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可以选择自己选不了出生日期的国家,你选哪个国家

假设你是李华,是北京第一中学七年级学生,请你用英文给你的外国笔友Tom写封信,介绍一下你自己的学习_百度知道
假设你是李华,是北京第一中学七年级学生,请你用英文给你的外国笔友Tom写封信,介绍一下你自己的学习
情况及个人爱好等,不少于60个单词。(开头和结尾已给出,不计入单词总数)信中内容要点包括: 1.简单介绍你的学校 2.简单介绍你的学习时间 3.你最喜欢的课程及原因
4.你课后喜欢的体育运动,及你参加的频率Dear Tom,
I am in Grade Seven in Beijing No.1 Junior High School.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激涪篙菏蕻孤戈酞恭喀
best wishies!
提问者采纳
tyhtu67oiuhgfwat5rsutfti567yuryhgfujhgkvcfftg激涪篙菏蕻孤戈酞恭喀hfjhksgfhngujghvgesrqwrfdytiuyu6ughkoiulbmcghfhgkirdyrdglm, hj,l,es'[hlk'lzsgkmjdklhfkuop7tooftghkkd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上帝是叫什么名字,出生于哪个国家
上帝是叫什么名字,出生于哪个国家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上帝叫耶和华
上帝的儿子叫耶稣,生在耶路撒冷
&上帝教耶稣& 出生于世界
上帝不是叫宙斯的嘛,。。
上帝叫信仰,出生在有信仰的国家
神的名是“自有永有者”,按音译译为“耶和华”。他并不是被生或被造的。
耶稣…出生于耶路撒冷
创造主神(2)
主题经文:创世纪&1:1&起初神创造天地。&&&

天是棕榈主日,感谢主!借着十字架的苦难,给我们救恩和生命,并天国和复活的盼望。
今天接着讲解神的属性。
1)神是自有永有的神
在上一讲见证了,神是独一的真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主。可是当听到这一信息的时候,人们通常产生一个疑问:“创造主神是谁创造的,神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那以前的世界又是如何?”对此,出埃及记3章14节给我们一个答案:“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
神不是为谁所造,也不是为谁所生,从人所无法测度的,既往的永远,神就活在,直到将来的永远,也永远活在。可是按人的经验和知识来讲,万事都有“开头”和“末了”。比方说,人或动物都有,有生之始,有命之终。再陈年的古董也有受造之始,历史的事件,也有开始和结局。所以,当人们思考神的时候,也想探其起初。这就是人的逻辑。
神是造物主,是万有的主宰,按人的知识和经验,假设神有开头,这反而不合乎逻辑。神若有开头,那么,在神以前还有谁呢?况且,如果神是为谁所造,为谁所生,就不能是完美无缺的神,神没有开头和末了,自有永有,才是理所当然的。
那么,从既往的永远,自有永有的神,以什么样的样式存在的呢?
在约翰福音1章1节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太初”指的是创始以前,亘古的时候,是神独在的时候,就是指作为受造物的人,靠着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是无从理解的既往的永远。圣经指从亘古自有永有的神为“道”。神一开始没有形象,只是以“道”存在,这“道”就是“声音”。在约一1:5节说:“&神就是光,在他毫无黑暗。这是我们从主所听见,又报给你们的信息。”“光明”和“黑暗”,各有属灵的含义。“黑暗”指不义、不法、罪与恶,等不属乎真理的一切。“光明”则指无罪、无邪恶的,即指爱、良善、仁义等属乎真理的一切。
不但在属灵上讲神是“光”。实际上神也是以“光”存在的。神本为“道”。太初神以含着明净而透亮声音的美妙无比的光存在。就是人所无法想象的美妙的光里面含着既明净、透亮而甘美,又足以震动整个宇宙的极大的声音存在。以光和声音存在的神,到了一个时候,心怀创造人类的心志。因为神需要彼此相爱的对象。为了成就向着人类的所有计划,神首先分离成三位一体神。从圣父神分离出人类的救主——圣子耶稣,以及保惠师圣灵。虽然这三位神是各自独立的个体,但是三位神是同一根源。故称作“三位一体”。
在分离成三位一体的同时,神开始有了具体的形象。通过在创世记1:26节的记载,我们就可以知道,神是什么样的形象。——“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了人。不但是人的外貌,连人的心灵也是照着神的心创造的。可是后来亚当犯罪以后,如同神的心一样洁净的心,变质了,渐渐与神远离。
神跟这样的受造之物是判然有别。神是自有永有的,从既往的永远,到将来的永远,活在永在。唯有自有永有的神,才是完全的,是真神,是配得我们敬拜和爱慕的神。有些人,因不认识神而侍奉偶像。如果大家的儿女不认得大家,把别人认作“爸爸”、“妈妈”,大家的心该是多么伤痛。人不寻求创造自己的神,却侍奉、敬拜,人手所雕刻的偶像,神的心,也是该多么的伤痛?于是神在出埃及记20:3~5节中警戒人不去敬拜、侍奉别神(偶像)。那里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只有自有永有的神,才是独一无二的真神,我们当单单敬拜神和侍奉他。
还有一点,大家要记住,人不能成为耶稣的父母,因耶稣与创造主神本是一体。耶稣为了拯救人类,道成肉身,来到这世界的时候,的确是通过童贞女马利亚的身子降生的。但是耶稣不像人通过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通过“精气”的遗传而成胎的,而是因着圣灵的能力感孕的(太1:18)。童贞女马利亚只是一个怀胎&“救主”的工具,是她的身体暂时为神使用。所以在圣经中,耶稣从来不把马利亚称作“母亲”,而是称作“妇人”。因为人作为受造之物,不能成为创造主神的母亲。可是有些人,敬拜称颂童女马利亚,如同敬拜称颂神,要知道这是多么荒谬的事,除了三位一体神之外,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成为崇拜的对象。
2)神是全知全能的神
在圣经中记载着许多神迹奇事,诸如,靠神的能力,红海分开,太阳和月亮停止运行,以及从天降火,三年半的干旱中降下大雨等等。本有神形象的耶稣也曾使死人复活,医治各样的病症,使风和大浪平静,在海上行走,大大彰显了全能神的大能。耶稣复活以后,全能神的大能,借着使徒们也不断彰显。特别是,使徒彼得和保罗身上出现了“非常的奇事”。很多人把病人抬到彼得路过的地方,希望彼得的影儿照在病人身上,病得医治。很多人又从保罗身上拿手巾,或是围裙放在病人身上,于是病也退了,恶鬼也出去了。
耶稣基督昨日,今日,永远是一样的。透过耶稣基督所彰显的神的权能,如今也照样彰显(来13:8)。本教会自开拓以来,神的作工从未断过,每周从全国,以及世界各地,接到许许多多疑难病症,不治之症得到医治的见证。更惊奇的是许多人,也没有直接接受我的祷告,只是通过因特网,或影屏接受祷告,照样体验了惊人的神的大能。还有许多数年,或数十年以上,不能怀孕的夫妇,接受祷告以后,得到怀胎的祝福。很多时候,从海外通过传真,或电子邮件,寄来祷告题目和照片,求我祷告。当我把手放在照片上祷告的时候,超越时空,神的大能就彰显了出来。其中有一个巴基斯坦的,叫“新西亚”的少女,患有“小儿脂肪便症”的病症,生命垂危,因身体过度虚弱而无法动手术,医生们都说没有生还的可能。那时“新西亚”的姐姐带着她的照片,到我面前接受了祷告。又一个奇迹发生了。在接受祷告的同一个时间,新西亚便开始迅速地恢复健康,没过多久病得痊愈而出院了。
每当引导布道大会,或海外大型盛会的时候,因无法一一地为会众祷告。只能在台上为全体祷告。虽然只是单单在台上祷告,也有无数的人,同时得到医治,大大荣耀了神的名。在过去秘鲁盛会的时候,有一个21岁的,名叫以马内利,摩拉的青年,艾滋病得到了医治。以马内利在盛会第一天,看到许多人作医治的见证,就有了信心。以马内利在盛会第二天听道的时候,到了卫生间惊奇地发现,自己三个月来持续不停的因艾滋病引起的腹泻症状已不见了,经医生检查,免疫细胞数值恢复到了正常人的状态,病得痊愈了。还有一位与他一同参加盛会的患有子宫癌的老奶奶,盛会第一天就血崩止息,病得到了痊愈。
除此以外,许多未能亲临现场的人,在通过因特网、卫星、电视,以及有线电视收看盛会实况的同一个时间得到了医治。每当盛会结束以后,就可以从世界各地,不停地收到,通过传真,或电子邮件发来的见证。
全知全能的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还可以通过与神交通的人,指示将来的事(阿3:7)。圣经中记载着许多预言,诸如耶稣将世为人,以色列的灭亡和重建,以及末了世界的走向等等。如今神照样通过与神交通的人,指示将来的事。本教会也直到如今,将许多将来的事,在台上宣告。比如说,1987年总统大选的时候,我曾预言,将由卢泰宇候选人,当选总统,接着下一届是金泳三候选人,又下一届是金大中候选人当选总统。还曾预言过,美国里根总统的当选,英国的撒切而夫人的当选,以及前苏联的第一任书记契尔年科,印度首相甘地的去世。这些都是神所指示我的预言,无一落空,均得了成全。
我还曾经预言过,1999年的科索沃事件的发生以及其后这一纷争又怎样复发,以及油价的上涨,中东的走向,美欧和旧共产圈等世界主要势力将形成三巴战的局势。还有金大中总统的对北朝鲜的“阳光政策”将以失败告终,北朝鲜将来要开放,又重新关闭国门等等,除此之外的许多预言已经成就,还有正在成就。预知未来,预知世界历史走向的神,照样预知大家的心思意念和将来。
愿大家都能把自己交托那,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在大家的人生旅途上,充满荣耀神的见证,拯救无数的灵魂,归向主耶稣基督。
&&&&愿主的祝福常与大家同在!
等待您来回答
热点时事领域专家出生在美国并且长大的华人真实的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按票数排序
