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桥被政府确立的参观革命老区区村都叫什么名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甜梦文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金钱社区币
阅读:11826回复:18
身为化州人,你对化州了解有多少?
发布于: 12:44
  化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游。总面积2354平方千米。总人口142万人(2003年)。  市人民政府驻东山街道,邮编:525100。代码:440982。区号:0668。拼音:Huazhou Shi。基本概况&& &化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 地理座标为东经110°21′-- 110°45′,北纬21°29′-- 22°13′、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地理环境条件优越。是我国著名的南菜北运基地之一,北与广西北流县交界,南与广东省吴川市接壤,东与高州市和茂名市茂南区相连,西与广西陆川县及广东省廉江市毗邻。南北距80公里,东西宽40公里。总面积23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9万亩,林地面积161万亩,果园面积90万亩,淡水鱼塘面积10万亩。人口137万人。辖5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试验区,17个镇和13个国有农林场。1994年撤县设市。  化州古称石龙,北宋太平天国五年改称化州,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因盛产橘红,橘红明清时列为贡品又称橘州。  化州地形狭长,状若坐狮,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全市耕地面积66.5万亩,宜林山地180万亩。矿产资源丰富,据初步探明,金属和非金属矿20多种。  化州市按照“以工业立市为突破口,突出发展工业,巩固发展农业和第三产业,大兴基础设施建设,广泛招商引资,努力增加财税收入,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的经济发展思路,积极实施“工业立市、产业互动、城镇带动、外向拉动、环境竟争”五大发展战略,走“办园区、扶民营、广招商、扩城镇、兴科技、创环境”的发展路子,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全力建设以交通和市政为重点的“八个三”工程项目;实施“一扩三改”工程,展开新一轮城区建设和改造,加快城镇化进程;建立招商引资责任制、“经济建设一票否决制”和招商引资奖励办法、镇级财政超收分成办法、工业立市“十佳公务员”评选办法等一系列激励机制,大力整顿机关作风,制定《公州市工业园区优惠办法》、《化州市鼓励民营工业发展若干规定》等优惠措施,率先实行“三零一先”工业园区优惠办法,招商引资,新上了一大批工商企业,全市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经济建设浪潮,呈现了财税大幅增收、劳动岗位明显增加、市民收入全面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以资源加工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工业体系,不少新产品获省优、部优称号,丝绸、羽绒制品、橘红制品、农药等远销欧美、中东、日本和港澳。果、菜、蔗、渔、畜、药、林等八大农业支柱产业不断巩固优化,培养了一批国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化州红杨桃和无核黄皮果分别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橘红谈咳液、橘红咳煎膏获国际优质产品最高金奖,获准在美国上市。化州市先后获得全国乡镇企业先进县、全国水果百强县(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市)、国家无烟草广告城市和省卫生先进城市等国家(省)级荣誉称号,南盛地税所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职工之家,化州人民医院、电信局被评为省文明单位,名教村被评为省文明示范村。 经济概况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化州以农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城镇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发展迅猛,该县社会经济主体逐步由农村转向城市,形成以城区为中心,辐射全县的城市经济区域。  日,经国务院批准,化州撤县设市,这既是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国家对化州城市功能和地位的确认,同时还标志着化州经济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新时期。  化州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具有独特的地缘发展优势,处在粤西地区中心位置,黎湛铁路、207国道和即将动工兴建的佛湛高速公路横贯化州,成为连结大西南、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海南省的主要通道和交通要塞,是各类物资的大型集散地。属我国沿海开放区范围,所辖19个镇均是广东省重点工业卫星镇。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奋发进取,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七五”时期,化州县已成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之一,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3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53.51亿元,比1987年增长了6.85倍;国内生产总值26.1亿元,比1978年增长子5.03倍;国民收入23.2亿元,比1987年增长了4.95倍,工农业总产值44.1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5.6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6.74倍和34.39倍。