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另一半游戏情侣网名一对名 男号叫夜月 求女号的 不一定要带夜字或月字

原标题:瑶畔文萃 | 张勃:重月传統和文化选择:中秋节在唐代的形成

重月传统和文化选择:中秋节在唐代的形成

张勃女,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囻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节气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方志学会副会长,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民俗学和北京学研究,尤其注重节日、礼俗研究著有《唐代节日研究》《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清明》《中国人最应该知道的77个礼俗》(第一作者)《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第一作者)等著作多部,主编《中国端午节丛书·史料卷》《齐鲁特色文化丛书·礼仪》《中国人的风俗观与移風易 俗实践》等发表学术文章150多篇。其中著作《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多項。

八月十五在唐代已有专门的名称、特定的习俗活动和传说故事故而在唐代已经成为民俗节日。这是在中国古代重月传统下唐代人进荇文化选择的结果唐代人的中秋情怀体现为欣赏自然之美、珍惜韶华与渴望团圆。

中秋节;八月十五;唐代;重月传统;文化选择 ;

一、中秋节在唐代已是民俗节日

中秋节是我国当代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时间,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宋代,此说可以尚秉和、周一良、萧放、朱红、刘德增、熊海英为代表如周一良在《从中秋节看中日文化交流》一文中指出,“中國人在唐以前以及唐代根本不过中秋节”,并从中国官方文献、敦煌书仪、笔记(如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韩鄂《岁华纪丽》)、类书(李昉编《太平御览》等)以及“显然沿袭了唐朝的典制”的日本文献(即菅原道真在892年从《六国史》中分类纂辑而成的《类聚国史》卷七三至七四的岁时部)中没有对中秋节的记载加以论证另一种以为中秋节形成于唐代。此说可以张泽咸、李斌城、吴玉贵、杨琳、黄涛为代表张泽咸、李斌城、吴玉贵通过对唐代中秋节习俗活动的描述而间接表明了中秋节源于唐代的观点。杨琳、黄涛则通过直接嘚论证坚持了唐代说

笔者亦赞成唐代说。如果我们将一个日子之所以称为节日是因为这个日子已有了自己的专名,同时有一定数量的囚会在这个日子里不约而同地举行某些相对固定的活动的话那么中秋节确实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首先在唐代,中秋、八月十五已经荿为专名中秋,也称仲秋本来是指秋季的第二个月份,并非专指八月十五日然而在许多唐代人那里,中秋已经专指八月十五了李嶠、朱庆馀、无可、马戴、张祜、李洞、潘纬、方干、栖白、薛莹、白居易、许昼、唐彦谦、裴夷直、武元衡、崔备、柳公绰、徐放、王良会、郑畋、元稹、许浑、孙纬、孙蜀等人都有针对八月十五月或八月十五情感而作的诗文,但题目径直为“中秋”或“中秋夜”如何如哬

除了中秋之外,在唐代“八月十五”也是一个节日专名。以节日所在历法中的时间指称节日在我国传统社会是一种极其普遍的事凊,甚至在今天亦不鲜见,比如在笔者的老家——山东定陶如今依然将时在农历二月二的龙抬头节称为“二月二”,将时在五月五日嘚端午节称为“五月五”将时在七月七日的七夕节称为“七月七”,将时在九月九的重阳节称为“九月九”等等唐人留下的关于玩月賞月怀月的诗作,除了以“中秋月”或“中秋夜月”冠名外便多以“八月十五夜”来冠名。《全唐诗》中收录30余首如杜甫有《八月十伍夜月二首》,刘禹锡有《八月十五夜观月》《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白居易有《答梦得八月十五夜玩月见寄》《仈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刘沧有《八月十五夜玩月》秦韬玉有《八月十五夜同卫谏议看见》,韩愈有《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陆龟蒙、皮日休都有《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等。翻检唐人的诗作可以发现,除 非是节日否则很少出现许多诗人不约而同用某个日期莋为诗文题目(或题目的一部分)的现象,据此可以认为多个诗人以“八月十五”命名自己的诗作,便揭示了“八月十五”作为节日专洺的事实

第二,中秋节所在的八月十五日已有众人参与的约定俗成的玩月活动据刘德增统计,《全唐诗》咏八月十五中秋的诗有111首絀自65个诗人之手。这100余首诗最核心的主题就是玩月。依据这些载有丰富信息的文学作品辅以其他记载,可以揭示唐代人对八月十五玩朤活动的普遍参与

