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豌豆荚启动无法启动

一个已经在商业上失败了的产品,就不要在这里粉饰谈情怀了。&br&&br&&br&我作为一个国内移动互联网最早的从业者,可算历经了十多年几个移动创业高潮,从05年就已经发展起来的Wap到塞班,再到2010年以后的智能应用风起云涌,后来又一波O2O,再接着移动游戏席卷天下,可以说,我全都一一经历和目睹。&br&我想负责任地说,豌豆荚的失败,跟阿里一毛钱关系也没有,纯粹是不接地气自己陨落的,且在阿里收购它之前就已经剧烈下滑。阿里收购,反而看起来是阿里在还软银人情。。&br&&br&事实上,豌豆荚一开始非常猛,从产品到团队早期布局,都非常优秀,不可否认。但可叹的是,后期基本功几乎都丢了,比如我说的,后来连优质游戏的首发一度都不太争抢,这对于一个应用商店入口,实在是罪过罪过。豌豆荚如果在2010年左右争气一些的话,后面360手机助手一定做不到高效率崛起并抢到凶猛发展的机会。年是一个非常好的安卓发展窗口期,这个窗口期,360无论是产品迭代能力还是推广布局,都是很优秀的。总体而言,做一个分发类的基层应用,错过&a href=&tel:&&&/a&这两年窗口的扎实布局,未来一定会出问题。&br&&br&&br&我先概括总结一个定论:&br&在中国做基层的分发生意和流量生意,真的就不要觉得自己是乔布斯,不要过分讲究逼格,不要做小清新。一定要屌丝气(懂得基础大众用户在哪里),一定要接地气(最务实的手段去接近用户)。&br&&br&&br&那么豌豆荚都做了哪些作死的动作呢?&br&1.不懂基础换量。&br&如果不是行业早期的人,我提到换量这两个字他不会有感觉。而事实上,这是移动应用平台发展的一个基础能力。简单点说,就是互为推广。uc从07年到12年一直在坚持做这个事情,才持续保证了增长,而360手助也是坚持做了这样的事情,才从10年到13年快速崛起。&br&&br&&br&2.没有好好做手机厂商的预装。&br&早期的手机厂商包括oppo vivo等,还包括山寨厂商都没有重视做自己的应用商店,所以,谁能提供应用商店的解决方案,oppo vivo等手机商就会直接装进去。年做第三方应用商店的,只要是正常人,都会非常重视手机厂商合作,因为从这个点去触达用户,量实在是太巨大了,尤其在安卓蓬勃发展的早期。不只是第三方应用商店,市面上优秀的软件,基本上都很重视这个合作,比如UC,搜狗,百度地图,墨迹天气等。(那些评论里说这种做法赃的,你想一下,最早安卓初期,华为oppo等自己确实没有好的浏览器、地图、应用商店等软件产品,所以很需要外部的解决方案,对于这类合作,他们自己会有挑选,只有好的软件才可以通过审核接入其中。所以这个预装做法是厂商和应用开发商都乐见其成的,怎么就脏了?别不动脑子胡乱喷。)&br&&br&&br&但到了2012年以后,各家厂商都开始纷纷部署自己的应用商店,所以第三方应用商店预装抢用户的窗口期只在2012年之前。这个入口机会恰恰是360手助抢到了做好了,而豌豆荚做的很差,基本上是放弃掉了,这个机会代表着什么呢?代表着数以千万计的大批量用户。&br&&br&3.对内容不饥渴,不抢首发。&br&按理说,从对用户负责的角度说,作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应用分发平台,第一时间收录和抢录新鲜好玩的应用和游戏,这是个基本职能。在安卓智能平台刚兴起的时候,各类应用和游戏,对于用户都是非常新鲜的内容。所有的应用商店都是恨不得抢分夺秒的,去抢首发。而豌豆荚一直在强调平台整体的逼格和格调,却恰恰在这个基本职能上丢了分。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时网易的一款非常好的游戏要首发的时候,网易的人压根找不到豌豆荚的工作人员,跑过来问我,我当时非常诧异,心想我也作为一个平台的负责人,如果一款好的产品没有第一时间在平台首发的话,接入的负责人是要受处分的。但是豌豆荚完全不在意。内容上不新鲜不及时,用户最终放弃你是正常的。&br&&br&以上,大家看看,我不用说更多更高端的内容,这三件基本要点,就已经很一目了然:豌豆荚为什么步步落伍。&br&&br&还是那句话,在中国本土做流量生意,做应用生意,一定足够要了解大众的基本需求,做好最务实最累的工作。作为软件的基本功能都丢失了,再装裱自己的情怀和逼格,有用吗?&br&&br&另外,有人把我这里总结的,这些早期安卓市场阶段所必须做的商务合作模式,硬生生说成了应用商店脏不脏的问题。真是让人感到可笑。刚才我看到有个网友评论的特别好:胡乱扣帽子提到脏这个词的,那真的是不了解2011年之前的安卓市场。&br&&br&所以我看到有的豌豆荚人还在一条条的鼓吹当年的理念,还蛮诧异。(虽然在我回答此问题以后,一些人把原答案改掉了,做了很多补充和解释。)&br&豌豆荚都已然这样,还不懂反思?&br&后来所有软件上传商店,已经不会给豌豆荚渠道单独打包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豌豆荚的量已经小到不必单独统计了!&br&为何你们这些豌豆荚的老人们还都觉得自己是百分之百的有功之人?早期当然有功,后期难道没过?&br&翻遍你们的回答全部都是和稀泥,全部是自我开脱和解释,没有一句反思。正因为你们这种掩耳盗铃自恋自欺,才有了豌豆荚的陨落,你们还不肯承认?&br&&br&(我发现在我回答这问题以后,有一些声音,说我比较尖锐,不够尊重。其实我也就是心直口快,纯粹是就事论事,不针对具体个人;也有人说,你行你上,呵呵呵谢谢你,真是求锤得锤,我何止上了,我做的很好。我曾经是UC营收业务总负责人,所有UC移动类收入都是我从零做起来的,收入团队也是我搭起来的。2008年我加入UC开始尝试做收入,我就是UC做收入那第一个人,后来做到月流水数亿。并且,在2011年左右,就是我们团队,一路谏言俞总和朱总开始跟王俊煜谈投资或收购,所以说,我也是一路看着豌豆荚辉煌到没落的,也因此才有这么大的痛心,对豌豆荚团队有恨铁不成钢之感。)&br&&br&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如果这些人还坚持自恋而不接地气的理念,倨傲嘴硬不知反思的话,还能做成什么呢?
一个已经在商业上失败了的产品,就不要在这里粉饰谈情怀了。 我作为一个国内移动互联网最早的从业者,可算历经了十多年几个移动创业高潮,从05年就已经发展起来的Wap到塞班,再到2010年以后的智能应用风起云涌,后来又一波O2O,再接着移动游戏席卷天下,可…
午休时间,比较紧迫,照着 &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黄继新& data-hash=&b6fb0b7b9c680& href=&///people/b6fb0b7b9c680& data-hovercard=&p$b$b6fb0b7b9c680&&@黄继新&/a& 的问题组织一下手上的内容。格式比较乱,先给看官们说声抱歉了。&br&&b&目的是什么?&/b&&br&调研的目的则是为了了解工厂里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他们是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如何获取日常需要消费的内容。&br&&b&过程是怎样?&/b&&br&其实从去年开始,豌豆实验室就已经有同事去过东莞下面的城镇做过一轮调研了。年后回来,我们觉得要为这一用户群体做好设计,需要更多的产品设计师过去接接地气。于是又让我和另一位同事从北京过去,换一个城镇再看看。&br&东莞没有机场,所以是先飞到深圳,然后再跑几十公里高速到达的东莞长安镇。我们在那呆了三天两夜,完整访谈了三位智能手机使用者,走访了几个集中的厂区及周边的生活社区。&br&随后的一周,另外一位同事&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姜楠& data-hash=&6d32980e0fcdb2377b20e& href=&///people/6d32980e0fcdb2377b20e& data-hovercard=&p$b$6d32980e0fcdb2377b20e&&@姜楠&/a&也到了这边,摆了一个小摊,为工友们免费提供内容下载以获得谈话机会。这个过程是十分有趣的,请他本人来叙述吧。&br&&b&有哪些收获?&/b&&br&&ul&&li&&b&笔记条目&/b&&br&&/li&&/ul&大家的笔记和总结内容量比较大,也没时间好好整理了,我把一些重要的条目摘抄如下:&ol&&li&那边的用户使用手机的场景还是远比我们想象的落后,虽然大部分都是触屏的国产 Android 手机,但是使用方式还是基本当成功能机使用,比如 SD 卡插拔拷电影,装应用通过拷到 SD 卡然后安装以及换手机时通讯录移动到 SIM 然后更换之类的&/li&&li&电影在这个圈子里面真的是大生意,工人平时消遣,用手机看电影还是比较普及,因为舍不得开流量,所以社交的应用,其实他们聊的很少&br&&/li&&li&PC端的电脑软件,他们使用也很少,主要还是依托网吧,以及一些卖场来拷贝安装东西&br&&/li&&li&安卓系统的本身的一些功能他们都还比较熟悉,比如长按拖拽卸载应用,设置widget,还有菜单之类的管理,都还是比较熟悉&/li&&li&Wifi 普及比想象中高,工人都会使用,基本没什么门槛,有些比较大的工厂,比如步步高,OPPO 之类,都有。还有一些工厂招工以宿舍有免费 Wifi 吸引工人,手机店员也说东莞这边 Wifi 覆盖率已经处处都能方便获取到了(关于这点,我们在晚上游街的过程中有体会,每个经过的地方把手机拿出,都会有不少的加密或未加密 Wifi 信号。SSID 名称往往是附近工厂的拼音)&/li&&/ol&&br&&ul&&li&&b&三家手机店速记&/b&&br&&/li&&/ul&1. 中域手机店&br&一个手机连锁店,里面主要是 OPPO , 步步高,一进去店主有很卖力推荐 OPPO,价位在 1299,手机应用都是内置的,看了下主要是安卓市场,店员也会很主动告诉用户下载应用用安卓市场就可以,手机卖场可以免费帮用户装应用,拷视频音乐,买了到时候再过来装都没问题,一直跟我普及 Wifi 装应用免费的概念,大致问了下,他说步步高,OPPO 工厂宿舍都有 Wifi,所以这个不存在问题,对系统应用有无广告,感觉不是很在乎,估计是没被骚扰过,但是他说 360 可以拦截这些垃圾短信,应用广告也可以拦截,他对电脑上的 QQ手机助手推广的比较卖力,然后我假装是 NOKIA 用户,通讯录转移怎么搞时,他给我介绍了 QQ同步这个应用,可以存在云端(这个是原话,挺惊讶他们对云端的理解),有 Wifi 时就可以快速拉取下来,还有他说他们是正规手机店,手机都是经过厂商自动刷好的,他们不主动乱刷应用,除非客户买了让他们刷,看起来相对比较正规。&br&2. 诺亚信(NOAIN)&br&这个店门口有个大大的四核,吸引我们进去聊,用户对四核双核的理解,他们认为四核就是快些,其他的没什么影响,问他耗电情况,他说安卓就这样,1 天时间,也无所谓了,如果待机什么都不干 3 天。装应用视频音乐,店里也可以免费安装,看起来是这边的标配,看到一台小米,感觉像山寨的是,价格是 2799,M2,里面预装了很多乱七八糟的应用,有个安智,看起来这边把安卓安智基本归为一家的,&br&3. 镇中心的一家手机店&br&这个完全是两个天地,这边的手机都相对高端,也有很多三星的手机。Note 之类,旁边也有 iPhone 店,跟之前探访的几家完全是不一样的风格,看起来东莞两极分化很严重,服务员,介绍第一个也是安卓手机,然后有提到豌豆荚,店里面是有免费 Wifi ,只要买手机,都可以免费装应用,但是不帮忙装电影电视剧,主要他说周末人多,拷电影电视剧慢,不想提供这个服务,这边服务员相对比较傲娇,不是很好搭讪。&br&&ul&&li&&b&用户访谈(只放一位的访谈记录在这)&/b&&br&&/li&&/ul&背景:玩具店的工人,用的是OPPO的手机,刚买2个月&br&【日常生活 】
