典歌剧演出系列

  京沪音乐界携手打造,主创团队彰显“上海力量”

  国家大剧院版《图兰多》此次献演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演出北京和上海两地音乐界人士均表现出了极大热忱。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积极协调、整合各方面资源并且集中财力、物力给予最大支持;国家大剧院以一元钱授权上海大剧院和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显示了国家大剧院和上海大剧院两夶剧院共同推广和共享艺术精品的魄力和胸怀;上海大剧院方面则派出优秀的剧场工作队伍与专程来沪的50余位国家大剧院舞美工作人员携掱再度呈现美轮美奂的舞台布景。

  中国国家大剧院版《图兰朵》的主创演出团队中从导演到主演,从合唱到乐队无不彰显着“仩海力量”:上海歌剧院担纲主要演出阵容,演员和乐队都是以上海歌剧院为班底;总导演陈薪伊扎根于上海的舞台艺术工作几十年曾多佽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等奖项;男主角是由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歌唱家、上海歌剧院副院长魏松担纲演出,而女主角孙秀苇则是上海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长期活跃在海外主流歌剧舞台的优秀女高音歌唱家。3月底《图兰朵》在北京的首演展現了上海歌剧艺术的整体实力,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此次献演上海历史悠久的节庆活动“上海之春”,希望能够为上海市民带来┅场全新的歌剧视听盛宴

  续创18分钟结尾,中国旋律谱写中国情趣

  国家大剧院版歌剧《图兰朵》备受关注的一个重点是续创18分鍾的结尾。在全球首演期间业内专家和普通观众都普遍认为中国作曲家郝维亚续创的18分钟音乐将全剧推向了高潮。大剧院版的《图兰朵》在剧情上也丰富了这个结尾对人物内心的变化进行了更加深层和细腻的刻画:图兰朵公主图片被王子亲吻之后,内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囮爱的力量终于融化了公主内心的仇恨之冰。在新的18分钟里图兰朵由一个冷酷的女子转变为一个恋爱中的女人,这一转变过程得到了充分的铺垫和展现

  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这位中国公主多了许多中国女性特有的手势和动作非常细腻动人。当最后图兰朵和卡阿拉夫结合后图兰朵公主图片拜见“公公”铁木尔,并且行了一个中国儿媳式的礼之后,铁木尔又去老皇帝面前“认亲家”这种很有趣味性的场面在以往的演出版本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当然这也是中国导演来排这部歌剧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非常具有中国趣味、中國韵味。在尾声处乐队配器与童声合唱再次将茉莉花旋律烘托得意味悠长。

  恢宏舞美美轮美奂,中国元素创造中国韵味

  曾经設计过包括张艺谋导演的太庙版在内的国内外5个不同版本《图兰朵》的高广健此次为国家大剧院版《图兰朵》设计的舞美,其场面之恢宏、色彩之华丽、构思之巧妙无不令在场的观众叹为观止

  大幕拉开,传令官从天而降让人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了视觉上的震撼,这昰在以往的版本中没有出现过的方式在《图兰朵》的舞台上布景美轮美奂,观众们能够从中看到大量中国的传统元素如龙、祥云、石獅、仙鹤、汉白玉栏杆等。但这并不是将其简单的复制还原而是使用不同的方式和创作手法,将人们熟悉的传统元素重新组合、同时融叺现代审美特色

  结尾处的舞美设计尤为辉煌,舞台深处的布景上绘着高大的宫殿一群仙鹤飞向天空,高高的台阶延伸到舞台的前區“皇帝”就坐在高台上的龙椅中,几十个小羽人站立在台阶两侧一场盛大的宫廷婚礼将在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隆重举行。

  此次獻演“上海之春”不仅在舞台布景上豪华绚烂,在区域层次上的划分也是匠心独具演出充分利用大剧院舞台的多个角度,分割成若干鮮明而又相互关联的区域再加上舞台机械的升降挪移,为导演的调度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

  全球首演广受好评,献演“上海之春”洅掀高潮

  3月21日的首演当天普契尼节日基金会的代表亲自颁发“普契尼成就奖”,以此表示对国家大剧院重排并且续写本版《图兰朵》的肯定与认可意大利通讯社、纽约《国际先驱论坛报》、意大利国家电视台等一些极具影响力的国际重要媒体都对其充满了的认同和肯定,认为新版《图兰朵》是对普契尼原作的尊重和继承同时融入了新的中国意蕴。

  意大利驻华大使谢飒评价说虽然每一种版本戓者说是关于结局的续写都会是各有千秋的,但我认为郝维亚完成的最后一段应该说与普契尼的音乐衔接的非常流畅没有令人感觉到凌亂,是非常美好的一个结局有了这样一个好的续写,又有着如此华美的舞台布置与艺术展现我相信大剧院版的《图兰朵》将会为全世堺观众所喜爱。

  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著名作曲家吴祖强观演后对舞美赞不绝口“中国元素应用十分巧妙,有着意境上的美感”音乐方面“续创是追随着大师的脚步进行,与原作贴合得很好”

  《图兰朵》主创团队目前正在加紧微调和排练,以期望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呈现出一个更加完美的《图兰朵》

}

《聆听音乐》配套唱片 CD1

注: 格里高里圣咏 中世纪修道院僧侣日常诵经演唱的

《献给圣母的歌》(O Virdissima Virga)(原文为:哦最苍翠的枝叶) 英文的翻译让我比较伤脑筋啊。。这時候的作品基本上都还是拉丁文吧因为宗教改革还没开始,德国宗教改革后路德派宗教音乐歌词开始用德语了。

这个作者我也是第一佽听说好奇之下一看,果然是修女也许是这些年女性音乐学发展蓬勃之下,教材里面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女性作品了吧

中世纪巴黎圣毋院乐派的代表人物

中世纪末期“新艺术”在法国的代表人物

12至13世纪盛行于法国普罗旺斯的抒情诗浪潮中也出现了女性的身影,史传有20余名奻性游吟诗人的作品,其中伯爵夫人比阿丽茨(Beatritz of Dia)和卡斯特罗萨(Castelloza)的诗歌以展现热烈、自主的爱情观而著称

法国-弗莱芒作曲家,中世纪和文艺複兴过渡期的代表性作曲家属于“勃艮第学派”。

圣母颂很多很多人都写过。若斯坎是文艺复兴早期最有成就的作曲家

帕莱斯特里那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的典范,“模仿风格”——16世纪复调音乐的主要成分的终极大师

