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校史中关于实践

南开大学历史考研问题?_百度知道
南开大学历史考研问题?
我赁唯桔夹悻蝗借伟茎连如果考南开大学中国史专业,那初试和复试是不是只考中国史,不考世界史呀。
还有就是如果考博物馆方向或者其他方向,是看那些书呀,还是中外史都要看。
拜托了,尤其是历年考上南开历史专业的人,留下你们的宝贵笔墨吧。
提问者采纳
握个爪,我也是要考南开中国史的。据悲苦的搜索:1、自主命题后,中国史和世界史是分开出题考的,也就是要考中国史,不需要看世界史;2、ps:博物馆方向的历史不属于中国史类,属于考古学类的,全称乃“博物馆学理论与博物馆实践”,在南开研究生网上专业考的是727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你去网上搜727需要看的书吧(我私人觉得应该不考外国的,(⊙v⊙)嗯)……祝你好运吧~~~这是我搜到的一个……关于参考书的……你权当参考看看吧: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1,世界上第一个测试对象是专业的750世界史的历史。学校指定的书目可以看出,只有测试世界历史,那世界史(六卷)腿坎蒂邻郦酪垫雍叮贫由吴宇齐世荣小屋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 2,按照入学的学校的大致位置,并现场确认的第一个考验。 3,复试肯定要去学校招生,以及复试除了书面采访。
喔草泥达叶。
历史学的初试是由国家统一命题的,只要你考的是历史类,不论什么学校,什么专业,都是国家统一考试,至于统一考试的书,网上很多,随便就能找到。世界史你就看齐世荣那个六卷本就行,中国史稍微多点,也没什么难度。复试的时候只看你所报考的专业就可以了。有不懂的可以继续问。
明明不是,南开历史专业已经退出了统考好不好。
哦,那我就不清楚了,我们那年都是统考的。
有问题,找度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南开大学校史网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光明日报》日第1版
 发稿时间:
于右任书写的复旦大学校训。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复旦大学校园,梧桐树环拱的光华大道,笔直幽深。镌刻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墙,静立在这条路的尽头。
  4月23日下午两点,在离光华大道不远的文科图书馆,一场以&阅读,点亮梦想&为主题的讲座正在进行。屋外,春日的暖阳映衬着蓝蓝的天;屋内,复旦的情怀激荡在拳拳的心。校长、教授、学生,身份不一的复旦人聚在一起,解读着自己心目中的&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当年的复旦学子、如今的复旦校长杨玉良将这样的心得与学生分享:读书要细,需进行文本之精读,此为切问;知识分子应当心有隐忧,对问题要有独立的思考,即是近思;在人心灵成长的不同阶段,要读不同的原典,这就是博学;要为心灵和精神而阅读、在阅读中生活,也正是笃志的意思了。
  时光回溯到1913年,复旦大学迎来了李登辉()校长。这位毕业于耶鲁大学的教育家,在任23年,是迄今任期最长的复旦校长。当年,他仿照世界名校惯例,为复旦定下了校训。李校长将遴选校训的目标锁定在中华传统文化这片沃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先由国文部的教师从《论语&子夏》中选出,随后,古汉语造诣颇深的复旦创校校长马相伯帮助遴选,在1915年复旦大学建校10周年时正式成为复旦校训。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则从复旦校训中抽出了&学&和&志&两个字与复旦学生分享体会:要学怎么样去问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学问。要对&志&作深刻的考虑。志是什么?心之所向在哪儿?这些问题都是年轻人必须考虑的;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吴晓明在校训中,看到了可由过去泛入今日的精神:求知识,求学问;注重学问的精神性品格;有社会关怀和天下关怀。
  109个冬去春来,代代复旦人对校训的实践,远比字面的解读要丰富得多。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复旦人更是果敢而扎实地走出了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
  2005年复旦大学启动的通识教育,十分引人注目。在杨玉良的心中,通识教育是大学应对时代和社会变迁之举,着力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全球视野的社会栋梁之材。&书院&是复旦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目前,学校设有5个各有特色的书院,所有本科生全部入住书院。复旦的书院兼具国外大学住宿学院的框架与中国古代书院的特质,是居所,更是教育场所,是学生们体悟&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精神宿地。
  这八个字是学人最基本的常识。常识最重要,重复千万遍也不嫌多。坚守着这个常识,复旦与复旦人诠释着他们的价值观和价值&&
  2000年,冯艾报名参加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复旦大学支教团,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教书。这位先后3次中断学业到贫困地区支教的复旦学子,是复旦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在精神与物质的选择中,复旦学子总是不难找到答案。
  在上海张江药谷,王海波的故事是一个传奇,创办9年就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的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公司也是传奇。&名称里有复旦二字的公司,骨子里都蕴涵着复旦文化的特质&&扎实、谨慎、不事张扬,但追求卓越。&王海波感叹:&离开学校这么多年了,越来越感到校训教给我最宝贵的是治学的态度和做人的准则。&
  不知是哪位复旦学子留下的感言:之于这所学校,我们只是沧海一粟,而它的烙印,却长相陪伴我们,去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友情链接:附:文章排版格式要求,请点击下列链接:( http://news./xs/system//.shtml )
天津市卫津路94号 [300071] &津教备0061号 津ICP备号-1&校训是传播滋养核心价值观好载体--南开大学校史网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校训是传播滋养核心价值观好载体
《光明日报》日第1版
 发稿时间:
  本报北京7月28日电(记者甄澄、靳晓燕) &校训是中国精神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一个缩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宣部、教育部、光明日报联合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大学校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28日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中宣部、教育部以及20所高校的有关负责人,围绕以校训为载体传播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研讨。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出席会议。会议由杜玉波主持。
  杜玉波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件大事。各高校要加强研究,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大学校训的精神内涵、价值底蕴,深入探索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把弘扬校训精神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使校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价值理念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丰富载体,充分发挥校训、校徽、校歌的思想引领、文化传承功能,不断强化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展览馆、纪念馆、美术馆等的育人功能,把大学的办学优势转化为先进文化传播的优势,把校内故居旧址、历史遗迹、文化遗产、景观景点和校史、院史、学科史、人物史等丰富的教育资源,转化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力量。
  何东平在致辞中指出,校训不仅展现了学校精神,也从不同角度阐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当前,在学校这样一个培养和传播公民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校训正通过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释放着正能量。校训中传递的理想信念,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着高度契合。光明日报将在创新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实践中挖掘更多像&校训的故事&这样生动理想的载体,从而取得更好的宣传和教育效果。
  研讨会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大学(以发言先后为序)等20所高校的代表围绕各自学校校训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通过校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验和成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光明日报自今年4月25日起推出了《校训的故事》专栏,寻访报道一批知名学校校训背后的故事,通过讲述校训的由来、传承和发展,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弘扬其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截至7月28日,已刊发26所知名学府的&校训故事&,故事中的人和事引起了师生的共鸣。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开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