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老人先进事迹和不孝敬的基督徒吵,牧人怎样劝

X X 神 学 院神学学士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浅议孔子孝道与 基督教孝道之比较XXX 编写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XXX 博士2009 年 3 月 目 录一、导言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孔子孝道观产生的原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孔子孝道的基本含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孝为仁之本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孝道是人的心理情感的道德义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善事父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4、父母有过,人子当谏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5、继承父母之遗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6、孔子的孝道是相对性、平等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7、孔子将孝运行在各个方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基督教孝道的基本含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基督教的孝立足于上帝的命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基督教的孝要求诚敬父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基督孝道是双向的,要求父母也要尽自己的本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基督教与孔子孝道的对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孔子孝道以人为本,基督教孝道以神为本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孔子的爱是有等级之爱,基督教之爱是平等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孔子的孝道是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而基督教的孝道是为了让人得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大孝与小孝之分别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当今基督徒实践孝道的困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2 1、社会老龄化,独生子女负担过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让儿女尽孝力不从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服侍与孝之间的冲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基督徒该如何实践孝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总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书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3 一、导言“孝道”文化在中国特别被注重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 “孝”字。 “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一个小子搀扶着一个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所以 孝字本义并没有指“善事父母” ,应当是指晚辈对老者的敬从,这个“老者” ,当然亦包括“父 母” 1可见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孝道通过道德教育牢牢地扎根在老百姓心中, 。 孝对中国古代社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其它任何观念都无法与之媲美。 然而,这个孝文化在当今社会却越来越不被人注重。如今有许多的儿女有孝养父母的能 力却不尽孝,他们既有钱,也不乏时间和精力,缺的只是对父母的爱心、孝心,以致于老年 人的家庭地位低、生活质量差,老人不但在家庭中受到冷遇、歧视、虐待,甚至屡有发生被 遗弃的现象。在这些儿女眼里,父母被看低,在他们的眼中父母就是:一、当成摇钱树、经 济靠山,可以一味的向父母伸手要钱,吃父母的,用父母的。二、当成佣人、保姆,这种人 到节假日带着全家到父母家吃“白食” ,老人累得腰酸腿疼,儿女们不搭一只手,或者将自己 的孩子放在父母家里,孩子的伙食起居、上学接送、日常管护等任务都统统的扔给了父母。 三、把父母当包袱、累赘,甚至是出气筒。当父母能干时是儿女的劳力,干不动了就成了儿 女想卸掉的负担,而当老人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处理不当时,就对父母怒气冲天。2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孝道在中国正渐渐的被遗弃,作为基督徒是否也要忘记这种孝的传 统呢?然而我们看见圣经也照样的教导我们要去孝敬自己的父母,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 虽然中国孝道与基督教孝道存在着众多的相同之处,但亦有许多不同之处。我们必须将二者 加以区分,否则,将会影响基督孝道的实践,甚至会影响基督教信仰的“纯度”。更有许多人 因为基督徒不拜祖,不安神位,就认为)基督教不谈孝道,这是误解的。其实基督教刚好是专 讲孝道的宗教,在十诫中,第一条对人的诫命就是要人“孝敬父母” 。本文谨将基督教孝道与 中国孝道作一比较,但因孝道的理论比较多,故此,本人选择孔子这位儒家的创始人来讨论 孝道在当时产生的原因与他孝道的具体实施方面并与基督教的做一个相应的对比。1 2王长坤: 《先秦儒家孝道研究》 (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 年) ,页 37。 朱岚: 《中国传统孝道七讲》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年) ,页 147。4 二、孔子孝道观产生的原因中国伦理观念中的“孝”产生的非常早,时间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随着个体家庭和 私有制的产生,小农经济的出现,逐渐形成了一家之长在生活、生产上的权威,由子女尊敬、 侍奉家长的义务演化成了“孝”的思想。3而其本初的含义是“对生命的繁衍” ,在中国进入 农业社会后,由此逻辑地发展出祀祖祭先的尊祖意识和敬老意识,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衍 生出“善事父母”的基本含义。可见“善事父母”是“孝”的后起之义,是“孝道”观念的 狭义化;而从广义上说,传统“孝道”不仅在“善事父母”的基本含义上,还应包含繁衍后 代、尊祖敬老等多重含义。4 由此可见,孝道在殷周之际已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春秋之世, “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5,造成了社会空前的大动荡。传统的 以崇拜祖先为主的“孝死”观念逐渐淡漠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在世父母的“孝生”观念,这 时“孝道”的思想追求世俗生活的人情味,体现着“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受、弟敬”6的人伦情感和首先义务。孔子正是在损益西周传统“孝道”观念的基础上,针对时代的变化,提出了自己的“孝道”思想。 春秋时期历史的大动乱,只是西周宗法等级制度本身的脆弱性和内在的矛盾引起的贵族 统治者内部权利的下移和分化,并未从根本上触动作为社会基础的宗法家庭、家庭以及与之 相适应的宗法人伦关系。孔子便以此为立说的基础,大力提倡孝道,把周人具有伦理政治意 义上的祖先崇拜的“孝道”观念发展改造为一种以对在世父母的“孝生”为核心的具有普遍 伦理意义的个人道德修养。 西周的孝道有三大特征:一是孝的对象主要是已故的祖先,而不是现今还健在的人;二 是西周孝道有明显的等级特征,天子、诸候、大夫、士各自孝顺的对象都有着严格的划分相 关的礼数制度;三是西周孝道主要是从宗教祭祀的方式作为自己的表现方式7。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西周的孝道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所以“ ‘孝’是西周各级宗子沟通祖先神,对祖先 神崇祀的一种行为方式,它表现为西周各级贵族宗子的特权。祭祀始祖先王是大宗周五的特 权,小宗诸候只能助祭,因此小宗的孝又常表现为对大宗应尽的义务上。也就是说,孝是协 助大小宗族关系的一个充满血缘色彩的价值规范” 所以, 。 西周的孝道应该是一种 “宗族道德” , 还谈不上是“个人道德” 8孔子的孝道观念承继西周的孝道观念而来,他明确表示对西周文 。3 4宫晓卫: 《孝经:人伦的至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 8 月) ,页 1。 王长坤:同, 页 39。 5 《孟子?滕文公上》 。 6 《左传?隐公三年》 。 7 巴新生: 《西周伦理形态研究》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年) ,页 46。 