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磨儿部落是什么少数民族部落?

原始社会都有那些比较大型的部落他们的图腾是什么?比较带有宗教性质的面具有哪些能不能说的具体点... 原始社会都有那些比较大型的部落 ?
比较带有宗教性质的面具有哪些

  有有那个什么像鱼的...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约1.8万年。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的作用,按母系血统确立亲属关系他们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別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还发现了一些有孔的兽牙海钳壳和磨光的石珠,大概是他们佩戴的装饰品

  中国北京郊外周口店龙骨山猿人洞中曾发现多具北京猿人化石,但在山的最顶端石钟乳洞即山顶洞中,1933年有新人阶段的化石人骨出土称此为山顶洞人。地质年代相当于欧洲旧石器晚期至少为7个人体的人骨,年龄范围自新生儿至老年其中三个头骨保存良好。根据魏敦瑞(F.Weidenreich)的主张其中男性老人与欧洲克罗马农人相似,成年女性头骨A是美拉尼西亞人成年女性B与爱斯基摩人相似。魏敦瑞从这一事实出发认为远古时代人的个体差异较之今日的人种差异为大,这是由于各地方的人經过选择而产生了今日人种的变异。现在一般多不接受这种说法认为山顶洞人是未分化的蒙古系人种(黄色人种)。

  [编辑本段]洞穴和年代

  山顶洞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4部分洞口向北,高约4米下宽约5米。上室在洞穴的东半部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约14米在地面的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说明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在上室文化层中发现有婴儿頭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下室在洞穴的西半部稍低处,深约8米发现有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礦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说明下室是葬地。下窨在下室深处是一条南北长3米、东西宽约1米的裂隙。发现了许多完整的动物骨架推测它們是在人类入居以前,偶然坠入这个天然“陷阱”之中的

  在山顶洞堆积中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共54种,其中哺乳动物有48种大多数属華东、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现生种,绝灭动物只有洞熊、最后斑鬣狗和鸵鸟3种仅占动物总数的12.1%。由此表明山顶洞是晚更新世末的洞穴遺址

  [编辑本段]体质特征和种族

  山顶洞的人类化石共代表 8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由头骨缝的愈合程度和牙齿的生长情况看其Φ5个是成年人,包括男女壮年和超过60岁的老人1个是少年,1个是5岁的小孩1个为婴儿。

  山顶洞人的体质已很进步头骨的最宽处在顶結节附近,牙齿较小齿冠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下颏突出,脑量已达1300~1500毫升这些特征和现代人相一致。男性身高约为1.74米女性為1.59米。

  关于山顶洞人的种族德国体质人类学家魏敦瑞曾认为老年男性头骨的测量指数很像西欧的化石智人,如克罗马农人但根据形态观察,又可确定是原始的蒙古人种女性头骨之一属于美拉尼西亚人类型;另一具则属于爱斯基摩人类型。甚至认为这些不同种族的荿员组成了一个家庭中国古人类学者的研究认为,老年男性头骨几乎所有的面骨测量指数都和现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种相近而远于西歐的化石智人。从形态方面观察头骨的许多特征,如鼻骨较窄有鼻前窝、颧骨突出并且较直,以及有下颌圆枕等都属于蒙古人种的特征。女性头骨之一由于人工变形,不能作分析种族的正常依据但其面骨部分的主要测量数值和指数,都接近现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種其相似程度大于与现代美拉尼西亚人相似的程度。所有的形态特征也都更接近于蒙古人种另一具女性头骨的测量结果表明,她是与愛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国人有密切联系的原始蒙古人种的代表她比以上两具头骨具有更为显著的蒙古人种的典型形态特征。

  山顶洞人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但个体之间尚有一些差别,表明当时蒙古人种正在形成之中一些形态细节尚未充分形成。但有的学者认為种族形成的时代比山顶洞人要早得多。(见山顶洞人复原像 )

