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工作,女方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男方是苗族,可以生几个孩子?

免费发布咨询,坐等律师在线服务
需求发布后
10分钟内收到律师在线回复
平均有多个律师参与回复
得到了圆满解决
您的位置: & &
男女双方都是离异并且都生有一子,女方是壮族男方是汉族请问还可以生育吗?
男女双方都是离异并且都生有一子,女方是壮族男方是汉族请问还可以生育吗?
精选优质答案
地区:广东-珠海
咨询电话:
帮助网友:106 次
点赞人数:0 人
以下回复供你参考:依据目前广西的规定看,再婚的夫妻双方都生育过的,似乎不能再生育。
相似优质问题答案
夫妻于2003年结婚,育有一子一女,男孩11岁,女孩3岁半,现因感情不和想离婚,男方祖籍福建莆田农村,女方户籍北京,子女户籍北京,现男方已跟随女方转户到北京,男方现户籍北京。男方北京原有房产已卖,售价270多万元,赌博投资等钱已用光,没有给女方,女方名下有一套两居,为女方婚前财产,有轿车一辆,男方福建老家有自建楼房,房主是男方和男方的哥哥两人所有。男方提出离婚将男孩带回老家生活,女孩留给女方,或者孩子任意一个给男方。现女方不同意,想两个孩子都要,两个孩子一直在北京生活,日常生活均由女方父亲常年照顾,每年春节放假期间回福建莆田过年,平时均在北京生活,男方汉族,女方回族,孩子随女方是回族,饮食习惯均随着回族,回老家期间需从北京自备食物带回去!昨天男方想找女方谈离婚带孩子回老家,女方不同意见面,男方把男孩带到楼道里,要挟女方回来,女方不回来就不放孩子,孩子当场吓哭,后经女方报警,警察来将男孩带走,男方才放,警方有记录备案。现男方家人来京进行调解,将男方欠款20余万元帮忙还上,让女方继续和其生活,女方不同意,想起诉离婚,要两个孩子的抚养权,男女双方均无固定工作,女方能否得到两个孩子的抚养权?如何得到?谢谢!
地区:广东-珠海
咨询电话:
帮助网友:173 次
点赞人数:3 人
你好,个人觉得两名子女随女方生活,更有利于子女的人教育、成长,法官也会考虑孩子就学、生活习惯、男方的劣迹等,把子女判归女方抚养,如需代理,请拨打电话联系
魏老师您好,我想向你咨询一个法律问题。夫妻双方离婚了,两人有一子十岁左右最终判决由男方所有。离婚协议中说明女方提供抚养费并且有权利随时看望儿子。但是由于女方再婚男方就不在让女方和儿子相见,女方就和男方发生争执并说不让见儿子就不付抚养费,请问在这种情况下男女方应怎么处理?制药2班刘莉2
地区:广东-珠海
咨询电话:
帮助网友:1493 次
点赞人数:17 人
抚养费与探望权不能挂钩,探望也不得与女方是否再婚挂钩。如果男方拒绝女方探望,女方可以向法院起诉。
相关优质咨询
热门法律咨询
最新法律咨询查看: 6592|回复: 10
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
在线时间639 小时
帖子威望金币
脚爆爆长者, 积分 62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44 积分
在线时间639 小时
新华社昆明3月30日专电(记者李倩)81个画在土布上的奇特图案符号代表了81首感人肺腑的情歌--《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简称《坡芽歌书》)29日在昆明首发。
& & 2006年2月,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文化干部在坡芽村调研时无意中发现了“歌书”,它被画在一卷土布上,主人是该村39岁的农凤妹和她37岁的堂弟媳农丽英。农凤妹说,这是家传的“歌书”,一幅图案就代表了一首固定的山歌。她自幼习唱山歌,祖母便手把手教她画这些符号以帮助记忆,久而久之,这些图案符号深入心中。
& & 据文山州委宣传部部长熊荣元介绍,这个发现立刻引起了当地相关部门和古文字研究专家的重视。经过实地考察和认真整理,专家们发现,《坡芽歌书》是一部反映壮族爱情的组歌,记录了一对青年男女相遇、相知、相恋并白头偕老的情感历程。
& & 以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建明为首的专家组初步确定,81个图案符号代表了81首壮族情歌,短的字符代表4行,20字;长的达30行,150字。它已经具备了文字的某种特质:一是形固定;二是音固定,但一幅图案符号代表的不是一个字音,而是一首歌;三是义固定,且内涵比一般的单字丰富。
& & 这些民歌是以壮语北部方言演唱,男女相对,一唱一和;句式多为五言,每首四句或数十句不等,以首尾韵、腰尾韵和尾韵为主要的押韵方式,韵律严密和谐,其中每每运用流传于右江流域壮族地区的“分打捞”“分标”等壮族山歌小调形式,曲调抒情优美,且运用了起兴、比喻、借代、反衬、暗喻等方式。
& & 记者看到,《坡芽歌书》反映的是壮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如第1个图案是一轮弯月,代表一首用壮语演唱的五言十四行的歌,意思是“夜晚明月如镜,照得四下亮汪汪的,哥哥我想起你来啊,只有叹惜自己的命苦,我的命苦得就像被水坝困住的水,苦得就像被围在山坳里的牛……”此外还提到了榕树、枫叶、木棉、鱼、红鸟、芭蕉、葡萄、刀、斧、锄头等事物和百色等地名及用船运载盐和锡等场景。
前深圳人大秘书长欧建华号召同乡、老板关心家乡建设。指出:改革开放已30年,吴川现状是全省经济最落后地区之一,这只能说明主政者领导能力有问题,不能让个别人在我们吴川利用权力捞一把就跑,做一些短期行为!
在线时间639 小时
帖子威望金币
脚爆爆长者, 积分 62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44 积分
在线时间639 小时
壮族嘹歌,是壮族歌谣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华民族歌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 一、文学价值。壮族嘹歌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方法,在我国各民族长诗中是少见的。其特点在于用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在抒情的气氛中开展故事情节。有时虽然也写景物,但却是为抒情需要而唱出来的,很能表达古代壮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这种抒情赋予了壮族长诗情挚意切、委婉细腻和悱恻缠绵的特殊格调,使之成为壮族文学的瑰宝。
& & 二、历史价值。壮族嘹歌是反映明代壮族社会现实的史诗,它真实地描绘和反映了明代壮族社会特定的历史事件。
& & 三、民俗学价值。壮族嘹歌反映了壮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如上山伐木运木、挖泥踩泥、打砖打瓦、烧窑出窑、平基安磉、上梁盖瓦、烧香祭祀、入住新居等,集中展现了壮族建造干栏的全过程,包括建筑工艺、雕刻艺术、仪式习俗等,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
& & 四、语言文化学价值。壮族嘹歌中有丰富的壮族语言文化,包括基本词汇、构词方式、语法结构等等,从中还可以了解古壮语丰富的文化内涵。
& & 五、古文字研究价值。壮族嘹歌5200多首、21000多行,全部用古壮字抄写。古壮字是借用汉字形、音、义,按照汉字的构字方法构造而成的,它作为书面语,兴于唐宋而盛于明清时期。壮族嘹歌对研究壮族文字的起源、发展及其所反映的壮族社会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 & 总之,壮族嘹歌所蕴含的社会历史、人文地理、文学艺术等知识,对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也具有特别的教育意义
前深圳人大秘书长欧建华号召同乡、老板关心家乡建设。指出:改革开放已30年,吴川现状是全省经济最落后地区之一,这只能说明主政者领导能力有问题,不能让个别人在我们吴川利用权力捞一把就跑,做一些短期行为!
在线时间639 小时
帖子威望金币
脚爆爆长者, 积分 62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44 积分
在线时间639 小时
去年七月中下旬,由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云南民族博物馆、文山州民宗委古籍办以及富宁县相关人员组成的联合考察组,到云南富宁县剥隘镇的坡芽村考察时,首次发现壮族村民侬丽英家收藏81个异类文字,它是壮族继世承传的一种特殊文字。我们叫它为坡芽歌书。
歌手侬丽英家收藏的坡芽歌书
& & 富宁坡牙村壮族这种古老的类似象形文字——坡芽歌书,是在拍摄《丽哉勐僚》壮族传统文化电视纪录片时发现。之后随着电视逐级宣传而被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国古文字研究会黄建设明教授所知悉,并引起浓厚的兴趣而前来实地考察。
& & 从州府所在地到坡芽村行车也要走10多个小时,几经辗转,我们到了坡芽。坐落在大山上的坡芽村55户壮族人家,青一色橘黄色的土墙,被火烟熏黑的瓦,在一片竹木林里若隐若现。我们步行进村,被人畜踩踏得光亮的石板村道两侧,百年古树桩担着竹编寨栏,花红的公鸡带领着一群群母鸡,蹲在寨栏上休闲地梳理着闪光的羽毛;齐胸高的黄泥土墙上附生着绿色青苔,几只喜鹊在青苔上叽叽喳喳欢跳着迎客。土墙脚下来了几个打猪菜的壮族妇女,个个古朴且端庄,向我们点头微笑。我们走进村,有穿越时空返回到数百年前的古村落的感觉。& &
一直沿袭下来的寨老制。看,老人们正在老人厅里商议村里大事&&先辈们猎获的野猪牙骨都挂在老人厅里
坡芽村的大多数干栏楼房,看上骈都有上百年历史。每户干栏楼下,摆放着打谷船、打谷贯盆和竹编谷箩,展示了村民是稻作民族,以种稻维系生存。在村寨中间,6棵大方柱架起的一间古老的瓦顶公房,其屋檐下悬挂着数百块野猪下颌骨,展示出村民古今的狩猎成果。今年53岁的农加业,是该村的最后一位猎人。& &
村民们仍经常穿着古朴的木履&&村民们独特的取水方式
他额头突出,眉毛浓黑,眼眶凹陷,是典型的古越人的后裔。他因热而光着上身,指着头顶上方的野猪下颌骨对我说,他曾经打了8头野猪,野猪的下颌骨也挂在上面。我发现房梁下有一支水牛角号,农加业取下牛角号吹了起来,沉闷的牛角号响了,寂静的村落顿时沸腾:有呼唤声,有爬上杆栏阳台向猎人张望的人群,有向猎人奔跑的小孩。原来这村还保留原始社会的一些社会形态——吹响牛角号,村民会自觉地汇聚到公房里来平分猎获的兽肉。今天吹响牛角号,不是捕获猛兽,而是“捕获”一群村民从未见过的“异乡怪客”!
