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注意的认识资源理论解释注意的分配心理现象很多理论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消费理论的有限资源分配问题研究
  摘要:在高速公路管理者和出行消费者的理性“经济人”条件下,高速公路单独的零收费政策可能会导致交通堵塞、道路拥挤,不能实现社会总效用的增加。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有限资源可以公平、合理地被使用,并且双方可以同时实现效用最大化。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4/view-3872177.htm  关键词:消费理论;效用;公共资源  中图分类号:C93;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3-04  一、引言  资源分配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对解决社会、管理、政治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的不断发展,分配机制也日趋完善,公共物品和基础设施更加健全,人们对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更加重视,但仍然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理论界对公共资源问题做过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机构管理的方面,有以下几个观点:陈安宁(1998)认为公共资源必须由政府管理,所以资源分配应当将委托—代理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规范竞争的管理机制;李蔬君(2005)提出解决“公地悲剧”应当明确资源产权,加强法律规范;孙绍荣(2007)从公共资源再生周期建立博弈论模型,讨论公共资源实现纳什均衡的使用强度;吴盛光(2008)指出公共资源市场化的必然性,并且进行了详细的市场化分析。当前理论界对公共资源的问题一直强调通过市场化和严监督两个方面进行分配,而对于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关注较少。  我国高速公路在短期内为有限资源,当前高速公路施行假日免费的相关政策,为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福利。粗略估计,高速公路假日免费带来的收入减少近200亿元,但仍然存在很多高速路段交通堵塞、游客滞留的现象,仍然存在很多的消费者旅行的延误和不便。如何分配有限的公共资源,才能实现有效地配置,使高速公路管理者和出行人群的满足程度同时达到最大,还需要细致分析。  本文试图将消费者行为理论同时运用到高速公路管理者和出行人群当中,在高速公路有限供给的条件下,寻求双方同时达到效用最大化的途径。  二、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假设  (一)高速公路管理者的理性经济人假设  在开放公共资源的过程中,驾车出行者是一个特殊的经济主体,高速公路管理者行为决策的收入情况和社会效益程度取决于这一经济主体的支出和反馈。对高速公路管理者或工作人格化,也就是将其作为与生产者、消费者等相同的一个经济当事人,也有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目标,其目标就是通过高速公路收费额度同社会效益指标的调整达到自身效用的最大。高速公路的资源有限,出行者支出的高速公路通行费为高速公路管理者的收入,出行者对高速公路的满意程度为高速公路管理者的社会效益。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应用解释  根据消费者的行为理论,在一定的偏好和预算约束下,我们对其选择的不同商品的购买量可以确定。以消费者的理性消费为前提,每个人都努力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即在选择如何消费的过程中,总是在可以支配的预算下,使用最少的成本来获取最大的收益或满足。通过消费者预算线和其无差异曲线的切合点,找到使其消费获得满足程度最大化的商品组合,即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通常来说,在消费者的最佳选择处,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即不同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有限资源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速公路在一定时间内具有供给的最大值,随着高速公路的收费价格降低,开放程度上升,人们对其需求不断上升。当需求小于固定的供给量时,高速公路同一般商品一样,收费越低,人们的需求愈大,满足程度也越大,从而高速公路管理者的社会效益越好;当需求大于固定的供给量时,高速公路的供给将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道路拥堵和交通不顺将会逐渐减弱人们的满足感,从而使得高速公路管理者的社会效益下降(如图1所示)。  (三)高速公路管理者行为预算线解释  消费者的预算线是指其在选择购买不同的商品或服务时可以选择消费的不同商品的所有可能,反映了消费者在多购买一定数量某一产品或服务的同时必须放弃消费一定数量的另外一种产品或服务。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消费者可以选择预算线以内的所有商品或服务的组合。对于高速公路管理者来说,预算线代表了其可以获取的高速公路费用收入和社会效益的不同组合。高速公路的最大供给量一定(GG′),当人们的需求量少于高速公路的供给量时(AD),随着高速公路费用的减少,社会效益不断上升;当人们的需求量大于高速公路的最大供给量(DB′)时,高速公路费用下降将引起人们更大的需求,使得交通堵塞、道路拥挤,随着供给不足的程度加剧,人们的满足感逐渐下降,高速公路管理者的社会效益也将下降。所以,在有限的高速公路和信息资源的限制条件下,高速公路管理者的预算线AA′不能实现,其真实的预算线为AD-DB′。但是,当高速公路管理者与出行消费者之间实现信息的完全对称时,虽然高速公路的资源量不变,人们充分、合理地对其使用,却使得出行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上升,高速公路管理者的社会效益回归到DA′,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四)高速公路管理者的无差异曲线解释  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表示了给其带来某一相同满足程度的不同商品或服务的组合,也显示了消费者在某一满足程度上消费一种商品或服务愿意放弃另一种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高速公路管理者的无差异曲线较为陡峭,U3为高速公路供给量没有限制时,高速公路收费为零的情况下高速公路管理者获得最大的效用,此时效用曲线同预算线交于A′点;在高速公路收费为零的情况下,人们的需求大于高速公路的供给量,高速公路管理者的效用曲线u1与预算线交于B′点;当使用高速公路收费使得人们需求恰好等于高速公路资源的供给量时,高速公路管理者的无差异曲线恰好同预算线的拐点相交,即u2交于预算线拐点D处。  