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让皮肤变白证明国三国四的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
本文介紹的是中國的三國時期。關於与「三国」名称相近的条目,詳見「」。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或至265年)是一段時期,一般認為是從起算:154。三國是指、及:154。末三國戰爭不斷,使得急劇下降,經濟嚴重受到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184年時期,以三兄弟為首爆发:1。為鎮壓黃巾,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縱容地主組織私人武裝,對抗黃巾。:1州牧被授权总揽地方军政大权,成就基础。
189年汉灵帝死,即位。:1外戚首領大将军聽取部將建議,征調入京剿滅宦官勢力,造成董卓亂政。:29月,董卓废少帝劉辨為弘農王,立陳留王劉協為帝。:212月,曹操作檄文號召各地诸侯共起。:2190年董卓挾持朝廷从洛阳遷都,各地军阀则相互争斗,天下开始群雄割據的局面。192年董卓被司徒设计刺杀后,長安又被董卓餘部、等占領。趁機東逃,於建安元年(196年)被迎到。曹操采纳“奉天子以令不臣”(俗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擊敗多股勢力,於200年的擊敗,至208年時大致掌控了。然而占据优势兵力的曹操军於該年冬季的中被的聯軍擊敗,形成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迫漢獻帝后称帝,史稱,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次年以為主的亦以汉室宗亲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劉備與在赤壁之戰後拓展勢力,為了問題雙方多次發生糾紛與,最後劉備在222年的失敗,孫權獲得荊州绝大部分。劉備於223年病死,輔佐其子的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荊州及等地的孫權至229年才稱帝,國號吳,史稱或者。此后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被司馬氏一手掌控。263年為建立軍功準備,發動,蜀漢亡。265年司馬昭病死,其子廢自立,國號晉,史稱,曹魏亡。西晉於280年發動,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
三國時期開始的時間,學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狹義及廣義。狹義是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讓,建國曹魏,使東漢滅亡開始。廣義是184年開始。東漢歷經黃巾之亂後動盪不安,各地有零星的叛亂。188年向朝廷建議以宗室及重臣為來安定地方。這個制度成為了地方割據與天下分裂的開端。其他觀點還有: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開始,此時東漢朝廷已經崩潰;208年赤壁之戰後開始,此時三國鼎立形成雛型。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東漢開始失去政权實體及群雄割據,形成了三國雛型至魏代漢為止,所以往往將184年到220年的時間納入三國時期加以討論。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三世紀時,曾任過蜀官,之後三國被平和後,才入晉編寫《》,可惜名譽高不過章回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在唐宋詩詞中出現大量三國內容,元明清期間,三國事蹟更加深入人心,成為和及的常見話題。明代以三國歷史為,收集了自古以來關於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與文學著作,編撰成為《》,成為了中國之一。其豐富多彩的歷史內涵也流傳到及世界各地,影響了這些地區的文化,但有眾多的虛構情節(如:三英戰呂布,過五關斬六將之類的情節)。時至今日,三國的著名人物及事件仍然是耳熟能詳,經常成為、及的題材。
在後,因為種種因素而走向衰亡。由於皇帝大多在年幼即位,政權多由掌控。皇帝在成年後為了奪權而尋求的支持,但也讓宦官掌控了朝廷。這種外戚與宦官的對峙(即),使朝廷陷入循環內鬥。到了二帝時,不滿當時掌權的宦官敗亂朝政,紛紛上書抗議,但這兩次的抗議均被皇帝與宦官鎮壓,史稱。在地方上,各地豪强地主兼併土地,压榨百姓,人民苦不堪言。加上天灾接續不斷,百姓紛紛揭竿起事,成為群雄割據的導火線。
183年2月,首領及兄弟和率数十万信徒發起民變,史稱。亂事范围迅速扩大,很快发展成全国性的战乱。派、及等率中央軍壓制,又令地方州郡和豪强地主招募軍隊協助。雖然黃巾軍很快被擊潰,不過餘部散佈各地,顺势占山成寇,局勢尚未穩定。
為了穩定局勢,188年漢靈帝採納建議,讓监察各郡的擁有地方軍政的權力,加強對各郡的控管。並且将部分刺史升为,由宗室或重臣擔任。這個措施使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有利于鎮壓各地叛亂。然而當朝廷的威信減弱時,掌握地方實權的州牧及刺史就會割據一方,不受朝廷指揮。例如益州牧劉焉為割據巴蜀,藉由首領佔領,切斷與朝廷的關係。為了穩定國家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反而將東漢推往群雄割據的局面。
189年漢靈帝去世,戚宦之爭又起。等宦官意圖殺害外戚,改立太子的弟弟陳留王為帝。最後劉辯顺利繼立,即。何进為徹底剷除為首的及其他宦官,他與等聯手,還命與帶兵增援。不過宦官們先发制人,殺死何進。袁紹等人則以替何进报仇為由率軍入宮,殺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餘人,宦官勢力徹底潰敗。困扰东汉上百年的戚宦之争就此终结,然而董卓率军入援,卻顺势夺取朝政大權。
為了掌權,開始剷除反對者,手段残暴,引起了诸多不满。他促使殺死掌管都城的奪得其軍隊,及等将领纷纷逃離首都。最後董卓廢除并杀死了,改立劉協為帝,即。190年,太守詐稱以京師名義向各地發,陳述董卓的惡行,联络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讨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軍加入,以袁绍為盟主,史稱「關東軍」。董卓为了迴避其锋芒,挾持漢獻帝、强遷居民到,並火燒舊都。而关东联军也消極對抗董卓,實際上只有、二人與董卓對戰,皆持久力不足而退。关东军也在董卓遷都後随之解散。此後,群雄割據一方,互相攻擊。
198年群雄割據圖