& & 之后,我们考察组一行随歌手侬丽英爬上她家的干栏木楼,歌手侬丽英从漆黑的房间里端出一块白色旧棉布,这是考察组追踪的焦点。在坡芽村歌手们的眼里,这块画有红色符号的土布,没有什么特殊的含意,因为所画的81个歌名符号,会唱歌的男女都知道。而在古籍专家黄教授眼里,是最新发现的、还不被世人认识的古籍。这块3尺长,1尺5寸宽的白布,该村壮族用汉语称之为“歌书”,用壮语称之为“布瓦吩”。&&
仍保留着染牙习俗的坡芽村民
壮语“布”意为:“一张、一页或一面”;“瓦”意为“绘画、花、歌”;“吩”专指“唱歌”。这块布上画有月、星、树、稻叶、犁、斧、禽、马、人、衣、手、口、房屋、鸟笼等81个物象符号,每个符号大小一寸。
& & 我们叫该村的歌手们讲每个符号的壮语名的含意,唱每个符号所对应的歌。物象“月”,壮语称之“海”,“海”是一首古歌的歌名,歌词大意:月亮爬出来了,请妹下楼去玩月亮……物象“衣”的壮语称“识”,也是一首歌,大意为:哥阿!你的话语躲躲闪闪,我手卷衣角上上下下,我的衣服已卷糟了!“歌书”有81个物象符合,也是81首歌的歌名。81首歌是先辈继世承传的一部爱情长诗,也是壮家男女对情歌的经典教科书。考察组边听边讨论:这81个符号,是用来记录和传达语言而书写的符号,是直接提示诗歌的物象,应属于表形文字。坡芽歌书,是否可以称为壮族继世承传的图画文字?或称象形文字? 值得研究。我将壮族先民画在岩壁上的崖画和壮族先民铸在铜鼓上的图案与“歌书”作对比,初步发现月、鸟、犁有千年承传的关系。可以说,云南富宁壮族坡芽歌书,是不可多得的古籍。
前深圳人大秘书长欧建华号召同乡、老板关心家乡建设。指出:改革开放已30年,吴川现状是全省经济最落后地区之一,这只能说明主政者领导能力有问题,不能让个别人在我们吴川利用权力捞一把就跑,做一些短期行为!
在线时间639 小时
帖子威望金币
脚爆爆长者, 积分 62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44 积分
在线时间639 小时
“壮族情歌美名扬,坡芽村中新变化。”这是位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剥隘镇大山深处坡芽村的真实写照。9月12日,记者刚进入坡芽村寨,远远就听到了美妙的歌声。村里,房舍是清一色的干栏式建筑,墙体由浅黄色的黏土垒成,低矮处附生着油绿的苔藓,屋顶的青瓦一片连着一片,均匀地铺排在屋顶的两侧,远观,似一本本翻开了的书反扣在房梁上,各家二楼的屋前延伸出一片竹子搭成的晒台……
& & 据了解,自该村壮族的“坡芽歌书”被发现后,在富宁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不仅使《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以下简称《坡芽歌书》)得以出版发行,还激发了该村壮族村民建设家乡的热情,使该村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 & 据介绍,《坡芽歌书》是2006年2月在富宁县剥隘镇坡芽村发现的,是以原始的图画文字将壮族情歌记录在土布上的民歌集,共有81个图案,每个图案代表了一首情歌。整部歌集记录了一对青年男女相遇、相知、相恋并白头偕老的情感历程。
& & 为保护这一美丽而奇特的文化现象,发现后,富宁县迅速成立领导小组和《坡芽歌书》编委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坡芽歌书》进行全面翻译整理,并认真做好申遗和著作权申报工作。后在有关专家、学者的关心和精心指导下,经过3年多的破译、翻译和整理,终于使已被列为国家“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系列丛书之一的《坡芽歌书》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 & 随着《坡芽歌书》被人们广泛关注,坡芽村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记者在坡芽村采访时看到,该村已建起了“传习馆”,村中的道路等基础设施也有了明显改观。当地文化站站长何星贵告诉记者,该村有57户人家276人,从《坡芽歌书》被发现到现今,已有3年多时光。期间,由于有了富宁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相关部门对该村加大了扶贫的工作力度,村民们也积极投资投劳参与建设家园,截至目前,对该村的建设,已投入了近200万元。
& & 在壮乡,“歌伴人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唱歌是抒情达意的最好媒介。在坡芽这个美丽而静谧的村庄,村民们同样以唱歌表达内心的情感,消磨闲暇的时光,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劳作以外的娱乐……坡芽,正在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完)(记者 蒋天灿 李荣 摄影报道)
前深圳人大秘书长欧建华号召同乡、老板关心家乡建设。指出:改革开放已30年,吴川现状是全省经济最落后地区之一,这只能说明主政者领导能力有问题,不能让个别人在我们吴川利用权力捞一把就跑,做一些短期行为!
在线时间639 小时
帖子威望金币
脚爆爆长者, 积分 62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44 积分
在线时间639 小时
富宁县境内的壮族中,布土为土著居民,占壮族总人口的50%以上,居住在河谷及土山山区;天保支系明末从广西天保(今德保)迁入东南部,落业半山区;隆安清中叶从广西隆安迁入剥隘、谷拉山地;蔗园清乾隆间从广西迁入,先在剥隘,后到归朝、洞波,喜居热带;龙音清嘉庆年间从广西天等迁入,落业谷拉九弄,少数迁入新华、归朝、板仑;布雄清末从广西那坡、靖西迁入,分布在板仑、郎恒、归朝、新华、洞波、阿用;其他壮族支系于民国年间从广西迁入,散居在板仑、谷拉、归朝、洞波山区,人口极少。
  富宁壮族,有的与本民族通婚,有的与其他民族通婚,繁衍而发展为今天的壮族。宋皇祐年间,狄青南征,带来了大批汉族官兵,镇压壮族侬智高起义军后,世代屯守富州(富宁古名),长期与壮族相居或通婚,至明代中期,其后代同化为壮族。明代以来,入境经商或游宦的部分汉族同化为壮族。境内南壮、北壮人口各半,聚居于东北大半县,散居境内各地。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壮傣语支。富宁境内壮语有北部和南部方言。北部方言属桂边土语,含土、沙两种,统称“布越”,俗称“布土”,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南部方言分别属德靖、邕江和右江土语,统称“布侬”,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南、北方言互通。“布越”语为通用壮语。壮语与布依语互通,与傣语部分互通,与粤语近音。成年人多会讲汉语。明清后,利用汉字改为土俗字,用于道书、歌书、剧本等。
  壮语声母有22个,无送气音;韵母有84个,只有短音,无长音;声调有6个。壮语语法中单音节词占多数,俗语较丰富,一些人名和部分特定名称借用外来语。壮语的构词法与现代汉语部分有差异:一是限定式合成词中,被修饰的成分前置;二是表示时间、处所的部分名词语素倒置;三是表示数量“一”词组数词“一”省去不念。句子中,除数量词组作定语外,一般定语置主语或宾语前。
  壮族土俗字多见于清代以来的民歌本、壮剧本、散记本、道教本和民间契约之中。真正自造的字不多,多数是利用汉字加上部首或边旁来造字;还有直接利用汉字作为土俗字,以表壮音壮意。各处利用的土俗字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尚未统一使用。1985年,开始推行壮族文字,派出梁天禄等5名壮族干部参加文山州民委在砚山举办的壮文资训班学习回来后,在者桑等地开展教学,至1990年脱盲204人。
前深圳人大秘书长欧建华号召同乡、老板关心家乡建设。指出:改革开放已30年,吴川现状是全省经济最落后地区之一,这只能说明主政者领导能力有问题,不能让个别人在我们吴川利用权力捞一把就跑,做一些短期行为!
在线时间639 小时
帖子威望金币
脚爆爆长者, 积分 62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44 积分
在线时间639 小时
壮语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人民(近1800万)的母语,分为北南两大方言,属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国内布依,傣,侗,水,黎,毛南,仫佬等兄弟民族,以及东南亚的泰语,老挝语,越南的岱族,侬族语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其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贵州,湖南,四川以及越南北部均有分布。使用人口近2000万。
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的政务院(即今国务院)第63次会议通过并批准了《壮文方案》,在壮族地区推行使用。从此壮族人民结束了本民族没有统一民族文字的历史。(民间使用一种类似汉字方块字的土俗字(古壮字, Sawndip), 有近千年历史,但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未能形成壮民族统一的文字,不过却有极深刻的研究价值)
壮文是一种科学的拼音文字,以词为书写单位,它采用拉丁字母为字母形式,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壮语武鸣音为标准音。
壮文共有26个字母,其中5个用作声调符号(即z、j、x、q、h),一个为兼类字母(既做声母又做调号,即“h”)。
  壮文有22个声母,108个韵母,6个舒声调(第一调不用标调号,2-—6调符号依次如上),2个塞声调(塞声调音节中的韵母都以闭塞的辅音作韵尾,其声调已反映在收声的韵尾上,因此不用再标调)。
例:Doh raen seiz nanz biek hix nanz ,
Rumz doeng mbouj rengz bak va haih .
Nonsei daengz dai sei cij caenh ,
Gonjlab baenz douh raemxda cij hawq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前深圳人大秘书长欧建华号召同乡、老板关心家乡建设。指出:改革开放已30年,吴川现状是全省经济最落后地区之一,这只能说明主政者领导能力有问题,不能让个别人在我们吴川利用权力捞一把就跑,做一些短期行为!
在线时间639 小时
帖子威望金币
脚爆爆长者, 积分 62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44 积分
在线时间639 小时
是目前所见唯一一部图载歌书,一共由81个图案组成。每一幅图案,代表一首固定的山歌。记载《坡芽歌书》布上的图案记载的是81首壮族情歌,只要见到这个图形,即可颂读整首山歌。壮族一年四季天天唱歌,其中全民族一年最盛大的对歌活动是在农历三月初三、三月十二、十八或二十日的陇端街上举行。
  壮族人民的陇端街,一般在宽阔的田坝上举行。顾名思义,壮话“陇端”就是“来到宽阔的坝子”的意思。主办者要在田坝上搭上棚子、戏台,卖小食品,演唱壮戏。还要杀牛、杀猪、杀狗和出售零食、农具等生产、生活必需品。有些村落,专门有一块公田,由某家耕种,用田上所产糯米制成饼,切成小片,在陇端街上抛撒,让人、山禽入食,祈求丰收。赶街时,最吸引人的场景是男女青年互谈友情,对唱山歌。只要双方中意,则对敲手中煮熟的红鸡蛋,以定友情。这类活动,每年举办多次。清人陆次云《峒溪纤记》说:“洞溪男女相歌于正月朔,三月三,八月十五。而三月三谓之‘浪花歌’,尤无禁忌。”文献记载类似活动中尤以“三月三”最为隆重。所以,壮族现在公开欢度的节日叫“三月三”。但“三月三”在文献中和民间的叫法却不尽相同:
  在与《坡芽歌书》发现地毗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尚未以“三月三”作为壮族人民的正式节日之前,凡是壮乡举行这类活动叫“歌墟”。与《坡芽歌书》发现地相连的广南县叫“花街”。而民国《新编麻栗坡地志资料》亦载:“郎恒(今富宁县郎恒乡)街:每年废(农)历三月二十赶风流街。男女大唱而还。”唯独富宁一带的壮族自称“陇端”,其“陇端”叫法的历史有多长,我们可以从《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寻觅到陇端街的蛛丝马迹。该书《笮都传》说:
  “永平中(公元58至75年),益州刺史梁国朱铺好立功名,慷慨有大略,在州数岁,宣示汉德,怀远夷……辅上疏曰:‘今白狼王唐敢’等慕化归义,作诗三章。”这三章诗,就是天下闻名的《白狼歌》。其歌一共三首,44句,176字。由于《白狼歌》当时已采用对音的方式记录出汉语大意及其汉字记音的少数民族的读音。明清以来,学界不乏《白狼歌》的研究成果。但一直没有人能够顺畅地全文咏读和判断出是何种民族的读音,更是不能分析出《白狼歌》的语法和词汇。当笔者采用壮族沙支系的语言对其进行解读,以其音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及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汉字古今音表》中古音拟构,语音极为一致。壮语意思和原音汉译比较,不仅字字可解,且44句中有34句的壮语与原音汉译意思相同和近似。在词汇方面,全文44句,全部保留着越人口语的原生词,与今天的壮语基本一致;在语法上,既有包含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子,也有只包含主语、谓语的句子,其修饰成分的词汇,则中心词在前,修饰词在后,符合壮语语法的特殊现象。全文翻译出来,天然凿成,浑然一体,是地地道道的越人歌谣。笔者的相关论文在《广西民族研究》发表后,为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第三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在三首《白狼歌》中的第一首中的第11句,就有“偻让龙洞”的诗句。这里的“龙洞”,就是壮族先民“陇端”的同音异写。可见“陇端”的文字记载就在东汉时期的文献中出现过。它是《坡芽歌书》在东汉就有雏型的旁证。
  学界公认,《坡芽歌书》是先越民族“歌墟”的产物。“歌墟”在《坡芽歌书》的发现地叫“陇端”,而男女青年在“陇端”节日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唱情歌。这在当地的文献中也有记载。《广南府志·文艺》中有《博濑春游》一诗,记载博濑(剥隘)其地三月男女对歌盛况:“清明前后足欢娱,博濑滩头记早趋。翠盖云裳来丽者,青衫雾谷走狂奴。未知东道谁为主,不信罗敷自有夫?翻笑江南逞游冶,杏花春雨太模糊。”《广南府志·风俗》还说:“每岁清明前后数日,村人订期会于博濑,丽人成群,分行排立,各张雨盖。好事者执其盖以去,丽人倚寻而至酒市,脯围劝酒,不通姓氏。饮尽而散……”这里记载的,就是《坡芽歌书》发现地的风土民情。
  《坡芽歌书》的奇特之处是以图记歌。这种情况在文献中尤有蛛丝马迹可寻。诸匡鼎的《瑶壮传》说:“女及笄于春时三五为伴,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少男群歌和之,竟日视女歌意所答,而一人留。彼此相赠,遗男遗女,以扁担一条镌歌,数字仅如蝇,间以金彩作鸟卉于上,沐以漆,使不落。盖妇人、女子力所作必需也。女赠郎以绣囊锦带之物,女所自制者。约为夫妇,各告其父母,乃请媒以槟榔定之。婚之日,迎亲送女,络绎于道,歌声振林木。女至夫家合衾,丈夫用拳击女者背三,女乃用所赠扁担即汲水至瓮中,旋回母家,不与丈夫相见……有妊,乃密告其夫作栏……而归夫家偕老焉。”《瑶壮传》有壮族把歌记录在扁担上的习俗,而且“间以金彩作鸟卉于上,沐以漆,使不落”,这类记录歌谣的方法类同《坡芽歌书》。可见《坡芽歌书》记录山歌的方法与壮族习俗和陇端街的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坡芽歌书》绘有歌名的各种图案的方法决非偶然,而是壮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在历史进程中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前深圳人大秘书长欧建华号召同乡、老板关心家乡建设。指出:改革开放已30年,吴川现状是全省经济最落后地区之一,这只能说明主政者领导能力有问题,不能让个别人在我们吴川利用权力捞一把就跑,做一些短期行为!
