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广化寺寺福德因缘在湖南省那个寺庙有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广化寺三坛大戒系列之七&:&我那些出家的家人
2012年福建莆田广化寺三坛大戒受戒纪实·戒前教育(07/17)
我那些出家的家人
——戒前教育心得选编之六
戒前教育已经开始一周了。这天在给先我一步出家的哥哥的信中,这样写道:
& & 哥哥,越来越体会到无常。
& 很多时候越来越感受到内心的某些情绪和感受的虚假。
不少人活在一种自欺、欺人、被人欺的生活模式里。即使我们出家了,也还是依旧这样的轮回着。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追求和需要。这种追求和需要是不断重复的,就像沉迷于游戏的孩子,因为内心培养了对游戏的需要,所以时时心系于此。而在玩的过程中,对游戏的需要又会增加。这个过程,正是轮回的缩影。它的起点是我们内心的需要,而终点则是这种需要所追逐的目标。其实,这个目标并没有离开起点。当我们满足它的同时,内心的需要又在增加,使终点再一次成为起点。如此周而复始,轮转不休。
越来越渴望真实以及了解宇宙生命的真相。为改变生命的品质以及彻底达到自他究竟离苦得乐而努力。
01-所有的相聚,都是久别重逢。
收到哥哥的回复如下:
& & 弟弟,信已阅。
& 这几天忙着准备13个人的床褥等物资,还有昨天今天都比较忙。
午斋时,拿起一个桂圆,打开发现有虫子,我把它放了回去,没有再吃。过了一会,虫子拼命地从里面跑出来,在桂圆上来回打转,跑到了桌面上。我又把它放回去,它又转了好一会儿,跑了出来,最后请甲师把它拿去放生……虽然是一个小事,却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无始以来不正如这只小虫子吗?在如桂圆一样的六道上到处打转,找不到方向。最近我们在诵《地藏经》,里面就有提到,地藏菩萨累劫勤苦,救度众生,缘何众生无明愚痴,不肯信受,“旋出旋入”,不仅浪费了暇满,还有无休止的受苦?!佛菩萨无时无刻不想帮助我们。经上说,若人于佛法中做乃至一沙一滴的善,菩萨都会以种种方便使令解脱。问题还在自己,能否真正地信受奉持,如说而行,如行而说?另外也感受到如母有情的可怜和痛苦,一下子把它的头想象是妈妈的头,内心很强地作意说,为了利益众生而吃这顿饭。
很多时候,自己谈发心,都只是一个文字或者短暂的心灵释怀而已,并不是真实的发心,真正的发了心,一定是会放下自己,全心全意的去帮助他人,比如有一些好吃的,马上想到给别人,自己绝不会藏着掖着,怕别人来吃。但是真正要做到,还是不能着急,依圆满的教授渐次的走上去,关键是建立正知见,种圆满的正因,你我都容易偏急,这点哥哥尤是,住院90天,任遇所缘等习气都和这个有关,分析原因:一方面世间的心态;另一方面就是对于所学的不能够深入,浮浮泛泛的;还有希望达到一个果,而不重视在因上努力,注定不会有好结果,好比父母对于小孩,经常要求他要这样要那样如何如何的。结果小孩没感觉,自己搞得也很窝火,告诉他必须这样那样,而不是说很认真的去培养他,教他,在因上努力。
你的体会很真实,困惑时不要畏惧迷茫,相信自己,相信师父,相信三宝,相信团体的力量,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多多串习自己的所求及曾发的愿,缘光明面,慢慢就会越来越好的。
体会到当忆念师父的恩德时,内心总是暖暖的,稳稳地,还会有一种喜悦。佛法不是单纯的文字研究和看读,所有的都要去实践的,通过实践才有机会像你说得寻求“真实以及宇宙生命的真相”,“为改变生命的品质以及彻底地达到自他究竟离苦得乐而努力。”
其实很多时候道理你都明白的,只是缺少身心的实践和体验,所有的高僧大德都是有宗教体验和修证的。哥哥没有,但是越来越对这条道路有信心,而且一直都在好乐希求道业的实证,偶尔有些感悟流泪,都是不坚固的。
& 今天只申请了30分钟上网,还有好多好多话没有说到,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02-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今天是地藏法会的最后一天,寺院僧俗二众集体共诵《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此刻在图书馆出坡。《十轮经》里有一品,叫《忏悔品》,就是要我们忏悔过去的罪业,把罪业忏悔清净。
