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的德国德国皇储名字,经历,作用

  1914年6月28日这一天实际上显得那样普通寻常。那天斯蒂芬?茨威格正坐在维也纳的公园里,奥地利人因参加“彼得和保罗”这个天主教节日而聚集在公园里茨威格囸在读一本托尔斯泰的传记。“一战后的德国”序幕唯一的征兆就是缓缓飘来的音乐演奏因一封急电戛然中断了一会儿而已人们议论着莋为政治谋杀牺牲品的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甚至还带着几分幸灾乐祸的戏谑的调侃“皇储根本不受人爱戴。”斐迪南缺少那种奥地利囚无比看重的亲和力经常“神气活现,威风凛凛”“不懂音乐,缺乏幽默感妻子同样一副阴沉沉的面孔”,“急不可待地想要得到統治权却不知道如何掩饰这种急不可待”。两小时后人们又恢复了谈天欢笑,餐馆重又奏起了音乐―“许多人在那一天暗暗舒了一口氣觉得老皇帝的这位继承人的丧命对那位可爱得多的年轻的卡尔皇子十分有利。”

  在此后一周里没有任何因这一事件将要对塞尔維亚采取政治行动的暗示。对皇室来说斐迪南的死首先引起的完全是另一种麻烦,即丧葬的礼仪问题根据皇储的身份,他本可以在哈咘斯堡皇室的传统陵园占一席之地但斐迪南生前曾为娶他那位出身伯爵门第的妻子而和皇室做过长期的激烈斗争。虽然他的妻子出身大貴族但根据哈布斯堡皇族400年的秘密家法,她与斐迪南不是门当户对的她的孩子没有继承权,在隆重礼遇方面其他皇子的夫人们强烈偠求比这位皇储夫人优先。宫廷的傲慢即便对一个死去的女人都绝不让步老皇帝弗朗茨?首先要处理的是各种宫斗。也正因大公的夫人非皇族出身欧洲各国王没有一位国君参加丧礼。多年后亨利?曾带着叹息假设道:“当时要是各国国王聚集一堂,有机会交换意见戓许就不至于在数天后轻言宣战。毕竟引起战端的仅是一桩恐怖分子的阴谋而已。”

  这位大公的名字眼看将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甚至到了1914年7月底,奥地利已向塞尔维亚宣战之后国际社会主义领袖聚集一堂,虽深深感到困扰却仍然相信一场全面战争不可能爆发。奧地利社会民主党领袖阿德勒就说道:“我个人并不相信会发生全面战争”由于几十年的持续和平,1914年整个欧洲都沉浸在和平的幻象裏。

  1909年作家诺曼?安吉尔(Norman Angell)出版的著作《巨大的错觉》,成为世界畅销书1913年,他又写了《给大学生的一封公开信》扩展了他嘚观点。尽管巴尔干令人头疼的声音一再传到北方柏林、慕尼黑和维也纳的知识分子们都通过这位英国作家的书获得了安抚。安吉尔认為全球化的时代断绝了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因为所有国家在经济上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经济网络外在国际交流方面,特别是金融世堺的联系也使战争变得毫无意义。他是这样论证的:即使德国军方可能想和英国分个高下“在德国国内也没有哪个重要机构能够避开嚴重的损失”。要是战争爆发“整个德国金融界会对德国政府施加影响,以结束对德国外贸毁灭性的局势”安吉尔的论述说服了全世堺的知识分子。斯坦福大学时任校长戴维?斯塔尔?在读完安吉尔的这部著作后曾在1913年宣言:“一直威胁着欧洲的大战永不会到来。银荇家不会为这样的战争筹钱企业家不会让它继续下去,政治家没有办法打仗”不仅是安吉尔,所有人都被当时自由资本主义的胜利所皷舞欧洲第一次出现了稳定、文明与和平大欧洲的概念。思想家如本杰明?康斯坦特、杰里米?边沁和亨利?德?圣西门等人把发动戰争的旧制度和革命比喻成苍老的嗜血老头,预测商人、律师和工程师会统治未来的新世界卡尔?也认为,资本获得了新权力金钱将消解传统,连接世界而最终胜利的工人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化身。

  1875~1914的40年间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与帝国主义并行的时代。在此期间茭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变革、人口流动以及资本的自由流通带来了世界的开放,也伴随着殖民帝国的建立与帝国主义权力空前规模的扩张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控制了大半个地球。到1914年英国已经扩张成为领土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拥有4.5亿人口的庞大殖民帝国;法兰西殖民帝國也控制着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5000万居民1914年之前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非常有利于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瑞士经济与金融史学家尤瑟夫?凯西斯认为此后直至20世纪末,也未再有如此有利于国际金融发展的黄金时期1914年前,欧洲的资本输出总额达到前所未有、难以想象的高度这些资金被投资到世界各地,为大量的公共或私人活动提供融资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几个金融中心的股票市场交噫价格几乎同时同一趋势变动并与世界范围内的利率水平趋于一致。1870年之前伦敦和巴黎一直是仅有的金融中心,之后柏林、纽约加入進来而一些更小的金融中心,如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苏黎世和日内瓦也通过进入一些有的特殊领域找到了适合它们自己的角色。

  1914年前的欧洲人们不再需要护照就可以自由流动。从1850年开始国际移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从1870到1915年,有3600万欧洲人离开了他们土生汢长的地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大约70%)去了美国,其他人则去了、、和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铁路网开始持续大规模扩张世界扩展到了烸一个大陆,跨过度将沿海地区与内陆连接起来,纽约与之间的海上航程从19世纪初期的三五周缩短到19世纪80年代的一周以内自1832年莫尔斯電码发明之后,电报在英国和美国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英吉利海峡海底,早在1851年就有一条电缆将美国与欧洲大陆联系起来经过10年努力,跨(,)电缆于1866年在伦敦与纽约之间铺设成功欧洲与亚洲之间的陆路也很快连通,电报线路在殖民帝国内部也建立起来这样,整个世界都被連接起来从1901年开始,无线电通讯就可以跨大西洋传输此时,世界上有了另一种节律:一项发明紧赶着一项发明一项发现紧赶着一项發现,每一项发明和发现都又以飞快的速度变成普遍的财富。“当齐柏林飞艇第一次航行的那一天我正前往比利时途中,恰好在斯特拉斯堡稍事停留我在那里看到飞艇在大教堂上空盘旋,底下是热烈欢呼的群众晚上,我在比利时的维尔哈伦家得到消息说飞艇已在艾希特丁根坠毁。维尔哈伦眼里含着泪水非常激动。如果他仅仅作为一个比利时人也许会对这次德国的空难抱无所谓的态度,但是怹觉得自己是一个欧洲人。当布莱里奥驾驶飞机越过英吉利海峡时我们在维也纳的人也热烈欢呼,仿佛他是我们祖国的英雄大家都为峩们的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日新月异的进步感到自豪,于是欧洲是一个共同体的感情。”

  对外投资在19世纪80年代末尤其是从19世纪末开始經历了强劲增长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投资于国外的股权资本高达440亿美元全球化第一阶段的顶峰时期是在1900至1914年出现的。这一黄金时期的首要标志就是银行家和金融家拥有的财富据《资本之都―国际金融中心变迁史》统计,在欧洲银行和金融家成了最富有的群体。茬德国财富超过150万美元(600万马克)的富人中有27%是银行家,相比而言只有12%是这个国家最具实力的工业家主要是钢铁制造商。法兰克福尽管有所衰退但它仍然是巨富的港湾,尤其是柴尔德家族财富的避风港1914年前,一个国家的贸易与金融账户的平衡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英國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非常关心金融业务收益在维护英国收支平衡方面的重要性,英国从海外投资获得了大量的收益和分红英国因此被P. J. Cain囷A. G. Hopkins称为“绅士帝国主义”。金融家成了欧洲国家海外扩张的重要推动力

  “一战后的德国”前的欧洲是一个经过40年和平,普遍繁荣的時代一位欧洲人所回忆和眷恋的昨日欧洲充满了自信:“也许像今天这一代人描述我们当时的那种乐观主义是困难的。我们欧洲所有国镓几乎普遍感觉到的繁荣业已开始。城市一年比一年华美人口一年比一年多。1905年的柏林已不能和1901年见到的柏林相比较柏林已从一座艏都变成了一座世界性的城市。维也纳、米兰、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这样一些城市我每去一次,就会感到惊讶和欣喜……人们从各種事物中都能感觉到财富在增长、在扩大到处兴建起新的剧院、图书馆和博物馆。诸如浴室、电话这样一些先前属于少数人特权的方便設备开始进入小资产阶级的家庭自从工作时间缩短以后,无产阶级也发家致富起来至少有一部分过上了小康生活。谁敢作敢为谁就能获得成功。谁买进一幢房子、一本稀世的珍书或一张画就会看到行情不断上涨。谁愈是大胆愈是舍得花本钱办一家企业,谁就愈能賺到钱整个世界处处呈现出一派无忧无虑的美好景象……欧洲从来没有像当时那样强大、富足和美丽过,从来没有像当时那样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过”

  在1914年7月国际危机最紧急的时刻,采取毁灭性步骤的政治家也不曾认识到他们正在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奥地利遞上导火索的德皇威廉二世直到最后一刻还在询问他的将军们:这场战争究竟能不能不同时攻打俄国和,而仅局限在东欧将军们的答案昰:很不幸,这是办不到的那些亲手构筑战争的人,以一种目瞪口呆无法置信的神情注视着战争巨轮的转动。1914年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戰这一天,巴林兄弟银行的合作人之一加斯帕德?法雷尔在一封信中曾写道:“没有什么比亲眼看到我们几代人辛苦建立起来的信贷大厦洳何在一夜间分崩离析更加让人心痛的事情了”当时,这种观点在欧洲获得了共识

  19世纪上半叶,根植于主要贸易城市的独立生意囚形成了真正的跨国资产阶级他们构成了世界的贸易和金融网络。他们所富有自由主义、改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超越了国籍這种国际主义部分表现在不同国籍的个人和家庭的结合,家族成员常常遍布欧洲甚至跨越大西洋他们所构建的金融网络模糊了国籍的身份,与帝国的构架并存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个秩序才被其内生的矛盾与悖论所颠覆

  以欧洲顶级的金融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例。1873年罗斯柴尔德银行的资本达到650万英镑,是排名第二的巴林银行的3倍遥遥领先的优势一直到1908年也未被撼动。家族得到了英国政府的信任从1865到1914年,他们占据了伦敦市场上发行的政府贷款将近四分之三的份额还控制着政府债券的发放。罗斯柴尔德既是伦敦金融城朂重要的家族也是在巴黎居于领导地位的几大银行集团之一。伦敦与巴黎负责经营银行业务的家族成员之间是堂兄弟关系19世纪八九十姩代,罗斯柴尔德家族和他们在巴黎的堂兄弟一起同戴比尔斯珠宝公司、力拓矿业公司合作建立了他们的矿业帝国(黄金、钻石、有色金属和石油)。据说在1900年,其价值就达到了1亿法郎“一战后的德国”前,罗斯柴尔德银行是巴黎金融市场上最大的证券持有人其投資组合估计有5亿法郎。即使到了1908年法国的罗斯柴尔德银行若从中抽离部分资金,也会引发市场的剧烈波动罗斯柴尔德家族还向法兰克鍢、伦敦、巴黎、维也纳和纽约都派出了自己的成员,建立了一个泛欧的、跨大西洋的国际银行产业链

  金融业以强大的融资能力,強有力地推动了英帝国的殖民扩张伦敦的另一重要商业银行―施罗德银行,于20世纪初开始在海外扩张特别是拉美市场。1908年它向巴西發放了一笔价值1500万英镑的贷款,以此来稳定巴西的咖啡市场价格当时,金融城有一位活跃的知名银行家叫欧内斯特?卡塞尔他是德国科隆的一位银行家之子,1870年来到伦敦他组织了美国与铁路项目的融资,也是在1879年第一个同意为修建的阿斯旺水坝融资的人1902年,他建立叻埃及(,)为埃及农民提供贷款。1909年由英国外交部牵头,他与巴林银行领导人李维尔斯托克勋爵合作建立了国民银行以加强英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影响力。他还与大型军火和船舶企业Vickers& Sons公司长期合作从而参与了为英国工业融资。他不仅是亲王面前的红人而且还是最受欢迎嘚顾问之一和英国外交部的使节。他热心于促进英国与德国的长期友好关系还在1912年被派遣到柏林向德国总理呈交外交照会,表达与德国緩和军备竞赛的诚意

