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公司 维修部门 的五年人生规划怎么写写

当前位置:&&&&&&&&&
专项及部门规划
厦门市“十二五”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规划
  《厦门市“十二五”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规划》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精神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厦门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政策举措等战略意图,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引领“十二五”时期厦门工业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
  第一章 厦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中央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推动福建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是拉动厦门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工业化水平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对实施市委提出的“二三产共推进”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科学发展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节“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按照党中央关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厦门工业通过结构调整,推动自主创新、品牌建设、节能减排、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以及优化企业经营环境等工作,努力培育若干个占据行业技术的高端、具有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在发展中积极培育、定位厦门工业的比较优势,对拉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工业经济规模跃上新台阶
  2010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90.39亿元,比2005年增长77.5%,净增388.72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8%;实现规模以上产值3670.82亿元,比2005年增长80.9%,净增1641.7亿元。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255家,比2005年末的1556家增加了699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2家,其中戴尔(中国)、友达光电、宸鸿科技和翔鹭石化4家超百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2家;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434家,比2005年增加了190家。
  二、行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电子工业、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均经历大幅度的结构调整:电子工业中光电产业迅速发展,台商对光电产业的投资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原材料工业中,信息化学品已退出市场,芳烃产业链因PX项目外移面临转型的压力,轮胎制造以子午线轮胎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势头良好,钨产业链继续向高端发展,高精铝箔全球第一的地位更加巩固,新能源材料已初具规模;消费品工业中,以内销为主、品牌营销的食品、饮料、烟草等发展较快,纺织服装工业因省内众多品牌服装企业的加盟而由代工生产大步跨入品牌营销的阶段,“ODM”模式的照明器具、水暖及卫浴、运动器材等发展势头良好,以出口为主、且代工生产的皮革制品、家具、工艺美术等受国家外贸政策调整的影响而发展缓慢,医药工业(包括生物制药)因缺乏大企业支撑而无明显的增长。装备制造工业继续持续稳定增长态势,汽车、工程机械、配电控制设备、大型商用飞机维修、船舶制造等主要行业的发展质量有所提高,汽车取得底盘生产资质及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汽车零部件制造的较快发展。
  三、产业链产业集群培育取得新成效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一批占据行业技术高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百亿以上产值产业链(群)的发展战略,我市通过有效配置各种资源,集合力量,大力发展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汽车、工程机械、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等产业链;重点发展航空工业、船舶制造、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烟草工业及销售等产业链、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生物与新医药、运动器材、水暖及厨卫、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等产业链、产业集群。2010年,13条百亿以上产值产业链累计完成产值235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4.3%。其中,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平板显示、汽车、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工程机械、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6个产业链(群)已超百亿元规模,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业链已接近百亿元规模。
  四、形成若干个特色突出的专业化工业园区
  在大力推进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中,灌南机械工业园区、火炬(翔安)光电产业园区、同安轻工食品工业区、航空工业区、排头船舶工业基地,以及正在发展中的海沧生物科技园等,已经形成特色突出的专业化工业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平台。全市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面积已达137平方公里,比“十五”末期增加1倍以上。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光电显示)、厦门集美台商投资区(装备制造)分别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五、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厦门市节约能源条例》等法规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节能减排制度体系;率先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能耗关;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积极推广节能先进技术和产品;建立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市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568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累计下降12.35%,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厦门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12%、由0.65吨标准煤下降到0.57吨标准煤的目标;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41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24.1%,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6%;2010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4.498万吨和4.67万吨,较2005年削减33.56%和15.92%,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7.2%和11.2%的指标任务。
  六、发展品牌经济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全市增加中国名牌产品6个、福建省名牌产品104个,分别占全市拥有各级名牌数量的32%、61%;评出厦门优质品牌163项;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2件,福建省著名商标292件,厦门市著名商标370件,分别占全市拥有各级驰著名商标数量的82%、74%和 74%。
