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如何出家当和尚做和尚出去苦行

一起学习《虚云老和尚的故事》(一)
时间:日 地点:北京
我们上周学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其实讲的跟咱们现在一模一样,真是一模一样。应该说俞净意公在明朝的时候,他业障轻,没有很多机会接触现在这些诱惑——电视、电脑、歌舞厅啊,没有这些。就是在一个村庄里,晚上一黑,一盏油灯,啥也没有。即使那样,他都学不好,都有问题,何况咱们现在。他也学佛呀,也做善事,结的是文昌社,跟咱们现在没啥区别。咱们现在也是学佛小组、放生小组、印经小组,也是这些,一模一样。俞净意公也是学,学学学,没用,做好事没用,心里也不平衡。也是指天骂地的,不过他还没骂上,给老天写封信,说你得管我呀,不能不管我,还没到骂的程度,但心里面已经开始骂上了,没骂出来。咱们现在学佛也有这个问题,真有这个问题。咱们现在学佛和俞净意公没什么区别,真没多少区别,都是表面的东西,核心在哪儿?核心就在这个“意”上,没有净。说是学,好像是学了;印经,我们也印了;放生,我们也放去了;念佛、念经,我们也念一念。关键是意念没变。我们经常就说,念经的时候脑子不知跑哪儿去了,跟孙悟空一样,早就十万八千里以外了,对吧?还想着说晚上吃点啥好吃的;印经也是这样,印经就想:我印了经多会能找个好媳妇,找个好工作,都是这样。心里就不平,心里就有区别。就像俞净意公,灶神就指出他的问题了。惜纸、惜字,马路捡着的字,我们都要珍惜。家里边的字,管它呢,随便用——擦桌子,粘窗户,都可以;看见一个女孩子,就猛盯着看,心里边早有想法了,只不过是没做出来而已,人家早看出来了。如果心里边不平,心里边还是这些贪嗔痴慢,做了这些东西,表面做的,没用!受不了益,你就改变不了命运。包括现在我们来打七的很多同修,有没有变化?七天,能有佛力极大的加持,身体有变化——脸色好了,各方面都好了,病也祛除了。如果我们不把因果、五戒十善的原理,真正理解透彻,回去落实真正做到,第二年来了,你放心,脸还是黑的。因为什么呢?意念产生的恶,它是根本的恶。我们佛法讲身口意三个方面,你意念不想,你就不会说,也不会做。意念是这三个方面的根本。你意念里面充满的都是贪嗔痴,你能不去说么?看见那个人不高兴了,心里边早就骂上无数遍了,忍不住嘴里边就冒出一句话来,一定是这样的。
&&&&&意念是根本。意不平,意念不能够真正地为别人着想,看别人都是好的,没用!你做出来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咱们不能说,印经、放生这些东西没用,有用。但是,你抵不过意恶,抵不过去。没等善的力量发出来,恶的东西就跟洪水一样,早就把它冲掉了。所以说咱们修行,管住“意”最重要!
你看平时咱们是怎么个概念?理念是怎么回事?你肯定是每天起来了就想:吃啥吧,今天出去干嘛去;时间长了应该怎么挣个钱;家里、单位哪些人对我好,对我不好;家里边,我今天怎么样,明天怎么样。或者有的家庭里面还有一些矛盾,每天就想着这些。看见别人比我多挣一块钱,心里不平了,凭啥他比我多挣一块钱?肯定都想这些。意上边,如果天天还是这些颠来倒去,都是我高人家低或者我低人家高,不平衡,不清静。你做了以后,外边念了半天,不究竟。念经、做善事有没有作用?一定有。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够把自己的意念真正地透彻了,真正地明了因果,真正地遵照五戒十善做,不行,真的不行!抵不过去。虽然说我们天天也很费劲,也很拼命的去诵经、拜忏、念佛,盯不住,没用。像俞净意公,上天派下日游使者,每天就盯着他看,看他到底有啥善事。结果查了几年,说他没做一件善事。你说他没做么?他也做,为什么说没一件?他出发点就没有善,不是为别人、为大众做的,心里边全都是有目的,甚至还是带着毒素、嗔恨心去做的,表面做给人家看,这哪是善?所以他的命就没有办法变,生了九个孩子,只剩一个女儿,一个儿子还丢了,剩下全死了,家里边啥也没有。
咱们赶上现在时代好,物质丰富,不像过去那么穷了,但是诱惑也很多。面对这些诱惑,我们怎么对待?如果心里不能够清静,不能够按照五戒十善去做,没用。做得再多,抵不过这个业力,盯不住,很快就让业力把做的这点善事冲垮了。所以,你看现在学佛,我们最近就出了这几个事,别说俞净意公是明朝,咱们现在就碰了三个,很快呀。昨天晚上就有一个,(水果姐姐说的)念得精神方面都出问题了,业障出来了。俞净意公,人家也念观音菩萨,至少精神方面还没出问题,只不过是家庭事业方面不咋地。现在得病很容易,很麻烦。学佛,难道就没病吗?学佛了,得病了,回头就开始埋怨佛:“佛不管用。”开始怀疑。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没有照佛讲的做,没真信。你要是真信了佛,真信因果,你就没事,你就不会有问题。佛说了五戒十善,第一戒:不杀生,咱们能不能做到?这个最重要了,你连“不杀生”都做不到。咱们现在这么多的病,出现了这么多的障碍,这么多的问题。现在咱们社会上,我看最近飞机老出事,断成三节,弄得提心吊胆的,好多问题。好像那个火灾也挺多,到处着火,这很麻烦。所以我们自己平时,要想保安全,就是照佛讲的——明了因果,明了五戒十善,真做到,真做去。可不敢说,我们明了了,我知道了,就抱侥幸心理:“没事,反正佛总得管着点我,反正佛总得看我面子上照顾我。”都是这样的,都没有根本了解这个原理。佛啊,他就是人天导师,他帮不帮我们呢?我们诵经、拜忏、念佛,那就是佛力呀,他怎么不帮!他拼命地在帮,但是,我们如果天天满脑子贪嗔痴,老是造作,那佛也没招儿,因为我们业力这个力量太强了,盯不住他那个力量,盯不住。因为什么呢?你这个脑子的意念就像制造垃圾的发动机一样,没完没了地出垃圾。咱们现在诵经、拜忏、念佛呀,有多少的时间呀?有多少的力量?能用多少的劲儿呢?你就盯不住。念佛的时候,可能满脑子还是这些妄念,盯不住劲。
所以我们就想不再给大家介绍佛经的东西了,那个可能和大家目前的实际不是很结合。我们就想给大家讲一些故事,讲一些事例,一块学学古代这些圣贤,他们是怎么做的。咱们跟人家比较比较,古代这些圣贤人家是怎么做的,咱是怎么做的。人家最后往生了,很容易。咱们别看人家往生的时候没问题,平时人家是咋做的,咱们得看这个。就像咱们今天来了好多上大学的小伙子,你问他为什么能考上大学?肯定是平时要学习,小学、初中、高中好好学,到了考大学,自自然然就考上了,都是这样。你要是平时啥也不看,等到人家考了大学了,咱一回头,没考上。不能看那会儿。修行也是这样。人家往生了,咱们不能看往生的时候,得看人家平时干什么。咱们平时要照人家这么做到,那往生就不用看了,肯定没问题。
我们今天想和大家一块儿学习虚云老和尚的事迹。虚云老和尚是咱们近现代的高僧大德,是大家普遍接受的。他学的是禅宗,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身上学习到他的精神。
虚云老和尚活了120岁,是禅宗近现代的大德。他恢复了好像几十座寺庙,把禅宗进行了极大的整新,对佛法有无量的贡献。这个是一个虚云老和尚的画传,没有讲得很深的东西,都是讲的简单的,咱们学习学习。
一、 萧氏 夫人&
距今一百二十年前,有一位世居湖南湘乡的
萧玉堂先生,科举出身,在福建永春做官,辅佐州衙门的事。夫人颜氏,在已过了四十,还没有生一个孩子,为了这传后代的事,夫妇俩常常叹息和忧虑。
萧夫人听说城外有一座观音寺,菩萨灵感,有求必应;因鉴于法华经普门品中有:「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士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知大士慈悲,为满众生愿,方便接引,于是决定出城,赴观音寺进香祈子。
夫人与随从侍女一行,来到观音寺后,虔诚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并在大士座前默祷求子。
当夫人礼拜毕后,见寺宇残缺破败,就发了一愿,要重修观音寺。等到走出门外,又见东关桥梁亦年久失修,又发了出资修建的愿。
夫人进香完毕,就乘轿回家。
距今一百二十年前,有一位世居湖南湘乡的
萧玉堂先生,科举出身。(这个可能是清朝。)在福建的永春做官,辅佐州衙门的事。他的夫人姓颜,叫颜氏,已过了四十岁了,还没有生过一个孩子。为了传后代的事,他们也是经常着急。某一天,萧夫人听说城外有一座观音寺,菩萨很灵验,有求必应,所以就去那进香祈子。拜完观音看见寺庙很残破,就发了个愿,要重修观音寺。另外,回家路上,看见一座桥梁也是年久失修,也发愿要出资修桥。