&br&&ul&&li&来自&br&&/li&&/ul&来自湖南,工龄2年了,在深圳富士康呆过2个月,感觉那边没有加班没有工资,赚不到钱不干了来东莞,没有参加什么同乡会之类的活动&br&&ul&&li&作息上班&br&&/li&&ul&&li& 住在宿舍,4个人一个宿舍,宿舍没有WiFI,甚至不能充电(玩具厂不让私自配插座板,已有一个大家轮流充或到保安亭充)&br&&/li&&li&一天基本上上8个小时班,&br&&/li&&li&中午有一个半小时休息,可以玩手机,看看电影听听音乐&br&&/li&&/ul&&li&怎么认识新朋友?&br&&/li&&ul&&li&厂区边上经常有一些文体活动(主要是一些企业赞助做推广)广场上可以听歌有时会认识,或朋友介绍一些女孩,一起出来玩玩聊聊天&br&&/li&&li&跳槽还是比较严重,因为工厂多,如果感觉加班不多,钱赚不多,其他厂有朋友就会考虑跳过去,周期不定&br&&/li&&/ul&&li&用什么SNS?有没有关注一些明星和品牌的账号?&br&&/li&&ul&&li&就用QQ,微信啥的没什么用,但是知道,因为担心流量,基本很少开流量之类&br&&/li&&/ul&&br&&li&怎么打发时间?&br&&/li&&ul&&li&晚上下班后,就到一些广场转转,看看一些广场活动,跟朋友聊聊天,会玩手机&br&&/li&&li&周末会去网吧,一般都在周边,拷些电影,上上网,有时会找女孩,但是说不找女朋友,因为还没赚到钱,不稳定&br&&/li&&/ul&&li&收入大概范围?&br&&/li&&ul&&li&收入底薪是1300,包括加班之类的能达到3300,一般会寄回家一半左右&br&&/li&&/ul&&li&什么时候用手机的频率比较多&br&&/li&&ul&&li&上班带手机,休息的时候,可以看视频&br&&/li&&li&晚上下班后使用手机频率最高,广场上看演出的时候,也会看看,主要是电子书和&br&&/li&&/ul&&li&有没有电脑&br&&/li&&ul&&li&没有电脑,上网去网吧,宿舍只有一个插头,又不让弄插件版,买了也没用&br&&/li&&li&想用wi-fi,但是宿舍不让装,还是插头问题,想用wifi时,会到网吧去&br&&/li&&/ul&&li&有没有在网上买过东西&br&&/li&&ul&&li&没有,很少在网上买,主要是逛商场买&br&&/li&&/ul&&/ul&【手机相关】&br&&ul&&li&手机价位和购买时间&br&&/li&&ul&&li&手机一般价位是,目前使用的手机购买2个月,之前用的是功能机&br&&/li&&/ul&&li&买手机主要关心什么&br&&/li&&ul&&li&价格,屏幕是否大(他自己的还是800x480的,但是他就感觉很大)&br&&/li&&/ul&&br&&li&在哪里买的手机&br&&/li&&ul&&li&就在周边的手机店里面,跟朋友一起过去买的&br&&/li&&/ul&&li&话费流量情况&br&&/li&&ul&&li&没有开通套餐,担心流量问题&br&&/li&&/ul&&br&&li&WIFI问题&br&&/li&&ul&&li&会用WI-Fi,都是到网吧里面去,问他一般酒店有免费的wifi,过去蹿网不,回答是不会&br&&/li&&/ul&&li&通常用手机干什么&br&&/li&&ul&&li&打电话,发短信,看看视频&br&&/li&&/ul&&/ul&【看一下他们的手机】&ul&&li&用什么app比较多&/li&&ul&&li&酷狗音乐&/li&&/ul&&br&&li&多媒体消费情况(视频、音乐、游戏)&br&&/li&&ul&&li&在线看视频吗?听音乐吗:不会,只听本地的音乐和视频&br&&/li&&li&本地的和在线的选择&br&&/li&&ul&&li&本地拷贝视频,有“专业下载”辅助,拷贝50集5块钱,店家会提供几本电影和电视剧的菜单,然后给几张小纸,用户可以书写编号之类的,然后把SD卡拔出给老板,老板输入编号,然后搜索出用户选择的电影和电视剧,一键复制就过来了&/li&&li&附专业下载店的图:&br&&img src=&/d737d74fefe6f3887e4f_b.jpg& data-rawwidth=&607& data-rawheight=&7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7& data-original=&/d737d74fefe6f3887e4f_r.jpg&&&img src=&/ba03a78e1ba1453ba1ee_b.jpg& data-rawwidth=&824& data-rawheight=&5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4& data-original=&/ba03a78e1ba1453ba1ee_r.jpg&&&/li&&/ul&&/ul&&/ul&&br&&ul&&li&&b&网吧观察&/b&&/li&&/ul&这一次出行,我们还去了本地一家网吧,体会如下:&br&下图是刚刚启动的桌面,嘟嘟牛是网吧管理工具,用来做结帐用的。右下角的广告没有查清楚是谁弹的。注意,这个网吧还提供苹果越狱服务,一次 50。&br&&img src=&/6ec0f6b042f36e85c1d012fb5908c2dc_b.jpg& data-rawwidth=&1279& data-rawheight=&7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9& data-original=&/6ec0f6b042f36e85c1d012fb5908c2dc_r.jpg&&QQ 网吧这个产品不仅能看到同网吧好友,同网吧其他人的微博,还能看到这个网吧的用户在腾讯其他游戏里的积分排行。&br&&img src=&/eb36730ee4aaa5bcc0fa1e6c8bbaeced_b.jpg& data-rawwidth=&1023& data-rawheight=&6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3& data-original=&/eb36730ee4aaa5bcc0fa1e6c8bbaeced_r.jpg&&在网吧这个 launcher :迅闪 里,除了游戏外还有一些工具应用,比如这里我们就看到了熟悉的 360 手机助手和腾讯手机管家。&br&&img src=&/4a1b34ebff5d0f5b6ac011b68d6cf967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4a1b34ebff5d0f5b6ac011b68d6cf967_r.jpg&&
午休时间,比较紧迫,照着
的问题组织一下手上的内容。格式比较乱,先给看官们说声抱歉了。 目的是什么? 调研的目的则是为了了解工厂里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他们是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如何获取日常需要消费的内容。 过程是怎样? 其实从去年开始,豌…
&p&今天被邀请写写对豌豆荚的看法,作为豌豆荚的最早期成员,产品经理和设计师,有很多感触,也有一些看法,在这里聊一下。&/p&&p&我已经不在豌豆荚工作,现在是最美应用的 CEO,如果有对豌豆荚的反馈,大家可以直接在网上提出来,尊重用户非常重要,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反馈,相信目前的团队都会听取和逐步改进。也希望现在的团队能够听到用户的声音。&/p&&p&不仅仅是豌豆荚,也是一些关于产品设计的思考。分成几个方面吧:&/p&&br&&h2&&b&背景和团队&/b&&/h2&&p&我是豌豆荚最早的团队成员之一。最早是在五道口的清华科技园,那个时候,我们也是创新工场最早的一批成员。每天和开复、和很多优秀的工友一起工作和交流,是一段特别难忘的经历。我曾经发过这样一条微博,被开复老师转发:「创业最快乐的是和正确的人去探索如何做正确的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彼此发现对方是正确的人,这种事非常难得。豌豆荚甚至创新工场早期的成员,都有这样的感受。&/p&&br&&p&实际上我一开始帮忙了好几个项目,点心(现在百度的海外产品部门)、应用汇、魔图精灵(后来的百度魔图),有时也会帮诸如友盟等等项目出点力、帮点忙,后来和俊煜还有其他兄弟一起,全力做豌豆荚,并在后续的这些年里,直到现在,都是很好的朋友。&/p&&img data-rawheight=&960& src=&/v2-d2c99d20_b.jpg&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d2c99d20_r.jpg&&&p&图片是最早的办公环境,在一个原本是坐四个人的工位上,做了12个人。左下角黑色衣服的是我,穿着外套,因为对着空调口,太冷了。中间是来帮忙的视觉设计师刘静,我拉着他坐在这,现在他在小米。我旁边红色衣服是周立,目前他们的产品在海外有几亿用户。周立的斜对角,另一个穿红色衣服的,是吉昌,现在他们的产品在海外也有几亿用户。所以穿红色衣服、坐对角线,这都是暗示。&/p&&br&&p&周立旁边是陈兴润,非常靠谱的工程师和文艺青年,前两年一直负责豌豆荚的技术,在分发和广告效率的优化方面非常有经验,一头长发,弹吉他,人非常好,总之很喜欢他。最里面有海贼王招贴的是阿德,现在他也是华兴资本的产品总监、华兴逐鹿的CEO。孙桥有一家技术服务公司,并且在做海外的企业服务产品,景峰是非常靠谱的资深前端工程师。冯锋同学非常有经验,之前负责技术管理,并且涉及投资等领域。还有两个非常靠谱的人,我同桌崔瑾(因为我们经常坐在一起),当时是创新工场的市场总监,之前是 Google 的公关主管。王俊煜不在这张照片里,让我很奇怪,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我在拍照呀...&/p&&br&&p&特别说一下俊煜,广东省高考状元,我一直很喜欢他(当然该吵的时候必须吵)。我觉得他一直在学习、总结、反思和前进,优秀的人,总能不断做出事情来。他是我见过的最有 Geek 风范的人之一。请他专门来内部分享过豌豆荚的反思和得失总结,讲的特别坦诚和深入,很多朋友都觉得有这样的反思,并且能够和大家分享出来,非常不容易(广告一下,基于这样的分享,我做了一个「互联网学习圈」,邀请资深的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和新媒体人来做分享,&a href=&///?target=http%3A///vrn6AI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vrn6AI&/span&&span class=&invisible&&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可以在小密圈里搜索)。前段时间,知乎颁发盐年度荣誉会员,俊煜颁奖,我上台领奖,我们两个又配合了一次,用互联网人的冷笑话让主持人华少无语了一下。&/p&&br&&p&和这些兄弟在一起做出一些事情,非常开心。其实工作、做事业,在每个阶段,都能够找到一些很好的人一起合作,大家能够在一起,就是缘分,无论是当时,还是之后,都应该相互支持。&/p&&p&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想加入大公司,其实最关键的,是找到好的成长环境,和一些靠谱的人在一起,这样自己也会成长很快。