董卓遷都後自封為,继续掌控朝政。直到192年才被和部下等合谋刺杀,其族人亦被屠灭殆尽。董卓属下听从谋士“奉国家以正天下”之策,夥同黨羽、、等人率兵攻入长安,杀死王允,吕布兵败逃亡。李傕等人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其間凉州與等也率軍逼近长安。但被郭汜、及李催侄子於长平擊潰。195年,李傕與郭汜等人發生內鬥,分別挾持漢獻帝與大臣,长安陷入一片战乱。7月,汉献帝離開長安,開始東歸洛陽。李傕與郭汜等人又聯合起來,追擊漢獻帝。而後雙方讲和,漢獻帝才持續流亡。196年漢献帝回到已成废墟的舊都雒陽,並且被迎奉到。隔年,郭汜被自己的部将杀死。198年,派率领等关中诸将讨伐李傕,被诛杀,至此關中初定。
結束後,各地方軍閥對東漢皇帝政權已不加理會,轉而發展各自的勢力。原董卓部下因军中缺粮,途径掠夺,在攻打时,其軍隊由侄子繼承。張繡被荊州牧安置在,以聯手抵禦曹操。在攻打據有的時戰死,其子投奔後向他借兵,帶領孫堅舊部於196年到199年間在。最後孫策領有江東,與劉表對峙,並等待時機北上中原。197年於稱帝,國號「仲家」,最後被曹操及劉備攻滅。194年益州牧病死,其子接任,與漢中的決裂,兩方對峙。、等人則於、一帶各自發展勢力。擊敗後雄踞,最後被袁紹滅亡。東遷的先是奪取曹操的,被擊敗後先附劉備,接著奪其領地,最後被曹操於抓获处死。继任病故的成为徐州牧,但兩度因為呂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袁紹,後又逃到试图建立勢力。
此时期各势力中成绩最突出的是與,袁紹先用計佔據的,繼而打敗、、等人,掌握、、、四州,雄霸河北,氣勢強勁。曹操四處征戰,收編黃巾軍餘部男女老少,择其精锐组成了著名的“青州军”,幾經轉折,控制了。曹操奉立東行的漢獻帝於后,藉由名義來討伐各地;先後破、滅、降、逐。勢力發展成、、三州、部份、等中原地區。由於袁曹雙方的勢力持續壯大,最後發生了決戰。
官渡之戰示意图
此時天下局勢分為河北、、中原、、、荊州、益州、及涼州的、等人。支持袁紹的孫策於200年進攻曹操的,但遭到頑抗而被擊退。孫策在同年4月遇刺身亡後,繼位的改與曹操和睦。而袁紹見曹操日益壯大,決定率軍南下決戰,史稱。他先後派大將進攻及進攻,但相繼被殺。其後,袁紹親自領兵,進軍,而曹操也回兵,深溝高壘,兩軍的對峙長達半年之久。最後曹操於夜襲焚燒袁軍的糧倉,袁軍軍心大變而潰敗。此戰成為曹操控制北方的重要戰役。
201年袁紹再率軍於,又敗給曹軍,最後於隔年病死。曹操趁機擊敗劉備,劉備則逃到荊州去依附劉表。繼承袁紹領地的三子與其長兄青州於203年內訌。曹操趁機與袁譚結姻親,並於隔年攻陷袁尚的根據地。而鄴城成為曹操的主要據點。袁尚與次兄投奔支持袁家的外族。隔年曹操陸續攻滅袁譚、。207年曹操以輕兵襲擊烏桓,將領斬殺其首領,袁氏兄弟逃到處。公孫康因懼怕曹操而殺死袁尚、袁熙,並且向曹操歸順。至此曹操大致上掌控了河北與中原地區,並且籌備南下。
現今赤壁古戰場。
孫權在及的輔佐下,穩定揚州局勢,並發兵攻下,斬劉表將領。曹操聞孫權勢力漸盛,劉表勢弱,於208年率大军快速南下,意圖立即奪取。而荊州牧於此時病死,其次子、尚未成年的即位后立刻後向曹操投降。原来依附刘表的率军緊急撤離驻地,逃向,逃亡途中在被追上的曹軍擊潰(此即),後獲劉表長子的接應乘船至。孫權派部下与劉備聯繫,劉備也派遣出使到江東。雙方經過討論後決定結盟抗曹,成立的孫劉聯軍共約5萬,以、為正副。此時曹操所率北方軍與荊州降軍聲稱100萬,事實約15萬至23萬,雙方於(曹軍)、(孫劉聯軍)隔對峙。最後周瑜利用地形風,以火計大败曹軍,曹操退回北方,並任守。此戰役史稱,大败的曹操从此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這場戰役也促使三國鼎立的雛型形成。
戰後,孫權與劉備展開反攻。揚州方面,孫權自己率軍攻打曹操領地(),派進攻九江的。守將與的規劃使得孫權屢攻不下合肥而退,張昭的攻勢也失敗。荊州方面,率軍攻擊固守的,用了約一年的時間攻克。而則順利的攻佔荊南四郡。孫權為向劉備拉近關係,將嫁給劉備。其後,周瑜曾想出兵攻打,達成「竟長江所極」的目標,但他到後不久即病逝。最後,孫權聽從的建議,将江陵借給刘备,確認他分得荊南四郡,督導荊州,從而得以聯合抵禦曹操。
绣像本《三国演义》中的
此時益州牧為了防備張魯及曹操的入侵,不顧大臣反對邀請劉備入蜀。劉備率軍與、、等人入蜀,並不斷的收買人心。212年劉備與劉璋決裂,展開。劉備先後降伏及軍團,大軍直逼,但被堅守的堵住。在劉備受阻的同時,開始率及入蜀援助,並以鎮守荊州。之後劉備雖然成功攻下雒城,但龐統於攻城時中流箭而死。214年劉備、諸葛亮等聯軍包圍成都,成功逼使劉璋投降,佔領益州。同時,曹操南下攻擊孫權,最後雙方不分胜负。
曹操在南方失利后,出軍西征漢中的,激起馬騰之子與等涼州、雍州軍閥集結反抗。211年馬超、韓遂的聯軍攻下長安,但不久於被曹操以反间计擊潰。曹操進一步將、收為領地。馬超先投靠张鲁,最後投奔劉備。215年曹操率軍迫降,獲得漢中,但他不願趁勢南攻蜀地,派、等人防守漢中。216年曹操就任魏王,加,開始擁有分立於的軍事政治機制。次年,劉備進攻漢中,發動。雙方互有勝負,但漢中主將中計轻敌被劉備將領于斬殺。雖然曹操率援軍入援漢中,最後因為軍糧不足而退敗,其領地亦歸降劉備。劉備佔領後以为太守,並於219年自封為漢中王。
方面,早在劉備獲得益州後,孫權要求劉備歸還,而劉備希望取下涼州後再還。孫權就派襲取等三郡,劉備亦率軍東下支援,雙方對峙於。而後劉備得悉曹操得漢中,將危害蜀地安全,便與孫權和談平分荊州,但雙方的關係已惡化。孫權趁曹操西征張魯之際率大軍攻擊,發動,最後被、與等人擊潰。魯肅去世後繼任其位,他認為不應再依靠劉備抵禦曹操,与、等策划奪取荊州。219年,劉備佔領漢中並自封漢中王後,因為呂蒙的麻痺戰術,荊州守將忽視江東守軍,於同年率主力軍队北上进攻曹操。關羽於围於、俘、斬,使曹操有意遷離許都。而後曹操聽從建議拉攏孫權對付關羽。曹孫聯盟後,襲擊等地,招降武陵,公安與零陵等地区,最後於擒殺關羽,孙刘联盟正式破裂。關羽被擊潰後,劉備的守将投降曹魏,至此劉備勢力完全退出荊州。
青銅,曹魏時期。
220年去世,嗣子继魏王位後,同年12月10日迫使汉献帝帝位給他,國號「魏」,遷都,史稱,至此東漢正式滅亡,進入三國時期。隔年221年,劉備在稱帝,以漢室宗親身份繼續使用國號「漢」,史稱,随后以報關羽之仇為由東征孫權。而孫權则因此向曹魏稱臣,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加。孫權派出接替呂蒙的迎戰刘备率领的蜀军,222年蜀军慘敗于、,史称,不久刘备病死於。获胜的孙权宣布自立年号,不再尊用曹魏的。223年,繼任帝位,軍政大權由掌握。曹丕则與孫權翻臉,兵分三路南下,為孫權所阻而退。諸葛亮於同年向孫權聯繫後,雙方再度結盟,从此三国局勢再度成為吳蜀同盟對抗曹魏,未再发生变化。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或。另外,早在210年交州領主即歸順孫權,226年吳將實質佔領交州,士燮之子投降。
三國人民群居示意圖
地區在劉備去世後發生叛亂,以心戰為方針平定,並提出不留兵、不運糧作管理,令南中大致安定;雖然後來仍有零星動亂,但都被、等平定。而後諸葛亮轉向對付曹魏,在227年至234年間與曹魏爆發六次戰爭,其中有五次北伐,一次抵禦曹魏攻擊,史稱。最終諸葛亮未能成功,在敵境逝世。而與因互鬥而先後去世,令蜀漢失去兩個人才。蜀漢政局由、與維持,並暫停大規模北伐。蔣費二人相繼去世後,對曹魏展開,但都没能取得明显的戰略效果,並消耗了国力。姜维過於專注北伐,在大臣董允去世後,寵信的宦官及奸臣敗壞朝政。等到姜維對付黃皓時反被迫害,只好遷鎮以避禍。
