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美国出台什么法案惩罚欧洲债务危机论文国家

  希腊债务危机连带着欧洲债务危机,媒体炒得巴拉巴拉……  俄罗斯卢布贬值,连带着巴西雷亚尔的贬值,媒体炒得巴拉巴拉……  人民币贬值,媒体炒得巴拉巴拉……  ……  不管希腊、俄罗斯还是中国,在目前世界金融领域内具有决定性地位么?  当然没有!  世界最大的金融风险,其实并非来自欧洲、中国或者俄罗斯,毕竟,即便这些国家经济崩溃,美国可能会受到严重损失,但终归不会动摇整个世界的金融基础。然而,一旦美国的金融基石开始动摇,我们这个世界将再也不是原来的世界。  就在2020年以前,美国的金融基石会产生大幅度动摇,这不是什么神秘的预言,或者无聊的阴谋论猜测,而是逃脱不了的逻辑。  这个逻辑的绳结在于——政府债务。  一个人欠债不还,我们会说他信用不好,不愿意和他再打交道;一个公司欠债不还,我们会说它债务违约,开始对它弃之不理;如果一个政府欠债不还,我们会觉得这个国家信用严重受损,对这个国家始终另眼相看(如同人们现在对希腊的看法)——如果整个世界金融信用的基石受损,你觉得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那我问一句,你知道现在整个世界金融信用基石是什么?  答案是——美国国债。  是的,正是美国国债,在2009年以来逐步变成世界金融最大一个原子弹级别的地雷,时钟滴答作响,我们却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爆炸,把整个世界的现代金融炸得面目全非。  呶,地雷上的时钟你可以看下面这张图片。  据我们所知,此次金融体系的瘫痪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梦,并且金融危机结束尚远。事实上,全球只是刚刚进入了此次危机的第二幕——即金融机构开始对政府债务失去信心。  ——乔治-索罗斯2010年6月维也纳讲话
楼主发言:62次 发图: | 更多
  左上角那个最大的红色数字“18385……”就是以美元计算的美国国债(US National Debt)数额,也就是说,目前美国的政府债务总额大约是18.4万亿美元。  你还记得2014年美国的GDP数额么?  17.42万亿美元。  所以,美国国家债务与GDP的比值是105.7%。  这个数值有多高?可以与世界其他国家横向给比较一下。  下面这张图就是IMF制作的全球政府债务/GDP的图。  
  为了论述清楚美国的债务问题,我们将美国债务分为两个部分——公众持有债务和政府内部债务。  所谓“公众持有的债务(Debt held by the public)”,是指联邦政府以外的所有投资者,包括了个人投资者、公司,联邦储备系统和外国人(政府),州政府和其他更低级别的政府。  所谓“政府内部债务(Debt held by government accounts or intragovernmental debt)”是指联邦政府内部机构所持有的债务,如社会保障基金持有的债务等。  目前的18.4万亿元债务,其中公众持有的债务约13.2万亿,而内部持有债务约5.2万亿,在其中13.2万亿元的公众持有债务钟,大约有47%(6.2万亿)为外国人所拥有,其中最大的债主是中国和日本政府,分别拥有1.3万亿元和1.2万亿元。  下图是自美国建国以来公众持有的政府债务与GDP的比值情况。
  楼主继续
  公众持有的债务中,主要外国政府所持有的债券数量自2000年以来的变化情况见下图。    其中,截止到2014年,我们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量差不多占到了美国公众持有国债总量的10%左右(1.3万亿元)。
  半夜来盖楼
  路哥谈钱,已关注
  接下来,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美国政府的债务:  第一, 美国历史以来的债务变化情况;  第二,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对美国债务未来的估计以及它所存在的问题。  第三, 美国债务危机到底会如何爆发,大概在什么时间爆发。
  1773年,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该条例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只征收轻微的茶税。条例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3]   东印度公司因此垄断了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运销,其输入的茶叶价格较"私茶"便宜百分之五十(人们饮用的走私茶占消费量的十分之九)。便宜的价格打压了本土的茶叶销售,而导致很多的走私和本地种植的茶叶商人无法生存,美国茶叶价格被操纵,北美生产出来的茶叶销售受影响。另外北美人民认为东印度公司是英国扶植的,假如他们饮用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就等于他们还继续受英国殖民者的压迫、剥削,被迫接受英国对殖民地征税和制定法律。所以该条例引起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极大愤怒,纽约、费城、查尔斯顿人民拒绝卸运茶叶。  1773年11月,有7艘大型商船前往殖民地,四艘开往波士顿,其他三艘分别前往纽约、查理 斯顿和费城,然而纽约和费城两地的茶商拒绝接货,这两艘商船不得不开回英国。   日,东印度公司的第一艘茶叶商船“达特茅斯号” ( Dartmouth) 先停靠在波士顿附近由英军驻守的威廉要塞,后来在格里芬码头卸下除茶叶以外的其他货物。  结果  日,波士顿8000多人集会抗议。当天晚上,在塞缪尔-亚当斯( Samuel Adams) 和约翰-汉考克( John Hancock) 的领导下,60 名“自由之子”化装成印第安人上了茶船,将东印度公司三条船上的342箱茶叶全部倾倒入海。日的《马萨诸塞时报》描述道,“涨潮时,水面上飘满了破碎的箱子和茶叶。自城市的南部一直延绵到多彻斯特湾,还有一部分被冲上岸”。后来,美国在已经废弃的茶叶码头上专门立了一块碑,用来纪念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波士顿倾茶事件以后,英国政府认为这是对殖民当局正常统治的恶意挑衅,为压制殖民地民众的反抗,1774年3月英国议会通过了惩罚性的法令,即《波士顿港口法》、《马萨诸塞政府法》、《司法法》和《驻营法》。这四项法令通称为"强制法令",规定英军可强行进驻殖民地民宅搜查,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地位,封闭北美最大的港口波士顿港。这些法令明显地剥夺了殖民地人民的政治和司法权利,激起了他们的联合反抗,直接导致了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召开,拟就呈交英皇的请愿书和抵制英货的法案。日,北美独立战争在来克星敦打响了第一枪。日,美利坚合众国宣告成立。
  比较耸人听闻。大家都知道美元烂,关键你能找到替代它的吗?
