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之博的代理服务器在哪里设在哪里巴之博在全国都可...

& & & & 在上一节介绍了:String、List、Hash、Set、ZSet,这些对象是如何组成Redis数据库与用户所见的数据库映射的呢?
一、&Redis服务器
& & & &&在redis.h/redisServer结构中有关系数据库的两个属性:redisDb和dbnum,每个redisDb结构就代表着一个数据库,dbnum则表示Redis服务器创建的数据库个数(默认为16个)。
struct redisServer{
//redisDb数组,每个元素指向Redis服务器中一个数据库
//Redis服务器中数据库的个数,默认为16
& & & & 针对redisServer中的redisDb,在redis.h/redisDb结构中有一个dict字典,字典中保存了当前数据库所有的键空间,该键空间就对应用户所见到的数据库。
typedef struct redisDb {
// 数据库键空间,保存着数据库中的所有键值对
} redisDb;
二、Redis客户端
& & & &&每个Redis客户端都有一个目标数据库(默认为0号数据库,可以通过select index命令来选择),是每次执行读写操作的操作对象。redis.h/redisClient结构中的redisDb属性就记录了当前客户端操作的数据库对象。
typedef struct redisClient {
// 当前正在使用的数据库
三、数据库的操作
& & & & 在Redis服务器的redisDb结构中保存的键空间就是用户所见的数据库的映射:
键空间的键也就是数据库的键,每个键就是一个字符串对象;
键空间的值也就是数据库的值,每个值可以是String、List、Hash、Set和ZSet对象;
& & & & 在了解了Redis服务器和客户端的相关字段后,现在先进入Redis客户端---&选择2号数据库---&执行数据库的相关操作,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对应在Redis服务器创建的键空间结构如图所示:
& & & & 之后对Redis数据的所有操作(增删改查),也是通过对键空间的处理来完成的。
1、http://www./tutorial/3506.html
2、《Redis设计与实现》第二版---黄健宏
3、/xingzhexiaozhu/redis-3.0-annotated
4、/redis/redis_strings.html
本文已收录于以下专栏:
相关文章推荐
Redis本质上一个Key/Value数据库,与Memcached类似的NoSQL型数据库,但是他的数据可以持久化的保存在磁盘上,解决了服务重启后数据不丢失的问题,他的值可以是...
Redis服务器段和客户端 最详细的说明
redis实际应用中有两个作用:集群和缓存,集群中 分为服务器(reids主从服务器的区别就在于从服务器多加了个salveof这个字段,其...
一:问题如下
在192.168.56.57客户端登录192.168.56.56的redis服务器时,报错如下:
[root@localhost src]# ./redis-cli -h
Redis服务器是典型的一对多服务器程序,通过使用由IO多路复用技术实现的文件事件处理器,Redis服务器使用单线程单进程的方式来处理命令请求,并与多个客户端进行网络通信。
下面是来自知乎大神的一段说明,个人觉得非常清晰,就收藏了。
为什么集群?
通常,为了提高网站响应速度,总是把热点数据保存在内存中而不是直接从后端数据库中读取。Redis是一个很好的Ca...
Redis服务器搭建
进行基准测试
设置主从结构
Jedis客户端使用
直接下载Jar包
从Maven仓库中取Jar包
Redis服务器搭建
进行基准测试
设置主从结构
Jedis客户端使用
直接下载Jar包
从Maven仓库中取Jar包
最简单的使用方式
redis的介绍文章可以在其他地方参考些。这里只是拿游戏服务器的应用为例,介绍下redis c++客户端的一些应用。
存储一个装备到redis。
void CRWRedisClientOperat...
Redis服务器端命令
他的最新文章
讲师:董晓杰
讲师:姚远
他的热门文章
您举报文章:
举报原因:
原文地址:
原因补充:
(最多只允许输入30个字)巴人之谜 (3)
我的图书馆
巴人之谜 (3)
&&&&&&&&&&&&&&&&&&&&&&&&&&&&&&&&&&&&&&&&&&&&&&&&&&&&&巴人之谜 (3)
&巴文化惊世大猜想五 谁拥有不死之术?
   2200多年前,峡江巴人里有一位单身女人,她操持着一个富敌万乘的商业帝国。秦始皇赋予她非同寻常的地位。她创造的神话,成为历代史家反复提及的传奇。她神秘的身份是个千古之谜。透过秦陵地宫,我们窥见一个惊人的秘密。
  让我们回到那个创造奇迹的“她时代”,去复原一个重庆女富商的惊世传奇。
地宫水银的秘密
&&& 2200年前那个清凉如水的夜晚,咸阳宫外一座豪华寝宫里弥漫着不祥的寂静。一个年约五旬的单身女人溘然辞世。这个女人叫“清”--一位来自巴郡的寡妇。
&&& 始皇嬴政就站在她的卧榻之侧。他凝视着这孤独一世的旷世奇女。她走了,随同她生命的消逝,也带走了未来世界的所有悬念。
&&& 不久之后,嬴政也去了他的郦山陵,一切都深锁进迷雾之中。
&&& 2200年过去了,让我们来揭开一个惊世骇俗的秘密。
强汞分布暗合秦朝疆域
&&& 上世纪末,一个由美国国家考古队牵头的考古团来到陕西临潼郦山脚下的秦始皇陵。考古专家在地宫表面检测出大片强汞区域,结论是,地宫里隐藏着大量水银。水银的分布走向,分明就是一幅大秦帝国的疆域版图。
&&&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 2003年,中国考古队再次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无损勘查。经过周密分析,陕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学理推论,地宫中里的水银正如司马迁描绘的那样:以百川、江河、大海为蓝本。保守估计至少有100吨水银。
&&& 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也在反复梳理史料并两次实地取样检测后确认:地宫水银藏量不虚。
&&& 考古发掘多次证明,《史记》是一部信史。
&&& 一些专家分析,在陵墓中使用水银,目的不仅是营造恢弘的气象,更有保尸的意图,甚至可以利用硫化汞(水银)的有毒气体防止盗墓贼入侵。春秋战国的贵族墓冢以“水银为池”并不鲜见。但是,在地宫里用水银象征“百川江河大海”并“相机灌输”,却是始皇陵所独有。
&&& 上百吨水银,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个令人瞠目的数字。
&&& 水银是珍稀的液态金属,上百吨的水银从哪里来?谁向秦陵地宫供应了这么多水银?
水银从哪里来?
&&&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推测,专家初步确定:这些水银来自当时巴郡一个叫“清”的女人。
&&& 司马迁记载了这个女人。
&&& 《史记·货殖列传》说,秦代的巴郡有个寡妇名叫“清”,数代垄断丹砂开采的生意,秦始皇曾为她修筑了一座豪华的纪念碑———怀清台,以表彰她的“贞节”。《史记》又说:“江南”出丹砂。丹砂是提炼水银的主要原料。
&&& 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北师大教授王子今给了“江南丹砂”一个清晰的概念:从今天了解的中国汞矿分布看,以重庆南部及黔东北、湘西,即乌江左近地区,如酉阳、秀山、务川、铜仁、万山、新晃、凤凰等地最为集中。川东南一带是春秋战国时汞矿的主要产地。
&&& 《汉书·食货志》也说,巴寡妇清,其家族数代垄断丹砂经营,成为巨富。秦始皇将其奉为上宾,并为她修建“怀清台”,表彰她为“贞妇”。
&&&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说:巴寡妇清坐拥丹砂矿,做成天下第一的大生意。
&&& 这样的记载见于历朝通史、地理志和文学手记。
&&& 以硫化汞为主要成分的丹砂,在古代,除了用作书写、绘画和化装的颜料外,另一个主要用途是用于医药或提炼水银。由于天然水银非常稀少,当时水银的主要获取渠道,就是用丹砂提炼。
&&&&&&&&&&&&&&&&&&&&&&&&& 丹砂矿&  史书只记载巴郡的寡妇清经营丹砂水银,并没有提到她与始皇陵的关系,如何认定秦陵地宫的水银来自巴郡或者巴清呢?
&&& 北京大学考古学院秦陵研究专家、“汉唐陵墓制度研究”课题组组长赵化成教授对秦始皇陵的水银来源做了研究。他说: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丹砂———丹砂,巴(巴郡)与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之红色矿石。由此看来,上古时代丹砂的主产地很少,主要集中在巴郡和南越两地。
&&& 《华阳国志·巴志》说,涪陵郡出茶叶、丹砂……魏晋时期的刘琳引述《续汉志》对这这项记载作注释:涪陵出丹砂,主要产于涪陵、丹兴(今黔江境)二县。魏晋时代的涪陵郡,就在秦朝巴郡的范围内。
&&& 而先秦古籍《逸周书》更记载了西周时巴人向周成王“献丹”的事实。周武王攻克商王朝之后,于第二年去世,其子成王召开诸侯大会。此时,生活在三峡地区的濮人(被巴国征服的土著部落)就曾向周王室进贡丹砂。
&&& 重庆川东南地质队总工邓富银向我们做了更详尽的说明:贵州丹砂矿占据全国重要地位,渝东南地区的丹砂矿属于贵州汞矿脉的延伸,具有开发价值。而广西的丹砂资源相对没这么富有。西南地区应是当时丹砂的最大供应地。
&&& 因为丹砂原产巴地,而巴郡又是距咸阳最近的一个丹砂产地,所以专家团推断,秦陵地宫的水银很可能是由巴寡妇清提供的。
&&& 仅仅以关中平原与巴郡间的距离为根据,恐怕还不能令人信服。锁定巴寡妇清,还有更大的原因。&巴寡妇的财富帝国
&&& 破解这个谜团的关键,是要看2200年前究竟是谁,有这个实力提供如此庞大数量的水银。专家们发现,当时在水银行业拥有如此实力的,正是巴清!
