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到帝国军兵站去部62212部队团史

青藏兵站部:用青春和热血谱就的“天路”赞歌
――记解放军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
  这是一个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地方: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含氧量不足内地50%,年均气温在零下6摄氏度左右,8级以上的大风年均达120多天。这里有一条被称为“西部大动脉”的“天路”,它保障着驻藏部队近80%的物资运输、西藏军地80%以上的油料输送和国防通信。常年奔波、奋战、驻守在这里的,正是解放军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官兵。是他们源源不断地将物资、油料等各类保障输向西藏。在巍巍高原,他们有如一条飘动的哈达,跨江河、越雪峰,用青春和热血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天路”赞歌。
  以超常人的气概征服亘古冰峰建成西部大动脉
  1953年8月,慕生忠将军率部向无人区开进。行至一条河流处,有人问:“格尔木在哪里?”将军拿出一把铁锹往地上一插:“这就是格尔木。”于是,这里成了修筑青藏公路的前进阵地。
  当时从祖国各地集结起来奔赴高原的官兵遇到了超出想象的困难:人迹罕至、草木不生,没水、没电。“特别是严重缺氧,人站着都觉得呼吸困难,头痛难忍。”青藏兵站部部长翟振发介绍说。
  面对困难,官兵们叫响了“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的豪迈誓言,兵站部官兵用铁锤和钢钎劈开千年冻土、征服亘古冰峰。1954年,被誉为“天路”的青藏线通车了。
  “官兵们清楚:只有搭建起有效快捷的后勤保障通道,才能使青藏地区的民众和驻藏官兵有更多的生存机会,青藏地区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青藏兵站部副政委王应德说。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一代代兵站部官兵先后完成一项项创举。
  1968年,从柴达木盆地腹地大柴旦至拉萨的国防通信线路成功架设,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防通信线路。
  1976年12月,全长1080公里的格拉输油管线的铺设任务胜利竣工。
  上世纪90年代末,兵站部参与修建了“兰西拉”光缆通信线,从此,西藏人民有了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
  2004年8月,格拉管线和青藏线沿线泵站再次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实现了全线监控运行自动化、调度指挥数字化、管理信息可视化。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一条集空中、地面、地下为一体的“立体保障通道”目前已建成。50多年来,青藏兵站部累计承运各类物资800余万吨,输送油料500多万吨,接待过往人员超过1亿人次,通信保障无责任性事故。
  默默坚守铸就雪域高原丰碑
  “青藏线,既是祖国内地通往西藏边陲的生命线,也是人与自然抗争的生死线。”翟振发说。
  “在线上,大家对于绿色是渴望至极。”纳赤台兵站营长袁克勇说,曾经有一个战士三年没有下山,下山后第一件事就是抱着树哭。“因为它代表着生命,代表着希望。”
  近年来,官兵们挖开冻土,搬走沙石,从百里之外运来黄土和牛羊粪,硬是在永冻层上建起了“绿色景观”。如今在整个青藏线,建起200多个温室,在每个兵舍里都排列着一盆盆花青翠欲滴。
  “闻一闻花香,呼吸一下蔬菜的味道,成了我们最大的乐趣之一。”士官邱红涛说。
  今年30岁的邱红涛是唐古拉泵站柴油机班班长,已是四级军士长的他在泵站待了13年。
  在五道梁兵站,生存环境更是恶劣。那里流行一句话:“到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
  “在这儿就连汽车都会因缺氧经常发生机械故障。”曾任五道梁兵站站长的袁克勇说,这里的土壤汞含量高,各种植被都不长,水质也很差,里面不仅含有许多有害物质,而且还有许多红虫子。