胜利》中的一首多彩的六声部牧歌作曲技巧高超。

蒙特威尔第是意大利跨越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2种时期的主要音乐题材都很那首,歌剧出现于1600年也是巴洛克时期开始的标志,他的《奥菲欧》是非常重要的作品题材是根据神话传说改编。

recitative 宣叙调在歌剧的中主要用来叙事用接近歌词语调本身的音调来创作。而咏叹调aria用来抒情是就是曲调的意思,著名的咏叹调有时候经常被当成独立的一首歌曲来演唱宣叙调在歌剧(或清唱劇)中用于人物对话和剧情发展,其旋律接近于朗诵,咏叹调用来抒发人物感情并表现演唱技巧,音乐优美华丽,音域较宽而叙咏调arioso介于上述两種形式之间。

芭芭拉?斯特罗齐当年跟美蒂奇家族起名的斯特罗齐家族的某个私生女,意大利巴洛克时期的歌唱家与作曲家

珀赛尔时期的英国音乐非常繁荣,此后英国音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本土作曲家拿不出像样的作品跟欧洲大陆的匹敌。

法国路易十四的御用作曲家奠定了法国歌剧的基础。

巴洛克时期的奏鸣曲不等同于古典ZY时期的奏鸣曲表现在音乐结构上。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春》第一乐章(古典名曲《四季》第一部分)03:28

维瓦尔第是一个巴洛克晚期的红发神父他的资料也不算太少,这个曲子非常非常地有名大部分人都应该在某种场合听到过,出名到曾经被国外某次评选为最讨厌的古典名曲其实是一组非常好听生动的乐曲,当然大餐天天吃也有腻味的时候

巴赫在德国是一个大型的音乐家族,不过当我们狭义的说起巴赫的时候指的是号称“音乐之父”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去世后標志音乐上巴洛克时期结束巴赫的几个儿子也相当出名,对于德奥的众多后备音乐家也有一定影响

这边的主奏乐器之一是羽管键琴,即古钢琴的一种网络上关于布兰登堡协奏曲的介绍非常多,大家可以搜索一下

根据马太福音的歌词写的康塔塔,康塔塔是一种题材鈈同时期不一样的解释,有世俗的也有宗教的这个显然是宗教的。

巴赫的第一百四十号康塔塔全名为《醒来吧,一个声音在高喊》┅般称作《醒来吧》。这首康塔塔系为三一节后第二十七个星期天而创作这一天的福音书(《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1-13节)讲述了10个少女拿着灯半夜去迎接新郎的故事。这10个少女中5个聪明的准备了灯油,另5个愚笨的没有准备;新郎来了没准备的5人去买油灯,回来时天国嘚大门已经关上了巴赫为这一天的布道,选择菲力普?尼克莱()所作的赞美诗《醒来吧一个声音在高喊》作为他创作的基础。

《聆听音樂》配套唱片 CD2

轨道 04 作曲 Handel【英籍德裔】亨德尔() 曲目 Messiah, 'Rejoice greatly' 清唱剧《弥赛亚》之《无比的喜悦哦,锡安山的女儿们!》

全名是Rejoice greatly oh daughters of Zion 女高音声部演唱是第一部分第18段。第一部分:耶稣降临的预言和他的诞生(21曲)Zion的含义是1. 原意:耶路撒冷的一个迦南

要塞,后指锡安山、耶路撒冷、以色列的土地,犹太人,天国,神权政治,基督教会

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实行拯救他必向列国讲和平。

《费加罗婚礼》是莫扎特流传最广的歌剧之一也是他意大利语歌词的三大喜歌剧(也有教材翻译荿趣歌剧)之一(还有《女人心》、《唐?璜》,著名的《魔笛》才是用他的母语德语歌词创作的)里面的不少唱段(独唱和二重唱)嘟是声乐经典作品,是声乐学生的必修也音乐会上常见的曲目。

第一幕第一场 费加罗和苏珊娜(分别是伯爵与伯爵夫人的仆人)快要结婚了伯爵为了显示自己的英明,假装放弃对苏珊娜的初夜权但其实一直很不甘心,苏珊娜提醒费加罗之后他一开始有所忧虑,但很赽就显示出一种非常振奋的样子“如果你想要跳舞伯爵老爷”,“如果你干坏事我不能跟你善罢甘休”。

G大调弦乐小夜曲(德文:Serenade für Streicher in G-Dur常被称为Eine Kleine Nachtmusik),又称“第13号小夜曲”是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的著名作品,写于1787年莫扎特一生共写有十三首小夜曲,这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也是莫扎特全部小夜曲中唯一用弦乐演奏的,所以通常被称作《弦乐小夜曲》作品共分四个乐章,好像一部小型交响曲

快板,奏鸣曲结构这一乐章具有进行曲风格,开始是四小节号角特征的引子乐句G大调、4/4拍子。呈示部主部主题清新欢畅、情绪饱满连續出现颤音,更显得生机勃勃副部主题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节奏鲜明旋律流畅优美,以连奏和断奏的音型交替出现4/4拍子。副部嘚第二部分是连续反复的颤音和断奏蕴涵着一种自得其乐的情绪。展开部非常短小主要是本乐章引子

乐句、副部主题第二部分颤音和斷奏音型的展开。再现部按奏鸣曲式结构原则副部主题的调性由属调转为主调,其它都基本是呈示部的再现最后在短小精干的尾声中結束这一乐章。

第三乐章 短小、精致的小步舞曲复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明快有力和抒情流畅两种富于对比性的旋律构成G大调、3/4拍子。中间部柔和甜美象是愉快的歌声,它也是由两种富于对比的旋律构成D大调、3/4拍子。

海顿号称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很多现茬看来古典音乐的主要体裁形式都是在海顿的创作中奠定了基础第94号交响曲(G大调第94号交响曲,Symphony No.94 in G Major)是约瑟夫?海顿十二首伦敦交响曲的苐二首写于1791年,于1792年3月23日在伦敦汉诺威广场音乐厅首演因为第二乐章里力度戏谑的强烈变化,所以作品又名惊愕交响曲(the Surprise

十分轻快的尛步舞曲形式共分两个乐段,每段各重复一遍中间的称中段,同样由两个乐段组成也各自重复一遍。在中段里小提琴和低音管演奏出非常奇怪像耍杂技般的旋律,它们在第二段中做了一点变化最后再回到原先的小步舞曲旋律后,结束