&&& 这个女人的商业帝国究竟有多大的实力?史书对她的记载总是片言只语,千百年来,尽管许多文人学者乐于提到这个不寻常的女人,但无一例外,都只能含糊其词地形容她为“巨富”。有什么途径可以找到窥破其商业帝国的魔镜吗?
穷乡寡妇 礼抗万乘
  谁能揭开这个神秘女人的面纱  两千多年来,对巴寡妇记载最明确、详细的是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但这个记载也非常简单———
&&& “巴寡妇清,其先世获得丹矿,数代擅其利,家财之多难以计量。这个穷乡僻壤的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难道不是因为她太富有了吗!”
&&& 司马迁为什么感叹?
&&& “一个穷乡僻壤的寡妇”,居然“礼抗万乘”,与一个强盛帝国的君王相匹敌!这是当时任何人都不敢想象的,或者说,这是十分反常的。
&&& 在若干典籍中,我们还发现巴寡妇清“捐资长城,以赞军兴”的记录,这一点,在民间也有很多传闻。长城是当时一项耗资巨大的国防工程。
&&& 现在,我们对这个商业帝国有了第一个概念———礼抗万乘,财富难以计量。
&&& 但这个描述依然不够清晰。
庞大的私人武装
&&& 在《史记》、《汉书》等正史的记载中,专家们都注意到了巴寡妇“用财自卫,不见侵犯”这个描述。这是什么意思呢?
&&& 专家们认为,巴寡妇用她无法计量的财富豢养了一支庞大的私人武装,以保护其遍及全中国的商业网络。
&&& 《华阳国志·巴志》说,巴寡妇清是巴郡枳县人,死后葬于长寿县千佛场龙山寨。《长寿县志》对她的记载则有更多的信息,说巴清家族的仆人上千、徒附和私人保镖上万。
&&& 比秦朝稍后的汉代,地方豪强拥有成百上千的徒附、家丁是常见的。“徒附”,既指豪强地主土地上的依附农民,又指豪强豢养的私人武装———家丁。结合《史记》、《汉书》记载巴寡妇“礼抗万乘”的情况,我们大体可以相信《长寿县志》的记载。
&&& 一些学者从秦灭巴国改设巴郡的历史,考证当时巴清家族的所在地———枳县(包括今长寿、涪陵、武隆、南川、彭水、垫江、綦江、黔江等地),全县人口总计不到5万人。那么,巴清家族的徒附家丁竟占据枳县人口五分之一。这可以让我们从侧面看清巴清势力的庞大。
&&& 我们可以确信,即使保守估计,巴清也应当拥有一支数千人的私人武装。
&&& 豢养这样一支武装是个什么概念呢?
&一本虚拟的军费账单
&&& 巴渝史专家、《重庆通史》的作者周勇对我们这个问题做了一个虚拟解答:
&&& 如果保守设定巴清的家兵规模为2500人,按现有最低生活标准计算,每人每天支出6元生活费,2500人每天的生活支出就是1.5万元,月耗45万元,年消耗540万元。如果按人平月工资800元计,那么2500人的月工资需要200万元,年工资总计就是2400万元。再看保镖装备消耗,按每人每月折旧消耗50元计,那么年消耗又是150万元。
&&& “还要再算么?”周勇说,光这3笔开支就显示,今天养这样一支保镖队伍的年支出是3290万元。如果再加上一些非常规的费用,每年花在保安上的费用至少是4000万元。
&&& 数字虽然“无厘头”,但没有什么比数字更能说明问题。这么大一笔军费成本,支撑的应当是一个怎样庞大的产业,任何人都不难想象。
不受法典约束的寡妇
&&& 周勇还注意到一个现象。秦统一后,首先在全国各地展开了一场收缴兵器的运动。那时的环境,就连私藏一把残戈钝剑,都要受严厉的惩罚,更别说拥有私家武装。
&&&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始皇兼并天下后,立即收缴了天下兵器,运到咸阳加以熔化,铸造成编钟,又铸造了十二个重3万公斤的“金人”(铜人)安放在宫廷里。这表明秦始皇对民间武装的忌讳之深。
&&& 《秦律》也有明文规定:天下兵器,不得私藏。
&&&& 在一个严禁民间私藏兵器的时代,巴清竟拥有自己的武装,可见其个人势力的庞大。而这种势力,显然是以她庞大的产业实力为基础的。
&&& 现在,我们看见了一个能够凌驾于严苛的法典之上的,拥有无量财富的单身女人。而她,身处2200多年前被视为“穷乡”的峡江地区。&凭什么“礼抗万乘”&&&& 巴寡妇“清”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女富豪。她几乎垄断了全国的丹砂水银行业,组建了庞大的私人武装以护卫她遍及全国的商业触角。她受到天下第一帝王的高度器重,难道仅仅是因为她的富有吗?其中会不会隐藏着更大的秘密?
两个明显的矛盾
&&& 从战国时的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国,秦国和秦朝都奉行着鲜明的重农抑商国策。这个国策,被历代封建专制王朝保持了两千多年,它是保障专制权利不断延续的根本。
&&& 而在以专制著称的秦朝,却有一位女商人豢养着一支庞大的私人武装。她不仅没有受到《秦律》的惩处,反而受到秦始皇的一再表彰,这究竟是为什么?
&&& 如果是因为她向长城捐了款、为秦始皇陵提供了足够的水银,她聚敛的财富有用于始皇帝,但秦朝的专制王权可以无条件剥夺任何人的财富,秦始皇为什么要违背重农抑商的根本国策,对一个穷乡僻壤的寡妇给予如此的恩宠呢?
&&& 司马迁说巴清“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在极端专制的秦朝,谁敢于在“礼”的问题上,与“万乘”之国的君主相抗衡呢?
&&& “财富”解释不了这一切。这个女人必定有着非同一般的秘密。
&&& 许多史志记载,巴清早年丧夫,终生守寡不再嫁。秦始皇誉巴清为“贞妇”,为表彰其贞节,不仅命令巴郡的郡守在她生前为她修建了“怀清台”,还邀请她到都城咸阳安享晚年。
&&& 这又是一个问题:秦汉以前女性伦理中的贞节观念,并没有被作为一种根本的国家意识形态加以倡导,女性再嫁是寻常的事情。国家对“烈女”大张旗鼓的表彰,是宋明理学兴起以后的现象。有学者甚至认为,秦汉以前中国的两性关系一直很“开放”,秦始皇的母亲就是一个性乱的典型。就算贞节观在儒家思想中很早就诞生了,而事实上,秦朝的立国思想是法家而不是儒家。
&&&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对一个“商人”的“贞节”大加表彰呢?他对她的恩宠,真是出于对“贞操”的赞赏吗?
&&& 这位神秘的寡妇究竟是个什么人?她真的仅仅是个“守身如玉”的女富豪吗?
&&& 关于巴寡妇身世的记载,历朝都有,但总是只言片语,以至于两千多年后,长寿区与彭水自治县还在为巴清的出生地争论不休。
&&& 我们在位于长寿区江南镇长江右岸边的一座山梁上寻访千佛场的龙山寨时发现,巴寡妇的名字几乎路人皆知。热情的村民不断调侃:“又是来看巴寡妇的,寡妇吃香”。但没有人能道出巴寡妇的身世之谜。直觉告诉我们,她的身世,很可能隐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
&&&&&&&& 位于长寿龙山寨的这个古墓穴,被当地人认为是巴寡妇清的墓。& “丹砂”给了我们最大的灵感。
&&& 表面上看,在巴清与秦始皇之间架上桥梁的,是水银和提炼水银的丹砂,以及修建长城的捐资。但始皇陵要获得水银,长城要获得民间资金的支持,并不需要通过对商人的极端恩宠来实现,这个办法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杰出并拥有无上权力的政治家,不太可能轻易犯这样的错误。
&&& 巴寡妇必定有着不寻常的身份。
&&& 有专家注意到,丹砂与水银在当时的代名词,是“不死之药”。而丹砂的主要产地恰在川东南一带,峡江的巫山又是上古神话中的神山———灵山,那里是中国巫文化的发祥地,是“灵山十巫”的飞升处,也是“不死之药”的主要产地。
&&& 而巴清,正在这里经营着当时全国最大的丹砂生意!这里面,是否还有着更深层的含义呢?
&&& 一个大胆的猜想浮现了,巴清与巫山的“不死之药”一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又一个巫山神女?
&&& 要解读巴寡妇,我们必须打破既定思维的束缚。也许,巴清就是一个继承了峡江巫术的智者。我们这个猜测,获得了一些学者的支持。
&&& 《山海经·大荒西经》关于“灵山”和“十巫”的记载,有助于我们了解作为宗教概念的巫山:“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所在。”《山海经》这个“百药所在”的药,是什么药呢?