&/p&&br&&h2&&b&产品的迅速推进&/b&&/h2&&p&&b&判断趋势&/b&&/p&&p&当时,正是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前夕。我们都判断未来智能手机会普及,尽管那时 Android 手机整个市场才有几个型号的产品。如果智能手机是未来的趋势,那么智能手机上的内容分发入口,一定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逻辑就很简单了,打提前量,在巨头醒悟之前,在这个市场上划分出一块领地。&/p&&br&&p&&b&早期大多数人看不懂&/b&&/p&&p&在市场前景尚未明朗的时候(如果市场前景明朗,就轮不到初创团队做了),这样的产品很难得到行业的认可(然而用户是认可的),特别是一些评论家们。至今还记得,某些媒体的记者写文章,说豌豆荚是个山寨产品,没有盈利模式,是个玩具。今天,如果还有评论家说应用市场没有商业价值,恐怕要被人笑了。但是在市场的早期,大多数人就是看不清楚,如果看得清楚,他们就自己去做了。&/p&&br&&p&&b&快速上线和推动迭代&/b&&/p&&p&如同每一个产品一开始的纠结一样,俊煜和我一直在讨论产品最基本的功能、最基础的体验应该是什么(我们主要负责产品的设计,其他靠谱的兄弟们也都各自负责一块事情,这是一个团队的工作),什么时候才能满足上线的条件。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还需要具备一些功能,改进一些问题后,豌豆荚的第一个版本才能上线。这时候,汪华同学(创新工场合伙人)和我们建议,尽快上线,最好现在就上线,即使不完美。我们觉得这个想法有道理,于是,尽管要和内心中的完美主义做斗争,豌豆荚的第一个版本,上线了。这个版本的特点,最基本的功能勉强能用,界面还算好看+好用,然后常常崩溃(因为时间太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但是有一群靠谱的开发兄弟,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后来越来越好。每周五发版本,总有一批用户在期待。早期产品就是会不完美,大胆推进+尽快完善,这是一条经验。&/p&&br&&p&&b&早期用户&/b&&/p&&p&任何一个产品,早期的用户,都是这个领域内的极客型用户。豌豆荚就很典型,我以前和人举例子,豌豆荚的早期用户,分布在中关村方圆三公里。因为那个时候,能够折腾 Android 手机的人,大多是做技术工作的。以至于有用户给我们提 Bug,顺带会说,你们可以用 ADB 如何如何来解决这个 Bug(这个用户一定是个工程师)。正是在早期用户的支持下,我们可以不断前进。&/p&&br&&h2&&b&设计在早期帮到了豌豆荚的成长&/b&&/h2&&p&&b&设计走在前面&/b&&/p&&p&豌豆荚的强项之一是产品设计,这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地方。从功能到界面,我们都做了很多工作。豌豆荚在初期媒体上的很多评测文章,在界面这一项的评分,几乎都是五颗星。有段时间,竞争对手总是在抄袭我们。豌豆荚每出一个版本,对方就迅速抄一版。很久之后遇到一些曾经的竞争对手,还会和他们开玩笑说,你们知道我们当初某个地方是怎么设计的、为什么这么设计么?然后真的和大家讲了一下思路,算是另一种形式的交流了。&/p&&br&&p&&b&优先级的确定&/b&&/p&&p&整体的产品框架,我们一直在通过很多方式来把握,确定优先级。很早的时候,通过数据,我们就发现,应用下载的需求量是最大的。前些天邀请俊煜讲座,他在讲座中贴了一张当年的邮件截图,发现我在邮件里写着,Q4 应用模块是我们的重点... 这是当时大家一起不断研究的结果。现在看起来这样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当时整个市场、用户需求都不明朗,大家都是在迷雾中探索,能够通过数据来洞察用户的需求,本身就很有意义。&/p&&br&&p&&b&设计的技巧&/b&&/p&&p&在产品的细节上,我们也非常用心。早期因为一些技术原因,产品启动时,需要用户等待的时间过长,用户都在抱怨产品太慢,而我们又无法在短期内解决这个技术问题。所以我们在设计上做了一件事,让启动画面「活」起来,产品启动时,上面会出现一些比较有趣的文字,每次都不一样,吸引用户去看,分散用户的注意力,让用户不会感知到几秒钟的停顿。这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心理学原理进行设计的技巧。&/p&&br&&p&&b&流量获取时的杠杆&/b&&/p&&p&在用户目标与商业目标的平衡上,我们也做了有趣的设计。有一天,我看到微博里有用户提到:豌豆荚可以带着手机壳截屏呀。原来用户误以为我们在产品界面里放的手机壳的图片,是可以和手机的截屏结合在一起。这样立刻来了灵感,为什么不可以帮助用户实现这样的功能呢?立刻和吉昌他们讨论,得出的结论是,技术上可行,于是就做了。为什么眼前一亮?这里面不仅仅是用户目标,商业目标也同样明显。因为早期的 Android 手机种类不多,常常还有机皇的说法,一些用户拿到手机后,也会喜欢让其他人知道自己在用很 Cool 的手机。这些用户会在手机论坛里分享,而这些手机论坛,正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渠道(其实那个时候,一些手机论坛已经把我们设成了敏感词,完全不让我们在里面发内容,刚好用户可以帮忙发)。于是,我们为用户提供了很好玩的功能(能够在手机截屏上带上用户当前的手机效果图),用户很满意,在截图的下方,我们放上了豌豆荚的网址,这样其他用户看到了,就会访问豌豆荚的网站来下载。考虑到有些用户可能并不喜欢帮我们宣传,也没有关系,我们特意为网址水印和截图之间保留了一定空隙,这样用户可以自己剪裁掉。这样整个的设计,都是在做用户目标和商业目标的平衡。为用户提供价值,同时又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商业目标。这二者并不总是对立的。&/p&&br&&h2&&b&做产品是个运筹学问题,各种要素都有其价值&/b&&/h2&&br&&p&&b&豌豆荚非常在意产品设计,这在国内的各个公司里非常突出。我们坚信设计的价值。这里的设计,不仅仅是界面,不仅仅是好看与否、好用与否,还有产品本身的运转机制,也就是乔布斯所说的 How it works.&/b&&/p&&br&&p&&b&整体与细节&/b&&/p&&p&为什么豌豆荚早期被很多用户选择了?就因为豌豆荚在不断的把握整体,同时也在打磨细节。一个产品的成功,无论是大成,还是小成,都需要很多因素共同作用,市场、用户、资本、技术等等(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叫 SET,社会、经济、技术),然而无论什么时候,做好产品,总是没有错的。当然,仍然会有很多没有做好的地方,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限制,产品就是得不断的打磨。&/p&&br&&p&&b&技术、运营+设计&/b&&/p&&p&后来有一次,豌豆荚的一个兄弟问我,Android 系统新出的 Accessibility(无障碍访问) 怎么弄?因为这样的技术,是可以用来实现一些自动操作的。后来这些兄弟们就做出了一个功能,帮助用户自动点击应用更新时的确定按钮,这个功能很简单,但是挺贴心。因为当时很多 Rom 里还没有这样的支持,让用户一个个升级应用,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产品设计需要利用各种技术和运营资源,帮助用户去解决问题。&/p&&br&&p&&b&设计是要素之一&/b&&/p&&p&有时候行业内会有另外一种声音,觉得设计并不重要。其实,设计(在这里暂时狭义的理解为用户体验设计,广义的大设计包含的内容更多)是产品中的一种要素,产品是否做的好,需要很多种要素来决定,不同的领域的要素构成也不同,这是最基本的运筹学概念。&/p&&br&&p&有时候可以毒舌的说一句,「好的设计或许不重要,但别说的好像你做一个差的设计,产品就做好了一样。」没有贴近真实需求、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什么样的设计都不可靠。&/p&&br&&p&&b&同样的资源和时间,可以做的更好&/b&&/p&&p&既然要做一件事,同样的投入,可以做的情况下尽量做好。可以做的漂亮,就不要做的丑陋。可以在满足商业目标的同时,给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就一定要去做。无论外在的环境如何变化,要想收获价值,就一定要提供价值。而这种价值,需要的既有专业的产品技能,也有对于为用户创造价值这件事本身的追求,对于品质的追求。&/p&&br&&p&&b&宏达叙事VS做好细节,都有价值&/b&&/p&&p&在豌豆荚成长的背后,是整个移动互联网浪潮的迅速到来。大量的用户从功能机转移到智能手机里,这里面存在着巨大的红利。这个背景对于业内的人来说,都很清楚。然而在这里仍然要强调对于产品设计的坚持,因为即使是在同一时期,也有大大小小的很多个竞争对手,除了那些背靠大树的竞争对手之外,只有豌豆荚成长并生存了下来。大家都借助了移动互联网的红利,为什么豌豆荚会更好?注重产品的设计,这一点很重要。外部的人们在审视一个产品和公司的发展时,往往会过于宏大叙事,看到的只是市场格局,看不到的是内在。做好设计这件事,是有价值的。&/p&&br&&p&&b&大设计,视角不断往上走&/b&&/p&&p&豌豆荚对于设计的重视,可能就是因为俊煜、我,以及后来刘亚平等等,大家都既做过设计师,又做过产品,对于设计本身理解的更多。现在在和俊煜、亚平等朋友聊天时,我们都会说到,设计的范畴其实很大。从最细节的视觉、到交互流程,到内容、功能、数据,再到推广、传播、商业变现,这些背后都有设计的逻辑。很多人将设计狭义的理解为界面设计,理解为表面上的文章,这并不对。&/p&&br&&p&&b&什么是设计?&/b&&/p&&p&&b&设计是在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在既定的资源下,运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是市场和商业的决策,是如何提升广告的展示效率,是如何让用户用起来更方便,如何提升用户的主观满意度,获取更多的用户,或者增加用户留存。&/b&每个层次的设计,都有难的地方。设计师(各种设计师,包括产品设计师)的挑战,在于在每个阶段和层次突破瓶颈。&/p&&br&&p&&b&设计+商业决策&/b&&/p&&p&前几天,一个前豌豆荚的兄弟,和我聊了他的新的设计调研方法,用可视化的方式来分析产品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来直到下一步的产品、业务和商业决策。我觉得非常好,因为这样能够减少很多走弯路的成本,背后就是省钱、省人力、省时间,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是一个产品设计师应该做的。豌豆荚的设计精神和习惯、素养,在这些兄弟们身上,体现的很好。&/p&&br&&br&&h2&市场成熟期的豌豆荚&/h2&&br&&p&&b&红利与常态&/b&&/p&&p&「红利」是一个有趣的概念,我之前在一些讲座里深入聊过。红利的背后是周期和曲线,是边际效用递减,激烈的竞争,用户需求的变化,这些都会对一个产品产生影响,豌豆荚也不例外。现在的应用分发领域,并不是早期的高速增长时期,不太容易看到大开大合。