财政收入1.18亿元,比1987年增长了5.5倍。  化州市共有工业企业5099家,其中市属工业102家,镇属工业1150家,其他工业企业4047家,初步形成了以建材、轻纺、化工、机械、陶瓷、食品、制糖、酿酒为主要门类的工业生产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文体、卫生和环境保护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至1993年年底,全县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口增加到37.86万人,占总人口的32.32%(其中,县城人口14.53万人)。城区公共设施日臻完善,街区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学校、医院及文化体育活动场所齐备。有国营、集体商业1369家,个体商业3489家,农贸市场6个,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一个,拥有酒家、宾馆、旅社16家。水电供应充足,已成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化州居于粤西走廊的咽喉,是粤西对外经济的重要通道。化州撤县设市,提高体制规格,放宽各种审批权限,发挥中心城市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作用,成为粤西经济走廊的经济增长极,对于影响和促进粤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加速实现广东经济发展战略,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化州设市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在申请设市期间和被批准设市后,化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经济建设走上了“快车道”。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4O.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1.4%,工农业总产值65.8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6.9%,其中,工业总产值46.1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2.7%;农民人均纯收入2223元,比1990年增长了1.57倍;财政总收入1.9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1.1%;外贸进出口总额3.8亿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5.6%;全年与外商新签项目合同9宗,实际利用外资360万美元,继1994年完成市内“四桥三路”的基础上,组织了基础设施大会战,新建城区的面积是老城区的4倍,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铁路为重点,国道、省道为骨干,县道、乡道为脉络的交通网络。    行政区划  化州市辖5个街道(东山、河西、下郭、石湾、南盛)、17个镇(丽岗、宝圩、同庆、长岐、杨梅、良光、笪桥、新安、官桥、中垌、平定、文楼、林尘、合江、江湖、那务、播扬)。历史沿革  三国为广化县地。宋改化州,因龙化江为名。改置化县。1959年化县和吴川县合置化州县。1994年设市。  2000年,化州市辖3个街道、20个镇。总人口1007796人,各街道、镇人口: 河西街道 55959 东山街道 49333 下郭街道 34644 长岐镇 45176 同庆镇 49413 杨梅镇 56421 良光镇 49831 笪桥镇 30855 南盛镇 26102 丽岗镇 36787 新安镇 41499 官桥镇 32791 石湾镇 30305 林尘镇 43572 中垌镇 48665 合江镇 59730 那务镇 52296 播扬镇 32187 宝圩镇 15791 平定镇 66246 文楼镇 43905 江湖镇 19549 兰山镇 18023 鉴江开发区虚拟街道 40121 新时代农场虚拟镇 3904 新华农场虚拟镇 4567 和平农场虚拟镇 5469 红阳农场虚拟镇 4623 红峰农场虚拟镇 3985 建设农场虚拟镇 6047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化州市辖3个街道(东山、河西、下郭)、20个镇(丽岗、宝圩、南盛、同庆、长岐、杨梅、良光、笪桥、新安、官桥、兰山、中垌、平定、文楼、林尘、合江、江湖、那务、播扬、石湾)。    2003年12月,(1)撤销兰山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中垌镇。调整后,中垌镇共有2个居委会和30个村委会,总面积251.3平方千米,总人口97195人,中垌镇政府驻原中垌镇政府驻地;(2)撤销石湾镇,设立石湾街道办事处,作为化州市的派出机构;(3)撤销南盛镇,设立南盛街道办事处,作为化州市的派出机构。    截至日,化州市辖5个街道(东山、河西、下郭、石湾、南盛)、17个镇(丽岗、宝圩、同庆、长岐、杨梅、良光、笪桥、新安、官桥、中垌、平定、文楼、林尘、合江、江湖、那务、播扬)。地方相关化州的名胜 石龙胜迹 &位于州署前(今市府大楼前)。《太平寰宇记》说在“州南三里石龙岗上”,即指此(北宋以前州城在旧城岭,故石龙岗在州南三里)。石龙胜迹不知几许年代就已存在,南朝梁置石龙县、石龙郡取名由此。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辩州改称化州,亦取“龙能变化之义”,故名化州。古石龙岗上有石器出地面,形似龙首,有石潜江中,称龙尾。龙首有石窍通江底,气激则鸣,声似鹅鸣而更洪亮。有时喷沙,晶莹洁白。古人不明这种现象发生的科学道理,觉得怪异。有人说石龙是灵物.呜则吉祥。明景泰七年(1456年)石龙鸣三日,杨一清诞主于州署,后来成为正德、嘉靖两朝名臣,位至宰相。崇桢间州守赵仕锦在此开石龙井,复建亭立碑。有人说鸣则不祥,引来灾异,故用铁镬、石块堵塞石窍,建鼓楼以镇之。明末瓦砾泥土逐渐堆积。入清以后,井平穴废。但石龙则仍存在,被埋在地下,深约3米。 