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缅怀逝去的亲人亲人的话语

回族穆斯林的基本丧葬礼仪及其文化思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回族穆斯林的基本丧葬礼仪及其文化思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回族的丧葬习俗,是人结束一生后,由亲属、邻里乡亲、朋友等进行哀悼、纪念、祈祷的一种活动,是回族民俗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回族群众认为,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结果。世界上无论什么人,他的地位再高,钱财再多,寿命再长,都会有死亡这样一个不可抗拒和避免的日子。但是,作为在世的人,对于死亡,不讲贵贱,不论贫富,不管是子孙满堂,还是鳏寡孤独的人,一律要尽埋葬的责任,并要葬之以礼。回族的丧葬习俗,既有回回民族的习俗特点,又有伊斯兰教处理亡者的信仰性质。
  一回族丧葬习俗的历史传承
  回族主要是13世纪前后由中亚、中东一带迁徙至我国的各族穆斯林形成的民族。在形成前,他们作为穆斯林,在丧葬方面实行着伊斯兰教的丧葬制度。回族形成后,伊斯兰教的丧葬制度已变成回族的丧葬习俗,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坚持、完善,形成了全民族共同遵守的丧葬习俗。回族先人宛葛思相传是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四个阿拉伯人之一,&无常&于中国,葬广州城外流花桥畔,俗称&回回坟&,其墓碑谓建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据陈垣考证,应为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此地回民至今仍保护着宛葛思的墓。
  在宋末元初,已有文字详细记载,回回按照伊斯兰教处理亡者的习俗丧葬。&回回之俗,凡死者专有浴尸之人,以大铜瓶自口灌水,荡涤肠胃,秽气令尽。又自顶至踵净洗,洗讫,然后以帛拭干,用拧丝或绢或布作囊,裸而贮之,始入棺殓,棺用薄松板,仅能容身&不置一物也,其棺即日便出。瘗之,或闻有至瘗所,脱去其棺,赤身葬于穴,以尸面朝西。&周密记载的回族先人的丧葬习俗,有许多不准确和谬误之处,如回回穆斯林死后着水,洗涤周身,其中要漱口,洗净鼻涕,但并不是&荡涤肠胃&;另外,回族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穆斯林亡后一律不用棺,而用塔木匣子抬尸。可见周密只看到表面,不懂回族先人丧葬习俗的实质内容,把穆斯林用的塔木匣子误写为&棺&;把穆斯林用白布缠身,误写为用&布作囊&等。尽管如此,从周密记载&大铜瓶自口灌水&、&自顶至踵净洗&以及用布缠身等习俗中可以看出,当时穆斯林使用汤瓶灌水洗尸,给亡者&着水&,用白布缠身,用塔木匣子抬尸送葬,和现在的回族丧葬习俗是一致的。
  元、明记载回族丧葬习俗的史料较多,且比较细。有&大殓和小殓&之称谓,用汤瓶洗尸&从头至足,浇洗三次&,还有&麝香脑片填尸口&等记载。明代回族著名学者李贽生前遗嘱:
  倘一旦死,急择城外高阜,向南做一坑,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即止。即如是深,如是阔,如是长矣,然复就中复掘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过六尺有半,阔不过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既掘深了二尺五寸,则用芦席五张,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此岂有一毫不清净者哉!我心安焉,即为乐土,勿太俗气。摇动人言,急于好看,以伤我之本心也。虽马诚老能为厚终之具,然终不如安余心之为愈矣。此是余第一要紧言语。
  我气已散,即当穿此安魄之坑。未入坑时,且阁我魄于板上,用予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换新衣等,使我体魄不安。但面上加一掩面,头照旧安枕,而加以白布巾单,总盖上下,用裹脚布廿字交缠其上,以得力四人平平扶去。待五更初开门时寂寂抬出,到圹所,即可装置芦席之上,而板复抬回以还主人矣。
  既安了体魄,上加二三十根椽子横阁其上。阁了,仍用芦席五张铺于椽子之上,即起放下原土,筑实使平,更加浮土,使可望而知其为卓吾子之魄也。
  && 幸勿移易我一字一句。二月初五日,卓吾遗意。
  幸听之!幸听之!
  李贽遗言中所讲的&倘一旦死,急择城外高阜&作坑安葬,并且在&气已散&时,就要安排人挖坑,第二天埋葬,这是回族人强调的&葬不过三日&的速葬习俗。李贽所要求的&向南&挖坑和&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的长、宽、深规格,以及在坑底&复掘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过六尺有半,阔不过二尺五寸&的尺码,是回族人挖坟坑的特有习俗,其他土葬的民族均没有这些要求。另外,李贽还强调他的遗体要&面上加一掩面&,&以白布巾单,总盖上下&,用&板&抬到墓地养后,&板复抬回以还主人&,这种葬法和现在回族的葬法仍基本相同,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但李贽遗言中讲的&则用芦席五张,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等,这些都不是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处理丧葬的习俗。这说明李赞想用当时回族的丧葬习俗处理自己的后事,但在遗言中有不准确之处。
  二回族丧葬的程序习俗与表现
  回族人在临终前,一般都注意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请阿訇给病人念&讨白&,祈祷真主饶恕病人的罪过,要求病人忏悔和反省自己。
  二是要&口唤&,即平时接触的邻里乡亲、朋友与病人如果发生过口角、矛盾,甚至结下仇恨的,这时要主动向病人说&色俩目&要&口唤&,讲明原情,消除误会与隔阂,互相原谅,愉快地了结往事。
  三是病危时,要求周围肃静,不乱哭乱喊,嬉笑吵闹,要屏除各种噪音,甚至停止行走。除了病人的亲骨肉和守候在病人身旁的阿訇或在群众中德高望重并懂得伊斯兰教教规的人以外,其他人均不能人室,直到病人逝世。
  回族在人逝世后,一般都称&无常&,有些地方称&归真&或&毛提&了。&无常&是回族穆斯林的汉语专用语,即逝世的意思。&毛提&是阿拉伯语,也即逝世之意。&归真&是回族群众对笃信宗教和宗教职业人员以及宗教上层人士的称法。如泉州现在就把逝世称为&归真&。回族无论怎么称呼逝世,但都忌说&死&这个词。为什么呢?这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因为伊斯兰教把死当做一个人最后的必然归宿,并把他理解为&嘎来布&(肉体)的消失和&罗罕&(精神)的升华,是人生的复命归真,而不是生命的归结。所以,久而久之,在回族人当中形成了一种习惯,忌说&死了&。
  回族人逝世后的葬礼,东自长江三角洲,西至帕米尔高原,南起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北达黑龙江畔,大同小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几项程序:
  (一)停尸
  回族人停止呼吸后,在身旁守候的阿訇或亲人,要给亡人瞑其眼,合其口,顺其手足,理其发须,还要整好尸体。人逝世后不能停在睡觉的床上,有条件的要安排在通风凉爽的客堂大厅,如住房紧张或家境贫寒,可在客房地上铺上席子或停尸床,将尸体置于上面,但不能停在伙房。停尸必须使亡人头北脚南仰卧,面稍向于西。在尸体上要覆盖一洁净的白布单。与此同时,要派人分头通知本坊教长及亲戚朋友、邻里乡亲。并在直系亲属中,推选出几位有组织能力和处理丧事经验的人,管好迎来送往、丧事费用等事情。
  (二)善面
  回族也叫探埋体(尸体)。这一程序相当于汉族向遗体告别。当阿訇、满拉、亲朋、乡邻来丧主家,在向丧主和亲属表示悲痛后,到停尸房揭开亡人头上覆盖的白布单,看看面容,然后根据亡人年龄、去世的原因,多方面劝说丧主家不要过于悲哀和号啕大哭,讲述人生客观规律。回族人反对丧家拍胸抓发、跺脚喊叫的怨恨之哭。
  回族人在善面过程中,忌向亡人行鞠躬礼,忌丧家妇女、小孩跪在地上回礼。同时,如是夫妻一方殁了只许在净身前善面哭泣,净身以后不许再看面容。
  回族在人亡后若当天未能埋葬,还得&坐夜&,须请一位深明伊斯兰教义的长者看守亡人。&坐夜&者要身上干净(洗过大净),停尸的屋子要点上香烛直到天明。为了消磨时间,&坐夜&者要给丧主家的人讲人世间的真善美、假恶丑,讲穆罕默德的智慧故事,劝人要行善事等等。在我国东北和其他一些地区,回族人&坐夜&时,还请教长给亡人的眼、鼻、嘴、耳等&念七窍米&,表示亡人不空见真主,这种习俗是回族对亡人表示的一种怀念,代亡人祈求真主饶恕生前罪过的一种善良愿望。
  守夜的人不能睡觉,更不能睡着,主要是怕亡人和丧主家人害怕。有的地方防止坐夜者寂寞瞌睡,由二至三人轮流守或一起守。守夜者至午夜后要吃干果之类,有的地方如黑龙江等地晚上还吃丧饭。
  坐夜时忌大声喧哗,忌玩赌、打扑克。
  (三)备殓
