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小世界萨满带五蕴圆石凛光带了那个好

解脱道大义
我的图书馆
解脱道大义
第一编& 佛法大义——略述三乘菩提之异同
虽值末法时期,却仍有发大心的出家、在家佛子,为了自度度他,而发起勇猛心,欲实证佛法——三乘菩提。可是部分佛子,因为不明佛法的修证原理,无法以佛法的正知正见来指导自己和他人的实修,有将行人天善法当作是行菩萨道者,有以小乘断烦恼的法门来求证大乘佛法之明心见性者,有将持名念佛法门作为末法时代惟一能了生死者,有将出家人做的早晚两堂功课的念诵作为行门者,有以定为禅者,甚至有把外道法错会为佛法来修习者……故虽经多年精勤修行,道业却依然没有进展、久修无证。究其原因,完全是因为在佛法的知见上,存有盲点。所谓盲点即是对三乘佛法缺乏系统的认识,不知三乘佛法各乘的法义内涵及其异同——共道与不共道,不知三乘佛法的修证次第,由此而导致了佛法修证上的事倍功半或者愈精进修行于道愈远的状况发生。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佛云:
“(如来)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
故在“五浊”之娑婆世界,众生的根器优劣不等,因此世尊以智慧方便,将一佛乘的佛法,细分为三乘——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以此来接引不同根器的佛子,从而达成渐次引导众生走向大乘成佛之道的目的。
在这三乘佛法中,声闻、缘觉乘,所修的是解脱道,是讲声闻、缘觉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原理与行门,声闻、缘觉乘的修行,纯粹是为了个人的解脱,故名小乘、或称二乘;佛乘所修的是菩提道,是讲菩萨如何圆证法界实相——真如佛性的原理与行门,菩萨修证佛乘的目的是为了成佛并度化一切众生成佛,故佛乘亦名大乘。因此,整个佛法可以分成两大部分来说:一部份是讲二乘——声闻、缘觉乘所修的解脱道,另一部分是讲大乘菩萨所修的菩提道。
《大智度论》“释嘱累品第九十”云:
“小物应在大中,大物不得入小。若欲问应言:‘小乘何以不在摩诃衍(大乘)中?’摩诃衍能兼小乘法故。”
&也就是说,大乘所修的菩提道的内容涵盖了二乘的解脱道。
二乘解脱道的修证,是要断除行者对三界的贪爱,可是二乘的行者,在断除贪爱之前,先要见道,声闻、缘觉的见道就是断我见。二乘行者见道断除我见以后,仍须继续修行以求断除我执,如此才能解脱生死轮回。很多人误会佛法,以为修学禅定,不停地打坐,就可以出离三界;或者不停地念诵佛号经文、咒语和仪规,就能成佛。实际上,声闻和缘觉的解脱,是由于声闻法、缘觉法的“无我慧”而出离三界,并不是由于禅定。虽然声闻、缘觉能出离生死轮回,可是他们出了三界,却仍然不明白大乘菩提道所修的般若是什么?仍然不知道大乘菩萨所证的法界实相——真如与佛性是什么?不明白大乘佛法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什么?相反,大乘菩萨在修菩提道的同时,却会“顺便”完成解脱道的修证,所以解脱道是三乘与共,故名通教。
菩提道之修证,凡夫众生从初发菩提心,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开始;经由四加行断除我见,双证能取所取皆空;进而求大乘见道——开悟证解第八识阿赖耶识,明了一切有情本具之实相心,由此转入内门修证;于三贤位修学般若总相智、别相智,消除异生性,勇发十无尽愿而进入初地,成真佛子;此后,进修地上菩萨所应修学之道种智,经十地之十度行,渐次迈向佛地。如是菩萨的阶位,乃依唯识的增上慧学之深浅而建立,因其法义与行门不共于二乘,故名别教。
解脱道如果因缘具足,极速者,经过三生、四生的精进修行,可以实证;可是佛菩提道呢?一般要历经三大阿僧祗劫才能圆成,所以菩提道甚深极甚深,一般众生可以说很少有机会听闻,更别说修证了。
&& &下面将详述解脱道和菩提道修证原理、次第以及异同,有关内容,依据《阿含经》《华严经》《楞严经》《十地经论》《阿毗达磨俱舍论》等经论,目的是提纲挈领,让佛子在略见佛法全貌的基础上,达到消除盲点之效果。
三乘佛法之修证原理、次第以及异同,大义如下。
第一章& 解脱道略讲&&&&&&&&&&&&&&&&&&&&&&&&&&&&&&&&&&&&&&&&&&&&&&&&&&&&&&&&&&&&&&&&&&&&&&&&&&&&&&&&&&&&&&&&&&&&&&&&&&&&&&&&&&&&&&&&&&&&&&&&&&&&&&&&&&&&&&&&&&&&&&&&&&&&&&&&&&&&&&&&&&&&&&&&&&&&&&&&&&&&&&&&&&&&&&&&& &&&&&&&&&&&&&
“解脱道”顾名思义,是讲如何解脱烦恼系缚、出离三界轮回、超越生死苦海之法道。
声闻、缘觉乘所修的解脱道,是讲如何断除我见我执所起之烦恼,而证得初果须陀洹乃至四果阿罗汉的修行原理与方法。二乘的行者虽然不知不证诸法实相,但是他们通过修行,断除我见我执以后,就可以解脱生死轮回——舍报后能取无余涅槃。当然二乘人所取的无余涅槃,与诸佛所证的无住处涅槃有着很大的不同。
解脱道的修证,主要是要断除我见我执及其相应之烦恼。二乘的行者,修习解脱道的目的,不求成佛,唯求出离生死轮回。一个志在出离、想如实践行解脱道、取证解脱果证的佛子,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做“生死”?又什么叫做“了生死”?如果不能将从“生”到“死”、从“死”到“生”这生命的两端不断重复及其过程的来龙去脉,一一明白清楚,这了生死的“了”又如何的体现呢?不能明“了”生死,焉能出离生死?然欲“了”生死,必先明了如何解脱生死的修证原理与次第,欲明解脱道的修证原理与次第必先明白有情生死轮回的原因。那么造成有情生死轮回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以下解说有情众生堕入生死轮回的原因,主要是从人道的角度来说的)。
第一节& 有情众生轮回生死的原因
《杂阿含经》卷三(六二)经云:
“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五蕴),生我见系着,使心系着,而生贪欲。”
有情众生既为我见、贪欲之绳所缚,便只有“以缚生,以缚死,以缚从此世至他世;于彼亦复以缚生,以缚死”,不停地在三界里生死轮转。
由此可见,有情众生之所以堕入生死轮回,是因为无明所系,不能如实地明白无我的正理,因此而起我见、我执,复由我见、我执又起种种贪爱烦恼,如是无明、我见、我执、贪爱烦恼,就会产生“后有”,使得有情众生死后,又有了来世,如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轮回不已。
无明,就是没有智慧、愚痴的意思。这是说有情众生,没有佛教所说的出世间的智慧,心里痴暗,因而沉溺于生死大海,以苦为乐,不能自拔。关于无明,《瑜伽师地论》卷八云:
“无明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所知事,若分别不分别染污无知为体。”
简单的说,无明,是指有情众生因为没有听闻善知识宣讲佛法,于佛教所说的业、因果、轮回、四圣谛、五蕴、十八界、无我、真如佛性、一切种智等正理无所明了、无所证,没有出世间的智慧,因此而起惑造业,堕入生死轮回,不能解脱成佛。无始劫以来,有情就被无明所遮蔽所障碍,不能产生出世间的智慧,因而在六道轮回中不得解脱。
无明,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讲,又分为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两种。一念无明,是指有情众生不能如实地明白、证得五蕴无我,没有出世间的智慧;无始无明,是指有情众生不能如实的明白、证得法界的实相——“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心”之“识”,没有有关诸法实相的智慧。小乘所修的解脱道只断一念无明,不断无始无明;大乘菩提道既断一念无明,也断无始无明。
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看,依于一念无明而起的我见、我执,实是一切有情众生堕入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
二、我见、我执
欲说明何为我见、我执,先要了解什么是有情众生、外道所认为的“我”。
(一)、有情众生以及外道所认为的“我”
1、有情众生所认为的“我”
自古以来,哲学家、宗教人士,乃至世间的芸芸众生,就一直在思考:“我”是什么?生命的实相又是什么?由于他们对于“我”的思考不是如理进行的,因此,对于“我”的认识,存有许多邪见。譬如:对于什么是“我”,有情众生或者认为色身是“我”,或者认为这个能见闻觉知、感受苦乐、能思考、能决定做什么的“心”是“我”。所以,当人们身体受伤害时,会说“我很疼”;当人在活动时,会说“我在运动”;当人们在思考时,会说:“我在思考”;当人们高兴时,会说“我很开心”;当人们决定吃饭穿衣、行善作恶的时候,会以为“是‘我’决定这样去做的”。无始以来,众生一直就是将色身,将能够认知、思考、觉受、决定的“心”,当作是“我”。无始劫来,有情众生就一直以为有这样的一个“我”在感受、在行动、在思考、在决定,从来没有怀疑过“我”的真实性,直到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乔答摩·悉达多在菩提树下大悟成佛以后,初转法轮为有情众生宣说无我的道理时,人们才知道“我”的真相其实是真实的“无我”。
为什么说——“我”的真相其实是“无我”的呢?这就需要先从佛学的原理来分析——组成有情众生所认为的“我”的基本原素了。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佛云:
“众生‘我’者即是五阴(五蕴),离阴(蕴)之外更无别‘我’。”
因此众生所认为的“我”即是由五蕴聚合而成的,五蕴之外,并没有一个独立的“我”存在。那么,什么是五蕴?简单地来说,“蕴”,就是积聚的意思,旧译“阴”或“众”(唐代以前的翻译的佛教经典称为旧译),因此五蕴又称为“五阴”“五众”,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总称。
色蕴:“色”含有现代人所说的“物质”的意思,色蕴,就是物质的积聚,是指四大种(即构成物质的四种基本原素、微粒统称为——地、水、火、风),以及由四大种积聚而成的人体、物体、器物、山川河流、草木等。因此,凡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人体,有形有相有质碍的物质都是色蕴所摄,简称色蕴。
受蕴:“受”含有“领纳、感受”的意思,人类的感受有三种:“苦受、乐受、舍受(不苦不乐受)”,受蕴就是这三种受的积聚。
想蕴:“想”含有“想念、思考、分析、分辨、回忆、推理”的意思,“想”是人类的意识心的作用之一,想蕴就是人们对于人、事物的“想念、思考、分析、分辨、回忆、推理”的总和。
行蕴:“行”含有“造作、行为、行动”之义,既包括身体的行为,也包括心理的活动,行蕴就是“身行、口行、意行”的三种积聚,在五蕴中,行蕴包含的范围是比较的广,除了“色蕴、受蕴、想蕴、识蕴”以外的都是行蕴所包含的范围。