孫吳為聯合蜀漢,派將領、等人於合肥、襄陽、江夏與曹魏對抗,但成果不大。吳帝孫權任用為相十九年,使吳國大治。等人成功讓歸順,安定後方,增加了人口與軍隊。然而孫權到了晚年發生不少失誤,為孫吳的未來帶來隱憂。他先是不聽大臣勸諫,誤信遼東會歸降,最後軍馬錢糧被其併吞。更嚴重的是,由於原太子的去世,使得孫權鍾愛的與繼任為太子的發生鬥爭,諸大臣亦分成派系分別支持。最後孫權廢孫和殺孫霸,選擇年幼的孫亮繼承皇位,並誅殺流放一些大臣,其中名將就在這場鬥爭中死去。252年孫權逝世後,諸葛恪輔佐吳帝,然而諸葛恪因北伐失利而罪責眾人,大失人心,不久被和吳帝孫亮所殺。孫峻與從弟掌握大權後並行恐怖統治,大臣世家牽連身死者多,吳帝孫亮亦被孫綝廢除。吳帝繼位後,便與大將聯手將孫綝誅殺,但此時國政已江河日下。
曹魏主要戰爭都是抗衡蜀漢與孫吳的攻擊,在魏帝曹丕去去世後由、、及四人輔佐魏帝,而和都是一方大將。這些將領守衛著魏國,其中以司馬懿最為卓越,他成功抵禦蜀漢北伐,並討於攻滅叛變的。在死後,同為託孤大臣的與司馬懿發生權力鬥爭。最後司馬懿在249年發動政變,史稱,曹爽及其黨羽被滅族,魏國朝政為司馬懿父子掌握。其子、相繼掌權,展開外除方鎮內廢魏帝的行動。當時守衛曹魏東方的重鎮發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舉兵,分別是、與、等三次叛亂,史稱。除王凌外的叛軍雖然獲得孫吳的援軍,最後仍被司馬氏擊潰。司馬氏專政期間,支持魏帝的將領與大臣有的反对司马氏事败,有的自危,于是或被殺害或逃亡至蜀吳二國,而司馬昭在殺害魏帝後,因為徹底清除異己,他開始準備稱帝。
現今重建的剑门关。
司馬昭為了建立赫赫軍功,做好篡奪準備,於263年趁蜀漢姜維避居沓中之際發動。他派、、分兵三路南下漢中,但將領即時趕回,擋住魏將鍾會的攻勢。而鄧艾走小路進逼成都,蜀將在戰敗而死,至此开城投降,蜀漢亡。其後力圖復國,诈降,并促使鍾會诬陷鄧艾成功将其囚禁。钟会意圖占据西川叛變。但因事情泄漏被司馬昭察覺,且魏国将士多有不服。後被、所平。鍾會、鄧艾與姜維在這次動亂中都被殺。當時孫吳也意圖攻入蜀地,但被蜀漢舊將擋在而失敗。
孫吳在去世後,因為太子年幼,和鑑於國家動盪不安,改立廢太子孫和之子為帝。然而孫皓繼位後不修內政,殘暴濫刑,濫殺大臣並任用等奸臣,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濮陽興和張布不久也被殺。但孫皓尚能以為相、以鎮守荊州江陵,維持吳國軍政。265年司馬昭去世後,其子奪取曹魏政權,定都,國號晉,史稱。司馬炎稱帝後開始籌備伐吳,派於益州大造船艦,以鎮守襄陽與鎮守江陵的吳將陸抗對峙。羊祜廣施恩惠,採用「各保分界,無求細利」的方針,使荊州百姓的民心被動搖。然而,當太守叛降西晉、羊祜率軍南下支援之際,陸抗仍擊退晉軍並瓦解叛軍,成功地守住荊州地區。地區亦發生兩次叛亂,264年孙皓即位後,交州(今及北部)向曹魏投降。兩年後吳軍意圖奪回但被晋将擊敗。269年孫皓以、及等人分陸海兩路會師,至271年方奪回交州。279年,部屬於(約今及廣西省)叛變,孫皓先後派、、陶璜等多方圍剿方平定。同年晉軍率大軍南征,吳國岌岌可危。
孫吳重臣陸凱及陸抗相繼去世後,晉將羊祜提議伐吳,但遭反對而作罷。279年西北之亂始平,、上書司馬炎,認為是時候伐吳,賈充、等認為西北未定而反對。最後司馬炎決定於該年11月大舉進攻吳國,史稱。他以賈充為大都督,上游王濬軍、中游杜預軍、下游軍多路並進。280年1月孫皓急任丞相率、渡江抵禦王渾軍,但皆戰敗而亡。而王濬軍沿長江配合其他晉軍攻下、、及等地,杜預也奪下荊州南部。3月,孫皓見晉軍已包圍,認為大勢已去而投降。陶璜、滕修等见吴已亡,也都对晋表示归附。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西晉時期。
主条目:和
三國時期分州图,其中橙色為蜀漢、紅色為孫吳、绿色為曹魏。粗体字为郡名。
三國分為、及三國。這三國大致繼承東漢的疆域及政區制度,為州、郡、縣三級制。州設刺史或州牧。郡設太守。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
郡制方面:曹魏河南郡治,為京師所在,稱。蜀漢蜀郡治,為國都所在。曹魏又設王國,置相,與郡同等;孫吳郡治,為國都所在。另外孫吳於(今)設有,管轄三縣,等同郡。孫吳在一些轄區遼闊的郡下設都尉,冠以東、西、南、北部之名,並有駐所和領縣,其中有不少在后期正式成为郡。
縣制方面:曹魏有公國、侯國、伯國、子國、男國之封,蜀漢和孫吳則為侯國,這些皆相當於縣。孫吳又在設有一些都尉,皆相當於縣。
曹魏的疆域主要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至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河北及遼東,與、及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一帶及長江一帶,以、為重鎮;西至,與、及相鄰。西南與蜀漢對峙於、一帶,以長安為重鎮。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佔東漢荊州北部)、(佔東漢揚州北部)。
曹魏於西域設置管轄(今西)的和管轄的。221年孫權稱藩後,曹魏讓孫權領有荊州牧,將荊揚等孫權勢力則定為荊州,曹魏原直轄的荊州北部改稱為。雙方決裂後曹魏復改郢州為荊州。220年至226年,分置,最後併入雍州。滅蜀漢後分置,共增加兩州。
蜀漢為劉備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在諸葛亮協助下,由荊州南部開始發展。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佔東漢荊州西部)、益州及漢中。立國前後與孫吳發生多次戰爭並損失荊州,於諸葛亮南定南中後獲得一帶疆域,至此漸漸穩定。疆域範圍: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為重鎮;東與孫吳相鄰於,巴西為重鎮;西南至、,與、及相鄰。蜀汉共有22郡、僅一州。於益州下設,治(今雲南),專轄。
孫吳的疆域在時即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在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並在擊敗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後疆域方穩定下來。孫吳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為重鎮;西與蜀漢相鄰於三峽,為重鎮;東及南至,其中最南達現在的中部。孫吳原有32郡及三州:、、。於226年設置,後併入交州。至264年復設,共增加一州。
蜀漢丞相諸葛亮像
三國時期的政治制度和東漢稍有不同,以曹魏改革较多,後來也大多繼承其制度。是因為朝廷大權集中於才得以掌握大權,魏文帝為了避免(行政機關)權力過大,正式分離出(決策機關),政治制度開始走向。另外,又新設置移動式的行尚書台,稱為。由尚書台分出部份官員來隨皇帝移動辦事。地方制度方面,出現類似的,其中「中外诸军事」掌握中央軍政權力,司馬氏三世即皆以此職務掌握曹魏朝廷。孫吳也設有中書令與都督中外诸军事。三國均設有類似的監察機關。
