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牛2008年去世的开国少将将有哪些?

  在山东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被誉为五姓将军。这位老兄,倒戈的功夫胜过李景隆石友三。他从军阀起家,然后当国军,国军当腻了改当汉奸,汉奸当不下去了又改当国军,再过两年又弃暗投明成了解放军。说叛变就叛变,说投敌就投敌,半点不含糊,从来不拖泥带水。不管是当军阀、当国军、当汉奸、再当国军、当解放军,他老兄都干得不错,总有出彩的时候。百万雄师渡大江,他的部队第一个冲进南京“总统府”,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宣传照片里“人民解放军”的英雄形象,就是他麾下人马的真实写照。所以后来的历史书,没人敢说是哪支部队占领总统府的。因为:占领南京总统府的两支部队,一支是鬼子、一支是汉奸!(PLA35军前身是汪伪汉奸部队)这位传奇人物就是著名的起义将领吴化文先生。   此公带兵有方,头脑清楚,算账精明,深得其师韩复渠的真传。确切地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韩复渠都不敢当汉奸,却被老蒋当汉奸给毙了。他老先生敢。在投降日本当汉奸之前,有部下提出质疑,说老大啊,这样搞下去会没有光明前途的!他给部下做思想工作,大谈了一番吴氏预测学:“如果日本打胜了,我们当然有光明的前途,如果老蒋赢了,他肯定要我们去打共产党,我们一样有前途,万一老蒋不要我们了,我们就去投奔共产党,怎么能说我们没有光明前途呢???”就此一番言论,吴将军就委实称得上是军阀中难得的识大体,识时务的英雄好汉了。汪精卫也是个伯乐,立马登坛拜将,封他为第三方面军上将总司令,在山东剿八路。剿得还不错,气得八路写小说骂他,山东解放区的老百姓也把山羊叫做“吴化文”。后面的事情一如吴化文的预测,等到鬼子撑不下去了,老蒋又要打共产党,收编他为国军整编八十四师师长,后改为九十六军军长,在兖州战役中,打得不错,让解放军吃了点苦头。作为军人,吴化文还真不算太差。接下来,吴化文带着九十六军协防济南城,镇守飞机场。华野知道这位老兄是识时务的俊杰,派人劝降,一辈子不怕投降的吴将军不知怎么脑子进水了,这会儿突然不识时务,想立牌坊了。搞得我军只好配合他一下,放上几炮,帮他消耗一下本钱。老吴被打痛了,觉得还是投降好,立马阵前起义。到底经验丰富,这次也不含糊,动作干脆利落。   老吴又一次叛变,可害苦了大明湖边的王耀武。这位老兄黄埔三期出身,算得上根红苗正。他抗战从头打到尾,从淞沪会战到芷江会战,从守长沙到守常德,可以算得上是战功卓著。抗战开始的时候,王耀武还只是个小师长,到抗战打完,他就是蒋家四个方面军之一的统帅了。他一手带出了号称蒋家第一王牌的七十四军,该军的战绩在抗战中也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好不容易熬到抗战打完了,照理说这王耀武前途正光明着呢,可他不知道哪根筋扭了,死活不想干了,装病说要回家过日子。老蒋亲自出马,又吓又哄,把他又拉出来,说你既然想回家,就去给我守山东吧。于是王耀武就跑到山东,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从此这位抗战英雄就没打过一场像样的仗。他带出来的王牌七十四军,师长张灵甫,就有点像明朝的铁铉。张灵甫曾在北京大学混过一年,这点很像陈希同。张灵甫在江西上高会战中负伤致残,但此战几乎全歼日军一个师团。由于CP在国防部的内奸、导致国军在内战战场上没打出几场像样的仗,直到四七年在孟良崮上被窝囊地吃掉。张灵甫和他的整编七十四师整个一个外战内行,内战外行。王耀武比他的宝贝七十四军撑得久一点,要到四八年下半年才下场。