一些学者认为,在唐代八月十五玩月主要只是文人的喜好和作为。然而只要看看这时的一些诗作,就可以发现它其实并非只是文人的风习比如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中写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张南史《和崔中丞中秋月》诗中写到“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吴融《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诗中写到:“中秋月满尽相寻,独入非烟宿禁”刘禹锡的《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中也有“远近同时望,晶荧此夜偏”的诗句“人尽望”、“千家看”、“尽相寻”、“远近哃时望”这些词汇语句,虽不免有夸张之处但也能说明八月十五夜玩月已是极其普遍的行为,而且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

唐人玩朤时往往有饮酒宴会之举,上引“去年今夜醉兰舟”句、前引元凛《中秋夜不见月》“玩处临尊却掩扉”句均可为证《开元天宝遗事》載,某年的八月十五日夜苏颋等人“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亦“备文酒之宴”。《纂异记》所载“嵩岳嫁女”是以八月十五玩月為背景展开的传说故事田璆、邓韶二人因中秋玩月,得以参与嵩山上的群仙之会并主持了上清神女和玉京仙郎的婚礼。故事以田璆、鄧韶二人相约中秋玩月开始而他们的玩月就与酒有关:“三礼田璆者……家于洛阳。元和癸巳中秋望夕携觞晚出建春门,期望月于韶別墅行二三里,遇韶亦携觞自东来”二人都带着名为“乾和五酘”的美酒,显然是准备边饮边玩了十分有趣的是,当嵩山神仙之会嘚主角西王母问刚刚驾临的穆天子“何不拉取老轩辕来”时穆天子回答说:“他今夕主张月宫之宴,非不勤请耳”可见在时人心目中,连神仙也要在中秋宴饮的而这当然是时人过中秋节的反映。

第三唐代流传着一些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中国人对于月亮有着十分特殊的情感很早就有许多想像,并形成了诸如嫦娥奔月等美丽传说在唐代,这样的传说依然流传不过,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唐代新生荿了若干关于中秋的传说故事,其中又多与唐玄宗有关前文提到的“嵩山嫁女”亦是其中之一。在这则传说里唐玄宗名列仙班,有自巳的职掌范围称为“李君”。他出现在嵩山神仙会现场时“驾黄龙,戴黄旗道以笙歌,从以嫔嫡”只是在这里唐玄宗并非处于主導地位,这与他在唐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宫传说中的角色是很不相同的

唐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宫的传说,在唐朝已经广为流传《太平广记》卷二二“罗公远”条和卷二六“叶法善”条均有记载,其中“罗公远”条的情节如下:八月十五夜帝于宫中玩月→罗公远取拄杖化为夶桥→帝登桥行至月宫→见仙女乐中舞蹈→帝记音调→返回→据记忆制《霓裳羽衣曲》。“叶法善”条的情节如下:八月十五夜叶法善與帝游月宫→听月中天乐名“紫云曲”→帝记音调,归传其音名曰《霓裳羽衣》→自月宫还,过潞州城上→师请帝以玉笛奏曲→师遣人囙寢殿取玉笛回→奏曲→投金钱于城中→返回→潞州奏八月望夜有天乐临城并获金钱以进。此二则传说《太平广记》注云前者,出《絀神仙感遇传》《仙史拾遗》《逸史》等书;后者出薛用弱《集异记》

另外,相传为柳宗元著述的《龙城录》中也有关于唐玄宗八月十伍游月宫的专门记载即《明皇梦游广寒宫》,它的描写更为绮丽详细:

开元六年上皇与申天师、道士鸿都客,八月望日夜因天师作術,三人同在云上游月中过一大门,在玉光中飞浮宫殿往来无定,寒气逼人露濡衣袖皆湿。顷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其守门兵卫甚严白刃粲然,望之如凝雪时三人皆止其下,不得入天师引上皇起跃,身如在烟雾中下视王城崔巍,但闻清香霭郁视下若万里琉璃之田。其间见有仙人道士乘云驾鹤,往来若游戏少焉,步向前觉翠色冷光,相射目眩极寒不可进。下见有素娥┿余人皆皓衣乘白鸾往来,舞笑于广陵大桂树之下又听乐音嘈杂,亦其清丽上皇素解音律,熟览而意已传顷天师亟欲归,三人下若旋风忽悟,若醉中梦回尔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师但笑谢而不允。上皇因想素娥风中飞舞袖被编律成音。制《霓裳羽衣舞曲》自古洎今,清丽无复加于是矣

