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4在虎式坦克50m远的地方攻击它...

当前位置: &
二战坦克:T-34对虎式(WWII Battle Tanks: T-34 vs. Tiger) ()
类型:模拟经营 SIM
语言:英文
大小:668.18MB
制作:互联网
上市:2013
游民星空:
《二战坦克:T-34对虎式(WWII Battle Tanks: T-34 vs. Tiger)》游戏截图欣赏
二战坦克:T-34对虎式(WWII Battle Tanks: T-34 vs. Tiger)游戏介绍
  俄罗斯IDDK和G5 Software宣布了坦克模拟新作《二战坦克:T-34对虎式》(WWII Battle Tanks: T-34 vs. Tiger),表现1944年苏德双方在白俄罗斯的巴格拉提昂行动中的坦克大战,玩家可驾驶制作精细的T-34或虎式坦克在真实的作战环境中一决雌雄。二战中德国和苏联坦克战队在白俄罗斯的冲突将在游戏逼真的模拟中重现。期待已久的《T-34 vs 虎式》将在已经上市。游戏中玩家可控制两军阵营中的各一款坦克,非常逼真的车辆内部细节和弹道是此游戏的一大卖点。   操作说明:   游戏快捷键操作说明:   F1 座舱视角   F2 打开舱门观察(驾驶员)/打开舱门探出半个身子观察(车长)   F6 外部视角   Insert 驾驶员战位   Home 炮长战位   PageUp 车长战位   F3 驾驶员观瞄/炮手观瞄/炮长观瞄(取决与你选了那个战位)   F4 同上视角,但是类似F4.0的纯HUD视角   Num 8和Num 2/鼠标上下移动 火炮俯仰   Num 4和Num 6/鼠标左右移动 炮塔左右旋转   PageDown 切换炮弹弹种(换了新弹种要手动按 B 装炮弹)   End/鼠标左键 同轴机枪   Delete/鼠标右键 开炮   Num7 和Num 1/鼠标滚轮 标尺设定(距离加减)   Num 9 标尺照明(就是标尺变成亮的,夜间用,虽然没夜战)   E 发动机启动/停止 (启动需在空挡)   空格 手刹   W 进挡   S 推挡   (T34貌似有前进挡5个,一个空档,一个倒挡)   A 左转   D 右转   方向键上/下 加油/减油    切换右下的HUD   Num +和 Num - 视角的缩放   H AI自动车长   G AI自动炮手   F AI自动驾驶   F4是侧观察窗   F5是类似F3的纯视野视角
二战坦克:T-34对虎式(WWII Battle Tanks: T-34 vs. Tiger)配置要求
总下载排行
语言:中文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The server is temporarily unable to service your request due to maintenance downtime or capacity problems. Please try again later. Sorry for the inconvenience.
Please report this message and include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to us.
Thank you very much!
/jszj/12290.html
Powered by Tengine发展沿革/T-34坦克
早期发展T-34中型坦克是苏联30年代末在T-32坦克基础上改进发展的一代中型坦克,最早的型号装有M1938/39(L-11)76.2mm短管坦克炮,1940年9月开始在哈尔科夫坦克厂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坦克又有许多改进,最重要的改进是用85mm坦克炮替换了76.2mm坦克炮,称为T-34/85坦克,于1943年在3个坦克厂开始生产。后期苏联还利用用T-34底盘制造反坦克歼击车,如著名的SU-85、SU-100和SU-122。T-34坦克30年代的苏联有2个坦克生产基地,均在红军汽车装甲坦克总局(UMM-RKKA,负责人:I.A.哈勒甫斯基)的领导之下:一个位于列宁格勒,是由基洛夫工厂和红十月工厂等组成的生产基地;另一个是哈尔科夫机关厂,前者负责生产T-28、T-35和T-26等坦克,后者负责生产BT系列快速坦克。苏军提出设计新坦克,指标为在近距离内抵御37毫米火炮的直射,在中远距离内要抵御75毫米火炮斜射。列宁格勒方面提出的3个方案都是简单的增强装甲,之后也就发展出了KV系列重型坦克。而哈尔科夫工厂新到任的科什金在带领的年轻团队考虑的是通过防弹外形,用倾斜装甲来增加防护。T-34坦克日,在苏联最高国防会议上,科什金将A-32(又称T-32)坦克的设计提交了上去,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别洛托夫少校深受BT系列坦克表现不佳的苦楚,对A-32大加赞赏,而斯大林也对他的发言表示赞同。科什金随即表示A-32坦克将是通用性的坦克,A-32集BT系列坦克的高速、T-28的火力和T-26的小巧于一身,通用坦克的出现完全可以节约部队的成本。从1939年开始,A-32做了很多实验,最终于9月在库宾卡获得了一致好评,哈尔科夫的老员工回忆道,这一天可以说是新坦克的生日。在国防委员会对哈尔科夫工厂设计出的A-20不是太满意的情况下,科什金又提出用新型的BD-2柴油发动机安装在新的坦克上,在速度更快的前提下兼顾装甲。而BD-2发动机功率高达540马力,是后来著名的V-2坦克发动机的前身,这无疑是一个喜剧性的变化。有了发动机,悬挂部分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放弃了复杂的轮履两用系统于是A-32有着7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也有着40度每秒的转向能力。最后,再加上L-10U型76.2毫米火炮。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斯大林表示对新坦克进一步提高防护就可以投入量产,而装甲加强改进、火炮改为L-11 76mm炮的A-32坦克拥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T-34中型坦克。T-34坦克T-34坦克在日的一次会议中,科什金向斯大林建议,在不明显影响机动力和综合性能的情况下,对A-32坦克进行武器升级。斯大林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同意了制造这种坦克的计划。因为当时二战已经爆发,所以苏联国防委员会要求中型工业委员会在1940年生产出200辆这种坦克。在科什金早些时候的建议下,这款坦克被命名为“T-34”坦克,以纪念苏联1934年发布的大规模发展装甲军法令。按照要求,T-34坦克需要采用比A-32坦克更厚的装甲以及更加强力的火炮和更加可靠的传动装置。莫洛佐夫领导的设计小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最终,1940年1月,苏联生产出两辆T-34坦克的原型车。科什金为了测试这款坦克,率2辆T-34进行哈尔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辅-哈尔科夫的长途行驶试验,给在莫斯科观摩试验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由于积劳成疾,科什金因患肺炎于日病逝,最终没有看到绝笔之作T-34的精彩表现。其助手莫洛佐夫接替了他的工作,最终成为T-54、T-64主战坦克的缔造者。随后,这两辆原型车又被送到苏芬战争的前线。但是,在这两辆原型车抵达之前战事就已经结束。不过科什金和他的设计组还是在芬兰通过用T-34原型车的火炮轰击已为苏军所占领的碉堡来展示T-34坦克武器系统的威力。随后,T-34坦克的原型车又在明斯克、基辅、哈尔科夫接受了进一步的测试。T-34具备出色的防弹外形,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特别是拥有相对较高的可靠性,易于大批量生产。终于T-34坦克1940年6月完成生产图纸,随即大批量生产。可转向系统需要用铁锤才可以转向,但性能不错。