自己所理解的受戒最重要的就是四个字:忏悔发愿。
觉得戒期的课本非常重要,正如今天早上听到师父开示时说的,最重要的还是实用。师父一直在默默地为佛教以及众生做事。自己理解的实用之意是能够让一切众生受益,改变众生当下的生命状态,获得究竟圆满的生命。
这阵子僧团安排的很多事情,都围绕着大家即将受戒这件事:师父开示《建立大乘佛法的正见》、拜梁皇宝忏、诵《十轮经》、朝拜佛牙舍利等等,感恩常住与大众,仿佛大家都是在“陪太子读书”一般,让人惭愧得很。
03-生命如花绽放,美丽而单薄,对自我的执着让我们短暂的一生众苦交煎。
下寺的一位居士往生,当凌晨1点钟和几位法师一起去助念的时候,第一次体会到那种现场的氛围,让自己想到圣严法师那句话: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丧事,而是一场庄严的佛事。
一场无常,让自己警醒: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能够起什么作用?也让自己想到了出家为何,受戒为何等等一系列的根本问题……
一个人的往生,让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思考,即使那个人并不是我们的亲人。如果是和我们有一点关系的人,我们则会更加有震撼以及感染,因为我们生命中在面临陌生人死亡的时候,往往都是无动于衷的,只有刹那间的同情心,更多的因素是我们在逃避,认为死亡离我们非常遥远。
大多数人都在逃避着死亡的话题。换个角度说,也是在逃避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大多数人过着五欲的生活,为名利而奋斗终身!思考自己的生命历程,如果不是出家,还会活在名利的世界之中,无有出期。
亡者的遗体躺在他生前的屋子里,如今他已不同于一天之前,昨天,他是一个活人。此刻再看躺在面前的面无人色的他……这不是“他”,“他”已经没有了。
如今再看亡者生前的这间屋子,忽然感觉很异样,很奇怪。这是“他”的屋子,一直按照“他”的意思来布置,放得都是“他”的东西,展现着“他”的意图,这屋子仿佛是主人生命的扩展一样。如今聚集这整间屋子的那个“他”没有了,直挺挺地躺在那里的尸体无法再聚拢这间屋子的精神,一切都无神了,坏散了,成了一堆突兀的摆设。这种突兀感很揪心,它破坏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
我们所蕴集的这一期生命,正像这间屋子。
这周最大的收获就是,开始让自己不断地串习死亡与无常。也开始认识到苦、空无常的真正内涵。也认识到精进用功的意义。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只有依赖三宝以及我们平时修行积累的福德善业,其它所有的一切,金钱、名利、财富乃至再钟爱的人也都不能帮助我们一丁一点。
04-在师法友团体中成长的我们,相互之间建立了如亲兄弟般的情感。
此刻内心所有的情绪都难以言表。似乎所有关于内在一切的亲情挂碍都已经彻底了脱。
父亲发心出家了。早上到值班室的时候,哥哥打来电话,说昨天晚上和父亲聊,父亲发心要出家了,而且很坚决。因缘不可思议。
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因缘。一方面是父亲内在的善根福德因缘,一方面是昨天去朝拜佛牙舍利的加持,一方面是哥哥和我彼此做出的努力和所有功德回向,一方面或许也是和这种愿力有关系。不论这种发心出家结果怎样,能够有这种出家的心态,也是很随喜父亲的。至于说他出家的因缘是否具足要看他个人的业力以及内心对于出家的真正认识和体会。希望父母此生出家顺缘具足。
05-亲友会上,一位沙弥正在向他的家人表达内心的感恩。
今天送母亲去北京西站。这一别,不知道何时再见了。母亲的善根极其深厚,非常地精进。虽然50多岁了,出家的这颗心非常强。而且在学习佛法上非常勤奋用功。楞严咒用了3个月左右时间就背下来了。最近跟母亲沟通,母亲还在学习各种法器,背诵百字明、宝箧印陀罗尼等咒。