鑑於東漢選舉弊政,用人不重虛德,採用「唯才是舉」的方式,並在先後提出三次。但是为时不久,到220年曹魏建立,曹操之子接受等提议的作為拔選人才的制度,以取代漢代的制度。该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在地方委任地方士紳為中正官,由中正官以家世、道德、才能為標準評定各地方人士。按這些标准評定出來的结果,會呈上中央作為对人才授官的依據。这一制度由于完全取决于中正官(通常由世族擔任)的喜好或利益,幾乎使世族完全垄断官职。這為世族政治打下基礎,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直到才被取代。
蜀漢前期由以丞相总掌军政,諸葛亮死後不再設置。政事改由掌握,軍權则以掌军事行政,为最高军事统帅。諸葛亮入蜀後即提倡治實精神,。他安撫百姓打壓豪強,提倡法度規範;約制官職,嚴格遵從權制;並且廣開誠心,公平行事。然而这也使得政权始终无法赢得不能享有特权的世族的支持,蜀漢重用的人才大多不是出自益州,最终造成了后期人才的匮乏。政律方面,《》即由諸葛亮、、、及等人共同編列。執政後,政策多由諸葛亮所主持。他在朝內制定規範,訓誡大臣;而朝外風氣清廉,人心不亂。諸葛亮死後,、、、等都繼續諸葛亮的政策;後來劉禪寵信宦官,朝政開始變壞。儘管如此,到蜀漢滅亡為止,地方的政風仍算清廉。
孫吳名义上也以掌握政事,然而為皇帝进侍的一職,權力甚大。宗室、都以侍中参与政事。軍權以掌军事行政,、为最高军事统帅,其中的权任尤重。其治國方針大致以限江自保與施德緩刑為主,政治制度大致上跟相近。然而其政權受南渡的北世族、及等和早在漢朝時長居江南的 影響。吳地世族中出名的有丞相和名將、。在農業方面設有來免除部份佃戶課役,實際上減輕地主負擔,開西晉佃戶無課役之先聲。雖然在顧雍協助下興修水利,獲得開發。但孫權在繼承人之事沒處理好,使得後來的政局不穩。孫權去世之後,朝政後來被權臣、等人挾持。吳景帝去世後,大臣認為太子年幼,擁立年紀較長的為帝。但他卻是一個殘虐和好酒色的君主,進而導致孫吳亡國。
的皮帶扣,約3至4世紀之間。
三國時期各國多與外族互動,或聯合攻擊敵人,或攻滅以除後患與補充人口。而匈奴、鮮卑、羯、羌及氐等族也陸續遷居中原,到西晉時涵蓋了、并州及幽州等地區。東北方面,有、、及、。204年在遼東割據的公孫康率軍攻破高句麗王都,迫使新王東遷至。246年,曹魏率軍擊敗高句麗。公孫康置郡後與聯姻,之後百濟併帶方郡而立國。的興起後,遣使納貢曹魏,封邪馬台國女主為親魏倭王。魏晉以來以北及的民族主要有、、、、、、及等族。東漢之後匈奴分為南北;51年,大多徙居在幷州中部的一帶。188年单于趁中原內亂之际率軍入侵。202年南匈奴歸附曹操後,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每部立帥長,並派漢人監督。族長與袁紹結盟,並獲得了單于的封號。205年,曹操擊敗袁尚,袁尚與袁熙兄弟逃至蹋頓處。而後曹操率精銳遠征烏桓,於斬殺蹋頓,降服烏桓。在東漢末期由統一,屢次入侵東漢,其死後鮮卑分裂為東部、中部及西部鮮卑。西部鮮卑重整鮮卑後兩度入侵曹魏,並響應諸葛亮攻魏。235年,曹魏幽州遣刺客將他暗殺,其勢瓦解。
曹魏伐高句麗紀念碑拓印片段。
西部方面,於三國時期開始遷居中原,分佈於中國中部的山地地區。當時河西諸羌和、的羌族分別歸附曹魏及蜀漢。這兩國相互攻伐時都徵召羌族參加作戰。族方面,在東漢末期,氐王與氐王各擁部落,後為曹操所破。曹操恐劉備取武都以逼進關中,乃遷其人五萬餘落於、等郡。曹魏初,又有氐部歸附內徙。當時西域地區有、、、及等國。魏文帝派官員管理地區,加強與西域各國聯繫,然而影響力不大。魏文帝還於229年封王為親魏大月氏王。西南方面,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平定,降伏(西南夷)族長,並設置管轄。往後雖有叛變發生,但皆不大。此時期在南方共有三大蠻族,分別是分佈、江陵及淮水一帶的;分佈武陵、長沙一帶的,又稱;分布在巴郡一帶的,又稱。夷陵之戰時蜀漢也曾遣聯絡武陵的槃瓠蠻共討孫吳。
孫吳內部還有,其為據守江南山地各族人的總稱。他們自給自足,且與曹魏聯繫,孫吳屢次征討皆難以根除。234年諸葛恪使用堅壁清野的戰術圍山三年,降伏山越,並收編其精壯為軍隊。在嶺南地區還有,範圍涵蓋孫吳廣州、交州及蜀漢益州南部。孫權也展開海上的發展,他派使臣、泛海到 (可能為現今或)、補充人口、到遼東、、(今南部)、(今)和南洋群島等地溝通聯繫,這些都擴大孫吳在海外的影響力。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吳都建業。
諸葛亮發明的連弩的側視圖
三国军事制度大部分沿用汉制,但是又有几个重大变革,產生許多制度以及部曲的興盛。
起源自漢末的,當時軍閥為避免士兵逃散,將其家屬集中管理,形成軍戶。由於長年戰亂,最後出現專司作戰的「軍戶」、「士家」,子承父業,甚至祖孫三代都為兵。而且年老之後也不能退役,改為從事後勤運輸方面的工作。世兵制是对于东汉募兵制、徵兵制并行制度的重要变革,并逐渐取代了前者,保持了很多势力稳定的作战力量。
與:内军或中军负责政治中心的治安防卫,外军负责边境、军事要地的守卫,并从事,互不统属。中军的领导為、中领军,除了掌握中军還要负责各级军事将领的选拔工作。由於中军為「都督中外諸軍事」,掌握軍隊中樞,往往成為權臣夺权的重要途径之一。曹魏將分軍隊為中军、外军和州郡军(地方军队)。而蜀汉與孫吴也有分外军为中、前、左、右、後五軍。戰區依都督制可加設「都督諸州軍事」,其軍政和一,多跨越州郡。例如,曹魏設有雍涼都督和揚州都督。蜀漢設有漢中都督、永安都督和庲降都督。孫吳也於西陵、江陵、巴丘、交州及广州等地設立都督。
在漢代本是軍隊編制的名稱,後泛指私人統率的軍隊。東漢末期戰亂連年,許多苦於戰亂的農民都去請求武裝的世族豪強保護。而世族大姓為聚眾自保而收編農民,敵人入侵時為部曲而作戰,平時則為佃客從事生產。後來大力發展成為私家軍隊。其中孫吳實行世襲領兵制,合法化的使將領與土兵建立世代的隸屬關係。
孫吳、西晉興建大量的樓船,圖為宋朝《》中的樓船圖。
在三國各軍特性方面,魏軍主要區分為步軍、騎軍和水軍,此外還設有、騎兵等精銳軍隊。在前期,兵員靠募集、徵發及強制降俘和少數民族為兵等。到後期,逐漸形成世兵制,並成為主要集兵方式。為了兵源穩定,曹魏實施军户、民户严格分离,除其子世代为兵外,军户的妻女也只嫁军户,保证其繁衍。
吳軍以舟師為主,步兵次之。孫吳水軍發達,在和設有水軍基地,在侯官(今福建)設有造船廠。其所造名為「長安」、「」、「」等樓船,皆有五層,可載3,000名士兵。272年升為,並密命其於組建樓船,以滅東吳,其所造之船,最大的可載2,000多人,且能在船上馳馬往來。孫吳的精銳軍隊有車下虎士、丹陽青巾軍與交州義士等,還有設有兵、蠻兵、夷兵等少數民族部隊。由于比较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孫吴除了有世兵制外,还有。各将领所領軍隊算是其部曲,軍隊除了服从中央指挥参与战役,但还要为其将领提供其它耕种杂役等。在將領死后軍隊須繼續聽令將領之子或其弟等繼承者。