  身处恶劣的环境,官兵们依然顽强坚守,确保青藏线上各条运输线的畅通。在泵站、机务站,官兵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翻高山、跨河流徒步巡线。
  780名烈士长眠雪域高原
  在青藏兵站部部史馆里有这样一张照片:兵站部政委贾新华静静地坐在一个墓碑旁凝望着墓碑,墓碑下摆放着一簇鲜花。
  牺牲的战士叫宋兆元,是贾新华同年入伍的老乡。入伍第三年,在一次执行进藏运输任务中发生车辆事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年仅21岁。
  在青藏兵站部,记者看到了勇士们的“死亡档案”,上面记录着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高原处处埋忠骨。50多年来,先后有780名官兵长眠于雪山冻土中,有数千名官兵伤病致残,更有无以数计的官兵患有不同程度的高原职业病。在青藏线上,平均每1.8公里就有一名倒下的军人,这创下了我军和平时期师级单位牺牲人员之最。
  时至今日,兵站部的官兵每年都会去格尔木的烈士陵园看看这些老战友、老前辈,祭拜悼念一番。
  “这是对我们大家心灵的净化、升华。看看他们把生命奉献在雪域高原,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呢,我们只能也必须要建设好青藏线、服务好西藏人民!”王应德说。
(责编:南卡)
我要留言:
姓名:&&城市:&&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Tel:010-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警示未来。[]
江苏计划建立1000所足球学校,并将足球列为小学、初中体育必修课。[]
南京交通部门明确叫停召车软件推出的“专车服务”。[]
& & & 正文
总后专家团为青藏兵站部驻西宁地区部队提供服务
【字号:&&】【】
  中国军网西宁8月17日电(花晓、刘志强、何勇民)8月15日至16日,总后专家服务团辗转数千里,来到青藏兵站部机关和驻西宁地区部队,为他们提供医疗、油料、通信和车辆等方面服务,受到基层官兵和驻地群众好评。
  记者在某汽车团义诊现场看到,数百官兵和几十名家属排着队就诊咨询,笑容洋溢在高原官兵一张张黝黑的脸上。某汽车团士官小杨常年奔波在青藏线上,有时感到胸闷气短。解放军总医院内科临床部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赵世峰给他做了细致的检查,提出治疗和保健的办法。小杨感激地说:“真没想到,这么大的专家能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服务!”在这个汽车团车辆故障检修排查现场,来自军事交通学院和蚌埠汽车士官学校的专家教授们为官兵们认真讲解汽车维修知识,帮助解决技术难题。
  在某综合仓库,后勤工程学院军事工程管理系营房管理教研室教授何国杰、军事供油工程系油料装备与指挥教研室副主任蒋明来到油库区,实地调研油库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为官兵讲解油库营房安全使用和油料安全知识,提高官兵安全防范能力。
  在青藏兵站部机关门诊部,专家们通过查阅病历、工作记录等资料,初步了解门诊部的技术状况,并通过一个个具体病例,将多年工作经验和诊疗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医护人员。面对专家教授的悉心指导,医护人员深受感动和鼓舞。专家们还为干部战士、离退休老同志、职工家属提供医疗诊断、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多项服务,悉心解答大家遇到了各类问题和困惑。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妇产科主任王晓红来到西宁通信站女兵中间,详细了解女兵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并为女兵们作了一场女性生殖保健辅导授课。
  为官兵仔细查体。
  为官兵家属和孩子提供医疗咨询。
  为老干部及其亲属提供医疗服务。
  原标题:总后专家团为青藏兵站部驻西宁地区部队提供服务
  原文链接:.cn/jwjj//content_5444387.htm
  稿源:中国军网
  作者:何勇民
作者:&&编辑:中江网编辑&&
逛青楼、看月亮、想老公、想老婆、翻墙...
徐若u15岁出道,出道早期被塑造为性感...