王耀武到底是员名将,手下还有十万之众,济南城本来还可以守得住。等到吴化文叛变,城防被打开一个大口子,飞机场也丢掉了,华野打济南外围要一个村子一个山头的反复争夺,但是攻内城只用了一天。   若干年后,王耀武在功德林里写思想汇报,说济南战役,本来还可以再守五天,但是俺怕给人民带来无谓的损失,就决定不打了,仓库设施俺也没下令破坏……说真的,王耀武这番话到也不是瞎编。王耀武除了没破坏设施和仓库。还对部下说:这次战争,不同于抗日,各位好自为之(就是说你们看情况差不多就投降了吧,别成仁了,又不是民族战争,当什么真啊?)……俺受校长大恩,决定带一个营突出去,以观后效(俺不能投降,但是也不愿意再无谓的打下去,俺就先溜了)。主帅如此说,大家也就心领神会了。内战就是这样,胜负未分的时候,大家不妨你死我活地打一架,但是胜负已经出来了,就不用拼命了。毕竟都不是外人。其实王耀武学学吴化文也没关系,起码他自己后半辈子能好过一点。不至于让孩子到清河粉丝厂当苦力。(我们是同事)不过话又说回来,黄埔系的学生,被俘虏的不少,肯投降的还真没几个。王耀武天天对着铁公祠看,接受思想教育,爱面子加上受了封建思想毒害,就更不好意思学吴化文了。等到我朝天兵打进济南城,王耀武自己也开溜了。他的司令部在大明湖北岸,北极庙西侧的成仁祠下面,今天那里搞了个不伦不类的“国军指挥部”,旁边开一扇小门,门上贴上几个大字:“王耀武逃跑处!”不过王耀武是常胜将军,投降逃跑都实在不在行。投敌技法之熟练不如吴化文;逃跑之本事不如孙元良(台湾大影星秦汉的爸爸)。吴化文是五姓家奴,投降经验丰富自不待言。孙元良是常败将军,逃跑本事天下第一:南京保卫战他丢了一个德式装备师,大屠杀里那么多袍泽膏了日军的锋锷,他躲在妓女家里居然没事儿!孙元良活了一百多岁,所以现在的公仆都学他,又包二奶又养小秘,准备再为人民服务一百年。淮海战役时他又丢掉一个兵团,并率先逃跑,手下的军师长则被PLA一鼓成擒。几十年后他还能在“一寸河山一寸血”里面大言不惭地说,能从日军手里跑掉容易,从共军手里跑掉就难了。这是很见本事的。和这两位国军中的名将相比,王耀武实在不成体统。所以化装逃跑没多远就被几个扛枪的当地农民活捉了。原因竟是拉屎时用倍儿白的手纸擦屁股,被民兵看出了破绽。当年抗日战场上威风八面的大将军,这会儿也只好替自己的脑袋着想了。老王到底是不想死,被俘没几天就在电台上发表反蒋声明(这老实的山东人他以为这样自己就没事儿了),不过心里也是惶恐不安,生怕校长听见了生气。等到功德林监狱国民党战犯大集合,老王小声问后来的新同学,老头子知道我在电台上说话,什么反应?当知道老头子当场把话匣子砸了之后,老王脸都悔青了。唉,怪不得王耀武,煌煌中国,能有几个人能像吴化文将军那样处变不惊啊?吴化文将军成为了树立的榜样,以前本来是树高树勋的,但是还在搞“高树勋运动”的时候,高树勋就被冷落了(倒是没杀他)颇有点汉高祖封雍齿的味道,就差没有诛丁公了。   吴化文所部两万余人,加了少量山东老八路(这帮老八路和吴化文肯定是不顺眼,当年管山羊叫“吴化文”呢,意见很大。陈毅亲自教育了他们一顿才算按下),被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接下来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反正死拼的时候看不见他们,露脸的时候他们都出来了。比如说抢占南京总统府。吴化文将军对自己的长线投资非常满意。有一天又给部下讲话,说高兴了就走了嘴。他说:“咱们过去跟妓女一样,今天跟这个,明天又跟那个,现在咱们‘从’了‘良’,嫁了个好丈夫,今后再偷人可不行了!”这恐怕是妓女内心深处的真情告白,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即便是妓女,也是厌恶迎来送往的皮肉生涯的。我们相信吴化文将军的本意是好的,是向往光明的。