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东北三省是哪三省近四年国家对农民保护价

08年四季度东北地区大豆市场分析报告--食品资讯--中国食品产业网
> 专题综述 > 市场调研类
08年四季度东北地区大豆市场分析报告
中国食品产业网 (日13:55)
08年四季度东北地区大豆市场分析报告
  一、第四季度东北地区大豆市场行情回顾  总体看,第四季度大豆、豆粕、豆油价格仍延续三季度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国内产区大豆价格由10月初的(单位:元/吨,下同)降至12月底的,下跌300-340,跌幅8.33-9.19%。大豆价格最低降至3200,较7月份最高价格,降幅40.19%;豆粕出厂价由10月初的降至12月底的,下跌200-350,跌幅5.78-10.45%。豆粕价格最低降至2800,较7月份最高价格,降幅42.27%;豆油出厂价由10月初的降至12月底的,下跌200-350,跌幅2.70-4.61%。豆油价格最低降至6750,较7月份最高价格1,降幅42.31%。国际市场上,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价格、豆粕、豆油价格(单位:美元/吨,下同)继续下跌,大豆价格由10月初的340.2降至12月底的,下跌2.5,跌幅0.73%。大豆最低降至297.6,较7月份最高价格598.9降301.3,降幅50.31%;豆粕价格由10月初的297.5降至12月底的294.9,下跌6.4,跌幅2.1%。豆粕价格最低降至262.7,较7月份最高价格473降210.3,降幅44.47%;豆油价格由10月初的936.9降至12月底的696.9,下跌240.1,跌幅25.62%。豆油价格最低降至629.4,较7月份最高价格1.7,降幅59.89%。  受美国金融危机、国际原油价格大跌等因素影响,国庆长假期间,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豆粕、豆油连续大幅下跌,跌幅都超过10%,甚至超过了15%。CBOT大豆跌至1000美分/蒲式耳以下,回到2007年“十一”长假期间的低点。受此影响,国庆节后,国内大豆期货市场也连续下跌,大连大豆0901合约收盘价(单位:元/吨,下同)曾跌至3283,较10月初高点3834下跌551,跌幅14.37%。大连豆油0901合约收盘价从最高点7226下跌到5888,下跌1388元,跌幅达19.21%。无论是国际大豆市场还是国内市场,跌幅之大为近年来少见。国内大豆贸易商和压榨企业多观望而不轻易入市收购。同时,国际海运费价格也持续下跌,进口大豆到港理论成本降低,使一些既消费国产大豆又消费进口大豆的地区更倾向于进口大豆,国产大豆消费受到冷落,现货价格随之大幅下跌。因此,国内大豆收购价格在9月中旬上市后到10月中旬经历了近一个月的下跌,东北大豆收购价格一度回落到3200以下。随着国家储备大豆收购政策的出台,国内大豆市场价格在10月下旬止跌反弹,产区大豆收购价格出现1.90元/斤的价位。  11月上旬,国内大豆现货市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价格明显回升,但因进口大豆到港成本降低,国内外大豆价格倒挂现象明显,造成主产区大豆压榨企业收购并不积极,多数选择停产以规避风险,渤海湾地区一些原本在这个时期使用国产大豆的企业也转而使用进口大豆。因此,国产大豆收购价在达到中央储备定价收购价位附近后,并没有企稳,托市收购效果大打折扣,产区大豆市场再次陷入低迷,价格降至成本线附近。月末,我省四平大豆收购价3700,较月初跌100,跌幅2.63%。黑龙江集贤大豆收购价3500,较月初跌200,跌幅5.4%。11月份,国内豆粕价格普遍下跌,市场成交清淡。由于对后市畜禽饲料需求看淡,饲料加工企业采购豆粕的积极性降低,多数地区饲料销量下降,豆粕需求会受到抑制。国内豆油现货市场因缺乏有力度的消息出现,价格呈偏弱走势。月末,黑龙江集贤豆粕出厂价3150,吉林四平3200,跌幅分别为8.42%、7.25%。我省四平豆油出厂价7050,黑龙江集贤6850,分别较月初跌250、600,跌幅分别为3.42%、8.05%。面对豆粕和豆油出厂价格双双走弱的形势,产区大豆压榨企业和沿海地区进口大豆压榨企业收益却各不相同。沿海地区企业加工收益的影响被大豆成本的下降所抵消,而东北产区大豆收购价格虽有下跌,但未能抵消油、粕价格下跌对加工收益的影响,部分油厂停产。  12月份,国内大豆市场价格呈先降后升状态,中旬各地价格跌至低点后反弹,平稳上升至月底。