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与菩提树树与醒来的不同境界

佛法讲座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智缘:心生菩提树·佛理小故事 第27节:要改变的只是自己的心
       
发布时间:日
来源:&& 作者:智缘人关注&&&&&&
智缘:心生菩提树&佛理小故事 第27节:要改变的只是自己的心
  要改变的只是自己的心
  小和尚凡一什么事情都发愁。让他发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他总觉得自己太瘦了,或者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过得不够好,同时,他很担心自己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他非常担忧,因为他觉得自己得了胃病,他也无法静下心来读经书&&
  凡一决定到九华山去旅行,希望换个环境能够对他有所帮助。上路前,师父交给他一封信并告诉他,等到了九华山之后再打开看。
  凡一到了九华山后,觉得比在自己的庙里更难过,因此,他拆开那封信,想看看师父写的是什么。
  师父在信上写道:&徒儿,你现在离咱们的寺庙有300多里,但你并不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对不对?我知道你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同,因为你还带着你的所有麻烦的根源&&也就是你自己。
  &无论你的身体或是你的精神,都没有什么毛病,因为并不是你所遇到的环境使你受到了挫折,而是由于你对各种情况的想象。总之,一个人心里想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样子。当你了解了这点以后,就回来吧,因为那时你就医好了。&
  师父的信使凡一非常生气,当时,他气得马上决定永远不回自己的庙了。凡一觉得自己需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教训。
  那天晚上,凡一经过一座小庙,因为没有别的地方好去,他就进去和一位老和尚聊了一个时辰。老和尚反复强调的是:&能征服精神的人,强过能攻城占地。&
  凡一坐在蒲团上,聆听着老和尚的教诲,听到了和他师父同样的想法&&这一来就把他脑子里所有的胡思乱想一扫而空了。
  凡一觉得自己第一次能够很清楚而理智地思考,并发现自己真的是一个傻瓜&&他曾想改变这个世界和世界上所有的人,而事实上,唯一真正需要改变的,其实只是自己的心态。
  第二天清早,凡一就收拾行李回庙去了。
  老和尚说得好,能征服精神的人,强过能攻城占地。的确,当觉得不满意的时候,试着改变自己的内心状态,就能感觉到柳暗花明的喜悦。
  心无外物才是超然的境界
  三藏法师自诩神通,因此,他来到慧忠禅师的面前,与他验证。
  慧忠和蔼地问道:&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是否属实?&
  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些小伎俩而已!&
  这时,慧忠心里想起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心在何处?&
  三藏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面露赞许之色。称赞过后,他就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悉数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然后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结果,三藏神通过处,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
  三藏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地彻照,也不见慧忠的心迹,一时间,茫然不知所措。
  这时,慧忠缓缓出定,笑着对三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晓他人的一切去处,可是却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三藏满脸迷惑。
  只要心迹存在,就可以被人洞察。只有心外无物,超然处之,才能达到真正的豁达境界。心外无物,即是放弃一切世俗的欲望,心无杂念,用心来感受世界,达到真正的平静。
  时间会冲走一切的烦恼
  一位满脸愁容的生意人来到禅师的面前。
  &我急需您的帮助。虽然我很富有,但人人都对我横眉冷对。我感觉生活真的像一场充满尔虞我诈的厮杀。&
  &那你就停止厮杀好了。&禅师回答他。
  生意人对这样的告诫感到无所适从,他带着失望离开了禅师。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的情绪变得糟糕透了,他与身边的每一个人争吵斗殴,由此结下了不少冤家。一年以后,他变得心力交瘁,再也无力与人一争长短了。
  一天,他又来到了禅师的面前:&唉,现在我不想跟人家斗了。但是,生活还是如此沉重&&&它真是一副沉重的担子啊。&
  &那你就把担子卸掉呗。&禅师回答。
  生意人对这样的回答很是气愤,又怒气冲冲地走了。
  在接下来的一年当中,他的生意遭遇了挫折,并最终丧失了所有的家当。妻子带着孩子离他而去,他变得一贫如洗,孤立无援,于是他再一次向禅师讨教。
  &我现在已经两手空空,一无所有,生活里只剩下了悲伤。&
  &那就不要悲伤了。&生意人似乎已经预料到会有这样的回答,这一次他既没有失望也没有生气,而是选择呆在老禅师居住的那个山的一个角落。
  有一天,他突然悲从中来,伤心地号啕大哭了起来。几天,几个星期,乃至几个月地流泪。最后,他的眼泪哭干了。他抬起头,早晨和煦的阳光正普照着大地。于是,他又来到了禅师那里。
  &请你告诉我,生活到底是什么呢?&
  老人抬头看了看天,微笑着回答道:&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你没看见那每天都照常升起的太阳吗?&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无论遇到怎样的不快,无论内心有多不满,卸掉生活的重担,看开一切,崭新的美好仍在等待你。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
还没有任何项目!
佛教导航@1999-开口的四层境界,你在哪一层说话向来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这篇文章小编觉得写的小编当作武侠小说看的,不过说的也挺有道理的。  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强于百万之师。  传说古代有一位国王,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满嘴的牙都掉了。于是,他就找了两位解梦的人。国王问他们:“为什么我会梦见自己满口的牙全掉了呢?”  第一个解梦的人就说:“皇上,梦的意思是,在你所有的亲属都死去以后,你才能死,一个都不剩。”皇上一听,龙颜大怒,杖打了他一百大棍。  第二个解梦人说:“至高无上的皇上,梦的意思是,您将是您所有亲属当中最长寿的一位呀!”皇上听了很高兴,便拿出了一百枚金币,赏给了第二位解梦的人。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内容,说不同的话,却能让一个人生,也可能让另一个人死;一个挨打,另一个却受到嘉奖。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像征着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命运。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话的方式,然而失败的人生可以有千万种,成功的人生却都不尽相同。