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二祖寺神光之前住的龙法寺在哪

?&?&?&?&?&?&?&?&?&?&
禅宗二祖的开悟
作者:&&来源:中华励志网&&更新:&&&&【字体: 】
<FONT color=#77615∷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77615
&&  梁武帝时,印度的达摩祖师到中国传禅宗,先去见梁武帝,话不投机,就走了,后来一直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为什么面壁?不理人,这些笨蛋来一万个也没有用。结果,二祖神光去求道,合掌站在那里,达摩没有回过头一下,你要站就站着。北方冬天下雪,他站在外面,雪堆积起来过了膝盖,三天三夜,二祖没有动过。
&&  达摩回过头看看说:"你这是干什么啊?"二祖说:"我求无上菩提,愿大师为我开甘露门!"达摩狠狠骂他一顿:"无上大法,佛的心印,凭你这样就可以拿得到?无上大法,旷劫精勤,需要多生累劫修行得来的,像你这么一点小恭敬,小殷勤,就想来偷我的大法?"你看多妙!那么恭敬,他还说不行,故意折磨他,受得了折磨才是法器。
&&  二祖神光所以成为一代祖师,自己挨骂以后,越想越难过。从前出家人腰上带把刀,叫作戒刀,以此警戒自己。二祖当时就抽出戒刀,卡嚓一下子,把自己的左臂砍断了。他实在是无法表示诚恳,只好发狠,把手臂砍下来(时代不同了,我们很难体会古人那种为法忘躯,舍身求道的精神)那么远去求道,站了那么久,大雪纷飞,又冷又饿,再又把手臂砍断,大家体会那个味道看看!这位大祖师爷,看到徒弟这样一个境界,说:"你要干什么?"二祖神光说:"师父!此心不安啊!为求安心法门。"注意哦,人生在世,出家学佛,最难的就是此心如何安。
  你想,二祖自己在香山打坐已经八九年了,功夫一定很好,还是不能安心。这时达摩祖师把印度人的大眼睛一瞪,高声喝道:"你拿心来,我给你安!"这一喝,神光的魂都掉了,不是他胆子小,这个疑问太大,答案又太奇,神光愣了半天,然后说:"师父啊!心在哪里,我找不到啊!"的确,讲话的是心,听话的也是心,用过了一点影子也没有,你找个屁呀!达摩马上抓住机会:"我已替你安好了!"神光因此大彻大悟,这就是中国禅宗二祖,言下顿悟。(摘录自《习禅录影》南怀瑾先生禅七语录)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刷新页面即显示您的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岳西二祖寺(组图)
&[历史沿革]
  二祖寺又名无相寺,位于中华禅宗第一山&&安徽岳西司空山,它是中华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传衣法予三祖僧璨的道场,是千古禅宗祖庭。
  达摩西来,将禅宗传入东土,为中华禅宗初祖。神光慧可承继达摩衣钵,为中华佛教禅宗二祖,实乃中华禅宗第一人。 慧可(公元487-593年),俗姓姬,名神光,又名僧可。洛阳武牢人,依龙门香山寺宝静禅师出家,&博涉诗书,遍学大小乘义,并能默观时尚,独蕴大照, 解悟绝群&。对当时流行的义学造诣颇深。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至嵩山少林寺访菩提达摩,从学六年,立雪断臂,求道至诚,达摩许之,付衣钵, 赐号慧可,为中华禅宗二祖。
  东魏天平年间(公元535-537年),慧可在少林寺承继达摩衣钵后,北至新邺,盛开秘苑,传授禅学。从学如流,来者不舍。时有道恒法师亦在邺都说 法,弟子千余人。因所传禅学与慧可不同恐夺其门徒,极为忌恨,遂&货赇俗府,非理屠害&。 梁武帝萧衍大同六年(即公元540年),二祖慧可为逃避法性宗、法相宗、律宗的迫害,携衣钵南下南朝舒州,隐居有缘之地――司空山。北齐天保元年(公元 550年)年在二祖洞后的一块大石上替一白衣(向)居士落发,曰:&汝乃吾僧人之宝贝也&,取名&僧璨&。 公元551年3月18日僧璨在河南光福寺受戒后再回司空山。僧璨随伺慧可大师二年后,得佛心印可。天保三年(即公元552年),慧可在此石上将衣法传授给 僧璨,僧璨成为继承中国禅宗的三祖。《中国禅宗三祖寺志》载:&司空圣地传衣,神光心印授璨&。又据《五灯会元》记载&祖付衣法已,又曰:&汝受吾教,宜 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璨曰:&師既預知,願垂示誨。&祖曰:&非吾知也。斯乃达摩传般若多罗蜜记云心中虽吉外头凶&是也。吾校年代,正在于汝。 汝当谛思前言,勿罹世难。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酬之。善去善行,俟时传付。&祖付嘱咐已,即往邺都,随宜说法。&(注:这里的国难即后来的北周武帝灭佛)。 后慧可独自离开司空山,北返邺都成安县(在今河北省临漳北、磁县东北)继续弘法,偿还孽债。隋开皇十三年(593)三月十六日,不幸遇难,时年107岁。