&&& 《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了关于灵山六巫用“不死之药”救治契窳(音语)之尸的传说,而且说明这“六巫”的位置就在“开明之东”,即古蜀国开明氏(鳖灵)的东面。前面关于都江堰的猜想中,我们已经知道,正是“死而复生”的鳖灵,西迁到川西平原开创了都江堰。那时,距离后来的巴寡妇清不过400余年。
&&& 西晋的郭璞说,“天帝神仙药”和“不死之药”,就是丹砂。
&&& 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管维良教授说,上古的“灵、巫”二字相同相通。灵山就是今天的巫山、巫溪一带,这在学术上几成定论。对《山海经》的解读,从晋代文学家郭璞开始,便有了“天帝神仙长生药皆出自巫山”的结论。
&&& 专家们还注意到,三峡地区以“丹”命名的地方很多,至今仍有丹山、丹穴、丹阳、丹水等7处。专家认为,古籍中的巫山,应该是指大宁河沿岸诸山和大巴山南麓的巫溪、巫山等范围以内的“大巫山”概念。这一带的矿藏资源正是丹砂和盐。
&&& 管维良教授的研究结论是:盐丹文化孕育了远古巴文化。
&&& 古人认为,红色能通神升天,所以往往死后在墓中撒入红色的丹砂,这早已被考古发现证实。丹砂的“神物”特性不同于草木,用火烧能转变成水银,水银掺入丹砂,又能还原为丹砂。这种神秘转化生生不息的特性,致使古人以为丹砂能制成长生不老的仙药。
&&& 事实上,被誉为远古智者的巴人巫师,很早就了解丹砂这种特性,开始了漫长而神秘的丹术之路,并以此拥有了峡江流域无可争议的通神力量。
&&& 现在让我们想想,巴清生活在一个巫师聚集的地方,巫师的力量离不开丹砂,而她又是被看作“不死之药”的丹砂的头号掌控者,她应该是一个什么身份呢?
&&& 她会不会也是一个懂得神仙方术的女巫?她真的是第二个“巫山神女”吗?
谁拥有不死之术?
&&& 潜心于巫文化和《道藏》研究的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刘云生认为,“巫”之名始见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其历史之久远几可与华夏文明史同步。
&&& 巫山,既是氏族社会时期多个巫人部落生息繁衍之地,也是古代巫风昌炽之地和中国神秘文化的发祥地。巫山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厚,是巴人的一大宝库。解读巫山,有助于我们探索巴文化更深刻的内涵。
&&& 《山海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比如,巫山是十巫活动的中心;巫山是巫师上天通神的“天梯”;巫山出产“帝药”等等。按照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已故中国神话学大师袁珂的研究,巫山更是超越了商朝势力控制范围的神秘之地。被成汤斩首的“夏耕之尸”之所以逃入巫山,其目的只有两个:一是能得到巫人的庇护;二是这里有通神的巫师可用不死之药医治他的“无首”之伤。
&&& 从巴清的所在地和从事的“丹砂”行业看,显然不能排除巴清是远古巫师传人的可能。
&&& 而更关键的是,巴清的家族,数代控制着丰富的丹砂资源。
&&&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问题:什么人可以成为峡江地区至高无上的巫师?或者可以这样问:什么人能够成为最有影响力、最权威、最灵验的巫师?
&&& 答案只能是:拥有最多“不死之药”的人。
&&& 而巴清正是这样一个人。她的家族数代控制丹砂产业,她很可能就是一个著名的巴巫家族的传人!而且,她应当是峡江地区巫师群体中最具权威的巫师。
&&& 但仅仅拥有巫师的身份,巴寡妇就能享有超乎寻常的特权吗?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的发现之旅,要走向那个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重大事件。&秦始皇的疯狂梦想
&&& “焚书坑儒”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一场灾难。而这个灾难的起因,按照史书记载,是神仙方术家对秦始皇的一次蒙骗。但历史的真相却远非如此。对于“焚书坑儒”的研究表明,那不过是一场为统一意识形态,加强专制政体而蓄谋已久的思想斩首行动。
“焚书坑儒”的背后
  秦始皇终其一生,都对神仙方术抱着疯狂的幻想。这是秦汉时代几乎所有帝王都没有摆脱的梦想,也是我们解读巴清身份的关键。
&&& 一些专家认为,秦始皇不仅没有打击神仙方术,相反,他一生都与神仙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 记载“焚书坑儒”事件的司马迁,同时也在《史记》里记载,秦始皇20多岁的时候,就迷上了长生药和“真人术”。为了达到修仙的目的,在炼丹方士卢生等人的鼓动下,秦始皇甚至把皇宫搬进咸阳地宫,足不出户呆在里面,一面批阅奏章,一面“接引”神仙,不许外人打扰。这样的记载就在《史记》里能找到若干处。
&&& 至少,秦始皇“坑儒”之前就在炼丹。而他以水银为陵墓地宫的江河湖海,也很可能暗示着他到死都深信,丹砂水银对帮助他死后继续统治这个“万世”江山有着神奇的魔力。
&&& 事实上,巴清在更早的战国末期,就已经接管其家族经营的庞大丹砂水银帝国了。而她掌握的神仙方术,也很可能在这个时候就进入了秦始皇的视野。
&&& 这个推论并非毫无根据。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刘云生提醒我们注意到一个线索:清人沈德潜的《古诗源》收录了先秦至隋朝七百余首诗歌,其中有一首《巴谣歌》唱道:“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此歌谣的意思是劝皇帝学仙,沈德潜将其列于“汉诗”以前的“古逸”一卷中,并在序言里说明:始秦始皇三十一年九月,茅盈高祖白日升天,此前有《巴谣歌》这样唱道……始皇闻歌谣而问其故,父老都回答说:“此为仙人之歌谣,劝帝求长生之术”。始皇于是“欣然乃有寻仙之志”。
&&& 这首隐没民间的《巴谣歌》,让我们多少窥见一丝秦始皇与巴人巫术之间的联系。或许,秦始皇和巴清之间的神秘关系,早就在巴郡民间有所传闻了。
&&& 很可能,秦始皇厚待巴清的秘密,就藏在炼丹炉里!
&&& 对于炼丹的秘密,刘云生教授给了我们一个提示:中国炼丹活动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东汉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炼丹术理论著作,书中提到当时的炼丹家有《火记》600篇,可见当时火法炼丹已积累了大量经验。晋代炼丹家葛洪的《抱朴子》,对汉晋以来的炼丹术作了详细记载和总结。但真正的炼丹术却起源于秦始皇。
&&& 当时炼丹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求不死之药,二是求炼金之方。
&&& 基于五行生克学说中“土生金”的说法,先秦人有一种理论:丹砂200年后变成青,再300年变成铅,再200年成为银,再200年化成金。能不能加速这种变化呢?这时就产生了“夺天地造化之功”的思想,企图在高温的鼎中能做到“千年之气,一日而足;山泽之宝,七日而成”。于是,有人在鼎中放入以丹砂为主的各种药物,封闭后加以烧炼,企图炼出贵重的金银来。炼丹术或炼金术就在战国末期萌芽了。
&&& 巴清丹砂产业的鼎盛时期,刚好是那个时代!
揭开历史的真相
&&& 北师大学者王子今认为,虽然在秦文化的潜层中,蕴藏着一种持续不断的创新机制,这也许可以解释巴清在当时社会可以创造奇迹的原由。但在变革求发展的思想刺激下统一了中国并还在膨胀万世帝国梦想的秦始皇,为一个女商人筑“怀清台”,就让人感觉异样。而且,他晚年还将巴清接到咸阳养老,这更不符合秦始皇的性格,也有悖于他的政治主张。秦始皇年轻时候的经历养成他行事具有强烈功利性和目的性的特点。设若他与巴清之间没有别的不为人知的关系,怎么也说不过去。
&&& 仅仅因为她能提供足够多的丹砂水银,就需要将她接到咸阳居住,并大加表彰吗?她为什么要这个丹砂女王尽量靠近她?他有什么目的呢?
&&& 巴清的丹砂水银完全可以无条件服从于秦始皇的意志,但她有一样东西,是秦始皇无法通过强取豪夺真正获得的,那就是她头脑中掌握的“不死之术”!
&&& 这个峡江巫师在秦始皇的眼里,一定是个最具“专业”功力的“巫山神女”,他需要她全心全意为他实现永生的梦想奉献智慧,他需要她来指导他的神仙家团队。但这个理由,却又放不上台面,一个重农抑商的政权,怎么能如此看重一个“商人”加“巫师”的女人呢。所以,巴清必须以某种冠冕堂皇的身份出现,这个身份,就是“贞妇”。
&&& 这就是真相!&一个垄断集团的养成
&&& 一个“惊世骇俗”的秘密似乎已经被我们窥破。在我们执着的追问中,历史的真相渐渐明朗。现在,当我们重新审视巴寡妇清那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产业规模时,一切悬疑都迎刃而解。
一个单身女人的强大后盾
&  &  一个单身女人,她如何能支撑一个财富“难以计量”的商业帝国的运行?她的经营触角遍及全中国,她是如何保持这个商业帝国的信息畅通的?她如何将她的丹砂水银从大山阻塞的巴郡运销到全国各地?为什么她可以在一个以专制著称的政权下拥有一支强大的私人武装?
&&& 我们还可以追问,一个早早失去了丈夫的单身女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先秦时代,是如何维持其跨国商业的运转的?