但是,话音未落,跟了他几十年的副军长杨友柏便拍着桌子愤怒地说:“我们跟你半辈子,你却骂我们是妓女。走,不开会了!”也难怪杨副军长要拍桌子,妓女终究是忌讳自己的工作性质的,何况是在公众场合?王耀武在山东关了一阵,后来转到北京功德林监狱,和杜聿明、文强一帮人天天学习马列主义,帮黄维改造思想,关了十来年才放出来,我党关心他的生活,帮他重新找了个不算太丑的老婆。六十年代中期,这位在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贫病而死。   而吴化文将军,虽然被部下搞得很没有面子,但是因为投机准确,下半生颇不寂寞。五十年代初期,有着光荣历史传统的解放军第三十五军被裁编,吴化文辞去军职,因为在山东民愤太大,实在呆不下去,只好调任浙江省交通厅厅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后来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老吴的后半辈子,带着三个老婆一群孩子,在西湖边上优哉游哉,历史书对他的评价是:“吴化文在旧军队中翻滚了几十年,经历了各种风云雷雨,最后终于投入人民的怀抱,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山东孔府,这个屹立2千年不倒的*府,在无数次朝代更替的腥风血雨中,牢牢地坐在皇座之旁,不论谁来做皇帝,不管是华夏中原的新老主子,还是入侵的各个外族,都少不了孔家得到的厚遇。吴化文算是深得老家孔孟精髓,不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践行者。  PS:关于“五姓将军”“投降将军”“百降将军”、“跳槽将军”等称呼及本文及更不堪的描写文章,都可从我军史、党史中找到,包括多位我军将军的个人著作,当然百度更不差了,相比之下某些人避重就轻鼓噪的石友三,真是弱爆了了弱爆了!!!所以诸位大可转发500次无虞!!
楼主发言:4次 发图:0张
  我就纳了闷了,老花撤版时石友三P都没放,栀夏世走时怎么就号啕大哭?  楼主: 岭南又见岭南  访问:631 回复:37   20:47  某段时间,由石友三发起的倒版运动,是老花硬着头皮、顶着雷,挨了左右无数的骂  又是《我的好友是谁谁谁,我的团队是国观版主》,又是被人骂成花不群,又是被人问候了八辈子祖宗……  好不容易把风波平息了下去,又给某人搭了个台子,把某人扎口的帖子全部解了,  石友三才好意思重新回到国观,才好意思继续搬运复制粘帖。  然后呢?然后,我们就看到:老花撤版的时候,一群自干五又是发帖,又是痛骂,又是狂顶老花的申诉帖,无所顾忌去声援老花,  可是那位又是老花朋友、又是受过老花恩惠的石友三呢?  突然间就哑P了,至今不仅没给老花说过一句支持的话,也没在老花的委屈帖里顶过半个字!  甚至连老花重返国观发帖,他连鸟也不鸟!  然后,  我们又看到:栀夏世宣布辞去版主职务的消息还没正式公开,  立即石友三就披麻带孝、涕泗并流、哀声遍野,连夜奉上了《栀夏世退休了,表示一下欢送》!!  特么的,我真都纳了闷了就,这都什么货色?  是头猪都能看出来老花跟你的关系超过一般人吧?  是头猪也知道知恩图报吧?  是头猪也会对老花当初的一片苦心有一点回馈吧?  是你真的和栀夏世关系好呢,还是故意用这种方式羞辱老花呢?  ————————————————————————————————  我敬重立场坚定的对手  但我蔑视人品差的石友三  因为他曾黑过JY,又黑过自干五,听说马上要黑毛左  大家一定认清此人真面目。  
  本文是客气的一篇,在多个官网和HKC军坛,描写更为不堪的甚至是出自军内的很多  大家百度即可轻易找到欣赏
  吴化文投日的时候老蒋还给发军饷吗?一投日干嘛就和八路打个你死我活?
