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放三十多年来,社会秩序()了。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精品】重构社会秩序
下载积分:595
内容提示:代码重构 光子重构 重构与模式 打散重构 网站重构 软件重构 色彩重构 重构 pdf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4:56:0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精品】重构社会秩序.DOC
官方公共微信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青年价值观变迁研究--《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青年价值观变迁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社会洋溢着变革精神。我国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国企改革是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目前,国企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来解决。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迁进程中,青年是无可争议的先锋。改革开放促进了中西方文化、思想的交融与碰撞,开阔了中国国有企业青年的视野,也使他们对人生的理解与价值判断日趋丰富和复杂。国有企业的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参与者和企业改革的实践者。探究国有企业的青年价值观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有企业的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对于引导青年价值观的理性构建,充分发挥青年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青年价值观的发展变迁研究。按照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以价值观的困惑与反思、冲突与迷茫、整合与发展为主线,对青年价值观的嬗变进行总体评价和论述。第二,国有企业青年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及其启示。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史阶段为基本脉络,对当代国有企业青年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展开研究,具体分析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引进外资、合资办企业以及全球化浪潮对国有企业青年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并从中探索出关于当今全球化、网络化、价值多元化的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青年价值观的理性建构及其引导教育的有益启示。第三,当代国有企业青年价值观的特征研究。面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新阶段及其新的形势,国有企业青年价值观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和表现。这一部分将重点围绕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消费价值观、人际交往观等几方面,对当代国有企业青年价值观的特征进行研究和阐述。第四,国有企业青年价值观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研究。在前面相关内容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视角对国有企业青年价值观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成为国有企业青年主导性价值观的核心,并进而影响制约企业青年的生活及价值选择,同时,国有企业青年主流价值观与社会主导价值观互动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通过分析和研究国有企业青年价值观的变迁,得出现阶段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以企业制度和文化建设为载体,重视青年职工的价值观建构,大力弘扬主旋律,从而使企业青年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热情投入到企业建设中的结论。本文研究写作过程中通过阅读相关著作、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从已有的关于青年价值观研究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的文献检索、文献引证方法来描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青年价值观嬗变的轨迹;运用社会学统计分析、相关分析论述国有企业青年价值观变迁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运用实际调查法、访谈法等,结合自身作为国有企业的一名青年职工的实践体会,了解和探究国有企业青年职工的价值观现状;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等方法得出国有企业青年价值观变迁的启示,并对国有企业青年价值观的今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D432.62;F276.1【目录】:
摘要4-6ABSTRACT6-11第一章 前言11-16 1.1 研究背景11 1.2 研究意义11-12
1.2.1 理论意义11
1.2.2 现实意义11-12 1.3 研究现状12-14
1.3.1 国内研究现状12-13
1.3.2 国外研究现状13-14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14 1.5 研究方法14 1.6 预期创新点14-16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变迁的基本历程16-18 2.1 困惑反思期(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16 2.2 冲突迷茫期(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16-17 2.3 分化调适期(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期)17 2.4 多元发展期(新世纪初至今)17-18第三章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阶段及企业青年价值观变化18-25 3.1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18-20
3.1.1 1978年至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步探索18-19
3.1.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国有企业改革的阵痛转型19-20
3.1.3 2004年至今:国有企业改革的纵深推进20 3.2 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企业青年价值观的变化20-22
3.2.1 由“互助互爱”到“互惠互利”20-21
3.2.2 由奉献在集体到体现、追求自我21
3.2.3 由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到追求独立和创新21-22
3.2.4 由改革初期的注重眼前享受的短期行为到注重长远发展22 3.3 国有企业青年员工价值观变化的原因22-25
3.3.1 教育体制的转型22-23
3.3.2 西方思潮对当代青年人的影响23
