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如何看待单独二胎产假规定政策的?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消费方面谈

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你认为我国目前学前儿童家庭教存在那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你认为我国目前学前儿童家庭教存在那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09-08-02 &匿名提问 发布
主要存在攀比的心态,别人的孩子学什么,自己的孩子就不甘落后也学那个,也不考虑孩子是不是那块料,这是目前学前教育的通病。要想根除这种弊端,就要因人施教,看孩子适合学什么,孩子个人还要有兴趣,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孩子技能的目的,不要强迫孩子学他不愿意学的东西,这样是会事与愿违的,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内涵的理解是以对家庭教育的界说为基础的。目前,多数家庭教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在家庭里,不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长者对幼者,幼者对长者,同辈人对同辈人,一切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概念作了不同的界定,主要有以下观点:1、“是实施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家庭中对学前儿童实施的非正规教育。学前家庭教育一般由儿童的家长——如法定的监护人、养护人和其亲属承担”;①2、“父母或家庭里的其他年长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或无意地对儿童实行的教育和影响”;②3、“是狭义的家庭教育,指子女从出生到入学之前(0-6、7岁)这一段时间内,由家长对幼儿实施的教育和影响”;③4、“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不仅父母或其他年长者要对学前儿童实施教育、施加影响,而且他们还会受学前儿童的教育和影响。狭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不论这种教育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还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但都发生在家庭生活之中,并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从体、智、德、美诸方面积极地影响儿童,把儿童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④以上种种解释和看法,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指出了学前家庭教育的本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近年来,有学者从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认为以上看法有一定局限:忽视了整个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家庭结构、父母婚姻关系、家庭社会地位、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气氛和风气等等,对孩子成长带来的潜在影响;忽视了孩子也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活跃因素的事实,因而不能根据孩子成长带来的生态变化调节家庭教育的要求,造成教育失用。⑤此外,笔者认为,由于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脆弱性、迅速性等特点,及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性,决定了对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中“保育”是占有很大比例的,是与教育并重的,但在以上的定义中没有体现出来。总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已有界定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还不够,仍需进一步探讨。二、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理论的发生与发展家庭教育作为家庭的基本职能之一,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社会的家庭经历了群婚制家庭、对偶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三种形式。前两种家庭都是公共家庭,新一代属于公共所有,因此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最初是以公育的形式进行的;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家庭形式,在这种家庭中对学前儿童实施的教育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萌芽阶段古代社会没有人从事专门的家庭教育研究,却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在他们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著作中论及家庭教育问题。因此,当时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思想只是时而出现在各种文献之中,基本上处于萌芽状态。中国古代历来都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在夏、商、西周三代,帝王家庭就设置专门场所,并设有“三公”和“三少”之类的保傅官来负责太子、世子的家庭保育和教育工作;在后宫实行“备三母制”,挑选适当的女子承担保育和指导太子的事务。古代帝王家庭对胎教也十分重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施行胎教的国家。如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记载:“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道也”。这都是强调孕妇要加强自身的修养,用礼教的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的各个方面,从而保持对胎儿的良好影响。我国古代贵族家庭,已在充分考虑婴幼儿年龄特征的基础上制定出详细的家庭教育计划,内容涉及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学习,在《礼记·内则》中有载:“子能进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般革革,女般革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进饮食时,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⑥这个周密的家庭教育计划表明,我国古代的早期家教已比较丰富、充实,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二)探索阶段我国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家庭教育的专著,开始探索家庭教育的规律。北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颜之推,对家庭教育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所著的《颜氏家训》一书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具有独立体系的家庭教育学专著。此后,唐代无名氏的《太公家教》、南宋司马光的《温家公范》、明朝姚儒的《家教要略》、清代孙奇逢的《教子家训》等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对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颜之推对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曾做过深刻的专门论述,他认为家庭教育抓得越早越好,甚至主张从十月怀胎开始。他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乐滋味,以礼节之。”认为儿童早期是教育的大好时机,有很强的可塑性,易于形成习惯,如不加以注意养成恶习,则难以改正。“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故须早教,勿失机也”,⑦“人在年少,精神未定”,⑧“骄慢已习,方复制止,捶至死而无威,愤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宋朝思想家司马光也很重视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他说:“古有胎教,况于已生?子始生未有知,固举以礼,况于已有知?故慎在其始,此其理也。”⑨他进一步从反面指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若夫之幼也,使之不知尊卑长幼之礼,每致侮詈父母,殴击兄姊,父母不加诃,禁反笑而奖之,彼既未辨好恶,谓礼当然;及其彼长,习已成性,乃怒而禁之,不可复制,于是父疾其子,子怨其父,残忍悖逆,无所不至。此盖父母无深识远虑,不能防微杜渐,溺于小慈,养成其恶故也”。⑩到了近现代,不少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都涉足了家庭教育研究。我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原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先生,十分重视早期教育的作用,亲笔撰写了《家庭教育》一书。他认为,儿童6岁以前的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事”。