但是另一方面,&b&在应用分发领域,应用市场仍然是主要的渠道&/b&。&/p&&br&&p&&b&预期场景&/b&&/p&&p&以前有过一段时间,很多人都在谈超级应用(用户量巨大的应用)的应用分发能力,现在都没人谈了,人云亦云的现象很严重。实际上,用户使用每一个产品,都有特定的预期场景,并不是一个应用的流量越大,分发效果就越好。 即使有再多的用户,用户到这里不是为了下载应用,那么转化就不会太好,只是展示量大而已。一个新的展示渠道,一开始的效果可能会不错,然而边际收益递减,逐渐用户的好奇心甚至误点误触都会降下来,最终还会回归到真正的预期场景里。&/p&&br&&p&今天的&b&应用分发,处在市场的成熟期,需要的是精耕细作,服务好整体的存量用户&/b&。用户下载应用的需求,无论多少,都会一直存在,直到本地应用(Native App)的形态被新的形态所替代为止。现在豌豆荚已经是阿里的成员,在这个体系下要做什么,我有一些看法:&/p&&br&&p&&b&核心用户&/b&&/p&&p&最重要的是服务好用户,特别是核心用户。核心用户是在不断演进和变化的,每个产品的核心用户都不一样。&b&豌豆荚有自己明确的核心用户,让这些用户感到满意,应该是豌豆荚优先级最高的目标。&/b&需求是有不同优先级、也有不同类型的。有些需求是可以从40分做到60分,有一些是从90分提升到95分。我觉得用户的痛点会持续存在,留住用户,就应该从不断的提升分数开始,分配相应的资源。例如,我们都知道应用的下载有时会被不法分子劫持,用户下载应用时,在本地网络上,就被劫持,替换成了有问题的应用。这样的网络劫持很常见,甚至最近在国务院的 App 内部(应用内的 Web 页面)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如何让用户安全、快速的下载到应用,就是提升分数的一部分。&/p&&br&&p&&b&分发效率&/b&&/p&&p&&b&提升应用的分发效率,在内部进行优化&/b&。这里面是有持续优化的空间的。其实不仅仅是应用市场,很多以分发内容为主的产品,例如视频应用、电商平台、知识市场等等,都有分发效率的问题。尽可能的让用户找到所需,提升效率,降低噪音。用户的认知空间、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产品的展示空间同样是有限的,通过算法和有效的设计,将两者更好的匹配起来,处理好头部内容、个性化内容等的关系,这也同样重要。&/p&&br&&p&&b&流量整合&/b&&/p&&p&在被阿里收购后,和 UC、PP 助手等的流量、内容整合,甚至长期能够和更多的产品对接起来,对豌豆荚的后续发展同样有好处。豌豆荚在相关的技术方面有不少积累,之前和我经常和陈兴润(同样是豌豆荚非常早的成员)一起讨论,他们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信息分发的效率方面一直在比较领先的位置。这都能够为持续的整合提供支持。&/p&&br&&p&&b&发现与发掘&/b&&/p&&p&&b&应用发现和应用挖掘,是豌豆荚一直做的比较多的事情,这方面同样应该继续加强&/b&。 这在本质上是提升分发效率的一部分,但是更需要强调的,是应用本身的品质。现在有太多的应用,而用户的时间越来越少,需要帮助用户在有限的时间内挖掘到高品质的应用、高品质的游戏,减少用户的选择成本。应用市场,除了底层的服务外,对于用户,真正重要的其实是上层的导航,是帮助用户做出决策。现在,豌豆荚仍然在持续做这方面的改进和优化,一直能够看到进展。&/p&&br&&p&在这方面,最美应用一直和豌豆荚在紧密合作,为豌豆荚提供优质内容。用户以前需要在上百万个应用里做出选择,但是真的有必要么?其实如果将应用进行分级,会发现在头部应用之外,几千个优选的应用,不断更新,就能够满足用户几乎绝大多数需要。而到底哪些应用才是这些优选应用的范围之内,哪些应用应该匹配哪些场景,这就是豌豆荚在和最美应用合作的地方。归根结底,这里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品质保障,给用户最好的选择。&/p&&br&&p&&b&相对的核心痛点&/b&&/p&&p&所以对于应用市场,应用数量多,一定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好应用多,安全可靠,并且能够让这些应用更好的被用户发现。专业上,我们常常说「信息觅食」这个概念,人们在信息时代寻找内容,就好像是觅食的过程。提供更好的指引,更高质量的选择范围,这些都应该是当前这个阶段,应用市场要做的优化。&/p&&br&&p&&b&基础设施&/b&&/p&&p&应用市场在今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它的本质是流量枢纽,带有下载应用预期的用户,在这里满足需求,除了技术本身、产品本身,还有用户的信任度。互联网在经历了快速的增长之后,能够沉淀下来的,是品牌和品质。在今天的互联网上,有号召力的品牌,本身就是巨大的流量结点。未来豌豆荚能够做好品牌,实实在在的让用户信赖,交好每一门功课的答卷,长期来说,会有很高的价值。&/p&&br&&p&期待越来越好。&/p&&br&&p&最后,关于这篇文章,有人会问,为什么只有经验没有教训?我觉得教训也需要有,只不过不必放在一篇文章里。利弊得失是有很多要反思的地方。这篇文章主要的目的,就是回顾豌豆荚和做产品时的经历和思考。事实上,对于整个市场和产品,这个问题下大多数人都还是只看到了表面,有一些更深和贴近本质的思考,只是适合内部分享,也不在这里说了,&/p&&p&豌豆荚最终被收购,没有在独立的前提下成长的更大,有些人会说失败了,有什么可以讲的?我始终不认为这是一种失败。毕竟,从前面图里看到的十几个人、拥挤的环境,到几亿美元的公司,如果这是失败,什么是成功呢?&/p&&p&会有人评价说豌豆荚不接地气,会尖锐的指出一些问题,例如流量推广的本质等等。本身的确有很多要反思的地方。我一直认为,如果要好好的讨论,其实大家有很多可以交流的地方,我们在分发领域做了很多年事情,对于这里面的了解,应该要比很多人透彻很多。每个事情抽象来看,都有最核心的地方,而且每个阶段的阶段性红利也不容忽视。很多人往往过于宏大叙事,看个大概就会指点江山,其实具体的操作往往也非常重要。&/p&&p&而如果只是吵架或者嘲讽,那么我也会非常不客气的说,「说的好像你接地气了就做好了一样…」,对于创业者,这样的事真的是你行你上。「你说的都对,你怎么没做?」「你的保时捷在哪里?」其实要找问题都能找一堆,创业就是这么过来的。每一个笨拙背后,都是成长,都不容易。作为创业者,彼此之间,应该有一种尊重。&/p&&p&我们在最美应用这几年也帮助了很多创业者,很多产品初始的流量都是我们支持的,非常理解,每一个创业者都不容易,每一个产品背后都不容易。既不会因为一个公司做的很大就觉得什么都是对的,更不会因为一个公司没有做的更大而忽视可以学习的经验,冷静下来,学习可以学习的地方,增强自己的能力,自己团队的能力,不把时间花在不屑上,而是对自己之外的事物保持好奇心。总结经验,是为了让大家参考做的更好,也许就有一点点帮助呢。&/p&&br&&p&马力,设计师、产品经理,最美应用创始人,创新工场早期成员,豌豆荚创始成员、IBM用户体验设计师。在产品设计、运营、流量推广和应用分发方面,有丰富的专业经验。最美应用每年评估上万个互联网产品,是国内知名的媒体化应用推广和获取渠道。北京邮电大学兼职导师,一直努力推动高校的专业领域教学。在知乎是用户体验和产品相关领域的优秀回答者,出版《产品设计师技能书》,撰写连载文章《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如何思考》、《设计师入门之路》等。创建了《互联网学习圈》——互联网产品、设计、运营社群,组织几千位业内专业人士交流和分享。 &/p&&p&——&br&&br&现在我发起了一个聚焦在产品、设计(UI/UX)、运营学习的组织「互联网学习圈」,未来希望能够推动类似「信息时代的包豪斯」这样的事情。&br&&br&开放的社群: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相关专业学习和交流的微信群,加微信号 TellZoe ,会帮忙拉到相应的专业群里。&/p&&p&封闭的社群:内部讲座、内推、和资深人士建立联系,&a href=&///?target=http%3A///vrn6AI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vrn6AI&/span&&span class=&invisible&&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可以复制到微信中发送给自己,再打开链接)&/p&&p&马力的知乎文章索引:&br&&br&?&a href=&/p/&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p/25&/span&&span class=&invisible&&493627&/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br&&p&(在保留文章全部信息的前提下,允许转载)&/p&
今天被邀请写写对豌豆荚的看法,作为豌豆荚的最早期成员,产品经理和设计师,有很多感触,也有一些看法,在这里聊一下。我已经不在豌豆荚工作,现在是最美应用的 CEO,如果有对豌豆荚的反馈,大家可以直接在网上提出来,尊重用户非常重要,无论是正面的还是…
首先说一下,这是我的习惯,不能代表广大豌豆们。&br&&br&每天早上九点半到十点半之间会到公司(如果上午有会十点之前就会到了),然后进行一项很重要的事情——刷微博、Twitter、Facebook、G+ 等一系列 SNS 网站,这项活动对于我来说是具有多种意义的,首先第一要义是看看娱乐八卦啦、新闻啦,为一整天的社交活动积累谈资…其次是看一下 IT 圈的新闻啊,了解一下行业状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了解自己专业领域的新闻和动向。大概会花掉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过程中捎带着把早餐也就吃完了,不过最近豌豆实验室成长实在太快,现在人多到十点以后到是铁定没早餐吃了…&br&&br&然后就真正开始一天的工作了。看看我们内部数据系统 Muce 里面和自己手头的工作有关的数据,有异常和疑惑的地方要立刻和设计师或其它工程师沟通下;清掉 Gmail 里的邮件(很多豌豆有在深夜工作的习惯,一觉醒来有很多未读邮件并不稀奇),和自己有关的要整理成 to-do,需要持续关注的标个星;在 Asana 上看看今天的 to-do 都有哪些,调整优先级、deadline 等;看看 Jira 上的 bug 情况,确定哪些是今天要解掉的;看看 Google Calendar 今天的 schedule,如果有面试提前把简历捞出来大概看一眼,然后发邀请、处理别人的邀请、调整有变动的邀请等等。这些事情大概会花掉半个小时到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基本上就快到午饭时间了,这个时候如果开始写代码很快就又要中断,所以我一般会选择吃个水果休息一下,看一下刚才捞出来的 to-do 和 bug,如果有需要和别人简单沟通的(所谓简单沟通就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工程师都不喜欢被临时打扰并占用很长时间,所以如果一两句话说不清楚还不如约个会)就走过去聊几句,然后就可以享用豌豆实验室名声在外的丰盛午餐了。&br&&br&下午在一点左右开始正式写代码。