  革命好啊,独立好啊!  但是,打仗要钱啊,怎么办?  答案是——借。  咱中国形容啥玩意儿丝毫没有价值,会说这玩意儿“一文不名”,美国也有这么一个意思完全一样的俚语,叫做“Not worth a Continental”——直接翻译就是“不值一个大陆币”,高级一点的翻译就是“一文不名”。  啥叫“大陆币(continental)”呢?它又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美国人对其如此鄙夷呢?  13块殖民地联合起来打响“独立战争”之后,搞了一个大陆议会(Continental Congress),既然联合到一起了,就联合发行一种纸币来支援大家伙儿和英国人打仗吧,于是在富兰克林等人的主张下,大陆会议就发行了被称为“大陆币(Continental Currency)”的纸币,而这个大陆币的面值呢,就是盯着西班牙比索银币,也就是那个“西班牙道勒”,面值从1/6美元到80美元不等。  不管美国独立的那些先贤们有多伟大、多么高尚,只要政府掌握了印钞机,遇到了问题,想到第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赶紧印钞票!  随着独立战争的进行,华盛顿领导的军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麻烦,军需严重不足,那就只有印钞票。  钞票印刷起来的确很方便,可当时美国的商品就那么多,钞票多了无非就是物价狂涨。  1775年大陆议会开始印刷大陆币,按照规定和美元银币1:1兑换的大陆币;  到了1778年,一个银币已经只能兑换5~7个大陆币;  1780年,1个银币可兑换30~40个大陆币——到了1781年,大陆币已经基本变为废纸,完全不能流通,人们只有在枪口对着脑袋的情况下才不得不接受大陆币 。  因为大陆币的贬值,美国有1/10左右的军队发生叛乱,独立战争差点夭折。  后来,为了一个共同的敌人——英国,法国军队远道从欧洲赶来和美国结盟,并且派出军队到美洲与华盛顿的部队并肩作战,看到华盛顿的装备和物资那么差,那是什么军队,简直是丐帮嘛!法国军队统帅慷慨地把法国12万里弗尔银币的军饷分给华盛顿一半,这才支撑着美国坚持到最后胜利。  可见,脱离了白银的基础,本应是国家货币的大陆币,最终被人鄙夷到一文不名。  也正是因为有了大陆币这样的“前车之鉴”,独立之后的美国人大都抱着这么一个朴素的理念,他们认为,只有土地、金银以及那些从生产劳动中,尤其是从土地劳作中获得的实物商品才是“真实的”或“自然的”财富,而纸币、银行股票、债券这些玩意儿,无非是通过投机、欺诈和滥发纸币、股票等手段,窃取了诚实劳作的人们的劳动成果而已。  那时候的美国人相信,只要存在正常的市场贸易,“保持事物的自然秩序,社会财富就会大致平均地分配” ;相反,如果政府可以发行纸币或者特许某些人发行纸币,就一定会产生货币利益集团与政府权贵的勾结,造成私人利益对公共利益的侵占和控制。  咦,与今天的美国大不一样哦,今天的美国,最拿手的好戏就是“金融”、就是“债务”,就是“消费”、就是“抵押”、就是“债券”……  对比了那个时候的美国和现在的美国,我不得不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判若云泥!