古八景 宝山积翠、立石中流、鉴水飞帆、骊珠波光、千秋夜月、龙岗盘石、凤井鸣泉、登高野色为古八景。八景有的因景物变迁。已非昔日景点;有的则因建设被毁,不复存在。 &化州石龙郡遗址今何在?在化州城东面的旧城岭上,有一道断断续续的&回字&形旧城基和一道亘于城前的黑混城,这里就是梁置的石龙郡县故址,也是隋大业前罗州治所在地.1980年,国家博物馆人员到这里考古调查,证实了石龙故址在县东三里的旧城岭上.据《化州县志》记载:石龙古城&在县东三里大芬坡&.其实,大芬坡是城前一大坡平岗的土名.旧城岭也是一块平岗,高约12米,西面紧靠鉴江,罗江的汇合处.石龙古城,坐北向南,其板筑夯土,城基大都犹存.经实测,石龙古城,东起滨江佬村,西至桄榔山,南过黑泥城,水靠大德岭.今丝绸厂的前门外,便是当日古城的高门楼.古城东西宽330米,南北大300米,周长1260米,总面积11.4万平方米,公元570年,陈朝调冯宝任石龙太守,册封冼夫人为石龙夫人,其地点就在这里.冼夫人和冯宝一家人在这里生活的时间很长,当时的石龙古城,景色秀丽,市井繁华,弦歌闻于百里外.&今天,石公岭古码头,榕树湾古流口和古道,跑马场,停马场遗迹还依稀可见.宋绍兴三年(1133)郡守李丹于河西筑城(即今之化州城)比之罗州古城大约要晚500至600年.当年城址从河东迁于河西,&飞梁就树&的传说一直流传下来.丽山 &又名尖岗岭,古称为“化州之镇山。”秀丽直立,高215米,位于城区北15公里处。登高远望,西北群山连绵,像大海碧波起伏;东南平原无垠,村落与田畴交错。丽山有一奇,每当天寒霜冻,此山左右无霜,农作物不枯萎。丽山石景蔚为大观。石室:位于山顶之东南侧,深12米,宽15米,可容数十人席坐,为游客憩息之所;石井;又名“一杓泉”,位于山顶西面,井探45厘米,长50厘米,宽33厘米,井壁及井底均为花岗岩石,此井终年不枯,水清如镜;石洞:位于南侧山坳,洞深不可测,当地群众称为“仙人洞”;石溪,在仙人洞下,长20米,只闻水声,不见流水,称为“石底流泉”。此外,还有石台、石塔、石林、石床、石碟、石砚等,酷似物状,都是好景观。中火嶂 &位于广东省化州城西10公里的石湾区境内,连绵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48米,山石壮观,景色幽野,风光殊绝,如天上人间,被誉为粤西形胜,南国名山。 ■ 景观 中火嶂巍峨险峻,登山张望,东方白练飞舞,南面水天一色,西侧烟波万顷,北地群山起伏。这幅天然画卷,以其非凡的魅力和动人的神韵,震撼着游人的心灵。怒放的桃金娘是中火嶂的一大奇观。深春之时,登山而望,满山的桃金娘树郁郁葱葱,枝上鲜花姹紫嫣红,重重叠叠,置身其中,于万花簇拥间恍如进入桃源仙境。由于毗邻南海,山高林密,山间常见云海,云海形成之际,狂云怒飞,铺天盖地,满目青山瞬间为云雾吞没。 中火嶂的水色亦美。仙人潭风光旖旎,景色优美,两岸青山连绵,田园泛绿,村舍井然,秋高气爽时潭水清澈,云影徘徊,一派乡野风情。龙潭西侧,有古榕三株,江中绿水悠悠,波光返照,树下江风徐来,于此小憩,乐趣无穷。 ■ 人文 中火嶂在我国历史、军事、文化上有着显赫的地位。南朝宋代,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巾帼英雄的冼英曾在这里行兵布阵,对抗分裂势力,有力的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宋代文人苏辙、范祖禹,明末才子陈鉴、民国李宗仁等都曾经登临此地,留下壮丽诗篇。琉璃泉 &在化州市新安镇,有一口古老的水井,名叫“琉璃泉”。古往今来,泉水流不断,观泉的游客也不断。据《化州县志》记载:琉璃泉坐落栈道旁,是路边过关的旅客饮马憩息的好地方。明崇祯年间,乡民壁土建庵于此,取名“琉璃庵”,文人墨客常会聚这里赋诗品茗。一郡城清宫遭难出逃到此,化法名善果,隐于庵中,削发当了和尚,收小和尚五名作伴。他率众在崖下挖凿了“琉璃井”,摘叶作茗侍待行人。古人曾为此泉写下了“茗饮一盏赛新罗”的诗句。自此,“来试名泉一勺甘”者蜂至。 琉璃泉水清如琉璃,它久旱不渴,比常水重5%,且久存不腐,即使没有煮过,饮食也甘。用琉璃泉水泡本地出产的榕树茶,茶色黄亮,香气清幽,滋味醇厚,如饴似酒。附近一山村,老百姓常饮此泉,长寿者甚多。 宝山公园 &位于今化州城区中心的宝山上,古为八景之一的“宝山积翠”。1964年辟为烈士陵园,1984年改建为宝山公园。面积约25000平方米。公园正门在东面的陵园路口,有石阶登山顶。山顶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山四周有景仰、橘香、积翠。龙吟等亭;环山路两条,旁设石台、石凳,供游人憩息。广植花草树木,浓荫夹道。登山可览城区全景,是城区游览的好去处。 清风楼 &位于市府大院后背最高点的古城墙上。始建于唐代,数易楼址及楼名。唐名观风台,宋名清风楼,元名观风楼,明复称清风楼,清同治年间重建,改名魁星楼,后通称清风楼。1992年重建,一座两层,高1l米。登楼眺望,古时能饱览“枫林树色依天外,茅屋鸡声隔水东”的荒郊景色,而今则是“三江六岸桥相接,车似流水人如龙”的繁华景象了。 化州孔庙 &又叫文庙,位于化州市的宝山南侧,面向南兰,宏伟壮丽,是当代有名的古建筑。 孔庙原为化州古镇的文教中心,它包括崇圣祠、明伦堂、乡贤祠、名宦祠、和石龙书院等建筑群体。这些建筑群体分布于宝山之南,重楼叠阁,十分壮丽。它与海南的文昌孔庙齐名。 化州孔庙历经宋、元、明、清数朝,宋代嘉定二年(1209年),州守范良辅迁旧学府于州治南阙,这为孔庙的雏体。元、明二朝迁移重修,到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复迁旧址,嘉庆五年秋至次年,最后确定孔庙规模和布局。现今有於市府市委和文化部门的重视,经多年的努力现已重建,雄伟壮观的化州古城[孔夫子]庙现已重新坐落回原来的位置全部复元到原来的风藐。 &化州鼓楼 &坐落于市公安局之前面: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1986年重建后楼门加大.楼体升高,但仍保持原来红墙绿瓦、重檐翘角的古建筑风貌。 南安冼太庙 &位于长岐镇南安圩,占地面积234平方米高5.6米。明弘治元年(1488年)始建,重修于清末。博金畴山岗遣址 位于东山区博金村南。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锛,石网坠和石环,陶片有素面夹砂红陶、黑陶和印纹硬陶等.为新石器时代古人生活遗址。 江口岭遗址 位于那务镇京堂小学北面,出土器物有提梁壶,两耳、四耳罐等陶器,铁剑,石臼、石棒及夹砂陶、印纹硬陶碎片等。为秦汉时代人类生活遗址。 独木舟工场遗址 位于长岐镇石宁村西侧鉴江河边。先后出土一批东汉至魏晋间制造的独木舟及半成品、原材料等。此处为古独木舟工场。罗州城(亦石龙郡城)遗址 &位于化州镇东北隅的旧城岭。罗州城始建于南朝梁(503~557年),为土筑,南宋以后毁。解放初城址尚清晰,墙基凸出地面一至数尺不等。城为方形,面积10万平方米。