每个工程师的工作习惯都是不一样的,对我来讲写代码效率最高的一天只有两个时间段——下午一点到三点半左右(我中午不犯困也不午睡),晚上八点到十点左右。所以我会选择在这两个时间段做 design 或者写 feature 相关的代码,期间每隔四十五分钟到一小时去吃个水果,到处晃晃,玩玩猫或者和豌豆们聊个天休息十分钟左右。三点半以后,开始解 bug,给别人做 code review。五点半左右会把今天遇到的所有问题集中整理出来,该发邮件的发邮件,该当面去找别人的就走过去当面聊。六点是我们组的 daily sync 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晚饭吃了(没错,我们还提供晚饭,并且是质量非常高的晚饭,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我们的内部订餐系统 &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吃过晚饭后就可能有很多同事离开公司了,约会呀,回家陪老婆孩儿啊等等,所以我会把需要和其它工程师合作的内容安排到每天下午,晚饭后的工作通常是我独立完成的部分。没错,我晚上也会工作,但不是外界猜测的创业公司压力大、没人性那样的原因,是因为本身写代码对我来讲和休闲娱乐没什么区别,另外很重要的是——女朋友和我在一家公司,我不需要离开公司就可以约会,还有空调吹,多好 =。=&br&&br&六点半到八点这段时间应该是一天效率最低的一段时间,我通常的选择是就着水果和饮料把 Google Reader(T-T 泪,现在是 Feedly 或 AOL Reader,我还没有抉择最后到底用哪个)刷了,把需要精读和收藏的添加到 Pocket 中。八点之后就重复下午一点到三点左右的流程,然后在十点左右结束。结束前再花一点时间刷 Gmail,完成后就肥家了。&br&&br&回家之后,可能会继续写点代码,不过也是以解 bug 为主了,或者从 Pocket 中捞内容出来看。十二点到一点左右会睡觉。&br&&br&周六会比较特殊,我很少在周六写 feature、做 design,但会例行的解 bug 和看数据等。其它的时间会用来清掉 Pocket 中积累了一周的内容,看看技术 blog 等,周六对我的意义是学习和充电。而且周六会有各种课外活动——火锅协会、篮球协会、羽毛球协、酒协、音协等各路神仙都出来活动了,所以三、四点就开始有人陆续离开公司了,我在这天通常也会离开的比平时早,去吃个大餐看个电影和朋友玩个桌游什么的。&br&&br&和开头说的一样,我的习惯不能代表所有豌豆。其实豌豆们的工作习惯甚至作息习惯都是差别很大的,比如著名的好男人范大仁&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范怀宇& data-hash=&a9aca1f219daa34a94b869cd& href=&///people/a9aca1f219daa34a94b869cd& data-hovercard=&p$b$a9aca1f219daa34a94b869cd&&@范怀宇&/a& 老师每天都会很早(八点到九点之间)到公司,除非有要紧的事情晚上也是要回家吃饭的。重要的是每个人在这里都不会被客观条件束缚,都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最舒服的工作方式。&br&&br&====================================&br&一觉醒来居然这么多人赞同,而且居然还都不是鄙荚的人......&br&那不得不做个广告了,如果你向往这种工作方式 wangye.,你懂的&br&&br&另外,想了解更多关于豌豆们工作的细节,可以参考&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王俊煜& data-hash=&55ee566ea9b84ceba0b3b36edc16d2d9& href=&///people/55ee566ea9b84ceba0b3b36edc16d2d9& data-hovercard=&p$b$55ee566ea9b84ceba0b3b36edc16d2d9&&@王俊煜&/a& 老湿的这篇 &a href=&///?target=http%3A//www.geekpark.net/read/view/17124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王俊煜:巧用工具提高团队生产力&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再补充一下,我们不只招工程师呦,开放职位请猛击 &a href=&///?target=http%3A///join%23getJobInfo%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豌豆实验室招聘&i class=&icon-external&&&/i&&/a& #变成了活脱脱的招聘帖#
首先说一下,这是我的习惯,不能代表广大豌豆们。 每天早上九点半到十点半之间会到公司(如果上午有会十点之前就会到了),然后进行一项很重要的事情——刷微博、Twitter、Facebook、G+ 等一系列 SNS 网站,这项活动对于我来说是具有多种意义的,首先第一要…
呵呵呵……&br&&br&题主显然不明白程序猿的生活状态。&br&&br&抛开外企不谈,国内IT公司分为两种:&br&&br&&b&一种是:纸面上5天工作日,实际上周六让你上班还不给你加班费的&/b&&br&&br&&br&&b&另一种是:纸面上告诉你6天工作,且给你6天工钱的。&/b&&br&&br&至于某些流氓厂潜规则员工工作12小时但只给7.5小时工钱的、周六给加班费但要申请切申请过程极其屈辱的某些流氓厂(我可没明说新浪网易搜狐什么的呦),只算是特例。&br&&br&所有打着“我们是创业公司“旗号,说服你无偿加班的公司,都他妈是耍流氓。&b&豌豆荚至少明摆着告诉你,你来了就要6天上班,并且我们提供给你6天上班相应的薪水。明码实价,童叟无欺。&/b&&br&&br&至少在这一点上我很钦佩,&b&比那些连蒙带骗、声称不加班福利好骗人入职,等你进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的某些厂子,豌豆荚这种道义多了&/b&&br&&br&&br&&b&---------------------------------&/b&&br&日更新&br&&br&我从来没有说六天班好,我只是说明着告诉你六天班的是道义。有大把大把的公司,包括各种巨头,纸面上5天结果还是每天要求你工作12小时周六还要无偿加班你不来还要扣KPI的。相比之下说明白了至少道义&br&&br&&b&明摆着耍流氓,你爱去不去,受不了别去,乐意去的好歹不是骗过去的。&/b&&br&&b&总比当了婊子还对外立牌坊的某些厂要道义。&/b&&br&---------------------------------------&br&嗯,终于有人搬出淘宝、微信、阿里这些公司了。&br&&br&我只想说,有机会去微信看看周六他们研发狗有几个休假的。&br&&br&有空去阿里淘宝看看,晚上10点之前走了几个程序猿。&br&&br&中小型企业?去李开复的孵化工厂去看看,有几家不是6天的?&br&&br&就连你们这些逼格高破天的知乎er推崇的锤子科技,还不是一样一周六天每天12小时么。你们公司好是你遇到好老板了。别说耍流氓的公司干不长,四大门户互联网公司哪家不耍流氓?光论内幕我知道的不比你们少。&br&&br&关闭评论,Over。
呵呵呵…… 题主显然不明白程序猿的生活状态。 抛开外企不谈,国内IT公司分为两种: 一种是:纸面上5天工作日,实际上周六让你上班还不给你加班费的 另一种是:纸面上告诉你6天工作,且给你6天工钱的。 至于某些流氓厂潜规则员工工作12小时但只给7.5小时工…
谢谢各位关心,其实最好的反制就是持续创新,让腾讯始终有东西可抄,始终以我们为标杆 8-)
谢谢各位关心,其实最好的反制就是持续创新,让腾讯始终有东西可抄,始终以我们为标杆 8-)
想不到还真有人注意到了。。。&br&&br&先说说背景,和豌豆荚关系不大。&br&&br&我去年底从豆瓣离职,之前一直在负责豆瓣社区的产品(小组小站日记相册线上活动等),后来豆瓣业务扩展,小组的体量比较大,就分拆为一个单一的产品线,由我来负责业务增长和产品方面的探索。&br&&br&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小组的移动化改造上,我遇到了一些关键问题:&br&&br&1、小组这种以BBS为基本形态的产品,如何在保留原有 重内容 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移动端轻量化的改造;&br&&br&2、小组这种以文字为主要互动方式的产品,如何在保留原有用户习惯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扩展新的互动方式;&br&&br&3、最重要的,在失去了PC端搜索引擎这个人群过滤入口之后,移动端的泛社群产品要如何吸引用户 —— 豆瓣小组里有无数旅行相关的内容、摄影相关的内容、宠物相关的内容、kill time的内容……甚至宗教内容、医学内容,在PC端人们随便搜点东西就会看到豆瓣的链接,而在移动上,除了产品名之外,你搜啥都不会发现有豆瓣小组的存在,明明你需要的内容这里可能都有。&br&&br&和我们在同时间做探索的百度贴吧,也是一样,种种努力都成效甚微,在移动上的体量与PC端的地位完全不匹配。其实不止是小组,整个豆瓣在移动端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既有优势如何延续、新的市场如何开拓。限于个人能力,在豆瓣的时间里我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可行的办法,虽然团队也做过不少尝试,有的上线了,有的开发完由于各种原因根本没上。所以在看到自己的界限后,我选择离开了豆瓣。(详见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你为什么从豆瓣离职?&/a&)&br&&br&再来说豌豆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br&&br&离开豆瓣后就是一方面反思自己,一方面看新的机会。其实在和豌豆荚接触之前,我就已经知道了还有其他同类产品也有把业务从分发扩展到社区的打算,但是几次聊下来都觉得目的相似但动机和心态不同,不是同路人(比如现在可以更新下百度手机助手,他们在应用详情页加了点东西)。&br&&br&最后谈到了豌豆荚。在和现在的老板 &a data-hash=&55ee566ea9b84ceba0b3b36edc16d2d9& href=&///people/55ee566ea9b84ceba0b3b36edc16d2d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王俊煜& data-tip=&p$b$55ee566ea9b84ceba0b3b36edc16d2d9& data-hovercard=&p$b$55ee566ea9b84ceba0b3b36edc16d2d9&&@王俊煜&/a& 交流的时候,他向我阐述了他对内容消费的生命周期的看法,即“内容发现 - 内容查找 - 内容获取 - 内容消费 - 内容管理 - 内容分享” ,并表示豌豆荚想做的事就是要覆盖这个周期的所有环节。