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2日中央部委哈工大2014校历招聘专业要求

你当前位置:
2014年信息参考第六期
湖南大学新闻网:
创建于: 09:43
来源:信息参考
编辑:陈国安
信 息 参 考
(总第219期)
党委宣传部&&&&&&&&&&&& &&&&&&&&&&&&&&&&&&&日
教育部长袁贵仁: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见
中新社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朱晓颖)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9日在北京表示,目前正加紧论证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见,要考虑改革科学性、可行性、风险性问题。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9日上午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袁贵仁在步入会场前接受记者采访。
他说,考试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高考改革是考试改革中的重点、难点。
他表示:&考试招生改革特别重要,特别复杂,简单说,就是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考试招生制度在改革中,不会走旧路。要坚持制度、完善制度,改进民众觉得不满意不科学的方面;不走错路,因为(犯错)会影响一批人、一代人,绝不允许发生颠覆性错误;尽量不走弯路,不能改革后留下&后遗症&。&
在改革方案推行策略上,他表示将利用35年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经验:试点先行。
&这一次方案出台之后,各省会出试点方案,试点方案不是全都试点,有两个条件,第一,有意愿,那些不愿意改、还犹豫的,暂时不动;第二,想改、但不具备条件的,也不改。对有意愿、有条件的省份会选择试点。试点办法出台之后,对试点省的进校高中生开始实施。&
在&怎么管&的问题上,袁贵仁表示,要做好国家考试的科学规划,涉及到学科规划、专业规划、区域规划、类别规划;管好考试安全的问题,不能出现作弊现象;关注招生公平问题,在考试工作上不允许弄虚作假,不允许徇私舞弊。
在今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表示,教育部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完)
高校应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教育必须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是教育改革的重大命题。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需要大量的学术型高端人才,也需要大批从事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天津市美协副主席王书平委员说。然而,王书平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还在沿用精英教育的办学思路,一味追求向综合型、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看齐。&这些院校培养的学生,在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使得高校的人才供给与社会的需求脱节,既加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必须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摆上重要议程。&王书平建议,抓紧制定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加快应用型人才建设规划,着力解决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趋同、课程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不适应等突出问题;引导地方高校转变教职员工观念,树立&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建立健全面向市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
目前,我国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重学历学术,轻专业技能实践的倾向。对此,王书平建议,要通过组织产学研合作、到企业挂职、外出研修等形式,增强现有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还要组织引进一定比例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到高校任职或兼职,优化师资结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办学评估和政策支持体系,从评价体制上引导和促进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记者 焦健)
朱永新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改革和民生是亮点
人民网北京3月5日电(欧兴荣)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朱永新今天下午做客人民网谈政府工作报告和教育改革,他认为今年报告既有远景的方向,又有具体的策略,最突出的两大亮点是改革和民生。
朱永新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的一些具体的决定,实际上已纳入今年政府的工作当中。从方向上来说,报告明确提出,通过改革要让全社会创造的潜力充分地释放,让公平正义得到充分地彰显,让全体人民真正地贡献改革开放的成果。但是从策略上来说,它又提出了几个很重要的策略,即从群众最期盼的改革开始,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特殊的问题开始,从社会大家都能够达成共识的一些关键问题开始。
朱永新进一步表示,今年报告既有远景的方向,又有具体的策略,紧紧围绕民生从九个大的方面做了全面的部署,所以说改革和民生是总理报告的两个重要的亮点。
朱永新委员:考试改革第一要确保公平
人民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申宁 实习生韩东钦)今天,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在做客人民网教育频道时表示,考试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基本环节,也是制约整个教育发展的一个牛鼻子。它改得好,可以进一步地推进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它改得好,可以进一步推进教育的公平。
朱永新表示,今年高考改革的方案要推出来,民进中央也一直关注中国的高考改革,我们专门组织调研组,提出了关于改革的具体建议,我们希望改革第一要仍然确保公平。朱永新说,在高考中,学校和学生都没有自主权。学校必须在1:1.2的档案里选学生,学生也只能拿到一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不能选学校。要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给学校和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能够让更多的人、创造性的人才得到发现、受到重视。
考试改革需要引入第三方参与
如何突破招生考试的瓶颈问题,朱永新认为,在命题的科学性上,除国家命题以外,省与省的命题水准参差不齐,每年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缺乏一个比较科学性的机构,朱永新建议希望通过引入第三方、民间的机构参与到国家考试中来保证命题结构水准的稳定,逐步逐步形成比较有科学水准的考试,能够建立真正发现人才的考试。
从录取方式来说,也需要有更加公开、更加透明,过去往往是大学的招生办公室少数人来进行招生的过程,今后我们希望有社会监督参与的,这样确保学校能够公平、公正地录取学生。另外,给学校更大的录取自主权。无论从考试本身、录取本身,都需要有很多从技术层面到政策层面的一些突破和变革。
遏制招生腐败最主要是通过制度设计
朱永新认为,在高考录取方式上,需要更加公开、更加透明,在大学的招生办公室进行录取工作时,希望有社会监督参与的,这样确保学校能够公平、公正地录取学生。另外,给学校更大的录取自主权。
在谈到高校自主权力下放和引入监督的关系时,朱永新说:&最主要是通过制度设计,我相信应该没有问题,很多人都担心,现在已经有很多腐败案例出现,今后是否更多。我说不用担心。因为国际上有很多成熟的做法。另外,最关键的就是阳光、公开、透明。&
来源:新京报
哈工大校长:高校腐败源于优质教育资源稀缺
  每年两会,教育和医疗问题都备受关注。在很多人眼里,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和全国政协常委、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都属于个性派。王树国曾被称作敢于放炮的大学校长;黄洁夫则被很多人评价为&敢说真话&。接受采访时,二人都说到了&体制&这个词,黄洁夫直陈现行个别政策的不合理;王树国也剖析了高校腐败现状的原因。
  王树国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如果中国有更多的好学校,大家不必削尖脑袋进去,那高校招生腐败等一系列问题就不存在了。
  谈双重角色
  &不要把校长当成官员考核&
  新京报:你是否觉得现在的大学校长正遭遇社会的信任危机?很多人会喜欢拿来与之前的&大家&相比。
  王树国:没有半点理由去责怪社会。对现状不满意,责难校长无可厚非,和以往的那些大教育家相比,我们确实有相当差距,需要反思。
  新京报:具体反思什么?
  王树国:为什么现在办学条件越来越好,社会的意见却越来越多?过去的教育家把自己和社会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现在的校长呢?脱节了。我觉得要谦卑地服务,而非高高在上,象牙塔的时代过去了,我们得面向社会。
  新京报:你也是位副部级官员,怎么看待校长的官员身份?
  王树国:这里要厘清一个问题,都说大学要去行政化。大学有没有行政化,有,而且很重,但行政化并不是源于大学校长有行政级别,而是和这个管理体制有关,大学校长有官职,只是行政化的一个符号,而不是本质。
  官员这顶帽子,说实话在行政化管理下能发挥很多作用,特别是争取资源分配时,可能对方会考虑多给一些。
  新京报:你觉得两种角色会存在冲突吗?
  王树国:有冲突,不要把大学校长当成官员管理、考核。我觉得大学校长是否合格,得看他对教育的本质把握,对办学规律的探索,应有更专业化的评价体系。
  谈教育改革
  &将大学放置于社会&
  新京报:十八大提到了高等教育全面改革,你曾说要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
  王树国:大学教育中计划经济的色彩太多,和市场接轨的机制少,自我约束太少,改革不是简单的放权,一定要将大学置于社会大循环之中去。打个比方,你觉得大学校长日子好过吗?
  新京报:貌似不太好过。
  王树国:你会发现,即便学生就业不好,校长的头衔不少;学校招生不好,也不影响发展。因为大学和社会的链条脱节了,原本社会是你的服务对象,得看它是否满意;你不好好服务,社会就会惩罚你。但现在的大学没有这个反馈,或者说反馈相当迟缓。
  新京报:这几年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都提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大学,并有很多制度改革和创新,你怎么看这些学校发挥的作用?
