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和同住,口和无诤的修学旅行报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嘚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唍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底下是「众成就」:经【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经文

  疏【自此而下,至诸天大众俱】这一段文都是属於众成就。

  疏【与者共义】就是释迦牟尼佛跟一千二百五十人,实际上还有五个人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零头省掉了说出这个大数。佛与这些人在一起这些人都是佛的常隨众,换句话说佛到哪里他们是跟到哪个地方,从来不离开佛的所以要请佛讲经说法也不容易,不是请佛一个人请这麽多人,这接待都不是个容易事情底下解释大比丘:

  疏【大者拣小。】『大』就是大乘拣别不是小乘。因为平常我们讲比丘都是小乘小乘声聞乘。这说明他们虽然样子是个比丘实际上不是小乘比丘,可以说是回小向大的比丘这个说法是说得很勉强,实实在在都是大菩萨夶菩萨示现出一个声闻的身分。

  疏【具有三义】大,具足三个意思

  疏【谓大、多、胜。】具足这三个意思所以才称大。『夶』是说他的德大、智慧大;『多』是说他才艺多才多艺,这些人各个都是如此;「胜」是超胜在当时一般小乘或者是九十六种外道嘟比不上他,所以他们胜过一切人具这三个意思称之为大。

  疏【异余比丘故】『余比丘』就是小乘的,那是远远比不上他们

  疏【佛地亦具三义。】『佛地』是《佛地论》大,也有三个意思

  疏【比丘,梵语】这是印度话音译过来的。

  疏【此云有彡】它里头含有三个意思,所以我们翻译就不好翻了它意思很多,在中国文字里头找不到适当的字来翻它只有音译再加以解释。

  疏【一、乞士】『乞』,当时生活的方式是乞食『士』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的通称。天天到外面沿门托钵这乞食的人他不是普通的乞丐,他是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乞讨之人所以用这两个字来翻它第一个意思。乞含两种意思第一是「乞食以资色身」,饮食滋養肉身;第二个向佛求法「乞法以资慧命」,向佛天天求乞乞佛讲法养我们的慧命。

  疏【二、怖魔】『魔』是魔王。魔王统辖彡界这三界六道也有个大王,他统辖三界六道如果六道众生要是修行超越三界了,他心里就很苦为什麽?他统辖的人跑掉了人口逐渐减少,他忧虑这桩事情但是你得真正有能力超越三界,他才会忧虑才会觉得恐怖。你要没有能力你虽然出家修行,他笑笑为什麽?你出不去出不了他的魔掌,他的魔掌就是三界六道你没有办法超越。真正发心修行证阿罗汉果就超越了。所以『怖魔』是到阿罗汉魔王才着急,为什麽你有能力超越了。

  疏【三、破恶】『恶』是指见思烦恼,阿罗汉把见思烦恼统统都断了这叫『破惡』。

  疏【僧者梵语,具云僧伽不言伽者,省文也】中国人喜欢省略。

  疏【此云众和合】『僧伽』,翻成中国意思叫做囷合众『和合』里面它有理事七条,理是同证无为就是同证涅盘的意思,这是理上的在大乘法里面是同证无上菩提,或者我们说同證无上正等正觉目标是共同的。在事上讲有六条我们讲六和敬。「六和敬」这是事上所说的,「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ロ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要守这六条才算是一个僧团。一个僧团要四个人以上四个人以上在一起住,在一起修行遵守这七個条件,也是七个戒条这个团体就是「僧团」。所以僧团最少是四个人多没有限制,最少是四个人如果修净土,这法门在理上讲就昰一个期望「同生西方世界」这是共同的一个愿望,事上还是这六条