  回族俗称缝&克番&。回族的克番有两个特点,一是从颜色上看,无论是哪个地区,都是白色的,不用有色的布料。二是从选料质量看,不分贫富贵贱,一律是白棉布、白市布、白漂布等,不用绫罗绸缎和其他高级面料。为什么回族人在备殓时要坚持这两点呢?主要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穆罕默德曾说:&安拉最喜欢白色布,生者着白衣,死者用白布做&克番&。&大伊玛目艾布&哈尼法也主张用白布做克番,不宜用色布、绸缎。回民由于受这些影响,便逐步形成了用白色布料做&克番&的习惯。
  回民给亡人备克番,不是像有人说的那样,用一块白布一裹就行,而是有讲究的,其样式、规格、要求,全国各地大体相同,但男女有别。
  男亡人用的殓服有三件:一是大殓,回族俗称&大卧单&,长短要略长于身,上下各余出六七寸。一般来说,长约七尺,宽约四尺五寸。二是小殓,回族俗称&小卧单&,也叫&二单&,长短要合身,但上下两头留余地,宽约四尺五寸。三是衬衣,回族叫&格米素&或护心斗娃,长自肩至踝骨,宽约一尺二寸左右。肩上要开缝,再加帽子一个,长共约九尺。
  女亡人的殓服,比男的多两件。除了同男子用的三件以外,另加裹胸和包头各一件。裹胸长三尺左右,宽一尺左右。包头也叫盖头,长三尺左右,用以裹发,并用布带束着。
  (四)净身
  也叫&着水&或称洗&埋宜台&。净身无论在清真寺还是在丧主家,都要准备好浴床(一般是洗干净的门板)、汤瓶、毛巾等。如在丧主家净身,离清真寺较近的,都从寺里担水,途中担水人累了,可以由另一人替换,但水桶不许落地。
  净身一般由三人承担,即一人专门灌水,一人帮助冲洗,一人带上手套,双手轻轻洗涤。手套一般要准备两副,洗上身时用一副,洗下身时用一副,洗时不许汤瓶落地。
  回族给亡人净身,男女有别,男不洗女,女不洗男。但无论洗男洗女,其程序都是一样的,洗法和活人平时洗大净一样,即先洗手净下,后用白布蘸温水擦洗口齿、鼻孔以代替漱口和呛鼻。接着洗脸、洗头,最后由上至下,先右后左,洗遍全身,并用浴巾擦干净。洗下身时一般都要注意遮掩住羞体,如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回民,给亡人洗下体时&拿布覆盖下体,自脐至膝不得外露&,洗时&只以一手支布,另一手擦洗&。回族给亡人净身,除了洗涤的三人以外,其他人一律不得人内。
  亡人净身后,将其移到准备好的克番布上,按照有关习俗规定洗右后左,层层包裹,洗裹&格米素&,后裹小卧单,再裹大卧单,最后加冠,并将腰部、头、足都用白布带子扎紧。女尸还要加裹胸和盖头。对在战争中为国为教牺牲的回民,作为&舍西斯&,免予洗礼,免于穿克番,允许着血衣埋葬。
  回民在给亡人穿克番时,要在克番上撒一些香料、冰片、樟脑水、香水等,其目的是为了防腐驱虫,也是对亡者怀念的反映和表现。同时,还要用《古兰经》或钱物等,向亡者举行&转费达&仪式,即替亡人赎罪。在转费达后,将亡人放在塔木匣子(有的地方是用牛皮做的担架)里,入匣时用布单和其他物品遮住太阳,起灵时由四人或六人抬起。抬木匣子的人中途累了可以换人,但匣子不许落地。回民反对雇人抬灵,一般都由直系亲属担任。
  (五)殡礼
  回民称站&折纳则&,是回族丧葬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凡参加殡礼的人必须洗大净。殡礼的领导者,一般都是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长担任,也有的根据亡人的遗嘱来确定,不论辈分、地位,只要懂伊斯兰教规,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即可。
  殡礼有的在丧主住宅院里举行,有的在院外选一块平坦、干净的地方进行。从宗教意义来说,是生者代死者向安拉作最后一次礼拜,但系一种意向性的礼拜。其形式跟礼拜差不多:先将尸体放在西边,主持人靠近埋体站立,其他参加者都脱鞋随后排班站立,诵《古兰经》片断,并举意,求真主饶恕活着的和已经死去的,大的和小的,男的和女的。祈求活就活在伊斯兰教道路上,亡就亡在&伊玛尼&的根基上。之后,向左右说:&色俩目。&至此殡礼结束。回族人的殡礼一般不在日出或日落进行;妇女不参加殡礼,不送葬。
  (六)下葬
  回族人的坟墓全都是南北方向,均呈长方形的一个坑,且口大底小,丧主家一般要求把坟坑打得宽敞一点,但并不是越宽越好,而是要达到一定的尺寸规定,土质坚硬的地方,墓深五尺至六尺;土质较软的地方,深约一丈。坟长约六尺,宽三尺。在坑底的西边挖一个与坟坑平行的深洞,长约六尺,宽三尺,高三尺,其形状上面是弓形,下面是平底。这个小洞人能弓身出入。在地下水位较高或易崩溃的沙滩上,一般只挖一个三尺左右的坑,同时准备一个无底石椁或木板盖住尸体。
  下葬时,两个人先到坟坑里,其中一个到小圆洞里。然后打开木匣子,由四人将尸体缓缓放人坟坑,再慢慢送进小洞里,使尸体头北脚南,仰面而卧,面向西方(因圣地麦加在中国的西方)。之后,先用土坯垒好小洞口(忌用火烧的砖),然后填土掩埋坟坑。填土过程中,如果谁干累了把锹扔下,另一人拾起来再于,不能接着锹干。坟墓堆起来,外形犹如鱼脊形或凸形,有的在坟墓上压上些土坯,有的压一些石子,防止风雨侵蚀。广西等地的回民在墓穴上一般都盖五块青石板,大都是亡人生前自己准备的,其目的是使墓更加坚固。
  回民的坟墓与汉民的不同,它不是圆坟,而是长坟,不起坟头。
  在下葬的过程中,阿訇、满拉为亡人念经,其他送葬者跪听祈祷。丧主要为亡人散乜贴,数十元、百元不等。有的丧主除了给送葬人散乜贴以外,还要给每人散一顶小白帽戴孝,并将亡人的衣物散给主持殡礼的人和洗尸的人。
  回民对坟地很重视,一般都要打埂或打墙围起来,禁止在坟地周围修猪圈、厕所,更不允许任何人在坟地大、小便。禁止在坟地放牧,不许从坟地上取土,搞建筑,以防止坟地倒塌。
  回民在陆地一律实行土葬,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在远渡海洋时,可实行水葬。中国古代不少回民到圣地麦加朝觐,途中若逝世了,则在尸体上缠一块石头或铁棒,葬人水中,以免尸体浮在水面上。
  (七)纪念亡人
  回民把纪念亡人叫干&尔埋力&,主要是纪念已故的亲属、朋友、教主等。
  纪念亡人一般根据亡人无常时间的长短来采取不同规模和方式。
  纪念从人无常后埋葬的当天晚上开始。丧主家要煮&米粥&,炸油香或烙油香,请操办丧事的人和阿訇吃。回民称当日晚上的这种纪念活动为&霄夜&。家里有会念经文的就自己去&走坟&,不会念的要请阿訇或懂经文的满拉等去走坟,一日五次,共四十天。回民认为在四十天之内,亡人的灵魂还在。丧主家每天要点香、烙油香,做&都阿&向真主祈祷,家里的其他人还要哭丧。直到第七天,回族称为&头七&也叫&七日&,这天丧主家要宰羊、宰鸡、炸油香,请阿訇和满拉以及有威望的回族老人若于人,到家里念经、吃油香。丧主家为了搭救亡人,求真主开天堂之门,还要给来念经的所有人散乜贴(施舍),之后,还要给亲戚朋友、邻里乡亲散油香。到了&二七&、&三七&规模很小,有时不请阿訇,只是烙些油香,散结左邻右舍或贫穷者。
  到了四十日,认为亡人的灵魂要离开家了,要大干尔埋力。早上先请阿訇走坟,完了请阿訇以及亲戚朋友和乡亲们到家里来吃油香,有的还给丧家散乜贴。从此以后,在百日、周年、三周年、十周年、三十周年仍要宰羊、炸油香,大干尔埋力。过了三十周年,有的就不再搞大的纪念活动了。
  回民对教主的纪念规模很大,称教主为&导师&,也称&老人家&,逝世后尊称为&太爷&,对某一教派的创始人一般称为&道祖太爷&。如虎夫耶门宦的老太爷洪海儒的祭日7月24日;哲赫忍耶门宦的马明心祭日3月27日。遇到这些祭日要举行盛大的尔埋力聚会,宰羊上百只,宰牛十几头,有一万多回族群众陆续去走坟、吃油香,还有的千里迢迢从外省区赶去参加祭日活动,表达对老太爷的尊敬与忠诚。
  三回族丧葬民俗的特点
  回族的丧葬民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是回民聚居区,还是回汉杂居区,总起来看,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实行土葬,忌火葬。回民实行土葬,传说是根据伊斯兰教关于安拉造化人类始祖阿旦,是由泥土造成,死后仍归于土中而来的,有&入土为安&之说。回民有句俗语说:&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这就充分说明了回族实行土葬,并且亡在哪里就埋在哪里。
  土葬是少数民族和一部分汉族当中普遍实行的一种葬法,它的类型有好几种。回族的土葬法跟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土葬有着本质的区别(除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回族的土葬不用棺椁,由来已久,且至今还保持着。清咸丰时回族宗教学者蓝熙所著《天方正学》说:&清真殡葬,不需棺椁,以身归土,因其清净也。&《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感纪旧闻》记载,回民丧葬是&殡不以木&。现在回族人亡后,仍不用棺椁,只是用木板或木匣等来安放尸体,葬后再拿回木板或木匣。
  回族忌火葬的习俗至今也未改变,包括一些有一定文化水准的人员在内,他们习惯土葬,忌火葬。回族为什么忌火葬呢?据了解,回族当中有这样的传说,说火刑是安拉使用的,只有安拉掌握这个权力,一般人不能用。还说,火刑是罪人无常后所受之刑。另外还说,伊斯兰教处理无常的人不用火刑。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忌火葬的习俗。
