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无心尽之贪念 无心有佛之涅磐

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由心灭(转载)
  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  言意:  一个人的相貌是会随着他的心念善恶而改变的。  纵使他现在已经有了凶恶的面相,可是他却经常起慈善心,那凶相不久为吉相;  反之,纵使他满脸福相,如果不知行善积德,经常起贪婪和僧恨的念头,那福相便会逐渐消失。  心是面相的枢纽,看相不如看心!  -------------------------------  以前有一位很有名的大画家,备受大家的赞叹,他觉得受到如此的肯定,自己要更上层楼,就想创作一幅尊贵的佛陀画像。但佛陀没留下真实形象,因此他花很多年的时间,慎重寻找一位模特儿,最后才找到一位长得轮廓分明,看来非常庄严的年轻人,画家觉得这就是他想表达的圣人形象。
  于是他重金聘请这位年轻人当模特儿,当这幅画完成、展出时,的确很震撼艺术界,大家都很赞叹,画家的名气更是轰动一时。过一段时间后,画家又想:如何让佛像显得更完美,最好的方法就是至美与最丑的并列比较;佛是最庄严的,而恶魔最丑陋,那么是不是也该画一幅最丑陋的恶魔像?
  所以,他开始寻找一位长得很丑恶的人,要画人间最凶恶、让人看了心会惊怕的邪恶形象,最后他在监狱中找到一名死刑犯。当画家快要画完的时候,这名死刑犯忍不住哭了出来,说:“几年前,我也当你的模特儿,那时你画的是佛像;几年后你画恶魔,竟然也选中我。”
  这位画家听了,整个人愣住了,他说:“怎么会这样啊?你以前让人看起来很欢喜,为什么会落得今天如此的地步?”死刑犯就告诉他:“那时你画完之后给我很多钱,我就去吃喝玩乐,甚至耽染了不好的习惯——吸毒、赌博,钱花完了就抢劫、杀人,做了种种罪业,才落得今天的下场。”这位画家听了,心里感慨万千,也为这位年轻人深感惋惜。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相由心生。当时这位年轻人的心很清净,无私无欲,没有迷失,所以能成为画佛相的模特儿;后来因为有了钱而迷失,一踏入陷阱后,再也不能自拔,所以做尽坏事,变成了恶魔的形象,多可怕啊!佛由心造,恶魔地狱也是由心造成的。
  其实每个人本性都没有差别,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一生下来本就具有纯真的爱心。只是被后天的欲念所污染了,变成争权夺利、事事计较,或因一时糊涂,而一步踏错就步步皆错。
  看相不如看心,算命不如改命。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   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   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相由心生   出自佛教经典《无常经》,佛曰: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物事皆空,实为心瘴,俗人之心,处处皆狱,惟有化世,堪为无我。我即为世,世即为我。  大意指的是:世间幻变皆因内心意念而起,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
  佛家偈语。“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由心灭。”  大体的意思是说:注重内心的修行,而无需刻意寻求外在状态的粉饰,因为何样的“心”决定了何样的“相”;反之如果没有内心的修行,再好的外在状态也会泯灭。  人到了一定年龄,远离了天然,逐渐跨入相由心生的阶段,生活状态则更多的体现在外在状态的粉饰上。
  荀子《非相篇》有言:“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逐心灭”。所以说,真正地美是来自于内心的善良。
  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  ------------------------------------------  “相随心生”,是佛教中常用的一句术语,据说最早源于春秋时代的纵横家鬼谷子。即“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  其意思是说:一个人所表现的外在吉凶相貌、神态,是可以随着这个人的心念转变发生变化的。  而这种观点,也被我国古代许多相学家所肯定。如宋初的陈抟在《心相篇》中曰:“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斯言虽简,实入伦纲领之妙。”陈抟并据此推出:“未观形貌,先相心田”的学说。  清代的陈钊也在《相理衡真》中讲:“相有更变,心之所向,而相从之以变……”  在生活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个道理。  曾有一位原本相貌很不错的雕塑家,但在一段时间后,突然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丑。他访遍了名医,吃遍了偏方但都无效。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游历了一座寺院,在与长老的交谈中,他诉说了自己的苦恼。长老听完笑了笑说:“你这病我能治。但条件是,要为我雕塑几尊神态各异的观音。”  雕塑家听了很高兴,连想都没想,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长老的条件。  我们知道: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观音是慈祥、善良、圣洁、美丽的化身。雕塑家在塑造菩萨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研究,甚至要模拟她的各种神态。而只有这样,才能将观音塑造的栩栩如生。  半年后,雕塑家十分满意地完成了长老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相貌也变得比原来更加端庄、漂亮。此时他突然明白了这里面的道理,原来“变丑”的病根,是因他在两年前一直在雕塑大量丑陋的夜叉造成。  相貌是表情的凝固。一个人的相貌、神态,与他所处的环境、心情是分不开的。  德国自然科学家康德曾经说过:“神态甚至是不由自主地与内心活动相伴相随,它是由于经常的重复逐渐成为的固定面容。”  著名哲学家叔本华也曾说:“秀美敏捷的外表是岁月刻画的结果,由于脸部无数次飞快地收缩舒展,便表现出性格的特征”。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讲:“由于不同的人会频繁使用不同的面部肌肉,结果会使某部分肌肉发育增强。而脸部的一些纹路正是因为肌肉力惯性的收缩,才会变得更加明显。”  相由心生,相由心变。  假如说一个人在当前已经有了凶恶的面孔,可是,他在今后经常能发起慈悲之心,相信他那凶相在不久就会转变成吉相;  反过来讲,即使有些人在如今还是满脸福相,但他不知行善积德,并经常起贪爱和憎恨的念头,那么他的福相也会在不久消失。  所以说,我们如要想拥有一个较好的相貌,那么你在平时就要注意修心养性、多做善事。  另外,在生活中还要有一个平和、愉快的心态。即使我们原本长的并不十分漂亮,但叫别人看见也很舒心。  
  富贵之人的心相有三十六种:
  明知当官辛劳,却仍然愿意为人民的公仆,服务大众。
  做事刚柔并济。
  欣慕善行,亲近君子。
  有美好的食物会分送他人。
  不靠近小人。
  时常积阴德,给人方便。
  从小能帮忙治理家务。
  对来乞求的人,不生厌恶心。
  克制自己,利益他人。
  不促成恶事,不嗜爱杀生。
  听到或遇见事情,心不惊慌。
  与人约定,不会失信。
  不轻易改变行持和操守。
  睡前常静思自己的过失。
  勇往直前,不耽心过去,也不为往事沾沾自喜。
  不让人产生憎恨心。
  不文过饰非,不掩饰自己的缺失。
  为人做事圆融周到。
  受人惠恩和帮助不会忘记。
  心量广大。
  不欺善怕恶。
  怜愍救济孤儿、寡妇和急难的人。
  不帮助强人欺侮弱者。
  不忘故旧的情谊。
  常做有益公众福利的事业。
  不多说话,不打妄语。
  得到别人的赠与,常心生惭愧。
  谈吐井然有序,声音轻柔。
  当别人正在言谈时,不插话。
  时常谈论善事和别人的优点。
  不嫌弃粗衣淡饭。
  随时随地表现适当的方圆曲直。
  听到善言善事,行之不倦。
  了解别人的饥渴劳苦,而且时常加以体恤。
  不挂念他人的旧恶与前隙。
  故友有难,竭力济助。  做到上面三十六项,将来(或来世)便可以位极人臣,长寿善终。  如果做不完全,则福祸相折;做得越少,福禄越差。  做到三十项的人可以荣登刺史(相当于现代的省主席),做到十项以上的人,可以做上县令或辅佐官,做到五项或七项的人也会大富。  愿一切有缘之人生生世世拥有一颗善良之心、拥有亮丽容颜,布施欢喜,日日心如明镜,时时自在吉祥!
