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社会化的特点是角色塑造方面有什么原则

塑造和谐的人性――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功能
塑造和谐的人性
&――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功能
南京市六合区八百桥镇初级中学&& 张红军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人们形象把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称为地球村的村民,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已被日益发展的高科技拉的很近,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如何相互适应已显的十分突出。初中生位于个性转型的重要时期,而教育无疑是个性塑造的重要手段,结合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特点,采用特定的方法促成其行为良好和社会适应。在强调人本主义的今天,在推进新课标教学的现在,这无疑是一条探索教育发展的新的思路。
关键词:德育 塑造 人性
一,  引 言
江泽民总书记在一些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指出:我们国家,正由“法治”逐步向“德治”过渡。即强调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地位。这就无形之中给广大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品德修行,使之符合社会的规范和国家的要求。随者《公民道德教育施使纲要》的施使,再一次表明,我国强调道德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历史要求,就显得尤为突出。体育与健康学科,由于学科自身特点,其本身有较多的功能。本人试图从其个体社会化功能的角度出发,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促使未来社会的主人――现在的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使学生道德品质与时俱进,符合社会、时代的要示。完善与丰富个性,进一步和谐学生人性,促使其转变为社会化的人。这是新课标基本理念的要求,也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
那么,什么是个体社会化呢?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位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的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人刚出生时,只是一个生物的人,要使之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一个被社会或群体所需要的人,他就得学习群体的规范,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们的期待,从而逐步具备作为这一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行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体育运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论是作为内容还是作为手段,体育运动都是不可缺少的。
二,  论正过程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谈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和谐学生的人性,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功能:
一、教导学生基本生活技能,为其个体社会化提供前提。
人是本能比较缺乏的动物,刚出生的人生理上几乎完全不能自理,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差,连最简单的坐、立、走都不会(许多动物一出生就会走),因此,人的基本技能都是靠后天学习获得的。初中生正外在人生重要转型时期,其生、心理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加上独生子女的弱爱,使得他们基本生活技能和劳动能力极其缺乏。这对他们形成社会化的人造成极大的阻碍。为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适时的结合课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手段,使他们基本活动技能得以加强。在具体初一年级教学中,本人增加了适合初中生心理特点的游戏内容与比重。使他们在游戏中进一步加深了走、跑、跳、攀、爬搬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技能的理解。从而提高他们基本活动能力。同时初一学生在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和“模拟生活状态”等各种活动。模仿各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社会角色和行为,学习适应社会生活,提高对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如:“抢救遇险者”和“IT时代”等两个自编游戏。前者,旨在教会初一学生基本自救与抢救的技能;后者,通过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氛围,让学生想象末来,发展学生空间思维。另外本人还通过中长跑及障碍跑,等各种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身体活动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场地器材的布置,有助于他们掌握更加的技能(包括基本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学生个人品质,如坚忍不;,谦虚好学;诚实;关心他人与集体;有远大志向等等。有了这样一些良好的品质,其转化为社会化的人才有可能。
二、教导社会规范,发展人际关系为学生个体社会化提供条件。
青少年的成长与社会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形的社会中,每个社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都有管理自己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指导成员工作的章程。以作为理想的活动准则或社会规范。社会通过各种媒介,教导青少年遵守社会规范,目的在于促进个人对社会的义务感、责任感,培养人们未来的社会角色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就是说,整个社会是一个有规则的社会。本人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加规范于无形之中,通过师生互动来和谐师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为其个性的转型,提供了必备条件,具体分为:
A:加强规范教育使有形的规范,寓于无形之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本身是一个有章可循的,有一定约束的教育活动,又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学生参与下进行的育人活动。本人采取值日体委制度,即在课中让每位学生轮流当体委,体会“管理者”的角色与规范。既培养其管理能力,又使其对纪律和规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使他们明白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的入世,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明显,既竞争又团结,是这两者间有机的组合。
B:加强课的互动性,发展学生人际关系。体育与健康课是一个小的“社会”互动场所,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特别是在激烈对抗较强的教学中。学生角色变化较快,一会儿是角色的观众,即参观者,一会儿是角色的扮演者,即参加运动项目。在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交互作用更为频繁。会不时地对学生提出思想的品德方面的考验。为此,本人在教学中,经常加入一些这类项目,以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在篮球教学中,在学生基本掌握技术动作的之后,举行分组半场淘汰赛,并让学生自己做裁判。在短距离教学中,采用分组击掌接力决胜负的办法,等等。这就对学生提出了,对方犯规时是毫不计较,还是“以牙还牙”,裁判误判时,是大方宽容还是斤斤计较,集体配合不够默契比赛失利时,是相互鼓励还是相互抱怨,所有这些都是自我教育或接受教育的良好契机,是使青少年 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一种强化。所以,本人有时认为,只要这节课师生互动性强,其课堂氛围就会很好,教学效果就能圆满完成,就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充分融入课的角色中,且这个角色是随着课的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使学生体验到多个角色的新奇感,从而产生角色扮演过程的愉悦。即使相处不好的学生,可能因为角色扮演的相同,而和好如初。进而和谐了人际关系,愉悦身心,完善学生个性,丰富学生人性,促使其社会化朝良性方向转化。
第三、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为学生社会化提供文化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这么说,人类的延续就是人类文化的传递。现代的文化传递、传播,不仅使个人及其行为社会化,而且使整个人类活动愈来愈依靠社会。体育与健康科学知识,是体育的文化范畴,它在人类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社会向青少年传授人类文化遗产中,有关身体健康和体育运动的知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有了这些相关知识是使青少年学会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前提条件。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有必要在青少年时期就使他们懂得怎样才叫健康的生活方式,怎样学会有益的本领,并且通过传授这些知识,不断地发展他们的精神需要,培养他们享受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财富的能力。本人在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1,以课本为蓝本,博采众长,将其他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充实到讲授中去,使讲课内容更加丰富,涵盖的面更广。体育与健康理论课内容广泛,涉及体育心理学、生理学等众多学科。本人在课前广阅博览,认真学习,涉猎多种科学知识,在有限的课时里,优化课的结构,合理讲解,使学生对所授文化知识,有较高的掌握。
2,结合实际,有的放失,在教学中引用一些准确的,最新国内外文献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沉浸在体育文化氛围内,去畅游体育文体的博大精深,同时结合校本中的体育部分,给学生传授身边的体育文化,让其有更直接的感染。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人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法,采用投影、实物、图片等手段,调动学生对体育科学知识学习兴趣,使其主观想学。
4,采用考核和竞赛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使其对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有较强的认识。
通过上述手段,使学生对体育文化的知识,有了较好的掌握,这对培养学生全面的文化知识,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为学生个体社会化提供重要的文化基础。
通过以上三大方面的实践,并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在基本生存能力,与同学、教师之间的关系,及掌握体育与健康文化知识方面,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改善。这表明学生个体社化是朝着良性方面发展,这对和谐他们人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学生个体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人性养成过程,涉及到各个学科、家庭、社区和学校教育等方方面面的齐抓共管,本文只是从体育个体社会化功能这一角度来阐述,体育与健康教学如何塑造学生适应时代的道德品质要求,进而丰富学生个性,和谐人性。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新的课程理念鼓舞下,在“健康第一”教学思想指导下,我们广大青年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鼓足勇气,勇立潮头,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即要张扬学生个性,使其健康成长,又要使其个性化,符合时代要求。即所谓,即要专,又要红;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两者兼得。这就是本文所作的一点尝试。
《教育社会学》&&&& 鲁洁主编
《体育概论》&&&&&& 曹湘君主编文化在人生的每一个转弯上,都在调整我们的生活, 不论我们意识到与否,从生到死一直有不断的压力督促 我们,去遵循别人为我们定好的某种行为模式。 ——Kluckhohn, 1949, P.327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仅仅因为他人 的介入,一个人才会被造成这另一性别。 ——西蒙娜.德.波伏瓦(1949) Chapter 2 Socialization