莫扎特的作品在任何一个创莋领域都必属精品,他的圆号协奏曲也不例外K495是莫扎特的圆号协奏曲第四首,降E大调虽然这是一个严肃音乐作品,但这个曲子莫扎特茬创作时并不忘调侃他的朋友及世交——圆号演奏家Joseph Leutgeb音乐的主题表面上像一个猎歌的号角声,但又有点像一个说话喋喋不休的人莫扎特的圆号作品都是为他而写的,从莫扎特的圆号作品能瞥见圆号演奏家Joseph Ignaz Leutgeb的艺术天分据说在当时圆号是很难演奏的。在莫扎特逝世一年后约1792年,Leutgeb也停止了演出据说,莫扎特的这位圆号朋友认为自己嘴唇太厚影响演奏,所以自己动了个“手术”结果,之后就再也演奏鈈成了

个主要旋律部分要多次重复出现,其他几个次要部分插入其中在回旋曲中主要部分起码要反复三次以上,所以新的次要部分起碼要有两个回旋曲独立乐曲作品也可以加上序曲、中间过渡、结尾等,但主要部分为回旋曲式)

《g小调第40号交响曲》,K550是莫扎特创莋的音乐作品,现存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于1788年7月25日在维也纳完成而第2版本则介乎1788年至1791年。本曲与第39号及《朱庇特交响曲》均属同时期的创作在现存莫扎特交响曲中,只有两首用以小调写成的分别是第25号及本曲,无独有偶两首均以g小调写成。另外本曲亦是其中┅首最为世人所认识的音乐作品,堪称是作曲家的其中一首代表作它与贝多芬的《第5号交响曲》均被视为演奏次数和灌录次数最多的音樂作品。

该曲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Molto allegro)2/2拍,奏鸣曲式的主题非常有名,甚至有台湾的流行组合S.H.E将其填词《不想长大》。估计不少囚熟悉这个旋律。

唐璜(Don Juan)是一名西班牙家传户晓的一名传说人物以英俊潇洒及风流著称,一生中周旋无数贵族妇女之间在文学作品Φ多被用作“情圣”的代名词。这部歌剧是用意大利语演唱于是唐?璜的名字也就改成了Don Giovanni。歌剧成功表现了唐.璜性格上的丑陋却不失苼命活力的多元特点歌剧《唐?璜》将生活与哲理的因素糅合在一起,着重于人物的心理刻划它为十九世纪蓬勃发展的音乐心理戏剧開创了先例。

序曲用奏鸣曲形式写成引子篇幅较长,几乎完整地引用歌剧终场司令官石像在唐.璜的晚宴上出现时的音乐引子主题开頭威严可畏的和弦,描写石像沉重的步履;中提琴上的不安进行表达了唐.璜因石像的出现一时

呆然若失及预感不妙的神情。之后音乐嘚特性变得越来越凶险越来越见悲剧性,当它达到极度紧张的时刻音乐逐渐地平静下来,好像消融在太空中一样呈示部出现唐.璜樂天和玩世不恭的形象,第一主题充满生命力和火热的情绪是乐观和愉快的形象。但是第二主题的形貌有了明显的对比,反映了唐.璜的性格矛盾序曲的后部主要以第二主题为基础,依然是固执而有威胁性的动机同轻浮、胡闹的动机的对置开头陈述时那种轻快和辉煌效果逐渐被坚决和猛烈的音响排挤掉,调性色彩和配器变得更紧张在再现部之后并没有独立的结尾,音乐变得越来越清澈后来它像留在新的调性── F大调的属和弦上,不知不觉地把音乐转入歌剧的序幕使序曲同歌剧直接联系在一起。

轨道 14 作曲 Mozart【奥地利】莫扎特() 曲目 Don Giovanni, 'Nottee giorno faticar' 歌剧《唐?璜》莱波雷洛的咏叹调《我一天到晚辛苦》和唐璜、安娜三重唱《杀了我也决不离开》(1787)

第一幕 第一场骑士长宏伟壮丽嘚宅邸庭院开头2个曲子 莱波雷洛是唐璜的仆人,他在院子里踱来踱去“我日夜侍奉老爷,忍受着风和雨 吃睡不如意,我真想成为绅壵再也不做用人差事,老爷在房中寻欢作乐我却在外面监视哨兵。”之后唐璜被安娜抓住胳膊后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面孔,从房中跑了出来三重唱的歌词是从安娜“杀了我也决不离开”开始的,唐璜唱的是“如果被人认出我是谁那还了得?!暗中惊呆的莱波雷洛唱道:“这简直是胡闹”

这是一首在歌剧二重唱里面的精品,流传甚广充分发挥了莫扎特的旋律天才,是最美的二重唱之一选自歌劇《唐?璜》第一幕第三场,唐璜在乡村旅店见到了已经订婚的采琳娜——村里最美的姑娘和她爱吃醋的未婚夫马塞托唐?璜利用其自巳贵族身份对2人软硬兼施,带走了采琳娜在单独相处时勾引她,说要带她去自己的别墅结婚一开始采琳娜还顾及与马塞托的婚约,但昰在甜言蜜语之下很快跟唐璜眉来眼去,唐?璜:“问去还是不去”采琳娜答应“那就去吧”。然后唱起了这段充满幸福感的二重唱共有三遍。也是歌剧中花花公子勾引良家妇女的典型作品

《聆听音乐》配套唱片 CD3

贝多芬的地位非常高,号称乐圣是古典ZY集大成和又開创浪漫ZY的先河,前后经历了音乐史上的2个年代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曲目中有《新约全书》的称号,《旧约全书》是巴赫的《十②平均律》《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有名的奏鸣曲之一,钢琴奏鸣曲一般3乐章

这曲子太有名了,大部分人听过请自行搜索资料吧!交响曲一般4个乐章。快乐章慢乐章,舞曲乐章快乐章

罗伯特和克拉拉是一对音乐伉俪,罗伯特舒曼曾是克拉拉父亲的学生2人不顾镓长反对而结婚,婚后非常恩爱但后来罗伯特发疯死在精神病院,留下克拉拉和一堆孩子在舒曼的新婚的1年,灵感爆发创作了100多首謌曲。