  《唐书》“裴度传”  有一天,他走到街上,经过一座寺院,看见一行禅师正在替人相面。他等大家都走了以后,才去请教自己的面相。一行禅师熟视良久,说:“你天生贱相,今生不但没有希望考取功名,而且眼光外浮,纵纹入口,是一种乞食街头、饥饿而死的相!我看你甭考了!”  裴度听了,心里非常伤心,整天垂头丧气,连教书都无精打采。  数天后,裴度到香山寺去漫步,看见寺里有一位妇人跪在佛前,喃喃祈祷,祷告完毕,匆匆离去。裴度看见案桌上有一个包袱,解开一看,是非常贵重的物品,一个翠玉带和二个犀带。他想:这一定是刚才那一位妇女所有,于是坐着等待失主。  到了下午四点钟,那位妇女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匆匆地进门,扫视案桌一遍,不禁哇然大哭。  裴度上前问她,妇人哭着说:“家父病重,家产当尽,昨日我请到名医,略有起色,所以今天早晨,我赶去亲戚家,借到一条玉带,准备典押借款,做医药费。我行经此寺,顺便入寺祈祷,不料心急匆忙,忘记携走玉带,等我到了典,才发现遗失玉带。我没有钱,家父一定无法活命,尚有家母和弟妹待养,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说完,又大哭起来。  裴度奉还原物,妇人拜谢而去。  裴度回家途中,又遇到一行禅师。才走离数步,一行禅师呼唤裴度转身,对他说:“你必定做了一件很大的阴德,我看你的容貌,蛇入口变为玉带纹,不但不会饿死,而且将来有无量的福报,可能会出将入相!”  裴度怕一行禅师讽刺,回答:“爱说笑!大师说话怎么前后矛盾呢?”  一行禅师回答:“七尺长的身体不如一尺长的脸,一尺长的脸不如三寸长的鼻子,三寸长的鼻子不如一点心!”  裴度笑着说:“人心怎么相呢?”  一行禅师回答:“要知天上意,须在云中取,要知心内事,须辨眼中神。你积了阴德,目光不浮,紫气贯睛,口角纹长过陂池这部位,而且胡子均匀变美。做了阴德,脸上的相便会有所改变,你必定享受极贵的福禄无疑!”  于是,裴度就把刚才在香山寺,拾还玉带的事告诉一行禅师,禅师也嘉许他的善行。  那一年,裴度便考取进士,由于官运亨通,过了十多年,他升任“博办大学士”(相当于今天的副行政院长),不久,又升为首相。他升任首相的经过非常曲折:  裴度起初奉朝廷的命令,出使蔡州,向诸军宣达政令,回到朝廷后,裴度向朝廷呈奏攻取叛贼的书状。  王承宗和李师道等叛贼计谋阻扰蔡州的援军,因此暗中潜伏京师,刺死掌握大权的重臣,而且杀害了宰相武元衡。他们三度用剑袭击裴度,第一剑,砍断了鞋带,第二剑刺中裴度的背部,却只划破了他的内衣,第三剑轻微刺伤裴度的头部,恰巧他戴了毡帽,所以剑伤不深。正当叛贼追杀裴度时,裴度的随从王义,抓住叛贼而呼叫,叛贼回身用刀砍断王义的手,裴度才能逃脱。由于裴度逃走过于仓促,不小心掉落沟壑中。叛贼以为裴度已经死了,所以才舍离而去。  皇上说:“裴度能够脱险,全是天意(其实是他的福报)!”于是命令裴度为“淮西招讨使”,而平定了淮西的内乱,并且封他为“晋国公”,经常奉命出使边地诸国。四夷的君长,一定会询问裴度的年龄相貌,由此可见中国和夷族对他是多么敬畏和佩服!  裴度事奉四位皇帝,始终表现了很好的品德。他有五个儿子,也都被朝廷赐封爵位。  (《唐书》“裴度传”)
  裴度遇到叛贼,三度被砍杀而没死,这岂不是韩愈所说的:“盗贼砍不死,是神在扶持吗?”  其实,这正是裴度良好的品德所造成的。  为什么裴度还玉带这件事能使他转短命为长寿,变贫贱为富贵,而且得到这么大的福报呢?  因为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就在一个贪念。裴度的心比较清净,不但对他人所遗失的贵重物品无动于衷,即使生死的问题,他也能置之度外。他心量宽广,所以福德也广大。如果他真的以归还别人的遗物,心中一直庆幸自己拥有很好的德行,甚至向人大肆吹擂,那么他所得到的福报也就微少了。  (《历史感应统纪》第三卷第一百二十二页)   --------------------------------  另说裴章,山西省河东地区人,他的父亲与神僧昙照法师极为友善。法师精于相术,他看裴章的相,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将来的功名事业,一定很有成就。   裴章二十岁时,娶妻李氏,隔年他到太原作官,妻子则留在家中。  数年后,裴章又遇见昙照法师,法师十分惊讶于他相貌的变化:天庭倾陷,地阁尖削,掌心有黑气盘绕,法师告诉他恐有不测之祸,宜谨慎防范,并追问做了什么缺德事。  裴章反省数年来的所作所为,只有在太原与女人私通,算是有违伦理,并无其它亏良心的事。  昙照法师叹了一口气说:“你本来有美好的前程,奈何不知珍重,与别的女人行淫,你这样自己摧残福德,实在太可惜。”  过不多久,裴章真的灾祸临身。  有一次,他在浴室洗澡,部下进入行刺,裴章刀中腹部,五脏尽出而死。
  舍财助人,凶相消失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  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  “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季后会升官!”  判第二位朋友说:“你一个月后会得财!”  相师看了薛二,大吃一惊,说:“你面有灰泥的颜色,恐怕逃不出五十日会毙命,可能活不过中秋节啊!”  薛二的第一位朋友是衙门的文书。有一天,他行走山路时,听说巡抚大人到山中打猎,他就驻足观赏。不久,看见一只大灰熊追赶一个人。他为了救人,在路旁捡起木棍,直扑上前,与大灰熊搏斗起来。过了一会儿,又来了好几位军爷,才合力把大熊打死。事后才发现:大灰熊所追的人就是巡抚大人,巡抚大人为了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便保他升为一个小县的知县。  薛二的第二位朋友是一位秀才,他的祖父病危,通知在外的子孙回来送终,并且吩咐家人:谁先回家,就把后花园所埋的五千两黄金送给他。