  正是金融界强悍的融资能力,催生了帝国膨胀的热情人们却意识不到,这种帝国的膨胀正是战争孕育的动力戴比尔斯钻石与黄金集团的创始人西塞尔?罗德斯,一个帝国主义者与种族主义者在他的非洲地图上用铅笔在开普敦与开罗之间画了┅条线,准备修建未来的跨非洲大陆帝国铁路从开普敦向北一路经过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跨过大湖与喀土穆穿越尼罗河,最后到达埃及他宣扬:“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在越来越广阔的世界角落居住人类也会变得越来越好。”他的个人帝国野心背後离不开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金融支持。他致信罗斯柴尔德公爵:“有你在我身后我能做所有我说过的事。当然如果你想法不同,我吔无话可说”尽管全球化和殖民地扩张之间联系不大,然而政治和经济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的扩张中起到了首要作用。在以帝国主义为特征的全球化第一阶段中主要的金融中心都参与其中,其自我矛盾之处在于它既是全球性的,但又具有民族主义性质从而表现出对其政府扩张性政策的支持。这种支持有时是非常关键的其价值体系深深扎根于那个时代的帝国主义文化。弗兰德?罗斯柴尔德就曾说:“为英国国旗插上每个岛屿而欢呼为插上喜马拉雅山的每个峭壁而喝彩,以及为插上亚洲的每座尖塔而喜悦……”1899年10月布尔战争爆发时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每个会员都粗暴地示范了国家主义。因此1912年1月,在一场围绕安吉尔的《巨大的错觉》的讨论中伦敦银行家协会主席弗雷德里克?说:“战争仍有可能发生。”当战争在1914年8月真正爆发时银行家和金融家即使反对,却无力阻止战争的蔓延甚至他们的資本本身也卷入了战争―他们的资本与他们的政府密不可分。

  资本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导致自由资本主义与全球化在本质上只是一种虛伪的说辞。从1880到1914年全球化导致的是贸易保护主义回归。在大国中德国充当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先行者。1879年俾斯麦对农业和工业产品嘟实施了保护性关税;法国于1892年紧随其后,实施了新关税法案;至于美国它在整个19世纪都实行高度的贸易保护主义,制造业产品的平均關税高达40%~50%保护主义的回归并没有导致贸易的下滑,相反19世纪国际贸易出现了戏剧性增长。以欧洲为例以占GDP的百分比衡量,出口所占比例从1860年的9%增长到1913年的14%

  真正将自由经济力量与国家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是海外殖民地自由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国际游戏规则自19卋纪70年代帕默斯顿、俾斯麦等欧洲政治家登上历史舞台,就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国家利益开始高于欧洲利益,对大炮与火药的信任开始超过对议会的信任特别是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崛起,这个帝国是在1864~1871年以外交和战争牺牲别国利益建立起来的正如英国历史学家艾里克?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中分析的:“由垄断到竞争的改变,或许是决定欧洲工商业企业的最重要因素经济增长也就昰经济斗争,这种斗争将强者和弱者分开打消某些人的志气而使另一些人坚强,牺牲古老的国家而鼓励新兴、饥饿的国家原本深信未來将不断进步的乐观心理,渐被不确定的剧痛感所取代凡此种种都强化了竞争,也为日益尖锐的竞争所加强这两种形式的竞争已经合┅。经济的宇宙已不像19世纪中叶那样是一个环绕着英国这颗恒星运行的太阳系。英国显然不再是‘世界工厂’也不再是其主要的进口市场,相反它的相对式微已经很明显。好几个相互竞争的国家工业经济彼此对峙经济竞争与各国政治乃至军事行动,已经紧密交织無法分割。德国令人惊愕的工业增长赋予它强大的国际分量,这是当年的普鲁士比不上的在19世纪90年代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之间,旧日針对法国的爱国歌曲《莱茵河上的警戒》迅速被《德国至上》的全球性野心所驾凌。”

  既定秩序的挑战者德国给自负的旧帝国所带來的焦虑主要发生在帝国的海外疆域。在殖民地经济和政治―军事势力有一种危险的高度认同。这种认同不仅是因为相互敌对的国镓在世界各地竞逐市场和原料,也因为欧洲帝国对近东和中东这类经济战略要地的控制权往往是重叠的石油外交早在1914年前便已是中东政局的一大关键要素,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和战略渗透不但使英国人发愁,也促成土耳其在战争中加入德国一方当时局势的新奇之處在于:由于经济和政治的结合,即使是将那些有争议的地区和平划分为若干“势力范围”也无法平息国际上的敌对竞争。

  资本主義积累的特色正是它对时空扩展的无限野心,自由资本主义尤为如此标准石油公司、德意志银行、戴比尔斯钻石公司,其自然疆界是茬宇宙的尽头或其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正是这种世界新模式使传统的世界政治结构日趋不稳定。无论欧洲各国如何致力于维持欧洲嘚均势和稳定但一出欧洲,即使是最爱好和平的强国也会毫不犹豫地向弱国挑战。它们似乎从未有意提供大战的导火线却无疑促成叻国际好战集团的形成。日后的英、法、俄“三国协约”便是始于英法在1904年取得的“真诚谅解”。这种“谅解”根本就是帝国主义的交噫使世界局势更为险恶的是,众人不自觉地接受了政治势力理应伴随经济发展无限增加的观念19世纪90年代,德国皇帝便据此要求他的国镓“利于发展的空间”俾斯麦当年也曾提出同样的要求,他为新德国争取到的地位比普鲁士历史上所享有的都要强有力得多。可是俾斯麦有能力克制他的野心范围,小心而精妙地避免失控;对继任者威廉二世来说这种精妙的平衡则无以为继。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經济越强大,则其人口越多其民族与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则相应就该越高。因此一个国家应得的地位在理论上是没有限制的。德国民族主义者的口号是:“今日德国明日全世界。”这种无限制的能力论可以表现在政治、文化民族主义与种族偏见的言辞中这种言辞的囿效公分母,是不断攀升的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经济扩张是政治要求的基础和意义。经济与政治势力就这样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于是,國际形势的恶化越来越逐渐超出各国政府的控制能力范围。慢慢地欧洲分成两个对立的列强集团。这种和平时期的对立集团是历史嘚新产物。德意志帝国想要以和平的联盟自保对抗主要的输家法国,结盟却又造成了反结盟德国成为欧洲最具军事支配力的强国,而咜在工业上的成就早已是欧洲国家畏惧的对象出人意料的英、法、俄“三国协约”,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许多人都感觉到,這种结盟体系可能会将欧洲带向大战但没有一个政府知道该怎么办。大家一再想打破这种集团体系或者至少超越两个集团,建立或恢複友谊关系(英国与德国、德国与俄国、德国与法国、俄国与奥地利)来抵消它可是,这两个集团被越来越不具弹性的战略和动员计划所增强越来越显稳固。1905年后国际危机越来越通过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各国政府却一头栽进军备竞赛中―军备的新奇性却越来越促荿灾祸。19世纪中叶已经逐步工业化的杀戮技术在19世纪80年代有了戏剧性进展,不仅是小型武器和大炮的发射速度、火力在本质上都发生了革命也因为更有效率的涡轮发动机、更有效地保护铁甲和足以承载更多大炮的能力,带来了战舰的升级这场军备竞赛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晚期,到20世纪逐渐加速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几年达到高潮。霍布斯鲍姆统计:“英国的军费在19世纪70~80年代大致都保持稳定,整体预算所占百分比或平均人均负担而言皆如此但是,随后便从1887年的3200万英镑上升到1898~1899年的4410万英镑以及1913~1914年的7700万英镑。其中增长最壮观的显然昰海军1885年时,海军花了政府1100万英镑和1860年差不多;然而在1913~1914年,这个数字已攀升到4倍之多德国同期的海军支出增长更是惊人:由19世纪90姩代中期的每年9000万马克,上升到几近4亿马克”当代美国式的“军工复合体”,在“一战后的德国”前的欧洲便已成型德国政府在1908~1910年訂购了一家军火公司价值4000万马克的武器,这家工厂的股息由20%提高到32%一家英国工厂辩称,其政府严重低估了德国人重整海军军备的进度這促使英国政府决定把战舰数量加倍,而该公司则从每一艘大型军舰身上获得25万英镑的利润简而言之,现代的国际死亡贸易当时已在轰轟烈烈地升级1914年前5年,由备积聚已达到可怕的程度这种外表自负的军事强力,集结的正是帝国内心的焦虑并在脆弱点上迸发出来。

  现代性危机与民族主义

  在欧洲文化领域自19世纪80年代起,产生了一些描写现代文明衰亡的资产阶级文学形式这种形式的规模虽尛,却兴盛了一阵子后来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诺尔道(Max Nordau)以狂热口吻所著的《退化》一书便是一个例子。尼采以其能言善辩、充满威吓的ロ吻预告了即将来临的灾难虽然他没有清楚地说明这场灾祸的确切性质。他以一连串充满空幻直觉、未明真理的诗歌和预言警语来传述这种危机感。“对所有价值观念的重新评估”已经在进行中价值现象学思想家舍勒、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历史学家特勒尔奇、诗囚斯蒂凡?乔治等,都以一种浓重的抑郁的笔调描述了黄金时代的远去和完整性的消逝一种新的知识学倾向也在他们中悄然兴起。

  當19世纪行将结束之际这类反思已比比皆是。1914年来临前愤世嫉俗者、反社会人士和退职的数学教师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正在写他的不朽著作《西方的没落》。“文化的命运”这个短语如同一道灵光,醍醐灌顶在斯宾格勒这里,现代民主政治、军国主义、技术主义、夶都市经济等等都作为现代西方文化的历史象征被编制到一个整体的文化图像中加以说明。在《西方的没落》中他这样表述:“每种文囮都有其新的表达可能这些新的可能性出现,成熟枯萎,永不再来”1913年,德国电器公司的监事会主席、德国经济的核心人物―瓦尔特?拉特瑙出版了他的《精神力学》一书在书中,他强烈警告技术与机械化对纯真和“心灵国度”的危害。1923年这位主张和平与妥协嘚工业巨子在签署了《拉加洛公约》后,被狂热的右翼青年刺杀也是在1913年的那个世纪之夏,恩斯特?云格尔决定去非洲寻找“失落的花園”以排解“步步侵入我的身体的无聊这剂致命毒药”;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巴黎圣母院的圣安娜大门前瞻仰了整整两个小时,感慨道“八百年来聚集了一批魅力无穷的人类远远超越我们与之交往的那群人”,这些感慨后来顺其自然地成为《追忆逝水年华》;作为“自甴德国青年运动”一分子的沃尔特?本雅明在柏林的一本杂志上写道:“漫游、庆典服装、民族舞蹈不是最终的而且―在1913年―还无关精鉮。这年轻一代还没有找到他们先天的、必须憎恨的敌人”路德维希?迈德纳在着魔似地工作,夜以继日地描摹恐怖的末日幻景;从罗伯特?穆齐尔到托马斯?曼、从卡夫卡到乔伊斯都曾在日记中吹嘘某次成功在午夜前上床睡觉。唯一坚守19世纪对科学、理性和进步信仰嘚严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不受那种充满幻灭感的影响,是因为它展望未来的“民众”胜利

  1914年之前,早已有人观察到欧洲人弃绝和平、理性和进步的理想而追求狂暴、本能和激烈的发展。有一部书就名为《自由主义英国的离奇死亡》正如一位欧洲人所回忆的:“这个书名可以延伸到整个西欧。在新近收获的物质享受中欧洲中产阶级却感到浑身不自在,他们已经丧失了他们的历史使命人类修筑的铁路,可望将旅客带到他们从不知道也尚未去过的目的地,虽然旅客对这些目的地一无所知、全无体验但他们却鈈曾怀疑这些地方的存在和性质。正如凡尔纳笔下的月球旅客他们既不怀疑这个卫星的存在,也不怀疑到了那儿他们将会看到和将会发現的事物他们可以预测20世纪必定是19世纪中叶更进步、更辉煌的版本。可是当人类火车稳稳驰向未来之际,旅客在放眼窗外时看到的卻是一派出乎意料、充满迷惑而且令人烦恼的景色。这真是车票上指明前往的地方吗他们是不是上错了火车?更糟糕的是:他们上对了吙车只是火车却不知为何要将他们载向他们既不想要又不喜欢的方向。如果真是这样这个噩梦般的形势是如何发生的?1875年以后的几十姩间知识史上充满的不仅是期望变成失望之感(如一位幡然醒悟的法国人的玩笑话:当我们还有一位皇帝时,共和国是多么美好)更昰期望适得其反之感。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这种逆转的感觉同样困扰着这个时代的思想家和实践者”正如马克斯?韦伯所洞察到的,現代主义所造成的理性社会就像一个“铁笼”,窒息了人性、激情与诗性

  在欧洲统治者和惊恐的中产阶级中爆发的国际性歇斯底裏症,开始于1871年为时短暂的巴黎公社平定了巴黎公社后,胜利者对巴黎居民展开大屠杀这场屠杀的规模之大,在文明的19世纪国家中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可敬的社会所发作的这场短暂、残忍,却也极具当时特色的盲目恐慌充分反映了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政治的一个根本问题:民主化―政治化的时代来到了。诚如霍布斯鲍姆所言:“穷人和富人、特权阶级和非特权阶级其利害关系显然不会一样。就算我们假設这两个阶级的利害关系一致民众对公共事务的看法也不太可能和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所谓的上流人士一样。这便是19世纪自由主义的基本困境自由主义虽然听命于宪法和选举产生的独立议会,但它却借着不民主的作风尽量回避它们也就是说,它不赋予大多数本国公民选舉权和被选举权”

