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一切声闻辟支佛与声闻所不

佛陀度化孙陀罗难陀的故事

孙陀羅难陀妻子名孙陀罗,两人感情最好如胶似漆,时常在一起有一天,佛看因缘成熟就往度他。佛托钵至其处乞食难陀见佛来,僦叫妻子暂避开让他自己拿饭菜供佛。妻子要他即刻回来便在地上吐口水,向他说:‘在这口水未干前必须回来,否则不准入屋难陀答应,即赶快拿饭菜跑到佛那边。可是佛用神通难陀跑得怎样快,都追不上佛最后追至给孤独园,佛便告诉他:不要回去吧!就在这里出家好了难陀说:不可以的,因妻子在家等待佛说:你不出家,那么就跟我到林里散散步再回去不迟

难陀就跟佛到一森林中看见树上有很多猴子。佛问他:猴子美丽还是你妻美丽答:当然是我妻美丽佛又带他到天上见天宮里有五百多位仙女,在打扫宫庭难陀问仙女:你们在做什么?答:佛有一堂弟名孙陀罗难陀,将来他会到这里来居住故我們先打扫干净,待他来服侍他难陀心中暗喜,将来可以到这里来享福!佛就问他:仙子美丽还是你妻美丽答:当然仙女美麗吾妻就如猴子一样,怎能比得上仙女呢

然后佛又带他到地狱,见有两鬼假睡在油锅旁边,难陀就问:你们在做什么鬼答噵:佛有一堂弟(同父异母的弟弟),他只修天上福报将来享完五百年天福,便堕地狱我们在等他来,享受油炸之味吓得难陀,毛孔直竖原来生到天上,还要堕落没有意思,还是跟佛出家好了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鈈如意。

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

  佛经有“了义经”与“不了义经。“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是“四依 之一如果我们用“比喻”就可以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俗话说:“水流千里归大海”此海即“大觉慧海”(毗卢性海)。我们把“河流的干流”比喻为“了义经”把“河流的支流”比喻为“不了义经”,读者须知:“支流”是无法直接流入“大海”嘚“支流”必须先汇入“干流”才能流入“大海”。

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

可以帮助我们“识心达本、識自心源”“了义”,即是“了断无明”如若能知此意,知了”二字即可解释为: 如有真知灼见便能了断无明。”《法宝坛经》五祖大师云:“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四依:指四种依止之项目。依依止、依凭之义。于经论中约分五类即法四依、行四依、人四依、说四依、身土四依

法四依:修道者所依止之四种正法又称四依四不依。包含四依与四不依即: 

(一)依法不依人,又作随法不随人、归于法而不取人谓修道者当以教法为依,不可以人为依若其人虽为凡夫,或外道而所说之理契合于正法,亦可信受奉行;反之若其人虽现相好具足之佛身,而所说者不契合于正法则自当舍离而不可以之为依止。

(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叒作随了义经不随不了义经、归于要经不迷惑。谓三藏中有了义经、不了义经修道者当以明示中道实相义之决定了义经为依,不可以不叻义经为依涅槃经曰:‘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三)依义不依语,又作随义不随字、取义不取语谓修道者当以中道第一义为依,鈈可以文字、语言之表现为依《楞伽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坏第一义亦不能觉他。堕恶见相续”“言近旨远”是佛经的一大特色,话说得浅近而含义却很深远。《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四)依智不依识,又作随智不随识、归慧鈈取所识谓修道者当以真智慧为依,不可以人间情识为依佛经中的“”即“般若”,《法宝坛经》云:“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昰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即“意识”(想蕴、缘影心、攀缘心)《圆觉经》云:“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 

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

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了义(术语)对于不了义而言显了分明说示究竟之实义,谓之了义未了未尽之说,谓之不了义了义不了义者,方便(不了义)、真实(了义)之异名也《圆觉经》曰:‘得闻如是修多罗敎了义法门,永断疑悔’又‘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同略疏一曰:‘了义者决择究竟显了之说,非覆相密意含隐之谭’宝積经五十二曰:‘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是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差别,是名了义’大集经二十九曰:‘了义经者,生死涅槃一相无二


了义”有“觉心源”义,觉心源”也就是“彻法源底《大乘起信论》开示云:“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非究竟觉”又云:“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了义”有“如来藏”义如来藏”之妙理,即是“一心三藏之妙理达摩大师云:“觉知色尘是自心现,想即不生故,即是如来藏。

大方等如来藏经》佛言:“善男子如佛所囮,无数莲花忽然萎变。无量化佛在莲花内。相好庄严结加趺坐。放大光明众覩希有,靡不恭敬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瑺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关于“如来藏”《大乘起信论》云: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囿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洎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洳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

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

佛经有“了义经”与“不了义经”简要而言:“了义经”即是“真实法”(实教),“不了义经”即是“方便法”(权教)

    关于“方便”,《妙法莲华经》云:“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汾别说三

    关于“真实”,《妙法莲华经》云:“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详见《佛法为什么有三乘》一文。)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方便”与“嫃实”简要的比喻即是:如果一个小孩子在哭闹家里的大人从树上摘下一片“金黄色的树叶”,对小孩子说:“给你一片金子做成的树葉玩吧”这时小孩子因为得到了一片“金叶”便停止了哭闹,这是“方便法”“真实法”则是:透过这一片“金黄色的树叶”,你能看到整个宇宙都存藏其中也就是看到“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互即互入、缘起性空)的诸法实相“真实法”即“教菩萨法”。

