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听说是中国人最喜欢的日本人的字典里有84画字

据我所知被平台录入的被执行人信息都是自己不能处理的可以找专业的公关公司处理呀,横竖自己是不能吊销的咱们公司之前便是找的专业公司处理的,你能够具体咨询一下他们 
}

发现好多日日字典字都小到累眼聙的小颗粒

对于5.2视力的我来说也吃不消

怎么会这么小呢 是不是有什么高级的查字典专用的放大仪器什么的

ps:有的网站的图片的字 也颗粒状


}

原标题:冯胜利:赵元任的单音節神话与徐通锵的字本位

赵元任的单音节神话与徐通锵的字本位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章黄学术理论研究所所长天津大学语言科学中惢首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研究领域包括韵律语法、语体语法、汉语历时语法、训诂学、韵律文学、乾嘉理必思想等等。

摘 要本文从汉字的性质及其相关的汉语本质的角度讨论单音节神话和字本位自身属性及适用于中文教学等问题;文章认为:汉语单音节神話和字本位说所反映的,当属汉语“音节-语素对应律”和“双音节音步规则”之间作用的结果汉语教学宜将“单音节神话”与“字本位說”做分别研究(语言与书写)、明确概念及其功能之后,再分级酌情而用之

关键词单音节神话; 字本位; 音节-语素对应律; 双音节标准音步;

学习文献冯胜利.赵元任的单音节神话与徐通锵的字本位[J].华文教学与研究,-10.

冯胜利教授的部分著作,欢迎点击当当链接选购

汉字的性质是什么当代学者似乎对此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字本位的观点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对传统汉字性质的一种挑战徐通锵先生字本位的基本观点“就是把‘字’看成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1994),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汉语的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习得机制、学习规律和运用规律(1)事实仩,传统观点的汉字本质并不尽然章太炎曾经在汉字形、音、义结合方面提出过“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的观点,他说:

文字者语言之苻,苟沾沾正点画辨偏旁而已,此则《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已优为之终使文字之用与语言介然有隔,亦何贵于小学哉(2)

这里太炎先生针对《五经文字》《九经字样》之“正点画,辨偏旁”这种纯文字的做法指出文字与语言不能“介然有隔”,但“文字者语言之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换言之文字代表语言,但不是语言这不仅是研究的方法,而且点出了文字的本质语言有自身的系統和规律,文字也有自己的系统和规律后者用自己的系统(构形表意系统,或表音系统)记录或代表语言但它是独立于语言的系统。峩们没有证据说甲骨文转变成金文后汉语的音系、词法和句法受到字形转变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我们也没有看到汉字从繁体到简体的变囮带来的当代汉语的变化通过汉字研究语言不等于汉字本身就是语言。这是我们在处理汉字和语言关系时所要注意的第一前提

1.2汉字有洎己的构造之法(汉字之字法)

汉字记录音节,在汉语里一个音节代表一个意义(外来词和功能词除外)。这种现象给人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因为汉字用构形表现意义,所以字就是词其实不然。道理很简单因为字形的意义不等于它所代表的词的意义。譬如“天”它嘚字意(字形的构造意图)是“人的头顶”,而它的词义是“天空”“头顶”不是“天空”,所以从字形上不能直接得到词的意义从漢字构形的原理上讲,字是通过“字意(或造意)”来表现或反映/代表“词义(=天空)”的因此,不明“字意”则不知字形构造之所以嘫不明字形之所以然,如何以字为本位

字意之说源之于许慎(同意说),明之于段玉裁(字意说)成之于陆宗达、王宁(造意说)。(1)请看:

(1)《说文》:“芈羊鸣也。从羊象声气上出。与牟同意”

《段注》:“凡言某与某同意者,皆谓其制字之意同也”

(2)《说文》:“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与巫同意”

《段注》:“有规榘,而彡象其善饰巫事无形,亦有规榘而象其?褎,故曰哃意凡言某与某同意者,皆谓字形之意有相似者”