在线时间639 小时
帖子威望金币
脚爆爆长者, 积分 62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44 积分
在线时间639 小时
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与文化
文山州博物馆&&李云玲
文山州地处祖国滇东南,土地总面积31456平方公里。历史的结缘,使汉、壮、苗、彝、瑶、回、傣、白、蒙古、布依、仡佬族十一个民族在此水乳交融,休戚与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及文化,以“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而展示其一幅幅别具情趣的生活画卷。我州博物馆自1989年成立以来,致力于民族服饰的收藏整理与抢救、研究、保护工作,共收藏民族服饰百余件,为更好的传承民族服饰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剪其中一些民族传统服饰、穿戴及文化内涵作以介绍:
文山壮族源于古代百越中的濮、僚、骆越。境内现有102.3万人,占全省壮族的86 %,是文山人数最多分布较广的土著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解放后始创拼音文字。境内壮族分为“侬”“土”“沙”三大支系。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稻作技术彪炳于史,壮锦织锦工艺精美绚丽,寓意深刻,世所瞩目。
1、壮族(侬支系),自称“布侬”、“布雄”,他称“侬装”、“侬音”、“黎族”等,以广南道侬装,文山锦侬装较有特色。
侬(布侬)装以自制彩色方格长帕,头帕往前包扎成两支左右斜上的角状头帕式,前额留有遮阳,衣装有对襟、斜襟之分,领有着高领和无领之别,并刺绣花草亮丽纹饰,制衣经过特殊磨制并具有华贵光泽,衣小而轻,袖口外翻,两侧衣角翘起,显露系绣锦裙带样式,穿与衣色协调搭配皱褶靛染长裙。脚穿半筒绣花鞋。戴圆形银耳环,胸前数条银链及银牌,银戒指、银手镯。
侬(锦侬)装用手工绣制图案的壮锦长帕,头帕往后包扎成向耳根下的翘角状帕式,将镶有壮锦的彩面包于额头正前方。衣装一般为右襟和对襟两种款式,上衣圆领对襟紧身,领部丝线挑绣纹饰,并以银制蝴蝶搭扣装饰,短衣长褶裙,袖口小而镶花边,银制圆形衣扣。衣角成扇形向上翻翘两侧,衣摆镶绣花边。脚穿镂腰小方头浅邦绣花鞋或钩头绣花半筒布鞋。
“衣着著尾”是侬人衣着的一大特点,内穿长裤外套百褶长裙,妇女外出,常将长裙作结于后,翘摇如尾,为此,古代被称作“尾濮”,意被称“骆越”壮语意为鸟崇拜的越人。
2、壮族(土支系),是古滇濮人即濮僚人的直接后裔,因是土著,故又称土僚。土僚服饰偏青黑色者为多,以自织土布染成,头饰、衣、裤均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头饰来分,可分为搭头、平头、尖头三种服饰类型。
搭头土(布傣)用长帕以发包扎成搭头状帕式,其包头均有一段搭于头顶而得明,自称“濮傣”,有叫“傣格莱”意为古代南迁时走掉的人们。喜穿黑色服装,故又称黑土僚。头饰用内外两帕,内帕束发于顶,黑色外帕长1丈6尺,宽1尺,折叠穿盘于内帕,呈塔状。上衣黑色或蓝色布料,圆领右衽紧身,胸围两端拖于身后。身着斜襟衣,绣有银泡和银坠吊链,衣前用无数银泡钉成三角形对应,两侧各一组,三角角尖对应吊鱼、花、鸟等银坠链牌六条,距袖口2至3寸有锦缎装饰,其装饰效果较为突出,内衬素色衣领外翻,喜戴银饰,盛装时系无皱长裙,便装时着长裤。脚穿钩头布底绣花鞋。
平头土(布岱)是壮族人数较多的群体,因喜住河谷之中,亦称河坝土僚。用自织黑或藏青色头帕(四块),依内至外包成平额帕式,前面拉成角形、顶平,脑后成雀尾下垂,头饰包扎如帽上绣福、禄、寿、喜等吉祥字样图案。衣料用棉布和绸缎制作,身着黑或蓝色紧身右衽服装,以锦缎绣于前胸后背,衣前后缀有精美艳丽的四方锦,肩部有图案,形似铠甲。系平纹长裙,并向上折叠系于腰间,腰带垂于身后,脚缠绑腿,系红带者未婚,穿钩尖绣花鞋或黑布鞋、凉鞋。
尖头土是壮族人的一个组成部分,头饰因作发髻于顶,并在圆形包头顶上有尖高如伏瓦状搭折而得名。尖头土僚自称濮傣,服饰用土布和绸缎精心制作,右襟斜衽,袖口以锦缎点缀。有的上衣前襟绣四方锦,又称补子。扎腰带,脚穿用丝线绣花的浅邦大钩头绣花鞋。
3、壮族(沙支系)的服饰极具特色。女服饰不仅衣装奇特,配戴的银饰也极为壮观,其服饰分为黑沙和白沙两种。
黑(邱北)沙装:身着紧身右斜衽衣,短衣密纽。妇女髻发于头顶(少女梳辫,婚后高髻),戴银冠(分三层)酷似塔状,串凤凰、喜鹊、银铃以及银饰小吊坠,头插银花、银角钗等银制品。头帕与侬有差别,锦帕钉银饰较多,衣领绣精美花卉纹饰,戴银项圈(配银链相连),银制肩压领工艺精湛独特,银牌一般錾刻龙凤、鱼虾、花卉、鸟雀、山水等花纹图案。戴银手镯、银戒指、银耳环。衣下端钉银牌两圈坠小银芝麻坠滴,上下银饰交相辉映,显得雍容华贵、庄重典雅、婀娜多姿。衣袖分节段绣制壮锦图案及挑花绣朵,衣摆也有做工精致的绣饰。内穿长裤,着百褶靛染长裙,系壮绣裙飘(长约75厘米、宽约15厘米)于腰部右侧。脚穿浅口高统衲底绣花鞋。
白(富宁)沙装:常喜用黑色布料,头帕为蓝色方格或黑布折叠,婚后挽髻于脑后,包花头巾,戴三丝银链,手戴韭菜皮银手镯和各式戒指,吊银耳环。着(黑、蓝、青色)长裤,脚穿圆口绣花平底布鞋或高统绣花布鞋。
文山苗族源于古代的“九黎”、“三苗”,大约在明清时期由贵州迁入文山,定居山区、半山区,境内现有43.4万人,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至今,苗族较为完整的保留了自己的民族传统服饰。喜用麻纺织品、自种自织,妇女擅长蜡染、纺线、织布、刺绣、挑花、缝制服装,其图案纹饰及做工手法堪称一绝。文山苗族共分为:白苗、花苗、青苗、红苗、汉苗、偏苗等七个支系,女性服饰分三大类:白苗类、花苗类和偏苗类。
白苗(自称“蒙豆”):女服饰特点突出白色,制作省工,穿着清新典雅。头饰各地不一,有的剃前半头发,将后面头发拢至前额盘结,用布帕缠绕成盘状或桶;有的则仅围一条宽如手掌的绣花布条。上衣装大多无领扣、对襟,后衣背领缀一长方巾。下穿百褶蜡染皱裙,裙长过膝。白苗服饰在头帕、衣襟、衣袖、方巾、围腰、腰带、绑腿等部位均镶由精美的绣花、扎花、剪花和彩色布条。脚穿自制布鞋或绣花鞋,也穿凉鞋和胶鞋。
花苗(自称“蒙施”、“蒙爪”、“蒙叟”、“蒙陪”):女服饰特点突出大红大绿,,以花梢为美,喜戴银饰。头发梳鬏于脑后,戴盘状长帕(绣十字绣花纹),有的在帕顶盖方巾或布帕边系上围带。用亮丽色彩的布料制作上衣,右衽开襟,着布扣或银扣。衣领、衣襟、衣袖、腰带等部位镶有彩饰条纹。穿蜡染花裙(长短不一),花纹图案丰富多样,裙子分裙头、裙身和裙脚三部分。裙头为白色或蓝黑色的棉布料,裙身为蜡染并折百皱,裙脚绣花朵。衣裙前后各系围腰帕一块,有的身后不系围腰而仅系一条彩带,以突出女性的曲线美。束腰带,裹护邦腿,穿布鞋和绣花鞋。花苗喜红、黄多种颜色,图案以几何为主,“蒙叟”绣花多为淡紫色,花草写意图案较多,裙装蜡染线条较粗、偏黑,围腰宽大并遮住裙身。
偏苗(自称“蒙刷”):女服饰特点突出素雅简洁,色泽较深,花纹图案不多,但显得古朴端庄。用黑线做成假发,一端与头发并接盘于头上,另一端由背后垂至小腿,头发以侧别梳子一把。上装用黑色缎面布料制作,右襟斜衽,衣分4至5层,层叠露出每层衣下摆花纹修饰,作布扣。衣领、衣襟、衣袖、裙腰等部位镶淡雅细腻的绣花,戴银耳环、银手镯、银戒指。下着黑色长统裙,脚穿自制绣花鞋。
苗族男服饰,上衣装多为白色、黑色或蓝色对襟布纽长袖麻布衣,外套蜡染麻布短褂,下装为深色宽裆长裤,头部裹布帕,部分裹护腿,脚穿布鞋或胶鞋。也有部分苗族男子戴银项链、耳环和手镯等银饰品。
彝族源于古羌人,境内现有32.2万人。大多居住山区、半山区和坡岭地带,喜在居住地栽种金竹。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保留有古老的本民族文字。彝族支系繁多,分倮、仆、撒尼、阿武、格仆、阿细、腊鲁仆等不同支系。彝族妇女擅长纺织、纺麻线、织布、刺绣、染制和装饰衣着。各支系服饰种类较多,具有不同服饰特点和风格。
白倮支系(女)服饰:自称“所都”、“罗罗布”等,为土著民族,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白倮(富宁)头帕分多层,颜色红、黄、蓝相间交叉包扎于头部,帕尾吊垂于左右两边,坠丝线须数条。上衣成喇叭状,对襟衣系银扣(圆铃铛),戴银项圈坠银牌、银链分三接挂戴于胸前垂于衣下端。衣袖以缎面和黑布横段相接,袖口和衣下端绣同色纹样花饰,相互辉映。宽大裙身上下段以三角形拼接,中段以壮锦装饰,并以彩色布条隔开,裙脚为黑色坠衬。戴银制耳环、手镯、戒指,脚穿各式传统绣花鞋。白倮传统服装从头到脚色彩搭配协调一致,自成一体,极富审美学研究价值。
花倮支系(女)彝服饰:上衣是较短的无领面襟衣,用各颜色布料剪成三角形小块拼合缝制,色彩斑斓,下着长裤围青色筒裙,头发左右齐分,带假特制箍;后包头帕,彩色三角布分别垂于两耳,头顶上的三束直立红绒线与交叉帕辫上的钳线束为陪衬,银手镯、项圈、腰链和彩丝绒等饰物分布衣装各部位,十分醒目。而被称为“花彝、花倮倮”的彝族,有花裤脚彝和蜡染彝两种,花裤脚女头包花帕,上穿绣多块四方形拼成深蓝色花衣,着绣花裤,外套各色丝线绣的花裙,全身皆花,故称花裤脚倮;蜡染彝女子穿黑衣黑裙,髻发于头部,上插半月形梳子;彝族(男)衣装在衣后开叉,似燕尾服,衣裤均蜡染成小园圈,形似梅花。花倮服装绣工精湛,图纹绣式丰富多彩,色泽明快艳丽,从头到尾可谓绣画于一身。