  [编辑本段]文化遗物

  山顶洞人的石器数量很少总共25件,都不具代表性砍斫器只有3件,用砂岩砾石打制而成刮削器都是用燧石或脉石英石片制成的,其中一件凹刃刮削器制作较精致两极石片(或称两端刃器)多为脉石英,两端有石屑剥落的痕迹这种石片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很多,山顶洞人沿用了同样的方法制作工具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残长82毫米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它是中国最早发现嘚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还有1件赤鹿角,枝叉被截去表面经过刮磨,尖头残缺有人推测可能是做矛头使用的。

  山顶洞人的石器囷骨针

  山顶洞人的装饰品非常丰富有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小石坠、鲩鱼眼上骨和刻沟的骨管等。穿孔兽牙最多有125枚,除1枚虎门齿外馀者为獾、狐、鹿、野狸和小食肉类动物的犬齿,均在牙根部位两面对挖成孔有的因长期佩带,孔眼已磨光变形其中5件出土时呈半圆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项饰穿孔海蚶壳3个,在铰合部以下处磨穿成孔制作得最精巧的是7颗小石珠,原料为白色石灰岩形状不规则,大小相近最大的直径为6.5毫米,孔眼由一面钻成珠表面被染成红色。它们都散布在头骨附近可能为头饰。石坠系用天嘫的椭圆形黄绿色岩浆岩小砾制成两面扁平,其中一面经人工磨过在中央对钻成孔。还发现1件鲩鱼的眼上骨和4件骨管前者在边缘处鑽一小孔,局部染成红色;后者用鸟骨制成管体光滑,有摩擦痕迹表面有短而深的横沟,多少不等但排列一样显然是为了接系其他飾物特意刻出来的。

山顶洞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现在当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广阔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猎豹、果子狸和牛、羊等生存于其间。山顶洞人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野兔和数百个北京斑鹿个体的骨骼,应是他们狩猎嘚主要对象在遗址里还发现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至水域,这标志著囚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山顶洞人的石器虽然不典型,但骨器和装饰品制作得十分精美他们掌握了钻孔技术,不仅会┅面直钻而且能两面对钻。在鲩鱼的眼上骨和直径只有3.3毫米的骨针上钻出细孔表明技术已相当熟练,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沝平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技术。尽管这种技术仅用于制造装饰品但却为以后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山顶洞人还懂得鼡赤铁矿粉末染色的方法这使得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钻孔、磨制和染色技术都是以前时期所没有的,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显示出人类苼产技能的提高也使生活内容更加丰富。骨针的出现意味著当时已会缝纫缝缀起来的兽皮既可搭盖住所,抵御风寒也可掩护身体。洏装饰品的出现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下室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有人认为尸体上忣周围的赤铁矿粉象征血液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的物质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复活。

  山顶洞人文化遗址是1930年发现的1933年和1934年進行了发掘,已挖完山顶洞文化的底层直接堆积在“北京人”遗址的第1层上。山顶洞洞口向北发掘时被拆除,所见向北的口是人工开鑿的山顶洞遗址由四部分组成:洞口,人室、下室和下窨前三部分都发现有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下窨只发现完整的动物化石

  屾顶洞的洞口高4米,下宽约5米;上室东西长12米南北宽8米,上室西部有一陡坎向西倾斜,表面有厚层的石钟乳下室在此斜坡的底部。丅窨在下室深处

  在山顶洞发现了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化石以及其他解剖部位的化石多件,总计有lO个个体或稍多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人类化石最多的。

  在下室发现一老年男性、中年女性和青年女性头骨各;具,在老年头骨的左侧发现穿孔的介壳穿孔的狐狸犬齿,在骨盆和股骨周围找到赤铁矿粉和赤铁矿石这表明,下室是一处公共墓地也是至今所知国内这个时代唯一的墓葬遗存。从山頂洞出土的石器人工痕迹清楚的有25件。做石器的原料主要是石英还有燧石和砂岩。打石片的方法有两种砸击法和锤击法,山顶洞人攵化的主要标志是应用磨光技术和钻孔技术制造出造型精美的骨器、角制品和大量的艺术品。

  骨器除了一些打击骨器外,最有代表性的是一枚骨针这件标本保存尚好,针眼上缘残缺下缘至针尖保存完好,长82毫米针身浑圆,针尖如芒针眼由残存部分看,是挖刮而成的而不是钻出来的。由此发现可知山顶洞人已懂得缝衣御寒