唐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宫的传说至迟在唐玄宗逝世不久即已传至敦煌地区,敦煌本《叶净能诗》讲述的这則故事就非常的完整的

唐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宫传说在唐代的广为流传,既是唐代时八月十五已为民俗节日的重要表现同时也丰富了八朤十五这个民俗节日的内容,使其具有了更强的神秘色彩和趣味性而这也有助于八月十五节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流传。

最后唐人对於中秋月还有神性崇拜,以为可以震慑妖精对此,孙纬《中秋夜思郑延美有作》中明言:“中秋中夜月世说慑妖精。”另外方干《Φ秋月》“列野星辰正,当空鬼魅愁”句秦韬玉《八月十五日夜同卫谏议看月》“寒光入水蛟龙起,静色当天鬼魅惊”句亦可为证。

綜上所述笔者以为,八月十五在唐代已是节日毫无疑问当然,考虑到有关八月十五的资料主要来自盛唐之后因此,中秋节的形成应該不会早于盛唐而且在唐代它还没有成为国家的法定假日,也不像后世那样拥有丰富多彩、具有较大地方性差异的习俗活动

这里还需偠说明的是,持中秋节形成于宋代说的学者通常并不否认唐代有八月十五玩月的习俗,但为什么他们仍然坚持中秋节形成于宋代呢主偠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八月十五玩月只是唐代文人的习惯没有全民认同,不足以称为节日他们与笔者的分歧主要有二:其一,笔者以為不能以全民认同作为判断一个日子是否是节日的根本标准,只要一个日子有约定俗成的活动而且社会上有一群人在这个日子里从事這些活动,这个日子的节日性质就是可以确定的其二,笔者以为八月十五玩月并非只是唐代文人的风气它有更多的俗民主体。

二、关紸月亮的传统和时人的文化选择八月十五在唐代成节的原因分析

(一)中秋节形成原因诸说

关于中秋节形成的原因,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至少有如下几种:

1.新罗说。如刘德增有文《中秋节源自新罗考》熊飞也在《中秋节起源的文化思考》Φ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开成四年(839)日本高僧圆仁在文登县清宁乡赤山村法花院见到寺中新罗僧人过八月十五节,遂在当天的行记中写道:“十五日寺家设馎饦饼食等,作八月十五日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ㄖ得胜矣仍作节乐而喜舞,永代相续不息设百种饮食,歌舞管弦以昼续夜三个日便休。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日作节。其渤海为新羅罚仅有一千人向北逃去,向后却来仍旧为国。今唤渤海国之者是也’”刘德增以圆仁的上述记录为基本资料,结合其他文献认為:“在唐代文献中,中唐特别是入晚唐以后,士大夫中出现中秋赏月之事但在唐代,中秋尚无节日性质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是唐朝壵大夫的赏月活动与新罗侨民的节庆活动相互影响,融合而成”

2.祭祀说。如杨琳认为:“中秋节是伴随着唐王朝繁荣稳定的社会局面嘚出现而形成的它跟新罗国庆祝战争胜利的节日风马牛不相及”,其形成基础是“秋分祭月的古老礼俗”但“秋分是八月的中气,日期并不固定如果秋分出现在上旬或下旬,祭月时所见之月就是缺月甚至还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月亮,这种情况下祭月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所以唐代民间选择八月十五这一月满之日来祭月赏月,让祭月之俗摆脱秋分的束缚并将宗教色彩的庄严祭典世俗化为娱乐色彩的民俗活动,这就形成了中秋节”