生产制/T-34坦克
T-34坦克1941年上半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СтапинградскийТракторныйЗавод)也开始生产该坦克。这期间的改进包括使用F-34 76mm坦克炮。到1941年6月共生产装有76mm火炮的该坦克1110辆。T-34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初数月中,哈尔科夫坦克厂和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T-34坦克产量猛增,加上克拉斯诺伊·索尔莫夫市112厂也生产T-34坦克,总产量很高。然而,由于德国的进攻,迫使哈尔科夫坦克厂迁至乌拉尔地区的下塔吉尔,到1942年初该厂才恢复全面生产。此外,174坦克厂也从列宁格勒迁到鄂木斯克,1942年3月才开始生产该坦克。1942年初秋,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遭破坏,为了弥补损失,车里亚宾斯克市的基洛夫厂(Заводим.Киров)于1942年8月从生产重型坦克改产该坦克,位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乌拉尔马什(Урапьмащ)车体厂从1942年9月开始组装该坦克。二战中期,苏联将T-34进行火力升级,命名为T-34/85中型坦克,该坦克于1943年在3个坦克厂开始生产。T-34/85坦克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与波兰则从1951年开始生产并持续生产至1956年。在大战期间试验研制的T-34/100坦克尚未生产时,装有85mm坦克炮的T-44坦克已进入限量生产阶段。1940年9月至1945年6月,苏联总共生产了53000辆T-34坦克和5000辆以T-34坦克作为底盘的中型自行火炮。
技术特点/T-34坦克
火力T-34坦克当欧洲各国的坦克炮还停留在37-50mm的水平,只有法国B1和德国IV号装备了75mm短管炮时,T-34就装备了一门76毫米L/30.5 L-11坦克炮,到1941年又换装了76毫米F-34型L/42加农炮。F-34型加农炮使用普通穿甲弹时,500米距离上可穿透69毫米均质钢板,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1毫米钢板,当时的德国坦克没有一样能够抵挡这样猛烈的火力。F-34加农炮还可发射高爆和破片弹攻击软目标,因此具备支援步兵进攻的能力。一辆T-34坦克通常备弹77发,包括19发穿甲弹,53发高爆弹,和5发破甲弹。1943年改进型T-34的容弹量增至108发。装甲T-34坦克T-34坦克无论在装甲、火力还是动力方面都堪称均衡。车身装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国的III、IV号坦克相当,但正面装甲有32度的斜角,侧面也有49度。炮塔是铸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装甲厚度60毫米,侧面也是45毫米,车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从正面看几乎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斜面装甲有两点好处,首先炮弹击中后容易弹开(即"跳弹"),威力大减;其次,根据美国穿甲弹公式,倾斜角度一定,穿甲弹穿透力与口径大小成正比。因此被德军75毫米炮射击时,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130毫米,而49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相当于100毫米。这样的正面装甲,直接导致1941年德国坦克装备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离上都无法击穿,只有德国的88炮能阻挡。动力系统T-34的克里斯蒂悬挂苏联设计师莫罗佐夫特地为T-34研制了著名的12缸39升V-2柴油发动机,功率500马力,使其公路最高时速达到55km/h。V-2柴油机的体积为1.87m^3,整个马达部分体积为4.4m^3 其发动机辅助设备和散热器布置较为紧凑。V-2柴油发动机的另一个优点是省油,T-34坦克油箱容量460升,车身两边各挂一个容量39升的后备油箱,行程可达540公里。相比之下,德国IV号坦克只有160公里的最大行程,而虎式坦克跑100公里就得加油。第三大优点在于柴油挥发性差,故常温下不能被普通火焰点燃大大提高了可靠性。第四柴油机动力强劲,众所周知,车辆实际功率来源于轮周马力,也就是扭矩,根据公式则有:T=9550P/n,即扭矩=9500倍功率除以转速;同功率下,发动机转速越低,扭矩越大,动力越强。所有正是这个原因,柴油机转速均低于汽油机,所以出力远强于汽油机,现代重型车辆基本都采用柴油机。T-34主机虽然功率为500马力,但是转速低达1800转/分钟,而德国虎式搭载的迈巴赫230-P30汽油机空有700马力,转速却高达3000转/分钟。所以T-34具备高达2653牛·米的强大扭矩以及轮周功率,而德国的虎式只有区区2228牛·米而已。500马力柴油机动力远胜700马力汽油机,事实如此,这是常识,不容狡辩。悬挂和先前的BT-7一样,T-34使用美国专利的克里斯蒂悬挂。克里斯蒂悬挂是一种拥有大直径负重轮,使用螺旋弹簧的独立式悬挂装置。这种悬挂均是由前后两个互相连接的圆柱形螺旋弹簧构成。位于前方的为可调式水平螺旋弹簧,后方的则是垂直螺旋弹簧,这种设计有更长的避震行程,可承受剧烈的上下颠簸,强化越野性能。T-34的履带将近50公分宽,而德国坦克的履带通常只有30公分宽。以上优点使T-34具有超强的越野机动能力,这是苏军装甲部队大纵深攻击战术的硬件基础。在冰天雪地的东线战场,T-34的宽履带使其可在雪深一米的冰原上自由驰骋,被德军称为“雪地之王”。成员布局T-34解剖图T-34坦克车体是焊接制成的,共分3部分,驾驶员和机电员位于车体前部,战斗舱上车体中部,车体后部装有发动机和传动装置。炮塔为铸造结构,位于车体中部上方。T-34/85炮塔里有3名乘员,车长在左边,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在右边。炮塔顶部后边有两个带圆顶盖的通风口。T-34/76采用空间狭小的双人炮塔,一般为炮手兼任车长,其他也有装填手,甚至驾驶兼任车长的情况,大大降低了战斗效率。后期随着T-34/85坦克无线通讯设备的改善(同时增加一名无线电通讯员),这个弱点才逐步改观。
T-34的缺点/T-34坦克
