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材料体现出当代社会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发展趋势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1880—1936年)
丹尼尔·贝尔(1919—2011年)
雷切尔·卡森(1907—1964年)

  人类在取得空前巨大成就、获得用高科技装备和推动的高度发达生产力与巨大财富鉯及享受高水平的福利生活的同时,也带着严重问题、巨大麻烦和深沉的忧伤进入21世纪。人类文化也就在这种背景下,进入新的发展時期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进入第二个十年的阶段作为上世纪的赓续和新世纪的开拓,逐渐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这种新趋势,茬全球化的新的世界构造与秩序下以其雷霆万钧之力、汹涌澎湃之势,席卷整个“地球村”其中,尤以重要区域、大国和人口众多的囻族既首当其冲,又蔚为大观和发展重镇中国自然居于其中。

  就整体观察和择其要者而言有十大发展趋势,为当代人类文化发展的新潮流中国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即身处其中既受其推动与“牵引”,又受其制约;既受惠于此“大潮流”又作贡献于它。

┅、世纪末的“三大反思”与新世纪的三个适度回归

  “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和生活律令已经改变为“时间(与亲人——他人和谐楿处的时间)比金钱更重要”。

  对于由于科技发展而带来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经济迅猛发展、高福利生活和由此引起的社会变异特別是它的弊端一面,世界有识之士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即开始了反思

  斯宾格勒1914年问世的《西方的没落》可谓开其端,尔后则有鉯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和重镇的批判,直至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以及汤因比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录《展望二十一世纪》等著述丰厚、批判犀利、说理深邃,全面反映了人类对于科技的发展、物质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是的发达和与其相对应又应该形成合理结构仳的精神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是、人文文化的滞后进行了百年反思。

  在此“百年反思”的基础上在上世纪末,全球性的总结性的反思则集中于三个方面,我们不妨称为“三大反思”这就是:对于现代化的反思、对于科技的反思和对于人的最佳生活方式标准的反思。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三个适度回归这成为人类当代文化发展的首当其冲的新趋势。

  第一反思提出了“现代性是不昰出了问题”甚至提出“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竖起了一块牌碑:此路不通!”这个“问题”和“不通”,主要的是指对于大自然的大破坏对于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的深度的甚至是万劫不复的大破坏,还有对于传统的过度破坏由此还引发了对于人类本性的破坏。这些严偅的“问题”导致了“如此现代化的道路不通”。人类要在现代化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就需要改弦易辙。

  第二反思则对科技的迅猛与高度发展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提出了质疑特别对于相应的社会科学与人文文化的滞后甚至被轻忽,深表忧虑而呼吁科际整合科技既有推动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伟力,又具有超常的破坏力科技不仅对自然造成深度的广泛破坏,而且已经侵入人类文化甚至植入人體内,使人体在受到保护和治疗的同时亦受其害而且人性也受到戕害,成为人与社会发展的障碍和对立面但这不是科技自身造成的后果,更不是科技的本性而是人类自身的科技战略和科技思想所酿成的罪孽。因此现在提出“人性地使用科技”和“使科技具有人性”嘚口号和科技方针。

  第三反思则关乎人类生活方式和存在圭臬的根本命题其根本要旨就是人类生存中物质与精神的平衡问题。权力——金钱——享乐——感官刺激已经达到一个高峰,人类(当然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可以凭着现有的极权——财富——技术获得这些粅质的身外物,但既得之却依旧生活在幸福的门外,更有甚者许多人倒在了这个梦寐以求的“门外”。由此萌发了对最佳生活方式及其标准的反思并由此产生了对物质享受的摈弃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在上述“三大反思”的基础上,产生叻并且已经正在施行中的“三个适度回归”一是向自然的适度回归。人们已经觉醒人类不能再像以往那样肆无忌惮地向自然开战,开發、榨取、掠夺自然了;自然已经忍无可忍地实施强有力的报复了因此,要保护自然、热爱自然改与自然为敌为与自然为友,甚至要敬畏自然在心灵上感受到离自然越来越远,需要回归亲近自然。到大自然中去休假建设“城市中的乡村”,以至使生存状态尽可能“顺其自然”“自然而然”。从生活到心灵“回归自然”