他说:“因为小孩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养活六年,好似第一道染缸;六岁进入学堂,好似第二道染缸;二十岁以后出了学堂,到世界上来同人办事,好似第三道染缸。”他认为关键是“第一道染缸”。“第一道染缸”打上“红底子”,以后在受到好的教育和影响,人就会变成大红、赤红,即或是后来受到不良影响,“红底子”也不会很快变化;假如“第一道染缸”染成了“黑底子”,以后就是受到好的教育和影响,原来的“黑底子”也很难褪去。他说:“六年里肯费力,将来受用不尽。”朱庆澜先生批评中国的旧式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丝白的时候,随你爱怎么染就怎么染,儿子小的时候随你爱怎么叫就怎么叫。教小孩本是极要紧又极容易的事,各人偏在不容易的时候去教,偏要等到大了不容易的时候去教,费力又无益,岂不是怪事吗?”此外,文学家鲁迅在许多著作中也深刻而精辟地探讨了早期家庭教育的理论问题,并对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有些文章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从孩子照相说起》等等,都是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专论。(三)形成阶段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广泛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基础上,对自己儿子和别人的子女所受的家庭教育进行了系统地观察、实验,写成了《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一书。该书融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于一体,内容包括“儿童心理”、“学习之性质与原则“以及”家庭教育的教导原则101条”,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通俗易懂的道理,告诉家长怎样做父母,是我国第一部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对儿童家庭教育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第一部从家庭教育著作中分离出来,单独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进行论述的著作。从此,学前教育工作者开始致力于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地位的日益提高和人们对家庭教育的日益关注,从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人员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从高层理论研究者到普通父母皆有,同时涌现出大量关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著作,如周俐君著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1994)、杜长娥的《幼儿家庭教育指导》(1999)、李生兰著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2000)等,使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逐渐从普通家庭教育、学前教育中分离出来,形成初步的理论体系。它既同普通的家庭教育学紧密联系,同时由于学前儿童独特的身心特征,决定了其具有自身的特点。现将我国目前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理论简要概括如下: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保证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教给他们简单的生活知识和技能,使儿童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初步发展,促使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2、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显性的,教、养并重,养中有教,教中有养。包括对幼儿身体的护理、习惯的培养(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品德和劳动的教育、人格的训练、个性的培养、求知欲的培养、爱的教育、亲子交往、消费及家庭决策方面。第二类是&隐性&的教育,即家庭结构、父母婚姻关系、家庭社会地位、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气氛等对孩子成长的潜在影响。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1)以身作则原则。指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子女做好榜样。(2)一致性原则。一是家长教育孩子的言行要一致,前后要求要一致,家庭成员之间要一致;二是家庭教育与托幼教育相配合,相一致。(3)循序渐进原则。指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必须科学地从自己子女的身心发展实际出发,遵循其发展规律,适时地、积极主动地促进其发展。(4)严爱适度原则。爱是教育的前提,但爱要理智而适度,爱而无度形成溺爱,严而无度则会压抑子女身心发展。(5)因材施教原则。家长要从孩子的个性特征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6)共同成长原则。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不断成长,父母也应该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与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7)全面发展与培养特长相结合的原则。家长必须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发现和引导孩子发展特长。(8)立足家庭与面向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家长在确立育儿目标时,既要符合家庭的实际情况,又要符合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人才的国家要求。(9)持之以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家庭教育既要有长期性的目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又要有阶段性的任务,突出重点,分步实现。4、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1)启蒙性。教给幼儿的东西,必须是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东西。(2)复杂性。首先,家长对孩子不仅有抚养的任务,还要通过教育,使幼儿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其次,幼儿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成长变化中,而家庭内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要教育他们成材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3)亲情性。家庭的感染作用,受到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亲密程度的制约。孩子年龄越小,情感越多变,对父母越依恋,感染作用就越大,效果越显著。(4)生活性。由于幼儿思维的直接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决定了他们是从生活中学习的,是随着父母和家人在家庭生活中受教育的。(5)细致性。幼儿的行为表现,看起来都是些具体小事,但任何一件小事都关系着孩子的发展。家长应给予细致的照料和教育,切不可粗枝大叶。(6)权威性。处于学前阶段的孩子,身子方面各种需求的满足都不得不依附于家长,家长在家庭中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在孩子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信。(7)个体性。每个幼儿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给予幼儿相适宜的、有针对性教育,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笔者经查阅发现,目前我国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理论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重点停留在具体操作方面,因此还需不断充实和发展,建立更成熟和完备的理论体系,以期对我国当前还处于盲目探索中的学前儿童家长予以指导,使我国的早期家庭教育早日走向科学化。三、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随着早期教育地位的逐步提高,家长日益认识到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国掀起了空前的“早期家教热”。各种家教指导用书层出不穷,家教杂志种类多样化,家长学校和家教经验交流会在各地举办,家教咨询机构不断开办,各种家庭教育网站的出现等等,使我国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有了广阔的前景,但由于当前科学的、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还不普及,以及家长自身素质的局限和对儿童身心特征的认识不足,致使大多数家长对婴幼儿的家庭教育还处于一种“盲目追流”、“一知半解”的状态,他们的教育意识仍处于朴素的、自发的、非理性的简单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走入误区:1、儿童观落后家庭教育工作者李跃儿认为:“有三种类型的家长:第一种是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的家长,这种家庭里的孩子特别容易培养成功;第三种是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的家长,这种家庭里的孩子也有成功的可能;最可怕的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却有责任心,大量失败的孩子差不多都是由这类家长制造出来的。”