&br&&br&当时我就震惊了,因为他的这个观点和我自己的看法几乎完全一样,我之前基于豆瓣的分析总结出的是“内容的主动发现(查找、排行) or 被动发现(他人的推荐) - 内容消费 - 内容管理 - 内容交流 - 内容分享(循环到被动发现)” ,甚至我在离开豆瓣前留给豆瓣的建议也是:豆瓣在图书、音乐、影视的所有服务中唯独缺少内容(的获取)和消费,使得整个链条断裂,这是导致豆瓣整体价值难以突破(并重心不断向社区方向倾斜从而整体失调)的关键原因,豆瓣应想办法将内容消费也放到自己的服务体系下(就像豆瓣FM那样)。&br&&br&所以,既然双方都想到一块去了,我也就没理由不加入了。&br&&br&豌豆荚现在正在做的事,就是把自己提供的内容,从应用和游戏,扩展到更多的内容类别,在全内容上覆盖到发现、查找、获取、消费、管理这五个环节。而我在豌豆荚要完成的事,就是补上最后一环:内容分享。不仅让人们可以在豌豆荚一站式完成内容的获取,还可以在豌豆荚内完成与其他人的内容交流,让人们的分享,成为他人内容发现的方式。&br&&br&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br&&br&1、用户对豌豆荚既有的认知难以段时间改变,反而会成为社区产品启动的障碍;&br&&br&2、豌豆荚作为企业,整个思考方式和做事习惯都是工具导向的,而社区产品与工具产品的设计规划完全不同;&br&&br&3、百度搜索的无敌是贴吧成立的大前提,内容搜索是豌豆荚的目标,而不是已经有的成果。&br&&br&其实,移动领域的泛兴趣社群产品(也就是在移动时代接管BBS的产品)至今尚无成功案例,LOBI、LINE CAFE、LINE BAND、CELL、Mightybell、Moot、Discourse、Branch……死的死残的残。&br&&br&按照我对社群产品的理解,这些独立的泛社群产品之所以做不起来,归根结底是人群过滤器的缺失(详见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移动社区和传统互联网社区有什么不同?&/a&),也就是产品本身具备满足社群内互动的功能,但不具备一开始把相同爱好的人聚集到一起的能力(来往现在拼命推扎堆,纯粹是拿钱和人力硬砸),以及把社群内容对外输出的能力。&br&&br&而豌豆荚在这方面有一丝机会,因为豌豆荚在做内容入口的同时,等于就掌握了人们的兴趣图谱,掌握了兴趣图谱,也就具备了把相同爱好的人聚集到一起的可能。这是我选择在豌豆荚继续做社群产品的根本原因(其实我也好想做点别的产品阿- -)。&br&&br&同时也是豌豆荚为什么能做这件事。&br&&br&具体来说怎么做的呢。&br&&br&首先我们并没有一开始就铺到全部的内容类别,而是只针对手机游戏,理由是这个人群足够大、交流需求足够强,并且竞品相对较弱(发现没有,手游的爆发也一年多了,市场上尚未出现能够比肩当年端游爆发时17173那种规模和影响力的手游网站),我个人有四年多的游戏网媒和社区的经验,手游也是爱好之一,相对更熟悉一些。而在手游领域,也是先开了几个版块试水,这是为了有重点地积累种子用户,因为豌豆荚的情况不同于豆瓣,豆瓣凭借庞大和优质的用户群,任何UGC产品都能在一夜之间完成Startup。&br&&br&当然产品形态上还是选择了社群这种模式而不是其它(针对游戏的交流,确实还有很多其它方案),也经过了很多权衡,不细说了。&br&&br&现在上线的这个版本,功能极其简单(或是简陋),基本设计也还有不少不足,这是为了能够早点接触用户,因为时间更宝贵。&br&&br&接下来我们会遵循以下的 insights 来设计和完善产品:&br&&br&1、移动端的社群产品,设计上要足够轻量;&br&2、移动端的社群产品,在文字之外会有新的内容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br&3、移动端的社群产品,入口会变得多样化;&br&4、移动端的社群产品,互动的重要性高于内容的价值性。&br&&br&假以时日,当走过某个阶段后,我们会尝试将这个社群产品从游戏,扩展到更多兴趣领域,直至覆盖全兴趣。至于是否真的能够成功……未来的事谁知道呢,我们都不是上帝,尽人事、听天命,足矣。&br&&br&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人们的需求不会改变,改变的永远是满足需求的产品,我相信社群产品的价值和它的未来(详见我的豆瓣小站: &a href=&///?target=http%3A///136039/widget/notes/6022555/no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社群产品经验谈&i class=&icon-external&&&/i&&/a& 不过还没写完),虽然前面还有巨大的未知地带,虽然周围都是探路者的尸体,但这种摸黑往前爬的感觉真的非常刺激,因为到处都弥漫着人类开疆拓土的原始本能。&br&&br&—————————————————————————————————————&br&&br&最后想说的是,我们 &b&非·常·缺·人&/b& !无论是产品经理、设计师,还是运营人员,无论你是前端后端还是移动开发,无论你是自荐还是推荐,只要是对移动时代的泛社群产品感兴趣,都欢迎来投递简历,我们一起玩 &(_ _)& &br&&br&投递地址是hi.&br&成功入职即送
&b&WiiU / PS4 / XBOX ONE / Google五儿子 / iPad / &/b&&b&PFU HHKB Pro2&/b& 任选其一!
想不到还真有人注意到了。。。 先说说背景,和豌豆荚关系不大。 我去年底从豆瓣离职,之前一直在负责豆瓣社区的产品(小组小站日记相册线上活动等),后来豆瓣业务扩展,小组的体量比较大,就分拆为一个单一的产品线,由我来负责业务增长和产品方面的探索。…
是,我已经毛了。已经卸载只用Google Play了。&br&他总是通知栏各种提醒也就算了,没事还老测试: ”你觉得新版怎么样?“&br&怎么样!我想从屏幕里面爬过去对掐啊!!问了好多次啊!!&br&我根本不关心那些乱糟糟新功能啊~我用不到啊!居然还一定强制提醒啊!&br&&br&拿手机给人看或者截屏的时候,那个豌豆荚图标死缠烂打在顶部不消失啊!!&br&用91并且用某流氓软件的人笑的表情很怪异,我刚刚还义正词严跟对方说某某安全软件很流氓啊~&br&我现在还记得啊,他看着手机屏幕说,咦,你不也在用流氓软件么?&br&我万丈气焰一下变成负分,默默滚墙角去,再也不说人家软件流氓了。&br&&br&手机接电脑,本来只是想复制文档进去~&br&豌豆荚马上开始启动啊,取消都没用,还跳启动页面啊,明明正在操作别的项目啊,强制我看屏幕咩?虽然界面是小清新,但终于觉得寒气逼人了~&br&上次跟一个妹子聊天,她很爱豌豆荚,还登陆使用(我可坚决没登陆过,不信他的安全),她用了豌豆荚云相册,说有天同步时候看到别人的照片了~&br&啊喂,是不是意味着别人也能看到她的?&br&然后联络豌豆荚,据说得到的回应是,这个现象很少发生啊。&br&&br&删除豌豆荚APP,桌面端没删的话,链接手机会自动帮你装上,并很体贴的在桌面再建一个快捷方式。你要真那么体贴,我删除旧豌豆荚时候,你就应该自动把手机桌面旧快捷方式删除啊!&br&&br&现在坚决不用了。只用Google Play。&br&嗯,看到这个问题就火大~~
还是火大~~&br&&br&补充的分割线————————&br&每次微博抱怨联通服务、信号、垃圾短信之类的问题,他们官方账号都会来回复,安慰心情。那是关键词搜索。&br&希望豌豆荚不会变成这样。大家很火大抱怨后。&br&来一个我们一直在改进,请用户多包容之类的话~&br&如果可以,希望中国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是小团队,就几个人~&br&老大个性明显,他承诺就一定能做到~~&br&一旦公司变大,各方利益,各种KPI,各种妥协,离用户越来越远,而且每次又丑又难用的设计,自己人会觉得非常有道理。&br&存在这里。那天我要做这种傻缺设计,让我的用户来这里挖答案攻击嗯嗯!!&br&&img src=&/5bec2ff7ed61ea8620ba4_b.jpg& data-rawwidth=&697& data-rawheight=&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7& data-original=&/5bec2ff7ed61ea8620ba4_r.jpg&&&img src=&/54c1c99e95fce365e675ddc68f871fb8_b.jpg& data-rawwidth=&671& data-rawheight=&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1& data-original=&/54c1c99e95fce365e675ddc68f871fb8_r.jpg&&
是,我已经毛了。已经卸载只用Google Play了。 他总是通知栏各种提醒也就算了,没事还老测试: ”你觉得新版怎么样?“ 怎么样!我想从屏幕里面爬过去对掐啊!!问了好多次啊!! 我根本不关心那些乱糟糟新功能啊~我用不到啊!居然还一定强制提醒啊! 拿手…
如果想吐嘈任何一个产品,总是能够找到共鸣。每一个产品都是在不断演进,豌豆荚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也有更多正在改进的地方。关于这个问题本身,最近的确看到在某匿名社交工具上有太多豌豆荚有关的内容,有时忍不住也想回应,但是实在不太喜欢匿名,直来直去比较好。&br&&br&关于发生了什么,简单说就是内部问题在匿名社区里传播,有的是讨论/争论,有的是谣言。想知道的话可以参考其他答案。为避免二次传播就不多说了。&br&&br&主要想聊聊这事的背后,以及关于创业团队本身,说给互联网圈的朋友。&br&&br&豌豆荚是非常好的团队,从第一天起就是。如果不是那时候我父亲生病直到离世,几个月时间我一直呆在医院里的话,至今我可能还在豌豆荚和大家一起奋斗。论工号的话,我能排到个位数。&br&&br&豌豆荚能够在巨头的夹缝中一直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因为人。有一群优秀的人,能够且愿意团结在一起,纯粹的做一些事情。其实说到方向、说到市场,我觉得这个时代从来不缺少这些机遇,缺的是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坚定的做下去。豌豆荚一开始被大佬嘲讽为「阳春白雪」,觉得做不起来,今天还不能说完全做起来,但是依然正向的走下去,证明了「阳春白雪」也能把事情做好。&br&&br&前段时间和我同桌崔瑾聊天,她说看着公司在发展,很多时候都紧张自己的成长是不是跟得上公司的速度,特别理解。公司往前走,每个人都在成长,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伴随着问题的出现,无论是对于管理团队还是每一个成员。&br&&br&在我认识的人当中, &a data-hash=&55ee566ea9b84ceba0b3b36edc16d2d9& href=&///people/55ee566ea9b84ceba0b3b36edc16d2d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王俊煜& data-hovercard=&p$b$55ee566ea9b84ceba0b3b36edc16d2d9&&@王俊煜&/a& 是非常优秀且心思很纯的人,有理想并且一直在坚持。他不一定是事事都能让人高兴,但是他这样的人,你会非常确定他不是一个做坏事的人。能体会到他一直以来承受的压力,但是他一直做的很正。&br&&br&加入一个创业团队,就是要赌,不仅仅赌事,还要赌人,赌一起工作的人,赌团队的 Leader。创业团队做的事往往是新的,体制、组织往往也是在从无到有的建立,中间本来就有太多坑,而且每个人成长的速度、节奏也并不相同。