3.3.3 青年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23
3.3.4 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23-25第四章 当代国有企业青年价值观的特征25-29 4.1 政治价值观趋向民主化、生活化25 4.2 道德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25-26 4.3 职业价值取向趋向现实化、个人化26-27 4.4 消费价值观趋向生态化、环保化27 4.5 人际交往观更趋虚拟化、实用化27-29第五章 加强国有企业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思考29-41 5.1 国有企业青年价值观面临的时代课题29-31
5.1.1 全球化的趋向:强调全球化意识的价值观29-30
5.1.2 网络化生存:注重主体自觉的价值观30-31
5.1.3 后现代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新思潮31 5.2 国有企业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建构31-34
5.2.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32
5.2.2 塑造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32-33
5.2.3 强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意识33-34
5.2.4 培育人文精神、人本思想34 5.3 国有企业青年价值观教育应遵循的原则34-37
5.3.1 解性原则34-35
5.3.2 共生性原则35-36
5.3.3 实践性原则36-37 5.4 国有企业青年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37-41
5.4.1 人生价值观教育37-38
5.4.2 道德价值观教育38-39
5.4.3 职业价值观教育39-41第六章 国有企业青年价值观未来发展趋势预测41-46 6.1 从价值观内容本身进行预测41-43
6.1.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是新世纪国企青年的坚定政治信念41
6.1.2 公平、注重效率、平等互利将是国企青年主要的义利观41-42
6.1.3 乐观、理智、善于把握成才机会是国企青年职业价值观的重要表现42
6.1.4 追求幸福、公正、和谐的品质生活将是国企青年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形式42
6.1.5 更为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将是国企青年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42-43 6.2 从价值观的基本走向进行预测43-46
6.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国有企业核心价值观交互影响企业青年价值观的走向43-44
6.2.2 “和而不同”是未来国有企业青年价值观的总趋势44-46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46-47参考文献47-49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9-50致谢5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金盛华,辛志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江畅;[J];江汉论坛;2000年07期
韩震;[J];江海学刊;2002年04期
李春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5期
周建新;[J];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赵剑英;[J];开放时代;1995年01期
苏颂兴;[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02期
曾燕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06期
李海涛;[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王宏伟;;[J];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1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强;杨秋军;;[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栾淳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谢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白欲晓;;[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姜玉齐;徐和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聂小明;[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Z1期
时美英;;[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贺衡艳;;[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贺衡艳;;[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王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淑芹;;[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王璐璐;曹华;孙志强;;[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赵梦影;姜剑;万慧琳;;[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高峰;;[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国巧梅;;[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段丰;;[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岳天明;郝世亮;;[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王杰;;[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上册)[C];2011年
周国文;;[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叶翔;廖菲;拓慧;;[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郝文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胡文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员;[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李卫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龙晓枫;[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陈丽琴;[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夏桂平;[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陶丽;[D];辽宁大学;2010年
田庆军;[D];辽宁大学;2010年