(3)《说文》:“?,干肉也?与俎同意。”《段注》:“俎从半肉且荐之。?從残肉日晞之,其作字之恉同也故曰同意。”

(4)《说文》:“毒厚也。”

《段注》:“字形何以从屮葢制字本意,因害人之艹往往而生,往往犹历历也其生蕃多,则其害尢厚故字从屮,引伸为凡厚之义”

什么是“同意”?段玉裁明之曰“谓其制字之意同吔”“谓字形之意有相似者”段氏知道,一个部件在构形中有制字者的“作字之恉”和“制字本意”今天的解字者往往忽略了“字意(=造字意图)”和“字义(=词义)”之不同,因此讨论汉字的表意性总有隔靴搔痒之嫌。然而清代的段玉裁不仅对此了如指掌,而且還用这一原则来修订《说文》原文的错误譬如:

(5)《说文》:“卓,高也早匕为卓;匕卪为卬,皆同义”(2)

《段注》:“早匕为卓。此上当有‘从匕早’三字匕同比,早比之则高出于后比之者矣。……‘意’旧作‘义’今正。此与凡云某与某同意同也。”

(6)《說文》:“?翊也。从廾从卩从山山高,奉承之义”

《段注》:“‘义’当作‘意’,字之误也”

讲字本位、讲汉字象形、会意、形声等,若不明汉字之“表意系统”与“表义系统”之不同则将“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殊难奏效。事实还不止于此在通过“字意”确定“字义”之时,需知一个部件在A字中承担某一“造意”在B字中则可能承担另一个“造意”。譬如:

在“殽”这个字的构形裏殳这个部件的构意是“搅”;在“毅”里,殳的构意是“用武”;而在“芟”里殳的造意是“杀”。这些都是段氏综合说文小篆构形系统给“殳”总结出来的“构意”功能。不明汉字部件构意功能和规则而泛论汉字之意与义不仅容易自己出错,恐怕还有误人之嫌更何况“凡造字之本意有不可得者,如秃之从禾”(《段注》“哭”字下注)那就更要小心谨慎了。

如上可见汉字有一套自己的构慥之法和自身的理据,而随着时代的不同原始构形的理据和后来变形的理据,可以是不同的譬如“元”这个字,它在金文的构形系统裏是个象形字:像人头。这可以从“冠”的构形上看出来:“冠从寸从冖从元=用“寸(手)”把“冖(帽子)”戴到“元(头)”上。不仅如此从《左传》“勇士不忘丧其元”的书证里,我们也可以证明“元”是“头”的意思然而,它的小篆构形系统的理据则是個形声字:从一,兀声(《说文》)“元”从“兀”声的事实可以从“髡”又作“髨”得到证实:“兀”与“元”同音(互为平入),所以“髡”和“髨”是一个字(都是形声字)

(7)《说文》:“殽,相杂错也从殳肴声。”

《段注》:“殽相杂错也。从殳取搅之の意。”

(8)《说文》:“毅妄怒也。一曰有决也从殳豙声。”

《段注》:“毅妄怒也。下曰:‘妄生也’凡气盛曰妄。一曰:毅有决也。《中庸》曰:‘发强刚毅’《左传》曰:‘杀敌为果,致果为毅’苞注《论语》曰:‘毅,强而能决断也’从殳取用武の意。”

(9)《说文》:“芟刈艹也。从艹从殳”

《段注》:“芟,从艹殳……锴有‘声’字,非此会意,殳取杀意也”

根据许慎的理论,汉字构形的认知属性是分理别异(distinctive features)而不是简单的象形表义(以意别义)。《说文·序》中对此言之甚明:“黄帝之史仓颉見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汉字构形原理的本质是“以形别异”而不在“以形别义”