  @确实搞不清楚 3楼
13:44:36  吴化文投日的时候老蒋还给发军饷吗?一投日干嘛就和八路打个你死我活?  -----------------------------  反正人家比石友三是强了100倍,最后一次翻脸总算投正了路子,所以混入了体制转了正
  还是没石友三火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解密:解放军中曾经改名换姓的开国将军
兴中(),原名赖庆尧,参加革命后改名兴中,江西崇义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班长,直属通信连排长。后曾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第十大队连长、晋绥军区直属第二十七团团长、第一野战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空军师长、东海舰队航空兵司令员、海军第二航空学校校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光辉(),原名吴广生,湖南平江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一军团政治部民运干事等职。长征途中的日,在甘肃南部岷县的哈达铺,中央红军正式改编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后,吴广生被从团里调配到基层部队。后在一次战斗中与部队离散了。1936年10月的一天找到队伍后,改姓名为李光辉。后曾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八军第一四三师师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朱光(),原名赵金城,参加革命后改名朱光,山东聊城人。曾任东北抗日联军副团长。1935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回国。后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副营长、第四野战军特种兵部队炮兵办公室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师长、第五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基建工程兵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龙道权(),原名段士俊,江西永新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2月被调到红五十四师政工训练队当学员,当时红五十四师师部计划等其毕业后派到白区去当地下交通员,叫他改姓换名,由段士俊改名叫龙道权。后曾任红五军团保卫局第二科副科长等职。参加了长征。后曾任第十九兵团第六十三军副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州军区空军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如三(),原名郭万镒,参加革命后改名张如三,内蒙古萨县(今包头市)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营教导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旅副政委、华北军政大学一总队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解放军第九步兵学校政委、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兰州军区副政委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张汉丞(),原名杨业龙,湖北麻城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1937年8月来到山西省五台县,被分配到&决死三纵队&。为和保密起见,我党在&决死三纵队&的秘密负责人杨献珍和戎子和要他改换姓名。戎子和说:&我想名字改叫汉丞吧,意为中国的丞相辅助我们共产党成就解放全人类这个大业。&因他的母亲姓张,杨献珍就为他起名为&张汉丞&。后曾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一分部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海军后勤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贺健(),原名喻安良。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后曾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二旅第四团团长等职。1938年,组织上派他到山西做友军的工作,根据斗争的需要,将喻安良改名为贺健。完成工作任务后,他没有把名字再改过来,将&贺健&一名沿用终生。后曾任华东野战军第十师师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史进前(),原名蒲恒温,参加革命后改名史进前,山西定襄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平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区队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保卫部第二科科长、第十九兵团第六十五军第一九三师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五军第一九三师政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黎原(),原名关俊彦,河南息县人。1937年毕业于国民党南京中央军校,被分配到国民党军第八十七师。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九旅教导营任参谋长和副营长期间,改叫黎原。改名的原因是因脱离国民党部队,有了重新做人的感觉。后曾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七军第一四○师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基本建设工程兵副主任等职。是中共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范明(),原名郝克勇,陕西临潼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第三十八军任中共工委书记。1942年回到延安后,在晋见毛泽东时,毛泽东突然问他的舅舅姓啥?他回答说&姓范&后,毛泽东说:&好,那就把你的名字改成范明吧!做秘密工作的同志回到延安,都必须改名换姓。&后曾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联络部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西藏军区第一副政委、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江文(),原名陈辉侃,湖南浏阳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上级决定党、团员改名时,陈辉侃便改随祖母姓江,名&腾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1939年5月随八路军第一二○师到冀中,改叫&江文&,并一直使用。后曾任东北军区通信处处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总参谋部通信兵部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肖友明(1916-),原名谢华生,参加革命后改名肖友明,湖南攸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六军团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等职。参加了长征。后曾任八路军南下支队第三大队政治处主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第六师政治部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职。1964晋升为少将军衔。
文击(1918-),原名刘树堂,参加革命后改名为文击,河北霸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察冀军区教导团政治处主任、延安炮兵学校大队政委、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炮兵第一师副师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解放军炮兵学院副院长、总参谋部炮兵部部长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相关调查INVESTIGATION
调查载入中,请稍候...