&|&&|&&|&&|&&|&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移动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青藏线上话变迁--青藏兵站部政委采访录
共 10661 浏览 27 回帖&&
发帖: 258 篇
在线时长: 23 小时
青藏线上话变迁--青藏兵站部政委采访录
  个人简介:贾新华,男,52岁,现任总后青藏兵站部政委,大校军衔,党的十七大代表。贾新华1976年12月入伍,成为青藏线上的一名汽车兵,在此后的34年间,他曾先后130多次翻越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穿梭于四千里风雪青藏线,他见证了这条雪域高原生命线的发展变迁。
  贾新华:53年春天,西藏和平解放以后,一批党政军驻藏人员生活没有着落,那时候西藏生活很贫困,物资非常匮乏。这样就中央委托西北地区成立了一个运输总队,开始是用骆驼驮运后勤物资,包括粮食、面粉这些东西进藏,这就是我们这支部队的前身。
  当时雇了三万头骆驼,长途跋涉,两三个月进藏以后,骆驼有一半倒毙在途中。全国当时有多少头骆驼?一共只有10万头。用现在话说不能可持续发展了。你看,一年就把骆驼用完了,以后怎么办?当时我们被称之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时任兰州军区后勤部的政委,他就领导着这个运输总队工作,自己带了1700人,就开始铺路,从甘肃的柳园向西藏的拉萨修这条公路。只用了七个月时间,就和川藏公路是同时打通的。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54年冬天,一百辆十人大卡车进青藏线,开进拉萨以后,西藏军民为之欢呼、为之雀跃。
  说起青藏线,贾新华总有说不完的故事。1976年,19岁的农家子弟贾新华在放弃了父亲托人给他找的公社食堂会计的差事后,报名参军,来到高原,成为了一名汽车兵,在青藏线一干就是33年。
  贾新华:应该说我入伍的时候,青藏线仍然比较落后,说是青藏公路,好多地方没有铺柏油,那时候我就说把老解放当成坦克、装甲车来开,我是当助手,如果上拉萨的话,根本不能坐在座垫上,就要蹲在脚踏板上。为什么?坑坑洼洼,坑太大,你又要跑路又要完成任务,开的速度还不能太慢,你一不小心,脑袋就顶在顶棚上。所以只能蹲在那个地方。那时候路况就差到这种程度。
  我们汽车兵有个口头禅,进藏完成任务有三大舒服,就是喝粥、过桥、穿皮袄。怎么解释呢?由于高寒缺氧,没有高压锅的话饭是做不熟的,经常吃夹生饭,闹肚子胃病很多。那么如果能到兵站喝了一顿热乎乎的粥,那是一大享受。所以能喝上热粥这是第一大舒服。过桥我刚才说了,青藏路没有路沿,偶尔能看了一座桥,比较长一点桥,那桥上有水泥铺的桥面比较平淡,这时候才能感觉到走了一段平路。所以过桥是一大舒服。就是说呢青藏公路只有桥面是平坦的,其他都是不平坦的。穿皮袄呢,因为我们高原汽车兵当时有三皮,就是皮帽子、皮大衣、毛皮鞋。因为兵站住的都是干打垒,房内房外基本上是一样冷的。实在冷的睡不着,零下三四十度怎么办?只有合衣而卧,穿着皮大衣,把棉帽子倒过后头朝前来,这样把脸也捂住,大头鞋也不脱,然后把被子往身上一拉,就这么睡个囫囵觉,这一夜就算过去了。当时条件就是这样的。
  记者:这是你入伍的时候,76年。那么你再讲一讲,你入伍之后这三十年,实际上这三十年也基本上是和我们改革开放同步的三十年,这条线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贾新华:我先说“行”吧,就是走路。那时候每次进藏,都要与沼泽、泥泞、搓板、烂石、便道抗争,现在呢青藏公路已经由过去的搓板路、翻浆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我们汽车兵驾驶的车辆,也由最初抗战从解放战场上缴获一些战利品汽车,发展到现在全都换装成斯太尔和北方奔驰大吨位的运输车。我那时候开的车最初是四吨,后来改到五吨,现在我们所有的车都是十吨。
  记者:你那时候是老解放?
  贾新华:老解放。还有嘎斯、跃进、还有二战时期德国的大衣法。就是到八十年代初,德国人到我们青藏线来,看到我们还有大衣法,兴奋得不得了。说在他们国家已经没有了,找不到这样的车,结果在青藏线上有一个团。真正的车辆大体换装是从八十年代初以后。这是路上行的情况,车的情况。再说说“住”的情况。
  记者:就得说到兵站了吧?