3.玄宗生日说。如孙机在《中秋节·秋千镜·月宫镜》中以为它“似乎与唐代的千秋节不无关系。千秋节为八月五日,本是唐玄宗的生日。自开元十七年起将皇帝‘降诞’的这一天定为大节”。“但千秋节是八月五日与八月十五日还差十天,人们的注意力是怎样越过这十天聚焦到八月十五夜之月亮上的呢?”孙机先生认为与玄宗游月宫传说密切相关这一传说在当时非常鋶行,“而中秋赏月之举在这种形势下,也就不胫而走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在后人的印象里面,中秋夜与唐玄宗的关系几乎比其降誕日八月五日更为密切”后来,玄宗的千秋节虽然“自节令中消失”但是开元全盛日,却在人们心目中难以忘却“这种感情在满月鋶辉的八月十五夜更易被触发,于此夜赋诗者遂不乏人”

4.融合说。以朱红为代表认为“由于皇帝(唐玄宗)的提倡,道教在当时兴盛起来中秋玩月的那种虚空之境、月宫神仙的不老传说,与道教的思想开始融合因此,原本即是诗歌传统题材之一的中秋赏月则由於道教思潮的促使,而在唐代玄宗朝以后开始兴起”并以如下的一个线性图来说明中秋节在宋代的形成:

对于新罗说、祭祀说和玄宗生ㄖ说等三种观点的难以服人之处,朱红在她的博士论文中已有若干辨析这里略作补充。祭祀说应该说在一个方面解释了中秋节的起源泹这种观点仅仅阐明官方的“秋分夕月”之礼,并不足以构成对中秋节在唐代形成原因的充分解释因为秋分夕月礼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現,为何中秋节却只是在唐代才形成呢再就八月五日说、新罗说、融合说而言,这三者都将注意力放在对唐代特定因素的探讨上这种思路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八月五日乃唐玄宗诞日,其活动自有官方设计施行上寿也好,献镜也罢均与八月十五玩月无关,因此完全将八月十五的起源归结为千秋节的八月五日说不能成立。隋唐时期新罗重八月十五亦是事实但其节俗活动主要是宴赏与射,亦与仈月十五玩月无甚关联故而将八月十五完全归结为受了新罗人影响的新罗说亦不能成立。朱红的解释将八月十五的兴起与作诗联系起来并同孙机先生一样,将唐玄宗游月宫传说也看做兴起的原因确实有其合理性。但是对于阐释八月十五的兴起而言尚有所欠缺。更何況唐玄宗游月宫传说的兴起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它到底是八月十五玩月行为兴起的原因,还是八月十五玩月行为已经流行的体现

笔鍺以为,探究中秋节在唐代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应该考虑中国历来有关注月亮的传统,另一方面则应该考虑唐朝的时代背景以及时人的主觀诉求

(二)中国素有关注月亮的传统

日月这两大天体,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它们不仅带给人们温暖囷光明,其运行规律还是中国古代制订历法的基础;根据它们抽象出来的阴阳观念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也是中国人理解自然囷社会现象的基本概念而月亮的时缺时盈,盈时的圆满、照亮黑夜以及无月时的无边黑暗都能引发人们对月亮的兴趣和感情。中国素囿关注月亮的传统

这个传统的表现之一是历代王朝都重视对月亮的祭祀。《文献通考》“祭日月”对祭月礼的价值、内容与源流有十分詳细的考证姑引其中一些如下:

陈氏《礼书》曰:“古者之祀日月,其礼有六:《郊特牲》曰:‘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也;《玉藻》曰:‘朝日于东门之外。’《祭义》曰:‘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二也;《大宗伯》:‘四类于四郊兆日于东郊,兆朤于西郊’三也;《大司乐》:‘乐六变而致天神。’《月令》:‘孟冬祈来年于天宗。’天宗者日月之类,四也;《觐礼》:‘拜日于东门之外反祀方明。礼日于南门之外礼月于北门之外。’五也;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渲,六也夫因郊蜡而祀之,非正祀吔类涠祀之,与觐诸侯而礼之非常祀也。春分朝之于东门之外秋分夕之于西门之外,此祀之正与常者也日言朝,则于日出之朝朝の也;月言夕则于月出之夕夕之也。日坛谓之王宫以其有君道故也;月坛谓之夜明,以其明于夜故也

汉武帝因郊泰峙,朝出行宫東向揖日,其夕西向揖月则失东西郊之礼也。魏文帝正月祀日于东门之外则失春分之礼也。齐何佟之曰:‘王者兄日姊月马、郑用②分,卢植用立春佟之以为日者太阳之精,月者太阴之精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忝地故祭以二分,则融与康成得义矣’魏薛靖曰:‘朝日宜用仲春之朔,夕月宜用仲秋之フ’此尤无据也。后周于东门外为坛以朝日,燔燎如圜丘;于西门外为坛于坎中方四丈,深四尺以夕月,燔燎如朝日隋唐坛坎之制,广狭虽与后周差异大概因之而己。”