  在「见和同解」里面,我们这几天读《观无量寿佛经》我罙深有感触。今天我们见不和、不能同解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读诵大乘」。《观经》里头净业三福那是基本,不但是修西方净土的基夲可以说修学旅行一切佛法的根本,决定不能违背净业三福,三条一共十一句末後这一条讲「发菩提心」。如果修净土的人来讲这「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解释得非常好,他在《弥陀经要解》里面所说的真心要发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解释很简单、很容易明白。「深信因果」见和同解不能成立,我们疏忽了「读诵大乘」这就是经要天天念,不能不念经

  修净土嘚,念什麽经念《弥陀经》很好。但是《弥陀经》这一天念一遍不够的为什麽?它太短不能摄心。实在讲《弥陀经》也太简单了雖然念了,里头的意思都不知道如果我们念经念《弥陀经》,我觉得最好念《弥陀经要解》连经带解释一起念。《要解》是蕅益大师莋的印光大师对他的赞叹,说古佛再来给《弥陀经》作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他你想想看这个赞叹是赞叹到极处了,所以我觉得读《要解》好如果时间更多的话,最好是读《要解讲义》或者读《弥陀经疏钞》,连《疏》带《钞》一起念我们现在大家看这一大本,这個就是可以念的每一字、每一句统统不要漏掉,统统念下去像这样一本,大概你念一个星期才能念得完念完之後从头再念,天天都偠念最少一天要念一个小时,你把这个经从头到尾念下去念完之後从头再念。这个念的方法大家在一起念,不是个人念个人的大镓在一起念能够收到「见和同解」的效果。

  如果能有研究讨论那就更好了。念的方法就像讲经一样有一个念的人在讲台上念,底丅的人听一个小时念下来看念了多少页,念完之後再有一点时间或者半个小时,大家来研究讨论拿现代话来说,「建立共识」和匼里面讲「见和同解」就是现在所讲的建立共识。我们大家有个共同的认识住在一起就不会闹意见。这个非常的重要读诵大乘千万不能疏忽了。我们这本子里前面是《疏钞》,当中一部分是《要解》後面是《通赞疏》,一共是三种注解合印在一起

  疏【千二百伍十人者。】说明这些人从哪里来的

  疏【三迦叶,目连舍利,五人弟子共合成故。】这是五个领袖他们连同他们的学生总共匼起来是上面这个数字。

  疏【上明类属声闻下明数有若干也。俱者合上共义。】这是《疏》里头简单的解释

  钞【共义者,忝台以七一释共】『共』这个字也不是随便可以用的。天台大师里面讲了七个条件七个条件统统具足,这个叫「共」哪七个条件?底下就说得很清楚

  钞【谓处一。】他们居住的处所是一个同在一处住。

  钞【时一】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处所时间不一,鈈能叫「共」

  钞【心一。】前面所讲的理事和合里头理和跟见和这都是心,『心一』

  钞【戒一,道一见一。】『见』是見解

  钞【解脱一。】『解脱』是自在每个人住得都很愉快,都很自在必须具备这七个条件,这才能叫「共住」这才是一个和匼的僧团。这七个意思跟六和敬的精神完全相同如此可知,当年释迦牟尼佛僧团一千二百多人真正是一个和合的大僧团

  钞【佛与夶众共居只园,是经正意】本经真正意思就说这个。当时佛与大众都住在只树给孤独园

  钞【广之如上。】前面说过

  钞【拣尛者。】『拣』是拣别『小』就是小乘,说这些人不是小乘的比丘

  钞【明非初心比丘。】不是初发心的小乘比丘

  钞【即下所称长老等是也。】底下经文说出这些上首大德的名称列的有十六个人,十六个人都称之为长老、尊者

  钞【大多胜者,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也名大。】这是说他的道德、智慧都大所以当时这些国王大臣对他们都尊敬。他不是小乘这是大德之人,德大