12月份,产区大豆市场受国家政策支撑因素明显,国家第二批临时储备大豆收购指标下达后,各收购储备库点陆续开展收购,加工企业及贸易商的收购基本停止,大豆市场独家唱戏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12月中旬,国内大豆市场在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大幅反弹的带动下走强。12月下旬,东北产区大豆市场价格逐步回升,但行情进一步趋好的因素及动力十分有限。国内豆粕现货市场在国际期货价格反弹的拉动下,价格有所反弹,我省四平豆粕出厂价从前期的2900回升至3260,涨360。黑龙江集贤由2900升至3000,涨100。大连由2920升至3260,涨340。豆粕价格的提升并未改变市场购销清淡的基本格局,反映出对市场信心的不足。四季度产区大豆、进口大豆及大连大豆期货价格如(图1)所示,产区豆粕现货、大连豆粕期货价格如(图2)所示,豆油现货、期货价格如(图3)所示。  二、影响第四季度大豆市场因素分析  (一)国家政策因素  国家出台中央储备大豆收购政策意义重大  但对市场影响力度有限。10月20日国家决定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按照1.85元/斤的价格挂牌收购中央储备大豆150万吨,这是近年来首次大规模中央储备大豆收购,对于稳定市场意义重大,向市场传递了国家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收益的积极信号,而且政策收购价格比当时产区收购价高出近500元/吨。但由于此次收购数量有限,150万吨的收储量仅接近今年国内大豆产量的1/10,欲藉此支撑国内大豆价格较为困难,大豆市场走势已得到印证。  另外,财政部日宣布,自12月1日起取消玉米和大豆5%的出口关税,此举主要目的在于鼓励出口,在国内农产品价格偏弱的情况下保护农民利益。但我国已成为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较强的大豆进口国,并且在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大幅低于国产大豆价格的情况下,这对国内大豆市场几乎无明显影响。  (二)市场供求因素  我国大豆产量大幅增加  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大豆作为一种季节性的农产品,每一年度的生产供应情况直接决定了市场供需格局,从而影响到价格水平的高低。2008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为965万公顷,较2007年的875万公顷增加90万公顷,增幅10.24%。预计大豆产量为1650万吨,较万吨增长377万吨,增幅29.66%,国内供需矛盾有一定缓解。  进口大豆数量激增  国内大豆供给压力增大。在国内市场收购主体不足、需求不振的形势下,进口大豆数量上升增加了市场供给压力。据海关统计,11月份国内进口大豆332万吨,同比略降0.6%,1-11月累计进口大豆3414万吨,较上年同期2789万吨的大豆进口量增加22.4%。预计12月份我国大豆进口量将达到360万吨左右,2008年全年将达到甚至超过3770万吨,较2007年增加688万吨,增幅为22.3%,再次刷新我国大豆进口量的历史最高纪录。庞大的进口数量增加国内市场的供给压力。  低价进口大豆对国内市场挤压效应明显。自10月下旬以来,由于美国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国际运费大幅回落,进口大豆到港成本降幅较大。导致进口大豆价格与国产大豆价格出现倒挂。11月初,黑龙江大豆报价之间,而当时按照国际市场估算12月、2009年1月份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仅为3150左右,两者价差高达150-450;压榨利润方面,国产大豆有150-230的亏损,而进口大豆却有140-330的利润。按照12月12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2009年1月合约大豆期价收盘854美分/蒲式耳推算,2009年1月船期进口大豆到港完税成本在3000左右,与7月初进口大豆最高到港完税成本6000相比,累计下跌了50%,12月5日1月船期的进口大豆最高到港完税成本一度降至年末,巴西大豆09年1月船期到港成本在3102,3月船期到港成本在2909;阿根廷大豆1月船期到港成本在3073,3月船期到港成本在2894;美国大豆1月船期到港成本在2850,3月船期到港成本在3026。进口大豆价格远低于国产大豆,受利润驱使,国内沿海油厂纷纷大量进口国外大豆,直接冲击国内大豆价格。  (三)国际市场因素  全球大豆供应状况明显好转。