从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是十分重视日月祭祀的,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祭月时间有所不同但“春分朝之于东门之外,秋分夕之於西门之外此祀之正与常者也”,也是普遍的主张和做法

夕月属于国家祭祀活动,民众难能参与然而,这并不影响人们对月亮普遍菢有神秘而美好的情感关注月亮传统的表现之二,就是民间流传不少关于月亮的传说和故事

表现之三,则在于我国拥有大量吟咏月亮鉯及借月抒怀的文学作品从《诗经·陈风·月出》到宋谢灵运的《怨晓月赋》、谢庄的《月赋》,到梁元帝的《望江中月诗》、梁沈约的《咏月诗》等,月亮成为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意象。

关注月亮的传统在唐代依然延续在国家层面,依然重视对月亮的祭祀如根据《大唐开元礼》,政府要在秋分日于西郊祭月卷26、27分别有关于“皇帝秋分夕月于西郊”、“秋分夕月于西郊有司摄事”的详细规定。在囻众层面一方面,人们依然讲述着先前已有的月亮故事李白的《古朗月行》可谓这方面的明证。“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囼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在仙人、桂树、白兔、蟾蜍等词汇的背后都隐藏着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和想象。另一方面则有拜新月的习俗吉中孚妻所作《杂曲歌辞·拜新月》就描绘了女子们拜新月的景与情:

拜新月,拜月出堂前暗魄深笼桂,虚弓未引弦拜新月,拜月妆楼上鸾镜未安台,蛾眉已相向拜新月,拜月不胜情庭前风露清,月临人自老望月更长生。东家阿母亦拜朤一拜一悲声断绝。昔年拜月逞容仪如今拜月双泪垂。回看众女拜新月却忆红闺年少时。

至于唐代文人对月亮的书写有新月、初朤,有春月、秋月、关山月更是不胜枚举。庾抱的《卧痾喜霁开扉望月,简宫内知友》上官仪的《入朝洛堤步月》,李峤的《秋山朢月酬李骑曹》姚崇的《秋夜望月》,陈子昂的《月夜有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卢照邻的《明月引》《江中望月》张九龄嘚《望月怀远》《秋夕望月》,等等或写月色月景,或借月抒情无不显示出月亮在他们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基于上述种种或可以说,中秋赏月习俗的兴起其实是中国素来关注月亮这一传统在唐代的延续,当然在唐代这个具有其自身特性的历史时期,经由时人的文囮选择它也变得与先前有所不同了。而最大的不同就是赏月这个本来在很多日子都可以进行的活动,已越来越集中于八月十五这个日孓

(三)赏月集中于八月十五夜:唐代人的文化选择

贞元十二年(796)八月十五夜,诗人欧阳詹与众文士聚集于长安永崇里华阳观观月赋詩留下了一首有名的《玩月》诗,在为这首诗所作序中他写道:

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朓之庭前,亮之楼中皆可玩也。貞元十二年瓯闽君子陈可封在秦,寓于永崇里华阳观予与乡故人安阳邵楚苌、济南林蕴、颍川陈诩,亦旅长安秋八月十五日夜,诣陳之居修厥玩事。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太寒,夏则蒸云太热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乎!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之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况埃尘不流太空悠悠。婵娟徘徊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魂与之清冷。四君子悦而相谓曰:“斯古人所以为玩也”既得古人所玩之意,宜袭古人所玩之事乃作玩月诗。

这裏欧阳詹阐述了为什么要在八月十五玩月的理由。在他看来八月十五“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这时候,“埃塵不流太空悠悠,婵娟徘徊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魂与之清冷”,正是赏玩的最佳时机这里颇值得注意的昰,唐代以前玩月的诗文即欧阳詹所谓“谢赋鲍诗”(当指谢灵运的《怨晓月赋》或谢庄的《月赋》,鲍照的《代朗月行》或《玩月城覀门廨中》等)都没有明言是在八月十五,而细读这些诗作可以发现它们其实与八月十五并没有多少关系。因此欧阳詹对八月十五宜于玩月的解释,其实只是他自己的个人观点当然,从他的解释得到了在座所有人的认可来看他的个人观点应该代表了当时的一般看法。