&&& 现在我们看到,巴清的背后有一个坚实的后盾,这个后盾就是秦始皇!
一桩两千多年前的幕后交易
&&& 让我们重新回到郦山陵。
&&& 北大教授赵化成推测秦陵上百吨的水银来自川东南。他说,如果这些水银是巴清所产,那么她要跨过长江,溯嘉陵江北上,穿巴山,涉汉水,经千里栈道,最后到达关中平原,其困难及艰险可想而知。昂贵的水银、丹砂是以诱惑所有不法之徒铤而走险。
&&& 但我们也知道,秦统一后,就在全国范围内大修驿馆,建立了一套控制全国的驿道网络。巴清有没有可能利用这套“国道”网络呢?
&&& 如果从秦始皇急于利用巴清的神仙方术这点看,我们可以设想,巴清与秦始皇之间达成了某种地下交易的默契。况且,她还要为郦山陵和长城这两个巨大的国家级工程提供水银和资材。
&&& 徐福东渡的故事让我们窥见了始皇是多么急于找到“永生”之路。
&&& 《史记·秦始皇本记》说: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东巡琅琊(今山东诸城东南),齐人徐福上书秦始皇,声称海中有三神山,愿前往寻找不死之药。秦始皇下令派数千童男女随徐福乘船出航。历时数年没有结果。
&&& 八年后,秦始皇再次东巡琅琊,徐福声称航行途中遭遇大鲛阻拦,须派善用连弩的射手同往。秦始皇又听信其言,再派徐福率童男女3000人,装载五谷种子、技艺百工下海。
&&& 徐福的拙劣表演重复奏效,说明秦始皇对于神仙方术的痴迷。为了实现永生的梦想,他完全有理由为巴清的丹砂经营提供一切必要条件和庇护,包括允许她使用国家专用的“国道”,并保有一支维护商业安全的私人武装。这一切看起来像是对一个“贞妇”的特别恩宠,其实不过是2200年前一桩利益驱动下的地下交易———巴清向秦始皇提供优质的丹砂水银和炼丹技术,并主持运行一个庞大的宫廷炼丹机构,而秦始皇则向巴清提供最强大的权利支撑。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到了秦灭巴国以后,巴清家族的丹砂产业,背后的实际操控者已经不是巴清,而是秦始皇了。
&&& 为此,他精心策划了一个表彰“贞妇”的“怀清台”,将这个难登“大雅”的秘密掩盖了两千多年。
&&&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郑起东说:秦始皇御准寡妇清专卖朱砂(丹砂),可称是古代最早的全国性垄断。此后,汉代的盐铁专营、唐代的榷酒、宋代的榷茶,皆从其发源。
&&& 巴寡妇清的确是个神秘的传奇女人。两千多年来,无数文人学者都试图参透她显赫一时的秘密。在古人围绕巴清的种种议论中,有两篇文学作品也许可以佐证我们的猜测———
&&& 宋代学者刘攽有《女贞花》一诗写道:“巴妇能专利丹穴,始皇称作女怀清。此花即是秦台种,赤玉烧枝擅美名。”他是否已经隐约察觉巴清为始皇炼丹的秘密?
&&& 宋仁宗时的中书令夏竦在《女怀清台铭》里批评巴清:“妇越闺户,预外事,是非贞也;图货殖,忘盥馈,是非孝也;采丹石,弃织纴,是非功也;抗君礼,乖妇仪,是非德也”;又指责秦始皇表彰巴清是“妇非所表而表之,表贪竞也;台非所筑而筑之,筑祸乱也”。他是否已开始怀疑表彰“贞妇”的莫须有?
&&& 他甚至推定,秦朝之迅速灭亡,也始于“怀清台”的修建!
&&& 但愿我们的莽撞没有打扰她早已沉睡的灵魂。
&&& 一个拥有无量财富的女人,为什么会在早年丧夫后终身守寡?这是巴寡妇清身上又一个有趣的谜。
&&& 刘云生教授认为,从秦汉以来直到宋代程朱理学兴起之前,对妇女的贞节要求一直是较为宽松的,寡妇再嫁并没有被礼教束缚。比如西汉朱买臣妻离婚再嫁,就是当时人人皆知的故事,况且朱买臣发达后,还优厚地对待前妻夫妇。著名的《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的妻子被婆母休回娘家后,也无人嫌弃,反而是太守、县令一再遣媒议婚。到东汉,寡妇或弃妇再嫁更视若平常,如著名的蔡文姬,一生嫁了3次,反受文人尊重。
&&& 战国秦简里可以看到,秦国的婚姻制度也较开明。《秦律》有明确规定,婚姻关系中,严禁男性在外沾花惹草。若秦朝男子不守规矩而淫女性,妻子可以“夫不守贞操义务”为由将丈夫杀死。那时妇女权利之大,后世王朝几乎难望颈背。
&&& 《秦律》还规定,秦代妇女丧夫后,在没有子女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继承遗产。巴寡妇清正是这样的典型人物,这可能是巴清没有续婚的真实原因。
&&& 但我们也有另一种猜测:从巫师的技术角度看,如果巴清要保持她巫师的通神力量,是否也需要让外人看见一个“守身如玉”的女神形象呢?这也许是她巫师身份的一个反证。
&&& 也许,财富、权威,都是她守寡的动机。
巴文化惊世大猜想之六:致命财富导致巴人“好战”?
  历代史家都说:三峡是一部无字的兵书。的确,无论从古代典籍的零星记载,还是当代考古学的发现来看,峡江流域都被证明是一个充满血腥气的地方。
  巴人,为什么竟是一个以善于征战而著称的群体?巴人真的是“好战”吗?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个族群与战争纠缠不断?
三个有趣的谜团&
传说中的峡江伊甸园
&&& 巴文化研究已经确信,巴人在廪君建国之前,有确切汉字记载的可查历史可上溯至夏商时代,而关于巴人乐土的传说,却可以推及更早的三皇五帝时代。传说之离奇,不亚于《圣经》里描述的“伊甸园”。这个传说见于上古典籍《山海经》——
&&&&&&&&&&&&&&&三峡博物馆“远古巴渝”展厅&&& “有一个巫臷(音至)国,这里的人不纺织,却有衣服穿;不种庄稼,却有五谷供给。百鸟在这里歌唱,百兽在这里群居,百谷在这里生长。”
&&& 巫臷国在《山海经》里也叫巫咸国,它就是“灵山十巫”中的巫咸。学术界一般认为,巫咸是早期巴人中最早兴盛起来的一个部落。它占据的地盘,据已故川大教授任乃强考证,就是今天巫山县和巫溪县的全部地域。
&&& 这个巫咸国“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传说,在中国古代典籍里不止一处提到。很久以来,人们都将它作为一个美丽而荒诞的传说看待。但近年来专家们却发现,这个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 在犯过太多低估先民智商的错误之后,我们学会了一个道理——真实往往隐藏于荒诞之中。
战争写成的桃源史
&&& 如果上古巴人果真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伊甸园里,过着“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生活,就有一个无法解释的矛盾:历代史家都说:三峡是一部无字的兵书。的确,无论从古代典籍的零星记载,还是当代考古学的发现来看,峡江流域都被证明是一个充满血腥气的地方。
&&& 考古学证实,夏商以前的远古时代,峡江流域就曾发生过无数次惨烈的战争。夏商以后,战争更是连年不断。最早的汉字档案甲骨文就反映了商朝与“巴方”的一场大战,商王武丁甚至派出王后“妇好”亲领大军征讨“巴方”。
&&& 战国中期,巴、蜀、秦、楚之间,展开了一场长达三百多年的合纵连横,彼此结盟、背弃、征战的历史。许多专家深入研究后发现,在这三百多年里,巴国经历了数千次战争。一部巴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以至于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巴人“善战”甚至“好战”的说法。
&&&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生活在“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乐土上的巴人,为什么竟是一个以善于征战而著称的群体?巴人真的是“好战”吗?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个族群与战争纠缠不断?
不可理喻的廪君
&&& 如果巴人“好战”是真的,似乎有一个传说可以作为佐证,那就是“廪君”与“盐水神女”的传说,它被一些学者看成后来“巫山神女”传说的起源。这个传说讲述了建立巴人第一个政权的“廪君”与一位神女之间的离奇故事,充满了不可理喻的血腥。
&&& 最详细的故事版本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书中讲道:廪君乘坐土船,从夷水行至盐水(今湖北清江)北岸的盐阳,遇见了盐水神女。盐水神女向廪君示爱,遭到廪君断然拒绝。神女便在夜幕降临后悄然而来,与廪君同居,天亮即化为昆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经过了十多个这样的日子,廪君找准一个机会,将神女射杀,从此云开日出。廪君于是称王于夷城,巴人各部落皆向他称臣。
&&& 单就一个神话来看,这个传说是非常奇怪的。他为什么要杀害一位与他同居了“十余日”的温柔女性呢?这个传说将巴人描写成一个“嗜杀”者,其行为竟乖张到违背生活起码的逻辑。
&&& 这种不可理喻的现象,也许早就被人注意到了。作为这个传说的“修订”版,“巫山神女”的传说就把楚襄王和巫山神女间的云雨故事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很可能,后来的楚人也不能理解廪君的乖张。
&&& 现在我们来追问:这个传说是真?是假?&揭开乐土的真相
第三种生存
&&& 巴人“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是真的吗?