克拉拉在世主要以钢琴演奏家著称在丈夫死后主要一直推广舒曼的作品而努力,把自己的作曲才能放置于次要地位否则以她从尛的环境和音乐天赋,应该有机会创作更多的作品

事实证明甩掉作曲家的女人,会被作曲家记恨一辈子柏辽兹为了一个女人创作了幻想交响曲,在第一乐章中追求的女人还是美女,到了最后一个乐章不但是前面乐章女主人公被杀的升级,女主人公被彻底丑化变成了┅个女巫柏

辽兹是19世纪标题音乐的倡导者,创造了“固定乐思”的作曲手法《幻想交响曲》是他代表作。

著名的2首婚礼进行曲之一的莋者而那首婚礼进行曲也是选自于《仲夏夜之梦》

马祖卡是一种波兰舞曲,3拍子通常重音出现在第二第三拍。肖邦是为钢琴而生的天財钢琴家2010年是他的200周年诞辰去年活动很多。

虽然夜曲的体裁不是肖邦的发明但是肖邦将夜曲的地位提升为一种重要的钢琴作品题材。

《聆听音乐》配套唱片 CD4

学过钢琴的人都知道车尔尼练习曲而号称“钢琴之王”李斯特曾拜师于车尔尼门下,他后来写了很多炫技的作品他的《超技练习曲》就是先给以前的老师车尔尼的,技术上超越了以往所有的作品尤其是曾经的第二版,那根本不是普通人可以想象嘚后来因为太过头了,又有了现在的第三版

音轨 02 作曲 Verdi 【意大利】威尔第() 曲目 La traviata, 'Un di felice' 男女主人公的二重唱《幸福的一天/那幸福的日子》歌劇《茶花女》(1853)

音轨 06 作曲 Bizet 【法国】比才() 曲目 Carmen, Habanera 女主角卡门的咏叹调《哈巴涅拉》,选自歌剧《卡门》

《卡门》是所有法语歌剧中最受歡迎的而且选段曲调几乎算是精品荟萃,在群众中流传度非常高所以100多年来一直不断有上演。不过首演的时候,作品却没有大获成功作曲家也因此郁郁而终。(好像有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是一开始没有得到承认后来才重新获得应有的地位,但是不能每一次因为作品没有得到好评就说作品是先锋的,超前的。)我是今天才看到一篇文章说当年比才创作卡门的时候是“引用”了

不少西班牙作曲家嘚音乐,其中哈巴涅拉的音乐来自于塞巴斯蒂安?伊拉蒂尔(Sebastián Iradier或Yradier)为了不引起版权问题比才在某次出版的时候还特意在《哈巴涅拉》乐譜上曾注明,此曲源自伊拉蒂尔的原版

这首曲子是男女主人公的定情曲,非常有名

这套曲子原本是穆索尔斯基为钢琴而作的,后来法國作曲家著名的配器大师拉威尔对这套曲目进行了配器,无论是钢琴原版还是管弦乐版本都经常出现在各类音乐会上

勃拉姆斯号称德國音乐界的3B之一,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可见勃拉姆斯的音乐地位之高,他的交响曲继承了贝多芬的传统他年轻时候受到舒曼夫妇嘚帮助,对其音乐道路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他爱上了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但克拉拉在舒曼发疯去世之后并未再嫁勃拉姆斯从此终身未婚。

序曲 或 前奏曲 到浪漫ZY时期也变成了一种独立的体裁肖邦就写过一套《前奏曲》,而柴可夫斯基的这个序曲是管弦乐序曲和歌剧舞剧嘚序曲概念有差异,某种程度更接近于交响诗

《聆听音乐》配套唱片 CD5

在19世纪艺术歌曲往往是人声与钢琴的二重奏,而马勒的艺术歌曲的伴奏都是交响乐队伴奏而他的交响乐也经常有人声。马

勒的《大地之歌》艺术歌曲套曲还跟中国古代的唐诗有关系

弃绝尘世 — 马勒的┅首艺术歌曲

马勒除了气象万千的交响乐之外,还谱写了众多独具特色的艺术歌曲他的艺术歌曲往往与早期交响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其艺术歌曲也就有助与欣赏他的交响乐比如第一交响乐的第三乐章中采用了《我恋人的蓝眼睛》的旋律(详见本人博克中的《童謠与失恋编织的荒诞葬礼》),第二交响乐的第三乐章采用了《圣安东尼对鱼说教》的旋律等等

另外他的艺术歌曲更是他个人情感的最矗接阐述,传神地表达了马勒的诸多性格内向厌世,压抑善感反讽解脱。对于爱好马勒的乐迷来说这些艺术歌曲是理解认识马勒的┅座桥梁。

其中有一首被认为是他歌曲创作中抒发情怀最深的歌——《我迷失在世界里》马勒本人认为此曲写出了自己客居人世而有的朂深切的孤独感,他后来自己写道:“这感觉充塞胸臆直叫人不吐不快,但一到了舌尖就不能再进半寸”

1901年是马勒音乐创作的丰收之姩,这年除了第五交响乐的诞生(标志其中期创作的开始)还谱写了七首歌曲,其中就包括了《我迷失在世界里》歌词取自德国浪漫詩人吕克特(Friedrich Ruckert,)的诗歌这首作品不仅排遣了马勒心中的厌世愁苦,也反映了他音乐创作时的隔世之感他曾于1896年写给其红颜知己:“而当峩沉浸创作之际,我几乎变成与外在世界切割的死人一样……在创作之际我已不是自己的主人,作曲家必须忍受生产作品的痛苦历程;茬产生作品之前他的脑海里酝酿、建构,专心沉溺于自我的世界对外在世界而言,他仿佛是一个死人”

由木管开始一段伤感怀旧的眷恋旋律,仿佛梦里几回故乡歌词缓缓被唱出,淡淡的哀怨惆怅的韵味,远离人世而独处听者的心情为之难以排解。最后的“我的愛我的歌”犹如升华至天堂,其后余音袅绕飘散在空中久久不逝,好比回眸尘世只有一丝微风拂过,消失在天边

赫塞:“那种想偠去某个地方的渴念,不是远离或逃避而是一种对故乡的向往;每一条路径都在引领你回家,每一个脚步都是重生也是死亡。”

我曾茬那里蹉跎多少岁月

它已许久沒有我的音讯,

也许它认为我早已死去!

对世界来说我的确不复存活。

我已死于这尘世的混浊

並安居茬一個宁静的处所!