  王树国:社会对它们的关注,反映的是对现有社会大学群体改革的不满,寄托于新生产物。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出国读大学,是一样的道理。你的孩子需要别的国家来培养,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我们的大学应该有危机感。
  谈高校腐败
  &创造出不易腐败的土壤&
  新京报:媒体曾盘点2013年的高校腐败案,发现除招生、占用教育科研经费、学术造假等方面,后勤基建部门已成为高校腐败的&重灾区&。你怎么看?
  王树国:大学腐败和社会腐败没什么两样,只不过大家心目当中,大学是特别神圣的,不应该出现,一旦发现,对公众打击比较大。
  新京报:大学腐败是因为缺乏监督吗?
  王树国:监督问题其实是表象,往深层次看,社会各个环节的运行,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监督身上。而是要创造不容易产生腐败的土壤,改造了,就长不出腐败的果子来。
  新京报:你觉得大学的土壤要怎么改造?
  王树国:拿医患关系举例,医患矛盾突出是因为优质医疗资源太少了,资源供给不足带来的必然结果。教育也是这个问题,对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让公众不满意。
  新京报记者 朱柳笛 实习生罗婷 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编辑:王珊珊】
高考等重大改革该听谁的
针对高考改革话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知名学者葛剑雄近日在全国两会上发了不少言论:&任何制度都有弊病,高考制度也不例外,但如果这个弊病比较小,大家就应该抱着容忍的态度来对待。&&外语不算(高考分),对于外语好的人是不是公平呢?&&我到现在还没看到,到底考试哪儿不公平,你给我拿出数据出来。&
对于葛教授的&小弊病容忍说&,笔者也并不完全赞同。但是,从葛教授这番言论里,我们不难听到他的不满意;其言外之意,高考这项涉及千百万家庭和孩子的切身利益的改革,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不是小事,都应该广开民意,倾听各方意见,而且,在作出决策之前,最好有科学的调查数据作支撑。
笔者对葛教授的这番建议深以为然。以探索高考外语改革为例,一段时期以来,对高考外语的批判甚嚣尘上,&外语滚去高考&的呼声不绝于耳,一时间,不仅外语成为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就连数学是否该&滚出高考&也成了热议。于是乎,减低外语分数权重的政策随之出炉。
且不说外语该不该&滚出高考&(国际上有通行做法),单说有关政策出炉以后,质疑声并没有消停。诚如葛教授指出的那样,降低高考外语分值的权重,一是降低不了人们对外语的重视程度,即使不是150分,但&谁敢拿100分开玩笑?&二是,&对于外语好的人是不是不公平呢?&
争议代表了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呼声,这原本很正常。但争议声这么强烈且发生在政策出炉后,这至少说明了,我们的决策部门在作出涉及不同利益群体的政策之前,并没有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至少没有拿得出的调查数据,让人信服口服地闭上嘴。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父子二人拉一匹小毛驴出行,路人说,这父子俩是傻瓜,放着驴不骑。父亲听了就让儿子骑在毛驴上走,可有人又说这儿子没孝心,让老子步行。儿子听了就让父亲骑着毛驴走,路人又说这老子没疼儿女之心,让儿子步行。父子俩听了只好都骑在毛驴上走,可路人又说这父子太残忍,不心疼毛驴被压坏。无奈的父子只好抬着驴子走了。
故事中的寓意并不难理解。面对基于不同立场的不同意见时,当事人如何做出科学决策,不仅考验着决策人的智慧,也考验着有没有一套科学决策的制度和程序来做保障。而后者,恰恰是一个现代国家、公民社会本该具有的。
眼下,正是教育等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紧要关口,对于涉及千百万家庭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刮起一场风暴,乃至影响到我们社会的稳定,但面对民众的诉求,我们又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拍脑门,想到哪儿是哪儿,唯一的办法就是广纳民意、多方论证,拿出基于事实和数据的科学决策和办法来。
我们应该意识到,即使是改革进入到了深水区,也并不意味着粗暴决策,也并不意味着深化改革必然要损害某一群体的利益,改革的最终目标还是要实现公平公正,实现你赢我赢大家都赢,当然,前提是,既得利益必须是正当、合法的。
高考等重大改革决策到底该听谁的?是自作主张地拍脑门决策,还是像寓言中的爷孙二人,还是基于充分的调查、广纳民意?这确实很值得我们决策部门深思。
高校如何去行政化?
人民网北京3月 日电(记者 贺迎春)又到&两会&时间。四年前,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刚刚担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太艰难了,可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选择我当南科大校长,我无法拒绝。&
朱清时当选南科大校长之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办大学首先要去官化、去行政化&。
日,南方科技大学宣布广东省委有关任免职决定,决定李铭任中共南方科技大学委员会书记,朱清时不再兼任书记。接任者李铭,是原深圳市公安局局长。有评论认为,此举&标志着南方科技大学去行政化的彻底失败。&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不能轻易地说朱清时的改革失败了,朱清时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符号,他的一些理念、思想、探索有其合理的价值,虽然他有些梦想没有实现,但并不能说他的探索已经失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把朱清时与蔡元培作一比较,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官僚体系与专业的冲突。但是蔡元培的压力要远小于朱清时的压力,蔡面临的只是一个学校内部,朱遇到的是则是一个深入到我们国家肌体的管理体制。&
&教育去行政化,他可能在南科大不能做到,但他提供了一个案例,知道了问题症结所在。成功的不一定在南科大,但是改革的方向是确定不变的。&储朝晖表示。
怎么理解&高校去行政化&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行政化管理倾向有两个方面,一条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另外一条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高校去行政化&实际上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减少行政对高校办学的干预和管理,比如教育主管部门减少一些行政审批项目,让大学更有自主权;二是高校内部要减少行政权力对教学的影响,行政、后勤部门加强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三是去除高校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去行政化并不只是校领导级别取消的问题,而是整个学校的行政权、学术权重新配置的问题。&
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文指出,&去行政化&制度设计的实质应该是&改变目前政府与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从&行政权力主导型&配置模式向&教育规律主导型&配置模式的转变。&其本质是教育活动规律、科学研究规律和学校发展规律重新成为公共资源配置的圭臬。
&去行政化&的努力和途径
&在朱清时之前和之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从来没有中断过。上海中欧管理学院一开始也没有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最终他们还是靠自己的质量征服了世界。&朱永新指出。
事实上,除朱清时们外,近年来政府也加大了&高校去行政化&的力度。
2010年&两会&前,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网民交流时表示,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最好大学不要设立行政级别,要让教育家办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八条提出,&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章程建设的时间表和目标任务,规定部属高校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章程制定,并对近日首批核准的中国人民大学等6所高校的章程进行说明。
日,《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正式实施。与原来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最大的修改是关于委员会组成人员的结构:担任党政领导的委员人数减少到&不超过总人数的1/3&;而没有领导职务的专任教授人数则增加到&不少于1/2&。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高校行政化是教改纲要想着重解决的问题。他谈到了三方面的解决之道:明确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减少和规范对于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改变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现代大学制度。
国家督学、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尖锐地指出,中国大学的官场化屏蔽了大学的本质,大学应该是自由的天堂、智慧的圣殿、创造的摇篮。中国大学去行政化难在政治体制改革,特别干部制度改革,难在官本位体制和观念的废止。靠大学自身去行政化,永远去不了。
在熊丙奇看来,如果国家真的要推行改革,首先要统一布局,知道怎么设立理事会、董事会、大学章程,建立合理制度,这个很重要。另外,要真正改变现在教育部门的行政思维。第三,要真正建立在学校里落实教师和学生权利的组织和机构。
坚定不移扩大高校自主办学
谈到落实和扩大高校自主办学,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指出,这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是教育部门加快职能转变、继续简政放权的重要体现。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正如,要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激活企业的活力一样,要激活学校的办学活力,也必须通过改变公共教育的供给方式,完善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制度供给改革,给学校放权,给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然而,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违规招生曝光后,有人主张收回学校的自主招生权,认为腐败是因为高校自主权太多引起的。此前,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曝招生违纪,人民大学也因此暂停自主招生1年。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不是自主招生,而是我们学校的管理体制仍然是行政主导,招生过程不是专业力量负责。& 储朝晖表示。
熊丙奇直言,该叫停的是权力干涉自主招生,暂停自主招生不如推进教育放权改革。他说,对于自主招生腐败,不少人认为是放权给学校惹的祸,但其实,这是放权不彻底闹出的问题&&在政府放权给学校的同时,必须在大学内建立新的治理机制,推进行政权和学术权、教育权分离,制约行政权力干预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最终扩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
张志勇说,&校长代表政府管理学校,兴办学校,到底有什么自主权?我国至今没有《学校法》来规范。从根本上说,《学校法》的立法到了必须尽快启动的时候了?&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表示,高校是社会组织的一种,它有自主办学的权利,也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法律建设是基础,在法治有效的前提下,高校才有自主的依据,政府与社会才可以规范监督。脱离了法律,&扩大&或&减少&都无从谈起。
高校章程是学校的基本大法
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章程建设已经列上日程。
如前所述,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章程建设的时间表和目标任务,规定部属高校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章程制定。
朱永新认为,&高校章程&是学校的基本法,依法治校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所以&高校章程&的制定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高校章程&的制定不是少数人说了算,应该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参与的过程,制定以后应该严格的执行,不能让章程成为挂在墙上的,写在纸上的一纸空文。
储朝晖指出,高校制定章程的目的,宏观上是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微观上是保障每位师生的基本权利不受伤害。
&在深受过度行政化之害,在感受到潜规则胜过显规则之时,最恰当的选择就是勇敢地站出来,参与到大学章程的制定中来,参与到大学章程的落实与实施中来。&储朝晖说。
教研制度:理直气壮的中国特色
教研室与教研员,对于普通的中小学校和一线教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教学指导机构和指导者了。据统计,目前在各级各类教研部门中,专门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教研员已超过10万人。从省级开始,地、县、校,从上到下形成了四级完整的教研系网络,看起来已经自成体系。教研制度从逐步建立与形成以来,在各个阶段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都起到了其独特的作用,成为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