  日.英国新政府与美达成停战协议。日,双方在巴黎签订和约,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英国是承认美国独立了,可美国自己还没有搞定呢!  在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13个殖民地地区根据邦联条例,首次成立了以大陆会议为形式的松散的中央政府。在这种体制下,大陆会议没有征税权,同时由于缺乏全国性的行政和司法机构,国会只能依靠各个州的地方政府(各地政府之间往往缺乏协作)来实施其指定的法律。同时,国会对于各州之间的关税也无权介入。由于条例规定只有所有州的一致同意才能修改《邦联条例》,而且各州对于中央政府非常不重视,经常不派员参加中央会议,因此国会经常因为表决人数不足而被迫休会。  直到1786年9月,5个州的行政长官在安那波利斯举行会议,讨论如何修改邦联条例以促进各州之间的通商往来。会后他们邀请各州的代表来到费城进一步讨论发展联邦政府的事宜。在激烈的辩论之后,邦联国会在日批准了修订邦联条约的方案。除罗德岛州之外的12个州都接受了邀请,并派代表参加1787年5月在费城举行的会议。最初的决议案写明了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起草邦联条例的修正案,但是会议最终决定重新起草一部宪法。日,该宪法草案在费城召开的美国制宪会议上获得代表的批准,并在此后不久被当时美国拥有的13个州的特别会议所批准。  根据这部宪法,美国成为一个由各个拥有主权的州所组成的联邦国家,同时也有一个联邦政府来为联邦的运作而服务。从此联邦体制取代了基于邦联条例而存在的较为松散的邦联体制,该部宪法为日后许多国家的成文宪法的制定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日,美国宪法正式生效,由此才有了所谓的“美国联邦政府”。
  哎,扯了半天美国怎么独立,货币怎么来的的问题,扯得有点远,现在还是开始说债务问题吧
  @野路子哥哥   
  美国作为头号强国,向来对世界的影响都不可小觑,更别说经济方面的影响,有时甚至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可不抗力
  ?  
  纯粹说教,没有半点实际的东西  
楼主继续  
  不错,楼主继续  
  @野路子哥哥 14楼
01:23  革命好啊,独立好啊!  但是,打仗要钱啊,怎么办?  答案是——借。  咱中国形容啥玩意儿丝毫没有价值,会说这玩意儿“一文不名”,美国也有这么一个意思完全一样的俚语,叫做“Not worth a Continental”——直接翻译就是“不值一个大陆币”,高级一点的翻译就是“一文不名”。  啥叫“大陆币(continental)”呢?它又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美国人对其如此鄙夷呢?  13块殖民地联合起来打响“独立战争”之后,搞了一个大陆议会(Continental Congress)……  -----------------------------  一文不名是这个意思吗?  
  @野路子哥哥
00:50:51    -----------------------------  这个表好像是哪个纪录片里的?原情景是一个一美元的硬笔滚动。
  @野路子哥哥  -----------------------------------  只是现象的描述,没有分析。  债务从体现了自身不且实际的幻想性,但这个根源在货币上。  债务最基本的形式:一方为正;一方为负。  从实际的物来考察,最小的、最少的物的数量就是零,即没有,不可能有负的某种东西。  也不是表达了某种相对的属性:如债权人有一个好苹果,债务人有一个坏苹果。  但债务的这种谬误是从货币衍生出来的,只有货币先将各种极不相同的质混淆的记录成一种数字,商业、债务才可能大规模的产生出来。
  瞎操心  
  瞎操心  
  这个帖子挺好的,如何添加到关注?哪位兄弟教下
  以前我们嘲笑美国政府的债务,现在呢?和我们的债务比起来是小菜啦!按照这个趋势发展rmb的垮台必然先于美元,rmb不倒美元就倒不了。  
  @野路子哥哥 美国能把阿拉斯加卖给我们吗?抵债也行!
  路哥,请继续!!!!  
  。  
  LZ更新吧,学习了
  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正式结束,当时美国的内外债总额高达5400万美元,混乱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美国未来的信心,挑战着这个年轻国家的命运。  1790年1月,年轻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债务重组计划。首先,财政部发行新货币。手持旧货币的人可按票面价格进行1:1的兑换。这样,旧币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信誉良好的新币。之后,财政部发行新债,而新债只能用新币购买。这样,新币又回流到财政部。最后,财政部再利用新币回购战争期间的所有债券和借条。至此,政府用新债代替旧债,保住了国家信用。  债务的另外一个有趣影响就是——美国合作而又对立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就此而来。  原来,杰斐逊建议彻底还清国家债务,而汉密尔顿则建议利用债务重建财政信用,同时利用债务来促进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他们之间的分歧搁置了“旋转门”计划,却促成了美国的两大党派。今天人们熟悉的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诞生就源于两个人的矛盾。