8 王长坤:同, 页 141。5 化的尊重与偏爱。他说: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种思想倾向在他的孝道思 ” 想中也有体现,但孔子顺应了时代的变化,赋予西周传统孝道观念以新的内容。孔子对西周 孝道的改造、创新之处就在于把“宗族道德”转化为个人道德,使西周孝道从宗法教条中解 放出来,转变为个人品德修养的最根本内容。1099 10《论语?八佾》 。 王长坤:同, 页 142。6 三、孔子孝道的基本含义1、孝为仁之本“相人可偶”本是我国上古时期的礼仪,即两个人相见时,面面相对,同时互相躬身作 揖,以致问候,表示互相尊敬与新近之意。据此,我们可以推知“仁”字本义应与“相人偶” 这种古老的礼仪形式有关,主要是指做人的基本规范和协调人际关系的准则。11 “仁”之本义既然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根本要求是“爱人” 。如何“爱人” ,我 们知道在中国上古时期最根本的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血缘宗法关系,而其中的核心就是父母兄 弟关系,因此所谓“爱人”道德就是“孝悌” 。孔子深谙此理,其学生有子对此明确总结道: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2孔子自己也说, ” “君子笃于亲,则民 兴于仁”13,同样把“笃于亲”作为兴仁的根本,这里的亲主要指的是父母、兄弟。可见孔子 都把孝作为“仁”的根本基础和发展前提,从而将“仁”不是建立在宗教上,而是建立在人 性孝亲基础上。 但孔子的“爱人”并不局限于亲亲,这里的“人”已超出家族的范围,而使和各得其所, 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14,其“所谓‘爱人’的本义是爱一切的人”15。所以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而学文”16。即把亲亲的孝,扩大 到“众” 。此“众”应指一切的人,但在血缘宗社会里, “众”是有次性的。所以,孔子学说 中的“爱人”是由一种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等差之爱,正如朱贻庭在解释“泛爱众”时说: “泛爱众”就是说普遍地博爱众人。不过这里所说的“爱众” ,相对于“爱亲”而言,是指爱 父兄以外的氏族其它成员,并没有超出氏族宗法关系范围。因而它所产生的社会的和心理的 根据,仍然是宗法血缘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氏族感情。但“爱亲”与“爱众”毕竟反映了 两个不同层次的伦理关系。 “爱亲”所涉及的是父子兄弟关系,而“爱众”所涉及的则是氏族 成员间的普遍关系,他要求爱氏族的所有成员,而这正体现了族类的整体意识。因此, “泛爱 众”所涉及的实际上是个体成员与氏族整体关系,本质上是对整个氏族或宗族的爱,用以维 系氏族内部的团结和稳定。1711 12 13 14 15 16 17同上,页 181。 《论语?学而》 。 《论语?泰伯》 。 《论语?公冶长》 。 赵吉惠: 《中国先秦思想史》 (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会,1988 年) ,页 51。 《论语?学而》 。 朱贻庭: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 ,页 38。7 由此观之,爱亲是孔子仁学的核心,也就是说“孝”是仁之根本。在血缘宗法社会里, 孔子的“爱人”是“等差”之爱,孔子的仁的基础是孝悌,即对父母、兄弟核心家庭的爱, 由此渐次扩大到爱众,即对宗族的受,由对宗族的爱扩展到对整个华夏民族的爱,在此基础 上再往前一步自然是对人类的爱。由孝到仁的过程,是一种由特殊到普遍、由具体到一般、 由伦理规范到道德原则的理性提升过程。仁由于立足于孝,立足于自然的人性、人情,获得 了坚实的基础;孝由于实现了向仁的提升,获得了更高级的普遍性,也使孝道成为人人自觉 遵守的行动规范。182、孝道是人的心理情感的道德义务。西周的孝道主要是对先祖的祭祀,这种祭祀,一方面是出于维护现实血缘宗法政治的需 要,但更多的是对祖灵的畏惧,孝子贤孙按时祭祀,是为了求得祖先的庇佑。19然而孔子打破 西周孝道鬼神之说、祖先崇拜而将“追孝”立足于人伦自然之情之上。孔子不相信鬼神是真 实存在的,如:季路问事鬼神。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 “未知生,焉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21子不语怪、力、乱、神。 ” 知死”20 樊迟问知。子曰:22故此孔子反对“事鬼” ,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但却仍把葬祭之礼作为孝和内容加以提倡,即他所说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3。这种做法好像有点矛盾,一方孔 子认为没有鬼神的存在,而另一方面却又说要祭拜这些鬼神。其实,对这种矛盾现象,孔子 本人曾做过明确解释。如对“三年之丧”《论语》中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 宰我问: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 既没,新谷既升,钻燧乡火,期可已矣。 ”子曰: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 “安! ”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帮不为也。今女安,则为 之。 ”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 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24 可以看出,孔子讲究祭祀,完全是从人伦的角度出发的,是由父母与子女间深厚的感情 所决定的。匡亚明曾说过:孔子“很重视亲子之间的情感因素,认为孝是由父母对子女的爱 引起的子女对父母的爱。在这种爱的基础上产生的尊敬的心情、愉悦的颜色、乃至奉养的行18 19朱岚: 《论孝为仁之本》 ,不详。 邢福增、梁家麟: 《中国祭祖问题》 (宣道出版社,2002 年 5 月) ,页 82。 20 《论语?先进》 。 21 《论语?雍也》 。 22 《论语?述而》 。 23 《论语?为政》 。 24 《论语?阳货》 。8 动必然是纯真无伪的情感的流露” 此言一语中的。孔子认为人的感情往往不会自动充分发 。 挥,只有父母死亡的时候,才会真情流露, “人未有自致也,必也亲丧乎” 。因此孔子十分 重视为死者送终,因为“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故而“丧事不可不勉” ,一定得尽礼。要按 照礼的要求,为父母治丧,居丧期间,要“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 。西汉刘向《说 苑》记载说: “子贡问孔子: ‘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 ‘吾欲言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 妨生民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而不葬民。”29。可见,如何对待父母的丧礼,是区 ’ 分“孝子顺孙”和“不孝子孙”的一个重要标志。孔子对丧事只强调一点,就是哀戚。 “丧与 其易也,宁戚。 “临丧不哀,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 。 ” 对禹自己吃的很坏,他把丧礼鬼神的祭品办得很丰盛,自己穿得粗,总把祭礼的服装做得很 好的做法大为先扬。 “孝”是子女对父母的行为,故孔子认为, “非其鬼而祭之,诌也”32。即 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他,这是献媚。这里的“鬼”显然是指死去的祖先。是对 死去父母的纪念和感激方式,故必须诚敬: “丧,与其易也,宁戚。 “吾不与祭,如不祭。 ” ”33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两个“如”字,说明孔子并不想念人死后有形体或精神的存在, ” 30 31 28 27 2625祭祀也就成为单纯的纪念方式和教化手段了。曾子看得很明白,他一言以蔽之,曰: “慎终追 远,发德归厚矣。 34就是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百姓归于 ” 忠纯朴了。 “子云: ‘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有主也,示民之有事也。修宗庙,敬祀事,教民 追孝也。以此坊民,民犹忘其亲。”35可见丧葬之礼可以起到“教民追孝”的社会伦理教化作 ’ 用。3、善事父母孔子以“生,事之以礼”为根本标准,提出了“孝敬”即精神赡养的主张。他首先肯定 子女在物质生活上奉养父母只是孝道的内容, 但只是孝道的最低层次, 因而还必须上升到 “敬” 这样高一级的精神生活层次。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匡亚明: 《孔子评传》 ,齐鲁书社 1985 年版,第 233 页。 《论语?子张》 。 《论语?子罕》 。 《论语?阳货》 。 《说苑?辨物》 。 《论语?八佾》 。 《论语?泰伯》 。 《论语?为政》 。 《论语?八佾》 。 《论语?学而》 。 《礼记?坊记》 。9 养 。不敬,何以别乎?” “敬”比“养”更难,但它能使父母不仅老有所养,而且精神愉 悦。在《孔子家语?困誓》中子路问于孔子曰: “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芸树艺,手足胼胝, 以养其亲,然而名不称孝,何也?”孔子曰: “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顺与?色不悦与?古之人 有言曰: ‘人与己与不汝欺’ 。今尽力养亲而无三者之阙,何X无孝之名乎?”所以《大载礼 记?曾子大孝》中说: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孝道的最高层次是赡养 父母。所以孔子所讲的孝不仅是对父母物质生活的赡养,更重要的是从内心里真正尊敬父母。 否则“羊且有跪乳之恩,鸦且有反哺之义” ,仅仅做到物质生活的养,只能算是“下孝” 。 