&&&&&&&&&&&&巴人制盐工具圜底罐(三峡博物馆)&&&& 上古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一是由采集发展而来的农耕,二是从人类诞生起就保持下来的渔猎。峡江流域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决定了这是一片不适宜农耕的地域。按照中国历史地理学会理事蓝勇的研究,峡江腹地的大规模毁林开垦更在清代以后。那么,上古巴人怎么做到“有吃有穿”呢?
&&& 重庆师大教授鲜于煌认为,那时的巴人可以捕鱼为食,狩猎制衣,所以能做到“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但他同时也承认这不能完全解释,因为人体还需要丰富植物蛋白与碳水化合物,原始的采集显然无法满足。
&&& 专家们注意到,欧洲的腓尼基人、凯尔特人、古希腊人,中亚的粟特人,都是以商业贸易立国的民族。巴人是不是这样一个民族呢?
&&& 来自专家的答案是肯定的,巴人正是一个以贸易为生存之本的民族。这有大量考古学的成果为证。鲜于煌教授说,湖北杨家湾出土的大约六千年前的陶刻符号,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象形文字。巴人创造文字的实践,一方面证明峡江巴人肯定有着强大的经济支撑,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们与商业贸易的关系。一些专家认为,人类文字的起源,主要就是由善于商业贸易的民族推动的。
&&& 任乃强教授是这个观点的支持者之一。他说:从事贸易的民族,为了计量、记账,特别有创造文字符号的需要。他认为,巴人创造文字的历史,与地中海商业民族腓尼基人开创欧洲文字的先河出如一辙。
&&& 据任乃强的研究,多山少地的峡江人,必须借用上天所赐的黄金水道——长江进行贸易,换取吃穿必须的物品。那时的巴人,凭借舟楫之利,逆水可溯古蜀,顺水可达荆楚。凭借支流河道,南北纵深均可扩展。考古发现也证明,巴人的足迹早在西周以前就遍布中国的东南西北。
藏在陶罐里的秘密
&&& 那么巴人用什么对外展开贸易呢?鱼并非生活的必须品,在远古时代够不上一种支柱性的商业载体。巴人的商业砝码究竟是什么呢?
&&& 在三峡博物馆的“远古巴渝”展厅,我们注意到二楼那个由数百个一模一样的花边口陶罐组成的奇怪展位,这些被称为“圜底罐”的陶器层层叠叠排列出一个庞大的阵容。为什么要把这么多同样的器物像糖葫芦一样串在一起列队展出呢?这正是解读巴人这个商业民族的关键。
&&& 这些圜底罐来自一个叫“中坝”的地方。
&&& 从1997年至今,考古学家在这个位于重庆忠县的“中坝遗址”上先后发现了上亿个这样的“圜底罐”,最早的年代可追溯至商代,距今三千五百多年。更惊人的是,在中坝遗址所属的整个干井沟遗址群里,这样的陶罐及残片(完整陶器亦不少)比比皆是。这些圜底罐无一例外地制作粗糙,而且它们往往占同一遗址或同一地层出土器物数量的90%。专家们推断,如此多的单一种类器物堆积,证明它们显然不是生活用具,而应当是用于某种生产活动的器物。是什么生产活动需要这么多的陶罐呢?
&&& 巴文化学者刘卫国和曾先龙在研究了忠县的上古历史后发现,忠县中坝遗址所属的干井沟遗址群,大多依靠着流经忠县的两条水道——干井河、涂井河,正是自古以来天然盐泉汇集之地。由此,专家们发现,这些圜底罐原来正是巴人熬盐的工具。
&&& 盐,一种今天看来非常普通的白色结晶物质,对当时的巴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 今天的人很难体会没有盐的痛苦。还原远古时代的生活环境,我们才能理解盐对远古巴人意味着什么。一个人可以一生不吃鱼,却不可一日无盐;有水之地必有鱼,但并非有水之地必有盐。盐就是这样一种物质,它对于古代的人类,正如石油对于今天的世界。谁掌握了盐,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 巴人是否掌握了这个主动呢?
&&& 古地质学的研究表明:三峡流域曾经是一片海洋,直到中生代三叠纪后期,随着大巴山脉逐渐隆起,海水开始退却。大量的盐在这个地质变迁过程中积累下来,深埋于地壳之下,形成三峡流域含盐丰富的盐岩,进而在水蚀和地压作用下形成流出岩石裂隙的天然盐泉。这样的盐泉,只需将接获的盐水熬煮蒸发,就可以得到盐。
&&& 据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管维良研究,远古时代渝东、鄂西一带的天然盐泉有三处——巫溪宝源山盐泉、彭水郁山镇伏牛山盐泉、湖北长阳县清江盐泉。而宝源山则是已知中国最早的盐泉,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至今流淌不息。
&&& 盐业史专家郭正忠认为,上古时代中国主要的盐矿分布,北方为山西解池,东部为海盐,南方为自贡井盐和三峡盐泉。在深井采卤技术发明以前,三峡天然盐泉是内陆地区最早的食盐供给源。而巴人,正控制着这个宝贵的资源。
巫咸国传说解读
&&& 现在回头看巫咸国乐土传说,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
&&& 《山海经》记载:巫咸国位于登葆山,是群巫出入的地方。重庆市考古队副队长林必忠告诉我们:目前学术界已基本确定,“登葆山”就是位于现在巫溪县宁厂镇的宝源山。显然,这个巴人最早兴起的部落,控制了峡江三大盐泉之一的巫溪宝源山盐泉。这也应该是巫咸国得名的由来。
&&& 一直以来被视为荒诞神化的巴人起源的传说,也随之有了合理的解读。
&&& 《山海经》的一段记载据说是关于巴人起源的最早记录:“西南有巴国,太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现在,专家们对这个令人费解的记载有了新的认识。“咸鸟”二字,据任乃强教授的研究,就是盐鸟,即运盐之鸟,巴人装载着巫盐的“轻舟”在大江上像鸟一样快速行进,因而被为咸鸟。
&&& 管维良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读,“乘釐”的乘就是乘载的乘,釐(音离)是治理的意思,“乘釐”可以解释为治理乘载之事,即管理运盐之事的首领。“后照”的“后”是首领之意,如后羿、夏后启等。“照”应是灶的错别字。后灶,就是管理煮盐的头领。这表明,巴人不仅运盐,也开灶煮盐。
&&& 于是我们发现,咸鸟、乘釐、后灶3个名称,均表明巴人与巫盐的直接联系。而巫咸作为峡江流域巴人中最早兴起的族群,显然正是由于占据巫溪宝源山盐泉之利。
&&& 垄断了人类必须品食盐的巴人,正是用盐与周边民族展开贸易,建立了一个农业资源贫瘠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东方“伊甸园”。
&&& 然而,盐是峡江人类的天赐宝藏,却同时成为了撒旦的遗物。&风流与血腥&
白虎巴人的兴起
&&& 在商代,殷墟甲骨文里称巴人为“巴方”。许多专家认为,在距今年前,峡江流域即形成了由多个部落组成的巴人联盟,并逐渐形成了巴蛇、鱼凫、弓鱼、白虎四支力量,各部落逐渐向峡江外迁徙。
&&& 白虎巴人最早的记载见于《世本》——“武落&
&&&&&&&&&&&&&&&&& 巫溪宝源山盐泉&&&& 钟离山有赤、黑二洞(今湖北长阳县),廪君就出生在这里。当年,廪君凭着激流划船和投掷飞剑的出众本领,成为钟离山上五姓部落的首领。在一次划船飞剑的比赛中,他在清江北岸的盐阳遇见了盐水神女……”以下就是他杀死主动示爱的盐水神女,并因此成为五姓部落共同首领的故事。
&&& 管维良教授认为,廪君就是灵君,神巫兼首领。最初,白虎部栖息在湖北长阳县境内的清江流域,传统的渔业仍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五姓氏族结合后,以廪君为首的巴部落开始对外扩张。清江流域的渔业资源已不能满足白虎巴部落发展的需要。于是,同在清江流域的盐阳,因为拥有峡江三大盐业资源之一的长阳清江盐泉,成为了廪君部落觊觎的首要目标。廪君与盐水神女怪异传说的真相,由此暴露出来。
&&& 廪君终于向“盐水女神”部落开战了。他率军开到盐阳,“盐水神女”似乎还是一个女性主事的母系部落,盐泉使她们的生活富足而浪漫。这看起来还是一个崇拜昆虫的部落,她们的图腾美丽而毫无杀气。
&&& 廪君部落轻易就打败了生活在安逸之中的盐水部落,不仅如愿以偿夺取了盐泉,并霸占了这个部落的女性。但他们遭遇了反抗,廪君给了反抗者最严厉的惩处。而身为巫师的廪君,一定将这次掠夺战争编成了一个大义凛然的神话,作为白虎巴人的史诗予以流传。
&&& 廪君占领盐水后,率领部落继续沿清江(夷水)西上,很快到达了今天湖北恩施一带。这个进程,披露于《水经注》关于夷水的记载里:“当地水曲山险,易守难攻,廪君在此筑土城,因夷水而名夷城。”
&&& 廪君死后,白虎巴人不断向西扩张,踏进了郁江上游,并顺水而下到达伏牛山,从巫咸部落手中夺取了峡江流域第二个主要盐泉——伏牛山盐泉,同时还占领了黔中之地,顺乌江到达今天的涪陵,即当时的“枳邑”。
&&& 三大盐泉占有其二的白虎巴,所向无敌。他们以现在的涪陵为中心,向东攻占平都(今丰都),吞并了鬼方蛮建立的鬼国,直达今忠县、万州,向西占领江州(今重庆市主城区)及渝西地域,并将兼具水陆交通之便的江州作为统治中心,所以我们从《左传》里看到了这样的记载:“巴国,在巴郡江州县。”在这个扩张过程中,白虎巴又消灭了占据巫山、巫溪的巫咸部落,夺取了峡江第三个主要盐泉——巫溪宝源山盐泉。最后,白虎巴在参加了周武王伐商的战役后,建立起西周王朝在南方的一个诸侯王国——巴子国。&巴楚战争与三大盐泉&&
&铁血巴王剑
&&& 因为有盐,巴人创造了一个东方伊甸园的神话,但他们也因此从来没有享受过真正的和平。生活的真相,映照在柳叶青铜剑的寒光之中。
&&&&&&&&&&&&&&&&&&&&震惊世界的巴王剑&  
  在三峡博物馆“远古巴渝”展厅,陈列着一柄令全球专家关注的青铜剑。2002年9月,这把剑出土于涪陵小田溪,重庆市考古队在地下30米深处一个战国巴王墓葬里发现了它。它长不过70厘米,剑脊厚重,形似柳叶,其柔韧性居然可以大幅度弯曲而又自动复原,其锋利足以轻易破肉见血。当时在现场的重庆师大教授鲜于煌惊呼:“这可算是真正的中华第一剑了!”