识蕴:“识”,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心”,识蕴的“识”之所以能称之为“心”,是因为“识”是具有了别、思维、判断、决定的作用,能了别(分别)、认知各种境界。佛门以外的人往往笼统地以为能认知、思考、觉受、决定的“心”就是一个——意识,其实,人们的“心”总计有八个,佛教称之为“八识心王”,八个“识”(心)各有各的作用,这里先来说识蕴,识蕴包含六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识蕴六识,各自了别的内容是不同的:其中,眼识了别的是物体的外形、色彩等;耳识了别外界的声音;鼻识了别气味;舌识了别饮食的滋味;身识类似触觉,了别的是和自己的身体有所接触的人体、外物的冷热、粗滑软硬程度等;意识则能配合前面五个识,对外境、事理作更深入、更细致地思维、分别(此时称为五俱意识),意识也能离开前五识单独了别法尘,比如了别梦境(此时称为独影意识)。识蕴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总和。识蕴的作用是了别、分别各种各样的事、理、境界。
通常人们以为了别、分别事理、境界的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大脑及其神经系统,其实这些器官是都是肉质(物质)的,只是起到接触外境、传递信号的作用,本身是没有分别、觉知作用的,真正能分别、觉知的是“心”,只有“心”才具有分别、觉知的功能。是有形的物,能被无形的“心”所分别、感知,其原理是极为复杂的。 
佛教还以“名色”的概念,来概括五蕴的诸蕴:五蕴的“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四蕴为心法,无实物形体可见,因而统称为“名”;“色蕴”称为“色”,合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总称为名色。
从有情众生的角度来看,人们所能感知的“我”,其实就是由五蕴组成的。人们通过“身”(色蕴)与“心”(识蕴)的和合运作,就能去造作各种善恶业(行蕴),于是就有了苦受、乐受、舍受(受蕴),由于不知道受蕴是虚幻的法,以为觉受真实,就产生了种种虚妄的想、思(想蕴),基于虚妄的想思认知,为了避苦求乐,又会采取种种颠倒错乱的行为(行蕴),如此循环不已。因此,人们这种能够感受的“我”在思考、在感受苦乐、在行动,其实无非是五蕴的合和运作而已。因此,众生所感知的“我”,超不出五蕴所涵盖的范围。
五蕴“我”,是人们所能够直接感知的“我”,五蕴在相续不断中又不停地生灭——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变异,譬如人的大脑每一秒钟发生十几万种不同的化学反应;人们基于本身和外界的刺激,一会开心了,一会又痛苦了(受蕴);人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念头,一会想这个,一会想那个(想蕴);人们的心理、身体的种种行为也是如此的变化多端(行蕴);所谓的“心猿意马”,最难捉摸的就是人的心了——变化无常。因此,由不断变异的五蕴组成的“我”,一秒钟以前的“我”,和一秒钟以后的“我”,已经完全不是同一个了,有情众生所谓的“我”,所感觉的“常不坏”的“我”,其实是“暂有”、“假有”,根本不存在。
五蕴虽然是在时刻变异的,但是,五蕴在根本心——阿赖耶识的作用下,却又展现出相续性(连续性),比如:人们晚上睡着了,识蕴就消失了、暂时断灭了——人们没有任何的见闻觉知了,可是当人们第二天醒来的时候,识蕴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又恢复了,于是人们又记起了昨天、甚至是发生了很久的事情了。人们就是因为五蕴——色、受、想、行、识,在根本心——阿赖耶识的作用下,才具有的相续性,才使五蕴能够从昨天延续到今天,又能够从今天延续到明天,才会错误地认为“我”是存在的,“我”是不会变的,昨天的“我”就是今天的“我”。即便是五蕴的“我”,具有相续性,这种相续性最多也只能够延续一百多年,一百多年后,色身也会坏的,“受、想、行、识”也会坏的,五蕴的“我”只有一生,五蕴所组成的“我”根本不会再进入下一世之中。因此,外道的基督教所认为“我”死后,“我”可以进入天堂,那是不符合事实和道理的。
有情众生执着五蕴,常想造作、保持自己喜欢的,远离自己厌恶的,舍不得“我”的消失,由执着“色、受、想、行、识”五蕴,而遮盖了“无我”智慧的生发,因而积聚了无量的生死苦果,所以,五蕴又称为“蕴魔”,也因此,世尊教授声闻弟子“于五蕴生厌离”。
在基础的佛学知识里面,和五蕴的知识同等重要的还有“十二处”“十八界”,世尊建立这些佛法名相,也是为了更加详细地说明众生所执着的“我”到底是什么。
十八界,包括: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包括:
眼根,是指眼睛等视觉系统。
耳根是指耳朵等听觉系统。
鼻根,是指鼻子等嗅觉系统。
舌根是指舌头等味觉系统。
身根,是指人的头颅、躯干、四肢及其感觉系统。
意根,在大乘佛法的唯识经典中称为第七识——末那识,小乘的经典《阿含经》里面称为“意根”,作为六根之一的意根,不像眼睛、耳朵一样有个实体的器官存在,意根是无色根,是“心”“识”。意根末那识具有“恒审思量”的体性:末那识能往来三世而不断灭,除非如阿罗汉一样入了无余涅槃,末那识才会断灭;末那识是作主的心,八识心王中,处处作主的就是末那识;末那识不甘寂寞,无始劫以来总是喜欢攀缘、执着三界的有为法,比如有的人喜欢看美国的职业篮球赛,如果一场球他没能看到结局,他心里就老是记挂着球赛的结果——到底是哪一个队赢了?他会一直惦记着这件事,直到他打听到了结果。其实无论哪一个队赢了,对他的生活是没有影响的——输赢其实对于他来说,完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这就是末那识的执着、攀援习气。末那识的这种攀援执着习气,使得人不甘寂寞,不愿意趋向涅槃寂静,总是喜欢沉溺在有韵味、有刺激、有情调的事情中,修行就是要改变末那识的的攀援执着习气,使末那识往甘于平淡寂灭的方向上改变。
末那识虽然是“处处作主”的心,但是末那识却是一个了别慧比较低劣的心,末那识不太会分析思考,末那识在作出决定之前,往往需要在第六识对事物、境界作出了别分析的基础上,再来决定是做还是不做什么事情的。比如说:人饿了,身识、意识分析身体的饥饿状况后,再由末那识决定是否进食,何时进食?末那识的作主往往是根据过去生、今生的习气来作主,由于末那识是“恒”——能往来三世而不断灭,所以过去生末那识养成的习惯(习气)会带到下一生,比如一个人过去生对于书法艺术很有研究,如果死后再投胎为人的话,他喜欢书法艺术的习气就会带到这一生,所以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书法的浓厚兴趣;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过去很多生就一直接受佛法的薰习,当他这一生再接触到佛教以后,就会立刻生起信仰,并深入修证,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信根”成熟。末那识根据过去生、今生所形成的习气,来决定如何行动的体性,就是俗语说的一个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道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能思考分析的意识心不是作主的心,如果分析思考的心能够作主,则吸毒的人在分析思考吸毒的危害以后,立即就能够决定戒毒了。因此,能分析的意识心和作出决定的末那识心必然不是同一个。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研究潜意识,他们认为意识不作主,作主的是潜意识,西方心理学家所探索的潜意识的功能,其实就是意根末那识的部分体性,但是他们不知道人除了意识心以外,还有一个末那识意根的存在,他们对于潜意识的研究,还处在很粗浅的程度。
在大乘佛法的唯识经典中,还详细说明了第八识阿赖耶识(心)的种种体性,这里也顺便简单地介绍一些:
第八识阿赖耶识,是一切众生都有的根本“心”,阿赖耶识心无形无色,本来而有,不生不灭,虽然能集藏一切法的种子,能生万法,却又自体清净,离见闻觉知,随缘应物而不作主。阿赖耶识是本来而有的法——不要问:阿赖耶识是“谁”生出来的?阿赖耶识不是因缘所生法,是本来而有,且不生不灭的法——不要问为什么?是法尔如是,无始劫以来阿赖耶识就存在,没有一法能够生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却能藉缘生出三界一切法——包括有情众生的色身、七识心、宇宙器世间等等,都是由阿赖耶识生出来的;说阿赖耶识能造一切法,不是说先有阿赖耶识,然后阿赖耶识再造出宇宙器世间及有情众生的身心,而是说无始劫以来,器世间就有有情众生存在着——众生的存在是没有开始的,这些有情众生都具有根本心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和有情众生是同时存在的,没有先后的,只是在有情众生这一世的“我”死后,阿赖耶识又会依据它收藏的“业种”再造出来世的“我”,否则,阿赖耶识就等同于一神教所说的万能的“上帝”了(一神教的外道认为上帝是第一因,先有上帝,然后上帝又创造了人和世界)。阿赖耶识心虽然能够造一切法,但是却没有像意识心一样的见闻觉知,阿赖耶识也不作主,作主的是意根末那识,阿赖耶识从来不攀缘、不执着一切法,阿赖耶识只是遍造一切法,并集藏一切法的种子,所以阿赖耶识是清静的,是无我性的,;阿赖耶识集藏的一切法的种子中,也包含业种——阿赖耶识能够将过去生、今生的五蕴“我”所造的业种带到来世,并造出来世的五蕴“我”来承担过去世的“我”的因果报应。
故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是本心,是万法之源。
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根本心,佛教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说有情众生的色身、识蕴的六识心、第七识末那识心以及宇宙器世间的万法,都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生出来的法,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根源。“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佛教的根本理论,因此佛教被人认为是“唯心主义”,其实佛教所说的“唯心”和哲学家所说的“唯心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识蕴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再加上第七识末那识(意根)、第八识阿赖耶识,总计为八个识,佛教称之为“八识心王”。
在八识之中,识蕴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只有一世,来世的六识心,又是全新的,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能够往来三世,末那识只有在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才会消失,而阿赖耶识永远不会断灭消失,阿赖耶识是不生不灭的法,阿赖耶识具有涅槃性的。