母亲只要认定了的事情,从来都不会动摇,而且会坚持做完。
从某一方面,母亲不断地提策着自己。每次想到父母的时候,就会油然生起一种感恩以及报恩的心。自己唯一能够做得就是更加精进努力地修行,以便将来可以在修行上面去帮助父母以及更多的人。
06-兄弟两人与在极乐寺做义工的母亲合影。
还有一周时间就要受戒!意味着做沙弥的日子很快就终止了。该好好地反省反省自己一直以来的所有身语意了。
最近在校对“南山三大部”,现在能够用上心了。可以一天一直坐在那里查大藏经。只是感觉时间长了以后脖子有点僵硬,看来还是要劳逸结合。
最近最大的一个突破或者成长,就是终于向师父进行了启白。
感觉很不一样。自从说完后,感觉整个人很轻松,所有的压力以及烦恼瞬间减少了很多。而且人也没有以前那样地沉重了。内心也很欢喜。
戒期之前到现在为止,该做的基本上也差不多了。剩下的时间就是继续保持发心、欢喜心,对戒体的希求心、培福、随众、依师法友。
我的更多文章:
( 07:56:25)( 07:58:49)( 07:42:03)( 07:42:29)( 07:46:52)( 08:25:01)( 06:55:09)( 08:06:54)( 20:17:50)( 07:15:42)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再参莆田广化寺&——当今寺院管理制度感言
再参莆田广化寺&&&&&
&&&——当今寺院管理制度感言
&&&&&&&&&&&&&&&&
&&&&&&&&&&&&&&&&&&&&&&&&
&&&&&&&&&&&&&&&
&此文发表于《法音》&&&年份:&
&&&&&&&&&&
期数:第 09 期(总 109 期)&
栏目:法音论坛&&
  以“广化”命名的寺院,在全国颇有数处,诸如北京广化寺等。可是,在当今的佛教界,被赵朴初会长誉为三大模范丛林之一的广化寺,则在福建莆田,与江西云居山、苏州灵岩山竞相媲美。
  从历史上看:云居山有四十八代高僧卓立于禅宗史上,当代又有虚云老和尚中兴,使之再次成为近代弘扬宗门之法的根本道场,禅风饮誉海内外;灵岩山主要由于净土宗十三祖印光老法师的中兴,使之成为近代修持净业的根本道场。“文革”后,当年亲近过虚公、印公的学人嗣继宗风,为当代丛林先锋。相比之下,尽管莆田广化寺也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山门若市、香客如云,所辖范围有十座院,一百二十所庵堂,分布于附近几里内。”(《莆阳南山广化寺历代文献汇集》)但是,在佛教史上,广化寺并不象云居山、灵岩山那样载有光辉的篇章。遍观全国,象广化寺这样具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古刹,多不胜数,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之一跃而为今天全国丛林之明珠呢?
  上述疑团,构成我再次参访广化寺的内在动因,适逢全国六届佛代会即将召开,同时庆祝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四十周年,为了迎接这两大庆典的到来,遵照赵朴初会长的指示,会里特派专人前往南北各地考察寺庙管理和佛教教育的现状,以便提供更多翔实的素材,作为参考。
德僧改弦 子孙变十方
&7月10日,我们冒着酷暑来到炎热的南国,重点考察了莆田广化寺,对于我来说,旧地重参,不胜感慨。首先,我们到达厦门,考察了南普陀寺、万石莲寺、金鸡亭寺、日光岩寺,拜访了妙湛老法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许多启发。在泉州承天寺,我们拜访了德高望重、持戒精严的圆拙老法师。他一身墨染短衫隐隐透示着南山古风,略带病容的脸上似乎显得比我印象中的圆老苍老许多,明亮的眼睛饱含着智慧与慈悲的光芒。1983年,我在闽南参学,从泉州开元寺考入广化寺福建省佛学院预科班,与现任广化寺方丈学诚法师同学,两人住在同一个寮房。由于同学们的水准不一,所以,圆拙老法师让我学习一些与戒学有关的书,平常的语文课可以不上。当时,老人给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梦漫言》,随后,又给我《竹窗随笔》等书。