如果说,“相由心生”说的是一个人的面相可以看出性格。那么,一个人只要一张嘴说话,往往就能听这出个人的处事能力与做人的境界。1第一种境界:开口就杀人  所谓开口就杀人,就是一开口就会伤人。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说话直来直去、嘴上毫无遮拦,我们称这种人为炮筒子。  这种炮筒子的人说话往往不进行认真的思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既不分场合地点,也不分男女老幼,更不考虑自己的话是否让对方接受,想放炮就放炮,嘴上虽然痛快,却在有意无意中伤了许多人的感情。  炮筒子与直爽不同,直爽的人虽然说话不拐弯抹角,但绝无欺骗,耍弄他人之心。而炮筒子的人则是信口开河,不负责任地攻击别人,不顾及影响。这种人说话只顾嘴痛快乐,不顾他人内心痛苦。  在炮筒子说话伤人的时候,遇到不同的对象有两种结果。  如果被伤害的对方是位修养很好的人,一般是对他不予理睬,不会跟其一般见识。但在之后的相处中,往往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但被伤害的对方如果是个较真的或是个脾气不好的人,往往要和放炮的人针锋相对地理论了,也会变成冤家。  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而这种开口就杀人的说话方式,一开口只会有两种结果:要么错过了一个真正的朋友,要么会凭白无故的多了一个敌人。2第二种境界:开口就烦人  有一则笑话是这样说的:有一位长得略胖的妇人一进服装店,售货小姐就对她说:大娘,你太肥了,我们没有您可以穿的衣服。这位太太正想反驳,小姐又加了一句:其实老了还是胖一点好。  这位妇人气得不知如何发作才好,此时老板娘从后面走出来,这位太太马上告状: 我今天是招谁惹谁了,怎么才进店,就被你们店员说我又胖又老。  老板娘很不好意思地赶紧赔不是,却是二度伤害,因为她说:我们这店员是从乡下来的,特别不会说话,但说的都是真话。  说话直来直往的人说自己是说真话没有坏意,但也容易伤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性格是心直口快,没有城府,从不拐弯抹角。  有时候这样的人会很受欢迎,因为人们觉得他率直,交往起来很轻松,可是有时候这样的人却很让人头疼,因为他总是无意中伤害别人,常常把人弄得下不来台却毫无察觉,你怪他吧,他是无意;你不怪他吧,他又屡次让你恼火。这样的家伙真是让人头疼。  北宋时期的寇准,吃尽了说话过于直爽的苦头。《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个故事:一次会餐,不小心寇准的胡子沾了汤汁,丁谓站起来慢慢替他擦干净。寇准讽刺说,你身为国家大臣,就是替领导擦胡须的吗?丁谓自此记恨寇准。  寇准的话看上去是玩笑,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过于直爽的讽刺挖苦。自此,丁谓全力诋毁寇准,并且和王钦若、曹利用等同样受过寇准谩骂、讽刺、挖苦的大官结成同盟,共同对付他,经常在皇帝面前说寇准的坏话。  最后连皇帝也觉得寇准不会讲话了,寇准政治生命也随之结束,一而再,再而三被流放,直至客死雷州。寇准的悲剧,根源就是没有管好自己的口,说话太直。  也许你会说,我本来就性格直爽,实在讨厌拐着弯说话。如果你平时说话太直,那么现在教给你一个办法:开口之前试着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是真的吗,这是善意的吗,这是有必要的吗?  这三个问题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开口的三扇门。提出这些问题作用,至少能在开口之前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而这短暂的时间足以给你省掉很多麻烦。3第三种境界:开口就服人  《战国策》里有一个《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说的是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攻赵国,危急关头,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是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溺爱孩子、缺乏政治远见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的太后暴怒,“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面对此情此景,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察言观色,相机行事。他知道,赵太后刚刚执政,缺乏政治经验,目光短浅,加之女性特有的溺爱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任何谈及人质的问题都会让太后难以接受,使得结果适得其反。  所以触龙避其锋芒,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转移话题。先问太后饮食住行,继之论及疼爱子女的事情,最后大谈王位继承问题。  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道理,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其实说话技巧再高,它高不过“理”字。言论一定要合理,要让别人能接纳领受,要有信用,要令人无懈可击。  触龙的话之最终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愿意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关键在于他能够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以理服人。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爱孩子就要为孩子考虑的长远一些,就要让孩子有立身之本,不要仅仅依靠权势、父母。  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触龙步步诱导,旁敲侧击,明之以实,晓之以理,全部对话无一字涉及人质,但又句句不离人质。迂回曲折之中尽显语言奥妙,循循善诱之余凸现事情必然。4第四种境界:开口就乐人  当一个人用生命去说话。这种境界的人很少说,也不需要说什么。你只在他身边停留片刻,他什么也没有说,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来。可是在你今后的日子里你会一点一点的发现其实他说了很多。  其实他离以理服人并不远,只是前者是搭售强卖,而后者是免费赠送,并且当你拿到了东西还不知道。等你知道自己受益了,想去感谢他的时候,他只已经飘然远去。甚至他都不是刻意的要给你什么,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给了你什么,所以说你大可以把这一切都当作是你自己的感悟所得。  这就像是部好的电影,每个人看完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与心得,但电影里却没有把这些感悟与做人的道理强加给你。  说话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真正的大师应该是从深层的心灵的角度与你交流,是一种情感的沟通,这时的语言可能是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却也是最朴实、最能打动人的,正所谓真水无香,真爱无痕。  这像是一种返朴归真的境界,或许他的语言,明明说起来一点都不花哨,却能直直的渗入人的心坎里,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而没有多余的赘述。  他们阅历丰富,且极有涵养、极有悟性,能够推己及人,他们的话是出于自身的一种积累,一种提升,能让周围的人都听得进去并且无比信服。简而言之,说什么话别人都愿意听。江信电磁:为节能而生! 最完美的电磁加热解决方案。