  汉密尔顿的这个计划,将不同期限的近期债务统一为期限的远期债券,一方面减轻了国家近期债务负担;另一方面,方便国家对债务的管理。那个时候还是金银本位制度,也就是货币只是黄金的延伸。欠的外债都是以别国货币计价,或者黄金计价。而不像现在用美元计价。由于战争原因,大量印钞票,旧美元一直在贬值,也就是原本100单位旧美元能兑1克黄金,现在需要1000单位。  也就是说,借了法国1克黄金,原来100旧美元能还,可能现在就需要1000了。如果继续发行旧货币,贬值会越来越快。到最后就会变成一堆废纸,对内拿着美元的人莫名奇妙存款就没了,外债还越来越难还,对内发行债券也没人愿意买(借100给别人,原来值1克黄金,还回来只值0.1克黄金),到时候联邦政府就自己垮台了。因此,汉密尔顿这个“旋转门”计划,维护美国甚至世界的金融稳定。
  先用新货币等价换旧货币,由于大家还比较信任联邦政府,觉得联邦政府有那么多土地,可以种大量的原物料和开采很多矿产给正在工业化的欧洲使用(和我们国家刚刚改革开放比较像)以后比较有前途,于是大家纷纷买债券,假如现在买100美元债券,4年后以后还回来140美元,只要不贬值会赚死。美国政府手头上就凭空多出美元,只要新美元不大量投入到本国市场,只用于还债,货币就不会贬值。  说白了,美国政府没钱,但美国人有钱,于是先借美国人手里的钱,还给外国人。欧洲有钱人看美国人借钱给美国政府后来还赚了不少,就也学着借钱给美国政府还给欧洲政府。从此,美国人、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赚钱。
  通过旋转门计划美国政府将信用等级差的旧国债和旧货币全部换成了信用等级高的新国债和新货币,美国用这种运作方式守住了国家信誉,新的信誉依赖于以后的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只要财富持续增加,那么新货币就不会再贬值……  为什么1:1的新旧纸币兑换没有引发通货膨胀呢?  原来,“旋转门效应”的门内门外,看似一样,实质并不一样。美国财政部发行新纸币,用以取代旧的大陆币,同时规定只有新纸币能购买政府债券,这样旧纸币迅速退出了市场,(这是关键)新纸币也很快回到了财政部,并没有在市场上流通。  就这样,不到1年的时间,政府用新发行的政府债券偿还了2/3的旧债务。也就是用发行远期债券来解决眼前的资金问题。  ----------------------------------------------  我为什么要详细解释汉密尔顿的债务旋转门计划——其实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无比巧妙的办法。  就在一个月前,中国的地方债务也在采用同样的手法,根据中央政府的规定,大约计划在2015年置换3.2万亿元的地方债务。  --------------------------------------------------------------------------
  下面是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大家可以详细体会中央政府处理地方债务问题的玄妙。  -------------------------------------------------------------  日,财政部批准第三批1.2万亿地方政府置换债了,这意味着全年地方债置换规模高达了3.2万亿,这样的话,全年地方债供给就可以算出来了:置换债3.2万亿、新增的一般债5000亿、新增的专项债1000亿,到期的债务1714亿,零零总总加起来,总共地方债的供给量在今年已经接近了4万亿。  有一个问题,年初说好的地方置换债是1万亿,到了现在为什么变成3.2万亿了?  其实按照财政部最初的说法,置换针对的是2013年审计署口径的地方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这部分债务其实只有1.86万亿,即使把审计署地方债口径加起来也就是2.8万亿才对,为什么现在需要3.2万亿地方债置换呢?  经济观察报获悉,目前的3.2万亿债务置换额度,除了覆盖上述到期债务外,应该还包括了地方的逾期债务。李奇霖表示,截至2013年6月,政府逾期债务规模为1.15万亿,占整个年度应偿债务的25.6%,假设逾期率不变,截止2014年底,逾期债务将上升为1.25万亿。“因此,从规模上看,3.2万亿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是用来置换地方政府的逾期债务,这明显是央地经过博弈后的妥协。”李奇霖说。
  有人可能该问了,美国这一轮的债务可不可以也这么着“旋转门”一下呢?  我的答案是——不可以。  因为,我们思维中所能够想象得到“新经济”,都已经被美国政府开发利用殆尽了(包括房地产),除非近期内发生类似于互联网革命之类的技术突破,否则美国这一轮的债务危机是逃不过的坎儿。
    汉密尔顿关于美国债务报告的文稿……
  上面的那份报告名字叫做“First Report of the Public Credit”
  再说深一点儿,如果没有汉密尔顿的这个“旋转门”债务置换计划,美国的联邦政府可能会就此解散——我一直认为,美国早期的国父们,人格里最伟大的其实就是汉密尔顿和杰斐逊。  至于为什么没有这个债务旋转门计划美国联邦政府都可能会解散,是因为在美国独立革命过程中,欠账的主要是北部各州,他们希望联邦政府为他们承担此项债务,而南部各州则拒绝“不合理负担”,当时的联邦政府还十分脆弱,如果各州不予认可,联邦政府其实狗屁也不是。即便汉密尔顿想出来了这么巧妙的债务置换方案,南部各州依然有很大意见。  为了保住美国的国家信用,汉密尔顿的债务置换计划承担了以往所有的债务,所以到了1791年,联邦政府债务暴增至7546万美元。其中,4000万美元是内部债务,1200万美元是欠国外债务,1800万美元是由联邦政府承担的州政府债务。  为了偿还这些债务,从1796年到1811年,美国联邦政府实现14个财政盈余年(2个财政赤字年)——没有想到的是,1812年,第二次美英战争爆发,美国政府债务再度暴涨——为了偿还新旧债务,接下来美国有18个财政盈余年。到了1835年1月,美国政府终于还清了自己的所有债务……
  接下来,该讲讲第一银行和第二银行的故事了。
