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u21vs塞尔维亚u21人年年在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举行纪念活动

克拉库耶伐次是我们塞尔维亚的中心……普通市民 表达了莫马 密迪什么感情_百度知道
克拉库耶伐次是我们塞尔维亚的中心……普通市民 表达了莫马 密迪什么感情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爱是愉快, 是难过, 是陶醉, 是情绪,是勇敢,是信赖,是诚意,是体贴,是相思,是怀念,是甜蜜,是醇酒,是甘泉,是沉醉,是幸福,是牺牲,是高尚,是奉献,是责任。什么是爱?爱就是当你想到这个人,你会祈愿他幸福快乐平安,你会想永远陪伴他,当你不得不离去,你希望留下什么给他。爱是在寂寞的夜里,思念如潮水般涌来,手里捧着书却怎么也看不进去,心里惦记着他此时有没有吃晚饭,是不是和自己一样想着自己。爱是,周末利用半天时间亲手做出几道好菜满足的看她(他)吃下去;是在寒冷的冬天不断为她(他)的咖啡杯里续上热水;爱是看到花,想跟他或她一起欣赏,爱是走过山崖水畔,你会带点遗憾地想:如果两个人同游共赏该是何等赏心乐意之事!
什么是爱?爱是想见到他又怕见到他,爱是想跟他说话又怕...
强调纳粹极端残忍,极端野蛮的要灭绝种族的暴行,表现愤慨及对人民的同情。
表达了莫马对被残杀者的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克拉库耶伐次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1.沉重 缓缓地 掩面哭泣 也要&&&&&2.⑴承上启下。对纳粹发动不义战争愤怒,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不能正确看待不义战争而感到愤怒。⑵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3.因为明赫白对自己国家发动的不义战争表示了深深地歉意,人们宽恕了他,并对他表示友好。&&&&4.因为他强词夺理,把自己所在的非正义一方的灾难放在第一位。&&&&5.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或:人民反对非正义战争。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人教课标七年级版 学年 第5期 总第161期 人教课标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1.解释语段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耻(  )  识(  )  尝(  )  益(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上述语段中的原句进行填空。
(1)讲述“躬身实践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关于一位历史名人的对联,请根据对联写出他的名字。
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
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这位历史名人是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初中语文练习题(第三册·上)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________。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________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________,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1.填写文中空缺的三处词语。
2.“这个奇迹”指________,“两个强盗”指________、________。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________。
3.画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谈谈蕴含其中的感情。
4.从全文来看,结尾句和________照应,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
5.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 八年级语文上 (苏教版) 银版 苏教版 银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题。
  诚然,我们不可能重新回到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中去,但是,我们能不能用心去贴近自然呢?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被高声叫卖的青蛙;鸽子飞过秋日的天空,我们不再射出铅弹;晴蜓掠过夏天的裙边,我们不再张开捕网。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为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
  …………
  我忽然觉得,这只鸽子绝非偶尔落脚,它分明是大自然派来的一位使者,那“咕咕”的叫声,那带血的翅膀不正在向我们倾吐着什么吗?多少年了,我们太习惯于去探寻大自然的意义,而往往忽略了大自然本身的叙说。其实,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毁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龟裂的农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一次次呐喊,一声声哭诉!
1.联系上下文,试用另外的一句话来代替第1段中的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中,能印证第1段中“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一句的词句是:________
3.第2段中,作者说:“那‘咕咕’的叫声,那带血的翅膀不正在向我们倾吐着什么吗?”发挥你的想像,把“倾吐”的内容写出来:________。
4.请你说说,我们该怎样“用心去贴近自然”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6年常熟市初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题。
  [甲]桃树、杏树、桑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乙]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觉得不幸否邪?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健壮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的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甲段主要写春花的________,乙段主要描绘雪野之景的________。
两段文字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甲、乙段都用了一个“闹”字,它们的含义相同吗?为什么?