高精度可编程数字电磁加热器
8年的专注,成就10万用户的信赖国内最具人气、最具价值、最具前沿的节能减排电磁加热项目交流平台公众微信:gzjxdc,欢迎关注!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精彩继续↓↓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狼是草原王者,鹰是天空霸者,而狐则是很智慧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具备狐智、狼道、鹰谋,才能成为真正的强
在不少文章中,解释感应加热原理,大部分是把自己的营销产品信息,很少提及感应加热的技术文章,除非在技术论第一句:不要奢望别人给你经济上的任何帮助,钱对任何人都是不够用的。——学会给与第二句:朋友帮你是善事,是道义受益终身的为人处世道理  人的一生中,遇到贵人不容易,要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不容易。这里有几句话,看了绝对让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   “你是谁啊?”   他很自豪地说:
生活中,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乐观豁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
随着电力、电子的不断发展,电磁加热器应用越来越普及,有些场采用小功率,有些地方采用大功率,目前,市场一直靠谱下去,你的运气一定不会差!  很长一段时间,由于销售的压力,我们一直在努力找寻优秀的客户、优秀的业务某人想买一条轮胎他得到了三个报价:熟人报价是850,知己报价是830,陌生人报价780。结果,他选择了买78  今天,每个中国人都该铭记的日子: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我们将以一次盛大的阅兵纪念  “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对于恐惧电脑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插上电源,开机!而对于想要创业的穷人来说下面就是这份积极的待办事项清单:  1、与对的人分享你的时间。  这些“对的人”就是爱你、欣赏你、鼓励你的人他们成功除了运气,还凭这些成功没有那么复杂,那些跟你一样又不一样的人,走向成功除了运气,还凭以下几点:1我要引导语:人一生遇到不顺心的事太多,如果每一件都斤斤计较放不下,那么你就很难有快乐的时候.快乐是引导语:我一直认为经历可以改变命运,书籍只能改变想法或是看世界的角度而已……其实,没有逼自己的态度,是很难让人生在世,就像忙碌的蜘蛛,拼命的张罗着自己的关系网,因为朋友就是财富,朋友就是投资,为此,有些人能够拥有很多1.蓝斯登定律: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很可能会滑倒。2.卢维斯定律:谦虚不是把读懂人性,你就领悟了营销今天分享3个小故事,这小故事背后却有大力量。因为它能完全地,彻底地触发你的商业思维,第六届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产业博览会今天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举行,这届“节能会”专注节能创新,致力推动节能设备、技术、产品推广交易的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产业的国家级展会。数字可编程功能成为2015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产业博览会最大亮点。
江信电磁和亲爱的朋友们分享电磁加热锅炉发展前景:早在十年前,即2004年,我国独立研发的电磁加热锅炉技一、钱是给内行人赚的——世界上没有卖不出的货,只有卖不出的货的人。-二、想干的人永远在找方法,不想干的人永远人生,也就这些事(精辟)  人生就是由无数的事组成,有大事小事,好事坏事,难事易事,喜事哀事。打理好这些事,学会孤独,你才会更加出众很久以前,渴望自由,认为自由就是随心所欲,畅所欲言。到了后来,面对自由,才发现自由挑是谁,拉你走向了平庸谁拉你走向了平庸有这样一个实验:一位长跑运动员参加一个五人小组的比赛,赛前教练对他说,据听三句话,交四种友人生要记住的三句话第一句话:你的责任就是你的方向,你的经历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格就是你的命
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却离不开加热,可以说工业加热关系着国计民生,每个行业的形成都离不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稍微细心一点,你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医生的朋友,你会沟通吗?狮子和老虎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到最后,两败俱伤。狮子快要断气时,对老虎说:“如果不是你非要
广东江信电磁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为绿色环保做出一份贡献,历经8年的精心努力研发、不断改进出了自己【容言】好话、坏话、刺耳话,啥话都能听得进。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是风度,是胸怀坦荡。让人把话讲完,是大度是谦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贤人不生气,生气是愚人。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贫人。贵人不耍脾气,耍脾气是贱人。智者两个小故事,让你明白珍惜故事一  一个朋友的婚礼上,司仪拿出一张百元钞票问在场所有人,谁想要请举手,大家想怕善良,是你留给自己的后路  撒哈拉沙漠,又被称为“死亡之海”。进入沙漠者的命运:有去无回。直到1814年,一记住别人的好,修的是自己的德!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犯同样的毛病,就是别人对我们有十个好,有一个不好,前面世界的模样,在于你看它的角度。
“纵是占尽优势,也不可为所欲为。”中国电磁加热第一微信平台微信号:gzjx人生实际就四个字,做人与做事先学会把人做好了,做事也就简单了做一个孝顺的人古人说“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
经过2015年大半年试用,江信电磁正式与腾讯签约,将原有的客服系统升级为腾讯企业QQ,客户QQ号码统跟孔子学做人,跟曹操学做事!跟孔子学做人一:圣人的做人法则01. 诚信:言而必有信02. 孝道:百善孝为先0一:忠 诚  单位可能开除有能力的员工,但对一个忠心耿耿的人,不会有领导愿意让他走,他会成为单位这个铁打营盘
几年的拼搏,几年的崛起,铸造今天的辉煌,这是对江信电磁最好的诠释。江信电磁不管是零星客户的创业初期或1、气质是你一生最好的名牌。想拥有气质你甚至不必花一毛钱,只需注意自己的脾气、端正自己的品格、净化自己的思想gzjxdc国内最具人气、最具价值、最具前沿的节能减排,电磁加热器及其节能改造项目交流平台。一直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为使命,通过电磁加热项目与用户创造双赢、为社会创造财富。从而有力推动工业机械、电子、电力等行业的发展。电话:热门文章最新文章gzjxdc国内最具人气、最具价值、最具前沿的节能减排,电磁加热器及其节能改造项目交流平台。一直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为使命,通过电磁加热项目与用户创造双赢、为社会创造财富。从而有力推动工业机械、电子、电力等行业的发展。电话:通灵佛教网&||||||