  贾新华:对,过去我们沿线部队普遍存在吃水、洗澡、住房、看病难等问题。现在这些官兵,全部都搬进了水、电、暖、氧、网五通的宾馆式用房。
  我们整个营房经过六代。第一代是帐篷;第二代是地窝子,就是在地下挖的,半地下的;第三代是土坯房;第四代是干打垒;第五代是砖瓦房;第六代是水、电、暖、氧、网五通的可以说现代化宾馆式的楼房。
  你像五道梁这个地方,吃水一直是老大难,过去是我们在地上挖个水池子,等天上下的雨水存起来吃。但这种水我们肉眼都能看出小红虫子,后来经过水质检验是不能食用的。我们现在为了解决基层这个难题,就从纳赤台,就是昆仑山下,有个纳赤台有个昆仑神泉,泉眼有水桶那么粗,一年四季往上冒。我们就是租用了地方车辆,把生活用水这么解决的。
  这个氧气其实我们是高原官兵最需要的一种东西。你看我这唐古拉山这一块,海拔5000多米,那里的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就不足海平面的一半,我们官兵长期在这种情况下,而且是超负荷的工作。大致在03、04年,在我们青藏线沿线兵站,建成了八个增氧站,两个高压氧仓,为所有兵站客房和官兵床头都配置了吸氧装置。整个这个住的条件可以说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看我们部队绝大多数兵站、泵站、机务站都是建在雪山荒漠上,偏僻而遥远、寂寞而荒凉、贫瘠而落后。过去长时间收不到报纸、信件。我们有个顺口溜就是“日报变月报,一收一大抱,新闻成旧闻,家信大会餐”。尤其到了冬季,漫天遍野都是雪,一片荒凉,偶尔有几只乌鸦也会给战士平添一些喜悦。官兵们在工作之余,没有什么事干,就爬在兵站前土堆上,大家在那数乌鸦打发时间。那时候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高海拔地区你又不能剧烈运动,不能搞别的娱乐。书籍又非常少,所以数乌鸦就成的他们最好的一种独特的派遣寂寞的方式了。现在可是变化大了,官兵们看有电视机,听有收音机,学有图书室,玩有娱乐室、还有网络室。可以说充满艰苦和冷静的青藏线,现在你去就能听到官兵们阵阵欢歌笑语了。
  记者:说完了娱乐,我们再谈一谈在青藏线上的饮食,吃。过去我们听到青藏线尤其是到了冬天,主要是以罐头作为我们主要的食品来源了?
  贾新华:对。
  记者:现在呢?
  贾新华:副食主要是罐头,除了罐头有菜窖储藏的萝卜、白菜、土豆,我们称为老三样。现在我们可以说新鲜蔬菜什么时候都可以吃到。主要是我们从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建成了200多座蔬菜大棚和新鲜的日光节能温室。现在一年四季蔬菜一茬接一茬。就是到了冬天零下四十多度严寒天气,仍然可以吃上鲜嫩可口、品种多样的新鲜蔬菜。
  说起青藏线上的变化,贾新华的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的笑容,那笑容纯真而灿烂,他早已把青藏线当成了自己的家。说到起兴时,他还直起身子,做出各种手势,给我们比划现在的兵站有多漂亮,蔬菜大棚有多么大。突然之间,他挥动在空中的手仿佛凝滞在那儿,贾新华陷入了沉思。他说,这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是高原官兵付出的巨大牺牲,青藏线平均1.8公里就有一名倒下的军人。
  贾新华:有一年总后张政委,到我们格尔木烈士陵园凭吊烈士,他哽咽的说了一段发自肺腑的话,他说:“我曾在济南军区两个集团军任过政委,而这两个军都先后参加过自卫反击作战,但是这两个军在和平时期加起来牺牲病故人数没有你们一个师级单位多,足见你们牺牲是巨大的。”他当时说到这,已经说不下去了。
  有些我的战友、我的领导都是我眼看着把他们送走的。曾经任过我直接领导的某汽车团政委邢景山,可以说他心系部队积劳成疾,到了亚急性肝坏死晚期还拼搏在运输执勤第一线。一年进西藏来回120多天,临终前他用颤抖的手,给团党委写下了一生中最后几行文字。他是这样写的:“我原想和你们一起运送进藏年货,现在看来很难了。你们代我操心把任务完成好,让藏族同胞好好过个年。”临死的时候,他想的还是藏族同胞,想的还是部队。
  我有一个同乡好友宋兆元,是和我一个车皮拉到部队来的,我们是同年兵。他本身当兵就不容易,他父母早逝,是跟着自己奶奶长大的,当时体检也不太合格,但是地方人武部门看他太可怜了,奶奶总是不能长期依靠下去,也老了。最后武装部就跟地方领导找部队,说孩子太苦了,照顾叫他当个兵吧。那时候叫到部队找碗饭吃,没准还有个发展。就是这么一个人,后来在入伍的第三年,因为车辆事故在青藏线献出了生命,才21岁。
  他也是患有严重的胃病,每次犯病都疼痛难忍,白天疼得直在地上打滚,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为了不影响大家休息,就强忍着一声不吭。他要在那里哎呀哎呀叫,那影响别人休息,他就强忍着。后来在一次执行进藏运输任务中,出了事故牺牲了。在清理他的衣物时,大家发现在他床边的墙上有一块砖,硬生生被他抠去了三分之二。看到那种场景,让所有人都感到心灵的震撼。
  记者:是因为晚上犯病的时候很疼?