  僧璨大师严遵师嘱,在司空山三祖洞安心修禅数十年,保存了禅宗一脉。后相继传至道信、弘忍、惠能,使禅宗扎根于南方,&一花五叶&,发展日盛。惠能 之后,几经分化,使禅宗弘扬八荒,流传四海。唐武宗会昌灭佛之后,禅宗一枝独秀,成为佛教主流。慧可受隋文帝赐&正宗善觉大师&,唐德宗赐谥&大祖大 师&。这两朝君主对慧可继承佛教、创立中国禅宗的历史地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慧可在禅宗史上的作用,正如赵朴老所说的那样:&没有慧可,就没有中国的禅 宗。&《法音》1994年第3期第24页
  司空山二祖寺佛法的辉煌当归功于本净禅师。开元初年(713),禅宗法嗣、六祖惠能的弟子本净(677-761),号&司空本净&?住持二祖寺。天 宝三年(744)唐玄宗遣中使(太监)杨光庭入山采药,与本净禅师相遇,谈经论道,光庭倍受教益,回朝奏报,本净奉诏入京。与京都名僧硕学,阐扬法理,听 皆称善。得玄宗赏识,赐号大晓,拜国师还山。奉敕重建 &无相寺&、&二祖寺&、&崇报寺&等九庵五寺,僧房5048间,拥有僧尼7000余人,是中国最鼎盛时期最恢弘道场。钟鼓之声满司空,香客云集,游人跻 踵,一时名誉海宇。司空山至今还有普陀洞本净石像、金轮院、僧本净肉身塔院、本净坐禅岩等遗迹。
  宋代二祖禅刹,几经兴废,而且屡废屡建。据新近发现《建刹碑记》记载:&其刹原建于唐, 原寺规模,前后殿宇、楼阁无不备极峥嵘,奈因山高雾重,难以奈久,屡建屡废。唯二祖禅刹,天造佳境。殿接石龛即二祖洞,更易崩析。&
  明代天启元年(1621)由店前河程姓家族将整个殿宇改为&全用石造,以希永久&。所有梁、柱、椽、瓦、墙全系花岗石精凿砌成。
  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9)禅宗法嗣目唐戒可禅师,来此中兴石室,复建二祖寺,并造大雄宝殿、观音楼、大士阁、祖师殿及两廊横楼僧舍、香厨静室, 金容玉像,祖刹重光。目唐戒可禅师,性敏决,博览群书,通佛典。其悟心在语言文字之外。清代司空山二祖禅刹,香火鼎盛,来此敬香朝圣者,络绎不绝。题诗作 赋者甚多。
  清末民初,动乱频繁,殿宇年久失修,佛事萧条,香火冷落。至&十年文革&期间,仅存佛殿二幢、佛像五十余尊,又遭浩劫,荡然无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佛教政策得以落实,司空山二祖道场,得到佛教界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司空山二祖道场是中华禅宗发祥地,是全世界几千万佛门弟子和数亿佛教信徒的宗教圣地,在佛教界享有崇高地位。它是一座禅宗文化的宝库,是禅宗文化 游、禅宗寻根游的圣地;每年都有韩国、日本、新加坡的佛教信徒来礼佛拜祖,是国际友好交流的重要驿站;每年都有香港、澳门、台湾的大德高僧团来寻根问祖, 是维系港、澳、台同胞宗教感情,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纽带。
  司空有心留慧可,禅宗无碍振东亚 司空山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佛教禅宗文化,其八景文化曾经辉煌唐宋数百年。但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在禅宗六大祖师道场中,修复进程滞后。司空山,这块&养 在深闺人未识&的&禅宗生态旅游&、&禅宗寻根游&、&禅宗文化游&处女地与其西部的唐代古驿道、古凉亭、宋古拱桥、古祠堂等唐宋古风古韵及2000多棵 古树名木一起,殷切盼望有识之士的青睐。
  1989年9月,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高僧,在九华山召开佛教中华禅宗二祖道场论证会,确认二祖道场在司空山,成立&司空山二祖道场修复委员会&。此举 得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的支持与赞助,并亲自担任修复委员会的顾问。他老人家亲笔书写&司空山&山名、和&二祖寺&寺名。兴赋《江城子》词一首:
  久萦魂梦故乡山,赤崖悬,彩云间。太白书声,流水听潺潺。欲问可公消息在,空谷石,与心安。
1990年4月,香港宝莲寺圣一法师由九华山仁德方丈、深圳弘法寺本焕长老陪同朝拜司空祖庭,感慨万千,称司空山为&天下禅宗第一道场&,留下了&司空名山,二祖道场,衣钵单传,佛法远扬&的墨宝。
  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专程来朝拜二祖道场并题吟 &早闻太白读书堂,梦想登观恨未尝。不意耄年行脚到,谪仙不见见空王。名号司空实不空,分明妙相现高峰。乡人指道如来卧,哪识安禅制毒龙。无相真成无相 寺,观空观坏得安心。愿于空后能成住,不负当年立雪人。&等三首诗。
  1991年9月,二祖寺上院祖师殿修葺一新。2001年9月,上院大雄宝殿竣工。2002年3月,下院五观斋堂竣工。2003年5月,下院大殿、六和堂竣工。2009年4月,造价500多万元的上院禅堂、斋堂、僧房竣工,即将开光使用,上院初具规模。
  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华禅宗初祖祖庭--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到司空山朝礼二祖祖庭。
  2008年11月,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先生考察司空山二祖寺,发心捐巨资修复禅宗二祖寺,下院一期工程将于2009年7月份动工。
  [寺院胜景]
  自南北朝以来,司空山就是名僧开悟说法和文人雅士寻幽揽胜地。其以&二祖禅刹、太白书堂、玄妙古松&等八景构成的八景文化是唐宋以来吴头楚尾宗教、文化和旅游景观之集大成。古诗云:&司空斜插一枝峰,压倒群山千万重。欲问仙家何处有,佛道司空白云中。&
  二祖禅刹:位于司空山主峰仰天窝,背倚峰顶悬崖,面对讲经台,左有翠岗拱抱,右有香泉潺流,天造道场,超尘绝世。二祖禅 刹由二祖寺和祖师洞、祖师殿三部分组成。门额上刻&祖刹重辉&四大字。二祖佛龛楹联为:天堑长流,望河上,鱼跃鸢飞、冲开皓月;地维卓立,看山间,蛟腾凤 起,顶戴苍穹。
  祖师洞称&二祖石窟&?是慧可初来司空山卓锡之处。后在石洞前建寺,称&二祖寺&。昔时殿宇辉煌,巍然仑奂,为禅宗名刹。唐宋古楹联为:窥天柱而踞司空,山中狮子。继达摩以传僧璨,佛界神光。
  三祖洞:在二祖寺后,亦称&三祖石庙&。三祖僧璨常住司空山时修禅之所。驻锡天柱山山谷寺后,尝往来于天柱、司空之间, 三祖大师亦居于此。石洞东南面为巨石,中间裂缝如刀削,每天可于石缝中见太阳升起。相传此石缝为三祖僧璨大师信念所辟开,僧璨大师在司空山苦修数十年,参 悟得证《信心铭》。住持萝庵曾作《礼三祖洞》诗云:真言一道众花凋,口款供通不打招。解脱固求谁缚汝,赚他道信小儿曹。
  讲经台:在二祖寺前,为二祖讲经说法之处。清康熙贡生祝大忠撰联云:趺坐谈经,鹦鹉传音通梵语。居尊说法,松筠流翠滴高台。
  传衣石:在三祖洞后,上有 &二祖大师传衣之台&、&传衣石&、&空观&等石刻。一块大石前伸,仅可容纳两人打坐。此石是二祖慧可传衣钵给三祖僧璨之处,后称二祖大师传衣石。&传衣 石&斗大三字为明代著名诗人、刑部尚书时太湖县知事翁溥所书。传衣石上有一口如茶杯大,深3寸之石洞,为达摩&空观&塔基。旁有斗大&空观&二字,为著名 思想家、明初南京左参政时太湖县令罗汝芳所书。打座传衣石,如御座大鹏,青龙白虎,双翅翱翔;寺前供案,似瑞鸟昂首;后有千寻玉垒,为万丈屏风。
  五代至宋,有正德清寂、德止真际、圆通清晓等高僧担任住持、并拜国师。德止真际禅师舍利塔尚存于司空山塔林。
  唐代诗人李白曾隐居于此,饱览胜景后,写下了飘逸放旷、千古传诵的《宿无相寺》、《避地司空原言怀》、《瀑布》等六首诗篇,并刻于太白书堂故址后的石壁上。历代文人雅士纷纷前来,登高参禅、拜佛祖、访仙踪,遍题诗刻100余处。。
  [当今住持]
  2006年4月,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妙安长老三次礼请绍云长老修复司空山二祖祖庭,年届70高龄的绍云长老于2006年6月正式担当起修复二祖道场 的重任。绍云长老是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关门弟子,沩仰宗第九代传人。现为禅林典范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首座、江苏兜率寺首座、宝峰寺首座、高旻寺首座,香港 宝莲寺、宝林寺首座。2006年3月以嵩山少林寺首座身份接待俄罗斯总统普金来访,曾先后应邀到印度、缅甸、泰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讲经说法,是海 内外著名的老禅师。2008年12,经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师同意,绍云法师聘请少林寺当家师、少林寺文化和素食中心负责人、少林武僧团教练、北京大学哲学 硕士释行渡为二祖寺监院,协助管理二祖寺上下院。