由于这位秀才的孝思很浓,所以连夜赶回故乡;他到了家门,祖父尚未断气,立即赠送他五千两金子。  薛二眼看跟他一齐面相的两位朋友都已应验,认为自己大概难逃恶运了,于是拿出钱财,广行善事,造桥路,施棺施药。他想:死亡迟早会来,我有什么好担心和忧虑的呢?  有一天,薛二到钱塘江去散步,看见一个人好象想投江,薛二立即上前,把对方抱住,并且问他轻生的原因。  他回答:“我名字叫胡瑞,是扬州人。我集中数位兄弟的资金来杭州买货,不料昨夜一阵飓风,使货船沉没,我虽保住一条小命,但想来想去,无颜返回故乡,不如一死了之,所以才想投江自尽。”  薛二听了,好言相劝,并且捐助他二千五百两银子。胡瑞请薛二留下姓名,薛二坚辞不肯。  中秋节过后半个月,薛二在街头漫步,又遇到相师鬼眼七。  鬼眼七惊讶地说:“薛先生!你脸上灰泥色不见了!你应死不死,必定做了大善事,将来还会得上寿呢!”  这时候薛二心里才明白“相从心转,为善保寿”的道理。他对相师笑笑,说明原委,并且感谢他指点。  后来,薛二一心向善,活到九十岁才无疾而终。  (《命运在您心上》第十九页)
  修堤兴学,相貌显贵  温汝适,别号坡,是广东省顺德县龙山乡人,乾隆四十九年考取进士。(他尚未发达以前,相师说他这一生只能做到四品官)。  乾隆五十九年,广东的至大堤围崩决。温汝适因为丁忧返乡,目睹百姓流离失所。他知道修筑堤防不是一件易事,依照旧例都依据田地大小征税,可是他不完全依照以前的方法,他劝顺德县的富豪,捐资完成堤防的修筑。除此之外,他又设立义学,乐于行善助人。  后来,他回到京城,那位相师看了他的面相,很惊讶地说:“你回乡一定种了许多福德,不然面相和骨格怎么改变许多呢?你可以升上两品官了!”  温汝适把经过告诉相师,相师笑着说:“相由心生,你的前程不可限量啊!”  后来,他历任广西、四川和山东的主考,又主持陕西甘肃学院,升到兵部侍郎。他的儿子温承悌,道光六年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做了刑部主事官。
  (《因果报应之理论与事实》第二七七页)
  “相由心生”一词在神传文化中佛道两家都有所用。这里的“相”一般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事物的表象,而这种表象变化万端,都由于人心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状态。   佛家讲“相由心生”,主要是让众生明白“可见之物,实为非物”,“物事皆空,实为心瘴,俗人之心,处处皆狱。”  这个“相”是假相、虚相、幻相,并非真相、实相,所以告诉人们不要执著于“相”,被世间万物所累,要从中超脱出来,到达幸福的彼岸。   相术中“相”一般是指面相,也概指整个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  《四库全书》论述:“未相人之相,先听人之声,未听人之声,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观人之心”。  也都强调了“心”决定了人的面相,面相的变化也是“心”的变化带来的外在表现。   裴度、裴章的故事便是最好的例证。
  古时候有一句谚语说:“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  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的相貌是会随着他的心念善恶而改变的。   其实从古代中医学和现代生理学、心理学来分析,“相由心生”道理也十分简单:  一个人的相貌由形和神两部份组成。  形貌纯属生理特征,神貌既包含生理因素,也取决于后天修为。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一思一念,日久天长就会凝固于人的脸上,可谓“有诸内必形诸外”。  心念即生,必然作用于身体,如果内心平和宁静,神清气爽,达观宽厚,磊落光明,便会气血调和,五脏安宁,功能正常,身体康健,必是满面光华,神采飞扬,让人看了心情舒爽,自然乐于亲近交往。   这样来看“相”与“心”的关系:  “相”是表,是外在的表现,“心”是里,是内心的活动;  “相”是虚幻不实的,处于被动状态,是“心”的外在反应;  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相”,“相”随着“心”的变化而变化,也叫“境随心转”、“相随心迁”。  可见,“心”是“相”的因,“相”是“心”的果。  要是一个人自己的心自己主宰不了的话,那就被动的被外在的环境所影响、所带动,就成了“心随境迁”了。  如果能做到心不动,那么,就可以抑制外在的环境不发生变化,所以,释迦牟尼讲过“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由此可见,无论是环境还是相貌,都是自己的“心”决定的,“相”是“心”的一面镜子。  为人要有怎样的“心”境呢?  荀子曰:“相形不如相心,论心不如论德。”  古代最有影响的相术书《太清神鉴》中论德:“为德之先,为行之表”,“德在形先,形居德后”,“去恶从善,消灾避凶”。
  《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有云:“诸佛子等,若闻妙色身如来名号,能令汝等不受丑陋,诸根具足,相好圆满,殊胜端严,天上人间,最为第一。”  经典就已经说明了念佛号可让一个人的相貌变化,而佛咒语其实就是提供了变漂亮的方便法门。   ----------------------  心念的力量   一个人的外貌与他的内心思想密不可分。相由心生,外貌多数是内心思想的外在显现。一个人起嗔恨心,那他肯定面目可憎,叫人厌恶。  若一个人起慈悲心、柔软心,他的外貌肯定和善,叫人心生欢喜。  有位西方的心理学家说:“你的心态是什么样子,你的生活就会变成什么样子,你的命运就会成为什么样子。”   希望成为美丽的人,用美丽的心念来看待世间,你不但发现一切变得美丽,连自己的外在也会越来越讨人欢欣!