相关内容RELEVANT
精选图文RECOMMEND
网友评论COMMENT
有什么感想,您也来说说吧!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有什么感想,您也来说说吧!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军事前瞻Latest
精彩图文Marvellous
前瞻科技Technology
研究员观点Researchers View
热门调查Survey
精彩看点MARVELLOUS开国将军有没有姓常的
常顺的邯郸市永年县人
09-10-20 &匿名提问 发布
高士廉(开国功臣),高适(边塞诗人),高骈(大将军),高冯(唐朝宰相),高璩(唐朝宰相),高仙芝(唐朝大将军),高力士(忠心耿耿的有名的宦官...)高士宁,高崇文(唐威武王,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击破,以功封渤海郡王),高履行(太常卿驸马都尉),高郢(唐朝宰相)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姓氏源流 舒(Sh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偃姓,乃皋陶之后。据《姓氏考略》、《世本》等所载,周武王封皋陶之后于舒(今安徽省庐江西)。春秋时,舒国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2、出自任姓,乃黄帝之后。据《潜夫论》及《左传正义》等所载,谢、章、薛、舒、吕、祝、佟、泉、毕、过,此十国乃任姓后裔小国,春秋时舒国子孙以国为氏。 3、出自他族改姓而来。据《中国姓氏大全》所载,清满洲八旗姓舒穆禄氏、舒觉罗氏、舒佳氏、他塔喇氏等后均改为舒姓;今满、土家、赫哲、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皋陶。一作咎繇,传说中的少〓氏支裔,东夷部族首领之一。活动据点在奄(今山东曲阜)。虞舜时,曾任掌管刑法的士(狱官之长),以正直著称。禹继舜位后,继续受重用。西周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并将皋陶的后代封于舒,建立舒国,为子爵,世称舒子。舒子平时,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最后又被楚国灭亡。失国后的舒国子孙为了不忘故国,遂以国名为氏,称舒姓。他们尊皋陶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六五七年徐国灭舒,公元前五五二年,复国后的舒国再次被楚国灭亡。此后之舒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均以安徽庐江为其繁衍的中心,后逐渐昌盛为舒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庐江。并有舒姓子孙逐渐播迁于当时楚国的腹地——今湖南、湖北一带。始皇统一六国,不久又为高祖刘邦所灭,秦汉均为统一的国家,时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故有舒姓子孙迁居该地,并逐渐兴旺昌盛起来,因该地长期属京兆郡,故后世舒姓子孙有以京兆为其郡望堂号的。以后北方各地的舒姓大多源自京兆郡,后来舒姓成了北方的著姓之一。东汉时,舒姓才有人散见于史册,其中的东汉义士舒邵兄弟为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三国时,陈留人舒燮播迁江南。两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避居江南之舒姓渐多,并与原居于南方的舒姓相融合,使舒姓又开始成为南方大姓之一。此际,北方舒姓的巨鹿郡望也已形成。隋唐之际,见诸史册之舒姓渐多。唐代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更促进了北方舒姓的南迁,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舒姓日盛,从这些历史名人的籍贯来分析,可以知晓舒姓已播迁繁衍于今浙江之东阳、慈溪、奉化、宁海,安徽之旌德、沈丘,江西之吉安、靖安等地。元时,今福建、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等南方各地都有了舒姓人活动的身影。明初,山西舒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北、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之后到清中叶,舒姓分布之地更广,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如今,舒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为多,上述四省之舒姓约占全国汉族舒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三。舒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六。 三、历史名人 舒 邵:陈留人,东汉末年名士。其兄伯膺的亲友被人所杀,邵为复仇事发,兄弟争死,并得免刑,海内称“义”。 