  [交通通讯]
  地址:安徽省岳西县店前镇
&&& 邮编:246600
&&& 电话:+86-556-2320311
本文地址:/news/show-91644.html 转载请保留(≧▽≦)y中国禅宗一祖达摩。二祖神光,五祖泓忍,六祖慧能。请问三祖、四祖是哪位高僧?分别有何故事?谢谢!
ㄅ⒆園ěī
禅宗一祖达摩。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泓忍,六祖慧能。
禅宗三祖僧璨(?~606)亦作僧粲、僧璨等。隋代禅僧,《五灯会元》卷一称“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这说明佛教史家对僧璨的情况不甚明了。《续高僧传》卷21《唐蕲州双峰山释道信传》有这样几句话:“又有二僧,莫知何来,入舒州皖公山静修禅业,闻而往赴,便蒙受法。”此中所说的舒州即今安徽省的潜山县,这二僧之一就是僧璨,因为禅宗四祖道信(580-651)“闻而往赴,便蒙受法”,所以道信是僧璨的弟子。这“二僧”的另一位,相传是僧璨的同学可法师。   1982年在杭州出土一块铭文砖,刻有下列文字:“大隋开皇十二年(592)七月僧璨大师隐化于舒之皖公山岫,结塔供养。道信为记。”这块砖铭所记,与现代佛教典籍相符,应当是可信的。   僧璨最初以居士身份谒二祖慧可(487-593),北齐天保三年(552),慧可授法弟子僧璨,当时僧璨已经40多岁了。以后,他就隐居于舒州皖公山。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灭佛期间,僧璨隐居于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十多年来无人知晓。隋开皇十二年(592),十四岁的沙弥道信前来拜师,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僧璨说:“谁缚汝?”道信答:“无人缚。”僧璨说:“何更解脱乎?”于是道信大悟。   僧璨向道信传授《妙法莲花经》的“会三归一”理论和佛性理论,这对道信极具影响力。道信在此服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僧璨经常向道信传授玄微禅理。时机成熟后,僧璨即付 矛道信衣法,传法偈如下:“华种是田地,从地种花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后往罗浮山,不许道信跟随,让他在原地弘法,说:“昔可大师付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终。今吾得汝,何滞此乎?”道信是僧璨的唯一弟子,僧璨对他寄托厚望。   两年以后,僧璨又回到原地。在一次为众说法后,在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其时为隋炀帝大业二年(606),世寿不详,唐玄宗谥智禅师、觉寂之塔。
四祖道信大师悟道因缘   四祖道信大师,俗姓司马,河内人(今河南泌阳县),生而超异,自幼即对大乘空宗诸解脱法门非常感兴趣,宛如宿习。道信禅师七岁出家。其剃度师戒行不清净,道信禅师曾多次劝谏,但是对方却听不进。没有办法,道信禅师只好洁身自好,私下地持守斋戒,时间长达五年之久,而他的老师竟然一点儿也不知道。   后来,道信禅师听说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县)有二僧在隐修,便前往皈依。这二僧原来就是从北方前来避难的三祖僧璨大师和他的同学定禅师(亦说林法师)。   在皖公山,道信禅师跟随三祖僧璨大师学习禅法。道信禅师开悟见性,当在这期间。《五灯会元》卷一记载:   隋开皇十二年(592),有位沙弥,名道信,十四岁,前来礼谒三祖僧璨大师。   初礼三祖,道信禅师便问:“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三祖反问道:“谁缚汝?”   道信道:“无人缚。”   三祖道:“何更求解脱乎(既然没有人捆绑你,那你还要求解脱干什么呢?