社会化一个人如何获得某种价 值观与行为方式? 图片中的孩子们将从他们各自的这些经验中学到了什么? Chapter 2 Socialization一、个体社会化概述 1.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 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 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化的目标与功能 1)个人的社会化的目标: 凡是与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 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 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 Socialization through the Life Course 相关链接 狼孩的故事及其它心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是无法离开社会生活的,否则其发展就不可能 正常,狼孩的故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1920 年的一天,在印度加尔格达西南的一个小城附近,一位牧师救下了 两个由狼抚养长大的女孩儿。这两个女孩,大的大约七、八岁,起名为卡玛 娜,活到了十七岁;小的不到两岁,不到一年后就死在了孤儿院里。卡玛娜 不喜欢穿衣服,给她穿上衣服她就撕下来;用四肢爬行,喜欢白天缩在黑暗 的角落里睡觉,夜里则象狼一样嚎叫,四处游荡,想逃回丛林。她有许多特 征都和狼一样,嗅觉特别灵敏,用鼻子四处嗅闻寻找食物。喜欢吃生肉,而 且吃的时候要把肉扔在地上才吃,不用手拿,也不吃素食。牙齿特别尖利, 耳朵还能抖动。她实物岁时的智力水平大致相当于三岁半的儿童。 巴西有一个名叫鲁查努的三岁的小孩儿,出生后一直被关在一个竹笼子 里,每天和三只狗做伴。这个孩子脸色苍白、不能睁眼,不会站立,不会讲 话,只会爬,发出汪汪的狗叫声,还象狗一样耷拉着舌头。 看来遗传虽然重要,但是人所处的环境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 一个人在长期与文明隔离的情况下,尽管其生理构造是正常的,但是其心理 与行为却完全被环境所同化了,尤其是儿童,和狼在一起成了狼孩,和狗在 一起就学会了汪汪叫。 相关链接 不同学者对社会化概念的界定Wrightman认为,“从婴儿出生的时候起,他或她就受着各式各 样的人或事件的包围,而这些人和事件会塑造他或她对世界的知觉。 个体认识到他或她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它们吸收进去的过程, 一般地被称为社会化过程”(1977)。 费孝通认为,社会化“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 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 时蓉华认为,“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社 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叫做社会化”。 周晓虹认为,“社会化就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通过这一 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于 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与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 的反应”。 俞国良认为:“社会化作为一种发展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之间、 群体之间由连续的、经历着许多阶段和变化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个体 获得个性和社会性的过程,它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 的。” Chapter 2 Socialization2)个人的社会化的主要功能: 使个人懂得并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 使个人懂得并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 使个人懂得并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 二、社会化的类型( Types of Socialization) 1.基本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 指个体在童年期的社会化,主要是让个体学习生活知 识、语言,培养其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 系,确立道德及价值判断的标准。Socialization through the Life Course 相关链接 他们是怎样学会仇恨的?据英国《每日邮报》日报道,记者 在一些伊斯兰极端分子网站上发现了一份长达19分钟 的录像片,影片展示的正是“恐怖大亨”本· 拉登 14岁 的爱子哈姆扎和“基地”武装分子一起围攻巴基斯坦安 全部队的场面。 影片中一个画面显示,一个身穿迷彩服的10多岁 男孩手握一把半自动步枪坐在地上,就好像握着一把 心爱的玩具步枪。然而,这个男孩并不是在玩士兵打 仗的游戏,他的眼神显示,他随时准备为了一个狂热 的目的杀死任何人。这个14岁的男孩名叫哈姆扎· 拉 本· 登———他正是美国“头号通缉犯”、恐怖大亨本· 拉登 的亲生儿子。 这段录像标题名叫“瓦齐里斯坦圣战军”,血红的字 幕写着“庆祝打败异教徒巴基斯坦政府军之战”。录像带 中的拉姆扎稚气未脱却目光深邃,头上扎着一条写有激 进口号的深蓝色布条,穿着一件宽大的成人迷彩服,双手合握一杆卡拉科夫半自动 步枪,蹲坐在地上。 拉姆扎首先面对镜头痛斥巴基斯坦政府,接着呼吁大家为了“圣战”而战。演 讲最后他扬言一定要把父亲的“恐怖大业”进行到底。 演讲之后录像罕见地曝光了一段由拉姆扎领导的“娃娃敢死队”配合“基地” 分子与巴安全部队激烈战斗的场景。 相关链接 他们是怎样学会仇恨的?据英国媒体报道,伊朗正在利用教科书和儿童 读物对年轻一代灌输仇恨和极端主义思想,书中还 配有许多照片和图画,宣扬血腥暴力,而目标直指 英美等西方国家和以色列。 一本名为“让我们读”的7岁儿童读物中写道 又丑又胖的犹太人被人们赶出了城镇。 这些书中鼓励自杀式爆炸等袭击手 段,并称这是所有人应尽的责任。在一 本8岁儿童的教科书,有男孩发射火箭弹 以及一群孩子拿着AK47冲锋枪的照片, 其中还有些是戴着面纱的女孩。 根据书中的说法,英国应对目前世 界上多数疾病负责。一本名为《伊朗和 世界历史》的书中写道,“英国想尽一切 办法控制印度,从最初的欺骗到后来的 谋杀和屠杀,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书被以色列智库机构——和平影 响监测中心(CMIP)翻译并公布于众。该机构负责人 格罗斯表示,“这种教育体系是在为战争作准备, 宣扬仇恨思想,进行思想控制”。拿着AK47的女童(左),丑化 以色列人的漫画(上),准备成为殉 教者的男孩(右)。 相关链接他们是怎样学会仇恨的?? 以色列儿童送给黎 巴嫩的礼物:? 