  贾新华:很疼。他就拿手去抠砖头,所以一块砖硬给他抠掉了三分之二。每年清明节我都会到格尔木西郊的烈士陵园去看望他,祭奠他。我到烈士陵园走一走,到线上跟官兵一接触,我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比起同年入伍的宋兆元,把他21岁年轻的生命就留在青藏线上,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说到这里,贾新华的眼中泛起了泪花。他说,青藏线被藏族同胞誉为雪域高原上的生命线,能让自己的青春和激情在这里挥洒,自己是幸福的。未来的日子里,他会继续和青藏线同行,见证和参与这条生命线上发生的变化。
  贾新华:应该说我们青藏兵站部,是参与于祖国西部开发建设的最早一支部队。我们从五十年代初,上到高原来干的就是支援西部开发建设这样一件事。你想五十年代我们修建一条青藏公路。六十年代我们修了一条国防通讯架空明线。七十年代,我们修建了从格尔木到拉萨1080公里的输油管线。那么九十年代,我们和成都、兰州军区一道修了一条兰州经西宁至拉萨的光缆通讯线。这么几条线路建成,使青藏线变成了一个立体的通讯、能源、交通保障通道。所以说我刚才说几条线的建成就彻底结束西藏地区物资靠人背畜驼(主要靠牦牛、靠马、靠骆驼来背、来驼),照明靠酥油点灯,通信靠烽燧传递的历史,这确实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近还有两条线要建,一条就是高压输电线,另一条就是天然气管道。这样呢,将来青藏线就不是四条线了,而是六条线。那就是地下的输油管线、天然气管道、通讯光缆,地上的公路、铁路,还有空中的高压电路。(记者王亮 通讯员樊厚东)
boboHtml = '';
html += boboH
NTES(".bobo-list").attr("innerHTML", function() {
return this.innerHTML +
}, "utf-8");
积分: 23482
发帖: 3486 篇
在线时长: 272 小时
都了解一下高原的军人吧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人生本是一出戏,我在自己的舞台上会尽情演绎我的一生
发帖: 43 篇
在线时长: 1 小时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本人倡导言论自由,在网上发表《写给中央委员……的公开信》,力图文学繁荣,在网上发表公益性的《狂人日记》续、《成长》免费稿(长篇)、《生死生死生》、《志仁的婚事》、《论一稿多投》、《中国的论坛上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积分: 138977
发帖: 35856 篇
在线时长: 664 小时
  向为国家建设无私奉献的人们致敬!!!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虚怀若谷,见贤思齐;厚德载物,拾得之道。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
善于忍耐,善于隐藏,善于妥协,善于合作是求生存,谋发展之道也。
人生道路,人算不如天算;强扭的瓜不甜,闲气争来一场空;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是上上之策也。
发帖: 259 篇
在线时长: 23 小时
怀念我们的头
积分: 23525
发帖: 3487 篇
在线时长: 276 小时
感动高原军人的奉献。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人生本是一出戏,我在自己的舞台上会尽情演绎我的一生
发帖: 27 篇
在线时长: 4 小时
向奋战在青藏线的军人致敬!
积分: 4237
发帖: 1522 篇
在线时长: 100 小时
他们就是我们高原 的守护神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发帖: 1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看到这些不由自主的想起曾经!战斗过的青藏兵站部汽车第76团!76团会想唐古拉一样永远站在青藏之颠!
积分: 9069
发帖: 226 篇
在线时长: 399 小时
长期在高原坚持着,本身就是一种奉献。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老得太快,聪明得太迟
积分: 14595
发帖: 74 篇
在线时长: 59 小时
向伟大的高原军人致敬!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从不否认,阳光是明亮的,明天是美好的!
发帖: 1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发帖: 1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98年至2001年我也在这条路上奔跑着
积分: 4778
发帖: 138 篇
在线时长: 53 小时
向英雄 的汽车兵们敬礼
发帖: 7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向战斗在青藏线的战友致意!