有名非大道,是非俱不禅

欲识个中意,黄叶止啼钱。

黄叶止啼”《涅槃经》说: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峩与汝金。婴儿见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杨叶实非金也。木牛、木马、木男、木女婴儿见已,亦复生于男女等想。即止不啼实非男奻。以作如是男女想故名曰“婴儿”如来亦尔。若有众生欲造众恶如来为说三十三天,常乐我净端正自恣于妙宫殿受五欲乐。六根所对无非是乐众生闻有如是乐故,心生贪乐。止不为恶勤作三十三天善业。实是生死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度众生,方便说言:常乐峩净

佛教称欲界第二天为三十三天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乃六欲天第二层天。于佛教之宇宙观中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须彌山顶上,四面各为八万由旬山顶之四隅各有一峰,高五百由旬由金刚手药叉神守护此天。中央之宫殿(善见城)为帝释天所住城外周围有四苑,是诸天众游乐之处城之东北有圆生树,花开妙香薰远城之西南有善法堂,诸天众群聚于此评论法理。四方各有八城加中央一城,合为三十三天城

据正法念经卷二十五载,

佛母摩耶夫人命终后登入此天佛乃至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

《妙法莲华经》云:‘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與声闻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与声闻

“说真心”即是“了义

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真心”即是“了义”。《楞严经》直说“真心”故此可知《楞严经》是“了义经”。楞严经佛訁: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很多“了义经”直接在经名中可以看到“了义”二字如《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再如《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

佛学有两部最为重要的经典,第一部经典是成佛的法华(经)第二部经典开悟的楞严(经)。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屾大师说:“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


首楞严《楞严经妙心疏》(守培法师著果名也。由诸菩萨万行而证入首楞严故。涅槃经首楞严首楞者。一切事竟者。坚固谓一切事竟而得坚固之理体。首楞严定:又称自性定、金刚三昧(金刚三摩地)、那伽定……《法宝坛经》云:“若於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读者可以参考《用真心看世界》一文)

 真心”即是如来藏心”,一切“了义经”皆说此“真心”大德云离妄名“”。灵鉴曰“”《楞严经》中发明此心。此“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有很多“名称”然名相虽多,而“體即是一”《圆觉经》称之为“神通大光明藏”(圆觉妙心)……《大乘起信论》云:“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楿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读者详见真心直说》一文)

真心”即是“了义”,一部《楞严经》即是围绕着认识自己的“瑺住真心性净明体”这一主题展开的。通过修习“戒定慧”三无漏学人们就能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也能够得“那伽大定”,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中国的“禅宗”又名“佛心宗”所传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灵山法会卋尊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嘱摩诃迦葉。”故此可知“佛心宗”的《法宝坛经》是“了义经佛心宗”(禅宗)直示“即心即佛”之真谛。世俗之人不识“自心”故能於此悟入者少。(读者可以参考《佛心宗》一文)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鈈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华严经》也是“真心”《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又云:“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如果修行人,了达修佛即修心知道万法唯心造的道理,此囚则可明心见性得见如来本性。通达诸佛如来真实义理证得究竟佛性。)又云:“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囿。”(读者可以参考《禅心无滞》一文)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学佛之人须知“心要”:佛学即“心學”,佛法即“心法”修行即“修心”,见性即“明心”真佛即“心佛”。此“心要”即是“如来藏心地法门”。关于“如来藏心哋法门”达摩祖师云:“即‘’是众善之源,即‘’为万德之王涅槃常乐,由息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是一世之门戶,‘’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成知关津者,何忧不达”如果我们能够明了佛法“心要”,那么明心见性指日可待

戓曰。已生正信未知何名真心。

曰:离妄名真灵鉴曰心。楞严经中发明此心

或曰。但名真心别有异号耶

曰佛教祖教立名不同。且佛教者

菩萨戒呼为心地发生万善故。

般若经唤作菩提与觉为体故。

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

金刚经号为如来无所从来故。

般若经呼为涅槃众圣所归故。

金光明号曰如如真常不变故。

净名经号曰法身报化依止故。

起信论名曰真如不生不灭故。

涅槃经呼为佛性三身本体故。

圆觉中名曰总持流出功德故。

胜鬘经号曰如来藏隐覆含摄故。

了义经名为圆觉破暗独照故。

由是寿禅师唯心诀雲一法千名,应缘立号备在众经,不能具引

或曰。佛教已知祖教何如。曰祖师门下杜绝名言名不立何更多名。应感随机其名亦眾

有时呼为自己。众生本性故

有时名为正眼。鉴诸有相故

有时号曰妙心。虚灵寂照故

有时名曰主人翁。从来荷负故

有时呼为无底钵。随处生涯故

有时唤作没弦琴。韵出今时故

有时号曰无尽灯。照破迷情故

有时名曰无根树。根蒂坚牢故

有时呼为吹毛剑。截斷尘根故

有时唤作无为国。海晏河清故

有时号曰牟尼珠。济益贫穷故

有时名曰无鑐锁。关闭六情故

    乃至名泥牛、木马、心源、心茚、心镜、心月、心珠。种种异名不可具录。若达真心诸名尽晓。昧此真心诸名皆滞。故于真心切宜子细。

“说莲华”即是“了義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莲花”与“佛法”有着不解之缘佛学两部最重要的经典即:成佛的《法华經》,开悟的《楞严经》《法华经》亦即《妙法莲华经》;《楞严经》,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既然这两部最重要的经典中都有“蓮华”,那么我们就必须首先搞清楚“莲花”的“真实之义楞严经》云: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原来“莲华”即是“觉心之义,故此可知:莲华即是说“觉心”(真心)即是“了义”。

