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由陆航部转为成立陆军部撤销军区的?

日本海军与陆军在什么方面有过严重的对立?
在问题“”中看到这张图,以前也总是看到旧日本帝国陆军和海军之间发生的矛盾,但是多是一些零散的笑话和调侃,有没有系统性的文章描述两方对立的细节与缘由?
按投票排序
这里我默认题主对明治维新有一定了解,然后开始讲。如果不了解,请略读
(如果你能上维基就看维基) 明治维新的主力军萨摩藩和长州藩,由于在倒幕立场上的变动结下了梁子。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组建新军,海军的主要基础来源于萨摩,而陆军主要基础来自于长州。海陆军的矛盾直接原因来自于两个藩的矛盾,而根本原因来自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建立的“四不像”(用与那霸润的话来说就是“葡瓜”)体制。明治维新一开始的时候,日本的议会、宪法还未成形,国家形式仍是藩阀政治(和今日菲律宾差不多)。那么作为明治倒幕主力军的萨摩和长州对政府自然有着重大影响。 其中萨摩势力(海军),就如清朝一样,向英国看齐;而陆军的学习对象则是大陆国家法国,在普法战争后又转向胜利的德国。日本工业化以来资源一直是处于缺乏状态,而从明治维新一直到二战结束,两个藩背后的势力在争夺工业资源(铁、煤、油 etc)时所积累的矛盾也是从未消除。有一种说法(我不知道真伪)是:在美国人丢下第一颗原子弹后海陆军部还在为战败的责任相互指责。其中具体的吵架内容多如牛毛,什么“大和旅馆”啦,螺丝钉啦,我就不细说了,直接转别的帖子内容:两军之间的争斗首先在个人层面上极为突出地体现了出来。海军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参加过两次最重要的战役,先是偷袭珍珠港,后来又经历了中途岛的失利。他
曾经有一次当着一位喋喋不休的将军之面推开椅子拂袖而去,以此表示对陆军的蔑视。但这些都还算不了什么,陆海军之间不合所带来的毁灭性打击遍及各个领域,
包括战略性供应的征集和部署、军备设计和生产以及成品的分配。从制度上讲,陆军和海军的后勤供应都是由通产省掌管和分配的。通产省和一个内阁计划委员会共
同负责制定经济政策。但是,海军和陆军都拒绝向行政部门提供任何关于它们战略物资的处理数据(它们之间更是绝对相互保密)。这样一来,任何实际的计划都难
以实施。在从被占领的荷属东印度开采石油的问题上,双方的争斗更是到了荒唐的程度。海军由于拥有大量的船舶,对石油的需求极为迫切;而陆军由于步兵占了绝
大部分,石油主要用于航空兵和坦克车辆等,所需有限。但实际情况是,陆军早已垄断了日本的石油资源。  这种不平衡来自于一种奇怪的安排方式:被占领地区
的石油资源的分割情况是由最先占领该地区的军种决定的。在这点上,陆军占有明显的优势,它掌握着荷属东印度群岛最主要的油田,还握有6座大型的炼油厂,这
使得陆军拥有了前荷兰属地中85%的石油资源,海军能得到的自然所剩无几。为了满足自己远远超过陆军的石油需求,海军不得不采取类似于敲诈的手段,包括威
胁扣留由荷属东印度发往日本的所有油轮。虽然日本当局因此成立了一个“陆—海军石油委员会”来解决分歧,但实际上争斗更加剧烈了。对于委员会下达的石油分
配命令,通常双方都置之不理。  长期的石油分配不公对日本海军造成了致命的伤害。在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群岛航母大空战中,有一支日本舰队其实就在
附近,但苦于燃料不足而无法参加战斗。由于不会受到来自海面舰船的攻击,美国航母发动了“电击行动”,随心所欲地遣出和召回作战飞机。后来在莱特湾战役
中,从日本本土紧急赴援的战列舰“伊势”号和“日向”号最终同样晚了一步,原因还是燃料不足。尽管海军掌握着油轮的垄断权,但陆军建起了自己的造
船厂,而且它对商业船运也颇有涉足。陆军的航运总部在宇品,海军的航运办公室则在横须贺,双方从未交换过关于船只启航、路线、装载情况以及到港时间等任何