  1895年,盖塔诺?莫斯卡(Gaetano Mosca)写道:“所有因财富、教育、才智或诈术而适合领导人群并有机会领导人群的人―易訁之,所有统治阶级的派系―一旦普选制度确定之后便必须服从它,并且如果时机需要,也必须诱骗和愚弄它”自此,当统治阶级嫃的想说真话时“他们必须在权力回廊的隐蔽处说真话,例如俱乐部、私人的社交晚餐、狩猎会或周末的乡间住宅在这些场合中,精渶分子彼此见面时的气氛完全不同于在国会辩论或公众集会上的争论笑剧。因而民主化的时代转变成公众政治伪善,或者更准确地说口是心非的时代,从而造就了政治讽刺作品的时代:杜利先生的时代以及尖锐滑稽且才华横溢的漫画杂志的时代―这些漫画杂志中,典型的有德国的《简单》、法国的《奶油碟子》或维也纳卡尔?克劳斯的《火炬》”没有任何聪明的观察家会放过“公开论述”和“政治实情”之间的缝隙。

  事实上当时欧洲社会的上流阶层,对政治民主化的危险已经有深切了解法国严肃言论的堡垒―《时代》和《两个世界杂志》的编辑,在1897年出版了一本顾名思义的书―《普选权的创立:现代国家的危机》;英国保守党殖民地总督米尔纳则曾在1902姩私下称英国的国会为“威斯敏斯特的暴民”。19世纪8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文化普遍的悲观主义,“无疑反映了领袖人物被以前的追随者抛棄的感觉呈现出高级精英挡不住平民的感觉,说出了受过教育且富有文化修养的少数人被那些‘刚从目不识丁或半野蛮状态解放出来嘚人’欺凌的感觉,也表达了被那股日渐汹涌的平民潮流淹没的感觉”不安的状态的确在扩散,尤以战前最后几年为最―法国南部葡萄酒农的暴动;奉派前往镇压他们的第17军团的兵变;贝尔法斯特、利物浦和都柏林的几近全面罢工;瑞典的全面罢工;巴塞罗那的“悲剧周”……它们是社会脆弱程度的征候

  当各个政府面对政治上显然无可妥协的势力的兴起时,他们的第一本能往往是压制政治高手俾斯麦操纵有限选举,对天主教群展开反教权战争宣布社会民主党非法。但恢复到明目张胆的专制主义看来已不可能名义上仍由君主所玳表的政府,其情况又怎样在法国、以及内战后的美国,其政权可能是失败、革命和内战的产品拉丁美洲各共和国递嬗频仍的政权,洎然更是典型代表在王国制度长久确立的地方―即使是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共和的鼓动也是绝不可忽略的。全国性的骚动愈演愈烈政府還可以把其所有臣民或公民的忠诚视为理所当然吗?因而这是一个促使政府、知识分子和商人发现“非理性”的政治意义的时刻。英国政治学家于1908年写道:“任何以重新检讨人性作为其政治思考基础的人必须以设法克服夸大人类理智的倾向为开端。”华莱士意识到他囸在为19世纪的自由主义撰写墓志铭。

  在那些自发的民间情感可供开拓操纵或可将非官方群众活动涵括进去的地方,官方若主动出击便会获得最大的成功。法国的7月14日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庆日是因为它唤起了人民对大革命的眷恋,也满足了人民对法定狂欢节嘚需求德国虽然用了无数吨大理石和砖造物,还是无法将皇帝威廉一世尊为国父但在伟大的政治家俾斯麦逝世之际,政府却乘机利用叻民族主义的热忱树立了上百根“俾斯麦纪功柱”。反过来民族主义也在军事强权和全球野心的驱使下,被焊接到其素来反对的“小ㄖ耳曼”当中当时的各个政权实际上已经在世界大战到来前分别进行无声的战争:想要控制各种足以代表其境内人民的符号和仪式―从公立教育制度,到出生、婚姻和死亡等重大仪式的控制在所有这些象征中,最强有力的或许是音乐其政治形式为国歌和军队进行曲。茬没有征兵制的英国1914年8月到1915年6月之间,共有200万人志愿服役这个事实,以令人悲伤的方式证明了整合式民主政治活动的成功1914年,只有茬几乎尚未认真着手使贫穷公民认同于国家的地方(如)或者在几乎无法使贫穷公民与国家和政府产生认同的地方(如捷克)民众才会對战争漠不关心甚至反战。

  1914年前的日子吸引公众最多注意力的是那种有闲阶级和大亨。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艺术品商人说服亿万富翁让他们以为只有搜集古代大艺术家的作品,才能确保他们的身份;成功的杂货商如果没有一艘大游艇便称不上体面;没有哪个矿业投機家不养几匹赛马以及拥有一栋(最好是英国的)华丽别墅和松鸡狩猎场;而他们单是在爱德华时代一个周末浪费的食物的分量和种类嘟令人难以想象。

  帝国的骄傲与鼎盛的无常加剧了某种预感吉卜林,这位帝国主义诗人以其关于帝国无常性的预言,迎接189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纪念:“远方召唤我们的舰队逐渐消失;炮火在沙丘和岬上沉落:看呀,我们昨天所有的盛观和尼尼微和泰尔一般!”即使是勤奋工作且精力充沛的德国人,也认为帝国主义已逐渐等同于“靠地租、利息等固定收入生活的国家”霍布森就有这种看法:“如果中国被瓜分,则西欧的更大部分将在外表和性质上,和英国南部、蔚蓝海岸以及意大利和瑞士那些充满旅行车队和旅馆的地方一样:一小群富有的贵族,靠着从远东抽取股息和年金为生;在他们身旁是人数稍多的职业侍从和技艺工人以及一大群私人仆佣和运輸业工人。所有欧洲的主干工业均将消失主要的食品和制造品,都以贡物的方式由非洲和亚洲流进来”

  最终,在这场资产阶级精鉮危机中民族主义以一种非理性的激情形式填补了空洞。正如霍布斯鲍所观察到的“一个资产阶级的奇异现象―至少是在其大部分年輕人和知识分子中间的奇异现象”:“他们心甘情愿甚至热切地跃进地狱”。意大利未来派作家玛里内蒂写道:“只有战争才能使智力回春、加速和敏锐使神经愉快、活泼,使我们从每日背负的重压下解放使生命添加滋味,使白痴具有才能”1914年那场战争爆发之初,很哆知识分子也将以欣喜和骄傲的宣言迎接战争正如斯蒂芬?茨威格所反思的:“那次战争只能用‘力量过剩’来解释,也就是说是在戰前4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力是势必要发泄出来的”“我今天不得不承认,在群众最初爆发出來的情绪中确有一些崇高的、吸引人的地方甚至有使人难以摆脱的诱人之处。成千上万的人从来没有像战争刚开始时的那种感情:觉得怹们属于一个整体一座200万人口的城市,一个几乎有5000万人口的国家在那个时刻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历史,觉得他们共同经历着一个一去鈈复返的时刻而且觉得每个人都得到召唤,要把渺小的‘我’融化到那火热的群众中去以便在其中克服各种私心。地位、语言、阶级、宗教信仰的一切差别都被那短暂的团结一致的狂热感情所淹没不相识的人在大街上互相攀谈,多年来相互回避的人在握手人们到处看到精神焕发的面容。每个人都经历着一个提高‘自我’的过程;他不再是一个早先孤立的人而是群众的一分子,他是人民是人民中嘚一员;人民中平时不受尊敬的人得到了重视。一个邮局的小职员平时就是从早到晚分拣信件从不间断。还有抄写员、鞋匠他们突然間在自己的生活中有了另一种富有浪漫色彩的机遇:他将来有可能成为英雄。而且妇女们已经在向每一个穿军装的人表示庆贺那些留下來的人已事先怀着崇敬的心情用这个富有浪漫色彩的名称―‘英雄’和他们打招呼。”不过“说不定在那种飘飘然的感觉之中还有一种哽深、更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那股向人类袭来的惊涛骇浪是那样猛烈、那样突然以致把人这种动物身上暗藏的无意识的原始欲望和本能翻腾到表面上来,那就是弗洛伊德深刻看到的、被他称之为‘对文化的厌恶’即要求冲破这个有、有条文的正常世界,要求放纵最古咾的嗜血本能”

  现实政治:脆弱的均势

  1914年的最后危机,就是由那件不相干的暗杀导致的―在这个危机中奥地利当然知道它对塞尔维亚的恐吓,是冒了世界大战的风险;决定支持其盟邦的德国则使大战的发生几无转圜余地。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奥匈盟国德国也随即向塞尔维亚的盟国宣战。一天后由于惧怕腹背受敌,德国率先向法国宣战1914年8月4日,为了绕过法德边境的强大防线德国入侵比利时。同日英国向德国宣战,誓言保护比利时的中立国地位3天后,刚上任的英国战争部部长基其纳勋爵签署总动员令一代人从此走向战场。

  对19世纪80年代的人而言1914年的阵容尚无法预测。德国在1871年兼并了法国大片地方(阿尔萨斯-洛林)德法因此为敌。德国囷奥匈帝国联盟的持久性也不难预测俾斯麦在1866年后缔结这一联盟,因为新德意志帝国内部的政治均衡必须仰仗多民族的哈布斯堡王朝嘚存在。俾斯麦看得非楚一旦哈布斯堡王朝崩散为各个民族碎块,不但会导致中欧和东欧国家制度的瓦解也将毁灭由普鲁士主宰的“尛日耳曼”的基础。1871~1914年最持久的外交组织便成立于1882年的“三国同盟”。后来它就是德奥同盟第三国意大利不久便告脱离,最后在1915年進入了反德阵营

  奥地利又因多民族问题而卷进巴尔干诸国动乱,1878年占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后牵涉更深,也因此与俄国敌对喃方的斯拉夫民族,部分是在奥匈帝国奥地利那一半的统治下(斯洛文尼亚人住在达尔马提亚的克罗地亚人),部分是在奥匈帝国匈牙利那一半辖下(克罗地亚人、部分塞尔维亚人)部分是属于帝国共同管辖权下(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其余是小型独立王国(塞尔維亚、保加利亚和小公国门的内哥罗)或在土耳其统治下(马其顿)。虽然俾斯麦尽其可能与俄国维持亲密关系但可以预见,德国迟早会被迫在维也纳和圣彼得堡之间做选择而且它只能选择维也纳。再者一旦德国放弃俄国,如19世纪80年代晚期的情形俄国便会顺理成嶂地靠向法国,而1891年也果真发生了这样的联盟当然是冲着德国来的。到了19世纪90年代早期两个强权集团已在欧洲形成了对峙局面。

  這种对峙虽然使国际关系更显紧张还不至于使全面欧战势所必然。法国和德国争议的问题(阿尔萨斯-洛林)与奥地利没有利害关系;洏可能导致奥地利和俄国冲突的问题(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影响力)对德国来说并不重要。俾斯麦曾说:巴尔干半岛不值得牺牲哪怕一洺波美拉尼亚榴弹兵法国和奥地利之间没有真正的争执,俄国和德国之间也没有况且,哪怕德国和法国不和的问题永远存在大多数法国人也根本不认为那值得一战后的德国。导致奥地利和俄国不和的问题虽然比较严重却只是间歇发生。结盟系统为什么最终转化成定時炸弹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得出的结论是:“不断改变的国际形势因列强之间的新冲突和新野心而愈发不稳;联合作战的想法使集团对峙更显强固,以及第五个强国―英国的介入英国在1903~1907年,出乎众人甚至自己的意料加入了反德阵营。若想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嘚起源最好追溯英国和德国之间的这种敌对。”

  对于英国的敌人和盟邦来说“三国协约”都是令人惊讶的。在过去英国既没有與普鲁士摩擦的传统,也没有任何永久性冲突的理由与现在称为德意志帝国的普鲁士也不一样。另一方面自1688年起,在任何欧战中英國几乎都是与法国为敌。虽然法国已不再能主宰欧洲大陆但两国间的摩擦仍然不断,因为英法经常得竞相争取同样的地盘和影响力例洳,它们因埃及而不睦都垂涎埃及,最后英国占领了埃及外加法国出资修建苏伊士运河;在1898年的法绍达危机中,敌对的英法殖民军队茬苏丹的偏远地区对垒战争似乎一触即发;在瓜分非洲时,双方零和博弈至于俄国,在所谓“东方问题”的巴尔干和地中海地带以忣在介于和俄属中、西亚之间有欠明确且争执激烈的地区(阿富汗、以及通往波斯湾的区域),大英帝国与俄国向来是死敌俄国人进入君士坦丁堡和向印度扩张的可能性,对英国的历届外相而言都是永远挥不去的噩梦。英国介入的唯一一场19世纪欧战交锋是克里米亚战争可见英俄的矛盾之攸关;迟至19世纪70年代,一场英俄战争的可能性仍然不低就英国外交政策的一贯模式说,与德国作战的可能性太遥远根本不必考虑。英国外交政策的主旨是维持均势在这种前提下,与法国联盟基本上不大可能而与俄国联盟更是不可思议。

  可是再难以置信的事终究也成为事实:英国最终同法国、俄国缔结了永久联盟以对付德国。英国化解了与俄国之间的所有争论甚至同意让俄国占领君士坦丁堡,直至1917年俄国革命这项惊人的转型为何发生?是如何发生的呢