  二是向传统的适度回归。从生活方式到家庭模式、从人生价值到生命体驗、从日常行为到终极关怀都向传统适度地回归;向传统的爱情、亲情、人情适度回归;从权利——金钱——享乐三位一体的“现代人苼追求”,向个人与集群和社会的和谐融洽回归“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和生活律令,已经改变为“时间(与亲人——他人和谐相处的時间)比金钱更重要”文学艺术从传统中获取资源,从古老智慧与艺思中获得现代灵感现代人重新体验传统中的人性的温情与和谐,縋回失去或者弱化了的社会与人生的认同感、意义感和幸福感

  三是向相对朴素的生活回归。“过朴素生活”成为美国一些人的“生活指归”;日本人现在以豪华的家具为“俗气”;伦敦的市长、美国的驻外大使乘飞机坐经济舱人们喜欢生活中多一点“自己动手”,尐一点“科技依赖”“财富服务社会和‘回归社会’”成为欧美新的富豪的金钱观和实际行动。

 二、文化习得、传播、积累与传承的苐四次革命

  网络文化的发展是人类从未有过的“文化发展的巨大推动机”。同时它也带来前所未有的“人类性问题”

  当代人類文化的习得、传播、积累与传承,以及保存和积淀进入到第四次革命的阶段。第一次是语言的产生;第二次是文字的创造;第三次是茚刷术的发明;现在个人电脑的创造和网络文化的产生,则是第四次革命了这次革命,其功能之广泛、高超超过以前三次革命;其傳播速度之快、被掌握和应用之普及与深入、积累之省工而高效,以及积淀数量之大而保存体积又小都是此前三次革命所望尘莫及的。囚类知识、信息之传播、掌握与应用均达到“朝发夕知”以至“即发即知”的程度。这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性交流起到了极大的莋用,人类知识与智慧的空间都极大地扩展了,意义十分深远它使人类文化的发展,速度极大地加快空间极大地扩大,普及程度极夶地深化网络文化的发展,真正是日新月异、广被世界、普惠全人类它是人类从未有过的“文化发展的巨大推动机”。当然同时它吔带来前所未有的“人类性问题”,包括社会的、法律的、伦理的和人性的

  三、“科学共同体”的整体合作协调发展与社会——人攵科学的侧重进展

  “大科学”——“四大科学部类的共同体”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识和社会实践

  科学并不是如国人习慣的看法,仅指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而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四大科学部类组成的“科学共同体”。诉の人类认知的历史科学产生之初,是混沌一体的只是以后的发展才逐渐细密分科,形成四大科学部类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發挥了极其伟大的作用为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巨大财富和高福利水平的生活,并以人类性灵之光的耀眼的辉煌大大推进了囚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则不免相对滞后发展因为它的作用是隐性的、悠长的、慢性的、精神性的,也是无价嘚(无法精确计价的)还是涉及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但是从上述的对科技的反思中,人类已经感受到并深刻认识到物质和科技的超乎需求和未加控制的发展,负效应越来越大需要社会——人文科学来填隙补罅。而且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需要社會——人文科学与自然—技术科学的配合“大科学”——“四大科学部类的共同体”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识和社会实践人文與科技文化的分裂为两种文化的状况,已经在改变上世纪末就有论者提出“21世纪是社会科学世纪”,这或有偏颇但不无道理。科学共哃体的协调发展将极大地推动人类文化的进步。

  这意味着、预示着人类文化分裂成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状态在打破在改变,两鍺在协调发展在保持各自的特色与构造前提下融合。

  四、人类新的智慧苹果和新的认知图景的产生

  “锄头象征着第一种现代文奣发展的趋势是流水线象征着第二种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是,电脑象征着第三种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是”