她通俗地表述揭示了我国家长的现状。目前,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教育孩子成为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但许多父母对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缺乏了解,教育科学知识不足,把孩子当作他们的附属品,不尊重孩子,把家长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让孩子服从家长,按照家长设计的“部署”成长。此外,加上目前媒介对“天才教育”等的大力宣传,致使超越儿童心理的“拔苗助长”现象愈演愈烈,四五岁的孩子都不再有星期天。2、教育目标失衡(1)期望过高。我国95%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上大学”“读硕士”“攻博士”“出国深造”,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从事脑力研究,成为知识型、技术型和专家型的人才。家长这种过高的文化期望、职业期望,显然与现阶段经济水平提供的可能及社会职业机构的要求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对子女过高的心理预期,及对孩子过早的定向,甚至有些年轻的父母在孩子刚出生时就宣布:“我们家孩子将来最低也要读硕士”等等,给家庭教育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2)“智力中心主义”。中国传统的“成龙”情结、“智力第一”的思想,加上“早期教育”思潮,导致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就已出现严重的“智力中心主义”。狭隘的教育目标使儿童本是充满欢乐的童年,却被机械地背诵、枯燥地认字、长时间地写、算取代,导致孩子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入学后“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和家长当时的愿望背道而驰;在这种“智力中心主义”的影响下,教育出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无法与他人很好相处,给学习和工作带来许多麻烦。(3)重“身”轻“心”。由于学前儿童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父母照顾,因此导致不少家长为对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是对儿童的生活照料和保证儿童的身体健康,一味地满足孩子吃、穿的需要而漠视孩子心理发展状况,认为孩子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成熟,无需过分关注。3、教育方式不科学近年来,诸如“夏斐之死”、“徐力弑母”、“刘海洋泼熊”之类的悲剧不断发生,震惊之余,家长该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1)不恰当的教养态度。一些年轻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工作,将幼小的孩子交给老人抚养,这种“教养分离”使孩子没有与母亲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当孩子再回到父母身边时,在与孩子相处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许多问题。也有一些家长一味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与其情感交流,影响孩子的社会性行为的发展。(2)极端的教育方式。调查发现,多数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有娇、惯、松、纵、溺的现象,他们对孩子过分亲昵,过分照顾,迁就纵容,包办代替,甚至不适当地满足一切需要。而有的家长则过分专制,限制孩子的行动,为了实现自己为孩子设计的“宏愿”而采取吓、骂、打的方式。这些极端的教育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家庭教育的作用无疑适得其反。4、与托幼机构教育相脱节幼儿自入托幼机构起,教师和家长共同承担着教育幼儿的任务,需要相互配合,对幼儿实施一致的教育。但目前出现了种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如在道德教育上,教师与家长不一致,造成幼儿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教师支持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家长则让孩子死记硬背;教师主张孩子自由发展,而家长则从自己意愿出发,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等等,双方从教育目标到具体的教育内容都存在偏差,导致教育力的衰弱。纵观以上可见,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诸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必须加快日程了。在研究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革,家庭结构、父母价值观等发生了明显变化,顺应国际大教育的发展潮流,我国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1、大教育观——由狭义的家庭教育向广义的家庭教育发展。以往人们把家庭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关心孩子的学习,现在更多的家庭关注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单向”的家长向孩子实施教育走向“双向”的家长和孩子相互教育;关注家庭结构、父母婚姻关系、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气氛等家庭生态因素对孩子成长带来的潜在影响;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生态学、人类学等多种角度来考察儿童家庭教育等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2、重视对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家长的教育。家长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因素。许多家庭教育工作者呼吁,家庭教育的重心不是研究孩子的教育,而是研究家长的教育,他们发现,家庭教育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家长。近年来,家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益提高,家长学校的兴起、家教刊物的创办,家教经验的交流等为家长的学习与成长提供了平台。3、走向学习型家庭。建设学习化社会,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旋律,创建学习型家庭是每个家庭开启21世纪大门的钥匙。学习型家庭是一种较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学习型家庭中,儿童和家长都可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每个学前儿童都是家庭的活跃因素,他与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相互分享,促使家庭持续地、动态地发展。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参考资料:   学前儿童的一般特征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前期是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一个时期,所以叫学前期。又因为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   这一时期,是在前一时期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我们知道,儿童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下,经过三年的时间,已从一个软弱无能的个体发展到能够直立行走,广泛操纵物体,进行初步的言语交际,并且能从事一些最初步的游戏活动。就在这样发展的基础上,儿童进入了学前时期。   进入学前时期的儿童,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生活的愿望。同时,由于考虑到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增长,成人也对儿童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开始要求儿童独立地担负某些简单的职责,如自己穿衣、吃饭、收拾玩具、当值日生等等。开始要求儿童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活动。   这就是说,学前儿童开始产生了新的需要,即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劳动和学习活动的需要。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看到,学前儿童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他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行动,他的知识经验还非常缺乏,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比较远大的目的。