八识心王所包含的八个识,是人们都具有的法,人们的八个识各有各的作用,识蕴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对于外界以及自身的情况具有见闻觉知的作用,人们在六识心完成认知活动以后,得要有末那识来决定是做什么还是不做什么,而有情的色身、六识、末那识、宇宙器世间都是由阿赖耶识造出来的,基于根本心阿赖耶识的存在,才有宇宙器世间、有情的色身、六识、末那识以及因果轮回的存在。八识心王虽然各有不同的体性作用,但是,在人们完成认知、行为等活动的过程中,往往是同步一起,和合运作的,这就是人们易生错觉好象只有一个“心”在活动的原因。八个识共同组成众生的“心”,就像一部汽车是由外壳、车架、发动机、轮胎、方向盘、车座、油路、电路等所组成的一样。
末那识、阿赖耶识是客观存在的“心”,通过佛教的修证,可以实证、体验的,末那识、阿赖耶识的体性,也是可以证知、观察二者的,大乘佛法的修证,首先就是要实证末那识、阿赖耶识,现前观察二者的体性与作用,以获得大乘的般若智慧。因此,人们笼统地以为是一个整体的“心”,其实是八个,这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通过佛教的修证上,都能够证明的。
佛教有关八识的理论,是整个佛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难理解的内容,在八识之中,识蕴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人们容易理解、体会的,而对于末那识、阿赖耶识,佛门以外的人尚且连名词都没有听说,更不要说是实证和体会了,因此,这里不得不简略地解释一下末那识、阿赖耶识的体性,否则,将无法说明佛法所说的有关轮回和涅槃的原理的。下面继续说说六尘。
六尘是六根所“接触”的对象,包括:色尘,泛指眼睛所看见的一切对象;声尘,泛指耳朵所听到的各种声音;香尘泛指鼻子闻到的各种气味;味尘,泛指舌头所“尝”到的酸甜苦辣等滋味;触尘,泛指自己的身体和他人的身体、外物接触所生的粗滑软硬、冷热等触觉;法尘,法尘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内相分影像,是意根、意识所缘的对象,法尘的概念比较难以理解,可以举例说明,例如:自己的某个亲人虽然不在身边,但是,经常能想起他的音容笑貌,这和亲人大概相似的“音容笑貌”就是法尘,法尘简单地说,就是心中的影像。六尘的“尘”,含有染污的意思,六尘能染污人们的“心”,使之不能清静,故名为“尘”。
六识,也就是五蕴的识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尘、六识的所包含的每一种法,都有不同的差别和功能,各称为一界,合起来总计有十八种不同的差别功能作用,称为“十八界”。
十八界法中的六根与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包括: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合起来称为十二处。十二处之六根能接触六尘,即眼睛接触外色,耳朵接触声波,鼻子接触气味,舌头接触食物,身体接触外物,意根接触法尘,经过接触,色、声、香、味、触、法,进入了人们的心中,这个过程称为六入(六入的原理极为复杂,这里只是简说)。
六尘经过与六根的六入,识蕴的六识就出生了,《阿含经》云:“眼(眼根)色(色尘)因缘眼识生……意(意根)法(法尘)因缘意识生。”六识一旦出生,人们便能感受苦乐——产生受蕴,于是就会有种种想、思——产生想蕴,想蕴产生以后,就会有欢喜厌恶的心理活动,有各种避苦求乐的行为——产生行蕴,于是有情众生的五蕴“我”就具足了,“我”具足了,便有“我”的生死轮回。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简称为“蕴、处、界”,也称为三科。佛教施设“蕴、处、界”三科,是为了破除有情众生所执的“我”。
从十八界法的角度来说,凡夫众生所认为的“我”,就是由十八界法的六根与六识组成的,由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五根组成的人的色身,具有见闻觉知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再加上处处作主的意根末那识,组成了人的“心”,这七识心都是会断灭的心,故称为“妄心”。相对妄心的无常性,以第八识阿赖耶识心体的不生不灭,故称之为“真心”(究竟的真心是佛的第八识无垢识)。
&“色身”,再加上七识心的“妄心”,就构成了众生“我”的全部。人们通过“身”与“妄心”的和合运作,就能够完成认知、感受苦乐进行思想、采取行动。有情众生不知道“我”的虚幻性,在无明的作用下,总以为“我”是真实存在的法,所以才会有种种颠倒错乱的想法和行为。众生实在不明白自己生生世世所执着的“我”的真相。
众生感觉到“我”的“存在”以后,又以虚幻的“我”为基点,把三界万法,区分为“我”与“我所”。五蕴就是“我”,“我”以外的一切法,被“我”所认知、所感受、所支配的一切事物、对象,都成为“我所”,于是,有情众生就在我所中贪着财、色、名、利等,而导致了生死轮回。(注释:其实,众生将五蕴认为是“我”的情况是很复杂的,有人将五蕴的整体当成是“我”,有人将五蕴的某一蕴当成我,其余诸蕴当成我所,如《杂阿含经》(109)经所说,将色身(色蕴)当成是“我”,将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当成是“我所”,因此产生了“色是我、色异我、我在色、色在我”四种情况,这里就不一一详说。)
人类的一切,包括饮食、男女、政治、经济、科技、医疗、文化、外道的宗教等等一切,无非是在今生来世,能让这个色身长寿,让这个“心”不停地觉受快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真所谓千方百计,甚至是弱肉强食、残害生灵,也在所不惜!人们以为色身是“我”,以为觉知心是“我”,故担心色身坏灭,害怕觉知心断灭,害怕“我”死后就是断灭空,故非常恐惧死亡——恐惧这一世的“我”消失。因此,人们活着就是为了“我”——满足“我”;想尽一切方法,不让“我”消失——延续“我”。人们不知道其实自己所执着的“我”是虚幻的,是一种错觉。为了这种虚幻、错觉,生生世世成为“我”的奴隶,如夸父追日而失去了生命一样,其实所追逐的不过是一个影子罢了。
2、外道所认为的“神我”
对于什么是“我”,佛教以外的外道(泛指佛教以外的各种宗教),还有一种“神我论”的观点。这种外道,虽然不将人的身心认为是“我”,但是,他们却认为人的色身之内,另有一个常不坏的“神我”(或者是“灵魂”)住在色身中,就像油在芝麻中一样,此常不坏的“神我”(灵魂),具有灵性,能够主宰人的一切身心活动。此种外道,认为轮回的主体就是“神我”(灵魂),并以为经过行善、苦行、禅定等修行,将恶业消除,那么人死后“神我”(灵魂)就可以摆脱肉体的束缚,返回到大梵天、天堂中去常乐不死。
外道所说的“神我论”(灵魂),是以虚构的“神我”(灵魂)来代替五蕴“我”的功能,也是不如理思维的邪见。
(二)、我见、我执
我见,《大乘义章》卷六云:
“言身见者,亦名我见。五阴(五蕴)名身,身中见我,取执分别,从其所迷故,名身见。以见我故,从其所立,亦名我见。”
因此,我见就是因为有情众生“迷”——没有觉悟,不知道无我的正理,不知道自己的身心活动,其实都是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以及第八识阿赖耶识互相作用而产生受蕴、想蕴、行蕴的结果,错误地以为是有一个“我”,具有“六根、六尘、六识以及阿赖耶识”的功能作用,以为人的身心活动都是由“我”来完成的,都是由“我”来领纳各种苦受、乐受、境界等等。人们完成认知、感受、思考以及各种行为,其实都是“六根、六尘、六识以及阿赖耶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并没有一个“我”参与其中。有情众生因为不知道这个原理,当然更不可能现前观察“根、尘、识”合和运作的过程,故于五蕴身中见“我”,以为有“我”在看,以为有一个“我”在说话、做事,在思考,在感受苦乐,并执着“我”,舍不得让“我”消失,由此“取执分别,从其所迷”,而沉溺于生死轮回之中。
我见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有情存有的无明,不知不证无我正理,而使得有情产生错误的认知,于五蕴身中见我。譬如,人在昏暗的角落,看见一团绳子,以为是一条蛇,害怕得要死。本来绳子不是蛇,因为昏暗,误以为绳子是蛇。绳子表示“五蕴”,昏暗表示“无明”——有情不明白无我的道理,蛇是指人们经过错误的认知所产生的“我”,本来是一段绳子(五蕴),本来没有蛇(我)的,可是因为昏暗(无明),错误地将绳子(五蕴)当成是蛇(我),以为绳子(五蕴)是蛇(我)。可见,蛇(我)不是真实存在的,是因为昏暗(无明),让人产生了错觉,才会认为蛇(我)是存在的。因此,我见是有情众生基于虚妄的认知,而产生出来的。
我见,是由有情众生的意识心不如理思维所产生的一种错误见解,无始劫以来,有情众生的这种错误见解就一直存在。此我见,要在薰习佛法的正知正见以后,经过深入观察以后,确认五蕴里面没有常不坏的“我”以后,才能断除,我见断除了,就是二乘佛法的见道,就是证得解脱道的初果,在大乘佛法里面,一般要在六住位才能断除我见。
我执,《成唯识论》卷一云:
“然诸我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我执),二者、分别(我执)。(1)俱生我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我执。此俱生我执复有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起自心相,执为实我;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五取蕴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我;此二(种)我执,细故难断,要于见道后的修道位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方能除灭。(2)分别我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我执,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分别我执复有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处界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二、缘邪教所说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此二(种)我执,粗故易断,初见道时,观一切法法空真如,即能除灭。”
这一段有关我执的内容,很深奥,简单地来说:“执”,就是执取、坚定地认为、执著而不舍的意思;我执是指有情众生的意根末那识恒执“我”是真实存在的。由于有情众生的末那识,能往来三世而不断灭,每一世的意识心都以“我见”来薰习末那识,末那识经过无始劫以来“我见”的熏习,一直就接受并坚执此一错误的观点为正确;再者,末那识恒内执阿赖耶识的体性为我用——以为阿赖耶识的功能是自己具有的功能,因此,使得意根末那识,认为自己是真实的,不肯放弃对自我的执着,不想让“自我”消失,于是生生世世末那识不断不坏,故有众生的生死轮回。