石龙古城,坐北向南,其板筑夯土,城基大都犹存.经实测,石龙古城,东起滨江佬村,西至桄榔山,南过黑泥城,水靠大德岭.今丝绸厂的前门外,便是当日古城的高门楼.古城东西宽330米,南北大300米,周长1260米,总面积11.4万平方米,公元570年,陈朝调冯宝任石龙太守,册封冼夫人为石龙夫人,其地点就在这里.冼夫人和冯宝一家人在这里生活的时间很长,当时的石龙古城,景色秀丽,市井繁华,弦歌闻于百里外.&今天,石公岭古码头,榕树湾古流口和古道,跑马场,停马场遗迹还依稀可见.宋绍兴三年(1133)郡守李丹于河西筑城(即今之化州城)比之罗州古城大约要晚500至600年.当年城址从河东迁于河西,&飞梁就树&的传说一直流传下来.梁、陈两朝为罗州及石龙郡、高兴郡的治所。陈封冯仆为石龙太守,册封冼英为石龙郡太夫人,即驻此。 冼太夫人庙遗址 &在州署(今市委、市府)前面右侧。始建于宋代,一座两进。1953年建县委办公楼时拆毁。 范公墓址 位于城西二里石牛岭南麓(今人民医院留医部后背)。北宋名臣、著名史学家范祖禹,元符元年(1098年)被贬至化州,未几卒,葬于此。墓前建有玉光亭一座。1958年因建体育场被毁,至今尚未修复。 化州的名人李进 字子贤,(东汉顺帝、桓帝、灵帝时人),出身农家,东汉高兴郡(今化州)人。李进少时聪颖,勤奋好学,博览经史。初为郡功曹,累迁骑都尉。顺帝水和二年(137年)任武陵太守,在任九年,政绩显著。朝廷奖励“秩二干石,赐钱二十万。”灵帝中平年间任交趾刺史部(辖地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中部)刺史,向朝廷奏请交趾刺史部应依中州规例贡士,交趾部的茂才应与中州茂才一样授官给禄。朝廷从其请,从此交趾人材才得与中州同选。李进此举不但对交趾士人的进取有鼓励促进作用,对岭南的文化发展、人材进入朝妊巾翘下重尊作用。 冯融 汉族人,北燕王冯弘的后裔,南朝梁罗州(今化州)刺史。他具有远见卓识,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娶高凉俚族大首领冼氏女冼英为妻。冯冼联婚,是汉族高级地方行政长官与俚族大旨领的政治联合。从此顺利推行中央政令和先进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融合。冯融是6世纪岭南安定团结、社会发展政治局面的开拓者。 冼夫人 名英(约522~602年),梁、陈、隋时人,生于高凉俚族大首领家庭。夫人幼贤明,多谋略,能行军用兵,信义著于溪洞。梁大同初,罗州(今化州)刺史冯融闻其贤能,为其子高凉(今阳西县一带)太守冯宝聘以为妻.夫人从汉礼,归为冯家妇。 冯氏为北燕国王冯弘的后裔。北燕为北魏所灭,冯弘之子冯业率300人从海上投奔南朝宋。初居新会,宋封业为怀化侯罗州刺史。业子冯代、孙冯融继为罗州刺史。因此,冯氏落籍罗州石龙郡。冼英归为冯家妇,遂为罗州石龙郡人。 冼夫人一生致力于民族团结、融合和国家统一,推行封建政治和汉族先进文化,使岭南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发展。她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越族的著名领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巾帼英雄。她的一生活动岭南大地,但活动的主要地区,除出生地之外,一是在高凉郡,辅佐其夫冯宝为政,为时约20年;一是在阳春郡,扶持儿子冯仆当太守,为时11年;一是在罗州石龙郡,这是她从事重大活动最多活动时间最长的地区。陈太建二年(570年),夫人平欧阳纥之乱有功,其子冯仆被封为信都侯,迁任石龙太守,夫人被册封为中郎将、石龙郡太夫人。夫人与冯仆回驻冯家世居的罗州石龙郡,为时约30年。在这30年间,夫人在此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活动:陈、隋两朝与儿子冯仆(石龙太守)、孙子冯暄(罗州刺史)治理罗州石龙郡;陈末岭 南局势动荡,她团结各族人民,安定岭南;陈亡后,她顾全统 —大局,排除阻力,遣孙冯魂迎隋军进入广州,使隋朝顺利实 现国家统一;开皇十年(590年),协助平定王仲宣之乱,并陪 伴隋朝专使出巡20余州,安抚各族人民,使岭南再定;开皇间, 番州(广州),总管赵讷贪赃虐民,俚僚多亡叛,夫人向朝廷揭发其罪状,赵讷被处死后,夫人奉诏旨历十余州招抚亡叛,使 俚僚归顺;夫人晚年,每当岁时大会,把朝廷赐物陈列于庭,教育子孙要忠于朝廷,维护国家统一。夫人这一系列重要活动,都是在回驻石龙之后进行的。 冼太夫人的一生与罗州石龙郡有密切的关系:罗州石龙郡是夫人婚后的家乡,是夫人受封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的任所和驻地,是夫人长时期从事政治、军事、民族活动的中心地区。古代化州署内建立冼太夫人庙,官府拨定专款每年定期隆重祭拜,以纪念这一家乡英雄儿女、地方长官、巾帼英雄。州地冼庙处处,干百年来香火不绝,人们崇敬她、纪念她。 杨一清 (年),字应宁,号邃庵,化州城人(祖籍云南安宁)。晚年居丹徒。 明景泰年间,一清父杨景任化州同知。景泰五年,(1454年)一清诞生于州署。杨景致仕后居州城。一清幼聪颖,7岁能文,以奇童蜚声四乡。11岁随父迁居巴陵,14岁乡试中解元,18岁中进士。 一清历侍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官至兵部、户部、吏部尚书,武英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左柱国,太子太 傅,太子太师,两次入阁预机务,后为首辅,官居一品,位极人臣。 杨一清为明朝名臣,多有建树。弘治间督理陕西马政,力矫积弊。禁止不法商人垄断茶马交易,改由官方专管茶马贸易,确保军需民用.称为善政。他巡抚陕西,选卒练兵,加强边防。在陕8年.实地考察山川形势,悉心研究边防。向朝廷奏陈边防方略,建议在延绥、宁夏、甘肃三镇设一指挥机构,总制三镇军务,沿边筑城墙、墩台,设卫所,募守军。朝廷采其议。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命一清总制三镇军务,建设边防。正德五年,安化王真反叛,一清总制军务,很快平定叛乱。在平乱中,一清劝宦官、监军张永剪除大权奸刘瑾,张永从一清计,乘献俘奏功之机,向武宗揭发刘瑾不法罪行。刘瑾因此被诛,朝野额手称庆。正德六年一清任吏部尚书,凡为刘瑾构陷者,均予以平反复职。“朝有所知,夕即登荐。”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起用一清为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故相行边,自一清始”。一清曾三次总制军务,主管三边防务,边境安定。世宗比之唐朝大将郭子仪。 嘉靖八年,因与内阁重臣张璁政见分歧,受攻讦排挤,被 命致仕。