因此,就在儿童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新的需要跟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之间产生了重大的矛盾。这是学前期儿童心理上的主要矛盾。而游戏活动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心理的主要矛盾逐步得到解决,从而也就推动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这是学前儿童的第一个特点。   学前儿童的第二个特点是: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   学前儿童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由于言语还不够发展,因而主要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当然,学前儿童也在不断形成一般表象和低级的概念,他们已能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但是无论如何,这些概念和逻辑思维都具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的特色。他们一般不能给事物下抽象的定义,而只能下功用性的定义。例如,花是好看的,果实是好吃的,椅子是可以坐的东西等等。学前儿童也能掌握数的概念和进行计算,但是同样需要直观形象的不断支持和强化,否则就会有很大的困难。   同时,也正由于学前儿童知识经验的贫乏和言语的不够发展,儿童还不能经常有意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一般心理过程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他的心理活动也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学前儿童还是受外界印象的调节支配的,他很容易受外界新颖的事物的吸引而改变自己的心理活动,有目的有系统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差。当然,在整个学前时期内,在教育影响下,这种特点正在逐渐发生改变。一般说来,从中班开始,特别是到了大班的时候,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和稳定性都在不断地增长着。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和稳定性的不断增长,就为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准备了重要条件。   学前儿童的第三个特点是:从这时期起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婴儿的行为主要是受直接作用于他的事物所支配的,把这些事物挪开了,儿童的心理活动也就随之而停止或改变。到了学前时期,由于儿童在教育影响下,皮质抑制的迅速发展和言语系统的初步发展,因而行为的自觉性就逐渐发展起来,能逐渐使自己的行为服从较远的目的,这就为形成儿童最初的个性倾向提供主要条件。这种最初的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都会保留它的痕迹,因而在人的心理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作用。幼儿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们应当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使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学前儿童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发展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在学前期,儿童的大脑两半球开始显示不同的作用──左半球和右半球开始执行不同的功能。一般说来,左半球处理的信息是关于每一个条目本身的内容;右半球处理的信息是关于各个条目之间的关系或联系。这种功能之间的区别是相当明显的,举例如下。   例一,关于视觉方面。   让儿童观察一张很简单的画。如果你要求他们把画一点一点地描下来(强调条目),则把画放在右侧视觉区做得更快、更正确;但如果你要求他们把此画同另一幅画比较(强调模型),把两幅画都放在左侧视觉区做得更好。   例二,关于听觉方面。   让儿童把一个听筒放在耳朵上,然后播放不同的声音,如果播放的是一列数字(强调条目),右耳的功能更好些;但如果播放的是一首乐曲(强调模型),则左耳的功能更好些。   例三,关于触觉方面。   给学前儿童一个简单的三面体,如木制积木,放在一个袋子里,不让他们看,而让他们摸。一般说来,儿童感觉出它的完全的形状(强调模型),通过左手更容易些;但如果数这个积木有多少个角(强调条目),通过右手更容易。   以上实验充分说明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在学前期儿童已经很明显,而且说明了对侧支配的问题。      游戏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上的作用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游戏是适合于学前儿童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   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性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通过游戏,儿童体验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时,也就理解和体验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游戏的主题和内容都是由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的,都是跟儿童周围的生活条件密切联系的,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说,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就像活动、工作和服务对成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样。   但是,游戏又跟劳动、学习这些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性活动不完全一样。   首先,游戏跟劳动不同,劳动要生产物质财富,而游戏并不生产什么。其次,游戏也跟学习不同,学习虽然也不创造什么财富,它却是一项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例如,要回答课题或完成作业,而游戏则不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   因此,游戏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一方面,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活动;另一方面,它又像劳动和学习活动那样是一种社会义务。在某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游戏是在假想或想象中完成的一种现实活动,是想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结合,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形式。   学前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的情况,由于心理发展上的特殊矛盾,即一方面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经验能力又差,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以游戏作为主导活动,而不能以劳动或学习作为主导活动。这也就是说,游戏是适合于学前儿童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   第二,游戏是促使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   游戏不但是适合学前儿童特点的活动形式,而且是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在正确组织的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首先,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由于儿童担任游戏中某一角色的任务,必须努力去完成,他的动作就更富有目的性和积极性,而身体的运动器官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其次,在游戏中,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个性品质也在游戏中获得发展。   研究表明:社会游戏与角色游戏之间有密切相关。假装游戏有助于提高儿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观点的能力。社会扮演(角色)游戏的频率与各种承担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不管什么年龄、性别、智商和活动性水平的幼儿,经常与同伴进行假装游戏的,比其他幼儿更易与同伴相处,更受同伴欢迎,社会技能更强。   必须指出: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决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跟成人特别是教师的正确组织和指导分不开的。成人一方面要关心、组织、指导儿童的游戏,同时,也不要流于包办代替,更不要随意打断儿童的游戏。教师更应该根据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有计划地把游戏作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习也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性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儿童有系统地去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儿童的优良的个性品质。   