其次,以色事亲,保持父母精神上的愉悦。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在孔子看来,为父母服劳役,拣好的事物给父母吃,对 父母有恭敬之心而外“少温润之色” ,不能承父母之欢,也不能算是完全尽“孝”了。作为孝 子,就应善于察言观色,了解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需要什么,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承顺 父母、取悦于父母,从而使父母内心欣慰、精神愉悦。物质奉养父母是人们一般都可以做到 的,但“观父母之志趣,不待发言而后顺者也” ,给老人精神上的安慰,则是不易做到的,所 以孔子说: “色难”了。以色事亲,是“养”且“敬”的进一步引申和升华,它所要达到的目 的是使父母精神愉悦。这当然是“孝”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了,也最能体现和反映孝的本质。 孔子曾说过: “啜H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38即使喝豆粥饮清水,只要能让父母心情愉快, ” 这就是孝子。 第三,父母患病要极尽忧劳。 “孟武伯问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人到了晚年身 ’ 体衰弱,难免疾病缠身,甚至卧病在床,这时父母是最需要子女的体贴、关照。子女要像自 己生了疾病,父母那样着急的心情去对待父母、关心父母,尽心尽力地照顾好父母,做到久 病床前有孝子。在日常生活中,孝与不孝在老人生病的时候最能体现。善忧父母者,唯其疾 是忧。而有的人在父母健在时,尚能像个孝子,但当老人有病尤其是久病在床时,就逐渐生 出厌烦之心,嫌弃老人,不愿伺候老人。想想自己生了病,父母是那样的担忧、那样无微不 至的精心照料,再进而想想父母抚养 自己的艰辛,这怎么能不“唯其疾之忧”呢? 第四,要看到父母年寿日高而及时行孝。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 一则以惧。”40意思是说: ’ “是个孝子就应当知父母之年。一则以父母年多,见其寿考则喜也; 一则以父母年老, 形必衰弱, 见其衰老则忧惧也。 实际上孔子是教人们岁月易逝, ” 光阴荏苒,39 373636 37 38 39 40《论语?为政》 。 《论语?为政》 。 《礼记?檀弓下》 。 《论语?为政》 。 《论语?里仁》 。10 父母的年岁在一天天地增长,在世的时光一天天在减少,从而要有行孝的紧迫感,孔子说这 句话的目的正是提醒人们要注意父母的日渐衰老而及时行孝。 《韩诗外传》卷九中对此有生动 的阐述: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 “驱之!驱之!前有贤者。 ”至,则皋鱼也。被褐拥`, 哭于道旁。孔子辟车与之言曰: “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 “吾失之三矣:少而学, 游诸侯,以殁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态,简吾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绝之,失之三矣。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 请从此辞矣。 ”立槁而死。孔子曰: “弟子识之,足以诫矣。 ”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尽自己的本份去照顾好父母,一旦操劳一生的父母突然去世,再 想想自己未尽到“孝”的责任,终将悔恨不已,遗憾终生。 终上所述,孔子提出的孝敬老人的思想,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孝敬父母。如果只有生活上的关心,而无人格上的尊重,那就意味着将人降低为物(犬马) “孝”与“敬” 。41是建立在人类血缘亲情的基础之上的,是为了表达子女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和爱。实际上,这 是人类社会应该怀有的一种感情,因为我们对父母欠有养育之恩。4、父母有过,人子当谏止孔子主张孝道应建立在人格平等与独立的基础上,并不是父母之言都听从。故此,孔子 提出了“几谏”说,他说: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怨。 42在大是大非面前, ” 人子当坚持原则,从而使父母避免铸成大错,这与奉养、恭敬一样,同样是孝的表现,也可 以说是更高层次的孝。父母如不听从子女的劝谏,子女须一而再、再而三地微谏不倦,直到 达到目的为止。倘若“见志不从” ,子女要“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而不能因此生怨恨之情, 正如《大载礼记?曾子立孝》所说: “可入也,吾任其过;不可入也,吾辞其罪。《韩诗外传》 ” 卷七就记载了一个孝子“几谏”的事例: “子骞早丧母,父娶后妻,生二子,疾恶子骞,以芦 花衣之,父察之,欲逐后母。子唬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父善之而止,母悔改之, 遂成慈母。 ”因此,孔子赞曰: “孝哉,闵子骞!。43可见,父母有过,子女委婉谏是更高层次 ” 的孝。 孔子提出了对父母“几谏”的原则,但这是以不违背父母的意志和命令为前提的,对父 母的“不违” “无违”是孔子孝道的一贯立场,所以要讲究劝谏的方法, 《礼记》中对此有不41 42 43吕叔春编: 《孔子大智慧全集》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年,页 10。 《论语?里仁》 。 《论语?先进》 。11 少的记载,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 得罪于乡党史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44 在“不违”“无违”的意义上孔子还提出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 、 之道,可谓孝矣” 。子女继承父母合理、正确的规矩,从这个意义讲,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孔子提出对父母“几谏”的原则,是为了避免父母犯错误,最终的目的仍是为了维护血 缘宗法关系,这种关系《论语》中称作“亲” 。孔子重视血缘关系,他说: “君子笃于亲,则 民兴于仁。 为此,孔子还提出 “父子相隐”的原则:父为子隐,子为父孢,直在其中矣! ”47 46 45在孔子时代孝是大于忠的,所以在谏的问题上,君与父是不一样的:为人臣之礼,显谏。 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48这是因为“君臣,义合也; 父子,天合也。君臣其合也与父子同,其不合也去之,与父子异也”49。父子关系是天然的, 不得不然的,所以是“天合” ;而君臣是以“义合” ,可见儿女对父母的谏是不能逃避,三谏 而不听,则只能“号泣而随之” 。5、继承父母之遗志孔子对“孝”还有更高的阐述,这就是要求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 死后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孔子非常重视这一点, 《论语》中三次提及: “三年无改于父道,可 谓孝矣。( ”《里仁》 )孔子说: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 《学而》 )意为: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逝世之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 果他对父亲志向和优点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说是做到“孝”了。这句话在《里仁》篇中又 一个字不差地重复了一次,孔子的学生在编辑《论语》这部书时,为什么要重复这句话呢? 除了强调这个意思重要性之外,没有别的解释。50在孔子的心目中,周武王和周公旦就是这方 面的典范。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了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故孔子赞扬他们说: “武五、周 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51 “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 ”《论语?内则》 。 《论语?学而》 。 46 《论语?泰伯》 。 47 《论语?子路》 。 48 《礼记?曲礼下》 。 49 陈唬 《礼记集说》 ,中国书店 1994 年版,第 36 页。 50 佚名: 《孔子论孝道》下载自 http://www./article.asp?articleid=521(2008 年 10 月 9 日) 。 51 《中庸》 。45 4412 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52。 ”6、孔子的孝道是相对性、平等性 、孔子的孝道是相对性、平等性孔子毕生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为此他精心设计了一道理想的社会蓝图, 即以家庭为支点,人们从修身开始,然后齐家,发展到治国平天下,建立和谐而充满仁爱的 宗法等级社会。孔子不仅提出了孝,而且要求“父慈” 。慈。即上爱下,父母爱子女。这一道 德范畴的提出,既是对“孝”的有力支撑,也是对家庭道德的完善。故此他认为,父母对子 女要“慈” ,子女对父母要“孝” 。父慈,即父母“慈爱”子女,具体内涵是: 首先,养育子女。父母对子女,要生而有养。当子女没有独立生活能力时,父母有义务 抚养他们。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53“父母唯其疾之忧”54。这就是说,父母对子 ” 女不仅要在生活上抚养,还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因为幼子幼女若没有父母的抚养,往往 是难以生存的,所以抚养子女是父母责无旁贷的义务。 其次,教育子女。