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为什么有俩皇后,慈禧慈安和慈安,皇后不都只能是一个的吗

晚清历史上,有一个一直受到忽视而实在不能忽视的角色,她就是和慈禧共同垂帘的东太后慈安。
在人们的印象中,慈安的身影似乎可有可无,她的存在仿佛就是个错误,她的垂帘更像慈禧的一个道具,至多也就是个令人同情和可怜的角色。其实,这是个致命的误读。她是个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物,可惜正当盛年就突兀离世,倘若不是慈安早丧,也许晚清中国的历史将会是另一副面孔。
慈安,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16岁入宫即被封为嫔,之后在4个多月的时间内,就以火箭一般的速度,登上皇后的宝座,这在整个清代都是十分罕见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慈安无论在姿色、气质,还是修养、人品上,都是出类拔萃的。从此,慈安就开始了总理后宫、母仪天下的生涯。后宫集聚了众多上品女人,要管理这一群体谈何容易?无风要起三尺浪,平地都会生波澜。历史上被废黜的皇后数不胜数,善始善终者简直凤毛麟角,而慈安却能一直笑到最后。
咸丰帝倜傥不羁,风流多情,要他在哪个女人身上专注几乎是不可能的,就连手段过人的慈禧也是一样,唯独皇后慈安是个例外,一直到咸丰皇帝去世都荣宠不衰,其胸怀丘壑人有所不及是显而易见的。史上说她:“素性贞娴”。这个评价当中恐怕就蕴含着答案。身为后宫之首,有着巨大的权力,也有管理好皇家后院的责任。要让这些皇帝的女人“安居乐业”,即便是明争暗斗,也不能鸡飞狗跳;就算“刀光剑影”,也不能硝烟弥漫;更不能终日地震,永无宁日。这就要求皇后有超强的管理水平和卓有成效的处理与众妃嫔、与夫君皇帝复杂关系的能力。光有这些还不够,她还要成为整个后宫和天下女人的榜样。那个时候,讲究妇德,妇言,妇功,特别是对妇德,要求很高。一句话,就是要女人品德高尚,皇帝的女人更要优于普通女人,而皇后,则尤其要加个“更”字,才能心服她人表率天下。而慈安显然是优秀的,“贞”,为“正”、为“定”。意志坚定,固守正道,忠诚不二,劲节凌霜。“娴”为文雅、美好、宁静。没有半点野心,看不出一点妒嫉,只做自己该做的,不越雷池半步。这样的形象会有哪个不服?又有谁会不喜?因此,她一直受到广泛的尊敬,包括皇帝。
责任编辑:上官梦婕
【字体大小: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中国第一军事门户网站 | &>&&>&
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有什么关系?
慈禧和慈安都是咸丰的妃子,而慈安是皇后,慈禧是太子的母亲。咸丰死后,她们俩都被尊为皇太后。慈禧为西太后,慈安 为东太后,她们俩是咸丰的正室与侧室的关系。
慈禧和慈安都是咸丰的妃子,而慈安是皇后,慈禧是太子的母亲。咸丰死后,她们俩都被尊为皇太后。慈禧为西太后,慈安 为东太后,她们俩是咸丰的正室与侧室的关系。来 自 西 陆 军 事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一段清末史,留下了&两宫太后&之间诸多的疑案。由于最终清末政坛&女主&慈禧当权,西太后慈禧和正宫太后慈安的关系,便被前者捣成了一潭浑水,使后人难于从中看出真相。在这段其实清晰而被捣成的&浑水&中,后人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忘记这段两宫太后关系史,不论过程是非,只论结果成败,是捣成&浑水&者慈禧的主旨;二,是慈禧,才在这段历史的浑水中摸到了鱼。尤其是,在时人笔记对慈安&长厚&、&温和&的赞美词中,另一拨人透过这种赞美看到了人性的劣根,便是对&摸鱼&者的妒忌。这更使得这段&水&愈发浑浊而&深如海&了。
史笔关于慈禧与正宫慈安的第一次矛盾冲突记载,是&兰贵人&(后来慈禧)入宫得宠之际。有一段时间,咸丰皇帝表现得像《长恨歌》所谓那样: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皇宫&祖宗之法&规定,但凡皇帝每夜&临幸&某妃,都由太监将名册一式二份,一式由内监&敬事房&收录,一式交于正宫皇后。皇帝也难。
皇帝不上朝的消息经由太监传到了正宫慈安耳中,慈安便手持&祖训&前往干预。待咸丰皇帝前脚走,慈安便把&兰贵人&唤至皇后行使权力的坤宁宫,命令哭哭啼啼的&兰贵人&下跪,宣示她不守&妇道&。正欲家法从事,人走心在的咸丰皇帝匆匆走了进来,大呼&请皇后免责,兰儿已有娠矣&。慈安听到此言,连忙下座说:&帝胡不早言,吾之杖伊,遵祖制也,受杖堕娠,失祖训矣。皇上春秋虽盛,储宫未备,吾安可守一训,而失列祖列宗之遗意哉?&(引自许指严《十叶野闻》)皇上造人计划,关乎国运千秋大业,朝政此时彼时,何足道哉?