翌年受诬陷,削职,一清病卒。《明史》称杨一清“博学善权变,尤晓畅边事,羽书旁午,一夕占十疏,悉中机宜。”“其才一时无两,或比之姚崇云。” 一清死后数年,世宗追复其官,赠太保,谥文襄。国人纪其功德,将他在镇江南山寺旁欣赏过,并撰文赞颂过的13棵古松,称为太傅松。化州人尊他为文襄公、景邃公,并于州署建景邃台,以志景仰。 陈王圭 (年),明,化州乐岭村人。王圭22岁中进士,初任欧宁、元城、德化知县,后升刑部主事。时严嵩当权,结党营私,陈王圭曾作诗抨击,被贬青州(在今山东首)司理。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倒台,陈王圭复起,调三江西右布政。嘉靖四十五年迁任浙江左布政。在任勤政爱民,力轿时弊,惩治贪官,简化税制,奖励耕织,经几年治理,浙工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文化发展。隆庆元年(1567年)申请归呈:后朝廷几次召之出仕,王圭均以年老为由谢绝。隆庆五年嘱逝:朝廷表彰其门第,赞其为“藩臬清风”、“两江名宦”。 陈鉴 字子明(年),明末清初化州乐岭村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乡试中经魁,翌年赴京会试,被以触讳犯科,取消考试资格。陈鉴“博极群书”,“下笔数千言立就”,“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被誉为“岭南才子”。他富于人民性,同情困苦农民,憎恨贪官污吏,性情豁达,以诗文结交天下名士。 陈鉴以同情家乡灾民困苦,修府志中坚持正义,触怒州、府官员,明末两次入狱。清顺治二年(1645年)在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因同情、支持反清义军首领陈子龙,被捕入狱八年。因不容于家乡的州、府官员,离乡外出遨游全国各地,以其道德才华先后被荐举为江夏县(今武昌县)教谕、南京兵部司务、松江府华亭县知县,所在有政声。后来的《江夏县志》、《松江府志》都把陈鉴列为名宦之一。 陈鉴流落于南京、苏州、松江一带40多年,以诗文与江南诸名士交游。江南名士毛西河(毛奇龄)、尤展成、徐而庵等称他为“岭南才子陈子明先生”。在江南士林中享此盛誉,粤人少有。 陈鉴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深恶痛绝,常入木三分地揭露、戏谑、嘲讽、鞭挞这些人的丑行,弄得他们狼狈不堪。至今民间还流传很多这类传奇故事。t984年春,中国科学院在湖北召开的“全国机智人物讨论会”,陈鉴被列为“阿凡提式机智人物”。 王怀勋 (年),林尘镇龙墩村人,革命烈士。王怀勋小学毕业后,考入化县县立第一中学就读。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秋考上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在学校积极参加中共领导的学生运动, 为该校“请假待命”斗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冬党组织派他赴香港从事学生运动,是香港颇有影响的学生领袖之一。1947年初,他奉命到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司令部任参谋。后任新四团二营教导员,带领该营200多人 转战化北山区。当路经乐贤山时,遭到国民党军队1000多人包围袭击,因受伤不幸被俘。在狱中,国民党当局施用种种酷刑不能使他屈服。后来,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亲自审问他,并许以保荐他任团长职务引诱他自新,但他说:“前几天你们用死来威胁我,现在你又用封官许愿来引诱我,你要我自新? 这简直是白日做梦要自新的是你,不是我。共产党给你立功赎罪的机会。”国民党书记长被气得嚎叫:“你要明白,你的生命在我的手掌心!”王怀勋鄙视地笑了笑说:“既然落入魔手,我就没打算活着出去!”国民党当局见不能从王怀勋身上获得什么,便于日(农历正月十二日)晨,于东岸石公岭把他杀害,牺牲时年仅26岁。 王怀勋在狱中写有几首诗,其中有仿陆放翁诗一首:“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大军南定粤桂日,坟头洒酒告知侬。”表现出他顽强不屈的斗志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不移的信念王怀勋牺牲后,香港各大报纷纷报道,表示沉痛悼念。著名民主人士柳亚子、沈钧儒参加了各界人士的追悼会,杨伯凯先生主持追悼会,给予王怀勋很高的评价。 梁英瑞 (年),合江镇秦村人。全国著名战斗英雄.革命烈士梁英瑞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新中国成立后,他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常说:“没有树,哪有果;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党,就没有我。” 1973年,他满怀激情,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教育下,他牢记人民军队的宗旨,经常为人民群众和连队做好事。入伍第一年便加入了共青团,197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70年代后期,越南当局在中越边境不断制造事端,挑起冲突.梁英瑞对此无比愤慨。1979年初,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后,他立即向党支部交了请战书。在战斗中,梁英瑞总是冲锋在前,哪里任务艰巨,就要求到哪里去。在攻打那行地区六、七号高地时,他连续三次执行爆破任务,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日,在攻打敌人的主阵地“五四三”高地时,突遭敌暗堡猛烈扫射,全连被压制于阵前开阔地。危急时刻,梁英瑞挺身而出说:“我是共产党员、老战士,我上去!”他抱起炸药包,冒着弹雨,爬上陡坡,冲向敌堡。突然他大腿中弹跌倒,二爆破手欲继上,梁英瑞摆手示意不用上。他忍着剧痛,爬至暗堡,把炸药包塞进射孔。当正要拉导火索时,炸药包被敌人推了出来,敌人机枪又开始猛烈扫射。这时,梁英瑞一手抱起炸药包,一手拉燃导火索,把冒烟的炸药包再次塞进射孔,并用尽全身力量顶住炸药包不让推出。随着一声巨响,敌暗堡被炸掉了,梁英瑞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战斗结束后,中央军委给梁英瑞记了一等功,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号召全军将士向梁英瑞烈士学习。 