  七、质量管理向追求卓越绩效发展
  以推广卓越绩效模式、培育卓越企业为龙头,努力推广“6σ”、现场星级评价、可靠性工程、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企业质量管理由追求质量控制有效性上升到追求卓越经营绩效,ABB开关在全省唯一获得全国质量奖;ABB低压获得省质量奖;ABB开关、厦烟工业、厦钨股份、通士达照明成为全国首批向全球庄严做出质量承诺的企业。
  八、中小企业加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从推动成长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举办“中小企业服务日”活动入手,着力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共评选成长型中小企业757家(2007年开始),共安排成长型中小企业贴息资金2390万元;通过成立中小企业融资工作联席会、建立信用担保机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业务风险补偿机制、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一对一”服务等工作,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到一定缓解;每年举办“中小企业服务日”活动,组织各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管理咨询机构、银行金融机构等共同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管理、融资等方面服务,“中小企业服务日”已成为我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服务活动。
  九、工业投资项目建设取得新跨越
  2010年,全市工业投资总额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5亿元,同比增长23.6%,创我市工业发展史上最好的投资水平,其中制造业投资完成179亿元,同比增长34.6%。“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926亿元,比“十五”期间的423亿元增长1倍以上。一批事关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宸鸿科技、友达光电、金桥卷烟技改、冠捷科技、景智光电等重点项目按期竣工投产。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技术改造的引导作用。2006年至2010年,市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共安排1.41亿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贴息、补助,拉动企业挖潜改造投资约110亿元。建立市、区两级协调机制,从“抓落地、抓在建、抓投产”三个层面推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投资总额925亿元。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资金支持,至2010年共有100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省专项扶持资金3亿多元。
  十、服务企业机制不断完善
  为积极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影响,我市开展以“五帮企业”为主要内容的走进和服务千家企业活动,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协调服务机制,成立了厦门市工业经济协调领导小组,设立了“厦门市工业企业服务网”,开通“968119”工业企业服务热线,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十一五”期间共向国家、省争取支持厦门工业发展资金9.35亿元,其中国家级8.12亿元,省级1.13亿元。同时,加大企业减负力度,制定出台一系列企业减负政策,仅2009年、2010年两年就为企业减轻负担近20亿元。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
“十一五”厦门工业主要经济指标表
工业总产值(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地产工业品出口交货值(亿元)
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
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户)
工业增加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占GDP(%)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利润总颖(亿元)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年)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人)
  [说明:2010年数字为快报数]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十一五”期间,厦门工业经济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每遇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全市工业生产的增速就出现下降,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制约着全市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低,工业增加值率(24.3%)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26.5%),自2006年以来全员劳动生产率始终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发展仍是投资驱动型,科学技术尚不是拉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88%(2008年调查);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对出口的依赖过大,出口交货值占到工业销售产值43%左右,而出口生产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贴牌生产是出口企业普遍采用的方式等。
  第二节“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中指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面临的机遇
  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决定了中国的制造业将更加紧密地融入到国际大环境之中。中国制造业将逐步改变目前处于国际分工低端的现状,不断提高高附加值产业和环节的比重。同时,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将逐步降低到合理范围内。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中期加速阶段,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和支柱地位在较长时期内还不会改变。这不仅因为中国工业化历程才走过了30年左右的时间,远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还因为它仍然是中国13亿人口赖以实现大规模就业的支柱产业。发展更有竞争力的工业体系,推进工业强国建设,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
  从我市情况看,:52.7:46.3的三次产业结构表明,厦门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处于农业比重继续下降,工业比重上升,服务业比重越来越大,经济由工业、服务业带动,仍可高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市委提出了“二三产共推进”的战略思想。至少在10年多的时期内,厦门工业增加投资和扩大规模仍然具有客观必然性和效益合理性。
  二、面临的挑战
  面临资源、环境的压力,中国制造业未来面临五大转变:即从依靠投资的拉动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转变;从注重生产能力的扩张向注重技术能力的积聚转变;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向世界制造业价值链高端转变;从对环境挤压向对环境友好转变。因此,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将是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的主旋律
  当前中国企业的发展已进入生产要素成本上升阶段。在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之后,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调整原有的低成本战略,培育以技术创新为主的新竞争优势,进而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未来我国制造业的增长将主要依靠价值量的增长。