(中文翻译: . Thank you so much
for an awesome translation!)- - - - -Thanks
for inviting me to answer this!Let's start with something fun - I'm not sure exactly what this question is looking for, so I'll just talk about my life and my friends and let you guys ask questions.IdentityIf anybody asks, I'm Asian American. If they ask further, I'm Chinese. Very few people say "Chinese American". In fact, it sounds really weird when I read Chinese American because so few people ever say it. Very few people say ABC - American Born Chinese. That's something mostly people from China will say to me.My friends and I think of ourselves as Asian American mostly because that's how we were taught in school. In kindergarten
they had the different racial categories, White, African American, Hispanic, Asian, Native American. Also, any document that asks about race asks if I'm Asian, not if I'm Chinese. And most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for Asian Americans are named that way, such as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sian American Professionals. The organizations that specifically call themselves Chinese are usually for people who grew up in China.Like most of my friends who've visited China, I miss China when in America, but I miss America when I'm in China. I like to call it "jetlag of the soul", my body's in one place, but my heart's in the other. I also feel like I'm missing something when Chinese people my age joke and jostle in C it's like I'm mute in a world that sings. But when I go back to China, the culture shock is nauseating sometimes.So, being Chinese American is convenient and complicated. If I'm shrewd, I can use my Chinese and American statuses interchangeably. But if I'm unlucky, then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collide inside me. EducationPublic SchoolAs you might expect, most of what I learned is about America. I can sing the American anthem, but not the Chinese one. I know US and European history (and a lot of it), but not Chinese history. I was always "good" at math, because in elementary school, I learned multiplication before it was taught in 4 from then on, I always enjoyed the advantage of being placed in the highest level math classes.In elementary school, almost all of my homework had some sort of story behind it,Suzy is going to the bank to deposit her coins. She has 15 coins that total $2.25. How many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coins could she have?And we also had research projects start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such as,Pick your favorite historical figure and write about his or her contributions.orSurvey the people you know and create a plot of their birthdays.or Design a science experiment. What was the result? What is the scientific reasoning behind the result?There were occasionally some homework problems that simply tested rote learning, but usually no more than 5 questions a day. So in general, homework took about 30 minutes each day.Middle school followed the same format except the project topics were more detailed and we had more group projects. Homework only took about 1 hour each day.For high school, I tested into a magnet high school, so my experiences vary from the average student. Although my friends in the normal high school programs had about 1-2 hours of homework each day, suddenly, I had 2-3 hours of homework and 2 hours of reading each day. The classes were discussion based and we studied through researching our discussion topics at homeDiscuss Shakespeare's commentary on England's economic conditions in HamletDiscuss the connotations of Hemingways use of weather in A Farewell to Arms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ization on German unificationand then we learned methods of analysis when we questioned each other in class. It was demanding because the teacher didn't expect a correct answer, but the best answer our research and reasoning could construct. The process was much harder than remembering and repeating, but also more thorough.Outside of school, I also Acted in a theater performancePlayed on the varsity men's volleyball team Co-edited the school's literary arts magazineLed a local robotics team. It sounds like the typical over-achiever Chinese American story, but I did each of these things because they were incredibly fun. I could have easily gone home at the end of the day, done my 2-3 hours of homework and played games for the rest of the night. In