彭中英 (年),化州横岭村人,本市革命的先驱者。 清宣统元年(1909年),彭中英在化州高等小学堂参加同盟会员黄伯群组织的拜兰团,从事反清的革命活动。辛亥武昌起义后,彭中英与彭瑞海等组织发动化州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成立化县临时政府,结束了清皇朝在化州的统治. 1914年响应孙中山的讨袁号召,彭中英与陈信材等在化州、廉江等地组织武装队伍,举起讨伐袁世凯的大旗,进攻龙 济光控制的高州城,但遭失败1918年9月到1921年7月,彭中英就读于广东政法学堂, 在“五•四”运动中接受新思想。 1921年8月赴德国留学,翌年转法国巴黎勤工俭学,192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周恩来、陈延年为首的中共旅欧支部的直接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五卅”惨案消息传到巴黎,彭参加党组织领导的游行示威,抗议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因此,被法国警方宣布驱逐出境。时朱德挑选彭等30多人去苏联学习军事、政治,当即赶赴苏联。 1926年国内北伐开始,彭中英奉调回国,任广东省农民军自卫总部主任。1927年发生广州“四,一五”反革命事变,彭 随中共广东区委机关转移到香港,后被派到广州湾&今湛江 市)任南路特派员和南路农民自卫军总指挥。南路特委成立后任特委书记。在此期间,发展党组织和农民自卫军,组织农民 暴动。1928年南路特委机关遭破坏,彭中荚从此和党失去了联系。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彭中英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找周 恩来,要求去延安参加抗日工作,周恩来让他回当地参加抗日。 后经党组织介绍回南路,在爱国将领广东七区专员张炎那里,带 领乡村工作队、学生队在南路各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抗日战争结束后,彭中英到香港找寻党组织,被安排参加 中国民主同盟,到澳门组建民盟分部,任主任,在澳门、中山 等地配合五桂山游击队开展地下革命活动。1949年5月,为争 取驻湛江的国民党62军军长张光琼率部起义,彭奉命回粤桂边区纵队督导处任督导员。是年底回化县任支前司令部司令。1950 年秋至1958年底,先后任高雷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湛江地区副 专员、湛江市副市长。1959年奉调到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任参 事。1964年病逝于广州。 李一鸣 (年),长岐镇犀湾村人。少年时代在县立第一中学读书时,便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7月入伍,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3年日本侵略军侵占雷州半岛后,积极参加中共领导的化、吴、梅、茂地区抗日武装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1945年1月,率部在化南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先后担任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二支队的正,副大队长,独立大队长,第四团连长兼指导员,中共化吴县工委委员兼化、吴、茂边区区委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奉命参加东江纵队,北撤山东解放区学习,先后担任华东军区司令部参谋,两广纵队教导总队干部队指导员、炮兵队队长、炮兵营营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南军区两广纵队炮兵团副参谋长,珠江军分区独立炮兵营营长,华南军区炮兵三十四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炮兵学院科研处处长,总参谋部情报部参谋,军政大学教研室副主任,军事学院研究部正师级研究员。在军事学院工作期间,曾参加《辞海》(1979年版)修订工作。李一鸣15岁便参加革命,在半个世纪的戎马生涯中,南征北战,先后参加南路抗日游击战争,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广东大铲岛战役。并于1952年、1954年参加抗美援朝和援越抗法战争,圆满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先后荣立战斗四等功、集体三等功各一次。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5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李一鸣一生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严于律已,一尘不染。40年代初,国民党烧毁了他家里房屋,没收了田地,母亲带领三个弟弟到处流浪。1949年10月化州解放后,母亲才带着三个弟弟回到犀湾村,居住于一间破庙里。县政府准备拨款给他母亲盖几间平房居住,李一鸣知道后,即写信给县领导婉言谢绝。1951年李一鸣结婚时,只有一张旧军被、旧床单和粗布枕头。李一鸣还十分关心家乡建设。198 年12月他离职休养后,毅然抱病离开北京返化州,为化州连年亏损的玻璃制品厂(今化州建材玻璃厂)充当顾问。向县委、县政府及厂领导表明只当义务顾问,不拿钱,不安排亲友进厂。他不顾身体有病,走南闯北,帮助该厂逐一解决资金、技术设备及产品销路等难题,终于使该厂生产出我国大陆最早最好的玻璃马赛克,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实现了扭亏增盈,成为省、市先进企业1989年10月, 李一鸣病逝于湛江。国防大学和校长张震、政委李德生以及有关省、市、县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献了花圈。国防大学在悼词中称他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 彭泽英 &敞开化州斗戸 &笑迎天下客商是当年彭泽英市委书记在职时的口号。 邓小平开放改革的东风於一九九三年五月已正式吹到化州古城,化州经济正式振翅腾飞,在这时候正好化州出现了一个值得传奇的人物彭泽英,出生於化州官桥镇.