  总之,未来的五年,厦门工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从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在全市GDP中的比重始终保持在50%左右,且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高来看:“十二五”期间,工业在厦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关键是要从行业结构、经营模式、产业创新载体、产品实物质量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的深度调整,才能适应新的竞争形势的要求,提升竞争力。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目标
  “十二五”时期,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重大历史机遇,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培育百亿以上产值产业链(群)为抓手,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围绕“十二五”期间全市GDP翻一番以上的目标:
  ――工业经济规模力争翻番。至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750亿元,年均增长15%,占全市GDP(4200亿元)的42%;
  ――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至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率提高到26%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全国工业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3%以上;品牌产品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近60%,形成3-4个国际品牌。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工业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平板显示、汽车等13个市重点培育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力争实现规模翻番、技术领先于全国同行;年销售额百亿元以上、技术、管理、装备一流的企业(企业集团)达到16个左右,在全国同行中确立以技术、质量、品牌为核心的竞争优势。
  ――节能降耗继续保持先进水平。万元GDP能耗保持“十一五”的水平,工业废弃物排放量进一步降低。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争取“十二五”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000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8800亿元)的22.7%。
  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实施六项发展战略,全面实现厦门经济的转型升级:
  价值提升战略――转变发展观念,从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转变到重视以价值量提高为核心的发展质量,着重提高价值创造中劳动含量和技术含量的比重,提高产品档次和劳动者报酬,从加工组装环节向两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创新引领发展战略――正视厦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推动经济发展确实由要素投入驱动转变到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切实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促进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以创新开拓市场、引领市场;促进企业加强技术改造,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着力构建“政府指导、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业诚信”的产品质量促进机制;大力培育品牌经济,占领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培育大企业战略――加强政策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优势企业面向全国、走出国门,通过同行业强强联合,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以大企业为龙头,培育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向上下游延伸的坚强的产业链。
  产业集聚战略――按各工业园区的行业定位引导产业集聚,通过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形成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建设产业发展公共平台,在产业集群内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通过上下游产业联合、优化整合,实现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资源和土地的利用效率。
  依托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战略――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本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化工、冶金、医药等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中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等新兴产业。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中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软件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绿色发展战略――促进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运行方式和消费模式。正视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一时不可能有重大变化的现实,加强技术节能,在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的创新与应用上取得新突破,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再上新台阶;继续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再制造产业、低碳产业。
  第三章 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要以发展坚强的产业链(群)、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抓手,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第一节&& 做强做大支柱产业
  一、电子信息
  重点发展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等。
  1、平板显示
  按照“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中发展面板生产和产业配套体系,做大彩电生产规模,建设国家级光电显示产业集群,争取成为国内重要的平板显示产业生产、研发基地,实现产值规模过千亿元”的目标:实现中世代面板生产线的建成、投产,争取发展高世代面板生产;发展面板生产协作配套体系,延伸产业链;发展LED背光配套产业链;促进冠捷显示科技、乐捷显示科技、景智光电等企业液晶显示模组(LCM) -彩电整机生产达到设计纲领;促进宸鸿科技生产能力提升,发展协作配套体系;支持彩电企业开发生产升级转型提升附加值的创新产品,支持建立新型显示技术研究开发、软件研发、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产业公共平台建设。
  2、计算机与通讯设备
  抓住国家“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的发展战略:抓住当前全球电子产业跨国转移的新趋势,努力吸引国内外行业先进企业在厦门投资发展技术研发、制造、配套、物流、产品销售等产业环节;积极发展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设备,发展面向数字家庭应用的各种网络终端和基于“三网融合”升级换代的各种新型数字终端,努力发展嵌入式软件、IC设计制造、动漫游戏等,破解关键技术缺失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引进技术,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组件生产;积极参加国家“核高基”专项、“新一代无线宽带移动通信网” 专项等,在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强化传感器、识读器、电子标签的核心芯片、融合器件的研发和创新型应用系统及智能终端的开发、制造,重视发展物联网网关、中间件、服务平台等技术和设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