二、夫妇同梦跨虎老人
当天晚上,萧氏夫妇用过晚餐后,闲谈了一会,夫人把白天往观音寺进香求子的事,告诉给丈夫知道,并且又把要发愿修建寺宇及桥梁的事,征求丈夫的同意,当时萧
先生听了也很赞成,并且称赞了夫人几句,因为时间不早了,就分别就寢。
夫人刚睡下不久,忽见穿着青袍的一位长须老人,身跨一头猛虎,头上顶着一尊观音大士,突然跃进房里,跳上卧榻,夫人一惊醒来,原来是南柯一梦。
正在这时玉堂生生也突然醒来,口中大喊:「夫人!虎!虎!虎」两人惊魂稍定,彼此一问,连称奇怪不已!原来两人做的梦,完全一样。
从这天起,夫人便有了身孕。
当天晚上,他们聊了一会,
萧夫人就把修庙、修桥的事和他丈夫说了,她丈夫也很赞成,然后就睡了。睡下不久,夫人就梦见一个穿着青颜色的袍子,长着长胡须的老人,骑着一头猛虎,头上顶着一尊观音,突然跑进来,跳上床。夫人吓了一跳,就醒来了,结果一看是梦。这时候萧
先生也醒了,也说看见老虎了,她一问,两人梦境都一样。从此以后就怀孕了。
三、地藏圣诞竟产肉团
七月三十日是大愿地藏王菩萨的圣诞,我们中国各地都尊敬这位大愿大力的大菩萨,所以家家户户都在这天要烧地藏香,来纪念这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大士。
这时, 萧玉堂 先生已从永春调来泉州,佐理知府大人办公。夫人十月怀胎已足,恰巧在这地藏大士圣诞的那天,忽然临盆生产,但
萧玉堂先生接到夫人身旁侍女的报告说:夫人产下一个肉球。他惊的急忙赶到夫人的卧室,一见守产婆正托着一个盆,盆里盛着一个血红的肉团。而夫人因此吓得晕了过去,等到叫醒时,又想到今后没有再生儿子的希望时,不幸一气,竟然窒息致死了。
这里萧玉堂先生伤心万分,无奈只好料理夫人的后事,却置肉团于一旁,几乎忘记了如何来处理这肉团。
7月30日 是地藏菩萨的圣诞,萧先生从永春调到福建泉州,佐理知府大人办事。这时候夫人十月怀胎已足月,正好就在地藏菩萨圣诞这一天生下来了。生下来以后,侍女一看,生下了个肉球。夫人一看,本来想生儿子,结果生下个肉团,觉得没希望了,一下窒息而死。这时候萧先生也很伤心,就开始要处理夫人的后事,把这个肉团仍一边也没人管。
四、老翁破球大德出世
当萧先生正在料理夫人丧事的时候,门外忽然来了一个卖药翁,据称他听说萧府生了一个肉团,要求看一看,萧先生本来以为生了怪胎,又加以夫人气壅身亡,便把肉团丢在一旁,现在忽然有人要看肉团,也就有心无心地领他去看,这卖药老翁也干脆,说着就众怀里,抽出一柄利刃,将肉球破开,只听得一声「哇!」却惊动了众人,原来肉球里面包着一个孩子,仔细一看,还是一个男孩,长得相貌非凡,不由的使大家忘记了丧事,都面露着笑容,欢喜的啧啧称奇不止!当萧先生要找卖药老翁道谢时,真奇怪,这卖药的老者,不知在什么时候,竟不告而别,虽然派人去追寻,终也不知去向了。
读者先生们,你知道肉团中破出来的男孩子是谁?这正是闻名全球,今年一百二十高龄,在最近九月十三日圆寂于江西云居山的当代佛教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啊!
从肉团里出来的孩子,因为一落地就不幸失去了生母,以后就由庶母王氏,抚养长大。
这是清道光二十年间的事。
这时候外边来了一个卖药的老人,听说府上夫人生出一个肉团来,他要来看一看。进来看见肉团后,他便拿出一柄刀把肉团破开,把一个男孩子抱出来,男孩子一哭,活过来了。大家一看这个男孩子长相非凡,都对他感觉很奇怪。再找卖药的老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了。这个孩子就是我们虚云老和尚。
他出生以后生母就去世了。由他的庶母王氏抚养大。虚云老和尚出生的过程和释伽牟尼佛很像,佛祖那会出生也是母亲就去世了,也是由他的姨母抚养成人的。
五、父子渡台物大如山
时光过的很快,一瞬间已过了十年。这个从肉团血球中破出来的孩子,已经十一岁了。
这是道光三十年间的事了,他的父亲从泉州调到漳州,又从漳州回到泉州。祖母周氏,因为这孩子的叔父也未生子,应兼祧两房,自己又老了,所以提早就替他定了两房亲事,女方一家姓田,一家姓谭,都是从湖南来福建做官的。亲事定当后,就在这年的十月,祖母周氏便去世了。
翌年二月间,他跟着父亲往台湾,第一次乘小洋船,从厦门出发,忽然在茫茫大海中,发现一怪物,体大如山,耸出海面上高约数丈,全船的人,不知是何物,慌的都合起了掌,称念起「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来,后来船行了半小时,才现出鱼尾形来,其长真不知若干里,幸而全船的人安然无恙。
到了清朝道光皇帝三十年的时候,虚云和尚十一岁,他父亲从泉州就调到了漳州,又从漳州调回泉州了。他的祖母姓周,叫周氏。因为他的叔父(就是他父亲的弟弟)也没有生儿子,所以就按那会儿的习俗定了两门亲事,一家姓田,一家姓谭,都是从湖南来福建做官的。给虚云老和尚定了两门亲事,代表一房延续他父亲这一脉,另一房延续他叔父那一脉。当年他祖母也去世了,到了第二年,虚云和尚就跟他父亲到台湾去了,路上也有很多见闻。
六、流连名刹似有夙缘
十三岁那年,他跟着父亲将祖母及自己生母的灵柩,送回湘乡去安葬,家中请了僧众来作佛事,他第一次见到三宝的法物,不知怎么的心中就发出欢喜心来。家中藏着的佛经,终于被他发现,第一次看了一本「香山传」和观音菩萨成道的故事,小小的心田里,便深刻上向佛的印象。
这年八月,他跟着叔父
蒲堂先生,去南岳进香,叔侄两人,遍游各寺。他见到殿宇的庄观,三宝的尊严,以及寺僧的清净生活,更是心向往之。说起来也真是怪事,这孩子流连着这名山古刹,好像夙生有缘似的,临去时竟连连回头顾盼。不想回家了,但又畏怕严厉的叔父会呵骂,始终中敢启口说出来,只好闷闷不乐地,跟着叔父回家了。
到了十三岁,他就跟父亲把他祖母和生母的灵柩送回湖南湘乡去安葬,家里边请了很多出家的和尚、僧众做佛事。这对他来说是第一次看到三宝,接触到三宝接触三宝的法物,不知怎么的心里面就特别的欢喜。家里藏的佛经他也发现了,第一次看了一本叫《香山传》和观音菩萨成道的故事。对佛法特别的喜欢。这一年的八月份,他跟他的叔父蒲堂
先生到南岳的嵩山去进香了,进完香到各寺院都转了一遍。对佛法特别的喜欢,就不愿意回家。
七、三年道书如坐针毡
后来,他颇有出离尘俗的志向,终于给他父亲窥看出来了。因此,为防止这两房兼祧的一子走上出家的道路起见,欲因势利导,特地请了一位先天大道的王先生,留在家里教他在家修行法。令他读各种道书,并且教他做内外气功。但这些都不是他所喜欢学的,却又不敢讲。
咸丰三年的时候,他父亲三年丧服期满,就把他交给叔父管教,自己就去福建,在厦门关卡上做事。
叔父管教的更严,这样的过了三年,读了三年的道书。真够难受的了,每天一坐下来,好像椅子上有针刺一样,无奈,有时候装着讨好叔父,为他助理家政,以博取他的欢喜,稍为可以松懈叔父的防备。
终于有一天,趁叔父外出的时候,他一想机会难得,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便赶紧打了包裹,向南岳的路上走去,但以歧路太多,结果还未到南岳,就被叔父半途截回去了,这是他十七岁时的事。
这时候他父亲就看出来他有离家出走(出家)的这种念头,为了防备他的孩子真的出家去,特地给他请了一位王先生。这个王先生是教先天大道的,学道家的,留在家里教给他在家的修行方法,让他读各种道书,而且教他做内外气功(也学气功)。但是他对这些却不喜欢,(因为)不究竟,但是也不敢说。到咸丰三年,他父亲守了三年的孝满了,把他交给叔父管理,他自己去福建厦门,又去做官做事了。他叔父管他管教得更严,这样又过了三年,读了三年的道书,他很难受,如坐针毡,受不了。他又假装讨好他叔父,帮他料理家政。想让他喜欢了以后,把他管得松懈一点,好跑。终于有一天,他趁他叔父外出,他一想机会难得,打了个包就跑了。他想跑到南岳嵩山上,结果半路被他叔父给截回来了,这时候他十七岁。
八、被迫完婚志在出世
出走不成,叔父把他和他的从弟富国,送到泉州,交回他的父亲管教。
不久,他的父亲,就将田、谭二女接回,给他完婚,并禁止外出。
婚礼虽已举行,但他求出世的意志仍坚,所以同田、谭两女,各虽同居而实不染,这是一般世俗人所做不到的。他不但对田、谭两氏,好像兄妹一样,守着清净不染的闰房生活,并且常常把所知的佛理,讲给她们两人听,她们两人也很能领悟。
他又见从弟富国,也有超俗的志向,亦时常为说佛法,一时闰中堂外,几全成净侣。从这一点,我们便可看出云居老人在俗时的志高洁白,实在令人钦敬不已!