黑倮支系(又称高裤脚倮)彝服饰:男女均头包黑布帕,外以黑白相间花围巾缠绕,上身穿格式紫胸衣,外着半圆长袖对襟白衣,衣襟两边绣图文装饰,领后系一根垂至腰部的花布条,下着长至膝盖的宽裆裤,裹绑腿。女子腰套以树皮制成,黑色椭圆形腰夹,宽约五寸,有的染成花色。黑倮服饰衣着简洁明快,腰夹独具特色,沿袭至今仍富有传奇色彩,令人遐想连翩。
阿细支系(女)彝服饰:花毛巾包头,长发配假发或玉米须编独辫挽于头顶,洁白窄布条围紧,红白醒目。身穿各花色面襟衣和长裤,脚穿布鞋或竹、麻丝线耳草鞋。系尖头蓝色围腰,上部红缎底绣各色花草图案,银链吊精工银质大围腰牌,衣襟左或右挂长串多链多层次银徽签。老年妇女头戴绒风帽缠沙帕,穿蓝色衣服黑色裤,戴平头灰色围腰,腰头以绿色缎底绣白色花卉,脚穿灰色翘尖短统鞋。阿细服装较少银饰装点,既鲜明又朴素,显示阿细妇女智慧和手工制作的精巧。
花仆拉(自称“阿僰”)彝服饰:妇女服饰花枝招展,长发梳辫挽结于脑后,青布头帕,以顶部为中心,前面加订6个大红缨泡,以成束红丝线扎成绣球于脑后,并垂线尾于脑下,戴银质半大耳环。上衣黑布底,白宽领,肩部绿缎面,胸部绿底花与红、橙、灰等色分段相接;沿襟口到胸部钉小银泡相配,襟面胸部钉有对称红缨泡,系围腰夹红、白、蓝彩缎,钉围腰牌(兽头或蝴蝶形)坠银链,腰带尾精绣花纹,钉小红缨泡。袖子彩绣图案横向相接,穿宽长裤,脚穿自制绣花鞋或草鞋、布鞋。花仆拉服装喜气洋洋,得体大方,显出民族的勤劳朴实和善良率直的个性特征。
彝族,居住于麻栗坡董干南利村的彝族,自称“砍头倮”。头饰的包扎较为复杂,有六道程序。头发挽鬏于脑后,头帕分三层包扎成型,额前露出丝线绣锦缎面。斜襟右衽衣,土布彩衣装,宽大袖子分缎彩横装点,鲜艳夺目。戴围腰牌系银链绣花围腰,腰带绣花系垂于身后。下着黑色宽裤,留白色裤头。脚穿平头绣花鞋。砍头倮服装色彩亮丽多目,华贵典雅别致,传承久远,内涵丰富。
瑶族先民为秦汉“长沙武陵蛮”,信奉“盘古王”,自认是其后裔。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现有瑶族8.4万人。瑶族主要分布在富宁、麻栗坡、广南、马关、西畴、砚山县的山区或半山区,多数散居于深山箐林泉溪边,境内有蓝靛瑶、大板瑶、过山瑶、角瑶等支系之分。浓郁的瑶族宗教文化,错综复杂,内涵丰富。“度戒”是瑶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习俗。瑶族自古喜好五彩服饰,传统服饰自己种棉、纺织、靛染和缝制。服饰穿着男简女繁。
蓝靛瑶(自称门或金门)女服饰,发挽结于顶盖格子艳丽方帕,银箍固定、戴银钗坠银铃、银花装点,帕留有须边遮住额头。女装穿黑布右衽斜襟彩边长袍式上衣,衣长至小腿部,镶五彩花边红绒缎条长衣衩,前后幅规则提折于银腰带上,显露镶边的红绒条。佩戴银扁状银项圈,银饰品极为丰富,头、身、手、足的银饰配齐,则行步留声,侧身留影,极为壮美,保留传统的民族特色。蓝靛瑶服饰图案取材生动,纹饰内容广泛,栩栩如生。
大板瑶(自称勉或优勉)女服饰,长发作结于脑后,用丈余尺长帕包成大圆头盘状,绣几何纹饰。长衫开襟而襟边缀两排大红缨球是它的显著特点。女人穿对襟衣不镶边、胸钉银牌、银泡,衣袖口镶一截绿或蓝色缎面约两寸左右,带围腰不提折,系红、绿、蓝绸缎腰带,两端垂吊后面为腰带,穿黑长裤(裤脚绣花边),脚穿布鞋或绣花鞋。女童帽用各色花布缝制,绣花镶帽沿,满帽顶有红绒线花束,独具瑶童特点。
山瑶(自称亚)女服饰,长头巾裹头,额前发际饰银泡,斜襟衣浆过压挺,山瑶穿黑短衣,褶皱长裙,黑裤外套黑裙与壮族沙人相仿,喜戴龙、凤、蝶、花等图案的银冠,耳环、项圈、手镯均为银制。较有特色的银腰带历史久远,为世代传承并沿袭至今。女童装穿短衣,长不过膝,不褶提衣尾,下穿黑布长裤,童帽黑布,以红、绿、蓝布条连接下沿镶彩边,钉有龙、凤、鱼、鸟、马等图案和长生保命银片,坠6至12条彩线须和银铃珠串,帽顶钉一束五彩鲜艳的绒布条,下沿彩边中间横绣一路古瑶文和金文图案,脚穿绣花童鞋。
回族,自称穆斯林,史称“大食”、“色目人”,元初随忽必烈远征云南,其中一支定居文山,境内现有2.4万人。语言属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以农为本,聪明智慧擅长经商。主要分布于323国道砚山平远至阿猛及广南县珠琳,文山县红甸,邱北县曰者等公路交通沿线的一些集镇上。节庆以“古尔邦节”、“圣纪节”和“开斋节”最为隆重。
回族(男)服饰,分两类:一类是源自伊斯兰教的礼服;一类是日常服装。日常服饰多同汉族,仅少数保留老式服装。不戴任何金银饰品和纯真丝织品,以保持男子的阳刚之气,重要场合戴白色、绿色、蓝色小帽,一般男子衣着讲究洁净,以朴实大方为美。阿訇穿绿色或白色长衣,上年纪男子和阿訇有的包回族头帕,喜留胡须,成为穆斯林的标志。
回族(女)服饰,女子除戴金银、绫、丝、绸缎、戴盖头或戴圆口帽外,一般都将头发、耳朵和脖子掩盖起来,着长衫、长裤。盖头选质讲究,多选质地柔软的丝绸或细棉布制成,一般妇女戴白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年轻姑娘戴绿色盖头。不穿轻薄透明,紧身的衣裤和短袖衣、短裙。回族妇女勤劳善良、言行规范、以家庭和谐为重。
傣族源于上古“濮”、“僚”,唐称“金齿”、“茫蛮”,元以后又称“百夷”、“摆衣”,现有1.5万人。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通用汉文。喜居河谷水边,以种植水稻为主,能歌善舞。文山傣族分旱傣、水傣和红傣三个支系,其服饰别具一格,与州外的傣族不尽相同。
旱傣服饰:束发缠头,头套宽两尺,长约五寸,用竹笋壳作底,白布复包,顶盖两分水房式硬帕,五彩绣边,钉三颗一组银泡为头饰,自称“带喝”,后挂方块银牌并用五色丝线缀边。妇女穿黑色高领斜襟长衣,系绣方巾,着蓝色长筒裙,围腰分头、身、腰三段。腰头多用缎面缝制,缎面腰头两端接三角形腰翅,自称“备别腰”,筒裙较窄,长至脚背,裙底镶围绿蓝或白色布条,边沿压花边衬底,用五彩线绣成x形图案压实,自称长筒裙为“神”。脚穿象鼻形尖口绣花鞋(又称象鼻鞋),鞋面花纹图案十分精美。旱傣喜戴银项链、耳环、手镯、戒指等银饰。
水傣服饰:妇女梳独辫,用蓝或青布裹盘缠于头上,再用蓝布包帕,穿右衽长袍,袍叉开至腰间,彩腰带束之。下穿蓝布裤,前系长围腰。脚穿船型尖口绣花鞋。男女皆喜戴银项圈、手镯、戒指和镶金牙。
红傣服饰:年轻妇女束发,包“勒子”头帕,头套与旱傣相似。服装以偏红为多,拼花,以红色为主色调,小衣筒裙,袖管用彩布条镶饰,外加挂子,胸前钉银泡,下穿青色黑布筒裙,裙下端用红、蓝布条镶饰,围腰与旱傣相同,喜镶金牙为饰,脚穿象鼻鞋绣花鞋。
白族秦汉时称“僰人”,唐代南诏初由石城(今曲靖)迁入邱北县北部、东部定居,现有0.7万人。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服饰与云南大理及其它地区的白族大有区别,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辣椒、烤烟、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
白族妇女服饰多为银灰色、蓝色,穿右开襟无领短袖宽身长布衫,袖上端和手袖上镶黑底白边弧形装饰,挑花镶边小筒袖(可移动),套接在短袖下面,叫“假手袖”。挽髻别银釵(已婚),未婚梳发辫。深色包头,上着蓝色偏襟衣,右衣襟悬挂银器和一块色泽亮丽的挑花手绢,戴银耳环、银手镯和银戒指。富有者戴玉镯。银链扣绣花围腰,系挑花面宽飘带垂于腰后,下着深色长裤,脚穿勾尖绣花鞋或船型鹰嘴布鞋。
白族青年男子大多头戴毡帽,上着蓝或白色对襟衣,下着黑或蓝色扭裆裤,脚穿连拌圆口绣花布鞋。年长者头缠黑布包头或戴瓜皮小帽、毡帽,身着深色大面襟长衫,外套对襟马褂,下穿大摆挡裤,脚穿剪口布鞋或草鞋。
八、布依族
布依族源自古代“百越”,清中叶从贵州都匀迁徙而来,现有0.7万人。旧时自称“督匀人”,他称“都匀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历来从事农业生产,依靠粮食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兼营养殖业和手工业。擅长制作土布,几乎家家有木制织布机,手工艺主要有织布、染布、刺绣、制作纸伞等。
布依族喜用青、黑等服饰颜色,男女喜欢在头上包一块青帕子,俗称“打套头”。女服饰头饰用自染深青色长帕包头,头辫顺着包头帕横绕,前高后低盘着,俗称“平头”。已婚妇女梳发髻于脑后,别银钗,戴发套,再包外帕,帕子对折略宽,俗称“高头。穿长衣长裤,衣衩用五色花线绣花,称“欧云衣”,滚岔翻边。衣领绣花卉纹饰,以黑宽边缎布条纹装饰肩、胸、背部,衣袖袖筒绣花大小两节,冬可作长袖,夏可作短袖,一举两得,戴银手镯或骨手镯,戒指、项圈、灰签等饰品,脚穿鞋尖上翘,状如杜鹃的自制绣花鞋,自称“嗥鸪鞋”。布依族衣装特点色彩搭配协调,绣花纹饰简洁明朗,美丽大方,充分反映出布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男子穿对襟衣,窄袖裳,大裤头扭裆裤,脚穿布邦鞋或草鞋。
九、蒙古族