信息,甚至连发现敌方潜艇这样的事也互不通知。日本在二战中未能研制出一种高效的雷达,部分也要归咎于两军之间的争斗。美国的雷达专家们在一份战后的报告
中指出:“日本的军事首脑们必须受到严厉的批评,他们使陆军和海军的研究开发以及生产工作一直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日本缺乏拥有足够技能来从事雷达研究的
科学家,然而他们竟然还坚持在两军中进行各自为政的秘密研究,企图用不到一半的人来完成全部的任务,这种事倍功半的方式真是愚蠢到了极点。” 陆军掌握着
最高的军事征募权力,因此它总是不客气地把那些技术熟练的飞机制造工人统统征到自己的序列之下,特别是那些原本在给海军生产物资的工厂中工作的人。一个典
型的例子是大约4500名九州飞机制造公司的工人受到了征召,占到全厂雇员的50%。陆军和海军似乎都很乐于让它们的供应厂家生产用途相同但却形状各异的
产品。“即使是生产一个螺钉,陆军可能要造成左旋的,而海军则要造成右旋的来表示与其不同。”日本同盟新闻社的记者加藤益雄在回忆录中这样说道。 到了
1943年12月,日本的工业已经极度混乱,以致内阁计划委员会和通产省全部被取消掉了,代之以一个全新的军需省,由东条英机直
接掌管,任务就是专门消除两大互不相让的军种所引起的混乱。然而军需省的努力遭到了可耻的失败,仅从最高长官走马灯般的轮换中就可见端倪。东条英机很快就
对军需大臣的工作感到厌烦,于是将其转给了副大臣岸信介。岸信介的继任者是经济学家藤原银次郎,他就是那位能力卓越的三井工业集团的前任总裁。藤原后来带
着愤怒辞去了这一职务,取代他的是一个名叫吉田的昏庸官僚。对此藤原解释道:“问题就在于必须有一个陆军和海军都能接受的人,于是他们找到了这么一个妥协
方案———任用吉田,尽管这个人一事无成,毫无用处。也许他们觉得任用一个对工作一无所知的人,就能使他们双方都放开手脚吧。”就在中途岛战役后不久,海
军少将高木础吉大胆地向海军军令部提出,日本胜利的唯一希望就在于陆军和海军在一个最高指挥部之下采取联合行动。但这记警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那之
后,海陆两军仍一无既往,拒绝进行任何实际的合作,以至于在得知阿留申群岛的大败后,裕仁天
皇陷入了很深的困惑。他非常天真地问他的侍卫官:“难道海军和陆军之间真的水火不容吗?如果它们之间存在摩擦的话,我们就难以赢得战争的胜利。”
至少裕仁的这个结论是绝对正确的。由于陆军和海军之间龃龉不断,兵力不足、军备匮乏的“大日本帝国”无可挽回地逐渐滑上了通向失败的不归之路。但更荒谬的
是,日本政坛似乎并没有吸取之前失败的教训。二战之后,进入现代政治生活的日本仍然延续了丑陋的派系斗争,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就如我一开始说的,海陆军斗争只是表象,更深层的祸根在明治宪法和政府结构中就埋下了,这个问题有点复杂,要查一下资料,就先写到这里,待续。-----------------------------------------------------------------------------------------------------------------------历史书告诉我们:明治维新时,日本仿照英国君主立宪制,创立了内阁和议会。但神奇的是,明治宪法里面是没有“内阁”这一词的。原因以后慢慢说。当时的问题包括:1.
议会内阁制度欠缺明治宪法中既没有说“内阁总理大臣要通过国会投票在国会议员中选举产生”,也没有明确说“不能任命议会多数派推举之人为内阁总理大臣”。这就不能保证选出的总理大臣受到议会多数派的支持,藩阀政府也难以掌握议会运作(这时候还没出现政党内阁,要等到大正时代)。而且天皇要是自己任性地任命总理大臣,也难说不合法。结果就是:藩阀专制(明治)→政党政治(大正)→军部独裁(昭和)这种极不稳定的奇葩政府。2.
首相权限不明确首相与其他内阁成员关系不明确;首相没有罢免其他大臣的权利。而海军大臣、陆军大臣等具有“独立统帅权”的大臣反对首相时,要么首相让步,要么大家一起辞职。3.