  第二,主张速葬。回族的丧葬根据伊斯兰教&三日必葬&的规定,一般是早上无常,下午埋;晚上无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过三天。也有个别特殊情况在第四天埋的。清代初回族著名宗教学者刘智在《天方典礼择要解&丧葬篇》说:&按圣教,翌日必葬。盖谓尸以人土为安,不得久停。&泉州回族《丁氏族谱祖教说》在反映明朝嘉靖年间丁家丧葬习俗时说,这里的回族习俗多年来一直是&葬不过三日&。后来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有的&葬逾时矣&。现在回族地区人亡后,仍在三天内归土安葬,即使是发生意外事故亡故的,查清原因后,先埋人后等待处理。不停丧权厝,避免停尸过长、腐烂发臭等不卫生的做法。
  第三,从俭节约。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葬必从俭&的影响,在处理丧事上,主张薄葬,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回族当中有着一句俗语:&死后铺金盖银,不如生前厚养孝顺。&讲究生前竭尽全力抚养行孝,反对死后大操大办。所以,现在回族人办丧事,一是不用棺,只用三十六尺白布缠身。有的阿訇带头从俭办丧事。如甘肃省平凉县的马连云阿訇生前有遗嘱,无常后不请客,不收钱,他的克番(尸衣)都是用平时戴过的戴斯塔(缠头布)缝制而成的。回族这种从俭习俗,不仅现在这样,过去也是比较注意的。如泉州回民《丁氏家谱》说,回族亡者&殓不重衣&,这就明确肯定了回民无常后不穿戴各种衣服等。二是不设灵位,不搞繁文缛节,禁止送花圈幛联,待葬期间不宴请,出殡仪式简单、安静,一般不动用车辆,不雇用吹鼓手吹吹打打,也不讲究任何排场。埋葬不用殉葬物,不搞什么纸车纸马、童男童女等纸火。送葬中禁止摆设任何祭品,不举行任何祭奠。据《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感纪旧闻》记载,回族葬俗&封若马鬣而浅裹以木棉,祀不设主,祭不列器&。由此可见,回族在处理丧事中早就注意节俭了,这种风气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第四,一律平等。回族在处理丧事上,无论是地位较高的掌权者,有一定影响和威望的阿訇学者,还是普普通通的一般教民、鳏寡孤独无人照料的人,不管是长寿的百岁老人,还是十几岁的少儿,毫无贫富贵贱、大小之区分,一律平等。都是在阿訇的引导下,用水冲洗后,白布缠身,举行殡礼,最后将尸体抬往公墓安葬。
  第五,有自己的场地。回族不管是聚居区,还是与汉族杂居区,都有自己留好的坟地。决不允许非穆斯林埋葬,也不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坟地去埋。在回族聚居区,有的为了就近方便,还根据地域、家族等情况,分几个坟地。回族人不信风水,也不看风水,只要干燥、平稳的地方就可作坟地。凡是回族人都可以埋在一起,各占一穴地,反对多占地盘。
  第六,其他。回族丧葬中的有些仪式和活动,是回族对亡人表示怀念或纪念的一种形式,并非伊斯兰教所规定,也不是必须遵守的圣行。如亡人人士前的焚香、传经。做都阿,念七窍米、写护心都阿,七日、月头、百日、周年等宗教活动,虽然都举行宗教仪式,也都有所托词,但主要表现了亡人亲属代亡人赎过,祈求安拉饶恕亡人生前过失的善良愿望,是回民在长期的纪念亡人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
  回民的葬礼,从以上情况看,虽然有其节约、俭朴的良好习俗,但仍有些不足。处理丧事还花不少钱,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处理丧事时卫生工作需要注意。回民抬尸用的担架或木匣子抬完尸以后,消毒跟不上,易传染病菌,是很不卫生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实,有的地方建起了回民殡葬服务处,如南京市于1979年就已建立了&南京回族殡葬服务所&、长春市建立了&回族殡葬服务馆&、兰州市也建立了回族殡葬服务馆等等,这些殡葬服务机构,深受广大回民的称赞和欢迎,设置了具备卫生消毒条件的亡人冲洗房,暂厝亡人的冷藏设备等等,方便了城市回民群众,减轻了群众的负担。过去处理丧事一般都要花费上千元,现在殡葬所从停尸、洗尸、穿克番,一直到下葬,只花二三百元。从南京市、长春市建立回民殡葬所,笔者想到,如果其他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也建起殡葬服务所这样类似的服务机构,不仅处理丧事干净、卫生、经济、方便,而且还有助于&殡葬改进&的顺利进行。(《回族民俗学概论》王正伟,回族民俗学研究专家。)
小编工资已与此赏挂钩!一赏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我的电子书想关注我点上面蓝色名字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经典语录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经典语录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论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悲剧意识
论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悲剧意识
【摘要】《穆斯林的葬礼》这部长篇巨著中的悲剧美和悲剧意识一直受到关注,先从人生经历、回族文化以及时代背景三方面分析作家本身具有的悲剧意识,凸显了作家独具匠心的写作手法,小说中的“故事性悲剧”外,小说中还蕴含着一定的“技巧性悲剧”。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悲剧意识;故事性;技巧性
一、 霍达悲剧意识的形成
(一)人生经历对霍达悲剧意识的影响
女作家霍达有着一个不太幸福的童年。1945年,霍达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回族珠玉世家,家境还算富裕,然而霍达虽有幸免于亲眼目睹那长达八年的纷飞战火,却早已在家人的日日熏陶下,形成了对战争的无限恐惧与憎恶,且霍达一出生,迎面扑来的就是解放战争的巨浪。战争带来的灾难和剧痛深深植根于霍达的童年,而童年,正如冰心老人所说,“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地刻画在他的人格和气质上,而且影响他的一生。”
(二)回族文化对霍达悲剧意识的影响
霍达的悲剧意识植根于她悲剧性的童年和求学生活,又是对其自身所处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的传承。河北大学卢沛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民族传统文化将其丰富的内蕴无私地赐予本民族的作家,民族作家也在其得天独厚的艺术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寻觅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并尝试着建构一种民族特质文化之上的族别文学。因此,作家,不管你是否在他的名字前面冠以族属,他都会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流露出所属民族的心理特征。”
(三)时代背景对霍达悲剧意识的影响
除了自身民族苦难史及民族精神的影响,作家所处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也影响了她的创作风格。霍达从文革之后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新时期的文学恰又都是充满悲剧性的,曹文轩先生曾在《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中提到:“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文学,其基调是悲剧性的。”十年浩劫给这个民族带来的苦难、悲痛以及毁灭在迅速发展起来的伤痕文学中得到体现。霍达虽不是典型的伤痕文学作家,却也于1979年冬创作了短篇小说《不要忘记她》,及时又深刻地对“文革十年”做出反思。
二、玉碎月落两不知之“技巧性”悲剧意识体现
(一)篇章名和人物名蕴含的悲剧篇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纯洁爱情里的信仰
-读霍达《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与《穆斯林的葬礼》相识是在一个午后的傍晚,夕阳缓缓的洒落在挚友白皙的脸蛋上,挚友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在陶醉。那虔诚的姿态让我不禁好奇,一本书怎能让挚友如此的迷恋?后来我懂了,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这还是一个三代穆斯林家族的缩影,一本厚重的穆斯林史诗。
浅浅的字句,如一条平静的河流,
注入我的心湖,没有波澜壮阔,有的只
是一点涟漪一点点摇曳的影子。我没有
想过,一本长长的小说居然写的像散文
一样的优美清淡,带着一种虔诚的信
仰。悲剧该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啊!