由以上对无差异曲线形状的分析可知:1. 高速公路管理者内心并不愿意通过减少收入来换取社会效益,使得社会效益增长的难度加大;2. 大部分出行者并不会注意高速公路费用的少量减少,即对于高速公路费用的需求弹性很小。   三、行为决策分析  (一)出行者的预算与无差异曲线  在理性经济人的前提条件下,出行者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图2中,XX′为高速公路收费期间的消费者预算线,此时,其所达到的最大效用为u1,效用曲线u1与预算线交于点O1,即消费者选择的高速公路出行量小于高速公路的供给量。  (二)完全免费政策的有效性  高速公路管理者对高速公路采用零收费以后,消费者的预算线由XX′向右上方旋转至XY,在高速公路供给充足以及其他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U5同新的预算线相交,即消费者在O5处达到效用最大化。但是高速公路的资源有限,供给量仍然是GG′,故O5并不能实现。高速公路施行完全免费,会使得人们的需求大于高速公路的全部供给量,出行者远远多于高速公路的承载量,造成交通堵塞、道路拥挤;同时,由于时间的浪费,出行者很多计划性的消费活动都将减少,对于其他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量下降,大部分收入效应的增加量被时间的浪费所抵消,使得需求效用远远不足,消费情况远远低于预算线。最终,消费者在无差异曲线u2同实际预算线的交点O2点处实现效用最大。  (三)现金补贴政策的有效性  高速公路管理者将高速公路零收费的所有收入减少量对消费者进行现金补贴,而不降低高速公路的收费,那么消费者预算线将由XX′向上平移至X1X1′,此时无差异曲线同预算线交于O3点,人们达到u3的满足效用。此时,直接的现金补贴同时等比例地增加了人们对于其他商品和高速公路的消费情况,大大增加了人们的满足程度。但是,现金补贴过程繁琐,并且在进行现金补贴过程中往往存在资金漏出和不公平的现象,从而也增加了现金补贴的机会成本,使得现金补贴难以合理、公正、有效地进行。  (四)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有效性  高速公路管理者在施行零收费的行为时,如果能够及时、准确地将高速公路的道路情况、具体的人数出行计划和明确的车流时间安排通知到将要出行的人们,从而使得出行者实现完全、准确的预期,那么高速公路的资源也将充分地被人们所使用,每个人能够完全准确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出行,那么人们的效用将会在高速公路资源充分使用的条件下达到最大,即人们在实际预算线的拐点O4处达到无差异曲线u4的效用;同时,高速公路管理者在零收费的情况下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故其预算线也将实现DA′部分,无差异曲线u3将在A′点处实现,从而高速公路管理者也实现了最大效用。此时,在有限的资源下,高速公路管理者和消费者同时实现了效用最大化,资源既未发生浪费,也未发生过度使用,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如图3所示,在E点处,高速公路管理者与出行消费者同时达到了效用最大化,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行为效用的改变途径与战略性思考  (一)行为效用的改变途径  通过对高速公路管理者和出行消费者的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比较分析可以知道,在高速公路管理者和出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只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得高速公路的供给情况、交通状况能够实时更新,将大大减少高速公路管理者和出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双方也可以做好及时的活动预期,从而增加高速公路管理者的社会效益和出行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提高双方的效用。  具体途径要从高速公路管理者和出行消费者两方面入手:1. 高速公路管理者应该在开放高速公路的同时加大交通信息的传播,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和交通公共广播等方式或途径及时与出行者进行交流,对每一天每一时段的高速公路出行人数、交通情况及时公布,预测下一时段的交通情况,对高峰时段进行预告,严重超载路段设置应急方案,及时帮助出行消费者解决道路堵塞或交通拥挤所带来的问题;2. 出行消费者应当关注自己出行的路况信息,做好预期准备和应急措施,及时查看交通信息或道路状况,并及时反馈信息,通过合理安排出行时间来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二)有效性思考  在高速公路管理者和出行消费者具有良好的信息交流的前提下,双方均实现了效用最大化。此时高速公路管理者的无差异曲线超过了预算线上的拐角点,实现了零收费的社会最大效用。同时,出行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上移到最大,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达到拐角处,实现了有限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了最大效用。双方在互相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充分交流和沟通使得有限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将会长期保持双赢的状态。  通过高速公路资源的实施方案,一方面改善管理者的信息开放程度,另一方面改变消费者的使用偏好,也可以应用于对其他有限资源的管理,只要在信息足够对称的情况下,人们都会努力实现自身的满足程度,最终达到效用的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会减少“公共地悲剧”现象的发生,由此有限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将更加公开化、公平化。  参考文献:  [1]陈安宁.公共资源政府管理初论[J].资源科学,1998,(2):22-27.  [2]李蔬君,彭颖.由“公地悲剧”看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管理[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1-43.  [3]孙绍荣.消耗公共资源的谋利行为博弈的过度行为均衡点问题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7,(1):27-31.  [4]吴盛光.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理论基础、风险分析及路径选择[J].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8,(1):15-18.  [5]张忠根,崔宝玉.