&&& 同时出土的巴剑若干,普遍长度只在50—70厘米之间。巴人柳叶剑铸造技术的精良,已被专家们普遍承认。专家们对比发现,巴剑短于秦剑和楚剑,有其科学的道理。重庆市博物馆副馆长黄晓东向我们解释:上古时代峡江山地荆棘密布,不利长兵器作战,巴人英勇剽悍,善于近身肉搏,因此不追求兵器的长度,更注重剑身的杀伤力。巴剑的长度,握在手中的感觉非常理想,中脊和刃部有不同的合金比例及反差较大的厚薄比例,三棱体的剑体,高高隆起的剑脊直指剑锷,在两端形成深凹的血槽,是一种极富力学原理的构造,其使用重在刺杀,而不是劈杀。
&&& 鲜于煌透露,青铜专家对小田溪巴人青铜兵器的合金含量检测后发现,巴人青铜兵器之间合金比例非常一致,也与《考工记》记载的青铜配方比例相近。这表明当时的工匠已能稳定掌握精确的合金技术。
&&& 巴人在青铜兵器上的热情还有另一个佐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孙华在三峡考古8年,他注意到,三峡战国巴楚墓葬中出土器物,绝大部分都是兵器。而据鲜于煌介绍,在峡江流域发现的许多战国巴人墓穴中,死者身边一般都随葬着两种以上的青铜兵器。这些兵器有剑、矛、钺、箭镞等,数量最多的还是青铜剑。
&&& 在世界各地的考古发现中,像巴人这样热衷于兵器制造的现象,是罕见的。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巴人真的是“好战”吗?
为什么而战
&&& 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 在与忠县中坝遗址隔江相望的崖脚墓地遗址,考古人员曾发现了一大批非常奇特的墓葬——在同一墓葬的几层中,分别具有巴楚不同的文化特征。这说明了什么呢?
&&& 考古学家注意到,除了三峡流域三大盐泉之外,忠县干井河与涂河两岸也是一个富集盐泉资源的地方。他们推测,在战国中期强大起来的楚国,展开了对巴国盐泉资源的争夺。考古发现显示,连年不断的巴楚拉锯战,往往就发生在像干井沟这样的盐泉富集之地。
  鲜于煌认为,三峡地区发现的战国楚墓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它们多数是楚国军官之墓。已故原国务院三峡考古专家组组长、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说,“巴人也许是世界上惟一用战争书写整个历史的民族。从几十年来对巴人遗址的屡次发掘看,大量青铜兵器和其他的青铜器物似乎都与战争有关”,证明文献上记载的'僖公二十六年楚人灭夔’的记载是可信的”。
&&& 从1997年开始,北京大学和四川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了对忠县干井沟的瓦渣地、哨棚嘴、崖脚遗址和中坝遗址的发掘。证明“崖脚遗址是峡江地区最西端的楚人墓地”。
&&& 这些研究成果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是否可以猜测,所谓巴人的“好战”,其实正是争夺与保卫盐泉的结果。战国时代,楚国与巴国的战争,从考古发现中显示了楚人的压倒性“进攻”优势。由东向西逐渐深入峡江腹地的巴楚血战证明,巴人不仅经历了内部为争夺盐泉而发生的连年战争,更在建国以后被迫应对楚国对盐泉的觊觎。
&&& 春秋战国时代,巴国与周边邻国累世征战,特别是与楚国的战争,几乎持续了千年。
&&& 管维良认为,楚国从公元前四世纪起,由于任用吴起变法,国力逐渐强盛到足以抗衡中原诸侯,实力已远远超过了巴国。从巴蔓子在守信与守土两难之间勇于牺牲的表象之下,可以看出巴国无力自平内乱而请求外援,在楚王索城时无力抵御的无奈。
&&& 公元前377年,楚国出兵攻巴,首先攻占的就是清江流域的夷水——巴国东部的第一道盐泉所在地。巴国联络蜀国反击,企图夺回盐水的控制权,却以失败告终。公元前361年,楚师又大举西进,直指黔中,夺取了巴国第二道盐泉——伏牛山盐泉。公元前339-329年,楚威王兵锋直指巴国最后一道盐泉——巫溪宝源山盐泉,占领了今巫溪、巫山一带,将其置为巫郡。
&&& 至此,巴国的主要盐泉丧失殆尽,失去经济支柱的巴国奄奄一息。随后,楚威王乘机攻陷江州(今重庆主城区)和北面的垫江(今合川)。巴国君臣仓惶北窜阆中。
&&& 而此时,已基本控制了西边蜀国的秦国,将兵锋指向积弱不振的巴国。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贪巴苴之富”的秦相张仪转兵向东,顺手给了巴国最后一击,“执巴王以归”,进而与楚国展开了盐泉争夺。公元前316年和公元前308年,秦两次攻黔中,苦战三十余年。公元前280年,秦昭王命司马错取道巫郡伐楚,终于夺得巫溪宝源山盐泉,完成对整个黔中地区的最后占领。
&&& 后记&&&
&&& 巴人从建国到亡国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一个依赖一种贵重资源生存的文化,在制度性优势的强大压力下的脆弱。天然资源的有限性、迅捷性,决定了它对一种文明的支撑的短时性和松散性。巴人内部为争夺资源的战争,自始至终就没有停止过。巴人“好斗”并非立足于历史真相的客观判断。历史的悲剧所告诉我们的,是隐藏在自然馈赠背后的危机。而这,对现实生活是富有启发的。秦国也好,楚国也好,无疑都在坚实的制度文明基础上生成其强大的文化张力。也许,这正是我们这次发现之旅的收获。
巴文化惊世大猜想之七:巴人疑踪?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从秦末汉初开始,有关巴人的文字记载突然从典籍里彻底消失。巴人仿佛一夜蒸发,去向竟成千古之谜。以至于有人认为:今天的重庆人并非巴人后裔。  这个在峡江流域生活了几千年的族群究竟去了哪里?抑或是在亡国之后遭到灭顶之灾?浩如烟海的史卷没有任何记载。巴人真的消失了吗?他们与今天的重庆人真的没有关系?
巴人消失了吗&
&&&& 事实上,很早就有学者提出“巴人并不曾消失”的论断,但由于缺乏考古学成果的支持,这个声音消失在纷纷扰扰的争辩中。随着三峡考古一系列成果的问世,这个论断的依据也越发清晰起来。
悬棺里的青花碗
&&&&&  &&&&&&&&&&&&&& 峡江悬棺
&  悬棺在高高的悬崖上默默注视峡江急流,三千年后,它们开始讲述一些故事。
&&& 巫山巴雾峡的悬棺葬风俗,从西周至明代持续不断。对于巫山文物管理所所长易军来说,那次明代悬棺的发现,意义非同寻常。
&&& “从保护性抢救发掘三峡文物工程开始,我们对巫山地区的悬棺进行了普查。那天我们要探察的悬棺位于高出水面100多米的悬崖上,天气燥热,时近中午我们才爬到悬棺所在的位置。”
&&& “这是个洞穴悬棺,能容纳两个人站立。我和另一个同事揭开悬棺,发现里面竟然有一只陪葬的青花瓷碗,这在以往的悬棺探察中是罕见的。后来确信,这是只明代的清花碗。毫无疑问,这个悬棺属于明代,它也是三峡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晚的悬棺。这说明,这里的悬棺葬俗从西周一直持续到明代。”
&&& 但这些明代悬棺是否就是巴人遗留下的呢?