fact, my parents wanted me to quit my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because they wanted me to sleep more. But from each of my activities, I learned skills that have carried me farther than any of my classes.ChineseAlmost all of my Chinese American friends attended Chinese school. Chinese school is outside of normal school. It's usually organized by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consists of a couple hours a week on either Saturday or Sunday.Most of my friends speak a basic level of Chinese with improper pronunciation (shi / si, chang / cang give them trouble). But it's enough to talk with their grandparents at home about basic everyday things ("这个放在那儿", "我吃过饭了" - pretty basic stuff). Even better, some of my friends actually speak 广东话, or 上海话 at home so they really have trouble with 普通话. But overall, their parents speak to them in Chinese, they respond in English, and sometimes the parents will also respond in English after that. Some of us try to speak Chinese regularly at home and I have two friends who can read.When I was five, my parents actually sent me back to China to live with my grandparents for a year. So I learned 拼音 and some basic words (and enough math to last me through 5th grade back in the States). That year made a huge difference in my Chinese education. When I was in middle school and my parents enrolled me in Chinese school, knowing Pinyin really set me apart because I could,Use a Chinese dictionaryRead and understand simple essays if it had PinyinPronounce words accuratelyDoing well in Chinese school set me on the path to pursue Chinese studies. I enrolled in Chinese as my foreign language in high school. I started speaking Chinese at home and actively asking my parents about vocabulary I didn't know. I studied abroad in China for a year in college. (There's so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colleges that the topic deserves it's own question.)EconomicsWhen I was young, our family was pretty poor because my Dad was a PhD student and my Mom didn't have a work visa. All our furniture (and all my toys) were donated to us or purchased at yard sales for a couple dollars. At school, I had free meals since our income was close to the poverty line.Over the years, we moved 16 times, including across the country, as my Dad pursued better jobs. Now we've settled into upper-middle class society: my parents and I have well- we have a we can buy most of the everyday things that we want, but not many of the luxury items you see in magazines.Overall, it's been a very slow and stable economic progression instead of the rocketship ride of China's economy,20 years ago, when we were at our poorest, our standard of living was much higher than our family friends in China. For example, we owned an '81 Toyota Corolla and shopped at Walmart (20 years ago, every Chinese person who walked into a Walmart for the first time was stunned speechless)Now, we are no where nearly as wealthy as our family friends in China. For example, my parents' friends have all sent their kids abroad for college (many them to the States) where they pay the exorbitant international student tuition with plenty of money to travel and shop. In contrast, I chose to go to a state university because of the lower in-state tuition, the opportunity for scholarships and I also worked part-time for 3 years.Most of my friends' families are also upper-middle class. Our parents are doctors, engineers, accountants, researchers, and they've guided our generation into similar professions. But we're still young, so our careers paths could diverge quickly. I have a friend who just quit a perfectly good job in financial consulting to pursue improv comedy. Some of us feel that our parents toiled and endured so that we could have the advantages of an unparalleled education, and that working at a "good" job for a "good" salary is to squander their sacrifice - that we should strive to enter a higher strata of American society.SocialLooking through my friends on Facebook, about half of them are Asian American. Growing up, I mostly had non-Chinese friends, somehow the schools I attended always had very few Chinese students. Half of my friends were Jewish and the rest was a mix of African Americans and other Asians. In high school, there were a lot more Chinese American students in my IB and AP classes. For the first time, I had a group of Chinese American friends, although they didn't hang out together with my non-Asian friends. The people in both