张兴海;[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家勤;[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路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黄桂琴;[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胡志明;[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叶宗玲;[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张悦;[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李静;[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许春艳;[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李小海;[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张占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晓明;[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赵剑英;[J];开放时代;1995年01期
杨启亮;[J];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12期
翟学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武勤;[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郑钢;[J];心理学动态;1996年01期
杨宜音;[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志洪;[J];经贸导刊;1995年12期
吕关发,闫拓时,邵倩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谷宏健,孙伟,吴奕波,葛立军;[J];冶金政工研究;2000年06期
贾建梅;[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4期
沈永曦;[J];中国青年研究;1997年06期
申牧;[J];工厂管理;1995年10期
宋捷;[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张忆平;[J];江海学刊;1994年03期
支文广;[J];石油科技论坛;2003年03期
曾昭武;;[J];青年探索;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伟;许祥左;;[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龙芳;;[A];湖北省以德治国与群众文化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1年
曾燕波;;[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张晓杰;;[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郭占基;张振声;祖晶;;[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刘琼;;[A];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3)[C];2003年
刘中起;;[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甘霖;;[A];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3)[C];2003年
袁潇;风笑天;;[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阍素芬;;[A];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1)[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贵州格目底矿业有限公司中井政工科
江城;[N];六盘水日报;2010年
长治北车站
牛川;[N];长治日报;2010年
地电吕梁分公司
牛莉;[N];吕梁日报;2010年
青海省盐业股份有限公司茶卡制盐分公司
刘建华;[N];柴达木日报;2011年
牛源;[N];太行日报;2010年
任武 市供水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N];大同日报;2010年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吴鲁平;[N];社会科学报;2010年
潘红军 铜陵有色冬瓜山铜矿;[N];安徽经济报;2011年
李云萍?本报通讯员
刘成达;[N];石家庄日报;2008年
西山煤电(集团)有限公司东曲选煤厂
张智红;[N];山西科技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晓娟;[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王寒松;[D];南开大学;1997年
刘长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施敏;[D];南京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烨;[D];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
唐良文;[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付茂杰;[D];喀什师范学院;2014年
刘艳军;[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李竞;[D];山西大学;2012年
许洁;[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王燕萍;[D];西北大学;2013年
王妍;[D];延边大学;2010年
冯国强;[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石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浅论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贪污腐败现象13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浅论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贪污腐败现象13
浅论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贪污腐败现象;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这三十多年来除了带;一、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状况的总体透视;本文首先通过对最高人民检察院年;(1)年为第一个周期;(2)年为第二个周期;(3)为第三个周期;(4)年为第四个周期;(5)
浅论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贪污腐败现象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这三十多年来除了带给我们国民经济的腾飞之外还带来国内各级官员的贪污腐败日益严重。本文试从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的总体现象出发,发掘腐败滋生和迅速蔓延的原因 ,并进一步一些结合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新情况 ,提出一些反腐反贪的新建议。一、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状况的总体透视本文首先通过对最高人民检察院年正式公布的腐败案件进行汇总统计。统计指标包括查处案件数、大案要案数、挽回经济损失数以及主要的腐败类型和重点治理领域等几个方面[资料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1980年-2008年),http://www./]。改革开放以来腐败案件的数量和涉及金额的变动趋势 :(1)年为第一个周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此时经济体系的运行基本沿袭计划经济的模式。