孔子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时常用《诗》《书》中的道理来教育 、 独生子孔鲤,让孔鲤从中领悟到立言、立身的真谛。孔子主张,在教育子女时不要急躁,而55 应循序渐进。他说“无欲速,欲速则不达” 。此外,对子女应严格要求,决不要溺爱、偏私,要做到“君子远其子”56。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父母对子女,不能只养不教,否则, 就是没有尽到责任。 第三,爱护子女。孔子认为,父母应爱护子女。父母的温存、体贴、关心、照顾,对于 未成年的子女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孔子说: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 年之爱于其父母乎?”57。父母对子女的培养、教育,要花费数十年的时间。他又说: “爱之, 能勿劳乎?58父母应心甘情愿地花费心血,极尽努力,不辞辛劳,使子女长大成人。 第四,关心子女的婚姻。子女长大成人,到了结婚成家之时,父母就要为子女的终身大 事考虑。认为婚姻应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途径来实现。不过,孔子在为女儿、侄 女考虑婚姻大事时,特别注重女婿、侄女婿的道德、才能。关于孔子嫁女的事帮, 《论事》载: “子谓公冶长: ‘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59公冶长是孔子的学生, ”52 同上。 53 《阳货》 。 54 《为政》 。 55 《子路》 。 56 《季氏》 。 57 《阳货》 。 58 《原宪》 。 59 《公冶长》 。13 人非常聪明,他能听懂鸟语。尽管无故入狱,仍能泰然处之,不怨不尤,所以,孔子把女儿 嫁给他。关于孔子侄女的事, 《论语》中有两处记载:子谓南容: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 免于弄戮。 ”以其兄之妻之 。南容三复《白圭》 ,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是孔子的学生, 他十分注意品德的修养,多次背诵《白圭》《白圭》是指《诗?大雅?抑》中的四句: , “白圭 之玷,沿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意即白玉的小污点可以磨掉,而人说出的错话是难 以收回的,说明他慎言慎行。孔子了解南容谨慎忠厚,所以把侄女的终身委付于他。从这两 件事知,孔子特别是重视女婿的品行学识,选女婿绝对不是要选一个有财、有势的人,乃是 选婿重才不重财,择妇重德不重色。 第五, “父为子隐” 。即父母要隐瞒、包庇子女的违法行为。孔子说: “父为子隐,子为父 隐,直在其中矣。 62孔子为了维护血缘宗法家庭的稳定,宁可包庇犯法的子女。 ” 做父母的要慈爱自己的子女,与子女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一起,构成相辅相成的关系。这 种慈爱,当然也包括尊重,孔子就提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63,这是中国历史 上明确肯定年轻人作为的最早、最有力的宣言。孔子反对在父子、长幼之间后者绝对听从前 者,他曾盛赞子贡对他的启发( 《八佾》,肯定陈司败、子游对自己错误的纠正( ) 《阳货》, ) 批评颜回对自己“不违,如愚”《为政》,主张“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鼓励学生 ( ) ( ) 按自己的素质行事: 子路问: “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 诸’ ,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64 60 61可见,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既有过分强调父母权威的倾向,也有晚辈应自主、自立、当 仁不让的思想。不只是父子,君臣关系亦是如此。在鲁定公问: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时,孔子就回答说: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65这里, ” “君使臣以礼”是前提和原因, “臣 事君以忠”是回报和结果。所以当齐景以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66翻译过来就是“君要像个君样,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 ,也就是君、臣、父、子、各有其遵循的行为规范,父行父道,便是慈爱幼小;子行子道,便是孝行父母; 君行君道,当是孝爱天下苍生;臣行臣道,便是忠于职。这种要求是双向的,而非单方面的。60 61 62 63 64 65 66同上。 《选进》 。 《子路》 。 《子罕》 。 《论语?先进》 。 《八佾》 。 《颜渊》 。14 孔子所主张的“父慈子孝”就是突出了父子之间的血缘亲情之爱,维护血缘宗法家庭的稳定。7、孔子将孝运行在各个方面孔子认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孝”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孔子的伦理思想、教育思 想、政治思想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构成一贯的体系,而“孝”正是这一体系的根本。 首先,在教育与伦理的关系上,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文” ) 只是“四教”中的一种,指的是历代的文献。 “行、忠、信”三者都是“德行” ,德行就是伦 理道德的实践,这是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教的主要内容就是“教以人伦” ,这正是教 的根本和出发点。孔子教的程序是“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67。在伦理道德身体力行之余才学文,教导学生要把孝顺父母放在学业的首位。他 教导弟子学习《诗经》的目的之一也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68。运用《诗经》的道理,近 处可以事奉父母,远处可以事奉君主。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69。 对于学生中的孝行, 他极力称赞叹美: “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70对于 ” “士” , 孔子尤其强调“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71。 在政治与伦理的关系上,孔子是想建立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72,使 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理想,要从“孝悌”开始,通过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上 对君王尽忠,下在朋友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扩大去爱人爱物,使社会达到和谐。在父子 之间,父亲要仁慈,儿子要孝顺,就是父慈子孝。在兄弟之间,兄长对弟妹要友爱,为弟的 对兄长要恭敬,这就是兄友弟恭。父慈子孝是父子之间相互承担的义务,兄友弟恭是兄弟之 间相互承担的义务,朋友之间相互信任是相互之间的义务。所以,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作 到了孝悌,他的人性就得到了很好的改造,他就遵守社会的规范。73孔子也主张“德治”“为 , 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74。而德的根基正在于孝,所以孝悌就成了为政的根本。 , “孝 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这有也。 75可见“德治”的目的就是为了防 ” 止“犯上作乱” ,政治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要治国必先齐家,而在父权制时代,家67 68 69 70 71 72 73《论语?学而》 。 《论语?阳货》 。 《论语?子罕》 。 《论语?先进》 。 《论语?子路》 。 《论语?公冶长》 。 万 本 根 , 陈 德 述 :《 继 承 、 弘 扬 儒 家 的 孝 道 文 化 的 精 华 》 下 载 自/coopDetail.asp?cid1=134&id=129(2008 年 10 月 9 日) 。 74 《论语?学而》 。 75 同上。15 庭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父子、兄弟关系,所以孔子基础,把家庭中的孝悌扩展于外。将此本性 之善扩展而为社会之行,天下便可大治,仁道便可大成,这就是孔子用孝道影响政治的主要 内涵。 综上。面对春秋之际“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孔子出于“救进之弊” ,他大力弘扬“孝 生”的孝道思想,认为“孝生”是出于血缘亲情之爱的道德义务,并且把“孝生”的孝道思 想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立足点和根本点。孔子所倡导的“孝” ,十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真诚的 热爱、尊敬之,强调子女对父母奉养的责任,强调“事亲”方面的推己及人。这是一种十分 美好、十分高尚的情操,对当时、现在以及未来都有其现实意义,也是孔子的深刻之处。16 四、基督教孝道的基本含义基督教也是非常重视孝道的,在“十诫”中的前四诫讲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后六诫讲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讲到人与人之关系时,首先提到孝: “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 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出 20:12)在这段经文里面,前面用了四条诫命,说到人 ” 跟神之间的关系,从第五条开始,就是讲到人要孝敬父母。