扶贫资金漏出问题研究: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60-65.  [6]陈宪.高速公路当是“公共路”[N].中国改革报,.  [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8]张永林.含有公共资源经济中的激励机制与合作对策[J].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73-80.  [9]金学群.公共地悲剧与市场结构[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9,(3):39-42.  责任编辑、校对:艾 岚  Study on Limited Resources Allocation of Consumer Theory  Zhang Kun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ghway management and travel consumers' rational "economic man" conditions, highway separate zero fare policy may lead to traffic congestion, road congestion, cannot realize the increase of social total utility, so we should through the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 make limited resources can be used fairly and reasonably, and the two sides could realize the utility maximization.  Key words: consumer-theory; utility; public resources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14心本余晓越)
(15心本龙佳欣)
(15心本颜俐丽)
第三方登录:以下试题来自:
问答题阐述注意分配的认知资源理论和双加工理论,并分别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答案要点】(1)认知资源理论①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对刺激的加工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刺激越复杂或加工越复杂,占用的认......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 【答案要点】(1)统计检验中两类错误即α错误和β错误。α错误是指当零假设成立时,拒绝零假设犯的“弃真”错误,也叫I型错误;...... 2.问答题 【答案要点】(1)测量误差指与测量目标无关的变量所引起的不准确和不一致的效应。(2)测量误差一般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类...... 3
A.主效应检验
B.相关分析
C.简单主效应检验
D.回归分析
4.问答题 【答案要点】(1)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2)影响因素:个体学习的成败体验;榜样的替代性经...... 5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一、名词概念解释:(每题5分,共60分)
1.自我功效论: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提出了效能期望的概念,认为人对自己行为能力存在推测。这种期望可以产生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等。&&&&&&&&&&&&&&&&&&&&&&
2.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是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他们认为人的意识主要受自己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具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3.皮层的言语区:是大脑皮层分区中的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言语区包括言语运动区,即布鲁德曼第44、45区,亦称布洛卡区。这个区域受损会发生运动性失语症;在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有一个言语听觉中枢,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也称为威尔尼克区。损伤这个区域将引起听觉性失语症;在顶枕叶交界处,还有言语视觉中枢,损坏这个区域将出现理解书面语言的障碍。
4.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是脑内神经信号传递的一种主要形式。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有些突触小泡突然破裂,并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存储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当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就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并激发突触后神经元内的分子受体(另一种化学物质),从而打开或关掉膜内的某些离子通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
5.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现象。常见的知觉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恒常性使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始终保持对事物本来面貌的认识,保证了知觉的精确性。
6.&特征整合论:是关于注意加工的理论。受Neisser的影响,Treisman和Gelade(1980)根据知觉的特征分析说,提出了一个影响较大的注意新理论&&特征整合论。他们将注意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注意加工和集中加工。前注意加工以自动的平行的方式对一些基本特征进行加工,形成特征地图,迅速而无需注意。集中注意则对特征地图进行扫描,进行特征整合,形成对象。