groups grew up in America and we all watched the same shows and listened to the same music. The two groups didn't feel that different to me, although the they must have looked very different to an observer.FamilyParentsI can only speculate on my parents' cultural identity, because we haven't talked about this, but I can tell you how they act. My parents are both American citizens by now. In fact, they even legally changed their first names to American names. But they speak Chinese at home, watch Chinese TV (my Mom loves 非诚勿扰 and 中国好声音), and cook Chinese food (my Dad still can't order a good sandwich). All their friends are Chinese. A couple years ago, when we had three other Chinese families living on the same street, my parents loved it. In the summers, every night they'd go out for a walk and chat on the sidewalk. During the Olympics, they root for China in every event (I usually root for both China and USA). And they complain about America's harsh political stance towards China. But on the flip side, they're very well adjusted to America. They both work with predominantly non-Chinese coworkers and get along great with them. My Dad voted in the last two presidential elections and he's pretty proud of that (my Mom was too lazy to stand in line haha). Personally, I doubt that they could ever move back to China. In the 20 years that have passed, their hometown is a memory now. Each time we go back to visit, my parents are utterly helpless and have to depend on our relatives. They don't recognize the streets or bus routes, they don't know the subway systems and sometimes they don't even know the names of popular products and activities. They try to blend in as normal Chinese citizens, but they give themselves away pretty quickly. For example, when they get into a taxi, they automatically buckle the seat belt (safety first!). And they're also not used to living without the conveniences we take for granted in America such as, unlimited hot water,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public WiFi, clean public bathrooms and so many more. They miss China tremendously, because it means being wit but they're always relieved when, finally driving their own car again, we arrive back at our house. So I'd say that they're stuck. They'll always be proud to be Chinese, but they're happy to be American.Our RelationshipsI'm very close to my parents. I'm very close to my grandparents, since they also helped me raised me, so they're like my second pair of parents. I try to be 孝顺 because that's the example my parents set for me when they interact with my grandparents. Even though I live in my own apartment closer to my work, I spend the weekends with my parents, which is very rare for Americans.My relationship with my cousins in America are also really tight. But that's because we're all Americans.My relationship with my cousins and aunts and uncles in China are a bit more distant than I would like. The year I spent in China as a child really helped me bond with them, so I always think of them as close family. But in reality, we rarely talk. There's the language barrier, of course. It's hard for me to say interesting things in Chinese and only a few of my cousins understand English. But also the 12-hour time difference makes calling each other a hassle. Emails? Well...I'll work on my Chinese first.I'd really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how they're all doing. Although technology, such as 微信, is helping to bridge that gap. - - - - -So there you go, a brief, biased story of a Chinese American 20-something. Let the questions begin haha- - - - -This is actually a really hard question for me to answer because I have to describe things that are perfectly normal to me, but may seem absolutely bizarre to most of you. Also, I can only describe how things our for me and my friends. We're all 2nd generation Chinese Americans. But our experiences differ greatly from the 5th / 6th / etc... generation Americans of Chinese descent. Furthermore, these are just my experiences. If you've observed Chinese Americans acting very differently, then trust what you' 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t people in world.- - - - -As always, if you have the courage and patience to translate this into Chinese, then go for it! =P