  按照“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并重,以发展LED产业技术和应用为核心,建设全球现代照明产品生产基地,力争产值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的目标:大力提升LED芯片、封装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通过与台湾同行在标准研究制定、工艺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合作,抢占产业制高点;加快LED应用于普通照明的产业化进程,实现照明产品的升级换代;建设包括环境保护技术、产品设计开发的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发展玻璃管、荧光粉、灯丝、灯具等照明器具产业链上有关环节的生产项目;发展LED芯片基片材料(碳化硅基片和蓝宝石基片)、功率型高亮度兰绿光外延片及芯片制造、贴片式封装及高压LED生产项目;发展太阳能光伏应用系统及相关配套产品,建设太阳能发电在建筑物、城市景观照明、小区域发电系统应用等示范工程。
  二、机械
  重点发展汽车、工程机械、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航空工业、船舶制造等。
  1、汽车
  按照“培育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建设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大中型客车创国际名牌,”的目标:开展以提高整车可靠性为目标的产品质量攻关,加强产业链上企业工艺技术,特别是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机加工等机械基础加工工艺的技术改造;加强汽车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在“智慧地球”的背景下发展“智慧客车”,在中国客车行业率先实现新一轮发展的突破;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从技术难度相对较小的混合动力技术入手,逐步向纯电动汽车发展,并争取带动发展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器、车用动力电池等关键件;加强包括试验设施在内的研发能力建设,争取国家汽车行业重点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厦设立分支机构,提升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能力和作用;研发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专用汽车;通过厦台产业合作或引进国内优势企业,争取发展新的整车生产项目;继续引进各种汽车零部件制造、系统总成项目。
  2、工程机械产业链
  按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强劲的国际竞争力,产品可靠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力争产值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的目标:开展以提高可靠性为目标的整机和关键零部件质量攻关、整机产品节能减排技术攻关、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开发等;加强产业链上企业工艺技术,特别是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机加工等机械基础加工工艺的技术改造;努力实现世界一流的液压件生产技术,以及其他先进的机械加工工艺落户厦门,实现关键件技术的突破;提升挖掘机生产规模,发展筑养路机械;提升电动叉车生产规模,并带动发展驱动系统、动力电池;发展工程机械再制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国际市场销售网络。
  3、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业链
  按照“成为全球产业技术研发基地、名牌产品生产基地,由配电设备领域向输电设备领域延伸,培育高水平的协作配套体系,力争产值规模达到200亿元”的目标:研发智能电网需求的智能开关、配网一次设备、配网自动化系统、智能环网柜等智能输变电设备、配电设备;提升高压、超高压产品生产规模,开发特高压产品;加强包括试验设施在内的研发能力建设;支持产业链上企业工艺技术改造;争取跨国公司投资发展电力变压器、电力电容器、高压直流输电(HVDC)关键部件等产品,以及用户端专用产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液压机构、GIS部件、铜板加工、绝缘制品、有色金属铸造、表面处理等工艺专业化企业;实施对首台(套)产品的财政补助;建立政府采购促进产业发展的常效机制;促进成套产品(特别是高压产品)在省电网建设中应用等。
  4、船舶
  按照“建设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创汽车滚装船国际名牌,发展游艇制造支持我市游艇经济发展,力争产值规模翻番”的目标:实施龙头企业三期建设,形成“一坞、两船台、三码头”的设施能力;加强龙头企业工艺技术改造、信息化技术改造,争取成为国家汽车滚装船基地企业;面向国内外引进船用机电产品制造、船舶配套制造、分段制造;利用本市配电控制设备制造业的技术优势,发展船用电气自动化系统制造;发展游艇制造,推动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建设欧厝船舶产业补充基地、干船坞等。
  5、航空工业
  按照“形成大型商用飞机‘一站式’维修能力,巩固规模、技术在全球业界领先地位,力争产值规模翻番”的目标:解决用地问题,拓展相关飞机零部件制造产业、飞机维修研发中心、培训基地、服务及生活配套中心等;适时实施太古飞机维修七期、八期建设,提升生产规模;引进飞机燃油系统及附件维修、小型飞机维修、航空集装箱和货板维修及制造、航空座椅制造等;争取加入国际飞机零部件供应体系。
  第二节、改造提升优势特色产业
  一、消费品
  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促进一般简单加工向产业高端环节提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培育自主品牌,发展品牌经济。
  1、水暖及厨卫
  按照“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培育强劲的国际竞争力,由制造零部件转向提供厨卫整体方案、营销成套产品,力争产值规模达到百亿元以上”的目标:充分发挥市卫厨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水暖卫浴行业与厨柜行业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厨卫整体方案服务;建设专业化园区,发展厨卫产品生产、电镀及表面处理、模具等;培育水暖及卫浴产品自主品牌,开拓内销市场;发挥中国卫浴工业设计中心的作用,引领市场发展;发展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节能环保型产品;支持产业链上企业对铸造、抛光、电镀、五金、机加工等工艺进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吸引国际、国内品牌企业在厦门设立总部或区域性营销中心。
  2、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
  按照“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树立产品质量安全信誉,发展品牌经济,力争产值规模达到400亿元以上”的目标:落实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规范、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启动诚信体系建设,由市食品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向社会做出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建立行业自律机制;促进企业实施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的工艺技术改造、信息化技术改造,开展食品安全技术攻关;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在原料产地或区域销售中心建立生产基地;开展生物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开发;继续引进国内外名牌产品生产项目。
  3、运动器材
  按照“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在建设全球国际知名品牌生产基地的同时,努力培育自主品牌,力争产值规模翻番”的目标:培育自主品牌,办好“厦门体育用品博览会”,促进企业以自主品牌开拓市场;充分发挥市体育用品协会的作用,组织行业标准制订、培育协作配套体系、建设产业公共技术平台;促进产品新材料应用与应用电子技术改造;引进国际知名运动器材品牌企业来厦门建立研发、营销基地。
  4、烟草制造
  按照“培育中国‘混合型’卷烟知名品牌,生产技术达国际一流,产值规模达到百亿元以上”的目标:促进“金桥”项目生产能力不断释放;支持企业节能环保技术改造、“金桥”烟品牌培育;建设烟叶仓储能力。
  5、纺织服装
  服装――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培育服装文化、服装时尚产业,吸引国内外设计大师在“音乐之岛”鼓浪屿设立设计工作室,发展成国际级服装设计中心、亚太地区时装发布中心。继续吸引国内外品牌服装企业来厦门建立营运中心、设计创意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市场营销网络。
  纺织――一是发展产业用纺织品,避开在中低端产品的竞争,形成以高端原料品种为主导的产品结构;二是促进织造印染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研究开发新型面料;三是自主研发和招商引资相结合,逐步发展高科技纺织品。
  6、塑料制品