舒 雅:旌德(今属安徽省)人,宋代官吏、画家。南唐时举进士,归宋为将作监,真宗时充秘阁校理。善属文,工绘事,有《山海经图》。 舒 璘 :奉化(今属浙江)人,南宋官吏、学者。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为徽州教授,时称“第一教官”。官终宜州通判。谥文靖,有《舒文靖集》。 舒 亶:字信道,号懒堂,明州慈溪(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官吏、词人。治平二年(1065年)举进士,试礼部第一。累官知制诰,试御史中丞,权直学士院。以罪斥。后直龙图阁进待制。工小词,思致妍密。后人辑有《舒学士词》。曾与李定劾苏轼作诗讥讪时事。 舒 清:江西省德兴人,明代廉吏。成化进士,授工部主事,历营缮郎中,后擢河南参议,再迁四川布政使。曾创立递减法,大大减轻百姓负担。又抗疏切谏朝廷对地方古琴等古物的索取,深受百姓爱戴,是当时有名的廉吏。 舒 芬:江西进贤人,明代官吏。正德年间进士第一,官修撰。后母丧归里,哀毁致死。为官负气峻厉,多次直谏遭贬,以至下狱,可称忠孝状元。 舒 明:蒙古自治区正黄旗人,清代将领。乾隆年间历理藩部侍郎、绥远城将军兼领归化城都统等官。先后驻乌里雅苏台、绥远城,抚辑蒙古部落,安置降人,镇压叛众。 舒 焘:湖南省溆浦人,清代官吏、诗人。官户部郎中,工诗文,有《绿绮轩文钞》等。 舒元舆:东阳(今属浙江省)人,唐代大臣。出身寒微,元和年间举进士。任过监察御史,敢于弹劾奸恶。太和中历迁刑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后为谋除专权的宦臣,事败被杀。其文檄豪健,工书。有《玉筋篆志》。 舒邦佐:隆兴府靖安(今属江西省)人,南宋官吏、学者。淳熙八年(1182年)进士,历任蒲圻主簿、善化主簿、衡州录事参军。治事廉明,去官之日,百姓痛哭流涕。有《双峰猥稿》。 舒赫德:满洲正白旗人,舒穆禄氏,清朝大臣。历任监察御史、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参赞大臣等职,平定准回二部,厥功甚伟。官至大学士。 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杰出语言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文联主席等职。文革中受迫害自杀。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庐江郡:秦代的九江郡,治所在舒城,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在今天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西南一带。 巨鹿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巨鹿,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平乡至晋县一带。 京兆郡:治所在长安,即首都长安直辖区。相当于现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至华县一带。 2、堂号 阆风堂:宋朝时,舒岳祥任承直郎。宋朝灭亡后,避居奉 化,不做元朝的官,读书于阆风台,著有《阆风集》200余卷。 堂号:“京兆堂”、“紫阳堂”、“兰藻堂”、“厚德堂”等。 ============================================================ 【舒姓宗祠通用对联】 〖舒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京兆; 源出春秋。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舒姓的源流和郡望。 京兆世泽; 恩信家声。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舒泰,官武冈州同知,抚以恩信,民皆悦服。 明经教授; 忠孝状元。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奉化人舒璘,字元质,一字元宾,与张拭、陆九渊、朱熹等理学家都有交往。乾道年间进士,任徽州教授,当时被称为第一教官。后历官平阳知县、宜州通判,死后谥文靖,有《舒文请集》。下联典指明代进贤人舒芬,字国裳,十二岁时能作赋,正德年间状元,官修撰。当时,武宗在佞人江彬的怂恿下,数次微行出宫,纵情游乐,他都上书谏阻;武宗要南巡时,他又与翰林院同僚联名上疏,被罚跪五天,又廷杖三十,贬为福建市舶副提举。世宗时复官,又因“大礼”案而下狱受廷杖,不久因母亲去世回乡,哀痛致死。世称“忠孝状元”。他学贯诸经,兼通天文、律历,尤其精于《周礼》,学者称他为梓溪先生,著有《易问笺》、《周礼定本》等。 德兴廉吏; 元质教官。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工部主事舒清,字本直,德兴人。成代进士,授工部主事,历营缮郎中,后擢河南参议,再迁四川布政使。曾创立“递减法”,大大减轻百姓负担。又抗疏切谏朝廷对地方古琴等古物的索取,深受百姓爱戴,是当时有名的“廉吏”。下联典指宋代宜州通判舒瞵,字元质,奉化人。乾道进士,为徽州教授,时称“第一教官”。官终宜州通判。淳佑中追谥文靖,有《舒文靖集》。 工牡丹赋; 成钓台诗。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舒元舆,尝作《牡丹赋》,时称其工。