蒙古族源自北方大草原的骑马民族,清代初期,其中有一支迁入文山,现有0.4万人。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族语,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长期与汉族杂居共处,以务农为主,节庆大多与汉族相似,,唯“草原节”专属本民族独有,聚居乡镇为马关都竜镇;西畴西洒镇;麻栗坡马街乡、铁厂乡;广南曙光乡等地。
蒙古族女服饰包头帕,喜穿亮丽色彩斜襟或对襟长袍,衣领、肩部用醒目色彩点缀,系腰带,对襟衣中段钉银泡、珠串或亮片钉成屋状图案,中间分岔直至腿膝盖部位,形似“蒙古包”,穿长裤靴子。男子大多头戴有沿帽,上着有领右衽作扣长袍,衣服用丝绸或缎面制作,腰束长带,带裙垂于右腰布作结,脚穿高登马靴,尽显蒙古草原民族男子的彪悍和勇猛威武之气势。
十、仡佬族
仡佬族源自古代“葛僚”,明末清初由贵州迁入文山,州内无单一聚居村落,散居于麻栗坡、马关、富宁、广南等乡村,现有0.2万人,是我州最少的少数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仡佬语支。以务农为本,喜跳“弦子舞”。擅长种棉、种麻,自纺自织。境内有“红仡佬”、“白仡佬”和“花仡佬”之分,对外统称仡佬族。
仡佬族服饰,未婚妇女挽髻于头顶,以青色线扎头发,戴丝线绣花垂肩帽,戴小耳环,无其它银饰品。上穿左襟短衣,衣领、肩部及袖口均以花色条纹布镶边,着筒裙镶红、蓝和白色花线条,,脚穿钩尖绣花鞋。老年妇女梳两条辫子盘于头上,用1丈2尺青布包头,劲上和胸部佩戴银链,垂至胸前拴有银牌一块,银牌下再坠银链,尾端为银牙签、银挖耳等小银饰,垂至腹下;戴圆镯或菱形耳环,手镯一般改为“手圈”,即鱼脊形实心手镯。戒指又称“手箍”左右手均戴2至3只戒指于大拇指、中指和无名指上。男服饰上衣分两种,一种是长衣斜襟,纽扣在左边,另一种是短衣对襟,纽扣在中间,头包布帕,穿长裤,赤足或穿草鞋。
文山州民族较多,不同民族的各支系,因受其不同的环境、地域、性别、年龄、地位、信仰、习惯和季节等差异的影响,表现在服饰上也有着千差万别变化和特征。民俗内涵极为丰富而异彩纷呈、独具一格。服饰,作为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特殊标志,不简单是御寒防风遮体之物,更融入了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对社会的认知及对未来的展望。即体现人们的世界观与审美情趣,也反映生活准则和社会伦理,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前深圳人大秘书长欧建华号召同乡、老板关心家乡建设。指出:改革开放已30年,吴川现状是全省经济最落后地区之一,这只能说明主政者领导能力有问题,不能让个别人在我们吴川利用权力捞一把就跑,做一些短期行为!
在线时间639 小时
帖子威望金币
脚爆爆长者, 积分 62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44 积分
在线时间639 小时
文山州壮族发展历史及宗教习俗
发布时间: 10:55:55& && &
& & 历史源流&&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它主要人口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山又是云南的主要壮族聚居地区,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两个自治民族之一。
& & 文山壮族源于古代百越族中的骆越、西瓯人。春秋战国时期,今文山境内居住着百越族的句町、进桑部族,秦汉以后的较长时期,百越族群分化和重新组合,文山境内的“僚”、“鸠僚”、濮“的部族与百越族群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古代的僚人、濮人均为现在壮族的先民。相当部分居住于滇南与越南交界的地区。南宋以后,岭南地区土著居民称“僮人”,属于古越僮的支系,是今日文山州的土著民族。
& &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广源州壮族首领侬智高反对交趾入侵和朝廷腐败,发起以壮族为主体的起义。皇祐五年农历正月十八,宋将狄青征年侬智高,侬退至广南驻守丝苇寨(今六郎城),靠继父侬夏卿招兵3000以图再起。侬欲西去联合大理国王,宋军追至砚山、文山、马关、丘北三江口一带,故侬智高部下和宋军中的壮族士兵散落在广南、丘北、砚山、文山、马关等地落籍;明、清时期广南部分壮族迁入西畴、麻栗坡境内。
& & 富宁壮族侬支系中自称“布雄”的支系,清代从广西那坡、靖西迁入板伦、归朝等地;自称“天保”的支系,明末清初从广西德保迁入富宁南部和东北部地区;自称“隆安”的支系,清朝中叶从广西迁入剥隘、谷拉等地区;自称“龙音”的支系清嘉庆年间从广西天等迁入谷拉、新华、归朝等地;历史上迁入文山境内的其他民族与当地壮族世居或融合,一部分演变为壮族。北宋皇祐五年(1053)浙江绍兴沈达随狄青平侬智高,领兵屯守今富宁地区,后裔承袭土牧、土司变为壮族,其兵卒随之落籍融为壮族。明朝实行“军屯”、“民屯”,沐英率部屯边,屯边兵民落籍境内,部分融为壮族。
& & 壮族是文山境内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人口最多的民族,全州八县均有分布。历史上称壮族为“水边的民族”、“农耕民族”或“稻作民族”。它多分布在有河、溪、井的坝区、河谷地区和靠山临水的丘陵地带,具有大聚居,小分散,居地连片的特点,仍保留着古代濮人部落的居住遗迹。它多重视农业、林业、水利、畜牧业、渔业和手工业。善种水田,耕作精细。广南八宝米,清代称为贡米,现为国家优质米,是八宝沙支系人民培育的优质稻品种;元至正二十年(1360),剥隘壮族人民就学会制造天车(轮式水车)灌溉农田;清乾隆五十年(1785),丘北布宜村民修建“桥背水”工程,灌溉千余亩;壮族人民种植经济林木,主要有茶叶、油桐、油茶、甘蔗、八角等,广南底圩竹筒茶(也叫姑娘茶)独具特色;清雍正年间,富宁者桑谷楼村壮族韦甲江从广西引进八角子种培育成功,带动了四乡八寨,现在该县有11万亩八角林,是全国的八角生产基地之一。壮族手工业历史悠久,银饰工艺、纺织、刺绣闻名于世,如“壮锦”就是我国的八大名绣之一。
& &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壮族有400861人,占总人口1303124人的30.76%;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壮族有485639人,占总人口的31.27%;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壮族有768630人,占总人口的29.42%;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壮族有878264人,占总人口的29.53%;1995年末,壮族人口发展到182884户,918577人,占总人口3081582人的29.8%,其中广南县291908人,富宁县205701人,砚山县124839人,丘北县111081人,文山县82465人,马关县49240人,麻栗坡县31574人,西畴县21769人。最大的村子是广南县莲城镇的小广南自然村,1995年居住着(单一侬支系)527户2343人。据文山州1990年人口普查壮族主要聚居乡镇人口统计表反映出来的情况是,全州115个乡(镇)中,有113个乡(镇)居住着壮族,人口占乡(镇)总人口50%以上的有27个乡(镇),其中占70%以上的13个乡(镇)。
& & 文化习俗&&壮族各支系称谓习惯于“布”(濮)字当头,是指人的意思。“布侬”即侬人,“布瑞”即沙人,“布傣”即土人。先秦时期统称“骆越”、“百越”,汉、晋时期称“僚”或“濮”。唐朝时期“僚”人族群逐渐分化融合;宋朝时期,始称“僮”人,有的乃称“僚”人;元、明、清时期,称“农人”、“沙人”、“土人(或土僚)”;民国时期,称“布侬(或濮侬)”、“布瑞”、“布傣”。
壮族各支系因政治、经济、文化、迁徙和居住条件等诸多因素,自称和他称亦有差别,即使同支系内部也有不同的称谓。——侬支系:自称“布侬”、“布雄”,他称“侬族”、“侬音”、“龙降”、“天保”、“甲州”、“东兰”、“隆安”、“傲人”、“黎族”、“黑衣”。——沙支系:自称“布雅依”、“布瑞”、“布哈”,他称“沙族”、“沙人”、“蔗园”、“布秧”、“土族”、“本地”。——土支系:自称“布傣”,他称“土族”、“土佬”、“洋族”。
& & 1954年6月,中共云南省委派出云南民族识别调查组到文山,对居住在文山地区称为“沙人”、“侬人”、“土人”、“天保”、“龙安”、“黑衣”等民族的历史、称谓、人口、社会、文化、经济、语言、居住区域进行调查研究,获取大量真实史料。以此次调查资料为基础,1957年民族归系时,境内壮族各支系统称为“僮族”。因历史上“僮”字有多种记法,读音不一致,含义不甚清楚,容易引起误会。& &1965年周恩来总理倡议,国务院批准将“僮”改为“壮”。“壮族”称谓,成为壮族各支系一致接受的统一族称。