这时一看不行了,赶快给他把两个媳妇接回来了,让他完婚,而且禁止外出。婚礼虽然已经举行了,但是他心里非常坚定出世的意念,非常坚定。所以虽然和姓谭姓田的两个女的结婚了,但是同居而不染。不像咱们世俗的人一结婚,可不得了了。他对她们两个就像兄妹一样,过着清净不染的闺房生活。而且常常把他自己所知道的佛理讲给她们听,她们两个也能领悟。他又给他的从弟富国也讲佛法,他的从弟也喜欢这个,所以他们家因为他,全家里里外外全是佛法。后来他走了(出家)以后,他的两个媳妇还有他的后母也都出家了。
九、作皮袋歌鼓山出家
虚云和尚在俗的时候,因迫于父命,在十七岁就与田谭两氏成婚,但同居而不染,很快地过了两年,他想,这样下去,终非长久之计,于是当十九岁的那年,他离俗出家的志向,便益发坚决。
从弟富国,与他志同道合,两人因为鉴于第一次出走的失败,所以这一次便先托富国暗中帮他探听好要到福州鼓山的路程,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又作了「皮袋歌」一章,留别田谭两氏,与富国两人,悄悄地离家,逃至福州鼓山涌泉寺,终于达成志愿,拜在常开老和尚座下,剃度出家。
皮袋歌的内容是说明世人因为恋着这一具臭皮囊,造孽受罪,流转生死,出牛胎、入马腹;下三途、堕地狱,都受这皮袋的累;若能放下皮袋,不再贪恋的话,则自然「了生脱死明心见性,勘破无常即有常」了。
这样又过了两年,到十九岁的时候,他更想离开(出家)了。他跟他的从弟富国两个人,因为第一次离家出走失败了,这次就要准备得妥当一点,打听好到福州鼓山的路程,鼓山那有个庙,叫涌泉寺。因为他父亲在那儿做官嘛,两个人做好准备,悄悄就跑了。跑到福州鼓山的涌泉寺,拜在常开老和尚坐下,都剃度出家了。另外他又写了《皮袋歌》,什么意思呢?我们的肉体就好像一个皮袋,臭皮囊,造孽受罪流转生死,出牛胎入马腹,下三途堕地狱,都是受皮袋的累,若能放下这个皮袋不贪恋的话,自然就能“了生脱死明心见性,勘破无常即有常”,这是虚云老和尚在出家以前就写了这个。
十、岩洞隐居不畏虎狼
虚云和尚十九岁出了家后,二十岁就依鼓山妙莲和尚受了具足戒,法名古岩,又有一名字叫演彻,字德清。
这时候他的父亲在泉州,派了人到各地去寻访,他的从弟富国自受了戒后,便行脚各地,参访名山高僧去后,也就不知踪迹了。他为了避免家人的干扰,便隐居在山后的岩洞内,不敢露面,怕被家人发现。
岩洞的生活,过了三年,这是相当清苦的;他在洞内礼万佛忏,三年如一日。有一天,鼓山的职事僧来告诉他说:「听说萧师爷已告老还乡,你可以不必再躲避了,妙老和尚很称赞你有恒心苦行,但是修慧还须修福,你可以回山担任职事,为大众服务了!」于是虚云和尚就回山担任了职事。
在三年的岩洞生活中,他常常的遇到虎狼,但互不畏惧,不能说不是奇迹吧!
他十九岁出了家以后,二十岁在鼓山的妙莲和尚受了具足戒,法名叫古岩,还有一个名叫演徹,字德清。这时候他父亲在泉州派人到处找他。他的从弟富国受了戒以后就走了,就全国(各地)行脚去,参访名山高僧去了,后来不知道踪影,再没联系过。他为了逃避家人干扰,隐居在后山一个山洞里面,不敢露面,怕家人逮着又把他带回去。他在岩洞生活了三年,非常清苦。他在洞内礼万佛忏,也拜忏,而且叫礼万佛忏,三年如一日。有一天鼓山的职事僧告诉他:“萧师爷(就是他父亲)已经告老还乡了,回湖南去了,你就不要再躲了。妙老和尚称赞你有恒心,苦行,但是修慧,还需要修福,你可以回去担任一些执事,为大众服务了。”这样就回来了。在这三年的岩洞生活中,他常常能遇到虎狼,但互相不畏惧,和谐生存。
十一、缅怀古德辞去职事
所谓庙里的职事,他担任的都是苦差事,如:水头(担水)、园头(种菜)、行堂(吃饭时替大众盛饭添菜)、典座(整理大众的床坐及厨房杂务)等,有时派他较好的职事,他反而推辞,寺中的常住上(庙里管理钱财的),常有单衬(施主供养的钱)分发僧众,他也不去领取,每天只吃一盂粥,但体力很强健。这样的过了四年。
这里山中有一位古月禅师,为众僧中苦行第一,他常去亲近深谈。他曾这样的自思:担任职事多年,终不免耽误了修持。又想起从前玄奘大师,为了要去西竺求经,在十年前就先习方言,每天行走一百里路,又试着断食,先从一日起,逐渐增至若干日;为了防备在沙漠荒碛中断了水草而先养成习惯。你看古时这些大德们这般的苦行,我又怎敢不效法呢!于是决定辞去了职事,把所有的衣物,尽送人结缘,自己只留下一衲、一裤、一履、一蓑衣和一蒲团,再度向后山去作岩洞的生活。
他回到庙里做职事都做的是苦差事,自己专门挑苦差事做。比如说:水头,就是担水;园头,就是种菜;行堂,就是吃饭时为大众盛饭添菜;还有典座,就是整理大众的床座,厨房杂物,都有名头。有时候派他较好的职事,他反而推辞了,寺中常住上——管钱财的,叫常住。经常有单衬(施主供养的钱叫衬)可以分给僧众,他也不去领。每天只吃一盂粥,但是体力很强健,这样又过了四年。
这时候山中有一位叫古月禅师,在众僧中叫苦行第一,他就常去亲近深谈。他曾自己这样自己考虑:担任执事这么多年了,肯定不免要耽误修行,修持。他又想起以前的玄奘大师,为了要去天竺求经,在十年前就开始学习方言(印度语),每天要行走一百里路,而且还试断食,先从一日起,逐渐增至若干日,就是为了防备在沙漠荒野之中断了水草,养成习惯。提前十年,玄奘大师就这么做了。你看,古时候这些大德就这样苦行呀。他就想,我怎么敢不效法呢?于是决定辞去职事,把所有的衣物都送给人结缘了,自己只留下一衲、一裤、一履,一蓑衣、一蒲团,就剩下这一身衣服,到后山又住岩洞去了。
十二、三载苦行一心念佛
这时虚云和尚已二十七岁。
三年中间,住的是山洞岩穴,吃的是松毛和青草叶。口渴了饮些山涧里的水,日子一久,裤子、鞋子也破了,只留下一件衲衫遮蔽着身体。头上束了一个金刚圈,胡须和头发长得一尺多长,双目炯炯,令人一见误以为是山中魑魅,都吓得跑了。师也不给人家说话,正好自己用功,省得别人打扰。