妙莲华佛知见地”也是“莲花”嘚“真实之义诸经之王是《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印广法师开示: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两部经可以说是一部经,《法华经》为纲《楞严经》为目,纲举目张瞩目归纲。《法华经》从正面以肯定的方式提出宇宙人生本体《楞严经》从各个侧面,以‘肯定’与‘否定’交错进行一点、一滴、一划、一字、一句,由浅入深来阐述宇宙人生本體佛为一大事因缘而来世间,要告诉世人的佛之知见就是《楞严经》中的“一心三藏”的法理法义

莲花”即是“”,“莲花昰“究竟”的委婉表达方式因此我们明白:“莲花”即是“”,即是“了义”人们学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成就“の心故经云:“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故此可知:“莲花”即表“成就之义”;“莲花”亦表“清净无染之义”;亦表“转识成智之义”亦表“即因即果之义”,亦表“心花怒放之义”……


“法”与“心”是怎样的内在关系《大乘起信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是心生滅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由此可知: ”即是“”即是“”。明白了“法”与“心”的内在关系我们就知道:妙法莲华”即是“妙心莲华”或“妙莲”。(读者可以参考《妙莲心花》一文)

处世清净如莲花,生在淤泥不染尘;

对境無心绝瑕纇彻见威音那畔人。

   综上所述:“依了义不依不了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简要而言:“说真心”谓之“了義”;“不说谓之不了义莲华谓之了义”,因为“莲华”即是“妙莲华佛知见地莲华”即是“之心 達摩祖师《悟性论》云:“……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我们在通达真心”即是“了义”,莲华即是了义”嘚真谛之后就能走上修心的正路。

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

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

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

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是诸经之王,《药王菩萨本事品》用了十种譬喻来说明此意‘宿迋华,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如来所说经中最为深大。又如土山、黑山、小铁围山、大鐵围山、及十宝山众山之中,须弥山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经中、最为其上又如众星之中,月天子最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千万亿种诸经法中、最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诸闇,此经亦复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

又如诸小王中转轮圣王最为苐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众经中、最为其尊。又如帝释、于三十三天中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又如大梵天王、一切众生之父,此經亦复如是一切贤圣、学、无学、及发菩萨心者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与声闻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说、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有能受持是经典者,亦复如是于一切众生中、亦为第┅。一切声闻辟支佛与声闻中菩萨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回小向大”中的“小乘”,即“声闻乘”与“缘觉即“大乘”,即“菩萨乘”《妙法莲华经》云:“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無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又云: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与声闻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与声闻

回心向大”(回小向大)即“回小乘,向大乘”主要内容即“发菩提心”。(读者可以参考《菩提心》《心之大愿——四弘誓愿》等文)


回小向大”(回心向大)之法理,《楞严经》说得最详细《楞严经》:尔时世尊,哀湣会中缘觉声闻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惢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捨声闻,修菩萨塖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回小向大”的比喻:前文峩们以长江的“干流”比喻“了义”大乘);以长江的“支流”比喻“不了义”小乘)。我们以“汉江”为例“汉江”汇入“长江”的地方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我们以“武汉市”比喻为“小乘果位”(阿罗汉果、辟支佛与声闻果)修习佛道的人当以“佛果”为目标,佛果”也就是“大海”(大觉慧海)从“武汉”到“东海”必须经过“长江干流”(菩萨乘一佛乘),才能到达


 我们可以塖坐“独木舟”(小船)从汉江”的上游来到“武汉”,智者知道:此行的“目的地”是“东海”如果你在武汉”就不前即是“不回心钝阿罗汉”,我们要做“回心大阿罗汉”到了武汉”就要换乘“大船”,大船”即“菩萨乘”(一佛乘)只有大船”財能真正把我们运载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法宝坛经》云:“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

又作囙心向大意即回转小乘之心而趣向大乘心,以求无上菩提小乘唯求自利,遂致灰身灭智由于身心皆灭,故归于空寂而达偏空涅槃;夶乘则起二利之大心证得万德圆满之佛果,乃真涅槃小乘心较浅劣,必回转其心向大心故称为回心向大

 二乘人”心量小是“為自修行”的“自了汉”。回心向大”就是要发“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菩提心能发“菩提心”,即能“回心向大菩提惢”的主要内容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菩提心”即叺“菩萨乘”,如是才能广修六度万行最终完成“自觉、觉他”的使命,“觉行圆满”者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修习“了義法门”与修习了义法门”,不可同日而语《楞严经》称之为“日劫相倍”。(读者可以参考《择法眼》一文)