我执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别人教导就存在的,例如:幼儿因为俱生我执的缘故,执着我、我的(我所),不容许别的小孩子玩他的玩具,父母如果亲近别人家的孩子,幼儿也会流露出嫉妒心理和行为,没有人教他,他生下来就会执着“我”与“我所”。因此,有情众生的我执是极为顽固的,很难断除的。
解脱道的修证,在断我见后尚须断我执,我执断除了,生死轮回就解脱了,就证得解脱果了,修习大乘成佛之道的菩萨一般要八地以上的菩萨才会断尽我执,修二乘解脱道的声闻人,断尽我执,就是阿罗汉了。舍报之前,名有余涅盘,舍报后,灰身灭智,名无余涅盘。
有情众生,将五蕴妄执为“我”以后,再以虚妄的“我”为基点,将六尘万法划分为我与我所。
《大智度论》卷三十一云:“‘我’是一切诸烦恼根本,先执五众(五蕴之身),为‘我’,然后执外物为‘我所’。”有情众生为了满足虚妄的“我”的贪着,就不停地在追逐、制造我所,并在我所中起种种颠倒错乱的行为,由此产生了无量无边的烦恼。
什么是烦恼?《大智度论》卷七云:“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 唯识述记一本曰:‘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 凡是能扰乱有情众生的身心,使之心烦意乱的事情,都叫做烦恼,烦恼能障碍智慧,使得有情众生沉沦生死轮回。以下主要是讲二乘解脱道所断的烦恼。
有情众生的根本烦恼有六个:贪、嗔、痴、慢、疑、恶见,其中恶见又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因此,六根本烦恼又可以细分为十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以下简单的来说明十根本烦恼的含义:
(一)、贪
贪,就是贪爱、贪染、贪着的意思。《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九云:“于诸境界、深起耽著;说名为贪。”也就是说,对于自己喜欢的事物、境界,没有得到的,一心想要得到;已经得到的,想要一直保持占有,舍不得放弃。众生贪着的对象一般是五欲:
1、&& 色欲,是指喜欢俊男靓女、钱财宝物、精致的用品等。
2、&& 声欲,是指喜欢男女歌咏、戏曲音乐等。
3、香欲,是指喜欢男女身上的香味,以及其他一些好嗅的气味。
4、味欲,是指喜欢种种精美饮食的滋味等。
5、触欲,是指喜欢男女身体的柔软细滑,以及与身体接触时,能引起身心愉悦的事物等。
五欲中,欲界众生第一贪着的是触欲,触欲之一的淫欲以触为乐,是人类最大的执着,《圆觉经》讲:“一切众生,皆因淫欲以正性命。”欲界世间如果没有淫欲就没有众生。消除淫欲很难,要修到三果才能断除。
五欲是人之所贪,人们在五欲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身心苦恼,求之不已,得到满足以后,如火上浇油,欲望增胜,不能舍离。贪着五欲,能使人沉迷,不觉轮回之苦,难以出离,故《智度论》云:“五欲名华箭,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因此,学佛人应自觉地断除五欲之贪,但是佛子在没有解脱成佛以前,对于贪求佛法精进修行之“贪”不须断除,佛陀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中对大慧菩萨说,佛子要断除的是对于世间五欲的贪求,“非趣涅盘贪断”,亦即佛法之贪不应断,因为精进求法修法,能使人早日解脱成佛。但学佛人贪着定境,不乐修慧,因贪着定中境界而失正念,成为邪定,这种贪需要摒弃。
佛教所说的五欲,也可以概括为世间人们通常所说的“财、色、名、食、睡”,不再一一赘述。
(二)、嗔
嗔,就是恼怒、嗔恨的意思。《成唯识论》卷六云:“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谓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不善性故。”嗔,是指众生对他看不顺眼的有情众生,对不顺心的境界,或者对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见解,而生起恼怒嗔恨甚至想要伤害对方的心行。嗔恨能障圣道,故《华严云》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对于学佛得人来说,嗔恨心的危害甚于贪着五欲,《决定毗尼经》曰:‘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嗔恚,以违害大慈莫过此故。’,因此嗔心,有害于慈悲心,能断佛种性,嗔恨还能断除自己和有情众生的善缘,;嗔恨是火,能烧尽一切功德,《遗教经》曰:“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大乘佛子为度众生,需要勤积福德资粮,广结善缘,当于一切境上,断除嗔恨心,故寒山菩萨诗曰:“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三)痴。
痴,就是愚痴、没有智慧的意思。唯识论六曰:‘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俱舍论》四曰:‘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因此,佛教所说的“痴”烦恼,不是说人痴呆,而是指有情众生不明白佛教的正理,没有出世间的智慧,而贪着五欲造业,堕入生死轮回之中。
贪、嗔、痴三根本烦恼,通摄三界一切烦恼,犹如毒蛇,能害众生,故被称为三毒。《涅槃经》曰:‘毒中之毒无过三毒。’
(四)慢。
慢,就是娇慢、轻慢的意思。《瑜伽师地论》卷八云:“慢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外及内、高下、胜劣,若分别不分别高举为体。”概括地说,“慢”,是指有情不随善知识学习佛法,在将自己和他人所具有的——性别、容貌、身份、权势、财富、才智、佛法的知见证量……等等方面进行比较的时候,不能如理地思维,错误地判断了自己和他人的优劣,由此产生自大或自卑的心理。“慢”可略分为两种:高慢、卑慢。高慢,是指有情众生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比他人优胜,而轻视、轻慢他人;卑慢,是指有情觉得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自卑心理,自己看不起自己。“慢”还可以细分为七种:
1、慢,是指自己不比他人优胜,却自认为优胜于对方,或者以自己能取得和他人同等的条件地位等而产生自大、轻慢对方的心理。
2、过慢,是指自己和他人有着同等的条件地位等,却自认为优胜于对方而产生自大、轻慢对方的心理;或者是自己明明优胜于他人,却认为自己和对方差别不大,因而产生自卑心理。
3、慢过慢,是指自己的条件地位等,明显地优越于他人,因而产生自大、轻慢对方的心理。
4、我慢,是指以为自己的性别、容貌、聪明才智、身心健康、行动敏捷等方面优越于他人,因而产生自大、轻慢他人的心理。
5、增上慢,是指对于世间法,并没有多少高明之处,却自认为高明;对于殊胜的佛法,并没有多少实证,确自认为很有证量,因而产生自大、轻慢他人的心理。
6、卑慢,是指自己的条件身份等并不比他人差多少,却自认为自己差的很多,因而产生自卑心理。
7、邪慢,是指自己没有德行,却自认为有德行,因此产生轻慢他人的心理,即使面对真正尊贵、有德行的人,也不尊敬,态度很傲慢。
“慢”,能让有情去追逐世间的五欲,广行不善,以达到超越他人的目的;能增加有情的争胜心、嗔恨心;能断学佛人和善知识的缘分,由此能招未来世的种种苦。
(五)、疑
“疑”,是怀疑、犹豫的意思。《成唯识论》卷六云:“云何为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疑”,是指对于佛教所说的理论、事修,持有怀疑态度,不能完全地信受。“疑”有二种:一者疑事,如怀疑佛陀的存在,怀疑禅宗的开悟,不信人可以证得禅定等;二者疑理,怀疑佛教解脱成佛的理论的正确性。“疑”,能使有情众生不信三宝,作种种业,流浪生死。
佛子学佛应当信根坚固,边学佛边起疑的效果肯定不会好的,例如念佛人怀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存在的,舍报以后,会往生到极乐世界边地的“疑城胎宫”,五百岁不得闻三宝之名。
但凡没有亲证的事理,有情众生都会有所怀疑,适度的“怀疑”,可以引发有情探究实相的激情。因此,适度的存疑是合适的,关键要去求证。
(六)恶见
 恶见,也就是不正确的见解。《成唯识论》卷六蕴:“云何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因此佛教所说的“慢”,是指有情不明白佛教所说的正理,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产生颠倒错误的见解,将无常视为常,将常视为无常,将无我视为我,将正确的视为错误的,将错误的视为正确的等等,这些错误的见解,能使人沉沦苦海,不能自拔。恶见可以分为五种: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略述如下:
1、萨迦耶见,又名身见、我见,是指有情执因缘和合之五蕴为我、我所,我见是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基础。我见,上文已详述。
2、边见,是指有情在我见的基础上,对于有情死后的来世情况,在见解认识上,落入“断”或“常”的某一边。
边见分为两种:断见、常见,分别略述如下:
(1)断见,是指有情不明佛法正理,认为人死了,色身毁坏,见闻知觉的心消失以后,没有阿赖耶识携带过去世的业种去到来世,并由阿赖耶识再变生出新的生命,来承担过去世的业报,是名断见。当今之持唯物主义观点者即是典型的断灭见者,他们认为人就是一世,没有来世,人死如灯灭。佛门之中,也有断见论者,他们虽然不否认人死后有来世,但是他们否定阿赖耶识作为轮回的主体识,认为没有阿赖耶识携带业种往来三世,成为佛门断见外道论者。
(2)常见,是指有情不明佛法正理,认为人死后,虽然这一世的色身已经毁坏,但是见闻知觉能分析思考的“心”——意识不会消失,可以去到后世,来世的见闻知觉心和这一世的见闻知觉心是同一个,是名常见。其实见闻知觉心,是因缘所生法,只有一生,不能去到来世,这一世的“我”死后,来世的“我”又会有一个全新的不同于前世的见闻知觉心。所以常见论者的观点是错误的。民间信仰者,认为每人都有一个常不坏的灵魂,人死后灵魂可以去到来世,这一世和来世的灵魂是同一个,这是典型的常见外道。
佛门也有这样常见论者,他们也认为这一世能思考能见闻知觉的“心”——意识,是轮回的主体识,能往来三世,成为佛门中的常见外道者。
《成唯识论》卷云:“邪见,谓谤因果作用实事,及非四见诸余邪执。”邪见,是指有情不明佛法正理,认为没有因果报应——行善不得善报、作恶不得恶报;或认为世间没有佛陀、阿罗汉,没有解脱道、菩萨道;或者认为修外道法可以解脱等。亦即恶见中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没有包含的不正确的见解,都可以称为邪见。
《唯识论》卷六云:“见取(见),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斗诤所依为业。”见取见,是指有情不明佛法正理,执著自己的错误的成见,以为自己的见解最胜妙清净,欲以己见降服他人,而不反观自己的见解有无过失,是名见取见。