  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建筑塑料(包括塑料管道管件、型材、板片材、保温隔热材料、土工材料、塑木材料、屋顶覆盖材料以及室内装饰材料等)、以出口为主的休闲塑料制品、市场量大面广的塑料包装产品(包括塑料中空容器、软包装薄膜、复合膜、塑料编织、泡沫塑料等),加快发展可降解塑料制品。
  7、印刷包装
  大力发展以节能环保型、新兴智能印刷品和多层复合高档软包装印刷为重点的包装装潢印刷业,着力发展适合现代生产和技术进步需求的新材料、新包装。
  8、工艺美术
  重点发展漆线雕、青石雕等国内外独有或闻名遐迩的传统优势工艺美术产品,鼓励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现代旅游产品、工艺礼品和各类装饰品,建设乌石浦油画村、海沧东孚玛瑙村等工艺美术专业市场。鼓励和支持工艺美术品从艺人员,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我市传统工艺美术进行技术创新、技艺改造和产品开发。
  二、冶金
  围绕将厦钨集团打造成具强劲竞争实力的国际一流全球化公司、厦顺铝箔保持全球业界领先地位的愿景目标:
  1、钨钼产业链
  向矿山、高端应用产品两头延伸,重点发展超细晶硬质合金和精密刀具、数控刀具、矿用工具、高密度合金,继续发展特种丝材、照明元器件、功能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确保钨中间制品的国际主要供应商地位;将硬质合金发展成为国内最大、最先进的产业基地。打造完整的钼产业链,使从钼酸铵到钼粉、钼坯、钼丝、钼板材、钼零件的钼系列产品和钨系列产品具有一样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
  2、铝箔
  发展高精铝板带,保证生产0.006mm箔的材质;加快技术装备改造,在同行中率先生产幅宽1.8m的产品,以适应节能减排的要求;发展深加工应用产品高精PS板,拓展新的领域。
  3、建筑钢材
  发展电焊钢网、配件制造等建筑钢材深加工产品,由提供材料延伸到为建筑工程提供标准化的系统配件,将在建筑工地进行的作业提升为工厂化生产。
  三、化工
  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传统化工产品向延伸下游、新产品差异化和精细化工产品三个方向发展。开展“责任关怀”行动,推动企业向社会做出自愿改善健康、安全和环境质量的公开承诺,促进社会对化工生产形成一个客观的认识。
  1、橡胶制品
  正新橡胶公司发展成为除飞机轮胎之外各种轮胎都能生产的行业先进企业,年销售额达到150亿元左右。一是促进正新橡胶后溪项目如期建成投产,建设1500万条/年轿车子午线轮胎的生产能力;实施正新海燕二期建设,将全钢子午线轮胎的产能提升到420万条/年。
  2、芳烃产业链
  翔鹭腾龙集团以全球业界领先的工艺技术和研发能力为支撑,向总部经济发展。一是支持翔鹭石化、腾龙树脂进行工艺技术改造,保持业界领先地位;二是培育翔鹭石化成为全球石化行业的品牌企业;三是发挥翔鹭化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成为集团台湾技术研发中心的产业化技术转化基地。
  第三节 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节能环保
  1、高效节能产品
  以拥有产业化专利技术为目标,加快LED应用于普通照明的产业化进程,实现照明产品的升级换代,并培育自主品牌;发展太阳能光伏应用系统及相关配套产品、太阳能热利用产品;发展以LED为显示背光源的平板电视机、微型计算机等节能电子产品;发展使用大容量动力电池为动力的客车、工业车辆等节能动力车辆;发展建筑节能型门窗、建筑节能玻璃、铝合金隔热型材和节能型PVC塑料门窗型材、加气混凝土砌块、复合保温砌块等自保温型节能墙体材料。
  2、节能技术装备
  一是争取发展国家重点示范推广的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并争取培育成为我市又一拳头产品;二是产学研合作,或通过技术引进,或依托我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配电控制设备行业,发展电机系统节能的关键件及控制系统;三是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发展各类节能技术装备;四是鼓励发展应用高效节能技术的锅炉、风机、水泵等用能设备。
  3、环保技术装备
  在推进我市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发展持有某领域核心技术,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环保技术装备产业。
  4、环保产品
  一是大力发展各类环境污染防治专用材料与药剂,争取通过产学研合作发展膜材料、高性能防渗材料等;二是争取发展国家鼓励发展的各类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三是促进客车、工程机械、工业车辆等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开展产品质量改进,在提高能效的同时降低排放。
  5、机电产品再制造
  以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工程机械、工业车辆、汽车零部件为重点,加强零部件的剩余寿命与性能检测技术、零部件的材料识别与分类、回收与再利用技术研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6、报废电子电气设备回收处理
  电子电气设备是我市的主导产业,适时发展报废设备回收已势在必然。要积极引进技术和投资者,发展对报废电子电气设备的回收处理,分选出金属和非金属物质,造福于社会。
  7、再生纸
  鼓励现有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能。
  8、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
  重点发展以粉煤灰、煤矸石、石粉等工业废渣、江河淤泥、建筑垃圾等为主要原料,生产节能环保型墙体材料和园艺景观设施等。
  二、新材料
  新材料产业涉及面广,我市现有工业新材料产业范围主要包括光电材料、新能源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化工轻纺新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稀土材料等领域。“十二五”期间:
  在光电材料领域,加强基片材料的研发和技术引进,做大做强LED产品,攻克产业化关键技术,拓展LED在大尺寸LCD显示背光源、室内照明、室外照明、汽车照明及智能化照明等领域的应用。
  在能源新材料领域,建设以国内领先的能源新材料技术中心为先导的厦钨海沧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提高贮氢合金和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生产规模,力争3年内成为中国最大的能源新材料供应基地,达到贮氢合金粉5000吨/年、锰酸锂2000吨/年、三元系2000吨/年、磷酸铁锂500吨/年、钴酸锂4000吨/年的规模,产品进入电动汽车市场,代替进口并在日本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在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领域,开发超细钨酸分离、纳米级碳化钨生产技术、高性能钨系硬质合金材料制备工艺,实现水溶法制备钨钴复合粉产业化;建设规模达到1000万支/年的超硬合金刀具生产能力。以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先导,将厦门发展成为国内最大、最先进的钨系超硬材料产业基地。
  在特种金属材料领域,一是整合全省稀土资源,建设稀土材料生产能力,形成年产稀土金属2000吨、荧光粉1000吨、磁性材料3000吨的生产能力,形成较为完整的稀土深加工产业链,培育“金龙”稀土产品的行业品牌;二是打造完整的钼产业链,使从钼酸铵到钼粉、钼坯、钼丝、钼板材、钼零件的钼系列产品和钨系列产品具有一样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三是在成功投产20000吨/年无铅铜的基础上,继续研发其他合金材料,达到50000吨/年的规模。
  在化工新材料领域,从我市现有产业基础、环境承载能力、土地供给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在有机硅/氟材料、可降解塑料、特种橡胶、高性能纤维、生物新材料等领域发展产业链后端产品,促进我市化工产业的优化升级。
  在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一是积极发展市场急需的屏显基板玻璃、光伏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钢化玻璃、中空玻璃、夹层玻璃、泡沫玻璃、高硼硅玻璃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二是发展节能环保型塑钢门窗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以粉煤灰、煤矸石、石粉等工业废渣及建筑垃圾为主要原料的各种利废、节能、多功能新型墙体等。
  三、新能源汽车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预计我国新能源汽车将在未来5年中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新能源城市客车、混合动力轿车、小型电动车将迅速得到推广。我市汽车工业的主导产品是大中型客车,在现有产业基础上,于传统汽车技术提高的同时发展新能源城市客车,正逢其时。要从技术难度相对较小,且我市企业已掌握整车开发技术的混合动力汽车入手,逐步向纯电动发展。“十二五”期间应开展的工作:
  一是加强混合动力整车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如整车电子控制、轻量化、电空调、电制动、电转向、机电耦合传动系统等,争取在全国同行中率先实现工程化;
  二是形成稳定的零部件采购供应体系,实现产业化生产;