起初一二年中,他这样的苦修,常常会见到很好的境界,他也不去管它,只是一心观照和念佛。这样的住在深山大泽中,虎狼蛇虫都不侵害他,人们见了都害怕,所以也没有人怜愍他。真是不食人间烟火食,连出家最低要求的「一钵」,也不存在他的心想中,心中好像虚空一样,自在无碍。自此体力日渐增强,耳目也特别聪明,行起路来步履如飞,也不知是什么道理。后一年中,更觉无挂无碍,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了。
这时候虚云和尚已经二十七岁了。后边又住了三年的洞,吃的是松毛、青草叶,渴了就在山洞里喝点水。日子一久,裤子鞋子也破了,只留下一件长衫去遮身体,裤子鞋子都破了。头上束了个金刚圈——就是把头发挽一挽,胡须头发长了一尺多长,双目炯炯有神,让人一看以为山中的魑魅(就是山上的怪物),一看见他就吓跑了,他也不跟人家说话,自己呀用功,不想让人打搅。起初的一二年他就这样苦修,常常能见到很好的境界。我们就说修行有没有境界?有境界!但是他也不去管,这点很重要,只是一心观照、念佛。这样住在深山大泽中,虎狼蛇蟲都不侵害他,人们见了都害怕,所以也没有人怜愍他,不食人间烟火。连出家最低要求叫一钵,就是拿一个钵去要点饭吃,这个都不要了。他心中就好像虚空一样,自在无碍。从这以后体力日渐增强。耳目也特别聪明,行起路来步履如飞,也不知道什么道理。后一年更觉无挂无碍,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就这样经过了三年。
十三、亲近知识一顿棒喝
虚云和尚脚各地,一日经人指点,教他到天台山华顶龙泉庵亲近融镜老法师,因为融老是天台第一有道德的。于是虚师就直登华顶,见一茅庵,向一僧人询问融老法师。那僧人告诉他说:那边庵前正在补衣的就是。他就走近顶礼,但融老只顾补衣,并不理会,虚师就开口说:「学人特来亲近,望您老慈悲摄受!」融老对他端视了好久才问:「你是僧?是道?是俗呢!」答是僧。又问他:受戒没有?答已受具足戒。又问:你这样已试有多久?师就将修持经过约略禀明。问:谁教你这样做的?答想学古人苦行成道。于是呵斥他道:「你知道古人持『身』,还知道古人持『心』吗?看你这作为,近于外道,皆非正路,枉费了十年功夫!纵然给你证到初果,亦不过做一个自了汉,若菩萨发心,要上求下化,自度度人,出世间而不离世法,你勉强绝食,连裤子都不穿,未免显奇立异,又何怪功夫不能成片呢!」
虚师被融老一顿棒喝后,就留在那里亲近承教。
后来他就开始行脚,到各地参访善知识。一天他经人指点到了天台山华顶龙泉庵,亲近叫融镜老法师。因为融老是天台第一有道德的,于是虚云和尚就直奔华顶。见了一个茅庵向一僧人询问,哪个是融老法师,僧人就告诉他,那边有一个补衣服的老和尚就是。他就近前顶礼,融老就只顾补衣服,不理他。虚云和尚就开口说了:“我特别想来亲近您,请您慈悲摄受。”融老对他端详了半天,就问:“你是僧呢?还是道呢?还是俗呢?”他回答:“我是僧,出家的僧人。”就又问他:“你受戒了没有?”他说:“已经受了具足戒了。”又问:“你这样试了有多久了?”因为他全身破衣烂衫的,只有一件衣服,头上的头发胡须还特别长,所以就问他多长时间这样。虚云和尚就把他修持的经过讲了一遍,然后就问:“谁教你这么做的?”虚云和尚就说:“我想学古人苦行成道。”融老就喝斥他:“你知道古人持身,难道不知道古人还要持心么?!看你这样的作为,近乎于外道。这个不是正路,枉费了十年的功夫啊,白干了。纵然给你证到了初果(我们以前学《金刚经》讲过,有四果,其中有一个初果。),也不过是做了个自了汉,怎么能够像菩萨那样发心,上求下化。上求,是上求佛果,根本之路;下化,是下化无量无边的众生,然后自度度人。出世间不离世法,你勉强绝食,连裤子都不穿,未免显奇立异,又何怪功夫不能成片呢!”就骂开他了,说你这个瞎搞。
虚云和尚让融老和尚这么一顿棒喝以后,就留在那亲近,跟他学法。
十四、严拒女色以身示教
虚师在龙泉庵侍融老法师学教习禅,又奉令至国清寺参学,并到各处听讲。
一日师自宁波至杭州,拟朝礼三天竺及各处圣境。这时正当三伏暑天,途中搭船,拥挤不堪,师无奈与青年妇女的卧铺相连,当夜深睡熟的时候,似觉有人靠近了他,师立刻惊醒,见邻铺的女子欲脱衣相就,于是急起结跏跌坐持咒,邻女遂亦不敢动。
后来虚师常以此事为修行的人诫勉!倘使彼时虚师失却理智和觉照的话,则因此身败名裂将不堪设想了。修行人最难克服的一关也就是「色欲」,尤其是以大乘佛教为标榜的我们中国修行人,因为要上弘下化,广度众生,不得不普遍接近一般男女信众,其中难免感情用事,往往成名与失败的同时俱来,数十寒暑的修持功夫毁于一夕,真是太可惜了!我们的虚师,有鉴于此,以身示教,后学者不可不察,以为警惕焉!
在龙泉庵侍奉融老和尚学习经教和学习禅定,又奉命到国清寺去参学,并到处听讲。一天呢,虚云师父就从宁波到杭州,准备朝礼三天竺和各处的圣境。三天竺在杭州灵隐寺边上。这时候正是三伏天,他搭船,坐在船舱里面,拥挤不堪,没办法了只好旁边有青年妇女相连着,他半夜正熟睡呢,感觉有人靠近他了,他立即惊醒了,看见旁边的这个青年女子准备过来,赶快打坐念咒。旁边这个女孩子一看也不动了。后来虚云和尚常常用这个事告诫修行人。假如那个时候虚云师父失去理念,而且觉照的功夫忽然没了,那就会身败名裂,不堪设想。修行人最难克服的一关就是色。尤其是咱们以大乘为标榜的中国修行人,要上弘下化,广度众生,不得不和普通的一般男女信众要接触,接触中间难免就会有感情用事。往往成名和失败同时俱来,机会来了。数十寒暑的修持功夫可能就毁于一旦,那就可惜了。这个是讲出家师父。对于咱们在家的人来说,我们就是依照五戒十善,合法夫妻生活就可以,不合法的我们坚决不要做,做了以后是犯戒。
十五、普陀起香拜行朝台
光绪八年虚师四十三岁的时候,辞亲出家已二十余年,自觉道业未成,心生惭愧!为欲报劬劳之恩,拟再东朝南海,北礼五台。在普陀山住数月后,继发心朝台。于七月初一日由普陀山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一直要拜至五台为止。发这样的大心,真是稀有难得,须知从浙江的普陀,到山西的五台,中间要经过江苏、安徽、河南诸省,渡过黄河,越黄沙岭,不知几千里程,不要说三步一拜,就是徒步而行,也非数月不可。虚公为报亲恩,发此大心,实令人惊叹拜服!