  令相貌好看而且有财有福,身世高贵的传世秘方   古时候有一谚语说:  「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  1、微笑   有人说,微笑是绽开在脸上最美的一朵花。所谓:  「拳头不打笑脸人」,微笑的表情总是楚楚动人,令人愉悦,使人感觉亲切。  最主要的是,微笑不仅给人的外在美感,还在于微笑的表情所传递的信息,是一种怡人和美好的感情。微笑总是给人带来欢乐和幸福,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常把笑意带在脸上,把善意传达给所有人,完全不用任何成本却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可是最方便又有效的美容妙方。   2、多赞美   好话,谁都爱听,而且不仅仅是人。  佛在《楞严经》上早已说过:「宇宙万物皆能闻觉知」,  而科学家从对水的实验中就发现,水的结晶是如何随着外在的声音而改变它的形状。江本胜博士依据水会受物体振动而起变化的原理进行试验。当他播放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名曲时,在显微镜下,他看到水的结晶随着优美的旋律不断产生美妙的变化。   对水说好听的言语,水结晶成漂亮的图案;  对水恶言恶语时,水结晶混乱无章。  这个震撼人心的结果也反应了人的精神对物质的影响。  我们还进一步看到,善念能够让物质变得美好,而恶念则令物质变得丑陋。  做父母的可能就会明白,若是自己对孩子多些鼓励与赞美,孩子会更加聪明漂亮。  对别人多赞美,口出善言美语,自己听得多了也自然更加美丽。   3、多忍辱,不生气   多忍辱,少生气的人脸色自然好看。  《佛说罪福报应经》记载:「为人丑陋,喜嗔恚故。」  说明长得丑陋的人,是由于前世喜欢生气怨恨之故。  「为人端正,颜色洁白,辉容第一。手体柔软,口气香洁。人见姿容,无不欢喜,视之无厌。从忍辱中来。」  说明长得端正白净,容光焕发,身手柔软,人见人爱,令人观看不厌的人,是修忍辱的结果。   4、感恩   懂得感恩的人最美。  感恩自己所获得的一切,感恩一花一草、一人一物。对所有一切常怀一颗感激的心,内心就时时绽放朵朵迷人的花儿。满心芬芳的人,怎么会不洋溢着如花一般的美丽呢?   5、心念的力量   一个人的外貌与他的内心思想密不可分。  相由心生,外貌多数是内心思想的外在显现。  一个人起嗔恨心,那他肯定面目可憎,叫人厌恶。  若一个人起慈悲心、柔软心,他的外貌肯定和善,叫人心生欢喜。  有位西方的心理学家说:「你的心态是什么样子,你的生活就会变成什么样子,你的命运就会成为什么样子。」   希望成为美丽的人,用美丽的心念来看待世间,你不但发现一切变得美丽,连自己的外在也会越来越讨人欢欣!   6、多接近“美人”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接近“美人”,自然也会受! 受到他们的美丽哲学的影响,自己迟早都会变成“同道中人”。  不过“美人”不是指单单拥有美丽的外表而已,而更重要的是指心灵美丽的人。  常与“美人”接触,无形中也让自己的心灵多接触一份美丽,自然美亦由心生。  另外,转载此文亦能得到令相貌好看的果报,这是因为你让更多的人明白相貌好看的因果!   常把笑意带在脸上,把善意传达给所有人,是最方便又有效又省钱的美容妙方。   多赞美、不生气、感恩——您将会发现世界多美好!
  心 相 篇
  陈抟,五代,宋初的道家隐士。号图南、扶摇子。安徽亳县人。少年举进士不第,后有出尘之志,其归隐诗曰: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绶纵荣怎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
  愁看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遂隐居武当山,服气辟谷,廿余年,后居华山。精研《周易》,著有《无极图》、《先天图》。其学为周敦颐、邵康节所继承发展,对宋代理学颇具影响。宋太宗极为礼重,赐号“希夷先生”。   《心相篇》是他的不朽之作,本书以“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为纲,阐明“心相”的理论与实践,列举吉凶祸福之征兆,寿夭贵贱之标志;均处世待人之格言,实千古不易之定论;末后劝人“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读者既可用以对照修心,防非止恶;又可用于择交观人,亲贤远佞。是修心,积德、造命的有益读物。   ----------------------------------------  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心为一身之主,言行听从吩咐。
  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有因必然有果,见微而可知著。
  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古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语言多反复,应知心腹无依。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消沮闭藏,必是奸贪之辈;消沮闭藏,言行暗昧隐藏。
  披肝露胆,决为英杰之人。披肝露胆,言行真诚坦荡。
  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心和气平者,道德深厚。
  才偏性执,不遭大祸必奇穷。才偏性执者,度量浅薄。
  转眼无情,贫寒夭促;无情无义无福德。
  时谈念旧,富贵期颐。有情有义有福报。
  重富欺贫,焉可托妻寄子;寡情薄义,德薄者其福亦薄。
  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忠厚孝弟,德厚者其福亦厚。
  轻口出违言,寿元短折;违言伤和气。
  忘恩思小怨,科第难成。忘恩坏心地。
  小富小贵易盈,刑灾准有;骄生是非。
  大富大贵不动,厚福无疆。谦保平安。
  欺蔽阴私,纵有荣华儿不享;阴曲邪私,难以善终。
  公平正直,虽无子息死为神。聪明正直,死而为神。
  开口说轻生,临大节决然规避;
  逢人称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梁栋之材;
  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
  与物难堪,不测亡身还害子;
  待人有地,无端得福更延年。
  迷花恋酒,阃中妻妾参商;
  利己损人,膝下儿孙悖逆。
  贱买田园,决生败子;
  尊崇师傅,定产贤郎。
  愚鲁人,说话尖酸刻薄,既贫穷,必损寿元;
  聪明子,语言木讷优容,享安康,且膺封诰。
  患难中能守者,若读书,可作朝廷柱石之臣;
  安乐中若忘者,纵低才,岂非金榜青云之客。
  鄙吝勤劳,亦有大富小康之别,宜观其量;
  奢侈靡丽,宁无奇人浪子之分,必视其才。
  弗以见小为守成,惹祸破家难免;
  莫认惜福为悭吝,轻财仗义尽多。
  处事迟而不急,大器晚成;
  见机决而能藏,高才早发。
  有能吝教,己无成子亦无成;
  见过隐规,身可托家亦可托。
  知足与自满不同,一则矜而受灾,一则谦而获福;
  大才与见才自别,一则诞而多败,一则实而有成。
  忮求念胜,图名利,到底逊人;
  恻隐心多,遇艰难,中途获救。
  不分德怨,料难至乎遐年;
  较量锱铢,岂足期乎大受?
  过刚者图谋易就,灾伤岂保全无?
  太柔者作事难成,平福亦能安受。
  乐处生悲,一生辛苦;
  怒时反笑,至老奸邪。
  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
  乐摘人非,最足伤乎性命。
  责人重而责己轻,弗与同谋共事;
  功归人而过归己,尽堪救患扶灾。
  处家孝弟无亏,簪缨奕世;
  与世吉凶同患,血食千年。
  曲意周全知有后,
  任情激搏必凶亡。
  易变脸,薄福之人奚较;
  耐久朋,能容之士可宗。
  好与人争,滋培浅而前程有限;
  必求自反,蓄积厚而事业能伸。
  少年飞扬浮动,颜子之限难过;
  壮岁冒昧昏迷,不惑之期怎免?