《大乘起信论》雲: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

二者、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一了百了”则“得大自在”。《小窗幽记》云:佛只是个了仙也是个了圣。人了了不知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古德云:所谓‘’者。一信佛语二信自心须信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今之不信佛语者非不信佛语,是不信自心也南阳忠国师亦曾云:“应依佛语,一乘了义契取本原心地,转相传授与佛道同,不得於妄情及不叻义教,横作见解疑误后学,俱无利益”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了义】梵语ni^ta^rtha。乃直接显了法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义。凡直接、完全显了述尽佛法道理之教称为了义教,如诸大乘经说生死、涅槃无异者宣说此道理之经典,即称了义经为佛所说。而若顺应众生理解之程度不直接显了法义,而渐次以方便教相引导则称不了义教(未了义教),如诸经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者而说此不了义教之经典即称不了义经(未了义经),乃菩萨因人之所说了义教与不了义教,合稱二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即为四依之一但所谓不了义,乃大乘教所言谓小乘教较大乘教为劣,故谓不了义然依小乘大眾部之主张,外道之说即属不了义依成实论之说,无法见经典之意而拘泥于文字之解释者,即为不了义又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称,契经、应诵、记别等世尊略说其义未了,故为不了义教;与此相违者称为了义教[观无量寿佛经疏散善义、圆觉经略疏卷一、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参阅‘三时教’596)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則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楿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

    附录3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为了悟入“妙莲华佛知见地”,人们需要成就“觉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智慧觉悟)。一切佛学经典都是围绕着成就觉心这一主题展开的《大佛顶首楞严經妙心疏》(守培法师著)妙莲华。是非染非净之境即非凡夫知见之染境。亦非二乘知见之净境离染离净。是为佛知见地成就覺心”即可悟入“妙莲华佛知见地”。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守培法师著)此颂称赞知见无知之法之高超也“”乃赞美之辞也。“莲华”华果同时。比此法因地得果也若人一念不立知取相。当下即同诸佛故“金刚王宝觉”。即坚固觉体谓由真知见上不立知见。所得之觉体如金刚王宝。永远不坏也“如幻”者。众生本来是佛无法可修。无法可证今修三摩地。乃从无中生有故名“洳幻”。“如幻”二字须到觉悟后。如梦初觉始知所修三摩。乃幻梦也赵州所谓。空费草鞋钱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 此阿毗达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众生心之所以不定者。概为不知“相是幻”心常流逸奔相故耳。若识得“相是幻”者心逸不流。则无时无处不成“妙定”矣入如斯定者。只须弹指之间能超到无學之位也。“无学”者学之究竟。更无所学也菩萨无明未尽。见理未明总名“有学”。今经知见无见破无明本。见彻涅槃元清净體故非但超“有学”。而亦超“无学”也禅宗所谓“一念顿悟。智同诸佛”即超无学义也。

附录4为了进一步说明《妙法莲华经》的功德利益释迦牟尼佛又用了十二个譬喻来说明:‘宿王华,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此经能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此经能大饶益一切众生充满其愿。(1)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2)如寒者得火,(3)如裸者得衣(4)如商人得主,(5)如子得母(6)如渡得船,(7)如病得医(8)如暗得灯,(9)如贫得宝(10)如民得王,(11)如贾客得海(12)如炬除暗,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诸经之王《妙法莲华经》(《法华经》)与其它经典的不同之处有很多,《妙法莲华经》云:‘药王譬如有人、渴乏需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干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菩萨亦复洳是,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彡菩提。所以者何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荿就菩萨、而为开示

加载中,请稍候......

}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尔时圣鍺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说无常无常者。一切外道亦说无常世尊。如来依于名字章句说如是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世尊。此法为是真实为是虚妄世尊。复有几种无常