&&& 7.&心境与应激: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应激是指人对某种以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这种状态的产生与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持续的应激状态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 8.&正强化与负强化:是强化的两种基本形式。强化是指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正强化是增加个体喜欢的刺激物,提高所希望得到的行为频率。负强化是给个体厌恶刺激物,消退不适宜的行为,增加适宜行为的频率。两种强化都是为了增加反应的频率。
&&& 9.&投射测验:是一种人格测验技术。要求被试者对一些模棱两可或模糊不清、结构不明确的刺激做出描述或反应,通过对这些反应的分析来推断被试的内在心理特点。它主要用于对人格、动机等内容的测量。通过投射技术可以使被试不愿表现的个性特征、内容冲突和态度更容易地表达出来,因而在对人格结构、内容的深度分析上有独特的功能。但是这种技术评分比较困难,主观性比较大。
&&& 10.两种人格理论模式:是指气质类型学说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盖伦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巴甫洛夫依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
活性,划分了四种类型。
&&& 11.H.A.Simon:是美国人工智能界的&四大领袖&之一。Simon和Newell于1976年提出了物理符号系统假设,认为物理符号系统是表现智能行为必要和充分的条件。这样,可以把任何信息加工系统看成是一个具体的物理系统,如人的神经系统、计算机的构造系统等。这些工作推动了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
&&& 12.基于物体的选择注意: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领域。针对&选择性注意选择的究竟是什么&这一脑智研究的焦点问题,通过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蜜蜂的行为实验,有力支持了 &基于物体的选择性注意&理论和以拓扑性质为基础的视觉基本表达的理论。
二、回答问题(每题15分,共90分)
1.试述感受性和感受阈限以及感觉大小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答:(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存在许多刺激,但并不是所有刺激都能引起我们的感觉。例如落在
我们皮肤表面的灰尘、频率高于20 000赫兹的声音、0级静风(风速小于0.3米/秒)、专注听课时旁边同学轻微的翻书声、菜市场里两个陌生人的低语等,我们觉察不到。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其强度必须是适宜的。感觉强度依赖于刺激度,心理学用感受性、感觉阈限来说明二者的关系。
&&&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一般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弱,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例关系。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 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绝对域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阈限来衡量。绝对阈限的值越小,则绝对感受性越大;绝对阈限的值越大,则绝对感受性越小。用公式表示为:
&&& E=1/R& &&& 其中,E为绝对感受性,R为绝对感觉阈限。
&&& 不同感觉的绝对阈限是不同的,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也会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有机体的状况而有所不同。
&&&(3)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 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阈限。差别感受性可以用差别阈限来衡量。差别阈限的值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大;差别阈限的值越大,则差别感受性越小。
&&& 1830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E.H.Weber)研究差别阈限时发现,差别阈限值与原有刺激量之间的比值在很大范围内是稳定的,即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对两个刺激物之间的差别感觉,不是由两个刺激物之间相差的绝对数量来决定的,而是由两个刺激物之间相差的绝对数量与原刺激量之间的比值来决定。这就是韦伯定律。例如,对于50克的重物,如果其差别阈限是l克,那么该重物必须增加到51克我们才刚能觉察出稍重一些;对于100克的重物,则必须增加到102克我们才刚能觉察出稍重一些。用公式表示为:
&&& K=&DI/I &&& 其中,K为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I为原刺激量,&D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 不同感觉的韦伯分数是不一样的,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视觉的韦伯分数是1/100,听觉的韦伯分数是1/10,重量感觉的韦伯分数是1/30。
2.试述并评价几种主要的能力理论。
答:①独立因素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因素是彼此没有联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这种学说很快受到人们的批评。
②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Spearman)根据人们完成不同任务时的业绩的相关,提出能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一般因素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都需要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能力、创造力等,而特殊因素指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活动中有特殊意义,并在其中显现出来的能力。如画家的颜色辨别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许多特殊因素与某种普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人的智力。这种理论对我们认识能力结构有重要启发,但是把能力的两个因素对立起来则是不可取的。