蜀軍以步兵為主,騎兵次之。蜀漢亦編有少數民族部隊,主要有賨兵、叟兵、兵等,當中以「無當飛軍」最出名。在武器裝備方面,蜀漢比秦漢時有所發展。兵源方面,蜀汉實施世兵制,由于人口远远少于其它两国,也實施徵兵制來補充兵源。發明以利立營練兵。在補給方面设计出以利山地運輸。他還制造出一弩发十矢的,並以此編制成「連弩士」。
黃巾之亂后,中原地區發生天災饑荒,例如:「建寧三年春正月,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等紀錄。掌權後,放縱士兵淫略妇女,剽虏资物。在面對關東軍聯合討伐下,竟然「盡徙洛陽人數百萬口於長安,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無復孑遺」,以至於民怨載道,人口數大減。征徐州時,「凡坑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等在關中,「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益州的、及荆州的鎮壓叛亂,扬州因為等人的戰爭,使得人口數都減少。
當時的人民朝三個方向流動:由西遷至或是南遷至、沿遷移至,各約十萬戶。由中原地區往東北遷移至或,再遷至。和也因為這波流民而壯大。最後也是最大一股,是由中原地區遷移至,再南遷至地區。當時「是時四方賢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眾」,孫吳立國的基礎即建立在此上。例如:、、、及等人就是此次南渡的中原士族之一。
自三國鼎立局勢漸漸形成後,人民轉而因統治者或戰爭而被迫遷移。攻擊張魯時及攻下後,共遷部份的川東漢中居民入關中。曹丕建都洛陽後,遷冀州五万户士家以实河南。魏灭蜀后遷蜀人三万家至洛阳和关中。劉備領有益州,多次迁民于成都平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後,也遷隴西居民以實漢中。在早期即擊敗江夏太守黄祖,虏掠男女数万口。他建國後為了提昇人口數,平定並以其「羸者充戶,強者補兵」,並且騷擾來獲得人口。
以下表格可知人口銳減趨勢。由晚期到統一全國,雖然時間儘隔125年,但人口只有東漢人口峰值的35.3%。至此戶口一蹶不起,至到在位时方漸復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人口高度的军事化,當時三國控制的人口還有兵戶、吏戶、屯田戶等。例如曹操早在創建時期即推行。蜀汉人口雖只有九十萬,但是却有十萬多的軍隊,佔總人口十分之一。而屯田户数量之大,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國時期戶口流動表
三年(157年)
10,679,600戶
56,476,856人
是年距時27年(184年),距漢靈帝駕崩、即位32年(189年)
元年(221年)
元年(263年)
1,082,000人
於蜀亡之際,人口數含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元年(238年)
3,000,000人
其中兵八十萬。
是年為孫權稱吳王(222年)後的16年,稱帝(232年)後的6年。
四年(280年)
2,535,000人
於吳亡之際,人口數含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后宮五千余人。
元年(260年)
4,432,881人
是年距篡5年(265年),距篡建40年(220年)
元年(280年)
2,495,804戶
16,163,863人
是年晉統一中國,為司馬炎建立晉朝後的15年。
三年(282年)
3,770,000戶
18,850,000人
於晉統一中國後,此為晉朝戶口最多時期。
註:本表東漢及西晉的人口數據源自。三國人口數據源自《卷第七.食貨七.歷代盛衰戶口》。數據僅比較差異,實際上的戶口數會比較高。這是因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戶口數據受到部曲、軍戶、豪族門客或是戰亂等因素使得有隱瞞或不列入統計。
孫吳時期的由人物與鳥類等構成的綠釉陶瓷罐。
東漢末期,因為天災戰亂,社會受到破壞,使得經濟衰退,大量農地荒廢。部份豪強世族紛紛率領族人,建立以自衛。在其周圍從事生產活動後,漸漸成為自給自足的。塢堡和莊園制度都影響後來的經濟模式。由於東漢朝廷的崩潰,無人重鑄磨損不堪的銅錢,加上大量私錢出現。到三國鼎立後,新發行的銅錢未能廣泛通行,只好正式以布帛穀栗等實物為主要貨幣。
曹魏、蜀漢、孫吳三國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墾荒的面積最廣,這正是當時三國中以曹魏實力最強的原因。曹魏推行,組織流民耕種官田。這使得恢復社會秩序,增強曹魏實力。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興水利,其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在三國中首屈一指。如233年關中一帶闢建渠道,興修水庫,一舉改造了三千多頃鹽鹼地,所獲使國庫大為充實。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糧食產量倍增,但也指出這些水利工程許多缺乏規劃,僅能收短期效果。曹魏建置大型官營手工業作坊,發展手工業生產。、等貿易城市,商業經濟發達,和海外有貿易往來。此外造船業、陶瓷業、絲織業、製鹽業等等也都十分發達。值得注意的是曹魏一直無法擺脫實物交易的經濟模式,少數幾次的貨幣改革嘗試都以失敗收場,這可能與其國土內缺乏大規模的銅礦礦山作為基礎有關。
東吳將領墳墓出土的貴族生活圖畫盤
蜀漢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東漢末年遭受的戰亂也較中原為輕。214年,劉備入蜀後,巴蜀地區財政混亂,提出鑄直百錢,平衡物價,解決問題。當中五銖錢與直百錢並用,為所鑄,從中知道蜀鑄錢不只在一地,而蜀錢終三國一代也一直是蜀國重要的輸出品,甚至連魏國都大量流入跟通行。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護理,保障農業灌溉。蜀漢的手工業以鹽、鐵和織錦業等最為發達。《》中提到「技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所以能遠銷吳、魏二國,諸葛亮亦認為蜀錦為支持國家的重要物資。 而南中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貢品,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國家富裕。至蜀漢亡時,官府仍有金、銀各二千斤。首都也是當時的商業都市之一,「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里,羅肆巨千;財貨山積,纖麗星繁。」(《蜀都賦》)