  为了实施债务旋转门计划,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在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就向国会提议成立一个全国性的银行。其主要任务是帮助美国各州发行债券,以逐步偿还独立战争时期累积的债务。另外,该银行还可帮助保管财政部的存款及处理其他联邦政府财务上的收支。  然而,汉密尔顿的这个提议当时遭到了强烈反对。反对者主要担心这三个方面:其一,这样一个全国性银行比其他银行有更多竞争优势,会造成它在私营银行业务上的垄断;其二,该银行超出美国宪法规定的联邦政府权限;其三,成立全国性银行会削弱各州政府的权力。  汉密尔顿力排众议,于1791年在费城成功建立了这样一个银行——美国第一银行(The First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但国会只批准第一银行经营20年。20年后,必须获得国会批准,第一银行才能继续存在。
  第一银行除了是私人性质的商业银行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硬伤,就是它大概有70%的股权属于外国人,当时主要是欧洲人。这让很多美国人担心第一银行是欧洲金融家族控制美国的一个工具。所以1811年,第一银行的20年经营期限到了之后,国会没有批准它继续存在。第一银行被迫关闭。第一银行的这段经历正是阴谋论在美国产生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直到今天,以《货币战争》为代表的阴谋论都声称美联储仍然受罗斯柴尔德等欧洲金融家族的掌控——这个其实扯得有点离谱。  1812年,英美再起战争冲突。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中央银行系统和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美国的州内银行陷入一片混乱。为了恢复银行秩序和处理战争债务,美国再次考虑成立一个类似第一银行的中央银行。  1816年由美国国会投票通过,麦迪逊总统签署法案成立了美国第二银行(The Second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和第一银行类似,第二银行更接近一个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而不是现代意义的中央银行。同样,国会也只给第二银行颁发了20年执照。执照到期后,必须经过国会批准才能继续存在。
  由于商业竞争关系,第二银行成立后遭到州内银行的强烈反对。它的反对者声称,第二银行只帮助美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人和富豪,而不为当时占美国人口多数的农民服务。这种宣传把第二银行推到了舆论上非常孤立的境地。在当时美国第七任总统竞选中,杰克逊(Andrew Jackson)的竞选对手支持第二银行。1833年,杰克逊当上总统后,兑现了自己的竞选承诺,把财政部的存款全部转移到州立银行,削弱了第二银行继续存在的理由。这种情况下,第二银行的执照在20年期限到期后,没有通过国会的审批。1836年,美国第二银行重蹈第一银行覆辙,被迫关闭。  在美国第二银行关闭后的70多年里,美国政府没有再试图建立一个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在此期间,美国的金融市场经历了放任自流式的大发展。  直到1913年美联储的建立。
  这就是为什么1835年杰克逊非要把联邦债务全部还清的背景——因为,无论第一银行还是第二银行,主要任务就是替联邦政府处理国债,如果把债务还清,第二银行就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不过,到了1836年,美国联邦政府还是小小的增加了一点债务——美国联邦政府1836年1月的总债务额度是37000美元,小得不能再小了:)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再一次的大幅度增加是在南北战争期间,美国人称之为“Civil War”。  可想而知,打仗就要花钱,而且是化很多很多钱,1860年联邦政府债务仅为6500万美元,结果战争一爆发,到了1863年,政府债务猛增至10亿美元(注意,这是美国债务第一次突破10亿元大关),到了1865年战争结束的时候,债务额度更是猛增至27亿美元!  接下来,自然就是美国联邦政府再度的节衣缩食还债时期,接下来的47年里(美联储成立之前),美国联邦政府有36年实现财政盈余,11年存在财政赤字。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约55%的政府债务被偿还。
  在没有中央银行的一段时间里,被放任自流的美国金融不断出现问题。银行挤兑造成市场崩溃的情况经常发生。  美国在1873年、1884年、1890年、1893年、1907年都发生过由于挤兑造成银行大规模倒闭的金融危机。尤其是在1893年的危机中,美国有超过500家银行相继倒闭,很多人的毕生积蓄可以说一夜之间付诸东流。金融危机不仅给个人和家庭造成巨大的财富损失,整个美国经济也由于金融业无法正常运转而陷入了长时间停滞。1893年的金融危机给美国带来了空前严重的经济衰退。  沉寂了10年之后,金融危机于1907年在美国再度爆发。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股票市场上一些投机者试图操纵美国联合铜业公司(United Copper Company)的股票,但没有成功。贷款给这些投机者的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因此损失惨重。1907年10月,纽约第三大信托投资公司可尼克波克(Knickerbocker Trust Company)被迫宣布破产。和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类似,当年可尼克波克的破产引发了一场席卷美国的金融海啸。存款者人人自危,纷纷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提款以避免损失。