T-34坦克苏联的T-34中型坦克被公认为二战最好的坦克。T-34的火力、防护、机动以及易生产性,达到最佳的均衡状态。在年间,T-34的性能全面压倒当时德国大多数坦克。但需要注意的是,在T-34相对优势最为突出的年间,T-34坦克依然遭遇到了惨重的损失,战场损失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德军坦克(1942年苏军坦克损失15000辆,六倍于德军)。除苏军指挥能力太差,以及维护整备力量薄弱等客观因素外,T-34自身的一些弱点也是损失惨重的原因。首先,T-34的双人炮塔存在设计缺陷。T-34的四人车组中,车长和装填手位于炮塔内,车长同时肩负炮长的职责,这就造成车长负担过重。在激烈战况下,坦克车组指挥和火炮射击都十分重要,前者负责掌控全局,后者决定攻击能力,两个人分工处理远比一个人更加有效率。事实证明,双人炮塔设计大幅降低了T-34火炮的实战射速。与三人炮塔的德国IV号坦克相比,T-34/76的理论射速并不算太差,但实战中的射速往往只有前者的1/3甚至1/4。尽管76毫米炮远远强于超过1942年以前的德国50毫米、75毫米坦克炮,但指挥和射击效率失调,导致T-34难以充分发挥其火炮威力。T-34坦克T-34/76的改进型号,一直试图改变这个先天缺陷,但几种设计均未能投产。直到1943年底,T-34/85才真正改装为三人炮塔,炮长和车长实现了有效分工。其次,T-34/76严重缺乏无线电装置。在原始设计时,T-34就考虑到安装无线电通讯装置。但由于苏联电子工业生产能力不足,T-34/76在最初一两年尽管产量过万,却只有少量战车可配备无线电装置。由于缺乏无线电,T-34进行编队战斗时,几乎无法形成有效指挥,车辆之间甚至只能采用旗语通话。在车际通讯恶劣的情况下,T-34编队的作战方法非常呆板,只能依照指挥坦克的行动而行动,灵活性极差。在遇到伏击战、遭遇战时,T-34缺乏无线通讯的缺陷最为致命。少数发现目标或遇袭的坦克无法通知整个编队,造成苏军整个T-34编队各个击破。与大编队表现不佳相比,反倒是一些T-34小部队常有较出色发挥。随着苏联坦克工业的不断完善,T-34/76逐步被T-34/85取代,并且基本弥补了上述两大缺陷。在年间,T-34/85相对于德国新型坦克已没有多少性能优势,但战场表现却有了很大进步。可见,决定坦克性能的不仅仅是火力、装甲和机动三个指标,很多设计细节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性能数据/T-34坦克
同时代遭遇车型
2号、3号、4号F2以及之前的车体
4号G、虎王等
车体正面装甲
20毫米/60度
45毫米/60度
75毫米/60度
45毫米/60度
炮塔正面装甲
25毫米弧形
45毫米弧形
52毫米弧形
90毫米球形
12缸V型水冷四冲程柴油发动机V-2-34
最大功率转速
最大功率扭矩
2652.5牛·米
副油箱越野行程
----------------
口径(毫米)
初速(米/秒)
弹重(KG)
穿甲弹千米垂直穿深
型号参数/T-34坦克
T-34/76T-34坦克基本数据长度/宽度 5.92m/3.00m;高度 2.45m重量 25.3吨乘员数 4人发动机 V-2-34型 450马力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50km/h,越野42km/h最大行程 公路450km,越野375km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130,越野170燃料载量 409升+150升附加油箱爬坡性能 31°涉水深度 1.11m越障高度 0.73m越壕宽度 3m主要武器:L-11(Model 39) 76.2mm坦克炮,30.5倍口径,备弹61发,仰角-4°~ +29°辅助武器:2 X 7.62mm DT机枪,备弹发T-34/85T-34坦克改进为ZIS-S-53型主炮(M1939式85mm高射炮的衍生型号),大大加强了火力,装甲也有一定的改进。重新设计新型炮塔加大了炮塔空间,增加了装填手T-34/85于1943年下半年投产,是T-34系列中产量最大者。主要性能数据型号T-34/85乘员5人战斗全重32000kg单位功率11.5kW/t单位压力81.4kPa车长炮向前8.100m炮向后7.520m车体长6.100m车宽3.000m车高(至指挥塔顶)2.743m火线高2.050m车底距地高0.400m履带宽500mm履带中心距2.450m履带着地长3.850m公路最大速度55km/h越野最大速度43km/h燃料储备590L公路最大行程550km土路最大行程400km涉水深(无准备)1.320m爬坡度58%侧倾坡度47%攀垂直墙高0.730m越壕宽2.500m最小转向半径1.5m发动机型号B2-34或B2-34M类型4冲程12V 60°水冷柴油机功率/转速368kW/1800r/min传动装置类型机械固定轴前进档/倒档数5/1转向装置类型离合制动悬挂装置类型垂直螺旋弹簧主要武器口径/型号/类型85mm/Зис-с-53/线膛并列武器口径/型号/类型/数量7.62mm/дтм/机枪/1挺航向机枪口径/型号/类型/数量7.62mm/дтм/机枪/1挺弹药基数炮弹58发7.62mm机枪弹2394发射速3~4发/min
衍生型号/T-34坦克
T-34/76T-34坦克苏联人最初只是称其为T-34,后来苏联人为了将装备76.2mm火炮的T-34与装备85mm火炮的T-34区别开,分别称之为T-34/76,T-34/85。后来西方采用字母A~F区分T-34/76的亚型(当然这也是不准确的)。T-34/85的所谓43、44、45年型只不过是事后的一种描述,用工厂+ABCD类炮塔+炮+年份基本可以区分95%的T-34/85,同理T-34/76也是。A、 1940年型,主要特征为一门型号为L-11,倍径30.5的76.2mm火炮被猪鼻状的防盾保护着,炮塔扁平,分焊接,铸造两种;B、 1941年型,一门型号为F-34,倍径41.2的76.2mm火炮,部分A型使用了这种火炮,盒装防盾与40年型明显不同;C、 1942年型,主要特征驾驶员舱盖更换,航向机枪加装外防盾;D、 1942年型,主要特征为大型六角炮塔,两个圆形炮塔舱盖,舱盖打开状态因类似米老鼠的耳朵而得名;E、 1943年型,在六角炮塔左侧加装了车长指挥塔;F、 1943年型,铸造炮塔(实际是UZTM的冲压工艺炮塔)。注:苏联人喜欢用“煎饼”“螺母”来分别描述装备一体式大型仓盖的扁平炮塔和双乘员舱盖或带指挥塔的六角炮塔。炮塔的演变1940年版极初期型T-34/761940年底,早起使用铸造炮塔的T-34出现,由马里乌波尔--哈尔科夫联合制造,正面厚60mm(轧钢焊接的正面52mm)。1941年,先后三家厂生产T-34整车。112厂41年7月投产,开始生产铸造炮塔失败,借鉴了马里乌波尔的经验后,首批20辆T-34与10月交付部队。由于发动机短缺,使用了库存的老式M-17F汽油发动机。两厂41年底生产了365辆安装此发动机的T-34,截止42年5月又交付904辆。全钢负重轮的T-34/76斯大林格勒地区,STZ进行总装,Krasniy Oktyaber轧钢厂生产装甲板,用船运到STZ及第264工厂(斯大林格勒造船厂,组装车体的地方)。41年秋,“齿接”样式的车体在STZ投产。1941年10月STZ设计全钢负重轮,11月投产,这种样式的负重轮各厂都有使用,43年夏取消。日位于哈尔科夫的183厂开始向乌拉尔迁移,最后一列(第43列)迁移列车10月19日抵达乌拉尔,12月第一条生产线准备完毕,月底通过总装从哈尔科夫带来的部件,25辆T-34交付部队。42年2月,112厂的炮塔座圈跳弹筋增加到6条。42年3月还在生产“煎饼”炮塔的厂家开始将炮塔后部简化,焊接炮塔采用一整块梯形钢板焊接,铸造炮塔为一体式。1941版T-34/76月,183厂开始采用新的辐条式带胶缘负重轮。42年183厂是T-34产量最大的厂。42年夏,战火临近STZ,导致其停产。另有三家工厂(UZTM,ChKZ,174厂)开始生产T-34整车。位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UZTM(Ordzhonikidze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Uralmash,第9厂)1941年秋开始生产车体,随后开始生产铸造炮塔,42年4月开始为其他总装厂提供组装好的车体或炮塔,日生产整车,43年秋转产基于T-34底盘的坦克歼击车。