对于儿童来说,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单单依靠日常生活经验的方式,是不能有系统地掌握人类创造的全部科学知识的。为了使儿童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就必须要求他们从事有系统的学习。   但是,由于学习活动本身的性质,它并不是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能正式开始的。正规的学习活动,或者说,以学习为主导活动,是从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开始的。   学前儿童也有自己的学习活动,这就是幼儿园的作业,如故事、音乐、美工、计算等。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既不同于婴儿时期的学习,也不同于学龄时期的学习。   广义地说,儿童出生以后,或者说,从能建立条件反射以后,就有了学习活动的萌芽,但这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因为这不是儿童有目的、有系统的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只有到了婴儿时期,我们才可以看到最原始的学习活动。但是在这里,成人经常并不向儿童提出专门的学习任务,学习本身也往往缺乏系统性。这就是说,学习还未完全从儿童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明显的有目的、有系统的活动。   学前时期的学习,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儿童身心的发展,成人开始有可能向儿童提出一些基本的学习任务,并且逐渐教会他们有系统地去完成这些任务,从而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个性品质。幼儿园里的作业正是以有目的、有系统的教学形式来进行的。      幼儿园的作业与小学上课的区别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幼儿园里的作业虽然也是以有目的、有系统的教学形式来进行的,但是也不应该把幼儿园的作业跟小学上课一样看待,它们之间有某些共同点,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有原则的区别。   第一,众所周知,小学儿童的上课被看作一种社会义务。上课的时候,不仅向儿童进行教学,还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检查、提问和记分,并且把儿童完成这些学习义务的情况作为对他们评价的重要依据。幼儿园的作业,跟这些要求毫无共同之点,因为在幼儿园中,没有这种可能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第二,由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情况,不但作业不是儿童的主要活动,而且作业的时间不能过长,作业的内容不能过难(当然,过分容易也不对),谁都知道,作业比之游戏,儿童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时间过长,内容过难,就容易使儿童疲劳。   第三,一般说来,幼儿园里的学习还不能像小学的教学一样跟游戏严格分开。幼儿园教师经常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游戏就是这种活动的形式之一。   因此,学前儿童的作业,与其说是正规的学习活动,毋宁说它是进入学校从事正规学习的准备。      学前儿童学习的发展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在整个学前时期,学习活动也在不断发展着。小班儿童的学习是跟游戏分不开的,是在游戏当中进行的。儿童总是把作业的任务当作游戏来完成的。例如,通过教学游戏就能更好地掌握词汇和计算。而且,自己在进行作业以前,并不经常能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和任务,计划和预见学习的目的任务的实现,如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完成什么样的作业等等。在作业中,儿童感兴趣的是活动过程的本身,而不是力图去完成什么任务、实现什么目的。   中班儿童在教育影响下,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开始能把作业和游戏分开,虽然他们仍喜欢用游戏的方式来完成作业。但他们逐渐知道在做作业的时候不能随便游戏。而且,他们开始能对自己的能力采取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在学前时期的后半期,才有可能把教学分为各种专门作业。在这些专门作业中,儿童更好地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习的能力,这就为儿童进入小学从事正规学习作了准备。   近些年来,由于对学前儿童学习潜能的进一步认识,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的问题,由此也引起一些争论。   有的人认为,幼儿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代,过了这个时期,就永远没有这样好的机会了。因此,很多人拟订幼儿学习计划,并进行试验,而且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的成果。   但也有人认为,幼儿时期在心理发展上确实有很大的潜能,应当适当改变幼儿教育计划以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但如果强调得太过分了,以为人的一生的心理的发展完全决定于幼儿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就无法弥补,这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至于不顾幼儿的身心情况,使幼儿从事过分紧张的学习活动,超越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反而是有害的。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这一方面也作了一些探索。例如,有的研究认为,儿童从4岁起,就可以通过直观教具、动作和情景、游戏、唱歌、故事等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方法开始学习外语。有的研究认为,5~6岁的儿童普遍具有识字的可能性和巩固性。有的研究认为,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多数6岁幼儿能掌握 10~20的数概念。在我国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早出人才的客观要求下,如何适当地把小学的语文、外语、数学课程下放一部分到幼儿园里,确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值得我们大力研究和积极注意。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前儿童,在实践活动(游戏、学习、劳动)进一步复杂化的基础上,在跟成人交际的范围日益扩大的基础上,言语能力也随着更加发展起来。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语音方面,对于声母、韵母的发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的。学前期是儿童学习语音的最佳时期。   (2)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主动词汇)不断增加。   (3)从言语实践中逐步掌握语法结构,言语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4)从外部言语(有声言语)向内部言语(无声言语)过渡,并有可能掌握书面语言。      学前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形式:(1)内部言语是一种无声的言语(默语);(2)内部言语是一种简略的、压缩的言语;(3)内部言语是在对话言语,即外部言语或有声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内部言语虽然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却具有跟外部言语不同的新的机能。内部言语跟抽象逻辑思维有更多的联系,它主要执行着自觉的自我调节的机能。因此,可以说,内部言语是和人的自觉性,即真正的人的意识的产生直接联系的。   在婴儿期,是完全看不到内部言语的表现的,最多只有言语自我调节机能的萌芽。内部言语是从学前期开始产生的,它是在儿童外部言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逐步派生出来的。它的原始形态或过渡形态是一种介于有声言语和内部言语之间的言语形式,即出声的自言自语。      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掌握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前儿童,由于对言语的积极态度,由于掌握了较多的词汇和一般的语法结构,也由于言语的自我调节机能开始形成和发展,到了学前晚期就有可能初步掌握一些最简单的书面言语。   幼儿掌握书面言语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他们开始以词、言语本身作为分析综合的对象。例如,要从句中分出字词,从字词中分出音节,从音节中分出字母;反过来,要把字母组成音节,把音节组成字词,把字词组成句子。这是一种复杂的能力,一般要到学前晚期才可能具有这种能力。   汉语拼音教学的基本要求是:(1)认识字母;(2)会拼音;(3)会辨四声;(4)会写。这是四个难易不同的顺序,每个项目都包括一系列特定的能力,也就是包括着一系列特定的心理学问题,幼儿园教师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并有必要对这些经验进行心理学的分析。例如,在认识字母这一项工作中,就有这样一些经验:(1)通过直观可以较快地掌握(如h像小椅子;n像城门洞,m像两个城门洞等等);(2)突出空间知觉(如上下左右),可以较快地掌握(如.b、d、p、q的认识);(3)通过分化、比较,可以较快掌握(如ai、ei……)。。   