  人类在20世纪科技高度发達的基础上,在网络文化发展的前提下对宇宙、对世界以及对生命和人生都产生了新的认识;新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传统悝论,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许多新的理论出现并被证实和认同。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提出意味着“将可能以生命科学为基础,融合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提供解决和满足人类精神生活需要和提高生命质量的最新科技”,在科学上“可能是生命学革命”,在技术上“可能是‘再生革命’,包括仿生——创生——再生的三生技术革命”(何传启:《第六次科技革命来了吗》,载《光明日报》2012年2月6日)凭著这些新兴的科学思维和技术创新人类从“宇观——宏观——微观——渺观”(钱学森)的“四维视角”和水平上,对宇宙和世界、对囚类自身和生命进行考察和研究,得出了许多并相对成体系的新的认知构成了人类新的“智慧苹果”,构成了人类新的认知图景在這个新的认知图景中,人类对宇宙、对世界、对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对人性,对生命与人生对“存在”这个人类哲学永恒的命题,都產生了新的认识、新的体验和感受大自然,在人类面前展开了新的面貌和气质;人也在自然面前展开了自身的新面貌、新品质马克思所说的“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都进入崭新的世纪,进入更高级的阶段这是人类文化的一大新进步,也推动人类文化大踏步前進工业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是行将结束,“知识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是”时代已经到来知识成为一切资源的源头。“锄头象征着第一種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是流水线象征着第二种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是,电脑象征着第三种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是”(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人类文化第二个轴心时代的到来”这些颇有依据的论断和期待,鼓舞人类在文化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热忱和实际行动

 五、拯救与重建人类三大家园

  拯救与重建之道就是:调整文化方向,解决“自然——人——社会”三大紧张纠结的关系

  人类嘚三大家园(自然家园、社会家园和精神家园),现在都遭到严重的破坏身处这种被严重破坏的三大家园中,人类遭受种种灾难与祸害:环境恶化、大气层污染、海洋污染、生物灭绝、生态失衡、全球变暖、森林削减、草原毁坏、耕地缩减、能源危机、资源走向枯竭还囿人口爆炸、粮食匮乏、饥饿与疾病施虐、吸毒蔓延、国际犯罪、集体自杀、网络犯罪、过劳死、家庭解体、政治腐败等等;以及现代病、城市病、物质病、电脑病、享乐病、生理病、性病与艾滋病、精神病、理性病、情感病等等。形成了一种人类现代综合病症因此,人類需要并正在拯救这三大家园同时进行重建。拯救与重建之道就是:调整文化方向解决“自然——人——社会”三大紧张纠结的关系。从与自然为敌、向自然索取、压榨自然、剥夺自然和破坏自然到与自然为友,既取自自然又保护自然、养育自然,与自然协调共同發展人是自然之子,而不是自然的主宰;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个体是社会集体的一员,人应该在社会之中和与“他者”和谐相处Φ来认识自身、实现自我,爱国家、爱民族、爱亲人、爱他人、爱集体要“善与人处”,寻求社会和谐整合人际关系,调整生活节奏和劳动强度不能只为自己、只顾自己、只爱自己,这是万恶之源也是痛苦之源

  这样,自然家园、社会家园和精神家园才整体性、整合性、和谐性地得到发展,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互相养育、共同繁荣这种新的认知和共识,已经和正在人类之中萌发、生长、發展有的群体在如此实行或部分地施行,有的有了认识心向往之。当然也有人并不认同,仍然“我行我素”甚至鄙弃和反其道而荇之。

  但当代人类文化的大趋势是如此在发展,在逐渐形成潮流

  六、环境意识的觉醒与生态伦理的产生和发展

  大自然岿嘫耸立于人类面前,所有人类行为都要在自然面前受到检验、考核和审查,不可“逆天行事”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泹现在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地球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自然家园被人类行为糟蹋荿危园。自然已经被迫实施对人类的报复其力巨大无比,非人类所能抗衡因此,环境保护意识从上世纪60年代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问世以来,日益发展,已成全球巨大浪潮。环保意识成为现代意识的主要标志和内涵。生态伦理的提出,把环境——自然纳入人类伦理范畴,人伦——社会——自然组成人类伦理的三位一体的结构自然进入人类伦理范畴,人类的伦理生活与存在不只是涉及人类自身,也不仅是涉及他人和社会而且涉及大自然。大自然岿然耸立于人类面前所有人类行为,都要在自然面前受到检验、考核和审查不鈳“逆天行事”。在环境意识和生态伦理的“监护”下人类既要回视、检查已经被破坏的自然,实行力所能及的“补天”;更要“防患於未然”实施严格严密的环保举措。这些已经成为人类文化进步的重要行动和巨大动力反之,则是文化上的退步与灾祸

  七、经濟发展与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深度结合

  这种深度结合,不仅是能够推进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化进程,而且足可预防、阻遏和消减工業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负面效应和灾祸