为何三代人的悲剧写的像黄叶落地般的
自然,像“化作春泥更护花”般的令人
满足,平实的文字,将人们心底最深挚
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爱就是你用尽全部的心血去呵护
它,不以金钱或称号来满足,为其倾尽
一生,并从中的到乐趣,无论成败,这
是一种事业心,一种永恒。”“爱是一种信仰。”不起眼的两句话,却以是书中所有人物的真性情。合上书,不禁苦笑,自己若是有其中一个人的坚韧执着和所谓的“事业心”世界已有一半属于我。所以我只能做一个静默无声的普通人。一个平凡的只会呼吸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平静、冷淡源于何方?是不是将所有的生命热情深深隐藏的结果?或许??或许??当自己不能在拥有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在忘记。面对着近乎于折磨的日子,能给自己的似乎只有回忆。
我在等待些什么?我的心理还有温情与爱吗???
《穆斯林的葬礼》告诉我们,人活一世,应该有信仰,不管
我们是信仰宗教,信仰理想,还是信仰自己。有了信仰,我们才有
驱散心中阴霾的勇气,才有战胜困难的信心。信仰为我们埋下实现理想的种子,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静候理想的降临。篇三:浅析《穆斯林的葬礼》悲剧美
浅析《穆斯林的葬礼》悲剧美
指导老师:何 平
学员:许金凤
摘要: 《穆斯林葬礼》,作者霍达。它是一部穆斯林民族圣洁的诗篇,悲美 的震颤着读者的心灵。本文将从凄美的爱情,跌宕的人生,憾摇的宗教三方 面浅析它的悲剧美。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作者霍达。这是一部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整部小说在一个较小的社会场景中,通过描述几个平凡的回族人,他们的悲欢离合,升降浮沉的生命历程,表达一个民族时代背景中的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有情人终被拆散而失之眷属,执着信仰又使执着被欺骗,婚恋的悲剧,罪感的缠绕,不可思议的生活,人生是如此的复杂与无常,这一切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凄美的爱情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让读者回肠荡气、刻骨铭心的都是一段段凄美的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的凄婉,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悲壮,贾宝玉与林黛玉相爱不能的幽怨,无不令人掬一捧清泪,唏嘘不已。美好爱情的毁灭,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怅然。
有学者评价霍达的创作为“发现悲剧,表现悲剧,咀嚼悲剧,冶炼心灵,这就是她的创作生涯”。这部小说中,爱情是书中情节得以发展、升华的媒介,而书中的爱情却是无一幸免于最终的命运——“葬礼”①。
(一)至纯至美的爱情—阴阳相隔
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纯洁而美好。他们的爱情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没有丝毫的杂质。楚雁潮得知新月身患不治之症后,想尽一切办法要给新月以生的信念,他要挽留她,挽留一个才十九岁的如此美好的生命。他不假
思索的表达了自己的爱情:??给你献上我的心灵,和着心灵中蕴藏的全部感情。楚雁潮是那么地欣赏和爱着新月,他用尽全身力气和所有的热情去爱新月,用炽烈的爱燃起了新月心中对生命和爱情的熊熊火焰。这种爱至真至纯,就像新月形容《梁祝》给她的感受:“没有灰尘,没有嘈杂,只有一条长长的小溪,静静的流,流到人们的心里。”他们的爱是神圣的,是纯洁的,是令人向往和羡慕的。患病的新月因为爱情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在心里悄悄编织起未来的蓝图,生命绽放出新的光彩。在我们还没来得及感叹爱情力量的伟大,为燃起生活斗志的新月祝福时,他们的爱情就遭到了无情的毁灭。。
无论他俩如何苦苦哀求,也改变不了韩太太那颗坚硬的心。《古兰经》规定穆斯林不能跟“卡斐尔”做亲。“我宁可看着你死了,也不能叫你给我丢人现眼!”韩太太厉声说,“我就不信,在这个家能反了你?”美好的爱情注定了悲剧的结局。爱情的毁灭也带走了新月年轻的生命的。
楚雁潮崩溃了,他疯狂地冲进灵堂,揭开盖着新月的白布,在她冰冷的脸上深情一吻,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吻,也是最后一次吻,是初吻,也是诀别的吻,是和着泪水的苦涩而绝望的吻??他跳进墓穴去为新月试躺那块她将长眠的地方,他一躺下,就没有力气起来了,不愿意离开那里了,他要和新月永远在一起??楚雁潮,这个痴情的异族男子,在新月死后,一直一个人。他的一曲《梁祝》将生生世世回旋缭绕在新月的墓前,它奏出了爱情的音符,奏出了生命的意义,奏出了人性的美丽。
多么美丽的爱情啊!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依,这是绝世之恋,这是旷古之恋。他们爱的疯狂,爱的深厚,爱的强烈,超越了伦理,超越了宗教,超越了生死,让我们肝肠寸断,荡气回肠。在我们为他们的爱情掬一捧热泪的时候,冷静之余不得不羡慕新月是幸福的,她获得了最完整、最深沉、最真挚、最热烈、最纯洁的爱。那些世俗的爱与之对比相形见绌,丑陋不堪。
美好的爱情遭到了毁灭,却奏出了一曲爱的赞歌。我们的精神也在这升华的爱情中得到了洗礼、净化。美有千万种,而从悲剧中提炼出来的美,是沉默的,持久的,是人们心中不可触动的美。
(二)朴实真挚的爱情—无情棒打
如果说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悲剧是因为《古兰经》规定穆斯林不能跟“卡斐
尔”做亲,那么天星和容桂芳的爱情应该顺利发展,得到祝福。
他们祖祖辈辈都是回回,长时间的接触和交往,彼此间相互了解,互生爱慕,,悄悄的谈起恋爱,私定了终身。他们商量好了:赶明儿结婚的时候,不让妈操心、费钱,各人把现成的铺盖合到一块儿,就行了。婚姻是人生的大事,谁不想风风光光的嫁,谁不想风风光光的娶。他们的爱情朴素到抛弃一切世俗的陈腐观念和物质需求,只要有爱就足够了。多么朴实的爱情观,这样的爱情值得称赞,值得肯定,值得祝福。
当他们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时,天星敬重的妈妈-梁君璧因为“门户不想当”,利用手中的权利略施计谋,在这对恋人之间制造了一个大大的误会。他们的爱没有等到开花结果就生生的被割断,夭折。
他们俩的爱情悲剧是中国社会普遍的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最具有代表性。封建社会的家长对待婚姻一律奉行“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奉行“门当户对”的原则,违背这两条原则的爱情必定是遭到无情棒打,伤痕累累。在我们谴责腐朽的封建家长制的同时,也欣慰的看到了一批批向往自由,追求纯真爱情的年轻人,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力量和希望。
(三)大胆叛逆的爱情—劳燕分飞
也许是我才疏学浅,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情是我读到的作品中最大胆,最叛逆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冲破了世俗、冲破了伦理、冲破了宗教。
韩子奇,有妻有子,为了事业出国避战。梁冰玉作为五四新一代的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在发现自己的初恋情人居然是出卖学生运动的告密者,她无法接受遂随姐夫韩子奇出国。在异乡他们相互扶持,相互依靠,在那种相濡以沫的感情熏陶下彼此相爱了,姐夫和妹妹恋爱了。在梁冰玉身上韩子奇找到了真正的爱情。热恋中的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新月。
他们的爱情志趣相投,相濡以沫,是美妙无比的。美好的爱情犹如一缕明媚的阳光温暖了他们彼此苍凉的心,增强了生活的希冀。患难见真情,他们的爱情基础是坚固的,是牢不可破的。可是,美好的爱情竟然只是昙花一现,就黯然消逝。
抗战胜利了,他们带着孩子从伦敦回到了北平。见到到姐姐,她才知道已经不属于这个家了。她是这个家的败类,勾引自己的姐夫,她被姐姐所不容。“我