发帖: 1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发帖: 1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向奋战在青藏线的战友们致敬
发帖: 1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此人我认识 我师父的老乡 本人以前在部队的时候他还是兵站部副政委 他是任职最年轻的团政委 他有两个哥哥都在部队 比他级别都高 但是他没有依靠关系 熬兵站部政委好几年才当上 是个好政委 为此 顶一次
发帖: 1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唐古拉山口 我们奋斗过的地方
积分: 22477
发帖: 236 篇
在线时长: 193 小时
引用19楼的发言:
此人我认识&我师父的老乡&本人以前在部队的时候他还是兵站部副政委&他是任职最年轻的团政委&他有两个哥哥都在部队&比他级别都高&但是他没有依靠关系&熬兵站部政委好几年才当上&是个好政委&为此&顶一次[face]6[/face]
那是以前,现在当兵升官不靠关系不行
当几年义务兵,没有关系就别想留在部队上继续干,更不要说转志愿兵,更别想升官了
发帖: 1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现在的兵站部级别是不是调低了,我复原的时候政委范银瑞是少将,部长王根成也是少将啊。
发帖: 1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超值强帖,帮你顶,^_^
发帖: 1 篇
在线时长: 4 小时
发帖: 1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看到这些不由自主的想起青藏兵站部汽车第76团!我们的贾政委
发帖: 17 篇
在线时长: 50 小时
发帖: 1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兵站部的兵确实很辛苦,工资也确实高了,但到不了自己手上,因为要想留在部队,你必须把这些卖命钱送给某个领导。如:提个副团没有50万门都没有,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发帖: 1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原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政委贾新华大校离任
积分: 2579
发帖: 1 篇
在线时长: 11 小时
[swf width=&320& height=&260&]/refer/eAGqXd8tvskHUhiPo2slCw../v.swf&auto=1[/swf]
下次自动登录
每30秒自动保存一次内容
夏季轻装上阵 赢家用吸尘器
24小时热帖榜
下次自动登录您的位置: >>
总后青藏兵站部军史馆里一堂课
总后青藏兵站部官兵在反映几代营房变迁的模型前感悟“天路”人的奉献精神。本报记者 孙兴维摄
  这是一次与“天路”英烈的无声对话,这是一堂传承红色基因的深刻党课。
  9月22日,记者来到总后青藏兵站部军史馆参观,正好碰上机关组织官兵在这里进行主题教育。组织教育的宣传科科长赵才保,曾在青藏线上奔波100多趟,是位奉献高原21年的老高原。他指着中央军委授予该部“青藏高原模范兵站部”荣誉称号的锦旗说,先烈是一面镜子,是我们工作的动力。
  风雪60年,是为青藏各族群众服务、奋斗的60年。风雪青藏线,是一条锤炼了无数钢铁战士的生死运输线。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锦旗旁,兵站部副政委钱长庆告诉记者:“兵站部担负着驻藏部队近80%的物资运输、西藏军地近80%的油料输送和繁重的国防通信保障任务,每年部队在高原执勤训练都在9个月以上。60年来,部队运送的物资能够垒起一条万里长城,有780多名官兵为此献出了生命。”
  在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雕像前,兵站部政治部主任田林说,正是有了广大官兵付出的生命代价,才换来了西藏人民的幸福安康生活。
  被誉为“高原之子”的张鼎全,曾是兵站部运输科科长。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他上百次带领车队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永冻带。即使患上肺癌后,他仍以透支生命为代价坚守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把39岁的生命永远镌刻进雪山冻土之中。
  战士李正垒表示,正是张鼎全和千万青藏线运输兵这些顽强的“红色因子”,使高原运输的“中枢神经”永远保持着强劲的活力,他们是英雄、是榜样。
  使命高于天,忠孝难两全。“扎根高原模范营长”郭和奎的事迹,让女战士张静深受感动。郭和奎的父亲患胃癌病逝前,家里曾发电报让他回家,无奈郭和奎正在高原执行任务,无法立即下山。当他赶回家时,父亲的坟头已长出了青草。
  “传承先烈红色基因,就是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他们‘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的革命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中,记者感受到这次与先烈的无声对话,带给官兵的不仅仅是前行的力量,更是让这些红色基因融入官兵的血脉,化为在“天路”战斗的无穷动力。
  (本报西宁9月23日电)
(责任编辑:梁方圆)
【上篇文章】【下篇文章】
相关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团史知识竞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