万年在野党式运作由于之前说的1,只要众议院多数派坚持否决没有议会基础的内阁提出的法案,那就一定通不过。反之,各政党只要一直在议会坚持否决,等待内阁妥协,那就有可能对法案产生影响。先酱,待续。
谢邀我认为,日本陆军和海军的对立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核心分歧是陆海军的分工不同。而这一根本上的不同对陆海军在军制、装备和战略等方面的对立施加影响,陆海军对立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指挥权的争夺。首先是用途,由于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陆军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国内治安,在没有海军运输支持下陆军无法进行大规模的人员和物资输送。而海军,由于日本的对外意识,则偏重于对外交往;在用途上的分工导致了日后“陆军重政治,海军重技术”的情况。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海军陆战队力量薄弱,太平洋战场上的岛屿进攻和守备都由陆军进行,这导致了装备上的对立(见下)。其次是军制,1870年,太政官宣布海军采用英国军制,陆军使用法国军制,在普法战争后,陆军倒向德国军制。早期陆海军的对立主要是围绕指挥权而进行的,原因就在于陆军受德国统帅权独立的思想影响较深,抢先一步成立了参谋本部,从而使陆军的指挥权地位高于海军。再次是战略,在1936年广田内阁的《帝国外交方针》与《国策基准》中,陆军的战略中心是北进,即第一假想敌为苏联,其次为英美;而海军战略中心是南进,即第一假想敌为英美,其次为苏联。而在国防预算一定的前提下,战略中心的偏向性对陆海军争取预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指挥权之争(这里仅列出1868年-1903年的指挥权斗争,供各位一览)1870年,太政官宣布海军采用英国军制,陆军使用法国军制,在普法战争后,陆军倒向德国军制。在德国统帅权独立思想的影响下,1874年2月,陆军省参谋局成立;1878年,参谋局升格为直属天皇的参谋本部。这意味着陆军已经出现了军令优势地位,开始从政府中独立出去。海军对此迅速做出了反应,1880年,海军卿川村纯义要求建立海军参谋本部,但是在陆军的阻挠下并没有成功。1884年,组建了海军卿直属的海军军事部;1886年3月,参谋本部变为陆海军联合统帅机关,在皇族参谋总长下设陆军部与海军部;1888年参谋总长升格为参军,陆军部与海军部分别升格为陆军参谋本部与海军参谋本部;1889年,参谋本部重新分裂,陆军回到参谋本部,海军重设海军参谋本部。到1892年,陆海军在指挥权的对立不断加深,最终出台了《战时大本营条例》,规定平日参谋总长与海军军令部长并列,然而战时陆军参谋总长升格为天皇幕僚长,参谋次长与海军军令部长同级。实际上海军的指挥权仍受到陆军的压制。甲午战争后,日本海军要求更改大本营条例。在山本权兵卫单人海军大臣时甚至曾经直接奏请天皇“圣裁”,陆军大臣桂太郎认为日本的国防必须以陆军为中心,陆军担任的参谋总长才能体现价值。在日俄开战前,明治天皇成立元帅府,参谋总长与海军军令部长分别称为大本营的陆军部和海军部的幕僚长。装备对立在装备上,日本陆军与海军希望在一切能够通用的装备上尽可能的实现自己的特色。但是装备的不通用与武器装备的用途有着莫大的联系。例:陆军三式潜航输送艇——“まるゆ”日本帝国陆军为了解决太平洋战争时在瓜达康纳尔岛遭遇到的补给问题,希望能使用潜艇运送补给物资;但海军主张舰队决战,不想让潜艇去做运输工作,而且陆军借用海军的船舰在立场上也有所不便,于是陆军就决定开发新的潜艇。原本潜艇设计应交给经验丰富的海军做, 但陆军不想让海军干涉潜艇的使用权,就瞒着海军自己来搞。因日本国内造船厂的产能排程均已被海军订光, 陆军只好寻求民间协助,连船体都交给锅炉工厂来制作。由于民间工厂跟陆军都没有建造潜艇的经验,光设计就十分困难。最后参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开发的运输用潜艇蓝图,并得到西村式潜艇的开发者西村一松的全面协助,最后终于完成了丸输1号。特种船丙型登陆舰——“あきつ丸”秋津丸是二战时期旧日本帝国陆军建造的登陆舰(也称两栖战舰,日语写作“揚陸艦”),分类为丙型特种船。1920年初开始,旧日本陆军开始考虑大规模登陆作战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法,同时期用于登陆战的小发动艇和大发动艇也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在此背景下,用于运送登陆艇与士兵的大型登陆舰开始受到军方重视。由于当时海军主要把注意力放在扩建战斗舰艇序列上,对登陆作战态度极其消极,陆军决定自行委托民间造船厂建造相关舰船。第一代两栖登陆舰“神州丸”于1934年初下水,后参与了从全面侵华战争到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陆军的多次登陆行动。