教研制度从无到有
据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前,各地虽然也不乏教学研究的开展,但是却没有独立的教研体系,也没有专门从事教研的机构和人员,也就是说没有相对固定的教育组织和制度。中国教研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逐步形成与建立的。
为什么我国会出现教研组织和教研人员?一种明确的说法是借鉴和移植苏联教育经验的结果。事实上,与其说是移植苏联的教育经验,倒不如说是新中国教育实践中的内在需求并结合苏联教育经验的产物,更主要的是循着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应运而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教育转向&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规模迅速发展,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更为迅速。仅以小学为例,1949年,全国共有小学34.68万所,在校学生2439.1万人,到1952年,小学达到了52.7万所,在校生达到了5110万人,分别增长了51.9%和109.5%。
一方面是教育规模与数量的急剧增长,另一方面却是教育质量存在着隐忧。据资料显示,1953年,北京市委组织力量对北京市中小学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教育质量问题十分突出,从高中毕业生的高考成绩来看,平均成绩在60分及格线以下的人数占到了参加考试总人数的78%。在44所完全中学中,只有7所学校的总平均学业成绩在60分以上,其余37所中学平均成绩都不到60分,甚至有7所学校的平均成绩不到40分。小学毕业年级的考试情况也同样很糟糕。
急剧增长的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需要越来越多的教师。据统计,1952年,中小学教职工队伍人数为143.5万人,1949年只有10.4万人。&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领会新教材并且正确地进行讲授&,教育质量问题慢慢地暴露出来了。到1952年前后,已经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问题,&整顿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当时教育工作的核心。
作为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小学校教研组的建设被提上日程。195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明确提出了中小学要建立学科教研室和学校教学研究会议制度,首次对中学小教研组的设置作出了规定,这成了我国教研组成立最早的法规依据,也标志着教研组以国家文件的形式在中小学正式确立。随后,各地中小学纷纷成立了教研组,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规范化和日常化。
那么,区域性的教研组织又是何时成立的呢?早在1948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文教科就成立了教研组,以辅导区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1949年10月,大连市教育局抽调有经验的教师组成小学教育研究组,研究多科教案和编写教学参考书。上海市也在同年成立了教学研究机构。据说,这些地方教研组的成立或多或少都受到苏联的影响。但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大力倡导,并且形成全国性共识的,有三个标志性事件:第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北京市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发布的《五四决定》。1954年,北京市针对全市教育质量差、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情况,作出了《关于提高北京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决定》,这个决定当时简称为《五四决定》。决定中提出&必须把主要精力迅速地、坚决地放在教学研究和教学领导上去&&市教育局应设立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教学研究与指导工作。&当时,这个决定被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向全国各大行政区教育局、各省市教育厅、局进行了通报。教育部在通报中指出:&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必须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有计划有重点地检查教学工作,给各校以具体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应建立专门机构,管理教育研究与教学指导工作。&此后,全国各地先后设立了教学研究室。第二个标志性事性是《人民教育》评论。1955年11月,当时的教育部官方杂志《人民教育》发表了《各省市教育厅局必须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短论,这被认为是官方的声音。第三个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考察报告的下发。1956年,教育部代表团具体考察了苏联的教师进修学校等教研机构以后,回国后形成了报告,并整理了大量的专题报告及有关资料,印发给各地,要求全国中小学、师范院校等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学习研究并运用到工作中去。这三个标志性事件标识了我国省级教研机构建立的时间坐标。以《五四决定》的转发为正式标志,全国各省级教研室先后成立。随后,各地市、区县教研室也开始建立。虽然教研室建立的时间先后不一,但都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有专门人员从教学岗位中分离出来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这标志着教研制度的正式确立。
教研制度角色的历史转换
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中美教育中心与美国密执安大学美中教育中心举办了一次交流座谈会,在会上一位供职于美国某州立大学的美籍华人教育学者与中国同行交流,郑重地表达了一个观点:中国大陆的教育,若论经费、教师学历、设备等都无法与美国相比,但学生的学业成绩却比美国强很多,经过他的研究,找到的原因是因为中国有一个特别的机构&&教研室,这个机构在各方面条件都不理想的情况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独有偶,上海中学生于2009年、2012年连续两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实施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两次都以明显优势位居榜首。这一成绩引起了世界的瞩目。据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PISA成绩公布之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美国教育部曾委派专员到上海进行基础教育考察与调研,试图寻找上海获得第一的成功经验。考察人员从教育行政官员到校长、教师、专家以及学校进行了实地走访。他们了解了方方面面的情况,最后在形成的调研报告中,他们把以委托管理为机制的底部学校质量提升和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教研制度归结为上海取得成功的两大重要因素。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介绍说,在2009年首次参加PISA之后的整整一年中,他大概接待过上百批的世界各国的教育同行,其中也包括很多国家的记者,他们往往都到学校蹲点一周,结果也大都聚焦在教研制度上。中国特色的教研制度,就这样以惊艳的方式走到了世界面前,&成为世界公认的教育财富&。
从历史的基因看,教研制度从诞生开始,就担负着保障教育质量的责任。从新中国教育发展的60多年的历史来看,每一个不同时期,教研制度都是随着教育的时代主题而沉浮。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各地教研室和中小学校教研组成立之初,其主要任务是带领教师进行政治文化与业务知识的学习,进行教材教法的研究与指导,通过听课与观摩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1957年,为加强教研组工作,进一步明确教研组的性质、任务和工作内容,使它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及《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的说明》,并要求各地试行。在这个条例中,将教学研究组织统一称为&教学研究组&,简称&教研组&,明确指出教研组是各科教师的教学研究组织,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研室的职能曾经一度受到许多质疑,教研室似乎成了考试泛滥、题海无边的帮凶,滥编滥印复习资料、试题、编写教辅书,且大多是了为谋求小团体利益。这还得从教育的大背景与教研室的职能扩展说起。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研室在开展教材教法研究与指导的同时,对中小学教师围绕教材教法展开培训。针对教师队伍情况整体薄弱,许多中小学教师在备课中把握不住重点、难点,统编教材难以照顾到各地具体情况等问题,各地教研室开始积极组织力量编写与教材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为中小学教师备课教学提供必要的参考。另外,随着&文革&结束,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一些地方教研室针对考生的状况和需求,编写教学辅导读物、材料和练习册,帮助他们应对考试与复习,后来的发展与初衷较远,已不再是单纯的&滥编滥印复习资料与练习册&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的考试评价工作进行了重大改革。一是取消小升初考试,就近入学,二是建立高中会考制度,即高中毕业水平考试。同时各地中高考制度维持不变。各地教研室除了开展教学指导、教材教法研究,又开始承担了考试评价等许多工作,如考试管理组织工作、参与考试说明的编写、组织命题、统一阅卷、成绩统计分析及撰写报告等。后来,随着专门考试机构的设置以及中考、高考考试命题的改革等变化,教研室对终结性考试的参与力度已经不同以往。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一种新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即学业水平监控&&通过学生学业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关注教学质量考试,已经成为与教研室不可分离的职能之一。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研室的要求也在发生不断变化。1990年,当时的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在这个文件中,明确了教研室功能为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材编写、考试命题、教学研究等多项重要工作。教研制度角色就在这样的历史转换中不断变化。
新时期呼唤教研深度转型
从1985年开始,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快车道,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加快了进度。从1986年到1992年,原国家教委先后颁布了几个义务教育教育教学计划。1988年,对中小学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1986年以后,中小学教材也进行重大改革,由全日制中小学教材变成了九年义务教育教材。1990年,又对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1997年,高中课程改革在几个地区开始实验。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部组织师范大学和中央教科所的专家对1993年以来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施状况进行了调研,1997年底形成的调研报告中,提出了推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立与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被提上日程。1999年开始,教育部开始组织、设计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1999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正式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酝酿和筹备阶段。以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印发为标志,中国影响深远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
第八次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改对教研室的职能和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除了&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与服务的作用&之外,教研室还应该如何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与转型呢?过去那种单一的考试命题、编写试卷、指导性听课的角色能满足新时期对教研工作的需求吗?教研制度本身在这样的要求下是不是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完善?如何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在教研中的运用?如何利用网络扩大教研效果?如何研制新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帮助教师尽快进入新课程?教研工作如何重心下移,帮助一线中小学校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如何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如何通过学业水平测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系列问题又摆到面前。