  三是争取发展关键零部件生产,如电机系统、变速箱控制、电池系统等等。
  四、智能电网设备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十二五”是大规模实施阶段、“十三五”实现整体的完善和提升。智能电网的全球市场规模约为17000亿美元,中国潜在市场将超过10000亿元,涉及自动化监控设备、输变电设备、智能配电设备、智能电表、智能用电管理终端、复合电器材料、线缆等。
  配电控制设备是我市的优势产品,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当前正由配电向输电领域延伸,并争取发展变电产品。国际产业巨头ABB、施耐德已在我市建立研发基地,国电公司控股之许继公司也已落户我市。厦门发展智能电网设备,具有技术、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十二五”期间,要从成套设备入手,在建立产业链的过程中争取发展功率半导体器件,如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为变频家电、工业控制、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新能源等诸多产业提供关键件。
  五、物联网设备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的产业供应链包括传感器和芯片供应商、应用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和服务提供商、软件与应用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传感器是整个链条需求总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我国在发展物联网产业中,将重点发展高端传感器、MEMS、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网节点、传感器网关;超高频RFID、有源RFID和RFID中间件、物联网相关终端和设备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
  我市电子工业在手机、计算机、电视等终端设备制造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在全国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过程中,一要扶持有关终端设备制造商开发适应物联网需要的产品;二要争取发展商机巨大的传感器、RFID生产。
  六、高端装备制造
  国家规划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涉及核电等新能源发电设备、智能电网设备、高速铁路设备、海洋工程设备、物联网及其设备、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设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民用飞机等诸多领域。从我市的基础条件和要素供给条件考虑,除智能电网设备外,还可在以下领域拓展:
  一是数控加工设备。通过与台湾机械工业的合作,引进台湾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数控机床和数控塑料、印刷、包装、食品、纺织机械;
  二是飞机零部件制造。发挥我市因大型商用飞机维修而建立的飞机结构件、零部件加工能力,争取参与全球飞机零部件供应体系。
  三是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如环境在线监测仪器仪表等。
  七、生物与新医药
  按照“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并重,研发新药与发展仿制药生产并重,努力做大、做专、做精”的目标:建设海沧生物科技园区,形成产业集聚;发展与央企的合作,从扩大现有产品生产规模和发展仿制药入手,做大产业规模;重点支持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完整的产业创新和服务支撑体系;支持新药研究开发和生产技术研究开发、传统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和新技术的应用、企业GMP技术改造;以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诊断试剂等具有自主创新优势的产业化示范项目为引导,扶持一批潜力企业和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八、海洋高新产业
  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游艇制造及服务、海水综合利用等,建设海洋生物医药基地、游艇产业基地,推动游艇制造培育自主品牌。
  第四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型制造,是厦门工业实现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
  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包装展示以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大力发展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业设计产业,争取“十二五”取得明显的成效:建成2-3个具有一定规模、特色突出的专业化工业设计园区;办好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组织的全国工业设计大奖赛,并建立本市工业设计优秀作品评比、奖励制度;建立包括专业职称评定制度、高校专业设置、人才有效流动在内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育机制。
  制定政策,引导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向社会开放,搭建创新活动的公共服务平台:一是为本市产业链上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成为产业技术中心;二是融入全国行业技术研发、检测体系,发挥行业研发试验中心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服务
  大力发展网络化、全链条的信息传输、信息技术,信息内容等服务业。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鼓励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整合重组和并购,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实力强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引导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推动信息技术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数据处理与运营服务等业务向高端化发展。在“十五”、“十一五”我市企业信息化已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一要以离散型制造企业为主要对象,帮助工业企业构建集成制造系统,争取至“十二五”末机械、电子工业的龙头企业基本实现集成制造;二要继续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层次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产品数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决策支持等信息系统,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三要抓住国家鼓励发展新一代无线宽带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新兴产业的战略机遇,加快发展信息传输服务和增值服务。
  三、现代物流及电子商务
  以企业实现供应链管理为切入点,同行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为基础,引导社会化物流需求,培育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加快由企业物流向社会专业物流的转变。提高重点龙头企业物流作业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构建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体系。发展区域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推进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鼓励电子商务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移动电子商务等新型电子商务的发展。支持第三代移动通讯(3G)、3S(GNSS、GIS、RS)、机器到机器(M2M)、RFID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物流平台建设,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体系。
  四、节能环保服务