可爱的以色列儿童知道 炮弹将会炸死许多同年 龄的儿童吗? 相关链接他们是怎样学会仇恨的?? 以色列儿童送给黎 巴嫩的礼物:? 可爱的以色列儿童知道 炮弹将会炸死一班同年 的儿童吗? Chapter 2 Socialization2. 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 指个体在学校里进行的社会化,学习将承担的社会角 色,为进入社会做各种准备。3. 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 指个体在成年期以后的社会化。 是在个体实现了基本的社会化的基础 上进行的。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 的,个体将随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 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担新的责任、 义务和角色。 Socialization through the Life Course Chapter 2 Socialization日, 几名13岁的以色列男孩 被大人扛在肩上参加成 人礼仪式。参加当天在 耶路撒冷哭墙下举行成 年礼的,都是前不久在 爆炸中失去父母的孩子。 按照犹太教传统,这些 孩子从此便开始被看作 成年人了,成为“负有 责任的男子”。Socialization through the Life Course Chapter 2 Socialization4. 反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 是指年青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文化 反哺) 5. 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是个体舍弃过去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 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 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形式: 主动的再社会化 强制性的再社会化Socialization through the Life Course Chapter 2 Socialization三、社会化的内容 1.政治社会化 狭义的政治社会化 指的是正式负有教育责任的政治家和政治机构有计划、 有目的地向公民灌输政治上的信息、价值观和政治信念的 过程; 广义的政治社会化 指个人逐渐接受被现在的政 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 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 行为的过程。 社会化的内容 Chapter 2 Socialization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双向的。 这种既接受社会的政治改造同时又改造社会政治的互 动的政治角色的形成过程,是政治社会化的实质所在。 2.民族社会化 就是将本民族所固有的风俗 与传统加以内化,使自然人成为 具有民族意识的人的过程。 在这里,民族指具有共同语 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 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 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社会化的内容 文化积淀同时也是一个通过个体 民族社会化对民族文化继承与同化的 过程,它体现的是人类或者具体点说 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传统、价值 观等等的传承。文化正是因为有了这 种积淀、传承,才会在每个人的人格 中和每个民族的性格中打下烙印。社会化的内容 Chapter 2 Socialization3. 法律社会化 将国家的法律制度与规范内化,使人们能按照法律制 度来调节自己的行为。4.道德社会化 ⑴ 什么是道德社会化? 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 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美国学者R.赫什提出,人的道德性并不是由一些抽象的道 德原则所体现的,它一般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社会化的内容 Chapter 2 Socialization1)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并保护他人; 2)能够正确地进 行道德判断; 3)行动。 相关链接: 一位核物理学家的道德境界日,美国《星期六晚邮报》刊登一段故事。L.斯洛汀是一 位核物理学家,曾在美国墨西哥州北部洛斯阿拉莫斯原子弹实验室工作。 1946年的一天,他和同事们一起在实验室里小心翼翼地把些鈈片凑集在一起, 为进行一次连锁反应做准备。忽然,仪表显示连锁反应已经开始,这说明中 子大量产生,放射现象已经出现,对室内的工作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这 时,斯洛汀不顾一切,立即用赤裸着的双手将鈈片分开,这实际上等于自杀, 因为他接受了大量的射线。然后,他镇静地嘱咐他的七位同事准确地记住事 故发生时他们的位置,以便确定每个人接受放射的程度。接着,在向有关部 门报告以后,他向同事们表示歉意,并告诉他们将会发生的事:他将死去, 而他的同事们将恢复健康……道德社会化 Chapter 2 Socialization⑵道德社会化的主要理论——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故事A: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房间里听到妈妈喊吃饭,于是他走 进饭厅。在饭厅门后的椅子上放上一个托盘,托盘里放着15个杯子, 但约翰不知道门后有这些东西。在他进来时,门把托盘碰倒在地,里 面的15个杯子全摔碎了。 故事B: 有一天,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趁妈妈不在家,想偷偷地从 食橱中取一些果子酱吃。于是他爬到椅子上去取。但是果子酱实在太 高了,他够不着……在他尽力去够的时候不小心碰翻了一个杯子,杯 子掉到地上摔碎了。道德社会化的理论 Chapter 2 Socialization皮亚杰把品德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称为“他律阶段” (heteronomy)。心理学家迪弗瑞斯(DeVries, 1997)指 出,这个阶段的道德是服从的道德,它反映情况皮亚杰所 认为的幼儿和他们的父母之间,通常存在着以赞成或以绝 对服从权威为特征的关系。皮亚杰把第二个阶段称之为“自律阶段” (autonomy)。皮亚杰认为,自律的道德反映了父母与 獐在早期以赞成或以绝对服从权威为特征的、“服从取向” 的关系,变成了一种更加合作、更加相互尊重的关系 (DeVries, 1997)。 道德社会化的理论 Chapter 2 Socialization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经研究,科尔伯格发现儿童的道德社会化分三个水平 六个阶段,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在欧洲,一个妇女因患癌症而濒临死亡。