&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境内侬、沙、傣三个支系,语言大体分为壮语南、北两大方言。侬支系属南部方言,各县侬支系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相同,语言相通(土支系主要居住在文山、麻栗坡、马关、砚山等县,语法结构、语音与侬支系大体相同);沙支系属北部方言,广南、富宁、丘北、砚山的人口较多,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基本相同,语言相通,在方言上有所差别。南北方言的差别,主要是语音、词汇有差异,语法结构上差异很小。语音差别主要表现在:北部方言有24—30个声母,70-80个韵母,6个声调,韵尾齐全,没有送气的清音声母,丘北沙语没有切齿音z、c,南部方言有清音声母ph、th、kh、phi、khi、khw等。在词汇上,南、北有44%的词不相同。语法上,无论南北方言,名词性、时间性、方位性的词语倒置,是壮族语法上的特点。以富宁沙支系为例:——主谓关系(词序)与汉语基本一致,如汉语“我去赶街”,壮语“姑背黑”。——动宾结构(词序)与汉语基本一致,如汉语“吃饭”,壮语“跟候”。偏正结构与汉语倒置,如汉语“木匠”,壮语“响梅”(匠木);汉语“鸡肉”,壮语“挪改”(肉鸡)。——名词性词语倒置,如汉语“猪头”,壮语“皱母”(头猪);汉语“水田”,壮语“那念”(田水)。——时间性词语倒置,如汉语“去年”,壮语“比刮”(年去);汉语“昨天”,壮语“昆轮”(天昨)。——方位性词语倒置,如汉语“上面”,壮语“摆丁”(面上);汉语“下面”,壮语“摆腊”(面下)。
& & 壮族历史上曾有过自己的文字,是全国23个有古代文字 少数民族之一。在广南、富宁、文山、西畴等县的壮族民间古籍中,以汉字、壮字混用的形式,记载壮族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经济,政治与文化,许多古壮字至今仍珍藏在民间。1993年广西出版的《古壮字字典》中,有许多古壮字是在文山州境内壮族民间搜集整理的。1995年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在西畴县兴街镇南丘村壮族陆开福家中,发现一块珍藏几代人的壮族“骨历计算器”,用骨刻符号和刻度计算壮历,后来又在广南、马关、砚山等一些壮族地区发现这种“骨历”。唐宋时期,部分壮族有识之士采用汉字记音、记义和汉字切合的方法,按照壮语习惯发明了具有形、声、义规律的土俗方块古壮字,有象形字、会义字、形声字等,用它记载和交流民族的历史文化、天文地理、生活习俗、民情掌故。古代壮族文字曾在历史上一度使用。宋代庄绰《鸡肋篇》记载:“广南里俗,多撰字画,父子为恩,大坐为稳,不长为矮,如此甚众。”199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顾问张声震在《古壮字字典》序言中断定:“古壮字出现于唐,流行于宋,这是无疑的了。”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限制民族文化的发展,古壮字没有得到推广,只能在壮族内部少数人中记事传意,沿袭至今。
& &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发展民族文化,1955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到壮族地区进行语言文字调查研究,制定了以广西武鸣壮话为标准的拉丁字母“壮文方案”,日经国务院第63次会议通过,批准正式推行。1958年广南、富宁、丘北、砚山等县选送学员到广西学习新壮文,回来后在壮族地区陆续举办壮文培训班。1980年州民族语文研究室成立,鉴于武鸣壮语标准音的“壮文方案”只适用于州境北部方言的支系,于是,州民族语言研究室根据群众要求,1984年在原“壮文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适合州境壮语南部方言的“文山州壮文(试行)方案”,并加以培训和推广。
& & 文山州境内壮族多以食大米为主,玉1米为辅。男女老少都喜食糯食、甜食和酸食品。农闲时一日2-3餐,农忙时一日3-4餐。主要节日食品有棕粑、米花、花糯米饭、扁米、妲裢粑、夹心糯米粑、油团、年糕等。主要传统菜肴有驰名省内外的岜夯鸡,以及生血旺、血肠、酸肉等。壮族普遍食用的肉、菜、果品有:——肉类为猪、鸡、鸭、鹅、鱼,过去许多人特别是妇女不食牛、羊、狗、马、骡、蛇、鳝肉,认为吃了不吉利,现在多数人已经解禁。——蔬菜类有青菜、白菜、波菜、豌豆菜、南瓜、黄瓜、马铃薯、山药、黄豆、饭豆、蚕豆、豌豆和葱、姜、蒜等,喜制豆腐、酸菜、酸汤、酸笋。——水果有桃子、李子、梨子、梅子、黄果、柑桔、香蕉、芭蕉等,尤其喜欢带甜味、酸味的水果。——酿酒。壮族喜欢饮酒。逢年过节自酿糯米酒、米酒、玉米酒和甜白酒。自酿小锅酒过年,少的几十斤,多者几百斤,讨亲嫁女时更多。除自饮自食外,多用于招待宾客。上世纪80年代以来,壮族的小锅米酒以低度、味醇、清凉、可口进入市场交易。——饮茶。壮族也十分喜爱饮茶,特别是居住于低海拔地区的壮族群众,喜欢饮烤茶,用土罐在碳火里将茶叶烤成咖啡色般焦脆,然后用开水冲饮,浓香扑鼻。
壮族各支系服饰男女有别,各具特色,均着青、兰、黑、白四色,寓示着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青山绿水、兰天白云和肥沃的黑土地。清光绪《广南府志》载:侬人“妇女短衣长裙,男首裹青花巾兑衣粗布。”花土僚“服尚青兰,妇女衣花繍短褐;系桶裙。”白沙人“衣服尚白色。”壮族各支系成年男子服饰基本相同,普遍着兰色、青色和黑色圆领对襟窄袖上衣,九对布纽扣,下着宽裆折头长裤,头缠黑(兰)布帕,脚穿圆口平底黑色布鞋,。成年女子服饰各有特色,体现各支系壮族的文明开化和审美观念。
& & 农支系成年女装有便装、盛装之分。便装上衣多为右衽圆领姊妹装,下着兰或黑色长裤。盛装多在喜庆、街集和花街时穿戴,短衣长褶裙,使用经过特殊磨制,质地精细而有光泽的黑色或兰色布料。上衣圆领对襟紧身,袖筒小而镶花边,下摆成扇形,扇角翘于腰部两侧,用三角银牌镶边,右腋下纽扣银泡,下着百褶长桶裙,内穿长裤,脚穿钩头绣花半统布鞋。头饰分四种装饰:文山县头帕正中用孔雀蓝、绿丝线织就一方壮锦图案,缀上红色小方块。使用内外头帕,内帕固定头发,外帕做芯,帕端悬于两鬓角上方。广南有帕黑色,用丝线织成暗方格,发束高髻,外帕两端在鬓角两侧上方拉成角。马关县头饰同样用内外帕,外帕绕髻固定后帕端在脑前拉开,形如斗笠状。砚山、西畴、麻栗坡三县头帕用黑布浆硬磨出光泽,两耳上方的外帕拉成扇形,外帕右端相交后藏,露出左端,式样别具一格。
& & 沙支系成人女装黑沙、白沙各有不同。黑沙人着紧身无领右斜衽花边上衣,下摆成扇形,袖筒绣花边,头帕黑布,帕尾拖于头后。少女梳辫,婚后束高髻。百褶长桶裙,裙子收起至臀部挽成螺结。白沙妇女服饰朴素大方,整洁秀丽,上衣圆领右衽。少女着姊妹服,清色或蓝色布料,老年人用黑色布料,头帕为蓝色方格或黑布折叠。婚后挽髻于脑后,包花布巾,下着黑、蓝、青色长裤,脚穿圆口绣花平底布鞋,有的穿钩口绣花高统平底布鞋,项戴三丝银链,手戴丝瓜瓤手镯,银戒指,吊银耳环。富宁县境白沙妇女白衣黑(或蓝)裤,项戴银项圈或银链,吊银耳环,手戴韭菜皮银手镯、银戒指。
& & 土支系妇女服装分为搭头土和平头土两种,与侬、沙支系不同。搭头土支系头饰用内外帕,内帕束发于顶,黑布外帕长1丈6尺,宽1尺,折叠穿盘于内帕,呈塔状。上衣黑色或蓝色布料,圆领右衽紧身,胸围镶一圆锦缎。袖筒长过手指,折叠至手腕,衣长至髋部。下着大围裙无褶,系腰带,腰带两端拖于身后。脚穿大钩头布底绣花鞋。平头土支系妇女头帕有四块,一块外帕,三块内帕,三角形内帕包裹头发,再一块固定发形,第三块从头顶盖下,前面拉成角形,后脑成雀尾下垂,外帕包头。上着黑色或蓝色紧身右衽衣,前后胸饰补子,肩部有图案,形似铠甲。下着无褶裙,两侧向上折叠系腰间,围腰带垂身后。脚扎绑腿系红带者未婚,穿钩头绣花布鞋。上世纪80年代,经济逐渐发展,思想观念已渐更新,壮族各支系青年男女服装亦有所改变,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地区,男青年穿中山装、西装,女青年穿毛衣、西服、滑雪衫、筒裤、健美裤等时髦服装。贫困地区和老年妇女仍穿传统服装。
& & 壮族民居具有稳定,连片,大聚居,小分散的特点。壮族一直遵循“无水不住,无田不居,无山不稳,无树不安”的古训,故壮族村寨大部分依山傍水,山青水秀,田园肥美,古树参天。壮族民居历史久远,是古代“句町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汉晋称“干栏”就指壮族民居。《魏书.僚传》说“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到宋代“干栏”建筑进化为“麻栏”即《岭外代答》称“民编竹苦茅为两重,以上自处,下居鸡豚,谓之麻栏。”到明代,“麻栏”又进化为木柱木板为主的木结构建筑,明万历《云南通志》卷四称为“构楼而居”。清光绪《广南府志.风俗》称土人“居处架木为楼,板为壁,椽梯而升,中设火池,悬釜以炊。”又称侬人“楼居无椅凳,席地而坐,脱履梯下而后登。”这种民居建筑一直沿袭到20世纪90年代,至今广南县的者兔、底圩、板蚌等山区村寨仍然随处可见。壮族正房多为三开间,有的加盖左右偏厦或耳房,以堆放粮食或杂物,耳房楼上为“绣房(闺房)”,专供未婚女住宿或做针线,耳房楼下为橱房。大多以木板为楼、为壁,中间开大门,下设木梯或石梯。进门中格为堂屋,正面设神龛,神龛后面为老人卧室,左右两格为子女卧室,有的设火堂悬釜以炊(有的山区壮家火堂长年不断火),晚上围火塘烤茶常谈,夜深而歇。新中国成立以来,壮族民居已经有很大改变,大多改住地房,人畜分居,有的已经住上了现代建筑,房屋宽敞,时新家具,生活美满。