第六条就说到,人跟人之间,在 所有相处间应该注意的问题。你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十诫,就知道在神的心目中,孝敬父母 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这一个诫命,乃是承接了人跟神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跟人之间关 系的枢纽。 并且在圣经其它的经卷在也都有讲到孝, “众子啊,要听父亲的教训,留心得知 聪明。因我所给你们的是好教训,不可离弃我的法则。我在父亲面前为孝子,在母亲眼中为 独一的娇儿。(箴 4:1-3) ” “我儿,要谨守你父亲的诫命,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法则,要常系 在你心上,挂在你颈上。(箴 6:20-21)在新约中,也有许多对儿女的明确教导,有吩咐 ” 儿女听从父母: “你们作儿女的,要凡事听从父母,因为这是主所喜悦的。( ”《西 3:20)有 叮嘱儿女报答亲恩: “若寡妇有儿女,或有孙子孙女,便叫他们先在自己家中学着行孝,报答 亲恩,因为这在神面前是可悦纳的。(提前 5:4)耶稣基督著名的“十架七言”中也有两句 ” 是关于母子关系的。他对母亲说: “看你的儿子” ,又对门徒约翰说: “看你的母亲” 。在他生 命的最后时刻,他惦念着母亲日后的生活。这也为人们树立了孝敬父母的榜样。可见耶稣自 己也在实践孝道,从中我们知道孝道在基督教中也是非常重要的。761、基督教的孝立足于上帝的命令基督教孝道有悠久的历史,在《出埃及记》中“十诫”的颁布,将“当孝敬父母”作为 法律条文明确的提了出来,其时大约是公元前十五世纪中叶,中国那时还在商代。而神通过 摩西所颁布给以色列人的“十诫”中关于孝敬父母的诫命,可以看出神将这条诫命置于极其 重要的位置。 《十诫》 第一至第四条是关于怎样对待神的, 第五至第十条是关于怎样对待人的。 而后者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关于孝敬父母的: “当照耶和华你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 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申命记》5:16)在摩西从西乃山上带 回石板上,这第五条诫命是与前四条诫命同刻在一块石板上的,也就是说,是刻在关于神的 诫命的石板上。由此可以看出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在基督教信仰中,父母被当作了神在人间的代表,这就是为什么在旧约里面,一个人如76刘志雄: 《按圣经孝敬父母》 ,出版地、出版社不详。17 果不孝敬父母,是一个非常大的恶。在《出埃及记》二十一章第 15 节这么说:“打父母的, 必要把他治死。”不是开玩笑的。在第 17 节 “咒骂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77为什么会这 个样子呢,原来从下面的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是因为这样的“恶子”会影响到他的家庭,也 会影响到整个的社会和国家。“人若有顽梗悖逆的儿子,不听从父母的话,他们虽惩治他, 他仍不听从。父母就要抓住他,将他带到本地的城门,本城的长老那里;对长老说:我们这 儿子顽梗悖逆,不听从我们的话,是贪食好酒的人。本城的众人就要用石头将他打死;这样 就把那恶从你们中间除掉;以色列众人都要听见害怕。”(申 21:18-21 ) 。 孝敬和顺从父母也与敬畏神相关,所以,得到了特别的强调。这条诫命在新约中得到进 一步的强调与诠释: “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 你得福,在世长久。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以弗所书》6:1-2) ,在这段经文中,用 了一个理所当然,来表示人来孝敬父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而且,孝敬父母是惟一一条带 应许的诫命。其它关于人与人关系的诫命,都是用否定形式来表达的,只有这一条是用肯定 形式表达的, 并且应许了如果遵守, 就使你在尘世生活的日子得着诸多的福气, 延年益寿。 在 此我们看到上帝叫我们去孝敬父母,是因为这是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是为要叫他的儿女们 得福。2、基督教的孝要求诚敬父母我们中国人习惯说孝顺,圣经讲孝敬,英文就是“honor ”。英文字典里面,honor 就是你 高度的在众人面前给他尊重,给他光荣,给他荣耀的地位。也就是说,让人看见你给父母的 尊重、名声、光荣,和荣耀的地位。希伯来文讲到孝敬这个字,它原文的意思其实很简单, 就是“很重,很有份量”。就是说,这个人在你的生命中很有份量,你很看重这个人,这叫做 孝敬。78所以孝是从内心而来,首先是尊敬,看重父母,那样自然而然的就会带来“孝敬” 父母。 基督教孝道把奉养看作基督徒最基本的责任。 “如果有人不照顾亲戚,尤其是自己家里的 人,他就是背弃信仰,比不信的人还要坏” (提前 5:8《现代中文译本》。主耶稣曾经严厉 ) 地谴责过那些不奉养父母的法利赛人: “你们为什么因着你们的遗传,犯上帝的诫命呢?上帝 说: ‘当孝敬父母’ ,又说: ‘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你们倒说: ‘无论何人对父母说,我所 当奉给你的, 已经作了贡献, 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 这就是你们藉着遗传, ’ 废了上帝的诫命” (太 15:3―6) 。主耶稣谴责不养亲之人,他自己又为养亲作了美好的榜样,他一生敬爱父77 78刘志雄: 《按圣经孝敬父母》, 同书。 同上。18 母,离世之前还特别把母亲委托给约翰照顾(参约 19:25―27) 。 基督教孝道也特别注重尊亲, 《箴言》论孝,多提到尊亲。 “虐待父亲,撵出母亲的,是 贻羞致辱之子。(箴 19:26)这是讲到不辱。 ” “你要听从生你的父亲,你母亲老了,也不可 藐视她。……义人的父亲必大得快乐,人生智慧的儿子,必因他欢喜。你要使父母欢喜,使 生你的快乐” (箴 23:22,24-25) 。这是讲到尊敬。那何为尊敬?是不是因为要尊敬我的父 母,所以我就闭着眼睛,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父母不管做了什么错事,不管他们怎么样不 对,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不是圣经的教导。圣经里面承认,很多父母是不是的父母,但 是圣经里面告诉我们说,我们还是要尊敬他们;不是尊敬他们的错误,不是同意他们的错误, 而是尊敬他这个人。我们可以不同意他的错误,我们可以在他的错误问题上和他们去谈,可 以跟他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我们对他的态度是要尊敬的,这是圣经里面讲到孝敬的一个很重 要的问题。在弗 6:1“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 ”这就是基督徒 行孝的标准。所谓“在主里”不是指父母必须是信徒,而是指基督徒行孝必须照着上帝的旨 意,当孝与上帝的旨意发生矛盾时,要“以天父的事为念” 。林治平先生指出: “在基督教的 思想体系中,孝道不能取代上帝的地位,不能取代宇宙至高真理的地位,也就是说,孝德是 在上帝或真理之下的诸德之一。它虽重要,但不可与上帝的旨意和至高真理相抵触。 79耶稣 ” 说: “你们以为我来,是叫地上太平吗?我告诉你们:不是,乃是叫人纷争。从今以后,一家 五个人将要纷争:三个人和两个人相争,两个人和三个人相争;父亲和儿子相争,儿子和父 亲相争;母亲和女儿相争,女儿和母亲相争;婆婆和媳妇相争,媳妇和婆婆相争” (路 12: 51―53) 。常有人以这段经文来攻击基督教不重孝道。其实这正是孝的最高体现。主耶稣所讲 的是指在不符合上帝旨意时的纷争,是信仰上的纷争。这也正是孔子孝道所注重的谏诤。故 此我们听从,尊敬父母是有原则的,这原则就是“在主里面”按着圣经的标准,如果父母有 错,我们就该指出来。但我们不能因为父母行的不是在主里面的而不尊敬他,我们还是照样 去尊敬他们,我们是对事而不是对人。 当然,在我们成长中,很可能父母给我们很多伤害,很可能父母骂我们的那一句话,在 我们的潜意识中一直影响我们,那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圣经告诉我们的一个原则是“饶恕” 当别人来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尚且可以饶恕, 更何况我们的父母呢?圣经告诉我们旧事已过, 一切都是新的了。我们在基督里是新造的人,我们每一个人要为着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向神 负责。79林治平: 《基督教与中国》 (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76 年) ,页 41。19 3、基督孝道是双向的,要求父母也要尽自己的本分做父母的首先要知道孩子到底是谁的?是自己的,还是上帝的?在诗 127:3“儿女是耶 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是蒙受恩典的人,上 ” 帝把孩子赐给你,你是有福的。但是当孩子赐给你时,这孩子属于神,而不属于父母,父母 只是神的管家,替神看顾和训练他们并且将他们献给神。 父母自己首先要学习管束自己,否 则是不能正当管教儿女的。因为父母的性格是会在他们子女身上重新显露的, “亚当活到一百 三十岁,生了一个儿子,形象样式和自己相似“ (创 5:3) 。如果作父母的要想自己的儿女顺 服,那么他们首先应当顺服神,此项原则屡次在圣经中强调: “你既是教导人,还不教导自己 吗?“ (罗 2:21) 。论到作监督或牧师的必须“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儿女凡事端庄顺服。 因为人若不知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管理神的教会呢?“ (提前 3:4-5) 。如果作父母的不知怎 样制伏己心(箴 25:28) ,他们怎能管理儿女呢?所以父母的责任是很重的,因为他要面对 的是神。