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战2鱼雷机操作世界鱼雷发射几座几联是什么意思?

鱼雷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鱼雷
[yú léi]
鱼雷是一种。它可从舰艇、飞机上发射,它发射后可自己控制航行方向和深度,遇到舰船,只要一接触就可以爆炸。用于攻击敌方水面舰船和潜艇,也可以用于封锁港口和狭窄水道。
鱼雷的前身是一种诞生于19世纪初的 “”,撑杆雷用一根长杆固定在小艇艇艏,海战时小艇冲向敌舰,用撑杆雷撞击爆炸敌舰。
鱼雷1864年,海军的卢庇乌斯舰长把发动机装在撑杆雷上,利用高压容器中的压缩空气推动发动机活塞工作,带动螺旋桨使雷体在水中艇行攻击敌舰。但由于艇速低、艇程短、控制不灵,卢庇乌斯的发明未能投入使用。
曾参与上述研制工作的工程师于1866年成功地研制出第一枚鱼雷。该鱼雷借鉴了卢庇乌斯的发明,用压缩空气发动机带动单螺旋桨推进,通过液压阀操纵鱼雷尾部的水平舵板控制鱼雷的艇行深度。当时鱼雷的艇速仅11公里/小时,射程180─640米,尚无控制鱼雷艇向的装置。因其外形似鱼,而称之为 “鱼雷”,并根据的名字(意译为 “白色”)(而命名为 “白头鱼雷”。几乎与卢庇乌斯和怀特黑德同时,发明家亚历山德罗夫斯基也研制出类似的鱼雷装置。
,俄国舰艇向60米外的土耳其2000吨的 “因蒂巴赫”号通信船发射鱼雷,将其击沉。这是海战史上第一次用鱼雷击沉敌舰船。
1899年,奥匈帝国的海军制图员路德格·奥布里将陀螺仪安装在鱼雷上,用它来控制鱼雷定向直航,制成世界上第一枚控制向的鱼雷,大大提高了鱼雷的命中精度。1904年,美国人E·W·布里斯发明发热力发动机代替压缩空气发动机的第一条热动力鱼雷(亦称),使鱼雷的航速提高至约65公里/小时,航程达2740米。
开始时,鱼雷已被公认为是仅次于的舰艇主要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达1153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89%;舰艇162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49%。期间,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总吨位达1366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68%;舰艇达369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38.5%。
1938年,首先在潜舰上装备了无航迹电动鱼雷,它克服了热力鱼雷在航行中因排出气体形成航迹而易被发现的缺点。
1943年,德国首先研制出单平面被动式,它可接收水而舰艇的噪声自动导鱼雷,提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又发明了,发射舰艇通过与鱼雷尾部连接的导线进行制导,不易被干扰。
到了50年代中期,美国制成双平面主动式声自导鱼雷(又称反潜鱼雷),它可在水中搜索,攻击潜航的潜艇。
1960年,美国又首先研制出 “阿斯罗克”火箭助飞鱼雷(又称),它由运载飞行至预定点入水自动搜索、跟踪和攻击。
到了70年代后,鱼雷采用了,改进了自导装置的功能,增强鱼雷外形了抗干扰和识别目标的能力。雷的航速已提高到90─100公里/小时,航程达4.6万米,尽管由于的出现,使鱼雷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它仍是的重要武器。特别是在攻击型潜艇上,鱼雷是最主要的攻击武器。
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鱼雷的研究、改进和制造,目的是使鱼雷更轻便,进一步提高命中率、爆炸力和捕捉目标的能力。鱼雷雷身形状似柱形,头部呈半圆形,以避免航行对阻力太大。中段(雷身)和后段(雷尾)3段组成,分别装有装药引爆系统、导引控制系统和推进系统等。它的前部为雷头,装有和引信;中部为雷身,装有导航及控制装置;后部为鱼尾,装有发动机和推进器等动力装置。鱼雷的动力系统能源分别为燃气和电力等。
根据不同的需要,鱼雷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直径为533毫米以上的为大型鱼雷;直径在400~450毫米之间的为中型鱼雷;直径为324毫米以下的为小型鱼雷。鱼雷主要用舰船携带,必要时也可以用飞机携带。在港口和狭窄水道两岸,也可以从岸上发射。鱼雷在水中航行的速度为70~90千米/时。
鱼雷在水中的运动受到重力和的共同作用:若重力大于浮力,沿水平方向发射的鱼雷,将象石子那样向斜下方运动;若重力小于浮力,它将象氢气球那样向斜上方运动.要使鱼雷瞄准目标沿一定方向运动,必须使浮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恰当地选择鱼雷的体积,可以调整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所以,鱼雷的体积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现代鱼雷具有航行速度快、航程远、隐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坏性大的特点,可以说是 “水中导弹”。它的攻击目标主要是和潜水艇,也可以用于封锁和狭窄水道。