原来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LKZ,第100厂)日迁往车里雅宾斯克(ChKZ),联合了本地的拖拉机厂(ChTZ,第178厂)以及一同迁往的生产发动机的(原来位于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等地的如KhPZ第75厂)等厂家,自此车里雅宾斯克被称为坦克城(Tankgrad)。ChKZ于1941年末42年初开始生产一些T-34部件,42年8月生产整车,44年3月停止生产T-34。早期的“螺母”炮塔“螺母”炮塔由M·A·Nabutirsky在183厂搬到乌拉尔地区稍后研制(183厂由于迁移,丢失了轧钢机等一批大型生产设备)。这种炮塔最早见于月(春季就有小批量生产),德军拍摄的照片显示7月上就有了,GKO42年7月1日颁布的安装这种炮塔的命令似乎验证了这点。“螺母”炮塔从外形上大致可分为laminate,hardedge,softedge三大类炮塔。1942年夏末秋初,183厂生产的车辆,航向机枪有了防盾,与此同时112厂的车辆开始出现扶手。112厂和乌拉尔地区厂家的扶手样式不同。带指挥塔的改良“螺母”炮塔1942年10月UZTM为扩大产能利用10000吨级水压机制造被称为Formochka的炮塔(与人们长期的认知相反,这种炮塔抗弹性能不如铸造的六角炮塔。虽然是冲压,但装甲厚度只有约20mm),供自己和ChKZ(112厂利用这种炮塔与自己车体生产的OT-34有照片可见)生产T-34,到1944年3月,生产了不少于2670个。圆筒型附加油箱42年10月初出现在ChKZ生产的车辆上。截止43年4月,安装在车体后部的箱式附加油箱仍有出现在112厂,174厂的车辆上。1943年初,“螺帽”炮塔两侧出现手枪射击孔,春季后变得较为常见。1943年秋,T-34部件开始标准化,包括履带,附加油箱,扶手等。车长指挥塔出现于43年夏,1943年6月至1944年3月生产5740个。T-34坦克不仅继承了BT坦克优秀的机动性能,火力和防护能力也有极大飞跃。优异表现也压倒了同时期的KV-1重型坦克。T-34/57T-34中型坦克说到T-34/57,就不能不提到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身管长度达到73倍径的反坦克炮正是T-34/57所装备的ZIS-4型坦克炮的原型。1940年,针对德国可能出现的重型坦克的威胁,苏联军方认为,现有的45毫米团属反坦克炮已经不足以应付可能出现的装甲威胁,于是提出了多个反坦克炮的研制计划,F-31型57毫米超长身管反坦克炮就在其中。(事实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吓唬自己,德国真正的重型坦克VI型——虎式在1943年才投入实战)T-34坦克1940年10月,F-31型反坦克炮的原型制造完成,并顺利通过了工厂和军方的测试,1941年初,F-31获准服役并改名为ZIS-2(92#工厂获得了“斯大林工厂”的荣誉称号),或称为1941型5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火炮可以以近1000米/秒的初速发射重3.14公斤的BR-271穿甲弹,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穿透9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在1500米距离上仍然有75毫米的穿甲威力。(实际上,ZIS-2型并非当时格拉宾设计局研制的身管最长的57毫米炮,另一种1940年11月开始研制的ZIS-1KV型57毫米炮身管长达86倍径。使用BR-271时初速达1150米/秒,但是寿命过短,按格拉宾本人的说法“射击40发后,初速和精度就明显下降,50发以后,炮弹就不旋转并且开始翻跟头(膛线被打秃了!)”,尽管格拉宾的说法有些夸张,但ZIS-1KV寿命过短是个不争的事实,后来ZIS-4也受到过类似的困扰。T-34/57和ZIS-4M显然没有ZIS-2那么幸运,随着安装D-5T型85毫米坦克炮的T-34/85的出现,ZIS-4M和T -34/57又一次被打入冷宫,尽管D-5T的威力比ZIS-4/4M还要逊色一些,但是其低廉的成本和简单的生产工艺却迅速赢得了青睐,整个1943年仅仅生产了172门ZIS-4M,而1944年只生产了19门,1944年生产的据一些推测可能是用于替换损坏的火炮,这样T-34/57 Model 1943的产量大约不会超过150辆。T-34坦克初期的T-34/57 Model 1941刚刚生产出来便投入了紧张的莫斯科保卫战,因其强大的反坦克火力,很快获得了“坦克猎手”的称号。有关它战斗使用的资料并不很多,从现有的记录来看,这些“坦克猎手”都配备给一些新组建的坦克旅,一般配备数量不多,作为坦克旅的反坦克骨干。比如月间在维亚济马紧急组建的第21坦克旅。该旅最初获得了10辆T-34/57“坦克猎手”,随即在10月中旬投入莫斯科保卫战。在这个时期,影响T-34/57使用的最大因素还是弹药问题,由于57毫米穿甲弹的产量始终不是很高,加上还要供应步兵团装备的ZIS-2反坦克炮,分散配置又给后勤保障带来了困难,所以各个配备T-34/57的部队经常感觉弹药不足。1941年10月,第8坦克旅接收了8辆T-34/57,但是不久,该旅就抱怨因弹药不足,使这种威力强大的坦克无法正常作战。而当时苏军缺乏无线电设备(一般车辆都没有配备电台,指挥车才有)也使T -34/57的作战效能无法完全发挥。另外,部分火炮的生产质量问题也令部队头痛不已。T-34坦克1943年重新开始生产的T-34/57 Model 1943的装备情况不详,但由于生产批量小,似乎也分散装备了一些独立的部队或分队,加强某些方向上对德军重型坦克的作战能力。T-34/57 Model 1943第一次投入战场是在1943年8月,没能赶上一个 月前进行的库尔斯克大会战。装备该车的第100特别坦克连直到9月初也没有遇到与德军坦克交锋的机会,但在作战和对缴获德国坦克的射击测试中,该连指挥官和派驻的技术代表对这种坦克的穿甲威力和对付坚固工事的能力仍称赞有加,但这种徒有其表的称赞并不能挽救T-34/57停产的命运。T-34MT-34M中型坦克早在1940年苏联在完成T-34的设计之后,就希望致力于T-34系列的可靠性和行动能力的发展,同时加大投入更多的新技术。在1941年1月,苏维埃国防委员会批准了A-34项目,对T-34进行改进,也就是T-34M坦克。一种新的V-5型柴油发动机为了T-34M而专门开发,其优点在于可以使坦克实现90度转向。这种技术先前在轻型坦克上试过,但由于发动机功率不够,效果不理想。另一点是V-2发动机,它马力强劲,但又长又宽,改进为横向安装。这样使车体变短,也获得了更大的弹药存放空间。四挡变速箱仍旧设置在左侧,但加装了一个新的增效器,于是T-34M拥有了8个前进挡,2个倒车挡。T-34坦克原来的克里斯蒂安悬挂装置被改成了扭杆悬挂装置,这使得越障高度增加了50mm。改进后的坦克炮塔更狭小,装有一个指挥塔和两个圆形舱盖。这种炮塔最初是设计给A-41项目的。无线电从炮塔改到了车体内,使得弹药仓加大,携弹量从77发反坦克炮弹增加到100发,机枪子弹也从2898发加大到4536发。苏联人计划在1941年3月生产两辆原型车。改进后的坦克被要求超越原来的T-34,但似乎命中注定,这种优越性并不会带来什么好结果。最终这款试验品仅仅制造了一个木质模型就不了了之。OT-34T-34坦克1941年前,苏联喷火坦克采用的是T-26轻型坦克的底盘。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后苏联坦克损失惨重,苏军急需新的喷火坦克。于是,苏联设计组在T-34坦克上增加了一个喷火装置ATO-41,这是T-34坦克第一种喷火坦克变型车。ATO-41也可装置于重型KV坦克上。喷火器装在车体斜装甲右部原来安装DT机枪位置,携带100升燃料,能在10秒种里点射三次,喷射距离为46-82米,具体取决于燃料的种类。