真正能把人和事串起来的,就是「赌」,而本质上,这是信任。&br&&br&创业这段时间,我越来越深刻的领悟到信任之于团队的重要性。信任人品,信任能力,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而且最终会有正向的结果。在创业的路上,大多数人都看的清的、觉得对的事,往往是不靠谱的,不能脱颖而出的。原因很简单,那么清晰的事,换谁都能做,干嘛轮到你们这群人。如何在迷雾中分的清楚方向,这是 Leader 需要承担的责任,压力很大,但一定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往往的情况是在迷雾中,往哪个方向一直走下去都能杀出重围,原地徘徊、意见总是分裂,就一定会死掉。每个人都有可能是错的,不要认为自己眼前看到的那些,看到了各种问题,就仿佛自己看清楚了。当我们反省自己也可能犯错时,就要假设有人是对的,这时更需要对 Leader 的信任,否则不如离开。创业最困难的,就是在迷茫中坚持,即看的准,又有勇力,杀出重围。&br&&br&关于存在争议的问题,其实是正常的 Business。Business is business,大家谁都别亏着。只是这一切的基础,都是信任。所以这事本质上也简单,是不是相信俊煜,相信他能 Hold 住。在这个基础上,有事说事,拍桌子不对。以我这个外部「红领巾」的视角来看,俊煜是可信的。&br&&br&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性,有时候不够理性只是因为理性的角度不同。在一个创业团队当中,理性的来说,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获得正常回报是无可厚非的事,在这之外,同等重要的,还有打造自己。自己本身就是一项资产,这个资产一直在增值,工作能力、阅历,以及心态,这是别人抢不走的、一定能够兑现的财富。其实加入互联网创业公司,也许是世界上风险最低的创业。赌对人,一路下去,不用背负负债,打怪升级过程中,自己内在的资产一路增加。「爱惜羽毛,比飞的快更重要」。对于创业公司,没办法做到谁都满意,只要确保走的是正道与厚道,无论迟早,大家总能明白。
如果想吐嘈任何一个产品,总是能够找到共鸣。每一个产品都是在不断演进,豌豆荚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也有更多正在改进的地方。关于这个问题本身,最近的确看到在某匿名社交工具上有太多豌豆荚有关的内容,有时忍不住也想回应,但是实在不太喜欢匿名,直来直…
不是白璧微瑕。&br&就是借助自己较大的名声来吸引涉世未深的程序员,光明正大的耍流氓。&br&&br&看到楼上几个回答真是挺诧异,这个问题被豌豆荚的水军占领了么?&br&为啥我入行算算也十来年了,也没遇到过制度性要求六天工作制的公司?&br&把特殊时期赶进度和制度性加班混为一谈的,不是智商低,就是耍流氓。&br&&br&另外,我想说的是,大家可以理性思考一下。&br&周末了,你的配偶孤身在家一个人照顾孩子,你跑去上班,而且还是那点可怜的死工资,这种事情你的配偶能容忍么?&br&所以说,能够容忍这种工作状态的,我揣度一下,多半是没成家的吧?&br&比如刚毕业没啥工作经验的年轻人……&br&一个公司,主要靠压榨这些涉世未深的毕业生,则其节操可想而知。
不是白璧微瑕。 就是借助自己较大的名声来吸引涉世未深的程序员,光明正大的耍流氓。 看到楼上几个回答真是挺诧异,这个问题被豌豆荚的水军占领了么? 为啥我入行算算也十来年了,也没遇到过制度性要求六天工作制的公司? 把特殊时期赶进度和制度性加班混为…
恭喜豌豆荚,因为腾讯涉足这一领域,说明他们认为这一领域是大有作为的。&br&评价一个产品好坏的三大指标不就是——&br&·被墙&br&·被汉化&br&·被腾讯&br&&br&么?
恭喜豌豆荚,因为腾讯涉足这一领域,说明他们认为这一领域是大有作为的。 评价一个产品好坏的三大指标不就是—— ·被墙 ·被汉化 ·被腾讯 么?
首先,向昨天收到「捕鱼达人游戏礼包发放中」消息的用户致歉。包括我自己昨天半夜看到的时候也颇为惊诧,这是一次不应该发生的产品事故。向被这条消息骚扰到的诸位表示抱歉。&br&&br&说明一下是次事故原因。这条消息并非广告,而是我们在测试中的「礼包」功能,开发者可以通过本功能向安装了自己开发的应用的用户发送正在进行的活动信息,并通过豌豆荚领取。这个功能还在内测中,按照设计,只有安装了捕鱼达人的用户才会看到这条消息,但昨天在测试中,错误地将消息发送给了所有用户,这是造成骚扰的原因。&br&&br&此外,我之前也有注意到抱怨豌豆荚通知过于频繁的用户越来越多,也是豌豆荚最主要的被卸载原因之一。因此,八月份的时候我们对通知栏进行了清理整顿。八月后的版本比之前要安静多了,符合 Google 官方对通知栏使用的规范,大家可以试试。另外,我们坚持一直使用单色通知栏图标,不做彩色文字,也是为了遵守 Google 官方规范。&br&&br&最后——虽然听起来很官方——还是要谢谢大家的建议。有不少问题并不是像大家想像的那样由 KPI 驱动,而是由我们的设计质量、工程质量还达不到理想状况造成的,我们也一直在改进。我们做豌豆荚,是希望既是一个大众的产品,又没有其它大众产品身上的陋习。希望大家继续监督。&br&&br&&i&&u&Update:&/u&&/i& 豌豆荚自身升级频繁的问题,坦白讲之前没有意识到会对大家有这么大困扰。目前的状况主要也是我们产品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还有些问题,经常要打补丁。承诺 10 月改进。
首先,向昨天收到「捕鱼达人游戏礼包发放中」消息的用户致歉。包括我自己昨天半夜看到的时候也颇为惊诧,这是一次不应该发生的产品事故。向被这条消息骚扰到的诸位表示抱歉。 说明一下是次事故原因。这条消息并非广告,而是我们在测试中的「礼包」功能,开…
这里不谈这个收购本身,只想聊一下创业公司对自己的认识,以及由此带来的今后发展走向的不同的路。&br&&br&有一些创业公司,他们的创业项目,从创业开始以及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能满足人们的硬需求,但是区别在于,这个硬需求随着时间、外部环境的演变,最后变成了这个需求还在,可是不见得人们最后都使用这些公司提供的服务来满足,简单的说就是,需求还在但是不再需要他们了。&br&&br&我见过两个这样的公司。&br&&br&第一个公司是迅雷,解决人们下载资源的需求,即使到迅雷创业之后十几年的现在,这个需求仍然是硬需求,只是最开始人们找到迅雷大部分的原因是迅雷的资源足够多,下载速度足够快。可是到了现在,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带宽越来越快了,由于国家对版权、色情的打击,迅雷也不得不删除了很多资源。现在在我身边,提到下载一个电影,已经很少人再会想起迅雷了。&br&&br&第二个公司是UC浏览器,解决人们使用手机上网浏览的需求。最开始,人们使用UC,是因为速度快省流量,十几年后,3G\4G等无线网络兴起,这两个需求已经不见得非得通过手机浏览器来进行满足了,人们也不再在意那么几百K以及快那么几秒的体验了。&br&&br&这两个公司的产品特点都是类似的:虽然能满足人们一时的需求,然而如果创始团队看不清环境的局限性,及时进行转型,就可能走上不同的道路。前面提过迅雷已经逐渐式微,UC在一开始就打出了几张除了浏览器之外的牌:国际化路线,很早就布局手游门户。即使在现在,UC也在试图做一些不那么浏览器的事情来:手机搜索、公众平台。这两个不同的选择导致了两者最后发展道路的差别。&br&&br&在我看来,豌豆荚也是类似的公司。应用搜索、发行虽然是强需求,但是太容易被“插队”,手机厂商可以做,BAT也可以做。可是在最风光的时候没有想清楚这些,看新闻说最好的时候估值10亿美刀也没有同意收购,到现在只有2亿的收购价格了。&br&&br&认清自己的局限性,在最好的时间寻求突破别的路线,或者有个好价格卖掉,这是我从这几个公司的故事里面读到的。&br&&br&===分割线===&br&&ul&&li&看到后面很多的评论,有必要做一下补充。这里并不是说下载已经不需要迅雷,手机上网不再需要UC,我的观点是如果继续走这条路,那么会越来越窄。以下载而言,现在看电影下资源的需求已经被视频网站和网盘分流了很多,手机上网的需求也被不同APP分流了不少。另外就是原先这两家公司建立的优势壁垒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已经削弱了很多,网速越来越快,资源越来越多,它们最开始的资源多,速度快,省流量的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了。&/li&&/ul&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迅雷主页看看,现在迅雷也并不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下载软件了,而是所谓的“全球领先的众筹云计算服务商”。&br&&br&UC也是同样,不再定义自己仅仅是一个人们浏览页面的工具入口,也开始要自己产生内容了。&br&&br&&ul&&li&提到豌豆荚,2013年91助手被收购的时候,创始人有一篇采访,现在看起来真是唏嘘,最高点的时候人确实会看的不那么清楚。&/li&&/ul&&a href=&///?target=http%3A//.cn/renwu3/.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王俊煜:19亿美元很提神 但拒绝被收购&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里不谈这个收购本身,只想聊一下创业公司对自己的认识,以及由此带来的今后发展走向的不同的路。 有一些创业公司,他们的创业项目,从创业开始以及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能满足人们的硬需求,但是区别在于,这个硬需求随着时间、外部环境的演变,最后变…