③多因素说。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Thurstone)应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构成能力的七种因素:词的理解力、言语流畅性、数字计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记忆能力、知觉的速度以及推理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提出了组成智力的不同因素,它们是:语言能力、逻辑&数理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身体动觉能力、人际能力以及自知能力。
&&& ④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Guilford)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和行为五类;而智力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有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 思维和评价等五种;智力活动的产品是运用智力操作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位计算,可以分类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以及应用。这种智力结构模型对智力测验工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⑤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Sternbeg,1985)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过程,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智力情景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景拟合的心理活动。智力经验亚理论提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的和新环境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纳格利尔里(Naglieri)和戴斯(Das)提出的PASS模型是建立在鲁利亚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的基础之上的。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这些理论推动了对能力内在结构的分析。
3.你如何看待短时记忆容量问题?什么是工作记忆?为什么它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关
答: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个组块。Miller(1956)从信息加工
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组块的概念,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如字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一个字母是一个组块,由几个字母组成的字词仍为组块,几个字词组成的词组也是一个组块。因此短时记忆的容量不是以物理单位计算,而是以组块来计算的。短时记忆的容量还和个体的知识经验有关。个体储存的信息越多,可以促进短时记忆的编码加工,提高组块的效率。一些心理学家用复述回路说等理论解释短时记忆的容量问题,需要复述的内容的时间有长或短,需要的时间也不同,时间短的容量就小;还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储存的项目占据了较多的空间,留下来操作的空间就减少了。
&&& 在认知心理学中,为了更加关注短时记忆的加工过程和在记忆模型中的作用及意义,所以常常把短时记忆称为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强调短时记忆的内容随当前完成任务的要求而变化,以及重视将信息从长时记忆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来。短时记忆的研究在认知心理学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短时记忆联结着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在这个阶段中对信息进行初步的编码加工,信息经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中,得到长久的储存。同时,短时记忆在复述加工的时候还可以在长时记忆中检索,提取相关的信息。对短时记忆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整个记忆内在机制的研究。
4.什么是部件认知(RBC)理论?它与传统模式识别理论相比有什么进步?有什么不
答:部件识别理论是Biederman等(1987,1991,1993)提出一种模型。包括两部分:
(1)部件结构①简单的部件结构称为&geon&,它代表&几何离子&。它与原子成分
极其相似,这些原子或分子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组成不同的物体。②与特征觉察理论中的特征相似,&几何离子&是本原,但在这里它们是一些容积本原:是形状的本原而非线或角的本原。③&几何离子&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决定物体的特性的关键。
&&& (2)识别过程①把复杂对象的结构拆分为简单的部件形状。②通过感知或恢复基本的几何离子来识别物体(对象)。③如果出现了足够的信息,我们能够觉察出几何离子,那么就能识别物体。④ 如果呈现信息的方式使我们不能觉察出个别的原始离子,就不能识别物体。
传统的模式识别理论中的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
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在任何感觉道内,一个模式总要不同于其他的模式。模式识别是人的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或智能,可看作一个典型的知觉过程,它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一般来说,模式识别过程是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再决定它与哪个长时记忆的项目有着最佳匹配的过程。为了研究这个匹配的过程,认知心理学中提出了几个理论模型或假说,如模板说、原型说和特征说。模板说的基本思想是刺激与模板相匹配,而且这种匹配要求两者有较大程度的重叠;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特征说认为模式可分为诸多的特征,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占有重要作用。
&& 部件认知(RBC)理论更深入地分析了人们的知觉过程,但是这个模型有些抽象化。
&&& 5.什么是Stroop效应?什么是反应选择?你认为两者有关吗?为什么?