战争后期,苏联发展出更复杂精致的喷火器,但T-34坦克即使在完全执行喷火器任务时,也依然保留其主炮。1943年根据盟军协助条约,一套英国的邱吉尔“鳄鱼”式喷火坦克作出改进,将喷火器重新命名为ATO-42。装有这种喷火器的坦克被称为OT-34(有时也叫TO-34),于1944年首次投入使用。OT-34喷火坦克OT-34喷火坦克携带燃料200升,通过压缩空气操纵。用稀薄燃料时,喷射距离为75-90米,用胶装燃料时可达109米。喷火炮装置于T-34坦克斜装甲右侧的一个装甲铸件上,两边各可旋转5度,通过电泵击发一发20毫米子弹开始操作。整个过程总共可击发六次,每次持续两秒钟,锯括坦克车内自带的喷火燃料。据说OT-34坦克的一些试验车曾经在斜装甲上装置复式喷火炮,驾驶员两侧各一门。由于要装置喷火器,只好把无线电通信设备移至坦克后炮塔内。OT-34坦克的外观因此很特别。在前线战场,喷火坦克一船以营为单位编制,配置装备10辆KV-8重型喷火坦克的两个连,和一个装备11辆OT-34中型喷火坦克的连。由于到1943年,KV-8坦克越来越少,喷火坦克营重新整编,两个连装备OT-34喷火坦克,另一个装备标准T-34坦克的连作为火力支援。OT-34坦克主要用于攻击德军的堑壕阵地,特别是他们觉得使用喷火坦克能挫伤那些防御地的德军步兵的士气。但是OT-34坦克有限的燃料储存制约了其作用,因为坦克只能点射10次。PT-34PT-34苏联最初的扫雷坦克是战前的PT-3扫雷坦克,两套钢制滚轮通过一种回转式桁架装置挂在坦克上。1942年5月,一名苏联设计师在图拉的NKPS工厂对PT-3坦克的原型车进行试验后,对其进行调整然后应用于T-34坦克。他们为T-34坦克的原型车进行试验后,对其进行调整然后应用于T-34坦克。他们为T-34坦克开发了两种扫雷装置:一种的单个轮轴有“A”字形的脱粒滚筒挂在轮缘上;另一种有一个分离轴。1942年8月对这种被称为PT-34的扫雷坦克进行了首次试验。在沃罗涅什附近的战斗中,第86坦克旅第223坦克营用两辆PT-34试验扫雷坦克捣毁了德军雷区。PT-34坦克还曾出现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最著名的是在苏军合围斯大林格勒的“天王星”大反攻中。当时第16近卫坦克营在袭击德军机场时使用了PT-34扫雷坦克。这些早期的扫雷坦克存在首很多问题,而T-34扫雷坦克直到1943年夏才被较多地应用于战斗中。为了更好地利用PT-34坦克,常规工程坦克部开始使用扫雷坦克。第一支部队就是库尔斯克会战中执行特别突破任务的第166独立工程坦克团,当时对敌双方都在广阔的战地上布满了地雷,第166团装备了22辆T-34 坦克和18套PT-34扫雷滚。而PT-34坦克参战的同时,苏联还在对因“租借法案”获得的谢尔曼和邱吉尔进行试验。PT-34PT-34坦克最多能清除压发10个5-10千克的反坦克地雷,然后,滚轮就得更换。这相对于一般的战术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以往只能派标准T-34 坦克独立清除雷场,而乘员们也只能祈祷坦克能有较好的抗爆性能。在1944年夏的巴格拉季奥诺进攻中,苏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PT-34坦克捣毁德国集团军群中心。至少5个装备PT-34的坦克团参加了这次战斗: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第148和253团,第3突击集团军的第40团,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第 119和第166PT-34坦克团。在维斯图拉-奥得河攻击战中,装备PT-34坦克的第92和116团也加入了推进中的苏联部队。从PT-3扫雷坦克改进而成的PT-34扫雷器是现代俄罗斯扫雷装置设计的基础。甚至是参加“沙漠风暴”行动的美国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所用的扫雷装置也参考了1942年首次使用的苏联期的PT-34扫雷装置。T-43T-4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随着德国新一代和反坦克火炮量产装备,尤其是88毫米高射炮批量使用于反坦克坦克作战中,原本设计用于对抗37~45毫米反坦克炮或75毫米以下火炮攻击的T-34型坦克,已经面临防护能力相对不足的局面。为了维持苏军坦克性能相对于德军反坦克火力的相对平衡,苏方决定研制加强防护能力的新型中型坦克。该项目由第183工厂的520设计局(也就是“中型坦克设计局”)负责,于1942年年初启动,新的坦克被命名为T-43,工程负责人A·A·莫洛佐夫。由于时处战争期间,研制工作首先要服从时间和进度要求,因此T-43型坦克75%零件都沿用了T-34的设计。主要改进有:首先,T-43坦克增大了炮塔座圈的直径,在炮塔顶部左后位置设置了一个车长用指挥塔,可以进行全向观察,还取消了无线电员;其次,为了能够抵御88毫米炮在1000米距离上的直射,铸造炮塔的正面装甲厚度达到了90毫米,车体正面装甲则采用75毫米厚度/55度倾角的布局。全车重量保持在了34.1吨,因此机动性依旧可以达到T-34的水平。T-34与T-43T-43型坦克的试验车于1943年2月制造完成,3月开始进行测试。但是就在这时,苏军在前线第一次缴获了一辆完整的“虎”式坦克,其正面100~150毫米的装甲厚度和88毫米主炮,使苏方异常震惊。显然,在这种装甲防护面前,T-34和T-43所用的F-34型76.2毫米主炮显得相当不敷使用。此外,从苏军情报系统也传来消息,德国人将在1943年夏天开始,将装备70倍口径75毫米炮“豹”式坦克大量投入使用。这些情况,要求苏联坦克工业,一方面加强T-34坦克的火力作为应急措施,一方面抓紧时间研制火力、防护力都能上一个层次的新型中型坦克。前者的结果就是T-34/85型坦克的出现,后者则成为后来T-54坦克的缘起。实际上,经过3000千米的行走试验,以及各种使用试验,T-43坦克上的种种改进被证明是有效的。只是由于设计时的情报工作和预见性不足,才没有认识到加强火力的必要性。结果由于主炮没有变化,火力不足,使得该车一出生就已经过时,缺乏投入量产的意义,只能作为下一代坦克的原型车使用了。T-34/85T-34坦克随着卫国战争的进行,德军开始将诸如黑豹、虎式这样的先进装备投入战争中。而苏联的T-34/76坦克所装备的76毫米火炮对付这些坦克时难免显得疲软。而且,苏军猛然发现现役坦克中竟然无一可在正常作战距离对虎式坦克构成正面威胁。同时,苏军发现T-34/76坦克的双人炮塔的作战效率并不高(在双人炮塔里车长要在负责指挥的同时为主炮装填炮弹)。因此,苏联人决定对T-34坦克进行火力升级。1942年虎式坦克出现后,苏军发现现役坦克中无一可在正常作战距离对虎式坦克构成正面威胁,因此作为主力坦克的T-34的改装计划立即提上日程。1943年年中,准备了四种不同型号的85mm火炮参加测试,分别是D-5T,S-53,S-50和LB-85。两轮冗长的评测后,S-53测试胜出。但最早的要求是将S-53安装在标准的T-34/76炮塔(座圈直径1420mm)。尝试显然失败了。随之产生了对新炮塔的需要,112厂,183厂都参与设计。T-34坦克新炮塔参考而非抄袭了T-43的炮塔。112厂首先做好了准备,但是紧接着发现要将S-53装入,要做大的修改。在此期间安装D-5T作为临时解决办法。新的型号采用了源于52K M1939 85毫米高射炮的D-5T型85毫米坦克炮,倍径51.5(最早在第112厂生产的装备此种火炮的型号被称为T-34/85 M1943,其实1944年1月才走下生产线),同期S-53炮后来进一步改进,改良了制退机,身管壁更薄,称为ZIS-S-53,倍径54.6(T-34/85 M1944,同样是52K高炮的衍生型号,根据资料来源的不同,ZIS-S-53的批产时间有说是1944年的3月,有说是夏季,有说是10月),但不管怎么说85mm坦克炮大大加强了T-34的火力,从而得以对虎式坦克构成一定威胁(但就攻防而言仍处于劣势,需要抵近到德军坦克500内才能击毁)。