--(212)[] newscj
满眼菩提树 心似满月明——解读马明博“菩提树下”系列作品
满眼菩提树心似满月明——解读马明博“菩提树下”系列作品峻毅因为读《》而知道作者是马明博;因为到新散文论坛,而知《》的作者就是新散文论坛站长;因为有幸认识结交了马明博先生,而对于禅意有了更深的感悟,令我更信凡事有缘。人有人缘,大千世界能相遇就是缘,能交友真的是一种缘分,且而是缘分不浅。文有文缘,能读到一本让自己受益的书就是有文缘,能解读透其书得有感悟,真的是有很深的文缘。读过马明博的散文很多,零零星星也曾有过评论,但是印象最深、最能打动我的还是《一日沙门》。《一日沙门》一书,共录入了马明博散文随笔74篇,分为6辑——学习微笑;一日沙门;饮茶的滋味;善男子,善女人;恒河之沙;护生话集。分别从人生、世相、茶道、禅意等方面抒发感悟,探讨人生的意义,展示给我的是一个恬淡且丰盈,静美而润色的世界。这就难怪《一日沙门》的阅读群体能集“老、中、青、少”,至少在我们家就是实例——我老父老母爱不释手,我儿子也能如阅随手而得的杂志那样接受。马明博,禅学子,品茶人,文字客,云游者;新散文论坛站长。着有《天下生活禅》、《一日沙门》等。主编有“文化名家书系”(多种)、茶文化丛书若干、新散文网站作品集多册。通过这个简单的介绍,可以了解到他的生活状态。因为没直接采访的机会,我虽为记者,但还是无从把握他从河北的文化重镇沧州来到北京以后的心理变迁,能了解到他的文化状态和心灵状态并未改变的,那就是对于禅宗的既往不变,以一概之的崇敬和信仰,佛学的精神奠定了他最基本的文学趋势。我虽然写过不少评论,但要为马明博先生写评论,心里存有忐忑不安的成分是肯定的。为熟悉的朋友写评,即使不得要领,也能根据平时的把握说出其一二三,而为明博先生写评,则是对于先生的精神特质实在是陌生,或者说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一个人,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凝聚,何况像明博先生这样对于中国的“新散文运动”有贡献的人物,其精神特质和创作走向,一直令我无法唐突下笔……然而同样对于的信仰一直在鼓励我,再之是明博先生的谦和及具有的大家风范鼓励我——“你怎么写都没有关系,以你真实的感觉写你的文字就是”使我终于有勇气去解读明博先生《一日沙门》。我在解读过明博先生和他的《一日沙门》过程中,明博先生大宏大量,大智大巧的品格和处世心态,对于明博先生精神世界把握的日益清晰起来……一、《一日沙门》:生命的喜悦禅悟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禅悟者的生活状态应该是怎样的状态?在我尚未和马明博先生深入探讨之前,一切仿佛是朦胧的,是在处于不太自觉的状态下,而随着读经敬佛,渐渐深入了这个清洁恬静的精神世界。了解到即使是做“一日沙门”,对于生命也是相当有意义的。所谓“一日沙门”,意是指做一天僧人。我喜悦地感觉到马明博先生正是怀揣一颗虔诚之心,十分珍惜这样一次“短期出家”的机会,并记录了人生最为难忘的时刻——剃度、着衣、受戒、托钵直至返回红尘的种种感受。当我读了《一日沙门》里的部分文章以后,仿佛找到了他的精神支点了。一个人活在当下社会,第一要务不是在于技巧,而是在于态度,在于他对当下生活万象的态度。对于明博先生而言,他的态度集中地表现在《一日沙门》的恬淡和深刻上,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对于万物的把握,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等等,一一呈现在这部《一日沙门》之中。只要你认真寻找,生活中让人修炼的机会无处不在。通过读《一日沙门》,让我懂得无论怎么的生活境遇,应该学学明博先生他所说:“做一天和尚,并不只是撞一天钟这么简单,即便只做一天和尚,也要依据所发的初愿,以平常心,做本分事,该起则起,该卧则卧,保持心境平和,既不急躁,也不懈怠,在清净快乐之中平平稳稳地一步步走下去。”我们生活在当下现实社会里上,亲情当然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也是《一日沙门》这本书最感动我的地方。他在《父子情深》、《那些忧伤的碎屑》两篇文本中,讲述了他与父母亲之间的往事,字里行间汩汩流动着父母亲的护犊之情,还有是他对父母亲的深深之爱。当他母亲最终因病在医院去世,他心痛无比而写道:“阴沉的天,迷蒙的雨,冷冷的风,一路颠簸的货车,回家的路。露天的货车厢里,我的怀里抱着我睡着了的娘。一路颠簸,一路摇晃。雨点洒落在娘的额头上,我不停地把它们抹掉。风吹进我的眼里,吹出那么多泪水。风能吹动娘的睫毛,却吹不醒娘的眼睛;风能吹乱娘的头发,却吹不开娘的笑容。我握一握娘的手,冰凉,我把娘的手塞进我的衣服,贴近我的胸口。我用我的体温温暖她,希望她醒来,好伸手抹去我脸上的泪水。我在不停地喊着——娘啊,记着你的路啊,咱回家啊……”读着这段发自作者肺腑至情至性的文字,我泪如雨下。父母的爱,恩如大海,无以回报。为人子女者,也许会为了生活奔波忙碌,心想等自己有钱有闲了的时候再去好好地孝敬父母,可是,父母不会在原地等着你,岁月会让他们老去,不知哪一天就带走了他们。珍惜与父母共处的时光,有老可养、有老可敬尽孝,真的应该是我们最大的福!客观地说,明博先生不是彻底的出家人,他是处于出家和居家之间的修炼者,与众多修炼者不同的是,他没有真正不闻“窗外事”,只是不计较个人的名利是非得失,他计较的是当下众生的文化生存,关心的是能不能通过文字,对于解放人的灵魂解放起到一点作用。他的努力是我想到了弘一法师以及他的徒弟丰子恺先生,弘一法师决绝的皈依态度是无需说的,我想说的是他的弟子丰子恺先生终生为了一个承诺而为老师画《护生集》八卷,直到了生命将要结束时候,恰正好完成画卷。他的漫画就极有味道,画境和人境是一致的,有句话叫做“以心灵为命”,可刻画丰子恺先生的为人为画之状态。丰子恺先生是旧文化里盛开的美丽之花,因为由于他对承诺有如此专一,使我想到了先生在“出世”和“在世”所坚持的信仰,以及终生付出的努力,确确实实令人肃然起敬。明博先生的《一日沙门》,对于五四运动以来一直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直至到新世纪之初才得以释然,可见明博先生的努力可称是中国有责任感的文化人之一。这引发我想到了“东方精神”这个词语。何为“东方精神”呢?在我对“东方精神”理解中,应是性与情交融的精华亮相——理性、儒雅、含蓄、聪慧、仁慈、大方、机灵、善良、礼仪、包容、承受、恒心、坚韧等博大的胸怀。《可盛的心》是明博先生文字的代表作之一。在文中,他将一只普通的碗喻作可盛之心,禅意浓浓。无情岁月,有情天地。而碗,始终固执本分,坚守着自己的质朴,外表坚硬,内里温柔。或者说外示以有,内蕴以空,所遇都能安受,从不主动攀缘。放什么给它,它都不贪心,都默然以待,随缘而又超然……那么,在红尘里翻滚的我们,是否记着经常问问自己的心,可盛么?记得那晚读《一日沙门》,我独坐在木质的地板上,沏一杯清茶,点一支檀香,放一曲舒缓悠悠的古典民乐,读着书中之文,仿佛尘埃困扰尽洗,心有莲花静静开放之感,清香四溢。真是一段安静柔美的养性之时。几日闲散淡然,几日烦躁低落,虽不能时时有云淡风清的洒脱,却也收获颇丰。人生的珍贵就在于能面对哭哭笑笑,能平静喜怒哀乐的经历!二、宁静平心,顿悟禅机佛学所讲究的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正果。怎样才能算在努力了呢?仅仅是苦行吗?吃斋饭、口念佛经、手捻佛珠?非也!如果心灵没有随修行,这些就充其量只是一种劳神示众的手段作为,显然是假努力,最终得不偿失。因此,唯有通过禅悟体味,灵心皈依,修炼提升人之本性而达到佛陀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努力,才是最为重要的。禅宗所讲究的是随缘、是顿悟。在明博先生的文中,很少为文而为之,全是心性随缘的自然流露,尤其的顿悟之语,常常惊人地突然呈现。比如《法味》,法何有味道?有,确实有之,在此文中就有了。文本之初,是佛经里的要义“佛法中,把给事物命名,称为假名安立,名与相,只是一个方便。因此,不必执着。”而后,对于“命名之事”就有了佛的智慧。比如说吃茶用的器具,“饭前,明尧说吃茶的话,有大瓷杯。我听谐了音,听成了‘大慈悲’大瓷杯,真是大慈悲,谁都可以通过它止渴润喉。”