现在大家都叫它做化州开发改革中的[开荒牛]为化州的后一代辅好了一条通往经济繁华的道路.它任化州市委书记期间,确立了化州开放改革的方向目标,通信,电力,交通道路,市内外改造,桥梁修建,此外,城改,文化教育,科枝,体育,卫生,三资企业城和商业城区的规划,都作出了可行性的明确目标,新建了北京大桥,修通了广西湛江通往茂名直达广州的48米北京主要公路 ,还在两江多修了四条大桥,改造了东堤路和西堤路,建立了市府新大楼并有广阔的大广场,使化州焕然一新,彭泽英在化州112万人口心目中也是有特殊贡献的新传奇人物。 &化州的特产化州古时荒凉的地方,瘴气多,民众多患痰饮。相传有罗辩者,怜悯民众苦困,种橘于“石龙”城内,所产橘红,消痰化饮有神效。明、清间,州人在州城建“华严庵”纪念罗辩,庵门楹联云:“韵事忆当年,橘树千株经手植;仙踪留此地,茅庵一所寄身栖”。明万历年间(约于1600)编纂的《高州府志》“药物”目中已有化州橘红的记载。清乾隆、道光版《化州志》对化州橘红的记述,除有传说、药效、价值、辨伪、土壤、气候、种护、采集、加工、上贡、产地及标图外,还有大量歌颂化州橘红的诗文。清代中叶,全县种植橘红300多亩(约1万多棵)。清末民初,因战火频仍,加之当局只顾索取,不问生产,橘红受损更大,至1949年,全县仅存30多亩(约2000余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于50年代拨出专款,以复苏旧橘园,开辟新产区。1962年成立县橘红生产办公室,并委托药材公司主管橘经生产、加工和收购销售,橘红面积逐年扩大,70年代初,全县橘红发展至3000多亩,1985年增至8500亩(约17万棵)。县人民政府又组织了中药学行家对化州橘红进行系列的研究。为挖掘地方生产优势,1987年赖家园橘红制品厂扩建为中药厂,职工由原20多人增至100多人,生产橘红系统药品,进一步发挥橘红在医药上的作用。1988年该厂批量生产橘红系列药品。榕树茶 &又名琉璃茶,因产于古官道榕树圩附近而得名。有说榕树茶条细嫩,叶色绿翠,形态酷似古榕,故名。又榕树茶产地琉璃茶(明崇祯年间州守赵仕锦建),庵旁有口井名琉璃井,井水清澈见甘甜,用琉璃井水泡榕树茶,其味特别清香甘醇,故又名琉璃茶。榕树茶入口甘润,饮之不仅生津止渴、且能驱风化痰,消滞开胃。此茶始种于明末,至今有300多年历史,相传明末,清初有一清官司因避权奸追缉,出逃到此,削发为僧,化名善果,隐居于琉璃庵内,他于庵旁建起小茶亭,用琉璃井水泡琉璃茶,款待过往人。由于琉璃茶清香甘冽,加上善果知书能文,因而四方官绅名士以到琉璃庵饮茶赋诗为时尚,题留不少佳作。如高廉观察使叶申万吟有“茗饮一盏赛新罗”之佳句。名士谢桂垣茶罢乘兴作诗云:“峰回路转得茶庵,来试名泉一勺甘;绝似惠山风味好,岭南真不减江南。”名人饮名茶,相得益彰,榕树茶由蜚声。南盛沙姜 &沙姜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性耐旱耐瘠怕浸。南盛耕地多属黑泥田,含碳质多,松软疏水,宜于沙姜生长。南盛沙姜呈褐色,略带光泽,经晒不瘪,皮薄肉厚,质脆肉嫩,味辛辣带甜,含姜辣素高,具有化痰行气,消食开胃,健脾消水去湿和防疫等功效。据父老传说,清光绪年间,化州及邻县瘟流行,南盛一带村民食沙姜以防,得免疫病,四境赖以安宁。此外,南盛水姜与本地名肴“白切鸡”伴食,香而不腻,饶有风味。酒楼饭庄及居民家庭估白切鸡均以沙姜作主要佐料,相沿成习。又本地厨师调味用的香料粉,多以南盛沙姜作配料,菜肴特别美味可口。南盛种沙姜有200多年历史,始种地蒲山,当时仅数十亩。以后,沙姜的应用日广。不仅可作调味品,还可作药汉病,种植面积遂不断扩大,清末发展到500多亩。民国期间。南盛沙姜的种植面积由蒲山扩展到谢村、山尾和乐塘一带,年种姜千余亩。每逢沙姜(干姜片)上市季节,南盛圩不少商号一秤收购,运往广西、云南和华中、华北等地销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沙姜生产,总结交流种姜经验,推广沙姜良种。同时,商业部门设点收购,促进了沙姜的发展,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全公社年种植沙姜3000亩左右,亩产高达2吨。以后,随着南盛引鉴水利工程的兴修和配套完善,夏季积水田多,不利沙姜的生产,再加上当时出现“重粮轻钱”的倾向,以致沙姜种植面积下降。1988年全区(镇)种姜在200亩左右,总产300多吨。笪桥黄瓜 &笪桥农民种植黄瓜历史悠久,量制成瓜干,则是百多年前的事,笪桥黄瓜,以产地得名,始种地是中村、留村,以后陆续发展至附近的山埇、下垌、英笔、禾仓角、尘塘、良埇、低坡、西埇和瑶埇等地。新中国成立后,笪桥黄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除旧产区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外,相邻的良光区(镇)豺岭、龙秀、落底、斋塘坡和出拔等地也有种植。50年代至70年代,笪桥每年种植黄瓜100多亩,制成瓜干15吨左右。笪桥黄瓜有甜瓜、黄瓜、米瓜和蛇瓜4个品种。这些瓜经过细致加工腌制成的瓜干,色泽金黄,淡甜,鲜脆可口,久贮不坏。黄瓜干与瘦肉加上冬茹、蚝豉,剁成肉饼,美味可口,饶有风味;将陈年瓜干合老米熬成稀饭,可治慢性腹泻及痢疾;以酸醋、生姜作佐料,把瓜干同猪蹄或生鸡一起熬汤,是产妇的精良食品,既消食开胃,又去淤生新。因此,人们往往把笪桥黄瓜当作送礼佳品,赠送亲朋挚友。故此,笪桥黄瓜干远销广州、深圳、珠海、海口、三亚、湛江、南宁、北海和香港、澳门等大中志市,且销售量日益增大,经久不衰。尖岗粘米 &尖岗粘米是晚造品种,因产于丽岗镇尖岗岭(又名丽山)周围的尖岗、赤坎、丽岗、丽册和低坑等一带而得名。相传尖岗粘米始于清初。清末,民国期间种植在2000亩左右,亩产0.14吨。尖岗粘稻产地山清水秀,耕地属沙泥田,过去当地农民惯用骨(猪、牛骨)粉培育身苗,因此所产的粘稻,米粒细长,米质透明,无白肚,煮熟时无粘合,耐煮,味道清香,爽口滑喉,为富豪之家所喜。民国期间,尖岗粘米多销往广州、广州湾(今湛江市)、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等地。中垌猪 &中垌猪以产于中垌而得名,它是省内良种猪之一,是本县农家养猪的主要品种。相传中垌猪始养于明末。中垌猪具有早熟、肚兜大、粗食、快长、易肥、皮薄、肉嫩、矮脚易圈和母猪产仔多等特点。据1985年编印的《化州县农业生产规划报告集》记述:中垌猪在通常的馒头和管理下,猪苗65天脱奶,重为10公斤。肉猪增重高峰期为7~9月龄,育肥至11~12月龄,体重可达100~120公斤。中垌母猪平均每胎产10.8头,与高州黄塘猪、徐闻细骨猪、海南文昌猪、粤北梅花猪、普宁流沙猪种比较,24月龄母猪产仔数多1~2头,仔猪平均日增重0.1~0.2公斤。中垌圩猪行是中垌猪苗的集散地,每逢圩期,四乡养猪户前往购买猪苗者络绎不绝。中垌猪全市多数地方也有养殖。