T-34/85对装甲也有一定的改进,上部车体全向45毫米(原来T-34上车体侧部,后部为40毫米)。T-34/85的另一项重要改进便是那重新设计的新型炮塔(源于流产T-43,座圈直径1600mm),炮塔空间大增,正面炮塔厚度也增厚到90mm,并根据战斗中得到的经验增加了装填手从而将车长从指挥-装填的双重任务中解放出来,极大提高了作战效率。由于加大的炮塔,德军常把T-34/85称为“大脑袋T-34”。T-34/85MT-34/85MT-34/85投产后,改进工作也在持续进行。在T-34/100之前,还有一个试验型号,183厂研发的T-34/85M1944年5月,进行测试的T-34/85M。车体正面装甲厚度达到75mm,驾驶员舱盖厚度达到90mm。从外观上看,与T-34/85最大的区别在于车体后部结构,排气管所在位置类似于BT系列坦克。但最终T-34/85M只生产了几辆试验原型,由于试验过程中车辆悬挂出现承重问题,车辆整体重量分配又有严重缺陷,且当时IS-2重型坦克投入生产,这种坦克已无较大实战价值,便没有了后文。T-34/100安装100mmLB-1火炮的T-34/100通过不断总结战场上的经验,T-34坦克也在不断地改进中,其中有些改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如T-34/85。但其中也有不少失败的型号,T-34/100无疑是其中最受注目的一种。由于德军重型坦克在战场的出现越来越多,T-34/85在战斗中已无法有效对抗德国重型坦克,因此苏联工程师打算以100毫米坦克炮取代T-34/85上面的85毫米炮。1944年7月,两份分别来自KB92和KB183设计局的改造计划被提交了上去,最后KB92的设计师A.Savin的计划获得了通过,他被命令用ZIS-100型100毫米坦克炮(这种坦克炮是在ZIS-S-53的基础上研制而来的)取代T-34/85上面的85毫米坦克炮。但因100毫米坦克炮的体积过于庞大,T-34/85的炮塔根本无法容纳,因此苏联工程师只能重新设计了一种炮塔,新的T-34/100样车的车体已经加长,而炮塔座圈则加大到1700毫米,但还是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安装100mmD-10火炮的T-34/100月间,苏联人在没有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就开始打算用D-10-34型100毫米坦克炮代替ZIS-100坦克炮,D-10是苏联二战中威力最大的坦克炮,其发射的BR-412B穿甲弹初达到895米/秒,弹重15.59千克,在1500米距离上以60度命中目标时穿甲厚度为100毫米以上,1000米穿深185毫米(高速穿甲弹可达200毫米),理论上可在1500米击毁所有德军坦克,而且射速可达4-6发/分,这些数字看起来的确是让人动心。但在实际使用中却被发现是不合适的,由于D-10使用的是定装弹药,因此炮弹长度近一米,因此在装填时会限制装填角度,反过来又影响射速,也会影响炮手对目标的追踪与瞄准,因此这种改进型号最后也没能投入生产。其他的型号还有装有100mm LB-1火炮的T-34/100,D-10最终没有安装在T-34上,而LB-1则安装在T-34上进行了实验。但可惜的是由于与D-10一样的问题,LB-1同样被放弃。T-44系列T-44/85没有T-34坦克,就不会有T-44坦克;而没有T-44坦克,就没有T-54坦克。T-44坦克成为两种总产量都接近或超过5万辆的世界著名坦克之间的“桥梁”。1942年底,KB-520设计局在开发T-43坦克的同时,还同步进行了另一种全新坦克的概念研究。这种新型坦克与T-34坦克的不同之处包括:采用新的发动机布置方式,缩小动力舱的体积;炮塔座圈位置后移,缩短车身长度;车身高度降低了30厘米;增强了车体前方装甲防护——增加车体前倾斜装甲板厚度、将驾驶员舱口从车体前装甲移至车体顶部;采用扭杆悬挂系统;取消了无线电操作手/机枪手编制,改用3人乘员组以增加坦克携弹量。T-34坦克1943年底T-44坦克的设计工作完成。1944年,183乌拉尔斯基坦克工厂除了继续大批量生产T-34/85坦克外,还继续测试他们的T-44坦克,T-44坦克安装上T-34/85的85毫米坦克炮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修正,测试工作在年底完成,一种全新的中型坦克宣告诞生。1945年6月,T-44坦克的量产在第75工厂(原哈尔科夫183工厂)全面铺开。到1945年4月开始准备攻克柏林时,柏林前线的近卫坦克旅已经装备了70辆T-44坦克。但是,T-44最终未能参加攻克柏林的战斗。第一批正式生产的T-44坦克在1945年8月被装船运往远东,参加对日作战,但具体战绩不明。到日德国投降时为止,苏军共装备了190辆T-44坦克。1945年T-44苏联方面共生产了965辆。到1947年T-44坦克停止生产时为止共生产了1823辆。拿苏联的标准来看,其生产数量是很有限的。T-44/100T-44坦克的主炮曾有过争论。研制它的主要目的是击穿德国黑豹坦克主装甲。所以,起点是装85毫米口径的坦克炮。但是有的专家认为,85毫米坦克炮可能威力不够,于是,在T-44的3号试制样车上装上了122毫米坦克炮,称之为T-44/122坦克。这种坦克地和IS-2“斯大林”重型坦克上的122毫米坦克炮基本相同,但采用整体式炮弹。T-44/122与即将变成靶子的“黑豹”后来,苏军在战场上缴获了黑豹坦克进行了射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T-34/85坦克和T-44坦克上的85毫米炮都能击穿黑豹的主装甲。而同时试验的T-44/122坦克则故障频发,整体式的122毫米炮弹很不好布置,弹药基数只有24发。参考比较的结果,苏军决定选用85毫米坦克炮,而100毫米坦克炮则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储备。这就为之后T-44/100坦克和T-54坦克的研发埋下了伏笔。T-44B1944年,183厂为了使T-44适应D-10坦克炮,开始对T-44进行改装,最初得到了“T-44B”这个设计名称。日,设计图被递交给了V.A.马雷舍夫。当年9-11月,得到了T-54这个最终名称。(T-44B装备D-10的型号也被叫做T-54 обр. 1945)T-54 обр. 1945虽然T-44在战后被后辈T-54排挤下去,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T-44在苏联红军服役,而它的量产也一直维持到1947年为止。在接近30年的服役中,T-44坦克从未能在实战中使用,包括在匈牙利事件和“布拉格之春”事件,苏军均未动用T-44坦克。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T-44退居二线担任训练之类的用途,1961年苏军将T-44的维修系统跟T-54进行了整合,一些经过现代化改良的T-44M以及T-44S一直在红军中服役到1970年代结束。有许多T-44的底盘被拿来作自走炮、战车拖曳车、工程战车甚至是电影道具等。
服役事件/T-34坦克