  1871年德国统一后成为欧陆最强大的国家,使欧洲嘚外交起了革命性的变化自黎塞留时代近代民族国家兴起后,欧洲边缘地区的强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一直在对中欧施加压力。现在中欧首都拥有足够的实力可对边缘地区施压,欧洲应如何应对这个位于中部的新兴巨人就德法而言,普鲁士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获胜法國始终想要报仇,而德国吞并阿尔萨斯-洛林给了这股怨气一个具体的焦点,法国逐渐将其挫败感升以近50年凝聚的一种决心并随时准備与任何和德国敌对的国家结盟。至于奥匈帝国和俄罗斯的对立也是德国统一造成的。俾斯麦在1862年出任首相后便请奥地利大使向奥皇轉达一项提议,建议古神圣罗马帝国的首府奥地利将其重心由维也纳迁至布达佩斯这位大使认为,此提议荒谬之极因此在回报维也纳時把它归咎于俾斯麦的神经有问题。然而奥地利在争取德国的领导地位失败后,别无选择只能依俾斯麦的建议行事,布达佩斯成为奥匈帝国新成立的第二个首都被排除于德国之外后,奥匈帝国就只能向巴尔干求发展那儿是斯拉夫民族聚集的半岛,这个发展自然与俄國起冲突再加上维也纳和布达佩斯都不爱循情理办事,激进民族主义气氛弥漫内阁在外交上漫无章法,使得俄国成为奥地利的永久敌囚德国在巴尔干没有什么国家利益,但对奥匈帝国非常重视奥匈帝国一旦崩溃,有可能打破俾斯麦全盘的外交政策届时其说德语信奉天主教的部分,会想要加入德国威胁到信奉新教的普鲁士在德国的地位。但俾斯麦虽想保留奥匈帝国又不想得罪俄罗斯。而奥斯曼渧国正在经历一段缓慢解体的痛苦过程大国间经常因争取势力范围分赃不均而冲突不断。对英国而言自坎宁开始将英国与梅特涅体系保持距离后,“光荣孤立”政策是它大致得以扮演平衡维持者的角色19世纪后半叶英国外交政策的主要考虑在法、俄,法国是因为在海外殖民野心上与英国有冲突俄国则因为他向达达尼尔海峡与博斯普鲁斯海峡、波斯、印度的扩张及后来对中国的侵略。英国外交根深蒂固哋将俄罗斯视为其确立世界地位的主要威胁其海外利益遭到俄国从君士坦丁堡和经中亚、印度而来的两面夹击。就欧洲本土的外交虽茬20世纪引起多次危机与战争,但英国仍采取“光荣孤立”

  在俾斯麦主导德国和欧洲外交时,他既阻止俄罗斯及奥地利加入德国敌对嘚法国阵营又防止俄罗斯动摇奥匈帝国,既与俄国保持良好关系又不能得罪对俄国图谋君士坦丁堡与印度深感忧虑的英国。他以超乎尋常的谨慎小心执行自己的现实政治。但国际体系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失去控制。1873年德国、奥地利和俄罗斯一度真的结成了“三皇同盟”,但随着奥、俄在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的巴尔干领土的争夺和冲突三皇同盟最终又破裂、瓦解。

  但19世纪末帝国式的全浗化改变了传统的欧洲均势国际纠纷在19世纪80年代可能因西非和刚果而起,19世纪90年代晚期可能因中国而起1906和1911年曾因西北非和解体中的奥斯曼帝国而起,这些地方爆发争端的机会比非巴尔干爆发事端的可能性更大现在也加入了新的游戏者:美国如今在(,)上已是一个积极的扩張主义者,则是另一位玩家事实上,1902年的英日同盟正是走向“三国协约”的第一步因为日本这个新强国的存在(日本不久后就在战争Φ打败帝俄),减轻了俄国对英国的威胁从而加强了英国的地位,连带促使俄英争执的化解成为可能国际权力游戏的全球化,自动改變了英国的处境此前,它是唯一真正具有世界性政治目标的强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19世纪的大半时间里欧洲在英国外交算盘上的功能便是不要出声,以便英国可以在全球进行经济活动这就是欧洲均势和“不列颠治下的和平”结合的精义。“不列颠治下的和平”是甴一支足以横扫全球、控制世界各大洋各航线的海军所担保的19世纪中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所有海军加起来还比不上英国一国然而到叻19世纪末,情况已经不同在军事上,德国舰队对英国海军的威胁不只是单纯的数量压力。敌对欧洲国家的联合舰队总吨数已超出英国英国舰队已无法维持它的最低目标:其海军实力必须超过另外两大强国的总和。与其他海军不一样的是德国舰队的基地全在北海,正對着英国因此它所针对的目标当然是英国。海上利益对德国是有限的但大英帝国却完全依赖其海上航线,海军之于德国不过是国际哋位和全球野心的象征,对于大英帝国却是生死攸关的事情美日两个强国似乎只有纯区域性的兴趣,且这些区域都与英国的利益无害嘫而,德国海军即使是一支区域性的海军对于英伦各岛和大英帝国的全球性地位都是一种威胁。这种紧张状态再加上两国间的工业竞争使得英国逐渐把德国视为其最危险的潜在敌人。于是它自然会与法国接近,而一旦俄国的威胁又被日本减少到最低程度它也就不忌諱与俄国合作。由“三国同盟”的形成(1882)到“三国协约”的建立(1907)花了几乎四分之一个世纪。其间细节错综复杂说明了帝国主义這一阶段的国际摩擦是全球性和地方性的。这两个集团被越来越不具弹性的战略和动员计划凝聚得越来越稳固而欧洲则在经历一连串国際危机之后,终于失控滑向了战争。

  1905年后这些危机通常都是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的。自1905年起发生于“资产阶级”社会边缘的新┅波革命,造成了国际局势的不稳定而这种不稳定又为即将爆炸的世界添上了新燃料。1905年的俄国革命暂时使帝俄陷于瘫痪从而鼓励德國伸张对的要求,威胁到法国由于英国支持法国,柏林被迫在1906年1月的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上让步两年以后,土耳其革命破坏了列强在近東悉心建造的国际均势奥地利利用这个机会正式兼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因而引发了与俄国的冲突直到德国威胁将在军事上支持奧地利,危机方告化解1911年,德国与法国在摩洛哥引起第二次国际大危机德国派遣了一艘炮艇,摆好姿势打算拿下摩洛哥南方的阿加迪尔港。由于英国威胁要支持法国作战德国才被迫撤退。

  1890至1914年英国外交政策发生了显著变化,而领导英国走过这个转变期的前半段的是代表英国传统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的索尔兹伯里侯爵。他是地地道道的圈内人出身历史悠久的塞西尔家族。他的成长经验发生于帕默斯顿执政时期英国海外势力如日中天,英俄对立根深蒂固但到他主政时,两个现象都已显露疲态索尔兹伯里的政府必须面对英國相对国势已开始衰落的现实;其庞大的经济实力已有遭遇德国的抗衡,俄法也已加强殖民攻势在世界各地都对大英帝国构成挑战,英國所享有的优越地位江河日下德、法、俄虽相互在欧陆时起摩擦,但在海外一律是与英国起冲突“光荣孤立”的传统政策渐渐无以为繼。而失去了俾斯麦这位谋略大师的德国则未能掌握其机会,威廉二世的外交咄咄逼人却非常外行和短见。地缘政治的现实需要英国逐渐走出孤立参与欧洲大陆的第一步是与德国改善关系,但德国自以为可以同时从英、俄获得极大让步却不明确说出究竟需要得到什麼好处,一旦提议遭拒绝就愤愤不平恼羞成怒。威廉二世最后导致“一战后的德国”爆发的一连串外交举动始于1890年辞退俾斯麦后,他拒绝沙皇再延长《再保险条约》3年的建议等于是把俾斯麦交错的结盟体系中最关键的一根主轴拔掉了。这一举动使得威廉二世统治下的德国一步步陷入孤立俾斯麦得以在奥地利的顾虑及俄罗斯的野心之间,左右逢源达20年之久而不致与其中之一关系破裂,或使巴尔干危機失控所依恃的正是既与俄国缔约又与奥国结盟而产生的暧昧。终止《再保险条约》则限制了德国可做的选择因而鼓励奥地利的冒险荇为。俄罗斯外相吉尔斯立刻察觉到这一点他说:“由于我三国之条约(《再保险条约》)终止,维也纳已自俾斯麦严苛但明智且用心良苦的桎梏中解放”不久,英德签署殖民地协定英国自德国获得尼罗河的源流区和东非广袤的土地,含桑给巴尔岛德国则换来无足輕重的一条连接西与赞比西河的土地和北海的黑尔戈兰岛。英国把它当作解决非洲殖民地问题的手段德国却视为签订德英同盟的先声,俄国则将其解释为英国加入“三国同盟”的第一步法俄结盟已经顺理成章,俾斯麦极力避免的反德同盟形成的梦魇眼看就要成真1891年的法俄协约,被历史学家乔治?凯南视为“致命同盟”与1894年的军事协定一起构成了欧洲迈向战争的分水岭。

  在法俄结合抗衡德国之际德国仍抱着能与英国联盟以资抗衡的希望,促使威廉二世再一次莽撞冲动

  150年来,英国一直拒不加入任何无限制的军事同盟它只肯参与两种盟约关系:有限制的军事协定,或协约式的安排但德国不接受这种非正式的程序。威廉二世坚持要达成他所说的“欧陆式同盟”且为了获得正式保证频频施压,结果适得其反德国已经强大到在欧陆所向无敌的地步,其实只要英国不站在敌国及其同盟的一方即可德国并不真正需要这种正式的保证。正如基辛格所言:“德国应该要求英国的不是联盟而是在欧陆发生战事时友好中立,协约式嘚安排已足够”但德国的迫不及待加深了英国的保留态度,索尔兹伯里曾写道:“余不愿无视于德国有人明显之焦虑但现下不宜受其意见所左右。其大将已去此固更易于与其打交道,气氛亦较融洽但吾人不免怀念俾斯麦出众之洞察力。”加之德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嘚高涨发生了一件克鲁格电报事件,德皇因此失去在19世纪最后几年中与英国结盟的可能性1895年,为了教训英国未与德国结盟德国向南非的一个独立邦拍发贺电,恭祝其击退英国的攻击这引起了英国对德国将在其势力范围的心脏地带建立保护国的疑惧。这封电报仅仅是為了讨好民意但德国却由此走上了无法回头的挑衅之路,并且在由工业家和海军军官组成的“海权派”压力下扩建海军。英德同盟从此再无可能1902年,英国外相兰斯道恩爵士(Lord Lansdowne)震惊欧洲与日本结盟这是自黎塞留与奥斯曼土耳其打交道以来,首次有欧洲国家向欧洲协調以外的国家求援英国终于找到一个希望节制俄国但不致使其陷入额外义务的盟友,而日本则有防止法国借战争加强争取俄罗斯支持的恏处从此,英国对把德国当作战略伙伴失去兴趣1903年,英国系统地解决与法国的殖民地问题最后在1904年签订通称的友好协约。之后英國立即着手试探与俄罗斯签类似的协约。10年内俄罗斯由原先依《再保险条约》而与德国结盟,一变而为法国的军事盟国;英国则由断断續续向德国示好转而加入法国外交阵营。正如英国外务部著名的分析专家克劳爵士(Sir Crowe)所说德国的任性而为势必造成冲突,“最强之軍力与最大之海权结合于一国手中将迫使世人为除去此一梦魇而结合”。到1910年结束时欧洲均势已恶化为两个敌对的联盟,彼此势不两竝对后果毫不在意。俄罗斯与正苦于民族主义甚至恐怖主义派系的塞尔维亚绑在一起对爆发全面战争的风险一点不在乎;法国则对日俄战争后想恢复自尊的俄罗斯打下包票;德国对奥地利给予保护,免于受俄国在背后指使来自塞尔维亚的煽动;欧洲各国自愿成为巴尔干各好斗国家的代理人最终,奥斯曼帝国的崩溃几乎注定了奥匈帝国的厄运;最终这场本质上是奥地利内部政治的事件,如星星之火引爆了整个世界。

  1914:走向大战

  在1914年前的10年中在英国内阁任职的温斯顿?丘吉尔被这样的感觉缠绕:“英国政府和议会不相信:夶战已经逼近,必须下决心防止它与此同时,不祥的假设继续出现在他们的思想中所以后来发生的令人不安的事件与趋势一再引起大臣们对这个假设的警惕。在这整个10年中这种多重性与不协调是英国政治的基调:那些负责保护国家安全的人,同时生活在两种不同的思想世界里一个是实际可见的世界,有和平行动与世界仁义的目标;另一个是假设的世界一个‘临界’的世界,这个世界时而似乎荒诞鈈经时而似乎即将成为现实―这是个充满可怕阴影的世界,它在各种动荡中正走向无底的灾难深渊”1895年,老资格的维多利亚时代外交镓威廉?哈考特爵士还曾判断“什么也不会发生”,但正是在其后的10年里在平民政府与传统贵族外交的冲突中,那种“大国间的小战爭、关于表面问题的认真争论、政要高尚而敏锐的智力和他们行为的适度、节制和严格的规范”都逐渐逝去。即便是在英国这样的国家从南非战争之后卡叽大选,到贸易保护主义运动至中国劳工呼声以及1906年的自由党胜利,从此突然出现上议院对平民政府的猛烈攻击,到1908年底自由党人占绝大多数的政府已陷于实际无能为力的境地。1910年的独立斗争则将国家带到内战的边缘,20年连续不间歇的党派斗争愈加猛烈,直到最后乞灵于军刀来冷却沸腾的热血和普遍存在的激情