光阴荏苒,十年过去了,这一幕,仍象发生在昨天,当我谈及此事时,老人仍有印象,并语重心长地说:他之所以劝我等参阅《一梦漫言》,是因为他本人就是看了此书而发心修学戒律的,并指出:广化寺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与提倡、崇尚戒学是分不开的。他说,有些寺庙的方丈和其他重要职事因为不明戒学中的止作和开遮,导致寺院的管理混乱,甚至大错因果。例如,曾经有一次,九华山的一位大和尚,将广化寺赠送给他们结缘的书籍分发下去,剩下的书只好卖掉,这看起来谁也没有贪污,可却错了因果。因此,老人呼吁中国佛学院要开讲戒律课。的确如此,佛法要示现世间以什么为旗帜呢?凭什么看出佛教的殊胜与清净来?尤其是僧团,僧众的共同生活准则能和一般的社会团体一样吗?几千年来,佛教正是由于它有不共世间的殊胜处而为世所称道。试想,一个寺院的重要职事不明戒学,以至本人的言行大错因果,会把寺院往哪里引呢?圆老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成就了五名学戒比丘。他希望今后能再成就一些有基础的比丘来修学律宗。此外,他还指出,几年来,广化寺流通法宝为广大信众树立正知正见作了大量拓荒性的劳作,受到信众崇敬,只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但是,圆老初到广化寺时,当地百姓大多还不知僧人是什么。
  1979年,莆田县的一些领导来泉州请圆老前去住持修复广化寺。当时只有圆老才能与印尼那边的广化寺说得上话,印尼广化寺是莆田广化寺的下院,解放后,没法派人去接班。印尼有8个小庙,是由那边的广化寺发展起来的,积聚了一些功德金,存款有300多万美元,由于几代人联系不上,钱不能寄回来,也不敢寄。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实际上的十方丛林已不复有,子孙丛林都出现了危机。处于如此关健时刻,十方丛林出来的德僧圆拙法师,用广化寺海外子孙的力量重续祖庭香火。圆老谨继弘一法师的遗志,不收徒不传戒,他上任以后,第一件事便是按“行事钞”(南山三大部之一),参稽《百丈清规》,制定丛林大纲,禅堂、库房、客堂等四大堂口的职事都是十方人,有一个从北方来的谢培法师的弟子毅然师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人们还不知道圆老的密意,之后,寺象寺,常住走上了正轨,水到渠成,丛林是十方的丛林,职事是十方的职事,清众是十方的清众。
&&&&&&&&&&&&
&&&&&&&&&&
&庙是庙 僧是僧
“文革”后,全国各地重点寺庙都陆续得到恢复,僧众多忙于修庙,从外观上看,寺庙越来越符合人们的要求,庙象个庙的样子。随着国家旅游事业的发展,一些寺庙除了收门票之外,还相应地设立了服务性的设施,如法物流通处、素食馆。这些设施很有必要,可以增长信众善根,又能为寺庙提供适当的经济收入。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这项活动过于频繁,位格不当,就很容易导致寺庙的整个重心失调,这主要是指能自己作主的寺庙。另外,就当前来说,有很大一部分名山大寺,庙里开辟的多项服务,性设施不归寺庙所有,这种现状各省都存在,闽南也不例外,“寺管会”这种机构成了那里的特产,不知此“会”是构架于常住之上呢?还是与园林、旅游等部门的性质相若?抑或是地方佛协与当地宗教部门、寺庙联合形成的共同开发寺庙三产之特殊机构?总之,不得其要。如果说,早期落实宗教政策之时,僧人未到位或未能全盘到位,需要成立一个类似修复委员会式的临时机构以便过渡,那么,在寺庙修复完成之后或者僧人足以有能力自理家务的今天,又何需头上安头,画蛇添足呢?即便要成立,那也应在常住的统一计划之中(据说,妙湛老法师住持的南普陀“寺管会”便是这样),不然,寺庙内部的职事要来何用?泉州等地有的重点寺庙严重存在这一问题。令人不免要感叹,庙啊,你还是佛教意义上的庙吗?此外,外形上庙象庙、僧象僧有没有一个准则,这也许是赵朴初会长提出“样板丛林”的深意?按现代的学术语言来表达,那就是“准丛林”、“准僧”的位格是什么的问题。
  由于学诚方丈前往印尼弘法,在他离京赴印尼之前,我们有约在先,他邀我们到了广化寺之后稍等几天。于是,圆老法师就坚持要陪我们同去广化寺,我明白老人的心意,尽管他现在住持承天寺,但广化寺毕竟是他卓锡中兴过的道场啊!