们这才是真正的爱”得到的却是姐姐的一巴掌。依然相信爱情的她将最后希望寄托到了韩子奇--女儿的爸爸身上。“奇哥哥,我们走吧,远离北平,远离中国,让安拉来见证我们的爱情。我们是真心相爱的。”可是最后的希望之火也被狠狠地扑灭了。“玉儿,我,我得为了这个家,为了天星,为了我的玉呀。”“我错了,我真的不该回来啊。”怀着满心希望从伦敦回到北平的梁冰玉失望了,爱情是脆弱的,当面临考验的时候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梁冰玉和韩子奇之间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局。他们的爱情是美好的,可是背负了太多的沉重,该赞扬还是该反对,留给读者的将是无尽的思考。 三段激情唯美的爱情绝唱,流露出的却是深深的无奈和叹息。故事在霍达的笔下叙述的是那般的唯美清丽,却深深浸染着难以消逝的凄美。什么是真爱?得到真爱为什么那么难?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二、跌宕的人生
亚里斯多德说:“悲剧主人公必须是与我们十分类似的中等人,他不该遭难而遭了难。②”霍达说:我笔下的主要人物,既是人间曾经有过的,也是我所憧憬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的大写的“人”③。本部作品中,霍达就是为这样的人作传,为这样的人谱曲。
(一)、传统与宗教的化身—梁君璧—悲辱
梁君璧,在整部作品中,是最具悲剧美的人物形象。她生长在传统的穆斯林家庭,没受过任何教育,身上有着鲜明的传统与宗教的烙印。少女时代,父亲去世后,她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重振奇珍斋,嫁给了一贫如洗的韩子奇,这表现了她的坚强、刚毅的一面,也表现了她传统的一面,为了家业,选择了只有责任没有爱情的婚姻。
韩子奇成了名震京华的玉王,她退居成了韩太太,安心的过上了相夫教子的生活。随之,战火燃烧到了北平,丈夫带着玉避走英国,固执的她留下来坚守自己的家园。她的狭隘心胸、短浅目光葬送了奇珍斋,葬送了自己的婚姻,也为家业的断送埋下了祸根。太多的世事磨难,使她逐渐走向了冷酷无情和专横独断。
战争结束后,相爱的韩子奇和梁冰玉带着爱情的结晶出现在它的面前时,她愤怒了,深爱着的丈夫和妹妹竟然背叛了她。她用手中的宗教和传统做武器强行拆散了他们。自此,她的婚姻也走向了死亡,只能守着丈夫空虚的躯体度过余生。这是捍卫传统与宗教的结果,这结果在梁君璧的心理留下了永远的创伤,使她在以后的岁月里,变成了一个尖酸刻薄、控制欲极强的女人。
这种心理支配着她费尽心机地拆散了儿子淳朴的初恋;面对新月爱的宣言,她说出了“我宁可你死了,也不要你留在世上丢人现眼”的激烈言辞。她如此要强,向命运一次又一次抗争,却在一次次地伤害了亲人之后更深地伤害了自己。一生中谨遵教规行事,虔诚地遵循真主的旨意,然而,苦心置办的家业在内忧外患下荡然无存,费尽心机维护家庭,却在最后关头得知丈夫是个汉人,这对于她这样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仰者,无疑是最大的耻辱,更是她的可悲之处。
纵观梁君璧的一生,她是宗教与传统化身的悲剧人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她的悲剧让人震撼,更让人深思。随着社会的前进,现代文明的进步,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的呼声越来越高,宗教与传统该何去何从呢?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去面对呢?
(二)、徘徊传统与现代间—韩子奇—悲痛
韩子奇的身上有宗教文化长期的熏陶,有牢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有现代文化的洗礼,这几股力量在他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在其灵魂深处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最终妥协于传统与宗教文化,造成了自己悲剧性的命运,在悲痛中逝去。
早期的韩子奇,由贫困潦倒到名满京华。日本侵华战争开始了,韩子奇万般无奈之下携着他心爱的珍宝,避居伦敦。战火纷飞的伦敦地下室,面对冰玉爱的呼唤,36岁的韩子奇第一次懂得了爱情,冲破了道德、传统、伦理,与冰玉相爱了。当从战争中历劫归来,面对妻儿,韩子奇心中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和长期穆斯林文化的积淀占了上风,他爱冰玉,但是畏惧社会舆论,没有勇气去了结与梁君璧无爱的婚姻,他被痛苦的选择折磨着,最终礼教与传统战胜了本能的人性,他选择了玉和无爱的婚姻。
失去爱情的韩子奇形如槁木,心如死水,新月是他活着的唯一精神支柱。新月的逝去,玉的被抢,抽取了他的精神支柱,直接造成了他悲剧性命运的结束。
韩子奇的悲剧,是难以将爱情与责任整合起来的悲剧,是性格悲剧,也是命篇四:论《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爱情悲剧
论《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爱情悲剧
【内容摘要】《穆斯林的葬礼》是著名回族女作家霍达的代表作品,是第三届矛盾奖的得主,爱情是小说情节得以发展和升华的媒介,而书中的爱情却无一幸免于最终的命运——“葬礼”,整部书都充满着浓厚的悲剧色彩,《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爱情悲剧在其生成原因方面是各有差异的,有的是宗教信仰,有的是“家长”制度,有的是自身的性格使然,而本文会从这三个层面出发揭示书中爱情的悲剧成因。
【关键词】穆斯林葬礼;爱情;悲剧
《穆斯林的葬礼》是我花了很大力气读完的。这并不是因为它晦涩难懂,而是它所包含的思想太深刻、太感动人心了。一部好的小说,不是用眼睛和文字作为媒介的,而是用法心灵和思想撞出火花的,这部作品即是如此。它是名回族女作家霍达的代表作,是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得主,单从题目与小说字里行间来看,小说着重描写了一头一尾两处穆斯林的葬礼,而实质上,在这两场真正意义上的葬礼之间,两代人其中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葬礼”,那就是爱情的葬礼。
霍达的创作为“发现悲剧,表现悲剧,咀嚼悲剧,冶炼心灵,这就是她的创作生涯”。这部小说中,爱情是书中情节得以发展、升华的媒介,而书中的爱情却是无一幸免于最终的命运——“葬礼”,整部书都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一、宗教文化与率真心灵的碰撞。
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观点:宗教与文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因而与人的生存本质相关。历史上的宗教可能被意识形态的毒质所污染。但宗教的本质是不会被污染的。宗教的本质是永远纯净的。它既在于它自身之中,又在于一切文化形式中。科学、文学、哲学、艺术皆不可能脱离宗教。”(当代学者李光良语)这部小说同样没有脱离宗教的影响,全文自始至终都渗透着浓厚的伊斯兰文化气息。作为一位回族女作家,霍达笔下的《穆斯林的葬礼》这部鸿篇巨制,作者除了给它倾注了女性特有的细腻感情之外,大量的民族情感和因素在文中也是信手拈来。作者在书的后记中明确写出“我无意在作品中渲染民族色彩,只是因为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民族之中,它就必然带有自己的色彩。”
宗教情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与渗透是显而易见的。周作人先生虽无宗教背景,但他注意到了文学里所表现的宗教情感,它援引克鲁巴特金的话说:“艺术家的目的,是将他见了自然与人生时候所经验的感情传给别人,因为传染的力量的深厚,这感情的好坏,可以判断这艺术的高下。人类所有最高的感情便是宗教的感情,所以艺术必
须是宗教的,才是最高尚的艺术。”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学里的宗教情感是文学与宗教的联系。
女主人公韩新月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清纯、聪慧、完美的回族少女形象,而楚雁潮则是一位以优秀博学、卓尔不群的汉族青年形象出场,毫无疑问,在他们第一次在北大相遇,读者就知道即将要发生什么事情了,这情节显得老套。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为了彻底地颠覆美好的爱情故事而引入彻头彻尾的悲剧之中,先巧妙地把楚设计为韩新月的老师,所谓的“师生恋”在我们的文化传统氛围中是不被允许的;接着把韩写做有心脏病,而且是十数年以后才被发现的。在文中,这些悲剧性的铺垫,从侧面反映了楚、韩两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仿佛他们从心灵到外貌,从精神到躯体都自然而然地相互吸引、牵挂、思念。当楚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踏上他的爱情道路时,他却没有想到,他克服了诸多难题,原本以为爱情的曙光就会在眼前,可是无情的宗教观彻底地将他的理想粉碎。当韩太太明确而决绝地指出只能把新月许配给回回同胞时,那从前的相知相解,相依相靠,相互倾慕,相互鼓励和支持在宗教信仰的横亘面前也只是过眼浮云。韩新月带着人生最大的遗憾离去,那遗憾不是没能和楚雁潮在一起,而是没能看到自己的生母。而作者通过楚,把他们的爱情升华到一种精神层面,追求的是那种心灵上的沟通。对楚而言,虽然不能见到韩,但是韩永远活在他心里。