医生认为有一种药或许 能够挽救她的生命,这种药是一位药剂师发明,但非常贵。药剂师的 要价是2,000美元,比实际价格高出了10倍。患者的丈夫海因茨四处筹 措,却只借到了1,000美元。于是他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 求他便宜一些把药卖给他或者能否让他赊账,以后补还。药剂师回答 说:“不,我发明了这种药,就是要用它来赚钱。”海因茨绝望了, 于是他溜进药店偷走了药。你认为海因茨是否应该这样做?社会化的内容 Chapter 2 Socialization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 个体在某个发展阶段,主要使用某个阶段的推理,而同时使用其他几 个阶段的推理但个体的年龄阶段与其道德发展阶段并不是绝对对应的。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个水平与六个阶段一、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 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定向 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 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 的。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 自己的要求和利益。 儿童对偷药故事可能的反应 赞成: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 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 反对:偷药会受到惩罚。 赞成:他的妻子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 妻子共同生活。 反对: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 而对他没有好处。道德社会化的理论 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个水平与六个阶段(续)二、习俗水平(根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 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 儿童对偷药故事可能的反应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儿童认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 足他人愿望的行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 ,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 的。 三、后习俗水平(能摆脱外在因素,着重根 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 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 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儿童己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 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依据自己 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赞成:他只不过做了好丈夫应做的事。 反对: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 名誉。赞成: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 反对:他要救妻子的命是自然的,但偷东 西犯法。 儿童对偷药故事可能的反应 赞成: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 反对: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 的手段。 赞成:尊重生命、保卫生命的原则高于一 切。 反对;别人是否也像他妻子那样急需这种 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 文化视角: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具有普遍性吗?个体在要求做出道德决定和采取道德行动的情景中的反应,是否反映了他的文化背 景?柯尔伯格认为,他描述的道德发展阶段普遍存在。沃尔克(Walker)和他的同事 指出,实际上,一种占主导的文化价值标准,常常决定着个体将会对道德两难问题做出 怎样的反应——而且,也决定着这种文化所决定的道德内容。例如,在中国,孝顺 (filial piety)是一个最高的道德准则。这种观念不仅在孩提时代,而且在他们的一生 中都在影响着他们的道德行为,子女应该为其父母做出奉献,父母的幸福总是第一位的, 不管在哪个年龄阶段,子女都应该顺从父母。 张林,一个14岁男孩,他阅读了一些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并让他非常感动。例如, 有这样一个人,年仅20岁就金榜提名,中了进士,但他辞去高官,历经千难万险,跨过 99条河,越过99座山,终于找到了失散三十年的母亲。一个叫王强的人,在数九寒冬的 季节,为了让病中的继母吃到鲤鱼,他躺在结冰的河面上,用体温融化了厚实的冰盖, 得到了鲤鱼。张林还听父亲讲了吴猛忍蚊叮身的故事。晋朝有个叫吴猛的孩子,自幼非 常孝敬父母。夜晚睡觉时蚊子多,可他不仅不驱赶自己身上的蚊子,反而脱去自己的衣 服,赤身紧挨着父母,任凭它们叮咬,以此来吸引蚊子,使其不咬自己的父母。最让他 感动的是一个名叫郭巨人,家境贫寒,妻子生了孩子后,担心影响对母亲的供养,因此 与妻子商定,欲忍痛掘地埋儿。郭巨的孝心感动了上苍,于土中得金一釜,封条上写着 “赐孝子郭巨”。上苍成全了郭巨孝母养子的心愿。 在上述故事中,反映着一些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即①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应该 孝敬自己的父母;②父母的幸福先于子女的幸福;③子女应该顺从自己的父母,无论如 何,要尽力使父母感到生活快乐和舒适。 请想一想,这些文化价值观重要吗?它们有何重要意义?你认同它们吗?为什么? Chapter 2 Socialization5. 性别角色社会化722 性是以男女之间由遗传决定的、 在解剖上和生理上的差异为基础而定 义的生物学术语。性(sex):性指的是在概 念上区分的男性和女性的 基本的生物特征。遗传因 素决定了的男性或女性, 并导致了男女在解剖上和 生理上的差异。性别(gender):在特定 的文化中与个体生物上的 性有关的属性、行为、个 性特征以及期望。性别差 异是生物、习得或二者共 同作用的结果。性别特别是指通常与生理上的性 相关的所有一切,包括角色、行为、 喜好通读在特定文化中被定义为男性 或女性的其他属性。 将个体作为男性或女性的心理 学和社会学维度的内容称为“心理 性别”(gender)。