查处的涉及经济问题的案件数量仅数千件,1979年数据缺失,1980年查处案件只有7000件,大案要案89件(涉及金额一万元以上),腐败案件数量与改革开放前的水平相当。(2)年为第二个周期。腐败现象在1981年进入第一个波峰阶段,当年查处的案件开始急剧上升,达到31000件;1982年继续上升到32602件,这一年查处的大案要案激增到2512件。1983年数据缺失,1984年查处案件有小幅回落。年涉及的金额数据缺失,1984年仅为0.9亿元。(3)为第三个周期。1985年查处案件数量上升到28000件,1986年急剧上升到49577件。该阶段内大案要案数量也呈急剧上升态势,1986年大案要案也达到这一周期的顶峰13888件,这一年案件涉及金额也增长迅速,达到了8亿元。1987年数据缺失,1988年查处案件回落到21100件。(4)年为第四个周期。查处案件数量在1989年形成高峰,达到58926件,大案要案也高达13507件。此后逐渐回落,1992年查处案件36700件,大案要案也降至9526件。涉及金额由1989年的4.82亿元上升到1990年的8.1亿元,1992年降至3.65亿元。(5)年是第五个周期。这一阶段我国的腐败现象蔓延比较快,几乎是直线上升。1993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从这一年开始,腐败案件和大案要案的数量上升势头非常明显,分别在1996年和1997年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高值,即145497件和48066件。1997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在这一周期涉案金额一开始就从1993年的22亿元高位急剧攀升,并在1996年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高峰67.80亿元。(6)年是第六个周期。1998年以后,腐败的蔓延势头受到遏制,数量下降比较明显,但是发案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2000年查办案件达45113件,大案要案18086件,其中100万以上的特大案件1335件。如1999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原副董事长金德琴侵吞公款达5000多万元;2000年,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成克杰受贿4000多万元;1998年,浙江金华特大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被查处,案值达63亿元;2000年,厦门特大走私案被查处,案值高达530亿元,偷逃税款300多亿元。这种大案要案,对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破坏性是十分巨大的。(7)年是第七个周期。五年来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案件179696件,209487人,比前五年分别下降13.2%和9.9%,2007年立案数的比率比2003年提高了29.9个百分点,五年来立案侦查贪污受贿十万元以上、挪用公款百万元以上的案件35255件,涉及省部级以上33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达244.8亿余元。陈良宇、郑筱萸、邱晓华、刘志华、杜世成、李宝金、韩桂芝、王怀忠、高严、刘方仁……这些省部级官员纷纷落马,既彰显出检察机关加大对大案要案查办力度的战果,也极大地震慑了腐败犯罪势头的上扬。二、当前中国腐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整理后的资料,可以得出改革开放以来贪污腐败的主要原因:1.体制转型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当前,中国正处在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教育体制等改革的过程中,一部分旧的制度规范需要改革和调整,新的制度规范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方面,在新旧体制的交替和转换过程中,旧的体制可能已经破除,而新的体制没有建立起来,并且,新的体制可能存在漏洞或短板,它的完善也需要时间,这样,在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衔接、不配套的地方就会出现大量的体制缝隙和漏洞;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采取了渐进策略,“双轨制”成为一定时期和部分领域改革的策略选择,这样,也导致体制缝隙和漏洞的大量存在与产生。体制转型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一些掌握了一定政治、经济、社会资源权力的腐败者正是利用体制缝隙和漏洞,通过各种手段侵吞、占有、攫取国家和集体乃至他人的财富。更加值得重视的是,中国反腐败的体制机制并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反腐败机构之间分工不清晰、专业化程度不高;二是反腐败战略存在薄弱环节,廉洁教育的对象和手段需要进一步改进,预防腐败的针对性、前瞻性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三是反腐败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没有一部统一的《反腐败法》,对腐败行为的界定不清晰,党和政府部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高。同时,中国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不完善。第一,中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其监督应该最具权威性和强制性,但目前其监督的实际效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第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存在不足,监督体制不够健全、不够科学,监督重点不够突出,难以抓住要害,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不到位。第三,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特别是对于执政党的监督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第四,由于政府工作的制度、程序、行政活动公开化的机制还不够健全,透明度不高,群众和社会监督渠道不畅。第五,新闻舆论监督亟待加强和完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权利和舆论监督权力还缺乏充分的法律保障,影响了舆论监督效力的发挥。[7] 因此,中国反腐败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也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制度空间。 2.对腐败的惩罚力度不足以遏制腐败的蔓延惩罚是对付违法犯罪与腐败行为最重要的手段。对于某种“流行”的恶行,惩罚一定要及时,将它“扼杀”于起始之时。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于腐败问题并没有采取有力的惩治手段。长期以来,中国的反腐败工作,特别是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往往集中在受贿者,即主要是党政官员的一方,并且,对行贿者和受贿者的惩治力度存在较大差距。首先,受贿者所受到的最高量刑要高于行贿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犯行贿罪最高可处以无期徒刑,而犯受贿罪最高却可处以死刑。其次,2005年之前实际因为行贿罪而受到起诉的人很少。在1998年至2002年的5年间,中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行贿案件6440件,只相当于同期立案侦查的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数(207103件)的3.1%。