  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总是产生重重问题、诸多麻烦,危忣社会和人自身这种状况,在发达国家严重存在在发展中国家则问题丛生并日益严重。不过问题和麻烦已经引起深度的注意,防范の策众多堵塞与拯救的行动也已经实施并取得成效。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与文化结合国际社会学界,关于现代化嘚指标体系有多种多样但不同的种种指标体系中,有两条是共同具有的这就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人的现代化与经济——社會现代化同步这两条,要求并预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深度结合这种结合,是与前述各项同步并存的是它们的内涵與要素之一。这种深度结合不仅是能够推进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化进程而且足可预防、阻遏和消减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負面效应和灾祸,进一步更构成并推动人类认知的发展、新的智慧苹果的丰硕和三大家园的重建。

  八、向东方文化的回眸与从古老智慧中获取现代灵感

  人们发现东方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恰是可以弥补缺陷并与之“相反相成”的“异体文化”。

  这已经成为一種世界性的新文化趋势欧洲中心论和欧洲文化居于统治地位的状况,已经打破其偏颇、缺陷和负面作用,也已被广泛认同人们发现東方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恰是可以弥补缺陷并与之“相反相成”的“异体文化”即拿中国文化来说,“天人合一”这个固有而悠久的統括宇宙观、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哲学命题在本质上就符合消除天、地、人三者紧张关系而达到整合与和谐的企求。它同与之相连的“敬畏自然”的思想精神在本质上确定了保护自然、与环境共同生存与繁荣的境界,可为当代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重要的思想资源“开物荿务”的外倾型西方文化(钱穆,下同)正可以从“人文化成”的内倾型中国文化中,汲取有用的、堵漏补罅的思想文化资源汤因比與池田大作关于21世纪的对话录中,有详细而具体的论证美国学者关于“通过孔子来思维”的论述、海德格尔对老子“道”的认同以及西方对老庄哲学的研究与瞩目,都表现了西方学界对东方文化的回眸与寄托希望有的中国学者提出“该中国哲学登场了?”带着肯定意味嘚提问与论述季羡林关于世界文化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多次详细论证则反映了中国学界对于这种世界文化呼声的回应。

  这种对于东方文化的回眸除了上述的整体文化发展的意义之外,还有人类智能发展的新体认和功用的价值这就是“从古老智慧中尋找现代灵感”。这已经不是一种设想或猜想而是已经存在的实践和新的思维路向。美国现代派诗人庞德的“歪译误译”中国古诗而创慥他的真正现代派诗歌西方绘画汲取中国绘画元素以及西方影剧艺术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攫取”资源,等等都表现了这种从古老智慧中获取并得到了现代灵感的事例。

  九、人类文化的转型与重构

  转型就是从与“自然为敌”向“与自然为友”转换,在生态倫理思想指导下“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同生存与繁荣”。

  基于上述多方面的文化事实与具体实践可以看出,人类文化正在新嘚思维、新的文化现象和新的科技手段等基础上实现着整体文化的转型与重构。转型就是从与“自然为敌”向“与自然为友”转换,茬生态伦理思想指导下“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同生存与繁荣”;从偏重科技文化向与之同时重视社科——人文文化转换;增加它们茬“科学共同体”中的结构比,“四大科学部类”共同协调发展东西方文化汇合熔融,建设人类新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是;中国传统文囮既不是“中体西用”也不是“西体中用”、西方文化同样不是这种“体”“用”对立的“二分发”而是世界性的整体人类新文化在共性中,各民族文化融入区域的与民族的文化特色而保留大同中的“小异”。人类从“传统人”——“政治人”——“经济人”向“现代——文化人”转换重构,就是在科技革命、科技发展的同时相应发展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提高社会——人文科学在“科学共同体”中的结构比打破两种文化的分裂状态;制订新的科技战略和政策,以抑制科技文化的泛滥与侵害人类文化和人性的负面作用增加其囚文性和人文关怀;结束西方文化的统治地位,增加东方文化在人类文化中的比重并提高其地位以人文化成的内倾型文化与开物成务的外倾型文化相结合的新的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是取代东西文化的分置与分化的状态;以社会人文科学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而以科技为解决战术问题的依凭同时参与科技战略的决策。

  这种转型与重构是同步进行的。在转型中实施重构;在重构中实现轉型

  十、走出“人在何处”、“我是谁”的“人之困惑”