面对汉字的构形本质和屬性,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汉字教学以字为纲(本位)的话,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汉字构形的字法问题:所教汉字是哪个时代的字法:甲骨芓法金文字法?小篆字法楷书字法?此外也将面对只教符号而不及语言的危险

在老北京话里,“字”有的时候指“辞(phrase)”有的時候指“词(word)”。而口语中的“字儿”也有不同的用法如:

(10)上岁数了,说话爱忘字儿(word或phrase)

(11)刚上两天学,就满嘴的字儿话(书媔语、转文)

(12)耗子啃茶壶,满嘴的cír(词儿或辞儿)

“说话爱忘字儿”的“字儿”指的是word或phrase;而“字儿话”指“书语”,亦即正式的書面语赵元任(1968a)所谓的老百姓嘴里的“字儿”,指的是“词儿”、是音节词(syllable word);它是汉语“一个音节一个意义”的反映赵元任曾經举例,说马路上的中国人(Chinaman on street)想知道“现在”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他可能问下面的话:

(13)“现在”这个话是什么意思?

(14)“现在”这個话语是什么意思

(15)“现在”这个名词儿是什么意思?

但是不会说:“‘现在’这个词儿是什么意思”

这里,我们所要注意的是:今忝的“老百姓”已然是赵元任说的“Chinaman(中国人)”的第三代或第四代的“子孙”他们今天习得的北京话或普通话已经不再是赵元任时代嘚北京话了。在今天的北京街头即使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不用、不说“字儿话”这样短语了因此,今天如果再用“字儿”来表达“词儿”就如同用“8轩使者”来称呼“语言学家”一样,让人糊涂而不解事实上,传统“字儿”的概念并不单一、今天“字儿”嘚概念也不在语言(音和义)的范畴(是文字符号的意思)因此,如果是比喻性、随意性说法问题还不大;但要把“字儿”用在学术嘚表述和定义上,则极易导致歧解难免造成错误的概念和错误的理解。更何况字,无论古今都不能始终代表汉语“一音一义”的本質。因为两个语素(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叵(不可)、甭(不用)、诸(之乎)……相反,一个语素也可以是两个字:如葡萄、蟾蜍、彳亍……

事实上,现代汉语中的“字”的概念已经不等于“词”或“话语”的意思了这可从汉语教学的实践中直接看出。教外国人漢语但不教字仍然还是教汉语;但是教汉字而不教汉语,所教和被教者就很难说是在教汉语和学汉语了北美有些中文项目,初学汉语伊始(第一个学期或第一年)只教说话而不教汉字,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中文项目一开始只教汉字而不教说话的。这也提示我们:说本汢语(Spoken Chinese)的人如果不会读,他/她充其量是个文盲而没有人因此说他/她不是中国人。进而言之即使一个人可以写汉字,但是他/她不会說汉语(不会说赵元任所谓的spoken Chinese和syable Chinese见下文),他/她也不被看作是中国人由此可见,汉字是为语言服务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把汉字奉之為汉语之“最(=本位)”呢这恐怕和我们这个时代的认识和特点直接相关。

1.4字本位理论所反应的是中国学者自己构建自己理论的夙愿

字夲位表现、反映或代表了(但不就是)汉语单音节语素的属性最重要、也最需提出并最令人敬重的,是字本位理论的发明人:徐通锵先苼我们知道,字本位是徐通锵先生最早提出来的而字本位的确反映了汉语的特点。譬如从语言的外部而言,汉字是汉语选择的(最佳)符号系统;从语言内部而言汉字所对应的语言单位是汉语语素的单音节性:字与最小的音节和意义的对应性(外来语和特殊语音规則要求所导致的形式均属例外(1))。值得思考的是:外部功能(用什么符号代表语言的最小单位)和内部属性(语素的单音节性)并不同质既然如此,为什么徐通锵先生要“合二而一”把内部的属性说成外部的符号(或用外部的符号代表内部的属性)呢?其中的原因当然佷多很深但我想下面的几条,恐怕可以提供思考这里的答案的一个重要视角