这时,附香同行的人,有偏真、秋凝、山遐、觉乘等四师,先渡海后,每日行路不多,中间曾在湖州、苏州、常州等地歇噍脚,偏真等四师先后离去,可见发心容易实行难,但虚师一本初衷,仍向前拜行,至南京礼牛头融祖塔,渡长江,至浦口狮子山寺过年。
光绪八年,虚云和尚已经四十三岁了,这时候他辞亲出家已经二十年了。自己觉得道业没成,心里很惭愧。又想起父母养育的恩德,为报父母恩,尤其是母亲的恩,准备东朝南海,北礼五台。在普陀山住了数月以后就发心要朝台,从七月初一日普陀山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一直要拜到五台山。从普陀到五台,中间要经过江苏、安徽、河南好多省,要渡过黄河,好几千里地,他要三步一拜,要做过去,这个过程大家都很难想象。同时起香要三步一拜的人有偏真、秋凝、山遐、觉乘等四位师父,渡海以后每日行路不多,中间曾在湖州、苏州、常州歇脚,后面的四位师父,慢慢,陆陆续续就离开了。所以可见,发心容易,实行很难。但虚云师父一本初衷,仍向前拜。到南京礼牛头融祖塔,渡过长江,到浦口的狮子山寺,过了年。
十六、饥寒交煎幸遇文丐
从狮子山再起香,经苏北及安徽之凤阳、亳州、而入河南,经洛阳白马寺,晓行夜宿,一边行,一边拜,心中忆念菩萨圣号,苦乐饥饱便各忘怀。暑往寒来,又届冬腊。至黄河铁卸渡,初一住店,初二渡河,上岸后见天色已晚,不敢行,盖四无人烟,见路旁有一摆小摊之茅棚,亦无人居,就在此歇足趺坐,深夜寒冷彻骨,大雪纷飞,次早起来一看,已化为琉璃世界,雪深盈尺,无路可行。更不知此去的方向,不得已,起初尚能枯坐念佛,但草棚并无遮栏,因此饱受饥寒,只好蜷伏一角了。雪却愈来愈大,寒气亦愈来愈甚!腹又愈来愈饿,几乎一息仅存,但幸未忘失正念。这样的一天、两天、三天的雪、寒、饥饿,虚公已渐入昏迷状态。至初六下午,雪才止住,然而已病的不能动弹了。初七来了一个乞丐模样的人,将雪拔开,以围棚草烤火煮黄米粥给师食,始得煖气复生。
这乞丐姓文名吉,自称来自五台,回长安去。乃知此去五台山尚有二千余里。文丐劝他朝礼就好,不必拜行,但师以誓愿早定,不问年月远近,仍继续拜行。
从狮子山再起香,经过苏北、安徽的凤阳、亳州,入了河南。经过洛阳的白马寺,晓行夜宿,一边行一边拜,心中忆念菩萨的圣号。苦乐饥饱,那就没法说了。署往寒来——又到冬天了,又到腊月了。从黄河的铁卸渡,腊月初一住店,初二渡的河。上了岸,见天色晚了,就不敢走了。四无人烟,路旁有一个摆摊的茅棚,没人住,他就住那儿去了,就在那儿打坐。深夜感觉特别冷寒冷刺骨,一看大雪纷飞,下了雪了。第二天早上一看,整个世界都变成琉璃世界,雪深好几尺,无路可行,也不知怎么办,也不知道方向。就没办法,每天就枯坐念佛。想等到雪化了再走。这个草棚四面又没有遮挡,就是一个棚,
子上面只有一个顶子,又没吃的,就饱受饥寒。只好躲在一个角上,雪是越来越大,寒气越来越甚,肚子里边是越来越饥饿,好多天了,之后慢慢一息仅存。幸好他就是把正念提起来了,就过了一天、两天、三天,一直到初六的下午,雪才停住。但是这个时候他病得也动弹不了了。初七就来了个乞丐模样的人,把雪拨开了,在围棚给他烤火,煮黄米粥(山西有小米粥)给他喝,慢慢他肚子里有了暖气,又活过来了。这个乞丐告诉他,他姓文叫吉,文吉,自称从五台来,回长安去。这时候他才知道,从这到五台山还有两千里地呢。文吉就劝他,朝礼就好了,不要三步一拜了,去那以后朝礼文殊菩萨就行了,就劝他,但是虚云和尚就说,不行,我发愿了,我一定要拜过去。不问年月远近,继续拜行。
十七、雪深难拜顾礼足迹
文吉虽然一再劝虚师不必拜香,但师以誓愿早定,不问年月及远近,一定要实现誓愿,遂与文丐揖别,但雪深不能拜,只得沿着文吉走来的足迹,以注目礼代替了。
约摸二十里,远望见小金山,天虽放晴。但仍冰天雪地,一时尚难溶化,便在小金山挂单。
第二天起香过孟县,至怀庆途中将到洪福寺的时候,遇到一老人家名德林,见师拜香,走近去接了香櫈,请师进寺,又唤徒弟接了行囊,殷勤招待。
原来这位老者,有同参二人,一是福州,二是湖南,三人同住林下三十年,后各分手,便消息断绝,今闻虚师是福州鼓山出家,又一口湘音,好像见到他的两个同参一样,不免怀念感叹起来,一定要留师在寺过年,师见他这般诚恳,也就勉强留下。
过年后正月初三,再由洪福寺起拜香,德林老人大哭不舍,互道珍重而别。
这时候他拜行,文吉跟着他,文吉给他背着东西,他就拜,因为这一段雪深不能拜,只能文吉在前边走他跟着走,就用注目礼来代替。大约走了二十里路,就看见有个小金山,这地方可能是个寺庙,天虽然放晴了,仍然冰天雪地,一时难以融化,他就在小金山挂单了。第二天又起香过了孟县,至怀庆途中到洪福寺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人家叫德林,见师父拜香,去把他的香接过来,请他进了寺庙,殷勤招待。原来这个老者有同参二人,过去学佛的人一块来参禅的,叫同参。一个是福州,一个是湖南,三个人一块住在林下三十年了,后来分手以后消息断绝了,今天他就听见虚云和尚说的都是福州话,一口的湖南话,从福州鼓山出的家,感觉特别的亲切,就要留他在寺里过年。正因为是腊月,他就留下来了。过了年,正月初三,他又开始拜香、起香了。
十八、病倒山岭再遇文吉
虚师告别德林老人后,是日到怀庆府,城内有小南海,但不允挂单留宿,只好在城外宿在路边。这夜忽然腹痛的很厉害,但初四早起仍拜行,晚上又发冷病了,初五起更加痢疾,但仍勉强拜行。
至十三日抵黄沙岭,山顶只有一所破庙,又无遮蔽,至此已不能再行,只好歇下,不进饮食,日夜泻数十次,起动也没有力气,庙在山上,又无过往行人,只有瞑目待毙而已,却没有后悔的意思。
十五日深夜见西边墙脚下有人在那里燃火,师疑是匪类,细看竟是文吉,心中大喜,急呼「
文先生!」文吉拿了火来一照,见是虚师,问:「大师父你怎么还在这里?」师将经过略一告诉了他,文吉就坐在师的身边一面安慰,一面拿了一杯水给师喝,这晚师见了文吉,身心清净,服药后不久,病就减退大半。
文吉此时也回五台,又劝虚师放弃拜行,说朝礼亦是一样的,但师以报亲恩,不敢退愿。
这么一直拜,拜到了怀庆府,城内有一个小南海(这是个寺庙),但是不允许挂单留宿,只好在城外宿在路边,
。这一夜突然腹痛很厉害,但是初四仍然早起拜行,晚上又发冷,又, ,
病,初五又痢疾,还是勉强拜。到十三日就到了黄沙岭,山顶还是只有一所破庙,也没有遮挡,到这他就走不了了,只好又歇下来了。没喝的没吃的。日夜腹泻数十次,起动也没力气了,庙在山上,过往的行人也不进去,就只能等死,他这时候也没有后悔的心。十五日深夜,他一看有人点火,还以为是土匪,一看又是那个文吉,又来了,心里面大喜,就喊文先生,文吉拿来火一照,看见他:“你怎么还在这呀?”虚云和尚就把他的经过告诉了文吉。文吉就在边上安慰他,给他喝水,慢慢就照顾他。给他吃药,慢慢他的病就退下去了。这时候文吉可能是从长安回来了,所以也要回五台,又劝虚云和尚放弃不要拜了,就说朝礼一样,但是虚云和尚还是要拜过去。这样文吉只好照顾他。
十九、马车官人代送行李
文吉照应虚师四日,病已痊愈,十九日扶病起香,行囊由文吉代负,因为心理上没了妄念,身外又无物累,病亦日愈,体力已恢复,自朝至暮,一天可拜行四十五里,并不觉苦。
三月底到太谷县离相寺,住持傲慢不准文吉持单,文吉便先辞说:「此去五台不远,我先回去,你慢慢来,你的行李不久有人代送上山的。」师酬以银,文不肯受。
师以住持先倨后恭,无心留住,即辞出,想追文吉同行,但终不得。路上数处皆不准挂单,二十二日出太原城,北门外遇一青年僧,名文贤,见师拜行,近前招呼,接过拜櫈行李,请进寺内,恭敬如亲人一般,领到方丈室陪同茶饭,愿留师长住亲近,但师以发愿拜香婉辞,住持又坚留十日,才放师行,临行送衣物旅费,师都不受。又代携拜櫈相送十余里,洒泪而别。
一日正在途中拜香,后面来了一马车,车中官人下车,问大师拜什么?师告诉他说,竟是同乡,谈甚投机,官人正好驻营白云寺,是朝台必经之地,便代取行囊,以减轻师的负担。
照顾了四日,病就慢慢恢复了。从十九日开始扶病起香(又开始拜了)。行囊由文吉背着,这样他又开始三步一拜,往前走。慢慢病也好了,体力也恢复了,这样一天可以拜行四十五里,也不觉得苦。到三月底,到太谷县的离相寺,住持特别傲慢,不准他们挂单,文吉就先告辞了,说这个地方离五台已不远了,我先回去了,你慢慢来,你的行李不久就有人代送上山的。虚云和尚要给他报酬,文吉也不要。因为寺院先倨后恭,就不想留了,请他出去。他想追文吉同行,但追不上。路上的好几处寺庙都不允许挂单。他二十二日出了太原,北门外遇到了一个青年的僧人,叫文贤,见虚云和尚拜行,就给他招呼,文贤把他的拜凳、行李背起来,请他进寺庙,想把他留下来,但是虚云和尚就说有这个愿要拜。所以就留了十天,才把他放行,送了十里地才分别。一日,他在拜香途中,后面来了一辆马车,车中有一个官人,下了车,问他干嘛。他就告诉官人。一问是个同乡,官人正好住在白云寺(朝台的必经之路),就把他的行李拿上,先走了,到那儿去再给他。
二十、老僧指破文殊化身
师仍每日拜香,五月中到白云寺,代送行李的就是该营营官,见师拜至,款待三日,送路费礼物师皆不受,又另派兵将行李银物送至显通寺,俟师至寺,兵已将行李送到后,下山去了。
师到显通寺住下,便到附近各寺进香,但偏问文吉其人,竟没有一人知道的,后来同一老僧谈起,老僧合掌说:「文殊菩萨化身吧!」师说顶礼拜谢。
师继续起香,两日拜至东台,进石室朝夕礼诵,静坐七天,干粮已尽,又回到显通,再起香上华严岭,过夜拜北台,在中台过夜,翌日又拜西台,过夜再回显通寺。继拜南台,在南台打七后下台回显通寺,参加六月大佛会。虚师为超度生父母拜香三年,朝礼五台的愿,至此圆成。
师自普陀而经江浙,过中州而黄河,而太行,胜地名山,说也说不尽,但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完成大愿,又岂是常人所做得到的呢!