性别角色社会化 Chapter 2 Socialization性别角色(gender role): 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 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 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 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 会行为模式。与心理性别联系在一起的一 个重要方面是性别角色(gender role),它指的是对男性、女性 言行举止、所思所想的期望。性别角色是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 社会期望的品质与行为方式。它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 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性别角色社会化 Chapter 2 Socialization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人们对不同性别的人有 着不同的角色期待。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 角色的过程即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基本是随文化而异的。 M.米德 男女的人格特征与生理特征没有必要的联系。性别角 色特征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通过各种文化中的性别行为模 式的学习、模仿和认同后形成的。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Chapter 2 Socialization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会导致人们按照社会上规定的 男女性别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由于男女的生理 结构不同,社会上的习惯势力向男女性别提出了不同的要 求,男子须按男性角色要求行事,女子则须按女性角色要 求行事。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Chapter 2 Socialization五、社会化的条件与影响因素 1.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 本能与环境 具有一定的生物遗传特征又生活于具体社会文化条件 下的人的全部社会行为,受着社会文化因素和生物遗传因 素的双重影响。社会化的条件与影响因素 Chapter 2 Socialization2.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对每一个人塑造的力量很大。平常我们不太能看 出这种塑造过程的全部力量,因为它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逐渐缓慢地发生,它带给人满足,同样也带给人痛苦,人 除了顺着它走以外,别无选择。因此这个塑造过程便很自 然,毫无理由地被人接受,就像文化本身一样——也许不 全然是不知不觉地,但确是无可指摘的。 —— Kroeber, 1948, P.288 社会化的条件与影响因素 Chapter 2 Socialization什么是文化?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Taylor)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所讲的文化一般 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 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 财富,而且包括社会的政治、经 济、宗教、风俗、习惯、传统及 生产力水平等。文化(culture):“文化或 文明,从一般民族学的 意义上看,是一个复合 的整体,包括知识、信 仰、艺术、道德、法律 、风俗,以及社会成员 的每一分子所获得的一 切技能和习性。”社会化的条件与影响因素 Chapter 2 Socialization文化如何对个人发生社会化影响? 其一,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生活经验; 其二,向个人传递本群体或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 其三,使个人能顺利地与他人及群体建立社会联系。 其四,通过文化的影响,某一社会中大多数人具有了共同 的人格特征。社会化的条件与影响因素 Chapter 2 Socialization考察文化因素时,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 第一,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的文化中有许多内容是带 有普遍性的。 第二,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又有其自己的 独特之处,这些地独特之处对人的社会化,进而对不同民 族成员的共同人格和社会行为方式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第三,在谈到人格塑造与人的社会化时,人们往往是 透过家庭养育方式来考察文化对人影响的。社会化的条件与影响因素 文化视角: 中国与西方儿童对助人行为的不同思考在西方个人主义社会中,儿童认为助人行为是值得赞扬的,他们会因所做 的自我牺牲行为而受到好评。相反,生活在集体主义社会——中国的儿童,不 但认为助人行为是一种必要和责任,而且他们接受的教育是鼓励谦虚和回避自 我赞扬,所以对自己良好的行为表现他们并不追求奖励或荣誉。这些教育是如 何影响中国儿童对助人行为的思考的呢?他们是否真的并不在意他人对自己的 有友善行为赞扬呢? 李(Kang Lee,1997)及其同事对加拿大和中国7岁、9岁及11岁的儿童进行 了一个有趣的跨文化研究,要示他们对四个简短的故事进行评价。为比较加拿 大和中国儿童对助人问题的观点,其中两个助人故事的前提都是一个儿童做了 好事(如给一个没钱参加实地考察旅行的同学匿名捐款),所不同的是当老师 询问“是谁做了这件好事”时,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回答不同:一种是坦率 地承认;另一种则是不承认是自己的做的。为了进行对照研究,研究者让儿童 对攻击行为的观点也做评价。故事中的主人公打伤了一个同学,当被老师问起 时,故事中主人公的处理方式或者是坦白承认或者是撒谎。每听完一个故事, 都要求被试评价主人公的行为以及他们对自己行为的陈述。 有趣的是,对于攻击行为的故事,无论是对主人公的反社会行为(通常被 认为是不好的行为),还是对主人公事后陈述的评价,两国儿童都没有表现出 明显的跨文化差异。他们都认为,做了错事坦白承认是好的,而对自己的错误 撒谎、遮掩、回避则是非常不好的。同样,中国和加拿大儿童对助人行为的评 价也都是非常积极的。但是,他们在对承认还是隐瞒助人行为的看法上却存在 很大差异。 文化视角:中国与西方儿童对助人行为的不同思考如图所示,所有年龄组的加拿大儿童都认为主人公应该坦率地承认自己 所做的好事(即说明真相并接受表扬),他们认为否认自己的行为(撒谎) 是不好的,或者说,是很傻的。相反,中国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 的儿童对通过助人行为赢得表扬持冷淡态度,他们把否认自己所做的好事视 为更加积极的行为。