鱼雷鱼雷按携载平台和攻击对象分为反舰(舰舰、潜舰、空舰)鱼雷和反潜(舰潜、潜潜、空潜)鱼雷。
按雷体直径分为大型鱼雷(533~555毫米)、中型鱼雷(400~482毫米)和小型鱼雷(254~324毫米)。
按制导方式分为自控(程序控制)鱼雷、、线导鱼雷和复合制导鱼雷。
按推进动力分为热动力(燃气、喷气)鱼雷、鱼雷和火箭助飞鱼雷。按装药分为常规装药鱼雷和核装药鱼雷。
目前,世界上装备和使用鱼雷的国家很多,但能够研制和生产鱼雷的国家却屈指可数,只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中国等廖廖几个。其中美国的鱼雷研制水平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而俄罗斯在与美国的激烈竞争中,其鱼雷发展独树一帜,是唯一可与美国分庭抗礼的鱼雷生产大户。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种种鱼雷之外,有一种最特殊的鱼雷,是有人坐在鱼雷中直接操纵控制鱼雷的,称为“有人操控鱼雷”,简称“人操鱼雷”。
在期间,德国、日本都先后推出了有人操纵的鱼雷,后者即著名的“”。这种鱼雷通常采取半潜式推进,鱼雷上有操作人员1名,通过操纵杆、潜望镜来判断、修正鱼雷的航向,以确保命中目标,提高命中率。德国的人控鱼雷在发射半程后,操作人员跳水逃生,由母舰派小艇救回;而日本的回天鱼雷则是让鱼雷上的操作人员与鱼雷一起爆炸,进行所谓的“神风特攻”,与“”如出一辙,其残酷程度令人叹息,但实际战果并不明显。俄罗斯胜美一筹
由于航程远、威力大是美俄两国海军发展的重点。在美军重型鱼雷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MK48型鱼雷。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这种鱼雷目前已发展到了MK48-0、1、2、3、4、5六个型号,主要装备各型核潜艇,是美海军用以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艇的主力武器。
鱼雷其中MK48最新型号MK48-5型已趋于智能化,该鱼雷采用线导加主被动声自导,线导导线为双向传输,不但发射艇可将目标信息传给鱼雷,而且鱼雷的运动弹道和航行参数也能回传给发射艇,潜艇可随时监视和校正鱼雷航向;其声自导头采用多频制,可在恶劣海情、浅水、冰层下及干扰条件下有效工作。装有5台,存储量大,处理速度快,可预先存入特性信息,具有识别真假目标的能力。动力系统采用&奥托-2&型燃料,具有高能量密度、低、无尾迹等优点。MK48-5型可发射后不用管,依靠声自导完成搜索和攻击,单雷命中就足以击沉一艘大型潜艇或中型水面战舰。而且该雷航速高、潜深大,特别适用于攻击大深度高速潜艇,是本世纪的主战鱼雷。 相比之下,为与美国庞大的航母编队相抗衡,俄罗斯在发展重型鱼雷上花费的心思更大。为能够击沉或重创美国的、等大型水面战舰,根据实战的要求,俄罗斯推出了65型超大型鱼雷。这种鱼雷装药量达900公斤,居世界鱼雷之首,航速为50节时,航程可达50公里,30节时,航程可达100公里,最大航行深度1000米。其主要攻击对象是航母和大型水面战舰。目前,俄罗斯的&阿库拉&级、&奥斯卡&级、V-2/3级攻击潜艇以及&台风&级弹道潜艇均携带有65型鱼雷。俄罗斯新近研制出了主要用于摧毁美国大型航母的DST-96超大型反舰鱼雷。这种鱼雷最大发射深度为1000米,探测距离达20000米,采用碰炸或,鱼雷可在水下2-3米冲至舰艇龙骨1/3-2/3处爆炸,从而对舰艇造成致命一击。可以说,俄制重型鱼雷比美制重型鱼雷威力更大。
美俄势均力敌 轻型鱼雷尽管没有重型鱼雷威力大,但是由于携载平台多样,机动灵活,因此美、俄两国一直都有没有放松对轻型鱼雷的研制。目前美国着重在研制MK50型鱼雷。自适应能力强,智能化程度高,其制导系统采用声自导平面基阵,具有目标识别能力和水声对抗能力,尤其是浅水性能好,有极强的抗混响和抗干扰能力,航速可达60节时,航程18000米,航深900米,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轻型鱼雷之一,也是美海军本世纪的主力鱼雷之一。俄罗斯在发展舰用、潜用重型鱼雷的同时,一直没有放弃轻型鱼雷的研制开发,俄罗斯90年代在APR-2E基础上研制出了A3型空投反潜鱼雷。这种鱼雷头护罩由5个2毫米的金属片组成,易于散开,雷尾装有空中弹道稳定器,航速为70节时,航程为3400米,航深600米。相比之下,美国的新型鱼雷航程更远,航深也略胜一筹,但是俄制轻型鱼雷速度高于美制鱼雷,更具有袭击的突然性。经过新型探测技术的更新应用,两家鱼雷的制导技术也不相上下。
俄罗斯风头更劲
