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法句经阿姜是什么意思

佛教音乐 佛教词典 佛教文章 大藏经 佛海影音         |
  显密文库:
 常用工具
上座部佛教书籍
&& && && && && && && &&
&& && && && && && && &&
◎书写此六字大明陀罗尼者,则同书写八万四千法藏。
◎Cartoon佛陀教育漫画图书。
◎中华写经--敦煌写经、佛经书法。
◎南印度,佛教石窟朝圣之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 站长信箱:
诸有众生类,在土界中者,行住于地上,及虚空中者。
慈爱于众生,令各安休息,昼夜勤专精,奉荷众善法。
嘛 呢 叭 咪当前位置: >
阿姜摩诃布瓦尊者
  阿姜摩诃布瓦尊者,是一位著名的住持与老师。精通巴利经典。阿姜摩诃布瓦于森林禅修数年,其间大多时间接受说寮国话的老师阿姜曼的指导,这位老师是本世纪泰、寮森林最著名的老师之一,他出名的是对禅定与入观的教法、巨大的影响力及严厉的教学方式。
作者、译者&&|&&&发布日期&&&|&浏览次数阿姜摩诃布瓦尊者 文章列表
阿姜摩诃布瓦尊者&&|&&&&|&&87
阿姜摩诃布瓦尊者&&|&&&&|&&86
阿姜摩诃布瓦尊者&&|&&&&|&&105
阿姜摩诃布瓦尊者&&|&&&&|&&54
阿姜摩诃布瓦尊者&&|&&&&|&&80
阿姜摩诃布瓦尊者&&|&&&&|&&73
阿姜摩诃布瓦尊者&&|&&&&|&&59
阿姜摩诃布瓦尊者&&|&&&&|&&42
[]&&弘善法德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Copyrights reserved&&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联系方式:中国?广东?汕头&&联系电话:2&&联系人:黄易&&邮箱:admin@gming.org&&联系QQ:&&工信部ICP备案号:&&(南传)阿姜李----给每个人的法
我現在講一段佛陀的教誡,鼓勵你們循照佛陀的指點,專心、正確地修行。這些教誡稱爲法。法是心的裝飾。它也是培育五根的方式。我打算討論的經文來自《教誡波羅提木叉》
[Ovāda-Paṭimokkha]。這段教誡講的是歸依佛陀而出家者的職責,不過這些修持也同樣適用於居家人。居家人依此修持,可以訓練自己成爲好人,成爲護持佛教的眼、耳、腿、足、手,使佛教繁榮。
這些教誡綱要,對我們大家都適用,它們歸爲六句:
Anupavādo
Anupaghāto
Pāṭimokkhe ca samvaro&
依波羅提木叉律儀[依照比丘戒規範或調禦],
Matta&&utā ca bhattasmiṃ
節制進食,
Panta&ca sayanāsanaṃ
隱居靜處,
Adhicitte ca āyogo :
确立于提升的心:
Etaṃ buddhāna-sāsanaṃ
這是諸佛的教誡。
第一條教誡:
Anupavādo——不責難。不要去找對方的錯。換句話說,不要講他人的壞話、不誤傳他人、不說離間的話。不講讒言、不鼓勵讒言。不相互詛咒、叫罵。與其相互找錯,我們每個人應當找自己的錯。那就是不找錯的意思。這個教誡任何時候都可以應用,無論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
Anupaghāto ——不傷害:
不要允許自己仇恨對方。一起生活的人,行爲不在同一個層次是正常的。有的人知禮,有的人粗糙——但是要記得,不是惡,只是舉止比較粗糙。體力上,有的人強健、能幹、有力,有的人孱弱、病虛。言語上,有的人能言善道,有的人拙於辭令;
有的人話多,有的人少言; 有的人愛談世事,有的人好講法義;
有的人講錯,有的人講對。這就叫做不平等。這樣的情形下,必然會有衝突與衝撞,多少總有那麼一點。我們同在一個法界內生活,這樣的情形發生時,不應當記恨。我們應當相互原宥,把那個垢染從心裏清洗出去。爲什麼?