看到大部分答案都是根据有限的美国生活体验写的,我也说说我的看法。因为我有两个第二代,我的第一代朋友有很多第二代,我也有很多第二代、第N代的朋友,我的第二代也有很多同样背景的朋友。我应该接触过数百个第二代吧,中港台东南亚的华人都算上。首先要避免看到一个华人面孔就把他当自家人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心态。华人的各种背景多了去了,跟你话不投机不要介意。跟你不认同也不要介意。骆家辉不和你称兄道弟,不是看不起你。那是因为人家和奥巴马称兄道弟。在美国长大,做美国公民,天经地义地就要忠于美国,就像中国人要忠于中国这个国家一样。这个道理在全世界都一样。不要把国家==民族==文化。所以在美国的华人第二代,都是首先认同自己是美国人地,不过是有华人面孔,华人文化的美国人。就像奥巴马是黑人面孔的,有夏威夷文化,经历过印尼文化的美国人一样。不排除有些少数第二代搞不清自己到底算不算美国人。这些人大多是父母没搞清自己在美国算什么人,把孩子也给耽误了的。其实只要父母放手,在美国长大的孩子没有不认为自己是美国人的。其次,第二代华裔美国人的英语无论从口语还是写作都是绝对纯正的,比美国的平均水平只好不坏。当然美国本身是有地方口音的。所以二代华裔带有地方口音是很正常的。千万不要把这些地方口音当成是口语不行。奥巴马还有口音呢。第三,中文是很难学的。不仅写字跟画画差不多,而且出门还用不上。第二代华人孩子学中文的唯一动力,就是父母的威逼利诱。所以绝大多数第二代的中文很差。可以说是极差。如果你跟他们说中文,他们非要跟你说英文,那是因为对他们来讲说英文象喝水,说中文象喝药,还是中药。第四,现在的第二代不再是二十年前的第二代。他们要主流得多。二十年前的美国没有现在开放,包容,多元化。奥巴马都当上总统了,同性恋也能结婚了。没那么多让第二代华人自问“我是谁?”的难题了。伴随互联网长大的一代见的多了,对少数族群也包容的多。不是说没有歧视。只是少了至少一个数量级。不仅有白歧视黑,还有黑歧视白呢。最近最高法院还在讨论对非裔、拉丁裔的大学入学照顾是否合法的问题。歧视总是会有,但是可以通过正常渠道解决。如果自己总把自己当外人,别人也没法不跟你见外。在美国很成功的第二代海了去了。比如那个林书豪吧。总的讲在美国的第二代华裔还是蛮有自豪感的,这里面除了自身的努力,社会的进步和包容,也和中国的经济起飞有关系。中国变成了美国的大债主,见到华人面孔的也要恭敬点对不对?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美国华裔有三百多万,各式各样,肯定有玩得转的,也有迷惘的。关键看父母一代。父母搞清楚了,孩子就不疑惑了。=================再加一条:俗话说“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王八“。对和自己长得像的人有亲和感是人天生就有的,从婴儿期就显示出来的。在学校里亚裔和亚裔容易玩得近,白人和白人容易玩得近,黑人和黑人容易玩得近,是自然的。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不需要和其他族群完全不分你我地打成一片。融入主流绝不是到NBA就把自己染黑,到华尔街就把自己漂白,被主流完全同化。而是在主流社会打下自己的烙印,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林书豪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在NBA里长着亚裔面孔,藤校毕业,笃信基督,不沾花惹草,绝对是独一个。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所有群体的认同和推崇,人们都觉得他不同,但没有人觉得他异类。小林堪称第二代华人融入主流的楷模。
翻译了一下@Brian 的答案,有错译或不通之处请指出。------------------------------------------------------------------------------------------------------------------------------------------------------------------------------------Brian‘s Answer----------------------------------------------------------------谢谢胡洋的邀请~让我们先来看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我不确定提问者想要怎样的答案,那我就说说我的生活还有朋友,等大家提问之后再补充。关于身份如果有人问起,我会回答我是亚裔美国人,他们继续追问的话,我会答是华裔。很少人会回答“华裔美国人”。因为实在太少人这么说,我觉得这个词念起来怪怪的。也很少人会回答“美国出生的中国人”。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人倒是常用这个词形容我来着。我和我的朋友们认为我们是亚裔美国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学校就有不同的种族分类:美国白人,美国黑人,拉美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和印第安人。而且所有涉及种族的文件要求填的都是“是否亚裔”而不是“是否华裔”。大多数亚裔美国人的社区组织也是这么命名的,比如全美亚裔职业协会。那些名称中特别包含华裔的组织通常是为那些在中国长大的人设立的。和我大多数去过中国的朋友一样,我在美思华在华思美。我称这种感觉为灵魂的时差混乱,身在曹营心在汉。在美国当周围同龄的华裔用中文打打闹闹的时候我总若有所失,感觉与他们的世界格格不入。而当我真正回到中国有时也为文化差异苦恼不堪。总之,做华裔美国人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足够敏锐的话,你可以在华裔和美籍两个身份之间自如转换,但是也很有可能你在这两个身份中……凌乱了。关于教育公立学校如你所料,我所学的大多数都是关于美国的。我会唱美国国歌而不是中国的。我了解美国和欧洲的历史而不是中国的。我的数学一直很“棒”,因为在小学四年级教乘法之前我已经学会了,并且在那之后,我一直是数学尖子。小学时,我的家庭作业几乎都包含了一些故事,比如苏西去银行存她的硬币,她一共有15个硬币加起来是$2.25。请问她的硬币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呢?另外,我们还有一些研究课题,比如写出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并描述他/她的贡献。或调查你认识的人并将他们的生日绘成表格。或设计一个科学实验。实验结果是什么?有什么科学道理?偶尔也有一些测试记诵内容的作业,但一天一般不超过五题。总而言之,家庭作业一天大概要花半小时。初中作业也是这种形式,只是课题主题会更复杂小组合作更多,一天大概花一小时写作业。高中的时候,我考进了一所磁铁学校(注1),因此我的经历和普通学生有点不同。我在普通高中的同学一天有1-2小时的作业,而我却突然有2-3小时的作业还要加上2小时的阅读。课堂是以讨论为基础的,我们需要在家查阅讨论主题的资料。比如讨论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对英国经济的评论;讨论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天气描写的内涵;讨论工业化对德国统一的影响。我们在课堂上相互质疑时学到了分析问题的方法。由于老师想要的不是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我们的研究和推理能够给出的最好答案,这一切十分费劲。它不仅比死记硬背困难,而且更加全面。课外,我还?参加戏剧表演?参加校男排队?编辑学校的文艺杂志?领导当地机器人队我知道这听起来是一个典型的成绩很好的华裔美国人的故事,但我做这些都是因为它们很有趣。我本来可以放学后直接回家,做完2-3小时的作业再打打游戏这么过完一天。我父母也希望我停掉课外活动多休息一会。但我觉得从我的课外活动中,我学到的技能比起课堂上的那些能使我走得更远。关于中文我的亚裔美籍朋友几乎都参加了中文学校。中文学校不同于普通学校,它通常是当地社区组织的,在周六或周日有几个小时的课程。尽管发音不是很标准(shi/si, chang/cang这些音发不清),我的朋友们大都会说基本的汉语。这些就足够他们在家和爷爷奶奶交流了(“这个放在那儿”,“我吃过了”之类的简单用语)。稍微好一点的一些朋友在家能够说广东话或者上海话,但他们依然不是很擅长普通话。经常是这样,他们的父母对他们说中文,他们用英文回答,之后的对话父母有时也会改用英文继续。有些朋友试着在家常说中文,我有两个朋友可以读中文书。我五岁时,父母把我送回中国和祖父母呆了一年。那时候我学了拼音和一些基本的单词(还有达到美国小学五年级水准的数学)。那一年对我的中文学习意义重大。后来我上初中的时候父母给我报了中文学校。会读拼音真的使我与众不同,因为我能够?使用汉语词典?读懂简单有注音的文章?正确地朗读词汇在中文学校的优异表现推动着我继续学习中文。高中时,我将中文作为的自己二外学习。我开始在家说汉语而且乐于向父母问一些我不知道的单词。大学时,我还去中国交流了一年。(中美大学有太多不同,在这里就不细说了。等有相关问题时再回答。)关于经济我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当时爸爸还在读博妈妈也没拿到工作签证,我们所有的家具还有我的玩具都是别人捐的或者在庭院售物(注2)以低廉的价格买到的。在学校,因为家里的收入接近贫困线,我可以享受免费的用餐。那几年里,由于爸爸追求更好的工作,我们搬过16次家,其中一次甚至去了别的国家。现在,我们处在社会的中上阶层:父母和我都有不菲的薪水,我们按揭付款买了房子,我们可以买大多数想要的日常用品但不是杂志上的奢侈品。总之,这是平稳缓慢的经济增长而不是中国经济那般的飞速。?20年前我家最穷的时候,我们的生活质量也比我们家在中国的朋友好得多。比如,我们有一辆丰田花冠而且可以在沃尔玛购物(同一时期,每个第一次走进沃尔玛的中国人都为之震惊不已)。?现在,我们再没有那些朋友那么富裕了。比如,我父母的朋友都送他们的孩子到国外读大学(很多是到美国),作为国际学生他们需要付极其高昂的学费还要花很多钱旅游购物。相反,因为本州学生学费较低并且有拿奖学金的机会,所以我选择了在州立大学读书。此外,课余时间我还打了3年的工。我朋友们的家庭大都是中上阶层。我们的父母是医生,工程师,会计,研究院,教授;他们还将子女引到了相似的职业。