火箭助飞鱼雷就是鱼雷装有火箭,其在空中飞行的航速可达音速。这种鱼雷家族的&异类&速度快、射程远,因而倍受美俄两国的青睐。美国在90年代针对俄罗斯&台风&、&奥斯卡&和&阿库拉&级三种先进高速,深潜潜艇研制的&海长矛&火箭助推鱼雷可从潜艇鱼雷发射管内发射,也可由水面舰艇垂直发射装置发射,飞行速度约2,射程可达110-160公里。俄罗斯的火箭助飞鱼雷研制的起步要比美国晚,但其技术水平和发展势头却强于美国。90年代以后,俄罗斯在SS-N-16基础上研制出了新型火箭助飞鱼雷&飑&系统。据称&飑&系统时速达1.6马赫,水中攻击距离10000米,噪声低,可实施隐蔽攻击,对现代任何大型潜艇来说,&飑&鱼雷系统都可以是一场。西方一些海军人士认为,俄罗斯的这类超高速鱼雷已对核潜艇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虽然已今不如昔,大型战舰、潜艇或拆或出售,或&痛&卧基地无法出海。但其大型反潜武器尤其是鱼雷发展却在不断推陈出新,凭借这些经济实用,效费比高的利器,使美国海军的大型舰艇编队也忌惮三分。自19世纪60年代问世,20世纪初应用于实战以来,鱼雷便一直在反舰、反潜作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鱼雷主要用于攻击潜艇,也用于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船。除由舰艇、飞机携载外,还可配置在要塞、港口和狭水道两侧的发射台,用于攻击入侵的敌方舰艇。为完成不同的使命,鱼雷一般按轻、重两个系列发展。轻型鱼雷直径发射鱼雷一般小于400毫米,重型鱼雷直径一般为533毫米。轻型鱼雷适合于水面舰艇、空投及火箭助飞发射,其主要任务是反潜,也兼顾反舰。重型鱼雷适合于舰、艇管装发射,其航程远,爆炸威力大,用途广泛,是发展的重点。在重型鱼雷的研制中只有前苏联可以和海军实力强大的美国相抗衡,它针对编队,研制了超大口径的65型鱼雷,产生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随着鱼雷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战术思想的改变,目前鱼雷已向通用化方面发展。在作战方面既可用于深水也可用于浅水。 鱼雷从最早的瓦斯雷发展到现在的电动力和热动力鱼雷,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鱼雷动力装置的性能决定着鱼雷的航速和航程。热动力鱼雷虽然在航速和航程方面都优于电动力鱼雷,但其技术难度大,研制长,航行深度受背压影响,噪音大,航迹明显,隐蔽性差。而电动力鱼雷可在大深度航行,不受背压影响,噪音小,不排气,无航迹,隐蔽性好,造价也比较低廉,其单雷价格是热动力鱼雷的三分之一。因此各国海军大都同时装备有热动力和电动力鱼雷,以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作战能力。
为了解决热动力鱼雷在大深度航行时的影响,各个国家都在研究半闭式和闭式循环动力装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电动力鱼雷关键是的研究。目前银锌电池是在役鱼雷上使用最多的一种电池。鱼雷电机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改进,提高推进电机的可靠性、维修性、比功率等性能。为了解决电动力鱼雷航程短的问题,还可借助于空投及火箭助飞的发射方式,综合利用鱼雷与发射装置之间的搭配关系,进一步提高鱼雷的作战指标。
从鱼雷问世到二战前所用的鱼雷都是无制导的,是一种近程快速、威力大的反舰武器,但是由于雷上没有自导装置和非,单雷命中概率很低,必须同时几条雷齐射。
随着水面舰艇性能的进一步发展,鱼雷所要攻击的目标在航速和机动性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无制导直航雷已停止生产。
二战后各国相继研制了声自导鱼雷。然而声自导鱼雷的发展遇到了越来越大的困扰。声自导所利用的水声同海洋环境噪声、鱼雷自噪声、人工干扰噪声、混响等混杂在一起,这给信号的提取和识别带来了困难,尤其在鱼雷航速很高时更是如此。这就要求声自导鱼雷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目前世界先进国家所设计的重型鱼雷大都采用了线导+主/被动声自导技术,大大提高了鱼雷的抗干扰和能力。线导中所使用的导线大都是线,其缺点是导线重、体积大、抗拉力小、传输频带窄、信号衰减量大。而且线导鱼雷中信号的衰减量和导线的长度成正比,导线越长信号衰减量越大,因此就限制了鱼雷的航程。随着传输信息技术在通信领域内的成功应用,科研人员提出了以光纤代替普通铜导线用于鱼雷的设计方案。美、法等国分别成功地进行了导的海上试验,试验距离达到了20~30千米。
在鱼雷制导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除声自导、线导、光纤制导等以外,有些国家还采用了尾流自导技术。尾流自导抗干扰能力强,可通过预编程设定,解决多目标情况下对预定目标的攻击。前苏联的65型等鱼雷都较好地利用了尾流技术,美国只有MK 45F鱼雷采用了尾流自导技术,但并未普及。此外瑞典的TP61系列鱼雷具有线导/被动声自导功能,同时也具有尾流自导功能。
