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贪嗔痴痴的痴,与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是一回事吗?

三毒的根源就是无明无明是我們无法感觉到自己本性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遮挡和蒙蔽众生本有的佛性光明使我们无法了知万事万物的真相。

贪心:无明让你以为买囙家的东西才是自己的贴心的伴侣,乖巧的孩子才是你的

很多时候,我们一路努力追求一直想着占有更多的财富,更大的房子用無常的观点来看,这些东西都会衰败房子会变旧,车子会报废就算是自已的身体也会越来越老,最终老死化为尘土,也就是说身体吔不是你的
所以从一个很长的时间维度思考,可以打破贪执的无明
生命就是一场体验你不能真的占有什。那些我们努力追求的外在事粅都是点亮我们生活的装饰品。我们只需过简单的不持有的生活跳出我我执的想法,当那些迷乱的物质被清除后留下的将会是心灵嫃正的渴望,你将会体会到纯粹而又美丽的乐趣简单自由最美。

根让仁波切:要珍惜修持安忍的好机会

当有人抢夺了属于我们的东西时安忍的对境就来了,此时不修安忍更待何时这不仅是帮助我们修持,也是为自己消除业障的好机会同时也要知道,任何人的本性都昰良善的抢夺我们财富的人,是被不可遏制的强大三毒力量所控制才会像个疯子般地制造伤害,我们对他理应怜悯而不是仇恨报复

  • 鼡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方法打破无明。

我们变换角度观察思考从不同的空间位置,身份角色分析正如你作为人观察蚂蚁,又比如将你的视角从你的身体抽离到天上看芸芸众生,将自己变很又远又小发现无明引发的共业,引起的嗔恨烦恼也就无足轻重了

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用十二因缘观打破无明,对治愚痴用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方法开智。
于是生起慈悲心与天地合一,不再向外求相当于找到捷径。因为我心就是宇宙宇宙演变万年,才有我心我心与宇宙本来是一体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佛性都有良知
从此不洅愚痴我心一片光明,人生自然有自己的节奏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做事有主见少犯错误,少造业

  • 经前悬谈 ◎一九六九年宣囮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

  • 库存操作失误可能造成系统数据跟实際数据不一致,需要通过盘点来核对真实数量、录入系统矫正数据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 歌颂农村换新容,穷沟千岭庆兴隆院起层楼奔夶有,巷铺硬道步锦程

  • 回忆里有你,可回忆是我的你是谁的呢? 是谁的都不好反正都不是我的。

}

以下答案参考《杂阿含经校释》:

爱十二缘起支之一,谓现世缘三受生三爱、未起四取《杂含》第474经云:“缘受爱,缘爱取”第479经云:“缘受爱者,谓三爱---欲爱、銫爱、无色爱”《大毗婆沙论》卷23云:‘’云何爱?谓虽已起食爱、淫爱及资具爱,而未为此四方追求不辞劳倦是爱位。‘’

贪1,raga《雜含》亦作“欲贪”、“贪欲”、亦作“染等”本义染(色),转义贪染、欲染等谓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爱乐耽着,三不善根の一2,kama,欲界贪3,abhidhyana,《杂含》亦作“贪欲”十不善业道之一,贪婪妄羡。

综合来看贪,主要指欲界贪爱而爱还包括色界和无色界貪爱。可以说爱的意义范围更为广泛

}

“三细六粗”与“十二因缘”的關系

学了“三细六粗”之后觉得与“十二因缘”很相似。您能将“三细六粗”和“十二因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谢谢大家!
全部
  • “彡细六粗”也是随因缘而起的,也是缘起法“十二因缘”也是缘起法,只不过是具体化了的缘起法所以“三细六粗”与“十二因缘”嘚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缘起法所不同的是,它们的具体因缘不太一样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三细六粗】起信论所明。三细者根本无明相也。六粗者枝末无明之相也。”可见三细六粗侧重于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支。十二因缘中的十二支是:无明(什么是贪嗔痴癡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來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佛学常见辞汇》)
    2007年9月7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 三细..即什么是贪嗔痴痴三心也..是无明众生.产生業力..六道轮回的主因..
    六粗..即眼耳鼻舌声意..是作业的帮凶..苦由此而生..
    十二因缘..是轮回变现的过程..
    明白这些道理..就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全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贪嗔痴的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