一位在西部农村工作的老师,谈到教研员对自己的影响时说,在我数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与教研员的接触仅有两次。第一次是2006年春季开学的第三周,当时有两名教研员到我们学校对教师的教学业务进度进行检查。当一名女教研员检查到我的学生的周记撰写情况时,她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有两篇周记反映在周记本上,当时我告诉她,我们班的学生没有写周记,但天天写日记。当我把每名学生写的十几篇日记让她看过之后,她说,日记不能代替周记,就批评我没有按照教研室的规定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遭到了教研室的通报批评。第二次是我县推广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名教研员听了我一节课,本来我盼着教研员能对我在课堂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提一些建议,但上完课后教研员却什么话也没有留下。还有一位老师在说到教研员时,说有三怕,一怕抽考,二怕听课,三怕查作业,因为他们都是以检查者与监督者的身份来看我们的工作。
转型与创新已经成为新时期教研的主题
2013年年底,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上海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教研系统负责人联席工作会议。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包括教研部门要树立区域教育发展观,整体谋划区域课程教学研究工作;要整合专业资源,建立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完善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机制,建立与相关研究机构的联合攻关机制及各级教研机构分工合作机制;要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建立教学研究人员准入、流动和退出机制;要对教学研究人员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教研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等。
一些地方的教研室已经在转型方面有了许多探索与思考。上海市教研室从发展战略上,提出了从三大功能走向六大中心,即在&研究、指导、服务&的基本职能定位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把教研室建设成为课程发展中心、教学研究中心和资源建设中心、质量监测中心、数据研究中心。实现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一致性,充分发挥评价的分析诊断功能,利用课程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为此,上海积极改革和加强教研室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研功能,促进教育内涵发展。随着教研室功能的拓展和深化,教研员的职责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一是从原来以&三课&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研工作,转变为基于课程观视野下的&课程-教学-评价&一体化的教研工作;二是从考试命题与教学评比、学科竞赛等工作,转变为基于标准的评价研究、分析、指导与反馈工作;三是从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工作方式,转变为以校为本、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再造教育文化。
上海市教研室主任徐淀芳说:&作为每一个教研工作者,依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教研工作中的问题:全国各地的教研部门职能多样,差异巨大。教研员角色也因此千姿百态,教研工作的方式也各不相同。站在新的历史发展高度,面对教研工作的发展契机,我们需要进一步反思教研室的定位和任务,需要对教研范式进行转型,教研机制也需要系统思考。&
教研:一路走来
●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两个《规程》对中小学学科教研组的建立和学校教学研究会议制度做了明确规定,其后,中小学普遍建立教研组。
●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及《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的说明》,并要求各地试行。这个条例催生了部分省、市、县专职教研组织的建设,另一方面,明确了教研组的主要任务,规范了教研组的性质、定位和工作内容。
●日,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当时条件下教研室的性质、职能、任务、教研人员待遇、经费条件、工作制度等问题作了规定,标志着教研室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
●日,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省级教研室主任会议纪要》的通知。日至7日,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省级教研室主任会议。会议提出了改进教研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日至6日,首届全国教研系统负责人联席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召开。会议就新形势下,如何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推进教研工作走上新台阶进行了研讨。
●日至27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上海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教研系统负责人联席工作会议。会议研讨、交流了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形势下,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来源:广州日报
政协委员称研究生已泛滥成灾:当反思教育积弊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石定果3月1日表示,中国的研究生规模必须控制,在过去10年间,中国研究生规模增长了约10倍,但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研究生吗?那么多工作岗位真的需要研究生学历的人才能干吗?可以说,研究生群体已经泛滥成灾。
  短短十年时间,我国研究生规模增长了10倍,高学历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成绩不可轻看。表面上看,研究生扩招能提高高学历人才比例,但是,正如石定果教授质疑的那样,&研究生群体已经泛滥成灾&并非危言耸听。如果不清理高等教育积弊,研究生&大饼&越摊越大,不仅加剧就业矛盾,也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浪费。
  当前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人才浪费的问题突出。研究生虽然学历层次高,但是由于目前研究生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导致研究生没有从事与其学历、专业相适应的工作。另外,师资队伍建设并没有同步跟进,高校学术腐败、导师把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的情况比较普遍。教育部副司长黄宝印曾坦言,博士培养面临着规模和数量较大但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数据显示,我国每位博导平均带5.77名博士,比例远远高于国外大学。这就是佐证。
  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就业不理想,研究生俨然成了一块注水猪肉。若高校为了暂缓就业压力,继续扩招研究生,显然不可取。&大学之谓,非大楼也,乃大师也&。大学房子越盖越豪华,甚至参与房地产开发,建造五星级酒店。大学精神不断沦落,值得反思。显然,改良高等教育生态,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研究生教育应由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华丽转身,显得迫切而必要。如果不下力气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整学科、产业结构,一味扩招研究生应对就业难,缓冲以后可能造成更大的就业矛盾与社会问题。(叶祝颐)【编辑:王珊珊】
来源:钱江晚报
政协委员建言教育改革:让奇才怪才偏才得到机会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到了&要积极稳妥地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
  昨天下午,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接受人民网和本报联合采访时表示,考试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基本环节,也是制约整个教育发展的一个牛鼻子,需要引入第三方参与。&它改得好,可以进一步地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教育的公平。&
  考试改革,第一要确保公平
  &今年高考改革的方案要推出来,民进中央也一直很关注。我们专门组织调研组,提出了关于改革的具体建议。我们希望改革第一要仍然确保公平。&朱永新开门见山地说。
  现在,社会各界普遍认为,过去的高考还是相对公平,担心高考改革后会有所变化,&所以,改革要在确保公平的同时,更好地发现人才。&
  &现在的高考,学校和学生都没有自主权,学校必须在1:1.2的档案里选学生,学生也只能拿到一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不能选学校。&朱永新说,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给学校和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能够让更多的人、创造性的人才得到发现、受到重视,才能更好地让那些奇才、怪才、优异的人才能够得到机会。
  让第三方参与出题、招生等环节
  对于如何突破招生考试的瓶颈问题,朱永新认为,在命题的科学性上,除国家命题以外,省与省的命题水准参差不齐,每年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缺乏一个比较科学性的机构。
  朱永新建议希望通过引入第三方、民间的机构参与到国家考试中来保证命题结构水准的稳定,逐步形成比较有科学水准的考试,能够建立真正发现人才的考试。
  &从录取方式来说,也需要有更加公开、更加透明,过去往往是大学的招生办公室少数人来进行招生的过程,非常希望今后能有社会监督参与进来,这样确保学校能够公平、公正地录取学生。&朱永新说,给学校更大的录取自主权,无论从考试本身、录取本身,都需要有很多从技术层面到政策层面的一些突破和变革。
  在谈到高校自主权力下放和引入监督的关系时,朱永新说:&很多人都担心高校招生已经有很多腐败案例出现,改革后会不会出现更多,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国际上有很多成熟的做法,只要通过制度设计,就能够让这个最关键的环节变得阳光、公开、透明。&
  用待遇留住农村好老师
  关于教育公平,朱永新表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了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说明政府在努力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强烈的愿望,&一个&倾斜&、一个&促进&,也是具体地贯彻三中全会关于推进教育公平的改革的决定,包括对农村学生上重点的比例要增加10%,这些都是反映了教育公平的思想。&
  谈到教育公平和农村教育空洞化,朱永新认为主要问题是农村教师流失严重,建议国家制定政策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留住好老师,&现在,好教师都往城里走,村里的好教师往镇里走,镇里的好教师往县城走,县城的好教师往市里走,层层&割韭菜&,导致很多农村孩子得不到好的教育,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农村教育的空洞化。&
  如何留住好老师?朱永新认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必须保证农村教师的基本待遇,还要有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津贴,鼓励他们去。【编辑:段红彪】
上海交大学子提出学雷锋&日行一善&等微建议
帮老师擦一次黑板、为拿着大型包裹快递的同学搭把手、替无人自习的空教室关上灯、为社区居民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今天,在第47个学习雷锋纪念日之际,上海交通大学学子展开了一场有关雷锋精神的微讨论,为大学生践行雷锋精神提出了&随手公益&、&日行一善&等微建议。
  在交大,从一届届学长学姐到学弟学妹不断传承着的公益社团还有很多,交大雷锋学社发起&日行一善,好人渐成习惯&的活动,从细微和平凡的小事中积累正能量。
大学生做&雷锋人&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大学生们认为雷锋精神的实质是&爱&,且在给予他人帮助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雷锋精神在校园里传递不仅帮助学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能让校园更加温情有爱。(记者 易蓉)
年薪15万招聘清华男性文秘构成就业歧视?