将来有一天你要在上帝面前交帐。那么父母该如何去看顾,训练孩子呢? 第一,教训。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 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 (申 6:6-7) “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 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 (弗 6:4)从这两处圣经我们可以看出,父母们要在 主里面教训他们,首要的是要将信仰传递给他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并且我们也可 以看出,教育的首要责任是父母的,而不是教会的,或主日学的老师的。如果孩子不去敬畏 上帝,父母是负首要的责任的。 第二,做榜样。提摩太是保罗在基督里所生的福音的儿子,但他的信仰并不是都是保罗 一个人教导他的。在提摩太后书 1:5“想到你心里无伪之信。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罗以,和 你母亲友尼基心里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里。 ”可见,提摩太的信仰,是他的外祖母罗以,与 他母亲那里承受来的,由此可见,父母要首先做好榜样,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更好的去爱 主。 第三,管教,其实教训与榜样须由管教与训练加以执行。管教的意思就是权柄的实施― ―律法的正当治理。论到父亲、论到信实,神说: “我眷顾他,为要叫他吩咐他的众子,和他 的眷属,遵守我的道,秉公行义,使我所应许亚伯拉罕的话都成就了” (创 18:19) 。可见亚 伯拉罕在他的家庭中所提出的并不仅仅是谆谆善诱,乃是在家庭中执行律法与秩序。他所执 行的法则,乃为保守“耶和华的道”就是在神眼中看为正的。列祖在家庭中以履行此项责任, 为的是得蒙神的祝福。家庭无家法而仍能正常兴起的,实在没有。在此家法中包括赏罚,这8080宾克: 《培育敬虔的儿女》 ,出版地、出版社不详。20 对于儿童时期尤为重要,就是当儿童的道德品格尚未成熟与道德动机尚未明了之时,家法是 非常重要的。 一个未受训练的孩童,就是未来不守法的成人,在监狱里满了那些在孩童时期 自己任性,一意孤行的人。儿女过犯虽属至微,也应受相当罚处,以儆效尤,更免去儿女将 来的悖逆,以致使作父母的非用武力处罚不可。 圣经关于这一点的教训是非常清楚的, “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 (箴 22: 15 又参考 23:13-14) 。因此神曾说: “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 随时管教” (箴 13:24) 。又说: “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儿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 (箴 19: 18) 。不要愚昧地溺爱孩子:神诚然是用比父母更深的爱来爱孩子,然而他告诉我们“凡我所 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 (启 3:19 又来 12:6)“杖打和责备,能加增智慧,放纵的儿子, 。 使母亲羞愧” (箴 29: 15) 。此种严厉必须施用在孩童的幼年时期,就是在顽固不怕的性情 尚未养成之前。不忍心用杖责打孩童的,就是害他;你的杖不打在你儿女的背上,早晚有一 日要打在你自己的背上。81 第四,爱自己的儿女,当我们说要管教自己的儿女的时候,好像让人觉得父母是一个非 常严厉,而没有亲情的感觉,其实这之中,父母要爱自己的孩子,一切的原因都是为了爱孩 子。在圣经弗六 4“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 ” 可见孩子不是父母的出气筒,不是无故的去让孩子受气,乃是因为爱的前提。当你爱孩子的 时候,你就会关心,注意孩子,原意去教导孩子,愿意花时间在孩子的身上,约伯的爱圣经 里面只用一句来表示 “他清早起来,按着他们众人的数目献燔祭” (伯 1:5) 。可见父母还 会为孩子祷告。当祈祷的空气应当充沛于基督徒的家庭中的时候,自然而然爱也就充满在其 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责任是:从孩子还小时就要想,父母去管他,父母从小把他养 大,第一个目的是要他得救。他如果得救,有个新的生命在里面,里面的心改变了,外面的 行为就好办。第二个目的是叫他成圣,希望他越来越像耶稣越来越爱耶稣。828182宾克: 《培育敬虔的儿女》, 同书。 刘志雄: 《按圣经教导子女》, 同书。21 五、基督教与孔子孝道的对比 基督教与孔子孝道的对比 孔子孝道以上论术的是孔子的孝道与基督教孝道,我们从比较中我们发现,这些中间有许多的方 面是相同的,而且还有许多的相似,比如:都是人伦之首,孔子把孝放在第一位,认为只要 这样,仁就能够实现,就能够“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基督教也把孝放在人伦 之首,在十诫中,将孝敬父母放在第五条里面,认为人如果对上帝尊敬,自然而然会对你母 尊敬。其次他们之间都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在这些内涵里面,让我们看到,他们之间都需要 人去实际的应用出来,不但是物质的孝养,更是精神上的孝与尊敬。怪不得石衡潭说“孝道” 是基督教的信仰与中国文化的一个连接点与沟通点。 也确实是如此。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思考 一下,有些不同的地方,常常被人认为基督教是“不孝”的宗教,我们得从圣经的原则首先 来看看孔子的孝道是不是有错误的。831、孔子孝道以人为本,基督教孝道以神为本孔子的孝道是基于“性本善”的理论,其动力是人的“良知” 。人人皆有良知的功能,所 以每个人都是可以行孝的,人人也都是可以做到的。 “倘若有人觉得难于行孝,乃是不为,而 并非不能;乃是自贼,而并非自励。 84如果真的孝是人的本能,那么又何必讲孝道呢?为什 ” 么还要勉励人人都去行孝呢?孟子认为,人虽有良知良能,但其又会丧失,良知良能丧失即 成为恶。故人需要及时勉励,需要竭力保守自己的良知,这就是提倡孝道的原因。良知功能 是人行孝的源头,也是人行孝的动力。其实怎个中国人都以孝于人为天经地义,为德之本与 教之所,是因为盖以父母乃生我养我,教我育我之人也。我之所以为我,乃皆由父母之恩德 而来,是则孝于父母,无非为一种饮水思源之精神。85 基督教孝道则以神为本,人之所以要行孝,是因对上帝的敬畏。之所以能行孝是上帝的 赐恩。基督徒行孝是上帝的启示,是上帝赋予人的神圣使命。 “十诫”中前四诫讲人应如何敬 畏上帝,后六诫讲人应如何对待人。在论到对人时,首先讲到孝敬父母,这一切都是为了敬 畏上帝。一个敬畏上帝的人,自然会心甘情愿地孝敬父母。上帝要求人如此行,也应许给人 以力量。人都有自己的软弱,常常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就是孔子也有“闻义不能徙,不善83石衡潭: 《儒家与基督教孝道之探讨》 ,下载自 /Article/Class17/Class20/87.html (2008 年 10 月 9 日) 84 徐松石: 《圣经与中国孝道》 (香港:浸信会出版社,1981) ,页 29。 85 同上,84 页。22 不能改,是吾忧也”86的哀叹。基督徒却不需如此,圣经上说: “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 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 (罗 8:26) 。这就是 基督徒行孝的力量。2、孔子的爱是有等级之爱,基督教之爱是平等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欲治其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物。而在其中“家庭是社会组织的模型。个人身份首先是通过在家庭内的角色与关系教化得 到实现的,然后再体现到更大的共同体范围中去。这也就是说,儒家的政治价值和社会秩序 观念就是建立在家族制度的基础上而不断扩展的。这种建立在家族制度之上的政治理念最关 键的概念是“亲亲”和“尊尊” 87然而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孝道并孝道推广而成之仁道,完全 。 是以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为中心的。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即为其推广之主要步骤与方法。 然而循此步骤与方法而逐步推广,那么天下一家的仁道思想或许可能会成就,然而,这样的 孝,也不得不产生了宗法与封建两大制度。 基督教之最高思想,不是逐步推广之仁,而是博大无涯之爱。依我们的看法,推广之仁 与博大之爱,其实二者均由孝道而来,其所以互有差别,特以其所孝之对象有所不同而已。 基督教之孝道,乃以“我们在天上的父”为其最大之中心,以天父之爱以爱他人,实无所用 其推广。盖自天父上帝之观点视之,则普天之下,万国万民,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肤 无分黑白,性无分男女,才无分高下,实无一而非上帝所创造养育,亦无一而非天父之儿女 才可视天下为一体。并且人若真能对天下苍生,均能爱之如己,则对其有亲密之血缘的父母 兄弟,又如何拒之于千里之外呢?此不独为义理所不容,亦将为人情所无有,此所以谓之为 杞人忧天也。88孔子的孝道是为当时的社会服务, 而基督教的孝道是为了让人得福 3、孔子自己说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 “天下无道”的时代。孟子告诉人们,那 、 时“世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s其君者有之,子s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89。 。 孟子认为这一动荡与混乱的时代所赖以形成的根源,端在与“天子不仁”“诸侯不仁”“卿 、 、8687 88《论语?述而》 。干春松: 《制度儒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页 34 何世明: 《从基督教看中国孝道》 (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6 年) ,页 88。