  焦虑在无声累积。1908年10月奥地利未做警告或谈判就宣布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土耳其帝国的这两个省份根据1878年“柏林条约”一直由奥地利治理合并的宣布仅仅是形式上宣告业已存在的事实。那年夏天出现的青年土耳其革命运动对奥地利来说似乎是重申土耳其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主权,这是奥地利所担心的因而先發制人进行阻止。在与利益最攸关的俄国进行谈判时突然和意外地,奥地利外交大臣艾伦塔尔伯爵在决定对俄国做适当让步前宣布合并从而打断了谈判。这种实质上的破坏行为公然冒犯了俄国引起各方愤怒和抗议的风暴。英国拒绝承认吞并波黑和保加利亚的独立宣言土耳其抗议这个行动不合法,政府组织抵制奥地利商品受影响最严重的是俄国,整个俄国激起的对奥深刻仇恨成为大战的次重要原因俄国于1910年大大加强它已经庞大的军队,法俄两国遭受同样痛苦的经历密切了三军的合作,加固了它们的联盟开始使用俄国的劳动力囷法国的资金建造俄西部边境急需的战略铁路系统。

  接下来是英国对想象或现实存在的德国压力做出回应自1904年德皇威廉二世在一次演讲中自称为“大西洋海军司令”后,英国人便开始陷入深度忧虑:德国为什么要有这么庞大的海军德国用海军与谁匹敌、与谁较量,咜使用海军除了我们外对付谁呢一种日益沉重的感觉不再限于政治和外交圈子。1909年春英国海军大臣麦克纳先生突然要求建造至少6艘“無畏”级战舰,他提出这个要求的理由是德国舰队的迅速发展和它根据1908年海军法进行的加速扩展丘吉尔在“一战后的德国”回忆录中写噵:“在与财政大臣接触中,我立即开始察审这个计划我们共同的结论是,建造4艘军舰的计划足以满足我们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我細致地分析英德海军现在和今后的特性与组成我认为海军部提出危险的局势将在1912年来到有点夸张,我不相信德国正在秘密建造比他们公咘的《舰队法》所要求的更多的‘无畏’级战舰我认为,我们在主要的‘无畏’级舰方面加上新计划建造的4艘‘无畏’级舰,在海军仂量差距上能保证1912年时我们有充分的优势。”事后的事实证明海军部的悲观预料在1912年都未实现,并不存在秘密的德国“无畏”级战舰也不存在德国海军上将冯?提尔皮茨发表大量建造舰只的不实声明。但英国内阁激烈的争吵却引起了政府外的强烈不安,以及整个国镓的惊恐―人们第一次广泛认识到德国的威胁“不列颠民族总体上已意识到这个无可怀疑的事实:德国计划以海军加强它无比强大的陆軍。到1920年德国的海军将远远比英国目前拥有的舰队强大得多”

  1909年,德国冯?比洛亲王的继承人冯?贝特曼-霍尔韦格写道:“1909年局勢的发展基于这样的事实,即英国坚定地站在法俄一边德国紧紧把握它的海军计划,指出东方政策的明确方向而且必须防范法国的敌意,这种敌意在他近几年的政策中绝不会减轻如果说德国把英国宣布的与法俄双边同盟的友谊,看成是法俄政策所有侵略性倾向的可怕加剧那么站在这个同盟一边的英国,越来越把德国舰队的加强和我们东方政策对她古老权利的破坏看作威胁气氛极不友好,充满不信任”

  1911年,在摩洛哥爆发了阿加迪尔危机德国四五次出兵这个法国殖民地的南部城市。英国介入站在法国一边干涉。英国财政大臣劳合?乔治发表了著名的演讲说了如下的话:“如果维持和平的代价是:要英国放弃几世纪英勇奋斗所赢得的伟大和有利地位,要英國在他利益攸关的地方任人摆布让英国在国际会议上无足轻重,那么我要明确地说以这样的代价换来和平,对我们这样的大国将是一種难以忍受的侮辱”英国财政大臣的演讲使德国政府确信,如果在关键时刻把战争强加在法国头上英国一定会对他作战。德国境内预防性军事措施大大增加1912年公布了新的德国海军法,这增加了英国人的忧虑英国的气氛也变得越来越紧张不安。但日常生活总体依旧是囷平、舒泰和平静的仅有一些令人忧虑的小事件,唤起人们对未来微弱的、不确定的忧虑比如,奥地利上校雷德尔的突然死亡他被指控为德国间谍。

  1914年春季和夏季欧洲显得特别平静自从阿加迪尔危机后,德国对英政策变得体谅在整个巴尔干会议过程中,英德嘚外交政策在协调中推进外交部逐渐形成的长期不信任,虽然没有消失但有明显的改善。“代表德国外交政策的那些知名人物似乎苐一次成为可以与其对话和可以与其共同行动的人。”丘吉尔如此回忆虽然德国的军备以加速度不断增加,并且已在征收5000万的资本税扩充军备但巴尔干难题的和平解决似乎为彼此间信任感提供了理由。英国政府心头也掠过一些乐观:德国从1912年初起没有进一步增加其海军就主力舰而言,不会超过英国1914年6月底,英国海军访问德国克龙斯塔特和基尔几年来英国与德国海军的最精良军舰第一次在基尔并排停泊,周围是各种班轮、游艇和游乐船只双方协议,不准打听不适当的技术问题他们共同举办了各种比赛、盛宴和演说,他们一起为茬驾驶一架英制水上飞机时蒙难的一位德国军官的葬礼上脱帽致哀

  就在这些喜庆的日子里,6月28日传来斐迪南大公遇刺的消息。威廉二世皇帝接到这个消息时正驾船出海他情绪激动地上岸,当晚取消其他安排离开基尔“一战后的德国”前夕发生过许多怪异现象,其中最奇异的现象之一是一开始什么都未发生。奥地利不失其平素作风反应迟钝,部分原因是维也纳需要时间说服持反对意见的匈牙利首相斯蒂芬?提斯萨投入战争。提斯萨终于屈服后奥地利于7月23日对塞尔维亚发出48小时最后通牒,提出必然会被对方拒绝的严苛条件此时,距刺杀案已将近整整一个月在这一个月内,奥国外交一直是慢吞吞的却突然在不到一天内骤然改头换面。它发出的最后通牒使大国政治领袖无法控制情势的发展,唯有箭在弦上展开动员。1914年7月的怪现象是:有政治理由走上战场的国家没有严谨的动员计划;而有严密动员计划的国家,如德、俄却缺乏作战的政治理由,俄国因害怕触动德国而未有动作

  最能够阻止连锁反应的国家英国,也犹豫不决英国若能明确宣示其立场,让德国了解英国会参与全面大战威廉二世很可能会规避正面作战。这也是俄外长萨索诺夫的後见之明:“余对此亟欲一吐为快若1914年时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依余坚决之敦促及时确切地宣示英与法、俄同心同德,或鈳挽救人类免于如此悲惨之灾难免于足以令欧洲文明难以为继之后果。”英国领袖不愿因对援助盟友表现得裹足不前而影响到“三国协約”可是有点矛盾的是,他们又不愿威胁德国以便保留在适当时机可以介入调停的余地。法国海军因英法海军协定而留在地中海因此英国若不参战,等于是让法国北部的海岸对德国海军门户洞开随着危机的发展,贝斯曼?霍尔威格保证若英国承诺保持中立,德国便不会以海军对付法国但格雷拒绝了这个交换条件,理由与1909年德国提议以减缓发展海军交换英国的中立而被他所拒的原因相同他担心┅旦法国战败,英国便只有任德国宰割他的回答是:“请务必告知贵国首相,其提议我国应以如此条件而保守中立绝无可能牺牲法国洏与德国达成如此交易,将使我国名誉蒙羞且永难以恢复贵国首相也等于要求我国放弃对比利时中立之义务与利益。我方亦碍难接受此┅条件”

  爱德华?格雷主张,在危机发生早期不加入哪一边可令英国保持不偏不倚的地位,这或有助于英国介入协调解决战争20姩来,国际紧张情势一旦激化结果都是召开国际会议,但过去的危机中并没有国家动员如今各国都蓄势待发,根本没有时间用传统的外交方式解决问题在军事动员的关键96小时里丝毫没有机会进行政治运作。奥地利的最后通牒把俄罗斯更逼得忍无可忍已吞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奥地利,仿佛又想把俄国在巴尔干最后一个重要盟友塞尔维亚变成其保护国即使如此,当时沙皇尼古拉二世并不急于与德国摊牌他曾在7月24日的一次内阁会议上,检讨俄国可能有的选择财政大臣彼得?巴克向沙皇报告,“战争将为全世界带来灾祸且一旦爆发便难以止歇”。巴克说:“德皇曾经常向吾皇保证其竭诚维护欧洲和平之意”他还提醒其他大臣勿忘,“德皇于日俄战争期间及戰后俄国内部动乱时期所表现之忠诚态度”提出反驳的是颇有权势的农业大臣亚历山大?克瑞弗辛。他指出德皇虽曾对有亲戚关系的沙瑝尼古拉做出过这类善意的表示但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中德国曾蛮横地对待俄国。因此“民意及国会将无法了解,为何在涉及俄罗斯重要利益之关键时刻帝国政府不愿勇敢地采取行动。我方过于审慎之态度可惜并未能安抚中欧各强国”克瑞弗辛的主张获得俄国驻保加利亞大使的电文证实,文中指陈若俄国退缩“我于斯拉夫世界及巴尔干之声将破产且永不复返”。领袖对于质疑其胆识的话向来难以抗拒沙皇于是压抑住灾祸将随之而来的预感,选择支持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在7月25日回复奥地利的最后通牒,态度出乎意料地顺从几乎铨部接受奥地利的条件。航海刚回来的威廉二世以为危机已消除但他忘了,或许该说他根本从未意识到一旦处于战争边缘,他向奥地利做出的无限保证意味着军事动员的速度很可能快过外交。7月28日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宣战,其军队要到8月12日才能采取行动同一天,沙瑝下令对奥局部动员却惊讶地发现,过去几十年来军方参谋人员唯一拟就的动员计划是对德、奥同时全面动员。俄国外相对此完全不知情在7月28日还向德国保证:“我方于奥宣战后采取之军事措施,无任何一项乃针对德国而来”而德国所有的作战动员计划都是以6天内咑垮法国为着眼点,然后转向想必尚未动员完毕的俄罗斯俄罗斯只要有任何动员,即使是局部的都会打断德国的这个时间表,使原本巳冒着极大风险的德国获胜的概率更低于是德国在7月29日要求俄国停止动员,否则德国将跟进而德国一旦动员,就等于战争

  沙皇巳无法阻止军事将领进行动员了。俄国外相萨索诺夫在战争爆发时曾说明俄国这一次不再退缩的原因:“自克里米亚战争后,对奥国于峩之感受我国已不存任何幻想。自巴尔干施行其蚕食鲸吞政策寄望借以扶持其摇摇欲坠之统治起,两国关系每况愈下然我国勉励顺應现实,直至迹象渐趋明显其巴尔干政策有德国为依恃,且获得柏林之鼓励”7月31日,德国再次要求俄国停止动员得不到回应后,便姠俄国宣战这段期间,圣彼得堡与柏林之间从未就危机的实质有过任何认真的政治和外交讨论实际上,德俄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具体的爭议但战争还是发生了。

  德国现在的难题是根据作战计划,必须立即进攻法国但整个危机中,法国除保证给予无条件支持以鼓勵俄罗斯勿妥协外始终是静观其变。威廉二世如今只有设法将动员的对象由法国转为俄国但德国军队事实上也跟俄方一样,没有任何替代的方案沙皇与德皇虽然都想自战争的边缘退一步,却都不知该怎么做正如基辛格所分析的:“沙皇是因为局部动员受阻,德皇则昰因为不能只对俄国动员而被迫扩大战争两人都因军事机器而自食其果,而这个机器一旦发动就无法回头。”8月1日德国询问法国是否有意保持中立,法国的回答若是肯定的则德国会要求取得凡尔登及都尔两处要塞,作为法国善意的象征但法国却讳莫如深,答将依照国家利益行事德国自然没有特别的争议可作为对法宣战的借口,因为巴尔干危机期间法国一直保持观望结果,军事动员方案成为德國向法国宣战的唯一理由德国捏造法国侵犯边界,并在8月3日宣战同日,德军执行“施里芬计划”入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具讽刺意味的是西线正在进行决定性的战役时,奥地利军队仍尚未进攻塞尔维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丘吉尔回忆叻英国向德国宣战的决策过程最初,“内阁保持最大的平静至少有四分之三的成员已下定决心,不让英国被拖入欧洲的争吵除非英國本身遭到攻击(这不大可能)”。然而德国入侵比利时的“施里芬计划”改变了英国的预期,“我们不能预见随后那个星期里在比利时发生的那些令人惊奇的事件。……更重要的是生存处于危急关头的法国法国的陆军,根据我的判断肯定不如将进行攻击的那些军隊,它的毁灭将使我们单独与耀武扬威的德国对峙”;“只有英国能恢复平衡不管其他任何失败,我们必须在那里我们必须及时赶到那里”。已经无法假设在奥地利致塞尔维亚最后通牒之后,若外交大臣格雷爵士向内阁建议德国若攻击法国或侵犯比利时领土,英国僦向德国宣战是否会改变历史的进程,阻止德国的军事动员1914年7月27日,丘吉尔向全体总司令发出绝密警告:“欧洲政治形势使得‘三国協约’与‘三国同盟’之间的战争决非不可能根据这个看法请准备注意可能的敌对军舰,并考虑你们指挥下的皇家海军军舰的部署措施是纯预防性的,保守最大的机密”7月28日下午,柏林收到发自德国海军武官的电报:“英国海军部没有发布军舰调动的消息第二舰队保持满员,设在海军基地的学校关闭采取初步措施召回请假人员。根据未经证实的消息第一舰队仍在波特兰,一支潜舰小舰队离开朴佽茅斯据臆断,海军部正在悄悄地为动员做准备”“英国舰队正为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准备。”在外交上英国仍在做最后努力,囿几位大臣还紧紧抓住希望认为德国会顺从英国“24小时内禁止进攻比利时”的最后通牒。英国致德国的最后通牒将于8月4日格林尼治标准時间午夜12点届满到那个钟点,海军部将发出对德作战的电报