答:所谓Stroop现象就是当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
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对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这一现象是Stroop首先发现的,因此叫&Stroop效应&。
反应选择主要是体现在注意的选择性模型中。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认为注意是对反应的
选择,他们设想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是按其重要性来安排的,对重要的刺激才作出反应,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作出反应。如果更重要的刺激出现,则又会挤掉原来重要的东西,改变原来的重要性标准,作出另外的反应。这种重要性的安排还依赖于长期的倾向、上下文和指示语等。
Stroop效应与反应选择是相关的,两者都是注意理论中的现象。前者是注意的干扰问
题,也就是注意的分配问题。由于注意过程中受到干扰,注意难以集中,产生了Stroop现象;而在注意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注意的反应选择。在注意过程中,人们常常对自己感兴趣的,合乎需要的事物更多的注意,对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刺激及时作出反应,而认为不重要的刺激减少反应。这就是反应选择。所以这两种现象经常同时出现。
6.试阐述&心理旋转&和&心理扫描&的典型实验,你认为它们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
表现在哪里?
&&& 答: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谢帕德(R.Shepard)和梅茨勒(Metzler)等
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的材料是一对对不同方位的立方体的二维形式图。要求被试判断所用的时间。无论图片所示的物体是在平面上调转(即通过旋转画纸就可以实现),还是在三维深度中旋转(把物体方位旋&进&画纸中去),判断所用的时间同两物图片上的角度差异成线性关系,即旋转的度数越多,反应所用的时间越长见。这就是著名的心理旋转的实验。1973年谢帕德和库珀(Cooper)合作,以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向和反向的字母R为实验材料,对心理旋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这一实验结果也证明了字母在心理旋转的角度越大,作出的判断所用的时间就越长。
&&& 这些实验说明:(1)心理旋转的实验恰恰证明了表象的客观存在,并非像行为主义心
理学所断言的那样,外界刺激传入大脑,就如同进了黑箱子,人们无法知道头脑是怎样活动的。也不像机能主义心理学那样,单凭被试者的内省报告就来分析人的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用实验进一步揭露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加工的过程。(2)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是物体的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出会对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加工。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它具有直观性。大脑对表象的加工操作类似于对真实物体进行知觉时的信息加工。事实上,心理旋转正是真实的物理旋转的一种类似物。只不过表象是这种实物旋转在头脑中的复现而已,并且复现时不受任何感觉通道的束缚。
&&& Kosslyn及其同事在70年代初开始对表象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他们认为,表象与
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视觉表象中的客体同样也有大小、方位、位置等空间特性,也是可以
被扫描的。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们在实验里要求被试构成一个视觉表象并加以审视,如同利
用眼睛来扫描,以确定其中的客体或其空间特性,记录所需的时间,这些就是心理扫描实验,
考研辅导分类
考研VIP辅导
考研公共课
统考专业课
非统考专业课
小语种考研
英语四六级
同等学力申硕
考研网络课堂全部课程
考研最新信息
考研相关信息
考研实用 o 专题
考研热点信息
考研热门搜索
推荐阅读 o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可锐教育"网上的内容,包括文章、资料、资讯等, 凡注明"稿件来源:可锐教育"的,其版权 均为"可锐教育"即杭州可锐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所有 ,任何公司、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得到 "可锐教育"许可 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考研村",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可锐教育" 未注明"稿件来源:可锐教育"的 文章、资料、资讯等 均为转载稿,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 "稿件来源:可锐教育" 或"稿件来源:考研村",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 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界现象的现代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