至于通过汉语拼音的教学来进一步使儿童掌握一些汉字,也是可能的。但问题在于:在幼儿教育上,这不单是是否可能的问题,而且也是是否必要的问题,而是否必要的问题就不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了。      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所谓具体形象性的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即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进行的,而主要不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即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儿童的这种具体形象思维,是跟儿童知识经验的贫乏分不开的,是跟儿童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分不开的。   当然,在整个学前时期内,思维的特点又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例如,学前初期儿童还保留着相当大的直觉行动思维的成分,而学前晚期儿童,抽象逻辑思维则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   这就是说,学前的思维结构的材料,主要是具体形象或表象,而不是理性的或抽象的概念。   我们所说的“主要特点”,就暗含了还有“次要特点”。虽然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但婴儿期的直观行动性思维还没有彻底销声匿迹,学前期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已开始萌芽。   在学前期,直观行动思维还占有一定地位,但这时的直观行动性,比起3岁前儿童的特点来,发生了质的变化。突出的特点是概括性的提高,如第二个研究中所示,直观一言语性的概括正在替代直观一动作和直观一表象性的概括。这样,学前期儿童解决直观问题的复杂性和直觉性就比婴儿时期高得多。产生这个质变的原因,是言语对直观行动思维的作用逐步增加。因此,学前期继续发展着的直观行动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3岁前的思维,这个阶段新发展起来的直观行动思维,向“操作性思维”或“实践性思维”靠近了一步。学前期也有抽象逻辑思维,但仅仅是个开始。   所以说,学前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学前期儿童在知识经验所涉及的范围内,是能够开始最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上述两个材料说明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前儿童进行最简单的逻辑思维的例子。如:4岁的儿童可以猜中像关于“花生”“星星”的谜语;5岁的儿童已知道“把桃核种在地下可以长出桃树来”这一类因果性的联系。   当然,对于不熟悉的事物,要想去发现它的本质的逻辑关系,就不容易了。其实,不仅学前儿童如此,学龄儿童甚至成人也是如此。例如,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不能理解一些在成年人看起来很简单的寓言或谚语。   在正确的教育下,到了学前晚期,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增长,随着儿童言语,特别是内部言语的发展,儿童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成分相对减少,抽象概括成分就开始逐步增加起来。当然,学前儿童,特别是学前晚期儿童,虽然开始能进行一些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但是他们的思维的自觉性还是很差的。他们还不能像学龄儿童那样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逻辑思维过程。   3.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也改变着思维中言语跟行动的关系。   实验证明:小班儿童的动作主要是受视觉映象或表象调节的,言语还起不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在他做完了这个动作以后,他才能在言语中把它反映出来;中班儿童往往是一面动作,一面言语,言语的计划作用还很差;大班儿童就不同了,他能在行动以前就用言语表达他要做什么,如何做等等。这样,儿童的行动就带上了明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和对行动的自觉调节作用是人的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我们在学前儿童那里,开始可以明显看到这些特点。      学前儿童最初概念的掌握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1.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的掌握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概念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是用词来标志的。   从种系发展来看,概念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但从个体发展看来,对于人类长期形成的概念只能逐步来掌握。虽然概念总是以一定的词来标志的,但是,每个儿童所掌握的同一概念的广度和深度是不同的,同一儿童在其不同发展时期,对同一概念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同的。这个过程也就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   儿童最初概念的掌握跟儿童最初概括的特点相联系。儿童要对某一类事物进行概括,首先需要对这些事物能够理解,也就是说,要有关于这些事物的经验。同时,要有相应的作为概括用的词。而这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   儿童知识经验水平的高低、词的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儿童概括水平的高低、概念水平的高低。学前儿童的词的概括水平还是很低的,跟成人的概括水平是不同的,因而学前儿童概念的水平也跟成人概念的水平有所不同。   学前儿童的特点有三。   (1)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学前初期儿童还跟两三岁儿童一样,只能进行初步的概括,概括的内容极其贫乏。每一个词,基本上只代表一个或某一些具体事物的特征,而不是代表某一类的大量的事物的共同特征。例如,“猫”只代表自己家里的小花猫或少数他所看过的猫,“树”只代表自己家门前的树或少数他所看过的树。到了学前晚期,概念所概括的内容才逐渐比较丰富。   (2)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儿童虽能概括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但常常把外部的和内部的、非本质的和本质的特征混在一起,还不能很好地对事物的内部的、本质的特征进行概括。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学前儿童大多以功用性的定义来说明关于事物的概念。例如“杯子”,这是喝水的;“衣服”,这是穿的。   (3)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儿童还不能进行本质的概括,因而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有时失之过宽,例如,把桌椅、柜子概括为“用的东西”,把萝卜也归为“果实”这个概念里。有时又失之过狭,例如,4岁小孩以为“儿子”一词就代表小孩,因此,有一天看见一个高大而嘴上有短胡须的男人,说是幼儿园里保姆的儿子,就感到非常惊奇。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学前儿童概念掌握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很差的,他们一般只能掌握比较具体的实物的概念,而不易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性质概念、关系概念、道德概念。只有到了学前晚期,儿童才有可能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例如野兽、动物、家具、种子、勇敢等等。      儿童对事物理解的发展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决定于他们的知识经验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学前儿童,一方面由于知识经验不丰富,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一般是不深刻的;另一方面由于在教育影响下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第二信号系统的不断发展,理解也在不断地提高和不断地深入。在整个学前期内,对事物的理解,一般是沿着以下的方向进行的。   (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进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例如,儿童在理解一幅图画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个别的人物,以后,在成人的影响下,逐步认识到人物之间的关系,以至达到对整个图画的理解。又如,儿童理解成人的言语,也往往首先是理解成人言语中某些他们熟悉的个别的词,他把这些词跟他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儿童才逐渐理解整个句子和这个句子的中心思想。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进到主要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学前初期儿童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性来理解事物的。