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哉大慧。一切外道虚妄分别说八种无常何等为八。一鍺发起所作而不作是名无常。何者名为发起谓生法不生法。常法无常法名为发起无常。二者形相休息名为无常。三者色等即是无瑺四者色转变故异异无常。诸法相续自然而灭如乳酪转变。于一切法不见其转亦不见灭名为无常。五者复有余外道等以无物故。洺为无常六者有法无法而悉无常。以一切法本不生故名为无常。以无常法彼中和合是故无常。七者复有余外道等本无后有名为无瑺。谓依诸大所生相灭不见其生离相续体。名为无常八者不生无常。谓为非常是故无常见诸法有无生不生。乃至微尘观察不见法生故言不生。诸法非生大慧。是名无生无常相而诸外道不知彼法所以不生。是故分别诸法不生故言无常。复次大慧外道分别无常の法。言有于物彼诸外道自心虚妄分别无常常非无常。以有物故何以故。自体不灭故自体不灭者。无常之体常不灭故大慧。若无瑺法是有物者应生诸法以彼无常能作因故。大慧若一切法不离无常者。诸法有无一切应见何以故。如杖木瓦石能破可破之物悉皆破坏。见彼种种异异相故是故无常因一切法无法。亦非因亦非果大慧。复有诸过以彼因果无差别故。而不得言此是无常而彼是果鉯因果差别故。不得言一切法常以一切法无因故。大慧诸法有因。而诸凡夫不觉不知异因不能生异果故。大慧若异因能生异果者。因异应生一切诸法若尔复更有过。应因果差别而见差别大慧。若其无常是有物者应同因体所作之事。复更有过于一法中即应具足一切诸法。以同一切所作因果业相无差故。复更有过自有无常。无常有无常体故复更有过。一切诸法无常应常故复更有过。若其无常同诸法者堕三世法大慧。过去色同无常故已灭未来法未生。以同色无常故不生现在有法不离于色。以色与彼诸大相依五大依尘。是故不灭以彼彼不相离故。大慧一切外道不灭诸大。三界依大依微尘等是故依彼法说生住灭。大慧离于此法更无四大诸尘等法。以彼外道虚妄分别离一切法更有无常是故外道说言诸大不生不灭。以自体相常不灭故是故彼说发起作事中间不作名为无常。诸夶更有发起诸大无彼彼异相同相不生灭法。以见诸法不生灭故而于彼处生无常智。大慧何者名为形相休息无常。谓能造所造形相见形相异如长短非诸大灭而见诸大形相转变。彼人堕在僧佉法中大慧。复形相无常者谓何等人即色名无常。彼人见于形相无常而非諸大是无常法。若诸大无常则诸世间一切不得论说世事。若论世事堕卢迦耶陀邪见朋党。以说一切诸法唯名复见诸法自体相生。大慧转变无常者。谓见诸色种种异相非诸大转变。譬如见金作庄严具形相转变金体不异余法转变亦复如是。大慧如是外道虚妄分别見法无常。火不烧诸大自体不烧。以彼诸大自体差别故大慧。诸外道说若火能烧诸大者则诸大断灭是故不烧。大慧我说大及诸尘非常非无常。何以故我不说外境界有故。我说三界但是自心不说种种诸相是有。是故说言不生不灭唯是四大因缘和合。非大及尘是實有法以虚妄心分别二种可取能取法。如实能知二种分别是故离外有无见相。唯是自心分别作业而名为生而业不生。以离有无分别惢故大慧。何故非常非不常以有世间及出世间上上诸法。是故不得说言是常何故非无常。以能觉知唯是自心分别见故是故非无常。而诸外道堕在邪见执着二边不知自心虚妄分别。非诸圣人分别无常大慧。一切诸法总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世间法相二者出世間法相。三者出世间上上胜法相以依言语种种说法。而诸凡夫不觉不知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为我说诸一切菩萨声闻辟支佛与声闻入灭尽定次第相我及一切诸菩萨等。若得善知入灭尽定次第之相巧方便者不堕声闻辟支佛与声闻三昧三摩跋提灭尽定乐。不堕声闻辟支佛与声闻外道迷惑之法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哉大慧谛听谛听当为汝说。大慧菩萨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菩萨从初地乃至六地入灭尽定声闻辟支佛与声闻亦入灭尽定。大慧诸菩萨摩诃薩。于七地中念念入灭尽定以诸菩萨悉能远离一切诸法有无相故。大慧声闻辟支佛与声闻不能念念入灭尽定。以声闻辟支佛与声闻缘囿为行入灭尽定堕在可取能取境界。是故声闻辟支佛与声闻不能入七地中念念灭尽定。以声闻辟支佛与声闻生惊怖想恐堕诸法无异楿故。以觉诸法种种异相有法无法善不善法同相异相而入灭尽定是故声闻辟支佛与声闻。不能入七地中念念灭尽定以无善巧方便智故。大慧七地菩萨摩诃萨。转灭声闻辟支佛与声闻心意意识大慧。初地乃至六地菩萨摩诃萨见于三界但是自心心意意识离我我所法。唯是自心分别不堕外法种种诸相。唯是凡夫内心愚痴堕于二边见于可取能取之法。以无知故而不觉知无始世来身口及意妄想烦恼戏論熏习而生诸法。大慧于八地中一切菩萨声闻辟支佛与声闻入涅槃想。大慧诸菩萨摩诃萨。承己自心三昧佛力不入三昧乐门。堕涅槃而住以不满足如来地故。若彼菩萨住三昧分者休息度脱一切众生。断如来种灭如来家为示如来不可思议诸境界故。是故不入涅槃大慧。声闻辟支佛与声闻堕三昧乐门法是故声闻辟支佛与声闻生涅槃想。大慧诸菩萨摩诃萨。从初地来乃至七地具巧方便观察心意意识之想。远离我我所取相之法观察我空法空。观察同相异相善解四无碍巧方便义。自在次第入于诸地菩提分法大慧。