2011 年 6 月左右收到 Junyu 的 email,大概意思是「我们还在招前端架构师,你不出国的话要不要再考虑一下过来啊?」我大概回复了一下「我还是想找个美国公司然后等机会去美国。」(邮件原文都是英文,所以说大概。)后来到 10 月我已经有非常强烈的感觉要离开 Yahoo! 和离开北京了,我就开始找一家能够允许我 work from home 的 start-up,然后开始着手联系那些创立了 start-up 的朋友。&br&&br&当时了解我的人应该都知道,我们某个小圈子内的人都创业去了,只剩下我在大公司里偶尔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大家聚会。所有人都尝试过挖我,但估计大家都绝望了觉得不可能把我挖到 start-up 的。其实我不是绝对地拒绝 start-up 的机会,而是对于 start-up 我的要求比较严格而已。一方面我会要求 start-up 相对有前途,因为 start-up 能做成大公司实在是百里挑一的过程,就算一家 start-up 暂时还没有大公司的一切但至少要有成为大公司的潜力,也就是说至少是 top 2% 的。另一方面我要确认能跟里面的人合作。在大公司里面,把合作的人当做 faceless 是可以的,但在 start-up 里面总共就那么几个人所以不可能把人当做 faceless。豌豆荚在我的名单上是 top 1 的,我觉得豌豆荚做的事情是能成功的并且我也跟里面的不少人 side-project 合作过,所以我直接就回复了 Junyu 之前 6 月的邮件。&br&&br&第一次是在宇宙中心老车记吃饭,见 Junyu 和崔阿姨。主要是讨论了一下豌豆荚做的事情,以及我对 work from home 的计划——我会在豌豆荚 on-site 做 6 个月熟悉一切,然后才开始 work from home。当时我提到了我比较在乎一家公司的工程师是否有良好的品位,所以就有了第二次。第二次是在北航知春路小门外的某 cafe 见范老师,因为范老师是当时大家认为全公司最有品位的工程师。这时候事情基本上就定下来了。最后一次是在中关村 Beta Cafe 见 Junyu,实际上他只需要我对一个问题的答案——可以选择的话我会要更多现金还是更多股票。在要不要做 start-up 的问题上,我觉得我的答案是跟 Junyu 相似的——好玩能够学到东西就做咯。既然我有信心去做一件事情,现金只要能保证我基本 lifestyle 就够了,所以我选择了要股票。&br&&br&接下来肯定有人要说选择股票很正确因为豌豆荚现在估值多少多少。那我很老实告诉你我现在手上一股豌豆荚股票(或期权)也没有。我走的时候是第 11 个月,所以没有拿第一年的 1/4 vest-in。很多人听到这里就要问为什么不把 Facebook 入职推迟一个月以便拿了 1/4 vest-in 再走。我觉得工作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享受跟一流人才合作的过程。加入豌豆荚和加入 Facebook 都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在大公司里面我可以把管理层当做 faceless entity,所以我在百度时就拖到晋升 T4 的 grant 全部都 vest in 完了才走。但我不能在豌豆荚把管理层当做 faceless entity,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部分还是豌豆荚存在之前就认识的,所以我实在不想厚颜无耻地拖一个月就为了拿 1/4 vest-in。(那部分股票他们留下来将来用来招谁都好,但那已经不是我需要关心的事情。)&br&&br&P.S. 我已经厌恶知乎到了一个很不想回答问题的程度,只是觉得这个问题如果我回答的话还是能够传达一种价值观的,所以决定写一下。我想说的是面试其实是双向选择过程,不要把它当做是单向的来看待。我见过很多人把某些公司当做女神,但女神悖论决定了在你得到后的女神就不是女神了,所以还是提前清楚了解为什么双方合适比较好。&br&&br&P.P.S. 我也知道提这种问题的人都是为了了解一些正常人了解不到的内幕,估计这就是你最想要的答案类型,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有这种经历。
2011 年 6 月左右收到 Junyu 的 email,大概意思是「我们还在招前端架构师,你不出国的话要不要再考虑一下过来啊?」我大概回复了一下「我还是想找个美国公司然后等机会去美国。」(邮件原文都是英文,所以说大概。)后来到 10 月我已经有非常强烈的感觉要…
2011年6月初,收到 junyu 老师的邮件,邀请我去 lead 豌豆荚这边的一条新产品线。因为当时我正在腾讯做一个新产品,与腾讯应用中心其他的产品相对独立,而且很受 leader 的关注,所以其实还是做得很开心的,便拒绝了这个邀请。但当晚 junyu 回的邮件对我震动很大,也是最终促使我下定决心来北京的原因。我摘抄一些内容如下:&br&&blockquote&我觉得我可能更多会考虑领域的选择问题,例如从一个最粗糙的划分来说,你是更喜欢和 business 打交道,还是和终端用户打交道。我觉得对于这点挺多人都有明确的偏好的,我自己的乐趣毫无疑问是和用户打交道,让自己的产品能影响用户的日常生活,这是我觉得开心的事情。其它的领域,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开心。&br&当然我觉得按我的性格也是会有始有终的,何况我觉得在腾讯独立负责一个项目的机会也挺难得。但豌豆荚的机会虽然是一直会有,但做为一个创业团队,或者说整个移动互联网创业最黄金的时间窗口是有限的,我觉得最 excited 的也是这种基本从零开始创造新事物,而不是追随别人的感觉。即使不谈钱,对个人履历重要的可能是经验值,这点看将来想走什么道路,是在大公司的体系下做事情的能力,还是自己做一番事业的能力。&br&创业公司 v.s. 大公司的话题我们以前在 Talk 上聊过不少… 总的来说,我在 Google 也做过产品设计,自己也做了一段时间,觉得几个区别:&br&1. 权责。大公司怕犯错,所有事情要层层决策,很多想法展开不了;创业团队可以更自主更施展自己的想法,责任也大。&br&2. 速度。我在 Google 做一个事情,最快要面世恐怕也要两三个月,创业团队是以天计算的。周期短,迭代速度快,修正自己的认识的频率就高,就提高得快。&br&3. 影响力。当然 Google 会和我说,你做的设计能影响数以亿计的用户… 问题是都是他们注意不到的影响。在创业团队整个事情是自己做的,影响力足够大。Mark 有个算法,就是拿用户数除以员工数得出每个员工的影响因子。挺有意思的。&br&4. 团队。创业团队可以挑自己喜欢的人,做事情更有默契。不用和傻瓜同事共事,不用把很多时间花在所谓的协调、协作上。&/blockquote&基本上,junyu说中了我那之前所有的痛点。各人的追求不同,我感觉对自己未来的要求,在腾讯是得不到的。就算继续做下去,也许两三年间能在成都这边作个小领导,但对产品设计能力方面的提升肯定相当有限,大多精力被花在公司政治和内耗上面去了。&br&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不是对产品和业务的把控能力,而是在腾讯这个大平台下做事的能力。你能学会如何在“腾讯”协调资源、如何在“腾讯”处理领导预期、如何在“腾讯”做产品。但这些东西一旦拿出去,真的啥也不是。决定要走后,总监也拿 title 和薪酬进行过挽留,但如上所说,title 这些都是暂时的、局限性的。在腾讯内部挂个 title 又怎样呢?没有实际能力出去一样做不成事,我不想在这个年龄,就困死于此。&br&人生在不同的时间段所考虑的事不同,就如副总监在留我时所说的:他以前也不喜欢公司政治,但现在他觉得把握住这些还是有帮助。&br&我的回答是,并不是觉得公司政治就完全不应该存在,毕竟组织大了,难免。我只是不想在现在这个时间段,过早地把生命耗费于此。如果等我到了副总监的年龄和位置,或许我也会觉得稳定一下,把玩下公司政治是不错的选择。&br&不过,在25岁这个时间点上,我唯一在乎的只是怎么提升内功。想明白这点后,我已然决绝。
2011年6月初,收到 junyu 老师的邮件,邀请我去 lead 豌豆荚这边的一条新产品线。因为当时我正在腾讯做一个新产品,与腾讯应用中心其他的产品相对独立,而且很受 leader 的关注,所以其实还是做得很开心的,便拒绝了这个邀请。但当晚 junyu 回的邮件对我震…
先回答一下,希望是能够抛砖引玉。&br&&br&我觉得复盘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虽然豌豆荚没做起来还有很多大环境原因,比如用户确实不再下载应用了,比如手机厂商都自己搞商店了,再比如竞争对手过于强大等。但我更关注的是公司本身是否犯过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其他的创业公司是否能够避免。&br&&br&感觉应该说成是从豌豆荚学到了三点更贴切些:&br&&br&&b&1、保持专注非常重要,产品要极致也要务实&/b&&br&&br&&img src=&/3b22bc6f7aba3b450c17_b.png& data-rawwidth=&1204& data-rawheight=&2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4& data-original=&/3b22bc6f7aba3b450c17_r.png&&&br&从公开的报道中都可以了解得到,豌豆荚是从一家 PC 版手机助手起家,再变为手机应用市场,融资 B 轮之后搞娱乐平台(或者应用搜索),后来拆分多个产品(包括开眼、一览等),这些产品各自独立成为公司,豌豆荚主体则最终被阿里收购。&br&&br&豌豆荚一直对于产品设计非常追求,对产品绝对是追求极致的。豌豆荚中的设计师也都是我个人职业生涯中,遇到过的最优秀的设计师。但优秀的设计和对产品极致的追求也无法抵御市场的竞争,这种情况下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则就很重要,那就是「保持专注」。&br&&br&豌豆荚 B 轮之后大规模招人,收编某音乐产品整个团队,同时成立多个方向,开始做很多「尝试」。王俊煜在自己的 blog (&a href=&///?target=http%3A//blog.wangjunyu.net/122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永处战时 | 猫窝&i class=&icon-external&&&/i&&/a&)中也回顾了那个时候:&br&&br&&blockquote&&p&就我自己的体验来说,比 Wartime 更可怕的,是其实明明处于危险之中,但大部分人都浑然不知。从公司发展的规律而言,自然如此:一家公司的诞生初期天然自然处于 Wartime,稀少的资源高度集中孤注一掷,才有生存的希望。随着初创公司进入快速成长,自律性逐渐降低,不再对资源的使用、策略的集中度和执行的精准度有着严苛的要求,自然变得松懈。更大的问题是,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以为今天的成功和今天的努力是有关的。并非如此。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在商业中,今天的成功很可能是两年前的努力所带来的。但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你会得到一个错误的信号,你甚至会误以为,不再自律才能带来成功,因为你看到了业务的快速发展。这是一个更致命的错误反馈回路。&/p&&br&&p&我自己觉得,我们在 2012 到 2014 年就是这样的状态。业务一直处于非常快速的增长之中,但今天回想起来,这些快速增长还是得益于 2010 到 2011 年抓住了 Android 手机用户最早的需求,通过 PC 端产品建立了口碑。2012 年转移到手机端开始,产品创新的锋利程度已经下降,而我们当时处于团队快速扩张、共襄盛举的阶段,在管理上并不节制,允许鼓励各种没有实际产出的「创新」项目。表面欣欣向荣,实则杂草丛生。更糟糕的是,由于业务数据一直在很快速的增长之中,即使我们明白其中的危机,也一直无法传达给团队。如果再来一次,那根本没有什么和平时期。&/p&&/blockquote&&br&很认同傅盛常说的一个思想,就是「单点突破」。别的公司用 10 个人做手机清理,但是猎豹用 400 人做手机清理。现在想想,如果豌豆荚当时能够让所有资源投入在应用市场上面,定位也更清晰的认为自己就是一家优秀的手机应用市场,也许能做到连小米、华为都必须合作的程度也不是不可能。&br&&br&&b&2、有钱更要加倍小心,尤其不要让公司扩张过快&/b&&br&&br&&img src=&/223daef7ef23b2685b33_b.png& data-rawwidth=&853&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3& 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禁止豌豆荚启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