见取见是引起争辩的原因,佛子当要断除。
5、戒禁取见
戒禁取见,是指凡夫外道,因为不明佛教戒律正理,对于戒律产生错误的见解,并依此错误的见解而设立戒条,以为只要遵守这些邪谬的戒条,就可以解脱生天,譬如外道所持的水戒、火戒、牛戒、裸身戒、常坐不卧戒等。
十根本烦恼又称为“十使”,“使”即驱使的意思,“十使”能驱使有情众生在三界中生死轮回。
十使中的“贪、嗔、痴、慢、疑”,这五使是因为有情众生贪爱三界的种种法,迷而不觉而引发的烦恼,故又称为思惑。思惑的五使,是有情众生无始劫以来贪着世间五欲所形成的烦恼,习气坚固,难以断除,故又名五钝使。因此,思惑是修所断烦恼,断除思惑的五钝使,须要行者长期历缘对境地精进修行,才能次第断除。
十使中,恶见所属之五使: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是有情众生因为无明,对于生命的真相产生了错误见解而引发的烦恼,所以又称为“见惑”。见惑是见所断惑,相对思惑来说更容易断除。在解脱道见道位断除我见以后,其余见惑(恶见)所属之“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也就随之断除了。恶见所属五使于见道位即断,不须在断除我见以后,长时间修道才能断除,故名为利,因此恶见的五使又称为“五利使”。
佛教除了十使以外,还有九结、五盖的说法。
九结,结者系缚的意思。谓一切众生,因为无明,造作诸业,而为众苦系缚,流转三界,不能出离。九结包括:
爱结(贪爱)、恚结(嗔恨)、慢结(憍慢)、痴结(无明)、疑结(疑正法)、见结(身见边见邪见等)、取结(见取见及戒禁取戒)、悭结(悭惜财物)、嫉结(嫉妒他人)。
五盖,盖就是盖覆的意思。五盖,是指有情众生,被“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盖”覆盖心智,令起无明,是有情不能解脱生死轮回。五盖中的贪欲盖、嗔恚盖、疑盖,即是上述之十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疑。睡眠盖,是指有情众生,在睡眠之中,心智昏昧,由此导致禅定、善法不能生发。掉悔盖,“掉”是指在有情在修习禅定或者专心思维佛法的时候,生起了和修行无关的邪心杂念;“悔”是指有情在“掉”后,心中又开始忧恼悔恨。掉悔盖覆盖心智,导致禅定、善法不能发生。  
烦恼的产生,来源于有情众生的我见、我执,也就是来源于一念无明。《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由我执而产生无量无边的烦恼,能障碍有情众生走向涅槃,是修正佛法所应当断除的。
《俱舍论》卷二十九云:“由我执力,诸烦恼生。三有轮回,无容解脱。”因此导致有情众生生死轮回的主要原因有:无明、我见、我执、烦恼等,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见、我执,我见、我执断除了,无明就断除了,烦恼也就断尽了,这是阿罗汉所证的有余涅槃的境界。
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讲,所有的烦恼分为两种:一者起烦恼,二者上烦恼。
起烦恼也就是上述的十根本烦恼,如果详述则有一百种之多,如《成唯识论》就说有一百二十八种,都属于起烦恼所包含的范围。起烦恼能障碍有情众生产生出世间的智慧,障碍有情众生解脱生死轮回,故亦名烦恼障。烦恼障是大小乘佛教的行者都要断除的。
上烦恼,是指有情众生因为不明白法界的实相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当有情心中起疑,想要探究法界万法的真实相,想要了解万法是从哪里来的?想要了解万法的根源是什么?想要证知万法的实相是什么?想要了知法界的真实体性是什么?因为无法证得诸法实相或者无法具足了知而心生的烦恼,就是上烦恼。上烦恼不同于起烦恼,上烦恼不是属于三界的贪嗔痴等烦恼,不障碍解脱,上烦恼是大乘的佛菩萨所要断除的烦恼。
上烦恼来源于无始无明,在有情开始探究诸法的实相是什么的时候,才开始相应。从无始劫以来,众生所想的唯有:“如何才能不再轮回生死?如何才可以免受世间的生死苦?”从来没有想过法界的真实相是什么?乃至成为阿罗汉了,还是不曾有上烦恼。《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谓“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因为众生的心从来不曾跟上烦恼相应过,故上烦恼之无明称为无始无明。大乘的佛子,在参禅开悟见道,证得阿赖耶识的时候,才初次打破无始无明,只有到了佛地,才能断尽无始无明。
无始无明能障碍佛子修行成佛,故无始无明又称为所知障。有很多大师误会所知障,他们认为:“学人过于偏重理论学习,不注重实修,因所知太多而障碍修道名为所知障。”其实所知障的意思是说:“对于法界实相的体性无所知,因此而障碍成佛之法道。”所以无始无明又叫做所知障。
一念无明所产生的困惑,为见惑、思惑,无始无明所产生的困惑,称为尘沙惑。
四、有情众生生死轮回的过程及其原理。
要说明有情众生的生死轮回过程,有必要了解佛教的时空观
(一)、佛教的时间观
佛教的时间观,是指佛教对于时间的认知。关于时间,《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二,弥勒菩萨云:
“复次云何时?谓由日轮出没增上力故,安立显示时节差别;又由诸行生灭增上力故,安立显示世位差别,总名为时。”
因此,时间是依据三界“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相续与变异——如产生、成长、壮大、衰败、毁坏而建立的法,人们将事物的出生、成长、灭亡的过程,称之为时间。因此时间不能离开法——世间具体的事物而存在的,离开具体的法,是没有一个时间的实体存在,人们无法把时间从甲地带到乙地。历史上有一种外道,认为时间是一切法产生、灭亡的根本因,这是不对的。
故《中论》“观时品”说:
“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
《中论》“观去来品”还说:
“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
所以,时间是依据具体的事物及其因果流变所幻现出来的一种形态,有具体事物存在,有事物的前后变异,即有时间前后延续的现象。
《杂集论》卷二云:
“时者:谓于因果相续流转,假立为时。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续转故。若此因果、已生,已灭;立过去时。此若未生;立未来时。已生未灭;立现在时。”
时间的划分也是建立法,是依具体存在的事物的变异——运动建立的法,如: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一周称为一年,月球绕地球转一周称为一月,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将一天等分为24份,每一份为一小时等等。这样的建立,是人类为了计算而假设的。
佛教的计时单位,《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二作了如下划分:
“此时差别、复有多种。谓时、年、月、半月、昼夜、刹那、腊缚、牟呼栗多等位,及与过去、未来、现在。”
佛教的计时单位,最小的单位是刹那,最大的单位是劫,其他还有年、月、腊缚、牟呼栗多等。刹那是最小的时间计量单位,其余时间单位都是由刹那累计而来,对于刹那的定义,一种是从色身的行为上定义的,如《俱舍云》卷十二云: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还有一种是从“心行”来定义的,如《仁王》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佛教对于计时,还有一种笼统的方法,概括为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佛教不同的计时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参考《俱舍论》:
一弹指之间,包含六十五个刹那,一百二十个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粟多,三十牟呼粟多为一昼夜(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个月为一年,一劫包含一千六百八十万年,这样的劫被称为是一个小劫,二十小劫,共约三亿三千六百万年,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共约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称为一个大劫。(旧译一个大劫包括四个中劫,新译一个大劫包括八十中劫。以上是纯依经论的文字所作的推算,然而圣意难知,不敢说绝对正确。)
关于时间,佛教还有两种概念,一为无始,二为阿僧祗劫。
无始,是说有情众生及其生活的宇宙器世间的存在,是没有开始的,从无限久远的,无限长的时劫以来,就有众生存在、生活着、在六道里面轮回,除非随佛修学佛法解脱生死,否则就这样一直轮回下去。如果有初始,则初始的时候是没有“因”的存在的,承认初始的存在,就成为“无因论”了,这和一切有为法皆是因缘所生的事实是矛盾的。 
阿僧祇劫通常又称无量数劫,一个阿僧祗劫,包含了无数个“劫”,说为“无数、无量”,是指其数目之大,远超过天文学家所用的数字,完全无法想象。虽然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长的难以想象,但是,毕竟是有起点和终点的,最终还是可以过得完的。有情众生从初发成佛之心,到修行成佛,得要经过三个大的阿僧祗劫,所以成佛很难。
时劫的长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世界,时劫的长短是不同的,如:《显无边佛土功德经》记载:人类所住的娑婆世界一劫的时间,仅仅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一昼夜(一天);而极乐世界的一劫,相当于袈裟幢世界的一昼夜;袈裟幢世界一劫,相当于不退轮音世界的一昼夜……。也就是说:人类所住的娑婆世界经过了一个劫的时间,在极乐世界才算过了一天。
(二)、佛教的空间观
佛教的空间观,是指佛教对空间,对世界(宇宙器世间)的认知。
1、虚空(空间)
《中论》“观六种品”,龙树菩萨云:
“何以故无色处名虚空相?色是作法无常,若色未生,未生则无灭,尔时无虚空相。因色故有无色处,无色处名虚空相。”
“观六种品”中所说的“色”,含有物体的意思。“因色故有无色处,无色处名虚空相”,是说“色”(物体)的边缘、边际,没有“色”的地方所显示的“空无所有”的相状,就叫作“虚空”(空间)。虚空(空间)不能离开色法(物体)而存在,虚空(空间)是依色法(物体)而显示出来的法——是建立法,虚空(空间)不能离开色法而独立存在,人们无法将一部分虚空(空间)从甲地带到乙地。现代人一般把依大的物体,比如依星球、天体所显示的广袤的空间,称为虚空,依较小的物体,比如建筑物、箱体所显示的虚空,称为空间,二者的性质没有差别的。