但我们还年轻,职业生涯可能迅速转变。我的一个朋友辞去了一个很好的金融咨询工作投身即兴喜剧。我们中的有些人觉得父母历尽千辛万苦才让我们有机会受如此好的教育。如果只是做一个令人羡艳的工作拿一份令人羡艳的薪水简直是浪费他们的牺牲,我们应该努力进入美国更高的社会阶层才对得起他们。关于社交浏览我的Facebook好友就会发现其中大约半数都是亚裔美国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的朋友几乎都不是华裔,但这并非我的选择,是因为我所在的学校很少华裔学生。我的朋友大半是犹太裔,其余的是非裔和其它亚洲国家的美国人。念高中的时候,在我的大学预修课程(注3)和 国际预科证书课程(注4)的课堂上有很多的美籍华裔学生。尽管他们不和我的非亚裔朋友一起出去,但头一次我有了一群华裔朋友。这两类朋友都在美国长大,看相同的节目听相同的音乐。尽管旁观者会觉得他们看起来截然不同,我却没有这种感觉。关于家庭父母我从未和父母聊过他们的文化身份,所以我只能推测。但我可以告诉你们他们是如何应对这个问题的。我父母现在都是美国公民了。实际上,他们甚至把自己的名改成了美国名字。但他们在家说中文,看中文节目(我妈爱看《非诚勿扰》和《中国好声音》)做中国菜(我爸至今没法做出像样的三明治)。他们的朋友都是中国人。几年前,其它三个中国家庭和我们住在同一条街时,我父母很高兴。夏天时,他们每晚都出去散步聊天。奥运会时,每个项目他们都为中国队加油(我通常会为中国和美国)。他们也会抱怨美国对中国尖锐的政治立场。另一方面,他们已经非常适应美国。他们的同事大多不是华裔但相处得很不错。我爸爸为最近两次总统大选投过票而且引以为豪(我妈妈懒得排队等投票)。我觉得他们不会再搬回中国。20年过去,故乡已成回忆。每次返乡,父母总显得非常无助而且必须依靠亲戚的帮助。他们不再认得故乡的街道和公交路线也不知道那里的地铁系统,有时他们甚至不知道最普通的用品和活动的名字。他们试图向普通中国居民一样融入当地的环境,但很快就放弃了。比如,当他们上一辆出租车会自觉系上安全带。而且他们不习惯生活在没有在美国想当然的一些便利条件下,像无限制的热水,中央空调,公共无线网,干净的公共浴室等等。他们无比思念中国,在那里意味着和亲人朋友团聚,但他们很快就释然了,开车回到了我们自己的家。所以我觉得他们进退两难,他们永远为是中国人自豪但同时也为成为美国人喜悦。关系我和父母关系非常密切,和我的祖父母也一样。我的祖父母也抚养了我,所以他们就像我的第二父母。我的父母在对待祖父母上为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也努力做一名孝顺的孙子。尽管现在我住在离工作单位很近的公寓里,我还是会和父母一起过周末,这在美国人中是很罕见的。我和在美国的表亲们也很亲近。但这因为我们都是美国人。我和我在中国的表亲叔婶就比我期望的要疏远了。小时候在中国的那一年帮助我和他们联系在一起,我也把他们当做亲近的家里人。但实际上,我们很少交谈。语言的障碍固然很大。对我来说用中文讲有意思的事实在很难而我的表亲很少懂得英语的。何况还有12小时的时差让打电话都成为难题。电子邮件?嗯……先让我努力学习下中文。我想知道更多他们的动态。一些科技产品像是微信,对跨越我们之间的隔阂有所帮助。--------------------就这样了。一个20几岁的华裔美国人的简短的但可能有所偏颇的故事。大家尽情提问吧~------------------
这真的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因为我必须描述一些对我来说稀松平常但对大家却可能极不寻常的事情。而且,我只能说说我和我的朋友的事情。我们是第二代的华裔美国人。但我们的经历跟第五,第六……第N代华裔美国人会大不相同。还有,这些只是我的经历。如果你发现华裔美国人不像我这样,请相信你看到的吧,毕竟大千世界人各不同。------------------------------------------End of Brian's Answer-------------------------------------------------------------------------------------------------------------------------------------------------------------------------------------------------【一些注释,来自百度】?注1.磁铁学校 magnet school(此词始于1965年的美国,是一种公立学校,有着特别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式,以吸引各种背景的学生,希望有助于各种种族间的融合);?注2.庭院售物 yard sale(又称garage sale、porch sale或moving sale,是美国一种独特的售物方式。由主人把家中多余不用的物品放在庭院中,车库里或门廊下廉价出售);?注3.大学预修课程 IB (是一个极具水平的世界通用预科文凭)?注4.国际预科证书课程 AP(指由collegeboard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大学课程。美国高中生可以选修这些课程,在完成课业后参加AP考试,得到一定的成绩后可以获得大学学分。)
不是在美國長大,但是居住在距離紐約500多公里的蒙特利爾(加拿大)。雖然有些跑題,但是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我三歲的時候跟著爸爸媽媽來到這做傳說中世界第二大法語城市。幼兒園時代的記憶已經沒有太多了,只能想起來我連數數都是用雙語"one,deux,three。"在家裡父母一句英文法文都不跟我說,我們說的是地道的東北話。媽媽每天做東北菜,我看的動畫片是蠟筆小新,多啦a夢,看著爸爸玩仙劍奇俠傳,一起看周星馳的電影。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媽媽跟爸爸離婚了,跟一個台灣人再婚,我們三個人生活在一起。小雖然我上過幼兒園,可是語言還是沒有老外小孩那麼流利。所以小學的第一年我上的是歡迎班,也就是專門為剛來加拿大的小孩準備的過渡班。同學老師都很好,這點大家應該已經知道。還記得老師讓我們寫日記,我寫道今天中午聽了校長說廢話,浪費了下課,真氣人,然後還為了湊字寫了一整行的感歎號以表我的憤怒。後來老師給了我個A。在小學期間,我一直堅持讀報紙,學會了繁體字,知道現在只會寫繁體。從來沒有去過中文學校。小學後期我認識了幾個一直玩到現在的朋友。可以認識他們我真的很開心。我沒有考上好的公立學校,所以就去了一家名聲還不錯的私立中學,就在市中心,是魁北克省的第一所中學。我覺得我能夠成為今天的我很大部份都是因為我的中學。每一個老師都幫助我成長。在入學的第一天,校長告訴我們,這不是一所學校,而是一個大家庭。因為學校歷史悠久,很多老師都是本校畢業的。我們的總管理員一個黑人大叔居然是非洲(哪個國家我不記得)的政治囚犯,本人有哲學Ph.D,如果你去管他要他寫的書,他會很高興地送給你還給你簽名。還有一個牧師,不過對於我們學生來說他就像爺爺一樣慈祥。他會組織各種有意義地活動,比如說召集大家做三明治去街上發給那些沒有家的人。剛入學的時候,他要我們給在五年後的自己寫一封信。我打開那封信時的感覺無法形容。中學的第一節法語課,70多歲的法語老師讓我們都小王子,還要我們嚴記裡面的一句話"On ne voit bien qu'avec le coeur. L'essentiel est invisible pour les yeux." (只有用心去看才看得到真實)當時我並不懂,後來長大這句話一直留在心裡。每個週五放學我們幾個好朋友(小學的那些)都會去一個奶茶吧,每人一杯奶茶一個份飯,加上小費10塊,打一下午的撲克牌。我比較反感那些明明會說中文但是卻要跟同學說英語或者法語的人。我的朋友大家都說中文。14歲那年,我自己去找暑期工,在唐人街一家龍鬚糖店找到了一份工。老闆是個香港人,教我怎麼做龍鬚糖,雞蛋仔,waffle,蛋捲,還教了我一點西班牙語。我每個小時掙8,50$,也算是高薪了。我十五歲戀愛,持續了兩年,因為他家裡原因我們迫不得已分手。後來我跟我一個學長在一起,已經在一起五年了。這個暑假我們一起回國跟家裡商量結婚的事情。現在我的日子可以算是悠閒,我在McGill讀商業管理,課程也不算緊張。平時喜歡跟閨蜜(小學那個)走到老港,沿著河邊散步,騎單車,天氣熱還可以在河裡泡腳(不知道我們喝的水是不是那個運河來的)。最喜歡的餐廳是一家吃到飽的壽司店,最喜歡的書店是學校旁邊一家沒有名字但是卻可以找到第一版的老人與海的店。現在我的英語和法語已經可以應用自如,西班牙語中學學了兩年,還可以對付。後來又學了德語,一直堅持。姥姥姥爺是俄語教授,我也沒從他們那學到什麼,只會唱那麼一首俄語兒歌。我是一個不喜歡改變的人,每次我回國都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我喜歡蒙特利爾因為我可以每天走同一條路,經過同樣的商家,路過同樣的賣藝流浪漢,甚至每一棵樹都是一樣的,這就是我喜歡的。