  喜怒不择轻重,一事无成;
  笑骂不审是非,知交断绝。
  济急拯危,亦有时乎贫乏,福自天来;
  解纷排难,恐亦涉乎囹圄,名扬海内。
  饿死岂在纹描,抛衣撒饭;
  瘟亡不由运数,骂地咒天。
  甘受人欺,有子忽然大发;
  常思退步,一身终得安闲。
  举止不失其常,非贵亦须大富,寿可知矣;
  喜怒不形于色,成名还立大功,奸亦有之。
  无事失措仓皇,光如闪电;
  有难怡然不动,安若泰山。
  积功累仁,百年必报;
  大出小入,数世其昌。
  人事可凭,天道不爽。
  如何飧刀饮剑?君子刚愎自用,小人行险侥幸。
  如何投河自缢?男人才短蹈危,女子气盛见逼。
  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种种皆薄;
  如何凶灾恶死?多阴毒,积阴私,有阴行,事事皆阴。
  如何暴疾而殁?色欲空虚。
  如何毒疮而终?肥甘凝腻。
  如何老后无嗣?性情孤洁。
  如何盛年丧子?心地欺瞒。
  如何多遭火盗?刻剥民财。
  如何时犯官府?调停失当。
  何知端揆首辅?常怀济物之心。
  何知拜将封侯?独挟盖世之气。
  何知玉堂金马?动容清丽。
  何知建牙拥节?气概凌霄。
  何知丞簿下吏?量平胆薄。
  何知明经教职?志近行拘。
  何知苗而不秀?非惟愚蠢更荒唐。
  何知秀而不实?盖谓自贤兼短行。
  若论妇人,先须静默;
  从来淑女,不贵才能。
  有威严,当膺一品之封;
  少修饰,准掌万金之重。
  多言好胜,纵然有嗣必伤身;
  尽孝兼慈,不特助夫还旺子。
  贫苦中毫无怨詈,两国褒封;
  富贵时常惜衣粮,满堂荣庆。
  奴婢成群,定是宽宏待下;
  资财盈箧,决然勤俭持家。
  悍妇多因性妒,老后无归;
  奚婆定是情乖,少年浪走。
  为甚欺夫?显然淫行。
  缘何无子?暗里伤人。
  合观前论,历试无差;
  勉教后来,犹期善变。
  信乎骨格步位,相辅而行;
  允矣血气精神,由之而显。
  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
  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
  止语的好处
  (1)真正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使自己能尽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业,积累往生的福德资粮。同时可以防止辛苦修积来的一点福报从说话之中流失掉,也可避免因口过而招来的麻烦和灾祸,在较大的程度上断绝了菩提道上的业因业缘。   (2)能够避免犯破六和敬,破坏正法道场的重罪。谚语有谓‘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易经上也说‘吉人寡语’。凡夫喜欢杂心闲话,其实是由于内心里贪瞋痴慢的烦恼习气太重,不说话就难受,总要找话题来消遣消遣,太喜欢说话的人确实是心不在道。而且可以说明他几乎还没有觉悟,还没有真正生起了生死出三界之心。  如果是真正的修道人,心里常存惭愧,一定会珍惜光阴,把精力用在听经、讲经、看书、念佛、拜佛。  凡夫说出来的话既然是由烦恼习气所引发,就难免对他人的害处远远大于好处,而且又缺乏真诚恭敬心。言谈当中不知不觉就会误导人、伤害人,于是由许多的小磨擦而演变成大磨擦,终于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和谐,于是就在犯了破六和敬的罪过,而自己往往还不知不觉。既然破了六和敬,当然也破坏了正法道场,干扰了他人的正常修学,制造了恶劣的修学气氛,这个罪过当然不轻。
  (3)能够提升自己的忍辱功夫。凡夫烦恼习气很重,遇到不称心如意的事情就会发牢骚,看人不顺眼就想去纠正人、批评人。譬如见人说话太大声,就想去制止他,见人关门动作粗鲁,发出巨大的声响,又想去纠正他,见人小便后不冲水,就想去批评他。止语就可以避免这些过失,逼着自己样样都要忍耐,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慢慢地就会做到‘不见他人过,只见自己过’,逐渐就会懂得‘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人心’,心渐渐不再被外境所转了。
  (4)能够提升自己的诚敬心,能够得到佛菩萨更大的加持。诚敬心多一分则多消一分罪,多增一分福慧,多得佛菩萨的一分加持。止语是佛菩萨之所欢喜,是依教奉行的表现,比起不修止语,对佛法、对护法、对众生、对道业的诚敬心是大大地提升了许多。   (5)能够提升自己的警觉心。因为止语,受到别人的干扰会比较小,于是就有更多的精神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烦恼习气生起之时能比较迅速地察觉,并且令其息灭,久而久之,烦恼习气就会被控制住。同时也常常比较容易觉察出自己的毛病和过失,也能较快地改正过来。   (6)能够比较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不跟人说话时间久了,人家也不会找自己说话,不用常常应付人,受到的影响就小,就有更多的时间听经、读经、看书,凡事不闻不问,心里没有忧虑牵挂,心常能保持空灵,心就愈来愈清净,心愈清净就愈有智慧。   (7)能够更好地学习随缘度日。因为止语,人不得不老实,不得不放下种种的要求和意见,凡事合自己的意思很好,不合自己的意思也很好,有也好,没有也好,得也好,失也好,渐渐地就学会了随缘度日,同时也不断学习在一切顺逆善恶境缘中保持心平气和,久而久之,烦恼就能伏住了。   (8)能够放下种种恩怨。与人多说,谈得投机则生感情,谈得不投机则免不了产生磨擦,就很容易与人结下怨仇,这些恩怨就会对往生造成很大的障碍。常常找人说话,有时无意中也会得罪人,如果特别喜欢和某人说话,另一个人也许会想怎么就不跟我说话,是不是看不起我,所以也产生让人生烦恼的过失。同时也使自己失去了平等心,不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一切人。   (9)能够增长谦卑、恭敬的心。因为不再发表意见了,人家也不会再问您这样那样的问题,贡高我慢、自以为是的烦恼习气渐渐就会淡了下来,人人都不再对您多加关心,时间久了,就会感到自己是微不足道之人,谦卑、恭敬的心不知不觉也渐渐地增长起来了。   (10) 不提供机会让人与自己谈话,也减少了别人造业的机会,同时也能防止有人烦恼起现行而找借口来障碍自己的正常修学。
  (11) 止语其实是在享清福。止语久了的人,会觉得说话是很麻烦、很辛苦的事,请他说话他会感到很不愿意,也很不自然。
  从自身的“心”做起,相貌就可以改变,命运就会重新被安排。