据美国农业部最新预测,2008年全球大豆产量为2.347亿吨,较上年度增加1379万吨,增幅为5.9%;预计消费量为2.326亿吨,比上年增加301万吨,增幅为1.2%;期末库存为5419万吨,较上年增加109万吨,增幅为2.0%。其中美国大豆产量为7949万吨,较上年增加667万吨,增幅为8.4%;消费量为5110万吨,比上年减少43万吨,减幅为0.7%;期末库存为558万吨,与上年相同。巴西大豆产量为5900万吨,比上年减少200万吨,减幅为3.4%;阿根廷大豆产量为5050万吨,比上年增加87万吨,增幅为1.7%。全球大豆供应情况出现明显好转是国际大豆价格持续下跌的根本原因。  国际原油价格暴跌  加速大豆价格下行。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创下近四年来新低。由于原油用途的广泛性,使得原油价格的变化对大多数商品的走势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大豆也不例外。一是海运费下跌降低了我国进口大豆成本。海运费在进口大豆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尤其是2008年美国海湾到我国港口的海运费最高一度达到158美元/吨,占大豆进口成本的20%。但是到了下半年,由于原油价格暴跌,加上国际市场能源和金属期价暴跌、矿石等工业原料需求降低,导致全球航运需求下降,使得海运费出现大幅下跌,对我国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的下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2月5日,美国墨西哥湾港口到我国的海运费报价22美元/吨左右,较年内最高点累计下跌136美元/吨,跌幅高达86%,相当于大豆进口成本降低1164元/吨左右,占我国进口大豆成本下降的比重超过了35%。二是生物燃油需求迅速下降,豆油价格随之下滑。从影响大豆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来看,此前上涨有很大一部力量来自于生物燃油需求的大增,但是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已经从147美元/桶的高位大幅回落到12月份的35.13元美/桶的低位,跌幅达76%。  国际原油价格的快速回落后令生物燃油生产变得无利可图,导致对豆油的需求大幅下降,其价格维持弱势运行也就是必然的选择。因此,从国际原油价格下跌以及生物柴油生产等情况来看,再加上经济衰退预期所导致的汽车行业的萎靡,燃油需求迅速下降,豆油价格也随之下滑,对大豆市场带来的压力不容小视。
文章编辑:june
文章来源:中华油脂网
文章作者:王兰
【】【】【】【您所在的位置:
& 国产大豆最后堡垒命悬一线
国产大豆最后堡垒命悬一线
时间: 日 10:45
种植户大面积弃种大豆、改种玉米;80%的豆油压榨企业停工;下游饲料加工企业高成本运营……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发现,在国产大豆主产区黑龙江,大豆产业链深陷发展困境,这个被业内人士视为国产大豆最后的“堡垒”随时有沦陷的危险。
  接受中国证券记者采访的专家、企业负责人、种植户认为,在大豆对外依存度达80%左右、外资控制产业链的情况下,中国大豆产业有崩溃的风险,其背后既有政策上放开大豆进口等原因,也有行业难以抱团、缺乏自主价格体系、争夺话语权失败的因素。前车之鉴,后车之覆。他们建议,明确大豆产业发展国家战略,完善补贴政策,建立“敏感(12.70,-0.01,-0.08%)”发展规划,以避免大豆的今天成为玉米、油菜等农产品的明天。
  国产大豆每况愈下
  种植面积锐减 加工企业停工
  作为国内最后一块国产大豆生产基地,黑龙江等东北三省的大豆产业链已陷入难以持续发展困局。若不从战略高度对大豆产业加以重视,几年内国产大豆可能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国产大豆产业将全线崩溃。
  “今年大豆种子白送都没人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石人镇农资销售员时晓晶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大豆种子卖不动,大豆肥也是如此。到目前为止,卖出的700多吨化肥中只有1吨大豆肥,可见几乎没人种大豆了。”
  4月底5月初是东北地区春耕密集期,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发现,作为全国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大幅减少,农民改种玉米的现象颇为普遍。