因爲不這樣它會轉爲敵意與仇恨。原諒的舉宥,稱爲原宥的贈禮。它會使你成爲一個不抓緊事物、不背負事物、不糾纏於事物的人——也就是不記恨的人。即使間或有過失、有錯誤,我們應當相互原諒。我們應當對周圍的人盡量有愛心、慈心、仁心。這就稱爲
anupaghāto——不傷害。這是我們作爲佛教徒,不論居家人還是出家修行者,都必須修練的一部分。
Pāṭimokkhe ca samvaro——依波羅提木叉戒自禦:
行爲方式要使你靠近解脫之入口。什麼是解脫之入口?
Mukha意思是口或者入口。Mokkha意思是解脫。要坐得靠近食物,讓你的口靠近解脫。不要坐得遠遠的,否則喫不著。要坐得近,使解脫就觸手可及的地方,你可以把它直接送進口裏。換句話說,凡是靠近佛教的行爲,就是你應當遵守的行爲。靠近佛教的意思是,修梵行。你要知道,居家人和出家人一樣,也有自己的梵行生活。居家人的梵行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持八戒中的前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無性事——正是此戒構成了梵行; 不說謊;
不用醉品。這是一種梵行形式,它靠近解脫的入口。居家人梵行的第二種形式,是遵守八戒裏的每一戒。
至於沙彌和比丘們,他們應當分別遵守十戒和227戒。同時,不可忽略該當奉行的好的行爲模式。這就稱爲acara-gocara-sampanno——不去界外可能傷害你的區域游蕩。
換句話說,不要讓你的身體去那裏、不要讓你的言語在那些地方滯留、也不要讓你的心去那裏。不要與習性低下的失德者交往。不要向無戒德的人討教。不要讓你的心跟他們糾纏在一起。試著在心裏念那些善士,念你自己正在試圖培育的善德。這就叫做梵行。凡是這樣做的人,就稱爲依波羅提木叉戒而自禦,就在涅槃旁邊。
Matta&&utā ca bhattasmiṃ——節制進食:
對食物,要有節制感。我這裏講的是具體的食物。人們有三種喫法,第一種是貪心地喫。胃飽了,心還不飽。嘴裏塞得都咽不下去,胃裏也滿了,心卻還想喫更多。不要讓這種貪欲控制你的心。
第二種,是滿足地喫。你滿足於鉢裏的食物,不喫鉢外食。或者,你滿足於伸手可及的食物。你不要求任何夠不著的食物。你不用手、眼、或者表情,示意自己還要更多。盤裏有什麼,鉢裏有什麼,你就喫什麼。這就稱爲喫得滿足。
第三種,是有節制地喫。這種喫法從世間角度、從法的角度看,都是有益的。舉悉沃裏尊者[Ven.
Sivali]的例子。他喫得有節制。怎樣有節制呢?
我們多數人只知道,悉沃裏尊者得到的供養極其豐盛。但那樣的豐盛從哪裏來? 來自節制進食。喫有節制,正是富足之源。悉沃裏尊者是這樣做的:
無論何時他得到布匹,如果不送人一塊,他自己不穿。鉢裏得到食物時,他會送一些給人之後自己才喫。四受用品中無論他得到的哪一種——食物、僧袍、居處、藥品,無論得多得少——一旦爲他所有,不把其中一些與周圍的人分享,他自己不用。得到許多,他就給眾人送大禮。只得一點,他還是盡量地有益於人。這給他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好事。朋友喜愛他、僧團喜愛他,他們善待他。這就是爲什麼說,佈施結交友誼、消除敵人。
悉沃裏尊者就是那樣做的。他從那世謝世、最後一次重生時,得到了各種各樣的財富,從來不需挨餓。即使他住到食物本該稀少的地方,也從來不曾有過匱乏,從來不曾短缺過什麼。
這個故事對我們的寓意是,無論得到什麼,只喫三分之一,把其它三分之二送出去。適合給動物的,佈施給動物。適合給人的,佈施給人。該當給梵行同伴的,我們帶著清淨之心佈施。這就是消費有節制的意思。我們的身與心都有自在。死時,不會受窮。
這個原則不僅從佛教角度看,而且從一般現代世界的角度來看,都是很好的。它是克服暴力活動的良方。它怎麼克服暴力呢?