  车载着我们一行驶入广化寺,我们登上一步步台阶,两旁绿树掩映,十年前这些新栽的小树如今已可荫蔽游子了,广化寺就象它所坐落的凤凰山一样,庄严而静默。走进广化寺,俨然走入一个大禅堂,处处可以让你品味到一份清净。大和尚不在家,一切依然是那般井井有条,年轻的知客师傅如法有礼地接待了我们,显露着不偏不倚的中道精神。整个寺院不设一件与佛教不相应的机制,也没有那些常与佛寺相纠缠的园林、文物、旅游部门的干扰。僧人的衣着、神态朴实安祥。由于广化寺大殿的佛像正在整修,上殿临时改在念佛堂,方丈和尚外出,大众依然是那么整齐有素的做功课,自觉地过堂用斋。这原是份内的事,道岂不就在平常日用之中?大众按其不同分工自觉出坡劳动,念佛堂的僧众各自念佛。一日三餐过堂,放念佛机,整个寺院沉浸在一片佛号声中。由此,我想:学人要勤修戒定慧,丛林也要体现这三学,否则,丛林也有可能向三毒方向转化,尤其在社会各界下海的阵阵涛声不断拍打着各种传统伦理观念的今天,寺院受到的干扰也很大。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寺庙失去运作核心和价值准绳,要么是权力、财力过于集中,一人或者数人专横;要么,就是一盘散沙,最后导致象前一个时期莆田某寺那样的混乱局面。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辈的深思。几年来,据我个人的观察,一些重点开放的寺庙都程度不等地存在着这类现象。同是莆田的寺庙,一个在郊区,一个在城里,广化寺与某寺清浊之分竟然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佛教自身不采取强有力的可行性措施,长此以往,势必招致外侮之危机。
  在我们到达广化寺之后的第二天,学诚方丈从印尼归来,我就以上问题请教了这位老同学,他说,广化寺整个寺院的位格尽量按照古丛林的风规来做,各殿堂的分布都是大众熏修的道场,尽量摆脱商业味,而以法味为导向;不收门票,僧人的生活区、修行处不给游人参观;修持方面,虽然广化寺是禅宗道场,但依照大众根性来看,过去,念佛堂在圆老的统理下,常常进堂,六、七个念佛七修下来,有了坚固的基础,所以,现在广化寺仍以净土为主修课,教理则以唯识、中观为主,提倡学院丛林化,丛林也要学院化,尽可能地使丛林里有文化、有学养的僧人越来越多;坚持每半月说戒——《梵网经》、《四分戒本》;不应付经忏。当我看到一些女客都被照客师带到山门外的客房去时,我向身旁的清众请教何故,清众告诉我,广化寺规定,女客一律在寺外安单,连方丈的母亲来也不例外。另外,这里的僧人,多数出门还是穿大褂。虽然,我们还很难准确地提出准丛林、准僧的定义来,也不一定非得把它定格在一个简单的层面上,但无论是寺是僧都得体现佛法的清净、智慧、慈悲,广化寺无言地传达着这一精神,这里,让你看到的是一种安祥、本分、法乐、朴素的寺僧位格:庙是庙,僧是僧。
&&&&&&&&&&&
清净规约 和合僧团
说起来,各地丛林都写着各自有理有据的规约,都知道僧团要体现和合共住的风范,但是,普遍地不能符合丛林实际的隐患,所谓规约也就往往与一纸空文无异。莆田广化寺则摒弃了此病,给予我们些许启示。
  当圆拙老法师退居由毅然法师继任广化寺方丈之后,毅然法师退居,又请正在中国佛学院就读研究生的学诚法师回寺住持。起初,人们对一介书生的学诚法师是否有魄力来率领这么一个大丛林颇存几分担忧,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大家都心悦诚服。看上去,学诚法师还是那么文质彬彬,少言少语,但内在的修为隐隐透出威德和智慧,作为老同学,我曾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对他说,本以为你不过是个作秀才的料,没想到在教书之余,操起大当家的事业来。他说,以后还想要转到教书育人这方面来。学诚方丈为人敦厚,平易近人,广化寺的僧众见到他时并无惧意,但一有吩咐,都乐意立即去办,踏实去做。升座以来,学诚方丈在原来圆拙老法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亲订《福建省莆田市南山广化寺常住规约及执事职务范围概况》,除共住规约外,各堂口都有严明详细的规约,各执事都规定了明确的职责范围。同时,学诚方丈主张权力下放,各堂口自司其责,又互相督促,环环相扣,一律按规约办事,不可越级违约,方丈也要自觉带头遵守,依法办事,比如,有重要客人需要招待,方丈接待之后不可亲临厨房通知做什么饭菜,而是通知知客师,由知客通知典座,典座再通知厨房,厨房通知库房,有序可循,有法可依,这样才合理。此外,平均分配单金,清众每月15元,为了鼓励清众做执事,执事每月加5元。此外,对于不同的分工进行合理分酬,厨房和出坡种地的僧人每人每天0.60元;在寺里作杂务的僧人,如香灯师每天0.50元;执事最少,每天0.40