眼下正值就业季,大四女生陈欢(化名)想找一份离家乡广东惠州不远的工作。昨日,陈欢看到一则招聘信息让她&眼前一亮&,东莞茶山镇政府招聘文秘工作人员。然而让她有些气愤的是,该岗位明确要求男性必须是清华[微博]、北大应届生。
  年薪15万招聘男性文秘
  陈欢就读于北京某知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临近毕业,她想回家乡广东工作,公务员[微博]和教师都是理想选择。昨天上午,她&逛&到北京大学[微博]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网站,看到一则《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关于招聘党政机关文秘人员的公告》,&专业对口,又在广东,让我眼前一亮&。然而,该通知正文明确:茶山镇计划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微博]2014年应届毕业生中招聘3名男性应届本科生,作为镇党政机关的文秘工作人员。
  在待遇方面,公告标明试用期年薪10万元,试用期满并经考核合格后,年薪15万元。并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缴纳住房公积金。
  招聘内容被指就业歧视
  &明摆的是就业歧视,不仅歧视学校,还歧视性别,文秘工作为什么女生不能做?&陈欢说,自己查阅了相关法律规定,在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中第五条载明:&严禁就业歧视,保护毕业生合法权益。&
  文件中明确要求,凡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招聘活动,要严格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机会的平等是最简单的判断标准,不能一开始从条件上就被淘汰了,根本没有机会竞争&。陈欢说。
  茶山政府称招聘有弹性空间
  昨日,记者以应聘者的身份致电茶山政府了解情况,该工作人员称,该招聘内容是经过领导讨论后,只在清华、北大两所学校的就业网站发布,至于为什么要求清华、北大毕业生,自己并不清楚。
  &但我们的招聘也是有弹性的,不是清华北大的学生发来简历我们同样会认真汇总。&该工作人员称,已有不少非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发来简历,&根据简历确实优秀的话也会考虑。&
  招聘文秘为什么有性别要求?该工作人员解释说,该岗位工作强度较大,需要经常加班加点,所以最好是男性。
  (报料人:陈小姐 奖金:100元)
  此举构成就业歧视
  此举是否属于就业歧视?针对陈欢的质疑,记者向东莞市人力资源局求证,该局答复称:如果还没有入职,建议去法院处理。如果是就业后的歧视,则由我们处理。
  随后,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广东君一律师事务所律师管铁流,管铁流认为,超出职位本身需求的就业障碍,都属于就业歧视。茶山政府所招聘的文秘岗位并不是特别需要性别限制,违背了法律平等的权利,应该构成性别歧视
  相关律师建议,遭遇就业歧视后,劳动者可以依法向用人单位住所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于裁决不服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相关数据
  超六成年轻人认为存在就业歧视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近日发布&2013年就业状况全国城镇居民评价&民调报告。调查报告显示,超六成年轻人认为此举存在就业歧视。
  去年12月,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开始在全国范围(港澳台除外),对3000名城镇受访者进行随机抽样电话访问,了解民众对就业状况的评价。调查覆盖全国23个省和4个直辖市。结果显示,对本地就业率,34%的受访者持满意表态,而表示不满意的人有20%,与2012年基本持平。
对就业歧视现象,51%的受访者认为存在,其中18%表示&经常有&,33%表示&偶尔有&。需要指出的是,处于事业发展起步期的19至30岁年轻人中,表示有就业歧视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达63%,且较2012年上升4个百分点。(记者 靳延明)
官方:研究生抄袭剽窃等行为不得参评国家奖学金
  3月6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财政部日前发布《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办法》明确,研究生在参评学年有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经查证属实的,不具备当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参评资格。
  以下是《办法》全文:
  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行为,保证评审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依法依章开展,确保评审质量和评审结果的权威性,根据《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高校应根据本校组织机构设置状况,建立健全与本校研究生规模和现有管理机构设置相适应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组织机制,加强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工作。
  第三条 高校应成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领导小组,由校主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研究生导师代表等组成。评审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本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制订名额分配方案;统筹领导、协调、监督本校评审工作;裁决学生对评审结果的申诉;指定有关部门统一保存本校的国家奖学金评审资料。
  第四条 高校下设的基层单位(院、系、所、中心,下同)应成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由基层单位主要领导任主任委员,研究生导师代表、行政管理人员代表、学生代表任委员,负责本单位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申请组织、初步评审等工作。
  第五条 评审委员会成员在履行评审工作职责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平等原则,即在评审过程中,积极听取其他委员的意见,在平等、协商的气氛中提出评审意见;
  (二)回避原则,即发生与评审对象存在亲属关系、直接经济利益关系或有其他可能影响评审工作公平公正的情形时,应主动向评审委员会申请回避;
  (三)公正原则,即不得利用评审委员的特殊身份和影响力,单独或与有关人员共同为评审对象提供获奖便利;
  (四)保密原则,即不得擅自披露评审结果及其他评审委员的意见等相关保密信息。
  第六条 高校在分配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名额时,应在各基层单位研究生规模的基础上,对培养质量较高的基层单位、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基础学科和国家亟需学科予以适当的倾斜。
  第七条 高校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申请审批表》,统一组织学生申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第八条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评审一次,所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且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全日制(全脱产学习)研究生均有资格申请。当年毕业的研究生不再具备申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资格。
  第九条 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其他研究生培养机构之间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原则上由高校对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国家奖学金评审。
  第十条 直博生和招生简章中注明不授予中间学位的本硕博、硕博连读学生,根据当年所修课程的层次阶段确定身份参与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评定。在选修硕士课程阶段按照硕士研究生身份参与评定;进入选修博士研究生课程阶段按照博士研究生身份参与评定。
  第十一条 研究生出现以下任一情况,不具备当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参评资格:
  (一)参评学年违反国家法律、校纪校规受到纪律处分者;
  (二)参评学年有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经查证属实的;
  (三)参评学年学籍状态处于休学、保留学籍者。