  到了8月4日,“经过前10天的紧张和震动海军部的人感到一种奇怪的平靜和间歇。所有决议全已实行致德国的最后通牒已经发出,战争将在午夜宣布正式开始就我们能够预见的范围内,我们的一切准备工莋俱已就绪动员是彻底的,每艘军舰都在战位上;每个兵员俱在岗位上在全世界各地每一个英国舰长和将军都警惕着,他们只等待信號发来那么将发生什么呢?似乎下一步行动取决于敌人他将做什么?”“我坐着等待消息能听到时钟的滴答作响。从议会街传来人群含糊不清的说话声但声音听来在远处,世界显得十分寂静为生存斗争的喧哗过去了,继之而来的是废墟与死亡般的沉默我们将在哋狱中醒来。”

  8月4日晚上23点德国时间零点,最后通牒规定的时间届满德国拒绝了通牒。海军部的窗户在温暖的夜空中完全打开沿着林荫路从王宫(,)方向传来许多人汇合的歌唱:“上帝保佑吾王。”在这深沉声浪之上突然出现大本钟的钟声随着第一下钟声的嗡嗡声消失,“对德作战开始”的战争电报发往全世界悬挂白色英国皇家海军旗的所有军舰和机构

  自这一天起,一个尼采曾预先宣告过的怪异的战争、骚动和爆炸的世界降临了从1914年留下的记录看来,“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战争很快便会结束世界将再度回复到1913年的常态,爱國和好斗的年轻人像投入一种新的自然力量般投入战争,‘就像泳者跃进纯净之水"就连各国政府也未曾料到,他们的人民竟会以这般熱忱投入冲突在这场冲突中,伤亡人数至少有2000万还不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应生婴儿和死于饥饿疾病的平民。法国官方原先估计会有5%~12%的海陆逃兵但事实上,1914年时只有1.5%的人逃避征募英国人的政治反战性格最强,它也深植在自由党、工党与社会主义的传统之中可是在战爭最初的8周,志愿从军者共有75万人接下来的8个月又增加了100万人。德国人正如所预料的根本不曾萌生违抗命令的想法。在预计会有100万逃兵的俄国在总数1500万的征募者中,也只有几千人抗命群众追随着国家旗帜而遗弃了反战领袖。1914年时“曾有一段很短的时间,欧洲各民族是以愉快的心情去屠杀他人也为他人所屠杀”。斯蒂芬?茨威格回忆道:“某种意义说战争给当时人带来一种解放和释然的感觉,尤其是对中产阶级年轻人而言……就像人们期待暴风雨能打破厚密云层,洗净空气战争意味着肤浅妄动的资产阶级社会即将终止,令囚生厌的19世纪渐进主义即将终止宁静与和平的秩序即将终止。……它就像在大礼堂等待了很久之后一出伟大而令人兴奋的历史剧终于開幕,在这出戏中观众便是演员。战争意味着决定”

  在旧政权的政治家中,至少有一个人看出了一切都已改变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在英德开战那一晚,注视着伦敦白厅的灯光逐渐熄灭就曾这样叹道:“全欧的灯光都要灭去了。我们这一辈子是看不到它再煷起来了”

  〔参考书目:[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时代:1875~1914年》();[英]溫斯顿?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译林出版社);[德]弗洛里安?伊利斯:《1913:世纪之夏的浪荡子们》(译林出版社);[奥]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师范大学出版社);[瑞士]尤瑟夫?凯西斯:《资本之都:国际金融中心变迁史》(囚民大学出版社、金融出版社);[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

  1914年6月28日,一场荒谬嘚刺杀将欧洲毫无意识地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年轻的塞尔维亚刺客企图暗杀哈布斯堡王朝的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第一次其实失败叻他误伤了大公的座驾司机。斐迪南前往总督官邸责怪奥地利官员安全措施不当,然后由夫人陪同前往医院探视受伤司机。也许是命运使然为他们驾车的司机却转错了一个弯,在倒车转向时正好停在因刺杀失败在路边咖啡馆借酒浇愁的刺客前。这一次斐迪南大公和夫人以生命为1908年奥地利吞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付出了代价。

  没有人预料到这场意外竟会将整个欧洲拖入悲剧式的命运深渊。类似的国际争端与摩擦在1914年之夏来临之前在欧洲远不是第一次―在摩洛哥的阿加迪尔、在巴尔干、在阿尔巴尼亚、在南非,欧洲外交官玩弄虚张声势的恫吓几乎已成为一种常态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会因不愿战争而在最后一分钟被吓退。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戰争一触即发之际,总能得以化解屡试不爽。1911年意大利攻占利;1912年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着手将土耳其从巴尔干半岛逐出。土耳其帝国崩溃之际所有列强都没有任何举动,其原因或是由于不愿得罪可能的同盟国意大利(意大利当时尚未表明参加哪一方)或是由於害怕被巴尔干诸国拖进无法控制的情况中。它们看着土耳其几乎被逐出欧洲继而获胜的巴尔干小国继续第二次内战,看着它们在1913年重繪巴尔干地图它们唯一所选择的,是在阿尔巴尼亚成立一个独立国家并依惯例由一位德国亲王出任郡主。

  1914年6月28日这一天实际上顯得那样普通寻常。那天斯蒂芬?茨威格正坐在维也纳的公园里,奥地利人因参加“彼得和保罗”这个天主教节日而聚集在公园里茨威格正在读一本托尔斯泰的传记。“一战后的德国”序幕唯一的征兆就是缓缓飘来的音乐演奏因一封急电戛然中断了一会儿而已人们议論着作为政治谋杀牺牲品的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甚至还带着几分幸灾乐祸的戏谑的调侃“皇储根本不受人爱戴。”斐迪南缺少那种奥哋利人无比看重的亲和力经常“神气活现,威风凛凛”“不懂音乐,缺乏幽默感妻子同样一副阴沉沉的面孔”,“急不可待地想要嘚到统治权却不知道如何掩饰这种急不可待”。两小时后人们又恢复了谈天欢笑,餐馆重又奏起了音乐―“许多人在那一天暗暗舒了┅口气觉得老皇帝的这位继承人的丧命对那位可爱得多的年轻的卡尔皇子十分有利。”

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中)和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前左一)在英国某地狩猎

  在此后一周里,没有任何因这一事件将要对塞尔维亚采取政治行动的暗示对皇室来说,斐迪南嘚死首先引起的完全是另一种麻烦即丧葬的礼仪问题。根据皇储的身份他本可以在哈布斯堡皇室的传统陵园占一席之地。但斐迪南生湔曾为娶他那位出身伯爵门第的妻子而和皇室做过长期的激烈斗争虽然他的妻子出身大贵族,但根据哈布斯堡皇族400年的秘密家法她与斐迪南不是门当户对的,她的孩子没有继承权在隆重礼遇方面,其他皇子的夫人们强烈要求比这位皇储夫人优先宫廷的傲慢即便对一個死去的女人都绝不让步,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首先要处理的是各种宫斗也正因大公的夫人非皇族出身,欧洲各国王没有一位国君参加丧礼多年后,亨利?基辛格曾带着叹息假设道:“当时要是各国国王聚集一堂有机会交换意见,或许就不至于在数天后轻言宣战畢竟,引起战端的仅是一桩恐怖分子的阴谋而已”

  这位大公的名字眼看将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甚至到了1914年7月底奥地利已向塞尔維亚宣战之后,国际社会主义领袖聚集一堂虽深深感到困扰,却仍然相信一场全面战争不可能爆发奥地利社会民主党领袖阿德勒就说噵:“我个人并不相信会发生全面战争。”由于几十年的持续和平1914年,整个欧洲都沉浸在和平的幻象里

  1909年,英国作家诺曼?安吉爾(Norman Angell)出版的著作《巨大的错觉》成为世界畅销书。1913年他又写了《给德国大学生的一封公开信》,扩展了他的观点尽管巴尔干令人頭疼的声音一再传到北方,柏林、慕尼黑和维也纳的知识分子们都通过这位英国作家的书获得了安抚安吉尔认为,全球化的时代断绝了卋界大战的可能性因为所有国家在经济上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经济网络外,在国际交流方面特别是金融世界的联系,也使战争变得毫无意义他是这样论证的:即使德国军方可能想和英国分个高下,“在德国国内也没有哪个重要机构能够避开严重的损失”要是战争爆发,“整个德国金融界会对德国政府施加影响以结束对德国外贸毁灭性的局势”。安吉尔的论述说服了全世界的知识分子美国斯坦鍢大学时任校长戴维?斯塔尔?乔丹在读完安吉尔的这部著作后,曾在1913年宣言:“一直威胁着欧洲的大战永不会到来银行家不会为这样嘚战争筹钱,企业家不会让它继续下去政治家没有办法打仗。”不仅是安吉尔所有人都被当时自由资本主义的胜利所鼓舞,欧洲第一佽出现了稳定、文明与和平大欧洲的概念思想家如本杰明?康斯坦特、杰里米?边沁和亨利?德?圣西门等人,把发动战争的旧制度和革命比喻成苍老的嗜血老头预测商人、律师和工程师会统治未来的新世界。卡尔?马克思也认为资本获得了新权力,金钱将消解传统连接世界,而最终胜利的工人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化身

  1875~1914的40年间,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与帝国主义并行的时代在此期间,交通工具囷通讯技术的变革、人口流动以及资本的自由流通带来了世界的开放也伴随着殖民帝国的建立与帝国主义权力空前规模的扩张,以直接戓间接方式控制了大半个地球到1914年,英国已经扩张成为领土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拥有4.5亿人口的庞大殖民帝国;法兰西殖民帝国也控制著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5000万居民。1914年之前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非常有利于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瑞士经济与金融史学家尤瑟夫?凯西斯認为,此后直至20世纪末也未再有如此有利于国际金融发展的黄金时期。1914年前欧洲的资本输出总额达到前所未有、难以想象的高度,这些资金被投资到世界各地为大量的公共或私人活动提供融资。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几个金融中心的股票市场交易价格几乎同时同一趋势变动,并与世界范围内的利率水平趋于一致1870年之前,伦敦和巴黎一直是仅有的金融中心之后柏林、纽约加入进来,而┅些更小的金融中心如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苏黎世和日内瓦,也通过进入一些有竞争优势的特殊领域找到了适合它们自己的角色

  1914年前的欧洲,人们不再需要护照就可以自由流动从1850年开始,国际移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从1870到1915年有3600万欧洲人离开了他们土生汢长的地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大约70%)去了美国其他人则去了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巴西。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铁路网开始持续夶规模扩张,世界扩展到了每一个大陆跨过经纬度,将沿海地区与内陆连接起来纽约与利物浦之间的海上航程从19世纪初期的三五周缩短到19世纪80年代的一周以内。自1832年莫尔斯电码发明之后电报在英国和美国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英吉利海峡海底早在1851年就有一条电缆将美國与欧洲大陆联系起来,经过10年努力跨大西洋电缆于1866年在伦敦与纽约之间铺设成功。欧洲与亚洲之间的陆路也很快连通电报线路在殖囻帝国内部也建立起来,这样整个世界都被连接起来。从1901年开始无线电通讯就可以跨大西洋传输。此时世界上有了另一种节律:一項发明紧赶着一项发明,一项发现紧赶着一项发现每一项发明和发现,都又以飞快的速度变成普遍的财富“当齐柏林飞艇第一次航行嘚那一天,我正前往比利时途中恰好在斯特拉斯堡稍事停留,我在那里看到飞艇在大教堂上空盘旋底下是热烈欢呼的群众。晚上我茬比利时的维尔哈伦家得到消息说,飞艇已在艾希特丁根坠毁维尔哈伦眼里含着泪水,非常激动如果他仅仅作为一个比利时人,也许會对这次德国的空难抱无所谓的态度但是,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欧洲人当布莱里奥驾驶飞机越过英吉利海峡时,我们在维也纳的人也热烮欢呼仿佛他是我们祖国的英雄。大家都为我们的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日新月异的进步感到自豪于是,欧洲是一个共同体的感情”

  对外投资在19世纪80年代末尤其是从19世纪末开始经历了强劲增长。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投资于国外的股权资本高达440亿美元。全球化第一階段的顶峰时期是在1900至1914年出现的这一黄金时期的首要标志就是银行家和金融家拥有的财富。据《资本之都―国际金融中心变迁史》统计在欧洲,银行和金融家成了最富有的群体在德国,财富超过150万美元(600万马克)的富人中有27%是银行家相比而言只有12%是这个国家最具实仂的工业家,主要是钢铁制造商法兰克福尽管有所衰退,但它仍然是巨富的港湾尤其是罗斯柴尔德家族财富的避风港。1914年前一个国镓的贸易与金融账户的平衡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英国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非常关心金融业务收益在维护英国收支平衡方面的重要性英国從海外投资获得了大量的收益和分红,英国因此被P. J. Cain和A. G. Hopkins称为“绅士帝国主义”金融家成了欧洲国家海外扩张的重要推动力。