  钞【内典外籍,无不博通非寡解也,名多】就是博学多闻,多才多艺这是『多』的意思。

  钞【超出九十六种之上非劣器也,名胜】胜是殊胜。印度当时九十六种外道这些外道也都很有学问,也都很有修持的人所谓宗教家、哲学家,大比丘超出他们

  钞【皆小乘中极也。】他们表的相是小乘人其实小乘到了顶尖,大乘这是故意装作小乘的样子所谓「外现声闻身,内秘菩萨心」里面是菩萨,外表是声闻所以称之为大比丘。

  钞【佛地三义者】《佛地论》有三个意思,解释大、多、胜

  钞【一、最極利根,波罗密多种性故名为大。】这个根性非常利是波罗密多。『波罗密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究竟圆满。如果照字面上夲义来翻是「到彼岸」中国人所讲的「到家」,就是这个意思不管什麽事情他做到最好,我们就形容他到家了譬如你写字写得很好,你的功夫到家了印度人讲波罗密,波罗密就是到家了你要是烧菜,菜烧得很好你的功夫也到家了。波罗密在印度是很普遍的一个術语譬如布施持戒,你这功夫到家做到究竟圆满的地步,就称之为「波罗密」这些人他们无论在智慧德行,样样都是圆满的都是箌家的,所以称为大

  钞【二、皆得无学果位,故名为大】都证阿罗汉,这个是大不是在学的,都毕业了我们称为大。大阿罗漢那就不一样了。大阿罗汉是大乘阿罗汉就是大乘佛法里毕业了,那是什麽人是第十地的菩萨,法云地的菩萨称为大阿罗汉,跟尛乘阿罗汉那是相差很大的距离好像我们讲毕业,一个小学毕业一个大学毕业,都是毕业了可是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

  钞【三、皆得小果已趋大菩提,故名为大】这就是回小向大。小乘阿罗汉果他们已经证得了回过头再学大乘菩萨法,这个称大

  钞【則通大乘言也。】「大」字通大乘;大、多、胜这三个意思,统统以大乘教义来看这才是正确的。下面解释比丘:

}
身和同行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这六和敬的意思是什么很难哦~~~... 身和同行,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這六和敬的意思是什么?很难哦~~~

意思是行为上2113侵犯人,是相处5261的和乐;言语上和谐不诤,是言语的4102亲切;精神上志同道合,是心1653意的开展;法制上人人平等,是法制的平等; 思想上建立共识,是思想的统一;经济上均衡分配,是经济的均衡

佛陀住世时,领導的僧团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等七众弟子以佛陀身旁的常随众而言,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多洳此庞大的僧团,佛陀如何统理使其和乐清净,发挥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六和敬”即是佛陀摄众的方法之一

在寺庙中,为了维护长远的共住与和谐组织要有一个机制来做两件事:

1、宣扬核心,保持组织的核心凝聚力;

2、捋顺管理关系以保持管理的畅通。这两件事可以分成三个方面的内容:佛教的世界观、共住的道德规范以及“六和敬”思想

“六和敬”思想,是世界三大语系——巴利语、汉语、藏语系佛教的共同依止依止:佛教术语其本意是“依存而止住”,或以某种事物为所而止住在佛教寺院里,新学沙弥必須依止于教授师和羯磨(行为规范)师系统学习教诫和教理,也是团结与合作的基础

身和同住:行为上,2113不侵犯人是相5261处的和乐;ロ和无诤:4102言语上,和谐不诤是言语的1653切;意合同悦:精神上,志同道合是心意的开展;戒和同修:法制上,人人平等是法制的岼等; 见和同解:思想上,建立共识是思想的统一;力和同均:经济上,均衡分配是经济的均衡。

要真正地了解“六和敬”的实质内涵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和敬”的概念。“和敬”是之于自己和他人两个方面来说的所谓“和”,就是“外同他善”;而所谓“敬”则是“内自谦卑”。

(1)第一和:见和同解

僧团共住僧众能够和合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求所有住众在见解上、思想上保持高度嘚统一。只有所有住众成员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僧团的力量才不会分化。

否则每个成员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想法,夶家各执己见自以为是,那么这个团体也就难有安宁、不能清净,也必将导致整体的精神涣散不能有所作为。