由于金融恐慌,银行间也失去信任,相互间的借贷完全冻结。此时某个银行一旦出现储户挤兑,由于无法向其他银行贷款来应对挤兑,最终往往只能以破产收场。这种银行挤兑很快从纽约蔓延到全国各地,一场类似1893年金融危机的市场崩溃即将发生。  2008年拯救世界金融的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而在1907年“拯救世界”的是摩根。  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摩根召集了最重要的几家金融公司的总裁开会,要求大家一起拿出资金帮助面临挤兑的银行,摩根自己也身先士卒,拿出资金帮助金融市场渡过危机。从一定程度上讲,摩根当时扮演的角色正类似于2008年拯救金融市场的美联储。  1907年11月,金融危机被成功控制。  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下,美国的金融精英们支持成立一个机构对金融市场进行适当监管的呼声逐渐高起来,美国参议员奥尔德里奇(Nelson Aldrich)组织了一个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金融危机的成因以及教训。  随后奥尔德里奇起草了被称为《奥尔德里奇计划》的提案,主张美国应该模仿欧洲国家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银行。今后再发生类似1907年的金融危机时,该中央银行可以向被挤兑的银行提供紧急贷款,以此稳定金融市场信心。中央银行向银行提供紧急贷款在《奥尔德里奇计划》中被称为提供弹性的货币供给。  作为共和党的主要成员,奥尔德里奇非常担心联邦政府权力过大,因此不愿意成立一个新的联邦政府机构来执行中央银行的职能。《奥尔德里奇计划》中的中央银行的各种角色完全由私人银行扮演,而不像欧洲国家的中央银行属于政府机构。这种设置方式从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美国第一银行和第二银行的影响。  然而,《奥尔德里奇计划》受到议会很多成员的强烈反对,反对者主要来自美国中西部的农业州。这些从事传统农业的人们一方面担心银行业过于强大后会绑架整个经济,另一方面这些州的低收入者认为该法案主要服务于东部商业发达地区的富人,而不是美国大众。奥尔德里奇本人和摩根大通的创始人摩根关系非常密切,同时女儿又嫁给了美国超级富翁洛克菲勒唯一的儿子小洛克菲勒。这种和超级富豪家庭千丝万缕的关系,一直让公众心有怀疑。
  民主党人威尔逊于1912年当选美国总统,作为民主党人,他差点儿掐死了《奥尔德里奇计划》。  不过,后来威尔逊觉得《奥尔德里奇计划》虽然是共和党提出的,但其整体框架存在很多优点。如果认真修改后实施,会对美国的金融市场有很大促进作用。在威尔逊总统的支持下,参议员欧文和众议员格拉斯以《奥尔德里奇计划》为蓝本,在1913年起草了《联邦储备法案》。《联邦储备法案》中对美联储的机构设置与《奥尔德里奇计划》非常相似,但加强了美国联邦政府在美联储中的影响。最初的《奥尔德里奇计划》把美联储完全定性为一个私人机构,而《联邦储备法案》把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定性为联邦政府机构,尽管美联储的12个联邦储备银行被定性为更接近于私人部门的非营利性机构。  美联储现在采用的这种联邦政府加非营利性组织的双重结构,正源于当初这段历史,是民主党和共和党政治妥协的产物。共和党成员奥尔德里奇担心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因此在《奥尔德里奇计划》中把中央银行的职能完全交给私人银行执行。而民主党担心私人银行充当中央银行后势力变得过于强大,绑架经济。最后《联邦储备法案》提出了这种双重结构,希望通过分权制衡,避免出现美联储完全由政府或者金融机构控制的极端情况。  1913年美国国会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通过了《联邦储备法案》。威尔逊总统签署了该法案,正式宣告美联储成立。威尔逊总统的头像出现在10万美元的纸钞上。这种纸钞只在20世纪30年代用于联邦储备银行间结算,不在市场上流通。美国曾经有很多这种不对外流通的大额美钞,只用于银行间结算,比如面额为、10000美元的都有。
  美联储成立之后,运气很好,赶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美国虽然在早期没有参战,但战争依然使得美国政府债务猛增(美国政府一直在援助协约国),尤其是美国政府在1917年参战之后,原来不足15亿美元的政府债务再度猛增到255亿美元。  接下来,为了偿还这些债务,美国联邦政府连续11年实现财政盈余,到了1929年,这些债务被缩减了36%,美国政府欠债也就200亿美元左右。
  1920年代早期美国总统是哈丁,而哈丁的竞选口号就是"Less government in business and more business in government."在他当选之后,美国政府的消费从1920年的63亿美元到1921年的50亿美元再到1922年的33亿美元……在美国政府的全部债务中,由公众持有的债务,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的1930年为150.5亿美元,下降了40%左右。  随后,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爆发,为了救助平民,政府大幅度增加了财政支出(所以今天你听到很多人说美国政府在1929年的大萧条期间无所作为全是胡扯,美国政府当时大幅度增加了政府支出,甚至不惜改变11年的财政盈余习惯,举债支出),到了1933年罗斯福上台的时候,美国政府的债务已经再度上涨到20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当时GDP总量的20%。