答:________
乙段是写雪,开篇写的却是“暖国的雨”,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从乙段的哪些描写中,你能看出“江南的雪”“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
答:________
黄蓓佳从鲁迅先生的《雪》中感受到了他灵魂的柔软和坚硬,请你联系学过的鲁迅的文章,举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福建省连江县文笔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只划一处)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①项为之强(  )
②物外之趣(  )
③鹤唳云端(  )
④驱之别院(  )
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_______________
(2)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
4、文章生动叙述了作者幼年生活中的那些趣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5、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你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的一处: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练习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挑战你的理解。
1.品味语言
①“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②“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一句中“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③你怎样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一句?
④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
2.体会修辞
①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    

②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
③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④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同步题
题型:问答题
联系上下文语境,写出下列句子的含义。⑴凄风。苦雨。天昏。地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克拉库耶伐次血腥悲剧中最感人的,是那些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凄风。  苦雨。天昏。地暗。  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儿就是日300个孩子被纳粹集体残杀的地方。  南斯拉夫小说家莫马·迪密其为我撑着雨伞,我们在窄窄的山路上边走边谈。  “自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克拉库耶伐次,悼念被纳粹杀死的300个孩子。”莫马告诉我。  “纳粹为什么要选克拉——”  “克拉库耶伐次。”  “克拉库耶伐次。纳粹为什么要选这个小城杀人呢?”  “克拉库耶伐次是我们塞尔维亚的中心。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为什么呢?”  “纳粹要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还有十几位老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  雨哗哗地下。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朝圣一般向山上走。走不完的人,望不断的路。 “7000多人呀!”莫马继续告诉我,“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350多亩的土地。每年这一天,我们到这儿来纪念他们。诗人,画家,雕刻家,剧作家,演员,音乐家——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你看!”莫马指着前面。我们在蜿蜒的山路上一拐弯,只见一座巨大的白色V形石雕屹立在山坡上。  “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们的班级——五年级。”莫马说,“孩子们就在那儿被纳粹杀死。” 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 “华苓,跟我来!”莫马挽起我手臂,带我到站在人群最前面的两位老人面前。他们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这是孩子中仅有的两位生还者。”莫马向我介绍那两位老人。  我恍惚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老人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他们又回到半个世纪前的世界中去了。  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为什么“全是……”?表现什么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到“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你是怎样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后两自然段,谈谈应当怎样看待历史,怎样面对未来的现实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同步题
题型:问答题
  课文《亲爱的爸爸妈妈》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请仔细体味其中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⑴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0年四川省泸州天立国际学校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A卷
题型:选择题
下列表达方式依次判断正确的是(&&&&&&)
①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②他们临死前几分钟,在小纸片上,或在身份证上,给亲人写下最后几个字。
③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④仁厚黑暗的地母呀,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A描写&记叙&议论&抒情&&& B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C描写&记叙&抒情&议论&&& D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亲爱的爸爸妈妈里记叙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段 |
祭文、悼词、追悼词、思念、怀念、祭祀
第一个是坟地所见所闻;第二是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第三是记录作家座谈会;第四是摘录遗言。
日纳粹在这里残暴的杀死七千多人,包括五年级的300个孩子
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亲爱的爸爸妈妈》描述自己在克拉库耶伐次的经历,每年的10月21日那里都会举行悼念仪式。《亲爱的爸爸妈妈》被收录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书中。
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个外国人从一个国家带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那儿感到的痛苦。我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感觉到了。
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儿就是日300个孩子被纳粹集体残杀的地方。
南斯拉夫小说家莫马o迪密其为我撑着雨伞,我们在窄窄的山路上边走边谈。
“自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克拉库耶伐次,悼念被纳粹杀死的300个孩子。”莫马告诉我。
“纳粹为什么要选克拉——”
“克拉库耶伐次。”
“克拉库耶伐次。纳粹为什么要选这个小城杀人呢?”
“克拉库耶伐次是我们塞尔维亚的中心。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为什么呢?”