词虽然有一定的指引和调节作用,但是不能单独起作用,随着儿童年龄、经验的发展,儿童就有可能主要依靠词来理解事物。例如,小班儿童理解故事,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图画或儿童熟知的事物的形象;而大班儿童就能领会完全用词的描述来讲述的故事。   (3)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评价进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评价。小班儿童对事物的评价往往是很表面的,例如,对故事中的人物,他们只能说出好人或坏人;而大班儿童则能说出很多理由,对事物作出比较深刻的评价。   要促进儿童理解力的发展,首先,成人必须适当地把直观材料结合起来,对小班儿童多用直观材料,并且加以适当的词的说明;对大班儿童,词的讲述就可以适当的增加起来。其次,成人的提问对促进儿童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成人的提问能促使儿童的思维沿着一定的逻辑方向前进。   在儿童对事物的理解上,儿童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不同,因而理解不一样。例如,儿童一般是喜欢小猫的,但是,如果成人告诉小孩这是一只不好的小猫,它常常欺侮小鸡、小鸭等等,这样儿童对小猫的理解、评价就完全不同了。又如,在一张图画上画着一架飞机,儿童也许很喜欢这架飞机,但是,当儿童知道这是外国侵略者的军用飞机时,他们就非常憎恨这架飞机了。培养儿童用正确的情感和态度来理解事物是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婴儿时期只有最初级形态的想象,简单贫乏,有意性很差。在教育影响下,由于儿童活动的复杂性、儿童言语的发展和经验的扩大,想象也就进一步发展了。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特别是跟儿童游戏活动的发展有关。在儿童的游戏,特别是创造性游戏中,要求儿童有丰富而有目的的想象,例如,“骑马”“开火车”等等。此外,故事、艺术活动也都能促进想象的发展。   学前儿童想象中的有意性和创造性正在初步发展,但总的说来,这种有意性和创造性还不占主导地位。   (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整个学前时期,有意想象正在发展,但无意想象仍占主要地位。   1.想象的主题容易变化   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坚持下去,很容易从一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例如,在游戏中,一会儿喜欢玩这个,一会儿又喜欢玩那个;在画画时,一会儿画一头牛,一会儿画一个人。   2.想象有时跟现实分不清   还不能把想象的事物跟现实的事物区分开来。例如,儿童常常说自己没有看见过的东西,如:“我看了什么什么……怎样怎样……”又如,儿童还不能完全意识到童话中的人物的虚构性。   3.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   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例如,儿童很喜欢“拔大萝卜”的故事。   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想象常常并不指向于某一预定的目的,而是以想象过程本身为满足,因而富有幻想的性质。   在教育影响下,学前晚期儿童,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长起来。大班儿童不但想象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想象的独立性和目的性也逐渐增大。想象逐渐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心理过程,并能服务于一定的目的。儿童开始有可能意识到童话虽然是有趣味的,但是那些人物故事都是虚构的。   (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整个学前时期,创造想象正在发展,但是再造现象仍占主导地位。   小班儿童想象的创造性很低,基本上是重现生活中的某些经验。中班儿童开始有一些创造性,如在游戏中不单纯重复成人或较大儿童提出的主题,而是通过自己的构思来加以补充。大班儿童想象的创造性才显著地发展起来。大班儿童对教师提出的游戏主题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加以充实。例如,对老师提出的“开火车”游戏,就能主动地提出游戏的情节、角色的分配及其玩法等等。   想象的发展对儿童入学准备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很多知识的学习或技能的掌握是有赖于有目的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自我意识是组成个性的一个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使个性各个部分整合、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正是自我意识。   在教育影响下,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表现在如下的一些方面。   (一)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对自己或别人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对成人的评价,有一种不加考虑的轻信态度。例如,他们评价自己是(我不是)好孩子,因为“老师说我是(或不是)好孩子”。到学前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渐对成人的评价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儿童的评价不客观、正确,儿童往往会提出疑问、申辩,甚至表示反感。   (二)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一般只能评价一些外部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评价内心状态和道德品质等。如,问幼儿“为什么说你自己是好孩子?”4岁儿童回答“我不打架”或“我不抢玩具”。而6岁儿童则可以说到一些比较抽象、内在的品质特点,如“我听话、遵守纪律”或“我会谦让、对小朋友友好”。   (三)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简单、笼统的,往往只根据某一两个方面或局部进行自我评价,例如,“我会唱歌”“我会画画”。学前晚期儿童的评价就比较细致、比较全面些。如,大班儿童会指出“我会唱歌,也会跳舞,可是就是画画得不好”。   必须提出的是,在整个学前期,甚至学前晚期,儿童对自己评价的能力还是较差的,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在儿童个性发展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必须适当、客观、公正,对儿童任何过高、过低或其他不恰当的评价都是有害的。例如,如果成人对儿童说“你永远也学不会”“你总是不会安静” “你老是爱打人”等等,儿童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是毫无希望的人,以致失去力求前进的信心与动力。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对学前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1)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各年龄间存在明显差异,而5岁是自我意识明显提高的转折点;(2)自我意识各因素的发展速度与程度不同,自我评价能力(SA)略高于自我情绪体验(SE)和自我控制能力(SC),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速度比较平稳,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则呈明显的转折点,在5岁左右变化较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为了认真贯彻《全国普通高校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更有效的加强我校体育教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努力实现课程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改革原有的体育教学方法体系,特制定《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部体育课教学方法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并在2005年9月开始实施。一、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教学方法1.网络传播教学法根据我校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学楼不够用,体育教学分散的校情特点特在校园网上专门设立了一个“体育教学辅导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每周出一期辅导专集。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的科学知识,健身方法和相关的知识信息等,负责向学生进行网上辅导和答疑,介绍体育英语词汇。辅导专集的内容分六个部分。第一,体育与健康科学知识。内容主要是从《体育健康学》教材和相关的信息资料上选编,保证了学生通俗易懂,具有知识性,使用性,指导性,并作为理论考试的主要内容。第二,体育健身的科学方法与手段。主要内容是从《体育健康学》教材上选编,另外从相关的资料上择选一些,保证选编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近期和远期具有指导性和实有性,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对于不同特点和身体状况的学生要选编专门的内容,供学生学习和应用。体育健康的方法和手段,作为口试和笔试的基本内容。第三,公告体育知识和信息。国内外重要体育赛事;大学生体育竞赛和健身活动;体育竞赛的规则和组织方法;大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等。