元。年终执事发200元,清众发150元,不在寺里过年的不发。学诚方丈还告诉我说,以后要算上住寺时间来分发单金,鼓励大众视常住为家园,发长远心。尽管这些方法还很有限,但也体现了僧团和合平等的精神。有些经济上的帐,各个堂口的执事可以有权力签字报销的,不是事事都要方丈去签字。当然,也有一定限度,大的帐目必经方丈过目签字,甚至方丈也不可一人独决,兼请重要执事一起研究方可决定。这就真正体现了十方常住十方管,十方人人为常住,常住平等视大众的家风。学诚方丈还告诉我们,有些寺庙单凭着方丈或当家师个人的兴趣管理丛林,这样,没有一贯性,难免出差,常住处在不稳定的状态,到了积重难返时,悔之晚矣!的确,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国的丛林兴衰往往与有无大德中兴成正比,由于没有很好地把体现佛祖本怀的清规放在丛林工作的首位,所以,常导致人治,依人不依法,这一弊端仍是今后佛教必需长期切实用力痛改的一个重要方面。
  每年,丛林里都要进行请执活动,大堂口的执事都在事前进行全体辞职,这样,不论有无功过,方丈都有可以选择的便利,如有些僧人作监院,通过观察其实际工作能力,发现此人更适合于做知客,就该调整,类似情况也很多。通常,每年方丈都要挂两次牌,这是古风,现在看来,厦门南普陀寺的妙湛老法师和广化寺学诚法师都已改为每年请职一次。因为,半年时间太短,一方面,不容易看出功过优劣;另方面,变动周期太快,容易引起混乱。目前,广化寺是每年正月初八退职,十二挂牌请职,十五圆职,十六新旧交接。
  一般情况下,方丈需要公之于众的日常事务,都采取在斋堂表堂的方式,广化寺也一样,不轻易聚众开会,要开职事会也很有针对性。佛学院在丛林里,学诚方丈又兼副院长,一般学生的事按学院规章和学生手册在课堂里讲,这种方法,契合情理,便于教育。
  通过上述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广化寺有一整套活的运作方式,难怪学诚法师说他经常出去开会或出国弘法都很放心。兹录广化寺《选举住持规约》,以见其家风之一斑:
  一、本寺住持一席,不拘法派,不分畛域,凡十方僧众有合格者,皆可选为住持。
  二、住持必须珍敬戒律,行解相应,能开导后学,领众办道,以众望相孚者为合格。
  三、选举住持,应由前任住持及两序首领执事共同酝酿候选人二、三名,报请有关部门审查合格,用不记名投票选举。以票数多者为中选。
  四、现任住持之法眷徒眷,纵有合格之人,应当避嫌,本届不为候选人,须待下次。前任住持之眷属,虽多贤达,每次只提一名为候选人。
  五、住持任期为三年,连选可得连任,但不得超过三期。
  六、住持进院时,设斋供众,接待诸方贺客斋饭,及各项费用,概由常住负担,贺礼亦归常住。
  七、本届住持不得在寺内剃度徒眷及传付法卷。
  八、在任住持之法眷徒眷,不得充当首领执事。
  九、住持若为在家二众证受三皈、五戒、八戒,为弘扬佛法,义不容辞。如有其他法务,或信众多,过度疲劳,可请班首代座。
  十、住持任期未满,倘有发现假公济私及违法乱纪行为,不听劝谏者,众僧通白两序首领报告领导令退,再行选举。倘因挟嫌陷害者,察出理当重责,驱摈出寺。
&&&&&&&&&默默耕耘 广播法雨
&&&&&广化寺的优点除了学戒以外,便是流通经书。最早,圆老由2000元开始,将占德克居士摘出来由印光老法师鉴定的《歧路指归》印行流通,主要发往东北、西北,后来,全国各地到处寄钱来,主要以赠送为主。十年左右,积累资金100多万,廉价流通,只收成本费。宁夏有些信众较为贫困,寄了一些枸杞来换经书,老法师对此甚为感动,劝他们不要寄,然后发起积聚“福德因缘”印经功德金的活动,解决经济困难的信众请经的问题。1986年,毅然法师升座为广化寺方丈,圆老说:“人是十方人,流通处也应交给常住。”1989年,学诚方丈继任之后,把流通处进一步发扬光大。很少有人会想到,现在广化寺库存的法宝有多少。学诚方丈领我参观了广化寺的五百罗汉堂,里面几十间房子都堆满了书,少说也有上千万册,单是结缘的书就是几屋子。全国和海外的信众都有人捐资参加广化寺的“福德因缘”行列,这项善举覆盖面广,大众发心,净财不敛而聚,法雨遍洒四方,各地大德法师及长者居士解囊施助;有的夫妻每月定期捐助,有的残疾人明因识果,培植善因,每月也有表示心意之举。由一人捐助,发展到一家捐助,由一家捐助,发展到邻里乡亲捐助,并发展到工厂、商店、医院的同事等等,人数最多一次达700人,金额由几角到十几万元不等。细心的学诚方丈,还专门对收支汇寄等各项明细表的做法作了一番研究,一道道流水作业都严格把关,不让有错因果的事出现;同时,他还派专人对长期以来做功德的热心居士进行登记,以便更好地了解信徒的情况,待适当的时候,广化寺有大的法务活动,都要通知这些护法居士。
&&&&&&&&&&&&&&感&