实际上,中国文化极为强调谦虚,提倡做好事不留名。 所以,对于那些 好孩子而言,对 特别好 加拿大 自己的良好行为 中 国 +3 表示谦虚要比坦 对 2 率地说出来或记 主 1 人 得他人注意更加 公 0 值得赞扬。 的 -1 评 总之,李的 说实话 价 -2 研究表明不同文 撒 谎 化背景的人对有 -3 特别坏 关助人行为的价 值观的看法有很 加拿大和中国儿童对做了好事坦率承认或不承认的 大的差异。 儿童的评价摘自: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Shaffer Chapter 2 Socialization3.家庭与社会化(13院校,P52) 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首先,童年期是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期 其次,家庭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化场所 第三、人类幼儿成人、家庭有更长依赖期 4.学校教育与社会化(13院校,P53) 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的逐渐上升至首要地位, 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学校通过教材、教学、教师的 人格、学生的各种组织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等对学生的 社会化发生影响。 社会化的条件与影响因素 Chapter 2 Socialization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社会化机构,其作用表现在: 第一,学校进行的是系统教育。 第二,它具有独特的结构。 第三,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习大量无形的 课程。 5.同辈群体与社会化 同辈群体的社会化影响大都是在自然状态进行的,事 先并无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是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其影响 的。 社会化的条件与影响因素 Chapter 2 Socialization在同辈群体中,青少年之间的交往是在自由且平等的 基础上进行的,这更容易建立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发展 友谊。 同辈群体往往可以满足个人的社会需要,如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自尊需要等。 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 6.其他社会化的条件与影响因素 大众传播媒介、互联网、儿童玩具等社会化的条件与影响因素 相关链接:强制性家庭环境:孕育攻击和不良行为的场所 帕特森(Geral Patterson,1992) 家庭作为一个社会体系强制性家庭环境(coercive home environment): 成员之高攻击性的儿童似乎生活在一 间经常相互激惹,并且 个反常的家庭环境中,其家庭氛围 把攻击或其他反社会策 对攻击性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略作为应对不良体验方式的家庭环境类型。强制性家庭环境 在这种家庭中,大部分交往围绕着某一家庭成员如何 试图制止另一成员对自己的挑衅。帕特森指出,负强化在 维持这种强制性交往模式中趁着重要的作用:当一个家庭 成员让另一个成员体验到不愉快时,后者就学会 抱怨、喊 叫、嘲笑或踢打,这类行为通常会迫使对方住手,而对方 的反应对该行为的出现又成为一种强化。 专栏一个强制性控制策略的例子1.一个小女孩取笑她的哥哥,对方运用呵斥制止了她的取笑(呵斥受到 了负强化)。 2.几分钟后,该女孩喊她哥哥的绰号,男孩于是追打妹妹。 3.小女孩停止喊她哥哥的名字(这对男孩的踢打是一个负强化)。她哭 泣着反击,男孩则进行逃避(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小女孩的反击行为)。 男孩一会儿又回来打他妹妹,于是冲突升级。 4.这时候母亲开始进行干预。然而,她的两个孩子此时情绪都比较激动, 根本无法说清事情的缘由,于是她发现自己只能采用惩罚和强制的策略 才能让他们停止打架。 5.打架停止了(于是增强了母亲以后使用强制方式的可能性)。然而, 不久孩子们开始向母亲呜咽、哭泣、喊叫。如果母亲抱着息事宁人的态 度妥协了,那么孩子的反控制行为就得到了强化。不幸的是,妥协只是 一种暂时的问题解决方式。下次,孩子就会互相敌对并且卷入更让人难 以忍受的冲突中,这时母亲则倾向于使用更强制性的方式制止他们.孩 子一旦又通过实施其反控制的方式使母亲停止管教,家庭扭转就会变得 让每个人都感到更不愉快。 问题儿童的母亲很少把社会赞许作为行为控制的方式, 她们往往忽略大量的亲社会行为,而把很多无伤大雅的行为 看作反社会行为,而且她们几乎只靠控制策略处理自己认为 的不良行为。 那些来自高强制性家庭的儿童最终会变得抵制惩罚。 他们已经学会反控制,并通过公开反抗父母和重复受惩罚的 行为来实施反控制行为. 那些来自非控制型家庭的儿童会从兄弟姐妹和父母那 里获得更多的积极关注,对他们来说,根本没有必要通过招惹 其他家庭成员来获取关注。 由此可见,家庭背景中的影响流程是多向的:父母与 孩子之间强制性的交往方式,儿童自己对家庭成员的行为 和敌意家庭环境的发展的影响——这些都是孕育攻击行为 的真正的土壤。 2.强制性家庭环境成为长期犯罪的影响因素帕特森(Geral Patterson,1992)儿童早期儿童中期青春早期受正常同 伴的拒绝缺乏父母 的教育和 监督 行为失调、 敌意归因偏 见、缺乏自 我约束力 学业失败严重反社会行为的发展模型(Soruce: Patterso,Debaryshe & Ramsey, 2005)参与不良 的同伴小 团体犯罪 行为 如图所示,在儿童早期,强制性的教养方式助长了儿 童的敌意归因偏见、挑衅、攻击行为以及自制力的匮乏。 到了儿童中期,这些特征会使青少年遭到同伴的拒绝、老 师的批评以及学业的失败,进而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 监控行为的减少。 帕特森指出,生活在强制性家庭环境中的儿童面临着 很多危险因素,这往往是最初导致严重攻击行为的过失行 为出现的关键一步。 相关链接:性别与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因素——理论与研究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1.性别分化和发展的生物社会理论(A Biosocial Overview of Gender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Money and Ehrhardt, (1972)指出,一系列关键性的经 历或事件会影响到个体最终形成的男性或女性角色偏好。 1)母亲受孕时儿童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是X还Y染色体。 没有分化的性腺(unfifferentiated gonad), 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s)将决定着它是发育成男性的 睾丸(testes)还是女性的卵巢(ovaries)。 2)新形成的两种性腺 :睾丸酮(testosterone ):促进男性内部生死系统的发育;缪勒式抑制物质(m?llerian inhibiting substance, MIS): 抑制女性生殖系统的发育。 