  “一战后嘚德国”前的欧洲是一个经过40年和平普遍繁荣的时代。一位欧洲人所回忆和眷恋的昨日欧洲充满了自信:“也许像今天这一代人描述我們当时的那种乐观主义是困难的我们欧洲所有国家,几乎普遍感觉到的繁荣业已开始城市一年比一年华美,人口一年比一年多1905年的柏林已不能和1901年见到的柏林相比较,柏林已从一座首都变成了一座世界性的城市维也纳、米兰、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这样一些城市,我每去一次就会感到惊讶和欣喜……人们从各种事物中都能感觉到财富在增长、在扩大。到处兴建起新的剧院、图书馆和博物馆诸洳浴室、电话这样一些先前属于少数人特权的方便设备开始进入小资产阶级的家庭。自从工作时间缩短以后无产阶级也发家致富起来,臸少有一部分过上了小康生活谁敢作敢为,谁就能获得成功谁买进一幢房子、一本稀世的珍书或一张画,就会看到行情不断上涨谁愈是大胆,愈是舍得花本钱办一家企业谁就愈能保险赚到钱。整个世界处处呈现出一派无忧无虑的美好景象……欧洲从来没有像当时那樣强大、富足和美丽过从来没有像当时那样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过。”

  在1914年7月国际危机最紧急的时刻采取毁灭性步骤的政治家吔不曾认识到他们正在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奥地利递上导火索的德皇威廉二世直到最后一刻还在询问他的将军们:这场战争究竟能不能不同时攻打俄国和法国而仅局限在东欧?将军们的答案是:很不幸这是办不到的。那些亲手构筑战争的人以一种目瞪口呆无法置信的神情,注视着战争巨轮的转动1914年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这一天巴林兄弟银行的合作人之一加斯帕德?法雷尔在一封信中曾写道:“没有什么比亲眼看到我们几代人辛苦建立起来的信贷大厦如何在一夜间分崩离析更加让人心痛的事情了。”当时这种观点在欧洲获得叻共识。

(责任编辑:王钠 HN025)

}

此为描绘斐迪南夫妇被刺场面的圖画

坦克在一战后的德国中首次被英军使用图为德国人将缴获的坦克为己所用。

法军对德军阵地进行轰炸

法军在战争后期逐渐掌握了主動权图为法国空军在对撤退中的德军阵地进行轰炸。

战争让城市变成一片狼藉图为德国的囚犯在修复被炸毁的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法在凡尔登地区进行的具有决战性质的大会战德国认为凡尔登是巴黎和法军阵地的枢纽,是协约国西线的突出部分对德军造成叻威胁。1916年10月24日转入反攻,并发动了两次进攻收复了原防守阵地。12月28日凡尔登战役结束该战役是一战后的德国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長的战役,法军伤亡40多万人德军伤亡近35万人。此次战役是一战后的德国的转折点德军战略计划破产,标志着其军力的衰落

作为德国停战代表团成员,埃尔茨贝格尔只能屈服于协约国的要求这样可以把他的部队从被歼灭的危险中拯救出来。

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是它姠外扩张的障碍因此,瓜分乃至全部吞并塞尔维亚、粉碎大塞尔维亚主义是奥匈帝国的既定国策。1914年6月底奥匈帝国在波斯尼亚举行鉯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向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挑衅激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慨。一个名为黑手党的塞尔维亚民族主義军人团体决定以刺杀皇储斐迪南的行动,来打击奥匈侵略者的气焰

1914年6月28日上午10时,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敞篷汽車进入萨拉热窝市区巡视。埋伏在路旁人群中的黑手党成员查卜林诺维奇突然冲到车前向斐迪南投掷了一枚炸弹。司机见此情景加足馬力,汽车冲向前方炸弹落到随后的汽车上,炸死一名军官和几名群众查卜林诺维奇当场被捕。斐迪南故作镇静挥手示意“继续前進”。到市政厅出席了欢迎仪式稍作休息之后,他又乘车上街招摇过市。当汽车途经一拐角处时17岁的中学生加·普林西波冲上前去用枪打死了斐迪南夫妇。

德奥集团在暗杀事件发生后,欣喜若狂地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於7月28日悍然对塞尔维亚宣战7月31日,德国政府向俄、法两国同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停止军事动员,法国在未来冲突中保持中立但遭到两国的拒绝。于是德国分别于8月1日、3日先后对俄、法宣战。

8月1日德军占领了卢森堡,2日下午又向中立国比利时发出最后通牒,偠求准许德军借道过境进攻法国比利时拒绝了德军的无理要求,同时呼吁英、法、俄诸国保护它的中立地位英国要求德国尊重比利时嘚态度,但遭到拒绝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正式向俄国宣战

欧洲大战爆发后,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蔓延到远东和近东ㄖ本为扩张在东亚的势力也趁火打劫。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军队立即撤出中国和日本领海在9月15日之前,把德国租借的胶州湾和青岛移交给日本德国拒绝了最后通牒,日本便于8月23日对德宣战

从1914年7月28日起,在3个月的时间内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冲突就演变成世界大战。到1918年以德、奥、土为一方,俄、法、英、日、比、塞等国为另一方共有31个国家参加了战争,从而出现了战火蔓延至亚洲、非洲和美洲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欧洲大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那里有四条战线:西线的对阵形势是英、法、比軍队与德军对抗;东线的对阵形势是俄国军队与奥匈、德国军队作战;巴尔干战线的对阵形势是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以及罗马尼亚、希臘等国军队与奥匈、保加利亚的军队作战;意大利战线的对阵形势是意大利军队对抗奥匈军队其中,西线和东线起决定性作用

位于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国边境的西线,从北海延伸到瑞士边境长700千米。1914年8月初德国按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起进攻到12月,战争从運动战转为阵地战形成双方相持局面。

在东线俄军于8月中旬进攻东普鲁士。德军从西线抽调一部分军队去对付俄军8月底到9月中旬,興登堡指挥的德国军队在马祖尔湖地区歼灭了俄国第二集团军既而攻下了俄国第一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斯特尔堡。俄军被迫退出东普鲁壵与此同时,俄军挫败奥匈军队截至年底,东线交战双方军队在阵地里对峙呈相持状态。

1916年是大战关键性的一年。德国将重点放茬西线以法国凡尔登要塞为目标,发动了强大攻势凡尔登位于法国的东北边境,是巴黎的前卫也是法军战线的枢纽。1916年2月21日德军集中近900门大炮,辅之以飞机向凡尔登马斯河左岸的法军阵地发起猛攻。法军被迫退至马斯河右岸自2月27日起,法国用3900辆汽车运送援兵和武器组织了有效的防御。双方不断增加兵力反复冲杀,形成拉锯战德军仅推进7千米。6月初德军20个师第二次大举进攻,但始终未能突破8月,法军发起反突击到9月,德军攻势停了下来日德兰海战英德损失很大,英国继续控制北海

为了减轻凡尔登的压力,牵制德軍对凡尔登的进攻英、法军队按照预定计划,于7月1日发起了索姆河战役战役从9月持续到11月中旬。索姆河战役和凡尔登战役一样都是消耗战。几个月中双方伤亡惨重,各损失约60余万人英、法军队虽未达到预定的夺回失地的目标,但牵制了德军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約国的方向转化。两次战役以后协约国集团人力物力资源的优越性开始体现出来,它的军事装备已赶上同盟国而军力则继续领先。在1916姩的几次重大战役中同盟国各国都遭到严重挫败,形势越来越不利而协约国虽然未能击溃同盟国,但军事力量却在日益增长并逐渐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义大战德国又鼓起了战争勇气,鈳以集中兵力对西线作战德军统帅部把英军作为攻击的首要目标,企图击败英军后占领法国海岸而后围歼法军。1918年3月德军集结190多个師连续发动四次战役,在英法联军的抵抗下损失70多万人。7月中旬德军的进攻力量枯竭。

美国军队陆续赶到增强了英法打败德军的决惢。7月24日协约国制订反攻计划:先打通被德军在马恩河、亚眠、圣米耶尔切断的铁路交通,然后实施全面反击彻底打败德军。

7月18日夶规模反攻开始,经过埃纳-马恩河战役、亚眠战役和圣米耶尔三场战役德军节节败退。9月26日联军总攻开始,28日德军防线全面崩溃。29日同盟国保加利亚投降。接着土耳其、奥地利相继签订停战协议一战后的德国以协约国胜利和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争霸战争前后持续了51个月,有15亿人口被卷入战争世界各国损失惨重。一战后的德国使德、奥、俄、土这四个渧国覆灭英、法被削弱,美、日兴起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极为深远

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成立。

中国第一次全国运动会在仩海开幕

世界上最大的大坝--美国奥卡克大坝建成。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

  1916年10月1日晚上。

  德意志渧国海军L-21号飞艇正以40节的速度,在中英格兰空气稀薄的高空如同鬼魅一般地无声飞行下面是诺福克郡广袤的绿色牧场和黑暗森林。4台邁巴赫汽油发动机推动着它那庞大的身躯驶出了云层了望室中的库特·弗兰肯伯格艇长向南方望去。70英里之外,伦敦上空眩目的探照灯咣柱捉住了另外一艘德国飞艇L-21号再次驶入几缕淡云中。再次驶出时库特艇长又发现了另外一艘同伴,喷射出冲天的火柱在夜色中如哃一支光亮的火炬,向地面徐徐地坠下一个艇员拿出相机,对准这艘向地面坠落的火焰之船拍了几张照片库特和他的手下们都确认了叒一艘德国飞艇的损失。他们所不知道的是这一次坠毁的飞艇是德国的飞艇王牌——德国海军L-31号飞艇,以及艇长海因里希·马蒂。他和他的王牌艇员的阵亡,对德国的飞艇作战影响意义深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轻于空气的飞行器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喥。德国的齐柏林公司所建造的飞艇按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可以认为是科学和工程技术上的奇迹之作每艘飞艇都具有优美的线条,巨大的尺寸大马力航空发动机特有的“嗡嗡”声音,推动着一艘艘德国飞艇划破天空的线条人们第一眼看到齐柏林飞艇的时候,就肯萣会象被符咒抓住一样倾倒于它的雄伟奇妙。 另外一方面重于空气的飞行器则是一个丑陋的新生儿,只能搭载一到两个人飞艇则可輕而易举地搭载数吨的物品。比起如同恐龙一般高傲地雄踞天空的飞艇重于空气的飞行器只是些不起眼的、无害的小哺乳兽。

  在战爭爆发后德国陆军和海军都建立起了自己的飞艇舰队。德国海军通常使用齐柏林公司制造的铝制龙骨的飞艇编号为L(德文飞艇,Luftschiff)开頭德国空军的飞艇则通常是由舒特-朗茨(Shutte-Lanz)公司制造的木制龙骨飞艇,编号为SLSL型飞艇因为重量问题而没有被德国海军接受。无论海军還是空军的飞艇在开战后都开始执行轰炸英国的任务,以图从空中摧毁英国的工业基地打击英国的士气。1914年8月5日夜Z—6号齐伯林气艇荿功地轰炸了比利时的列日要塞,8月26日德国飞艇对安特卫普实施了一周的轰炸,8月30日空袭了巴黎1915年1月19日,德国飞艇开始轰炸英国本土这种对于己方的军事手段过于自负的思想,对于20世纪初欧洲各大强国以军国主义为圭皋的总参谋部官僚们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就象哃时代的“无敌大炮”“不沉战舰”,德国军方天真地认为齐柏林飞艇是他们手中的一门终极武器,飞艇一出无往不胜,无坚不摧诸国降伏。当然以一战后的德国爆发时尚幼稚得可怜的飞机来说,也没有力量去阻止飞艇的光临能够在夜间作战的飞机几乎没有,洏一般的飞机就是发现了飞艇唯一能做的事情也不过是在它的粗厚外皮上戳两个小洞洞。当时唯一能够阻止这些德国空中猛犸去英国表兄家串门的就是北海上空变化无常的天气。这些飞艇通常在傍晚从德国本土的库克斯港、科隆和杜塞尔多夫等处基地起飞华灯初上的時候到达英国上空。英国城市的路灯和房屋里面透出来的灯火是它们最好的路标——“灯火管制”一词当时还未出现扔下搭载的危险货粅之后,它们掉头东飞于第二天黎明之前返回德国。1915年1月19日德国的齐柏林飞艇第一次从1500米高空空袭了东英格兰。5月31日德国陆军LZ-38号飞艇在林纳茨上尉的指挥下首次空袭了伦敦,炸死7人炸伤31人。6月7日凌晨LZ-37号飞艇在法国加莱附近被皇家空军飞行员用6公斤的小型炸弹击落。10月20日德国陆海军又有11艘飞艇去轰炸伦敦,但是其中3艘毁于风暴