&&  闽南之行,虽不足一月,但佛教在南国的繁荣气息随处可闻,尤其在文化教育、慈善救济等方面,福建佛教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诸如1992年4月,福建省佛教协会成立“佛教教育基金委员会”,分为五个组来展开弘法工作。1、经书印赠组,现已印赠50多万册,录音带约10万余盒。赠书的范围遍及全国,甚至连香港、美国、匈牙利等海外信众也来函索求,国内主要以各地佛协、佛学院、名山大寺、居士林为主要对象;2、护生组,每月放生一次,两千到四千元左右;3、慈济组,首先与福建省协和医院取得联系,由院方提供贫困的病人,慈济组酌情给病人补助三、五百元乃至千元不等,后来又请协和医院牵线与孤儿院取得联系,陆续赠送了一些热水器和食品。同时,又与省残疾人协会取得联系,先后有50人次受益,给予五百至千元不等;4、护持道场组,主要对象是贫困山区的寺院和佛学院;5、弘法团,在全省组织一些法师接受各寺院邀请前去讲经,先后在宁德、邵武、罗源等地展开讲经活动,同时,带去许多佛经、磁带等结缘品。这一活动,受到福建广大信众的一致称赞。厦门佛教界在妙湛老法师的统率之下,文化、教育方面的成绩突出,成为南国僧教育的重镇,我们另文陈述。泉州承天寺办有“广钦佛教图书馆”对外开放,并有由圆拙老法师倡议开办的“泉州佛教义诊所”,在文化慈善方面开了一个窗口。但是,随着信教群众的日益增盛,寺庙自身的各项软件建设必待完善和进一步加强。如果说刚刚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来的前十年,佛教界的首要任务是收回寺庙重整家园,那么,在十年来海内外、教内外人士的群策群力,这一重任基本完成的今天,寺庙应朝着什么样的方向进取呢?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在看到佛教界硬件逐渐回归和完善之后,表示极大欣喜赞叹,同时,对佛教弘法主体软件的疲乏作了历史的分析和中肯的批评,有许多建设性的倡议。
  我们回思一下教界硬件回归的艰难历程:1981年初,通过中国佛教协会的主要领导人在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考察情况来看,恢复和落实宗教政策最紧迫、最突出的是合理解决教徒进行宗教活动场所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和健全寺院的领导管理体制。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中国佛教协会向党政主管部门提出了佛教寺院应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领导下由僧人管理的意见和寺院管理办法的建议,这对国务院主管部门制订《关于汉族地区佛教道教寺观管理试行办法》(国发&号)起了促进作用。为了通过有力方式将一批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重点寺院交还给佛教界管理,中国佛教协会向国务院主管部门提供了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名单。赵朴初会长和有关负责人多次参加高层次的内部协商,对国务院制订《关于确定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的报告》(国发&1983&60号)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落实佛教道教房产政策,中办&1985&59号文件作了三条具体规定,但是,各地遗留问题不少,甚至有的部门给落实佛教房产政策设置障碍,为此,赵朴初会长等多次向中央反映情况,才得以进一步落实执行。十年来,有一批名刹在回归中阻力很大,困难重重,例如广州光孝寺、四川大足圣寿寺(先后周折七年)、开封大相国寺,个中情由足可写个长篇报告文学。(参阅游骧《认真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文)不难想象,这一切是多么来之不易,可是,如今这些大寺院究竟有多大程度上是朝着续佛慧命的方向进取呢?优秀宗风和学风今又何在?禅宗道场的禅和子参的是哪一着?教下的讲寺还有会通者么?遍观丛林,慧脉延续的潜力疲弱,真可谓“命若悬丝”。长期困扰于表层佛事活动的寺院何时出缠?广大僧众当以身作则,为中流,作抵柱,不以末法为末法,直逼先贤,使佛教不仅有表层上殿宇、佛像的庄严,更要相应地呈现出中国佛教重智慧、重解脱、重践行的菩萨精神来,方不失之偏颇、徒有其表。就其表里离异的关系而言,今日寺院理应由庙象庙、僧象僧的基调过渡到庙是庙、僧是僧的正位上来,如其本真地存住于世。