参战初期T-34坦克最早一批的T-34/76A坦克于1940年完成115辆,并将一部分派往芬兰实战试验,但未能来得及参加战斗。到日德国入侵,苏联共完成T-34坦克1225辆,大大超过了同期IV号坦克的数量。而在莫斯科会战前夕,已有1853辆T-34交付部队使用。面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苏军西部特别军区,装备了266辆T-34,面对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基辅特别军区,有494辆T-34。当时苏联最新型的KV重型坦克已经有508辆装备部队,分别装备于六个机械化军。T-34坦克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正式爆发。战争爆发初期,苏联拥有坦克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全苏拥有坦克25000辆,主要包括T-26、BT系列轻型坦克,T-28中型坦克、T-35重型坦克,以及最新型的T-34中型坦克,KV-1、KV-2重型坦克。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其绝大多数为T-26、BT等旧式坦克。与苏联相比,德国投入进攻的3600辆坦克,大多数为I号、II号、35t、38t轻型坦克,基本不具备坦克战能力。而德军较为先进的III号坦克在东线战场只有960辆左右,IV号坦克在东线则只有400余辆。但德军战术得当,在初期给苏军造成了巨大损失。塞瓦斯托波尔使用的T-34T-34/76于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在此后一系列战斗中德军竟找不到可以与之抗衡的坦克,这就是“T-34危机”,导致了德军大量坦克的过时,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应付局面。双方坦克性能相比,T-34和KV-1都拥有76毫米炮,可在500米外击穿德军III号、IV号坦克30-50毫米的前装甲。德军反坦克威力最好大的III号坦克50毫米L/42炮,要在100米内才能对T-34的45毫米倾斜装甲造成威胁。KV-1坦克正面装甲达75-90毫米,侧后方装甲也有60-75毫米,令当时德国任何坦克炮都无能为力。至于IV号坦克的75毫米L/24短管炮,威力更加贫弱,100米内也难以威胁T-34。作为应对措施,德国III号坦克改装长身管50mm L/60坦克炮,IV号坦克则改装长身管的75mmL/43坦克炮,同时都大大加强防护力,可有效对抗T-34/76。同时德国又开始研制V号“黑豹”中型坦克,而“黑豹”的设计明显借鉴T-34的一些特征。敌方改装T-34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国防军和武装党卫队是苏制T-34坦克最大的非盟军用户。值得指出的是,1941年德军第一次遇见T-34时,他们为之震惊,随后总是尽可能多的使用缴获的T-34。T-34 由于它浑圆双炮塔舱盖经常被同时打开,所以被德军战士戏称为“米老鼠”。在1941年到1945年的东线战斗中,德军缴获了几百辆各种型号的T-34。大多数是T-34/76(A型至F型),相反只有少量T-34/85。在1941年至1943年早期,由于德军经常处于攻势而苏军经常处于守势,许多T-34/76被缴获。由于装甲部队的补充时断时续,一旦德国人获得完整的T-34就立即刷上铁十字加入德军服役。T-34/85出现在战场上是在1943冬季,那时德军已经被苏联红军成功的向西击退,处于守势,所以缴获T-34/85较为困难。据统计,到1945年3月为止,大约300辆T-34被用于战斗中。另外,退出现役的和在战场上缴获的损坏的T-34也经常作为在德军中服役的T-34、SU-85、 SU-100和SU-122的零部件来源。同时直至1944年底,这些缺乏零件的T-34也经常用于性能测试和作为射击训练的靶子。T-34坦克武装党卫队认识到T-34的价值时也毫不犹豫地使用起缴获的T-34坦克,而且SS帝国师和SS骷髅师使用的数量还很大,帝国师最先感受到T-34/76坦克的使用价值。1943年3月,党卫队装甲军夺回了哈尔科夫(曼施坦因元帅一生中最高的指挥成就),大约50辆不同型号的T-34/76被缴获,所有这些坦克当时正在当地的拖拉机(坦克)工厂中进行维修。由于缺乏可以使用的坦克,晚些时候这些坦克在党卫队坦克修理厂中被重新按德国标准修好并喷上了迷彩和铁十字标记T-34坦克大多数T-34坦克全部都在党卫队第2装甲师“帝国“师中服役。所有的T-34被集中到一个特别的第3装甲营,这个营全部装备缴获的T-34/76。第3装甲营的党卫队上士埃米尔·瑟伯德在1943年7月到8月的库尔斯克会战中战绩达到了69个死亡圈(德国军队的习惯,击毁一辆装甲车辆会在炮管上涂上一个白圈,可参见米歇尔·惠特曼的介绍和那辆涂着88个死亡圈的Tiger),包括了在他的T-34上取得的战绩,此人在1945年被授予骑士铁十字勋章。在1943年夏季,甚至一些意大利乘员组也使用了缴获的T-34/76。1943年冬季,第20装甲师的21装甲营缴获了很大数量的1943型的T-34并很快投入了使用。1944年12月,一些“帝国师团”的T-34/76被交给了第100雪地猎兵师。1944年,第5党卫队装甲师“维京师团”在波兰中部的战斗中缴获了第一辆新的T-34/85并很快将它投入了使用。二战中后期T-34坦克随着德军投入全新的虎式、黑豹、携带长身管坦克炮的IV号,T-34/76在面对德军装甲部队时显得越来越疲软。为了对付德国出现的新型坦克,1943年秋T-34坦克开始改装85mm火炮,并增设一名炮手,取代原本车长兼任的炮手工作,让车长专注于指挥与敌情的搜索上。T-34/85的炮塔随装甲和火力的提升变的更大,被德国坦克兵称为“大脑袋T-34”。同年12月15日T-34/85被批准投入大批量生产,该年共生产283辆,1944年就猛增至11000辆。T-34坦克T-34/85是苏联人最值得骄傲的中型坦克,机动性能良好,耐用性是德军坦克所达不到的。T-34/85中型坦克装备一门85毫米/56倍口径ZIS S-53式坦克炮,威力巨大,可以在1000米的情况下击穿102毫米的钢板(用碎甲弹时穿甲力达到110毫米),远远强过美国人的装备短管76mm炮的M4谢尔曼(M4穿深为89毫米,后期M4A3长身管76mm炮威力与85mm火炮相当),而85毫米坦克炮也是二战德军最为恐惧的中型坦克炮之一。T-34/85坦克还有2挺7.62毫米的DT机枪,具备了强有力的近战能力,连德军的反坦克步兵也很难接近T-34坦克。T-34/85成为后期苏联坦克部队的主要装备,同“黑豹”相比,火力和装甲虽然稍有不及,但性能可靠、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全重也大大小于豹式,战时产量多达18000辆以上,因此从整体作战能力上压倒了德国坦克,达到了T-34系列的完美境界。当然它也有很多缺点,比如无法和黑豹虎式直接对抗,制造过于简陋,乘员舒适性安全性很差,钢板质量远远不如德国,观瞄设备和炮弹威力也落后美英,二战末期T-34/85重新进行了改进,发展成为T-44中型坦克,为名扬世界的T-54奠定了基础。T-34坦克各型T-34战时产量超过5万辆,是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产量最大的坦克类型。远远超过德国所有坦克的总和,成为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保证。改装升级Flakpanzer T-34作为对T-34的回应,1942年德军发展出了他们自己的PzKpfw V“黑豹”坦克(参照了许多T-34的特点)。德军高度评价T-34,他们使用它并不只是临时措施,例如精锐的“大德意志”装甲师直到战争结束还在使用T-34。从1941年晚些时候起,缴获的T-34通常被送往里加的工厂进行修理和改进。从1943年起,梅塞德斯-奔驰和魏玛的工厂也开始进行T-34的修理和改进工作,对被缴获的T-34的修改包括改换指挥塔,, 无线电设备等等。T-34/76s坦克并且被当作火炮拖拉机和弹药车使用。严重损坏的坦克被当作训练、测试和靶车使用。T-34/76 上半部的炮塔指挥塔也会被拆下来安装在火车上改装为Panzerzug (装甲列车)、Streckenschutzug (铁道防御列车)。