  心决定性叫心性,性决定命叫性命,命决定运叫命运,运决定气叫运气,气决定色叫气色,色决定相叫相貌 。  慈心生慈祥,自然生慈相;恶心生恶相,自然生恶相。  从改变自己的心开始,改变自己的相貌、气质、气场,转成为庄严高贵的面相,增加福慧!   相由心生,源于一个久远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山东有一个手艺人,人长得很漂亮,喜欢雕塑妖魔鬼怪的东西,雕塑的形象活灵活现,很多人都去买他雕塑的东西,年深日久,生意做的很红火,发了不少的财。有一天,偶然间照镜子,发现自己的形象变得凶恶、丑陋、古怪。他遍访名医,都无功而返。
  有一天,偶到一座寺庙,向寺庙的长老苦诉衷肠,长老说,“我可以了你的愿,条件是必须给我雕塑几尊神态不同的观音像”。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手艺人接受了长老的条件。他不断的研究观音的心态和神情;琢磨观音的表情、德行和表情,有时到了忘我的程度,甚至感觉自己就是观音。
  半年后,神态各异的观音像,以善良、慈悲、宽容、殊胜的形像,惟妙惟肖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让人赞不绝口。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相貌也变的气宇轩昂、稳重端庄起来。不治之症不治而愈。
  这个故事,让人从中体会到内心的变化与相貌的必然联系。要想使自己的相貌变好,自己首先对人类要真诚;对众生要善良;对交往中发生恩和怨、人和事要宽容。相反,人要变的贪婪、自私、刻薄、淫荡、杀生,他的相貌就会变得丑陋、可怕、凶狠、狡诈、古怪。总之,人的相貌,都是人长期习惯的结果,习惯的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都发至本心,显在本身,现在本相。
  相由命生,对西方的《命相学》和东方的《易经》学得好的人,都能从人的面相中,看出人的命运。就是指生命是有运行规律可循的。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靠人自己的努力,是不可改变的。
  佛教中讲的因果轮回、因果报应学说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大意是说,人要想知道前世的状况,看一看今天的人生状况,人就会知道;要想知道后世的结果,想一想今生自己的作为,人就会知晓。
  人今生的吃苦、有病、灾难和不幸的果,都是人前世享受、健康、幸福的透支的因决定的;人今生的享受、健康、幸福的因,也会造下来生的吃苦、疾病和不幸的果。人今生的挥霍无度、纵情享受,也会造下下一世的痛苦;人前生的苦与乐与人今生的好与坏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从人的前生、今生和后世看是这样,从人的前半生、现在和后半生看,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中国的中医讲“四诊”,叫“望、闻、问、切”,其中的望,就是望气色,望在“四诊”的最前面,可见,望在诊病中的重要性。  古代的名医,一看人的相貌,基本上就能看出人的前因后果。从人的性情上看:常怒的人会伤害人的肝胆;过喜的人会伤到人的心脏;久思的人会伤及人的脾胃;常悲的人会伤及人的肺腑;常恐的人会伤害人的肾源。反过来讲,上面的病症也会从这些情志中有所反映。
  从人的表相上看:眼睛看而不清,说明肝脏有问题;舌头尝而不滋,说明心脏有毛病;嘴唇苍白无色,说明脾胃不和;鼻子嗅而不味,说明肺腑显病态;耳朵听而不闻,说明肾功能衰退。人的面相的不同部位与人的五脏六腑对应关系中,看面相颜色的具体变化,也能找到病的症结。   从人的面相与人体五脏的对应关系相对照,也能看出人的癖好。  常吃酸的人脸发青;  爱吃苦的人脸发红;  好吃甜的人脸发黄;  喜吃辣的人脸发白;  过吃咸的人脸发黑。  年龄大、生活有阅历的人,也能通过看其相、观其行、听其言,知道这个人的性格、人性、癖性和健康状况。看起来好像是命里注定的东西,其实,很多都是自己不好的思想、不良的习惯、不善的行为造成的。  相由自生,从人的角度上讲,好像命里注定的东西都是不可改变的,对人来说是无能为力的。其实,只要找到了形成问题的原因,克服人性的弱点,从自身的   “心”做起,相貌就可以改变,命运就会重新被安排。  “相由心生”、“相由命生”的魔咒就会被破解,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相貌,还原自身的真形。  我认为,有两种方法,可以把人变好。  一种是从“心”改变。过去,有一些故事给人启迪了一条新路。有的人做了大善事,原来被命相先生看的不好的命变好了;有的人积了大功德,短的命延长了;有的人为众生谋了大善举,原来举步维艰的当官路,一下子变的官运亨通了。  相反,有的人,做了大坏事,烧寺毁庙,杀生害命,病了自己的身;损了家人的命;毁了家庭的业。  如果我们都能从“心”做起,用真诚去对待万物、用善意去成就万事、用宽容去对待众生,你做做看,你会体会到人的面相的又一大改观,人生的路的又一大改善,人的命运的又一大改变。  一种是从“性”改变。过去,我们总把性与命联系起来,叫“性命”,性在先,命在后。不只是表面上的修辞,那里蕴涵着延年益寿的真机。先修性,然后才能养命。要想使自己的生命更健康,就必须改变自己不良的习惯。
  把自己后天形成的不良习惯、不善的行为、不真的言行逐渐戒掉,放下对名利情的过度追求,人的命就会延长、身就会健康、心就会愉悦。对人就能心胸宽广,对事就会从容面对,人的性情会变的温良恭俭让,性格温和、理性,性不伤别人,命不害自身,人与万物和谐相处、德与道相互融通,使人得到心灵的净化、道德的升华。  看出一般人的面相是容易的!  但是人的命运却不容易说得丝毫不差,因为命在天,相在人为。  如果能顺应天理,合和人事,则世世必昌。  人的精神忽聚忽散,人的志气忽松忽弛,有诸内必形诸外,上苍大公无私,福可以因为罪恶而消减,罪也可以善功相赎,生于心而发于面,逃不过他人的一双眼睛,这叫做福祸无门,惟人自召。”
  多结善缘、做善事,自有好的回报  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  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种善因,结善缘,得善果。  结善缘:结识好书,多结识正人正已之人   种善根就是要做好事,要常怀感恩之心,要远离妄想分别执着,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慎痴慢。  以佛法、慈悲心、体谅心、欢喜心与众生结缘,善缘多自然善友多、助力多,人生路上助缘多障碍易消,人生大道自然光明畅顺。  我们应该效法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行,多闻佛法以增智慧,广行布施以结善缘。如是结缘,自然处处善缘,身心富足;如是发心,自然事事如意,时时吉祥。  有人说: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佛经上也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所谓结缘,就是和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和良好的沟通。  人生最可贵的一件事就是“结缘”,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愉悦,也为了大家的生命快乐,广结善缘实在重要。那么,怎么样才能广结善缘呢?  过去,有的人在路上点一盏路灯跟行人结缘,有人做个茶亭施茶与人结缘,有人造一座桥梁衔接两岸与人结缘,有人挖一口水井供养大众结缘,有人送一个时钟跟你结时间缘,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善缘。只要人有善心,自然善缘处处在,善门处处开!我现在大略举出几种结缘方法:  (一)经济结缘──