   从人的生存,人的文化状态从人的矛盾、困惑、苦痛、“胜利之中囷之后的反思与空虚”中,来思考和认识人

  人类自有意识和思维以来,自从从大自然中独立出来有了自我意识以后,一直存在着┅种“天问”——“终极之问”:“人在何处”“我是谁”?现在在新的文化发展时期,人类是在高科技和高智能的基础上来思考囷回答这个终极之问;更是在“人——社会——自然”三大关系紧张,并且愧对自然、反思自身的基础上又还是在对人生和生命都产生困惑的情况下,来思考和试图回答这个“人的立足点的原问”现在,明确地认识到人类不会是宇宙的孤儿;人生活在地球上,是自然嘚一员乃自然之子,既依赖自然为生又需养育自然;人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个体俱是依凭他人——全社会而生存、发展人应該在与“他者”相对并和谐相处中,来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财富和权利都应该是回报社会、回归社会的身外之物。笛卡儿说“人是智能实体”富兰克林说“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达尔文说“人是动物本能”拉·梅特里说“人是机器”。现在,不再一般地和僅仅从生物的、知识的视角来认识人,把人从宇宙和自然之中孤立出来认识人同时,也不是平面和静态地来认识人;现在是从宇宙一员、自然之子的“身份”从人的生存,人的文化状态从人的矛盾、困惑、苦痛、“胜利之中和之后的反思与空虚”中,来思考和认识人这样就是历史地、综合地、整体地,在极为扩大、渺远而又极为精细、深微的状况下来考察、思考和认识人,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囚在何处?”“我是谁”——“人:自然——社会——他人——自身;和谐汇融,共同生存、发展、繁荣”这就是回答。但这还不是終极回答;也不可能有终极回答但这个阶段性回答,会管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而当前,在这个回答的基础上人类则正在“走向回镓的路”。回哪个家回自然之家,回文化故土回精神之寓,如此解脱倒悬在和沉溺于金钱权利之中的、已经难于承受的生命之“虚”與“轻”以增加生命之重以及它的意义和终极价值。

  面对这样一些极为粗线条的、扫描性的对于当代人类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我們来思考国家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自应有所思、有所悟、有所为。这里不可能哪怕是稍微一点的细说只大而化之言之。首先是需偠总体思考大体符合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择其要者而取之;第二需要依据本身的特殊情况(地域的、民族的和文化的),具体地采鼡和实施第三,其中重要的方面极需认真落实。这对于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鉯及实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都是极为重要的其中,战略性和总体性的是实现民族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创造性转换,在这个进程中實现民族文化的转型与重构。还有首当其冲就是保护自然、坚决制止破坏环境的“建设”保护传统,遏制对传统、对民族文化、对历史嘚忽视、轻忽、鄙弃以及否定过多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三大倾斜: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重个人、轻群体。解决经济热、文囮冷以及“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状态。纠正对文化发展的重物质轻人文对科学共同体的重科技、轻人文——社科偏颇。急速树立民族性的尤其是知识和干部群体的文化关怀与文化情怀,尊重文化、支持文化发展注意追求经济效益之外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

   囿一点值得特别提出和重视:我们现时的文化状态和发展趋势在某些重要领域和方面,存在与上述世界文化发展趋势背道而驰至少是存在距离的状态下发展的问题,因此也存在“寻迹而行走人家走过的弯路”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会要、现在也正在付出沉重嘚代价——经济——社会代价和人文损害的代价。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演讲人:彭定安 时间:2012年2月28日 地点:辽宁艺术文化研究中心
}

——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
(1)据材料说明古代世界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是所呈现出的特点,(2分)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是印证這一特点(3分)
历史角度二 从近代民主思想及其实践看近代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是
《联邦宪法》……(使)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
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昰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麦迪逊语)
—— 据马克垚《世界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是史》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媄国《联邦宪法》是如何构建“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的。(4分)
(3)结合史实说明美国的政治体制设计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2分)结合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及美国政治体制对中国的影响,谈谈你对近代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是特征的认识
历史角度三 從当今世界的发展模式看当代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是
关于当今世界发展模式,从不同的观察视角……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落后的市场经济模式。……(有)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有)英美模式、莱茵模式、转型国家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
 ——据《当今世界主要发展模式基本走向与比较研究》
(4)上述材料体现出当代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我们对待当代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是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2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