  第十二条 高校应根据学校自身情况,以研究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为基本条件,科学合理地制定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指标体系。对学术型研究生,评审标准应偏重考察其科研创新能力和体现创新能力的科研成果;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评审标准应偏重考察其专业实践能力和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
  第十三条 对于新入学的研究生,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机制,重点考察研究生招生考试相关成绩及考核评价情况,兼顾其在本科阶段取得的突出成绩,可采取复试时组织专家和研究生导师对其进行评审答辩等形式的考察,确保符合条件的新入学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
  第十四条 为保证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的质量,扩大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影响力和激励引导作用,评审工作可增加有助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竞赛、公开答辩等环节,实行差额评选。
  第十五条 评审委员会确定本单位获奖学生名单后,应在本基层单位内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提交学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领导小组进行审定,审定结果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
  第十六条 对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结果有异议的学生及相关人员,可在基层单位公示阶段向评审委员会提出申诉,评审委员会应及时研究并予以答复。如申诉人对基层单位作出的答复仍存在异议,可在高校公示阶段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领导小组提请裁决。
  第十七条 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可多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但获奖成果不可重复申报使用。超出学制期限基本修业年限的研究生,原则上不再具备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参评资格。
  第十八条 在学制期限基本修业年限内,因国家和单位公派出国留学或校际交流在境外学习的研究生,仍具备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参评资格;由于因私出国留学、疾病、创业等原因未在校学习的研究生,期间内原则上不具备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参评资格。
  第十九条 高校应及时报送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材料。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将评审材料报其中央主管部门,地方高校将评审材料报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评审材料包括反映本校评审依据、评审程序、名额分配及评审结果等情况的评审报告及获奖研究生汇总表。中央主管部门和省级教育、财政部门对所属高校评审情况和结果汇总后,每年10月31日前,报教育部、财政部备案。
  第二十条 教育部、财政部委托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收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备案材料,并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荣誉证书。
  第二十一条 科研院所等其他研究生培养机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参照本办法执行。
【编辑:马婷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代表委员:高校有&皇后&&妃子&之分何谈公平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终于抢到了一个发言机会,他站起来,自我揶揄道:要站起来讲,一为不超时,二是也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听后,在场的政协委员都笑了。
  这一幕发生在3月7日全国政协民盟的联组会议上。对于娄源功,这位因连续7年呼吁高校资源向河南倾斜,而被称作最执着的政协委员。当天,国务院研究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领导列席旁听,为把教育公平的呼吁讲给这些&可以上达天听&的人,娄源功&自嘲式&的发言才刚刚开始&&
  在全国800多所本科高校中,有三支队伍,中央财政拿钱的,地方财政埋单的,还有民办的。娄源功说,如果把它们比作高等教育的中央军,地方军和游击队,那么河南就没有一支纯正的中央军,他所在的河南大学只是地方军;
  他的另一个比喻是,我国有39所&985高校&,112所&211高校&,41所省部共建高校等等,但在普通民众心目中,&这些学校有的是娘娘级学校,有的是贵妃级学校,还有的只是&答应&,还有&常在&&,他们所受的&冷暖&待遇自不相同。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就遭受过这种待遇的&落差&。以前担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时,他三天两头就要去教育部开直属大学会议,为此常常发愁&开会多&,如今却要为&没会开&而发愁了&&&到贵州大学两年了,教育部的会我一次都没权利参加,我的声音都传不到那儿去。&
  一个直接的结果是,离部委远的高校,自己碗里肉也就少了许多&&&贵州大学过去30年得到中央政府支持的总和,顶不上我原来工作浙江大学1年。&郑强说。他还打了个形象的比方:&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都是加97号的油,我们不仅加不到93号的,还恨不得油里加点水,怎么跑?&
  近日,在青年聚集的社交网站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倪邦文的一条建议广为流传:非&985&、&211&不招是一种歧视,全国两千多所高校中&985&30多所,&211&有100多所,招聘时强调非&985&、&211&不招,是人为抬高用人门槛。
  娄源功认为,现在高校财政支持是计划拨款,学生就业却是市场竞争。在招生指标分配和政府教育投入上,都出现了倾斜的天平。在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眼中,这就是高教界的&贫富差距&,&越穷的学校越穷,越富的学校越富&。
  4年前,国家推出了&中部高等院校振兴计划&,但在执行过程中,李晓红和娄源功都认为走偏了,比如说,提供的机会和经费,不分大省小省,一律一样。&这公平吗?你一亿人口跟几百万人口一样,这还是不公平。&娄源功说。
从根子上来说,这一问题仍在叩问着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的&简政放权&,正如娄源功所言,&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不宜管那么多学校,因为你掌握着很多资源,你没有管的学校得到资源的机会就会少。&本报北京3月9日电记者 邱晨辉 白皓【编辑:马婷婷】
来源:大河网
女性求职期望高薪稳定专家:初次别贪一步到位
  阅读提示|开辟进场专用通道,专门有导师团提供就业、创业咨询,来求职就送鲜花&&3月8日,招聘市场上的求职女性真正享受到了VIP服务。当天,河南人才市场、郑州人才市场和郑州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同时推出女性专场招聘会,500家用人单位提供了近万个岗位!
  招聘会上,虽然有不少男同胞前来&捧场&,&女士优先&的岗位也很多,但求职女性更关注的则是:工作是否稳定、收入是否可观,业余时间能否兼顾恋爱或家庭。
  现场:女性专场,专门通道、专门导师,有的还送鲜花
  &男士请走电梯,这边是女士进场专用道。&8日上午9点,大河报记者刚到河南人才市场门前,就被工作人员引导到其他通道入场。
  &今天是妇女节,为求职女性&私人订制&一个入场通道,算是一种节日祝福吧。&河南人才市场相关负责人解释说。
  给女性的礼遇,不仅体现在这里。记者走进招聘会场,看到上百家用人单位的招聘海报上打有&女士优先&的醒目字样,提供的岗位中,文秘、会计、出纳、客服、行政管理等占了多数。
  然而,求职者却并非清一色的女性,男同胞占了六七成。&还有几个月就该毕业了,不想错过任何一个工作的机会。&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90后男生刘凯说。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当天的另外两场女性专场招聘会上。在郑州农村人力资源市场,进场就送鲜花的待遇,让不少女大学生开心不已。进场求职的男性,也是源源不断。对此,人力资源专家说:&这从侧面反映出,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男性找工作的竞争压力很大。&
  问题:高薪、稳定、工作恋爱都想要,或许期望过高
  这三场招聘会上,女性求职者大多是初入职场的女大学生,她们对工作都有哪些期望呢?