伟大的虚云菩萨,真是当代苦行第一,也是天下第一孝子!
这样,虚云和尚还是每日拜香,五月中到了白云寺。这样,代收行李的营官(可能是当时的部队)款待了三天,送了路费礼物,虚云和尚都不要。这样又派了一个兵,把行李先给他送到显通寺了,五台里的显通寺,等到师父去了以后,当兵的已经把行李送到了,人家就走了。这样虚云师父到了显通寺住下,这总算是拜完了,就到各个庙里进香,到处问文吉这个人是谁,都不知道,后来跟一个老和尚谈起,老和尚说这肯定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虚云和尚就继续起香,从两日拜到东台,进石室朝夕礼诵,静坐了七天,干粮也吃完了,又回到了显通寺。然后再起香上华严岭,过夜拜北台,在中台过夜,第二天又拜西台。又过了一夜,回到了显通寺。这样又拜了南台,在南台打七以后,才又下来回到显通寺,参加六月的大佛会。虚云和尚为了超度自己的亲生父母,拜香拜了三年,这样才结束。
所以我们就说,平时老想见佛菩萨为啥见不着呢?不需要呀!虚云和尚怎么能见着呢?实在没办法了,必须去管他,不管他他就没命了。这得苦修呀!这书里写了一句:“伟大的虚云菩萨,真是当代苦行第一,也是天下第一孝子。”出家人不行孝,不孝敬父母怎么可能。所以说我们净业三福里边第一条就是孝养父母,这是三世诸佛成佛正因。
二十一、参慈恩寺礼大雁塔
虚师朝礼五台后,于七月初拜谢文殊菩萨下山,由华严岭向北行,朝北岳恒山、进香下山,经临汾南北仙窟、尧庙、南至蒲州,礼汉寿亭候关庙,渡黄河,越潼关,入陕西境,又至华阴,登太华山,礼西岳华山庙,沿路名胜甚多,后至香山观音寺,入甘萧境至崆峒山,岁暮再回香山过年。
翌年春离香山,西出大庆关,至西安,城垣雄伟,古迹甚多,城外慈恩寺,为昔日玄奘大师自印度归来驻锡之所。有大雁塔,浮屠七级,高一百八十尺,四面各一百四十尺,于唐永徽三年玄奘大师所创立,仿印度宰堵坡规制,以置西城经像,层层中心,皆葬舍利,上层以石为室,有唐代以下的题名碑,大秦景教碑,府学宫前的碑林,有七百余种。
至华严寺礼杜顺和尚塔,清凉国师塔,又至牛头寺与兴国寺礼玄奘大师塔,到终南山东五台等处,后又至南五台,有觉朗等诸上人在此结茅庵,留师同住。
虚云和尚朝礼了五台以后,于七月初拜谢了文殊菩萨下山,由华严岭向北行,这就开始到处行脚了。朝北,到北岳的恒山,进香下山,又经过了临汾、南北仙窟,还有尧庙,南至蒲州,礼汉寿亭侯关庙,渡黄河,越潼关,入陕西境,又至华阴,登太华山。礼西岳华山庙,沿路名胜很多,后又到香山的观音寺,入甘肃境到崆峒山,岁暮(到年底了)再回香山过年。
第二年春天离开香山,西出大庆关,到西安城外的慈恩寺,礼拜玄奘法师。过去玄奘法师就在这翻译佛经。然后到华严寺礼拜杜顺和尚塔,清凉国师塔,又到牛头寺和兴国寺礼玄奘大师塔,到终南山的东五台等处,后又至南五台,有觉朗等诸上人在此结茅庵,留师同住。在山上茅屋里修行。
二十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师在南五台结茅蓬两年,与诸师同参,得益殊多。
光绪十三年,师四十八岁,二月下山,至翠微山,礼皇裕寺,青华山,后安山净业寺,礼宣祖塔,至草堂寺礼鸠摩罗什法师道场。复游太白山,高一百八里,六月不溶雪,至二板寺大板寺,上大龙池顶,水分四流,经子午镇,至汉中府,游览汉高祖拜将台,包城诸葛庙,张飞万年灯等诸名胜,经龙洞背、天雄关、小峨眉、剑门关、钵孟寺、白马关、庞统坟,以达西川的梓潼县。
途中经诸名胜,七曲山、九曲水、风景绝佳;尤其是剑门关,削壁中截,两崖相嵌如剑,真有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概。上有姜维城,即昔日伯约驻兵处,栈道难行,古人言不虚传也。
虚老和尚踽踽独行,三衣一钵,都无繋(j&)累,徜徉于山水间,境亦澄心。此再来人与凡夫俗子的境界又不同也。
师至广汉之南新都县,宝光寺过年。
在南五台结茅蓬度过了两年,和诸师同参,得益甚多。
到了光绪十三年,这时候虚云和尚就四十八岁了。二月下山到翠微山,礼皇裕寺,青华山,后安山净业寺,礼宣祖塔,到草堂寺礼鸠摩罗什法师道场,后面游太白山,高一百零八里,六月不融雪,至二板寺,大板寺,上大龙池顶,水分四流,经子午镇,到了汉中府,游览汉高祖,拜将台,包城诸葛庙,张飞万年灯等诸名胜。
经龙洞背、天雄关、小峨嵋、剑门关、钵孟寺、白马关、庞统坟,到了四川的梓潼县。途中经过了七曲山、九曲水、剑门关,到了姜维城,经过了这些。他一直独行,这边讲叫三衣一钵,没有什么别的行李,徜徉于山水间,境亦澄心。外境可以修心,对我们自己的心境,也可以让心境安静下来。
这里说了一段:此再来人与凡夫俗子的境界又不同。这样的话到了广汉,成都南边有个新都县,在宝光寺过年。宝光寺里面也有个舍利,文革时候周总理也让人把那里给护起来了,所以那里没有被破坏。
二十三、五月渡泸铁索驾桥
翌年正月,从宝光寺起程,入成都省会,礼昭学寺文殊院、草堂寺、青羊宫,经华阳双流南下眉山县,至峨眉山下,由伏虎寺九老洞(赵公明修行处)上至峨眉顶进香毕,夜看佛光,万盏明灯,如天星繁聚,其中胜境,说也不尽。
虚云和尚于宝光寺参应真上人,住了十日,循万年寺,礼昆卢殿,遂下山至雅州。经荣经县入泸定,过此即川边境也(后改西康省)。
五月渡泸,雅安中有大渡河,用铁索驾泸定桥,长达三十余丈,人经其上,摇曳动荡,有戒心焉。昔日孔明南征,亦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相传雅珑江水有瘴气,三四月渡水必死去。
西行经打箭炉里塘,巴塘,北至察木多,西至硕督经阿兰多,以及拉里,其间地广人稀,真是不毛之乡。
第二年的正月,从宝光寺启程,入成都的省会,礼昭学寺文殊院、草堂寺、青羊宫,又下眉山县,到峨眉山里面,由伏虎寺九老洞,上到峨嵋的金顶进香。夜里面看见佛光。这样,虚云和尚于宝光寺参应真上人,住了十日,又到万年寺礼昆庐殿,下山到雅州,经荣经县到泸定(就是四川当时的边界)。
五月渡泸定,入了雅安,过了大渡河了。大渡河,这里边就说,当时是孔明南征的时候,五月渡泸,降服蛮夷(打仗的时候),经过了这一块。他又往西行,过了打箭炉的里塘,向北到察木多,一直往里走,一直到拉里。
二十四、布达拉宫金碧耀目
这里的人民,汉藏蕃蒙夷及猺獞等种族杂居,语言复杂,能通汉语的只有百分之一二,里塘有贡噶神山,为喇嘛圣地;巴塘多险峻高山,各族多奉喇嘛教。
虚师由拉里南行入西藏境。
入西藏后,过乌苏江,越拉萨河,即为西藏的首府拉萨,是西藏政教的中枢,西北角有布达拉山,有高十三层的布达拉宫,殿宇庄严,金碧耀目,是达赖活佛坐床之所,有喇嘛僧二万人。附近有葛尔丹、别蚌、色拉等三大寺,亦各驻数千众。师以言语难通,只能默默至各寺进香,一礼活佛而已。
师又西行,经贡噶,江孜,至日喀则,(即札什伦布)其西有札什伦布等,建筑宏丽,广及数里,为后藏政教领袖班禅活佛坐床之所,有喇嘛僧四五千人。
由川入藏,行将一年,登山涉水,每数日不遇一人,鸟兽亦异,风俗特殊,僧伽多食牛羊,服装分红黄两种,各立门户,是年岁暮回拉萨过年。
最后到了西藏布达拉宫,贡噶神山,这些都朝礼了。
二十五、朝礼圣地神石奇观
虚师不想留藏,开春以后即南行,经拉噶、亚东,这是由藏往印度的第一门户,又经不丹国,越喜马拉雅山,朝佛古迹,至孟加拉大埠,渡锡兰,朝圣地后,即附航至缅甸,朝大金塔,至摩罗缅吉帝利,此处有一巨石,称是目犍连尊者安置,朝礼的人很多。