目前尾流自导技术只应用于反舰鱼雷,尾流自导属非声自导,不受水文条件的影响,可在贴近水面高速航行,对于攻击水面舰艇有较强的威力。同时由于尾流难以产生,干扰比较困难。因此尾流自导鱼雷抗干扰能力强。尾流自导鱼雷航速高、噪声大、隐蔽性差。但由于鱼雷是从舰船尾部进行跟踪,处于盲区之内,并且尾流消失需要时间,因此水面舰船对尾流自导鱼雷实施对抗和规避很难奏效。21世纪反潜、反舰形势更加严峻,将以水下20~25节速度,将以40节速度,在水深400~1000米处采用“隐形”及先进的水下对抗技术参与作战,等大型水面舰艇将以25~35节的航速,装备十分完善的反导手段,并具有强大的对海、对空及反潜。由于鱼雷具有隐蔽性、大的水下爆炸威力和自导寻的的精确制导,鱼雷在水下的作战地位越来越高,它不仅是未来海战有效的反潜武器,而且也是打击水面舰船和航空母舰、破坏岸基设施的重要手段。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鱼雷武器的发展,并根据未来海战的需求和各自的战术思想,结合本国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技术道路发展鱼雷武器。
鱼雷制导性能是鱼雷战术技术指标的核心内容,也是鱼雷研制中的难点。制导性能将直接影响到目标的检测和识别及抗干扰能力。对于现代战争而言,作战舰艇都采用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干扰器材,以对抗鱼雷对其攻击。因此各国专家都非常重视对先进的水声对抗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所以,未来海战特别是水下战斗实际上是探测与反探测,对抗与反对抗的较量。因此鱼雷制导系统除了必须具有自导作用距离远、搜索扇面大、导引精度高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抗自然干扰,尤其是抗人工干扰的能力。同时能够更有效地攻击目标要害部位和薄弱环节。
鱼雷智能化制导技术主要是通过制导系统应用高速数字微处理机,采用自适应技术,最优控制技术来实现的。由于水下的日益发展,鱼雷制导系统必须能够对来自于自然和人工的干扰目标进行识别,根据其不同的出有用的目标参量,然后由选择和调整其工作状态和参数,瞄准在搜索攻击过程中几何尺寸变化大的目标,进行最优控制,从而实现“精确制导”,并以90°命中角击中目标的要害部位。
智能化制导在国外鱼雷已得到应用,能够在复杂的海洋水声环境中识别真假目标。
战斗部是鱼雷武器唯一有效载荷。战斗部的威力大小,对目标的毁伤程度与装药的数量、质量、爆炸方式等有关,也同鱼雷命中目标的位置、舰艇结构有关。
现代舰艇为了自身的安全,在结构设计及材料选择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在一些先进国家的潜艇上得到了应用。这就大大增加了潜艇的下潜深度和抗爆能力。因此在装药量和炸药质量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只能采用新的爆炸技术。
在提高爆炸威力方面,各国除继续研究新炸药外,都采用了定向聚能爆炸技术,具有40千克的装药量,产生250千克爆炸威力的效果。聚能爆炸技术主要用于轻型鱼雷,而且采用聚能爆炸的鱼雷只采用触发引信而不采用非触发引信。
在反潜武器中火箭助飞鱼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对付潜艇的威胁,鱼雷武器系统在远距离上的快速反应十分重要。鱼雷和相结合构成的火箭助飞鱼雷能用很高的速度把鱼雷送到远距离的目标附近,系统反应时间短,可以昼夜全天候使用,可以连续射击,提高了目标杀伤概率。
已有多种型号装备部队。如美国的舰对潜“阿斯洛克”和前苏联的SS-N-14等。鉴于现代战争远距离作战的特点,火箭助飞鱼雷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中国有没有鱼雷发射基地_百度知道
中国有没有鱼雷发射基地
中国的临海,或者重要港口海峡,有没有水下鱼雷发射基地,基地发射的鱼雷覆盖面积有多少
用于攻击敌方水面舰船和潜艇,遇到舰船,也可以用于封锁港口和狭窄水道。因为鱼雷是一种水中兵器。它可从舰艇、飞机上发射,它发射后可自己控制航行方向和深度,只要一接触就可以爆炸  没有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理由如下,清一色都使用潜艇!只有潜艇才有可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靠近到对手几十公里的地方。所以,潜艇才是鱼雷最好的作战平台。应该没有,一般只有50节左右,鱼雷根本够不着,不值一提,这对于重要海峡和港口而言。而且相对于导弹而言。因为现代水面上舰队海战的作战距离都是几百海里之外、鱼雷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隐蔽性,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目标。现代驱逐舰上一般也有鱼雷,一般口径都是450毫米左右的中型或者更小的轻型鱼雷,最远也不超过50公里:1,还是那句话,根本起不到封锁和保卫作用,导弹可以迅速射出,鱼雷的速度又太慢。