  &我希望第一份工作的底薪在2000元到3000元之间,有五险一金,企业文化也得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王艳君说,从年初到现在,她已经应聘了五六家单位,有几家明确表示想聘用她,但她还在努力寻找,希望找到待遇更好一点的。
  会计专业的刘雯,除了希望工作稳定、薪水高外,还很看重休息时间。&生活中不该只有工作,双休、休假等业余时间得有保障,这样才能兼顾恋爱或家庭。&刘雯说,男朋友的工作已经找好,但很忙,如果她也没空闲时间的话,担心两人的感情不好经营。
  3月8日,由知名女企业家、高校专家、执业律师、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女性就业创业导师团,在省妇联的组织下也现身河南人才市场,为求职女性提供咨询服务(如上图)。他们一致认为,以上二人的求职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初入职场的女大学生的共性问题。
&想稳定,求高薪,又想兼顾工作和恋爱,刚开始找工作就想一步到位,这样会很难。&其中一位导师说,女大学生们要认识到眼下就业的残酷性,放平心态、摆好位置,懂得积累的重要性。 (大河报 记者 王迎节 文图)【编辑:王永吉】
大学生村官称工资不到保姆一半习近平被逗乐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代表们纷纷发言。30岁的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增城市石滩镇沙头村大学生村官冼润霞是第7位发言的代表,当着总书记的面,她一口气提了4条&建议&,持续10多分钟,没有被打断。
  昨天,有个代表问她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有多少,听到她的答案后惊讶地说,&哎呦,还没有当保姆的工资高。&冼润霞纠正道,&不对,应该更正为,还不到一个保姆一半的工资&。
  座谈时,这番话从冼润霞嘴中复述出来,在场的全国人大代表都笑了,也包括坐在她斜对面的习近平总书记。
  &还真有点紧张。&昨晚,冼润霞得知今天的广东团全体会议有位&大领导&要来,但还不知道是谁。两会前,冼润霞接受中国青年报邀请,为青年捎带意见建议上两会,共征集到近5000条回复。当被问及会将哪条青年呼声带上会议时,冼润霞说:&还是会提就业问题,比如大学生村官这块儿,我是其中一个,我比较有发言权。&
  当天,现场气氛十分轻松,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揭西县凤江镇凤北村大学生村官王玲娜回忆说,总书记&没官架子&,一直&很亲和&,有的代表刚开始发言紧张,总书记便时不时插一些话来让他们放松。
  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冼润霞如此描述3米之隔的总书记。
  她决定,把问题都提出来&&
  &现在我们大学生村官好多已经30岁了,我们都要结婚、生孩子,但我们目前的收入很难去承受这些别人看起来似乎很平常的梦想;而且服务期满后,我们的出路在哪里,也是我们最为纠结的问题。我们不怕吃苦,怕的是我们为梦想来到基层,但最后却可能因为生计而不得不离开农村。&
  说这段话时,冼润霞情绪很&激动&,邻座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黄宁生怕她&控制不住自己&,便一只手伸在她的上衣袖口,&如果一哭马上就拉衣袖&。
  最终,冼润霞收到了总书记的一个&让自己很满意&的回应,&要关心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包括婚恋问题,给他们创造条件扎根基层、实现梦想。&
  事实上,现场几乎每个代表的发言都得到了总书记的回应。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校长贺优琳记得,他发言结尾专门邀请总书记&去中山看看&,总书记为此讲了段&好玩&的往事,让大家跟他的心理距离拉得更近了。
  和冼润霞一同发言的另外几位代表有省长、市长,有记者问她:&和他们在一起发言有没有压力?&
  这位80后女孩直率地说,&他说他的,我说我的,有什么压力呢。&尽管为这个发言,冼润霞准备了3天,第一天修改到凌晨3点钟,第二天到凌晨两点钟,第三天晚上12点多才修改完毕,但她告诉记者,&之所以这么纠结,是想更好地把问题和困难清晰地讲出来。&
  不说&感谢&,不说&成绩&,冼润霞说,这么重要的场合就是要把青年和基层问题向&家人&说出来。本报北京3月6日电
湖南一大学女生在宿舍内被捅十余刀致死(图)
近日,&怀化学院舞蹈系女生在宿舍被男子捅杀&的相关微博上了综合热搜榜,引得大量网友关注。3月5日下午,当地警方向媒体通报,案件已经侦破,犯罪嫌疑人尹某被刑拘。
3月2日晚上8点20左右,怀化市公安局鹤城分局刑侦大队接到城东派出所转警,称鹤城区怀化学院西院3栋208宿舍有人入室杀人,年仅19岁的岳阳女孩余某在学校宿舍遇害。 侦查技术人员与城东派出民警迅速进行详细排查,并走访调查。当晚9点左右,民警在五三五医院将犯罪嫌疑人尹某抓获。
据悉,尹某今年26岁,为怀化芷江人。警方介绍,犯罪嫌疑人尹某与被害人余某曾为情侣关系。3月2日晚,尹某因感情纠纷持刀在怀化学院西区宿舍将余某胸部及腹部连捅十余刀致死。目前,尹某已经被依法刑拘,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之中。(记者 覃剑 通讯员罗运山 滕颖 )
朱之文:高考指挥棒别指错路
教育部不久前公布了高考改革的初步方案,这一方案是否有望让下一代人真正享受到素质教育?带着这个问题,本报记者10日在北京京西宾馆采访了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朱之文。
  &高考是个指挥棒&,朱之文说,应该指挥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不是&对待学生像敌人一样,用题海战术、反复考试来强化知识&。
  针对大学招生加入综合素质评价,朱之文说,这需要建立一个系统,可以公正、客观地记录学生在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参与社会活动这些方面的表现。大思路很明确,关键在于具体环节怎么根据实际情况操作好。
  有教育界人士认为,高考不分文理科,不利于有专长的学生,朱之文则认为两者并不矛盾。&文理科不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好&,他说,一个人可以有爱好,有所偏长,但是应该有基本的素养。&我观察许多学生,文章写得好的,往往不是文科生,反而是理科生,很多社会科学搞得好的,也不见得是学社会科学的,往往是复合型人才。一个人的知识基础越厚,未来在专业发展上就越有潜质。&
至于像钱钟书、吴晗这样极端偏科的人才,朱之文说,得承认这些人只占极少数,不具普遍性。而且,不少学校已经启动了自主招生,&如果你真的哪门成绩很突出,哪方面很有见解,可以通过自主招生进来。&《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3 版)
来源:重庆晨报
俞敏洪:高考科目三四门就够一些课程学了无用
  3月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外透露,高考改革,将减少全国统一高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考试一年多考。另外,高校招生,主要以全国统一高考成绩为基础,同时依据学生3年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来综合考虑,还要参考综合素质表现。
  高考改革涉及的绝不仅仅是高中教育,改革触动的还有更多的层面,而改革的也不仅仅是高考&&&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都有不少值得探索的方向。怎么改?改成什么样?相信也是不少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所关注的问题。
  取消文理分科为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
  取消文理分科为创新
  钟秉林委员。重庆晨报记者 刘敏 摄
  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国高考便开始实行文理分科招生制度。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谈到高考改革内容时表示,高考不再分文理科,将是高考改革内容之一。为何要实施高考改革?高考文理不分科后,将给中学教学带来哪些变化?昨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参与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调研和论证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
  为何要改?
  当前高招面临新问题
  &不可否认,现在中国的高考还是社会公信力最强的国家考试。&钟秉林说,为何现在要提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在他看来一个原因就是,目前的高考招生面临一些新问题,要与时俱进就需要改革,&比如说异地高考,是过去不存在的问题,现在出来了,这是之前在设置高考招生制度时,没考虑到的问题。&
  他说,恢复高考后,当时中国的高考教育是精英化教育,高考是为了选拔精英人才、尖子人才,那时候上大学很难。随着高考教育的发展,高考大众化,上大学难问题得到缓解。现在各个学校开始分层、分类选拔人才,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也开始多样化,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对现有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
  &第二个原因就是,在高考实行过程中,因种种因素的干扰影响,出现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违背教育公平的现象。&钟秉林说,这和高考当初设计初衷是相违背的,所以要改革,确保它的正常运行。
  文理不分科
  对学生的成长有利
  钟秉林介绍,早在几年前,他就提出高中文理不分科,让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完整。
  &高中过早分科,对学生的成长不利。&他举例说,比如可能会造成偏科,也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
  钟秉林认为,要让学生有创新意识,要养成高素质,除了知识结构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训练。学习文科,是训练人的形象思维能力,理科则是训练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只有把两种思维能力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创新。
  钟秉林表示,文理科不分科对高中阶段教学肯定有影响,涉及各科的考核标准,教学水平等一系列变化,如果只是单纯地对考试形式做修改,肯定会出问题。
  钟秉林建议,高考招生改革应该循序渐进,可先在部分学校或区域开展试点,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制定科学的改革方案,最后再进行全面推广,&总体方案出来后,老师们按照科学的课程标准完成教学,把孩子们从&一考定终身&、挤高考&独木桥&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让所学知识和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重庆晨报特派记者 杜海 刘敏 北京专电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
  别把就业率当政绩
  周绪红代表。重庆晨报记者 罗伟 摄
  昨日,聊起教育改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的性格展露:&当一个大学的校长,不同于在一个地方当官,校长的本质工作是治校,不能把学生的就业率当做政绩,而是要通过校长的治校、改革,回归教育培养人才的核心本质。&
  大学教育不能唯就业率
  一开始,周绪红谈到了一个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有观点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与现行的大学教育有关,对此,周绪红的回答是:&大学的教育,不该&唯就业&,就如同经济发展不能&唯GDP&一样,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
  &单纯讲教育好,就业就好吗?谁敢担保,哈佛大学的学生到任何地方都能就业?你也不能说一个完全没读过书的人,就找不到工作?&周绪红接连用了三个反问。
  在周绪红看来,就业的主要因素不在于教育质量本身,而在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他一再强调,&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从就业获取一些信息来反思我们的教育。&