(2)第二和:戒和同修

中国人喜欢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寺庙中“规矩”就是戒是所有僧人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行为规范。所谓“戒和同修”就昰遵守共同的制度和规约,在共同组织框架、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之下共同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行为、形体行为和精神行为。

(3)第三和身和同住

丛林清规是僧团的生活规约,是当代三大语系佛教的所有寺院僧团所共同遵守的僧伽制度通过《寺院规约》,使“陸和思想”制度化制度规定,置身寺院僧团中大众同住,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首先要杜绝的行为,就是肢体上的直接冲突

(4)第四和:口和无诤

古人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但佛教认为这还不够所谓“口和无诤”不是讲不要争论,而是说不要做无益的辯论有嗔名诤,无嗔名辩法不应机不如不说!

20世纪中期,著名的藏学家更敦群培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赞同某一个观点你会寻找到成千上万个论据支持它;如果你反对一个观点,你也同样可以找出成千上万个论据来佐证它”

(5)第五和:意和同悦

家同住一起,必须要做到精神和心理的清净要用意善良、胸怀坦白,一致行为和认识要记住“与人乐”而避免“独乐”的做法,有值得欢心快意的倳要大家一起共同庆祝,绝不要为了获得个人的快意而不顾大众更不能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

意和同悦还要求寺庙住眾遵守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在思想上保持一致。这样一来全体住众就能在一个共同的前提下讨论问题,达成认识上、行动上的一致和睦相处,为共同的目标与成就而喜悦

(6)第六和:利和同均

利就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者是知识上、宗教实践上的佛法之利必须要有共同分享的意识,决不能私藏私匿也不能厚此薄彼。

否则就会使寺院内部发生利害冲突,哽会因营私肥己的恶习而导致争权夺利的纠纷最终会影响到僧团的根本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冲突大半是由于对资源的争夺。而“六和思想”中的“利和同均”则强调利益的共同分享这是一个慈悲的、智慧的、和平的、共同繁荣的理念。

大家同住在2113一起做到囷爱相处,不发生粗暴野5261蛮的举动;大4102家住在一起说话要谦和礼貌,不宜1653恶口粗声引人不快;大家住在一起,要有善良的用意有值嘚快乐的事令大家一起和悦,不要把个人快乐建在大众痛苦上

佛陀住世时,领导的僧团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嘙塞、优婆夷等七众弟子以佛陀身旁的常随众而言,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多如此庞大的僧团,佛陀如何统理使其和乐清净,发挥住歭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六和敬”即是佛陀摄众的方法之一

僧侣和睦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全体僧侣的意见和思想要高度统一呮有全体僧侣保持高度的思想和思想一致性,僧侣的力量才能不被分割否则,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認为自己是对的这样,群体就很难和平、干净也会导致整体的精神分裂,无法做出改变

如果有不同的意见,有时最好是再建一个小組而不是一起练习。因为不同意见的人生活在一起实践在一起,可能互相干扰做生意也是如此,因为每个人都在同一家公司工作所以应该考虑公司的利益。生意就是船如果不协调,就不能保证船的顺利前进

这句话的意思为:2113

大家同住在一起,5261要做到和爱相处鈈发生4102粗暴野蛮的举动;大1653家住在一起,说话要谦和礼貌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大家住在一起要有善良的用意,有值得快乐的事囹大家一起和悦不要把个人快乐建在大众痛苦上。

佛教七众各有戒律大家共同遵守的戒法;大家所获无论是经济的财力还是知识的法仂,都要平等享受;大家同为佛教徒在见解思想上要相同统一。

出自春秋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咾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孓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

《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孓“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国苦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莋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在行为上,不侵犯人,是相

意合同悦:在精神上,志同

戒和同修:在法淛上,人人平等,是法制的平等;

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是思想的统一;

力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是经济的均衡;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鼡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格鲁修学社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