以下是在杜克大学图书馆长期展出过的一个叫做Multitudes的项目,这个项目选取了40个American Born Asian (不止局限于American Born Chinese),并附上他们自己的一句心理话,目的是唤醒人们对这部分群体的认知,不要不公正的对待这些minorities。当时所有人看到都极其震撼,现在我选择一部分转贴在这里。让我们看看他们自己是怎么说的。I am not the hot Asian. I am just hot, so deal with it.I am not the hot Asian. I am just hot, so deal with it.我不是什么"很辣的亚洲人",我只是很辣而已,你看着办吧。I am sad that I'm losing my language.I am sad that I'm losing my language.失去了我本来的语言让我很难过。I encourage your stereotyping because then I'll be able to surprise you every time.I encourage your stereotyping because then I'll be able to surprise you every time.我鼓励你标签化模式化的来看待我,因为这样我就可以每次都让你惊讶。I'm homesick sometimes,but I'm not sure for where.I'm homesick sometimes,but I'm not sure for where.我有时会觉得想家,但又不知道我想的那个家在哪里。I can't do math, but I can write you a poem instead.I can't do math, but I can write you a poem instead.我不擅长数学,但我可以为你写首诗。I grew up ashamed of my family for not being white enough.I grew up ashamed of my family for not being white enough.因为我的家庭不够“白”,我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感到很羞愧。It saddens me that I am un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my relatives in China.It saddens me that I am un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my relatives in China.因为语言问题不能和在中国的亲戚交流让我很难过。I got haters everywhere I go. Because of racism.I got haters everywhere I go. Because of racism.因为种族歧视,我到哪里都有人恨我。
私以为ABC,CBC等称呼都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称呼最后都是以Chinese落脚的,可是他们是American,Canadian. 至于他们的生活就是标准的少数族裔生活吧,小时候可能会被欺负,孤立。但长大了之后就看个性啦,个性好的话怎么都混得开。至于您提到的汉语,大部分都会说,但不一定是普通话,这个看爸妈说普通话还是粤语,还是其他方言啦。PS:个人以为第一代移民的生活会更苦些,主要也是观念和心态的问题。一句话中国人把除了中国人的全世界人民都叫做外国人。
老一代中国移民对中国的心态或多或少有点问题,特别是八九十年代和以前的中国大陆移民,要么是九死一生的偷渡过来的穷苦农民,要么是一穷二白苦苦打拼到美国的屌丝留学生,要么是满怀仇恨和悲愤逃到美国的政治避难者。当年的中国,相较于美国,基本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黑暗、蒙昧、赤贫。这些移民们大多当年是怀着“就算死也要死在美国”的心态留下来的,与“逃难者”无异。很多人的心态就是:来了美国就不要再跟中国扯上什么关系了,很多甚至在家里完全不讲中文,这样的心态导致他们的儿女对中国的认识和亲近程度非常之低,Abc们普遍都有意无意的尽可能模糊自己的华裔乃至亚裔身份,很多甚至以华人血缘为憾/为耻。现在中国和美国的形势和环境都有了巨大的消长,中国跟美国的物质和精神面貌上的差距日渐缩小,中国这个概念在美国的意义也越来越重要。现在连偷渡的沿海农民都越来越少了,来美留学生希望回国生活的也越来越多。基本上2000年后在美定居的中国父母,在对待子女的家庭教育上跟老一辈移民已经有着很大不同了。主要是新来的中国人慢慢开始在文化上有了自信,加上美国现在越来越像一个烂摊子,我旁边的年轻中国父母,在家里对儿女强调中国血缘和身份认同的不在少数,绝大多数都在家里坚持跟小孩说中文,周末的中文学校塞满了这些中国家庭的小孩,拿和我原来同系一师兄的话说:“我儿子以后要在家里不说中文,老子打断他的腿。”一到暑假,大堆中国父母都想方设法把儿女送回国内常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我相熟的一个老中,今年暑假把他8岁的儿子送回济南老家待了两个月,小朋友在那边玩得不想回美国了,这事把他乐得合不拢嘴。可以想象新一辈abc成长起来之后,跟这些“老”abc们,对于中国的心态和倾向会有很大的区别。
在我去美国之前,很多人都说ABC是融合了中西方的缺点长大的。这个我去之前也不知道为什么。来到美国以后,我只说我看到和听到的吧,也不想评论什么。ABC基本都不会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而且和中国学生关系撇的比较清。而且他们肯定会和你说英文,不会当着别人面和你说中文。所以其实他们到底会不会中文我真的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很奇怪,既然父母是中国人,你怎么可能不会中文的?他们不想被别人老是问:“你是不是中国人?”他们会很坚定地说:“我是美国人。” 但是白人的圈子他们也很难融入,所以经常看到的是ABC和ABC玩,和各种亚裔美国人玩,或者和黑人一起。很少看到和白人玩的好的。上课有时候谈到种族歧视的问题,他们也会很义愤填膺的发言。总之就是他们也觉得isolated。我真的不知道他们成长过程中遭遇过什么。但是在美国你会有感觉的,就算不说有没有种族歧视吧,成见是肯定有的。我们是国际生,所以其实无所谓别人怎么对我们咯。不过那些ABC他们的生存现状就是他们想打入白人主流圈,可是还是很难。
以上所有答案之和是正确的。你可以想象 A 与 C 之间有一个渐变过渡,渐变的任何一点都是存在的。据我所知我自己在东北部白人占绝大多数的学校,和加州已经基本被华裔占领的环境中的美籍华裔是非常不同的。「刻板印象」可能是让所有人都有点头疼的一件事。如果你遇见一个人,请不要安任何标签,把他当成一个人就好了。
我有五个ABC表弟妹,他们 ——基本不会写中文。不喜欢说中文,即使说也有语法错误。俚语俗语更是基本不懂。看不起大陆人,朋友以亚裔第二代为主,并有部分留学生和白人。不认为自己是Chinese。或多或少以自己的华裔血统为耻。对华夏文化无感,但基本喜欢中餐。附注:其实中学以前就出国的华人,思想心态和ABC是一样的。
如果你自己是几代土生土长的 A 省人,中小学同学有父母(或者祖辈)从 B 省过来的,你就明白他们是如何介乎 A/B 两省人之间了。大多数第二代和几乎全部第三代都会把自己看做是美国人。这是跟你是否了解和去过自己的祖籍有关的,如果你是父母移民过来的,无论是来自其他国家还是其他省份,都还有可能回祖籍去看看,同时把你也带上,因为还有父母熟悉的亲戚在那里。如果你是祖父母移民过来的,可能他们还会回去看看,但你父母成年后就很少会回去了,带你回去的概率已经非常低。既然你不知道那个地方的文化,甚至就没去过那个地方,你几乎不可能说自己是那里人。至于说什么语言,这完全看父母啦,假若还是第二代的话。(往后的就肯定是纯英语了。)如果你见过在父母说粤语但在北方长大的人,你就明白了。正常情况下,除了家里没人跟你说粤语,和父母外出见到别人也都不能说粤语,几乎就没有给你练习粤语的能力,在北方人面前可能敢于炫耀一两句自己会说的粤语,但在真正的广东人面前反而会害怕说得不地道。至于所谓的「真实生活情况」,我觉得这个真的很符合美国社会的多样性啊,无法简单概括。就算我们只看第一代移民,血缘移民和工作移民这两种性质就已经完全不同了。血缘的,有特殊技能的非常少数,大多数在英语不行的前提下竞争力偏低,所以都在做收入不高的工作,也很难融入英语社会。由于美国华人集中的大城市都有巨大的华人社区,又因为美国是一个信奉天赋人权的国家,政府服务不能由于你的语言障碍而有所歧视,所以他们享受着话语的政府服务,就更有利益不主动融入英语社会了。(在三藩市唐人街,社会安全局的所有窗口都有粤语服务,都是来排队拿养老福利的华裔公公婆婆。如果你在三藩市打 911,你可以说「Cantonese service please」。)他们的下一代,成长环境估计就如同中国内地到沿海大城市打工的第二代一样,缺乏大城市土生土长孩子的优势,只有少部分能够进入顶尖行业或者是顶尖职位,自然分布就跟整个社会的自然分布差不多。至于工作移民的,大多数是留学生过来的,少数是直接招聘过来的,总体上来说就跟血缘移民的人完全不一样。(所以说,这个问题的多样性结果必然导致无法简单概括。)他们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第一份工作的收入就不低,完全无法体会上述人群低收入的生活,也完全无法体会上述人去离不开华人社区华语服务的生活。因此,他们不会允许自己的下一代跟随整个社会自然分布,必须要求自己的下一代跟自己一样精英,结果就导致了在其他人看来很畸形的成长环境。
这个应该要看家庭教育的。朋友家的三个ABC中文都说很好,写的中文字也不错,他们曾跟着一个华裔儿童合唱团来大陆做交流,记者采访的时候就只有她家的孩子可以,其他孩子大多会听不太会说。其他父母听说她家在家都说中文还很惊讶。她家老大现在在伯克利上学,恰好我有同学也在那留学,那女孩请我买的东西就让我同学帮带过去给她,后来听我同学说她俩吃饭加参观她们宿舍,都是说的中文,只有不会说的时候用英文补充。前两天她自己还主动买了除夕那几天回家的机票…再另:看奥运会比赛,她家几个小朋友都是给中国队加油的(她们自己在脸书上也这样告诉她们的朋友)而我朋友夫妇作为第一代移民其实是从台湾去美国的,她家还是有浓郁的大中华气氛。
总体感觉就是看不起华人,但是有时候又以自己是华人而自豪,比如说提起李小龙,林书豪,中国经济的时候。不过也都符合人的正常心理,谁都希望自己觉得光荣的事情和自己有关系,不好的事情都是撇得越清越好。