  罗斯福上台之后,再次执行大规模的减税计划,并且增加社会项目支出,到了1936年,美国的公众债务再度暴涨至337亿美元,大约占GDP总量的40%。
  到了1939二战爆发前夕, 被公众持有的联邦政府债务已经增加到396.5亿美元,占GDP总量的43%。  在这个阶段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日,刚刚上任不久的罗斯福总统发布一道行政命令,要求所有人向银行交出金币、黄金券和金条,以每盎司黄金20.67美元的价格兑换纸币或银行存款;银行也必须向美联储上缴黄金,而任何私藏黄金者,将被重判10年监禁的重罪和25万美元罚款。  从此,美国不允许私人拥有黄金,更不必说拿着美元去找美联储兑换黄金了!  1934年的1月,美国通过了《黄金储备法案》,将金价重新确定为35美元/盎司,但美国人民无权兑换黄金,这个禁令直到40年之后的1974年才被解除。  人民刚刚上缴黄金不到一年,他们拿到的美元纸币就贬值了70%!  号称黄金价格为35美元/盎司,却不让人民拿纸币兑换黄金,这个规定颇为荒谬,其实就是告诉你我这张纸相当于0.888671克黄金,但是你不能向我兑换。  更绝妙的是,《黄金储备法案》通过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券的回购条款标注有了一个“小小的”修改,上面注明“本券是对一切公私债务的法定支付手段,可在美国财政部或任何一家联邦储备银行兑换法定货币”——注意,去掉了原来的“可以兑换为黄金”。  也就是说,从1934年开始,联邦储备银行券开始一步步的篡夺真正的美元(银币)名号。  对此,罗斯福的前任胡佛(Herbert C Hoover)总统有着更为清醒的评价,他引用了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我们之所以拥有黄金,是因为我们不能相信政府”,因为政府可以“通过操纵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来掳掠人民的储蓄”。  实际上,罗斯福一步到位贬值美元的举动,某种程度上说,其实相当于降低政府的负债——因为美元纸币本质上代表着政府欠公众的黄金数量,将纸币的黄金含量降低,同时不允许民众兑换黄金,其实就是意味着大规模的增加政府负债。
  加油更新吧,楼主。
  @赤壁剑三九阴
22:18:36  加油更新吧,楼主。  -----------------------------  更新当然是可以,可是免费熬夜查资料,然后整理成有逻辑有想法的东西给大家看,似乎总是要点成就感……
  *_* __ *_*  所以嘛,大家要么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要么把这篇帖子阅读量给搞上去,我保证自己说到的三个方面的框架一定写完,让大家对美国债务危机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我前面写互联网金融的那个帖子,写着写着,就有写不下去的感觉……
  哦,看看,好像很厉害。有没有专业人士提出异议?有正反讨论才有看头。
  文章,好,但,不挣钱!  
  野路子弟弟,。欣赏你的金融分析,和宋鸿兵老师很接近
  通过旋转门计划美国政府将信用等级差的旧国债和旧货币全部换成了信用等级高的新国债和新货币  --------------------------------------  太逗了~关于货币与债务问题上的因果倒置~  为什么美国新债、新货币成功,而法币之后的金圆券、银元券就失败了呢?当然牧师可以回答:上帝愿意美元(债)这样,而愿意金元券那样。
  留个记号,学习了!
  高盛--股市大跌等于帮美联储加息三次 下周可能会放弃加息;
  危机年年有
  更新  
  瀚闻资讯至今拥有5000G超大容量、覆盖全球247个国家及地区的全球最大贸易统计数据库。多年来,瀚闻资讯基于数据库不断创新,不拘于传统的数据形式,由浅入深研发了多种服务于全球贸易领域的明星产品,为国内外大中小企业提供了360°全方位的贸易进出口解决方案。目前瀚闻资讯产品类别有数据服务、网络服务、报告服务。“全球贸易监测分析系统”作为明星产品之一,已经获得了极高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上市的短短2年中服务国内外客户近千家。“中国外贸网”()yoga:9
  等更  
  1790年1月,年轻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债务重组计划。首先,财政部发行新货币。手持旧货币的人可按票面价格进行1:1的兑换。这样,旧币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信誉良好的新币。之后,财政部发行新债,而新债只能用新币购买。这样,新币又回流到财政部。最后,财政部再利用新币回购战争期间的所有债券和借条。至此,政府用新债代替旧债,保住了国家信用。  ------------------------------------------------------------------------------  经济上的事有时候就是很可笑,这个债务危机案例仅仅来自于信任,现在的美国一直用这一套,新债还旧债。  债务危机中债务规模和GDP无关,和社会总资产中的闲置资金有关,当社会中闲置资金小于债务规模的时候——大家都在抛售债务用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作为国家中央银行机构不得不印钞购债。这个时候,债务反而能够缓解通货紧缩。但是,关键问题不是债务的运作方式,而是债务运作中的控制能力,一旦印钞过度必然造成通货膨胀和信用危机,必须很好的控制规模,根据现状用印钞和新债按照一定比例的双管其下,以此来控制印钞的数量。  国家公务人员要吃饭生活,机构运作要花钱,你说向社会收税好还是向社会借贷好呢?对于现在各个国家的现状,大部分是即收又借,当然,这中间也是有一个均衡,其目的还是为了经济稳定的发展。
  @笔底三军 12楼
01:20  比较耸人听闻。大家都知道美元烂,关键你能找到替代它的吗?  -----------------------------金银!  