秋津丸是神州丸的后继型号,于1939年11月在播磨造船所开工建造,1942年1月竣工。比起单纯只有运送登陆部队能力的神州丸,秋津丸强化了空中支援能力,具有类似航空母舰的全通式甲板和飞机弹射器,可以起飞舰载机,为登陆部队提供空中支援。原本的构想是搭载标准的九六式舰战,但因为舰上起重机和桅杆的设计以及没有拦阻索无法顺利着舰只得作罢。实战中秋津丸并未真正搭载飞机用于登陆战的支援任务,而是装载了一式战斗机,为飞行第50战队提供飞机运输服务。特2式内火艇1928年,日本开始由日本陆军牵头研制水陆两用战车。在1933年,三菱重工完成了两辆原型车。其中一辆安装螺旋桨作为水上动力,另一辆则使用喷水式的水上推进装置。不过,它们都仅仅停留在原型车阶段。在二战爆发后,因为日本海军认为水陆两用战车可以进行奇袭,所以海军接收其研制工作,最终在1942年研制出了特二式内火艇。还有一些有趣的地方,日本陆海军的对立刺激了双方航空科技的发展。96舰战淘汰了95战,然后陆军推出97战和1式战挽回局面,可随后海航推出了零战,陆航赶紧向德国借技术研发了3式战和5式战,在国土防空作战开始后双方又涌现出“紫电”与“疾风”这样的截击机。还有一些地方是文字游戏和数据游戏。比如在航空机枪和航炮的口径和弹种上,海军和陆军也在尽力制造不同,这一点大家说了很多了,不再赘述。提到文字游戏就不得不说“高射砲”与“高角砲”了,同样都是高射炮,名字都要不一样...也真是没什么话可说了...例:海军:四十口径八九式十二糎七高角砲 五式十二糎七高角砲40口径三年式8cm単装高角砲65口径九八式10cm連装高角砲陆军:三式12cm高射砲
五式十五糎高射砲八八式7.5cm野戦高射砲九九式8cm高射砲以上
// 推荐大家关注两位知友,
,关于海军方面的回答都非常有水平。军种之间的对立几乎在任何国家之间都会有,就算现在基本也是每个国家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这些军种对立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基本上来说都现在差不多主要是因为陆海军的一些观点不同或者是争夺预算的问题。但没有一个国家如同旧日本那样陆海军看对方像杀父夺基之不共戴天之生死仇家那样的,日本陆海军明治维新之后的确基本是分别被萨摩和长州两个曾经的藩伐所控制,陆海军初期的一些矛盾的确可以从这个地方开始讲起,但在后期,当矛盾愈演愈烈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来控制这种对立,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旧日本陆海军在装备上的各说各话的行为是比较广为人知的,但我个人觉得这个不算是重点,我个人认为海陆军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的分歧:海主陆从与陆主海从假想敌的问题三国同盟北进与南进战争与战后一系列的矛盾第一个问题说的是在军事系统中海军与陆军哪一个出于主要地位,各个国家都有,后三个问题几乎是联系在一起的,假想敌就决定了未来的战略,未来的战略就决定是拉拢还是对立某个国家,这三个问题上海陆军的观点几乎是全然相反的,但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点没有,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是军队应该思考的。真正应该思考这个问题的是政府,但是因为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导致政府不仅管不住陆海军,并且陆海军还能反过来胁迫政府。陆海军就像是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正常的时候是大脑去控制左右手,但现在不仅t头脑控制不住左右手,左右手只要自己愿意,随时可以抽头脑的耳光。而日本陆海军的组织结构,从废除兵部省到建立陆军处于主导地位的参谋本部,到海军破坏最初的参谋本部,再到伏见宫军令部独立化行为,到最后海军和陆军都建立了自己独有的军政、军令、教育三大系统。有了之前的不愉快,大家又相互看对方不爽,陆海军自己的事情全部自己说了算,又根本没有人有办法去管,所以如果问陆海军在哪些方面有对立,所以只能说是在所有能想到的方面对立。
必须要使用和对方口径不同的武器。比如陆12.7mm和13。