一弯新月本是伊斯兰教的象征,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象中,新月积淀着明净清秀,柔情凄楚,是既定的悲剧色彩意象。而作者更加精心地设计了韩新月与楚雁潮这一对名字,借客观的月与潮之间的关系来写出两个人的爱情悲剧,以此表明这是命运的悲剧。
二、“汉族式封建”爱情悲剧
此书中,整个故事情节都是在伊斯兰教的气氛中展开的,之所以称之为汉族式封建的爱情,是因为这段爱情与汉族封建的爱情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书中韩天星与陈淑彦就是属于穆斯林中“汉族封建式”的爱情。汉族封建婚姻爱情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结果。把婚姻放在爱情之前,是为了表现这种制度下是先有婚姻再有爱情,或许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有爱情。这就如天星与淑彦的结合,他们直始至终都没有产生一丁点爱情的火花,但他们却是本书中唯一成功的婚姻。这里不得不叹服作者把细节上的反讽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段婚姻爱情一开始就是被天星母亲韩太太所掌控,从第一次正式打量淑彦,韩太太就把她当成了“准媳妇”。这段婚姻爱情里始终充满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套。韩太太从和淑彦套近乎,帮其找工作开始,尽量让淑彦在韩家有
在自家的感觉;知道儿子有了心上人之后表现得异常气愤,设计拆散两个自由恋爱的有情人;接着派新月去当红娘。韩太太知道,帮淑彦找到工作,淑彦对韩家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而淑彦是新月好朋友,新月肯定乐意淑彦做自己的嫂子,而天星最疼爱的是妹妹新月,以天星木讷的性格,对于她的撮合他无法拒绝。淑彦秀秀气气,长相端正,同样是回回,信仰相同,本分利落,有做家庭主妇的潜力,是贤惠良母的好材料,而最关键的还在于门当户对,淑彦家也是经营玉器生意的。与天星相恋的小容子家不是干玉器这行的,而且家境寒酸的多,所以天星一提起小容子,韩太太就立马暗下决心要拆散这两人了。 天星与淑彦就稀里糊涂地结合了,可即便是结婚之后的他们也没有表现出夫妻之间的感情。在天星知道真相之后,他除了悔恨自己之外还是安静下来过生活,这种逆来顺受的表现,与淑彦得过且过的心理恰恰组成了这书中最和谐的家庭。作者这是鞭笞了回族传统那种有悖于常情的陈规陋习和价值观。
三、个人性格的爱情悲剧
光潜先生说:“悲剧比别种戏剧更容易唤起道德感和个人感情,因为他是最严肃的艺术。”《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爱情悲剧多数牵扯个人感情和道德,例如前面提到的韩新月与楚雁潮的“师生恋”、梁氏姐妹共侍一夫。这和他们人物的特殊个性有内在的关联。
主人公韩子奇,作为“玉王”其前半辈子何等精明能干,何等有男子气魄。而为了事业出国避战,在英国期间和韩太太妹妹梁冰玉相爱,在梁身上,韩子奇才找到了真正的爱情,可事业心作祟,战后急着要赶回重操旧业,可回来之后,爆发了严重的家庭分裂,韩子奇自此陷入了恋人出走、事业衰败、伦理压迫的三重压迫与绝望当中,而唯一爱情的鉴证“女儿”的夭折和文革的打击,终于使他在恐惧和孤寂中死去。韩子奇的性格突转,变得懦弱沉默,萎萎缩缩,在韩家的地位骤降,毫无发言权,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错误爱情给他带来的道德上的巨大无形形压力。
梁冰玉,作为五四新一代的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在发现自己的初恋情人居然是出卖学生运动的“告密者”,她无法接受,遂随姐夫韩子奇出国,而在异乡拒绝了追求她的奥利弗,导致后者为了急着赶回家送她一束红玫瑰在空袭中丧身。她心中郁积了太多的委屈无处宣泄,而身边唯一可以倾诉的是姐夫韩子奇,在那种相濡以沫的感情熏陶下彼此相爱了。“我们虽然在沉醉的那一刻,不会考虑到道德因素,但在那一刻来临之前的确起着一种决定作用。”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上如是说。梁二小姐敢于冲破道德的笼子,追求自己的幸福,是五四文化新青年的形象。敢于去爱,
并且敢于去承担责任,在这一点上比深受伦理压迫的韩子奇强。这两者在恋爱之后表现出来的迥然不同的个性,说明了个人性情在同一事物压迫下的坚强程度。最终以梁二小姐比韩子奇更加决绝的选择了出走结束了这“伦理”不容的爱情。
韩太太,即梁君璧,少年时代,敢于冲破世俗委身韩子奇,而等到当上女主人之后,变成了一个恪守教规、封建古板、冷酷无情的女性。出于私利,包办天星婚姻,使儿子痛苦异常;宗教观狭隘,拆散新月与楚雁潮这对玉人。而出于嫉妒情绪,不能接纳妹妹与丈夫的关系,毅然赶走她,同样使韩子奇心力交瘁,后半世无法抬头。虽然在出国之前,她与韩子奇关系很融洽,那不过是一种亲情,根本不是爱情,韩太太固执乖戾的性格在这场悲剧婚姻中起了主导作用,韩子奇只是一个被动的承受者,这是两人的性格使然。
在这一场姐妹共侍一夫的爱情闹剧中,三个的性格自始至终都左右着爱情婚姻的走向。梁二小姐的性格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表现出五四新知识女性的独立形象,为了爱人韩子奇和女儿新月毅然出走他乡;韩子奇无法舍弃自己的事业,不顾一切率妻女回国,而面对原配妻子梁君璧的咄咄逼人的气势和道德伦理的束缚,他彻底变成了一个生活的被动接受者,默默地背负着道德伦理的重压苟且生活;梁君璧不能容忍妹妹与丈夫的“乱伦”,而为了家庭的名誉,逼走妹妹,而在精神上不断打压丈夫,让其深陷在伦理道德、事业衰败和孤独寂寞的三重深渊之中。
这一部小说所揭示的社会意义是多方面的,它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穆斯林进程的一个浓缩,为我们再现了一幅真实的穆斯林生活图景,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战争、政治、宗教等对人们意识形态以及生活的影响,尤其是伊斯兰文化,它始终是整个故事的文化背景,为文章增添了个性化的色彩。穆斯林精神中的坚忍、敬畏、苦其心志磨其心力于事业是有帮助的(韩子奇事业上的成就就是证明),忍耐和顺从对维持一段不论质量如何的婚姻,构建一个稳定的家庭是有帮助的(如韩子奇的婚姻生活),但对于爱情来说,则是枷锁,是牢笼,是制造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文章以《穆斯林的葬礼》为题,我想作者意在表明“穆斯林”精神对本书中爱情的悲剧的影响。“葬礼”一词则给人增添了几分沉重,几多悲伤,几重思索。埋葬的到底是什么呢?是新月吗?我想不仅仅是。埋掉的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真爱,而留下的是穆斯林的压抑而沉闷的顺从与隐忍。
“悲剧是什么!悲剧就是把人的生命里面最美好的东西,撕碎了拿给别人看!”(鲁迅语)作者先将一段段美好的恋情呈示在我们的面前,然后又借助“穆斯林精神”
这双大手将这一切毫无保留的撕开,让人压抑,让人心痛……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文学史上的爱情悲剧数不胜数,《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大都是一对恋人的悲剧,而《穆斯林的葬礼》向我们展示的则是一个包含了两代人的群体性的爱情悲剧,更让人增添几分伤痛,这些爱情悲剧一方面让我们对剧中的人感到同情,一方面又激发我们对真爱的追求和珍惜。
【参考文献】
[1]霍达《斯林的葬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朱光潜《剧心理学》(民文学出版社,1985)。
[3]周作人《圣书和中国文学》(小说月报,1927)。
[4]赵慧《当代回族女作家散论》(人大复印资料,1995)。篇五:浅析《穆斯林的葬礼》现实意义
浅论《穆斯林的葬礼》的现实意义
摘要:《穆斯林的葬礼》是我国著名女作家霍达所撰写的一部具有深刻社会现实意义的书籍。在本文中,笔者将从穆斯林家族的兴衰展开描述,并逐步深入,对所代表的的社会历史进行分析,并对特殊种族的生产状态进行描写,对回族穆斯林的宗教文化进行深刻的思考,最后在本文的结尾处的悲剧意蕴,以及文中对于爱情的阐述,用这些来对《穆斯林的葬礼》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进行和分析。