你在水面舰船上装重型反舰鱼雷也没用、鱼雷的射程太近。鱼雷快艇已经被世界各国海军普遍淘汰了。使目标很难逃离,所以现代海军目前作为打击水面舰船的鱼雷,所以其覆盖面积很小。2,一般只有10---40公里,但是那种鱼雷不是用来反舰的,一旦雷达发现目标,即使是美国的最先进的MK48鱼雷,作战距离太短,可以以超音速或者高亚音速很快就命中目标。所以只有岸基反舰导弹(一般都掩蔽在临近海峡的山洞里)你的意思其实是问有没有岸基鱼雷发射阵地,射程都在100公里以上,而是用来反潜的:潜艇才是鱼雷最好的作战平台,从水下发射重型鱼雷攻击水面上的敌人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珊瑚海海战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珊瑚海海战
珊瑚海海战(日-日)是中1942年5月,美、日编队在进行的海战。珊瑚海海战是战争史上航空母舰编队在远距离以首次实施,也是在太平洋第一次受挫。日本海军由于损失的飞机和飞行员无法立即得到补充,被迫中止对的。地&&&&点太平洋战争时&&&&间日-日结&&&&果日本战术性胜利,盟军战略性胜利伤亡情况日军1074人美军 543人
1942年初,日军还沉浸在胜利中。第一阶段的任务已超额完成,但第二阶段的任务还没有最终确定。在日本看来,美国的经济潜力虽大,但转入战时状态还需要一个过程,预计美国1943年夏季才可能组织反攻,而日本完全有时间进一步推进战线,扩大防御圈。控制澳大利亚的计划就是这一战略的反映:日本陆、海军一致认为澳大利亚将是英美借以反攻的最大据点,但由于日本大部分陆军深陷于中国,根本无力出兵登陆澳大利亚,可行的选择将是切断 其与珍珠港的联系。
1942年2月初,日军占领了澳大利亚东北的的拉包尔基地,3月初占领了的莱城、萨拉莫阿。按计划随后即应对和新几内亚东部的莫尔比兹港实施登陆。但由于的活动,这一计划就被推迟了。直到4月底,第5航空战队(和)、第5巡洋舰队(妙高号和羽黑号)从印度洋归来,回到特鲁克。进攻图拉吉和莫尔兹比港的计划随即开始。
珊瑚海上空的日军战机(油画作品)日,第5航空战队、第5巡洋舰队和6艘驱逐舰作为机动部队从特鲁克出发南下,横于夏威夷和新几内亚群岛之间,伺机消灭盟军水面舰只。登陆掩护编队由祥凤号轻型航母、8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组成。作为攻占莫尔比兹港的先头行动,4月28日从拉包尔出发的先遣登陆部队在祥凤号舰载机的掩护下于5月3日未遇到抵抗占领了小岛图拉吉。随后,5月4日,登陆部队主力从拉包尔乘14艘运兵船在6艘驱逐舰和1艘巡洋舰的掩护下浩浩荡荡驶向莫尔比兹港。完成登陆掩护的祥凤号及掩护舰只向西航行准备与登陆部队汇合,同时机动部队第5航空战队进驻珊瑚海。但实际上,前来迎击的美第17和8特混舰队已先于日机动编队进入,于是就发生了海战史上有名的珊瑚海海战。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战是战争史上航母编队在远距离以舰载机形式首次实施交战,双方军舰都没有碰面,也几乎是中最公平的一役,双方都是突然相遇,基本反映出双方的战斗力。双方各自损失了一艘航母和一艘,日本损失飞机77架,美国损失66架,美国小胜。[1]总指挥:海军中将
司令部设在特鲁克
第一只舰队作为直接掩护部队,由轻型航空母舰,4艘重巡洋舰“青叶”、“加古”、“衣笠”、“古鹰”号,及1艘组成,由后藤有公海军少将指挥。其目的是:于4月28日搭载着陆军南海支队从拉包尔出发,首先支援图拉吉登陆作战,尔后转而西进,前去支援莫尔兹比的登陆作战;第二只舰队是机动部队,由第5航空母舰战队的2艘大型航空母舰“、和第5战队的2艘重巡洋舰“妙高”号、“羽黑”号及6艘驱逐舰组成。由海军中将指挥,航空母舰的航空兵作战由原忠—海军少将指挥。其目的是:分别于4月30日和5月1日从出发,支援登陆作战。
此外,还有驻在拉包尔的90余架&1&式陆上攻击机。总指挥:海军少将(Frank Jack Fletcher)
第17特混编队。其兵力部署是:列克星敦号
突击大队,编成由5艘巡洋舰(明尼阿波利斯号、、阿斯托尼亚号、切斯特号、)和5艘驱逐舰(号、号、法拉格特号、温号、莫纳根号)组成,由海军少将指挥。
支援大队,编成由3艘巡洋舰(澳大利亚、号、号)和2艘(号、沃尓克号)组成,由格雷斯海军少将指挥。航空母舰特混大队,由2艘航空母舰(“舰长弗雷德里克·谢尔曼海军上校、 “舰长艾略特·布克马斯特海军上校)和4艘驱逐舰(号、安德森号、汉曼号、号)编成,由海军少将指挥。
突击大队和支援大队的和驱逐舰为两艘组成环形警戒幕。1942年初,太平洋对于盟军是一片黯淡的景象。日,日本伊124号在布雷时被击沉,美军随后用潜水作业船从伊124号上捞出了密码本。之后的几个月中,随情报的积累,尤其是空袭东京后,日本帝国做出了过分的反应,几乎把联合舰队都派了出去了,珍珠港的情报处开始逐渐破译日本的电码,并用分散的情报逐渐绘制出联合舰队的进攻矛头。这一是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海军能够与联合舰队周旋的最为重要的基础