89《孟子.滕文公下》 。23 大夫不仁” 、以及“士庶人不仁”90 。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不仁”的时代,孔子的“仁 道主义”产生了。91所有我们前面提及的以“仁”为中心而辐射所及的道德生活条目在那个 时代都表现为它们的反面。孔子看到了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一触即发,威胁着统治阶级 者生存。所以孔子提出“爱人”的口号,以缓和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这对奴隶和人民来着 欺骗。孔子说: “爱之能无劳乎! ”可见表面上的“爱”是为了要人民为统治者卖力。不仅如 此,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使老百姓懂得孝悌之道是“仁”的根本。因为只要实行这一点, 他们就不会犯上作乱了。92 ?神把“孝敬父母”摆在这样子的一个次序, 是要我们看清一个事实, 就是我们跟父母的关 系,是必须建立在我们跟神的关系的根基上。并且,我们跟所有其它人的关系,也一定是建 立在我们跟父母的关系上。所以我们跟父母的关系,成为我们这个人与神交往、与人相处中 间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如果我们这个人与神所托付给我们的父母不能够有一个好的关系, 我们其实很难真的跟父神有好的关系。圣经说:连看得见的人都不爱,更何况是神呢。93使 徒保罗在年老的时候写信给以弗所和歌罗西的信徒,勉励他们当孝敬父母。弗 6:1-3“你 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 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这里保罗强调作儿女的当孝敬父母的三个原则:一是要在主里,即 照主的话,照主所行的去行;二是要听从父母,即不可背逆父母的教诲;三这是理所当然的, 孝敬长辈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见孝敬父母乃是基督徒的伦理之根、蒙福之道与爱心之始。944、大孝与小孝之分别基督教孝道与中国孝道最大的分别是基督教注重对父母的孝,更注重对上帝的孝,中国 孝道则只注重对父母的孝,中国人虽然有“天”的观念,但却很少讲对天的孝。在《圣经》 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对上帝与人之关系的描述,如牧人与群羊、君王与子民、主人与仆人 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 《圣经》自始至终将上帝与人的关系描述成父子关系。我们 祷告时也时常称上帝为“我们在天上的父” 。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 。既然如此,作儿女的 就当孝自己的父亲。为了更清楚的理解这种关系,我们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我们来看上帝(我们的父亲)对我们的爱,或者用中国伦理所讲的“慈” ,因为人909192 93 94《孟子.离娄》 。 王峙军: 《比较人论》 ,不详。 何兆武: 《中国思想发展史》 (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年) ,页 15。 刘志雄: 《按圣经孝敬父母》 ,同书。 林泽伟: 《孝亲与思亲》下载自 /wz/htm/16/_267.html(2008 年 10 月 9 日) 。24 对天父的孝是以天父对人的慈为基础的, 正如经上所言: “不是我们爱上帝, 乃是上帝爱我们” (约壹 4:10) ,上帝对我们的爱,首要的是他愿意我们作他的儿女,并且给了我们最简单的 方法。 “上帝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藉着他得生,上帝爱我们的心就在此显明了” (约 壹 4:9)“凡接待他(指基督)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上帝的儿女” 。 (约 1:12) ;上帝爱我们,他就在凡事上看顾我们、体贴我们,大卫在《诗篇》中写道: “父亲怎 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 (诗 103:13) ,上帝爱我们,所以他也管 教我们, “管教原是众子所共受的,你们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儿子了” (来 12:8) 。 “因为耶和华所爱的,他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 (箴 3:12) 。这就是上帝对 我们的爱。 其次,我们要看我们对上帝当有的孝。上帝如此爱我们,他也指望得到我们的爱。上帝 曾藉先知玛拉基说: “儿子尊敬父亲,仆人敬畏主人;我既为父亲,尊敬我的在哪里呢?我既 为主人,敬畏我的在哪里呢?” (玛 1:6)我们对上帝的孝内容极广,但最重要的是要荣耀他 的名,也就是中国孝道所讲的“尊敬” 。耶稣说: “人点灯,不是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 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 们在天上的父” (太 5:15-16) 。荣耀天父,就是要为他作出美好的见证。首先,要追求圣 洁的生活,追求象天父完全一样。使徒彼得说: “你们既作顺命的儿女,就不要效法从前蒙昧 无知的时候那放纵私欲的样子。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因 为经上记着说: ‘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彼前 1:14―16) ” 。在追求圣洁生活的同 时,又要“爱人如己” 。使徒约翰说: “上帝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从来没有 人见过上帝。我们若彼此相爱,上帝就住在我们里面,爱他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 (约 壹 4:11―12) 。我们爱上帝的心是以爱弟兄来表现的, “人若说, ‘我爱上帝’ ,却恨他的弟 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上帝。爱上帝的,也当爱弟 兄, 这是我们从上帝所受的命令” (约壹 4: 20-21) 我们爱上帝即为 。 “孝” 爱弟兄即为 , “悌” 。 何世明牧师说: “基督教之信仰,千言万语,实可以八字尽括之,此即为‘父慈子孝,兄友弟 恭’而已。 95 ” 父即爱子,则子之爱父,自是当然之理。父之爱子为慈,子之爱父则为孝。是以基督教 所言之尽心性意力以爱上帝,实即为子之孝。上孝于天,这是以基督教言孝道之最主要的原 则;既孝于天,然后复以天之道以孝人爱人,则又为以基督教言孝道之主要方法。9695 96何世明:《从基督教看中国孝道》, 同书,页 104。 : 同上,页 84。25 六、当今基督徒实践孝道的困难 当今基督徒实践孝道的困难当社会渐渐发展的时候,我们发现,先秦的孔子学说与圣经的要求,必尽离我们是有点 距离,现今的信徒们所要面对的不再是宗族制度,也不再是旧约的牧羊时代,现今的社会是 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当今的 信徒要去遵行孝道的困难:1、社会老龄化,独生子女负担过重老龄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这是中国的人口现状。据统计,我国的老年人口占总人 口的百分之十以上,而且还在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有关资料预测,到 2025 年,我国老年 人口将约占到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而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年轻子女的子女人数 急剧减少,现在一个典型的由一对独生子女支撑起来的家庭中,一对独生子女夫妇要赡养四 个老人(父亲、母亲、岳父、岳母)和一个孩子。如果再加上独生子女夫妇的爷爷奶奶、姥 姥姥爷,一对年轻夫妇的事面就会有 12 个老人,一个庞大得惊人的数字。97 可见,由于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和所占人口比重的有增无减,以及独生子女新型家庭的 组建,由家庭承担照料老人的全部责任已经变得日益艰难和不现实。上有老,下有小,即使 子女们有一片赤诚的孝心,他们有财力、有精力给老人尽孝吗?2、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让儿女尽孝力不从心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最基本的需求有三个:一是经济上的赡养,二是生活上的照料,三 是情感上的慰藉。子女对父母的孝道也应该通过这三个方面来体现出来,对于农村的老人来 说,经济上的赡养是燃眉之急,关系到基本的温饱、生存问题;对于城市中的老人来说,主 要的问题就在于生活照料和亲情慰藉了。 然而现今的社会变得非常的实际,处处都在讲钱,农村的青年人如果留在家里,可能连 自己的温饱都解决不了, 又何谈经济上的赡养呢?而如果外出务工家里的父母就没有人照顾。 而城市中的青年人,又何尝不是一样呢,城市的竞争压力是非常激烈的,许多人为工作忙得 焦头烂额,稍不留心就会丢了饭碗,同时还要在抚养教育孩子上费不少工夫,他们在家与单 位之间疲于奔命,往往就无暇照顾老年的父母了。如果家中的老人卧病不起,即使有钱治病, 也抽不出时间来照料病人,那就更是欲哭无泪了。97朱岚: 《中国传统孝道七讲》,同书, 页 142。26 3、服侍与孝之间的冲突中国一直有句话叫做,忠孝不能两全。基督徒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基督徒们除了要尽到 世人应尽的本份外,还要尽“天国子民”的本份。他们不单要为自己的生计忙碌着,还要为 教会的事情忙碌着。如果只是作主的工作那倒还行,因为虽然很忙,但至少还在家中,还可 以照顾自己的父母。但是假如作了宣教士呢?这些宣教士,一生可能就在另一个陌生的地方, 他们为着福音的缘故去禾场上工作,他们该如何践行孝道呢?