& & 壮族各支系婚姻习惯基本相同,有自由恋爱和 父母包办两种形式,多遵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成婚规矩,也有自由恋爱“以歌择偶”的社会风气。壮族的婚姻程序大体上分为媒说、定亲、送礼、迎亲、送亲、回门等仪式和环节。
& & ——媒说。青年男女通过赶集、喜庆、生产等对歌交谈,相互了解。情投意合时,男方赠与女方手镯、银链、花毛巾等作定情信物。女方回赠布鞋、绣花手帕或挎包等礼物,相互约会。经多次约会,商定婚姻大事,各告之父母,由男方择吉日,请儿女双全、能说会道、家景好的中年妇女做媒人,带上鸡、酒、糖到女方家提亲(也叫“传槟榔”,广南一些地方侬支系第一次去提亲不带礼物,只带几颗槟榔,女方父母若同意,回赠槟榔多为成亲时间要长一些,回赠少则表示近期成亲)。壮族普遍实行氏族外婚,同辈同姓不同亲可通婚。侬支系姨表可婚,严禁与舅父、姑母之子女通婚;沙支系有的同姓不通婚;土支系姑表不婚。民国以前,包办婚姻较多,但不管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包办,都要经父母同意,明媒正取。提亲时,若女方父母、舅舅不同意,则婉言谢绝,礼物仍由媒人带回。同意则收下礼物,请媒人和宗族至亲吃饭,并将女儿的“八字”交媒人带回男家压在神龛香炉下,三日内不发生突发事情,则请道公将男女双方“八字”按五行生克相配,如相合即可定下姻缘。若三日内男家出现突发事情,即退还“八字”,称为没有姻缘。马关侬支系的一些地方分四次说媒:第一次为“探婚”,媒人带糖试探女方父母的口气;第二次行“兑鸡礼”,媒人带一只公鸡一斤糖和几个糯米粑到女方家说媒,女方家若抓未下蛋子母鸡与媒人带来的公鸡放在一起表示同意这门亲事;第三次行“聘定礼”,媒人带上鸡、鸭各一只,10斤酒和12个糯米粑,再次到女方家(壮语叫“抗靠”)表示婚事不能反悔变卦;第四次行“八字礼”,媒人带上一只鸡、一瓶酒、20斤糯米到女方家讨要女方“八字”。
& & ——订亲。富宁一带称“吃小酒”。男方择吉日由媒人到女方报合婚订亲,送上公母鸡一对、酒、肉、糯米和银手镯、项链等礼物,以及送给女方的针线钱。女方备办酒席,请宗族长老至亲吃订亲酒,壮语称“跟喽赶”,双方正式订亲,男女双方互称对方父母为爹妈。订婚至结婚前,七月中旬或腊月中旬,男方要给女方送鸡、鸭、猪肉等礼品,以表联姻诚意,称“送小礼”。订婚后,其中一方毁约,按“男不爱亏钱,女不爱退钱”古规自行处理,即女方变卦经双方商议折价退赔;男方变卦女方不退礼物。订婚后,男方根据自家情况和“八字”择定吉日,请媒人提前几个月带些鸡、肉、酒、糖到女方家告知结婚日时,议定彩礼,女方按姑娘意见提出彩礼数量,由媒人告知男方。至此双方积极筹备结婚钱物和新房。
& & ——送礼。又称“送大礼”,一般提前两三个月,择吉日请媒人将议定的彩礼钱物送到女方家,让女方筹备嫁妆。农村礼金比城镇要少一些,除了送现金,还要送银项链、银手镯、银戒指等饰品,酒、肉、米各50公斤左右,夹心油团或糯米粑100个及鸡鸭等。女方将油团和糯米粑分别送三亲六戚告之结婚日期,到时亲朋前来祝贺、送礼,喝喜酒。
& & ——结婚。一般婚前几天女方家要择吉日,请家庭和睦、儿女双全的中年妇女1-2人帮钉被子,先高寿老妇人钉第一针,预祝福寿吉祥。各支系普遍实行接亲、送亲、拜堂、回门等礼节。接亲头天,女方家办酒席,全村帮忙送里,附近亲戚盛装前来送礼祝贺。晚上村里男青年与外来女青年通宵对歌,热闹非凡。次日接亲时男方家组成接亲队伍,陪郎6-8人陪新郎,新郎的妹妹、表妹、亲戚等未婚女青年5-6人,请夫妻和睦、能歌善应的中年妇女1-2人作接娘,挑选1名10岁左右聪明漂亮的男孩为童子,加上2-4名唢呐吹鼓手,准备好带“6”字的若干红封。按照“村前拦路,进家拦门”的古礼,接亲队伍要过道道“关卡”,送针线钱、梳妆钱、伴新娘钱、奶母钱、开门钱、厨师钱等红封。进村后到女方家门前要放鞭炮,新娘的伴娘紧闭大门,陪郎从门缝中送进梳妆钱、针线钱、伴新娘钱等红封和糯米粑后,才开门让新郎进家。新娘的姑妈、姨妈等向新郎、接娘敬迎亲酒,然后新郎行拜祖大礼。进中餐,新郎坐上席,陪郎做两边,菜肴中有炖鸡和线穿豆腐果,有意“刁难”新郎和陪郎。这时要送谢厨红封,厨才用刀宰鸡和线,不影响新郎就餐和接亲起程。文山土支系陪郎乘吃饭之机,故意“偷”一双筷或碗带回新郎家,预祝新郎新娘成双成对,永不分离。
& & ——送亲。由新娘家请两名能说会道、灵机应变的中年妇女代表父母送女儿到新郎家,新郎的未婚女伴4-6人作伴娘,新娘的胞妹或堂妹扛一床草席送行,再加上抬箱、柜、被、枕、衣、鞋、盆、碗等嫁妆的妇女,送亲队伍热热闹闹。新娘出门起程,由兄长背出家门,胸前挂一面小圆镜途中避邪。也有“哭嫁”习俗,新娘临行要拜别长辈和兄妹,哭诉父母养育之恩与兄妹手足之情,哭得越伤心,越显示情深义重。娘家送一竹箩花糯米饭、红鸡蛋和热鸡腿,预祝生活富足并作新娘和送亲者的晌午。新娘拜别父母、长辈,哭诉养育之恩和姊妹兄弟手足之情,父母劝慰,边哭边启程,远的程轿或骑马,近的步行,到夫家门前,唢呐鞭炮齐鸣,亲友端来红色迎亲酒,敬接娘、送娘和伴娘,后道公念咒向新郎新娘洒法水,称“退车马”驱邪气。吉时到新郎新娘进堂屋举行拜堂礼仪,由一陪郎司仪,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灶君王母、四拜父母叔伯、五拜高堂长老、最后夫妻对拜后新娘入洞房,伴娘陪伴。晚宴新郎家正堂摆至亲长老席,新郎新娘红酒敬奉并各送一双新布鞋,长老尽力回谢礼。媒人、接娘、送娘、伴娘等另安排入席,新郎方亲戚妇女作陪,敬酒欢歌。入夜,陪郎闹洞房,新婚夫妇饮交杯酒,以示永结同心,后伴娘陪新娘同宿。本村青年男子与外村作客青年女子对歌,通宵达旦。次日新娘挑水烧热,给长辈端洗脸并各送新毛巾一块,长辈回赠谢礼。晚上新娘端洗脚水并送一双新布鞋,长辈也要回赠谢礼。入夜,伴娘与新娘同宿,次日回门。
& & ——回门。结婚第三日回门,新夫妇在伴娘、弟妹和好友陪同下,带礼物回娘家,至亲陪席,岳父母介绍亲戚称呼,新郎敬认亲酒。当日新郎与陪同人员返回,新娘留在娘家(男方家有大事才回家,称“不坐家”),待怀孕后方到夫家长住。“不坐家”的原因多种,久而成俗,新中国成立后,婚俗由繁渐简,坐家者逐渐增多。
& & 壮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多为二三代人组成。1990年全州共161515户,其中二代户89634户,三代户43947户,四代户2030户。家长多为男性,女性多居从属地位。子女随父姓,按宗族家谱排名,哥弟婚后由父母或族老公平分家立户,父母一般随小儿生活。壮族有“兄终弟继”习俗,哥死了,弟可以娶嫂为妻,使家庭减少困难。若弟弟已婚或不同意,则许改嫁。有女无子家庭,可招婿上门,姑爷改成女姓,三代还宗。家庭辈份和称呼非常严格,晚辈对长辈不能直呼姓名。
& &&&壮族年度的节日甚多,择要介绍如下:——春节,是壮族最隆重的岁首节日。进入腊月,杀年猪,酿过年酒,23日晚送“灶神”,祭献五谷,求上天言善,来年赐福。29日炒米花、包粽粑等,在各门处贴上对联。30日备除夕晚餐,杀鸡鸭鹅鱼,神龛香烟缭绕,祭献祖宗,到门外祭拜外祖、土地神,给畜厩点香,后燃放鞭炮,长辈坐上席,共进晚餐,有的还点长寿香、吃长寿菜,留下鸡头鸡脚看“鸡卦”,有的还要给出门者摆上空碗筷以示合家团圆。煮压年饭要够吃到大年初一,寓为劳动一年够吃两年。晚上守年,直至天明不断火,人人都要洗脸洗脚,试穿新衣服,表示弃旧图新。长辈给晚辈儿童发压岁钱,有的叫儿童在神龛面前读书写字,祈求神灵保佑学有长进。子夜燃放鞭炮迎新春,接灶神进家,还要到水边点香烧纸求龙王保平安,并挑新水烧糖茶祝新年吉祥。初一天明,家长在祖宗牌位前点香灯,边开门边念“开门大吉,万事如意,”然后才叫儿孙穿新衣服,出门玩耍。初二子时打牙祭,杀公鸡祭献祖宗和财神,留头脚看“鸡卦”预测吉凶祸福。正月30日过小年,杀鸡、包粽粑、做面蒿粑献祖宗。——二月。初一或初二,以村寨为单位集资杀猪鸡鸭祭“土地神”、“龙山”、“农神”,为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一方平安。——祭龙节。农历三月第一个龙日,壮族群众祭龙求雨。杀鸡、做糯米耙到“神树”或“龙树”下祭献,预祝五谷丰登。——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杀鸡、包羊角粽、炒米花、蒸花糯米饭,既献祖宗又祭屈原。房前屋后洒黄酒、门头挂艾蒿、菖蒲或煮水洗身以消灾除病。——六月节。农历六月初六,家家杀鸡鸭、蒸花糯米饭到田边地角搭小草棚祭田公地母和远祖,插红黄白三色小旗,祈求神灵保护庄稼,获得好收成。有的地方也称六郎节或七郎节,借杨家将之名祭壮族英雄侬志高及其将士。——祭祖节。又称中元节和七月半,是仅次于春节的祭祀节日。农历七月初七早晨各家都要挑水留用(认为这天的水最干净),要洗净神龛,点上香。晚上接祖,摆上果品,一日三餐祭献到七月十四(或十五日),最后这天杀鸡鸭、煮肉、包粽粑献祖宗,用纸衣服和金银钱锭分包写上祖宗姓名及冥钱若干,晚上在门前点香、烧包、烧纸钱送祖,祈求祖宗保佑子孙,万事如意。有的地方七月十八日还要赶“阴阳街”,妇女带上香烛请巫师“放阴”,与过世亲人对话,寄托哀思。——团圆节。农历八月十五祭月。家家户户备好月饼、果品,点燃香灯祭献月亮,然后吃饼赏月,青年男女有的还相约游玩、对歌,直到明月西下方休。——尝新节。农历9月9日(有的10月10日)水稻开始成熟。壮族人民相信古代大水淹没村寨和庄稼的传说,是狗从洪水中逃出时在狗毛里夹带着几粒谷子,人们才有稻谷栽种。因此,把这天当作节日沿袭下来。节日前夕,要到田里割来少量成熟谷子,晒干后加工成新米,节日这天,杀鸡鸭,煮新米饭,摘七八成熟鲜糯谷制成扁米,祭献祖先。祭毕,取少量鸡鸭肉饭先喂狗,以报答狗给人们保留谷种和看守家庭的功劳;次之喂牛,感谢牛耕田耙地的辛劳;再次喂猫,感谢它保护粮食的功绩。——糯米节。一般在霜降节令当天过节,家家蒸糯米饭舂糯米粑祭献祖先。年轻媳妇总喜欢把加工好的糯米粑装在竹箩里送到娘家给父母品尝。