下联典指唐·舒杲为国子监,有题钓台诗。 策筹文武; 学受紫阳。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舒卞豪隽有文武才,建炎间御金人有功,参岳飞军幕,多所赞画。下联典批宋·舒璘,从张拭、陆九渊、朱熹(紫阳),吕祖谦游,著有《舒文靖集》。 ----------------------------------------------------------------- 〖舒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牡丹音容在; 棠棣义气深。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现代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家舒绣文(女)(),安徽人。历任第三届全国妇联执委、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影协常务理事等。1931年到上海任天一影片公司配音演员,参加中国第一部蜡盘录音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配音工作,参加故事片《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的拍摄。下联典指东汉名士舒邵,陈留人。与兄长伯膺俱为东汉末年名士。他曾为伯膺复仇杀人,事发后,兄弟兄争死,被誉为义士。 卷帘引瑶玉; 灭烛临霜墀。 ——舒元舆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御史中丞、诗人舒元舆《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读唐历天宝已来追怆故事》诗句联。元舆,东阳人。元和进士。尝为牡丹赋,时称其工。后文宗观牡丹,凭栏诵赋,为之泣下。 ----------------------------------------------------------------- 〖舒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明安抗英称果毅; 伯雄平准号文襄。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正白旗汉军副都统舒明安,满洲正白旗人。咸丰间,英军犯天津,随僧格林沁在大沽堵剿,有功。后谥果毅。下联典指清代武英殿大学士舒赫德,字伯雄,满州正白旗人。平定准回二部,劂功甚伟,卒谥文襄。 报国文章尊李杜; 攘夷大义著春秋。 ——舒庆春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杰出语言大师老舍(舒庆春)()自题联。 付出九牛二虎力; 不作七拚八凑文。 ——舒庆春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杰出语言大师老舍(舒庆春)自题联。 ----------------------------------------------------------------- 〖舒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吟杏苑春风,名荣先代; 作牡丹佳赋,才冠唐朝。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状元舒芬的事典。舒芬,字国裳,进贤人。正德进士第一,授编修。下联典指唐代诗人舒元舆的事典。 【中国人民解放军舒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舒行少将 舒行(),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特务连排长、教导营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4师10团总支书记,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7大队3队队长,第二分校2大队大队长,冀中军区游击第五总队总队长,冀东军区13团团长。在冀东西部、长城南北及热河地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了 山区和平原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14军分区司令员,率领所属13团、北进支队约2000多人,向承德、围场方向进发。后任热河军区参谋长、冀热察军区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11纵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50军参谋长。参加了辽沈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参谋长。回国后,任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日因病在江西省吉安市逝世,终年88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国少将名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