孫吳所處的,社會經濟起步較晚,在三國時還是人口稀薄之地。然而由於這裡戰亂較少,使得北方人民大量遷居,帶來先進生產技術和勞動力。孫權登位後設置農官,實行,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紡織業方面,江南以產麻布出名,(在今)的名傳千里。出產「八蠶之綿」,、一帶所産絲的質量很高。冶鑄業以(今)爲最發達,孫權曾在開採銅礦,打造兵器。由於地處江南及海邊,吳國在造船和鹽業都相當發達,在(今)、沙中(今)設官員,來管理這兩地的鹽業生産。孫吳在(治所在今)設典船校尉,海船南抵、北達。海上貿易亦有所興起,孫吳的商業都市以(今江苏省)、(今)、(今附近)為主,其中番禺以國外貿易為主。
漢晉之際的學術思想發生劇烈的變動,主要受傳統思想的變化與政治鬥爭有關,前者成份居大。由尚交遊、重品藻,反動而變為循名責實,歸於。因尚名務虛偽反動而為自然、率直,歸於。
由於東漢晚期政治敗壞,局勢混亂。與採用或的思想來恢復社會秩序。曹操提倡信賞必罰,主張法治。提出「用人唯才」的觀念打破以門第或名教的標準。諸葛亮也提倡法治觀念,入蜀後修明法制,執法公平。提出「治國之要,務在舉賢」的主張以任才適用。他也重視軍法,如街亭之戰違反軍令而被斬,他也自貶三等。漢末魏初的名法思想為此後魏晉玄學思潮提供了基礎,使名士基於政治黑暗將焦點由名法的具體問題轉向玄學的抽象思辨。
方面,漢末之經學已甚受推崇。然而在魏晉之世,繼承父學而註經,其對經學的見解與鄭玄不同,遂有鄭、王兩派互相駁難。曹魏末年,司馬氏篡魏為晉。當時政治黑暗,知識份子之思想趨向反動、消沉而無出路。傾向曹氏者多是失勢士子,採取方式批評政治,主張自然。傾向司馬氏者,則主張維持,使儒家作風漸起分化。因晉武帝為王肅外孫,遂被立為官學,一時黜鄭申王,使王學成為宗主。
《》,大墓磚畫。由上至下,左至右分別為隱士及、、、、、、。
魏晉時期最突出的思想為。其基本教義為《》、《》和《》,合稱三玄。玄學家好談玄理,不談俗事,稱為,流行於魏晉時期。在240年-248年的醞釀期,以和為代表。玄學家認為一件事情需要理解其背後原理的「本」方能了解平常所見的表象「末」,進而提倡「以本統末」的理論。又視「本」為「道」,類比為沒有形體的「無」(原理、趨勢),視「末」為實際現象的「有」,並認為「萬物皆產生於無」。之後到篡魏建晉為止。以、等為代表,他們把焦點由思想理論轉移到人生問題上。當時政治黑暗,司馬氏壓抑士大夫,並以崇尚名教自飾。阮籍及嵇康等人遂主張儒教的禮法壓抑人性且虛偽,強調人性的解放與自然真誠。他們帶頭實現這個理論,形成一股解放個性的風氣。到了西晉之後,清談之風蔓延到政治舞臺上,握有大權的達官顯要也大談玄理,呈現一批在世又欲出世的權貴。對「自然」提出修正,主張「崇有論」,以矯「虛誕之弊」。進一步證明「名教」即是「自然」,玄學發展至此已臻終結。
三曹之一的。
三國文學中以曹魏文學最盛,分為前期的及後期,其中建安文學反對靡弱詩風,被後人稱為「建安風骨」或「漢魏風骨」。這是因為自曹操等人熱愛文學,各地文士紛紛吸附。建安文學代表人物為「」及「」。其他的文學家還有、、、、、、等。具有沉雄豪邁的氣概,古樸蒼涼的風格,著有《》、《》、《》等文。曹丕及曹植才華洋溢,著有文學評論《》,導致文學開始自覺發展,加上他本身亦從事文學創作,擅寫七言詩,故亦躋身「三曹」之列。具浪漫氣質,著有《》等文。建安七子與、等人關心現實,面向人生。他們的作品反映了漢末以來的社會變故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例如蔡琰的《》。
正始文學時期,由於當時政治形勢受司馬氏操控,文人備受壓抑,難以直接面對現實。當代的作家有及、、等「正始名士」。正始作家大都通老莊,好玄學,對於社會現實,不如建安作家那樣執著,持比較沖淡的態度。的散文和的《》尚繼承「建安風骨」,敢於面對司馬氏政權,其文學都有鮮明的特色。《》提到「明道,詩雜仙心。之徒,率多浮淺。惟嵇志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焉。」說明了阮籍和嵇康皆為正始文學的代表詩人。
孫吳作家有張紘、薛綜、華覈、韋昭等。為孫權長史,與建安七子中的、等友善。為江東名儒,居孫權太子師傅之位。則是孫吳末年作家。蜀漢作家有諸葛亮、郤正、秦宓、陳壽等。作為一代政治家,他的作品有《》等。其文彩雖不如他人豔麗,然而內容淺易,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露出他北伐的決心。所寫的五言詩《》,是蜀漢流傳下來唯一可靠的詩篇。蜀中亦多有學者為書作注,如:、、、等,蜀漢後期有、都醉心於文學,譙周更寫下了《》討論過度征戰的缺點,及郤正以依照先代的儒士,借文表達意見的《釋譏》。 東漢末年亦有研究纖圖、術數的學者,如:、,之後出現了、等人。
三國時期有名的史學家有、、及。王沈的《》被史學家評為「其書多為時諱,殊非實錄」,這跟他親附司馬氏勢力,打壓魏帝曹髦有關,故該書的參考價值也相對較低。韋昭善寫史,著有〈〉,內容為整部孫吳發展史,與的〈〉南北相對。他又著有《》55卷等。陳壽編寫的《》為之一。他參考《吳書》及魚豢撰寫的《》等資料,採三國並述的方式,創新史書的寫作模式。雖仍有不足之處,但實為研究三國歷史不可或缺史籍之一。
五斗米道(天師道)的始祖張道陵
本時期為佛教與道教的發展時期。由於天災人禍不斷,人民紛紛尋求宗教慰藉心靈,使得能夠逐漸發展。諸夷族的原始宗教,具有很濃厚的巫風。其性質是神話崇拜,具有多神、崇拜自然的特點。在西南地區有長遠的歷史,形成早期的原始宗教。
東漢民間流行黃老之學,建立的和建立的,都是的雛型,到西晉時則稱為。張角的太平道,在道術方面較重「守一」。以《》為主要經典,又稱《太平青領書》。內容龐雜,「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其社會思想既有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部分,也有呼籲公平、同情貧苦人民的部分。張角擁有廣大教眾後,於東漢末期率其弟、與部屬發起「」,最後被東漢朝廷擊敗而漸漸式微。張道陵於時入四川鶴鳴山,造作符書,創建。該教可能是黃老之學與當地宗教的融合,符文大多源至巴蜀巫術。五斗米道與太平道教理教義基本相同,事奉黃老之學。張魯使教內祭酒誦習《》,《》成為主要經典之一。《》反映早期道教對《老子五千文》的解釋。經其子、其孫的傳播,流行於四川與一帶。張魯投降後,五斗米道由巴、漢流傳到江南一帶。
佛教早在西漢末期即傳入中國,但當時儒學興盛,發展不大,至三國後方有發展。不同於兩漢時傳入中國的,東漢後期源於印度的受影響而傳播四周。西域受其影響,于闐、龜茲等地佛教興盛。之後又有天竺、安息和康居等僧侶到洛陽翻譯經典,將大乘佛教傳至中國。曇柯迦羅推廣戒律,這是中國僧侶有戒律受戒之始,後世以其爲的始祖。曇諦所譯的《曇無德(法藏)羯磨》受等人戒守,一般以此爲中國僧侶出家之始。由於當時經文翻譯未善,為求原經研讀,於260年自雍州出發至于闐,成為首位西行求法的中國僧侶。他寫得《》的梵本,後由弟子於282年送回洛陽,最後由譯成《》。發展方面,在東漢末期曾於江東大興佛寺。三國時期的佛教重鎮,北方以為主,南方則為。曹魏大興佛寺,也喜讀佛經,並創作梵唄。孫吳方面,當、康僧會先後入吳,受推崇並支持發展。稱帝時,本要毀壞佛寺,因康僧會說法感化,終而放棄。 在蜀漢,佛教不是很興盛,規模不大。
皇象的作品《急就章》
三國在藝術方面,孫吳有很多擅長各種藝術的名士,時人稱為。有、、、、、、和等人。例如擅下,同輩中無人能勝,有「」之稱。至於則擅、則擅。