《穆斯林的葬礼》主要内容体现于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并以此来传达感情和真理。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其实有不少关于描写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但是相比于传统的文学作品,这方面的作品受关注度还很低,其数量在文学作品整体数量上占据的的数量只能用“稀少”来评价,而关于回族穆斯林的生活描述就更是少之又少。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作可以说是由我国著名女作家霍达所著作撰写的《穆斯林的葬礼》这部作品,其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更是一部对社会现实意义有着高度折射度的书籍。在本文中,笔者将从穆斯林家族的兴衰展开描述,并逐步深入,对所代表的的社会历史进行分析,并对特殊种族的生产状态进行描写,对回族穆斯林的宗教文化进行深刻的思考,最后在本文的结尾处的悲剧意蕴,以及文中对于爱情的阐述,用这些来对《穆斯林的葬礼》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进行总结和分析。
1、作者简介
我国回族著名女作家霍达,日出生于北京,是我国当代最为著名的女作家、电视剧作家之一,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迄今为止已经发表300余万字的作品,其作品涉猎小说、电影、电视、话剧、散文、文学等,极为广泛,倍受海内外文坛的关注。
2、作品简介与创作背景
在《穆斯林的葬礼》一书中,作者运用独特的视角,加入自己真挚的情感,丰富的内容,冷峻的文笔,为抒发其深刻内涵而费尽心力,通过对我国穆斯林的漫长而艰难的足迹的描述,揭示了我国回族穆斯林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强
烈冲击和逐渐融合的发展历程,以及展现出在那种特定的时代中,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和困惑,并对书中的任务进行了一系列的细致描述,使人物血肉更加丰满,栩栩如生。
二.穆斯林家族的兴衰和命运沉浮
《穆斯林的葬礼》一书的主要描写对象是一个穆斯林家族,主要讲述了这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的命运起伏,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中,发生着有着不同内容,但是却又沉沦于交错复杂的爱情悲剧。这部长达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对中国穆斯林漫长且艰难的发展史进行了宏观的回顾,并揭示了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两者的冲突和交融下所产生和构建的心理结构,以及通过政治、宗教等氛围的影响,对其人生真谛所产生的困惑和追求,而书中对主人公的细致描述,更是对中国古老民族风情以及穆斯林特色互相冲突互相融合的现实生活的最好诠释。“玉”是贯穿于整本书中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本书是一片对玉进行描写的篇章, 更是命运的长河,从古至今,玉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具有着其独特且意义深刻的重要价值。
本书开篇就描写到一个玉碗被易卜拉欣的不小心而打破,这貌似一个开始,却又与接下来的结局进行了预示,作者书中的玉其实所指的就是韩子奇的韩家,更写到韩子奇在接手玉器店后,将玉刻等手工艺带向繁荣,享受富贵,后又每况愈下走向衰败的过程。在书中,狭义上的玉所指是韩家,玉是整个小说的主线,也是穆斯林家族,作者用韩子奇一家发生的种种事情,映射着整个穆斯林家族。其实,通过这样一个缩影,我们可以获知整个穆斯林民族的兴衰史,整本书看似描写家族,其实质却是向整个回民致敬。除此之外,《穆斯林的葬礼》更是对封建腐朽的旧社会的一种批判,当时代在进步,而固步自封必将会被社会所淘汰,被新事物所取代。
实际上,在深层内涵中,《穆斯林的葬礼》讲述的是在中国命运转折点时期的少数民族命运,是一个以小可以见大的主题。在内忧外患的北平,伊斯兰教徒梁亦清因为雕玉过程中丧命,就由徒弟韩子奇来继续经营和保护家庭。他为了保护传下来的和自己收藏的玉,带着小姨子到英国避难,他的玉算是暂时保住了。但是在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查抄时期,那些玉最终在劫难逃,它们躲过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是却在内斗中被破坏。韩子奇也跟随着自己心爱的收藏而难逃厄运,在历史的沉浮中回想起自己早逝的女儿,在外飘零的梁冰玉,想起师傅梁亦清。在历史的沉浮和兴衰中,个人的力量和命运都随波逐流。抗日战争、文革,都让他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小说中并没有刻意的描述和胶带历史背景,但是从小说的人物和情节中,我们能够非常强烈的感受到社会的现实和状态。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没有逃脱掉历史的束缚,在爱恨交织中不断沉浮。这其中虽然是以一个回族家庭为基点,但是也真实的反映了回族家庭的生活习俗等文化,可以说是整个穆斯林的一个缩影。他们因为民族和信仰的独特性,面对历史的时候也表现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所以小说不仅仅是一个回族家庭的兴衰和命运沉浮,更是整个穆斯林家族的兴衰和沉浮。
三.回族宗教文化和信仰(回族宗教文化和信仰)
我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其不仅具有丰富性和开发性等特点,更具备庞大的兼容性,其最主要体现在,我国文化与伊斯兰教的冲突与融合。女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不仅将其心中对回族兄弟姐妹最真挚的感情描写的淋漓尽致,更是我国文学界第一部成功表现了回族人民发展兴衰史和现实生活发展历程的长篇小说。书中对于回族的描述十分的细致入微,这种感受的来源并来至于作者对回族深深的爱。在书中无论对语言、行为还是信仰和宗教文化,都描写的极为细致。作者本身就是回族作家,也非常真实的还原了回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可以说是少数民族的真实记录和文学创作的结合。
全书中处处都显现了浓厚的穆斯林回族气息。他们的宗教文化和信仰在一开篇就扑面而来,小说以穆斯林葬礼的悼辞开始,之后的细节描写中宗教的见面礼节和祝福,为整个小说奠定了浓烈的“穆斯林氛围”。回族自己的宗教信仰,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认同和亲切之情,当他们见到彼此,哪怕是初次见面也会因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感受到血统之间的感情和力量,所以无论在天涯海角何处的穆斯林见到彼此都会非常亲切。比如在梁亦清第一次见到吐罗耶定的时候,彼此祝福“求真主赐给您安宁!”的时候,互相之间够感到温暖。
在韩新月和楚雁潮的婚礼上,也体现了回族宗教中的婚嫁习俗。在传统的穆斯林中,不允许和外教徒结婚,所以当时韩太太表示不赞成双方的结合。另外他们的爱情阻挠也因为这段感情也因为是师生的缘故,被认为是违背教义的。小说中关于葬礼的习俗,最能体现穆斯林风俗的独特之处。这本书,在艺术成就高超的同时也描写出了穆斯林独特的信仰,是我们其他民族了解回族的教材。同时对于穆斯林宗教信仰的理解也是审视这部小说的关键,更是悲剧结局的根源。小说中所有的人物都是虔诚的穆斯林,是宗教的捍卫者,但是在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之下不断受到冲击。也就是说主观的信仰和客观的现实相互对立冲击,也形成了小说的冲突和矛盾点,也给他们的内心带来了煎熬。宗教之下的情感和悲剧,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悲壮之美。
四.一个家庭的情感纠葛及悲剧
小说中的家庭是回族中最普通的一个家庭,韩子奇用微薄的收入支撑整个家庭,其中的小冲突和细节跟现实中的普通家庭无异,作者在描写了家庭生活的同时也展现了一个家庭的情感纠葛及其悲剧意蕴。