  “今年200多亩地全改种玉米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石人镇城子村大豆种植户刘庆振无奈地说,“去年春耕时盼着豆价能涨上去,结果盼到今年春耕,豆价也没达到2.5元/斤。”
  根据中国大豆网对东北三省上千个监测点的调查估算,今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或比去年减少30%左右,吉林减少31%左右,局部地区最高减少70%。黑龙江省农委公布的数据显示,该省大豆种植面积呈逐年递减趋势:2009年比2008年减少近4%,2010年比2009年减少近10%,2011年比2010年减少约20%。
  “预计今年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会创下历史最低水平。”中国大豆网总编刘兆福不无忧虑地说,“如果大豆价格突破不了2.5元/斤,毫无疑问,明年大豆种植面积会继续减少。”
  目前,国产大豆市价为1.8-1.9元/斤,国储收购价为2.0元/斤。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玉米与大豆的合理比价一般在1:2.5左右,目前国内市场的玉米与大豆比价为1:2.0,偏离幅度较大。种大豆的比较收益低直接导致农民改种玉米。哈尔滨市呼兰区农村合作社负责人陈令军算了一笔账:去年租地价格每亩300多元,种子、化肥、农药加起来的成本大约是60元/亩,人工和机械化成本大约是50元/亩,算下来种一亩大豆的成本要420元左右。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下,大豆亩产最高才达400斤。以目前2.0元/斤的收储价计算,一亩大豆的收入约为800元。如果种玉米,亩产1400斤左右,按目前1.0元/斤的收购价核算,一亩玉米收入为1400元。另外,今年租地价格涨到每亩500元,谁还会种大豆?
  农民因为豆价低不愿种豆,大豆加工企业则因为加工产品价格难涨不愿高价收豆。“我们不可能按超过国家保护价的价格收购大豆。”黑龙江龙江福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胜斌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每斤一块八九的市场收购价能减轻企业的亏损度。收购价格若超过2.0元/斤,会加剧企业的亏损。
  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表示,目前省内豆粕每吨约为3280元,豆油每吨约为1万元。这个价格不是由国产大豆加工企业形成的,而是由外省那些更具加工优势的油脂加工企业形成的。“终端价格被锁死,加工企业就不可能接受太高的原料价格,农民的大豆也就难以卖出理想的价钱。这样,大豆供给减少,形成价格上涨预期,加工企业往往更加没有能力收购,只能减少加工,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据测算,近期黑龙江哈尔滨地区大豆加工成本大约是每斤2.1元。
  “根据近两年的情况,黑龙江大豆年产量维持在600万吨左右,其中约一半交给国家临时储备,剩下部分2/3运往省外做食品加工,最后约有100万吨供给省内加工企业。”王小语介绍说,相对于省内1740万吨的加工能力来说,100多万吨大豆如杯水车薪。因此,压榨企业阶段性开工已是定局,未来几年或将出现大规模的倒闭。目前,黑龙江省内80%的豆油压榨企业处于停工状态。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发现,在具有“油脂之乡”之称的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大豆压榨厂几乎全部处于停工状态。哈尔滨平房经济开发区内的10多家油脂加工企业,80%的企业已停工。省内的大豆油压榨龙头企业——九三油脂集团也面临同样的困境。该集团目前在东北的加工厂处于半停工状态,集团已计划对东北地区非转基因大豆加工厂进行改造和转型,逐渐将主业投在玉米油和橄榄油生产以及沿海转基因大豆油生产上。
  受压榨企业开工率不足影响,黑龙江省豆粕供应量大幅减少,饲料加工企业面临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压力。四五月份是养殖业回暖时期,随着其对饲料需求的增加,饲料加工企业逐渐进入生产销售的旺季。由于当地豆粕供给不足,为维持生产,黑龙江省内大部分以豆粕为原材料的饲料加工企业只能高价采购省外豆粕。
  “一般省外豆粕是用进口大豆加工成的,这种豆粕的去蛋白加工成本高,导致价格每吨比省内豆粕高100元左右。再加上运费,总的算来,省外豆粕要比省内豆粕每吨高出近300元。”黑龙江省正大实业有限公司饲料厂总经理温奎良解释说,由于很多饲料加工企业自身也做养殖业,“为了保持饲料生产和销售的相对稳定,省外价格高,企业也要买。”