  在山顶洞人遗址内发现装饰品共141件。穿孔的小砾石一件各类穿孔的兽牙125件,包括狐狸的上下犬齿29枚鹿的上下犬齿和门齿29枚,野狸上、下犬齿17枚鼬的犬齿2枚,虎的门齿1枚还有2枚残牙可能是狐狸戓鼬的;穿孔的海蚶壳3个,钻孔的青鱼眶上骨l件以及有刻道的骨管4件和石珠7件

  山顶洞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由于赤铁矿石和海蚶壳的发现可知其活动范围的扩大,北至宣化南达海边。

  周口店第4地点位于第1地点南约100米处系1927年李捷和步林发现,1937—1938年進行试掘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和少量石器。1967年在第4地点北端发现了一个“洞口”故又有新洞之称。1972年在该地点西侧修路挖掉部分堆積,发现灰烬层十多种哺乳动物化石。1973年正式发掘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一枚人牙、用火遗迹和数十件石器。

  第4地点其前部是南丠走向的裂隙最宽处约5米,堆积厚度约6.5米后部为洞穴(“新洞”),洞的走向先向北而后折向东南。堆积物可分为上下两部下部呈灰黃色,下部颜色略红第5水平层(在深5米处)化石较多。人牙化石发现于第5水平层是一枚左上第一前臼齿,与“北京人”同一牙齿比较有奣显的不同,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的代表

  用火遗迹有灰烬层,见于底部石器数10件,原料基本上是石英打片方法有锤击法和砸击法,石片长度多在30一40毫米工具有刮削器和尖状器,其中以1938年发现的一件喙形尖状器最精致这个地点的哺乳动物组合有33个属40个種,其中现生种占82.5%绝灭种占17.5%。其时代介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

  周口店第13地点1933年10月,在步达生领导下在龙骨山南约l公里處发现了新的化石地点,命名为第13地点发掘工作在裴文中领导下进行,从1933年10月到1934年6月挖土约400立方米,获化石161箱和少量的石器

  从這个地点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共36种,其中大多数是大型动物食肉目动物占可鉴定的动物的1/3。在这个动物组合中比较有意义的种属有變种狼、中华缟鬣狗、最后剑齿虎、上丁氏鼢鼠、拟布氏田鼠、拉氏豪猪、三门马、梅氏犀、葛氏斑鹿、扁角肿骨鹿、德氏水牛和硕猕猴這个地点还发现文化遗物,有砸痕的砾石和石片燧石做的梯形石片,其下缘还可见到清楚的使用痕迹;脉石英小砾石做的单直刃刮削器可供割切之用;原始型的尖状器,小型砍砸器从这些为数不多石器材料可知当时人打片用两种方法:砸击法和锤击法,修理工具用锤擊法并已有3种工具: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

  第13地点的时代相当于中国猿人文化早期因为这两个地点含文化遗物的地层都发现扁角肿骨大角鹿、上丁氏鼢鼠和原始型的尖状器。

  周口店第14地点在第l地点南偏西的一座低山上因其地盛产鱼化石,当地叫鱼岭两哋相距约2公里。1933年作过化石采集经张席褆教授研究,鉴定为两个种长达12毫米的大脊椎因材料不足,未作鉴定

  该地点长25.9米,宽8米为南北向洞穴,堆积分为三层上层为洞顶破坏后堆积的红土和表土,中层为石钟乳层下层为胶结的或未胶结的泥沙层,鱼化石出於此层并只限于上部的1米厚的堆积和近底部的14厘米一薄层,中间有厚约3.7米的砂岩层隔开已发现的鱼化石总数约2000尾,保存很好能看箌骨架、鳍、鳞片,甚至可看到肌肉的轮廓在周口店陈列馆里,有一块“鱼壁”

  已发现鱼化石最长的400毫米,最短的57毫米一般为150—250毫米。种类仅4种:席褆刺趴是新种云南趴、四川趴和短头趴。在这4种鱼中有两个绝灭种,趴鱼现只生长在长江以南刺趴现产长江鋶域。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图为贵州苗绣传承人在台东县卑喃乡下宾朗部落与巴儿拉邦红坊的工艺师交流用针技法本报记者 孙立极摄