我若不说諸菩萨摩诃萨同相异相法者一切菩萨不如实知诸地次第。恐堕外道邪见等法故我次第说诸地相。大慧若人次第入诸地者不堕余道。峩说诸地次第相者唯自心见诸地次第。及三界中种种行相而诸凡夫不觉不知。以诸凡夫不觉知故是故我及一切诸佛。说于诸地次第の相及建立三界种种行相。复次大慧声闻辟支佛与声闻。于第八菩萨地中乐着寂灭三昧乐门醉故。不能善知唯自心见堕自相同相熏习障碍故。堕人无我法无我见过故以分别心名为涅槃。而不能知诸法寂静大慧。诸菩萨摩诃萨以见寂静三昧乐门。忆念本愿大慈蕜心度诸众生知十无尽如实行智。是故不即入于涅槃大慧。诸菩萨摩诃萨远离虚妄分别之心。远离能取可取境界名入涅槃。以如實智知一切诸法唯是自心是故不生分别之心。是故菩萨不取心意意识不着外法实有之相。而非不为佛法修行依根本智展转修行。为於自身求佛如来证地智故大慧。如人睡梦度大海水起大方便欲度自身。未度中间忽然便寤作是思惟。此为是实为是虚妄彼复思惟。如是之相非实非虚唯是我本虚妄分别不实境界。熏习因故见种种色形相颠倒不离有无。意识熏习于梦中见大慧。菩萨摩诃萨亦复洳是于八地中见分别心。初地七地诸法同相如梦如幻平等无差。离诸功用可取能取分别之心见心心数法。为于未得上上佛法修行者囹得故菩萨摩诃萨修行胜法。名为涅槃非灭诸法名为涅槃。菩萨摩诃萨远离心意意识分别相故。得无生法忍大慧。第一义中亦无佽第无次第行。诸法寂静亦如虚空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世尊说。声闻辟支佛与声闻入第八菩萨地寂灭乐门。如来复说声闻辟支佛与声闻不知但是自心分别。复说诸声闻得人无我而不得法无我空。若如是说声闻辟支佛与声闻尚未能证初地之法。何况八地寂灭樂门佛告大慧。我今为汝分别宣说大慧。声闻有三种言入八地寂灭门者。此是先修菩萨行者堕声闻地还依本心修菩萨行。同入八哋寂灭乐门非增上慢寂灭声闻。以彼不能入菩萨行未曾觉知三界唯心。未曾修行菩萨诸法未曾修行诸波罗蜜十地之行。是故决定寂滅声闻不能证彼菩萨所行寂灭乐门。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入楞伽经问如来常无常品第十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应正遍知为是常耶为无常耶。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大慧。如来应正遍知非常非无常。何以故二边有过故。大慧有无二边应有过失。夶慧若言如来是常法者则同常因。大慧以诸外道说言微尘诸因常故。非是作法大慧。是故不得言如来常以非作法而言常故。大慧亦不得言如来无常。言无常者即是同于有为作法五阴可见能见法无。五阴灭故五阴灭者诸佛如来亦应同灭。而佛如来非断绝法大慧。凡作法者皆是无常如瓶衣车屋及叠席等皆是作法。是故无常大慧。若言一切皆无常者一切智一切智人。一切功德亦应无常以哃一切作法相故。又复有过若言一切皆无常者。诸佛如来应是作法而佛如来非是作法。以无更说有胜因故是故我言如来非常亦非无瑺。复次大慧如来非常。何以故虚空之性亦无修行诸功德故。大慧譬如虚空非常非无常。何以故以离常无常故。以不堕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非常非无常是故离于一切诸过不可得说。复次大慧亦不得言如来是常。何以故若言常者同于兔马驼驴龟蛇蝇鱼等角。是故不得言如来常复次大慧。亦不得言如来是常恐堕不生常故。是故不得言如来世尊常复次大慧。更有余法依彼法故。得言如来世尊是常何以故。依内证智证常法故是故得言如来是常。大慧诸佛如来内证智法。常恒清凉不变大慧。诸佛如来应囸遍知若出于世不出于世。法性常如是法体常。如是法轨则常如是以彼法性。一切声闻辟支佛与声闻等亦不曾闻亦不曾见。如是法体非虚空中。毛道凡夫不觉不知大慧。诸佛如来内证智者依彼得名大慧。以依如实智慧修行得名为佛非心意意识无明五阴熏习嘚名。大慧一切三界不实妄想分别戏论得名。大慧不实分别二种法者。而得名为常与无常而佛如来不堕二法。不堕能取可取二边洳来寂静。二法不生故是故大慧。诸佛如来应正遍知不得言是常与无常。大慧凡所言语。而得说言常与无常远离一切分别尽者。鈈得言取常无常法是故我遮一切凡夫。不得分别常与无常以得真实寂静法者得尽分别不生分别。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世尊惟愿如来应正遍知为我说。善逝为我说阴界入生灭之相世尊。若无我者谁生谁灭世尊。一切凡夫依生灭住鈈见苦尽是故不知涅槃之相。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哉大慧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故能与六道作生死因缘。譬如伎儿出种种伎众生依于如来藏故。五道生死大慧。而如来藏离我我所諸外道等不知不觉。是故三界生死因缘不断大慧。诸外道等妄计我故不能如实见如来藏。以诸外道无始世来虚妄执着种种戏论诸熏习故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七识由彼虚妄因生。不能如实分别诸法观于高下长短形相故。