由于惩处的力度不够,增强了一些领导干部的侥幸意识,削弱了他们的自律意识。看到一些人非常腐败,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被提拔重用,不少人心理不平衡,开始起而效尤。这种逆向激励和示范效应,使得一些人热衷于所谓的官场技巧和社会关系,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扭曲,从而开始滑向腐败的深渊,也使得各种腐败行为因“低风险、高收益”变得非常活跃和猖獗。腐败者所付出的代价太低,激励和促长了腐败行为,由此导致的腐败行为泛滥成为因对腐败惩罚不力付出的另一种代价。 3.部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削弱“心清则自正,无欲则自廉。”廉洁是从政之德的基本内容,它要求领导干部要不断通过学习、教育和锻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其他各种不良风气有了滋生的土壤,并开始侵蚀部分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政治、社会、思想观念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利益冲突最激烈的时期,还是各种利益对处于“脱贫致富”过程中人们诱惑最大的时期,这对领导干部无疑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同时,在体制转型时期,体制缝隙和漏洞导致正向的激励机制没有形成,反而出现了一种逆向的激励机制。有时候,秉公办事、光明磊落、清正廉洁之士得不到应有的奖励,甚至反受他人攻击;而拉帮结派、弄虚作假、鼠窃狗盗之徒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还反被提拔。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意志薄弱的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可能发生扭曲,廉洁自律意识就可能丧失。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财富的增长不仅使社会具有了生机和活力,而且使人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特别是,改革开放破除了绝对平均主义的观念,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更刺激了许多人的物质欲望。在这种背景下,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谈何容易?结果,一些领导干部放松了廉洁自律的要求,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都开始出现问题。老百姓讽刺一些人把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变成了:“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吹捧与自我吹捧”。有的领导干部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路边工程”,劳民伤财,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有的领导干部在利益诱惑面前,放弃了本应坚持的原则,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三、当前中国腐败问题造成的主要危害 1.腐败损害经济发展胡鞍钢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腐败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初步估计。他先将中国的腐败类型划分为四种类型,然后对每一种腐败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腐败确实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 腐败还会阻碍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一些人为了美化腐败的作用,把腐败视为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并认为反腐败会束缚人们的观念,阻碍改革开放。还有人提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政府权威的扩张和政府管理的活动增多,使得腐败不可避免。实际上,这种错误认识的目的只是在证明腐败的合理性。事实证明,腐败只会破坏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阻碍改革开放的进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研究表明:“腐败行为对任何实现现代化理想的努力都是十分有害的。腐败盛行造成了发展的强大障碍与限制。”由于权力腐败,政治权力不正当地介入经济领域,使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机制受到扭曲。权力对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作用,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损害了市场经营环境,扰乱了经济秩序,必然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2.腐败危害社会秩序腐败破坏了正常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对社会资源,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重要资源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分配,会导致全社会的不满,从而激化社会矛盾。例如,如果人才流动、资源调配和人事晋升的权力掌握在腐败分子手中,必然会出现任人唯亲、以权谋私的情况,造成行政效率低下,资源调配不合理。腐败分子还会通过人事权力和干部任用与调配的权力组织私人关系网络,形成权力体系的个人化、家庭化和小团体化。并且,腐败也会使党的方针政策无法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在政策执行中,由于腐败的存在,一些人就会曲解政策和截留政策,或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都会损害政策对象的利益,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并会直接或者间接地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腐败所导致的贫富悬殊会直接导致社会不稳定。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腐败现象进一步普遍化,而且涉案金额越来越大,涉案金额达到几百万元、几千万元、上亿元的案件时有披露。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权力,轻而易举地获取巨大财富,并在无形中剥夺了其他人获取财富的平等机会,这必然使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中聚集,从而加剧贫富悬殊,增大社会风险系数。一部分人的腐败行为又使得现实存在的贫富差距在人们心理上更加放大,并产生“示恶效应”和法不责众的心理,从而危及社会稳定,损害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失范现象肆意蔓延,最终破坏社会的健康发展,甚至会使社会陷入动荡和混乱之中。 3.腐败危及政治稳定改革开放开始后,利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时机,一些领导干部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大肆谋取不义之财,从而一夜暴富。非法致富,权钱交易,腐败泛滥,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引起人们心理的不平衡,使许多人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增强对社会的不满和不平。