在《有缘不识张中行》中,他对于和大师张中行失之交臂进行了顿觉,“我听得点了点头,想起钱钟书先生的一句妙语,假如你吃了一只蛋,觉得味道不错,是不是非要见一见下蛋的母鸡?顿觉自己之执着,与古代好龙的叶公相近无差。”因为明博先生确实对于禅宗有深切的感悟,所以,在他眼睛里的山和石头,已经不是普通的山和石头了,比如他在《石头记》写的是登泰山的一些情景,可是他的路子不是一般的对于泰山的雄伟的感叹,而是引发出了一副禅意。笔触转到了对于一个朋友收藏石头的赞叹来了。人是什么,帕斯卡尔说,人不过是一枝会思考的芦苇。石头这个物象比起芦苇来说却有另一个隐喻,马明博先生发现了“石头无论大小,却是坚硬的”。后来,这个朋友送给他一块读经的石头,他十分欣喜“这石头里,有一个面壁僧人的背景。我置于案上,读书写作之余一抬头,就看到那安心打坐的禅者如如不动的姿态,心里也多了一分精进,少了一分浮躁。”因为明博先生有一颗佛心,所以,即使很平常的物象,他也能顿悟出一些禅意来。比如在《开悟的椅子》中,他通过了梦境里的人和椅子的对话,把椅子的灵性表现出来了:“累什么呢?我们椅子生来就是支撑他人的,我们从来不累。”对于椅子被拆开,被损坏,被欺负……椅子一一用豁达坦然的态度接受,因此他顿悟到“我对这把椅子生起了恭敬。我想,它洞悉世间的一切因缘,时时刻刻都在做着对人有益的事,显然,这是一把开悟的椅子。”对于“家”这个概念,也处处存有禅机。哪里才是家呢?这个问题问得对,也问得好。可是答案呢?明博阐述道“在无常之中,唯有心安,才会处处是家乡。”当我理解其意时,对他自然而然地多了一份敬意。他是住在北京的的外省人,对于“家”也很有禅悟“想一想,谁不是暂住在地球上……制定条例的人,也许他没有想到,他和我们这些外省人一样,都不过暂住地中国的土地上,都不过是暂住在地球上,都不过是暂住在不停自转、又绕着太阳公转的地球上,都不过暂住在漂泊于浩淼星云中的一粒微尘上,……在这个世界上,生来即是挂单客,不过是暂时居留在此而已,我们执着什么?何必有那么多的计较,那么多的烦恼,那么多的恩怨,那么多的取舍,那么多的妄想,那么多的分别,那么多的放不下,那么多的不开心?”对于大家常常见到的月亮也是一样有禅机的,只要你一心想善,自能有觉悟。他这样写到“月亮为每个人拥有着,月色并没有因为更多的人分享而减少,禅庶几近之。”三、有善缘于心的生活禅在读明博的文章之前,我零星地知道佛家是讲究因果关系的,但是何为因,何为果,一直没有进入探研,心中也无一个定论。读了《一日沙门》方才知道“既因又果。远世种因,今日有果。今日种因,未来有果。”原来因果本是一个结合体,不可以分开,因中有果,果里有因。正如人性中的刚强和委婉,刚强中有委婉,委婉中有刚强,不可绝对割裂剔离。因此,令我想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理论中,是不是也从佛家理论里吸收了一定的精华营养呢?我知道,人的思维常常影响人的心理状态,从而决定了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又常常影响人的心理,再干扰人的思维。对于这个双向互为的关系,平时虽然也有感觉,但终究是多于疏忽大意,认识不够。读过了明博在《一日沙门》里集中描述后,才真正明白人平时的动作规范对于一个修行的人是多么地重要。“比如,行。走路时,应目视前方七尺,不可左顾右盼,不可低头仰视。穿着海青行进时,应该双手结印当胸。穿着长衫行进时,应该双手下垂,自然摆动。行进间,双手不可置放腰后;不可跑步,若要赶路,可放大步伐,但不可奔跑。走出房门,须穿戴整齐,不可把僧鞋当拖鞋穿。进出大殿,要先迈靠近殿门的那只脚。”“行住坐卧,时时处处,持戒自严,一切往道上会,就是生活禅。”经典啊!坐禅和修禅是不一样的。随着佛教引进中国至今,修禅的内容也在不断地递进更新,与古代的修禅是大有不同的。在他的《天下生活禅》中,他向大众推崇的是更加具有现代色彩的“生活禅”,他说:“从社会生活来说,信任是禅,关怀是禅,平衡是禅,适度是禅。从心理状态来说,安详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伪是禅。从做人来说,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实的劳动是禅,正确的进取是禅,正当的追求是禅。”如此生活禅,更贴近人的修性养心,更使人们接受,更令人得益多多。由于看来,修禅和到修禅的微笑并不遥远,甚至可以说,就在身边,就在人们每日的平凡生活中呢。对于他来说,佛的学说是他的一个写作资源,就使他大大地超然于一些其他的作家,在能平静的时候,他平静了下来,在必须说话的时候,他把他的智慧用合适的方式告知向善之人,为社会的整体和谐尽自己的一臂之力,我认为就本身就是一种为人精神,远比单纯地舞文弄墨更有功德的一种行为走向。人无实践,其实心里就无有根基,我因此想到文革时候的“回忆苦思甜”,现在看来,那也算是一种行为“教导”吧,让人通过这个过程而领悟到彼时的情景,激发对于当下情景给予珍惜之。文革中还有一个常让人挂在嘴边的词汇——“觉悟”,觉悟本是佛家弟子们对于人性本真的感悟顿觉,被政治家们利用,再扣有加冠“阶级”两字,促成了一个当下听起来彼有嘲讽的味道——阶级觉悟,却足足足的扭曲了那么一个好词汇。“出家为僧,不是为求安乐而来的,要尽心尽力地,为众生做马牛,帮助众生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联想到一切革命志士为了一个革命的目标不怕吃苦和流血牺牲,也不是和出家为僧的道理有一样的地方吗?说到宗教的忏悔,忏悔其实和人生的追求是有相为关系的。人生应树有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得有顽强地拼搏精神去追求,待实现需要有个过程。人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出现偏差而失误,往往就会有非自然的人为误差;在期待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总会有各不一样的心态和手段,所以使用非正常的手段也再所难免,这就成了人性中的罪孽。对于面对罪孽,需要的不是后悔,而是要从内心深处去挖掘罪孽源。当下常听言政治者说“知错要改”,“改正错误”是说者容易,听者好听,做起来难。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从中就是缺乏一个很严重的忏悔环节。文革中有“三忠于”、“四无限”、向MZD思想忏悔等等,虽然当时的政治闹剧确是过了头,其这一程序的次序却倒也算是正确的。如果不深刻地忏悔罪孽根源,新的罪孽就随之滋养成形新的恶劣力会比原来的更害人。比如,当下中国政坛风起云涌的各个层次的腐败事件,就是这样的一个实例。(《我在反腐败学校的生活》和《路局长在马老大家的生活》等。)我想到这样一句话“由于非人而成为人”,这听起来确实是非常饶口的——什么是人,什么是非人,世界上人都愿意说自己是人,而不是非人,但是事实上存在的许多非人,所谓非人,就是指被异化了的人,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化的空间里,异化在文化传统里,异化在是非的论理里,异化在名利的追逐里……异化早成了非人,而消除异化,就是要回到人的本真,回到人的一种自然状态,这样的状态就是远离了异化的折磨的。在明博的《一日沙门》中,描述了这个过程,当和尚是需要剃净头发的,即便是当一天和尚,只要是真正想为僧的,就要舍下这些头发。因此“……忽然感觉头皮凉沁沁的。明勇师手法娴熟,刀刃在发根游走,噌噌有声,断发纷纷,落在脚下的脸盆里。”在我们一般的人看来,佛祖已经修得了正果,不许要再修行了,读了明博的文章才知道,“佛陀不是世间唯一的决定论者,也不是造世者,更不是万能的神。佛菩萨来到世间,启发众生求解脱,并做出示范,但最终众生还要自度。”剃净头发作用,我的理解和艺术比较相近,因为真正的艺术也是指引人的心灵升华向上,而人人的心灵都有艺术的因子,只是有的人持续的时间长一点,有的人持续的时间短暂一点而已。明博在文章中叙述道:“尘世的爱欲执着,把我们的心蒙蔽得太深。或许这个偶然的机缘,又把某些沉睡的记忆唤醒了。”四、诚挚修炼,开智慧灵七巧明博先生虽然未曾真正的出家,但是他对于佛学,对于禅悟具有透彻的感悟,具有很深的造诣。可以说,他已经进入了当下中国以笔修炼的先行者了。