  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生态效率评价服务、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包括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等)认证评估服务、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服务等,推动我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支持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创新合同管理能源管理模式。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服务,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的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本行业其他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服务。加大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实施力度,引导民间投资节能环保服务产业。
  五、制造业服务化
  鼓励制造企业积极探索提供产品整体解决方案、个性化设计,精准化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全生命周期的运维和在线支持服务,多元化的融资服务,便捷化的电子商务等服务形式。鼓励企业整合资源,形成掌握核心技术的系统集成能力。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从提供设备,向提供设计、承接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控制、设施维护和管理运营等一体化服务转变。引导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拓展,发展故障诊断、远程咨询、专业维修、在线商店、位置服务等新型服务形态,。引导和推动制造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发展社会化的专业服务,提高专业服务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
  第四章 对策措施
  有效实施本规划是今后五年我市工业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要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确保完成规划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 转变发展观念
  要使厦门成为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从主抓实物量的快速扩张转变到重视制造业的发展质量,改变重产品轻工艺、重整机轻配件、重生产轻基础、重硬件轻软件的模式,着力于制造业价值量的提高,着重提高价值创造中劳动含量和技术含量的比重。
  一、调整考核指标体系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部署,从“十二五”开始建立以工业增加值率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以反映工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还要定期调查统计并公布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等数据。
  二、转变质量观念
  首先要倡导以适用性质量观念取代单纯的符合性质量观念,不单纯以产品出厂合格率判断产品质量,更要重视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满足用户使用需要的问题,即产品性能的保持能力。要将质量管理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企业要根据国际化竞争需要,制定实现质量战略的技术路线和可测量的战略内容,努力实现卓越经营。
  三、发展现代制造服务
  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价值量,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将推动制造业实现从劳动力价格优势向创新能力和服务增值优势的历史性转变。要通过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二三产业互动发展、融合发展、协调发展的经济增长格局。
  第二节 大力实施结构调整
  一、构建合理的工业生产布局
  (一)调整本市工业空间布局
  明确:思明区重点发展企业总部、企业研发中心、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湖里区重点发展企业总部、企业研发中心、工业设计、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链、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业链、航空工业产业链;海沧区重点发展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链(新能源汽车)、船舶产业链,以及装备制造、高分子材料、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集美区重点发展汽车产业链(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产业链、运动器材产业集群;同安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水暖及厨卫产业集群,以及轻纺工业;翔安区重点发展平板显示产业链、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业链、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
  整合分散的、行业功能不突出的工业园区,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保证新开发的工业用地严格按行业定位安排项目落户。
  (二)培育经济发展腹地
  在闽粤赣13市(厦门、泉州、漳州、龙岩、三明、汕头、汕尾、揭阳、潮州、梅州、赣州、抚州、鹰潭)区域合作的平台上,努力发展厦门工业与其他城市工业的协作共进,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延伸产业链,培育经济发展的腹地。
  二、大力发展品牌经济
  从提高设计研发能力、参加行业展会、产品宣传、总部经济等方面入手,支持水暖卫浴、运动器材、照明器具等行业培育自主品牌,纺织服装行业完成由代工生产跨入品牌营销;从将产品可靠性指标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整机产品节能减排和智能化改造、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入手,推动大中型客车、汽车滚装船争创国际品牌;巩固金鹭牌钨系列产品、翔鹭牌精对苯二甲酸国际名牌地位。
  三、培育一批百亿大企业(集团)
  确定年销售额百亿元以上大企业(集团)的培育对象,根据“一企一策”的原则,建立职责明确、市区联动的项目协调组工作制,为企业发展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对大企业(集团)的生产经营、改造发展实行各项土地、能源、运输、人才等各项要素的优先保障。鼓励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面向全国、走出国门发展。
  对市重点工业企业继续从能源、运输、人才等方面给予保障,在土地供给上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
  四、发展总部经济
  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将生产制造环节向资源要素配置优势地区集聚,在本市发展以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为核心业务的总部经济。还要依托我市在国际同行中已形成制造优势的行业,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企业来厦门设立国内或地区总部。通过在厦门构建企业总部经济集聚区,促进厦门工业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转变。
  五、培育坚强的产业链、产业集群
  (一)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十二五”期间,市各项扶持工业经济发展的资金继续按一定的比例,重点支持产业链发展:科技发展资金(支持工业科技进步部分)、产学研与技术创新资金、企业技改贴息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企业信息化扶持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市发展品牌经济资金不低于70%;开拓国内国外市场和外贸扶持资金不低于50%。争取设立重点产业发展基金和产业投资引导资金,用于支持产业技术尚不成熟而我市已具备一定基础,可培育成占据产业技术高端的产业项目,以及工业园区建设和市委、市政府决定的重大项目,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对产业发展的投入。
  (二)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
  以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导,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工作,由引资转向“选”资。研究制定统一的科技、财政、人才、教育、土地等招商政策。在招商中,一是着力引进一批对本市和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如轿车项目、AM-OLED为主的下一代新型显示,LED基片(衬底)、芯片和外延片项目等;二是根据龙头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所需,面向发达国家和国内优势企业引进高水平的上下游企业;三是根据企业提高经营效率之需要,引进采购量大、在周边市场存在较大商机的零部件和原辅材料供应商来厦门投资。