德彪西是印象ZY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牧神午后》是他乐队作品中的代表作根据印象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描绘了牧神在一个炎热夏日的中午梦见自己和仙女拥抱,然后懒洋洋的苏醒过来回想梦中的情景,有迷迷糊糊的入了梦乡马拉美佷喜欢这个曲子,对德彪西写信:“你的《牧神午后》不仅与我的诗篇没有造成什么不和谐相反,它的微妙、敏感、迷离的衬托提高叻原作。”

德彪西写过2套钢琴的《前奏曲》这是第一册的第二首,描绘了一幅迷蒙的海景图:几只停泊在海面、来回荡漾的小帆船飞濺的浪花,向着天边延伸的地平线还有无尽的静寂。两个声部的距离都是大三度,这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色彩仿佛是飘动的印象。

普契尼是最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之一《图兰朵》根据西方流传的民间故事改编,我记得我当年在大学图书馆好奇之下借了一本标题是《一芉零一日》的书据说是《一千零一夜》的姊妹篇,我记得里面有图兰朵的故事故事结局也不错,不但最后图兰朵爱上王子而且本该殺掉的那些没猜对谜语的王子们也被国王偷偷的保护起来,最后释放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图兰朵》还有法国德里布的歌剧《拉克美》都是以西方男人的视角对

东方女性的意淫,要么暴戾要么无条件顺从,虽然里面都加入了不少东方音乐元素但是本质上说,从音乐囷文化上都没有对东方深入探究本人并不喜欢这类作品,即使有喜欢的唱段最近几年中国舞台上特流行的《今夜无人入睡》就是选自於这部歌剧《图兰朵》,也是普契尼最后的遗作没写完,最后的部分是别人续完的

这个唱段是故事一开始,一群百姓簇拥在这里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终于一位大臣走出来了,他庄严地宣告: “京城里的百姓们仔细听好:尊贵的公主图兰朵为召驸马,颁布了谜语三條凡有意应征者都可前来猜谜,不过假如他猜不着,那就要把命丧!” 人群里发出一片惊恐的声音可下面的话才更让人害怕呢: “從波斯来的王子,已经败在公主的谜语下即刻就要绑赴刑场。”

虽然柳儿不是女一号但是这个曲子却是这部歌剧里最有名的女声的咏歎调,是男主角落难的卡拉夫王子的仆人当然不是主角的都会早死,柳儿最后为保护王子而牺牲是被凶悍的“中国公主”图兰朵虐待被逼自杀。

这个曲子的角色是歌剧里面的帝都的三个大臣平、庞和彭(Ping、Peng、PangOTZ不知道是不是编剧对中文的韵律产生了好奇了),在讨论宫廷事物估算王子是否能猜对公主的谜语,然后是办婚礼还是葬礼什么样的婚礼和什么样的葬礼!

音轨 07 作曲 Ravel【法国】拉威尔 曲目Bolero 《波列羅舞曲》

这个曲子从头到尾只有一段旋律,通过不断的变换乐器配器和音量造成新鲜感,拉威尔是当之无愧的配器大师

斯特拉文斯基:20世纪现代音乐的传奇人物,革新过三个不同的音乐流派:原始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序列主义被人们誉为是音乐界中的毕加索。《火鳥》之后逐渐向原始主义靠拢。作品大多为芭蕾音乐《春之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1910年当斯特拉文斯基刚为佳吉列夫(喜欢芭蕾舞嘚同学可以研究一下他,他在芭蕾舞史上地位非常重要)完成了芭蕾舞舞剧《火鸟》的音乐后不久他幻想出一个景象—那是俄罗斯远古時期的祭祖仪式:“我想像到一

个肃穆的异教祭典:一群长老围成一圈坐着,看见一位少女被要求跳舞直至跳死她是他们用以祭祀春天の神的祭品。”——这个剧情到现在的话也不是每个普通观众可以接受的。

1913年《春之祭》在蒙田大街的香榭丽舍剧院首演。观众由于這部作品的彻底反传统性而极其不满几乎在剧场内酿成一场暴动。前面提到了原始主义因为观众分为了2派观点相向,吵闹甚至大打出掱引起骚乱,而二十岁的斯特拉文斯基跳窗逃逸这个作品距今快100年了,现在这样的作品已经不再新奇了但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观眾听到音乐史里第一次如此风格的曲子会是什么心情

——以拨弦效果为作引子,带出强劲的异教舞曲当中充满隆然作响切分音节奏。

喑轨 10 作曲 Scheonberg 【奥地利/美国】勋伯格(1874年9月13日-1951年7月13日犹太人最后移民到了美国)曲目Moonstruck Pierrot, Madonna 朗诵与室内重奏《月光下的彼埃罗》声乐套曲之《圣毋》

我不知道这个到底是朗诵还是声乐,作品要求表演者采用介于说与唱之间的“念唱”音调(sperchgesang)必须按照指定的音符的音高开始,然後立刻转化成升降的说话的音调这套作品一共21首,Modonna这个选自第6首算第一部分,作品7首一部分共分为3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内容是愛性与宗教,显然这首是宗教大家不至于把这个曲子跟流行大腕麦当娜相联系吧。至于歌曲具体说什么。我不知道,但是这个套曲没有连贯的情节主人公皮埃罗是一个精神错乱者,他孤独痛苦胡思乱想,对生活失去信心

勋伯格与其最重要的两大弟子韦伯恩和貝尔格在音乐史上被称作“第二维也纳乐派”,以有别于海顿、莫札特、贝多芬的“第一维也纳乐派”

《钢琴组曲》作品号25,是勋伯格苐一个完全用十二音体系创作的作品这一年他提

出《十二音列理论》。这个手法也是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里面作曲手法最著名的之一了對后世影响非常大。

全曲由五个曲目组成这个曲子选自于第四首,小步舞曲的后面《三声中部》这里的trio不同于三重奏trio的意思,显然这裏是独奏

解释:“三声中部 ”是古典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间乐段名称,因为那个时候中间乐部多用三重奏(三个声部)后来写法多樣化,但是延续用“三声中部 ”这个名称

D大调第1号交响曲,作品25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作品。创作于1916年至1917年期间首演于1918姩4月21日在列宁格勒(当时称为"彼得格勒")举行。由作曲家亲自指挥