人们日常中总认为激情应该是火热的,至少以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而这激情对于明博来说,他的激情即为冷静,甚至可以说是明净的,犹如一个在月下行者,高一步,低一步地走着,看到树木和湖泊,看到人心和人境,看到可以说的和说出来似乎暂时无法救济世界的智慧……明博一直用收敛的口吻叙述着,说碗,说石头,说水,说的有些似乎是和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活不沾边,和周作人等先生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的士大夫情结也不沾边,但是他还是以自己的思维行为说着做着。在《有月亮的晚上》文章里,他极为伤感地写到了尼采,这个智慧的德国人终其哲学生涯,研究的是人生问题。但是他自己最终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于是“他疯了。那一天早上,尼采上街。他看见了车夫和马。他冲过去,紧紧地抱住了马的脖子,他痛苦地哭了。接着,他昏倒了。”哲学家的疯狂说明了人类寻求人生目标的道路是何等的艰难啊!明博的《赵州不产茶,何来赵州茶?》充满了禅悟。一个地方不生产茶叶,却又偏偏有茶。表面看,似乎是相当矛盾的事情,实际不是。物质世界的茶叶树木对于环境的要求很高的,“茶树是有脾气的。她喜温,耐阴,喜酸,怕碱,喜湿,怕淹。” 而赵州位于低洼平坦、土地干燥、积水难排的华北平原,赵州没有茶树生长,何来赵州茶?明博就这样给读者提出了一个悬念,对于禅悟来说,有疑问倒是好事,因为有了疑问能够合理地解答。正是如此,他从此岸到彼岸的船舶开解,就《赵州禅师语录》说起,说的是一则故事——唐代驻锡古观音院(今柏林禅寺所在地)的赵州禅师,以“平常心”、“本分事”引接学禅者。有一次,他问一位新来的僧人:“你以前曾到过此间吗?”僧人回答说:“到过。”赵州说:“吃茶去。”他又问另一位僧人:“到过此间吗?”回答是“不曾到过”。赵州说:“吃茶去。”此时,站在一旁的院主问赵州:“为什么到过也说吃茶去,不曾到过也说吃茶去?”赵州听罢叫道:“院主!”院主应了一声,赵州说:“吃茶去。”明博进一步解答,原来“赵州所说的‘此间’并非指他所在的禅寺,而是指参禅了悟了的境界。他对于‘曾到’和‘未曾到’的僧人,对了悟了的人和未悟之人,都给予了‘吃茶去’这样一个同样的回答,体现了‘悟了还同未悟时’的禅境,即抛却了分别执着,体会诸法平等的境界。禅门中以饮茶作为机锋、禅案而广泛流传、颇具影响的,首推这桩‘赵州茶’或称‘吃茶去’的公案。赵州这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后来被禅门看成是‘赵州禅关’,成了禅林中的一大着名典故,经常在禅家的公案中为僧侣所喜闻乐道。”于是,读者明白了赵州茶境乃禅茶之境。“禅是什么?禅不可说,不可思,不可议。幸得提倡生活禅的净慧长老慈悲,他总结‘正清和雅’四字为这碗赵州茶的精神,他说“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成,其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失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觉悟,茶即禅,禅即茶;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化雅。”其实,人生不就是一次饮茶的历程吗?你用感恩的心态来喝这杯茶,还是轻薄的心来喝这杯茶?是用包容的心态来喝这杯茶,还是用仇恨的心来喝这杯茶?是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还是欲望的心来喝这杯茶?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还是极端利己损人的心计来喝这杯茶呢?说到“用耳朵去观察”,对于咬文嚼字存心找事的读者来说,有了可笑可议的资料了,耳只用于聆听,最多是怎样去调动眼睛来观察。因为耳朵的任务是聆听。其实不然,关键在于心,无论是用眼或是用耳,凡是观察应重在于心。在明博的《耳朵里的五台山》一文中,就是用耳朵对于五台山进行了一次精神的神游。五台山四大佛教胜地名山之一,而在明博耳朵里的五台山,其实是发生在五台山上的真实小故事——一个是旅游者接受乞者的布施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而觉悟:“人们一般只是布施给乞者,却没有想到过要接受乞者的布施。那位乞者,看到他需要帮助,真诚地、不计回报地把自己的手套拿出来给他。他是在做菩萨行啊。”另一个是大家总是到寺院里行布施,来积聚福德,作修行的资粮。却往往意识不到,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是你修布施行的道场。因此觉悟到“多的时候,我执与分别心,成为障碍我们扩大心量的主要原因。”这一点,我是深有感悟的。在我们这个算得上是相对富有的沿海城市里,人们到寺院里行布施确是“够慷慨大方”的,一掷上佰上仟的是平常事,生意人或老板们掏几万都不在话下,而当他们回到了生意现场,却对自己造假冒伪劣也同样不在话下,对于外来务工的农民工们依然能扣克再扣克,宁可一叠一捆的人民币换成赌场的下注筹码,也不愿捐献给急需用钱救命的白血病患者,或需要用钱上学的贫困生,甚至于早忘了做人起码的良知……显然,他们所谓的布施只是为了向佛陀求助保佑他们“心安理得”……其实布施应视行善,行善不分大小,不论重轻,遇上了就是善缘,哪怕只是弯弯腰,随手捡一捡路中的瓜皮或易绊脚摔倒的石块,哪怕是只是尽份善缘之心,在我看来实实在在地人身边做起,无论善缘大小,贵在有缘惜缘,难在守持善缘……《听壶》也是用听觉来展开叙述,逐渐抵达喻为事物的本质。所谓听壶,即是听朋友说壶。这个壶究竟是怎样的壶呢?他说“她告诉我,这是一把西施壶。”于是他“一下子又愣怔了。”壶以西施为名,分明说此壶是女人。因此在这里对于壶的品质有了新的解定“壶也分男女,长幼。怪不得有些供春壶,类老树枯藤,仿佛阅年久远的老人;有些壶温润如肌肤,即之可温;有些壶细腻如脂,若美人顾盼。”于是,人和壶的间距一下子缩短了,人与壶的情感骤然亲密了许多许多。这样听来,这壶就有了新的含义,仿佛壶也有了生命活力,更有了对人的殷切关怀。能由茶入禅吗?当然是肯定的!在赵州禅师所说“本分事”,是这样注解的。“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诸具、法则、规矩的,无一物之念的,无事安心的一片白露地。”如净慧长老早已有说过:“一杯茶递到你手上,按照《金刚经》上面所说的‘三轮体空’,无施者、无受者、无中间物,那就是无我。如果真正做到施者空、受者空、中间物也空,那就是所谓这碗禅茶要达到的目的。”明博的感悟很明然:“在当下,茶人不谈玄说妙,以平常心契入非茶非禅、非不茶不禅、不可言诠、不可思议之境,不去分别‘什么是茶,什么是禅’,亦不执着于‘茶即禅,禅即茶’的‘茶禅一味’,即是‘细嚼赵州茶清风有味’之时。”是啊!在明博眼里,喝茶乃是观感心灵的道场。轻轻地拿起茶碗,又轻轻地放下,借着这轻缓柔和的一举一动,可以调整仓促、散乱的心,使它“进入静默、和谐、蕴藉、丰厚之境。” 可是在平素的生活了,有多少人可以对于世事“拿得起”、“放得下”吗?身居江南有茶之地的我,平日也饮品也惟有喜茶。对于茶的品性,故而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也曾多次亲临过制茶过程。茶从新生到炒熟制成成品茶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地“死过去”的采摘与炼制的过程,但是此“死”不是茶的终结,只是“佯死”,利于“储存压缩”后收藏,目的是让茶更好地发挥其所有功能。茶叶遇到开水,便又得以新生,再次“活了过来”后,阵阵清香扑鼻,帮人解渴,助人生津,乐人去乏,又活了的茶叶显得是那样勃勃生机,有滋有味。在对“赵州茶”的认识上,同样是这样一个过程,行至无路处,转过身来,从此柳暗花明。经赵州禅师拈提之后,这碗“赵州茶”,香溢海东,“成为日本、韩国茶道的源头活水。”其实,人生又何不是如茶一样,死并可怕,人人必经之路,关键是看死后谁存留了 “可活”因子,不说造福世人这样大话,就是对于自己的亲朋好友也是一种宽慰。反之,就像是一朵被狂风刮走的蒲公英花……五、以笔修炼,弘扬佛陀精神佛陀在明博先生的心里既是神,更是人。这在他的《作为人的佛陀》一文里,就有刻画佛陀为人的形象。因为作为人的佛陀,他和我们大家一样,也是从父母结合而来——“人们也许更愿意接受这样的佛陀,他来自父母的因缘和合,是一个活生生的血肉之躯!