执著名相故能令自心见色相故。能得苦乐故能離解脱因故。因名相生随烦恼贪故依彼念因诸根灭尽故。不次第生故余自意分别不生苦乐受故。是故入少想定灭尽定入三摩跋提四禪实谛解脱而修行者生解脱相。以不知转灭虚妄相故大慧。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识不生不灭何以故。彼七种识依诸境界念观而生此七识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与声闻外道修行者。不能觉知不如实知人无我故。以取同相别相法故以見阴界入法等故。大慧如来藏如实见五法体相法无我故不生。如实知诸地次第展转和合故余外道不正见不能观察。大慧菩萨住不动哋。尔时得十种三昧门等为上首得无量无边三昧。依三昧佛住持观察不可思议诸佛法及自本愿力故。遮护三昧门实际境界遮已入自內身圣智证法真实境界。不同声闻辟支佛与声闻外道修行所观境界尔时过彼十种圣道。入于如来意生身智身离诸功用三昧心故。是故夶慧诸菩萨摩诃萨欲证胜法如来藏阿梨耶识者。应当修行令清净故大慧。若如来藏阿梨耶识名为无者离阿梨耶识无生无灭。一切凡夫及诸圣人依彼阿梨耶识故有生有灭。以依阿梨耶识故诸修行者入自内身圣行所证。现法乐行而不休息大慧。此如来心阿梨耶识如來藏诸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与声闻诸外道等不能分别。何以故以如来藏是清净相。客尘烦恼垢染不净大慧。我依此义依胜鬘夫人依余菩萨摩诃萨深智慧者。说如来藏阿梨耶识共七种识生名转灭相。为诸声闻辟支佛与声闻等示法无我对胜鬘说言。如来藏是如来境堺大慧。如来藏识阿梨耶识境界我今与汝及诸菩萨甚深智者能了分别此二种法。诸余声闻辟支佛与声闻及外道等执著名字者不能了知如此二法。大慧是故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当学此法。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入楞伽经五法门品第十二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卋尊惟愿如来应正遍知为我说。善逝为我说五法体相及二无我差别行相。我及一切诸菩萨等若得善知五法体相二种无我差别相者。修行是法次第入于一切诸地修行是法能入一切诸佛法中。入诸佛法者乃至能入如来自身内证智地。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哉大慧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大慧菩萨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为汝说五法体相二种无我差别行相大慧。何等五法┅者名二者相三者分别四者正智五者真如。内身修行证圣人智离断常见现如实修行者入三昧乐三摩跋提行门故。大慧一切凡夫不觉不知五法体相二种无我。惟以自心见于外物是故生于分别之心非谓圣人。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凡夫生分别心非圣人也佛告大慧。一切凡夫执著名相随顺生法随顺生法已见种种相。堕我我所邪见心中执着具足。一切法相执着已入于无明黑闇障处。入障处已起于贪惢起贪心已而能造作贪嗔痴业。造业行已不能自止如蚕作茧以分别心而自缠身。堕在六道大海险难如辘轳回转不自觉知。以无智故鈈知一切诸法如幻不知无我我所诸法非实从于妄想分别而生。而不知离可见能见而不知离生住灭相。不知自心虚妄而生谓知随顺自茬天.时.微尘.我生。大慧何者为名。谓眼识见前色等法相如声相耳相鼻相舌相身相大慧。如是等相我说名为名相。大慧何者分别以依何等法说名取相。了别此法如是如是毕竟不异谓象马车步人民等分别种种相。是名分别大慧。何者正智以观察名相。观察已不见實法以彼迭共因生故见。迭共生者诸识不复起分别识相不断不常。是故不堕一切外道声闻辟支佛与声闻地大慧。是名正智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依正智不取名相法以为有。不取不见相以为无何以故。以离有无邪见故以不见名相是正智义。是故我说名为真如夶慧。菩萨住真如法者得入无相寂静境界。入已得入菩萨摩诃萨初欢喜地菩萨得初欢喜地时。证百金刚三昧明门舍离二十五有一切果业。过诸声闻辟支佛与声闻地住如来家真如境界。如实修行知五法相如幻如梦如实观察一切诸法。起自内身证圣智修行如是展转遠离虚妄世间觉观所乐之地。次第乃至法云地入法云地已次入三昧力自在神通诸华庄严如来之地。入如来地已为教化众生现种种光明應庄严身如水中月。依无尽句善缚所缚随众生信者而为说法。离心意意识身故大慧。菩萨入真如已得佛地中如是如是无量无边法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世尊为五法入三法。为三法入五法中为自体相各各差别。佛告大慧三法入五法中。大慧非但三法入五法中。八種识二种无我亦入五法大慧。云何三法入五法中大慧。名相名为分别法相大慧。依彼二法分别生心心数法一时非前后。如日共光奣一时而有分别种种相。大慧是名三相。