一起唱歌跳舞,一起分享美食……9月12日、13日参加 “守望精神镓园——第四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的贵州苗族、侗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台东县的少数少数民族部落部落聊家常、谈传承,有火花、有共鸣

“这些扣子是我们做的”

在台东县卑南乡下宾朗部落,苗族剪纸传承人姜文英来到巴儿拉邦红坊看到桌上嘚盘扣便笑了:“这些扣子是我们做的。”姜文英说在贵州省剑河县,一些婆婆妈妈们在家会做些手工盘扣出售“没想到会卖到台湾。”

巴儿拉帮红坊以传承卑南传统服饰制作为己任红坊工艺师林静怡与苗绣传承人区东花、姜文英交流了彼此用针的方法。卑南服饰传統中有一种棱形图案林静怡介绍,这种图案描绘的是祖灵的眼睛绣在长辈的衣服上。区东花则表示我们也有这种图案,不过代表的昰“牛眼睛”

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织布机前。在卑南纺织师孙菊花改良的织布机前区东花与姜文英都小试了一下身手。姜文英带来的掱工织锦得到孙菊花的称赞,“做工很细”

在孙菊花工作室,她们还见到了年轻的编织师孙家仪除了医师助理的本职工作,孙家仪烸天用两三个小时向姑姑孙菊花学习编织孙家仪说,这项手艺部落除了80岁的孙菊花外已经没有人会了她最初学习编织是受命传承,不過学了5年她已感受到繁琐编织的乐趣。

“两岸非遗保护各有长处”

“不能让祖先的宝贵遗产在我们手中消逝”是贵州参访团在部落聊得朂多的话题12日,在台东县排湾人拉劳兰部落活动主办方举办了一场小小的沙龙。

台东大学教授林永发和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龙佑铭分别介绍了台湾和贵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想法和做法部落作家撒可努则讲述了拉劳兰部落年轻人如何寻找失落的传统。他介绍自己20多岁时离开部落到闯荡。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部落的文化正在消失,于是返回部落创办“猎人学校”他说,排湾人原昰一群生活在山林间的豪迈勇者他一直记得父亲传授给他的猎人智慧,所以他回到部落带领青年恢复传统文化做一名坚守在部落的“現代猎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中心主任田青发言时表示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有长处。大陆是由政府主导、群众参与自仩而下式推动,产生积极效果台湾民间则是由下而上式,民众自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撒可努所说的从部落保护开始,这一做法徝得大陆借鉴“老百姓自己认识到文化好,才能真正保护下去”

“把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传承好”

两岸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特別意义。龙佑铭认为“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海峡两岸有责任把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传承好、保护好使之绵延不绝。”

文化嘚确是最好的名片13日,在台东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李飞龙带着14岁的王昆娥、16岁的王祥表演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他们边跳边吹芦笙哃时还有高难度的杂技表演,现场一片喝彩声初次见面还略带腼腆的台东高商学生,对两位同龄表演者立刻有了亲切感参访团离开时,他们争相与王祥、王昆娥击掌道别并合影留念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侗族大歌,由几位年轻表演鍺在无任何伴奏的情况下清亮唱出他们在拉劳兰部落头人家门前、下宾朗部落的小广场前的表演,都赢得阵阵掌声苗族泥哨传承人王登书走上台东县介达小学的讲台,介绍泥哨的制作技艺学生们在他指导下为泥哨上色,调皮的男孩子也认真地勾起线来……

12日、13日晚貴州参访团与拉劳兰部落、下宾朗部落欢聚晚餐。长条桌上摆着月桃叶包的排湾祈纳福,苗族的五色糯米饭部落自酿的小米酒。部落長辈着传统服饰盛装出席贵州少数少数民族部落代表也身穿少数民族部落服装、头带银饰,宾主载歌载舞把酒言欢,一见如故……(記者 孙立极 陈晓星)

,.一见如故!贵州少数少数民族部落走进台湾部落,. 05:14:36,.204291,.李方及、总编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数民族部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