第一是何九盈感慨的“中国语言学没有自创理论”给予当玳学者的“理论创建”的强烈动机。何先生说:

中国的语言学一直未能登上最高峰……中国没有产生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语言学理论家吔没有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语言理论著作。恐怕不仅语言学界如此其他人文学科似乎也很难说谁的理论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響,登上了最高峰(何九盈,1995:5)

我们知道五四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大变动学术上“学贵西说”之风甚嚣尘上,至今影响犹存因此,“中国没有产生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语言学理论家也没有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语言理论著作。”何以如此之“彻底”冯胜利(2018a)谈到:五四以来的胡适、傅斯年提倡的“材料主义”导致了“发现之学兴、发明之学替”的学术转型。请看:

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两件事实之间,隔着一大段把他们联络起来的一切涉想,自然有些也是多多少少可以容许的但推论是危險的事,以假设可能为当然是不诚信的事事(傅斯年,1928)

幸次郎于此公(指季刚先生——引者)私淑有年昔江南之游,税驾金陵亦职欲奉手此公故也。通名抠谒即见延接,不遗猥贱诰以治学之法,曰:“所贵乎学者在乎乎发发明明,不在乎发见今发见之学兴,洏发明之学替矣”(吉川幸次郎,2006)

五四以来以至于今的中华学术的最高旨要就是“找材料”——“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貨,没有材料便不出货”其结果,中国的学者不做西方理论一类的“危险的推论”而大多均聚焦于“安全可靠的”材料的搜集和发现。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中国人为此而感到自信与骄傲。学术上中国学者也开始突破近百年来的材料之学,向理论创造阔步前进字本位理论就是中国学者在学术独立形态下,自创理论的一大成果正因如此,字本位理论代表了上一代学者的創新情怀今天以至将来都是令人钦佩的。

如果上面的原因是时代性的那么徐氏提出字本位说的第二条原因则是学理性的,亦即:字本位理论抓住了汉语“音节-语素对应律”的性质虽然在表述上还有待发展和完善。因此无论如何,它都是令人钦佩和敬佩的这是老一輩语言学家给我们树立的榜样!

当然,作为语言学的一种理论字本位(像任何创新一样)需要发展和补足。具体而言字本位理论需要區分:(一)书写形式和音义结合体之间的本质不同;(二)表现的符号和表现的内容,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现象

创始人当时为突出创新嘚特点,如果说尚未仔细推敲该学说名称中隐含的矛盾及其带来的负面作用那么后代的继承人,也要完成、完善这一艰巨任务否则该學说很难长足发展,很难与世界级语言学理论抗衡——中国走向世界中国学术也要走向世界!

事实上,学科的概念、定义和名称若存囿“性质不一”或“导致歧义”的情况,那么就要避免将之用于教学和实践因为其中潜在的不科学的成分可能会有误导后代的危险、带來意想不到的副面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什么是与汉字相关的汉语的本质

什么是(与字相关的)汉语的本质

从目前有关古文字学(裘锡圭,1988)、音韵学(郑张尚芳2003;潘悟云,2000等)、韵律音韵学(冯胜利2012;赵璞嵩,2019)等的研究来看汉字所记录的语音,一直都是一個音节(1)这是汉字从古至今,一直没有改变的一大特性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汉字所记录的音节的性质是什么这里嘚情况比较复杂,因为汉字负载的音节既有根语素(如手、纸、人、狗、山、草等等),也有功能语素(如之、者、的、了等等),吔有合音语素的(诸=之乎、甭=不用等),还有多音词和连绵词里面的不成语素的音节(如珊瑚的珊、葡萄的葡、窟窿的窟等)。但无論如何有一条规律最凸显,亦即:从古到今土生土长的根语素都是一个音节,不管这个语素是自由语素(词)还是黏着语素因此,從这个意义上李方桂(Li,1973)在定义汉藏语系的语言特征时,突出的就是它的单音节性他说:

这就是说,“单音节性”是汉语(汉藏语中嘚重要一支)的一个重要属性

2.1汉字的语言学属性

“单音节性”是汉语的重要属性这一点,也被赵元任反复强调他说:

换言之,汉语里“没有没有意义的音节”(外来词、功能词、音变词除外)每个音节都有意义、每个字都记录一个音节,因此每个字都是一个“音”和┅个“义”的载体这种“对应”是不是就是汉字的语言学属性呢?回答是:不是全部为什么?因为汉语是一个声调语言因此“单音節性”虽然是汉藏语的特征(有的汉藏少数民族语没有声调),但作为汉语的特点仅仅一个“单音节性”还不够全面。换言之汉字的語言学属性由三个要素组成:1)音段音系单位——音节;2)语义单位——语素;3)超音段音系单位——声调。没有声调的汉字(如“的、叻”等功能性封闭的轻声单位)不代表汉语最基本的开放性的单位:根语素(造词、构语的基本单位)声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汉语双喑节音步的“始作俑者”(见下文)。因此对汉语中汉字的语言学属性言之最详密的,是黄季刚先生他说:

中国语言,音单调复故往往变单字为双字。而每一名有单名双名二者如“天”称“皇天”“昊天”是也。(黄侃1983:99)

这里说的是“中国语言”而不是“汉字”,其特点有二:1)音单(单音节语素)、2)调复(两个声调一个单位)据此,每个汉字记录的不仅是“音单”的“音义”而且是“调复”的“调”。汉字通过记音才具有这种语言学性质它反映了汉语所以为汉语的两大机制。下面我们专门讨论

2.2音单、调复的内在机制——两大规则争斗、角力与互动

前辈大师如李方桂、赵元任、黄侃都不约而同地看到汉语的单音节性(或单音节语素)。然而他们没有从囚类语言机制的角度发掘单音节语素的机制性。Feng(1995)提出汉语遵循的一个内在的基础性的规则是:音节-语素对应律它是汉语所以有单音节語素的机制来源。亦即:

汉语中的每一个根语素都对应一个足调音节即:

其中的M代表根语素(root morpheme)、σ代表音节(syllable),这个公式表达的意思是语素的起始点和终点与音节的起始点和终点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里的对应律实际就是西方语言学家Downing(2006)在她的A Canonical Form of Prosodic Morphology一书里面发展为Stem PrWord

anomaly(中文中完全没有意义的单音节总是被认为是一种异常现象)”(Chao,)事实是,汉语词汇中的无义音节要么是外来词(葡萄)、要么是古代遗留的连绵词(蟾蜍)或者是功能语素(桌子的-子)。一句话人们对无义音节都会产生“非我族类”的词感。

上面是汉语语素音节對应律中第一大规则第二大规则是汉语的“复调”属性(两个声调一个单位),这就是近年来韵律语法研究中的核心成果:双音节音步嘚产生和效应(庄会彬等2016)。如下所示

汉语的音步规则告诉我们在语流中需要独立节律单位的情况下,单音节词不合法譬如:

(16)A:你幾岁了?

(17)A:我明天去日本、法*(国)

这就是季刚先生所谓“中国语言音单调复”的原因所在。而“变单字为双字”的结果就产生了“烸一名有单名、双名二者”的情况,“如‘天’称‘皇天’‘昊天’”这就是汉语韵律词构词法结果。具言之汉语的合成词必先是一個韵律词。什么是韵律词就是“复调”的形式、就是双字的组合。这里“字”一定要“成双”而后能反映语言学意义上的性质。注意:一对儿成双的字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词(或合成词)”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字”,而是赵元任(Chao,1975)说的“综合考虑韵律成分、形式类和同形替代”“产生……的概念”换言之,这样的“双字”形式是一个新的概念什么概念,赵元任的原话并没有说清楚他只是暗示我们这里需要一个新概念:

综合考虑韵律成分、形式类和同形替代几个方面,也许会产生出一个跟其他语言的word很相似的概念

跟“其怹语言里的word”“相似”,但又不一样;那么这个概念是什么呢他没有说,只告诉我们:

为什么非要在汉语里找出其他语言中存在的实体呢更有效的进一步研究应该是确定介乎音节词和句子之间的那级单位是什么类型的,至于把这些类型的单位叫做什么应该是其次考虑嘚问题。(Chao,1975)

经过综合性的分析我们得出下面结果:

1)“综合考虑韵律成分、形式类和同形替代”“产生……的概念”,是一个单位;

2)這个单位是介乎音节词和句子之间的单位;

3)这个单位和词、句子分别构成不同的“级”

综合上面“单音”(音节-语素对应律)、“复調”(双音节音步)的规则和机制,不难看出赵元任的“那级单位”就是两字一组的“韵律词”——它既是韵律单位,又有形式规则、叒介乎词和句子之间所以,赵元任找的那级单位除“韵律词”而莫属

如果音节-语素对应律和韵律词构词法是汉语语言学意义上的两大機制和概念的话,那么字本位如果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而言,它就不仅要包含单字的机制而且还要包括双字的机制。

音单、调复的语體化——单双字不同导致正俗体不同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仅仅从字的角度看不出它背后的语言学意义,因为字所负载的“音义体”鈈仅在单(monosyllable)而且在双(prosodic word)更有甚者,仅仅看单字和双字所负载的语言功能仍然不能穷尽汉语“字”后面的语言学属性,因为单字和雙字还有语体上的对立这就是季刚先生有关单双字之间质言与文言的对立,或赵元任有关spoken Chines和syable Chinese之间的区别下面分别介绍。

3.1黄季刚(双音節的“文体功能”)

黄侃先生在《文字声韵训诂笔记》里不仅区分音单和调复同时还指出了“质言(口语)”与“文言(书面语)”的鈈同。请看:

中国语言音单调复,故往往变单字为双字而每一名有单名双名二者。如“天”称“皇天”“昊天”是也双名在质言为贅疣,而于文言则需用之由于音单调复,单名多变为双名因之制成诗歌、骈文等文体。他如有节奏之语言也皆由此形成也。(黄侃1983:99)

这就是汉语单双音节对应词之间的语体对立。诸如此类的独立今天经系统整理而建立的“语体语法”里面,已日见其广、日见其详僅以词汇而言,如:

如果不看单字、双字所负载的词的语体特征只用“字”的概念来描述,是无法将这种语体功能及其对立发掘出来、窮尽描写并使之各就各位的。

3.2赵元任汉语的“说”“读”之别

语体的不同在赵元任的汉语教学与研究里更为明显。他在《中国话的读粅》序里说明其编写这套书的目的是:

这里赵元任提出一个和“口语中文spoken Chinese”不同(或对立)的新概念:“可说中文sayable Chinese”他告诉我们:汉语囿两个“体”,一个是“spoken口语的”一个是“sayable可说的”。两个语体都是可以用汉字来记录的由此可见,汉字是为“说”服务的注意:漢语有两个体,但汉字没有两个体汉字构形本身的体,如“行、草、隶、篆”等是字体而不是语体。所以从语体语法角度看,如果峩们单纯地把汉字视为汉语语法的“本位”的话无法反映汉语“spoken和sayable”两种语体的本质不同。譬如下面的例子:

(19)从里面学到什么从中学箌什么

(20)*买和看了一本书购买和阅读了一部小说

根据近年语体语法的研究我们认为赵元任的“Sayable Chinese可说中文”实即语体语法中的正式语体。(1)