此外,相邻的高州、茂南、廉江以及广西的陆川等县(区)亦有饲养。1988年县畜牧局下属猪场,以中垌种猪与外地黑白良种猪杂交,繁殖新一代品种,供各地农民饲养。平定沙司鸡 &平定沙司鸡又名屋角鸡,以清初梁家沙司巡检衙迁建于平定屋角面得名。此鸡是本地的名优鸡种,在粤桂边境素享盛名。清初,梁家沙司巡检衙所管辖的地方,山高森密,河溪交错,虫蚁鱼虾多,野鸡特别多。野鸡经过人工饲养,逐渐驯化为家鸡,取名为沙司鸡。沙司鸡始养于平定,后陆续发展到兰山、文楼等地。此鸡具有“五黄”(毛、皮、肉、脚、嘴均黄)健脾胃,强筋骨和活血络。据传说,道光年间,巡检司段玉成重修衙城,落成时举行“百鸡宴”,四方食客云集。宴罢,有位雅士留下“百珍皆作贱,贪箸沙司鸡”的名句。从此,平定沙司鸡便名噪两广。改革开放后,1988年平定镇有些养鸡专业户和县水产畜牧局属下的南盛畜牧场对平定沙司鸡不断进行提纯推优工作,进一步提高沙司鸡的质量,沙司鸡随着人民生活的需要也远销省内外市场。化州的戏剧木偶戏 &南宋以后,由中州迁至福建的移民有不少迁来化州,木偶戏(俗称鬼仔戏)便同中州文化一道传入,历元、明、清三朝,日趋发展繁荣。至清末民初,木偶班发展为不同类型。就其舞傀形式分,有提线木偶,有仗头木偶,仗头木偶又有小傀、大傀之别;就其规模大小分,有单台戏(1人)、中班(3~6人)、大班(10多人);就其唱腔分,有唱鬼仔戏者,有唱粤曲者。另外一种“阴阳班”,白天(下午开始)舞傀儡唱粤曲,夜晚由化装演员演唱,与一般粤剧无异。境内各种类型之木偶班,以唱鬼仔戏者为主体,化北多为单台戏,化南多为中班、大班。由于鬼仔戏用本地话演唱,声韵修扬,妇孺皆懂,为群众喜闻乐观,历久不衰。每当民间节日、农闲或其他庆典,群众多请木偶班演唱助兴,台期一般三五天,也有连演上个月者。因而化州素有“森偶之乡”之称。粤剧 &(俗称“大戏”)为化州传统的剧种,历来城、乡人民所喜爱。清代中叶开始传入本市。清末和民国,市区及南安、杨梅、南盛等大圩镇都组建有业余或职业粤剧班,每于民间节日、庆典活动或农闲进演出。除本地粤剧班上演外,城、乡还不时集资聘请省、港的专业粤剧名班到来演出。当省港粤剧名班上演时,往往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赶来观看。其时演粤剧名班在广场搭戏楼公演,分日戏和夜戏,日戏约从下午2时演至晚上8时,夜戏人晚上8时演至第二天黎明。除官绅、富户在戏楼前广场两旁搭“子楼”坐着看戏外,众多观众均是站着观看。演出多为传统的剧目。如《六月飞霜》(窦娥冤)、《白蛇传》、《陈世美不认妻》等。话剧 &本市话剧兴起于民国8年(1919)“五四”运动之后。其时,县城学校多有师生演出话剧,民众称之为“文明戏”。民国27年,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本市话剧日趋兴盛。其时学校师生纷纷组织话剧团或宣传队排练演出话剧。每当各圩镇的圩期,不时有学生街头演出队及广东省第十一游击队区属下的乡村工作团,演出以哥哥歌颂抗日将士英勇杀敌、揭露控诉日本侵略军暴行为内容的短剧、活报剧,其中较为活跃的剧团有街头演出队,职业中学话剧团、县立第一中学话剧团、县立第二中学演出队、醒民剧团、驻军高钦师管区第四补充团剧团等,上演话剧剧目有《松花江上》、《台儿庄》、《游击队母亲》《八百壮士》、《夜之歌》、《放下你的鞭子》、《牛头岭》、《抗日保家》等。学生街头演出队、职中话剧团巡演期间,兼募捐大衣、粮食、散发宣传资料,慰劳抗战将士。民国30年5月,七区专员张炎发起在县立第一中学运动场子举行了为期7天的“抗日救国宣传周”,白天举行体育运动比赛,晚上组织演出《黄河大合唱》、《打回老家去》、《雷雨》、《放下你的鞭子》等节目,对鼓舞民众抗日起到积极作用.化州的语言   化州话是全国七大方言区中粤语的次方言,化州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使用人口约140万。化州话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对化州人来说,化州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
金钱-44615社区币
威望-54748点
发布于: 12:47
好详细个介绍,顶下。
别拿你的幸福挑战我的脾气!
金钱5959社区币
贡献值11点
发布于: 12:51
N年前已经了解过
做人冇梦想,同条咸鱼一样样.
金钱22802社区币
威望4033点
贡献值37点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2:51
现在知好多了
[img].cn/jokeimg/076387.jpg[/img]
金钱400社区币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3:02
[url=][backcolor=#ffcc00][size=5][b]河西影院——化州的第一视频网站 欢迎你!![/b][/size][/backcolor][/url]
金钱24979社区币
威望4902点
贡献值180点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3:24
我对化州一点都唔了解。
金钱469049社区币
威望42839点
贡献值1771点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4:05
不了解的人看了这贴相信一定能够了解!
开开心心地度过属于自己的每一天
让关心你、爱你的人也同开心快乐
金钱54898社区币
威望6179点
贡献值87点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4:12
化州就是被“全国水果百强县(市)、”搞死的。
当风儿吹过,只留下轻轻的伤痕,但拂过心里的感觉永远不会忘。。。
金钱7161社区币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4:38
好详细~~~顶下
听其言,观其行!想想你在谁心里面更重要些,谁更愿意珍惜你,谁更爱你,这才是真正的爱~MYLOVE,把爱留给自己
金钱48395社区币
威望11100点
贡献值1487点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4:42
以前年少无知,,不了解,,反而在广州生活一转眼五年多了,,感觉更了解此地,,可未能让我喜欢上这片土地,哈因为我喜欢化州,对家乡念念不忘
用最灿烂的笑容,给我最大最大的安慰。
用最柔情的眼神,给我最大最大的勇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或者&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革命老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