单从武器发展的一小方面来看吧单从武器发展的一小方面来看吧日本陆海军发展出了不一样的武器体系,或者说该通用的地方不通用的武器体系。乍一看这句话轻描淡写,然而细细思考,就能想到这是对国力的极大内耗!最出名的例子,Daimler-Benz DB 601发动机,最开始由陆军引进并仿制,并在三式战斗机[飞燕]上采用。然而海军也想要来试试,结果拉不下脸找陆军要,于是自己引进了一台,发展成为了D4Y[彗星]上的热田21型。让德国人赚了双份的钱,希特勒知道这件事说了一句:"日本陆海军是敌人吗"。至于那个飞行杆是往反方向操纵的传言嘛…当然是假的啦。其实这种事情早已有之,[不过战后日本研究者对海军和陆军分别生产采用不同弹种的维克 斯E 型航空机枪大摇其头,这种完全不符合总体战逻辑的窝里斗行为造成了海军和陆军装备缺乏共同性互换性,对日本有限的工业生产能力浪费很大。究其原因,日本陆军的诡异思路要负主要责任,不用说和海军合作,增加弹药通用性,光是陆军自用的 7.7 毫米枪弹,就被生生搞出三个版本来,凸缘、半凸缘和无缘一个也不能少,步兵用的九二式机枪弹和九九式步枪弹都没法通用] [如果说海军的三式 12.7 毫米航空机枪是照着陆军的一式 12.7 毫米机枪搞出来的,那么陆军的二式 20 毫米航炮就是照着海军的九九式二号 20 毫米固定机炮来进行设计。]看见没有,一个国家的东西还要互相仿制。《旧日本海陆军航空枪炮发展史》作者妖猫drake.到了二战期间你看同样是20机炮,陆航海航用的就是不一样!至于海军搞坦克,特二式内火艇这种东西,也许你会说水陆坦克嘛,海军来搞也不是不合适…然而大洋彼岸的美军可是拿着谢尔曼改改就上了。至于陆军搞航母和潜艇嘛……秋津丸秋津丸你看这航母看上去也不是不好……三式潜航输送艇三式潜航输送艇你看这潜艇看上去也不是那么糟…………帝国宝贵的资源就是给你们这群马鹿自我陶醉用的?!不过到战争末期,陆海军终于想通了,合作才是王道啊……于是Ki-200 海军称JBM1 秋水战斗机终于鼓捣出来了,如果陆海军不合作一下的话,今天我们连样机都看不到
其实这类问题并没有人能做到面面俱到的回答,但头脑风暴式的问题才最有趣,我也仅说出一点自己的观点,日本陆海军对立情况在战略方面最大的错误。----1.海军马鹿说二战是总体战的时代,列国都有这一意识,但意识归意识实行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了,日本海军比较典型的就是护航战这一方面的“后知后觉”。后知后觉到什么程度呢欧洲战场在北冰洋凿了两年冰了日本才开始意识到太平洋战场也需要增强护航力量。日本陆军则更有深远的提出了护航航母的建设(1943年日本时无航空反潜队)海军大爷名义上设立海上护卫司令部其实是在不断调用护航力量征做战用,护航航母的计划也因海军反对夭折。(所以可以理解陆军改航母是怎么一个情况下诞生的,也不必以陆军有航母来讥笑二战日本陆军有多么滞后)日陆军2TL型油船水线模型(未改前)日陆军2TL型油船水线模型(未改前)这造成了美军潜艇在太平洋的肆无忌惮的横扫这是1942年运输线概略到了1944年就成了这样此时海军终于意识到护航重要性,急忙改造部署护航力量,当然是为时晚矣。二战日本海军作为鱼雷力量的强势国但在潜艇力量的使用却混乱不堪。破交这一概念在日本海军看来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所以提起日本潜艇我们总是先想到“甲标的”特种潜艇,运输潜艇,“回天'特攻潜艇,对了,还有计划空袭美国本土的“潜艇航母”。日军潜艇击沉盟国商船约90万吨,美军潜艇为500万吨以上。万念俱灰中吐出一句:日本资源太缺乏2.陆军马鹿说这个可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陆军自走炮在中国战场陷入泥潭后使整个日本划向太平洋战争的深渊。陆军其实是在整个日本的政治舆论氛围内被“感染”的而“自走”的,但就算如此这第一枪还是被他们打响,也即这一枪要还的话那么必要也必须——日本陆军要走上台前担下一切,从中国撤军,签订一系列协定。大东亚战争可能就避免了,日本也不必被美帝鬼畜打成这样。在与美国接触时,大本营会议,御前会议上陆军有N个机会阐明对美开战不现实,陆军可能无以为力。很明显时任陆相东条没有这么做,而是将本该承担的责任以不置可否的态度推卸给海军,甚至天皇,叫别人来承担错误。谁干?现世神天皇也不是耶稣啊,何况第一个皮球还踢到了老对头海军这。海军表态:“开战与否无条件接受。”在战争机器即将发动的同时陆海军的领导层思考的不是自己的错误会不会造成亡国的问题,而是:我的政治前途/我的预算/海(陆)军独大 怎么办?战争史中谈论陆海军之争都是一个无限的争论,一战的达达尼亚,二战的麦帅尼米兹,但到了讨论旧日本陆海军时就有点“无聊”了,为什么?好花开一山,烂木头滚一箐。---
海军陆军各自搞核武器。你没听错,是核武器。
提问之后,我在天涯找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不明真伪,先转在下面...希望能有更加详尽的回答尽管大东亚共荣圈的失败对日本的发展有很大的破坏性,但如果和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竞争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相比,它就只能算小巫见大巫了。这场激烈的竞争贯穿了战争的始终,它不仅给作战行动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相互钳制,而且也给日本为经济所做的全国性的努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941年,在东条英机刚刚坐上首相这个位置的时候,天皇曾经向他申明了一个长期困扰日本的问题。