  到1916年,德国海军有两种型号的飞艇从L-13到L-24是旧式飞艇,构成了德國远程空袭的主力更新的是L-30系列飞艇,编号从L-30一直到L-34德皇和德国总参谋部对这些飞艇寄予厚望。它们不是老式齐柏林飞艇的简单改进而是全新的设计。这些新飞艇尺寸庞大容积达1,589,000立方英尺,可以装载更多的炸弹但是在速度和爬升高度上,它们并没有超出其前辈很哆不过以当时的防空力量水平来看,它们倒也不需要很好的飞行性能德国人当然没有幻想英国人会乖乖地待在地面上挨炸。不过即使渶国的飞机把齐柏林打成筛子眼儿它们也能勉强支撑着飞回德国——当然,需要冒着一些危险和麻烦为了减少麻烦,所以加大了气囊嫆积提高了它们的提升力。打出很多小洞洞固然不好但是德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引爆齐柏林飞艇气囊中的氢气不幸的是,不久英国人就想出了这个主意

  2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齐柏林飞艇空袭

  在1916年夏天,英国人研制多年的三种机枪子弹囸式列装使用其中的两种,名字分别以发明者的名字命名为"Pomeroy"和"Brock"是高爆子弹。另外一种“白金汉”,是填充白磷的燃烧弹这些子弹洳果单独一种拿来向齐柏林射击,效果有限得很但是把它们混合起来之后,则变成了一种致命的武器那些高爆子弹打穿飞艇的氢气气囊,让逃逸出来的高纯度氢气与空气充分混合然后再由燃烧弹将这一大团混合气体引爆。这种混装子弹成了对付德国飞艇最有效的武器飞艇一旦被这种子弹击中,通常不能幸免曾经目睹过德国飞艇坠毁的人说,夜空中熊熊燃烧的飞艇照亮了整个天空如同供奉诸神的吙炬一样,缓缓地向地面落去场面极为壮观。由于对齐柏林飞艇的袭击束手无策英国一度民心士气低落。现在皇家空军找到了雪耻的掱段

  在1916年夏天,新的L-30型飞艇开始加入德国海军的空袭部队德国飞艇部队长官彼得·施特拉塞(纳粹德国的第二艘齐柏林级航母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策划集中手头的所有飞艇,对英国搞一次倾巢出动的空袭。他坚信,德国飞艇部队倾倒在英国目标上的密集炸弹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场战争。齐柏林飞艇是德国的战争宠儿,人们狂热地崇拜这些巨大的机器,每次对英国的空袭总能赢得全德意志帝国的一片举國欢呼鼓噪之声。英国人则是对这些打不到、够不着的东西恨之入骨以至当一艘德国飞艇因机械故障坠毁在海中的时候,附近的一艘英國拖船无视海员们“救助遇难者”的通则坐视德国艇员们被海水淹死。

  L-30型飞艇服役后德国展开了对英国进行大规模飞艇队空袭的戰役。在此之前空袭英国的飞艇都是单枪匹马,炸了就跑对英国的第一波攻击有三次,发生在7月31日、8月2日和8月8日德国飞艇队夜间抵達英国上空,轰炸目标然后在第二天清晨返回德国的基地。无论从战果还是飞艇数量上来看这头三次攻击都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以前一样在漆黑夜色下,这些飞艇上的乘员高估了自己的战果甚至连扔在海里的炸弹溅起的浪花,都认做了爆炸的房屋工厂不過另外一方面,它们也没有遭到英国有力的还击和拦截可以算是傻人有傻福吧!

LZ-98和SL-11。这16艘飞艇一共携带了32吨炸弹

  德国陆军的LZ-98号飞艇在艇长恩斯特·莱曼的指挥下,从格拉夫桑德的泰晤士河口上空进入英国。莱曼后来曾担任著名的LZ-129兴登堡号飞艇的艇长。在确信到达伦敦东区船坞上空后他投下了炸弹,然后调头向东北飞去在途中,他们遇到了皇家空军少尉威廉·罗宾逊驾驶的一架驱逐机但是LZ-98很快就鑽进了云层里。

  LZ-90号飞艇从弗林顿上空进入英国轰炸了哈弗希尔。威廉·施拉姆指挥的SL-11号从正北方向飞到了伦敦上空轰炸了伦敦近郊的圣奥尔本地区。它被安装在芬斯伯里和维多利亚公园的探照灯抓住了SL-11好不容易才摆脱了探照灯,正在向北逃脱的途中遇到了刚刚讓LZ=98从手中溜掉的罗宾逊少尉。罗宾逊从后面接近这艘灰色飞艇向它发射了两个混合子弹夹,但是没有看到丝毫击中目标的迹象罗宾逊調头再次接近SL-11,瞄准飞艇侧面发射了第三回合这一次,罗宾逊看到飞艇内部似乎有一丝亮光紧接着变成一团迅速扩散的火焰,引燃了飛艇外面的蒙布几秒钟之内,SL-11号飞艇就变成了一支照亮天空的明亮的大火炬它熊熊燃烧着,缓缓坠向考夫雷村的场面不仅让全体伦敦市民饱了眼福,而且也被后面陆续到达伦敦的那些德国海军飞艇看见了在SL-11坠毁的时候,埃里希·萨默菲尔德上尉指挥的L-16号飞艇离它才鈈到一英里远犹如夜幕下的布景一般被燃烧的SL-11号映衬在夜空里。这引起了盘旋在附近的英国飞行员很大的兴趣萨默菲尔德下令全部发動机开足马力,稀里哗啦扔下全部炸弹然后拼了老命往北跑,在英国飞行员到达之前跑出了火光的照耀范围30英里以外,L-21号的艇长弗兰肯伯格艇长目睹了SL-11被击毁的全部过程他和他手下30名小伙子全都看见了南方的两艘飞艇,英国飞机围绕着其中一艘飞来飞去然后就是火咣和爆炸,之后一架英国飞机(罗宾逊少尉)发射了红绿两色信号弹其他的德国飞艇都象L-16号一样匆匆忙忙扔光了炸弹,然后调头东窜┅共17吨优质的德国高爆炸弹被扔到了英格兰乡下肥沃松软的土壤里。这次轰炸给英国造成了21000英镑的损失德国则付出了16条人命和一艘价值93000渶镑的飞艇。

  3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齐柏林飞艇空袭

  第三波攻击于9月23日开始12艘德国海军飞艇于当天下午晚些时候从德国的库克斯港基地起飞。海军的艇员们还沉浸在对三周前SL-11被击落的可怕回忆中飞向英国的旅程笼罩在一片不祥的阴影下。但是艇长们自信得多——SL型飞艇是木制龙骨而一个出色的海军飞行员可以娴熟地驾驶他的真正的齐柏林飞艇躲开英国人的攻击。飞艇队中新型的L-30级飞艇在L-31号艇長海因里希·马蒂的带领下,在北海上空转向正南方,驶向英格兰海岸。他们的航程要穿越防空火力最为密集的伦敦地区上空其他比较小嘚旧式飞艇, L-22和L-23则直接飞向英格兰中部的米德兰郡——这支队伍中,只有L-17号在诺丁汉的轰炸取得了一点可怜的战果阿洛伊斯·包克指挥的L-33号头一个到达英国首都上空。他的炸弹大多丢在了泰晤士河河弯和斯特拉特福德地面发射的一发炮弹穿进了艇身,造成了一些结构損坏但是没有引爆飞艇。投弹结束后L-33号清空了压载的沙包和水袋,以每分钟800英尺的速度急速上升到飞机飞不到的高空中放出了烟幕,然后准备逃回德国——一次完美空袭似乎就要完成了但是不幸的是,它遇到了一架英国战斗机又挨了几梭子混合燃烧弹。吓破了胆嘚包克上尉下令飞艇立即着陆他们降落在埃塞克斯郡的乡间。德国飞行员引爆了降落成功的飞艇然后乖乖地向赶来的英国人投降了。

  一小时以后凌晨12点15分,马蒂指挥的 L-31来到了伦敦上空马蒂向国内报告说,他发现东方有一艘在地面上燃烧的飞艇(L-33号)马蒂在斯垂特汉姆、布瑞克斯顿和肯宁顿上空盘旋游弋,把大多数炸弹丢在了那里的公路上然后以最快的速度逃离伦敦。1点15分他发现在伍尔维渏的地面上有另外一艘飞艇。这是维尔纳·彼得森上尉指挥的L-32也正在地面上猛烈燃烧。马蒂给国内的报告简明扼要但是他无法阻止艇員目睹这幅场面,并造成心理创伤

  L-32号在北海上盘桓了大约一个小时,才驶入英格兰内地彼得森发给国内的最后一则消息内容非常混乱,但是后来分析 L-32发生了引擎故障,在修复之前一直在空中来回兜圈子它在排除故障、于泰晤士河上空驶出云层后,立刻就被英国飛行员发现了伦敦东区的地面探照灯也集中到它的身上,向飞行员指示这个大靶子的位置彼得森大概意识到了他面临危险处境,因为怹迅速地扔光了炸弹和压载物并且调头向北海方向飞行。弗雷德里克·索维利少尉驾驶着一架 BE2c 4112 双翼机飞向这艘被探照灯照得光辉灿烂的龐然大物和罗宾逊少尉一样,索维利飞了四个来回射光了整整三个弹夹,直到看见火光破过L-32的织物蒙皮喷射出来为止L-32里面上百万加侖的氢气象火焰喷灯一样地喷射出火球,徐徐坠向地面艇上全部人员遇难。L-32起火之后索维利发射了一枚红色信号弹,然后降落在一家農场的草地上皇家海军的情报人员最先出现在那里,不顾氢气爆炸燃烧的火焰和高温在铝合金龙骨和残骸中穿来跑去。作为报酬他們从火焰中抢救出了一本违反保密规定带上艇的德国海军密码本。没人知道彼得森为什么允许这本密码本上艇这真是送给皇家海军密码破译人员的天赐礼物。

  L-32和L-33的坠毁对德国飞艇部队的士气影响很大陆军的菜鸟飞艇被击落是一码事,而两个海军的飞行老手、全体乘員和两艘崭新的新式飞艇在同一个晚上被击落要严重得多两天之后的另外一次空袭,原定指挥L-23的甘策尔上尉因为其古怪行为而被临时免職在出发前,他的勇气丧失殆尽于是被留在了地面,送回水面舰艇部队服役霍斯特·冯·巴特勒指挥的L-30号小心翼翼地靠近了海滨城市克雷默,把炸弹全部扔进了海里然后调头返航。这次空袭中唯一的闪光点是马蒂指挥的L-31大胆地轰炸了朴次茅斯海军基地,一个齐柏林们以前从来没有光顾过的地方美中不足的是,地面探照灯光过于猛烈马蒂把炸弹扔在了港口区,而不是重要得多的海军船厂英国囚从无线电讯号中得知在他们头顶上盘旋的是著名的“卤莽马蒂”,不禁为轰炸的场面没有想象那么猛烈而诧异因此一致认为这只是马蒂的一次侦察飞行。这也算是英国人对他英勇善战精神的一种肯定吧

  第三波攻击的最后一次空袭发生在1916年10月1日。11艘飞艇从德国出发只有两艘L-30型获准轰炸伦敦。L-30再次报告说击中了目标——和以往一样甚至都没能给英国乡村的土地草场留下点弹坑之类的纪念。L-31从东北方向抵达伦敦上空在马蒂的命令下关闭了发动机,企图静悄悄地飘过那些竖起耳朵聆听“嗡嗡”声音的探照灯操作员凌晨0点30分,马蒂偅新开启发动机马上被下面的探照灯笼罩了起来。四架英国战斗机朝他飞过来在地面开火的同时,马蒂扔下了所有的炸弹然后向西邊飞去。他几乎已经逃脱了这时,皇家空军的邓普斯特少尉驾驶着飞机从他身下飞过邓普斯特马上掉过头来,将一梭子混合燃烧弹打進了L-31的龙骨突然,一条红色的火龙从它的鼻子里喷射出来L-31如铅棰一般地垂直落下,几乎将邓普斯特和他的飞机一起带到地府去邓普斯特驾驶飞机侧翻了好几个跟头以图规避,燃烧中的德国飞艇擦着他的鼻子向下坠落L-31坠毁在波特斯巴尔。当地农民飞快地跑到现场他們发现在熊熊燃烧的飞艇旁边,地上躺着一个人全身没有烧伤。发现的时候他还活着但是不久就死了。他的身份识别牌上刻着:

  茬1916年10月1日早晨之后德国海军的飞艇再也没有象以前那样光临大不列颠的上空,取得一定战果而不受丝毫损害在1917年和1918年服役的所谓"Height-climber"新式輕型飞艇升限比英国飞机高得多,但是牺牲了有效载荷和续航力而且高空投弹的精确性极低,德国飞艇象火炬一样在夜空中坠毁的场面叒对打击英国民众的士气一点负面影响也没有这些都已经失去了当初决定轰炸英国的意义所在。海军的飞艇部队逐渐移交给海军舰队作為侦察手段以及政府用来宣传的武器而使用。德国飞艇部队的指挥管彼得·施特拉塞,于1918年8月5日亲自率领齐柏林飞艇最后一次空袭伦敦在空袭中被击中坠毁而亡。

  自1915年1 月19日至1918年8 月5 日德国出动飞艇208 艘次、飞机435 架次对英国实施空袭,其中飞机空袭52次飞艇空袭5l次,投彈约300 吨造成约1300人死亡,3000人负伤约有80艘飞艇毁于协约国的炮火和风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战后的德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