  上游农民不愿种豆,中游加工企业大面积停工,下游饲料加工企业高成本运营,黑龙江省的大豆产业深陷困局。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全球大豆减产预期强烈。根据美国农业部最新报告,由于南美大豆减产,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将下降9.1%至2.4亿吨,产量下降幅度为历年来之最。但大豆需求量将略增0.7%至2.53亿吨,总体需求仍是历史最高水平。本年度产需缺口1310万吨,超过2008年的920万吨,为历史最大缺口。
  大豆减产预期已在期货市场上有所反映。今年3月以来,大商所玉米期货远月价格开始走弱,大豆远月价格持续走强。尽管如此,农民种植大豆的意愿仍然大幅降低。业内开始担心,国产大豆可能出现无豆可收的局面。这无疑将给价格本来较低的进口大豆提供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黑龙江省内加工企业只用国产大豆的不成文规定可能出现更大的裂痕。
  目前,不少黑龙江企业或在沿海港口建厂,或到南方省市租赁企业,加工进口大豆,然后把豆油、豆粕等产品发回黑龙江来卖。这种情况已经显现出来了。
  不少业内人士担忧,目前沿海地区的油脂加工企业大部分已被外资控制,东北地区成为国产大豆产业的最后一个“堡垒”。目前东北地区这最后一个“堡垒”随时存在沦陷的危险。王小语说,作为国内最后一块国产大豆生产基地,黑龙江等东北三省的大豆产业链已陷入难以持续发展困局,若不从战略高度出发对大豆产业情况加以重视,几年内国产大豆可能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国产大豆产业或将全线崩溃。
  行业话语权丧失
  进口大豆称霸 外资控制产业链
  农民不种大豆,表面上看是种植效益不如玉米,但归根结底是国内大豆产业受控于外资,使整个产业链失去了上下游的互动。
  “市场公认国产大豆供不应求,但奇怪的是,一边是国产大豆卖不出去,要靠国储收购,一边却是进口大豆大幅增加。”王小语称,“这种‘冰火两重天’局面的出现是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所致。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导致国内大豆产业链从原料开始便受制于外资,失去了话语权。”
  “农民不种大豆,表面上看是种植效益不如玉米,但归根结底是国内大豆产业受控于外资,使整个产业链失去了上下游的互动。”王小语认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大豆市场作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农产品市场,3%的低关税、不设过渡期、没有进口数量限制,导致产量高、价格低的进口大豆快速占据中国市场。
  黑龙江大豆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1996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为110万吨,200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1200万吨,4年间连豆价格指数从3546下跌到1791,跌幅将近1倍。2000年至2003年,大豆进口数量跃升到2000万吨,连豆指数4年内始终维持在之间。2004年,国际、国内大豆价格快速上涨,沿海加工企业采购大量进口大豆后,市场价格又快速下跌,连豆指数在半年时间内从3963点下跌到2674点。当年大量高价采购进口大豆的沿海企业亏损严重,多数企业被迫出售资产或股份,外资乘机参股或收购,中国大豆产业链条从加工环节断裂。此时,以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为代表的国际资本业大举进入中国。通过原料进口贸易、直接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资金参股来控制国内大豆产业。有媒体报道称,4家跨国公司不仅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而且在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有64家参股控股,占比达66%。