& & 壮族重视言语行为道德,注重感情、礼仪。亲朋好友到家,讲究礼节。先请坐,后敬烟,再献茶,然后酒肉招待。客人留宿,要用干净被褥铺好床,姑媳端热水让客人洗脸、洗脚后休息,客离时礼貌送到门口;青壮年妇女不能从客人面前走过,无法绕开的要先打招呼;见面时晚辈要主动向长辈称呼、让路或帮老人挑担子;吃饭时让老人坐上席,要帮老人添饭,鸡头、鸡肝拈给老人,好吃的菜肴要拈给老人和小孩;对小孩言传身教,教育孩子读书明礼、诚实正直、勤俭持家,无儿女老人由宗族至亲内部协商,承担生活资料和丧葬费用,沦为孤儿小孩由叔伯抚养成人;婆媳互相尊重,邻里和睦相处,耕作建房互相帮助,保护森林水源等都是良好的风气。
& & 壮族的丧葬习俗主要有:——报丧。家有人亡,鸣枪或爆竹,邻里闻讯前来帮忙,较远的亲戚派人报丧;神龛上贴一张斜角正方型白棉纸,避免触犯神灵和列祖列宗。——停尸。亡者将断气时,即抬到堂屋支垫的木板上,上垫草席,忌讳床上断气。尸体多为纵向停放,盖红布白边单,下点4或6或8“长明灯”,脚头献一碗白糯米饭,顶端放一个鸡蛋,摆上香炉、杯、筷、糖果,前面挂一竹帘或布帘。儿女素白跪守哭祭,停尸待亲,炼松香淋棺木,入殓须待舅方到后见尸,问明情况方可入棺。——守灵。棺内放木碳、火灰、纸钱、白布,择吉时入棺,盖上红布,后亲目睹盖棺,由舅爹按男左女右亲手敲钉灵芝银钉。停柩守灵,一般3日,儿女内亲分男左女右在柩前昼夜守灵,内亲和亲朋好友送来桶钱、祭帐、饭菜等祭献亡灵。——超度。请道公为死设坛念经开路,多在晚上进行,子女在棺前跪拜,要糯派米装衣禄罐,道公有节奏地唱吟《救苦经》、《开路经》、《目连经》,边唱边叩首。孝子各燃一柱香,跟在道公后面绕棺,道公吟经词超度。经过请水、宴灯、破狱、过桥、告别、散花等道法程序,给死者超度升天。——出殡。择良辰,放爆竹,将灵柩从家里抬到门外放在两条长凳上(又称“起榇”),亲友找来抬丧工具,将棺木栓牢,上盖红毡,棺上站一只红公鸡,道公在前念咒语,吹唢呐,击鼓鸣锣开道,桶钱、祭帐队在前,子女披麻戴孝,男前女后,长子抱灵柩,长女背衣禄罐,亲友燃香扶棺系牵出的长白布步行送殡。行进中子女跪地三次让灵柩从头上经过,称搭人桥“谢棺”(意为谢养育之恩和亲友的帮助),沿途撒“买路钱”,逢岔路放一封爆竹,意为打通阴间关卡,亡灵一路平安。——安葬。选择坟地较为讲究,事前请地理先生看风水,用罗盘测定方向,察山势龙脉,前山后山,墓前河流(水塘),左右山势,墓穴位置等等,有的一两年前就选好墓地,绝不会乱埋乱葬。人死当天即请人选好墓地,挖好坑,扛来围石,写碑錾字。灵柩抬到坟地,道公念咒语,在坑底画个八卦图,吉时点好香烛,燃放爆竹,将灵柩放入穴内,用罗盘测定好方向,儿孙跪拜,用衣服后襟接住道公抛撒的五谷、泥土、按辈份大小依次倒入穴内,意为亲手安葬,表示对死者的最后告别。然后亲友帮助埋土、砌坟,道公掐破站棺公鸡鸡冠,用血点碑认祖,然后给新坟点香祭献。祭毕在坟旁烧一堆火,众人返回。天快黑时送一火把到坟前,连续三天,第二三次只送到半路。碑也讲究,富家用龙头碑,一般用平头碑,贫困或时间相冲时暂不立碑。还有的听信道公之言,葬日与家人相冲时,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不能落土,只好把灵柩暂置妥处,到吉月吉日再葬,称为“二重葬”。碑文落款要落上在世儿孙(媳妇)的称谓姓名。——复山。埋葬第三天,儿孙亲友到坟地杀鸡煮饭祭新坟,向死者跪拜,道公念咒语,画符章压在碑头上,意在死者在阴间安居乐业,不受恶魔侵扰。吃饭时摆一个空碗一双筷,意为与死者最后一次用餐。有的地方还在坟头上搭一个小草棚,向征死者在阴间盖好了房子。——脱孝。家里老人死,子女要头包白帕戴孝,戴孝期各支系时间不一,期间不婚嫁、不歌舞、不喝酒猜拳等,每天供奉灵牌,直到孝期满,请道公超度念经,将灵牌和衣物烧毁,供奉移至神龛,与列祖列宗同祭献,儿孙脱孝。
& &&&由于居住地区和支系的不同,禁忌也有差异。——在饮食方面:大部分人不吃牛、马、骡、狗、蛇、鳝肉;小孩忌吃鸡爪、鸡肠和鸡懵心,恐读书不成器,写字不好;大年初一忌吃粽粑、糯米粑、鸡血,恐记忆力不好、嘴笨、懵懂;妇女生小孩,丈夫忌喝酒;老人死,子女忌食荤菜。——民居禁忌:忌借宿夫妻在家同床;出嫁姑娘不能回娘家分娩;忌在垭口上和坟地上建房;忌大门和后门对开;忌老公公进儿媳妇卧室,大伯进弟媳卧室;忌用风倒树或上有乌鸦窝的树做梁和中柱;忌用铁器、木锤敲击中柱和神龛;忌戴斗笠、打伞和挑空桶进家;大年初一忌脚踩灶、站门褴、大人不能进别人家、更不能到别家借粮、钱、物。——孕产妇禁忌:孕妇不能进新娘洞房;不能上树摘果子;不能探望产妇;不能从宾客面前走过;产妇不满3个月不能上楼;不能给神龛点香灯;丈夫不能进庙宇、上龙山,外人不能进产妇家。——其他禁忌:大年初一早晨忌扫地、倒水、倒垃圾、洗衣服;吃饭时饭碗破、筷子断,忌出远门;出远门遇蛇交配或横于路上、鸟屎掉在头上、忌前往,立即返回;忌在龙树、神树、神石和土地庙处大小便;家有丧事,忌猫、狗跳越尸体;中元节晚上忌带小孩外出游玩。随着科学的普及和社会的进步,一些禁忌有所改变。
& &&&宗教信仰&&壮族地区出土、传世的许多铜鼓,上有太阳纹、水纹、电纹、雷纹及动物纹等纹饰,均留下古代自然崇拜的痕迹。土地崇拜是家喻户晓的自然崇拜,每个村寨都在龙山或龙树下建有土地庙,每逢节庆都要焚香祭祀。各家神龛都设土地牌位常年供奉,以土地神灵保佑。龙崇拜比较普遍,每年农历3月过祭龙节,大部分壮族聚居的村寨都有自己的龙山、龙树、龙神,耍龙舞狮,祈求保护村寨按宁,风调雨顺。广南堂上别烈村保存有古老旗幡,上有人及牛、猪、羊交配图案,这是人们崇尚生命起源的图腾崇拜的遗存。每当盖新房,就把幡庄严地挂在屋梁上,让人们知道人和家畜是怎样繁衍的。西畴革机村的壮族,每年农历二月举行祭祀太阳仪式,在附近日出日落都能照到的地方设祭场,由族长主持,宰杀红、白两只公鸡、一头猪为祭品,在一碗生血旺上放一丫树枝,焚香祭献,村民们向着太阳祭拜,祈求太阳神恩赐不降旱灾,这种崇拜从古代沿袭至今。西畴一些地方的壮族还有水崇拜,每年农历3月,寨老率村民到水源处祭祀水神,并修整水源沟渠,以求雨量充沛,五谷丰登。
& &&&家家户户神龛上供奉“天地国亲师位”“某氏历代宗祖之位”,逢年过节,家里把供奉祖宗,祈求福寿富贵当作重要的活动,祭拜再三。七月各家祭祖,自祖父以上每一祖一妣,必有肉一、鸭一、鸡一,焚香烧纸,顶礼膜拜,以求荣华富贵。
& &&&许多老年人相信世间有鬼魂、神灵,既怕又敬,家里人生病,就认为魂不附体,要请师娘(巫婆)“喊魂”,在家里摆肉、鸡、糯米饭等祭品供奉“花王圣母”和其他神,把病人的魂魄招回,盼望早日康复。村里出现天灾人祸,人畜传染病流行,就要请师公(巫公)“打扫”寨子,驱邪避灾。崇信“鸡卜”是一种突出现象,节庆杀鸡供奉诸神,特别是春节三十晚上、年初二打牙祭、正月十六过小年,公鸡的头、爪、股骨都要完整留下,剔肉用骨,占骨卜吉凶。还有信卵卜、牛角卜、占茅卜等,都用于预卜吉凶祸福。
& &&&佛教,于明清时期传入州境一些壮族地区,明崇祯元年(1628)传入广南莲城、八宝、南屏、那洒、珠琳、啊科等地,建庙宇,念佛经。部分壮族也信仰佛教,请堂主念经超度亡灵、安胎招魂、禳灾求雨等。乾隆年间富宁沈氏土司倡导,在普厅、归朝、剥隘等地建庙宇,塑佛像,有堂主、和尚、尼姑20余人,土司划庙田出租给农民,神职人员靠地租、捐功德和做佛事维持生活。——道教。受汉族的影响,在壮族地区较为盛行,接受教义,请道公超度诵经,扫寨驱魔,安神择土,看地理风水等等,咸丰年间,马关马洒村王秉和等人在外学得道法,在附近村寨设立了5个经堂做法事,村民逐步信仰道教。——天主教。少数壮族信仰,光绪二十六年(1900)法国传教士金梦旦在今马塘所树革村建盖文山地区第一个天主教堂作为传教中心,又先后在五色冲、开化书院街、大栗树倮么村、啊舍鲁都克四个地方建教堂传教。民国《文山县志》载“入教之徒约有千余人,半系农人,其汉、仆、苗、僚之类又半之。”传教主要以5月14日圣神降临节、8月15圣母升天节、12月15日耶酥盛诞节开展活动,年进行的清匪反霸、土地改革,教徒退教较多,活动减少。
前深圳人大秘书长欧建华号召同乡、老板关心家乡建设。指出:改革开放已30年,吴川现状是全省经济最落后地区之一,这只能说明主政者领导能力有问题,不能让个别人在我们吴川利用权力捞一把就跑,做一些短期行为!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威望金币
新手上路, 积分 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你好,我很想多了解坡芽歌书希望我们可以交流交流,山连山来坡对坡,壮家儿女爱唱歌,宁可流断九条河,不可失传古老歌... 希望可以联系我QQ。
在线时间1815 小时
帖子威望金币
脚爆爆长者, 积分 5204, 距离下一级还需 4796 积分
在线时间1815 小时
飘······································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