第四,每期向学生介绍五个体育英语单词。通过向学生体育英语单词,增强对体育事业和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增强对不同体育项目,休闲活动体育组织,体育文化,体育产业,体育经济,体育社会学,体育健康学等方面的了解,拓宽知识面,增强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提高在体育方面的听说与交往能力。第五,体育健身新书推荐。每期向学生介绍体育健身方面的新书,供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有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更多更方便的学习体育健康方面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指导大学生近期于远期,甚至实终身的运动,休闲,娱乐和健身活动。第六,辅导于答疑。在“体育教学辅导站”栏目,专门为大学生设立一个辅导与答疑栏目,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站直接提出具体育与健康以及相关的问题,教师在网上及时解答学生问题,另外,辅导与答疑栏目,每期采用启发式的方法,提出一到二各与学生健身活动相关的问题供学生参考,并在下一期网上解答。以上六个部分的内容,根据每学期的教学进度,分别由不同年级的教研室负责在网上制作,传播,指导,答疑。力求准确,及时,满足学生要求。要求教师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扩大知识面,做到与时俱进,圆满完成好网上教学辅导任务。每学期末,与教研室负责对网上传播的教学效果,学生整体感觉,进行调查效果,并写出报告,以便改进工作。2.多媒体教学法(1)根据教材内容,将体育与健康理论的必修课部分,按教学进度,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和研制多媒体电子课件,要求人人能制作,人人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建立一个教师教学研究活动中心,以教研室为单位,配备相应的计算机,教研室每两周进行一次教学法研讨活动。(2)体育卫生与保健学修课内容,全部按照多媒体课件要求进行制作和讲授,并且通过网上学科的形式争取学生对教师和教学内容的认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愿望和要求进行不断的改进。每学期教学任务完成后由任课教师负责提供教学情况分析报告,以便改进教学方法。3.健身实践课堂中随堂传授法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较多,按照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进行教学有困难,健身实践课学时数多,各教研室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在实践课中结合学生锻炼实际,每次课讲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问的方式,进行一些讲授和答疑。要求教师在每次的教案中介绍一条健康知识,提出一个体育健身的问题,并在课堂上利用3-5分钟时间传授和解答,在其中理论考试中必须涉及到健身实践课中传授和解答的知识。学期末由教师提供学生学习的分析报告。二、体育健身实践方法教学方法1.人性化教学法人性化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在育人为本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人的社会性,人的心理与情感因素,人的个体差异因素,人的发展因素,人的周边环境因素与人的安全因素等并以增强大学生主动接受体育健康教育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意识和尊重学生人格和意愿为基本形式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具体方法:(1)一个教师在接受每学期或每学年的教学任务和运动队训练任务之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出身地,生活习惯,受教育的条件和基础,家庭条件背景,经济情况,健康水平,心理素质,体育活动意识以及人格,品德等。(2)教师必须向学生介绍自己的个性特征,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教师,让学生尽快接受和信任教师,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3)尽一切努力优化教学场地设施,保证学生上课由安全感和愉悦感,增进学生展示个性,发展个性和追求健康和幸福的欲望。(4)将学生按体育意识,运动基础和健康水平大概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第一步,对差等级水平的学生进行交心谈心,认真开导,交流情感,求得学生对体育教师和体育活动的好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或消除心理障碍,特别是残迹学生要重点关心,保护和关照,并承诺体育成绩在学生自身健康意识和自身进步的基础生会得到好的结果,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按照通情达理的原则开展教学活动。第二步,对好等级的学生进行引导性思想交流,力求让学生在自身条件良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强调掌握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强调具有终身健康意识,强调在班上起龙头作用,帮助后进的学生进步,增进主动求学意识。第三步,对与中等级水平的学生,多进行沟通鼓励,教师一定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信任机制,要使学生一旦进入体育课堂就高兴就积极主动,由求知,求法,求发展,求健康的强烈欲望,一见到体育老师就兴奋的心境,将学生从害怕中解脱出来。所以要求教师有时间在课内外一同参加锻炼活动,进一步增强中等水平学生的自信心,最终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2.主导化教学方法主导化教学方法:是指对一些重点,难点教材内容由教师进行重点导入,分析整合,由浅入深的进行攻关性教学,对重点后进学生进行重点帮助,引导,课内外重点辅导的办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第一,教师和教研室对重点难点教材和重点后进学生,进行重点分析和了解。对重点难点教材内容,找出教学中困难的焦点,并研究出各种辅导教学方法要点。对重点后进学生通过交谈和演示,找出身体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教师列出改进和提出方案,同时通过鼓励增强锻炼意识与信心。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指导,帮助,组织为主体,采用启发式等多种诱导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第三,反复评价学生的学习与运动过程,要让学生时刻看到自己的均进步和发展,经常通过教师的示范,优秀学生的演示,进行有效的表象教学,让学生尽快接受完整和分解概念。2.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方法:就是指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充分认识或理解学生的兴趣差异,运动水平差异和体质与健康状况差异。教师在具体了解学生多种差异的情况下,课堂上采取分类,组织,区别对待个体自身发展的方法进行组织教学。每个学生和某些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基点和平台上学习不同层次的内容,教师进行分层次备课教学辅导,让学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展示个性,最终教师按不同的水平分类评定体育成绩。具体方法:第一.教师要了解和掌握某一个班级学生的各种差异要素,拟定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教学方案,即写入教案。第二.在课堂上根据教案的既定方案进行分类,分层次的个性化教学。例如进行篮球运球内容的教学,水平差的学生首先原地运球和熟悉球性的学习和练习,有些基本功好的学生安排行进间徒步技术的学习与练习,还有些基本功都全面的学生,可进行教学比赛的学习和练习。第三.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每次课安排多种教学内容,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选择合适的或由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和锻炼,给学生自主,自由和展示个性的空间,教师分来教学的指导。第四.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个人学期的发展目标,教师帮助学生通过教学过程的学习和实践来实现发展目标。3.VCD和多媒体教学法VCD和多媒体教学法:在体育健身实践课中,根据一定教学环境和条件,采用VCD和多媒体现代化的设备进行标准化表象与直观教学的方法。具体方法:第一,教师根据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内容,由选择性的确定部分内容进行VCD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准备,力求做到新颖,实用,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在课堂上做到教师讲解,引导学生观摩,学生模仿,学生跟着屏幕练习。第三,利用VCD和多媒体视频的显示和直观化功能,向学生进行各种运动技能和方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引导,当学生观摩视频上的演示之后,请学生描述动作要领,过程和练习方法。另一方面,请学生与视频演示过程进行比较性练习。第四,将VCD和多媒体制作的有些关键性教学内容,通过校园网上的“体育教学辅导站”进行定期的辅导性演示。三、本方案未尽事宜,解释权在体育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独二胎 产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