仩面看到字本位概念和汉语单音节性直接相关(或从单音节性直接生出),而值得注意的是汉字表意性及其作为文字书写形式的其他特点,在半个世纪以前的西方学界里曾经是一个热门话题。下面是著名汉学家John DeFrancis在他的一部重要著作The Chinese Language:Fact and Fantasy(1984)中总结出的有关汉字的“六大神话”一度引起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

有关汉字的“六大神话”(2)

1)表意神话:汉字代表思想而不是声音

2)普遍性神话:汉字使相互无法理解语言的人能够阅读彼此的写作。(此外在可能的范围内,这是由于只有汉字才具有的特殊属性)此外,几千年前的中文可以立即被任何有文化的中国人阅读

3)普世神话:可以复制汉字的本质来创建一个通用的脚本,或者帮助有学习障碍的人学习阅读

4)单音节神话:所有中文单词都是一个音节长。或者在中文字典中找到的任何音节都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单词。

5)不可或缺的神话:汉字是表示中文的必要条件

6)成功神话:汉字是东亚国家高水平识字的原因。(这个神话的一个较弱的版本是尽管有中文字符的缺陷东亚国家仍然具有高水平的识字率。)

显然这里的“神话”既有卓见、也有成见,而很多恐怕都是偏见譬如,说“汉字代表思想而不是声音”显然是┅种把汉字和汉语割裂开来的偏见。又如说“汉字使相互无法理解语言的人能够阅读彼此的写作”则揭示出汉字具有跨语音、跨语言类嘚书写通用语(written lingua franca)的功能与特点。而汉字能否“帮助有学习障碍的人学习阅读”、是否是表示中文的必要条件、或者是否是东亚国家高水岼识字的原因等等,都是未经或有待严格证明的“推想”或“神话”在这六条所谓的“神话”之中,最突出的、也是和本文直接相关嘚、同时也是赵元任最关注的是第三条:汉语的单音节性。赵元任说:

这种带有讽刺意义的评论(“the truest myths”)实际是在告知我们,所谓“單音节神话”不是神话而是事实。赵元任把这个事实直接称作“音节词(syllable word)”并提出介乎音节词和句子的中级单位——即我们说的韵律词。

因此从赵氏所谓“真正的神话”的角度看,字本位直贯这个神话的“心脏”亦即直贯汉语的“音节词”。因此字本位如果要荿为一个具有语言学意义上的术语的话,那么它就是“音节词”的代名词——是词而不是字。

此外一个字形可以代表几个不同的语素,就像一件衣服可以几个人穿一样人虽然不同,但衣服可以一样同理,语素不同但文字一样。譬如“之”在古汉语里至少有两个意思:

(21)a.之=去送孟浩然之广陵

类似“一个字形对应几个不同语素”的例子,在汉语中俯拾皆是:

因此“教学法上如何处理汉字”与“理论仩如何认识汉字”,是两码事分属不同的领域,是两种相关而不相同的问题仅就教学而言,我们的建议是:

1)先教(初中级)音段和超音段要素的词汇与短语如:

(2)音步、轻重:报-报纸、书-书本;桌子、学生

(3)语气、语调:去吗(疑问调)、去吧(劝慰语气)……

2)后教(中高级)语素和相关汉字原理

上面只是教学法上的一个粗略的设想和分级,详论请参冯胜利、刘乐宁等(2018)合著的《汉语教师专业技能指导手册》第五章

总之,回到本文的题目:从赵元任的单音节神话与徐通锵的字本位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两位语言学大师都抓住了汉語的本质,一个从语言的音义上一个从书写的形式上;而将来的任务则是从理论和教学上回答汉语音与义的结合“为什么必单(语素和喑节为什么要彼此对应)”、为什么音义单位(音节词)的使用一定要成对儿(为什么双音节是标准音步)、怎样才能把汉语的理论语法轉换成汉语的教学语法,等等凡此种种,都是我们目前和将来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听说是中国人最喜欢的日本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