東漢末期動亂不堪,許多畫作被破壞或遺失,造成損失。佛教的發展,開始出現以佛教為題材的繪畫。三國時期的繪畫,因政治動蕩、社會混亂而沒有取得更大的成就。三國之前,繪畫主要屬於「百工之苑」的技術性職業,尚未藝術化,在本時期開始出現現實題材的內容,亦是由禮教宣傳過渡到宗教宣傳的時期。畫家也由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轉移到長江流域。當時有名的畫家有、,其他擅長繪畫的有、、魏帝、等人。孫吳曹不興,擅長寫生與繪佛畫,被譽為「佛畫之祖」,作品有《維摩詰圖》、《釋迦牟尼說法圖》等等。他曾把五十尺絹連在一起,畫一人像,心明手快,運筆而成。其作品富有立體感,世人有「曹衣出水」之稱,號「曹家樣」。孫吳吳王趙夫人,吳丞相之妹,善於書法山水繪畫,時人譽為「針絕」。她為孫權繪各國山川地形圖,實開之首。漢末楊修相傳有《西京圖》等畫。曹魏桓范擅長丹青,魏帝曹髦繪畫人物史實。蜀漢諸葛瞻亦工書畫。
書法藝術興起於東漢末期。從三國到西晉,仍是官方通行的書體,當時的碑刻大都用隸書寫成。曹魏碑文書體方正、氣度莊嚴,少有生趣。孫吳的著名碑刻有《天發神讖碑》、《禪國山碑》、《谷朗碑》等。其中《天發神讖碑》以圓馭方,勢險局寬,氣勢雄偉奇恣。本時期主要的書法家有、、、及等人。張芝擅,並創新出。出名的作品有《冠軍帖》、《今欲歸帖》等。張昶為張芝季弟,擅長章草與隸書。韋誕總結書法經驗,著有《筆經》。鐘繇《宣示表》、《薦季直表》等作品為經典之作。皇象擅、隸書,尤精章草。流傳作品有《急就章》、《文武將隊帖》及《天發神讖碑》等。
馬鈞發明的龍骨水車,本圖出自《》
是曹魏陝西扶風(今陝西)人,知名發明家。他擅長機械應用,提昇生產量,製作出和失傳的,榮獲「天下之名巧」的美譽。他改良漢代的,使織出花紋具立體感,能與蜀錦相媲美。改良漢末的龍骨車,發明出來灌溉較高位的農田。現在部份梯田仍在使用。他還將發石車改造成輪轉式發石車,提昇拋擊量與速度。
為了方便在山地棧道運輸,發明「」。其構造歷代文獻有異,學者一般認定為獨輪車及四輪車,目前未有確實答案。他發明可以連續發射十箭的,又稱「元戎」。另外,據說源自诸葛亮设计,用于传递信号的,被公認為的始祖;據《》載,諸葛亮也最早製造出長的原形,長槍最後漸漸取代了長矛。
《古今图书集成》《重差》第一題〈窥望海岛之图〉
是曹魏数学家,人。他自幼對數學有興趣,學習中國古代數學的重典《》。年長後於曹魏四年(263年)著有《》,藉由自己的註解,使其容易了解。之後劉徽又著作《九章算術注》的第十卷,即《重差》。唐代將《重差》從《九章》分離出來,單獨成書,按第一題「今有望海島」,取名為《》,是《算經十書》之一。劉徽運用二次、三次、四次測望法,是測量學歷史上領先的創造,使中國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劉徽另著有《魯史欹器圖》、《九章重差圖》等。
医学方面,有名的有、和。华佗醫術精湛,擅長外科手術。他與、張仲景被史書稱為「建安三神醫」。不過關於他医術传奇的部份,史學家认为應該源自的传说。然而,他可能是最早使用麻醉剂「」进行外科手术的医者。張仲景鑑於當代動亂頻繁,疫病流行,致力研究疾病,參考各家書籍寫出《》,该书序言中有提到自己从医的动力之一便是其家族中有过半的人死于伤寒等疾病。該書集兩漢、二派的大成,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稱此書:「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後世奉其為「醫聖」。皇甫謐自幼家貧,學習廢寢忘食,淡於名利而不願任官。他對針灸深入研究,將晉代之前各種經脈理論與針灸方法整理成《》,該書成為後世針灸學的範典。他還著有《》,魏晉之後服食逐漸的流行起來。
關於其他技術,天文學方面,有先後擔任孫吳與西晉太史令的。他收集各派資訊,完善中國星官體制,並繪製星圖,為後世所沿用。的「」在中國地圖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擅長鍛鍊鐵器,他在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为诸葛亮製刀。其刀能劈开装满铁珠的竹筒,誉为神刀。由於孫吳位於江南地區,水路發達,造船技術發達。其戰船有的上下五層,有的還能容納士兵三千人。蜀漢盛産,利用當地的天然氣來煮鹽,提昇了產能。
(184年)220年-280年
220年-265年
(文帝追諡)
(文帝追諡)
(文帝追諡)
(文帝追諡)
155年-220年
高祖(世祖)
187年-226年
220年-226年
205年-239年
227年-233年
233年-237年
237年-239年
232年-274年
240年-249年
249年-254年
241年-260年
254年-256年
256年-260年
246年-302年
260年-264年
264年-265年
221年-263年
161年-223年
221年-223年
207年-271年
223年-237年
238年-257年
258年-263年
註:在,劉備與劉禪分別稱先主與後主。
229年-280年
(大帝追諡)
(大帝追諡)
155年-191年
(大帝追諡)
175年-200年
182年-252年
222年-229年
229年—231年
232年-238年
238年-251年
251年-252年
243年-260年
252年-253年
254年-256年
256年-258年
235年-264年
258年-264年
(吳帝孫皓追諡)
224年-253年
242年-284年
264年-265年
265年-266年
266年-269年
269年-271年
272年-274年
275年-276年
277年-280年
註1:孫權受曹魏冊封為吳王後,於222年自立年號黃武,至229年方稱帝建國。
註2:後世史書稱吳末帝。
更多資料:
黃河以北地區
,後分裂為、
冀州、青州、幽州、并州
,後繼者為、及
并州黑山一帶
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區
,後繼者為
兗州、豫州、司隸、徐州、冀州、青州、并州、幽州、荊州、涼州、揚州淮南
曾據長安,後據兗州,之後為徐州
淮河、長江、漢江以南地區
,後繼者為、
揚州、荊州、交州
先據荊州南陽,之後為揚州淮南、壽春
,後繼者為
關中、巴蜀、西涼地區
初據青州平原,後據徐州,之後為荊州,最後為益州
建立蜀漢國
,後繼者為
涼州西平、金城
,後繼者為
雍州、司隸、涼州东部
雍州、司隸、涼州东部
劉備領有、與。孫權則領有、與,雙方劃湘江分治荊州。
如:東部都尉治(今東南章安),領六縣,西部都尉治(今浙江),領八縣;南部都尉治(今),領七縣,北部都尉治(今),領六縣等。
計有屯田都尉(今江蘇)、典農都尉(今江蘇東南湖熟)、典農都尉(今江蘇西北)、督農校尉(今)。
226年設置廣州,轄南海、、、四郡,後併入交州。264年復設,治(今廣東廣州),轄南海、蒼梧、郁林、、、諸郡。
担任魏中护军的先后为、王肃、司马望、,王肃是司马昭岳父,羊祜是司马昭第三任正室羊氏(司马炎称帝后追为景献皇后)的弟弟。
刘备的庙号在《·先主传》中并没有记载。怀疑刘备的庙号是烈祖,是由所追尊。根据《三国志·先主传》中诸葛亮宣读的遗诏,指出刘备的庙号是太宗。认为章学诚的说法不足据,如果刘备庙号太宗,《三国志》本传没有不记载的道理。则认为刘备的庙号缺失不能归咎于史书记载的疏漏,而是受到了礼学“一宗二祖与四亲庙”七庙学说的影响所致。
李異嗚編著. 《三國的碎屑》. : 北方文藝出版社. 2007-04.  .