&&& 中国历史地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蓝勇分析:“悬棺葬俗在西南地区很多地方都有发现,但峡江流域有悬棺葬风俗的民族却只有巴人。因此,这个发现完全可以证明,直到明代,峡江地区都有巴人后裔生活。”
&&& 悬棺并不是唯一的佐证。
&&&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巴渝史专家熊笃认为:在古代,人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发生在战争中的大规模屠杀,除了像秦将白起坑杀三十万降卒那样针对军人的屠杀外,很难想象发生针对平民的大规模屠杀。从史书记载看,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兵灭巴,设巴郡,让巴人做当地各部落的领袖,采取的是安抚政策。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巴人完全成为秦的编民,并向秦朝交纳赋税。因此可以断定,巴国灭亡时,并没有遭遇灭绝性的屠杀。
文化的覆盖
&&& 为什么汉代以后,有关巴人的历史记载就嘎然而止?我们能否寻找到失落的历史环节,了解巴人历史断代的真相?
&&& 蓝勇的看法是,秦统一后,巴人的文字被统一的汉字强行抹掉,巴文化渐被强势的中原文化覆盖,失去了自己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 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管维良也有大体相同的推论。他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巴人记载和流传自己的历史都是致命的打击。在这样的打击下,巴文化作为一支弱势文化,被摧毁了生存土壤,甚至连自己的文字传播都受到禁止,这是巴文化秦末汉初以来消失于史书记载的重要原因。
&&& 但巴人的“消失”仅仅是文字记载意义上的消失,或者说仅仅是古代巴国的消失。作为一个族群,“巴人”从来就没有消失,正如玛雅人并没有随同玛雅文明的消失而消失一样。
&&& 那么,神秘的巴人究竟去了何方?&盛衰与挣扎&&&
&&&& 巴人很可能是中国民族史上一个最让人捉摸不透的族群。追踪他们的去向,意味着闯入一座由无数岔道组成的迷宫。这个迷宫的形成,根源于巴文化的一个特性——迁徙。
流动的巴人
&&&&&&&&&&&&&&&&&&& 巴人迁徙路线图&  按照中国历史地理专家蓝勇的观点,迁徙,是了解巴人历史的重要元素。他认为,即使在巴人受西周分封建立巴子国以后,巴人也处于一种部落联盟式的松散状态。伴随着战争和商业贸易而来的迁徙,构成了巴人的全部历史。
&&& 据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潘守勇的研究,关于巴人起源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刘向的《世本》。这本早已失传的书说廪君在今湖北长阳县境内的武落钟离山征服了巴人的五姓部落,时间应当是距今五千年前。这个征服过程的传说,我们已在上期的《致命财富》中有所解读。
&&& 但潘守勇认为,鄂西地区并非巴人最早的起源地。“长江三峡地段的巴人遗物最早可以追溯到夏代早期,而湖北长阳一带出土的遗物最早只能追溯到夏代晚期,这一带至今没有找出巴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发展到夏商时期的实物证据。这说明,巴人起源之地应该在三峡一带,后来才迁徙到长阳等鄂西地区,并正式形成了巴族”,潘守勇说。
&&& 然而史书记载及考古发现表明,巴人最终又西迁回到了三峡地区。他们为何要回迁到惊涛骇浪的三峡?是谁在逼迫着他们吗?
&&& 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黎小龙认为,是巴楚之间的恶战,导致巴人从鄂西清江流域向三峡地区迁徙。春秋战国之际强盛起来的楚国对巴国的盐业资源垂涎三尺,由此引发了几次残酷的战争。楚国一次次穿越天险三峡攻打巴国,巴国也曾长驱东下,直捣楚国腹地洞庭湖。到了战国七雄并起称王,巴国已日渐衰微,在北秦东楚的夹击之下,被迫进入三峡地区,进而溯江西进,逐渐征服和融合了当地的土著民族,控制了北接汉中、南及黔涪、东至奉节、西到宜宾的大片地区。”
&&& 但来自楚国的逼迫并没有停止。原重庆博物馆馆长董其祥曾认为,古人将迁徙国都看作亡国,巴子时期虽然建都江州(今重庆主城),以后又相继建都垫江(今合川),平都(今丰都),最后移至阆中。巴人数易其都,正是当时巴国被秦楚紧逼,不断被迫迁移的真实写照。
&&& 而这种迁移,我们在“荆人”鳖灵建立古蜀国开明氏王朝的过程中也得到明证。
&&& 古蜀开明王朝建立的时间是战国后期。此时,也正是巴人迁徙最频繁的时候。
&&& 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管维良认为,在涪陵小田溪战国晚期巴人王陵墓群的出土物中,青铜剑已经开始明显出现秦剑特征——尺寸较长,利于砍劈,这表明此时涪陵已被秦国占领,巴国实际已经灭亡。”
&&& 但巴人最后毕竟还定都阆中,而且史家也是以秦国最终攻陷阆中作为巴人亡国的标志。巴人为什么最终要离开世居的峡江而远迁阆中?
最后的生存
&&& 管维良认为,巴国最后迁都阆中,是因为当时阆中一带有巴人的分支板楯蛮的聚落。板楯蛮使用板枪防御敌人,这是一种特殊的木盾,当地人就称这些巴人为板楯蛮,又叫賨人。
&&& 据管维良解释,板楯蛮其实本属峡江巴人的一支,他们进入峡江后并没有停止迁徙,而是一直沿嘉陵江上走,到达了今天广安、阆中等地才安定下来。因为远离峡江的连绵征战,板楯蛮所居之地成了巴人的最终避难所。如今矗立在阆中一带的古堡,就是巴人的遗迹。
&&& 黎小龙认为,通过巴国的迁徙、兴衰的大致路线,我们最终可以确信,巴国作为一个政权符号虽然消失了,但是在鄂西、三峡以及蜀地的巴人并没有消失。他们大部分最终与汉族,或者与相邻的民族融合而保留了下来。例如,至今流传于广安、渠县、华蓥一带的巴渝舞、云童舞,仍保留着巴人“前战后舞”的遗韵。
&&& 阆中的最后一战,并非巴人的“最后一滴血”。&谁是巴人的后裔&&&&&&& 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过之后,我们总要追问,是否有一支巴人逃过了被融合的命运,最终保留了血缘的纯粹,在历史的缝隙中遗留下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否就是巴人后裔的乐土?今天,还有巴人纯正的后裔吗?
桃花源迷踪
&&&&&&  这个让人迷醉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呢?
&&& 陶渊明告诉我们,是一个打鱼的武陵人,一不小心闯进了“桃花源”。
&&& 武陵,究竟指的是哪里?
&&& 中国先秦史专家黎小龙是这样分析的:秦统一后,在原巴人故地设巴郡、黔中郡、南郡。西汉改黔中郡为武陵郡,《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指的就是武陵郡,大体就是现在的武陵山区。
&&& 秦灭巴后,巴人逐渐演化为廪君蛮、板楯蛮、武陵蛮、江夏蛮、五水蛮等,他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较有影响的民族,其后裔大部分融合于汉族,少部分融合于与之邻近的其他少数民族。而其中一部分迁徙到湘鄂渝黔毗邻地区的巴人,恰好正是武陵蛮。
&&& 被称为武陵蛮的古代巴人,就是《桃花源记》中的先秦遗民吗?
&&& 黎小龙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秦汉时在武陵山区活动的少数民族,除属于巴人的武陵蛮外,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如苗、瑶、侗族等。《桃花源记》是真实游记还是幻想性质的文字,至今没有定论,我们无法将巴人与之对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被称为武陵蛮的人,活动地域与土家族所在地相吻合。”一个大胆设想就此提出:今天的土家族是否就是被称为“武陵蛮”的巴人的纯正后裔呢?
土家族的形成
  三国时,“武陵蛮”又称为“五溪蛮”。“五溪蛮”中既有土家族的先民,也有苗、瑶、侗等族的先民。进入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的分裂,各族大混杂,巴人及其他各族的迁徙也更频繁,史书记载很混乱,都统称为“蛮”,有“酉溪蛮”、“零阳蛮”、“溇中蛮”、“建平蛮”、“巴建蛮”、“酉阳蛮”、“宜都蛮”等称呼。
&&& 在唐宋时,把居住在渝鄂湘黔交界地的土家族先民以地名命族名,称为“夔州蛮”、“信州蛮”、“彭水蛮”、“施州蛮”、“辰州蛮”、“石门蛮”、“溪州蛮”、“高州蛮”等。宋代史书把这一带的少数民族都冠以“土兵”、“土人”、“土丁”等名称,这些称呼的出现,标志着土家族这一民族共同体已初步形成。
&&& “土家”作为族称,是在汉人大量迁入后出现的。特别是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后,汉族大量迁入,为了将外地迁入人群与当地土族相区别,“土家”一词开始出现。表明土家族正式形成。
&&& 黎小龙认为,土家族是多元一体,除了巴人的后裔外,还有长期生活在武陵山区的土著人、迁入的汉人及其它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武陵山区,相互交融,逐步形成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的土家族。巴人有可能是土家族的祖先之一,但不是全部。&  ※※基因验证※※&&&&&&& 历史充满了巧合,巧合常常导致谬误,但当无数的巧合凑到了一起,谜底就即将揭开。土家族和巴人之间,就有着太多的巧合。
通往远古的长江路
&   & 长江路临江一面的石制护栏上,572个虎头兽面&  在重庆长江路临江一面的石制护栏上,572个虎头兽面张开血盆大口,整齐排列,从肖家湾直达两路口。这些兽面就是巴人图语中的虎头纹。
&&& 《世本》及《后汉书》都记载,巴人最早的首领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巴人认为白虎嗜人血,开始了以人祭祀廪君的习俗。
&&& 572个兽面纹,572双廪君的眼,无声地注视着每天经过长江路的重庆人。
&&& 文化史常识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图腾崇拜,往往会像基因一样永久性地遗留在这个民族的文化里。今天,我们能在哪里找到这个白虎“基因”的遗留痕迹呢?