  六、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从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提供要素保障、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建立统计分析制度等方面入手,研究制定促进工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各类资本、人才进入生产性服务业的积极性。研究制定有关财税优惠政策,支持发展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以及集聚区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七、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技术改造是走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要求,要紧紧围绕增加品种、提升质量、提高工效、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安全生产、两化融合等方面开展技术改造,加大财政资金对企业工艺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节能减排、信息化改造等各类技术进步项目的扶持力度。增加财政预算安排。设立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扶持新兴产业发展。
  八、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调整市扶持企业信息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方向,一是以提高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应用水平为重点,实现(离散型生产)企业现场制造过程信息化,并与全企业信息系统融合;二是支持龙头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研发及公共平台建设。
  九、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鼓励龙头企业瞄准国际高端产品开展产品技术创新研发和产品质量攻关,在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增强国际竞争力。对我市企业列入国家各产业技术重大专项的项目,市财政按各重大专项的要求,给予配套资金支持。支持企业自主申请发明专利和参加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制定。
  十、发展对台产业对接合作
  密切跟踪台湾制造业优势企业投资动态,加强联系,主动上门推介厦门发展环境,吸引台湾光电、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数控装备制造、生物产业企业来我市投资。支持我市制造业各行业协会与台湾各行业组织建立联络机制,发展产业合作。
  第三节 坚决贯彻国家产业政策
  一、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贯彻国务院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意见,通过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运用市场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从汽车、机械制造、有色冶金、食品等行业入手,鼓励我市优势企业走出去,与同行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成为行业的“航空母舰”。在兼并重组中,要依法妥善解决资产债务处置和职工安置,维护企业、社会和谐稳定。
  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从严格行业准入、严肃行政执法入手,淘汰关闭排污超标、安全生产不达标、达不到行业准入标准的企业。奖罚并举,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关闭小企业补助资金;争取建立市级财政奖励、补偿政策,保证社会稳定。
  第四节 推进质量振兴
  一、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质量协会的工作部署,大力推广卓越绩效模式、可靠性管理、“6σ”、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在企业中全面展开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教育和培训,筑牢质量振兴的基础。
  二、开展对标和达标活动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工作部署,开展产品标准对标和达标活动。通过对比与国际标准的主要差距,逐步提升工业产品标准水平,争取“十二五”末各产业链龙头企业的主要产品均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实验室申报国家工业产品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实验室,掌握行业技术标准的话语权。
  三、引导企业树立质量责任
  (一)推进质量承诺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质量协会的工作部署,在2010年已有ABB开关、厦烟公司、厦钨股份、通士达照明参加中国工业企业全球质量信誉承诺的基础上,继续发动企业参加“质量承诺活动”。大力宣传质量信誉承诺企业,倡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质量责任观。
  (二)加强食品质量安全
  推动食品工业企业向社会做出产品质量安全承诺,约束自身行为,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支持食品工业企业通过信息化技术改造、工艺技术改造、实验室认证等,增强全过程质量保证能力。
  (三)建设质量诚信体系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工作部署,以行业为对象开展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督促企业建立对质量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
  第五节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推动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开展产业链(群)内信息统计、行业规划、行业自律、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人才培训、市场开拓、企业间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行业管理体制。
  二、政府采购促进产业发展
  改进采购评分办法,制定以产品质量为主要评估标准的实施办法,明确政府采购、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优先采用本市地产名优产品、创新产品、首台(套)产品。继续发布地产优质产品推荐目录,大力宣传推介“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三、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本市优质教育、医疗、文化、公共服务资源在岛外的布局;在各工业园区周边加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为工业企业的发展、各类人才的集聚、降低成本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加强融资服务
  建立银企政合作机制,及时有效对接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推动各区建立以政府出资为主、民间资本参与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鼓励同行业、同区域的中小企业依法建立互助性担保机构;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指导,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改制上市培训,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企业单位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对购房、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实行优惠政策。通过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培养能在生产一线解决问题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以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加强员工培训教育。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先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然后同时按下“CTRL”与“ENTER”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我们网站的大力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规划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