而不是像传说中那样,诸如上帝使少女玛利亚感圣灵而受孕,或者远古的中国传说中伏羲之母踩巨人足迹而受孕,以及宙斯化作天鹅使丽达受孕。”这是从出生的根源上讲。佛陀曾经做过国王,但是苦于无法帮助他的国民解脱人生之苦。其实,人生是要学会面对一切的,无论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需要我们学习面对。成为佛陀的悉达多王子出生才七天就失去了母亲,从此就开始品尝失去母亲之苦,这是苦在他走向觉悟的路上踩下的第一个印迹。悉达多王子虽然在宫中过着奢华舒适的生活,又娶了‘国花’耶输陀罗为妻,并生有一子,名叫罗(目侯)罗。“悉达多王子发现这样的难题像难以割断的水一样,在不停地纠缠他。29岁那年,悉达多王子告别了沉睡中的妻儿。临走前,他看望了罗(目侯)罗。他怕弄醒罗(目侯)罗的母亲,妨碍自己离家出走。因此,他只是站着观看,没有去抱婴儿,他心中想:‘等我成了佛,回来再见。’”这就充分地展示了佛陀很人性的那一面。明博先生写到“怜子如何不丈夫!作为人的佛陀,和我们一样,有着强烈的情感。只是他将局限于自我的情感,扩大至极,从而具足慈悲。”悉达多王子的修行过程,实际是他克服心理种种心理障碍的过程。“诸如爱欲、忧恼、饥渴、贪欲、昏沉、怯懦、疑惑、虚伪自私、名闻利养和自赞毁他(这十种障碍,又称为摩罗的十支军队),彻底摆脱了世俗的羁绊,获得三智——忆宿命智、有情生灭智、漏尽智,觉醒成佛。”这十种障碍是作为动物的自然人生来具有的,可以说是人性的十个方面。也就是这十个方面,正是人性邪恶的重要因素,是一般的人难于超越的。因为人最难在常态下超越自己,所以出现了宗教,出现了伟大的佛陀。如果说政治家来自社会秩序的需要,如果说军事家来自人类互相屠杀的需要,那么宗教就自于人类自我自觉约束的需要。是先知先觉者,用了前所未有的极大热情和力量超越了自我,便给众僧树了榜样,给民众立为楷模,佛陀就是这样伟大的一个代表。明博先生是在赵县的柏林寺“一日沙门”的,由柏林寺到宇宙究竟有多远呢?我想明博先生在柏林寺修行是当然,在这里他奠定了他对世界的认知态度。在塔影柏荫下,他熟悉的净慧法师弘扬生活禅,已经举办了十余届生活禅夏令营。“净慧法师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人间佛教观念。”我们在生活中总会有种种烦恼、种种痛苦的,倘若需要解脱,必须要进行修行。可是“离开了每个人的具体生活环境,不断除每个人当下的无明烦恼,修行都会脱离实际,无的放矢。”因此“生活禅”的概念就出来了,也就是说,在生活中体验禅的关键所在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所谓“平常心是道”。明博先生曾在柏林寺修行,对于柏林寺自然有更多了解,对于佛教理论自然更有感悟,其中《柏林寺的柏树》就是一则。柏树和西来的佛法究竟有什么关系,在寺院里有生动的描述。因为一千多年前,前往西天取经前的三藏法师玄奘,曾在这里有着“在淡淡的柏影下,师从道深法师,习《成实论》。”后来,“禅宗史上震古烁今的赵州禅师在此弘经布道,故柏林寺又被冠为赵州祖庭。”有了这样的历史典故,柏林寺的柏树就不再是普通的柏树了,就有了文化的象征意义,正如一间普通的房子由于居住过一个文化名人一样,似乎沾了名人的灵气,可供后人瞻仰一样,据载,“此地柏树象征着佛法与智慧”是中国北方最古老的观音道场。有些古柏确实已枯朽,古柏出土时,“其身散发着浓郁的香气;那屹立巍峨的观音殿里的观音菩萨像,即用寺里的枯柏雕成。前身为古柏,今日为菩萨。”这样的古柏还能仅仅说是普通的树木吗?任何物象在特定的“意义”里,都是可以化腐朽成为神奇,这一点明博先生在文章里向我们叙说得很清楚。明博先生很少用整体性的物象来奠立文本,但是在他的代表作之一的《可盛的心》里,“忽然想起了什么,于是呆呆地看着这只普通的碗,它更像一个深藏不露的经历岁月的磨砺依然饱含信仰的人。” 这碗不再是物质意义的一般碗,而是有了象征的意义。这只碗有自己的独立的品格,那就是“放什么给它,它都不起贪心。多么好的可盛之心!”同一种物象,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就产生不同的结论,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观察半碗水时,一种人看到碗里有一半是满的,另一种人看到碗里有一半是空的……碗满了,就幸福吗?难道幸福只是心攀缘外物有所获取的一种感觉?”商场里正在出售现代人有意制作的外形粗犷的碗,它很像寺院里僧人的钵,马明博先生一口气买了大、中、小三只。买回以后,再三观摩和感悟。“拿回家洗干净,分着放在案上,妻子看见了,说:‘多像一家三口。’将小的放在中的里面,然后,中的抱着小的放在大的怀里。更像一家三口,夫抱着妻,妻拥着子。”多么悠闲而有趣味的文字啊。他观察碗不同于常人,只见他“像喜欢一个人,首先要接受一个人的秉性和胃口。一说到吃,就要涉及碗。离心最近的地方是胃。在心与胃之间,是碗。这时,碗里有爱情。”他的观点在于禅悟,所以他说“碗似乎生来空性具足。”心中有了静气,整个的叙述也是娓娓道来,处变不惊,读这个文章,像是一个人对着碗谈禅悟,冷也懂得,热也懂得,点点滴滴,虽然不是一个生命的类别,但是却可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之中。深层次的修行就是和人自身的欲望进行斗争,在《是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明博通过观看电影,出色地向我们描绘了一个修行的过程,“生活中,我们一旦拥有了渴望拥有的事物,便很难战胜自己放弃拥有。然而,这些拥有只是表面的,面对死亡,人真正拥有的是什么?人的欲望永无止尽。只有战胜这些欲望,才能战胜自己。藉由战胜欲望,我们拥有了自己的心。扎西抬头望着苍穹,脸庞依旧苍白洁净。是的,他终于经历了尘世的诱惑,并将心灵洗得如天空一样透亮。就这样,扎西抚摸着那些诱惑留下的痕迹,结束了他在世俗的修行。”是啊!人的自身欲望在实现的是什么,人收获的是快感,是低层次的快乐,不是大快乐,这样短暂的快乐,不会让心安歇,所以过后就是长久的困惑和迷茫,而战胜了自身欲望的快乐才是大快乐,是发自心地的快乐,明博在文中向有佛缘的人描述了其扎实的修炼之路。六、借伟人灵慧得以温暖在大千世界里,时常会分有伟人和平常人,毫无疑问,伟人的生活和普通人总有其不相同之处,因为伟人的生活总有一定的精神境界。他们究竟活在怎样的境界里呢?明博先生由于专注于禅悟,在精神上和伟人便有更多的相会。比如他在《康德看到的星星,曾耀入佛陀的眼睛》一文中阐述,星星作为一种天文现象,在平常人眼里是再平凡不过的,而伟人的眼睛里,如此平凡之星就可以看到其不平凡的伟大。明博并没有人为故意把平凡树起“伟大”,而是用自己的禅悟之目,观察大自然是怎样呈现在伟人的精神世界里的。他在《康德看到的星星,曾耀入佛陀的眼睛》就有相对集中的叙述解说。他提到佛陀在禅坐时,看到天上的明星,便悟之大道,因为他发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个意思就是说,每个平凡人都是可以得道的,就看你的悟性如何,“眼睛心灵是否清澈”了?西方有一位名叫康德哲学家,他并不是宗教人士,但是他的思维方式和做人操守已经到了禅悟自如的程度。一次他在夜晚望天时,产生顿悟,他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我无需寻求它们或仅仅推测它们,仿佛它们隐藏在黑暗之中或在视野之外逾界的领域;我看见它们在我面前,把它们直接与我实存的意识连接起来。”伟大的人物都是十分“舍得”的人,他们进入“终极真理”思维总在常人前面,故而他们有“舍得”厚资——文学总是不排斥真理的,明博先生饶有趣味地发现了两个伟大人物的相似之点,他说:“佛陀看见的星星,就这样耀亮了康德的眼睛”,并且记录了下来,令读者深思。对于《苏格拉底与失恋者的对话》,在这篇着名的对话里,明博也读到了禅悟。不过他没有去评价,而是把整篇文章贴到了自己的博克里,使读到它的人自己去体会其中意义。在我读明博的《一日沙门》和他的博文中,我对于“意义”的理解有了新的观点,我体会到极多的“意义”,其实只是一种感悟,有了感悟,才会想到更远。也就是说,意义不是被动灌输的。其实我们都清楚,世上的事都有其双面性,有时候被打击被伤害反而令人努力奋进,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感激伤害过我的人,是因为其令我坚强;我感激蔑视过我的人,是因为其令我奋发自强;我感激妒忌过我的人,是因为其激发了我更为优秀,更加坚定了写作的步迈;我感激欺骗我的人,是因为其令我更加珍惜人也的真诚温暖。”