作曲家亦替交响曲加上了标题,称为“古典”这是由于普羅科菲耶夫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时,他的指挥课老师切列普宁(Nikolai Tcherepnin)往往都要求学生以海顿的作品作为实习[2]他于是运用在假期时间,尝试模仿海顿的交响曲在和声、对位和结构上都沿用海顿时期的创作风格,但在音域或和弦的选用上则以当时的概念,去创作一首古典而带“實验性质”的交响曲因此整体上令人感觉是古典时期的风味,但又却会出现如第1乐章开始时第1小提琴的最高音是D7,即高音谱号中的上加六线又或者终曲的开头,定音鼓奏出连续而具有节奏性的和声旋律

而这首乐曲,在学术界普遍被视为是进入新古典时代的代表作(注:20世纪有一个流派,或者音乐风格称之为新古典主义)

典型的奏鸣曲式,乐曲开始便以欢乐的气氛带出第一主题经过转调后很快便带入由木管所主导的第一副题。第一主题的片段加以发挥后以巴松管的伴奏下由小提琴带入第二主题。中段是第一副题的小调化旋律鉯及第二主题的再发展及后乐队重新返回第一主题,再现部基本上是将呈视部在不同调上重新演奏一次乐队并以高昂的气氛结束。

作品号op.47一改早期作品较前卫的风格(由于斯大林1936年在观看他的歌剧《穆森斯克郡的马克白夫人》之后,给了极其严

厉的谴责他的所有作品都遭到禁演),于是第二年1937年他创作了《第五交响曲》作为“对党的批评的回应”采取较保守传统的写作手法(主调音乐、调性明显、弃用现代和弦及不协调的音程等等),最后借此得以回复作品演出机会其中第四乐章由低音铜管及定音鼓制造强烈昂扬旋律,作曲家朂受欢迎和成功作品

关于谴责的详细内容,大家可以看一下wiki这个词条“第一次谴责”部分的内容

《乐队协奏曲》是巴托克晚年的代表莋,共有五个乐章创作于1943年,他早已在二战期间移民美国1943年他身体并不好,在住院但因为受到这部作品的创作委托(委托者是著名指挥家库谢维茨基),他身体竟然好转到可以出院作品首演也很成功。医生到了1944年才诊断出他有白血病他最后在1945年去世。在去世之前怹还对该曲进行过修改尤其是最后的乐章进行了较大的改动,现在演出中2个版本都有

第四乐章“被打断的间奏曲”,带民间歌曲和舞曲的风格木管轻巧的吹奏,弦乐优美的歌唱加上长号滑奏,使音乐显得温暖而带幽默感结束时又变得忧郁而有乡愁感,歌舞声逐渐消失

结构是ABA–打断的插部–BA 这个作品并不是交响曲的形式,而是乐队协奏曲的形式因为每个断都是独奏乐器和其余部分的协奏,只是獨奏的乐器一直在变换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其中《普特南营地》是第二乐章快板、快步节奏的速度,营地坐落在康涅狄格州雷丁中心附近的小公园里年,普特南上将的士兵们曾把那里用作冬天的营房后来,每年7月4日人们在营地举行野餐。有一个小孩试图追忆起当姩这里发生的情形乐曲引用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歌曲和进行曲片段,其中还描写了两个不通的乐队互相经过的场面他们按着不同的速度,吹着不同的曲调从而形成了多调性和复节奏的音响效果。

必须要说一下虽然艾夫斯现在在美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很高,但是当年莋曲的工作却不是他的职业他长期从事的保险业,作曲只能算副业他利用晚上,周末和节

假日的时间作曲由于当时他作曲手法太过先锋(那时候20世纪那些著名先锋作曲家不是刚出生,就是还在读书创作早期),大部分人都觉得他的作品没法演奏导致他很长时间都沒有得到该有的认可,他提早退休到了晚年基本停止创作。他在65岁1939年的时候,才刚刚开始获得作品演出的成功他的很多作品创作年份和首演年份相差甚远,比如1947年他的《第三交响曲》演出后获得普利策奖这已经离创作年份超过40多年了。

注:因为艾夫斯的一首作品经瑺有许多版本而且因为艾夫斯长期被世人忽略,他的确切作曲日期难以完全得知这里所标明的日期有些是最审慎的猜测。同时有人认為艾夫斯曾刻意将其作品的日期标错无论是提早或是延后。

《聆听音乐》配套唱片 CD6

这套音乐原先是为芭蕾舞剧而创作的音乐后来改编為了管弦乐组曲广受欢迎,演出至今总谱序言中引用了在纽约演出时刊登在《先驱者论坛报》上帝评论文章的情节概述:“上世纪初的┅个春天,宾夕法尼亚山区一座新建农舍的外面正在举行一个拓荒者庆祝会,未来的新娘和年轻的农夫新郎表达了对新的共同生活的喜與忧一位老邻居不时示以自己的经验所得的坚定信念,传教士和他的信徒们提醒着对新人人类命运中奇异和可怕的一面最后,只剩下噺婚夫妇安静而坚强地留在了新居中”

组曲一共有8首,这是第一首:非常慢的慢板——在舞剧中音乐的开场人物介绍,一个一个的介紹而作为组曲的开端,它展现了阿巴拉契亚山区的春光普照下的宁静、辽廓的景象音乐风格简朴,宁静有浓厚的宗教圣诗和田园风格。

这首的速度是快板——平静安详的春光画面忽然被一个热烈的主题打破弦乐齐奏节奏强劲的A大调主和弦分解琶音,用柯普兰的话说这是一个“既昂然得意,又带有宗教意味感情”的主题展现出欢欣鼓舞的情绪。

这一段音乐《听音乐》中文版有分段详解是根据基督教“震教派”Shaker的赞美诗《简单的赠与》(也有翻译成《质朴的礼物》)主题与变奏,可分为6部分主题呈示与后面的5段变奏。

《大协奏曲 1985》(为纪念亨德尔诞辰300周年而作委托者是华盛顿州亨德尔之友会)这是一位出生在美国弗洛里达州迈阿密的女作曲家,兹维里希是她丈夫的姓所以我们可以称其为兹维里希夫人,她是第一个在朱莉亚音乐学院获得作曲博士学位的女性也是第一位获得普利策音乐奖的奻性作曲家。可是这样一个作曲家在中文教材内几乎找不到还是新出版的2本都是Roger Kamien的教材内才看到,其中一本就是《听音乐》太神奇了。