当然,这种申明是用一如既往的闪烁其词的方式来表达的。裕仁说道:“请你一定记住,在目前陆军和海军之间的合作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我还打算召见海军大臣,告诉他同样的话。”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忠告是如此有价值,但也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忠告是如此一贯被人忽视。综观整个,陆军和海军之间的竞争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而且往往十分激烈,但日本海陆军之间的相互仇恨程度实在是无与伦比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矛盾,一直可以追溯到宗族之间血腥的领地之争。当19世纪后期的明治维新中,现代的日本陆军和海军建立起来的时候,一些宗族将他们的子弟送进一个军种,而他们累世的对头们则一定参加了另一个。就这样,他们之间的敌意持续了下去,甚至发展成了公开的仇敌关系。   两军之间的争斗在个人层次上也体现了出来。海军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参加过两次最重要的战役,先是突袭珍珠港,后来又经历了中途岛的失利。他曾经有一次当着一位喋喋不休的将军之面推开椅子拂袖而去,以此表示对陆军的蔑视。丰田副武司令,是战时的联合舰队总司令,他经常把陆军称为“马粪”,而且再三宣称他宁可把女儿嫁给一个乞丐,也不会嫁给一个陆军里的家伙。但这些都算不了什么,陆海军之间不合所带来的毁灭性打击遍及各处,包括经济动员、战略性供应的征集和部署、军备设计和生产以及成品的分配。   从制度上讲,陆军和海军的后勤供应都是由通产省掌管和分配的。通产省和一个内阁计划委员会共同负责制定经济政策。但是,海军和陆军都拒绝向行政部门提供任何关于他们战略物资的接收和存货的数据(它们之间更是绝对相互保密)。这样一来,任何实际的计划都难以实施。在战争初期,日本曾经进行过一次弥合两军关系的尝试。他们建立所谓的控制机构,并赋予其相当巨大的权力。这些机构是以政府的面目出现的,每一个机构的领导都由一位来自战备相关产业的行政官员担任。陆军和海军的反应则是对控制机构毫不理睬,继续随心所欲地使用他们的储备物资,直接向生产厂家发送订单(有一些厂家就是属于军队的),混乱仍在继续。  两军之间的争吵在至关重要的飞机工业中最为激烈,在这里双方都建立了自己的控制机构。一位民用经济计划制定者藤原银次郎在对飞机工业进行调查之后,抱怨说:“海军在科技上比陆军领先,所以陆军竭尽全力地争取赶上,然后海军又竭力保持领先的地位,这样就形成了一场争取优势地位的紧张斗争。”   藤原氏的研究结果还显示,到1943年的夏天,尽管日本已拥有年产53000架飞机的生产能力,但实际上每年的生产数量连10000架飞机都不到。对此,他的解释为:“陆军和海军出于竞争而小题大做,但他们没有取得什么实际的成果。他们拥有规模宏大的工厂和相当精良的机器,但是每当陆军建一个大的工厂,海军马上也会建一个。他们只顾着盲目攀比,却很少考虑到实际效率。”这种浪费行为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在那些用来制造飞机的宝贵铝材中,只有55%确实变成了飞机,而余下的部分全部被作为废料倒卖进了黑市。   陆军和海军都伸长了脖子等着看在飞机设计领域谁会超过对方。截至战争结束,海军制造出的飞机有53种基本机型,共112个品种,而陆军则有37个基本机型,共52个品种。这些飞机中的大多数都是按那些落入日本人手中的外国机型仿制而来的。在从被占领的荷属东印度开采石油的问题上,双方的争斗时间也长到了荒唐的程度。海军由于对石油的需求极为迫切,不得不从这里进行了大量的开采。陆军由于步兵占了绝大部分,所以它的石油主要是用于航空兵,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需求了。但是,陆军实际上早已垄断了日本的石油资源。   这种不平衡来自于一种奇怪的安排方式:被占领地区的石油资源的分割情况是由最先占领该地区的军种决定的。在这点上,陆军占有明显的优势,它掌握着最主要的油田,还握有6座大型的炼油厂,这使得陆军拥有了前荷兰属地中85%的石油资源,这样海军能得到的就所剩无几,它手中掌握的只有婆罗洲的两个港口。  为了满足自己远远超过陆军的石油需求,海军不得不采取了类似于敲诈的手段,它威胁说,如果陆军不分给它更多的石油,它就要扣留发往日本的所有油轮。虽然,因此成立了一个陆-海军石油委员会来解决分歧,但实际上争斗更加剧烈了。对于委员会所下达的石油分配命令,通常双方都置之不理。   同时,海军在海战中的失败,和其长期的石油短缺也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群岛航母大空战中,有一个日本舰队其实就在附近,但苦于燃料不足而无法参加战斗。