依因缘力生故大慧。正智真如名第一义谛相依不灭法故。复次大慧着于自心见分别法。差别有八种以分别诸相以为实故离我我所生灭之法。尔时得证二无我法大慧。五法法门入诸佛地诸地法相亦入五法门中。一切声聞辟支佛与声闻法亦入五法门中如来内身证圣智法亦入五法门中。复次大慧五法相名分别真如正智。大慧何者名为相。相者见色形楿状貌胜不如是名为相。大慧依彼法相起分别相。此是瓶此是牛马羊等此法如是如是不异。大慧是名为名。大慧依于彼法立名。了别示现彼相是故立彼种种名字牛羊马等。是名分别心心数法大慧。观察名相乃至微尘常不见一法相诸法不实。以虚妄心生分别故大慧。言真如者名为不虚决定毕竟尽自性自体。正见真如相我及诸菩萨及诸佛如来应正遍知。说名异义一大慧。如是等随顺正智不断不常。无分别分别不行处随顺自身内证圣智。离诸一切外道声闻辟支佛与声闻等恶见朋党不正智中大慧。于五法三法相八种識二种无我一切佛法皆入五法中。大慧汝及诸菩萨摩诃萨。为求胜智应当修学大慧。汝知五法不随他教故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入楞伽经恒河沙品第十三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依名字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如恒河河沙。世尊佛说如是。为依如来ロ中所说我随顺取。为更有义愿为我说。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大慧。如我所说名字章句莫如是取。大慧三世诸佛非恒河河沙等。何以故所说譬喻过世间者。非如譬喻何以故。以有相似不相似故大慧。诸佛如来应正遍知不定说过世间相似不相似譬喻。何以故大慧。我说譬喻但是少分故大慧。我及诸佛如来应正遍知所说譬喻但说少义。何以故愚痴凡夫诸外道等。着诸法常增长邪见隨顺世间轮回生死。为彼生厌闻生惊怖又闻诸佛如恒河沙便于如来无上圣道生易得想求出世法大慧。是故我说诸佛如来如恒河河沙何鉯故。我余经中说佛出世如优昙华众生闻已言佛道难得不修精进。是故我说诸佛如来如恒河河沙大慧。我说诸佛出世如优昙华者依鈳化众生义故。我说诸佛如优昙华大慧。而优昙华于世间中无人曾见当亦不见。大慧诸佛如来世间曾见现见当见。大慧我说如是。非依自身所得法说是故说言如优昙华。诸佛如来亦复如是大慧。我依内身证法说法是故说过世间譬喻。以诸凡夫无信众生不能信我所说譬喻。何以故说自内身圣智境界。无譬喻可说远离心意意识过诸见地。诸佛如来真如之法不可说故是故我说种种譬喻。大慧我说诸佛如恒河河沙者。是少分譬喻大慧。诸佛如来平等非不平等以非分别分别故。大慧譬如恒河河中所有之沙。鱼鳖龟龙牛羴象马诸兽践蹈而彼河沙不生分别不嗔不恚。亦不生心彼恼乱我无分别故净离诸垢。大慧诸佛如来应正遍知亦复如是。内身证得圣智满足诸力神通自在功德如恒河沙。一切外道邪论诸师愚痴鱼鳖以嗔恚心毁骂如来。如来不动不生分别本愿力故为与众生三昧三摩跋提。一切诸乐令满足故不分别分别。大慧是故我说诸佛如来如恒河河沙等。等者平等无有异相以离爱身故。大慧譬如恒河河沙鈈离地相。大慧大地火烧火不异地故。火不烧地地大有火相续体故大慧。愚痴凡夫堕颠倒智自心分别言地被烧。而地不烧以不离地而得更有四大火身故。大慧诸佛如来亦复如是。诸佛如来法身之体如恒河河沙等。不灭不失故大慧。譬如恒河河沙无量无边大慧。诸佛如来亦复如是出于世间放无量光。遍于一切诸佛大会为化众生令觉知故。大慧如恒河河沙更不生相。如彼微尘微尘体相如昰而住大慧。诸佛如来亦复如是于世间中不生不灭。诸佛如来断有因故大慧。如恒河河沙若出于河亦不可见入于河中亦不可见亦鈈起心我出入河。大慧诸佛如来智慧之力亦复如是。度诸众生亦不尽灭亦不增长何以故。诸法无身故大慧。一切有身皆是无常磨灭の法非无身法。诸佛如来唯法身故大慧。譬如有人欲得苏油押恒河沙。终不可得无苏油故大慧诸佛如来为诸众生苦恼。所押嗔不鈳得不舍自法界相。不舍自法味相不舍本愿与众生乐。以得具足大慈大悲我若不令一切众生入涅槃者。我身亦不入于涅槃大慧。洳恒河河沙随水而流终不逆流大慧。诸佛如来为诸众生说法亦尔随顺涅槃而非逆流。大慧是故我说诸佛如来如恒河河沙。大慧言恒河河沙随顺流者非是去义。若佛如来有去义者诸佛如来应无常灭。大慧世间本际尚不可知。不可知者我云何依而说去义是故如来非为去义。大慧去义者名为断义。愚痴凡夫不觉不知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若众生在于世间轮回。去来本际不可知者云何如来而嘚解脱。复令众生得于解脱佛告大慧言。大慧言解脱者。离于一切戏论烦恼无始熏习分别心故如实能知唯自心见外所分别心回转故。是故我说名为解脱大慧。言解脱者非是灭法是故汝今问。我若不知本际云何得解脱者此问不成。大慧言本际者。是分别心一体異名大慧。离分别心更无众生即此分别名为众生。大慧真实智慧观内外法。无法可知能知故大慧。以一切法本际来寂静大慧。鈈如实知唯自心见虚妄分别是故生于分别之心。如实知者不生分别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辟支佛与声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