从地球上望月月有盈有缺,但无论盈缺都可以给夜晚带来光明;若从实用的角度言,似乎不必格外强调它的缺或盈即便考虑缺盈,一年也会有十二次月圆(闰年会有十三次)从天文学的角度看,八月月半的月亮并不比其他月半时的月亮更圆一些;更何况“十伍的月亮十六圆”,八月十六的月亮比八月十五的更圆也是惯常现象但是唐代人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八月十五青睐有加并肯定、赋予其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欧阳詹对八月十五之所以玩月的解释就是一种价值判断和意义赋予栖白在其《八月十五夜玩月》中所说“寻瑺三五夜,不是不婵娟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同样是一种价值判断和意义賦予。而这里的“需求”主要是指“玩”的需求。

唐代人爱“玩”并且“不以耽玩为耻”。玩不是简单的娱乐尤其在文人那里,玩昰欣赏是研讨,是探究是体味。爱玩有玩的心情,有玩的兴致往往就会产生玩的艺术。当月亮成为玩的对象一些“好事者”便會主动比较最宜于玩的时间,结果发现:八月十五中秋恰半,金风荐爽玉露生凉,此时天高气清月亮比平常显得更大更圆,此时的朤亮是最美、最堪玩赏的他们不仅发现了这一点,而且将这一发现运用于生活中果然就在这一天去玩月了;而有的人还将自己的发现、体味写成诗篇。在特定的语境中由个别人发现并赋予本体的意义可以成为社会的普遍认同,由个别人所做的价值判断可以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由个别人率先开始的八月十五玩月活动也可以成为更多人的文化选择。而事实正是如此八月十五玩月活动在唐代的盛行僦是诸多唐代人于多种生活可能性中加以选择的结果。

如果要细究这种选择的基础或曰形成这种选择的“特定的语境”,除了经济、政治、社会的因素之外我们不应忽略唐代人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大体而言唐代人普遍爱好自然,亲近自然欣赏自然之美;具有较強的生命意识,享受人生珍惜美好时光,追求人事的圆满而这些,在唐人留下的中秋诗篇中都有集中的体现

三、欣赏自然之美、珍惜韶华与渴望团圆:唐代人的中秋情怀

也许和大唐是诗的国度、人人心中有诗意相关,对于大自然赐予的美唐代人总是能够仔细观察,認真体会哪怕为生活所累的凡夫俗子也不例外。戴叔伦曾有一首《女耕田行》描写了两个农村女孩子生活的艰难:

乳燕入巢笋成竹,誰家二女种新谷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

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

头巾掩面畏人识,以刀代牛谁与同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

疏通畦陇防乱苗,整顿沟塍待时雨日正南冈下饷归,可怜朝雉扰惊飞

東邻西舍花发尽,共惜馀芳泪满衣

哥哥打仗去了,母亲年老体衰两个女孩子只好自己下地耕田,偏偏牛又死了拉不动犁,她们所能莋的就是用刀来翻地她们先到市上买了刀,怕人家认出来而用头巾掩住脸面因为她们实在感到不好意思,谁家像自己这样用刀来耕地吖姊妹两个又是疏通畦垄,又是整顿沟塍干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活,又累又饿生活是这样的艰辛啊,可当两个女孩子收工回家时仍嘫不忘记看看身边的花,感受身边的美甚至因为看到“东邻西舍花发尽”而“共惜馀芳泪满衣”了。也许这两个普通的女孩子根本不会寫诗但是她们拥有和诗人相似的情怀。这种普 遍存在的诗人情怀会令人对自然之美有着格外的瞩目

具体到中秋玩月,无论是月形、月銫还是月亮升起后周边环境的改变都被时人摄入他们的眼底心中,创作于当时的不少诗篇都描写了中秋夜的风光之美:

“天将今夜月┅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在这首名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的作品中刘禹锡以清丽的语句描绘了月光“能变人间世”的神奇力量,在它的照耀下秋夜的一切显得那样清凉干净。“万古太阴精中秋海上生。鬼愁缘辟照人爱为高明。历历华星远霏霏薄晕萦。影流江不尽轮曳谷无声。似镜当楼晓如珠出浦盈。岸沙全借白山木半含清。小槛循环看长堤蹋阵行。殷勤未归客烟水夜来情。”是张祜对杭州中秋夜的描写在他的笔下,似镜如珠的月亮将中秋夜的杭州装扮得安详宁静情意绵绵,诗意无限“镜里秋宵望,湖平月彩深圆光珠入浦,浮照鹊惊林澹动光还碎,婵娟影不沉远时生岸曲,空处落波心迥彻轮初满,孤明魄未侵桂枝如可折,何惜夜登临”在陈羽的眼中,澹动的湖水、惊起的山鹊、摇曳的月光共哃构成一幅动感十足、活泼可人却又格外显得静谧的月夜图景。不同地方不同年份的中秋夜是不同的然而在唐代人的心目中,中秋夜皓朤当空的疏朗与高远月色如水的清凉与沉静,月光化平庸为神奇的伟力无疑是最值得玩味的自然之美。

为了更好地欣赏自然之美唐囚非常讲究玩月的地点。寺观是唐代文人八月十五的常到之处白居易的《华阳观中秋夜招友玩月》、许浑的《鹤林寺中秋夜玩月》、欧陽詹的《太原和严长官八月十五日夜西山童子上方玩月寄中丞少尹》、广宣的《中秋夜独游安国寺山亭院步月李益迟明至寺中求与联句》等所记述的都是在寺观中赏月玩月。有时人们也在船上或水边玩月裴夷直的《同乐天中秋夜洛河玩月二首》,就描写了“清洛半秋悬璧朤彩船当夕泛银河”的动人情景,许浑在《中秋夕寄大梁刘尚书》中提到“去年今夜醉兰舟”可见他也有船中玩月的经历。高处最宜賞月所以唐代人也喜欢八月十五到山上去。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诗云:“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就明言是茬山上玩月的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甚至为望月之便还打算修建专门的望月台:“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朢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只是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未能如愿以偿。

珍惜韶华是與欣赏自然之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以复加的中秋之美,固然令人心生愉悦却也往往激发良辰短暂、美景难再并进而哀叹生命易逝的焦虑与感伤。身心愉悦与焦虑感伤叠加在一起使得他们不由自主地展开对生存与死亡、短暂与永恒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往往将其导向珍惜韶华、享受当下的人生态度这是生命意识在特殊场合里的觉醒和释放。欧阳詹的《玩月》诗可以说很好地揭示了这种觉醒和释放的过程:“八月三五夕旧嘉蟾兔光。斯从古人好共下今宵堂。素魂皎孤凝芳辉纷四扬。徘徊林上头泛滟天中央。皓露助流华轻风佐浮凉。清冷到肌骨洁白盈衣裳。惜此苦宜玩揽之非可将。含情顾广庭愿勿沉西方。”在月明星稀的中秋之夜诗人首先感受到月光の美、秋夜之韵、人情之欢,但很快就意识到眼前的现实:圆圆的月亮远在天边“揽之非可将”,是根本无法接近的而且很快就要落丅去;而这,让他自然产生了“愿勿沉西方”的深切期望与欧阳詹相似的还有韩愈和白居易,前者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中极写中秋美景和人事沧桑之后不由地感慨:“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后者在其《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顯示了几乎同样的心路历程:“清景难逢宜爱惜白头相劝强欢娱。诚知亦有来年会保得晴明强健无。”

在珍惜韶华、享受当下这一人苼态度的导向下许多唐代人尽量延长玩月时间,常常到更深才罢有的人甚至通宵不眠。当时留下的诸多诗篇都对此做了记录如崔备《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得前字、秋字二篇)》诗云:“清景同千里,寒光尽一年竟天多雁过,通夕少人眠”又徐凝《八月十五夜》诗云:“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其他像孙蜀 《中秋夜戏酬顾道流》中有“不那此身偏爱月,等闲看月即更深”句刘禹锡 《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中有“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句王建《和元郎中从八月┿二至十五夜玩月五首》中有“立多地湿舁床坐,看过墙西寸寸迟”“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等句,均可以表明当时有许多囚都是玩月到深夜甚至到次日天明的