腐败危及政治稳定、损害政府形象、降低政府威信,并使人们对政府的决策制定和执行以及其他政府行为失去信任,严重的还会引发社会动乱和政府倒台。腐败败坏了社会风气、践踏了道德和法律的尊严、助长了投机心理,使社会成员丧失了是非感。[13]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当腐败现象不断蔓延,特别是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腐败集团之后,那里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首先需要效忠的就不是国家和人民,而是各个不同的利益集团和小团体,并会增加人们的离心倾向,削弱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腐败问题还会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地区、部分部门的腐败和官僚主义现象可能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腐败分子和官僚主义者对群众疾苦无动于衷,把自己同群众对立起来,使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使局部性问题转化为全局性问题,使群众同个别领导干部的对立转化为群众同党和政府的对抗,从而激化和扩大社会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腐败甚至可能导致亡党亡国。 四、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体系机制要减少甚至消除贪污腐败带给国家的危害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健全的预防和惩治贪污腐败的法律法规体制。1、.加强对腐败的惩治力度,充分发挥惩治腐败的重要作用惩治腐败,必须从严。惩治有力,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威慑力。惩治无力,教育就缺乏说服力,制度就缺乏约束力,监督就缺乏威慑力。
严格依法办案,提高执法水平。要健全查处案件的协调机制,加大查处案件的组织协调力度。要坚持法律和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纪违法行为,都必须依纪依法严肃处理。要加强纪检、审判、检察、公安、监察、审计等执纪执法机关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跨区域协作办案及追逃、追赃机制,完善相关程序,形成整体合力。要综合运用法律、纪律、经济处罚、组织处理、限制从业资格等方式和手段,增强办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切实提高执纪执法水平。查办案件工作既有治标的功能,又有治本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查办案件在治本方面的建设性作用。2、 进一步强化党内民主,促进党内监督有效实施目前的贪污腐败现象可以说已经系深入到党内,只有不断强化党内民主,运用党内民主的力量加强党内监督的实施。现时,党内监督是减少贪污腐败的最有效方法。我建议党内监督应该进行创新的监督方式,除了以前的监督方式之后还应该添加新的监督方式。比如说应该用上下级双向监督的方式来实施更为有效噶党内监督力度,同时又应该建立一个真正独立的反贪反腐机构,类似于香港的廉政公署,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利,让他们可以独立于其他党内监督机构进行自主的监督考察,加强监督的力度和强度。3、 真正实现人大监督和政协监督加强党内监督只是一个当前治标的方法。更长远的是应该真正实现人大和政协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当前我国的人大监督和政协监督只是徒有其名,因为人大和政协没有足够或者真正可以使用的确实权力去进行对政府的监督,只有释放权力给人大和政协,让他们发挥真正的行政监督作用。才能让贪污腐败现象得以制止和扼杀。4、 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地方自治普选我国当前贪污腐败现象最重要的监督手段还有群众与舆论监督,在党内监督和人大政协监督都没有成效时,往往是群众与媒体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权力来自于广大人民。由于历史原因,人民一直都未能体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当今,经济改革已经成效显著,人民的政治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应该开始推行县级以下行政人员由人民直选的新型民主选举制度,而且还要逐步开始实施省级以下人大代表直选制度。只要这样才能满足人民新时期的政治参与需求,并有效地加强人民对政府行政和官员施政的监督作用,更加行之有效地减少腐败和贪污。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文学作品欣赏、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浅论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贪污腐败现象13等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问题的分析_军事/政治_人文...中新社南宁 2000 年 12 月 30 日报道: 广西城镇...解放初期,毛泽东同志就亲自下令严厉处置了 贪污腐化...  实践论文 改革开放 30 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食品系...、贪污腐化滋生 (二) 贪污腐化滋生 、贪污腐化滋...加之贪污腐化、垄断腐败等人民 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是愈...  浅谈中国腐败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这足以说明中华文明从一开 始就出现了贪污这种现象!...当然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形势不断在变化,法律也在不...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教训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堕落到横 行霸道、欺压百姓、贪污受贿、腐败犯罪的...商业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假冒伪劣 产品层出不穷。...  电器、汽车等,然后在市场高价卖出去的典型腐败现象。...同的贪污行为, 同的贪污行为,在β值较大的情况下... 浅论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 5页 3下载券 论...   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思考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邓小平在 1989 年时说过: “十年来我们的最大...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的同时,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 ...   论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其新发展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主要...   浅析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_经济学_...2008年 03期 [8] 浅论城乡贫富差距――解读十七大... 从源头上治理个人或小利益团体 滥用职权的腐败行为...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得与失_院校资料_高等教育_...但 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出现不合理不公平的乱收费现象,医疗体制混乱, 人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