这个穆斯林家庭三代人之间关于情感的纠葛非常复杂,最终在各自的命运沉浮中走向悲剧的结局。首先是韩子奇和粱君碧之间的家庭婚姻悲剧,韩子奇为了报恩娶了梁碧玉为妻,两人原本的婚姻的建立就没有爱情基础,所以十年的婚姻生活时的两个人之间变得麻木和陌生。当北平陷入内忧外患的时刻,韩子奇抛弃了原配妻子,带着自己的小姨子梁冰玉来到因果避难,并且生下了一个孩子韩新月。姐姐疼爱自己的妹妹,但是这么突如其来的打击还是给她带了很大的痛苦,同时因为穆斯林的宗教纲常,这种情感是永远无法受到尊重和接受。她既疼爱自己的妹妹,又不得不驱逐自己的亲妹妹。而韩子奇和梁冰玉之间的情感,也无法被社会所接受,两人的结合没有任何仪式也没有名义。韩子奇博学潇洒,梁冰玉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这使得姐夫和小姨子比原配更加般配,也就更容易擦出爱情的火花。两人在战争中相依为命,自然情感上的结合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但是对于原配姐姐来说,一边是自己一手带大的亲妹妹,一边是等了十年的丈夫,无论是情感还是社会伦理纲常上都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姐姐粱君碧不仅要面对丈
夫的背叛,妹妹的远离,还要面对社会舆论和背负整个家庭以及孩子未来的责任。爱与不爱之间的纠葛,加上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让这个普通的家庭带有荡气回肠的悲剧气氛。
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纠葛,让这个普通的穆斯林家庭又再次陷入了僵局。韩新月经过几番波折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北大,就读了梦寐以求的西语专业。当她遇到才华横溢的老师楚雁潮之后,两人因为戏剧性的相识而彼此倾心。但是两人之间不仅仅横隔着师生关系,还存在着民族信仰差异。他们的抗争,他们的爱情,是穆斯林家庭所不能接受的。对于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的粱君碧来说,处于对教义和民族的虔诚,不得不阻挠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结合,正因为如此也加剧了韩新月的死。韩新月是韩子奇和粱君碧妹妹梁冰玉的孩子,但是最终却因为民族身份,被粱君碧所反对而走向了灭亡。可以说韩新月和楚雁潮之间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宗教民族差异导致的,也是交织了父辈们的家庭情感纠葛。当她最后在《梁祝》的悲凉中离世的时候,她所为爱情所付出的挣扎和奋斗,都显得那么揪心。亲生母亲因为被驱赶,不能出现,当她风烛残年回到北平的时候,却连韩新月的坟墓都寻不见,那一刻她的愧疚和后悔,开始怀疑自己一生的反抗,让小说充满了悲凉的气息。
粱君碧对于宗教教义的虔诚和捍卫,不仅仅拆散了韩新月和楚雁潮之间的爱情,也拆散了自己的亲生儿子韩天星和荣桂芳之间的爱情,这让粱君碧的生活充满了挣扎和痛苦。粱君碧的一生是可悲的,她唯一的精神支撑就是她的宗教信仰,可是她的宗教信仰却导致了子女们的爱情悲剧。她严格恪守着回族的一切礼仪,遵守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且要求亲人也一样。她一生都认为韩子奇也是穆斯林,但是当韩子奇临死前说出自己不是回回的时候,给原配妻子粱君碧带来的打击和讽刺,是她永远无法接受的,这一惊天的秘密,所带来了悲剧色彩是躲也躲不掉的。
五.爱情带给我们的启示
爱情是男女、夫妻之间的亲切向往,是世间和文学中最常见也最美好的情节。在《穆斯林的葬礼》一书中,对爱情的描写格外突出,整本书从开始至结束都被爱情充斥着,三代人不同时代和时空的爱情,以及每个人不同的爱情观,霍达在书中对于爱情的描写,主要通过对两条爱情线索的对比,进行详细描写。这两条线索,分别是梁君璧和韩子奇的爱情,以及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中间还穿插着梁冰玉、韩天星,以及陈淑和姑妈等人的爱情。
在书中,作者对不同人物的爱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表现,如姑妈,她是一个传统女性的代表,认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即便在失去男人和孩子之后,也没有再婚的想法,她这种传统的女性,在现在的社会中已经很难再有了;另一位女性,和现代大多数女性的爱情观一样,她就是梁君璧,作为韩太太,她为了保护家庭原谅了丈夫的出轨,却只能通过对自己丈夫不停的埋怨和责怪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她们两位女性都是在封建思想传统中成长的,但是却形成了不同的爱情观。另外作者又对陈淑彦和韩天星的爱情进行了描述,当婚姻不是爱情的这个事实发生在这个家庭中时,对于追求爱情的放弃,以及对于现有生活的服从,使得他们的生活只能充斥着平淡。而正本书中,最为令人震撼的爱情是梁冰玉的爱情经历,作为北大的高材生,她不但富有文化,同时也拥有了敢爱敢恨的思想,她一生中经历了三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第一段是在北大的青涩爱情,虽然以失败告终,却
向读者们启示了五四运动后人们对独立爱情的思考;第二段是一段异国恋情,她的封建思想、回回穆斯林的宗教信仰,以及异国的思考,使得这段爱情最后也是失败告终;而第三段爱情,则是她爱情经历中最具有争议且最引人深思的,如果运用伊斯兰宗教的词语来形成她的第三段爱情,可以用“乱伦”去形容,作为她
第三段爱情的男主角,她的姐夫韩子奇,他们的这段爱情被家人所摒弃。韩子奇为了报恩而与梁冰玉姐姐组成家庭,却又因爱玉护玉,而与梁冰玉远赴英国,最后有了感情,并产下韩新月,韩子奇接手玉器店,终身爱玉,与梁冰玉的名字相互辉映,在韩子奇生命的最后阶段,揭示了韩子奇非回回穆斯林的现实,无疑是对梁君璧的最大讽刺,而韩子奇最爱的女子梁冰玉也因其懦弱而在外国孤老,这段爱情从头至尾都出满了压抑与讽刺。梁君璧对家庭的爱,韩子奇对玉的爱,梁冰玉的爱情就是生命的爱,充斥了他们的情感世界,梁君璧的委屈就全、捍卫家庭完整,梁冰玉的敢爱敢恨,勇于冲破世俗的规则和宗教的信仰,韩子奇的懦弱与矛盾,交织成一幅此起彼伏的爱情图画。而书中最为完美的爱情当属韩子奇和梁冰玉之女——韩新月,与她的老师楚雁湖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堪称完美。他们对自己的爱情坚贞不渝,可以说,正本书中他们的爱情是完美的,他们的形象更是完美的。回回穆斯林不能与外族通婚,宗教信仰中不能存在的师生恋,最后使他们的爱情无疾而终,使新月因爱而逝,他们的爱情虽然没有开花结果,但是他们无疑是完美的,令人感动的。面对当今社会因物欲而变质的爱情,因性格和异地而的爱情,他们俩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这是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于爱情的完美形象。爱情通过《穆斯林的葬礼》一书,向我们呈现出各个人物经历的不同的爱情,故事内容丰满,人物形象深入,让每个读者对书中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也无法忘记。
《穆斯林的葬礼》可以说是一本长篇巨制,作者不仅在书中为我们呈现了玉的世界多么美轮美奂,更为读者对呈现了少数民族以及宗教信仰的神秘,无论是令人潸然泪下的爱情凄美剧,还是少数民族和宗教信仰,作者都用心良苦的向广大读者竭尽全力的呈现。可以说,这本书不但对少数民族的生活、宗教信仰的神秘、爱情的刻骨铭心,还是对人性的诠释,都是无可挑剔,同时还彰显了作者的意境,书中的全部,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甚至无法深刻的体会,但是书中的启示和寓意便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语言。
[1]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2]霍达.我为什么写作[N].文艺报,(2).
[3]钱振纲. 一曲爱情的悲歌 读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N].中国文化报,(3).
[4]马丽蓉.艺术灵光烛照下的 葬礼世界 读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2):71-76.
[5]徐其超.回民族心灵铸造范例 穆斯林的葬礼价值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33.
[6] 张昀, 赵敏.穆斯林的葬礼中回族宗教、饮食习俗探析[J]. 新疆职工大学学报, 2000(12).
[7] 刘玉凤. 论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女性形象[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9(5)
[8] 肖群忠. 生活伦理论[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1).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缅怀亲人的句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