尽管通过破译密码,已知日军即将对莫尔比兹港实施登陆,同时其先遣队将先占领图拉吉,并基本掌握了日方投入的兵力。尼米兹已决心阻止日军登陆莫尔比兹的行动,这并不是一珊瑚海海战个能够轻易作出的决定,因为对盟军来说,集结必要的兵力对付来敌并不容易。萨拉托加号被日击伤,在西海岸修理,和大黄蜂号在袭击东京的返航途中,可供使用的就是第8特混舰队和第17特混舰队约克城号航母,另有8艘和13艘驱逐舰。由统一指挥,两支舰队5月1日进驻。
第一场战斗在5月3日开始,当弗莱彻海军接到日军正在图拉吉登陆的消息时,他的仍然在卡普角以西一百多英里的海面上。“这是我们等了一个月的消息,”他写道。他立即中断加油,命令以每小时二十六海里的速度,向北驶往中部。5月4日拂晓,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到达(请记住这一名字)西南约一百英里的海面,航空母舰战斗机驾驶员看了旧的《全国地理》杂志的介绍,向图拉吉附近海面上的敌人部队发动了一系列袭击,摧毁了,发回了有多少敌舰被击沉的夸大的报告,弗莱彻兴高采烈地向报告了胜利喜讯,随后美舰队也向西莫尔比兹港进发。尼米兹后来对所谓的图拉吉战斗重新作了评价:“从消耗的弹药和取得的战果来比,这场战斗肯定是令人失望的。”这一袭击的另一失误是暴露了美军的实力,珊瑚海战役前,美国占有情报先机,袭击图拉吉后,双方的情报就拉平了。
5月6日,在的掩护下,同海军上将的重型巡洋舰和会合,一同加了油。珍珠港的最新情报表明,用两艘航空母舰提供空中掩护的入侵的部队,将于第二天穿过西亚德群岛。弗莱彻于是向西直驶。弗莱彻并不知道他在那天下午已被一架到处搜索的日本水上飞机发现了。得知两艘正前往截击入侵莫尔斯比港的日本船队的消息后,在拉包尔井上海军中将的司令部里几乎引起了恐慌。司令部紧急命令运输船停止前进。高木少将率领的以和为主力的机动部队收到警报时正在瓜达卡纳尔以南加油,等到他准备好将距离缩小到可以发动空袭的时候,舰队碰到了厚厚的云雾。于是,他决定继续加油,待黎明再去追逐。5月7日4时许,由于已基本得知美舰队的方位,日机动编队派出12架舰载机分为6组,在180度至270度方位之间,250海里距离内搜索敌人。5时45分,向南搜索的日机报告:“发现敌航空母舰、各1艘”。6时至6时15分,先后从瑞鹤号起飞9架、17架、鱼雷机11架,从起飞零式战斗机9架、轰炸机19架、鱼雷机13架。共78架日机,向所发现的目标飞去。但到达目标上空才发现并不是美军的航母编队,而是6日下午与弗莱彻本队分手的尼奥肖号和西姆斯号,两舰各放大一圈,肯定象一艘航母和一艘巡洋舰。日突击机群飞临该队上空,发现不是航空母舰,则于附近海面反复搜索两个小时,仍未找到其他目标。其中的鱼雷机未进行攻击,9时15分开始返航,而36架俯冲轰炸机则于9时26分至40分间才很不情愿地对最初发现的目标进行了攻击。牛刀杀鸡就是这种感觉,被击中3颗250公斤的炸弹,其中有2颗在机舱爆炸,不到60秒钟就沉没了。尼奥肖号被击中7颗炸弹,载着大火在海上飘了几天后沉没。珊瑚海海战这时弗莱彻的美航母主力与油船分手后正在向西行驶,以期拦截日军的登陆舰队,但美舰队同样犯了同样的错误:没有发现机队部队。黎明之后两个小时,列克星敦号上的一架巡逻机发回报告“发现了两艘航母和四艘重巡洋舰”。弗莱彻以为这是日军的航母部队,则决定以其全力实施攻击。 由列克星敦号派出俯冲轰炸机28架、鱼雷机12架、战斗机10架, 由约克城号派出俯冲轰炸机25架、鱼雷机10架、战斗机8架,共计93架舰载机先后飞向目标。飞到目标后,才发现是两艘和两艘炮艇,这是日军登陆的掩护部队,由于密码错误,被夸大成一支突击部队。但美军终于发现了被夸大了的舰队中值得攻击的目标:祥凤号航母。93架美国战斗机和轰炸机经过半个小时的轮番进攻,祥凤号已中了13颗炸弹和7条。井泽下令弃舰。几分钟后,祥凤号沉没,海面上只有一团黑烟和一片油污在珊瑚海扩散开来, 标志着日本帝国海军在这里丧失了第一艘大型舰只。
5月7日上午,美日双方攻击舰队刚好处于相互攻击范围的边缘,但双方由于技术原因而没有发现对方,相互错过了先发制人的时机。美军犯的错误更为危险,因为其出击的舰载机偏离了其主要威胁达90度以上,但美军取得的战果也更大-敲掉了一艘航母;联合舰队犯的错误很可惜,因为他们至少知道他们的主要目标大致位置。待第五航空战队想纠正错误的时候,就面临一个时间的问题:下午14时起飞,18时(日落后2小时)才能返航,这在1942年并不是一个容易作的决定,但第五航空战队原忠一中将还是派12架和15架鱼雷机14时15分离舰,向预想的目标飞去,黄昏时分,这些飞机实际上是从美舰队上空飞过的,但由于天气原因并没有发现目标,等到返航时才发现美舰队,但这些已抛掉了炸弹,并遭到美野猫战斗机的拦截。在暮色中,几架迷失方向的日本飞行员错误地试图在约克城号上降落。但由于识别信号不对,被高炮手发现并将其中的一架击落入海,另外几架慌忙逃入黑夜中。这使也意识到,日海军航母就在附近,而决定这场海战结果的航空母舰之间的决斗必定在第二天进行。5月8日出前最后一个小时里,珊瑚海两百海里内四艘航母上完成着同样的准备工作,唯一不同的或许是为美国飞行员发的是巧克力,而日本飞行员发的是。侦察机都在日出前出发了。命运注定搜索的飞机几乎将同时发现彼此的目标。八时十五分,美军飞行在最北边的侦察机发回报告:敌人的航空母舰特遣舰队在列克星敦号东北约一百七十五英里的海面上以每小时二十五海里的速度向南行驶。仅仅几分钟以后,美国航空母舰的无线电台收到了日本人兴高采烈的报告,显然表明他们自己也被发现了。随后约克城号和列克星敦号共起飞15架战斗机、46架和21架鱼雷机共82架飞机扑向日本舰队。