史笔明确记载的&两宫&第二次冲突,发生在光绪六年(1880年)的咸丰皇帝东陵祭祀仪式上。中国人都知道,祭祀仪式都有一定的规矩。在那个时代,尤其对于皇家来说,它几乎超越了&国法&。咸丰皇帝死前,西宫太后慈禧不过是&懿贵妃&,咸丰死后才升为&西太后&。就是说,如果此时咸丰皇帝九泉下有知,他还不认识这个&西太后&呢。祭祀开始,慈安坚持按咸丰帝生前规矩,慈安居前,旁边空位留给先于咸丰帝死去的那位&正后&,而慈禧稍居下位。对此,慈禧据理力争,两宫太后并坐&垂帘&已久,还提这种陈芝麻烂谷子的所谓规矩,是对现实西太后的侮辱,叫她何能&母仪天下&?最终仪式依就了慈禧意愿。史笔记载,这次在皇家祭祀公开场合中的争执,使得西后对正宫东太后尤为&衔恨&。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两宫的第三次争执,要算因刚得宠的李莲英而引起。史述清末李莲英小心谨慎、低调做人、左右逢源,但早期的他并非如此。某日慈安坐轿经过宫中某殿,李莲英正与某小太监玩掼跤比赛。深知&两宫&权力高低的李莲英对东宫慈安的轿子视而不见,仍然挡于道中玩兴正浓。在慈安的呼斥下,李莲英才退于路边跪下,一脸满不在乎的样子。
史笔说,慈安欲对李莲英行使&杖责&,竟有后宫中人为其&缓颊&说情。看来,西宫慈禧能力和权力大于正宫慈安,已是后宫之中为人所共知的事实,不是慈安遗留的正宫地位所能决定的。史笔甚至评论,就连恭亲王,也由于知道慈禧与慈安有矛盾,不敢效忠于慈安,而是恭顺于慈禧。可见慈禧当时的霸权人气。气呼呼的慈安改道去见慈禧,说:尽管李莲英有一点才能,也不过是一太监,应受祖训限制,对两宫太后一律敬畏,你怎么可以放任他,让他只知有西宫、不知有东宫?慈禧反诘说:李莲英不过是一个奴才罢了,太后要杖他杀他,就像对待一只猪一只羊,我怎么可以庇护?对他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何必来责备我?慈禧很会说理。
史笔所载的两宫太后第四次冲突,更具诡秘性,与它连在一起的,是慈安&暴卒&。由于它涉及数千年中国主流文化发展成为的&道德&大是大非问题,历来道仕们宁愿披之以&衣冠&而成为道貌岸然,而掩之以道祖所言&食色性也&,它掩盖了真本人性而成为&伪道&。处于主流道德说教下的慈禧,也不能不对她27岁开始寡居的人性欲望讳莫如深。这种讳莫如深,只在语言上而非在具体行动上&&这是分裂式的行为按本性而语言按&道德&的历史现象。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史册记载清楚,慈安暴死那年1881年,慈禧正生了一场持续很长一段时日的大病。当&暴死&这个消息刚传出,清廷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那些官宦们还以为慈禧死了呢。原来,慈禧在生病之际,&垂帘听政&便由慈安一人独当。慈安见识自在慈禧之下,凡对主政的恭亲王有不放心的疑难问题,慈安便&就商&于病榻之上的慈禧。某日清早,慈安又带着这种疑难问题去请教慈禧。由于时间尚早,外间太监未及通报,慈安进入,摇手示意宫女不要声张。及至慈安踏入正殿,便闻到一股血腥味,步入寝室,只见慈禧横卧榻上,边上有一男子正为她抚背捶腰。
关于这次慈禧生病,由于&正史&无确切记载,史述有很多争议,有说正常生病,有说小产。至于&小产&的作俑者,史述也有争议,有说戏子伶人,有说清末重臣荣禄。这些各自言之凿凿的&公婆说理&,使这种本来符合真性情、薄如窗纸的史实,成为了&浑水&,成为了&深如海&。不过,那位八国联军后进入皇宫、受过西式教育而思想比较开明、深得慈禧太后宠爱的&德龄公主&,从晚年慈禧对荣禄的情感不经意表露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她比较倾信于那个男子是荣禄(有近代史学者从荣禄的升迁中寻找蛛丝马迹)。当然,有感情和实际行为可能不在同一人,也难说。
本栏目最新文章
宋祖英就被任命为海政文工团副团长,享受正师级待遇。...
热门关键词咸丰皇帝在时 慈禧为什么没有能推翻禧安当上皇后_百度知道
咸丰皇帝在时 慈禧为什么没有能推翻禧安当上皇后
不是说禧安很懦弱无能吗 以慈禧的性格与手段怎么会容忍禧安在她之上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那么慈禧还是能当太后,同治皇帝是长皇子,慈禧都已经是圣母皇太后了,要看情况了,肃顺死之前,轮不到慈禧的儿子。杀不杀肃顺不是这个问题,能活到儿子很大的话,慈安太后钮祜禄氏就还有可能有儿子,那估计也没戏。不过如果咸丰有乾隆,如果同治不能干,也就是立儿子里谁比较能干的,还可以立贤、康熙那么长寿,因为不立嫡就要立长,按照古代的规矩。咸丰皇帝没死。如果慈安就是生不出,理所当然就是太子,那么他的儿子不管多大,慈安是正宫皇后,可能还是能当的这个么
当时,禧安家族比慈禧的家族强大,她本人也软弱,另外废后不是那么简单的,就是真的废了,也未必慈禧能上位,咸丰也不是吃素了,自己女人的那点小心思还是多少知道点的,一个有背景,听话的老婆,怎么也比一个有野心的好掌握
政治斗争不是打烂仔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推翻
其他类似问题
咸丰皇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慈禧与慈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