  此后,大豆进口数量不断攀升。根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进口大豆3082万吨,2009年进口4254万吨,2010年进口5478万吨,2011年进口5264万吨。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我国累计进口大豆1333万吨,同比增加21.6%,对外依存度达到80%左右。
  与此同时,国产豆油的市场份额逐年缩小。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统计,年度,国产大豆压榨数量740万吨,占国内榨油消费总量20.85%。此后一路下滑,年度,国产大豆压榨数量220万吨,占国内榨油消费量5.23%。年度,国家实施扶持国产大豆政策之后,国产大豆压榨加工数量回升至600万吨,占榨油消费市场份额13.64%。根据黑龙江大豆协会测算,最近两年国产大豆压榨数量占国内榨油消费量10%左右。
  目前的现状是,从原料到加工再到食用油市场,中国大豆产业已被跨国公司控制。
  宏源期货豆类期货分析师张磊认为,这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等4大粮商基本控制全球大豆贸易环节,他们通过仓储、物流来获取利润,而通过套期保值规避大豆价格的系统性风险,而国内厂商仅仅是全球大豆产业链的一个环节,而且是很弱小的一个环节,不可能有定价权。
  话语权的丧失不仅仅是放开大豆进口的政策冲击,也与国产大豆缺乏自主价格体系、缺乏领军型龙头企业等因素有关。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刘登高表示,由于我国农户之间缺乏互相协作、产品规格不统一、品种混杂、批量小,在市场上失去讨价还价的权利。而在大豆加工上,企业采用“孤军奋战”的传统模式,相互之间存在恶性竞争。这使国际粮商有了在国内扩张的机会,导致中国大豆的生产者、加工企业、消费者丧失了对大豆商品的选择权和话语权。
  “国产大豆的发展表面上看是受进口大豆的影响,实际上是国产大豆产业没有形成自己的价格体系。”国家大豆工程中心主任冯晓表示,国内大豆的优势没有在市场上得到认同,混淆了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在种质资源和品质上的本质区别,没有形成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的大豆及制品市场价格体系。
  王小语也表示,国产大豆应形成自主价格体系。“原因在于,一是国产大豆是非转基因的,和进口大豆不一样,不应该卖一样的价格。而且这几年基本是劣豆驱逐良豆,好的大豆、非转基因的反倒不如转基因大豆价格高;二是从黑龙江省大豆购销看,大豆收购标准不一、收购半径重叠,再加上收购主体不同,导致价格涨的时候就抢收,跌的时候就压价收购或不收,价格波幅大。”
  话语权的丧失将给中国大豆市场带来极大的风险。“从未来产需关系分析,国内大豆仍存较大供给缺口,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未来一段时间,全球豆油、豆粕需求继续呈现刚性增长态势,而全球大豆产量受播种面积、单产水平和天气等多种因素影响,增产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随着全球生物柴油产业的快速发展,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国家正在加快推动以大豆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的步伐,全球大豆潜在需求量可能出现激增,将导致全球大豆供求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张磊表示,国际大豆价格将因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加剧波动,我国进口大豆占世界贸易量的高比例状态将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警惕其他农产品重蹈覆辙
  应完善补贴政策 制定“敏感农产品”发展规划
  大豆产业链崩溃的风险让不少业内人士疾呼,加大对大豆产业的保护和扶持。他们担心,大豆产业的今天会不会变成玉米、小麦产业的明天。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稳定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期货市场是国产大豆持续发展甚至再次谋求话语权的重要保障。