3)受孕后的3~4个月隐性遗传病(inherited a rare recessive disorder ) 睾丸女性化综合征 ( testicular feminization syndrome, TFS ) 大脑在生理周期睾丸女性化综合征 (testicular feminization syndrome, TFS):一种遗传性疾病,即男孩 在出生前对雄性激素的 影响反应迟钝,因而发 育出类似于女性生殖器 的外部生殖器。 Money & Ehrhardt (1972)也认为,婴儿一旦出生, 社会因素即开始发挥作用。父母和其他应付根据孩子的生 殖器的外观判断他们的性别,对他做出反应。如果孩子的 生殖器异常他就会错误地归入另一个性别群体,这一错误 会影响他未来的发展。标签(labeling)为女孩,就会形成女孩性别认同 (the gender identity )(见下图。) Starting point他人对儿 童生理牲 的反应 男性或 女性生 殖器的 发育 基本的性 别认同Finish由遗传 获得的 性染色 体(XX 或XY)睾丸 或卵 巢的 发育胎儿 的荷 尔蒙 分泌 大脑和 神经系 统性别 差异的 发展儿童对自 己的身体 的反应成人性 别认同青春期 男性或 女性荷 尔蒙的 分泌增长的性 冲动:身体 和自我概 念的变化Figure 3-1 Critical events in Money and Ehrhardt’s biosocial theory of sex typing. From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p473 2.性别与荷尔蒙(gender and hormones)如果基因预先设定了(genes predispose gender-related traits) 与性别有关的特性,它们肯定会通过对我们身体的影响而表现 这一点。男性生殖细胞中,影响睾丸形成的基因也会指导分泌 睾丸素(testes),一种刺激肌肉表层的激素(Berenbaum & Hines, 1992; Hines & Green, 1991)。性激素的差异是否也会影响心理层面的性别差异呢?攻击性方面的性别差异似乎受到了睾丸素的影响。人类和猴子的两性攻击差异在生命早期就表现出来了(在 文化发生影响作用之前),并且在成年后随着睾丸素水平的下 降而趋于消失。Dan Olwens et al., (1980) :那些自称在行为言语上都具 有攻击性的16岁男孩,其睾丸酮水平的确比那些自称不具有 攻击性的男孩更高。 社会文化的影响 很多社会科学家把性别差异或者 性别特征形成(定型) (gender typing) 的因由定位于男性、女性的社会角色 上,而非生物进化的潜质上(e.g., Eagly, )。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具有一定 的区分男性与女性的标准——性别角 色标准(gender –role standard)。性别角色标准 (gender role standard):为社会 成员所认可的、更适 宜于某一性别的价值 观、动机和行为方式 等。性别社会化(gender socialization)给了女孩子“根” (roots),给了男孩子“翅膀”(wings)。 Mark Zanna & Susan Pack (1975) Dean Morier & Cara Seroy (1994) 1.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性别角色 (gender role vary with culture) 女孩子总是被鼓励担任表达性角色 (expressive role) 男孩们总是被鼓励担任工具性角色 (instrumental role)表 达 性 角 色 ( expressive role):一种社会规范,通 常针对女性,即女性应该 是亲切的、善解人意的、 关于照料人的、合作的、 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工 具 性 角 色 (instrumental role):一 种社会规范,通常针对男 性,即男性应该是具有影 响力的、坚定的、独立的 和富有竞争性。 Herbert Barry, Margaret Bacon & Irving Child 对110个 非工业化社会的儿童性别特征的形成过程做了分析。 五种心理品质:善于照料他人、顺从、责任心、学业、 自立。表3-1 110种社会文化中五种心理品质社会化过程的性别差异 社会化压力对男性或女性更大的社会文化的百分比 心理品质 男孩 女孩 善于照料他人 顺从 责任心 0 3 11 82 35 61学业自立878530注: 每一种心理品质的累计百分数都没有达到100,这是因为对于每一种心理品质而言, 都有一些社会文化没有强调男性或女性中的一方。以“善于照料他人”这一心理品质 的社会化过程为例,在能收集到相关数据的社会文化中,有18%的社会文化没有在该种 心理品质上更为强调男性或女性中的一方。Source: Barry, Bacon & Child, 1957. 2.不同时代下的不同性别角色(gender role vary over time)行为的变化伴随着态度的转变。 Bureau of the Census ( 1999) &人口调查署&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已婚妇女花费在家务 劳动上的时间是她们丈夫的7倍;而到了90年代,该 比例下降到了2倍(见图3-1)。 Total housework hours35 30 25 Married women 20 15 10 5 0 85 1995 Married men 已婚男性YearFigure 3-1 Who is doing the housework? From 1965to 1995, women were devoting fewer hours to housework tasks, and men more. 民意调查: 女孩打电话和男孩约会,是否恰当?回答“是”的比率 1950年 1999年 社会化(socialization) 家庭、父母的影响 29% 70%父母常常对青少年期的儿子和女儿有着不同的期望与教 养方式,这往往加大了不同性别的孩子在能力和自我知觉上 的差异。特别是在数学和科学这样的学业方面。 Jacquelynne Eccles (1990)进行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 ①父母们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期望他们的儿子在 数学上比他们的女儿有更好的表现。②父母们通常将他们的儿子在数学上的成功归因于能力, 而把他们的女儿在数学上的成功归因于努力(Parsons, Adler & Kaczala, 1982)。③儿童会逐渐接受父母的观念,因而男孩感到自信而女 孩却常感到焦虑和沮丧,容易低估她们的一般学业能力 (Cole et al., 1999; Stetsenko et al., 2000),特别是低估了 她们的数学能力。④由于认为自己缺乏能力,女孩变得对数学失去了信心, 所以选择数学课程的可能性比男孩小,在高中毕业后寻找需 要数学背景的工作的可能性也比男孩小(Benbow & Arjimand, 1990)。
社会心理学导论 第2章 个体社会化——为大家提供各种日常写作指导,同时提供范文参考。主要栏目有:范文大全、个人简历、教案下载、课件中心、 优秀作文、考试辅导、试题库、诗词鉴赏。
相关文档:
下载文档:
搜索更多: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甜梦文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性别角色社会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