一小时零三刻钟以后,美突击机队发现和正向东南方向行驶,两艘之间相距八英里,各由两艘重型巡洋舰和驱逐舰护航。列克星敦号航母官兵在弃船之前集中在甲板上正当美国人利用宝贵的几分钟,在团团积云里组织进攻的时候,翔鹤号趁机出动了更多的战斗机,瑞鹤号则躲进下着暴雨的附近海面。向着严密防卫着的敌人舰队的航空母舰发起首次进攻的美国飞行员,面对真正的强敌时还是乱了阵脚。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被零式战斗机冲散,且缺乏配合,鱼雷射进海里,偏离目标很远,轰炸是盲目的。只有两颗炸弹击中翔鹤号,飞行上因油燃泄漏而起火。十多分钟以后,列克星敦号上的飞机赶来了,但难于发现厚厚的云层底下的敌舰。使进攻受到进一步的挫折。只有十五架轰炸机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个目标,但它们只有六架野猫式战斗机保护,很容易被零式战斗机冲散,鱼雷进攻再次失败,轰炸机又只投中一枚炸弹。(然而,美国飞行员的报告却不是这样。泰勒在第一次攻击之后乐观他说:“左舷首尾约五十至一百英尺、从吃水线到飞行甲板是一片火海……在发动进攻之后约十五分钟,最后看到这艘航空母舰时,火烧得很猛烈。据信它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最后沉掉了。”)所剩的43架美军飞机返航时,却发现日本对手能够发动更有效的进攻。由于有雷达,列克星敦号的战斗机指挥官在敌机仍然在东北方向七十多英里的空中时就能知道它们的到来,并起飞战队机进行截击。但第5航空战队的69架舰载机在尚未受拦截之前已经分成了3个攻击队。日鱼雷机队首先飞临美舰上约克城号。由于该舰灵活地进行规避,日机的攻击未见成效。但是,在环形警戒序列中的两艘航空母舰都在自行进行规避的结果,使这两舰之间的距离迅速拉大、警戒舰只也随之一分为二,从而削弱了对空防御,给日机以可乘之隙。日机对左舷投射8条鱼雷,均被该舰避开。在随后轰炸机队开始对约克城号俯冲投弹。有一颗800磅的炸弹击中了该舰舰桥附近的飞行甲板,但仍能继续战斗。日鱼雷机队攻击列克星敦号时,成功地运用了夹击战术,从该舰舰首的两舷、15-70米高度、米距离投射鱼雷。列克星敦号由于吨位较大,回圈半径较大,转弯不灵活,日机投射的13条鱼雷中有2条击中该舰左舷,使其有三处进水。
燃烧中的列克星敦号航母被击中后正在下沉。
列克星敦号正在拼命规避时,日轰炸机队又开始对其进行攻击,又有2颗炸弹命中目标。这场只持续十三分钟,日本人飞走的时候,兴高采烈地报告他们替前一天祥凤号的失败报了仇,毫不含糊地击沉了一艘“大型航空母舰”和一艘“中型航空母舰”。
实际上,尽管由于被鱼雷和炸弹击中,产生7度横倾,但该舰调整燃油之后,恢复了平衡,继续接纳返航的飞机着舰。同时为战斗机加油加强制空。但由于燃油泄漏,列克星敦号舰内突然发生爆炸,并引起大火,火势迅速蔓延,以至无法控制。下午15时左右,舰长下令全体舰员离舰。17时许,费尔普斯号驱逐舰奉命对其发射5条鱼雷,列克星敦号于17时56分沉没。已经降落到该舰的36架飞机也随之沉入大海。美第17特混舰队约克城号上虽然尚有轰炸机和鱼雷机27架、战斗机12架,但已入夜,无意再战,遂率队撤离战场。第二天,的飞行员为追击美舰再次进行侦察巡逻时,海上只有列克星敦号的了。日期:日 - 日
地点:澳大利亚、及之间的
结果:日本战术性胜利,盟军战略性胜利。盟军:切斯特·尼米兹、。
日军:、、。盟军:2艘重型航空母舰、;3艘。
日军:2艘重型航空母舰、;1艘轻型航空母舰祥凤号;4艘巡洋舰。盟军:重型航空母舰、1艘、1艘油船沉没、损失66[2]架飞机,543人阵亡
日军:轻型航空母舰祥凤号、1艘驱逐舰沉没、重型航空母舰受创,损失77[2]架飞机,1,074人阵亡。
交战结果,双方几乎打成了平手。美方被击沉1艘大型航空母舰 “列克星敦”号、1艘油轮、1艘驱逐舰、损失66架飞机、死亡543人,“约克城”号航母受重创;日方被击沉1艘轻型航母“祥凤”号、损失77架飞机、死亡1074人、“翔鹤”号航母受重创。“祝贺你们在最后两天中取得的光荣成就”,尽管尼米兹向弗莱切发出了这样的电文,但珍珠港的司令部中笼罩着阴郁的气氛,因为列克星敦号沉没了,但日本联合海军受到了多大的打击还很难判断。惨烈的珊瑚海海战遗迹但从战略的角度,珊瑚海对无论对美国、对太平洋战局、对都有深刻的意义。
首先,作为大战前的序幕,尽管参加这次作战的军舰并不算多,交战的规模不是很大,其激烈程度也不算很高。但珊瑚海海战是第一次之间的决斗。众所周知,以往的近代海战,都是双方军舰接近到较近距离之内,而后用舰炮解决问题,珊瑚海海战则全然不同,双方的军舰,没有开炮或者发射鱼雷,也没有进入对方的视线之内,而是从上百海里以外的远距离用所携带的舰载机来取胜。对于这样的交战,在世界海战史上尚属首次,可是并不是偶然,而是航空技术与兵器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海战为太平洋战争指出了方向。既然如此,谁能更快地更深刻地认识这一新的特点,相应地改进自己的作战力,谁就有可能在交战中取得较多的主动权,从随后的发展看,显然发现这一点时已经为时以晚了。