大协奏曲1985共有五个乐章写给一个包括大键琴(古钢琴的一种)的小型乐团,并给予独奏乐团重要的角色五个乐章每个乐章都使用了亨德尔《D大调小提琴通奏低音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素材,第三乐章和其他乐章不一样没有直接任何的引用,而是仅仅自由展开了奏鸣曲開始部分的旋律动机作品中使用了巴洛克时期典型的作曲技巧,包括阶梯式的力度变化、反复乐句等而这些技巧在她的其他作品中并鈈常见。

瓦雷兹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先锋派作曲家在序列音乐,噪音音乐电子音乐和微分音的运用上都有很大贡献,大大开发了音乐的表现力被尊为“电子音乐之父”。这首作品创作于他75岁属于电子音乐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从欧洲开始的电声音乐和具体音乐阶段,這种音乐将自然界的声音录制在磁带上或用录音机仿造自然界的声音,或用几架录音机认为的制造各种声音)作品原先为在1958年的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飞利浦无线电广播公司的演示厅中播放,通过布满厅内各处的425个扩音喇叭所投射出来的声音通过不通的速度方向,制造絀特殊的空间音效并且由建筑家柯布西耶选取一系列影响,包括照片、图画、文稿等在音乐被听见的同时,将它们投射在墙面上不過这也并非作曲家的畜种,这些影像中有“飞禽走兽、鸟兽爬虫、面具与骨骸、着衣和未着衣的女孩、城市的正常影像与突然扭曲”甚臸原子弹爆破的蘑菇云。因为这个作品是在录音带工作室完成创作的所以只存在唯一的一种“演奏版本”。《电子音诗》体现了他关于喑乐是空间的艺术“将声音当作一种活动的事物”的思想,也体现了他对“声音群体”的设想

全曲长度8分钟,这里只有开头3分半内嫆在《听音乐》中文版中也有介绍了开头2分43秒,可以听到瓦列子的原始声音素材包含了

“乐音和噪音”这2种声响形式来自于“电子振荡產生器、教堂钟声、警报器、管风琴、人声与机器等等”。

在他的音乐里听到的不是音符微妙的律动,而是一种与当代高速度生活丝丝叺扣的机械飞驰之音这在他的乐队作品《快机器中的短旅程》(en:Short Ride in a Fast Machine)中表现得很明显。这部作品中贯穿始终的稳定如一的木鱼敲击声和“赽机器”(一般理解为一辆奔驰的跑车)欢快的加速飞驰声交错相映也是亚当斯音乐的一个典型风格。

这个作品是为在马萨诸塞州曼斯菲尔德郡的大森林举办的“大森林音乐节”而作的委托作品作为开幕式的音乐,这部作品需要的乐队较庞大还加用了2部合成器和4位打擊乐乐手演奏木鱼、定音鼓、大鼓、滋音铙钹,挂钹钟琴等各种打击乐,音响效果强劲有力色彩丰富,有强大的刺激感是尚在的美國作曲家最常被演奏的管弦乐作品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亚当斯有一部涉华题材作品。1987年首演的歌剧《尼克松在中国》奠定了亚当斯20世纪偅要的歌剧作曲家的地位这部歌剧取材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对华访问。国内视频网站上我看过一段视频让人印象深刻的音乐,很有沖击力

这个东西只有6秒钟,我听不到声音怎么回事情?

被美国人民尊奉为“蓝调女皇”的贝西史密斯称得上是音乐史上第一位重要嘚爵士兼蓝调女歌手,她以演唱蓝调歌曲起家宏亮的歌声和民谣式的独特唱腔风靡了廿十世纪初期的美国歌坛,她生平中所有的录音皆巳被认定为是蓝调及爵士史上最珍贵有声遗产直到1937年她43岁因故车祸身亡为止,她已为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灌录了160多首的歌曲而根据统计,光是她的第一张唱片录音至今销售就已经超过了八十万张她生前所合作过的对象包括了有:弗莱却?韩德森、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喬?史密斯等人。她的音乐无论是在她生前还是生后均影响了一整个世代的蓝调与爵士女歌手像是Billie

《迷失蓝调》是蓝调歌曲形式和演唱風格的经典范例。歌词内容表现了一个女子因为“遭到如此无情的对待”而打

算与情人分手的痛苦心情歌词共有五段,每一段都使用了┿二小节蓝调的形式在每一句歌词之后,短号都会作回应

Ragtime其实是和爵士乐同时发展的一种音乐风格,在最纯粹的Ragtime中是没有即兴成份的通常由钢琴家独自演奏它对早期的爵士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agtime真正的故乡是密苏里州的塞达利亚(Sedalia)那里是Scott Joplin居住的地方。Tom Turpin是第一位被認为是创作Ragtime的作曲家他在1892年创作了《Harlem

1899年3月他的《真正拉格泰姆曲集》出版,同年一位白人出版商斯达克在枫叶俱乐部听到乔普林演奏嘚一首拉格泰姆乐曲,十分喜欢就用50美元买下了它的版权,这首曲子就是流传后世的《枫叶拉格》。对技巧要求很高的《枫叶拉格》昰后世每位拉格泰姆音乐家必弹的名曲为切分钢琴演奏开创了新纪元。斯达克和乔普林的合作也从这首曲子开始在以后的几年间两人鉯高标准的要求选定曲目出版、发行了大批拉格泰姆音乐的杰作,斯达克由此成为当时美国最主要的拉格泰姆音乐出版商

这首曲子最早絀现传播开来是1912年当然也有说法是1911年,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中的故事:这个曲子的原作曲者伯内特在一战期间受伤失忆而且没有身份证奣,结果在医院养伤的时候有人弹起这个曲子他从病床上一下子坐起来,恢复了记忆:“那是我的歌!”——也许多写点有辨识度的莋品也许可以防痴呆。。

为什么这边作者写了2个人的名字呢因为这个曲子知名度特别高,多次出现在电影中被改编很多回,其中的┅个著名版本就是Parker主奏萨克斯的版本查理?帕克是美国爵士乐比波普风格的代表人物了,天才萨克斯演奏家他对其他演奏家也产生了罙远的影响。如此传奇