  “保障种植面积,最重要的是要合理引导价格,使国内玉米与大豆的比价恢复至合理水平,以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防止国产大豆价格大幅波动。”刘兆福说,“关键是让国产大豆价格让市场来调节。”
  宋胜斌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我们希望国家将目前的收储政策做适当调整,把对农民的保护和补贴转变到种植环节,让农民感到种一亩大豆与种一亩玉米没差别。”宋胜斌解释说,这有助于提高农民种豆的积极性。待秋收后,在没有国储定价的情况下,大豆价格完全由市场而定。“既能保护农民的利益,也有利于大豆企业。”
  王小语称,2008年受国际次贷危机影响,国际大豆价格大幅度下跌,受其影响,国产大豆价格从每吨6000元下跌到每吨3000元,主产区大豆企业和豆农的利益受到巨大冲击,在这个背景下,国家出台临时储备大豆收购政策,2008年国家政策是积极而有成效的,既保护了豆农利益被低价格冲击,又避免了产区企业重蹈沿海企业被兼并的覆辙。
  “但是,现在国家收储处于一个‘两难’的处境,价格定高或定低都有可能影响到豆农或压榨厂的利益。如果国储价高于大豆压榨企业的成本,相对进口大豆的价格差距更大,压榨厂就无力收购;如果国储价过低,又会影响豆农收入和种植积极性,种植面积或将进一步缩减。”某期货公司人士表示。
  黑龙江省农科院总农艺师刘忠堂认为,补贴资金应该用在大豆整个产业链上,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国家应该把粮油、外贸和大企业等环节都联合起来。
  冯晓表示,应对补贴政策进行科学制定。针对农民的补贴以良种为主,而非产量。针对企业补贴,要根据国际市场价格走势,体现动态灵活性和时效性,当国际价格低于国内价格时,自动启动补贴机制,同时区分不同企业的政策需求实行个补。“种植补贴以稳定大豆播种面积为目的,加工补贴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的,补贴能够加工获利并且其加工制成品能够被市场认可的企业,要持续不断扶植至非转基因产品市场基本形成,最终达到通过市场竞争手段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的目的。 ”
  此外,期货业内人士建议,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内期货市场进行全面风险管理,锁定成本,提高竞争力,不要让价格的涨跌影响正常经营,同时减少在国外市场上被国际基金“狩猎”的可能。这样,企业才不会被动地接受国外市场决定的价格。更重要的是,应当筹建与纽约、芝加哥和伦敦等交易中心竞争的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要充分发挥中国国内巨大市场需求的战略资源作用,逐步形成全球大宗农产品定价话语权。这应该成为一个国家战略。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国家有意鼓励国产大豆的发展,但大豆产业由外资主导的现状恐一时难以改观。黑龙江省奇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有金认为,如在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尚不到50%时,国家出台有关保护民族大豆产业的政策会更有效。目前再谈限制外资进入大豆产业以保护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已属无奈之举。而且,关键还是引起国家决策部门关注后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仍太迟缓。比如,加入WTO谈判时中国好不容易争取到了农业补贴可达GDP8.5%的条款,但一直未能兑现。
  一位研究人士忧虑,在国内大豆行业每况愈下,大部分大豆压榨产能被外资控股或参股的当下,所谓“南美种大豆,美国定价,中国买大豆”的格局目前难以动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无视风险。刘登高认为,“油菜、棉花、玉米等作物也正面临与大豆产业当初相似的处境。探索大豆产业发展规划,有利于将来应对其他产业的潜在危机。”他建议,从大豆产业入手,探索制定“敏感农产品”的发展规划,避免其他农产品行业重蹈大豆覆辙。
  油菜、棉花、玉米等农作物也面临与大豆产业当初相似的处境。应从大豆产业入手,探索制定“敏感农产品”的发展规划,避免其他农产品行业重蹈大豆覆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北三省面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