之前给纽约时报中文版的一个读者来信 《美国华裔族群的亚文化圈》-------------------------------------------------------致编辑,此信是对《》一文的回应。自从80年代大陆学生赴美留学热潮开始以来,在美国落地扎根的中国留学生们已经逐渐步入中年,而最早一批留学生的小孩也逐渐成长起来,开始要面对“我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这个复杂而纠结的身份认同命题。作为一个在中国出生成长并接受基础教育,却又已经在美国留学生活多年的留学生,我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过身边的许多华裔孩子,经过对比思考,我发现在对身份认同问题上,除去一纸护照外,这个群体在生活中更呈现出了相当多样的答案,并非简单的 “ABC” 就可以概括。在与华裔美国小孩打交道的过程中,由于共同的文化纽带,我们往往会过分关注共性而忽略了他们作为美国人在美国社会的地区差异性。我所就读的达特茅斯学院是一个白人占绝大多数的常青藤盟校,华裔并不多,因此个体间的认同差异显得更为显著。在美国,不同族群间的比例与相互关系的疏密在美国是界定不同居民社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华裔美国小孩的父母当年若是移民到了西岸的华人聚居地,他们的小孩从小到大所就读的学校很有可能亚裔占多数。而由于新移民仍然在不断加入这些社区,因此3岁移民,7岁移民一直到15岁移民的华人小孩会不断将中国国内的流行文化带入所在的美国学校。我就有一个从小在美国出生长大来自加州的华人朋友,祖父母是山东人,父母成长于台湾,而她除了上大学前回过大陆探亲一次之外,就再也没有与中国的直接接触了。可是当我问起她最近在看什么电视剧,她的答案却出乎我意料:不是《破产姐妹》,不是《豪斯医生》,而是《甄嬛传》。只因她高中的闺蜜,一个初二结束才从北京移民过去的中国姑娘给她推荐了这部剧,使得她从第一次看就着迷了。可是,如果这个华裔小孩成长于美国广大地区白人占多数的市郊社区(suburb communities),他却往往会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有一类小孩会尽全力在行为举止各方面体现得比白人小孩更“白人”,而另一类却印证了美国社会主流文化对于亚裔的刻板现象:学霸——周六晚上聚在一起讨论学术或者看动画,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小圈子。在学校的舞会上,前一类的华裔女生总会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她们往往会比白人女孩更加浓妆艳抹,穿着暴露,搔首弄姿 …. 而几个小时后在图书馆里,她们却又会重新戴上眼镜,认真做笔记,重新“幻化”成为那个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对于这类在学术和其余活动两方面都保持高度竞争性,就读于顶尖美国大学的华裔美国同学,“变脸”仿佛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甚至求生技能。在我的朋友中,也有一些属于后一类的。可以说,他们热爱学习的程度让我这个从中国来的留学生也自叹不如。不过在美国学校里,学霸往往都是自我选择的状态,而不像在中国有不少学霸是被环境逼出来的,因此这一群孩子平常也多少自得其乐,并没有感到太大的同伴压力。除此之外,在中国众多大城市的国际学校里,还有另外一批华裔美国孩子。他们出生于美国,有美国国籍,却成长于中国,甚少踏足美国的国土;他们上课接受的是美式教育,同班同学却来自世界各地,回到家面对的却是中国父母。这也就是作者宁晓松在原文中提及的案例。我在美国大学里也接触过一些,他们表面上讲着无懈可击的美式英语,但往往还是更倾向于与其他来自国际学校的小孩儿玩在一起。最近网络上也冒出来了一个新词用来描述他们的处境 – 第三文化小孩 (third-culture kids),“既不中,也不美,自成一个圈子”。随着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在过去10年迅速升温,中美关系也逐渐成为美国社会舆论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不论小孩自我认同如何,家庭背景注定了这群孩子从小会比其他族裔的移民小孩得到更多的关注。正如宁晓松在其文章中所谈,一纸国籍在这些移民家庭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不过在我看来,成长环境和不同朋友圈的多年熏陶,会对一个有跨国背景的小孩的身份认同起着更加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在我们习以为常的“ABC”大分类下,有着各种各样的细微却无法忽视的文化认同上的差异。在我们日常交往中,少做一些假设,多提几个问题,尽量从个人,而不是集体归类的角度来认识一个人,或许会让我们与美籍华人/华裔美国人的跨文化沟通进行得更顺畅一些。——刘邓扬, 北京
这个真得看父母的,我老公在外国长大,母语西班牙语,但是中文还是很好,和native speaker一样。他父母一直给他灌输中国很棒,每次回国都给他买中文书中国电视剧。他觉得自己既是外国人也是中国人。主要问题是很多第一代移民看不起自己的国家所以各种给自己的小孩灌输中国很差劲,很烂,所以那些Abc拼命和中国人撇清(我在澳洲,这个在澳洲很普遍),这个才是让人鄙视的。
说说我身边周围的例子。我当时在加州工作的同事构成如下:一个新加坡人,10几岁全家移民到美国,现在拿的是绿卡,因为她父母觉得新加坡国籍享受的福利更好,一个台湾人,8岁起全家移民美国,美国国籍,两个香港人,一个嫁了个美国老公,算是第一代移民,还有一个是8岁就和全家从内地移民过来,美国国籍。在办公室里面,不能说他们是华人,他们自己也不认为自己是华人,一说就会引起办公室的激烈争论。她们认为自己是美国人,毫不怀疑。我仍清楚地记得有个香港人曾指着我的鼻子用广东话说,我不是华人,我和中国没有半毛钱关系。好吧。我曾和一个同事一次闲聊的时候,她说想学翻译,我便开玩笑说起,你可以去中国学翻译啊,中文环境,很快上手。结果就是遭到她的鄙视,说,什么?!你让我去中国上学啊!我顿时觉得一阵火大,心想,就算你去中国读书,你还未必能考的上呢!别以为自己上个UC系统就了不得,你是加州居民,上个UC系统又优惠又优先录取,得瑟什么!她们说着中文,吃着中国菜,却只认为自己是美国人。她们不过是在美国过着中国生活的"美国人"罢了。她们算是在美国长大的第二代,会说流利中文(基本在国内或其他地区受过小学教育)但她们不认为自己和华人有任何关系,更别说她们觉得你是同胞了。新加坡人只会认为大马人或印尼人是自己的同胞,却不会认为华人是自己的同胞。香港人更不必说,骨子里的优越感油然而生。看不起大陆来的。有次说到味精的问题,一个人香港人说,自己去大陆吃菜,长了一身痘痘,说味精太重外加黑心,自己吃不惯。我心里就又一阵火,去,虽然你是香港公民,但你也是高中后才从祖国内地移居香港的。你以前就吃的惯,现在就不行了,装什么大头蒜!第二代都认为自己的母语是英文,觉得会写繁体字是了不得,拒写简体字。好吧。其实有的时候也挺同情他们的,她们的文化身份认同很混乱。在美国这个仍然是白人主流的社会里,她们往往也经常被问道,where are you from 的问题。如果回答 from San Diego往往会被追加一句 I mean where are you originally from. 这种问题。主流文化里面,她们有的时候还并不被认为是少数族裔,还是会被认为是外国人。但是她们自己本身却坚持自己是美国人这个观点。这个问题对于香港人更是混乱,她们觉得自己有英国属性,现在是香港人,与中国人这个概念无关,拿到美国籍后彻底是美国人。我的同事们不认同自己的华人身份,却也没有很好融入主流文化,也就剩下向我这种F1签证炫耀一下自己的身份罢了。身份问题对于第二代来说很敏感,因为如果你说她们与华人相关,她们会和你急,因为她们的父母千辛万苦就为了拿到国籍,为的就是让第二代顺利变成美国人。她们不可能认同自己的华人身份。只会承认自己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中文很烂-社交方面要看个人-成绩ok-第二代移民很多经受和父母之间的文化震荡和隔阂-有一颗想把自己漂白的心,或是已然全白
suppose你爸妈是A省人,但在你出生前或两三岁大的时候搬到了离A省距离很远的B省工作,安家,在家里和你说普通话,你和你的小伙伴说普通话或者当地方言,等你长到20岁,你会觉着你是A省人还是B省人?(尤其是B省比A省富裕发达的多)ABC认为自己是美国人的实在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不过吐槽一句,大部分ABC长的真心不好看,显黑,身材胖,不知道为啥
和一个华裔美国人关系很好,不过他是上小学了以后才全家移民来美国的,不是特别符合楼主所问的情况啦。这位同学中文说得很好,听说在家也是吃中国菜和父母说中文的,我们聊天还是会用英语但是对方如果懂中文对我来说就方便了很多...不过我们很少聊文化融入什么的问题,因为觉得直接问对方“你在这个社会能融入吗”类似的问题,稍微有点不礼貌...不过就我观察的情况来看,他喜欢和中国人玩(尤其是现在有这么多中国妹子来留学的情况下LOL),常常调侃他“我们学校的中国女生没有一个你不认识的”,上课的时候要好的也是另一个亚裔的姑娘(他们成绩都很棒,而且对A的执念真的超乎人的想象)。现在好像还交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女朋友,和中国留学生一起住,感觉他的社交圈子里都是中国人...同事里也有从小就搬来美国的中国人,和一个香港人结婚了,她就比较西化,中文说得很不好,她的小孩也只会讲英语,在我们单位和她关系好的也是亚裔。对她的印象就是:工作认真。她常常和我说亚裔的形象就是work hard, disciplined, 我们公司有很多美国白人4点半就下班,但如果她也这样做会觉得非常guilty。我的看法是美国是个文化非常mixed的地方,这样的好处就是你不用刻意融入某种群体就可以活得还不错,当然要做政治金融等领域的顶层人物亚裔比较难,但只想过中产阶级小日子的话,找到适合自己的圈子是很容易的事情。也许在外人眼中看来他们是“融入不进主流白人圈子”,可他们自己大概根本不想融入呢?
我认识的一个澳洲人,四分之一的白人血统,四分之三的华人血统,和他交流的时候你完全感觉不出来他是外国人,中国的常识文化(我只能加个常识)他都懂,吃什么上火,哪里的菜辣,什么叫面食,他甚至唱蔡琴的老歌……,仿佛他是中国长大的。他说他在家时和爸爸是说中文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选不了出生日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