虚空(空间)是色法所显示的法,不是实有的法,因此,虚空(空间)的“本身”就没有边际,没有变异生灭,没有作用,世界无量,虚空也无量。通常人们以为先有虚空(空间),才有虚空(空间)所容纳的物,这是颠倒的见解,譬如:建造房子,房屋建成以后,依墙体的内里所显示的“空无”,才称房子的空间。
有所谓虚空外道者,以为虚空(或者虚空中的能量)创造了世界以及有情众生,以为虚空是一切法的本源,这是一种邪见。
2、世界及有情
世界,时间的迁流,过去、现在、未来称为“世”;东西南北上下的界限称为“界”,合起来就是“世界”。世界泛指具有时间和空间,供有情众生生活居住的国土。每一个世界,都包括器世间和生活在那里的众生。器世间就是指可供有情生活居住的国土,包括大地、空气、山川、河流、草木等等。众生,唐代以后的新译为“有情”。《杂阿含经》卷六云:
“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白佛言:‘世尊,所谓众生者,云何名为众生?’佛告罗陀:‘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
《杂阿含经》卷四十五云:
“诸阴(五蕴)因缘合,假名为‘众生’。”
《大智度论》卷35亦如是说:
“于五众(五蕴)中我我所心起故名为我,五众和合中生故名为众生;”
因此,众生其实就是“我”的总称,是一个集合或综合的概念。
有的人以为凡是有生命的,就是众生,基于这个认识,因为植物也有生命,也有出生、成长、死亡的过程,就以为植物也是众生。佛教所说的有情众生,一般是指具有色身和与色身相应的心识,能够完成身体、心理活动的生灵。植物是有情众生依共业,由有情众生的阿赖耶识共同化现出来的,因此,植物只有“身体”,没有心识,没有精神、心理活动,属于无情物,是无情生,不是佛教所说的有情众生。有情众生在器世间,依自身所作的善恶业,各在三界六道中轮回不息。
3、三千大千世界
宇宙中的世界,无量无边,世界又有大、中、小之分。在佛教来说,一尊化身佛教化的世界,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又由分别由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组成的。每一个小世界的结构都是一样的。那么一个小世界的范围到底有多大?我们人类今天所居住的地球或太阳系算一个小世界吗?依俱舍论和兴慈法师《二课合解》的解释,其一个小世界的安立之相是这样的:在上一轮回成住坏空的空劫即将结束时,由欲往此界受报众生之业力之故,于空空如也之虚空中起大风轮,于风轮上而持水轮、以众生业力故水大不流散、如食未消不堕熟脏,水轮上复持金轮、如熟乳生膏而浮于面,金轮之上即大地、大地之上满中咸海,地边周匝有斫迦罗山、此曰轮围、又名铁围山,此山环绕地边如外城、围匝咸海。海之极中有七重金山与七重香水海次第相间围绕、如七重城堑,七重内心有须弥山卓然孤耸、高八万四千由旬,上下大而半山小、其宽处纵广八万四千由旬,七金山外即大咸海、瀰涟四围,须弥山东咸海中有东胜神洲、南咸海中有南瞻部洲、西咸海中有西牛贺洲、北咸海中有北俱卢洲、每洲傍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又自须弥山脚上升一万由旬有坚手天住、又上升一万由旬有持华鬃天住、又升一万由旬有常放逸天住、此三天皆绕山环列而住、皆是夜叉、鬼神、其福如天,又升一万由旬即山半、乃四天王天依山四面各各而住、日月星宿日夜行绕四方、虽依空而转亦与之相平,又升四万二千由旬至须弥山顶即三十三天住、最中间即忉利天、天主名释提桓因、俗名玉皇大帝是也,前之四天皆地居天、依须弥山而住故,从此再上是空居诸天,皆依云而住,盖自忉利天初升十六万由旬名夜摩天、再升三十二万由旬名兜率天,又升六十四万由旬名化乐天,又升一百二十八万由旬名他化自在天,此四空居天并下忉利四王共六天下至风轮、总名欲界,以有男女情欲故。又自他化自在天再上升二百五十六万由旬即是色界初禅天,如是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共十八天之间之向上距离皆倍倍而增,又自四禅第九色究竟天又倍增之上升即无色界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此四天间之距离重倍递增,如是三界总共二十八天。毗曇论上佛言:从色究竟天放一大石,经六万五千五百三十五年、中间无障碍才至阎浮地,无色界天重倍在外,如是三界天下及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是名三界六道。又须弥山,又称为妙高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树林郁茂、香气远闻、乃多诸圣贤天人、福德神众夜叉等住处、各有宝宫殿,其山下山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须弥山的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如柱独立,半山缩小,如缩腰鼓磉,须弥山的山根处向外有七重金山,分别是双持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障碍山、持地山,七重山高低不等,多是圣贤神鬼所住,每一重金山之间都有香水海环绕。各海中皆有优钵罗花、钵头摩花等遍覆其上。在第七重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的四方分布着四大部洲,咸海之外有还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处在南瞻部洲。南瞻部洲的地下是八大地狱。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是金轮,金轮下面是水轮,水轮下面是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这样以须弥山为中心,下至风轮,上至初禅天,为一个小世界,初禅天所覆;积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为二禅天覆;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覆;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覆。婆沙云:初禅广如四天下、二禅广如小千界、三禅广如中千界、四禅广如大千界,又地轮之下、金水风轮各遍大千故也。四禅天所覆及四禅天以上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称为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周匝成败,众生所居,为一佛刹,是一尊化身佛所教化的世界。
人类所处的银河系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名娑婆世界,教主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的西面是极乐世界,教主是阿弥佗佛。现代人类所说的世界仅仅是指地球,从现代科学的认识来看,地球只不过是广袤的银河系的一粒微尘罢了。
根据六道众生所生活的器世间的不同,六道众生又可以再细分为“二十五有”。二十五有是指欲界的四趣有(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四大部洲有(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欲界的六天有(四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的初禅有,大梵天有,二禅有,三禅有,四禅有,无想天有,五不还天有,无色界的四天有,总计二十五有。此二十五有的“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区分二十五“有”,是为了说明,此“有”,都是暂有,都是无常生灭的法,都是假有、幻有。
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中四禅天以下,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又回归到无的生灭循环过程。这个循环过程,就是佛教所说的“成劫、住劫、坏劫、空劫”。
当上一个届轮回进入空劫的时候,本三千大千世界四禅天以下尽是暗无天日的虚空。空劫经过20个中劫以后(亦有经论谓空劫等各是一个中劫者),就到了成劫。成劫之初(劫初),由众生的业力,虚空中便有风起,逐渐形成风轮、水轮、金轮,并有大梵天最初形成,其后,其余诸天、须弥山、内外海、四大部洲、地狱等器世间次第形成。最初出生在大梵天的众生就是大梵天的天王尸弃,随后其余诸天、四大部洲人类、饿鬼、阿修罗等众生相继出现,等地狱出现第一个有情时,成劫的20个中劫,就满了。进而转入住劫。住劫,也有20个中劫组成。每一个中劫,又包含20个小劫。一小劫之时间极长,如此计算:从人寿十岁初始,每一百年增寿一岁起算,如是渐增至人寿八万四千岁,名为增劫;再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起算,每百年减寿一岁;递减至人寿十岁便死,名为减劫。如是一个增劫、一个减劫,各是半个小劫,合一个减劫一个增劫,就是一个小劫。减劫至人寿十岁时,生女五岁出嫁,十岁便死,彼时无有蔗糖糕饼等物;增劫至人寿八万四千岁时,生女五百岁时才会出嫁,那时的世界安乐富足。
住劫中,各个减劫的末期会有饥馑劫、疾疫劫、刀兵劫出现,称为小三灾。饥馑劫出现在人寿三十岁的时候,由于人心贪得无厌,致使万物不生,饿死许多众生,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得度过灾年;疾疫劫出现在人寿二十岁的时候,由于人心险恶,导致瘟疫流行,死人不少,经七月七日七夜,才得以度过;刀兵劫出现在人寿十岁的时候,由于人心狠毒,致使芦苇都可当作利刀杀人,人类经过七日的相互残杀,所剩无几了。
住劫经20个中劫后,坏劫来临。坏劫来临时,先是火灾,空中出现7个太阳,灼热形成大火,使色界初禅天、欲界六欲天至地狱之有情世界悉成灰烬,此中有情各随其业因或生于二禅以上,或移于他界,至不留一人开始。其后又有水灾,第二禅天悉被浸没,二禅天的有情或修三禅或往生到其他世界。最后,出现风灾,第三禅天悉因风吹而飘散。此火、水、风三大灾亦称劫灾,然仅破坏至色界第三禅天,第四禅天以上则不受影响。坏劫以后,进入空劫,三禅天以下,一无所有,唯大黑暗,如此经过20个中劫,名为空劫。
一个大劫,包括此“成、住、坏、空”四劫。人类过去所经历的大劫叫庄严劫,未来的大劫叫星宿劫,现在所处的大劫是贤劫。过去、现在、未来的每一个大劫,都会有一千佛出世。人类现在所处的是贤劫,也是如此有千佛出世。
据《佛祖统纪》卷三十勘考诸经论:诸佛出现于减劫,增劫佛不出现。人类在减劫,从人寿八万岁,渐减乃至寿百岁的阶段,才会才有佛出世,因为增劫人们过于快乐,难以发起出离心,而人的寿命如果低于百岁,福报太差,就不适合闻法学佛。
本住劫阶段的第九小劫,当人寿减至五万岁时,第一佛拘留孙佛出世;减至四万岁时,第二佛拘那含牟尼佛出世;减至二万岁时,第三佛迦叶佛出世;减至一百岁时,第四佛释迦牟尼佛出世。现时,人类正处在第九小劫的减劫中。第十小劫的减劫中,当人寿从八万四千岁减至八万岁时,第五佛弥勒佛出世;第十五小劫,于减劫中,第六佛师子佛乃至欲乐佛,共计有九百九十四佛相继出世。第二十小劫的减劫中,楼至佛出世,这是贤劫的第一千尊佛,也是最后的一佛。
4、四大极微