「一般認為,三國的歷史應從公元二二〇年曹丕稱帝算起,....。在魏、蜀、吳三個政權正式建立之前,三國鼎立的格局就以基本形成。因此三國的歷史包括三國正式建立前三十年的軍閥混戰時期,大概從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0年)董卓之亂開始。」《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1.政治發展大勢〉,〈分裂的地點--三國鼎立〉,第3頁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220年),三國分立成為定局。同年,曹丕篡漢,步入了中國歷史上所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12頁。
柏楊,《中國人史綱》,2007年7月 初版11刷
及 ,中國歷史年表
,《大英線上百科全書》
沈伯钧. . 《中华文化论坛》期刊. 1994年第3期. :“历史上的三国时期通常包括从184年黄巾起义到220年曹丕代汉的东汉末期或‘前三国时期’”。
.:“自公元184年汉灵帝黄巾之乱起,到公元280年东吴孙皓降晋的96年间,史称三国。”
,《統一與分裂》(三聯書店1994年版 ):“而到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軍起,割據分裂已成事實。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的形勢已經形成。難道能因為漢獻帝這個傀儡還存在到延康元年(220年)就認為東漢的統一也維持到了這一年嗎?”。
,《·第七卷·三國志 晉書》:“人才莫盛於三國,亦惟三國之主各能用人,故得眾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勢。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權術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
,《細說三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408-409頁:“三國時代的經學、文學、史學、藝術以及科學,都十分發達。……論文學,我們只須再提一下曹操的‘對酒當歌’與曹植的‘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不就夠了嗎?再說,怎麼樣?東漢有沒有?……談到科學,三國時代有過會用麻醉藥,又會動手術取出腎結石,甚至有把握進行‘神經解剖’的名醫。”
《·孝灵帝本纪》及《·光和六年》记载:张角自称“黄天”,部众都以頭裹為記號,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號召。黄巾军在全国各地设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方由渠帅统领,相当于汉制下的一个将军。
當時除黃巾的勢力外還有黑山、白波、黃龍、左校、牛角、五鹿、羝根、李大目、左髭丈八、苦蝤、劉石、平漢、大洪、白繞、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飛燕、白爵、楊鳳、于毒等,勢力小的也有數千人,勢力大的甚至有百萬人,如的黑山軍。
當時以為,劉焉為,為,為。《三國志·蜀書·劉二牧傳》:「虞等皆海內清名之士,或從列卿尚書以選為牧伯,各以本秩居任。」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英雄記》說:「東郡太守橋瑁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州郡,陳(董)卓罪惡,雲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
,《十七史商榷·三国志二》:“至九年灭袁氏之后则又迁都于邺矣。”
《.吳書.魯肅傳》魯肅言到:「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魏書第九·諸夏侯曹傳》引《魏書》:“:“時諸將皆受魏官號,惇獨漢官,乃上疏自陳不當不臣之禮。太祖曰:‘吾聞太上師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貴德之人也,區區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請,乃拜為前將軍。”可見漢魏官制已經獨立。
吳姓世族以吳中四姓顧、朱、陸、張和四姓虞、魏、孔、贺等為主。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2004年重订本,),“孙权与会稽虞魏、吴郡顾陆诸大族的关系”。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94页。
《·王濬傳》:「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华阳国志.巴志》:「蜀丞相亮亦发其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遂移家汉中。」
《·蜀书·后主传第三》引《蜀记》:“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三国户口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三章〈大動亂時代的人口流動與民族融合〉,第124頁。
「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太平御覽》卷八百十五)
《.論說》評論到:「魏之初霸,術兼名法;傅嘏、王粲,校諫名理;迄至正始,務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論。」
《》:「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篤好斯文;平原兄弟,郁為文棟;劉楨、王粲,為其羽翼。次有攀龍託鳳,自致於屬車者,蓋將百計。彬彬之盛,大備於時矣。」
《.時序》:「自獻帝播遷,文學蓬轉,建安之末,區宇方輯,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琅,並體貌英逸,故俊才雲蒸。」
陳壽上表:「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豔,而過於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
《史通》外篇《古今正史》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成都:,1988年,頁8。
蔡華:〈道教與彝族“咒鬼經”的比較研究〉,《》,2003年第二期,頁33。
《·卷二九·杜虁傳》注引序,馬鈞「為博士居貧,乃思稜機之變」
車宋《陳後山集》記載:「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出」。清《河工器具圖說》認爲:「土四,獨輪,料、土兼載。《稗編》蜀相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餉。木牛,即今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
主编 《中国数学史大系》 第三卷 第一章 《刘徽简传》
引自主编 《中国数学大系》第三卷 248页 /O
《》,著,注
《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鄒紀萬著,傅樂成編,,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地球社編輯部著,,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中冊》,地球社編輯部著,,
《中國文化史》,杜正勝主編,,
《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著,,
曹墉,《蜀漢三大宗教與胡化之關係》,,日更新。
《歷代兵制》,陳傅良著
「三國吳兵考」,陶元珍著,載《燕京學報》第13期,,1983年影印本
「魏晉的中軍」、「魏晉南北朝的兵制」,何茲全著,載《讀史集》,,上海,1982年
《三國文化概覽》,趙西堯著,,
《三國史》,馬植杰著,,
《三國史》,張大可著,,
《呂著三國史話》,呂思勉著,,
《細說三國》,著,,
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內含魏晉南北朝時期文明介紹)
:隐藏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闭经怎么能调有月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