  @来奥来 63楼
01:19  文章,好,但,不挣钱!  -----------------------------不挣钱?自己蠢,是自己的错!O8年做空铜与原油,09年做多;O1O年做多棉花,O11年起做空;O13年起做空"铁矿石,焦煤焦炭",均实现财务自由!美债危机爆发,金银有超级大涨行情!  
  这帖目的是什么?美帝即将崩溃?还是先关注鸡国自己的问题吧,不要转移注意力,鸡国肯定先于美帝崩溃,这个问题跟我们关系密切多了,在全世界都还高度依赖美帝高科技的时代,其一时半会还崩不了,领先世界的科技,这就是最大的财富,跟其债务规模比起来,还没太大问题吧,人家就是有资本能借更大规模的债,你鸡国行吗?  
  支持楼主,等待更新。楼主辛苦了。
  速度更新了
  默默关注中
  好贴;收藏了慢慢看。
  @野路子哥哥
20:19:32  在没有中央银行的一段时间里,被放任自流的美国金融不断出现问题。银行挤兑造成市场崩溃的情况经常发生。  美国在1873年、1884年、1890年、1893年、1907年都发生过由于挤兑造成银行大规模倒闭的金融危机。尤其是在1893年的危机中,美国有超过500家银行相继倒闭,很多人的毕生积蓄可以说一夜之间付诸东流。金融危机不仅给个人和家庭造成巨大的财富损失,整个美国经济也由于金融业无法正常运转而陷入了长时间停滞。1893年的金......  -----------------------------  这一段没说清关系,摩根-罗斯才尔德银团在年间,以100吨黄金的好处换取了美国6500W的公债,正是这一次公债的发行,让美国铸币权落入私人银行了打下了基础。由于要背负债务,这也引起了美国公民的反感,为了反垄断,为了换回声誉,美国政府推出了信托业务,并在大多处领域不让私人银行参与,这个让私人财团很是懊恼,决心要彻底控制货币发行权。并利用发公债抵黄金储备的机会,迫使美国政府出台法律,把美国一直实行的金银本位制废止,统一向金本位转变,而当时这些私人财团却是全球黄金最多的拥有者,从而扩大了货币控制话语权。正是这个基础,才让摩根在1907年金融危机的时候,能号召私人银行们动用纽约银行业清算中心的存款。关键就在这个纽约银行清算中心,所有的银行会员都在这个清算中心有大量存款,虽然是为了便于银行间的结算,但是却是要付6%的利息的。你动用了这些存款,就意味着社会上的货币将是这些银行发出的,完全是由纽约的银行家们说了算,华盛顿政府完全被排斥在外的,并且后面还得以发债的形式还这些钱。
15:15:10  这帖目的是什么?美帝即将崩溃?还是先关注鸡国自己的问题吧,不要转移注意力,鸡国肯定先于美帝崩溃,这个问题跟我们关系密切多了,在全世界都还高度依赖美帝高科技的时代,其一时半会还崩不了,领先世界的科技,这就是最大的财富,跟其债务规模比起来,还没太大问题吧,人家就是有资本能借更大规模的债,你鸡国行吗?  -----------------------------  这个理解错了,经济危机是物与价的关系,美国在一战前后,就是工业霸主,但仍然发生了 1907 ;
;,;2007至今的经济危机。除了2007年,前面的几次经济危机都是伴随着战争,而战争带来的就是债权与债务问题。美国在一战,二战中成了最大的债权国,黄金储备占到了全球的 75%。但从布林森体系破灭后,美国由债权国开始向欠债国转变,天量的逆差成了最大隐患,当然这个是美国公民的事,与私人财团无关。不论是繁荣时期,还是萧条时期,你都要用到美元,都要给利息。
  楼主继续
  继续开写。  ------------------------------------------  截止到2015年之前,美国政府债务积累最严重的时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给参加二战筹集资金,美国在罗斯福时代和杜鲁门时代累积了高达2514亿美元的债务,在1945年二战结束之时占美国gdp的比例高达112%。  注意,这个数字是美国债务与GDP之比有史以来的最高峰,迄今为止也还没有超越。  在战后初期,为了推动马歇尔计划,为了保持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地位(这可真是“为了世界和平”),美国的债务仍然持续增加至2600亿美元!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包括美国和全球其余国家在内的经济都获得了快速增长,实际上,在杜鲁门总统的第二个任期内,美国的债务占GDP比例已经快速下降,特别是被公众持有的债务那部分。
    这是美国债务自1940年到2009年的情况
  因为国民经济的强劲增长,到了朝鲜战争的时候,实际上美国政府债务基本上没有怎么增加,完全是靠税收就打完了这一场战争——要知道,欧洲国家几百年来,只要一打仗,国债数儿就猛增,而美国能够靠税收打完这一场战争,首先盟国对其有很大的支持,但居然在债务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仅仅依赖于税收就能完成这么一场大规模战争,本身就说明了美国当时的经济是如何之强大……  1960年代后期,西方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减缓,税收赶不上趟儿了,债务的下降速度就慢下来了,特别是到了1970年代中期西方基本都陷入滞胀状态的时候,债务下降基本停止了,个别时期债务增长速度甚至超出了经济增长速度。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的债务危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