如何去照顾自己的父母呢? 最后,虽然许多基督徒们他们也都尽孝了,然而因为他们不祭祖,不拜祖先,而被认为 是不孝,真是让人哭笑不得。27 七、基督徒该如何实践孝道首先,本人认为在父母还在的时候要尽心的去行。这方面,孔子的“生,事之以礼”可 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实践, 第一,就是赡养父母。这个孝孔子并不是单单指父母物质生活的赡养,更重要的是从内 心里真正尊敬父母。98而基督教的教导我们也要尽经济上面的奉养。在圣经中记载,耶稣责备 法利赛人藉着古人的遗传,废了神的律法,因为它们说已把金钱奉献给神,所以不须奉养父 母。这是一种取巧。可能曾经有过这样的例子:有一个人只有一点钱,给了父母就没有钱奉 献给神;奉献了给神就没有钱给父母,所以在这情形下他就把金钱奉献给了神。但法利赛人 用这个为借口说人如果奉献给神,就可以不给父母了。说这话的人可能既没有奉献给神,也 不奉养父母。所以从耶稣责备法利赛人的话里可以看见,基督徒孝敬父母,应供给父母肉身 上的需要,在父母在生的时候,尽儿女的责任奉养他们。 “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 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 ”《提摩太前书》5:8) 第二,就是以色事亲,保持父母精神上的愉悦。孔子认为作为孝子,就应善于察言观色, 了解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需要什么,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承顺父母、取悦于父母,从而 使父母内心欣慰、精神愉悦。而基督教的教导让我们看到,我们不单单要物质上的取悦,更 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行为使父母感到尊贵和荣耀: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叫母亲担 忧。( ”《箴言》10:1) “智慧子使父亲喜乐,愚昧人藐视母亲。 ( ” 《箴言》15:20) “愚昧子 使父亲愁烦,使母亲忧苦。 ( ” 《箴言》17:25) “义人的父亲必大得快乐,人生智慧的儿子, 必因他欢喜。你要使父母欢喜,使生你的快乐。( ”《箴言》22:24-25) “我儿,你心若存智 慧,我的心也欢喜。你的嘴唇说正直话,我的心肠也必快乐。 ( ” 《箴言》23:15―16) “我 儿,你要作智慧人,好叫我的心欢喜,使我可以回答那讥诮我的人。 ( ” 《箴言》27:11) “爱 慕智慧的,使父亲喜乐,与妓女结交的,却浪费钱财。 ( ” 《箴言》29:3) 。然而基督教不单 是这些精神方面的取悦,其实还有一点就是信仰上的取悦,假如有未信主的父母,就应当将 这福音传给他们,让他们真正的有得到永生的喜乐,这才是最大的以色事亲。 第三,生活上的照料,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耶稣知道自己将要被钉于十字架上,要 求约翰看顾自己的母亲,可见儿女要照料父母,尤其是父母到了年老之后,人就变得衰老, 身体的许多器官就不能正常的运作。使得老人不能在生活上自理,这时候,做子女的就更应 当去覆行自己的职责,尽起儿女的本份,父母小时候如何一口一口的喂你吃,你就如何一口 一口的喂他吃,大小便失禁,你就当不嫌弃脏,不嫌累,因为你的父母在你小的时候就是这98本论文的第三章已经论述过,这里不再重复论述。28 样照顾你的,这个时候就是你尽孝的时候。假如你愿意这样做,相信那些比这些更好做的照 料,比如帮父母做点事情,就一定不会有困难了。 第四,为父母祷告。孔子的思想是孝是放在第一位,而忠是放在第二位。故此当忠孝冲 突之时,是覆行孝的职责。而基督教是把对上帝的忠放在第一次,其次才是对人的孝。99故此 冲突就无可避免,尤其是宣教士。本人认为,当我们尽了上帝的孝之后自然而然的,已经覆 行了对父母的孝,但并不是什么也不管父母了,虽然身在异地,不可能生活上的照料,虽然 是个穷宣教士,不能经济上的赡养,但完全可以在祷告之中为自己的父母代祷,从而覆行自 己的孝。但请注意,不要以事奉来推卸自己应尽的孝道,免得如同法利赛人一样,被神斥责。 其次,父母死后该如何实行孝道。 第一,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认为丧事不要免,一定得尽理。不但如此,在居 丧期间还要“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 。这是我们基督教所不接受的,基督教认为, 人死后有两个居所,不是天堂就是地狱,而我们为之不安是非常没有理的。当然人之常情, 亲人逝世会非常痛心,但要像亚伯兰一样“从死人面前站起来”100因为我们相信我们的哭泣 并不能让一个人重新活过来。而我们葬之以礼是指要让父母的遗体入土为安,祭之以礼是指 常常思想父母,将父母的优点发扬,而父母的缺点常常做自己的鉴戒。 第二,无改于父道。孔子认为儿女要三年无改于父道,对于这点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 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 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 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101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 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 必然。所以本人所说的无改于父道并不是指普通的志向,乃是天父的志向,乃是蒙神喜悦的 志向。当戴德生自己的生命奉献在这片中华的土地上之后,他的儿女们一直追随着他的脚踪, 也将自己的一切献在这片土地之上,这就是孝。 活着尽孝,而不是死后大摆排场,孔子的理论与基督的理论告诉我们的就是这点。99本论文的第五章已经论述过,这里不再重复论述。 创 23:2-3 节 101 鲁迅: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不详。10029 八、总结孝, 在基督教伦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孝敬父母” 是上帝赋予每个基督徒的责任, 《圣 经》自始至终都教训我们孝敬父母。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实践。作为中国的基督徒,我们 在这方面是具有优势的,因为中国也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孝道。尽管它在当今社会已不 被重视,甚至遭到一些人的批评。但孝道的积极意义是我们无法抹杀、也无法否定的。作为 中国的基督徒,我们要重视中国孝道,但又不能全盘接受。我们必须以一个正确的方法面对 它。我们要从《圣经》出发,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来审视中国孝道,对积极的、 符合《圣经》的加以吸收,将消极的、悖于《圣经》的给予摒弃。如此,基督教的孝道才能 在中国发扬光大而不至于失色甚至变质。 我们要孝敬肉身的父母,更要孝敬“我们在天上的父” ,敬畏他、顺服他、荣耀他。作他 无瑕疵的儿女,为他作出美好的见证。如此行,乃是一个基督徒对《圣经》孝道透彻理解的 最完美诠释。30 参考书目书籍: 王长坤。 朱岚。 巴新生。 宫晓卫。 赵吉惠。 朱贻庭。 邢福增、梁家麟。 匡亚明。 吕叔春编。 陈弧 刘志雄。 刘志雄。 林治平。 宾克。 徐松石。 干春松。 王峙军。 何兆武。 何世明。 鲁迅。 《先秦儒家孝道研究》 。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 《中国传统孝道七讲》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西周伦理形态研究》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孝经:人伦的至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中国先秦思想史》 。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会,1988。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祭祖问题》 。香港:宣道出版社,2002。 《孔子评传》 。山东:齐鲁书社,1985。 《孔子大智慧全集》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礼记集说》 。北京:中国书店,1994。 《按圣经孝敬父母》 。不详。 《按圣经教导子女》 。不详。 《基督教与中国》 。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76。 《培育敬虔的儿女》 。不详。 《圣经与中国孝道》 。香港:浸信会出版社,1981。 《制度儒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比较人论》 。不详。 《中国思想发展史》 。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从基督教看中国孝道》 。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6。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不详。 《论语》 。 《孟子》 。网址: 《孔子论孝道》下载自 http://www./article.asp?articleid=521 2008 年 10 月 9 日。 万本根、陈德述。 《继承、弘扬儒家的孝道文化的精华》下载自 /coopDetail.asp?cid1=134&id=129。 2008 年 10 月9日 石衡潭。 《儒家与基督教孝道之探讨》 ,下载自 /Article/Class17/Class20/87.html 2008 年 10 月 9 日。 林泽伟。 《孝亲与思亲》 下载自 /wz/htm/16/_267.html。 2008 年 10 月 9 日。 佚名。31
孔子孝与基督教之孝(xxx)―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孝敬老人的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