第二,从战术得失来看,美方被击沉一艘大型航空母舰、一艘油轮、一艘、65架飞机、死亡543人,另一艘航母受伤;日本损失一艘轻型航母、69架飞机、死亡1074人、另一艘航母受伤。从数字的角度,日本海军显然取得了珊瑚海海战的战术上的胜利。但是,再看远一点,假若把1942年5月第一周周未发生的珊瑚海海战的后果同后续的事件联系起来,那么美国毫无疑问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弗莱切海军少将的部队成功地挫败了日本南下控制和澳大利亚的海上通道的战略计划。自从以来,日本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第一次遭到沉重的心理打击,这是一个使战略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事件。
有部分军事学家认为珊瑚海海战是美军第一次与日军陆海空正面对抗,使其基本摸清了日本海空军作战特点和战略意图这为后期全面扭转太平洋战争形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战役的胜利挫败了日本全面封锁澳大利亚的企图,从战略上遏制住了日军的进攻势头。宣布这是“一个具有决定性深远意义的胜利”。意义究竟多么深远,他在后来的一个月里还无从知道。其实说得具体一点,受损、严重减员,而第五航空战队的这两艘航母原本要参加中途岛计划,但以无法实现了。那么从算术的角度,珊瑚海海战的对随后进程的直接影响就是,用一艘航母的沉没换取了两艘航母不能参加。否则在中途岛美日航母的比例将是4比6,而不是3比4,而从1个月后的中途岛大战看,这种差别绝对是非常重要的。
珊瑚海海战是海战史上第一次航母之间的较量,也几乎是太平洋战争中最公平的一役,其中基本反映出双方的战斗力。它可以说是太平洋史诗最恰到好处的一个引子。如果联合舰队是第一或第二航空战队参加珊瑚海海战,那么约克城号很有可能就回不到珍珠港,这样中途岛对美国就太残酷了一点;如果美军没有自作聪明地去袭击东京,那么美国可以有四艘航母参加珊瑚海,不能保证完胜,损失也不会到一艘航母那么严重,那么在中途岛中也就有少了一份精彩和一份悬念。
尽管那么恰到好处,但与每一战役一样,珊瑚海的战争仍是冰冷和残酷的,下面就是一个例子:
在的水手们同飞行甲板底下深处的可怕景象进行一场不可能取胜的战斗时,约克城号也中弹了,密码室已被一颗炸弹炸得粉碎,雷达失去了效用,俯冲轰炸机攻击队队长海军中校和他的报务员在攻击翔鹤号后返航时飞机受损,并发现自己处于飞行员的最危险的境地-在苍茫大海的上空迷失了方向,而油位指针在零度上面晃动。奥尔特可以用无线电呼叫到约克城号--
约克城号:最近的在两百英里开外。
奥尔特 :我们永远到不了那里。
约克城号:靠你自己了。祝你顺利。
奥尔特 :请向列克星敦号转达。我们把一颗一千磅的炸弹丢到一艘军舰上了。我们两人都报告了两、三次。敌人战斗机飞来了。我改向北飞行。请告诉我你们是否收听到我的话。
约克城号:收听到了。靠你自己了。我将转达你的话。祝你顺利。
奥尔特 :好,再见。我们的一颗一千磅的炸弹击中了一艘军舰!
这是人们最后一次听到比尔·奥尔特中校的声音。历史上第一次航母和航母的对决,[1]是第一次双方舰队在视线距离外进行的海战,也是第一次双方战舰没向敌军战舰开火的海战。这是一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海战,双方舰队都是在双方视距之外进行交战的。从战术上看,珊瑚海海战可以说是日军略胜一筹。虽然日军飞机和伤亡人数多于美国,但他们以损失1.2万吨“祥凤”号和在图拉吉岛外围被击沉几艘小舰的较小代价,换取了击沉“尼奥肖”号、“西姆斯”号和3.3万吨大型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的胜利。然而从战略上看,则是美国赢得了胜利。开战以来,日军的武力扩张第一次遭到遏制,进攻的作战计划只得向后推迟。更为重要的是,被击伤的“翔鹤”号航空母舰需要修理,损伤惨重的“翔凤”号需要重建,大大削弱了日方在即将举行的中途岛海战中的实力。
珊瑚海海战是上战局发生逆转,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标志。尼米兹曾打算让弗莱彻舰队留在珊瑚海,因为正在迅速赶往珊瑚海,可以把“”号及其护卫舰并入第卫6特混舰队,以寻找新的战机。但是,他最终放弃了这一想法。他那富有战略素养的目光已经投向了即将展开的中太平洋遭遇战。于是,他命令“约克城”号必须尽快得到修缮,以便以较完整的阵容投入新的决战。同时,尼米兹命令潜艇部队对受伤返航的日航空母舰发动袭击,又向普吉特海峡海军船厂发报,敦促他们加速修复“”号,以备急需。
5月10日,日军采取了一次军事示威行动,意在挽回珊瑚海战中丢失的面子。他们派一支部队占领了和瑙鲁岛这两个岛屿。尼米兹将计就计,电令赶赴东所罗门群岛500海里内的海域。让“大黄蜂”号和“企业”号及第16特混舰队摆开阵势,意在迷惑对方,使日军相信太平洋舰队的所有航空母舰都已抵达南太平洋,从而牵制日军北上进攻的兵力。此招果然奏效,日进攻部队发现美航空母舰之后,慌忙撤出了所占岛屿,并在南太平洋海域排兵布阵。至此,有关珊瑚海海战的烟云完全消散,日美双方开始在表面的平静中酝酿新的攻势。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鱼雷发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