“纳粹要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还有十几位老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
雨哗哗地下。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朝圣一般向山上走。走不完的人。望不断的路。
“七千多人呀!”莫马继续告诉我,“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的土地。每年这一天,我们到这儿来纪念他们。诗人,画家,雕刻家,剧作家,演员,音乐家——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你看!”莫马指着前面。我们在蜿蜒的山路上一拐弯,只见一座巨大的白色V形石雕屹立在山坡上。
“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们的班级——五年级。”莫马说,“孩子们就在那儿被纳粹杀死。”
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
“华苓,跟我来!”莫马挽起我手臂,带我到站在人群最前面的两位老人面前。他们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这是孩子中仅有的两位生还者。”莫马向我介绍那两位老人。
我恍惚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老人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他们又回到半个世纪前的世界中去了。
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他们全是南斯拉夫著名的演员和音乐家。”莫马指着几个走向扩音器的人对我说。
雨下得更大了。乐队奏起了音乐。一位女演员朗诵南斯拉夫著名女诗人迪桑卡的诗:
他们坐在书桌前
就在那要命时刻前55分钟
小小的人儿,
急切地回答
艰难的问题:
假若一个人步行,结果是多少……
许许多多这类问题。
小脑子充满了数字,
书包装满了练习簿,
打的分数有好也有坏;
兜儿还塞一把梦想和秘密,
是爱和盟誓。
每个人都以为
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
很久,很久
直到任务了结时。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天地亦与人同哀。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我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馆外一大片石子,每颗石子象征一位牺牲者。馆内陈列着日军屠杀的证物、文件、照片、报纸。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
安格尔在餐桌上写诗。只见他写下第一行:
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缓缓地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掩面哭泣。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安格尔低声对我说:“我要问他三个问题:中国人侵略过日本吗?中国人屠杀过日本老白姓吗?美国在日本进攻珍珠港①之前扔过炸弹吗?他们先发动战争!他们先杀人!”安格尔接着问我是否应该站起来反驳他呢?
“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克拉库耶伐次血腥悲剧中最感人的,是那些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他们临死前几分钟,在小纸片上,或在身份证上,给亲人写下最后几个字。字迹模糊,句子也许不通,却表达了赤裸裸的爱、赤裸裸的心愿:
(第一中学六年级学生)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鲁比沙
(第二中学六年级学生)爸爸,我和密索在旧军营里。给我们送饭来,也要工装裤和毯子。送点果酱来爸爸去找校长假若有用送点东西给我们吃吧。姨妈彼得舅舅也在这儿。给他送三包烟还要些纸——巴法尔
(工人)永别了美莎我今天死了再见我最最亲爱的我最后一刻想到的是你我的儿子没有爸爸也要快乐再见——史米奇
(工人)孩子们为父报仇——史迪凡
(木匠)亲爱的请照顾孩子们永远不要离开他们再见——无名
(牧师)永别了我所有的亲人我最最亲爱的我就要死了虽然我无罪
(工人)我最亲爱的鲁姬卡在这最后一刻原谅我一切吧留下850元爱你的包扎
(生还的工人)亲爱的包瑞卡好好照顾美莎给她找个好丈夫问爸爸好请他也找爱你的包季达
1988年初冬于爱荷华
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网上扫墓,是通过在网上,然后在该网上陵墓进行上香献花等方式祭拜的扫墓形式。网上扫墓是民政部发文明确提倡的绿色扫墓方式。
友情链接:
站长联系QQ:德军侵略在克拉库耶伐次是在几年几月_百度知道
德军侵略在克拉库耶伐次是在几年几月
提问者采纳
只是有记载说。目前据查。另,包括五年级的300个孩子,每年的10月21日那里都会举行悼念仪式,好像还没有具体资料说明德军在二战中侵略了这里克拉库耶伐次是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中心: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亲爱的爸爸妈妈》描述自己在克拉库耶伐次的经历:日德国法西斯纳粹在这里残暴的杀死七千多人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克拉库耶伐次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塞尔维亚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