这不是我故作姿态,也非是什么伟大之举,是因为我从亲身经历之后的感悟——伤痛是短暂的,得益是终生的。这一点,在解读明博的过程过中,我有了更深的感悟——“快乐即智慧”。明博对于伟人的解读,让读者直接受益,我是就其中之一。而他对于文化名人的解读也是这样的。众所周知,“处世没从流俗走,立身敢与古人争。”陕西作家贾平凹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对于禅悟和明博是一致的。所以当明博用“澡雪精神”来解读贾平凹先生时,可见贾平凹先生肯定是一个有本事的人。凡了解贾先生的朋友都知道其本事在于读书,并且能从中真正获得营养,所以在文学民族化这条大道上,始终坚定地走在最前,而且已走得很远,很远了。正如费秉勋先生所说的贾先生,从志怪小说,他学会了以平实的神秘感抓住读者的向往心;从《世说新语》,他学会了简练、隽永和传神;从《山海经》、《水经注》和地方志,他学会了对大小空间的鸟瞰和统摄;从话本和民间故事,他学会了面对观众娓娓叙说的艺术;从晚明小品,他学会了行文的自由通俗;从《浮生六记》,他提高了以叙事写情的本领……贾平凹在霍去病的墓前看卧虎而感悟到:“卧虎重精神、重情感、重整体、重气韵,具体而单一,抽象而丰富,正是我求之而苦不能的啊!”一个才气逼人的作家,常常给读者带来许多假象,容易神奇化,而马明博先生则是看到了贾平凹的写作特点和他的佛缘之间的关系。他在《澡雪精神》中高度概括贾平凹: “说他是天才,不会错。但他的成功,有两个字特别耐人寻味:忍耐!”“忍耐”二字何不是明博对贾先生个性中呈现的本质所概括啊。这也是其他评论家洋洋洒洒地评论中所没有涉及的。明博看到的贾先生这一特点,正是一个禅悟之人对于另一个禅悟之人的“投缘”,这样的感觉是不会错的。明博先生苦口婆心地说:“天才,也无非就是忍耐。”这对于那些急功近利,迫切出名的人来说,真是西天难求之良药。伟人MZD也曾经读禅宗,对于“法偈”记得很结实:“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余秋雨先生是当代少有的实力作家,他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誓言,我欣赏、崇敬他的处世气魄甚至于胜于欣赏他的文本。明博在写《佛教与人生》中,把眼光定格在秋雨先生身上,看他是怎样从“行万里路”中感知世界的,真的几乎是与游行僧相同的方式感知世界的真理的——“这一点,要感谢古代佛教旅行家的鼓励。但是破除空间之后,你的文化感觉和人文感悟会完全不一样了。”“你要脱离自己的空间,在走的过程中,让你的生命与空间连在一起。”明博总能这样恰到分寸借伟人灵慧得以温暖,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一种精神。没有过深的禅悟,就难有这样的慧眼识英雄的“缘分”。七、禅宗色彩中的文字闪炼我在解读明博先生文本的时候,一直被他清澈的思想所吸引,被他对于佛的虔诚而感动。所以,对于他的行笔文风就有了忽略,在此文将要结束时候,忽然想到既为解读,怎么也得对文笔试说一二。明博先生的语言风格实在是难以三言两语概述得了的。但是,读他的禅悟文字,既有意境,还能润心,文字虽然简短,但并不让人感到干涩。如在《柔软的钟与书页间的花》中,对于习习文字的描写:“时光是风,是逝水,是流云。数不清的日子,擦肩而过的人,深深浅浅的事,是扎人的草尖尖。细细碎碎的花,星星点点地隐藏在青草丛里。习习,这个细心而又耐心的女子,踮起脚跟,仔细地搜寻着、采撷着。”这样的文字似有音乐伴奏的动感,更有画面的层次感,同时闪烁着对女作家习习的文字由浅而深的解读。“长大之后,雨变成雪。一个大雪天,有些冷,习习静静地坐在城市的一角编织毛衣。她手中的线,并非唯一线性的时光。往事、心情、遭遇等诸多生活的细枝末节,被她信手拈来,缠绕在手指间。”通过善良的写意,通过动作和画面的感觉,把一个有才气却不浮躁的女作家的形象活脱脱地拉到了读者的面前。在《噢,原来,他是会行走的稻草人》中,他把本来没有生命活力的稻草人写得栩栩如生,“你看,他有一双会移动的眼睛,他留意着眼前一一掠过的动人细节,他成为平原的观察者;他与其他人的稻草人不同,他左手抓着一个画夹,右手抚着一支笔,像一个记录者,他的笔触一直在宣纸上畅快地游走。”还有对于稻草人的举止、形态、、表情的描写“稻草人站起身来,直直酸痛的腰,眨眨发胀的眼睛,试着伸展僵硬的手臂。他看到,手臂上鼓起一个包。不知道什么时候,被秋蚊子狠狠地叮咬了一口,现在开始发痒。他摇摇头,跺跺脚,伸手抓挠痒处。”这些平常的事物,因为他由于常年修炼而顿悟到“这些寻常事物,诸如明星、流水、桃花,一旦与心灵契合,便成为进入物我不二之境界的门扉,成为进入喜悦平和之境界的门扉,成为进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之境界的门扉。”用拟人的笔调写得有灵有性。其实,细细想想,说生活是一种味道,那么文章也同样是一种味道。在眼花缭乱的文书世界里,写什么都讲终究是讲味道的,无论是写吃酒,还是品茶。明博先生信仰佛教,熟知禅宗,重在于禅悟,所以他的文字从不用酒点燃激情,多见他只用茶来沉淀激情,“月下品茶,天上升起一轮明月,每个人的眼前的杯子里,也多了一轮明月。”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过于浪漫,却让人感到十分的平实本真。饮茶而有禅悟,是因为“禅者说,茶有三品,初品苦涩,再品甘甜,三品余香。人生百味,也是经历苦涩,才见甘甜。”仔细品味,确实如此。推崇禅悟,几乎形成明博文本中的思想系统,所以他的生活禅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得见,比如说欣赏桃花,可是有禅?答,有的。桃花是大众之花,寻常阡陌,春暖花开,也是一树灿烂。但是“读禅者诗,满眼桃花,自开自落,清净无染,禅心诗韵。”更令人眼界大开的是“一部禅宗史,也是一部意象纷然的花的历史。”这部史书中,参悟者如同未开之花朵,正在困顿之中,等待着觉悟也。有的修炼者下了很大的决心与勇气,日复一日地进行修炼。一旦机缘成就,真的达到了智慧无彼岸,简直是红白枝枝皆是花,一花即为一世界啊!明博先生描述的“此时,柳绿花红,鼻直眼横,无门之门,入眼皆禅。青青翠竹、郁郁黄花,无非菩提、无非般若。”不就是最好的写意吗?在《拈花人,最相知》中,明博依然执着地对于感悟着,他对于哲学的“逼近本质”和禅宗的“直指心灵”几乎有着同步的理解。他在文字写道:“他当年,佛陀在灵山会上说法,手拈一朵花,一语不发。这时,众人面面相觑,唯有大迦叶尊者会心微笑。于是,佛陀便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法门传授给他。”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瞬间啊,因为“从此,每一朵寻常的花,每一寻常的微笑,因了这份因缘,就成为一种象征。”明博先生的文字很多,我解读到的只是其中部份。通过解读,明博先生给我印象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所以,他才能在这些年遇到各种难题,可以做到处变不惊,心如皓月。无论是做事,还是为人,再推及为文,他对于朋友,对于不曾谋面的人,以热情待之,在他身上,能清晰地看到他与当下正在“沸腾”的时代,保持着足够的距离。他办“新散文”网站已经很久,从不声张,也不争夺名次,扎扎实实地为当下的散文改革行之于实,不盲目地呼喊口号,从不拒绝多种流派的互补,尊重各有的写作风格。所以,大家都觉得他好相处。最后,我借明博先生在他的《雪地上的牛》中写到话作为此文结尾。“牛低着头,一腐一拐地拉车前行,雪地上的蹄印,三深一浅……”其实,这不正是他的精神写照吗?因为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往后的路这样走,这对于需要超越的他来说,还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但是,我相信他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因为,他已经看到了道路的艰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提树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