巨石在第三十三峰顶,高有三丈,传说是目连尊者,以锡杖挑来,掷置于此处龙珠石上,大家都叫他神通石。神通石顶建有小金塔一座,高一丈六分尺,有小桥可通,据说这神通石在以前,上下两石相距五分,空隙间能通过一条绳索,因百年前一次大地震,即上下相连,但若以竹倚石,用手推搠,竹能弯曲,石能动摇,神奇不可思议。
世界上往往有很多令人不可思议的事,若非亲目所睹,便难令人置信,虚师一生神奇事迹甚多,凡是见过他老人家的,即使没有亲自遇到这些事迹,也莫不肃然起信,不加怀疑,这完全是他老人家人格的感召所致。要是都像神通石这样摆在眼前的神奇,也不算神奇了。
到了西藏以后,又继续往南,到了不丹,跨过喜马拉雅山。后来就到了锡兰(可能就是斯里兰卡),朝礼以后又坐船到缅甸,朝了大金塔,这个地方据说有一个巨石,据说是当时的目犍连尊者用神力安置下来的。巨石有三丈高,上面有一个小塔,据说下面拿竹子能推动,来回摇,非常不可思议。
二十六、朝鸡足山礼迦叶尊
虚师七月起程回国,由腊戌过汉龙关,即是云南省境,师回国初愿,就是朝鸡足山去礼迦叶尊者。
据传迦叶尊者自从完成结集三藏的神圣大业后,忽然想入灭涅槃,就径往离王舍城不远的鸡足山,山有三峰屹立,成鸡足状,尊者到达此山时,三峰裂开,自然形成他的禅座,他即刻以草席地而坐,并且对自己说:「我今将以神通力来保持这个身体,用粪扫衣来盖覆他,等五十六亿年后,弥勒菩萨降生成佛的时候,我再出山去协助他教化众生。」他说完这话后,鸡足三峰就合起来隐藏了他的身体。至于传说中的鸡足山,与我国的云南境内的鸡足山,是一是二,那就非笔者所知的了。
虚云渡洱海,经挖色、百担、安邦大王庙等处至灵山一会坊,即是鸡足山麓。相专尊者入山,八国王送至此,不忍回去,便在山修行,成护法神,后人建大王庙祀之,虚师直上至迦叶殿,殿中奉尊者像。礼毕,再参拜石壁,壁成一道石门,名华首门,据说尊者即在内入定。
二十七、真人至焉仙兰放香
虚师在鸡足山,礼迦叶尊者,曾遇不恩议灵异事迹,当师拜壁时,忽闻大钟三响,土人均欢呼礼拜。都说有异人至,即闻钟鼓鱼磐的声响,我等曾闻一二次鼓磐声,却从未闻大钟声,今虚师礼拜时忽闻大钟声,一定是有道的和尚。
虚师下山后,至楚雄府,在西门外高鼎寺住,也遇到一灵异事,当虚师初到不久,即闻兰香室,执事僧向师道贺说:「上座至,仙兰放异香矣。」据说楚雄府志上也有记载:说山有仙兰,不见其形,遇真人而放香焉。是日兰香满山,能说不是虚师的威德所感召吗?
寺僧殷勤招待,并坚留久住,师因急于回湘,婉谢寺僧,一宿即行。经昆明,贵阳而入湘西,经宝庆府,达衡阳,礼恒志和尚于岐山,留旬日再北行。
七月启程开始回国,慢慢回到云南省境,又朝礼鸡足山,朝礼迦叶尊者。据说迦叶尊者是佛的大弟子,咱们释伽牟尼佛身边站了一个年轻的和一个年老的,年老的就是迦叶尊者,苦行第一的。当时他入灭的时候,佛就给他任务了,就说你现在不能死,身体得留着,等弥勒佛成佛的时候,你把释伽牟尼佛的袈裟传给弥勒佛去,他有任务,死不了的,他自己就到鸡足山里面入定,等到五十六亿年以后,弥勒佛来了以后,他把袈裟给了弥勒佛才能走。虚云和尚礼拜的时候,突然就听见大钟敲了三声,一般人、当地人都欢呼。一般人是什么呢?就是说,有不得了的人来了,听见敲木鱼的声音,敲磐的声音,很少有人说能够听见三声敲大钟的声音,一听就说是有道的和尚、不得了的人过来了,当地都有这种传说。
虚云和尚下山以后到了楚雄府,住在西门外的高鼎寺,也遇到一个灵异的事。他刚到不久就闻到兰香满室,当地的执事僧就向虚云和尚道贺:“上座至,仙兰放异香。”据说楚雄府志上也有记载,据说山有仙兰,没有形状,但遇真人而放香,真人来了就放香味了。所以这一日看见兰香满山,这是虚云和尚来了,(寺僧)殷勤招待,(并坚持让他)留下来住着,因为虚云和尚急于回湖南去,婉言推辞了。这样从昆明,贵阳入了湘西,经宝庆府到达衡阳。礼恒志和尚于岐山,留旬日。
二十八、朝九华山礼地藏塔
师又至湖北武昌,礼志摩和尚于宝通寺,学大悲忏法毕,往九江,入庐山,诣海会寺,礼志善和尚,参加念佛会。复入安徽境,游黄山后,朝九华山,礼地藏菩萨塔。
九华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有九峰,千仞壁立,周围二百里高一千丈,原名九子山,唐李白以九峰如莲花削成,改名九华山。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相传地藏大士于佛灭度后一千五年,降迹高丽,名金乔觉,于永徽四年,二十四岁时祝发,携一百白犬航海来华,至此山端坐九华山头七十五载,至开元七月三十夜成道,计年九十九岁,时有阁老闵公每斋百僧,必虚留一位请住山僧(即地藏菩萨)足数,僧乞一袈裟大地,公许,但大士衣徧覆九峰,遂尽喜舍此山,为僧修道场,僧又求其子出家,即道明和尚,闵公后亦出家。菩萨入定二十年,至至德二年七月三十日显灵起塔,今已成大道场矣。
又到了湖北的武昌,于宝通寺礼志摩和尚,学了大悲忏法。又往九江入庐山,到了海会寺礼拜志善和尚,参加念佛会。又到了安徽,游了黄山,朝了九华山,礼拜地藏菩萨塔。
二十九、翠峰茅蓬结夏听教
虚师朝九华山后,又渡江至宝华山过年,在这两年间,身行万里,除水路舟行外,余皆步行,饱经霜风雪雨,翻越峻岭碛砂,体力增强,步履轻捷,并不觉行脚之苦,师是年已五十岁。
五十一岁在宜兴,五十二岁在金陵,时与 杨仁山 居士往来。
次年,约普照、月霞、印莲诸师,同上九华山,修翠峰茅蓬,同住。由普照师主讲华严经,弘五教仪。因贤首宗在当时少人提倡,门庭衰落已久,各处听说翠峰茅蓬,讲五教仪,多来赴会,从此贤教又再畅行。
贤首宗原名华严宗,至第三祖贤首大师时,此宗大成,故又名贤首。所谓五教,即以释尊一代教法,就法分教,教类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大乘顿教,五、一乘圆教。
翌年,师仍在翠峰研究经教,是夏,谛闲法师来此,同结夏研教。
又渡江到宝华山过年,这两年中间,身行万里,除了水路——坐船以外,其它都步行。饱经风霜雪雨,穿山越岭,体力增强,步履轻捷,并不觉行脚之苦。这个时候虚云和尚已经五十岁了。
五十一岁在宜兴,五十二岁在金陵(就是南京),与
杨仁山居士来往。
次年与普照、月霞、印莲诸师同上九华山,修翠峰茅蓬,同住。由普照师主讲《华严经》,弘五教仪,因为贤首宗在当时少有人提倡。贤首:当时有一个华严宗,有个祖师叫贤首,他来弘扬,所以把华严宗又叫贤首宗。第三祖叫贤首大师,弘扬五教。五教是啥呢?这里边也有介绍,第一叫小乘教,第二叫大乘始教,第三大乘终教,第四大乘顿教,第五一乘圆教。
第二年虚云和尚还在翠峰研究经教,夏天谛闲法师来了,一块结夏安居,研究经教。
三十、失足堕水渔舟网救
再过一年,杨州高旻寺住持到九华,因有施主打七,来邀众下山,众推虚师先去,师至大通荻港后,又沿江行,遇水涨,欲渡无钱,又行,忽失足堕水,在水中浮沉一昼夜,流至采石矶附近,给一渔船网到,一见是位出家人,便唤宝积寺僧人来认,畀至该寺,施救醒后,口鼻大小便诸孔流血,住了几天,便迳赴高旻。