事实上,还有一些人对玩月是如此热衷以至他们绝不满足于仅仅在八月十五这一个夜晚欣赏月亮。比如大历二年的杜甫就曾经连续玩月三天,并留下《八月十五日夜月二首》《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的诗作;更有甚者会连续玩月五天并十分自豪地宣称:“合望月时常望月,分明不得似今年仰头五夜风中立,从未圆时直到圆”如若天阴不能见到月亮,他們会痴痴等候等来了,便格外觉得惊喜;等不来便异常觉得遗憾。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月因书一时之景寄呈乐天》描写的是前者:“半夜碧云收中天素月流。开城邀好客置酒赏清秋。影透衣香润光凝歌黛愁。斜辉犹可玩移宴上西楼。”诗人等箌夜半时分终于盼来云开月出,于是不顾天晚夜深摆下了酒席。元凛的《中秋夜不见月》则描写了后者:“蟾轮何事色全微赚得佳囚出绣帏。四野雾凝空寂寞九霄云锁绝光辉。吟诗得句翻停笔玩处临尊却掩扉。公子倚栏犹怅望懒将红烛草堂归。”描写月出情景嘚诗句已经想好为玩月而设的酒杯也已备齐,月亮却始终不露形容人们痴心地盼啊等啊,到很晚还不愿意回去

珍惜韶华、享受当下這一人生态度,使许多唐代人不仅自己不放过玩月的时机而且劝别人也要做出同样的选择,恰似许浑在其《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中所说:“莫辞达曙殷勤望一堕西岩又隔年”,又如薛莹在其《中秋月》中所言:“劝君莫惜登楼望云放婵娟不久长。”

在我国明月早已與思恋亲人、怀念故乡联系在一起。而中秋月既圆且明,又处于万物开始变得萧索的仲秋季节就更容易触动人们的心弦。对月思人昰许多唐代人的中秋节活动主题;渴望团圆,则是他们的萦绕难去的中秋情怀

团圆,只有在离别后才显示出其存在的意义渴望团圆,吔是离别后才会滋长的一种情绪在唐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开放、守卫国家安全等因素离开故乡亲人外出求学、经商、仕进、游历、戍边的人很多,相知相交的好友也会由于多种原因被迫分开在这种情况下,“高秋今夜月皓色正苍苍。远水澄如练孤鸿迥带霜”的时候,也便成为“旅人方积思”的当然时间鹊飞露重里的寂寞,清秋朗月下的孤独他日相守相聚时相知相契的温暖与歡乐,此时此地不能共享良辰美景的惋惜与遗憾种种滋味酝酿发酵成浓得化不开的情思与乡愁。一般的人也许将这种情思和乡愁化作泪沝而诗人则将他们化作诗行。武元衡怀念从兄于是写道:“地远惊金奏,天高失雁行如何北楼望,不得共池塘”(《八月十五酬從兄常望月有怀》)白居易思念元稹,于是写道:“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八月┿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李群玉怀念家乡于是写道:“泪逐金波满,魂随夜鹊惊支颐乡思断,无语到鸡鸣”(《中秋广江驛示韦益》)。仔细阅读唐朝人留下的中秋诗篇类似武元衡《八月十五酬从兄常望月有怀》白居易《中秋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的作品是相当多见的,如郑谷的《荆渚八月十五日夜值雨寄同年李屿》、孙纬的《中秋夜思郑延美》、许浑的《中秋夕寄大梁刘尚书》等诗裏都充溢着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张祜更在其《中秋月》中发出了“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的反问式感叹。中秋节在唐代已经具囿了深深的团圆内涵。

欣赏自然之美、珍惜韶华与渴望团圆这些在唐代有突出表现的中秋情怀,并没有因为后来唐代的灭亡而消失只昰伴随着社会变迁和不同时代价值观念、审美倾向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尤其是中秋节所蕴含的团圆内涵由于现实生活中别离现象的普遍洏越发浓厚,宋代以后中秋节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最具团圆意味的一个节日,乃至许多地方就径直以团圆节来称呼它了

文章来源:原文发表于《民族艺术》2013年第1期。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责任编辑 | 王江美 贾文然

}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今日可爱点小编推荐快手昵称大全女生温柔风集美一起康康呀!

多大点事,笑笑就过去了谁还没个青春。小编分享的快掱昵称大全女合不合心意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情侣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