Munitionspanzer T-34德军将缴获的T-34/76和T-34/85重新命名为Panzerkampfwagen T-34 747(r)。德军的改进包括安装从损坏的PzKpfw III 和 PzKpfw IV 型坦克上拆下来的指挥塔,安装装甲裙板使T-34看起来更像PzKpfw V“黑豹”坦克等等,而其它一些小变化如车头灯、储物箱、工具、通讯设备/天线等等经常由战地工厂甚至乘员自己来改装。最有趣的变型车之一是在1943型的T-34底盘上改装而成的T-34型对空战车(德军编号Flakpanzer T-34(r))。它装备38型四联装20毫米高炮,布置在一个由野战修理工厂用损坏的半履带车装甲板焊接而成的炮塔中,弹药则用金属盒装着布置在车体后部。1944年早/中期,这种车辆随国防军第653独立猎坦克营在东线作战。1944年中期,这个营还使用过另一种T-34/76的变型车Munitionspanzer T-34(r)——T-34(r)型弹药载运车。事实上缴获的T-34很少被真正用于坦克战,他们太容易被其他德军坦克误认了。为解决这个问题,缴获的T-34常被用作步兵支援,相对而言这种情况下识别问题还不是最大。为使识别更容易,乘员们常在炮塔上喷上一个很大的铁十字甚至是纳粹党的符号。同时,很常见的另一个做法是在车顶的座舱盖上同样喷上铁十字或是纳粹党的符号,或者是复盖一面纳粹旗子以通知空中的伙伴——德国空军。战后服役T-34坦克二战后,苏军中T-34坦克直到50年代才被T-54/55取代。波兰在年间生产的M1型和M2型T-34/85坦克有如下改进:改进了发动机起动装置,乘员从5人减为4人,增加了弹药基数,装有较好的涉水设备,增大了行程,改进了电台和光学设备。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大量装备T-34/85。开始,美军准备不足,调动驻军日本的装备M24“霞飞”式轻型坦克三个坦克营。战争开始不久3个营就在军隅里遇上了T-34/85坦克,M24坦克对于T-34/85的火力和防护力都显的明显不足,这似乎成了一场一边倒的猎杀。很快美军派出M26坦克火速增援,而M26的改进火炮和发动机型的M46也参加入战争,同时进行过大幅改造的M4A3E8则更像是T-34/85旗鼓相当的对手。而盟友们也提供了黑亲王、百夫长等强大的战车。T-34坦克1950年8月,M26第一次和T-34/85交手打出了4比0的战绩。统计表明在朝鲜战争中119次坦克战中有104次是美国坦克参加。在这些遭遇战中M26和M46参战次数几乎占了一半。美军击毁了97到115辆T34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其中5成以上战绩要算在M26和M46上)。而自己损失的M26和M46仅为14辆。60年代苏联又对储备的T-34/85坦克做了改进,采用了T-54主战坦克的负重轮和发动机,还增设了潜渡通气管。这种型号被称为T-34/85 Mod.1960。T-34坦克此外T-34也装备很多国家的军队,曾在朝鲜、越南、中东、波黑等战场参战。乌克兰内战中,“新俄罗斯”民兵使用的两辆T-34/85是世界上最新继续参加实战的二战坦克。第一辆被修复的坦克编号为237。据介绍,该坦克当时是由一对在集体农庄工作的父子捐款建造的。服役后,237号坦克参加了两次雅西-基什尼奥夫、贝尔格莱德、布拉格等一系列战役,为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解放和纳粹德国的灭亡立下了不朽功勋。二战欧洲战场结束后,237号坦克被调往东线,参与了歼灭日本关东军的“八月风暴”行动。该坦克在二战结束后被放置于水泥基座上成为了一座城市纪念碑,当地宣布独立后,经过一昼夜的维修后这辆放置了近七十年的坦克再次行驶在了卢甘斯克街头,并参加了5月9日的卫国战争纪念日。随后这辆坦克参加了乌克兰内战,2014年7月被2辆政府军的现代坦克追击,在击伤了其中一辆后被击毁,全体车组成员奇迹生还,仅受轻伤。2015年2月,第二辆被修复的T-34/85出现在卢甘斯克街头,战术编号为135。该坦克此前同样为街头静态展示的坦克,乌克兰新闻网站称之为“纪念碑上前线”。随着战争的不断消耗,不排除有更多二战武器重新投入战争。
总体评价/T-34坦克
T-34坦克T-34是二战坦克中的成功者,是战术标准、成本、综合设计的典范,在坦克历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T-34坦克的用户/T-34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下40个国家使用了T-34坦克,其中带[*]记号的27个国家T-34坦克在1996以后仍为现役装备。欧洲和美洲阿尔巴尼亚*、奥地利、塞浦路斯、古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匈牙利、芬兰、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亚洲阿富汗*、伊拉克、印度尼西亚、埃及*、北也门、朝鲜*、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南也门*、蒙古*、老挝、利比亚*、黎巴嫩*;非洲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刚果共和国*、津巴布韦*、苏丹*、赤道几内亚*、索马里*、多哥*、马里*、莫桑比克*;
美国T34重型坦克/T-34坦克
二战末期,美军在和德国装甲部队交手时大吃苦头。士兵们称“虎”和“虎王”为“德国怪物战车”。日兵器委员会提议研制4辆重型坦克样车,其中2辆为采用65倍径105毫米T5E1坦克炮的T29,另外2辆为采用155毫米T7坦克炮的T30。日,兵器委员会建议生产1200辆T29。T-29采用福特公司的GACV-12水冷汽油机,2800转/分时输出功率为566千瓦;采用通用动力公司的EX-120变速箱;正常状态下驾驶员通过电控系统来操纵坦克,在紧急状态下使用机械手柄。该型坦克由普雷斯特钢铁车辆公司制造。为加快研制进度并减少风险,T29和M26共用大量零部件,如T80E3履带就是从M26的T80E1演变而来的。T29全重64吨,为了降低地面压强采用了8对负重轮。该车采用焊接车体,车体正面装甲倾角54度,厚100毫米。车体前部左侧为驾驶员,右侧为副驾驶员兼机枪手。后者操纵一挺安装在正面装甲上的7.62毫米机枪。正副驾驶员在舱盖上都有一具潜望镜。T-29采用铸造炮塔,内径2.03米,正面装甲厚178毫米,后部装甲厚110毫米。炮塔内部有4名成员,车长座椅位于炮塔正中央的舱盖下,炮手位于炮塔前端右侧,有瞄准镜和炮塔顶端的潜望镜供观察,炮塔后部、炮身两侧有两名装弹手。炮塔顶端除了车长舱盖外,还有两个舱盖位于炮塔前部供成员出入。T29的T5E1高速坦克炮发射17.69千克的T32穿甲弹时炮口初速928米/秒;发射11.16千克的T29E3高速穿甲弹炮口初速曾经达到1.135千米/秒;发射T30E1高爆榴弹时初速767米/秒。T29的弹药基数为63发。在炮塔前方、主炮左侧还有2挺7.62毫米的并列机枪。在两名驾驶员中间和车长后侧分别安装有一具鼓风机,每分钟能够鼓入42.45米3的新鲜空气T-34并非无敌,德国的曼斯坦因使用虎式坦克消灭了大量的T-34坦克。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汽车维修与保养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4次
参与编辑人数:11位
最近更新时间: 02:00:48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pc t 50m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