  有时候我们可以用一块钱跟别人结善缘,不但带给别人亲切感,甚至也许因此救了他人一条命。比如说公路上出了车祸,有人想打电话报案求援,偏偏只有钞票没有铜板,根本无法换钱,这时候你借他一元,马上救护车也来了,医生也来了,许多流血垂危的伤者都得到了及时救护,你这一块钱的善缘就广大无比了!  (二)语言结缘──别人灰心的时候,你鼓励他一句话,对方就有绝处逢生的感觉;别人失望的时候,你赞美他一句话,他就会觉得人生可爱多了。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一句好话有时真可以使人我快乐、天地清平!  (三)功德结缘──一件小小的善事,一个小小的善心,都可以蔚成大功德。荷兰曾经有一个小孩子,傍晚从海边堤防走回家的时候,偶然发现堤防上有一个小洞,海水正慢慢的从洞口流出来,他一想:哎啊,这不得了!要是不赶快把它堵塞起来,明天这堤防就会溃决,海水会淹没整个城市的。这个子孩子一发善心,找不到东西堵塞,就用手指头去堵,他站在风雨中,从天黑等到天亮,整个晚上都等不到人,天亮以后才有人发现他僵冷的晕倒在堤防边,手指头还紧紧塞在洞里,大家才万分感动的知道他一根指头挽救了全城居民的生命财产。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小小的善心,能够拯救无比的生命,成就无限的功德。  (四)教育结缘──我们也可以用知识或技术做法布施,来和人结缘。每天,无论在台北或澎湖,全国有十八万教师在谆谆传授知识学问,提高了国民的知识水准,也促进了国家的繁荣进步。你今天教别人一点知识或技术,明天就会成为他立身处世的本领;常常一句睿智的语言,可能影响对方一生,成为他生活的指南和处世的依据。  (五)服务结缘──
  在某些事情上给别人一点方便,有时会成为大家钦佩敬爱的对象。譬如警察先生在十字路口搀扶老婆婆过街,为人民褓姆树立了美好的形象;售货小姐亲切地引导客人买东西,让顾客享受到购买的乐趣;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很有礼貌地让位子给老人,使我们对国家的未来有了信心。从这些日常生活上给人的服务结缘,可以窥测我们的社会是不是进步开发的社会。  (六)身体结缘──
  一个微笑,一个举手,有时候会带给大家意想不到的善缘。曾经有一个失业的青年徘徊在台北火车站前,望着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色发楞,想找一个有钱人的座车撞上去自杀,以便让贫穷的老母亲得到一笔抚恤金过日子。正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有一个高贵美丽的小姐经过他面前,对他微微一笑的点了个头,这个青年一高兴,倒忘了寻死了;第二天他居然得到了一份工作养家,更不想死了!一个笑容的因缘多么大。  学佛法、做功德,有时候不一定是要入山修行或施拾钱财,有时候一句好话、一件善事、一个微笑、一点知识,都能给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成就大好的功德。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四大名山各有一个菩萨应世传法,就是我们通常所称念的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四位大菩萨各有殊胜的因缘:  观世音菩萨以慈悲为缘,普渡众生,在他的慈心悲愿里,一切众生承受了慈悲的法孔,成就了慈悲的心怀。  地藏菩萨以愿力为缘:“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千百年来,地藏菩萨的这四句无量愿偈,为世人指出了成佛路,为佛法点出了长明灯!  文殊菩萨以智慧为缘,发广长舌,说无上法,为盲者现光明,为闇者演法音,以他的睿智大慧为中国佛教开创了至深至妙的大般若境界。  普贤菩萨以实践为缘,举手投足皆是道,扬眉瞬目无非法,为中国佛学树立了崇朴务实的道范与高风。  除了四大菩萨之外,佛教里面的历代高僧大德,个个都有独到的结缘法门。例如:  弘一大师以书法与人结缘,以持戒与人结缘。只要是向慕佛法的人,他从不吝惜以笔墨写经句结法缘;他自己更是严谨修行,坚守戒律,绝无一言谤法,无一行犯戒,为佛法树立了“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崇高典范。  虚云老和尚以禅定与人结缘,如如不动,一心不乱,不说法而法音宣流,接万机而不随境转。  太虚大师则以说法为缘,或以文字演绎般若,或以讲经启迪迷津,奔走各方,为中国佛教的起死回生打下一剂清凉药方。  善导大师以光明和大众结缘,使眼盲者心不盲,使心盲者重现智光,为黑暗污浊的人间带来一片光明。  印光大师以念佛结缘,从念念观佛相续不断,日日持诵佛号不绝的修持中,引导信众对弥陀净土产生坚定的信心,和弥陀世尊结下妙善的因缘。  其他如印度须达长者以布施结缘,建造了祇园精舍,成为佛陀在印度北方弘化的场所,而受到举国的敬仰。又如永明延寿禅师以放生结缘,救渡了无数水族走兽免受刀俎油锅的灾难。龙裤国师以奉茶结缘,让饥渴的旅人游子得到甘露的滋润、清凉的荫,有力气跋涉更遥远的路途!  社会要靠群体的结合营运才能发挥功能效用,就是个人的生命也要依靠六根的配合聚会,才能生活愉快。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切要仰仗士农工商的合作无间,搬有运无,才能衣食无缺,免于匮乏,因此我们要感谢因缘,感谢众多的人成就我们。如果我们想要事业亨通、生活幸福,就要和一切众生结现世好因好缘,甚至结未来善因善缘,乃至和诸佛菩萨结法缘。能够把握因缘、创造因缘、随顺因缘,“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同结万人缘。”必能成佛有份,菩提证成!  最后,祝福各位成为人人钦佩而最有人缘的人,具足好因缘,成就大事业!