由于不会受到来自海面舰船的攻击,美国航母发动了“电击行动”,随心所欲地遣出和召回作战飞机,日本空中力量在这种打压下永远都无法恢复元气。后来,在莱特湾战役中,从本土紧急赶来赴援的战列舰“伊势号”和“日向号”最终还是晚了一步,原因还是燃料不足。  尽管海军掌握着油轮的垄断权,但陆军建起了自己的造船厂,而且它对商业船运也颇有涉足。实际上,早在战争开始时,陆军手中掌握的船舶的总吨位就已达到了210万吨,而同时民用的“航运控制协会”的船舶总吨位是170万吨,日本海军的总吨位则仅有150万吨。而在实际操作中,两军之间也决不进行任何合作的努力。陆军的航运总部在宇品,海军的航运办公室则在横须贺,他们从未交换过关于船只启航、路线、装载情况以及到港时间等任何信息,甚至连发现了敌方的潜水艇这样的事也互不通知。  陆军并不仅仅满足于拥有自己的商船船队,它甚至还要利用在政治上的主导地位来建造自己的潜艇。海军潜艇部队的指挥官三和艹戍 吉副司令回忆说:“当陆军提出要建造他们自己的潜艇的时候,海军坚决反对这个计划。但是陆军答复说,他们计划建造特殊的潜艇是用来守卫本土的,他们不想要海军的潜艇来担负这一任务,因为它们还有更重大的使命,就是迎击敌方的舰队。海军对这一点表示同意,并且向陆军阐述了建造潜艇的困难性,表示可以指导陆军如何来建造。然而陆军并不想要海军的帮助,只想自己来造。”毫不意外,海军的潜艇几乎没有被派上任何用场。  日本在二战中未能研制出一种高效的雷达,这在部分上也要归咎于两军之间的争斗。美国的雷达专家们在一份战后的报告中指出:“日本的军事首脑们必须受到严厉的批评,他们使陆军和海军的研究开发以及生产工作一直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日本缺乏拥有足够技能来从事雷达研究的科学家,无法展开工作。然而他们竟然还坚持在两军中进行各自为政的秘密研究,企图用不到一半的人来完成全部的任务,这种事倍功半的方式真是愚蠢到了极点。”   陆军掌握着最高的军事征募权力,因此它就老实不客气地把那些技术熟练的飞机制造工人统统征到了自己的序列之下,特别是那些原本在给海军生产物资的工厂中工作的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大约4500名九州飞机制造公司的工人受到了征召,占到全厂雇员的50%,他们的位置被换上了毫无技术、毫无经验的妇女、学生和朝鲜人。陆军和海军似乎都很乐于让他们的供应厂家们生产用途相同的但却形状各异的产品。“即使是生产一个螺钉,陆军可能要造成左旋的,而海军则要造成右旋的来表示与其不同。”日本同盟新闻社的记者加藤益雄在回忆中这样说道。  到了1943年的12月,日本的工业已经极度混乱,以致内阁计划委员会和通产省全部被取消掉了,代之以一个全新的军需省,由东条英机兼任部长,它的任务就是专门消除由于那两个互不相让的军种所引起的混乱。  凡是那些和战时供应品生产稍有瓜葛的私人企业都被列为“军需厂家”。这个含糊不清的称号一共被授给了671家厂商。军需省对厂商的生产安排有独家控制权,还控制着下属厂家的资金,并且可以按照它的喜好对厂家进行任意的拆解组合。然而军需省的努力遭到了可耻的失败,仅从部长走马灯般的替换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事实。东条英机很快就对军需大臣的工作感到厌烦,于是将其转给了副大臣岸信介。岸信介的继任者是经济学家藤原银次郎,他就是那位意志坚强、能力卓越的三井工业集团的前任总裁,藤原后来带着愤怒辞去了这一职务,取代他的是一个名叫吉田的昏庸官僚。对此藤原解释道:“问题就在于必须有一个陆军和海军都能接受的人,于是他们找到了这么一个妥协方案———任用吉田,尽管这个人根本一事无成,毫无用处。也许他们觉得任用一个对工作一无所知的人,就能使他们双方都放开手脚吧。”   综观整个二战过程中,这两个军种之间很明显地不需要一个协调的指挥(而即使有,他们也不会听从)。就在中途岛战役后不久,海军准将高木础吉大胆地向海军军令部建议,提出日本胜利的惟一希望就在于陆军和海军在一个最高指挥部之下采取联合行动。但两军都拒绝进行任何实际的合作,即使在作战地区也是如此。  作战地区中权力在两个军种间的分配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规则,陆军掌握了大部分的指挥权,但海军控制了新几内亚的一半、所罗门群岛、苏拉威西岛以及被托管的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双方都认为对方控制下的地区与自己毫不相干。还是那个同盟新闻社的记者加藤,他认为这种情况就是造成1944年6月塞班岛失守的原因,他在文章中写道:“分配给海军的舰只数量不足以守卫这一地区,而陆军提供的支援不仅不够,而且还三心二意。”  然而海军也好不到哪儿去。