每一个世界,包括器世间和众生世间。那么构成器世间和有情的色身的最小微粒是什么呢?依佛教的认知来说,构成器世间、众生的色身的基本元素是“四大种”——地、火、水、风。其中,地大种,是指器世间的物质中,具有坚硬性质的元素;水大种,是指器世间的物质中,具有湿润性质的元素;火大种,是指器世间的物质中,具有温热性质的元素;风大种,是指器世间的物质中,像空气一样具有流动性质的元素。四大种,简称四大,一切色法,包括器世间、一切有情的色身都是由此四大所组成。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水大;温度暖气是火大;呼吸是风大。由于四大遍及于一切色(物质)现象之中,所以现代科学所说的物质,佛经称之为“四大种所造诸色”。
组成四大种的最小微粒,佛教称为“极微”,旧译“邻虚尘”。此四大种之极微,皆是圆形,类似现代科学所说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关于极微的体积大小,《俱舍论》卷十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七极微为一微量,七微量为一金尘,七金尘为一水尘、七水尘为一兔毛尘,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七羊毛尘为一牛毛尘,七牛毛尘为一隙尘,七隙尘为一虮,七虮为一虱,七虱为一麦,七麦为一指节,三指节为一指,二十四指横布为肘,竖积四肘为弓,竖积五百弓为一俱卢舍,一俱卢舍许是从村至阿练若(阿练若又译为阿兰若,指离开市井的安静处,后代指寺院)的路程,八俱卢舍为一踰缮那(踰缮那,旧译为“由旬”,一由旬据推算,大约是四十里许)。
极微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极微不可再分,再分下去就是虚空了。佛教概说极微——邻虚尘与现代物理学所说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基本粒子不尽相同,
佛法所说的邻虚尘牵涉虚空与四大极微边际,也牵涉到本识阿赖耶识心与物质互相间的关系,不只是单纯的物质色法,故二者不尽相同。
四大极微本来不生,亦永不灭,但是它们的存在方式可以改变。类似科学所说的“能量不灭定律”——能量不会消失,可以从一种形式变成另外一种形式。四大种之极微虽然不生不灭,但是四大极微并不是外于根本心阿赖耶识存在的法。四大极微,是有情众生的本心阿赖耶识所变现出来的法,是依有情众生的本心而具有常住不坏性,本心阿赖耶识常住不灭,故所变现出来的四大极微也是常住不灭,因此可以不断的被无量劫中流转的众生所摄取,来制造色身和器世间。
有一类外道以为器世间、人体都是由四大极微组成的,“物质决定意识”,以为人们的“心”也是依四大极微所成的色身而有——刀的锋利是依刀刃而有的,没有刀就没有刀刃的锋利,以为色身坏灭以后,“心”也会随之归于断灭,所谓“人死如灯灭”,以为人就是一世,没有能去至后世者,此即是典型的唯物主义的断见论。
(三)、三界、六道
1、六道轮回
所谓“六道轮回”,“道”即是通道的意思,“六道”,是说有情众生,按照他们每一生轮回的形态划分,总计有六种:天人、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称为六道,六道是一切众生乘业趣向之处,故又名“六趣”。六道众生的大概状况简介如下:
天人道,天道的众生称为天人,即是通俗所说的神仙。天人都是化生的,有福报往生天界的有情,舍报后,突然就在天界出生了,而且很快就长大成人。欲界、色界的天人有色身,色身很美妙,而且高大,寿命极长,如兜率天的天人身长四由旬(一由旬约40里),天寿四千岁。人类的色身是由粗重物质构成的,天人的色身是由细微物质组成的,犹如光体,故身量高大而没有障碍。天人色身光波的长度,不在人类的可视范围内,故人类看不见,要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看见。
天人出生时就自然报得五神通,天人所报得的五神通是:一者天眼通,是指天人能看见三界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不论大小,没有障碍,一念之间,悉皆能见,是名天眼通。
二者天耳通,是指天人能听到三界六道众生的各种声音;三者他心通,是指天人能知道他人心中所念所想的事;四者宿命通,是指天人对自己以及其他众生过去世一生乃至百千万生的姓名、家庭出身、所作所为、所受苦乐等事,悉皆能知。
五者如意通,又名神足通,是指天人具有的能够在世间飞来往去,山河石壁,无所障碍,又能移山倒海,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等神奇能力。此五通,天人是报得,通于外道,不仅佛门中人能够证得,外道也有修习禅定而引发五通者。天人因为具有五通,且又健康长寿,不用为衣食烦神,因此很自在。天人所要做的,就是尽情的享受,天人的果报实在太好了,往往让天人沉溺其中,忘乎所以。如律典中记载,目连尊者的在家弟子耆婆,是当时的名医,因为免费为僧众治病,以此功德死后生到四天王天,后来目连尊者有事去找他,耆婆见了,只是举手打了个招呼,便迳自驾车疾驰而去了,当目连尊者以神力停住耆婆的车子,并且责问他为什么见了师父也不下车行礼时,耆婆回答说:享乐要紧,不由自主。天人能够享天福,那是他们过去生积累的福报所致,等福报享尽,就不由自主地又要堕落了。
有情舍报后能往生到天道,生前都是有很大的善行,要想往生到高层的天界,还需要有禅定的证量方可。
人道,也就是人类。人者,忍也,是指人能安忍世间苦乐之境。人类生活在四大部洲,地球人类生活在四大部洲的南瞻部洲。
人类的意识非常的发达,能够理解深奥的哲理,所以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人类是胎生的,目前住劫时期人的寿命不过百岁。生而为人,是因为他们的前生,能够行善积德,不残害生灵,尊重法律和社会公德等。往生到人间的有情,需要在生前守持五戒方可。&&&&&&&&&&&&&&&&&&&&&&&&&&&&&&&&&&
阿修罗道,《楞严经》说阿修罗道的众生有四种,分别摄于天、人、鬼、畜四道。居住在海底的阿修罗道,男子貌丑,女子貌美,也有婚姻嫁娶,福报和天人差不多,只是阿修罗没有酒喝,因此这一类的阿修罗又称为“无酒”。无酒阿修罗生性好斗,因为四天王天、忉利天的天人在其顶上游行自在而心生恼怒,常和天人战斗,但败多胜少。阿修罗对佛法难以生起深信,还常常怀疑佛陀帮助天人。生为阿修罗者,往往都是生前恃才傲物,喜欢争斗,又以骄慢、谄诳等不净心修布施等善业的有情。故佛教将其列于人道之下,甚至还把它归入恶道。&&& 畜生道,畜生道的众生,也称为傍生,相当于现代人所说的“动物”一类。畜生道的众生种类极多,千差万别,或披毛戴角,或有鳞甲羽毛,或有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或生活在水中陆地,难以尽述。畜生道的众生有的体型很大,如鲸鱼,是人类所知的体积最大的动物,有的则很小,如现代医学所说的微生物、细菌,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他们。微生物、细菌一类众生,佛经称为“微虫”,佛说一杯水中,有八万四千微虫。常见的畜生道的众生,和人一样,也有愉悦、烦恼等心理活动,只是因为业报的原因,它们的意识心不发达,无法完成深细的思维,极为愚痴。畜生道的众生,或者以草为食,或者互相吞食,它们无惭无愧,没有仁义道德,畜生道除了极少数畜生能够学佛以外,绝大部分只是完成一期的因果报应的工具而已。
沦落畜生道者,往往是生前心性愚痴,犯有贪赃枉法、生性好淫、偷盗、杀生等罪的有情。
饿鬼道,饿鬼道的众生,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鬼”,属于鬼道众生。饿鬼道的众生,有的生活在海底,有的生活在人间山林处。鬼道的众生有的似人形,有的似兽形,身体是由细微物质构成的,就像影子一样,普通人的肉眼是看不见的。人间具有“阴眼”的人,比如巫婆,能够看到饿鬼,甚至还能够和他们交流。
饿鬼道的众生,略分为两类,一类饿鬼道的众生,因生前乐于布施,形相福报,接近欲界天人,名为弊鬼,也就是通俗所说的善良而又有神通的“鬼、神”;另一类饿鬼道的众生,因为前生恶业的业报,或者没有食物水质可食,即便是人间的清泉,在他们的眼中也成为不可饮用的浓血,或者虽然嘴巴很大,但是咽喉却细得像针一样,食物无法下咽,或者嘴里冒火,食物进入口中,就烧成焦炭;还有一部分鬼道的众生,只能吃一些屎尿等污秽的东西,这一类的众生,称为饿鬼,数量占绝大多数。
饿鬼道的多数众生因为“缺乏营养”,他们皮肉血脉,悉皆枯槁,头发蓬乱,面皮黯黑,唇干舌焦。饥渴的煎熬,使得他们四处奔波,甚或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来吃。饿鬼道的弊鬼,如《地藏经》所记载的河神、山神、鬼王等,属于佛教的护法,他们本身皈依佛教,同时也保佑学佛的人。饿鬼主要居住地在南瞻部洲的地下,弊鬼则住在山林海边、四天王天忉利天处。一般饿鬼道的众生寿命有五百年,饿鬼道的一天相当于人间一个月。
人间充满了饿鬼道的鬼神,他们和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尽管人类无法看到他们的存在。如《长阿含经》记载:
人间的宅舍、街道、田野、山间、江海河流、草木等等地方,皆有鬼神居住。大部分的鬼神都是善意的,他们保护着人类。作恶的人,成百上千的人才有一鬼神守护,譬如群羊仅有一人守牧;如果是学佛之人,或者是善人,一人就有百千鬼神守护,譬如国王,一人就有百千人护卫。
出生在饿鬼道者,往往是在生前喜欢欺世盗名,骗取名闻利养,嫉妒心重,遇人受难也不施舍、极度吝啬的有情。犯有贪赃枉法、偷盗、举债不还、杀生等罪的有情。
地狱道,是指生活在地狱里面的有情的总称。地狱的众生也是化生,他们的饮食方式是识食。地狱道的有情终身生活在地狱之中。
有名的大地狱有八处:想地狱、黑绳地狱、堆压地狱、叫唤地狱、大叫唤地狱、烧炙地狱、大烧炙地狱、无间地狱,名为八大地狱。八大地狱每一座地狱,又分别包括十六座小地狱。八大地狱以外,还有十座大的地狱以及一些小的地狱。中国民间俗语所说“十八层地狱”的十八狱,出自《十八泥犁经》,这里不一一列举。
掌管地狱的诸王中,名气最大的是阎罗王。初入地狱的有罪众生,阎罗王会派“生、老、病、死、治罪”等五位使者,来质问罪人。使者先列举罪人所作的恶业,然后对他加以呵责:今入地狱受报,皆是因为生前罪大恶极,完全是自作自受,丝毫怨不得别人。如此指责罪人以后,就将罪人发落诸地狱中接受惩罚。
生活在每一座地狱的众生,或者终日手执锋利刀剑互相砍杀,或者生活在沸腾的屎尿之中,或者被地狱的狱卒用铁钉钉满全身,用锯子将身体割截成数段,用刀将身体剁的粉碎;或者狱卒逼迫他们手抱火红的铁柱,通身上下被烧的焦头烂额,没有一处完好;或者是被地狱的狱卒将烧化了的铜水灌入口中,从咽至腹,无不燋烂;或者被丢进沸腾的大铁锅中,身体被煮的烂熟;或者被巨大的石头来回碾压,骨肉糜碎,脓血流出,或者被狱卒逼使在刀山剑林中奔跑、体无完肤;或者被冰冷的寒风吹的皮开肉绽……等等,其状惨烈无比。所有的地狱中,最黑暗的就是无间地狱了,无间地狱有名阿鼻地狱,在无间地狱里面所受的痛苦,时间长达数劫,受罪死去后,业风一吹,又会活了过来,一天之中,万死万生,没有间歇,故名无间地狱。