人們不受窮時,不會暴動。暴動從哪裏來?
它來自那些沒有家可住、沒東西可喫、沒人照顧的人。又窮又餓到這個地步時,他們就想:『只要我在苦,讓大家一樣苦。不要有私人財產。讓大家一起共享一切。』這樣的想法來自於貧窮與匱乏。那麼爲什麼有貧窮呢?
因爲有的人只管自己喫。他們不與大家分享。等到有許多人受苦、想報復時,他們就轉成革命者或者暴動者。
因此,暴力活動來自於貪與自私、來自不分享我們的所得。如果我們得到十銖,可以佈施九銖,喫剩下的一銖能買的東西。那樣,我們會有許多朋友。慈愛、親切、寧靜、繁榮將會昇起。怎麼會呢?
當老百姓有地方住、有飯喫,當他們喫飯能喫飽,躺下睡得著時,爲什麼要腦袋裏找麻煩,去參與政治的混淆呢?
這就是爲什麼,佛陀教導我們,消費有節制是件好事,是件尊貴、傑出的事。我們這樣修持時,就符合了這句:
bhattasmiṃ ——節制進食。我們就會修持正善、修持有方、益己益人。
Panta&ca sayanāsanaṃ——隱居靜處:
不要做忙人。無論你住哪裏,要盡量安靜、平和。不要糾纏牽扯、或者與團體其他成員相互湊熱鬧。不要參與事端,除非實在不能避免。當你學過了、理解了,就去找個僻靜、獨居的地方,住下來禪定。你跟其他人住時,要找安靜的團體一起住。你一人獨居時,要安靜。即使你與團體一起住,也要獨自靜處。只接受團體提供的和合優點。獨自隱居時,不要動作太多。你的行爲要平和、言語要平和、心意要平和。你與兩三個人一起住時,不要參與爭吵,因爲有爭吵時,就沒有平和:
你的行動不平和,因爲你氣沖沖地起立行走。你的言語不平和。你的心,帶著憤怒、報復、惡意的念頭,也不平和。這樣就昇起各種各樣的惡業。你住在團體裏時,四人也好,九十九人也好,必須確保團體的安寧,不做那些衝突、爭吵、傷感情、損害對方的事。那個團體應當是一個安安靜靜地修習戒律與佛法的合作體。那時它才是一個好團體,有序、文明、利於每個成員的進步。按照佛陀的教誡,這是我們作爲佛弟子的職責的一部分,這就稱爲
panta&ca sayanāsanaṃ: 制造一個安靜的地方居住,身與心有自在。
Adhicitte ca āyogo ——確立於提昇的心:
不要自滿。勤修定力,達到adhicitta,也就是提昇的心的層次。經常修定、經常坐著入定,爲團體的其他人作榜樣。你談話時,要請教怎樣培養禪定主題[業處]。要討論修定的果報。要練習祛除障礙心的五蓋。你這樣做時,就是在遵循提昇之心的教誡。
另一個心的提昇層次是,心已經脫離五蓋而入定,無上下浮動。它堅定、結實、有力,沒有什麼在污染它。這就稱爲 adhicitte ca
āyogo: 確立於提昇的心。因此不要自滿。要不斷地在這上面努力。
Etaṃ buddhāna-sāsanaṃ ——這是諸佛的教誡:
你這樣做時,就是在遵循諸佛的教導。這是佛陀之言,是他親口所說。
因此,我們都應當努力訓練,在內心昇起這些原則。如果你誠實端正地在這些教誡中確立起來,那麼即使你還不能使心徹底滅苦,最最起碼,你是在朝正確的方向培養自己。你的壞習性會一天天消失,取代它們的是你過去從不曾有的好習性。而你現有的好習性,則會茂盛、壯大。
因此,你聽了這個開示,要拿回去用於修行。要訓練自己,在行動中循照佛陀的教誡。你那樣做時,就會在他的教導中蓬勃成長,得到喜樂與進步。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传上座部佛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