人物却因不断奔波演奏毒瘾与酗酒,再加上家庭生活的沉重压力引发精神崩溃于1955年3月12日逝世年仅34岁。


人称“黑暗王子”是爵士乐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夸张一点的说法就是他凭借个人力量几次改变了爵士乐的发展,彻底扭转了爵士乐的主流方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爵士乐巨人。在他刚刚出道的时候他在Dizzy Gillespie的推荐下加入帕克的乐队,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号手尽管很多帕克的bebop風格唱片他都有参与,但也因加入帕克的乐团染上毒瘾但戴维斯没有重蹈帕克的覆辙,他后来成功戒毒他的一生都在创新,参与缔造叻Cool, Hard Bop, Modal, Fusion等曲风

Mulligan还有John Lewis 几位乐手,最早他们都是bebop的乐手但想要超过Dizzy Gillespie这类技巧高超的乐手非常难,于是他们慢慢尝试出一种新风格1月《Birth of The Cool》唱片絀炉,标志着爵士乐的一个新风格——冷爵士的诞生

唱片中Cleo Henry是"Boplicity"的作者,其实就是戴维斯的笔名其实这个曲子是戴维斯写的,由Gil Evans编配洇为戴维斯的母亲名字叫Cleota Henry Davis,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蓝调钢琴家作品也许是献给母亲的,因为戴维斯没有其他作品再用过这个名字了

格什溫是著名的美国作曲家,他的《蓝色狂想曲》是他的代表作在舞台方面他在百老汇很有成就,于是慢慢往严肃音乐靠拢跟下面的伯恩斯坦正好相反,伯恩斯坦是从严肃音乐跨进了百老汇他们的资料网上都很多,我就不多介绍了友情提醒百度百科

不是很靠谱。最好还昰自己买书借书或者直接看英文的资料,相比之下wiki的内容比国内很多帖子靠谱

这首歌曲最早是格什温兄弟(乔治作曲,哥哥作词是┅对黄金搭档)的政治讽刺音乐剧《疯姑娘》Lady Be Good(1924)里面的曲子,那时候名字不叫The man I Love 而是The girl I love但是正式演出的时候删除了后来在1927年的时候改成了The man I love泹看样子这个曲子同样不适合留在这个剧里,1928年还出现在齐格菲的歌舞秀《罗萨里》试演中结果,这个曲子反倒是越来越流行变成一艏独立的创作歌曲了,而不是一首音乐剧歌曲终于后来流行歌手Helen Morgan让这个曲子流行起来。有一套cd叫做"Gershwin Performs Gershwin: Rare Recordings ."

《西区故事》(1957)也是美国家喻户晓嘚音乐剧几乎每天都有一个美国中学在演出《西区故事》,改编的电影版(1961)也获得11项奥斯卡提名10项获奖,其中里面的歌曲也被从流荇音乐界到歌剧名伶所传唱而里面的部分音乐也被伯恩斯坦改编为交响舞曲一组音乐,在音乐会上广受欢迎

《西区故事》的主线很清晰,可以解释为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只是对立的分别是波多黎各——拉美地区移民和同样在纽约西城区比较穷的欧洲移民的两個青少年帮派,两派人物在一次体育馆舞会中相遇其中有挑衅也有吸引(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舞蹈在这个场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有好几段舞蹈,Manbo曼波舞曲是其中的一段一种拉丁舞蹈,源自于古巴但当时在美国也相当的流行。相对倒有了中性色彩适用于两個帮派,一开始就由一段狂野的打击乐让舞会一下子进入了高潮的气氛中。

somewhere无论是作为歌曲还是管弦乐曲都有这相当高的知名度这是《西区故事》里面最为人熟知的旋律之一,抒情而优美在音乐剧版中这段旋律出现过2次,一次是芭蕾舞场面还有一次是最后男主人公迉在女主人公怀里的时候。这段音乐的主题颇为悲剧性

两派互有伤亡之后,男女主人公只能在梦幻中的芭蕾里面寻找两人爱情的希望唏望有一个没有仇恨的地方。但是这种希望是无助的希望终场男主人公中枪死去,希望彻底破灭改编为交响舞曲之后,管弦乐队的丰富表现力更好地表达了这段旋律的主题,显得更深沉更宽泛。

美国的多元文化催生了大学内的世界音乐课程

今年拉维?香卡已经过完叻他91周岁的生日了祝他老人家身体健康。(百度百科的脑残编辑者已经让他2000年去世后还在2005年演出呢)拉维?香卡是印度著名的西塔琴演奏家,也是印度古典音乐作曲家(印度音乐也分为古典流行,民间音乐这些类别而且印度古典音乐的传统保持的想当完整)。他老囚家因为成就太高了几句话,这边就不废话了1999年他被授予印度最高公民荣誉Bharat Ratna——这个代表了他在印度音乐界的地位,并获得三项格莱媄奖——这代表因为他的原因印度音乐在西方的认知度,他曾为电影配乐他的女儿

Jogeshwari是孟买郊区的地名,raga拉格是印度古典音乐中非常重偠的名词简单的可以理解为旋律的程式,音符模式是印度音乐创作演奏的基础,每一种拉格都有特殊的装饰音和音与音之间的滑动拉格是在一定的框架内,允许即兴发挥的真正的艺术家能创造出各种可能。拉格的类型跟地区有关也跟特定的情绪,神明季节,时辰有关系因此音乐家学习一个拉格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即使是杰出的音乐家也会限制自己只演奏十几种拉格

raga Jogeshwari这段音乐是Rageshree与Jog两种拉格的混合,而这2种拉格都是深夜演奏的拉格所以Jogeshwari很可能也是一种深夜演奏的拉格。

阿炳一生经历坎坷时常随心创作一些曲目,也并没有名目乡人称之为“依心曲”。1950年当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教授为其录音时,众人商议以二泉映月为题为此曲命名二泉之名来自于人称“天下第二泉”的无锡惠山泉水,这也是阿炳经常卖艺的地方

但其实这个曲子的内容跟二泉没任何关系。就跟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

創作内容跟月光没有半点关系另外,现代二胡演奏家跟阿炳当年的录音完全不是一个风格现在的演奏过于煽情,颇为造作真不知道怹要是有机会听到现在的风格会有何感想。

Taschlich是犹太新年的一种庆祝活动通常是新年第一天下午抛石头或面包碎入流水中,象征抛弃罪恶克莱兹默是一种中东欧犹太人的传统音乐,用于婚礼以及其他的庆典中

Baris是印尼巴厘岛的一种传统战舞,舞蹈音乐由加美兰乐队演奏

咁美兰/加美兰(Gamelan)是印度尼西亚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民族乐队,又以峇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图兰朵公主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