  感谢佛,感谢众多成就我的人。  感谢楼主的帖子。
  佛说国破家亡,忍耐安详,觉悟涅磐经——《八大人觉经》  佛说八大人觉经  后汉沙门安世高 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  误尽苍生是佛教22 入国破国  道士批判佛教有三破论,既入家破家入国破国入身破身。历史记载释迦创教后连破三国。  释迦摩尼一出生投胎就克死了母亲。这就是入身破身。一长大就抛弃父母妻儿远走他方,这就是破家。建立僧团后,最初信佛教的两大国王没一个善终的,拘萨罗国摩羯陀国两位信佛国王均遭其子篡位弑杀。这就是破国。其中遭受家破人亡之灾最惨痛的还数是释迦摩尼自己故乡。迦毗罗卫。  迦毗罗卫的王宫。还没有中国的城隍庙大。疆域方圆三十里。城区不过长宽一公里左右。比北京一个标准的大学面积相差不多。一个铁人三项下来估计就能跑遍此国。后来佛教传到中国把释迦摩尼说成太子。要知道太子,一国皇位继承人,储君。非得一个大帝国不可。释迦摩尼的父亲其实也就是一个城镇头领,王位都可能不是世袭而是类似蒙古女真的部落大人。  参照中国历史,释迦族的地盘和努尔哈赤的宁古塔部落差不多大。论职位也就是个明朝下的指挥使。和刘邦当年的亭长职位差不了太多。佛教的经书也就是忽悠一下中国人而已。迦毗罗卫确实只是中国一个卫所级别的行政单位。  释迦摩尼,放弃了弱小的祖国。决定是很理性的。与其在一个朝不保夕的国家残喘。还不如寻找一个强大的霸主。释迦出家,并非放弃。而是一种发展壮大。走出了尼泊尔小山堡,顺大河而下,逐步走到印度中原地带的大国摩揭陀国。摩国,相当于当今的美帝。释迦摩尼的国家迦毗罗卫小得不能再小。以至于释迦摩尼传道时候通常说自己据萨罗国人。  管子就曾经劝齐王,不要重用抛弃卫国王位继承权的公子开方。觉得此人有野心。不爱自己的父母之邦和身份地位,屈身服侍他人,人情上说不过去。释迦摩尼也对自己的国族丝毫不关心。将同胞存亡视而不见。舍弃小邦,创立了大教。  当时印度的霸主国家摩国完全可以出兵拯救释迦摩尼的种族免于灭亡。但是信奉佛教的国王选择的是让释迦族被宗主国拘萨罗灭亡,然后兴兵讨伐释迦族宗主国,一石二鸟。而释迦摩尼自己作为教团领袖安居摩国无恙。对国家的灭亡无动于衷。倒是释迦的弟弟提婆亲自参与了摩国的弑君篡位政变。行为不亚于齐国的卫公子开方。  释迦摩尼刚悟道时,憍萨罗国太子只陀和富翁合伙捐了一座园林给释迦摩尼创立教团。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只树给孤独园。简称祗园精舍。旁边的土堆埋过少女孙陀利,前面的大坑埋过战遮女。  如此虔诚的太子带动了父亲波斯匿王一起信佛。父子两人成为佛教的大护法。可惜的是佛教却护不了他们。  《法句譬喻经》卷一所述,太子之弟毗流离欲篡位自立,乃弑波斯匿王,并入东宫斫杀太子只陀。当时只陀了悟世间无常,因此心无恐惧,甘心受刀。而《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则谓,毗流离王灭迦毗罗城之后,凯旋回国时,只陀在深宫与宫女娱乐。由于弦歌声外扬,毗流离王闻之乃告大怒,并诘问太子︰‘何以不辅佐政事,反而耽溺于娱乐?’太子答云︰‘因为不忍杀戮人命。’毗流离王大怒,遂加以斫杀。
  别说释迦摩尼的好友兼徒弟,就是佛的骨肉同族的迦毗罗也难免南京式大屠杀的惨祸。  迦毗罗本是憍萨罗国附庸。按照增一阿含经的说法,波斯匿王和释迦摩尼同岁。释迦成佛的时候,波斯匿王继承父位。随后向释迦族求婚,得一婢女摩利为夫人。然后生下琉璃太子。因为释迦族瞧不起婢女所生的琉璃太子,故此他即位后发兵灭了迦毗罗。  奇怪之处是,如果琉璃是太子,那么释迦摩尼刚刚建立佛教是捐精舍的那位只陀太子又是哪里来的?琉璃到底是正常即位还是篡位说法也不一定。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谓王随寿在世,命终之后,毗流勒为王。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八谓王乃因太子毗流勒篡位,王于求援途中,难耐饥渴之苦,食萝菔及河水,旋猝病而亡。  可以肯定的是迦毗罗卫是琉璃王所灭。据增一阿含记载,迦毗罗卫有居民一亿。是的,一亿。大家没看错。是时,流离王杀九千九百九十万人。跑了一万。中国人口突破一亿,已经是大清朝乾隆年间了。就是统一天下的大秦帝国那时候也不过两千万人口。如果释迦族有这么多人,早就打遍天下无敌手,建立横卡欧亚非的大帝国了。这位琉璃王也真不容易。居然把这么人口众多地域狭窄的国家给灭了。而且一次战役屠杀了近亿人口。成吉思汗打了一辈子战也没能杀了这么多人。   阿含经的解释是,释迦族人口众多,武器先进,训练有素。就是不愿意杀生,故此束手待毙。人侵略者杀戮奸淫。  释种闻坏流离王众。是时,诸释即呼奢摩童子而告之曰:“汝年幼小,何故辱我等门户?岂不知诸释修行善法乎?我等尚不能害虫,况复人命乎?我等能坏此军众,一人敌万人。然我等复作是念,然杀害众生不可称计。世尊亦作是说:‘夫人杀人命,死入地狱;若生人中,寿命极短。’汝速去,不复住此!”  是时,流离王复至门中,语彼人曰:“速开城门,不须稽留!”是时,诸释自相谓言:“可与开门,为不可乎?”尔时,弊魔波旬在释众中作一释形,告诸释言:“汝等速开城门,勿共受困于今日。”是时,诸释即与开城门。是时,流离王即告群臣曰:“今此释众人民极多,非刀剑所能害尽,尽取埋脚地中,然后使暴象蹈杀。”  尔时,群臣受王教敕,即以象蹈杀之。  时,流离王敕群臣曰:“汝等速选好面手释女五百人。”时,诸臣受王教令,即选五百端正女人,将诣王所。  五百女人皆骂王言:“谁持此身与婢生种共交通?”时,王瞋恚,尽取五百释女,兀其手足,著深坑中。  阿含经说开门放敌军入城是魔王幻化释族人建议。谁知道放弃抵抗是不是魔王幻化呢。印度教说释迦摩尼是第九化身,专门说假话欺骗坏人让他们受报应,恐怕是因此有感而发。  当憍萨罗国大军的铁骑蹂躏释迦族小小地方时候,释迦摩尼很稀奇的得了头痛据说不能出门。神通也好,说法也好,都无法改变释迦族被灭的悲惨命运。大家一下对释迦摩尼就没了信心了。释迦摩尼只好又用因果来解释为什么自己的民族应该被奸杀掳掠。因为上辈子他们是打鱼的,吃鱼太多了。自己因为上辈子打了一条大鱼鱼头几下得了头痛云云。  释迦摩尼每次遇到难题都用因果来解释,也被总结为一条铁律。定业难转。也就是说释迦摩尼的方法能解决一些不定业。至于定业那是无法解决的。可是按照因果律,那件事不是前生注定的呢?佛的这种解释,道理一个笑话。有个怕老婆的人,说自己不怕。和大家吹牛,说自己家里大事都是自己决定小事才听太太的。正说得高兴太太来了。此人立刻改口,说我们家从来也没大事。  另外一位和佛关系亲密的国王,是摩羯陀国的频毗婆罗王是最早信仰佛教的君主。其结局确比其他人都惨。被儿子阿阇世太子关在牢中活活饿死。  迦毗罗卫,拘萨罗,摩羯陀三国的破国之灾,足以证明信佛教不可能有什么福气。也改变不了什么。只证明了定业难改。佛教逼得不得不重新捡起地狱天堂甚至建立净土来平衡信徒的心理。彻底走到释迦创教之初大力反对有神论的反面。
  @矢志大道
08:07:00  从自身的“心”做起,相貌就可以改变,命运就会重新被安排。   心决定性叫心性,性决定命叫性命,命决定运叫命运,运决定气叫运气,气决定色叫气色,色决定相叫相貌 。  慈心生慈祥,自然生慈相;恶心生...  -----------------------  相随心转,心随境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是有心不是无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