不是多此一举吗)?”   道信禅师闻言,当下大悟。   原来,吾人所感到的束缚不在外面,而在我们的内心。束缚完全来自于我们自心的颠倒妄想,也就是分别、计度、执着,如果看破了这些妄想,知道它们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当体即空,不再被它们所转,那我们当下就解脱了。内心不解脱,到哪儿都不会自在的。因此,解脱在心,不在外。   道信禅师开悟之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留在祖师的身边,一方面侍奉祖师,以报法乳之恩,另一方面,借祖师的加持,做好悟后保任的工夫。这样有八九年的时间(亦说十年)。   在这期间,三祖不时地点拨道信禅师,并不断地加以钳锤,直到因缘成熟,才肯把法衣托付给他。付法的时候,三祖说了一首偈子: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并说道,“昔可大师付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终。今吾得汝,何滞此乎(当年慧可大师传法给我之后,寻即前往邺都,行游教化,时间长达三十年,一直到入灭。如今,我已经找到了你这个继承祖业的人,为什么不去广行教化而要滞留在这里呢)?”   于是,僧璨大师便离开了皖公山,准备南下罗浮山弘法。道信禅师当然非常希望能随师前往,继续侍奉祖师,但是没有得到祖师的同意。祖师告诉他:“汝住,当大弘益(你就住在这里,不要跟我走了,将来要大弘佛法)。”   僧璨大师走后,道信禅师继续留在皖公山,日夜精勤用功,“摄心无寐,胁不至席”。在皖公山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因缘成熟了,道信禅师便离开此地,四处游化。隋大业年间(605-617),道信禅师正式得到官方的允可出家,编僧籍于吉州(今江西吉安地区)的某座寺院。   《续高僧传》卷二十记载,吉州城曾经被贼兵围困了七十多天,城中缺食少水,万民惶怖困弊,情况非常危急。道信禅师听说此事,心生怜悯,于是来到吉州城里。奇怪的是,自从道信禅师入城之后,原先干枯的水井突然有水了。守城的刺史对道信禅师感激不尽,连连叩头,并问:“贼何时散?”道信禅师回答说:“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于是刺史便令全城的人同声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念了不多久,城外的贼兵但见城墙的四角站满了金刚力士,威猛无比,一个个都惊骇不已,纷纷四散。   隋末天下大乱,道信禅师应道俗信众的邀请,离开了吉州,来到江州(九江),住在庐山大林寺。唐初武德七年(624),又应蕲州道俗信众的邀请,到江北弘法,旋即在黄梅县西的双峰山(又称破头山)造寺驻锡传禅。后称四祖寺。在这里,道信禅师居住了三十多年,道场兴盛,法音远布,“诸州学道,无远不至”,门徒最盛时多达五百余人,其中以弘忍最为著名。蕲州刺史崔义玄,闻道信禅师之名亦前来瞻礼。   唐贞观年间,太宗皇帝非常仰慕道信禅师的道味,想一睹禅师的风采,于是诏令祖师赴京。但是,祖师以年迈多疾为由,上表婉言谢绝了。这样前后反复了三次。第四次下诏的时候,皇帝火了,命令使者说:“如果不起,即取首来”(这次他如果再不来,就提他的首级来见联)。使者来到山门宣读了圣旨,祖师居然引颈就刃,神色俨然。使者非常惊异,不敢动刀,便匆匆回到了京城,向皇上报告了实情。太宗皇帝听了,对祖师愈加钦慕,并赐以珍缯,以遂其志。   道信禅师寂于永徽二年(651)闰九月初四日,春秋七十有二。临终前,将法衣会付嘱给弘忍禅师,并垂诫门人说:“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后谥“大医禅师”。
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
惠能后来的太多了,如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菏泽神会等。摩诃迦叶,菩提达摩,六祖惠能是最重要的,你记住就行。
百度有!!
三祖僧璨,四祖道信。
吾本来磅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己,菩提果自成。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祖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