&&& 彝族是崇拜虎的民族,在他们的创世史诗《梅葛》里,就有老虎“尸解”成万物的记载:“虎头作天头,虎尾作地尾,虎鼻作天鼻,虎耳作天耳”。但我们不能说彝族是巴人的后裔,因为远在川西的彝族与巴人并无亲族关系。除彝族外,云南的拉祜族、纳西族、白族等,也都崇拜虎。但是这些民族与巴人所在的峡江地区找不到内在联系。
&&& 传承“巴虎”的民族究竟在哪里呢?
&&& 文献考证发现了我们身边的土家族与巴人的关系,在图腾“基因”的延续上,有没有相应的联系呢?
&&& 今天,570万土家人分布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重庆等地,他们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保持着跳摆手舞、过赶年等古老的风俗。
&&& 在土家今天还保留的跳丧动作中,有些细节引起了专家的注意———跳丧人双足前后蹦跳的同时,两只手在脸部前方来回虚拟抹脸的动作;在绕过棺木时,总要晃动肩部,同时左右转动头部,有时还大幅度扭动臀部。
&&& 已故民族学专家潘光旦教授曾指出:“土家族跳丧者的抹脸动作是模仿老虎洗脸,而晃肩转头,扭动臀部,则是分别模仿老虎跳跃和摆尾。这些动作反映了土家人对老虎的崇拜。”
&&& 古代巴人为了祭祀先祖廪君,年年杀人祭白虎。虎纹大量反映到各种出土的巴人器物上。蓝勇认为:“虎纹发现的地域非常广大,但是,土家族聚居的鄂渝黔湘地区,却是虎纹器物出土最密集的地区,这说明土家与巴人的血缘关系非常密切。”
&&& 管维良教授认为:“今天土家族崇拜的白虎家神,是从战神发展过来的。古代巴人与其他部族和邻近国家的战争几乎贯穿了整个巴人历史。从考古发现的材料来看,很多兵器和战旗、战鼓上都有白虎标记。巴人、土家人的原始文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具有强烈的异时性,但它却以一种共同性的面貌呈现在今人面前,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它们的同根性。”
& 舞蹈风流■□
&&& 虽然从远古巴人战神到土家族家神的转变中,老虎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但证据还是太单薄了,能找到更多的证据吗?
&&& 歌舞风俗往往在人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让我们想到了土家族的“摆手舞”。
&&& 摆手舞来源于土家人的生活和生产劳动,所以至今土家族的摆手舞中,还保留有磨鹰闪翅、跳蛤蟆、拖野鸡尾巴、打鸟、犀牛望月,以及勇敢擒猎的高浪、切削、五花盖顶这样一些模拟人类早期生活环境的舞蹈语汇。摆手舞除娱乐外,还保留有祈求家神护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和平安宁的意义。
&&& 其实,有关摆手舞的史料记载早就存在。《龙山县志》记载土家摆手舞蹈:“男女相携,蹁跹进退”。南宋朱熹的“摆手临行一寄声”诗句,也是对土家摆手舞的一种朴素描述。
&&& 而表现战斗的“巴渝舞”则有更悠久的历史。《尚书》记载:“周武王伐纣,得到巴蜀精锐力量的帮助。巴师勇锐,唱着歌跳着舞打败殷商的军队。”专家们认为,这是关于“巴渝舞”最早的记录。
&&& 管维良认为,用歌舞来帮助取得战斗胜利,是巴人与土家人的一贯做法。古代巴渝舞是“歌舞以凌殷人”,帮助周人取得了胜利,而“摆手舞”既是对战争的演练,也是对祖先武功伟业的追思和祭奠。同时,两者伴奏乐器上也有相似处。“巴渝舞”善用鼓,在宫廷里的巴渝舞都保持了用鼓的特点。今天土家族的歌舞中,鼓同样是重要的伴奏乐器,“击鼓为节,踏地而歌,就是土家族从古代巴人那里继承下来的”。
&&& 关于土家族人的巴人后裔身份的探寻,有没有科学的实症呢?
&&& 从1995年开始,由庄孔韶、潘守勇等专家组成的三峡研究小组,将三峡和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的血液与悬棺骨骸进行了基因检测的比对,以分析古代巴人和今天土家族的关系。这是国内第一次从峭壁上的悬棺里取出骨骸实施DNA检验,也是第一次用DNA鉴定手段来追寻巴人后裔的疑问。
&&& 据潘守勇介绍,骨骸样本是从巫溪、巫山、奉节三个地方的悬棺上取出骨头和牙齿,从中提取DNA。他们从战国至西汉以及更早的商代悬棺中取出37粒骨骸进行测定,同时还选取了明代悬棺中的骨骸样本,另一方面,他们从三峡、宜昌、长阳等10个土家族居住区选择了十几个不同的家系进行活体抽血,提取DNA。研究人员对两项DNA结果进行了比较。
&&& 对比的数据显示,西汉以前的古代巴人与土家人的基因联系已经不是特别紧密,只有70%的概率。明朝悬棺里提取的DNA与今天土家人的DNA联系概率达到99%以上。
&&& 如此巨大的概率差距,究竟说明什么问题?
&&& 潘守勇分析,根据DNA直系血亲辨认概率,通常要达到98%才能确认两个DNA样本之间的血亲关系。战国西汉时期的巴人与现代土家人的联系只有70%的概率,这显然无法确认两者之间的直系血亲关系,我们只能认为他们之间可能有亲缘关系;而明代悬棺样本的DNA与现代土家人DNA的联系概率高达99%,完全可以确认两者的直系血亲关系。“从西汉到明代,DNA联系的差距说明,巴人在这段时间里,有旁系血缘的加入,如今的土家族人已经不能算战国、西汉巴人的直系后裔,但两者之间有亲缘关系”,这是潘守勇得出的结论。
  土家族学者、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彭英明说:“土家族作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也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居住在湘西、鄂西地区的土著巴人为主体,融合了其他一些部族如汉人、乌蛮等,在唐、宋时期逐步形成的混血族群,他们并非纯粹的巴人后裔。”
&&& 秦灭巴国以后,巴人作为一个民族的整体,似乎从历史典籍中突然消失了。但真正的情形是,巴人依然存在,他们同华夏诸多民族一起,同样历经了无数次的王朝更迭与战乱之苦。迷离之处在于,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流寓他乡,一部分人则依然留在故地。历代中央政府依据迁徙后的巴族各自所居之地的不同,或者民俗的差异,而随之给予了不同的称谓。
&&& 历史的真相是,作为一个民族整体的巴人,从来就没有消亡。他们血脉犹存,一些支脉在时间的熔炉里渐次融入到汉族中去,另一些巴人则与其他少数民族融合。正是因为这民族的融合中,让我们得以在当代土家人的生活中窥见许多巴文化的影子。
&&& 由此我们看到,巴国的消亡,直接导致了巴人用自己的文字记载的历史的中断,大一统局面下的中原强势文化的全面覆盖,又导致了非主流文化在“汉字记载的历史”中处于边缘状态,以至于带给今天的人们许多历史的误会。
&&& 每一种文明都不可能彻底消失。巴人的历史已深深刻印在传承者血脉深处。巴渝大地已无可避免地浸润着巴人的血液。我们继承着巴的历史,巴的文化,在洒着巴的热血的大地上虎啸龙吟。
神秘的巴人聚落
&&& 两年前,在长江三峡云阳段一个名叫“大梁”的礁石堆上,考古专家发现了这幅2平方米的神秘刻画。
&&& 大梁岩画上,沿江岸而建的巴人部落宏伟壮观,层层而上的篱笆,将村落有序划分。篱笆间以梯相连,大大小小的房屋依次分布。第二道篱笆上立有两根竿状物体,它们的顶端都穿着一条似鱼非鱼的动物,根部插于两个刻有大小一致圆形饰纹的方形物体之间。同时,篱笆里还有一位手拿法器而舞的巫师。巫师两旁各有一人,双手倒立,随着巫师的指挥舞蹈。在岩画的上方,一只大网悄然张开,旁边立着一只鸟。
&&& 专家们对这幅岩石刻画各有解读。
&&& 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管维良认为,两根高高矗立的竿状物体,是当时鱼复(鱼凫)巴人的图腾旗帜。竿上漂浮的东西,正是他们的鱼形旗帜。
&&& 重庆博物馆专家胡泓则认为,两根竿及竿的底座组合而成的图案,是男性生殖器的抽象表达,代表当时巴人的生殖图腾。那两只鱼身动物,和张网捕鸟的画面,显示出了当时巴人以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篱笆里,持杖而舞的巫师,表现的是巫术活动场面。
&&& 岩画年代和刻画工具也是专家们争论的问题。有专家认为它刻画于商代末期,是用青铜工具雕琢的;有人认为它“有可能是一万多年前远古人类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它纯粹就是明清石匠的兴起之作。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代理服务器在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