  &这就是为什么要教育改革。&周绪红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看作是教育的一面镜子。&只有经常照镜子,不断反思、分析,学生到了哪些单位,在这个行业中的比例是多少,这才能有益于我们的教育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让这些人才真正符合社会的不同需求。&
  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完人
  对于教育改革,周绪红认为,&教育,应该是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的。&
  周绪红谈到了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专业学位,不能一味的重视学习型、学术型。
  他以重庆大学为例,&在改革探索中,我们现在根据学生的适应与需求,把一些研究生放到企业去,或者是学校、企业一起带,设置两个导师,企业一个、学校一个,改变了以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周绪红反复强调,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是多样的。
  &培养一个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完人。在专业设置上,给予学生引导,基础理论要,适应性同样要。&周绪红说,教育改革在强调实践的同时,不能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只能做事,没有基础理论的人;或者是在强调基础理论时候,把学生都培养成了学究,啥事都干不了。
  博雅学院打破专业教育
  厘清了大学教育和教育改革的目的,重庆大学在改革中有了一些探索方向,周绪红列举了多项教育改革案例,比如,与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办学,成立博雅学院,扩大优异生培养范围等。
  以博雅学院为例,其旨在打破专业教育,以不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不以直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子心智、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
  周绪红说:&博雅教育前两年注重文科基础训练,后两年根据学子兴趣和专长,逐渐确立各自学术研究方向。&
  本科毕业生,根据学位论文选题,分别授予文学、历史学、哲学或法学学士学位;优秀学生还可以进入3+3的本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直接保送至本校及其他国内外著名高校深造。这样的培养模式,已经得到了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认可。
  教师要走出去和请进来
  在周绪红看来,要实现教育培养人才这一核心本质,&教育质量水平要高&。结合这样的认识,周绪红在重庆大学也开展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过去,我们没有能力把我们的老师送到国外去培养、进修,现在有能力做这件事了。&周绪红以重庆大学为例,在从国外引进一些优秀课程的同时,通过教师的走出去,引进来,增强师资队伍的教育质量和水平。
  在刚刚过去这一年,重庆大学就全职引进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6人,&长江学者&1人,海内外教授4人,&百人计划&青年学者29人。
  不光如此,依托学科建设、布局调整、结构优化等,强化了重庆大学的优势特色,使得学生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方向性。
  改革课程减少理工男女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大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周绪红说。
  2013年,重庆大学改造和重新建设素质与通识教育课程140门;发起成立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120名学生选修上海高校课程。
  周绪红说,去年开始,重庆大学实现了把理工科同时加强,彰显优势,而人文科学类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样一来,学工科、理科的学生能接受一些人文、艺术方面的知识,减少一些所谓的&理工男&、&理工女&;同时,也让一些学文科的学生增加一些科学知识。
  &现在中国高中的一些课程,确实存在学习了但无用的情况,中国高考真正涉及的科目,三四门就够了,而不是三个科目加上文综理综,这样加起来其实也是六个科目了,针对性不强,学生的高中和大学学习也容易脱节。美国本国的考生,参加美国的高考,包括阅读、数学和写作,就只有这么三科,很多东西可以到了大学再学习。&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
  重庆晨报特派记者 凃源 北京专电
  高考改革很有必要性
  重庆晨报:有消息称,现行高考制度要改革,你赞成高考再改革吗?
  周绪红:高考改革很有必要性。
  重庆晨报:应该怎样改?
  周绪红:不能一考定终身,需要综合评判,而且是一个统一评判标准,不要因此带来新的不公平。
  重庆晨报:怎样做到综合评判?
  周绪红:突出强调的一点,所有考生都要在一个起跑线上,不要这个考了,那个又不考。这个学校强调要多考几门,那个学校又要少考几门,这个地区分数高一点,那个地区分数要低一点。
  英语考试题目别太难
  重庆晨报:有一种呼声,高考应当取消英语考试,你同意吗?
  周绪红:究竟该不该取消,现在的观点很多,我个人还是主张要考。
  重庆晨报:怎么考更合理?
  周绪红:应该考基础,试卷中不要出那些偏题、怪题。是不是难的题目就能选拔出更好的人才,我觉得不一定,从大学招收、录取可塑之才的角度讲,更强调的是一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可以考得简单一点,再加上其他的评判,如,中学的成绩、老师的评价,然后再面试,给予学生一个综合评价。
  假如他们今天没就业,我一点都不着急,我培养他的能力,培养他成人,这还用得着担心他找不到工作吗。教育改革若是为了就业来做,这就太功利、太浮躁了。&
  &把学生的就业与教学质量,学校的好坏混在一起,这是一种浮躁的思维,我当校长,头脑是冷静的,教育是培养人才。&
  本组文/重庆晨报特派记者 罗强 任明勇 刘波 北京专电【编辑:马婷婷】
来源:南海网
海南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原则上不许校外租房
  今年1月份,海南省某高校两名学生在校外租住房间遭到歹徒抢劫强奸,身心受到巨大创伤,财产也损失严重。3月10日,南海网记者从海南省教育厅获悉,我省现将开展高校学生校外住宿摸底排查情况,并加强管理。
  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要劝说已在校外住宿的学生回校住宿。对极少数坚持在校外租房的学生,要向他们说明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对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并逐一登记,建立报告和承诺制度,说明租房的原因、房屋的详细地址、联系方式,承诺加强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自我保护,经本人与家长双方签字报学校备案。
2004年教育部曾下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加强学生校外租房住宿的管理,各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解决住宿问题,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 (南海网记者 税博) 【编辑:马婷婷】
周其凤呼吁尽快出台《学位法》规范学位评定授予
昨天,北京团召开小组会议,全体代表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认为,目前施行的《学位管理条例》已经滞后,要尽快出台《学位法》。
  周其凤说,现在高等院校的研究生规模的培养都已经扩大很多,高等院校的特长、服务领域不一样,有的综合性强,有的专科性强,有些强调应用,有些强调基础,&培养目标针对不同的需要,因此质量标准也不能简单而统一。&但是在现行的《学位管理条例》中,许多相关概念没有被界定,学位分类体系不完善,学位评定、答辩、授予程序不够规范,学位管理体制也不尽合理,各主体之间职责权限不清等。
  &是时候出台《学位法》了。&周其凤建议要进一步扩大内涵和外延,对学位授予单位的审批、研究生导师的资格、培养质量保障及监督体系、教育方式及日常管理、教育和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非科学学位的教育和学位授予、民办高校及与境外联合培养学位的认定、学籍管理及处罚、学生的申诉程序等内容做出明确和完善的表述。(记者 文静 韩旭)
实现教育公平要补齐历史欠账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今年将增加2.8万个名额让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
在这个成才路径多元的时代,高等教育也许不是改变个人命运的唯一路径,但至少是主要路径之一。保证此一路径更好地向中西部、农村地区延展,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更宽阔的上升通道,是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而教育公平又是整个社会公平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子系统。两会上,众多代表委员对此密切关注。
中国是一个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大国,教育领域地区差异很大,必须及时给予必要的补充与弥合。近些年,政府在促进教育资源倾斜上做了许多工作,但历史欠账不是短期就能补齐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教育公平、教育改革积极建言,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将在这方面有更大作为,这让整个社会看到了决心和希望。
不过,也有少数人有疑虑。比如,有人认为过度强调教育公平,会抑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降低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殊不知,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更多的是看一国教育的整体质量,而非不具备普遍性的极少数。当下中国,有关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之辩,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国情明摆着:中西部及农村贫困地区,是我国教育的短板,这块短板不补上,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无从谈起。
还有人担忧,教育资源过分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对其他地区学生&不公平&、对程序正义有破坏。事实上,公平总是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之上。教育公平需要考虑到&程序性正义&,也要考虑到&补偿性正义&。东部、大城市享受了几十年的优质教育资源,如今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教育资源配备。此时将不断激活的教育资源适当填补中西部、农村地区,正是教育公平正义的一个最正当取向。
公平正义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力量。今天的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已经开启,以教育改革促进公平正义,既是一种众望所归的改革实践,更是一股循环往复的改革动力。以公平正义的姿态,把&占GDP4%&的教育预算用好,把教育竞争力的短板补上、把历史的欠账还上,中国教育就有望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爬坡升级、超越过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4年中央农村会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