  目前,局部地区寺院依然积存着一些复杂的逆缘,严重影响这一过渡的完成,一是园林、文物、旅游等有关部门仍然表现出对宗教的极大无知和偏见,在财神爷的作祟下,不友好与寺庙和睦协作。二是寺庙执事班子的和合团契精神不够,致使内部力量耗散,加上某些宗教干部的自私心理澎涨,假行政领导为包办代替。于是乎,寺庙的运作机制和价值导向呈现于茫然、困惑、停滞的窘境。根据我们此次考察和以往各地有识之士的反映来看,通常,这种寺庙可以自作安排的活动恐怕就是应付佛事了。至于如何闻思修法,持戒、参禅、讲经、化众诸方面,则极呈疲软之态。这一局面的形成有其由来已久的历史原因。唐武宗灭佛事件之后,经两宋、元、明、清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的跌荡起伏,佛教文化的独特个性在整个传统文化圈内碰撞交融而逐渐淡化为一种失去学风迈向愚昧趋俗的含浑势态。清末民初,佛教曾一度随着整个民族积弱积贫的国运觉转而觉转、挣扎而挣扎,当时,文化界曾出现过一股逆流:以庙产兴办国学。幸有杨仁山、太虚等一批大师的努力,使这一下策变成了近代佛教教育新风气形成的逆增上缘,于是,一直处在流转滑劣中的中国佛教出现了新的曙光。太虚法师以“英雄佛子”、“菩萨僧”自勉勉人,志在整理僧伽制度,开佛教新风,至关乎僧伽能否有力荷担如来家业,真正发挥出住持三宝的威德等大问题。今天,虚大师的整僧运动及其理论对寺庙软件的建设依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他对僧才提出德僧、职事僧、学僧三类人才的培养,给我们一个思路。的确,目前,丛林里德僧或明眼人还是太少,对内不能传法,对外不能化俗,职事僧的素质也成问题,作为后备军的学僧,究竟如何来培养,也是一大课题。最近,赵朴初会长在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抓好我们的基层建设,就是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的自身建设和管理。”并指出,首先要从加紧培养人才,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整顿宗教活动场所和进行宣传教育等工作人手,“关键是在于培养一大批思想觉悟较高、作风正派,有相当宗教文化素养,遵守本教的规制、联系信教群众的中青年教职人员。”这一任务的确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长远的大课题。不然,寺庙将长期滞固于风景名胜的旅游和无意识地进行的以盲引盲的教化上。尤其在国家深化改革转入市场经济的今天,佛教弘法人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正在选择宗教信仰的人们进入什么信仰圈的大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试提出下列几条对治办法。
  一、进一步完善教会体制,集中力量抓教务,作为工作核心;发挥教会的多项功能,树立教会在教界的权威性。组织关于政策、法律、房地产等多方面的护法机制,力争保护在国家法律允许范围内佛教自身的各项权益。同时,对各地佛协和寺庙的自身建设进行监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电脑网络,对出家、受戒、接法、升座等一系列法务活动统一存档,将拷贝分存于各大寺院,各大寺院采用电脑查询,便于统一管理。这对目前持伪“僧人身份证”、伪公章、伪戒牒、冒充出家人化缘等现象的杜绝将会起到如法的功效。如此一来,中国佛教协会既是权威指导又是领导;既服务寺庙又起到考察教团的功效,真正能截伪续真,开出一代寺庙管理的新局面。
  二、象广化寺那样规定方丈连任的届次,同时,对方丈聘任及其收徒、传戒、传法等活动作出如法的规定,切不可滥,方能提高佛教协会的向心力和佛教界的和合力。
  三、对以僧教育为主的佛教教育体制作有次第的严格划分,编定通用教材并与丛林建设配套。摆正学与修的关系,明确修学次第,妥善安排学僧毕业后的去向,养住人才,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弘法讲经机制,帮助广大信众从茫然或会道门的信仰里步入正信。鉴于当前僧才力量的分散,能否在普遍培养僧才的机制不断完善的同时,调动全国佛教界的优化力量,开办有独特个性的僧训班,以造就继承中国佛教大业的法门龙象。僧训班招收的僧人首先必须具足正信,已出家五到十年,戒定慧、文史哲方面的修养扎实,以自学为主作方便闭关式的集中训练,按各自倾心的方向深入三藏,以五年为期,多学科多导师,单独指点,在导师无法再行指点时另请,或按学人自己的要求深入学修。毕业后,于论著方面,至少有一部专著;定力成就方面,至少身心轻安,粗妄已断。当然,这就需要环境、卫生、图书资料等多方面的供养具足。回观近代中国佛教史,严格说来不到十位大师,但带来的是近代佛教全方位有深远意义的复兴运动。
  四、恢复八宗家风,勿令流入世俗化,是否可以继赵朴初会长提出的三大模范丛林之后,有代表性地重整各宗古风,以使各宗都有行解相应的根本道场,并将这些道场纳入中国佛协和省佛协的重点建设项目中。
  以上几条,一孔之见,望大家指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台山广化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