作为山本五十六大将中途岛作战的一部分,陆军官兵们夺取并固守了阿留申群岛,海军早前就对这次登陆行动表示反对,很快就又对它进行批评,海军大西泷次郎少将后来说:“我们应该在猛攻阿留申群岛之后就从那里撤走,但是我们愚蠢地占领了这一地区,还投进了过多的物资和不必要的兵力,这使得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再离开了。”所谓不必要的兵力就是指那2300名在1943年5月美国收复阿留申群岛时被困的士兵。  在得知阿留申群岛的大败后,裕仁天皇陷入了很深的困惑,他非常天真地问他的侍卫官:“难道海军和陆军之间真的水火不容吗?如果他们之间存在摩擦的话,那我们就难以赢得战争的胜利。”  天皇的这个结论是绝对正确的,由于东条英机试图掌握日本盘根错节的政治结构的努力毫无成效,由于警察的高压手段渗透到国内的每个角落,由于陆军和海军之间龃龉不断,兵力不足、军备匮乏的日本帝国无可挽回地逐渐滑上了通向失败的道路。日本人民,即使在一段梦魇般的时期已经到来时,仍旧对他们的精神坚信不移,但他们很快就会尝到苦果的滋味。
陆军觉得不能指望海军,于是自己造了陆军用航母。海军觉得陆军都是土鳖,于是有了自己专有型号的海兵坦克。在二战中重要的航空力量方面,陆海两军完全隔离,飞机各自研制,都还是秘密的,严重分散了日本的航空工业的研发能力。在中国大陆战场上的陆军航空队作用有限,但是急缺飞机和飞行员的海军,几乎得不到来自陆航的任何支持。在生产资源方面更是如此,海军因为军舰的需求垄断了钢铁,造出了大和旅馆这样的6万5千吨的无用废物(这句话是有点过,造的时候谁知道战列舰后来没用了呢),陆军只有薄铁皮的“战车”坦克,基本上就是一个铁皮棺材。然而打下南洋后,陆军在岸上控制了油田和炼油厂,虽然日本陆军机械化程度地不怎么用石油,但是陆军也没有大方的把油送给海军用,而是利用这些资源跟海军讨价还价。陆军征用了民船把他们在占领区抢来的好东西都拖回国内。为了避免被米帝鬼畜的潜水艇把这些四处划拉来的家当都打到海底去,就要请海军来护航。而要请海军,就得给海军石油。对于海军来说,打仗送死船沉了都要去见天照大神,有份。上岸抢东西抢宝贝就没份儿,现在还得帮着这帮马鹿陆军送他们抢来的东西回家,确实不爽,但是你要是不去,人家都不给你石油。能咋办?陆军造了反,海军大炮架起来看起来要维护世界和平……错,维护东京秩序,结果海兵上岸把自家海军首相救走了以后就开船走人,你们陆军随便折腾去吧,闹死了天皇让你们都死啦死啦的,海军才懒的管呢。海军中途岛沉了船吃了败仗,回来封锁消息,陆军那都是吹牛造假胡说八道的行家里手,一眼就看出来真假。陆军召开宴会庆祝海军那帮傻逼去九段坂。……不过,虽说段子很多,但是实际上,旧日本的陆军海军,都是天皇军国体制下的暴走族,都需要对整个二战中日本犯下的罪行负主要责任。陆军自然都是王八蛋,但是海军也同样不算什么好鸟。不过海军在茫茫大海上没法大扫荡搞三光和强奸民女罢了。当然,打到战争中后期,海军把一批一批的日本陆军精锐送到米帝鬼畜炮火覆盖的荒岛上去送死,也算是为了结束二战做出了不少贡献。
两拨人互相作死,然后输掉了一场本来还有几率翻身的战争(但对中国人和世界来说是好事)
陆军马鹿叫士官学校,我们一定要不一样,所以有了海军兵学校。
一九三六年二二六事件。尽管是陆军内部派别相争,但是从对叛乱部队的称呼上其实就能看出来一点陆海军的不睦。海军当时的表现明摆着在打陆军的脸嘛。至于北进和南进政策就更加出名了。
海军贪腐的西门子事件,山县有朋带着陆军狠狠整了海军一回,甚至逼的一手提拔东乡平八郎,跟此事基本没有明显关系的海军元老,时任首相(?)的山本权兵卫转入预备役→_→这件事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基本毁了海军的政治形象,对海军抱有清新希望的人认清丫也不是好东西,当然海军再没有能统合住自己的人也算重要后果吧……不过40万日元跟山县有朋的300万日元的秘密经费,陆军西伯利亚特别军费案比就算不上什么了,但结果可不一样,陆军马粪照样压着大和旅馆,然后就是IJN被美帝黄金灭国舰队吊起来打了……
别的先不说,就说联合舰队司令官丰田副武曾经编撰过一本书,可谓海军骂陆军的词汇百科全书,见人就发,就担心骂起陆军来想不起词来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要归结于日本海陆两军的政治斗争。简单来说,正因为军令部担心陆军在国内发动政变夺取政权,从而剥夺海军队军队和预算的掌控,所以才在战争策略和战略物资都欠缺的情况下仓促发动太平洋战争。
个人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日本海军和陆军是两个部门,哪个公司里,部门与部门之间矛盾重重,部门内部也有勾心斗角,看领导怎么协调了,
马路油算不算。。。
长州的陆军,萨摩的海军
说一句不相干的。不是千年陆军,而是千年海军。海权是一个检验一个国家实力的标杆,海权只属于强国,一个国家没有五十年以上的超速发展无海权。参见袁世凯小站和日本海军航空兵还有美国海军,这句话这样说才对,即十年陆军,三十年空军,百年海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陆军部成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