师至高旻时,知客僧见他形容憔瘁,问他是否有病?师答无病,于是引见方丈,询山中事后,即请他担任职务,师不允,又不说堕水事,只求在堂中打七。但是高旻家风严峻,如请他担任职务拒而不就者,视为「慢众」,于是当众发表要打香板,师又默默顺受,但病因此加剧,血流不止,师又等死,在禅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经过二十多天,众病顿愈。等到采石矶的僧人送衣物来时,见师容光焕发,大为惊奇!师更加紧用功,万念俱息,夜见光明,内外洞澈,护七为师冲开水时,溅及师手,茶杯堕地一声,顿断疑根,如梦初醒,因逑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又过了一年,杨州的高旻寺住持到了九华,因为有施主要打七,邀请大家一块下山,大家推虚云法师先去,虚云法师到了大通的荻港后,一路沿江行。遇到涨水了,想过渡没钱,只好又沿着河边走,突然就掉水里面去了,在水里面就浮沉了一昼夜,一直漂到采石矶附近,那里有个渔船拿网给网起来了,一见是个出家人,就把宝积寺的僧人叫来了,抬到寺里面,把他救醒。救醒以后,口鼻大小便处诸孔都流血。住了几天,自己又去高旻寺了。到了高旻寺,知客僧看见他形容憔悴,因为他泡了一天一夜了形容很憔悴,就问他是不是有病,虚云和尚说没病,知客僧就引荐他去见方丈,询问山中的事,就请他要担任职务。虚云法师就不同意。他也不说自己掉水的事,就请求在堂里打七。但是高旻寺的家风很严峻(就是规矩很严,管得很严。)如果请你担任职事,你拒绝了叫“慢众”,这是要当众打板、打香板惩罚的。虚云师父也默默承受,你打就打。但是病就因此加剧,血流不止。师父就等死,在禅堂中昼夜精勤,叫:澄清一念(这是禅宗的方法),不知道身是何物,流血就流血,不管他。这样经过20多天,重病顿愈,得了的病反而没了,等到采石矶的僧人送衣物来的时候,看见虚云和尚容光焕发,都很惊奇。这样虚云和尚就更加加紧用功了,万念俱息。夜里边就看见光明,内外洞澈,这个里面没讲得详细,他坐在屋里打七,就看见外面的墙都挡不住了,看见外面的和尚还在那儿小便呢,没洗手,清清楚楚的。但是他知道这是境界,不对,仍然放下继续修行打七。有一天护七的师父给他冲开水,因为特别烫,溅到他的手上,他的茶杯“嘣”一下掉到地上,就这一声,叫顿断疑根,如梦初醒。悟道了,明白了!他就说了个悟道的偈子: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修行就是这样修呀。这是修行人做的。修行到悟道了,怎么悟道的呢?长期苦修、苦行呀。不分辨。你说他掉在河里边了,有那么重的病,人家打他他都不说,他随便一句,人家都不会这样打他,但他都不说。只求自己修行,外缘、是非通通放下,你想想他都五十多岁了,他从十七岁出的家,到五十岁才悟的道,中间经历了多少过程,经历了多少曲折艰苦。朝礼五台山,两次都差点冻饿死,都是文殊菩萨救他。要是咱们见到文殊菩萨,肯定会到处的说自己见到文殊菩萨了。人家啥也不说,这就是修行人的风范,修行人的理念。不需要说。修行是我们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这个故事,咱们今天就先说到这,因为比较长。我们还有两个内容。
(同修问:虚云老和尚悟道的四句话是什么意思?)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咱们也有这种情况吧!“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我们有这种境界么?我们杯子一碎,心疼得不得了。虚云和尚是什么呢?他是大德,平时日思夜想,把所有都放下了,长期地澄澈呀。你要想想,他当初出家以后就在后山,一个人礼万佛忏就礼三年呀!后来在寺庙里做了四年的职事,又到山里边,又弄三年,没人理。出来谁都不认识他,以为怪物。后来又行脚,三步一拜,又三年,就这样修呀。后来又朝礼,一直到拉萨,到了东南亚,又回来了。到山里边学习经教呀、拜忏呀、行脚呀,干什么?就要做这一件事情,日思夜想,随时随地都把这个捧在手上,挂在心里边不放,干什么呢?就找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是咋回事。就好像我们揣着个鸡蛋,每天就捂捂捂,哪一天这壳一破了,就明白了。修行悟道也是这样。过去禅宗修行,那难呀!无迹可寻,全靠自己苦行,悟道。悟到一定程度了,就好像我们现在也修行,按照我们的方法,消了业障了,身心清净了,清净了继续再修。修到一定程度,到零界点了,突然想开了,障碍我们自己的一切业障破碎了,我们心同太虚,和本来面目就看到了。看到了,是不是说我们就成佛了呢?不一定,刚刚看到还早着呢。禅宗很优美,悟道的那些禅师写的诗,那真是优美极了。里面每一个禅师,把他自己悟道的事讲出来,那就是人生整个修炼历程的凝炼。所以说禅宗的诗那是优美极了。唐朝的禅诗可以说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都有禅的意境在里面,非常的好!
我们希望大家学习虚云法师的这些精神,看看他的行持过程,我们可千万别说,我们修三年,好了,三年完以后我们享受去,不是这样。修行是永远的事,不是说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也不是说一百年、一千年的事,是永远的事。像我们前一段学习《楞严经》,弥勒菩萨就选择了一个法门,从实起修,他刚学的时候,佛经里说了,他刚学的时候,他喜欢什么?喜欢名望,老喜欢和有名的人呆在一起,也喜欢干这事,咱们也喜欢。但是慢慢他修,他经历了无数的佛,他自己修了无数的时间,修什么?他就修这个法门,不修别的。别的所有的佛都懂这个,都知道这个法门——实修,修到现在要成佛了,他还继续在修行,现在还在弥勒天宫讲。因为什么呢?因为佛经后面有人记载,有人入定中间到了弥勒那儿听经,回来写了一本《瑜伽师地论》,他就讲,弥勒(还在)不停地讲。我们学佛,现在是什么,怎么学?流行,流行啥我们学啥。那人说宝箧印经好,功德大极了,一念全是佛舍利,我们立即学这个。一说《金刚经》好,我们就学这个。就好像大海里面的塑料泡沫似的,飘在海里面,飘荡来飘荡去。今天漂到这了,好,明天又漂到那儿就到那去了。扎不下根,无法成长。
所以学佛、修行呀,是一件永远的事情。应该向这些圣贤学习,向虚云老和尚学习,这样成就。你想想人家17岁就出家了,到五十岁了,修了这么长时间,才悟的道呀,多难呐?特别难!到了一定的境界有变化没有?有,一定有变化。有了变化我们就说不得了了么?好像没啥特别的,没啥奇怪的。早着呢!都是五蕴里面的变化,五阴的感受,没啥特别的。千万不要说能隔墙看见了,不得了了;或者说穿墙过去了,也不得了了。前一段咱们流行过这么一些玩意,没啥特别的,五阴里面的境界,根本还早着呢,不要拿这个炫耀,不要拿这个当做不得了的事,没啥特别的,我们穿过门也能过去,对不对?没有区别,真是这样。我们从墙过不去,我们绕过去,没啥区别,真是这样。眼耳鼻舌身意,我们吃饭、喝水、担柴、运水,全是神通呀,本来就是我们的神通的运用,这都是神通呀。无非你穿着墙直接就过去了,我们从门过去不就完了么,有啥根本区别呢?等到你临终时候,对不起,咱们所有人,包括你穿墙的,也得在六道中轮回呀。跑不了。不解决问题,没用。所以说搞这些穿墙的、越物的,这个搞错了。把这些修行过程中的变化,境界,做成根本东西了,叫“认贼为父”。搞错了!这些东西没啥特别的。修成阿罗汉果位了,那这些神通:神足通、天耳通啊,人家有也没用,没啥可用。那是自自然然本能的东西。所以虚云和尚这一辈子,神奇的事特别多,经常有神奇的事,咱们要学习就是学习他的精神。
(备注:文字为同修录入,如有遗漏,敬请见谅!愿学此文者,依教奉行,常随佛学,阿弥陀佛!)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出家当和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