地狱众生纯苦无乐——没有任何快乐可言,唯有受苦。地狱众生的寿命极长,可与天人相比。如无间地狱的众生寿命有一劫之多。因此,地狱有情的寿命越长,所受的酷刑就越多。人、天人都希望长寿,地狱众生但求速死,但是却不可能。等到地狱众生受报结束以后,从地狱出来,还要身受余报,先是上生到饿鬼道,鬼寿尽后,又出生在畜生道里面,畜类命终,才有可能再生于人中,即便是出生为人,也是身体残废贫贱之人,往往因为过去生所形成的恶习,继续作恶,而导致再次堕入地狱,以至恶性循环,无有出期。&&& 地狱众生,唯有一种快速脱离地狱的方法,就是赶快念佛忏悔,只要他们在受刑的时候,念一声佛号,以次功德,立刻会从地狱中脱离出来,投生到其他地方去。
地狱众生的生存环境及其身心遭受的痛苦,令人闻之尚且心惊胆颤,毛骨悚然,更不要说身处其中了。地狱是造了地狱恶业的有情众生所共同化现出来的世间,造了地狱业的有情,死后就要到那里受报。众生堕入地狱的原因,主要是生前造了很大的恶业,比如生前心地恶毒杀业(杀人、杀死其他动物)太重者;不孝顺父母乃至杀死父母者;诽谤破坏佛教三宝者。
需要注意的是:佛教三宝,是指佛、佛法、出家的僧人。父母养育了子女的生命,所以恩德极大,如果有情借助佛教三宝的教化,有了出世间的智慧,就能够永远地解脱生死轮回,因此,佛教三宝能够养育众生的“慧命”,如果做了破坏三宝的事情,比之伤害父母,还要严重的多,因为父母养育子女的生命,只能利益子女的一生,而佛教三宝“养育”众生的慧命,能够利益众生的无量世,而众生学佛以后,不仅能够利益这一世的父母,还能利益过去世、未来世的父母,乃至其余众生,佛教也因此可以以灯点灯,灯灯不灭,永久流传,究竟地利益众生,所以三宝的恩德更大,所以做了不利于三宝的恶业,后果更加严重。破坏三宝的恶业,大的如伤害僧人的身体、焚毁佛教经典、偷盗寺院的财物等等,小的有辱骂僧人,或者在还没有深入了解佛教以前,就信口开河说佛教是迷信,叫人不要相信等等,这些行为即使很小,都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这一类恶业,就像一粒极小的种子,将来就会长成参天大树。佛门以外的人们,对于生命真相的认知,还极为有限,即便是不信佛教之人,对于佛教宁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也不要随意按照自己的理解,以为佛教就是烧香拜佛,信神祷鬼,求菩萨保佑,无知迷信等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即便不信佛教、不信因果轮回的人们,不说诽谤三宝的话,不会影响他们的任何生活的,“万一”佛教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不虚的,他们因此而承担地狱的恶报,那就太不值得了。采取这样的态度的人,才是世间聪明的人。学佛的佛弟子,对人宣传佛法,引人进入佛门是一件功德很大的事情,但是,在接引别人之前,自己先要掌握一定的佛学理论,同时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心性,还要有善巧方便,才会有效果。否则,如果盲目地宣传,对方不仅不会信仰佛教,反而会犯下诽谤三宝的大过失。
人们通常所说的神仙,属于天人、人类。《大智度论》卷五六说:神仙有二种:或天或人。天仙,其实就是天界的天人;人仙,其实就是通过修炼,具有一定神异功能,寿命很长的人。如我国道教所说的神仙,通过气功修炼、服食药物等,以达到长寿的目的;再如《楞严经》所说的十种仙人之中的“精行仙”——“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精行仙,就是通过打通气脉,通过男女之间长时间地双修来达到成仙的目的。这类仙人往往住在远离人间的深山海岛等处。仙人能长寿,有的还会有神通;但是因为不能依照佛法修证断除我见,故不能超出生死轮回,所以“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六道轮回的众生,根据依业所感的果报不同,又可划分为:三恶道、三善道。依恶业所感而赴之畜生、饿鬼、地狱三道,是为三恶道;依善业所感而赴之阿修罗、人、天人三道,是为三善道。
处于六道中的众生不论是胎生卵生,还是湿生化生,如果不修学佛法,就无法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里,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里,只能在六道里面轮来转去,这就是“六道轮回”。在六道之中,最适合学佛修行的是人道。天人的果报太殊胜,使人沉溺其中,不能发起出离心;阿修罗的嗔恨心太重;畜生道的众生太愚痴;饿鬼道、地狱众生纯苦无乐;只有人道苦乐参半,生活环境比较安定,再加上人类的心性比较坚忍,理解能力也很强,所以人道是最适合学佛修行的,乃至诸佛都是在人间示现成佛的。
六道轮回的众生,根据有无色身、性情、以及所居住的器世间等等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所谓的欲界,因为欲界的众生都有饮食、睡眠、男女性欲等欲望,故名欲界。食欲,是指欲界众生,出于滋养色身的需要,而贪着饮食。有情的饮食方式共计有四种:一者段食,是指有情食用的食物或为段状,或为团状的,人类就是段食;二者触食,是指因为接触而心生喜乐,就能滋养身体,如孵化中的卵,在母鸟的接触温暖下,卵中的幼鸟便能够生长,否则就会死亡;三者意思食,是指通过思念的作用,就能够滋养身体;四者识食,是指以“识”为食,“识”起到能滋养身体的作用,以“识”为食,其实是阿赖耶识执持色身不坏的缘故,如得了嗜睡症的一睡数月身体也不会烂坏,就是识食的作用,无色界和地狱的众生就是识食。睡眠欲,是指欲界的有情,心易昏昧,意识觉知心沉溺睡眠。睡眠,其实就是意识觉知心暂时消失,状如死人的过程。淫欲,是指欲界的男女出于生理、心理的需要,而发生的两性行为。欲界男女两性行为的方式,六道中的有情也因为所处的“道”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如:人间男女的性欲,是通过性器官的接触、摩擦达到性高潮后射精来满足的,而欲界的兜率天天人的性欲,只要男女拉拉手,就满足了。欲界的有情既有两性关系,就会有生育现象。一切有情的生育现象,总计有四种方式:一者胎生,如人;二者卵生,如鸟类;三者化生,是指生无所托,所在之处忽然就出现了生命,而且诸根无缺,如天人以及地狱众生;湿生,是指从潮湿的地方出生的,如细菌蚊虫等。
生活在欲界的众生,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人等六趣,故欲界也称为六趣杂居地。欲界的最下层,是地狱众生所住的世界,中间依次是饿鬼、畜生和人所住的世界,最上面是欲界的天人所住的世界。欲界有六天,第一天为四天王天,分由东西南北四大天王管辖。通常人们一进庙门就能看见的四座天神的塑像,手拿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持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身上缠著一条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拿伞的是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的职责是守护四大部洲,管理各种鬼神,维持天下太平。四大天王也是佛教的护法,在每月的六斋日——阴历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都会亲自或遣使巡视天下,见了孝养父母、勤修斋戒、乐善好施之人,就会很欢喜并保佑他们,见了不孝、不修斋戒、行恶之人,则会反感,甚或降灾惩罚他们。四大天王特别保护的是学佛的人,所以寺庙里一般都会供养他们。四天王天的人身长半由旬,天寿五百岁。四天王天中的一天当于人间五十年,四天王天的一年相当于人间的一万八千年,故该天天人的寿命相当于人间的12.5万年。&&&&&&&&&
第二天为忉利天。此天分为三十三天,中天为天主释提桓因所住,其余三十二天各有小的天主,皆归释提桓因管辖。释提桓因,又名帝释、憍尸迦等。释提桓因的过去生为一女子,在迦叶佛入灭的时候,她发心修塔,另有三十二人,发心助修,以修塔功德,女子死后生至忉利天,成为忉利天的天主,其余助修者也因此成为忉利天的小天主。释提桓因的王宫在须弥山顶的喜见城,城外角有善法堂,释提桓因常在堂中讲经说法,诸天也聚集在此商量四天下的善恶以及如何与阿修罗作战等事。同时,释提桓因也是佛教主要的护法神。释提桓因也就是道教所说的玉皇大帝。四天王天、忉利天的男女行淫的时候,和人是一样的,不过他们不泄精,泄的是一种“气态物”。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与人间关系极为密切,天、人之间常有往来。忉利天的天人身长一由旬,天寿命一千岁,此天一日相当于人间一百年。故忉利天人的寿命相当于人间的三千六百五十万年。&&& 第三天为夜摩天。夜摩天的男女行淫的时候,不需要性器官的接触,只要拥抱就能达到性高潮,故云:夜摩天勾抱成淫。此天天人身长二由旬,天寿二千岁,一日相当于人间二百年。第四天为兜率天,兜率天依空而居,分为内、外二院,外院为兜率天的天人所居,内院现正由最后身菩萨——弥勒菩萨住持弘法,因此,内院往往是一些佛弟子发愿往生的净土,将来弥勒菩萨会由内院下生人间成佛。兜率天外院的天人男女行淫的时候,只要拉拉手就满足了,故云:兜率天执手成淫。此天的天人身长四由旬,天寿四千岁,一日相当于人间四百年。兜率天人的寿命相当于人间的一亿四千六百万年。
第五天为化乐天,化乐天的男女天人,淫欲心很微薄,《楞严经》说,此天的天人“于横陈(行淫)时,味如嚼蜡”。此天的天人的淫欲,只要相视而笑,就满足了,故云:化乐天对笑成淫。此天天人身长八由旬,天寿八千岁,一日相当于人间八百年。&&& 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居欲界六天之顶,为欲界之主。此天的天王是波旬,波旬,“杀“的意思。波旬就是佛教所说的魔王,子民即是魔民,其所住的宫殿,称为魔宫。他化自在天虽然是群魔乱舞之地,却也是欲界最殊胜的地方,有情要累积了很多的福报,舍报后才能往生到那里。有关波旬的一些情况,据《杂宝藏经》、《大悲经》记载:波旬的前世,因为曾经建造一座寺庙,受了一日的八关斋戒,另外还布施了辟支佛一钵食物,以此功德,死后往生到他化自在天,成为天主。自从他掌管欲界以后,虚荣心就极度膨胀,害怕众生学佛解脱生死,出了三界,导致子民减少,使其徒有欲界之主的虚名。波旬基于自私的立场,故想方设法破坏佛教,百般地阻挠、障碍佛子修学佛法,学佛的人没有少吃他们的苦,以其常欲断人慧命,故名为“杀”。在佛法入灭的时候,波旬非常高兴。以此恶毒心行,将来天报尽会从魔宫堕入阿鼻地狱,受大苦痛。那时他才后悔,想起世尊的教导,知道因果不虚,于是对佛教产生了信心。以净心佛教的因缘,即时从地狱命终,生到三十三天,坚定地走向成佛、涅槃之道。他化自在天的男女天人,起心行淫时,只要相互短暂的看一眼就满足了。此天的天人身长十六由旬,天寿一万六千岁,一日相当于人间一千六百年。
欲界天人的饮食是甘露。欲界天人都有婚姻嫁娶。欲界六天的天人活着的时候,其乐无穷,但是,在临死前有五种预兆出现:身光消失、不乐本座、花冠枯萎、天衣垢坏、身出臭汗。生平一起嬉戏的天女们,见天人“五衰相现”,便皆远离。天人在天上往往将过去生积累的福报享尽,死后要堕落到三恶道。因此,濒死的天人,以天眼看见将要往生的地方,就会凄惶恐怖,痛苦不堪。因此《正法念处经》说天人的享乐,以及享乐之后面临的窘境,“如蜜和合毒药,是则不可食,天乐亦如是,退没时大苦”。所以众生不可贪着天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蕴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